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7
帛书版道德经原文及翻译
帛书版道德经原文及翻译第一章道名有无众妙之门帛书经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jiào)。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本章64个字】经文今译:道是可以被言说的,但可以被言说的道不是永恒之道;名是可以被表达的,但可以被表达的名不是永恒之名。
无名是创生万物的起始,有名是孕育万物的根源。
无欲时能观察体会到道及万物的隐微之妙即原理,有欲时会探索道及万物的应用及边际。
两者同出于一物,名称虽不同但说的都是同一事物,一体及两面的相互关系非常深奥,是认识万物的神妙之门。
第二章无为不言弗居弗去帛书经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
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本章94个字】经文今译: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因为丑恶的存在;天下人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不善的存在。
有是由无生成的,难是由易变成的,长是由短对照的,高是由下增长的,音是由声应和的,先是由后跟随而显的,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是永恒存在的。
所以圣人以无为自然的方式行事,以不言的方式来教化百姓。
万物开始生长时感觉不到他的存在;万物有为时也没有感觉到依赖于他;万物成功时,他也不居功。
正是因为他一直在无为自然而作,并且不言有功,万物反而离不开他。
第三章弗为而已无不治矣帛书经文:不上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xiàn)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智不敢。
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本章67个字】经文今译:不推崇权力和财富,则能使民众不争名夺利;不把稀奇难得的财货视为宝贝,则能使民众淳朴而不起盗心;不宣传展现可欲的东西,则能使民众心智不被妄欲迷惑而作乱。
道德经-帛书版1-81
1.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徼(jiào)。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引道】“道“所蕴含的规律,并非一般的道;名所展示的现象,并非一般的名。
无名,是万物的开始;有名,是万物的源头。
所以,经常保持没有欲念的状态,可以观其微妙;经常为欲念所纠缠,只能粗察表象。
无名和有名同自道出,但名称各异,它们又属同源;那原始而又原始的道,是产生一切变化的总门。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 wù)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hè)也,先后之相随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wéi)而弗恃( shì)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对立统一】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的力量驱动行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干预,施以行为,而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3.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智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译文:【尺度】不过分推崇有圣贤,民不争名;不过分珍视稀有财物,民不觊觎;不显露能引起贪念的事物,民心不乱。
因此,圣人的治理方向是:清空逾越的心思,填饱的肚腹,减弱的不良意图,增强的筋骨体魄;使普通人没有过分的机巧欲念,使有智慧的人不敢妄为造事,必将天下太平。
4.道中,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zhàn)呵,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德经7章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7章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7章全文:
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道德经7章译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
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扩展知识]
注释:
①天长地久:长、久:均指时间长久。
②以其不自生也:因为它不为自己生存。
以,因为。
③身:自身,自己。
以下三个“身”字同。
先:居先,占据了前位。
此是高居人上的意思。
④外其身:外,是方位名词作动词用,使动用法,这里是置之度外的意思。
⑤邪(ye):同“耶”,助词,表示疑问的语气。
《道德经》原文及译文翻译
《道德经》原文及译文翻译《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
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
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
《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
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
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
《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白话译文:道可道,不是永恒的道。
名可名,不是永恒的名。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白话译文:全世界都知道美的美,那恶的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全世界都知道善的善,那不善的也会自然而然地出现。
第三章:不上贵高,不下贱底,故无羡情。
白话译文:不把自己当做最高贵的,也不把自己看作最卑贱的,就不会被嫉妒和羡慕所困扰。
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白话译文:道通透,但使用它并不会减少它的力量。
它像万物的根源。
它可以削减它的锋芒,解决它的纷争,调和它的光彩,与尘埃相同。
它深不可测,但似乎永远存在。
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孩子,仿佛是上帝的前身。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白话译文:天地没有情感,把万物看作是谷物;圣人也没有情感,把百姓看作是谷物。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白话译文:谷神不会死亡,这是所谓的玄牝。
玄牝是天地的根源之门。
它看似如果不断赖以存在,但一旦觉得不重要时,我们不需要注意它。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白话译文:天地长存而永久。
天地之所以能够长存而永久,是因为它们自己不生、不灭,因此它们才能够生生不息。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白话译文:最高的善类似于水一样,水善于造福万物,而不争不抢,处在所有人不喜欢的位置,这就有点类似于道。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白话译文:持有并积聚,不如安然满足;摩挲并磨砺,难以保持长久。
金玉簇满,没有人能守护它;富贵慢慢上升,会自断勾连。
圆满完成活动之后,就自然离开了,这就是天的道。
《道德经》第07章 天长地久 原文释义解读
第07章天长地久【原文】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①,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②!故能成其私③。
【注释】①以:因为。
②邪:同“耶”,疑问语气词。
③私:在这里指个人利益。
【译文】天地永远都存在。
天地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不是为了自己而生存,所以才永远都存在。
因此,有道的人凡事都让别人占先,反而能赢得爱戴;凡事把自身的安危置之度外,生命反而能得以保全。
这不正是因为他不自私,反而能够成就自身吗?【导读】天地万物皆由道生,但道在天地之中又表现为不同的形式,有自然之道,有养生之道,有处世之道,有耕植收获之道....老子在此以天地无穷无尽之道来论述为人处世之道,提出“无私长存”、“后其身而身先”等道理。
他用朴素辩证法的观点,说明利他和利已是统一的,利他往往能转化为利己,这种谦退无私精神,有积极的意义。
