PAD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进展(全文)
抗血小板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进展在我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伴随饮食结构不合理、生活节奏加快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
据国内统计,自2001年来,脑梗死、冠心病、心肌梗死一直在疾病死亡排位中位居前 4 位,以心血管疾病为例,我国冠心病发病率高达77人/10万,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为42人/10万,大城市脑梗死发病率也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而且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
一、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血小板参与血栓形成过程的许多环节,在血栓形成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正常循环血液中,血小板处于静息状态。
当血管破损或血液中出现血小板活化因子时,血小板即由静息状态转为功能状态,称血小板活化。
血小板在破溃部位黏附、聚集形成白色血栓,黏附聚集的血小板活化释放多种物质,同时为凝血因子活化提供平台,凝血因子瀑布式活化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网罗红细胞等形成红色血栓。
可见血小板在血栓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如果能有效地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即可阻止或延缓血栓的形成。
二、抗血小板药物的分类1.血栓素A2(TXA2)抑制剂阿司匹林是最早被应用于抗栓治疗的抗血小板药物,也是联合用药治疗动脉血栓的基本药物。
阿司匹林是血栓素A2(TXA2)生物合成的抑制剂,能促进环氧化酶(COX)活性部位第529 位丝氨酸乙酰化,不可逆抑制COX 的活性,进而导致TXA2生成减少,从而阻止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反应。
此外,阿司匹林还能减少凝血酶的生成,加强纤维蛋白凝块的通透性与溶解,促进血小板内NO 的生成。
阿司匹林的主要缺点在于对环氧化酶的特异性,这意味着其在抑制血栓素形成的同时并不影响血小板的分泌和粘附,因而既不缓解动脉硬化的进程也不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分裂。
另外,阿司匹林对ADP等其他刺激产生的血小板激活也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同时,阿司匹林会引起严重的胃肠道反应, 较大剂量可引起胃溃疡,无痛性胃出血。
2.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的代表药物主要有双嘧达莫(Dipyridamole)和西洛他唑(Cilostazol)。
血小板在炎症反应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血小板在炎症反应中作用的研究进展陈珵;徐侃【摘要】All along, platelets were thought to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integrity of the ves-sel and the process of blood coagulation.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platelets also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inflammation. After stimulated by inflammatory factors, platelets were activated. Then, a large number of cytokines were released and involved in host defense against infection. In this paper, the progress of the role of platelets in the inflammatory process in recent years was briefly reviewed.%血小板以往被认为在维持血管壁完整性和出凝血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血小板在炎症中也起重要作用.受到炎症因子刺激后,血小板被激活后会释放大量的细胞因子,参与宿主抗感染防御过程.本文就近年来血小板在炎症过程中所起作用进行简要综述.【期刊名称】《海南医学》【年(卷),期】2017(028)004【总页数】4页(P623-626)【关键词】血小板;炎症;血小板;活化【作者】陈珵;徐侃【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急诊与危重病科,上海 20080;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急诊与危重病科,上海 200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1.1+43血小板(platelet,PLT)是血液有形成分之一。
周围血管疾病(PAD)
控制危险因素的方法
0 55-59
60-64
65-69 70-74 75-79 Age group (y)
80-84
85-89
Figure adapted from Creager M, ed. Management of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Medical, Surgical and Interventional Aspects. 2000. 1 Meijer WT et al.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1998; 18: 185-192. 2.Criqui MH et al. Circulation 1985; 71: 510-515.
