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八年级上册语文13 唐诗五首导学案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参赛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参赛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理解名句的含义,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
3、掌握诗歌涉及的文学常识,搜集与作者、作品有关的资料,了解背景,提高文化素养。
学习重难点:重点:1、理解诗歌内容,理解名句的含义,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
难点: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1、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大意,理解诗歌内容。
2、诗歌以诵读为主,读中品,读中悟,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1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
2、理解诗歌内容,理解名句的含义,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
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
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
开元十一年进士。
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
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
有《崔颢集》。
(二)背景材料:《野望》选自《王绩诗注》。
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
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
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参赛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参赛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参赛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参赛导学案一、教材内容分析本篇参赛导学案主要围绕《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这五首唐诗展开,旨在通过导入、预习、感受、理解、赏析、比较等高效教育理念,全面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素养和文化修养。
二、导入导入环节是引发学生对唐诗五首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积极性的重要环节。
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背景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导入。
例如:1. 调查问卷法:在班级中分发问卷,询问同学对唐诗的态度,对五首唐诗的印象、感触等,并组织讨论。
2. 诗歌朗诵法:选择其中一首唐诗,由一位同学进行朗诵,其他同学听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示范后,可以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表演技巧、鉴赏技巧。
3. 视听配合法:让学生在课前观看相关视频片段,如“动态唐诗”,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听觉训练,增强对唐诗的感知。
三、预习预习环节是引导学生对唐诗五首的文化内涵、作者背景、意境表达等进行系统学习的环节,通过理论知识的传授,为后续的鉴赏和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
1. 古诗背景钱塘湖春行:作者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以描写日常生活为主。
这首诗描写了钱塘江山水美景。
这艳丽的景色和这首诗的优美表达,使钱塘江留下了美丽的印象。
使至塞上:作者王维,唐代大诗人之一,有“山水之祖”之称。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使者独孤信在赵夫人的引领下,骑行在荒凉的边塞上,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达到了另一种境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杜甫,唐代著名诗人,写诗深受白居易的影响。
这首诗以黄鹤楼上的送别,情景交融,既是形式的表达,也是内心感情的表达。
渡荆门送别:作者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名字中的“之”是辍学后自取的字,他是唐代后期诗坛上的重要人物。
第13课 唐诗五首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精编导学案(学生版)
捷胜学校教学案审批初二语文科组授课时间:2020年9月13.《唐诗五首》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2.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背诵默写五首古诗。
一、新课导入七年级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同学们还记得吗?大家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可再作补充),今天我们来学习唐诗五首。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作者链接王绩(约589—644)唐代医生,著名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官宦世家,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
崔颢(704—754)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盛唐诗人的代表,祖籍山西祁县,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有“诗佛”之称,擅书画,通音律,多才多艺,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见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豪迈奔放,别具一格,与杜甫并称“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表达平易浅近,现存诗近3 000首。
代表作品有《卖炭翁》《钱塘湖春行》等。
2.写作背景《野望》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第13课《唐诗五首》导学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唐诗五首》班级学号姓名✸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3.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妙。
4.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
✸课堂流程【自学导思】一、课前预学【小贴士】关于律诗(1)律诗的基本特征律诗:近体诗的一种。
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
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一般说来,每首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应是对偶句。
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一般说来,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
此外,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2)把握律诗的结构——起承转合元代范德机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是艺术创作常用的结构技巧之一。
一首律诗一般由四联构成,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往往遵循起承转合的格局。
首联,起,开门见山,直接扣题。
颔联,承,紧承首联,延续延伸。
颈联,转,转折变化,由此及彼。
尾联,合,呼应开头,收束全诗。
2.利用课文注释、查阅相关资料,查找整理五首作品的创作背景。
3.相互合作、查阅资料,了解诗词相关知识。
