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感性认识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对于人类认识世界、处理事物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简要介绍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其关系,感性认识是指人们对于世界的直观感受和体验,是从感觉、知觉中获得的知识,是通过感官和感性直觉来获取的知识。
比如看到红色的苹果,就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红色和苹果的存在。
感性认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起点,它的主要特点是具有直观性、主观性和片面性。
直观性是指感性认识是直接从客观世界中获得的,是对事物外在特征的直接感知。
主观性是指感性认识往往受到主观情感、兴趣、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带有主观色彩。
片面性则是指感性认识只能获得事物表面的某些特征,而不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和规律性。
相对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是更高级别的认识方式,是人类通过思考、推理、归纳、演绎等方式对事物进行认识的过程。
理性认识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可以将不同感性认识进行综合、抽象、概括和反思,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深入探讨。
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补充和扩展,可以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和规律性,从而更全面地认识事物。
虽然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本质上有所不同,但二者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前提。
我们要进行任何理性思考,都需要先有感性认识的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
理性认识可以从感性认识中提炼出规律性和本质,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事物;而感性认识则可以为理性认识提供生动、具体的实例,让理性认识更加贴近实际。
因此,二者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关系。
总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对于人类认识世界、处理事物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和基础,理性认识是认识的深化和扩展,只有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才能形成全面、深入的认识。
感性认识
事物
知觉 苹果=红+甜+硬+ ……
感觉是客观事 物作用于人的 感官而引起的 一种最简单的 反映形式。
感觉: 硬! 红! 甜!
感性认识的特点
直接性: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
不存在中介,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直接感知。
具体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
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
的表面现象。
感 性 认 识 的 特 点 : 直 接 性 、 形 象 性
桃人 人 去 花面 面 年 题 依不 桃 今 都 崔 旧知 花 日 城 护 笑何 相 此 南 春处 映 门 庄 风去 红 中 。, 。 ,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 象
首先是感觉
硬! 甜! 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其次是知觉(感觉综合)
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
苹果(知觉)=红+甜+硬+…… 的最 回后 忆是 和表 再象 现是 事 后
这个苹果又红又甜又硬!
表象
表象是在知觉的 基础上形成的感 性形象。 知觉是对事物表 面现象和外部联 系的综合反映。 再现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实践和学习上课件
通过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感性认识,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事物的本 质和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中。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实践基础,理性认识只有通过感性认识才能得到 检验和发展。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实践和学习过程中是不断转化 的,人们通过实践获得感性认识,通过学习获得理性 认识,然后再将它们应用于实践中。
发展。
0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 统一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
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直接感 知,通常是具体的、形象的、表
面的。
通过实践和经验的积累,人们能 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抽象的、概括的、深 入的,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
在联系。