内皮功能障碍,血小板的激活是斑块形成
,血管粥样病变的开始
正常血小板
激活的血小板
血小聚集
血小板
血小板 内皮下间隙
血小板黏附到内 皮下间隙
血小板血栓
Adapted from: Ferguson JJ. The Physiology of Normal Platelet Function. In: Ferguson JJ. Chronos N, Harrington RA (Eds). Antiplatelet Therapy in Clinical Practice. London: Martin Dunitz危险性很高
PAD
心肌梗死的危险性增加*
4
高危4
(包括致命性心肌梗死和其他心脏病死亡)
心肌梗死后
5-7
高危1 (包括死亡)
脑卒中后
2-3
高危2
( 包括心绞痛和猝死†)
脑卒中的危险性增加*
2-3
多发性骨髓瘤pad方案
多发性骨髓瘤pad方案1. 简介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简称MM)是一种恶性浆细胞疾病,其特点是骨髓中浆细胞的异常增殖和积聚,导致骨髓功能受损,病人常伴有骨痛、骨质疏松等症状。
针对MM的治疗方案有很多,其中PAD方案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案。
2. PAD方案的组成PAD方案是指利用三种药物组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主要由泼尼松(Prednisone,简称P)、阿德里霉素(Adriamycin,简称A)和硼替佐米(Bortezomib,简称D)三种药物构成,分别代表方案的三个药物。
3. PAD方案的治疗机制PAD方案中的三种药物在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中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 泼尼松(P):具有抗癌作用,可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 阿德里霉素(A):属于抗生素类药物,通过抑制癌细胞的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来抑制肿瘤生长。
- 硼替佐米(D):是一种蛋白酶抑制剂,能够干扰癌细胞的正常代谢过程,从而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和存活。
通过三种药物的联合应用,PAD方案可以同时对多发性骨髓瘤的不同环节产生作用,从而增加治疗效果。
4. PAD方案的治疗周期和剂量PAD方案的治疗周期一般为21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进行3-6个周期的治疗。
具体的剂量方案如下:- 泼尼松(P):每天口服40mg,连续21天。
- 阿德里霉素(A):第1天和第2天静脉滴注30mg/m2,共2天。
- 硼替佐米(D):第1、4、8、11天皮下注射1.3mg/m2,共4次。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剂量的调整和监测。
5. PAD方案的治疗效果和副作用据临床研究表明,PAD方案在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中具有较好的疗效。
该方案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减轻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然而,PAD方案也可能会引起一些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腹泻、骨髓抑制等。
患者在接受PAD方案治疗时,应与医生密切合作,及时报告副作用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药物剂量。
抗血小板药物临床应用进展
TRITON
年龄≥75或体 重<60kg
16% 4%
既往卒中 /TIA
80%
GRACE
36% 64%
年龄≥75或体 重<60kg或 既往卒中
/TIA
TRITON-TIMI 38研究将许多出血风险较高的患者排除在外, 因此在真实世界,上述高危患者的出血风险要远远大于该研 究所观察到的出血风险
1. Antman EM. Oral presentation at AHA 2007. Available at: . Accessed 17 December 2008; 2. GRACE databases (1999–2007). Data on file.
既往卒中/TIA的患者服用Prasugrel的临床净结果有害*, 而年龄≥75岁和体重< 60 kg的患者无临床净获益*
有卒中/TIA病史 是 否
Pint = 0.006
危险 (%)
+ 54
-16
年龄
≥75岁 <75岁
体重 <60 kg ≥60 kg
合计
0.5 Prasugrel更优
*全因死亡、MI、卒中和非CABG相关的TIMI严重出血的复合终点
高负荷剂量氯吡格雷(600mg)可更迅速 抑制血小板聚集
103 名 NSTE ACS患者随机接受300, 600 or 900 mg氯吡格雷治疗
50
5 mol/L ADP
40
30
20
* *
*
*
*
*
900 mg 600 mg
300 mg
血小板聚集抑制率 (%)
10
0 0
*p<0.05 vs 300 mg
