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公开课教学设计_1

合集下载

新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课件

新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课件

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_统__一__全__国___奠定了基础。
时间/地点:公元前___2_5_6___年;成都附近的岷江。

人物:__秦__国____蜀郡郡守__李__冰____。

结构: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分为鱼嘴、宝

期 都 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
的 社
江 堰
功能:___防__洪___、灌溉、水运等。

战 国 时 期 的 内容 社 会 变 化
领域
内容
政治
(1)确立__县__制____,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___世__袭___特权。 (3)改革__户__籍____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___法__度___,禁止私斗
战 国 时 期 的 内容 社 会 变 化
领域
内容

(2)消极: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给社会经济带来
巨大破坏。

国 时 期 的 社 会 变
商 鞅 变 法
背景: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__牛__耕____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 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___地__主__阶__级___的势力增强。 目的:___富__国__强__兵___,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开始:公元前___3_5_6___年,秦孝公任用__商__鞅____主持变法。
2.【时空观念】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战争的比较。
项目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所处时期
奴隶社会瓦解时期
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不 目的
争夺霸主的地位
富国强兵,统一全国
同 战争特点
时间短、规模小
时间长、规模大

强国通过召集诸侯会盟确立 强国兼并弱国,进而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优质教案
9.看《商鞅舌战群臣》图,感受商鞅改革阻力重重
5.学习商鞅变法的内容,从而逐条分析内容所产生的作用
6.材料分析
材料一:商鞅“徙木立信”的图片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hui)强大,赏不私亲——《战国策.秦策一》
(1)材料一中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想一想商鞅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问题2:哈,我现在有两种土地,一部分是公田,是要交纳贡赋的;另一部分嘛,不让上面知道,就全是我自己的了(私田)。我该怎么才能从这些土地中获得更多的好处呢?
问题3:我还偷偷吞并了一部分公田,其余的公田我也无心打理,渐渐都长满了荒草。国君也无利可图,我可是越来越富有了。但是私田面积越来越大,奴隶们的劳动强度更大了,他们不断怠工、逃跑、还破坏我的农具,这可大大影响了我的收成,而且田地广阔,管理起来还真有点力不从心,我该怎么办呢?
3.师生一起分析归纳出商鞅变法的背景(幻灯片13播放视频《商鞅变法》)
经济:铁制工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这是改革的根本原因。
政治新兴的地主阶级势力增强,要求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即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军事为了在兼并战争中取胜,纷纷变法以富国强。
4.学生找出商鞅变法的时间和支持者(链接《秦孝公图片》)幻灯片13
4.想一想: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战争体现出的时代特征有何不同?(幻灯片9)
(二)商鞅变法
1.思考: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A反对战争B渴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2.阅读故事《一个奴隶的烦恼》,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原来500人耕种的土地,现在只需300人就够了,余下200人我该让他们做些什么呢?我可不想让他们白吃饭不干活?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公开课教学设计_0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公开课教学设计_0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
难点:商鞅变法的作用、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
教学准备及手段
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册,练习册。
阅读指导法、对比法、识图学习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教学流程
个性备课
一、导入新课:温故知新
3、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他都综合了哪些功能?
4、都江堰产生了哪些作用?获得了什么样的美誉?
(四)、课堂小节
秦国通过商鞅变法、都江堰,使其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秦国是如何统一六国的、如何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我们下一单元继续学习。
(五)、课堂练习
1、商君治秦结果怎么样?是百姓所渴望的样子吗?
(二)、商鞅变法
1、什么原因使秦国变的最为强大?
商鞅变法 都江堰水利工程
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什么要进行变法改革?
3、商鞅变法的时间?支持者?国家?目的?内容?作用?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都江堰修建的时间?主持者?国家?地点?
2、都江堰由哪几个部分构成?每个部分各有什么作用?
板书设计:
7、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战国七雄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二、商鞅变法
时间:
作 用:
三、都江堰
时 间:
人 物:
国 家:
地 点:
作 用:
教学后记
备课组长签字
(打印后文本)
——《战国策·秦策一》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
2、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优质教案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优质教案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教材分析:各国的变法运动,是春秋战国以来,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社会变革的最集中反映,是反映这个时代的最主要的特征。

变法运动最大的历史作用,在于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这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历史特征。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二、课程标准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战国战国七雄;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都江堰的修筑。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商鞅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都江堰。