二、自学感悟(写出你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困惑和发现等)【共学激思】活动一:朗读律诗,体会韵律①学生自主放声朗读五首律诗。
②圈划出韵脚,判断每首诗所押的韵,押韵的位置及平仄的特点,完成表格。
(朗读节奏、对偶、押韵等)篇目 韵脚 所在位置 押韵 平仄 《野望》 《黄鹤楼》《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③吟咏诗歌,平声韵长,仄声韵短促。
活动二:学习律诗“起承转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之《野望》导学案
课题《野望》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学习目标一、把握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诗歌。
二、体味诗歌的意蕴,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诗人品格情操,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
重点难点重点:体味诗歌的意蕴,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导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王绩(585~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唐初诗人。
王绩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
除一度作过六合县丞、太乐丞等卑职外,一生大部分时间隐居乡里。
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自比阮籍、陶渊明。
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和抑郁的感慨,与唐初流行的浮靡诗风显然有别。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1、背景选自《东皋子集》东皋是王绩隐居乡里时的游玩之地。
诗写秋天傍晚景象,由于诗人独自置身于东皋野外,所以诗中充溢着孤独的感受和与世俗不合的落寞情怀。
2、基础预习东皋:薄暮:落晖:采薇徙倚:犊:目标导学二:朗读诗歌1、听录音,听准字音,听准节奏2、自由朗读:①读准字音②读出节奏③读出感情目标导学三:疏通文意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在黄昏的时候,我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彷徨徘徊心中没有主张。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每一棵树都凋谢枯黄,每一座山峰都涂上落日的余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放牛人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相识,心情郁闷,于是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采薇”的诗句。
目标导学四:精读课文,合作探究1.《野望》中写出自然景色的句子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2. 《野望》中抒发作者孤独抑郁之情的诗句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 王绩在《野望》一诗中写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诗句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4.谈谈“望”字在诗中的作用。
5.诗歌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合作学习:组内成员,每人负责一句文字的翻译,一人翻译时,其余人认真听,帮助其解决不当之处并勾画出疑难字、词、句。
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导学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野望》公开课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一、学习目标:1.知道诗人及诗歌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在反复诵读、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学会品味诗歌的语言。
3.结合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彷徨无依、孤独抑郁的情感。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知道诗人及诗歌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难点:在反复诵读、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学会品味诗歌的语言。
三、学习过程:1、乐探( 5 分钟)1.朗读诗歌,圈点课文生字词。
东皋徙倚驱犊采薇崔颢千载萋萋2.作者链接王绩(约589—644),字,号,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代诗人。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
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
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注有《老》《庄》。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3.背景链接《野望》: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
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
此诗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2、乐研(15 分钟)(一)整体感知1. 读准节奏。
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理解词语(1)皋:(4)犊:(2)薄暮:(5)禽:(3)采薇:(6)徙倚:3. 读通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文本探究齐读诗歌思考:1.诗人眺望原野,看到了哪些景色?请赏析。
2.“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乐拨(10 分钟)本首诗歌结构图示:首联:孤寂无依——抒情颔联:眼前景观写景孤寂抑郁颈联:傍晚归家苦闷惆怅尾联:追怀古人——用典4、乐展(10 分钟)(1)背诵本首古诗(2)展示重点字词的翻译(3)说一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乐测( 3 分钟)1.理解词语(1)皋:(2)薄暮:(3)徙倚:(4)犊:(5)禽:(6)采薇:2.“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四、知识梳理(知识网络构建) 2 分钟五、作业:1.背诵并默写本首诗2.读一读王绩其他诗歌《钱塘湖春行》公开课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导学案
1.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学习鉴赏律诗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格律美。
2.在分析品味诗歌语言的过程中,提高鉴赏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格律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对自然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培养阅读兴趣,理解每首古诗的内容及蕴含的情感。
,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明史中,唐诗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唐诗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
唐诗的意象,成了我们民族诗歌最具代表性的象征,唐诗精神也成了我们民族精神血液的一部分。
今天,我们撷取唐诗中的几颗明珠,一睹唐诗的风采。
先看第一首《野望》。
二、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性简傲,嗜酒,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
三、文体链接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1.律诗每首限定四联八句,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
2.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