2020胎儿及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研究进展(全文)
2020胎儿及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研究进展(全文)胎儿及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fetal and neonatal alloimmune thrombocytopenia, FNAIT)是由于胎儿与其母体血小板抗原不相容,来自母体的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 IgG)血小板抗体作用于胎儿血小板引起血小板破坏的同种免疫性疾病。
FNAIT的主要风险是胎死宫内和颅内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 ICH),是活产新生儿严重血小板减少症的最常见原因,估计发病率为0.05%~0.15%[1-3]。
FNAIT导致的胎儿死亡率尚不明确[4],胎死宫内和ICH最早可能发生于胎儿第14~16周[1]。
一项来自全球9个国家的13个转诊中心的数据显示,FNAIT活产新生儿ICH的发生率为7.26%,在发生ICH的FNAIT活产儿中,53.49%的病例在妊娠28周之前即已发生了ICH,62.79%的病例为第1胎,34.88%的病例在生后4 d内死亡,53.49%的病例出现了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只有11.63%的病例健康存活[5]。
第1胎发生FNAIT的孕妇,其随后妊娠的血小板抗体靶向抗原阳性的胎儿发生FNAIT的概率接近100%[6],且血小板减少症的严重程度与前次妊娠相同或更严重。
一、FNAIT的病理生理1.人类血小板同种抗原:人类血小板携带的抗原分为2大类:一类是与其他细胞或组织共有的抗原,包括ABH、Ii、P等红细胞抗原,以及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Ⅰ类抗原和血小板糖蛋白4(CD36);另一类为血小板特异性抗原,即人类血小板抗原(human platelet antigen, HPA)。
现已命名的HPA有35种,分别位于6种不同的血小板表面蛋白(整联蛋白β3、αIIb、α2;糖蛋白GPIbα、GPIbβ、CD109)上,包括6个系统中的12个抗原(HPA-1a、HPA-1b、HPA-2a、HPA-2b、HPA-3a、HPA-3b、HPA-4a、HPA-4b、HPA-5a、HPA-5b、HPA-15a、HPA-15b)和23个未发现等位基因的抗原(HPA-6bw至HPA-14bw和HPA-16bw至HPA-29bw)[7]。
抗血小板研究热点追踪
抗血小板研究热点追踪
1
2009抗血小板研究热点
1
阿司匹林 与心血管 一级预防
2
抗血小板 治疗最佳 剂量探索
3
消化道损 伤与血栓 形成风险 权衡
2
POPADAD研究不支持阿司匹林用于糖尿病心血管 事件和死亡的一级预防
Kaplan-Meier评估发现阿司匹林和非阿司匹林治疗组复合终点事件 发生比例无显著差异
最新结论:现有循证不支持 阿司匹林应用于心血管一级预防
阿司匹林在有心血管疾病史的患者中二级预防的地位已确立。然而,阿司 匹林在一级预防中作用的证据还较为有限,而且应考虑并存的出血风险
POPADAD研究、J-PAD研究、ATT荟萃分析和AAA研究等现有循证证 据不支持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一级预防,同时应用关注其所导致的出血和 消化道损伤风险。
ASA: 高剂量 (300-325 mg/d) vs 低剂量 (75-100 mg/d)
PCI 17,232 (70%)
依从性: 最初7天内氯吡格雷 (均值) 7d
冠脉造影 24,769 (99%)
No Sig. CAD 3,616
1
阿司匹林 与心血管 一级预防
2
抗血小板 治疗最佳 剂量探索
3
消化道损 伤与血栓 形成风险 权衡
10
ACS领域抗血小板治疗现况
波立维300mg+75mg/d联合阿司匹林(ASA)的治疗策 略显著降低了ACS患者的事件高发危险, PCI患者获益尤 为显著。
现有的数据提示波立维负荷剂量和维持剂量加倍可产生更 强和更快的抗血小板作用
平均随访 8.2年
主要终点: 首发致死性或非致死性冠脉事件或卒中或血运重建
次要终点: ① 所有血管事件:首发致死性或非致死性冠脉事件或卒中或血运重建
西洛他唑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西洛他唑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摘要】西洛他唑是具有血管扩张作用的新型抗血小板药物,近年来其临床应用从最初的间歇性跛行,拓展到心血管及脑血管疾病等不同领域。
本文就西洛他唑在外周动脉性疾病、冠心病、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今后的科研及临床应用提供帮助。