理性认识向感性认识的转化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学习中的相互促进
01
02
03
0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学习过 程中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
通过感性认识,学习者可以积 累丰富的感性经验,为理性认
识提供基础和支撑。
通过理性认识,学习者可以深 入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指 导感性认识的进一步发展。
在学习过程中,应将感性认识 和理性认识有机结合,发挥各 自的优势,促进学习的深入和
理性认识在实践中的应用
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深入思考和 分析,在实践中,理性认识可以帮助 我们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为 解决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在实践中,理性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更 好地评估风险和机会,制定合理的战 略和目标,从而取得更好的业绩和成 果。
通过推理、判断和归纳,理性认识有 助于我们形成科学有效的方案和计划, 提高实践的效率和效果。
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肉体感官(眼、耳、鼻、舌、身)直接接触客观外界,引起许多感觉,在头脑中有了许多印象,对各种事物的表面有了初步认识,这就是感性认识。
原理简介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和初级形式,是由感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片面的认识。
事物的现象是感性认识的对象和内容,直接感受性是感性认识的特征。
感性认识的形式感性认识包括相互联系、循序渐进的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觉是人对事物的最初反映,是主体的感官对内外环境适宜刺激物的反映形式。
它反映事物的表面的个别属性,例如,可见光线(波长在380~770毫微米之间的电磁波)通过人的眼睛转化为神经过程,产生视觉;一定的声波(频率为16~20000赫兹之间的声波)作用于人的耳朵,引起神经兴奋,产生听觉。
感觉是由感官、脑的相应部位和介于其间的传导神经组成的分析器系统协同活动的产物。
感觉因分析器不同可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机体觉等不同种类。
感觉是外部刺激力,包括人的机体本身的某些物质过程,向意识的最初转化。
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表面现象或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它为主体提供客观对象的整体映象。
知觉不是感觉的简单总和,它是主体依据以往的经验和知识对感觉所提供的各种特征和外部联系分析和综合的产物。
知觉已经显示出事物的主要外部特征以及现象的各要素之间的整体联系。
知觉的整体性结构是主体进行新的概括、形成表象的基础。
表象是曾经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外部形象在人的意识中的保存、再现或重组。
表象按其性质可分为记忆表象(又称再现性表象)和想象表象(又称预见性表象);按照概括的程度,可分为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
表象不是知觉形象的简单重复,它再现的不是客观事物的全部联系和特性,而仅仅是那些最有代表性的、对人的实践活动最重要的特征。
人的表象是对事物的功能和意义的理解和概括。
正是这些方面在人的大脑皮层中构成稳固的联系。
表象是具体形象性和抽象概括性的统一。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什么是感性认识,什么是理性认识呢?感性认识,就是人们在实践中凭借感官,与事物直接接触所获得的对表面现象的认识,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如我们初次与人交往而产生的关于这个人的长相、身高、穿戴、口音等表面特征的认识,就是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
人有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当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这些感觉器官时,通过神经系统传到大脑,人就产生各种感觉。
例如,视觉能看到事物的颜色、形状、大小等;听觉能听到事物的声响;嗅觉能闻到事物的气味;味觉能辨别事物的滋味是酸甜还是苦辣;触觉能感觉事物的冷热、软硬等。
人们靠不同的感官反映事物不同的表面特征。
如我们凭视觉看到苹果是红色的,触觉摸到它是硬的,味觉尝到它是甜的等。
你初次遇到张三这个人,看见他个子高大,浓眉大眼,身体结实,穿戴朴素,这就是通过眼睛看到的对张三这个人的外表形象的具体印象,这就是感觉。
在人的所有的感觉器官当中,眼睛是最完善、最精巧的感觉器官。
在人们获得的外部信息中,许多是通过眼睛获得的,因此我们应该保护好自己的眼睛,使其清洁、卫生、明亮。
我们把对于某一事物的各种感觉综合起来,便形成了对这一事物的完整的印象,这就叫知觉。
它是在感觉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整体形象的认识。
例如,把苹果的颜色、大小、形状、硬度、滋味等不同的感觉综合到一起,便形成苹果这个整体的形象。
你进一步和张三接触,看到张三的身材容貌、穿戴打扮、举止神态,和张三握手,感到他的手刚劲有力,和张三谈话,听到他说的是普通话,说话慢条斯理。
这些感觉综合起来,在你的脑子里就有了张三这个人的整体形象。
这就是知觉。
表象则更进一步,它是对曾经感知过的而当时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反映,也就是说它是对我们过去所熟知的事物的回忆。
如你和张三分别以后,张三已经不在你的面前,可你的脑子里却能回想起他的面貌、神态,甚至他说话的声音、笑声都记忆犹新。
我们过去爬过泰山,当和别人谈起泰山时,我们脑子里立即就浮现出泰山那雄伟壮观的景象,云雾缭绕,溪水潺潺,古松怪石,日出东海,等等,都仿佛历历在目,甚至我们终身难忘。
什么是感性认识?
什么是感性认识?
