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公开课
初三1课-余光中《乡愁》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一棵开花旳树 席慕容
怎样, 让你遇见我? 在这最漂亮旳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做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旳路旁。 阳光下, 谨慎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旳期望!
席慕蓉说:“这是我写给自然界旳一 首情诗。我在生命现场遇见了一棵开 花旳树,我在替它发声。”
一张船票,虽然是窄窄旳却
凝结着对新婚妻子旳不尽相
长大后
思之情
乡愁/是一张/窄窄旳/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抓住了船票这个意象,说长大后旳 乡愁,一种在异国(异地)孤客旳乡愁, 是那一张张把他从新娘身边拉走旳窄窄 旳船票引起旳乡愁。(夫妻分离)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旳/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余光中
乡愁作为人类普遍旳一种情节,是诗歌创
作历久常新旳主题之一,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 旳名篇佳作,如: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家乡 ___李白《静夜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弟兄登高处 遍插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弟兄》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 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抓住了海峡这个意象,说目前旳 乡愁,引起异乡愁旳是那一湾浅浅旳 海峡.一种游子对故土旳怀念以及期盼 早日统一旳思想感情。(游子与大陆 旳分别)
个人思乡之情
小时候—邮票 —母子分别 —对母亲旳怀念 长大后—船票 —夫妻分离 —对妻子旳依恋 后来—坟墓—— 母子诀别 —对母亲旳怀念 目前-海峡 -游子与大陆旳分离--对故土旳眷恋
一方坟墓,虽然是矮矮旳,却将 慈母与诗人天人相隔,其间无限 旳悲痛与对母亲旳怀念可能只有 诗人亲身经历过才干真真体会旳 到。
《乡愁》公开课 优秀课件
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 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 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缘愁似个长。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 直到夜郎西。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民航业者第一次将飞机驶到首都机场。一位大陆网民写到︰“知
是前路仍坎坷,却信东风终唤回。 ”相信不久的将来,那浅浅的
海峡再也不是阻隔两岸亲人的天堑,台湾必将回到祖国的怀抱!
乡 愁
永 的 乡 离 仿 不 树 愁 别 佛 老 是 后 雾 去 里 一 的 棵 挥 没 手 有 别 年 离 轮
模 糊 的 怅 惘
母亲!母亲! 我要回来, 母亲!母亲! 祝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名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 母亲! 但
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 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 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 母亲! 我要回来, 母亲!母亲!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名 姓, 我要回来, 回来。 母亲!母亲!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美在主题的逐步深化、最后升华上。
台湾,所有中国人的心结。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临终前哀歌︰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
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 2005年温家宝总理也︰“说浅浅的海峡国之大殇。 ”但可喜的 是,跨越56年的时空,2005年春节台商包机成功启起航,台湾的
体现在 哪里呢?
(1)从整体结构上,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4课乡愁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4课乡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教师姓名单位名称填写时间学科语文年级/册九年级/上册教材版本人教部编版课题名称第一单元第4课《乡愁》难点名称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要通过分析诗中具体的意象,结合人生经历的不同阶段,深入体会这些意象的内涵。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这首诗中,作者情感的变化学生较难感受,因为这这首诗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与学生的情感经验和生活实际较远。
难点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这是本文教学的主要方法。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深沉的家国情怀。
2、欣赏探究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例如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1、朗读诗歌。
注意:①读出节奏;②读出重音;③读出感情。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
让我们一起来听录音,划出诗歌节奏。
小时候_________ 后来啊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这头___ 我/在外头母亲/在那头___ 母亲/在里头长大后_________ 而现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___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___ 大陆/在那头2、同学们听完朗读示范,请你把读诗过程中的感受、发现或其他任何一方面的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1)从题目看,这首诗抒发的是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思念家乡的忧愁(2)那么感情基调应该是?忧郁深沉_ (3)忧郁深沉的感情基调决定了我们所选择的语速应该是什么样呢?稍慢且舒缓。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1、从哪些词语看出来“乡愁"一直萦绕在心头本诗共四节,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安排的?“小时候”“长大后" “后来”“现在" 对应的是人生四个阶段。
时间顺序。
这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小时候(少年)——求学在外思念母亲母子离愁长大后(青年)——新婚离别思念娇妻夫妻离愁后来(中年)——生死隔绝哀思难抑丧母哀愁现在(老年)——国土分裂忧思绵绵思归浓愁由家愁上升到国愁(层层推进)诗人把“乡愁”寄托在哪里?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意象)——托物寄情乡愁是一种抽象情感,诗人运用独特的比喻,化抽象的、难以捕捉的离愁别绪为具体可感的事物,化无形为有形,来表达这种欲说还休、难以言尽的情感。
《乡愁》公开课教案