难点:商鞅变法的原因。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商鞅徙木赏金教师:同学们知道“徙木赏金”的故事吗?战国时期的商鞅用“徙木赏金”的办法,提高了威信,为他变法做好了准备。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一战国七雄:教师:战国七雄是怎么来得?展示:战国地图,找出七国的地理位置,都城名称和今地名,齐不是春秋时的姜氏齐国,而是田氏齐国,晋则被韩、赵、魏取代。

然后找出记忆规律:(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原。

)教师:战国七雄是哪七个国家?(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学生:齐、楚、秦、燕、赵、魏、韩。

展示:《春秋战国形势图》教师:战国七雄如何形成?对比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你能发现什么吗?学生: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

稍后齐国田氏取代姜氏国君,建立田氏齐国,号称田氏代齐,形成了战国七雄。

教师:战国时期,各国纷纷改革,富强的国家发动战争,因而战争更加频繁,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战役。

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有哪些?(看书找出)教师:经过兼并战争,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1)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1)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1)《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稿【知识体系简析】春秋战国,是“革新的时代”(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战国,是“一个无比复杂而又无比新鲜的时代”(卜宪群《中国通史》)。

一方面,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更加惨烈;另一方面,华夏文化的核心凝聚力已经牢不可破,战乱中的民众渴盼着重新统一。

更重要的是,由于思想的开放,整个中国酝酿出一个千年不遇的百家争鸣时代,中国由此将进入一个由大分裂转向大一统的历史进程。

【课标要求和教材分析】1、课标要求:(1)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史料实证使学生认识改革是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的根本原因。

(2)识记战国七雄的名称及地理位置。

通过长平之战了解战国时期兼并战的特点,知道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3)通过都江堰工程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感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同时,感受兴修水利工程由古至今对农业发展的推动。

2、教材分析:《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七上新教材第二单元的第四个学习点。

从新教材的编排结构来看,本单元共有五个学习点,合起来讲述夏、商和周(西周、东周)的历史发展。

其中后三个学习点((《动荡的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和《百家争鸣》))的内容合起来讲述东周政局演变和思想文化的发展。

故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只讲述东周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通过讲述战国七雄的形成,突出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通过介绍商鞅变法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的内容,呈现战国时期社会出现的变化。

由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可以定为商鞅变法和长平之战;本课的教学难点,可定为知商鞅变法,晓列国变法;知长平之战,晓战国战争,用“以微知著”的思路,展开“知秦国崛起,晓战国变化”的教学。

【学情分析、教学设计】1、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多数兴趣爱好广泛,自主意识比较强烈。

不过,知识累积相对薄弱,同时缺少思考问题的技巧和方法的引导。

针对教材里介绍的历史人物如:商鞅、李冰,他们还是有一定了解的;对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影响;对都江堰的结构、功用等问题的认识就明显不足了!所以有必要在讲述本课时,增强对知识点之间的因果关系的补充和讲解,以培养他们正确的时空观和史料实证的素养。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我国历史的发展和变迁。

这一时期,社会变革剧烈,各诸侯国争霸,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家、军事家和思想家,如商鞅、苏秦、张仪、孟轲等。

教材从、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展示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历史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陌生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掌握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及这一时期的社会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战国时期的、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主要内容,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战国时期的、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主要内容,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

2.教学难点: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的原因和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图片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战国时期的历史地图,引导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地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战国时期的、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主要内容。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的原因和意义,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1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1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的历史变迁。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变法、经济发展、思想活跃和文化繁荣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掌握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春秋时期的历史知识,对我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认识。

但战国时期的历史变迁较为复杂,学生需要进一步掌握战国时期的特点及其与社会变化的关系。

此外,学生对于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思想活跃和文化繁荣等方面的知识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加深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变法、经济发展、思想活跃和文化繁荣等方面的情况,掌握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分析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必然性,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变法、经济发展、思想活跃和文化繁荣等方面的内容。

2.难点: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获取相关信息。

2.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特点及其原因。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战国时期的具体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变化的过程。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和音频等多媒体资料。

2.教学器材: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

3.学生活动材料:历史教材、笔记本、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战国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时期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内容。

教师适时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节课,主要介绍了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的历史地位、历史特点及其主要的历史事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为深入学习我国古代史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我国古代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夏、商、西周等历史时期有一定的认识。