【解析】在本章里,老子认为,天地是永恒存在的。
而天地之所以能永恒存在,是因为它们的一切运作、变化都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作为,正因为“不自生”,“故能长生”。
天地生养万物而独不生自己,反而得到了长生。
因此,老子希望圣人能从中悟出这个道理。
如果圣人也效法天地的这种德行,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为公,也会像天地一样“长生”。
所谓“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意即有道之人凡事都让别人占先,反而能赢得爱戴;凡事都把自身置之度外,生命反而能得以保全。
结合老子其他章节来看,老子对人之生命的见解是很透彻的,并不仅限于肉体的生命,而是把生命推广到灵魂的范畴。
如果一个圣人,能谦居人后,以天下为先,那么他就会得到百姓的爱戴,也会永远留在百姓心中,从而得到与道一样不灭的长生。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老子认为,圣人这样做,并不是因为没有私心,而是为了成就他最大的私心,那就是得以长生。
故此老子说“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人最大的私心莫过于实现长生,所谓长生,就是能让自己的灵魂永远活在百姓的心中,百姓感觉到圣人的好,就希望他能够永远存在,他的生命与灵魂在百姓心中就永远都不会消失。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译文《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无形的大道如果能说清楚,就不是至高无上的规律了;有形的认知如果一成不变,就不是正常的有形世界了。
无形是天地混沌未开的状;有形是万物产生区别的开始。
善用“无”可以观察其中的奥妙;再用“有”来分析它们的来龙去脉。
两种方法并驾齐驱,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们都觉得深奥啊,它是打开一切奥妙的不二法门。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
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这些"名"相反而相成,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
因此,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
就是因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会消逝。
《老子》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老子:「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道德经」: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道德经」: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老子:「道德经」: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道德经」: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道德经」: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道德经》全文-原文原版无标点整理
并去其标点,以求最大限度还原《德道经》原貌。
另外,根据笔者的研究发现,目前对《德道经》主流的断句方式都是有问题的,所以笔者建议,如果想更好的理解这本巨著的意思,还请看本文。
《道德经》全文德篇第一章论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皮取此第二章得一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至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浴毋已盈将恐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第三章闻道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纇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输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刑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第四章反复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五章中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自名也勿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觐殷死议而教人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第六章至柔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第七章立戒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九章知足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旤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第十章知天下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也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第十一章无为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将欲取天下者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第十二章德善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翕翕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其耳目焉圣人皆咳之第十三章生死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军不被甲兵矢无所椯其角虎无所昔其蚤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第十四章尊贵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祭也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寺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第十五章守母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悶闭其门终身不堇启其悶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第十六章盗恗毋道身殃是谓袭常使我介有知也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而霽财有余是谓盗恗盗恗非道也第十七章善观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兹以此第十九章玄同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悶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坐其兑而解其纷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第二十章治邦以正之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知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第二十一章为正其政悶悶其民屯屯其正察察其邦夬夬旤福之所倚福旤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兼而不刺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第二十二章长生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搔服搔服胃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第二十三章居位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申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第二十四章处下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郊也牝恒以靓胜牡为其靓也故宜为下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第二十五章道注