2009-2010学年下学期九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课题:乡愁执教:刘福青时间:2009年12月22日下午第一节地点:多媒体室教学目标:简要了解作者及作品,有感情朗读课文并基本成诵,理解诗的内容,品味诗的脉络和意象,感悟诗的主题,欣赏诗歌的特点,感受诗人的思乡、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1 、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主题,感受诗人爱乡爱国的感情。
2、理解诗的脉络和意象,欣赏本诗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
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
女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学习资料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颠)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
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
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
下面我们来看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1、作者简介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当代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
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
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学习资料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
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2、写作背景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0岁的余光中随父母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
22岁那年,余光中随家人来到台湾,并考取了台湾大学外文系。
乡愁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小学
乡愁教案小学引言:乡愁是一种深沉的情感,它让人们产生对家乡的思念和回忆。
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情感和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乡愁情感也开始逐渐形成。
因此,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和表达乡愁,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和身份认同,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
一、教学目标:1.了解乡愁的概念和特点;2.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及个人经历,引导学生感受乡愁情感;3.通过绘画、写作等形式,培养学生表达乡愁的能力;4.通过游戏和互动活动,促进学生的沟通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以乡愁为主题的音乐,让学生进入乡愁的情绪中。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与家乡相关的记忆,分享自己的乡愁情感。
2.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简要解释乡愁的概念和特点,并通过图片、诗歌等形式展示乡愁的表达方式。
学生可以提问并分享自己对乡愁的理解。
3.阅读文学作品(15分钟):教师选择一篇描写乡愁的短文或诗歌,带领学生一起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的乡愁情感,提问相关的问题,促进学生对乡愁的思考。
4.个人经历分享(15分钟):鼓励学生分享自己与乡愁相关的经历。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如“你最想念家乡的哪些地方?”、“你最怀念家乡的哪些食物?”等等。
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经历,进行口头表达或书面记录。
5.绘画表达(20分钟):学生根据自己对乡愁的理解和感受,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
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工具和材料,可以是颜色纸、彩铅、水彩等等。
在绘画结束后,鼓励学生互相展示和交流自己的作品。
6.写作表达(20分钟):学生可以选择以散文、诗歌或日记的形式,写下自己的乡愁之情。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写作素材,如“我怀念家乡的...”、“当我思念家乡时,我会想起...”等等。
学生可以在写作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7.游戏活动(15分钟):组织一些与家乡相关的游戏和互动活动,如“猜谜语”、“画家村庄”等,以增强学生的沟通和合作能力,并巩固对乡愁的理解。
余光中《乡愁》公开课教案
余光中《乡愁》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介:教师简单介绍自己,以及今天的课程内容。
1.2 诗歌背景:教师讲解余光中的生平简介,以及《乡愁》创作的背景,让学生对诗人及其作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1.3 课程目标:引导学生感受余光中的乡愁情感,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中文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诗歌结构:教师讲解《乡愁》的诗歌结构,包括诗节、诗行、韵律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形式美。
2.2 诗歌内容: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歌内容,深入理解诗人的乡愁情感,以及乡愁在诗中的象征意义。
2.3 重点词语:教师讲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第三章:诗歌鉴赏3.1 诗歌朗读: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进一步体会诗人的乡愁情感。
3.2 诗歌鉴赏: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形式、内容、情感等方面进行鉴赏,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3 学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四章:诗歌创作4.1 创作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诗歌创作的指导,包括创作技巧、情感表达等,帮助学生掌握诗歌创作的基本方法。
4.2 学生创作: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创作一首关于乡愁的诗歌。
4.3 作品展示: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分享创作的过程和收获。
第五章:课程总结5.1 教师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乡愁情感在诗歌中的重要性,以及对诗歌鉴赏和创作的认识。
5.2 学生反馈: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表达对诗歌的热爱和对课程的满意度。
5.3 下节课预告:教师预告下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
第六章:乡愁情感探讨6.1 乡愁主题: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乡愁的主题,思考乡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内涵。