一、定义
感性认识是指通过感性直觉获得的认知方式。
感性认识强调的是主体
感受、体验,而非客观事物外在的表象。
1.感性直觉
感性直觉是指人类天生具有的一种能力,通过对感觉的直接感受和体验,形成直觉性的认识。
2.主体感受
主体感受是指人的情感体验,与外部客观事物产生的关系,表现在个
体心理活动中。
二、感性认识的特点
1.强调主观体验
感性认识是从主体的情感感受出发,强调主体感受的真实性与合理性,是一种强调体验的认知方式。
2.非理性思维
感性认识不同于理性思维,不需要进行逻辑推理,而是一种直觉性的认知方式,能够更好的反映人类的真实感受。
3.多样性
感性认识受到个体体验、生活经历、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具有多样性和特殊性。
三、感性认识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1.促进人类情感交流
感性认识是人类之间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使得情感沟通更加直接、真实和有效。
2.拓展人类认知视野
感性认识能够拓展人类的认知视野,为人们认识和理解世界提供了更宽广的视野。
3.促进个体的心理成长
感性认识是个体心理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个体的情感体验,促
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和成长。
四、感性认识与科学研究
感性认识在科学研究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某些科学研究需要对目标对
象进行主观的情感体验和认知,如心理学、人文学科等。
总结:
感性认识是人类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
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直接的感受,但感性认识与理性思维是相互
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两者的综合运用更有利于我们的认知和发展。
什么是感性认识,什么是理性认识呢?
什么是感性认识,什么是理性认识呢?什么是感性认识,什么是理性认识呢?感性认识,就是人们在实践中凭借感官,与事物直接接触所获得的对表面现象的认识,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如我们初次与人交往而产生的关于这个人的长相、身高、穿戴、口音等表面特征的认识,就是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
人有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当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这些感觉器官时,通过神经系统传到大脑,人就产生各种感觉。
例如,视觉能看到事物的颜色、形状、大小等;听觉能听到事物的声响;嗅觉能闻到事物的气味;味觉能辨别事物的滋味是酸甜还是苦辣;触觉能感觉事物的冷热、软硬等。
人们靠不同的感官反映事物不同的表面特征。
如我们凭视觉看到苹果是红色的,触觉摸到它是硬的,味觉尝到它是甜的等。
你初次遇到张三这个人,看见他个子高大,浓眉大眼,身体结实,穿戴朴素,这就是通过眼睛看到的对张三这个人的外表形象的具体印象,这就是感觉。
在人的所有的感觉器官当中,眼睛是最完善、最精巧的感觉器官。
在人们获得的外部信息中,许多是通过眼睛获得的,因此我们应该保护好自己的眼睛,使其清洁、卫生、明亮。
我们把对于某一事物的各种感觉综合起来,便形成了对这一事物的完整的印象,这就叫知觉。
它是在感觉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整体形象的认识。
例如,把苹果的颜色、大小、形状、硬度、滋味等不同的感觉综合到一起,便形成苹果这个整体的形象。
你进一步和张三接触,看到张三的身材容貌、穿戴打扮、举止神态,和张三握手,感到他的手刚劲有力,和张三谈话,听到他说的是普通话,说话慢条斯理。
这些感觉综合起来,在你的脑子里就有了张三这个人的整体形象。
这就是知觉。
表象则更进一步,它是对曾经感知过的而当时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反映,也就是说它是对我们过去所熟知的事物的回忆。
如你和张三分别以后,张三已经不在你的面前,可你的脑子里却能回想起他的面貌、神态,甚至他说话的声音、笑声都记忆犹新。
感性认识名词解释
感性认识名词解释(一)感觉和知觉的区别感觉:在事物未做出反应前,就能被感受到的。
知觉:事物刚一接触感官时,人们在大脑里就已经产生了一个完整的印象。
感觉具有如下特点: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认识的最初阶段。
在感觉的基础上,人们可以获得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
感觉具有直接性。
由于人们获得感觉信息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这就使人们获得感觉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感觉可以不通过语言文字而进行。
知觉:客观事物刺激人脑后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知觉具有如下特点: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及其关系的综合的反映,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各个部分及其关系的综合的反映。
人们只有通过感觉器官才能感受到事物的各个部分及其关系,而知觉则是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知觉是在过去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不是对事物的每个部分都进行知觉,而只是对那些被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自己最需要的部分进行知觉。
知觉还具有整体性。
人们知觉的对象并不是许多个别事物的简单总和,而是许多个别事物的有机统一。
(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1、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 1)感性认识为理性认识提供了可靠的材料( 2)感性认识为理性认识提供了基本的原理( 3)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间接来源( 4)感性认识是检验理性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感性认识:客观事物刺激人脑后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理性认识: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
知觉:客观事物刺激人脑后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知觉: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及其关系的综合的反映。
人们只有通过感觉器官才能感受到事物的各个部分及其关系,而知觉则是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转化。
四、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区别。
五、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作用。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1、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及联系、区别:(1)形式不同。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感觉、知觉和表象;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