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葆也不善人之所葆也美言可以市奠行可以贺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拱之璧以先四马不若坐而进此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与故为天下贵第二十六章无难为无为事无事味无未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第二十七章辅物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蔂土百仁之高始于足下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知邦邦之贼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此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第二十九章江海江海所以能为百浴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浴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乐佳而弗厌也非以其无诤与故天下莫能与之诤第三十章安居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车周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三十一章不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第三十二章三宝天下皆谓我大不宵夫唯大故不宵若宵细久矣我恒有三宝之一曰慈二曰检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检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检且广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如以慈垣之第三十三章不争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是谓天古之极也第三十四章用兵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进寸而芮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旤莫于大于无适无适近亡吾宝矣故抗兵相若则哀者胜矣第三十五章怀玉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其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第三十六章知病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第三十七章畏畏民之不畏畏则大畏将至矣毋闸其所居毋厌其所生夫唯弗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舍被取此第三十九章司杀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若民恒是死则而为者吾将得而杀之夫孰敢矣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斲也夫代大匠斲者则希不伤其手矣第四十章贵生人之饥也以其取食祱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第四十一章柔弱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蘅仞贤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生之徒也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恒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第四十二章天道天下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此有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之也故圣人之言云曰受邦之诟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正言若反第四十四章右介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右介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介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道篇第四十五章观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眇之门第四十六章观嗷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訾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惟弗居是以弗去第四十七章安民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潚呵始万物之宗挫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谁子也象帝之先第四十九章用中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与虚而不淈蹱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第五十章浴神浴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芮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与故能成其私第五十二章治水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潚予善信正善治事善能蹱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第五十三章持盈植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允之不可常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述身芮天之道也第五十四章无不为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摶气至柔能婴儿乎脩除玄蓝能毋疵乎爱民栝国能毋以知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第五十五章玄中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五十六章为腹五色令人目明驰骋田獵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疲取此第五十七章宠辱人宠辱若惊贵大梡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梡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安可以寄天下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第五十九章不盈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曰与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俨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凌泽沌呵其若檏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浴浊而情之余清女以重之余生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第六十章归根至虚极也守情表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巟巟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泯身不怠第六十一章知有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母之信不足案有不信犹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省谓我自祭第六十二章四有故大道废案有仁义知快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畜慈邦家昏乱案有贞臣第六十三章朴素绝圣弃智民利百负绝仁弃义民复畜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绝学无尤第六十四章食母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望呵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乡于大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兆若婴儿未咳累呵似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湷湷呵鬻人昭昭我独昏呵鬻人蔡蔡我独昏昏呵忽呵其若海望