【关键词】西洛他唑;外周动脉性疾病;冠心病;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6-0006-03Clinical application of Helo he azoleLiu qia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 Nanning 530023, China【Abstract】Helo he azole is a new kind of antiplatelet drugs have vasodilation function,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in recent years from the original 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 expand to different areas such as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In this paper, the helo he outer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he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ischemic stroke and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research progress of review, in order to provide help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Key words】 Helo he azole;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 Ischemic stroke; 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西洛他唑(Cilostazol)是由日本大冢株式会社研制合成的抗血小板类药物,并于1988年在日本上市,主要用于改善由于慢性动脉闭塞症引起的溃疡、肢痛、冷感及间歇性跛行等缺血性症状。
2021外周动脉疾病血标志物及检查方法和预测价值研究的进展(全文)
2021外周动脉疾病血标志物及检查方法和预测价值研究的最新进展(全文)外周动脉疾病(PAD)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2010年全球约有2.02亿PAD患者[1]。
PAD主要指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病变,使下肢出现慢性或急性缺血症状的疾病,包括无症状性下肢动脉硬化性疾病、间歇性跛行、严重肢体缺血和急性肢体缺血[2]。
生物标志物是存在血液中参与机体内多种生理、病理机制的小分子物质,每一种标志物反映了不同PAD发生和发展不同的病理生理过程,监测这些生物标志物可以了解PAD的不同的发病机制,寻找精准的靶向治疗。
此外,踝臂指数(ABI)是目前公认的筛查PAD和识别PAD早期出现合并症的临床检测指标。
既然PAD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一部分,因此,PAD的发生可以预测PAD患者未来发生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的一个有价值临床指标。
1 PAD血标志物1.1 血脂测定Akkoca等[3]探讨了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PAD患者局部和全身心血管并发症与内皮依赖性和非依赖性微血管舒张以及血液生物标志物的关系。
该研究纳入了67例未接受任何血管内干预,外周动脉手术或大截肢的PAD患者。
乙酰胆碱(ACh)和硝普钠(SNP)进行离子电渗疗法后,通过激光多普勒成像测量微血管血流的变化。
从血样中测量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一氧化氮(NO),总抗氧化能力(TAC),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和硫化氢(H2S)含量的生化指标。
所有患者均接受了5年的随访,以确定心血管不良事件(CVAE)的发生和大截肢。
在随访期结束时,将患者分为两组:患有CVAE [CVAE(+)]和未经历CVAE [CVAE(-)]的患者。
研究结果显示,在ACh和SNP诱导的血管舒张反应方面,两组之间没有差异。
CVAE(+)组的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值较低、血浆hs-CRP值显著升高。
在血浆生物标志物和其他生化水平方面,两组之间未观察到显著差异。
抗血小板药物临床应用现状及展望
抗血小板药物临床应用现状及展望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全球死因排序中,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脑卒中居前两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而血栓性疾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抗血小板治疗是预防血栓性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合理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成为研究热点,本文试从其临床应用现状及展望等方面加以阐述。
1 血小板激活与血栓形成作为外周血的三种有形成分之一,血小板的基本生理功能包括黏附、变形、聚集、释放和分泌颗粒内容物(如ADP,5-HT)等。