1、区别:(2)内容不同。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3)特点不同。
感性认识具有形象性、直接性;理性认识具有抽象性、间接性。
(4)地位不同。
前者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后者是认识的⾼级阶段。
、联系:两者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辩证统⼀。
2、联系:(1)相互依赖。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起点,感性认识是直接经验的结果,建⽴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理性认识才是真实可靠的。
坚持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就是坚持了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只有理性认识揭⽰了事物的本质规律,是对事物更深刻、更全⾯、更可靠的反映,也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指导⼈们按客观规律办事,有效地改造世界。
坚持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就是坚持了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这种统⼀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
(2)相互渗透。
⼀⽅⾯,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
⼈们在感知某⼀具体事物时,总是⽤以往的理性认识为指导,并渗透其中,理性认识加强了感觉的准确程度,并且由于理解⽽使感觉更敏锐、更深刻。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另⼀⽅⾯,理性认识中渗透着感性认识。
在理性认识的过程中,总是有感性认识的再现,理性思维中的想象,把感性形象带⼊其中,促使思想活跃。
⽽且,在对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和解释上,也往往要借助于感性认识,⽤具体、⽣动的感性材料,去理解和说明抽象的理论。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渗透,说明在⼈们的认识活动中,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两者的区分是相对的。
⼆、防⽌理解上的⼏个误区1、感性认识就是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就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现象是事物的表⾯联系及外部特征、形态,本质和规律是事物的内在的根本的东西,它们都是事物所客观拥有的,因⽽属于物质范畴;⽽感性认识是事物的现象在⼈脑中的反映,理性认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脑中的反映,两种认识都是主观的、第⼆性东西,属于意识的范畴。
什么是感性认识?什么是理性认识?
什么是感性认识?什么是理性认识?
什么是感性认识?什么是理性认识?
浏览132次创建时间 2007-02-13 08:15:13
从实践中得来的认识叫感性认识,从理论中得来的认识叫理性认识.理论来源于实践而又反过来指导实践.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感性认识包括感觉、只觉、表象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形象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事物的主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
错误。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感性认识分为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感觉是对认识对象最直接的反映。
知觉是比感觉高一级的反映形式;它是感觉的综合,是把各种感觉集中在一起并把它们组合起来,形成对对象各方面外部特性的整体的认识。
表象是事物感性形象在大脑中的再现,它是对象不在眼前而产生的对该对象回忆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的特性。
判断是概念的展开,是一种利用概念对事物做出某种判定的认识形式。
推理是从事物的联系和关系中由已知合乎规律地推出未知的认识形式,它是人们获得新知识的重要手段。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是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深刻全面的认识。
第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
其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在认识论上坚持了唯物论。
其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在认识论上坚持了辩证法。
其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包含感性的成分。
在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可分割的,将二者割裂开,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
经验论者片面强调感性经验的重要性;唯理论者片面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在实际工作中,经验论和唯理论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这两种错误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避免的。
4.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
也就是说,必须通过思维的加工,才能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经过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才能透过现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感性认识包括
感性认识包括包括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可以涵盖各个方面的认识和理解,从个体的感知到社会的文化意识。
感性认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感性认识包括对身体感觉的认知。
我们通过感官来感知外界的事物,比如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
这些感觉经验直接影响我们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和理解。
比如,我们看到一个红色的苹果,就能够通过视觉感知到它的颜色、形状和大小等信息,从而对它进行认知。
其次,感性认识包括对情感和情绪的认知。
人类是情感的动物,情感在感性认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情感,我们能够对事物产生喜爱、厌恶、愉悦、愤怒等不同的情绪反应,从而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认知。