6.2 情感分析:学生分析《乡愁》中的情感变化,探讨诗人如何通过诗歌表达乡愁情感。
6.3 情感共鸣:学生分享自己与乡愁相关的经历或情感,增进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共鸣。
《乡愁》公开课教案
《乡愁》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乡愁》。
(2)理解诗歌《乡愁》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和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乡愁》的朗读和背诵。
(2)诗歌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3)诗歌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抽象意象的理解。
(2)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诗歌《乡愁》的原文及其注释。
(2)相关背景资料和图片。
(3)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乡愁》。
(2)准备个人对故乡的回忆和感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分享对故乡的回忆和感受。
(2)引入诗歌《乡愁》的学习。
2. 朗读与背诵:(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乡愁》。
(2)学生自主背诵诗歌。
3. 文本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 意象与修辞:(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学生示例分析和讨论。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写一篇关于自己故乡的短文,可以是回忆、描述或者表达对故乡的情感。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关于故乡的诗歌,进行朗读和背诵。
六、教学过程(续)5. 小组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段落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2)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6. 拓展活动:(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乡愁的意义,讨论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表达对故乡的情感。
(2)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可以是诗歌、短文、绘画等形式。
余光中乡愁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余光中乡愁教学设计引言:乡愁是人们内心深处对故乡的一种向往和思念,是一种情感体验。
乡愁是中国文化独有的情感现象,自古流传至今。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对余光中乡愁的研究和教学,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乡愁的内涵,并能运用中文表达自己的乡愁情感。
一、教学目标:1. 了解余光中乡愁的背景和意义;2. 掌握乡愁的定义和特点;3. 学会运用中文表达乡愁情感;4. 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概念解释:余光中乡愁的定义和特点;2. 阅读理解:选取余光中的乡愁作品进行讲解和分析;3. 写作训练:组织学生以乡愁为话题,写一篇思乡作文。
三、教学步骤:1. 乡愁的概念解释(15分钟)a. 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你们对乡愁有什么了解?乡愁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体验?b. 提供余光中对乡愁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理解乡愁的内涵。
c. 通过举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乡愁,并引导他们回忆自己的乡愁情感。
2. 阅读理解:解析余光中的乡愁作品(30分钟)a. 选取余光中的一篇乡愁作品进行讲解,解读其中的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理解。
b. 分组讨论,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对作品的理解并分享感受。
c. 提供其他乡愁作品的摘录,让学生尝试阅读并理解其中的乡愁情感。
3. 写作训练:写一篇思乡作文(45分钟)a.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乡愁情感,思考如何用中文表达乡愁。
b. 教授写作技巧,如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增强作文的表达效果。
c. 学生在课堂上开始写作,鼓励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4. 作文分享与反馈(20分钟)a. 邀请学生自愿分享自己的作文,同时提供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b. 分享部分优秀作文,并讨论其乡愁情感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
c. 教师总结教学内容,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程度,包括回答问题、发表意见等。
2. 阅读理解评估:根据学生对乡愁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进行评估。
3. 写作评估:评估学生的作文质量,包括内容的连贯性、表达的准确性和情感的质朴性。
《乡愁》公开课教案
《乡愁》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乡愁》,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现代诗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思考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珍惜家乡的情感,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 分析诗文内容,理解诗中的“乡愁”意象。
2. 品味诗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歌的美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深刻乡愁情感。
2. 学会从诗歌中感悟生活,抒发自己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内容。
2.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情感共鸣。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图片或音频形式展示家乡的美景,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美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让学生齐读或个人朗读《乡愁》,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4. 问题探究: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如:“乡愁”在诗中是如何表现的?诗人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6. 师生互动: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解答学生的疑问。
7.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乡愁”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9.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乡愁”的短文,可以是散文、诗歌或其他形式,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方面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自身感悟的表达,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考深度。