静息状态的血小板转变为生理功能的状态即为血小板的激活。
血小板激活后能提供磷脂表面,加速血液凝固,最终纤维蛋白包绕血小板聚集体形成血栓。
1. 1 血小板黏附血管内膜内皮细胞损伤暴露了内皮下的胶原纤维,血小板膜表面的糖蛋白受体(GPⅠb-Ⅸ-Ⅴ)通过与已黏附在胶原纤维表面上的vWF结合从而黏附在受损内皮表面。
此外,血小板也可直接通过胶原受体与胶原纤维结合。
1.2 血小板激活、释放在来自红细胞的ADP和已形成的起始凝血酶诱导下,黏附后的血小板被激活,释放α颗粒和δ颗粒(致密颗粒),其中α颗粒又可释放纤维蛋白原、纤维连接蛋白、凝血因子V (FV)、vWF、血小板β2球蛋白(β2TG)、血小板衍生生长因(PDGF)、血小板第4 因子(PF4)和转化生长因子等活性物质,δ颗粒可释放ADP、ATP、血栓烷A2(TX A2)、Ca2+、组胺、5-HT及肾上腺素等活性物质。
1.3 血小板聚集在ADP、肾上腺素、凝血酶、胶原纤维等诱导下,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形成,血小板之间通过GPⅡb/Ⅲa受体与纤维蛋白原相互连接,形成可逆性的血小板聚集体。
1.4 血栓形成血小板的膜磷脂(PF3)提供凝血反应表面,加速凝血酶原酶和凝血酶(FⅡa)的形成,后者可进一步使血小板聚集,变为不可逆性血小板聚集体,在整个血小板聚集体中,凝血酶将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从而使血小板紧紧交织在一起,逐渐形成血栓。
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PPT精
HR=0.81 P<0.001
12.1%
9.9%
2.4%
1.8%
行PCI的ACS的患者13,000例
15个月
TIMI 大出血
生命危险
非致死性
致死性
颅内出血
HR
0.32
1.52
1.25
4.19
1.12
P
0.03
0.01
0.23
0.002
0.74
NNH=167
事件率(%)
CURE研究显示 NSTEMI/UA 药物治疗患者显著的临床净获益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STEMI)
临床推荐: (1)立即嚼服阿司匹林300 mg,长期维持剂量75-100 mg/d。禁忌应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可用氯吡格雷替代。没有证据表明应用肠溶片获益。 (2)使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①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尽快口服氯吡格雷负荷量150 mg(年龄≤75 岁)或75 mg(年龄>75岁),维持量75 mg/d;接受直接PCI 患者,口服氯吡格雷负荷量300-600 mg,维持量75 mg/d,至少12 个月;②发病12 h 后接受PCI的患者,参照直接PCI 用药;③接受溶栓的PCI 患者,溶栓后24 h内口服300 mg负荷量,24 h后口服300- 600mg 负荷量,维持量75 mg/d,至少12 个月;④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患者,口服氯吡格雷75 mg/d,至少12 个月
PLATO 研究:替格瑞洛较氯吡格雷安全性无差异
事件率(%)/年
PLATO 大出血
TIMI 大出血
输入红细胞
PLATO 生命 危险/致死性出血
致死性出血
P值:NS
冠心病特殊人群的抗血小板治疗 (高龄患者≥75岁)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进展
132%
CHANCE最新亚组分析
CYP2C19 LoFA携带者并ESSEN≥3联合抗血小板临床疗效差
结果表明,在CYP2C19失功基因携带人群中,如 ESSEN评分≥3分,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相比 阿司匹林单药可显著降低90天卒中复发及复合血管 事件。
POINT研究设计
Platelet-Oriented Inhibition in New TIA and Minor Ischemic Stroke(POINT) Trial
研究目的:在发病12h内的急性轻型卒中患者(NIHSS≤3)和TIA患者(ABCD2≥4)中,对比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与 阿司匹林单药治疗在降低90天内新发卒中事件的差异,以及评价两组治疗安全性的差异
抗血小板治疗发展历程
缺血性脑卒中/TIA联合血小板治疗历程
MATCH 18months
HARISMA 28months
CLAIR 7days
CHANCE 21days
2004
2005
2006
2007
2009
2010
2013
2018
CARESS 7days
FASTER 90days
SPS3 3/4years
中重度出血事件(GUSTO定义) 双抗不增加出血事件
主要出血(ISTH和PRoFESS定义) 双抗增加主要出血事件,未显著增加出血性卒中和
症状性颅内出血
POINT国际评价
James C.Grotta 教授 专题评论
✱“POINT(欧美)结果和CHANCE(中国)结果不同。 ✱ 欧美POINT方案中重度出血是中国CHANCE的三倍,POINT出血
多发性骨髓瘤pad方案