比如,当我们对某个事物或人感到喜欢时,我们可能更倾向于从积极的角度去看待它,带来积极的感性认识。
再次,感性认识包括对文化和价值观的认知。
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会对个体的感性认识产生重要的影响。
每个人所成长的文化背景和所接受的教育都会塑造他们的认知方式。
比如,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对家庭的感性认识可能更加重视亲情、责任和传统价值观,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可能更注重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此外,感性认识还包括对艺术和美的认知。
艺术是情感和美感的表达,通过艺术作品,人们可以体验到不同形式的美。
比如,音乐、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都可以引起人们的感性情感,带来不同的认知体验。
通过欣赏艺术,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感知世界。
最后,感性认识还包括对他人和自身的认知。
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感性认识也涉及到与他人的交往和理解。
通过观察和体验他人的行为和情感,我们能够认识到他人的需求、情感和行为动机,从而建立起与他人的联系和沟通。
同时,感性认识也涉及到对自身的认知,通过认识自己的情感和需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并作出适应和发展。
总的来说,感性认识包括了人们对外界事物的感知、情感、文化和美感等方面的认识。
通过感性认识,人们能够全面地了解和认知世界,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感性认识的重要性,通过不断地感知和体验,提高自己的感性认识水平,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外部世界。
关于感性认识的教案
关于感性认识的教案引言:感性认识是指通过感官、直觉以及情感等主观因素对事物进行认识和理解的一种方式。
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力对于提高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
本教案旨在通过多种教学策略和活动,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感性认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运用感性认识方法提升学习成果。
一、教学目标:1. 了解感性认识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感性认识方法和技巧;3. 提升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及过程:1. 感性认识的概念和特点(30分钟)a. 引导学生讨论感性认识的含义,并给予简要解释;b. 分析感性认识的特点,如主观性强、具有情感色彩等。
2. 感性认识方法和技巧(60分钟)a. 展示多媒体素材,介绍感性认识的常见方法和技巧,如观察、联想、比喻等;b. 与学生进行互动,让他们分享自己在学习或生活中使用感性认识方法取得的成果和体验;c.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互相交流并挑选出最佳感性认识方法和技巧。
3. 感性认识能力的培养(40分钟)a. 设计感性认识活动,如观察自然景物、绘画、创作等,让学生充分发挥感官、直觉和情感进行感性认识实践;b. 引导学生对感性认识活动进行反思和总结,分享自己的体验和心得;c. 帮助学生在评价他人感性认识作品时予以尊重和给予建设性意见。
4. 创新思维的培养(30分钟)a.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感性认识方法和技巧解决问题或创新思考;b. 设计创新思维训练活动,如编写故事、设计实验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评估:教学评估应综合考察学生对感性认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评估方式包括课堂小组讨论、个人作业、感性认识实践活动成果等。
评估内容主要包括对感性认识概念的解释、感性认识方法和技巧的运用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展示等。
四、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感性认识实践活动,如参观艺术展览、观赏音乐会等;2. 引导学生对感性认识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撰写短篇论文或进行课堂展示;3. 配置专门的感性认识读物和参考书籍,供学生自主学习和进一步探索。
幼儿园大班感性认识教案
幼儿园大班感性认识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感性认识的概念和意义。
2.提高幼儿的感性认识能力,发展幼儿的感官、触摸、听觉、视觉和嗅觉功能。
3.通过小游戏和操练让幼儿感性认识更进一步。
4.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拓展幼儿的思维和想象力。
5.引导幼儿感知世界,理解自然、人文环境。
教学内容:一、了解感性认识的概念和意义1.感性认识定义感性认识又称感性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知觉活动。
它是人类认识过程的起点,是获得知识和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
2.感性认识的意义感性认识是认识事物和提高认识能力的基础。
幼儿正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因此重视幼儿感性认识对其日后成长很有帮助。
幼儿通过感性认识,不仅能认识世界,同时提高认识能力,丰富想象力。
二、提高幼儿的感性认识能力1.感官训练(1)视觉训练利用颜色、图形、大小、形状、运动等视觉元素,通过观察、辨别、组合等活动,提高孩子的视觉感知能力。
(2)听觉训练借助声音、音乐、歌唱等方式,提高孩子的听觉感知能力,培养孩子的音乐欣赏能力。
(3)触觉训练让孩子进行捏、搓、揉、挤、拍等动作,感性认识不同的手感,提高孩子的触觉感知能力。
(4)嗅觉训练使用香水、饮料、水果等具有独特气味的物品,让孩子嗅闻,增强孩子的嗅觉感知能力。
(5)味觉训练使用不同口感和味道的食品,让孩子品尝,增强孩子的味觉感知能力。
2.感性认识练习利用各种有趣的活动和小游戏,引导孩子运用感官进行感性认识练习。
例如,挑选一些颜色明亮、形状变化多样、手感柔软的布料或放在袋子里的物品让幼儿触摸辨别,或者盲人摸彩、绕口令、猜物品等小游戏,提高孩子的感性认识能力。
三、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1.好奇心的激发好奇心是孩子认识世界的起点,我们需要鼓励孩子从对事物的好奇心、探索心、研究心中去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2.兴趣的培养通过鼓励孩子多尝试、多探索、多思考的方式,让幼儿形成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培养孩子的兴趣,促进感性认识的发展。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联系 任何真理都是绝对与相对的辨证统一