余光中《乡愁》公开课教案精讲
本篇文章将对余光中的《乡愁》公开课教案进行精讲,针对其头脑风暴、心理状况的理解和课文解读进行深入学习。
文章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余光中的头脑风暴与心理状况分析在讲解《乡愁》的公开课上,余光中分享了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头脑风暴,引出了文学的创作引擎。
他表示,只有在大量的阅读和积累之后,作家才能将创作的火花引出来,才有可能写出好的作品。
他的这个头脑风暴是我们参与这堂公开课的第一步,在听他谈论过自己的方法和思考之后,我们才能产生更好的思维火花。
接着,余光中进一步分析了写作过程中的心理状况,认为写作是一件非常苦的事情。
他说:“你写的时候不跟别人说,你一个人坐在那里,就跟一个傻子似的。
”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他表示,写作的时候,写者需要进入自己的内心深处,在这个深处,面对的往往是极为孤独、无助的。
所有的创作都需要从内心发出,这是非常苦的一件事情。
二、《乡愁》的课文解读余光中讲述了自己对《乡愁》的写作背景和心路历程。
他坦言,这篇散文其实是他写给自己看的,“它是我自己回忆自己的一种方式,是一种借怀古寻幽之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感慨。
”他对“乡愁”三个字进行了解读。
他表示,“乡愁”不是一种负面情感,“它带着一种怀旧、亲情、家国情怀”,而且“这种感觉在现代社会还是很多人都有的。
”文中的“乡愁”并不是一种利己主义的东西,它不单单是个人的怀念,而是更多涵盖了国家和民族的情感因素。
接着,他分析了文中对祖先和故乡的描写。
他认为,故乡代表着融合、自然和希望,与此同时,乡土的山川水路也呈现出一种非常特殊的天然和文化意义。
他表示,地表的土壤、中心的起始点、远古的源头,在意义上都承载着祖先和文化的遗产。
整个文本的气息以及所涉及的文化情感,体现了余光中对故乡、乡土的田园情结和家国情怀的真挚回忆和怀念。
他谈论了文中的某些段落。
其中,他对点赞文中运用的句式的表达方式,为学生介绍了一些有用的写作技巧和手法,希望学生能在写作中更好地运用这些技巧,发掘自己的才能,在写作中达到自我实现。
《乡愁》公开课研讨发言简短
《乡愁》公开课研讨发言简短
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们聚集在这里,共同探讨《乡愁》这一经典诗歌的公开课教学。
我感到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发言,分享我的观点和心得。
《乡愁》是余光中先生的代表作,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精巧的构思和富有音乐性的语言,深深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如何将这首诗歌的魅力完整地展现给学生,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
首先,我认为我们应该注重诗歌情感的传达。
乡愁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它包含了人们对故乡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过去的追忆。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这种情感,通过朗读、默读、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诗歌中蕴含的深情厚意。
其次,我们应当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精妙之处。
余光中先生的语言运用极为考究,他以丰富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将抽象的乡愁具象化,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画面感。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让学生领略到诗歌的美妙之处,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最后,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乡愁是每个人心中都有的情感,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模仿这首诗的结构和语言,让他们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
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能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
在今天的研讨中,我希望我们能够深入探讨《乡愁》这首诗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共同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同时,也希望各位老师能够分享你们的教学经验和心得,让我们一起为传承经典文化、培养优秀人才而努力。
谢谢大家!。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乡愁》教学设计反思优秀教案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乡愁》教学设计反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乡愁》。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感受诗人的情感。
(3)学会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乡愁的美好,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学会珍惜当下,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诗歌意象的分析。
(3)诗歌主题思想的把握。
2.教学难点:(1)诗歌修辞手法的运用。
(2)诗歌情感的体验。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乡愁》朗诵视频,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味。
(2)提问:你们对乡愁有什么理解?乡愁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感受?2.自主学习(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知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2)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4.分析讲解(1)教师讲解诗歌的修辞手法,如象征、拟人等。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情感,体会诗人的家国情怀。
5.实践活动(1)学生模仿诗歌的写作手法,创作一首关于乡愁的诗歌。
(2)全班交流,评析优秀作品。
(1)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谈谈自己对乡愁的理解。
四、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乡愁》。
2.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乡愁的感悟文章。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在分析诗歌意象和情感时,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3.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创作诗歌的热情高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情趣。
(1)加强课堂管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在分析诗歌情感时,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3)在实践活动环节,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提高作品的创作质量。