引言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常见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其特点是骨髓内有大量的浆细胞异型增生,并伴有高浆蛋白血症。
针对这种疾病,已经发展出了多种治疗方案。
其中,PAD方案(bortezomib联合阿司匹林和地塞米松)被广泛应用于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中。
本文将详细介绍PAD方案的治疗原理、应用范围和副作用管理等相关内容。
1. PAD方案的治疗原理PAD方案是一种联合化疗方案,由bortezomib、阿司匹林和地塞米松组成。
这三种药物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协同作用,达到抑制骨髓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降低肿瘤细胞耐药性的效果。
•bortezomib:是一种蛋白酶体抑制剂,通过阻断细胞周期的正常进行,特别是调控细胞凋亡的功能,从而抑制骨髓瘤细胞的增殖和生存能力。
•阿司匹林:是一种均衡抗炎药,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减少浆细胞增生和炎症细胞的破坏,提高治疗效果。
•地塞米松:是一种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免疫抑制等作用。
它可以降低骨髓瘤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增强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2. PAD方案的应用范围PAD方案适用于多发性骨髓瘤的各个治疗阶段,可以作为治疗新诊断病例、复发和难治病例的一线治疗方案。
该方案还适用于不适合或无法耐受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可以有效地控制疾病进展和缓解相关症状。
此外,PAD方案也适用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肾功能不全和消化道溃疡等同时存在的患者。
3. PAD方案的具体应用PAD方案的治疗周期通常为三个21天周期,每个周期包括四个阶段的治疗:诱导治疗、干扰治疗、联合治疗和巩固治疗。
•诱导治疗:在PAD方案中,bortezomib与地塞米松联合使用。
bortezomib 以1.3mg/m²剂量静脉注射,每周两次,连续四周。
地塞米松以20mg剂量口服或静脉注射,连续四周。
•干扰治疗:在诱导治疗的基础上加入阿司匹林,以100mg剂量口服,每天一次。
PAD的综合治疗理念(上)
PAD的综合治疗理念(上)刘建龙【期刊名称】《临床误诊误治》【年(卷),期】2018(031)007【总页数】1页(P后插1)【作者】刘建龙【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北京积水潭医院血管外科【正文语种】中文关于周围动脉疾病(peripheral%arterial%disease, PAD)的外科治疗,上期我们已做了简要概述,随着现代化诊疗手段的日益精确、血管腔内介入器材的智能化发展,PAD 的治疗近几年似乎有了长足进步,手术或介入治疗近期效果是肯定的,但2016年美国外科年会给出的结果令人尴尬,无论哪种治疗或联合治疗,PAD 患者五年生存率和保肢率并无太大的区别。
原因很简单,PAD 与冠心病、脑血管病同根同源,均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在人体不同部位的表现,以通畅闭塞动脉血流、缓解症状、挽救肢体、避免截肢为目标的外科治疗显然是治标不治本,因此建立PAD 的综合治疗理念是非常必要且当务之急的。
要烟还是要腿?吸烟百害无一利,任何疾病的防治可能均会提到戒烟,然而在PAD 的治疗中戒烟则显得尤为重要。
“要烟还是要腿?”这是血管外科医生常对患者说的一句话,临床上术后复发者中往往是没有戒烟的患者。
吸烟、糖尿病、高血压病及高脂血症是PAD 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可促进PAD 的发生发展。
因而PAD 的治疗首先要控制危险因素。
吸烟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arteriosclerosis%obliterans,%ASO)的发生明显相关,并且增加了下肢动脉缺血、心肌梗死、脑卒中甚至死亡的风险。
故应建议PAD 患者戒烟。
在美国心脏病学会(ACC)/ 美国心脏病协会(AHA)指南中,戒烟治疗历经了3 个不同的证据级别,2005 年为I%B 级(1 级推荐,B 级证据),2011 为I%C 级,2016 年为I%A 级。
2011 年指南推荐每次随诊时应询问患者戒烟情况(I%A 级)。
而2016 年指南建议PAD 患者应避免暴露于家庭或公共场所等二手烟环境中(I%B 级)。
pad化疗方案
PAD化疗方案引言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通过使用药物来杀灭或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PAD化疗方案是一种常用的化疗方案,用于治疗多种恶性肿瘤,如淋巴瘤、白血病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PAD化疗方案的组成、使用方法、不良反应及护理要点。