但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较为复杂,学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宽视野,深化对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认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掌握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2.教学难点: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内在联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把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再现战国时期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历史事件,分析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历史事件案例。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战国时期的基本情况,准备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战国时期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关注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呈现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讨,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优质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优质教案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的修建教学难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展示的图文,参与成语游戏。

)这些成语故事反映战国时期的战争和社会变化。

那么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有何变化和特征?今天我们来学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战国七雄(一)社会背景1.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帮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教师讲述:春秋与战国最大的区别,借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虽然都是以力服人,春秋称霸者还会需要假借周王的名义。

而到了战国时期,争雄者则连这一层也省去了。

2.总结当时社会背景:(1)社会背景:经过春秋300年纷争,大部分诸侯国被兼并,大诸侯国左右政局,周王室统治彻底崩溃。

(2)赵韩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二)战国七雄1.【图片展示】通过战国形势图,了解战国七雄时空分布。

2.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三)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1.教师帮助学生阅读P33面至P34面内容,提问: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有何特征?提示:(1)强大的诸侯不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

(2)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3)七雄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的势力此消彼长,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

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四)战国时期的战争与特点1.【图片展示】,展示马陵之战、桂陵之战、长平之战的概况,设问:战国时期有哪些战争?战争有何特点?2.提示:资料:桂陵之战:围魏救赵发生在公前354年,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八万,包围赵国都城邯郸。

第二年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命孙膑率军解邯郸之围,孙膑却率军进兵魏国。

这是孙膑采取的避实击虚的方针,置魏军于被动地位。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我国历史的发展和变迁。

这一时期,社会变革剧烈,各诸侯国争霸,最终秦国崛起,统一六国。

本课内容涉及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思想文化繁荣以及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变迁。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二. 学情分析面对七年级的同学,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我国古代历史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但战国时期的历史较为复杂,涉及的内容较多,学生可能对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掌握战国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人物及思想文化成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及其原因。

2.难点: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变迁,以及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繁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体验。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比较法:引导学生比较不同诸侯国的历史变迁,分析其原因。

4.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环节。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战国时期的基本情况。

3.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视频资料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战国时期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对战国时期有哪些了解?今天我们一起深入学习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战国时期我国社会各方面的变化,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展示了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的繁荣与变革。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的历史特点,认识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战国时期的战争、变法等方面感兴趣,但同时也可能对一些历史概念和事件的理解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善于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认识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2.难点: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准备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和课件。

2.媒体资源:准备与战国时期相关的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源。

3.学习任务单:为学生准备学习任务单,包括问题探究和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战国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

2.理解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

3.掌握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及其原因。

4.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5.激发学生对中华文明的爱好和认识。

【教学重点】1.掌握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及其原因。

2.了解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

【教学难点】1.掌握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

2.理解战国时期的文化进步及其背景。

【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3.课堂小组合作法【学法指导】1.学会提取关键信息,加深理解。

2.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

3.学会结合文物和地图等,发现历史线索。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0分钟)1.出示中国地图,询问学生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边界。

2.引导学生回想上一课的内容,回忆儒家和道家的主张。

3.出示一幅图画,描述图画意义,开始引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30分钟)1.讲述战国时期的发展概况,着重介绍经济和文化状况。

2.让学生回答一些关于战国时期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三、学生活动(40分钟)1.老师分组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通过交流以及小组互动方式,更好地理解课堂知识。

2.让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3.设计读物提示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识。

四、课堂小结(10分钟)1.让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成果,并以此增加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2.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语言回答知识点。

【教学反思】在此次课堂中,教师重点讲解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和经济发展情况,帮助学生全方位了解中国历史的变化。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到了战国时期的文化和经济背景,而且还较好地体验到了在小组互动和讨论过程中的学习成果。

然而,这次教学的一个问题是,教师在分组讨论环节的过程中并未及时进行矫正,导致有部分学生学习效果不够好。

因此,在下次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引导学生,及时检查进度,避免学生偏离教学大纲。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学生们也收获颇丰。

七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教案(1)

七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教案(1)

七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本课从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紧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历史课标,遵循从“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的基本思路进行设计的。

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一)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 年版)要求: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课文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三部分: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和都江堰水利工程。

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连:各国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都在想尽办法强兵富国,所以纷纷招募人才进行变法和兴修水利,适应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需要。