3.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
4.律诗还讲究声韵美,讲究押韵,一般二、四、六、八句押韵,押平声韵。
还讲究平仄。
四、诗歌赏析王绩《野望》1.播放朗读录音,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朗读节奏。
东皋(gāo)薄(bó)暮徙(xǐ)倚犊(dú)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品析诗句。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唐诗五首导学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导学案【课前预】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东皋(dōng gāo)徙倚(xǐ yǐ)驱犊(qū dú)...白沙堤(bái shā dī)萋萋(qī qī)燕然(yàn rán)...2.解释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
(1)薄暮望(wàng).(2)徙倚欲何依(yī)..(3)来从楚国游(yóu).(4)仍怜故乡水(shuǐ).(5)晴川历历(lì lì)..(6)芳草萋萋(qī qī)..【课堂探究】1.结合《野望》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2.《黄鹤楼》一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3.请结合《使至塞上》一诗中的诗句说明本诗的题材特点。
4.《渡荆门送别》一诗写景是以什么为背景的?有什么作用?5.“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诗是如何表现初春的特点的?请具体分析。
【课堂检测】1.根据提示写出诗句。
(1)《野望》中表现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的一句是:______。
(2)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______。
(3)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句子是:______。
(4)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句子是:______。
(5)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描写了自己站在黄鹤楼上所见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
2.下列对《黄鹤楼》一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
C.尾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思绪,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导学案设计
课题:12.《唐诗五首》课型:新授课计划课时:2个课时主备人:审核人: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3、培养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爱国”内容。
【学习重点】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
【学习难点】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导学1、注音或写字:(1)东皋()(2)徙倚()(3)犊()(4)属()国(5)征péng()汉塞()(6)逢候骑()(7)燕()然(8)萋萋()(9)鹦鹉洲()(10)荆门()(11)马蹄()(12)白沙堤()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薄暮()(2)徙倚()(3)孤烟()(4)长河()(5)大荒()(6)仍怜()(7)历历()(8)萋萋()(9)乡关()(10)暖树()(11)没马蹄()(12)乱花()(13)侯骑()3、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长河落日圆(长江)来从楚国游(往)B:山随平野尽(完)昔人已乘黄鹤去(前往)C:江入大荒流(辽远无际的原野)徙倚欲何依(徘徊)D:仍怜故乡水(可怜)云生结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4、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仍怜故乡水可怜身上衣正单B、大漠孤烟直烟波江上使人愁C、属国过居延国破山河在D、归雁入胡天带月荷锄归二、(课堂)学习•研讨(一)、导入(二)检查预习(三)整体感知,把握诗歌内容,探讨主题1、朗诵《野望》A、《野望》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联系作者的生平,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B、诗的主题:2、朗诵《黄鹤楼》A、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B、诗的主题:3、朗诵《使至塞上》A.《红楼梦》中香菱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
若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初二八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13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 导学案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学案教学重点:唐代诗歌《渡荆门送别》写作背景,诗歌意境和情感主旨。
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写作背景。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和对故乡的思念。
4.体味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教学要求:让学生以多种形式诵读诗歌,感受诗人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难点:1.诗人如何将自己对家乡依依不舍的情感融合在写景的诗句中。
2.体会诗人通过秀丽景色,反映了自己的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达了自己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和对故乡的思念。
教学过程:一、自我介绍,提出要求。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赠汪伦》《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峨眉山月歌》等,“诗仙”——李白,青莲居士等,引出诗歌《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①从:往。
②大荒:辽远无际的原野。
③月下飞天镜: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④海楼:海市蜃楼。
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⑤怜:喜爱。
⑥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李白从小生活在蜀地,故称蜀地为故乡。
(三)作者及写作背景。
【作者】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
人称“诗仙”。
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
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
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写作背景】《渡荆门送别》是李白25岁第一次出蜀时在荆门的长江舟中所作。
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此时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观赏巫山两岸高耸入云的峻岭,船过荆门一带,视野顿然开阔,诗人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导学案
12. 唐诗五首【知识链接】1.文体常识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而把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和律诗叫近体诗。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两联尽可能是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2.走进作者王绩(585-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其诗多写田园山水,淳朴自然,无齐梁藻绩雕琢之习,对唐诗的健康发展有一定影响。