1. PAD化疗方案的组成PAD化疗方案由三种药物组成,分别是:哒铂(Cisplatin)、多柔比星(Doxorubicin)和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
这三种药物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通过联合应用可以提高化疗的疗效。
•哒铂:是一种铂类化合物,可以与肿瘤细胞的DNA结合,干扰DNA 的复制和修复,进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多柔比星:属于抗肿瘤类抗生素,通过嵌入DNA链中,阻碍DNA 复制和RNA合成,从而使肿瘤细胞无法正常进行生命活动。
•地塞米松:是一种合成的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免疫抑制和抗过敏等作用,可以降低化疗引起的不良反应。
2. PAD化疗方案的使用方法PAD化疗方案通常按周期给药,每个周期通常为21天。
具体使用方法如下:1.哒铂:以静脉注射的形式给药,剂量为75mg/m²,通常在第1天给药。
2.多柔比星:以静脉注射的形式给药,剂量为50mg/m²,通常在第1天给药。
3.地塞米松:以口服的形式给药,剂量为40mg,从第1天到第4天每天给药。
根据具体情况,医生可能会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给药周期。
3. PAD化疗方案的不良反应PAD化疗方案可能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包括:1.消化系统反应:如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可以通过饮食调理和抗呕吐药物缓解。
2.骨髓抑制:包括白细胞减少、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等,可能引起感染和出血,需要密切监测血常规指标,必要时给予支持治疗。
3.心脏毒性:如心脏麻痹和心脏衰竭等,需要定期监测心电图和心肌酶学指标,必要时进行心脏保护治疗。
4.皮肤反应:如脱发、皮疹、干燥和瘙痒等,需注意皮肤护理,避免外界刺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D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进展(全文)
随着对血管外科疾病认识的深入及药物治疗的进展,血管外科疾病药物治疗也取得了较大发展。
治疗血管外科疾病药物包括抗血小板、抗凝、溶栓、调脂、血管再生等药物治疗。
本文着重介绍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进展。
1、血栓烷A2抑制剂:
阿司匹林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COX-2),治疗有效剂量为75~325mg,2017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外周动脉指南中指出,具有症状的外周动脉性疾病(PAD)患者,应长期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
但临床上有5.2%~40.0%个体存在基因的差异,服用阿司匹林病人存在一定程度的耐受性差异,即“阿司匹林抵抗”。
2、二磷酸腺苷(ADP)P2Y12受体拮抗剂:
分为:噻吩并吡啶类衍生物P2Y12受体拮抗剂及非噻吩并吡啶类衍生物P2Y12受体拮抗剂。
2.1噻吩并吡啶类衍生物P2Y12受体拮抗剂:
噻氯匹定(Ticlopidine)又名抵克立得,第一代噻吩并吡啶药物,是一类不可逆的P2Y12受体拮抗剂。
临床上主要用于慢性血栓闭塞性脉管
炎,外周血管闭塞性疾病等治疗。
噻氯匹定在临床应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有轻度的胃肠功能紊乱、皮疹、白细胞减少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这些不良反应也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已经逐渐被氯吡格雷、普拉格雷等药物取代。
氯吡格雷是第二代噻吩并吡啶类抗血小板药,主要用于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外周动脉性疾病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等疾病。
在2017年ESC外周动脉疾病治疗指南中推荐可长期单独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且氯吡格雷优于阿司匹林。
患者对氯吡格雷的反应性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4%~ 30%的患者服用常规治疗剂量的氯吡格雷仍不能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且这些个体差异与临床不良事件明显相关。
其中CYP2C19 的基因多样性可能是造成氯吡格雷抵抗的主要原因。
普拉格雷是新一代强效的噻吩并吡啶类抗血小板药物,于2009 年上市。
普拉格雷也是一种前体药物,需要进一步转化为具有生物活性的代谢产物,才能对血小板的聚集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