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悝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第六十五章从道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望唯忽忽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忽呵中有物呵湵呵鸣呵中有请也其请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祭以此第六十六章弗居炊者不立自视不彰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曰涂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浴者弗居第六十七章执一曲则金枉则定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不自视故明不自见故彰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金者几语才诚金归之第六十九章昆成有物昆成先天地生繍呵缪呵独立而不亥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筮筮曰远远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七十章轻重重为轻根清为躁君是以君子众日行不离其甾重唯有环官燕处则昭若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轻于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第七十一章神明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适善数者不用筹策善闭者无关蘥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纆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恒善眯人故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神明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赍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赍唯知乎大眯是谓眇要第七十二章恒德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豀为天下豀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浴为天下浴恒德乃足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贰德不贰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不割第七十三章自然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吹或炅或强或矬或胚或椭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去楮第七十四章不强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楚棘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果而毋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物壮而老是谓之不道不道蚤已第七十五章贵左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详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恬庞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尚左丧事尚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依立之战胜以丧礼处之第七十六章知止道恒无名朴唯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俞甘洛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俾道之在天下也犹小浴之与江海也第七十七章尽己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不道沨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第七十九章大象执大象天下住住而不害安平大乐与饵过格止故道之出言也曰谈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第八十章微明将欲拾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去之必故与之将欲夺之必故予之是谓微明友弱胜强鱼不可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示人第八十一章无名道恒无名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媯媯而欲作吾将贞之以无名之朴贞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不辱以情天地将自正。
整理经典-老子道德经(word打印版)
整理经典-老子道德经(word打印版)经典诵读-老子道德经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第一章第七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邪?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故能成其私。
之門。
第八章第二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有無相生,難易相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後相隨。
恆也。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第九章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去。
驕,自遺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第三章第十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國治民,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智者不敢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
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第十一章第四章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道盅,而用之或不盈。
淵兮似萬物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第五章第十二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第 1 页共 8 页==经典诵读-老子道德经得之貨,令人行妨。
道德经7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7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代表作之一。
以下是《道德经》第七章的原文及一种常见的译文:
原文(《道德经》第七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
知止所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译文(一种常见的译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依然深远而无可名状。
虽然它看似微小,却是天下万物无法超越的。
如果君王能够守持这个道,万物将自然而然地归于和谐。
天地间的一切都会得到滋润,而人民也会在不受强制的情况下自我调适。
初时,给事物以名,名既存在,人们就能够知道何时应该停止。
了解什么是适可而止的,是不会有危险的。
比喻道在天下的作用,就像江海之间的川谷。
道德经经典名句及译文
道德经经典名句及译文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译文:最崇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普利万物而不争高下。
2、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译文:缺乏诚信,就会失去人们的信任。
3、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译文:委屈反能求全,弯曲则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反能成真,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译文:了解别人的人是有智慧的,了解自己的人是明白的。