有《王无功集》五卷。
《全唐诗》存诗一卷。
崔颢(704-754),汴州(开封)人。
开元十一年进士。
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
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
有《崔颢集》。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
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
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
李白早年在蜀中读书漫游,广泛地接触了中国的古代文化,接受了多方面思想的影响与熏陶。
25岁时,李白结束了蜀中生活,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开始了以安陆为中心的16年漫游生活。
半个中国的奇山异水,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高昂强烈的时代精神,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胸怀,增长了他的社会阅历,为他的诗歌创作成就奠定了丰厚的基础。
李白诗的艺术特色是想像丰富,气势奔腾,风格豪放飘逸。
白居易(公元772年~公元846年),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3.背景介绍:《野望》选于《王绩诗注》。
诗人于隋未举孝悌廉洁科,授秘书省正字,出为六合丞。
简傲嗜酒,屡被勘劾。
时天下已乱。
遂托病还乡。
其后浪迹中原、吴、越间。
唐初,曾待诏门下省、任大乐丞。
第13课《唐诗五首》导学单语文八年级上册
《野望》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曲作者王绩的生平创作,积累文学知识。
2、了解五言律诗这一体裁。
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诗人的孤独和苦闷。
预习导学1、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 ,号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代诗人,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撰《酒经》《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2、文学常识填空:诗歌从形式上可分为 (又称“古风”)、 (又称“格律诗”“近体诗”)。
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和的通称。
律诗每首八句,有 (五字)、 (七字)。
分为:首联(一、二句)、 (三、四句)、 (五、六句)、尾联(七、八句), 、必须对仗。
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
今体诗、、、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任务一:朗读诗歌,理解诗意1、整体感知,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结合注释,读懂内容,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任务二:研读诗意1、诗歌以《野望》为题,读首联,找出诗人“望”的时间、地点,感受诗人“望”的心境。
2、诗人“望”到了怎样的景色?3、尾联化用典故,你能找出来吗?这样写有何表达作用?任务三:名句鉴赏1、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2、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课后检测下列对本首诗内容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描写了残阳尽染的萧败秋景,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C.颈联运用浓墨重彩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黄鹤楼》导学案【学习目标】1.我能识记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并背诵这首诗。
2.我能积累优美的诗句,体会诗歌的意境,学会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预习导学1、作/者/简/介:崔颢(?754), (今河南开封)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并提。
(完整word版)部编版八上诗词五首导学案
《诗词五首》导学案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号________一、知识链接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东晋诗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沉郁顿挫”是其诗的基本风格。
“三吏三别”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李贺,字长吉,唐代诗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
有"诗鬼"之称。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诗人。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
二、课文理解《饮酒》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描绘,表现了农村自然风光的优美和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以及诗人厌恶官场生活,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春望》深沉含蓄,句句都有言外之意。
形象地描述了安史之乱中诗人被困长安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雁门太守行》构思奇妙,想象丰富。
这首诗以凝练的笔墨描写了一场惨烈的战争,表现了将士们为朝廷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
《赤壁》是一首咏史怀古诗,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渔家傲》一词通过记梦,展示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写梦中海天迷蒙的景象及词人与天帝的问答,隐喻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展示了她对幸福的追求、对自由的渴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导学案 (答案不全)
课题:渡荆门送别课型:新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理解诗歌内容。
2、理解诗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一、预习导学(一)阅读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喜游名山大川,二十六岁出蜀,游踪遍四方。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杜甫并称“李(诗仙)杜(诗圣)”,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写作背景:李白年轻时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蜀出三峡,直向荆门山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地游览。
这时的诗人朝气蓬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野顿时开阔,别有一番景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朗读课文,结合资料及词典,解释下列词语。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3、熟读全诗,借助翻译书理解句意,把你理解的句意写在诗句的右面,掌握诗歌大意。
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二、课堂研讨,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
1、这是一首送别诗,谁在送作者?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赏析“随”、“入”的妙处。
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描写的,写出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