《乡愁》公开课教案
《乡愁》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乡愁》;(2)理解《乡愁》的诗意和主题,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3)掌握现代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感悟,体验诗歌的意境;(2)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诗人的情感;(3)采用小组讨论和分享,提高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审美情趣;(3)引导学生关注人生,思考人生,培养人文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和句式;(2)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3)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教学难点:(1)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感悟;(2)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3)诗歌的创作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乡愁》的诗意和背景;(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3)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标准。
2. 学生准备:(1)预习《乡愁》诗歌;(2)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3)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歌知识;(3)提问:你们对家乡有什么样的情感和记忆?2. 诗歌朗读与感悟:(1)教师示范朗读《乡愁》,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学生自主朗读《乡愁》,感悟诗歌的意境;(3)小组合作,讨论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3. 诗歌鉴赏与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2)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分享自己的感悟;(3)小组讨论,总结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4. 诗歌创作与表达:(1)教师布置诗歌创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学到的鉴赏方法;(2)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情感;(3)小组内分享创作成果,相互评价和鼓励。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2)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3)学生的合作和分享意识。
2. 诗歌鉴赏评价:(1)学生对诗歌意象和象征手法的理解;(2)学生的诗歌鉴赏方法和技巧的掌握;(3)学生的诗歌创作和表达能力。
余光中《乡愁》公开课教案
余光中《乡愁》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乡愁》,使学生了解作者余光中的生平背景及其在台湾文学史上的地位,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乡愁情感,学会欣赏和评价现代诗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乡土观,增强民族凝聚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乡愁》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乡愁情感。
2. 分析《乡愁》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
3. 学会欣赏现代诗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2. 深入体会作者乡愁情感的内涵。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乡愁》原文及其注释,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乡愁》,了解作者生平,搜集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余光中的生平背景及其在台湾文学史上的地位。
(2)学生分享预习所得,共同了解作者。
2. 朗读诗歌(1)学生齐读《乡愁》,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3. 解析诗歌内容(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理解每节的内容。
(2)学生讨论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如“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
4. 深入探讨乡愁情感(1)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找出表达乡愁情感的词句。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体会作者的乡愁情感。
5. 欣赏诗歌艺术特点(1)教师分析《乡愁》的语言、形象、情感等艺术特点。
(2)学生讨论诗歌的审美价值,提高鉴赏能力。
6. 小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乡愁情感的表达。
(2)学生课后搜集其他表达乡愁情感的诗歌,进行比较学习。
7. 作业布置(1)熟读《乡愁》,背诵诗歌。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内容和鉴赏方法,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乡愁 公开课课件
作业
背诵全诗,并阅读余光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
乡愁
1.诵读这首诗,体会其回环往复的节奏。 2.品味凝练含蓄的语言。 3.分析诗中意象,体会诗人深沉的家国情 怀。
乡愁是深切的思乡之情,也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 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 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诗歌通过什么顺序来表现“乡愁”?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 现在 时间顺序,代表了人生的四个阶段,这四个 阶段,恰恰就是诗人的一生。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抒发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诗歌借助什么意象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余光中的一生是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之 中,多次与亲人的聚散离合。1971年,20多 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 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乡愁》这首诗。
朗诵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认识余光中。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欣赏。 2.以第一节为例,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3.分四组以多种形式朗读。 注意朗读的节奏、重音及诗人的感情。 边读边思考:读完整首诗,你的头脑里印象最深的是哪几个词语?