(1)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本身就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2)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的统一 (3)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联系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相对性中包含有绝对的成分、颗粒 真理的绝对性要通过无数真理的相对性表现出来
联系
真理发展是由相对向绝对无限转化的过程 任何一个真理的认识都是由相对向绝对转化过程 中的一个环节
(三)真理和谬误
谬误:主体对客观事物及 其规律的歪曲反映
1、产生谬误的认识根源
(1)认识过程的复杂性 (2)社会历史条件制约 (3)主体自身条件的影响
2、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认识就总体而言,既有真理,又有谬误。真理同谬 误有着原则的区别,二者互相对立。但真理与谬 误之间又具有统一的一面,表现在:一是真理与 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二是真理与谬误相互 转化。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关于地球的形状,古球航行成功,人们 才普遍地认识到地球是圆形的。
麦哲伦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发明家爱迪生,试验了 1600多种材料,经历了 8000多次的失败,才找 到了合适的电灯灯丝。
2、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揭示了人类 认识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客观规律。 这个规律告诉我们,人的认识往往不是 一次就能完成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进 行认识和再认识,才能对一个复杂的事 物或现象形成完整、正确的认识。
B、具体性:
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样具体 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
2、理性认识及其形式
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头脑 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 高级阶段。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哲学的感性认识名词解释
哲学的感性认识名词解释哲学是一门探讨人类存在、知识、价值等基本问题的学科。
在这个学科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指人们通过感觉、经验等方式获取的直观、具体的认识。
它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起点,也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以下将对哲学的感性认识进行详细解释。
1. 感性认识的概念感性认识,顾名思义,是依靠感觉、经验、直觉等感性方式来获取的认识。
它是对外界事物的直接感受和观察,通过感官对事物进行直接感知。
感性认识是从感觉中得出的对事物特征的认识,可以说是我们对客观世界直观而直接的领悟。
因此,感性认识注重的是感觉的直接性和直观性。
2. 感性认识的特点感性认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直接性:感性认识是通过感官对外部世界的直接感受而获取的,没有经过与概念的中介,不依赖于推理和逻辑。
直观性: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部形态、颜色、声音等感观属性的直观认识,它能够直接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和特征。
个别性:感性认识是对具体个别事物的认识,注重对事物的个别特征进行感知和把握。
局限性:感性认识受限于感官的条件和范围,无法准确而深入地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3.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两种认识方式,它们在人类认识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它为理性认识提供了具体事物的材料和依据。
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无从谈起。
感性认识激活了我们的思维,为理性思维提供了素材。
而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整合和提炼,是对感性认识进行思考、分析和综合的过程。
理性认识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将感性认识升华为抽象、普遍的知识。
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构成了人类对世界的全面认识。
感性认识为理性认识提供了经验和直观基础,而理性认识则对感性认识进行反思和梳理,使其更为系统、准确。
4. 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尽管感性认识在人类认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它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感性认识是个别的、直观的,只能对一些表面特征进行感知,无法深入地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高中政治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高中政治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本课必背第一目:认识与实践1.认识(1)含义: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认识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①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②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3)辩证关系: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统一于实践。
2.实践(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2)实践的三种基本类型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②改造社会的实践。
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3)实践的特点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④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注意: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第二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练习
1.我国有“小儿辩日”的故事:小儿甲认为早晨 的 太阳离人近,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的大,近大 远 小;小儿乙认为中午的太阳离人近,因为中午的 太阳比早晨的热,近热远凉。两小儿的辩论给我 们的启示是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D.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感性认识上升 到理性认识