连绵的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消失了;江水奔流着涌入了无际的旷野。
“随”字将地形地势的变化真切的表现出来,化静为动,给人以空间感、流动感。
“入”字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
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构成了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
4、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三、巩固训练: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江入.大荒流()仍怜.故乡水()2、这首诗一共四联,首联交代了,颔联和颈联写出了沿途看到的景色。
第13课 唐诗五首(导学案)(教师版)
第13课《唐诗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律诗,感受其“起承转合”的结构美、和谐的音韵美。
2.背诵并默写古诗,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旨。
3.体会诗歌遣词炼字的特点,品味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重点难点】1.感受其“起承转合”的结构美、和谐的音韵美。
2.体会诗歌情感,品味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诗歌主旨。
【学习过程】知识简介1.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初唐诗人。
贞观初年,因病罢归弃官,隐居东皋(今山西万荣),故自号“东皋子”。
他除一度作过六合县丞、太乐丞等卑职外,一生大部分时间隐居乡里。
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自比嵇康、阮籍和陶渊明。
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描写隐居生活和饮酒情趣,有避世的思想。
诗风淳朴自然,无齐梁藻饰雕琢之习,对唐诗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后人辑有《东皋子集》。
崔颖 (?-754),汴州 (今河南开封) 人,唐代诗他生长在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开元、天宝时代,0二十岁左右中进士,然而宦海沉浮,终不得志。
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
一生漫游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而他诗歌的“忽变常体”正是从他及第前两年的南游开始的,其标志就是由汉水行至湖北武昌时创作的《黄鹤楼》。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颖《黄鹤楼》为第一。
王维(701-761),字摩诘,河东人,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山水田园诗人。
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故人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
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晚年作品中多含禅宗哲学思想,我们又称他为“诗佛”。
李白(701一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初二八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13 唐诗五首:野望》 导学案
唐诗五首(前三首)【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品味赏析诗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平。
2.学习作者抓特点、有层次写景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重点:反复诵读,品味赏析,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平。
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01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古诗文名句。
(1)王绩《野望》中描写秋意正浓的山野景色的诗句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2)崔颢《黄鹤楼》中既描绘了在黄鹤楼所见的远景,又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感慨的诗句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诗中直抒胸臆,抒发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王维《使至塞上》中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诗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抓住典型景物,描写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被誉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东皋(gāo) 薄暮(bó) xǐ(徙)倚落huī(晖) 驱dú(犊) 采wēi(薇)崔颢(hào) 千载(zǎi) 燕然(yān)征蓬(péng)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东皋薄暮望薄:接近(2)徙倚欲何依徙倚:徘徊(3)白云千载空悠悠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4)晴川历历汉阳树川:平川,原野历历:分明的样子(5)芳草萋萋鹦鹉洲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6)使至塞上使:出使(7)单车欲问边问:慰问(8)长河落日圆长河:指黄河4.文学常识填空。
(1)《野望》的作者王绩,字无功,唐代诗人。
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故自号“东皋子”。
(2)《黄鹤楼》的作者崔颢,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
李白对此诗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叹。
(3)《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朝诗人,尤善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第13课《唐诗五首》导学案(教师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师案主备:审核:班级姓名家长签名日期第12课《唐诗五首》教学目标:1. (1)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
2.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喜爱。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教学难点:1、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2、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学探究法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步:预习积累,夯实基础。
1、重点的字积累:徙.倚()驱犊.()鹦.鹉()候骑.()都.护()燕.然()白沙堤.()2、重点词语积累(解释):薄暮()落晖()犊()征蓬()归雁()海楼()暖树()天镜()3、作者介绍:王绩【jì】(585—644),代医生、著名诗人。
字,号,绛州(今属山西.河津市)人。
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
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
王绩《野望》作品取境开阔,风格清新,属对工整,格律谐和,是唐初最早的律诗之一。
王维(701-761),字,朝著名诗人。
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
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李白,字,号,唐代伟大诗人,人称“”。
少有逸才,志气宏放,好剑术。
其诗多惊世之语,想象奇特,风格雄奇豪放,是诗人的代表。
白居易(772~846),字,晚年号香。
祖籍太原,后迁居陕西渭南,曾官左拾遗。
著有《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
《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其中以“因事立题”的《新乐府》最有名,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作。