反过来,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促进了经济发展。

最终秦国取得战争优势,统一全国。

三、学情分析(一)知识基础初一学生本学期刚刚接触历史科,小学阶段知道一些传统的历史小故事,听说过一些著名历史人物,但是尚未掌握历史的基本概念和学习方法。

(二)认知能力七年级学生对历史感兴趣,但对历史学习多处于感性认识阶段,缺乏系统的认知和较全面的理解,对历史的认知更多的停留在表面。

四、教学目标1.通过回顾已学朝代和对比春秋战国的形势图,知道战国七雄形成的基本情况,掌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

(时空观念)2.通过图片、文献、表格、视频等,了解战国兼并战争的特点并对兼并战争做出评价,初步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形成论从史出和评价历史现象要辩证分析的思维方式。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3.通过文献、视频,理解商鞅变法对秦国强大的重大意义,学会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通过学习商鞅的改革创新精神,认识到改革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4.通过观看图片,了解都江堰的构造和作用,知道都江堰对农业发展的意义,体会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培养爱国情怀。

(家国情怀)五、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掌握商鞅变法的主
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

2.初步培养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解释历史现象以及评价
历史人物的能力。

3.认识到改革促发展、改革促进步,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2.教学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战国时期延续了春秋时候的特点,干戈不断,战火纷飞,但同时又
呈现出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二)讲授新课
1.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教师首先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课文,进行活动:
动脑筋:铁农具为什么能较快推广?(原因有二:它在性能上比石
器和青铜器优越;当时的冶铁业已相当发达,能够生产大量铁器) 2.商鞅变法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结合观看“文献资料.商鞅语句”
和插图“商鞅舌战守旧群臣”,讨论回答:
⑴.春秋战国时期,大国争霸的主要目的和结果怎样?
(1.依靠武力胁迫其他诸侯国承认自己的领导地位,是春秋争霸
战争的目的,结果是大量减少了诸侯国的数目,逐渐趋向统一;2.通
过富国强兵,吃掉敌手,准备统一中国,是战国兼并战争的目的,其最
终结果是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
⑵.那时社会阶级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有怎样的变化?
(一些土地由国家所有变为私人所有,出租私有土地的奴隶主转
化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
⑶.战国时,各国为什么纷纷变法?
(新兴的地主阶级要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⑷.商鞅所说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什么意思?
(治理国家不能呆板地只用一种办法,也不必盲目效法古代制度,
商鞅用这种理论来反驳那些守旧群臣)
⑸.商鞅“立木为信”为变法创造了什么样的条件?
(取信于民)这就启示同学们,要想做个成功的人,必须具备什么
品质?(言必信,行必果)
⑹.商鞅变法采取怎样的措施?
(承认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奖励生产、奖励军功、建立县制) ⑺.这些措施有利于哪个阶级?
(新兴地主)
⑻.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确立起封建制度,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承认土地私有并可
自由买卖→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奖励生产→农民积极劳动→经
济发展→国富奖励军功→官兵勇敢作战→能打胜仗→兵强建
立县制→由国君派官吏治理全国→加强中央集权
⑼.联系上一节课“战国七雄”和本课“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著名的都江堰”等内容,你认为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怎样?
(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各国统治者想
通过变法来发展壮大自身力量,达到富国强兵,吃掉敌手,最终统一中
国的目的,所以纷纷实行变法)
3.著名的都江堰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文字,观看“文献资料”和插图,讨论回答:
(1).后人为什么认为李冰的功劳胜过大禹?
(他主持修建成都江堰)
(2).都江堰有什么作用?
(消除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号称为“天府之国”) (3).讨论商鞅变法的措施产生了哪些影响?
承认土地私有并可自由买卖→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奖励生产→农民积极劳动→经济发展→国富
奖励军功→官兵勇敢作战→能打胜仗→兵强
建立县制→由国君派官吏治理全国→加强中央集权
(三)课堂小结
战国时期延续春秋时期的剧烈动荡和社会转型。

军事上,战争
更频繁,争霸战争发展为兼并战争,出现了战国七雄。

为在兼并战
争中取胜,各诸侯国外交上采取合纵与连横两种策略;政治上厉行
变法以求富国强兵,尤以秦国商鞅变法取得最大成功,为秦统一全
国奠定了基础。

经济上,各国为“富国强兵”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四)课后作业
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五)板书设计
一、战国七雄
形成、特点、评价
二、商鞅变法
背景、内容、意义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建造特点、结构、作用、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