赏析研读
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笔下,乡愁转化成了具体 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这首诗运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 愁?)
余光中《乡愁》公开课教案
余光中《乡愁》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阅读《乡愁》,了解作者余光中的生平背景及其在台湾文学史上的地位,掌握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乡愁》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增强民族认同感,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乡愁》的主题思想和情感内涵。
2. 分析《乡愁》的艺术特色,如象征手法、排比句式等。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2. 如何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3. 分析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余光中的生平背景及其在台湾文学史上的地位,引导学生关注《乡愁》这首诗歌。
2. 朗读诗歌:让学生齐读《乡愁》,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a. 《乡愁》的主题思想是什么?b. 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c. 作者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5. 课堂交流:选取代表性的讨论成果进行分享,教师点评并总结。
6. 深入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如“乡愁”的象征意义等。
7. 情感体验: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本诗情感的理解和感受,分享自己的乡愁故事。
8. 小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多阅读余光中的诗歌作品。
9. 课后作业:a. 背诵《乡愁》。
b. 写一篇关于余光中的诗歌评论。
c.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余光中的诗歌,进行深入分析和鉴赏。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教师需要思考:1. 学生对《乡愁》的主题思想和情感内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诗歌中象征手法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在讨论和分析环节的活跃程度和思考深度。
4. 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否合理,能否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乡愁席慕容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乡愁席慕容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席慕容的《乡愁》,了解乡愁的内涵和意义;2. 学会欣赏、分析和解读《乡愁》中的诗意与意境;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了解席慕容的《乡愁》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2. 理解和感受《乡愁》中的诗意和意境;3. 通过分析《乡愁》的语言和结构,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引入乡愁的话题和与学生进行互动,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2. 讲解分析法:通过分析《乡愁》的语言、结构和意义,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3. 比较法:通过与其他相关作品进行比较,加深对《乡愁》的理解;4. 互动式教学:组织学生讨论、朗读和分享感受,激发课堂气氛。
四、教学内容和流程:第一节:导入(5分钟)1. 引入乡愁的话题,与学生讨论并了解他们对乡愁的理解和感受;2. 播放《乡愁》音乐,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乡愁的情感。
第二节:诗歌欣赏(15分钟)1. 分发《乡愁》的诗歌原文,学生默读;2. 教师解读诗歌的背景和意义,导读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3. 学生齐读或选择几位学生进行朗读,并讨论诗歌中的诗意和意境;4. 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隐喻、拟人、排比等,加深理解。
第三节:文学欣赏(20分钟)1. 分组讨论:分发相关文章,让学生分组讨论《乡愁》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并总结归纳;2. 分享讨论: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比较和交流;3.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进一步指导学生思考和分析。
第四节:扩展延伸(15分钟)1. 与其他作品对比:选取其他表达乡愁的作品,与《乡愁》进行对比,发现共同之处与差异;2. 创作诗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乡愁的理解和感受,创作属于自己的乡愁诗歌;3. 学生分享:学生自愿朗读和分享自己创作的诗歌,展示个性和创造力。
第五节:总结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收获,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欣赏诗歌;2. 学生发表学习感受,针对教学活动提出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愁》教学设计
高卿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感受诗歌蕴含的情感。
2.训练学生品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费玉清的《乡愁》)
挥不去,抹不走的是怀念故乡情,怀念故人愁。
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样一首思乡诗,余光中的《乡愁》,台湾乡愁诗中的名篇。
(板书课题)同学们,我们学过很多表现乡愁的诗,你能说出其中的一两句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从这些思乡诗句,可看出,远离他乡的游子都有着强烈的思乡之情,这就是乡土情结:展示(师介绍):乡土情结是人类最古老的情结,乡愁是永恒的文学主题。
乡愁诗是表达远离故乡的人对家乡的思念、对故土的眷恋、对家乡亲人怀念的古今诗歌。
出示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感受诗歌蕴含的情感。
2.提高品读诗歌的能力。
以前我们学的都是关于乡愁的古诗,那台湾当代著名诗人余光中,在他的这首现代诗中,又是怎样表达乡愁的呢?