第二步:诵读课文,熟读成诵。
第一课时学习王绩的《野望》一、听读课文,划分节奏。
二、借助注释,翻译诗文。
傍晚时分站在诗人隐居的地方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
初二八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13 唐诗五首:黄鹤楼 (崔颢)》 导学案
八上语文《黄鹤楼》导学案班级学号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2.赏析艺术,品味语言,把握意境。
【重、难点】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情感。
【预习检测】1.知背景: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
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2.识作者:崔颢(注音)(704~754),汴州(开封)人。
开元十一年进士。
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
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
有《崔颢集》。
3.默全诗。
【扣标合学】1.知诗意。
2. 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颈联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尾联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5.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验标促学】1.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什么情感?2.哪一句是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3.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触发了他的什么思想感情?4.第三联描写繁荣的景致,有什么作用?5.诗中的“芳草”是什么意象?【课后作业】1.背诵《黄鹤楼》。
2.完成《补充习题》对应练习。
3.诵读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思考两首诗情感和手法的异同。
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参考答案:【扣标合学】1.知诗意。
传说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留下空空的黄鹤楼。
黄鹤飞去不会再回来了,而千百年来白云却依旧悠然自得地飘来飘去。
登楼隔江相望,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春草长得茂盛喜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
12 唐诗五首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
2.理解诗歌主要内容,赏析诗中优美词句。
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东皋.( ) 徙.倚( ) 驱犊.( ) 白沙堤.( ) 萋.萋( ) 燕.然( ) 2.解释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
(1)薄.暮望( ) (2)徙倚..欲何依( ) (3)来从.楚国游( ) (4)仍怜.故乡水( ) (5)晴川历历..( ) (6)芳草萋萋..( ) 【课堂探究】
1.结合《野望》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2.《黄鹤楼》一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3.请结合《使至塞上》一诗中的诗句说明本诗的题材特点。
4.《渡荆门送别》一诗写景是以什么为背景的?有什么作用?
5.“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诗是如何表现初春的特点的?请具体分析。
【课堂检测】
1.根据提示写出诗句。
(1)《野望》中表现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的一句是: , 。
(2)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 , 。
(3)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句子是: , 。
(4)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句子是: , 。
(5)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描写了自己站在黄鹤楼上所见的景象的句子是:,。
2.下列对《黄鹤楼》一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
C.尾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思绪,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3.下列对《钱塘湖春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
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4.下列对《野望》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5.下列对《使至塞上》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在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课外拓展】
赏析下面的古诗,完成第1~2题。
次石湖①书扇韵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4-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一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赏析下面的古诗,完成第3~4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3.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4.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
1.gāo xǐdúdīqīyān
2.(1)接近(2)徘徊(3)往(4)喜爱(5)分明的样子(6)茂盛的样子
【课堂探究】
1.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2.“愁”字。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3.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的“边”“属国”“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都护”“燕然”等词语(地名、官名)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4.诗中所描绘的所有景色都与长江密不可分。
这些景物以长江为中心,共同和谐地构制成一幅雄伟奇丽的江景图,这个背景对于表现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蓬勃的朝气可谓相得益彰。
5.这两句诗写莺和燕,是诗人所见。
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
“几处”“谁家”“早”“新”突出了初春季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特点。
【课堂检测】
1.(1)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5)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2.B解析后四句为实写之景。
3.C解析“春草深密”的说法有误。
4.B解析应是白描的手法,以质朴的语言描画。
5.B解析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课外拓展】
1.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2.示例: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
“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
“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事后的世态炎凉。
3.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4.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