同时,普拉格雷的活化速度更快,作用更持久。
但是普拉格雷大出血发生率也明显升高,目前普拉格雷在国内未上市。
2.2非噻吩并吡啶类衍生物P2Y12受体拮抗剂
替格瑞洛是一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可逆性地与血小板P2Y12受体相互作用,阻断信号传导和血小板活化,为更安全有效地抗血小板治疗提供了新选择。
替格瑞洛在国内临床应用已>7年。
在2017年ESC外周动脉疾病诊治指南中,PLATO研究显示其疗效明显好于氯吡格雷,多项单中心研究显示,在下肢动脉疾病治疗中,替格瑞洛比阿司匹林具有更小的出血风险及更低的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但必须与阿司匹林联用,服用剂量为每次60~90 mg ,每天2次。
但尚期待更多的RCT研究来指导该药在外周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替格瑞洛是一个治疗外周动脉的潜力药物,但在临床应用上暴露出一些缺点,如出血风险和呼吸困难等,有脑出血病史、严重肝功能损害的患者禁止使用替格瑞洛。
坎格雷洛由美国Medicine’s Company制药公司研发,于2015年6月经FDA批准上市,是一个可逆的非噻吩吡啶类P2Y12受体拮抗剂,静脉给药,用于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目前在外周血管疾病未批适应症。
依诺格雷属于喹唑啉二酮类可逆的P2Y12受体拮抗剂,本身有活性,在体内无需代谢为活性产物,迅速的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目前在临床试验当中。
3、GPⅡb/Ⅲa拮抗剂
血小板通过纤维蛋白原与GPⅡb/Ⅲa受体相结合,使相邻的血小板桥联在一起,是血小板聚集的“共同最后通路”,可使心血管的临床事件发生率下降35%~50%。
目前已批准使用3种静脉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包括单克隆抗体片段(阿昔单抗)、肽类抑制剂(依替巴肽)以及替罗非班。
GPⅡb/Ⅲa拮抗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评估最初来自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病人,该药物已进行外周血管腔内治疗的RCT研究报道。
存在残余夹层、血栓或干预效果欠佳时,常在PCI术中或术后即刻使用阿昔单抗来进行补救。
4、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西洛他唑,通过选择性抑制磷酸二酯酶的活性,减少腺苷酸环化酶的降解转化,增加血小板和血液内环磷酸腺苷的含量,进而发挥抗血小板聚集和扩张血管的作用,防止血栓形成及血管闭塞。
用于改善由于慢性动脉闭塞症引起的溃疡、肢痛、冷感及间歇性跛行等缺血性症状,预防脑梗死复发(心源性脑梗死除外)。
5、血栓烷合成酶抑制剂
奥扎格雷,选择性地抑制血栓烷合成酶,从而抑制血栓烷A2的产生和促进前列环素(PGI2)的产生,改善二者间的平衡,最终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减轻血管痉挛,改善大脑局部缺血时的微循环和能量代谢障碍。
主要用于改善脑血栓症(急性期)的运动障碍、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后的脑血
管痉挛状态及伴随产生的脑缺血症状。
目前在外周血管疾病研究相对较少,未有指南推荐。
6、血小板腺苷环化酶刺激剂
前列环素是血栓素的对抗剂,它的合成减少可促进血栓形成。
主要用于治疗某些心血管疾病(如心肺分流术、血液透析等)时作为抗血小板药以防止高凝状态。
也用于严重外周血管性疾病(如雷诺病)、缺血性心脏病、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和血小板消耗性疾病等。
用法用量:静滴,5-10mg/kg/分,连续滴注时间根据病情而定,使用时临时配制。
7、羟色胺受体拮抗剂
沙格雷酯是5-羟色胺受体选择性拮抗药,由日本三菱制药公司研发成功,其片剂2001 年在中国上市,它通过选择性地拮抗5-HT2 与HT2受体的结合,临床上用于改善慢性动脉闭塞症引起的溃疡、疼痛及冷感等缺血性症状。
用法用量:100mg/次,3次/天,饭后口服。
剂量应随年龄及症状适当增减。
8、凝血酶受体拮抗剂
凝血酶是最有效的血小板活化剂,主要通过蛋白酶活化受体1(PAR -1)起作用,然而该途径不受当前抗血小板药物的影响。
凝血酶受体拮
抗剂(vorapaxar、E-555)是一种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目前在正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研究中,外周动脉疾病还未行临床研究。
9、EP3受体拮抗剂
有炎症的斑块产生的前列腺素E2会加重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的形成。
血小板EP3受体结合前列腺素E2导致血小板活化。
EP3受体拮抗剂(DG -041)具有选择性地减少动脉粥样硬化而不增加出血风险的潜力,目前正在通过临床试验对其进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