5、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译文:战胜别人的人只是有力而已,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者。
6、知足者富。
译文: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有的。
7、大器晚成。
译文:大器之人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培养和锻炼才能成就大事。
8、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译文: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看不到形象。
9、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译文:轻浮会失去根本,急躁会失去主宰。
10、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译文:最方正的地方看不到它的棱角,最贵重的器物最后才做成,最大的声响听不到它的声音,最大的形象看不到它的形体。
11、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译文:过分的爱惜会导致很大的耗费,过多的储藏会导致严重的损失。
12、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译文:天下难事必定从容易的事开始;天下大事必定从细小处做起。
1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译文:粗大的树木由细小的芽孢长成;九层的高台由一筐筐的泥土垒成;千里的行程由一步步开始。
14、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译文:谨慎地做到最终一如开始那样,就不会有失败的事情了。
道德经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由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所著。
以下是《道德经》的部分原文及其现代文翻译: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现代文翻译:
道,是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的。
名,是无法用语言完全描述的。
无法用言语去定义的,是天地的起源;可以用言语去定义的,是万物的根源。
原文: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其状。
治大国,若烹鲜。
现代文翻译:
治理大国,就像烹煮小鱼。
用道来管理天下,那些鬼神就不会显灵;
不是说鬼神不存在,只是它们会表现得很平静。
治理大国,就像烹煮新鲜的食物一样。
原文: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
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现代文翻译:
最善良的人就像水一样。
水善于利益万物却不与之争斗,它躲避众人所憎恶的地方,因而接近了道。
居住地善于选择适合的位置,心善于保持深沉;与人为善、言行诚信;
做事界定明确、管理得当,行动时机合适。
只有不争斗,就不会有过错。
这些是《道德经》中的一些原文及其现代文翻译,其中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柔顺而强大,提倡与自然共处、追求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这些观点至今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并被广泛应用于个人修养、治国理政以及人际关系等层面。
《道德经》全文
《道德经》全⽂《道德经》全⽂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李⽿)的哲学作品,⼜称《道德真经》、《⽼⼦》、《五千⾔》、《⽼⼦五千⽂》,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分家前的`⼀部著作,为其时诸⼦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李⽿)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以下是⼩编为⼤家收集的《道德经》全⽂,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01.道可道,⾮常道。
名可名,⾮常名。
⽆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之⽞。
⽞之⼜⽞,众妙之门。
0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相⽣,难易相成,长短相形,⾼下相倾,⾳声相和,前後相随。
是以圣⼈处⽆为之事,⾏不⾔之教。
万物作焉⽽不辞。
⽣⽽不有,为⽽不恃,功成⽽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03.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之治,虚其⼼,实其腹,弱其志,强其⾻;常使民⽆知、⽆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为,则⽆不治。
04.道冲⽽⽤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象帝之先。
0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不屈,动⽽愈出。
多⾔数穷,不如守中。
06.⾕神不死是谓⽞牝。
⽞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之不勤。
07.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故能长⽣。
是以圣⼈後其⾝⽽⾝先,外其⾝⽽⾝存。
⾮以其⽆私邪!故能成其私。
08.上善若⽔。
⽔善利万物⽽不争,处众⼈之所恶,故⼏於道。
居善地,⼼善渊,与善仁,⾔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尤。
09.持⽽盈之不如其⼰;揣⽽锐之不可长保;⾦⽟满堂莫之能守;富贵⽽骄,⾃遗其咎。
功遂⾝退,天之道。
10.载营魄抱⼀,能⽆离乎?专⽓致柔,能如婴⼉乎?涤除⽞览,能⽆疵乎?爱国治民,能⽆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四达,能⽆知乎。
小学生《道德经》
是聪明。
• 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
这才是最聪明的,最难能可贵的。
4.大成若缺,大巧若拙(zhuō) ,大辩若讷(nè) , 大方无隅(yú),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最完满的东西好像有缺陷一样;最灵巧 的东西好似最笨拙;最好的口才,好似不善 言辞一样;最方正的东西好像没有棱角;最 大的器具最后完成;最宏达的声音没有声响; 最大的象却没有形迹。
圣人帮助别人全力以赴,帮助了别人,自己反而更 充实;把一切给了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天的正 道是,对别人有利而无害。圣人的正道是自己努力 去做,不与人争夺。
10.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 不争。
• 天的正道是,对别人有利而无害。圣人的正道是自
己努力去做,不与人争夺。
要以“正道”来治理国家,要以“奇谋”来用 兵,要以“不扰民”的方式去取天下。
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 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
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 始走出来的。
• 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
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5.祸兮,福之所倚(yǐ);福兮,祸之所伏。
• 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
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 到汉朝刘安在《淮南子》中有“塞翁失马”的故事
有位擅长算卦的人居住在靠近边塞的地方。
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此来 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 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许多匹良驹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 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是一种灾祸呢?“
道德经第7章感悟分享