一.认识的根本任务 (是什么) 1.内容 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 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含义 感性认识: 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理性认识: 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2)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①区别
A.二者与认识对象的联系不同 体现了认识论 B.二者反映的方式不同 中的唯物论 C.二者反映对象的深度、层次不同 ②二者相互联系 体现了认识论中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整个认 识过程的起点,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的辩证法 B.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5.人的头脑不是一间装知识的仓库,而是一座生 产知识的工厂,从哲学上看,这一说法强调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能动的 C.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 D.主观同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某地对干部作风建设有一个 形象的比喻,说是当干部要有“三盆水”:一盆 水 洗头,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一盆水洗手,干净 干事,勤政廉洁;一盆水洗脚,深入群众,调查 研究。(不定项选择) 7.强调当干部要“洗头”,是因为 A.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B.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 C.人的认识必须符合终极真理 D.人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前进
请你判断 1.感性认识是错误的, 理性认识是正确的 2.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 3.认识的条件 怎么办 1.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一个发 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 2.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件 (1)前提: 占有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① 占有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的途径 ② 体现了认识论中的唯物论 (2)关键: 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 加工制作 ①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② 体现了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8.强调当干部要“洗手”,是因为 A.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 B.干部是部门利益的代表者 C.吏治腐败是对人民利益的最大损害 D.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干部的行为准则 9.强调干部要“洗脚”,是因为 A.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B.一切真知来源于社会实践 C.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 D.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统一的
本课小结:
要实现这一飞跃,人们必须 通过实践,占有丰富而真实的 感性材料,并且运用科学的思 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 作,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 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4.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的诗句,题咏秋菊。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像 春花那样落英满地,以“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 诗 人仔细吟”的诗句加以嘲讽。后来,苏东坡在黄 州 果见秋菊落英,方知自己错了。在这件事上,苏 东坡错在他不懂得 A.下结论要以事实为依据 B.认识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 C.认识事物须透过现象达到本质 D.对同一对象的认识,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
中国日报消息:连小孩子都知道,北极熊是白色 的。然而生活在新加坡动物园的两只北极熊,这 两天却“变绿”了。原来,由于新加坡属于温暖 湿润的热带气候,海藻在北极熊的毛内安了家, 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它们赶时髦“染发”了呢!
二、从认识的程度与水平看: 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 上升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 理性认识是认识 的高级阶段
四、实践出真知。 人们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只有在实践活动中, 才能获得对事物的认识,因此实践出真知。 (2) 仅仅从事实践活动,未必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和规律。要获得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必 须实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3) 要实现这一飞跃,人们必须通过实践,占有丰 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并且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 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 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 读漫画“弯与直”: 青蛙与飞鸟的判断启示我们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理性认识领依赖感性认识 C.认识受具体时空的限制 D.认识受主体价值取向的制约 3.眼见不一定为实”,这主要是因 为 A.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B.现象包括真 象和假象 C.经验有直接的和间接的 D.本质是眼睛看不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