朗读诗歌感受乡愁
1.自由朗读诗歌
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体会如何来读这首诗。
语调应该是明快的还是深沉的?节奏应该是急促的,还是舒缓的。
明确:语调深沉,节奏舒缓。
出示划分节奏的诗歌,强调“啊”字的读音。
2.个读
刚才的体会朗读,大家表现都非常好,能迅速把握诗歌的朗读基调。
要想把这首诗的味道更好地读出来,我们就要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吗?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
作者、背景介绍: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生于南京,抗战
期间辗转来到重庆;12岁时离开父母,读寄宿小学;21岁离开大陆;26岁结婚后,独自三次赴美求学讲学;28岁母亲去世;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漂流孤岛的他产生了浓郁的思乡怀国之情。
1972年1月21日,44岁的余光中在台北市厦门街家里,写下乡愁。
余光中先生说:“虽然只用20分钟写出来,这种感情却在我心中酝酿了20年。
从背景我们可以发现,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回忆他人生离家离国对亲人、祖国的怀念之情。
那诗中有没有表现这样经历的词语?
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可见诗歌精巧地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展示了过去与现在,惆怅着生活的将来。
每一节诗都轻轻地叙说着一个久久思念、苦苦思念、深深思念的故事。
所以应读出悠远的思绪。
第一、二小节语速稍慢,读出回忆。
第三小节写一方坟墓,阴阳相隔,此生再难见慈母音容笑貌,生离死别的痛苦与失落要读出来。
“后来啊(“啊”轻声)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语调稍微提高)母亲/在里头”(语气要激烈一点,“在里头”可拖音)而/现在(语气转平和)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想象,要表达一种悠远的情思绪。
3.个读(配乐朗读)
4.齐读(配乐朗读)
大家的朗读似乎让我感到余光中先生对亲人思念,对祖国眷恋时的情状。
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感,要把它准确而形象的表达出来,一定要找到与作者相感应的客观事物,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明月寄托思乡之情,再如:“杨花落尽子规啼”以飘零的杨花、子规的哀鸣的意象来表现分别的哀伤之情等。
细读诗歌理解乡愁
作者是借助什么事物表达乡愁的?
借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来表达乡愁的。
邮票寄托着作者对谁的思念?为什么会有这种思念?
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表述第一节诗的乡愁:小时候,作者因求学独自离开父母,不能天天见到父母,只能把对母亲的思念寄托在父母的来信上,邮票就成了思念母亲的情感载体。
(什么时候+为什么思念+思念谁)那你觉得又该如何表述描述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所寄托的乡愁?
师生对话。
师总结明确:《乡愁》之“愁”有两种:前三节写的是亲人生离死别后的愁怀,末节所写的是对故乡祖国的愁怀;因此《乡愁》之“乡”有“家国”之意,全诗鲜明地表现出家国之思。
这首诗四个小节之间的顺序能否改变,为什么?