道德经第7章感悟分享《道德经》第七章是一篇关于天之道的篇章,通过描绘自然界的运行规律,深刻阐述了天地万物的无为而治,以及人类应如何与之相应的道理。
在读完这一章节后,我对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悟。
首先,天地万物的无为而治给予了我深思。
在这一章中,道德经告诉我们,天地之所以能够永恒不变,是因为它们不违背自己的本性,不主动干预,也不争斗。
相反,它们随顺自然的规律,任其自然发展,从而达到和谐的状态。
对于人类来说,我们应该学会放下执着,不要过分干预外界的事物,而是顺从自然,随缘而行。
只有放下私欲,顺其自然,我们才能与天地万物保持和谐,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平衡。
其次,道德经告诉我们,无为而治并不是无为不做,而是顺应自然的行动。
天地万物都有自己的本性和规律,我们应该根据这些规律去行动,而不是随意妄为。
只有在与自然相应的行动中,我们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得到最大的收获。
这也提醒我,在面对问题和困难时,不要急躁行动,而是先观察、思考,找到与之相应的方法和策略,才能事半功倍。
再者,道德经强调了无为而治的背后的道德原则。
无为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在无为中包含了道德、仁爱和智慧的原则。
只有在道德的指引下,我们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对待他人,以及对待整个世界。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忽略了道德的重要性,过于追求个人利益和权力,这导致了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
因此,我们应该从道德经中汲取智慧,回归道德的本源,以道德为指南,才能真正实现和谐、平衡和持久的发展。
最后,道德经第七章还提醒我们,要保持谦逊和谨慎的态度。
在自然界中,一草一木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没有任何一物是多余的。
同样,每个人也都有其独特的才能和贡献。
我们不应该自视过高,也不应该轻视他人。
谦逊和谨慎的态度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相处,更好地与自然界相应,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阅读和思考《道德经》第七章,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天地万物的无为而治的智慧。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琐碎的事务和功利的目标所迷惑,很容易迷失自己。
【道德经】七七卷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古⽂正解】道者,天下宗;⽣者,天下性;和者,天下正;平者,天下势。
【今⽂正解】⼤道,是天下的宗主;⽣息,是天下的本性;合和,是天下的端正;均平,是天下的趋势。
【订正与辨析】1、通⾏本“⼈之道则不然,损不⾜⽽奉有余”句中“⽽”字似乎对仗于上⽂“天之道,损有余⽽补不⾜”,然⽽兹按帛书本订为“以”,且与下⽂“有余⽽有以取奉于天下”有所照应。
“损不⾜以奉有余”意思即“损夺⽣存贫艰者来奉养富贵豪强者”,“以”字则准确的表达了这种关系,即“统治者对⼈民的剥削关系”。
对此理解,可照应前⽂“狎其所居”“厌其所⽣”“民之饥,以其上⾷税之多,是以饥”等句。
2、或有版本“孰能损有余⽽补不⾜于天下”,如此表达不切合《道德经》本义,甚⾄有⼈认为是在说“夺富济贫”“均贫富”。
“孰能有余⽽有以取奉于天下?唯有道者”,其中含义可以照应于前⽂“俭,故能⼴”以及后⽂“圣⼈不积,既以为⼈⼰愈有,既以与⼈⼰愈多”。
《道德经》⾥对于天下贫富不均的处理⽅法是“圣王”“既以与⼈”,治理““⼩国寡民”,最终教化淳朴⽽“⾃化”,齐同于“⾃然”“⾃得”。
【引语】本章⽂字透露出⼀种朦胧的、模糊的平等与均衡思想。
这是他的社会思想。
他以“天之道”来与“⼈之道”作对⽐,主张“⼈之道”应该效法“天之道”。
⽼⼦把⾃然界保持⽣态平衡的现象归之于“损有余⽽补不⾜”,因此他要求⼈类社会也应当改变“损不⾜以奉有余”的不合理、不平等的现象,效法⾃然界的“损有余⽽补不⾜”,“损有余以奉天下”,体现了他的社会财富平均化和⼈类平等的观念。
因⽽,这⼀章是七⼗四章、七⼗五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民之饥,以其上⾷税之多”这⼀思想的继续和发展,表达了⽼⼦对统治者推⾏苛政的痛恨,对⽼百姓⽣活艰难困苦的同情。
所以,这是《道德经》所有的⼈民性⼀⾯,是其精粹。
【评析】本章主旨的是论述“天之道损有余⽽补不⾜;⼈之道则不然,损不⾜以奉有余。
”⽼⼦出于对⾃然界和⼈类社会的观察,认为⼀切事物,在其相互对⽴的⽭盾中,都具有同⼀性。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微信公号:老子道德经】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
道德经第7章感悟分享
道德经第7章感悟分享引言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其中的第7章是道德经中的重要篇章之一,探讨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应该如何与自然相处。
本文将对道德经第7章进行深入解读和感悟分享。
1. 自然无为道德经第7章开篇就提到:“天长地久。
”这句话揭示了自然界的无穷力量和持久存在。
自然界万物运行自有其规律,不需要人为干预。
这种无为而治的特点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追求功利和效率,总想通过各种手段来主宰自然、改变世界。
但是,当我们过度干预时,反而可能破坏了自然原本的平衡和生态系统。
我们应该学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并且相信自然具有自我调节和修复能力。
2. 善为水接下来,“善”被比作“水”。
水是柔软而强大的存在,它能适应各种环境,不争不抗,却能滋润万物。
我们可以从水中学到很多道理。
首先,我们应该保持谦虚和柔软的心态。
与其强求、争斗,不如顺应事物的发展趋势,灵活适应环境。
只有当我们放下执念,追求内心的平静时,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潜力。
其次,善良和仁爱是我们在人际关系中应该坚持的原则。
水能滋润万物,而不分别对待。
我们也应该对待他人一视同仁,并且给予他人温暖和帮助。
3. 静以修身道德经第7章强调了“静”这个词。
静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也是与自然相处的重要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被各种嘈杂声音所包围,无法平静下来思考和反思自己。
只有通过静心冥想、与大自然亲近等方式,才能让内心得到平静和宁静。
同时,在修身养性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欲望和贪婪。
贪婪是人类的弱点,它使我们追求无尽的物质享受,却忽视了内心的真正需求。
通过静心修身,我们可以减少对外界物质的依赖,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满足和幸福。
4. 和为贵道德经第7章最后强调了“和”这个词。
和是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合作的状态。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被竞争和冲突所困扰。
但是,只有通过和谐与合作,我们才能实现共同进步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难
点
熟读课文第二章,能在了解第二章的内容的基础上流利地背诵第二章。
一、导入
齐读或齐背诵已学的前两章,接着导入第三章
二、屏幕展示:
【原文】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三、指导朗读并出示译文
1、听读录音
2、跟录音朗读
3、学生齐读
4、男女分角色朗读
5、个别朗读
6、自由读
(朗读要注意节奏,情感,在自由读的过程中试着通过翻译来试背课文)
7、试着齐背课文
8、抽查个别背诵情况
四、问题探究:
结合你学过的知识、阅历和文章所给的翻译,在通过这多次的朗读、诵读的过程中谈谈你对这一章节内容的一些体会或想法(换个角度来说,你读到了文章中的什么内容或者说有哪些句段不理解)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道德经》教学设计
第7周课型新授主备人李士军
课
题
《道德经》第二章中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教
学
目
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进一步地熟读《道德经》第二章,背诵《道德经》第二章
3、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翻译简单了解内容
4、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1、熟背课文,下一节上课继续抽背课文
2、预习下一节内容《道德经》第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