生思考,讨论。
明确: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可见这首诗是按照时间顺序而写。
感情层层递进:(是怎样层层递进的)先是对母亲的想念,那个时候母亲还在人世;然后是对新娘的爱恋,后来是对母亲离去的悲痛,这种思念亲人的感情是越来越浓的。
前三节诗人写尽千古的离愁别恨,而第四节的乡愁更浓重,是一种“国愁”。
相对第四小节来说,诗的前三节是一种铺垫,是一种情感酝酿由个人的思乡之愁上升为民族之愁、家国之恋。
余光中曾经这样说(幻灯片展示并请生齐读):当我们变得成熟、睿智和豁达的时候,这首诗的乡愁也变成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国家大陆的眷念。
由此,这乡愁其实也是一种“国愁”,所以才有了厚重万分的分量。
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
-----余光中
同学们,我们了解了余光中先生乡愁的深刻内涵后,相信你对诗又有了更深的理解,请大家再一次朗读诗歌(配乐,女生读第1节,男生读第2节,师读第3小节,齐读第四小节),注意读出层次,3、4节要停顿的长一些。
品读诗歌美析乡愁
余光中的《乡愁》是乡愁诗的名篇,名篇就有很多美妙的地方,
你认为《乡愁》这首诗有什么美妙之出呢?提示:可从炼字、修辞、句式、结构、画面美等赏析。
炼字美:例如:“浅浅的”好,不仅跟前面“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的用词取得一致,反衬作者乡愁之浓、之深。
也表现作者死归心情之迫切,让人相信人为造成的分裂只是暂时的,大陆和台湾一定要统一,一定会统一。
借机穿插:尽管有这样一句诗:岛屿,岛屿,它是大陆的弃婴,它是海洋的孤儿。
但台湾不一样,台湾人民的根在大陆,他们无时无刻不燃烧着回归的渴望。
试着去掉这些叠词读一读,有什么不同。
在生读后借机说,我们读的时候是否感受到一种优美旋律呢?
音乐美:“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头”“在里头”“在外头”四次重复,加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泣如诉,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优美旋律。
结构美:寓变化为统一
全诗四节,每节四行,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使诗的外形整齐而又有参差之美。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绵绵怀念。
余光中生于南京,长于四川,居住于台湾,求学于美国,后来又曾任教于香港,同时又多次游历于欧洲,所以,他这样总结自己漂泊的一生,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的外遇,妻子是不一定的,更不要说情人和外遇,但母亲是无法代替的,中国文化应该是我的家:
意象美:同学们,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意象都是单纯的,而它们却强烈、集中地寄托了作者思乡怀国的情感,而且是含蓄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和想象,似乎让读者看到作者在不同时期思乡怀国的情境,这就产生了诗的画面美。
这也缘于余光中先生在文学上是一位“多妻主义者”,使得这首诗既有古典诗歌的缠绵浓郁的意境,又充溢着中国民歌的质朴清新,又有西方诗歌的理趣。
有了对乡愁的品析,我们明白余光中思乡怀国情感的表达是用最恰当的形式表达的,所以他的乡愁才成为台湾乡愁诗中的名篇。
那我们听一听艺术家雷佳又是如何表达乡愁的呢?
续写诗歌再话乡愁(播放2015春晚《乡愁》)
是呀,乡愁是一碗水,乡愁是一杯酒,乡愁是一朵云,乡愁是一生情,(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
)现在,虽然台湾并没有统一,但两岸人民探亲、观光、交流已经不再是梦想,而早已成为现实。
自余光中1992年,第一次回大陆至今已,已不知回来多少次,少说也有五六十回了。
他的乡愁也不再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假如你是余光中,又续写了诗歌的第五小节,应该是:将来啊(而未来或在未来)乡愁是……
学生讨论写作展示:
将来啊/乡愁是一抹淡淡的回忆/我在这头/昨天在那头
而未来/乡愁是一张圆圆的饭桌/父母上方/妻儿两旁
而未来乡愁是一本厚厚的记忆我在这头童年在那头
咱同学写的真好,表达了现在余光中对乡愁的真实感受,我们看看他又是如何续写乡愁的:
展示:在未来/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梁/你来这头/我来那头
余光中及台湾游子回大陆的梦想已实现,而游子思家爱国的愁肠又怎是我们这些常人难以体回的,让我们一起朗诵,曾感动不同肤色、种族和国家地域无数读者,被誉为乡愁诗中“绝代佳人”的经典极品《醉汉》来感受这种“将来”。
展示:醉汉台湾飞马
把短短的直巷走成一条曲折回荡的万里愁肠左一脚十年右一脚十年母亲啊我正努力向您走来
当堂检测
1.这首诗的朗读应是语调(),节奏()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这首诗四个小节之间的顺序能否改变,为什么?
推荐阅读:
《乡愁四韵》(余光中)
《听听那冷雨》(余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