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社戏-苏教版初一上学期语文教案
10、社戏-苏教版初一上学期语文教案
10、社戏-苏教版初一上学期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详略,加深理解。
2、揣摩文中的美词佳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独特感受。
3、学习小说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4、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教学重点、难点:领会小说景物描写的特色。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教学方法:以品读体验为主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14、春-苏教版初一上学期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感受作者笔下春天的形象,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赏析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准确、生动的词语和运用比喻、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3、学习“写景状物,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并用这一方法指导自己写作。
教学重点:1、赏析本文优美的语言。
2、生成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并指导自己写作。
教学难点:生成“写景状物,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三读法”。
初读,整体感知形象,理清作者思路;再读,局部探究如何写景状物且情景交融;三读,接受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情感。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教学过程:15、三峡-苏教版初一上学期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文章是怎样抓住特征描写自然景物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文章是怎样抓住特征描写自然景物的。
教学方法:讲读法1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苏教版初一上学期语文教案学习目标:1、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这三首诗描绘的情景。
2、通过比较阅读,结合个人理解,谈对三首诗的认识和评价。
3、学写《中秋咏月诗》,举办“咏月”专题手抄报。
教学重难点: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这三首诗描绘的情景。
教学方法:颂读法教学过程:16、济南的冬天-苏教版初一上学期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在反复的朗读中感受济南冬天带给人们的美好感觉。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社戏》教学设计 (新版)苏教版-(新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社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重要词语。
2.揣摩、品味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生动。
能力目标1.培养理清复杂结构的能力,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提高分析人物的能力。
2.学习作者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取舍材料,安排详略的方法。
3.体会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
认识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融情人景的,鉴赏文章细致逼真的图画美。
2.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1.诵读法。
本文语言流畅自然,景物描写生动逼真,心理描写细腻且富有情趣。
教学中辅之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审美鉴赏。
2.点拨与探究结合法。
指导学生揣摩晶析文中的关键语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鼓励学生自主质疑探究,教师适时点拨,以长文短教,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学习效益。
教具准备课件、投影仪。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思路整体感知,理清故事情节。
赏析精段,积累美句,品味美词。
合作研讨,如难句释疑、评点人物形象、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及安排详略的方法等。
就作品内容,联系生活体验进行反思。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同学们,童年是快乐美好的,是记忆长河中一段永不褪色的难忘体验,无论它是温馨,还是灰暗,人生经历的书本总是诱人流连追思。
恰如一首小诗中所吟唱的:多媒体显示:小说《社戏》便是在流离颠沛中燃点的童年记忆。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学生默读,初步感知文意。
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多媒体显示:2.学生听读课文录音。
要求:听清语气,体会感情。
3.学生自由诵读,把握主要情节,多角度概括课文内容。
教师在学生圈点勾画时,指导从“时间”角度,从“事情”角度,从怀念童年的“原因”角度概括全文内容,并指名学生口述。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10《社戏》(第1课时)教案 (新版)苏教版.doc
课题
10、社戏
课时
1课时
(总第课时)
科任教师
授课时间
三维
目标
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2、初步培养语言欣赏的能力。
3、感受人物的淳朴可爱,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情趣。
重难点
重点: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踱()撮()
五、课外作业,拓展延伸(3分钟)
回忆童年趣事。
收集鲁迅名言。
自主备课记录
自主备课记录
教研活动记录
教研活动记录
板书
设计
社戏
第一部分:平桥村随母归省的生活。
第二部分:在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1.看社戏前的波折;2.月下出航;3.船头看戏;
4.月夜归航;5、偷豆吃豆。
第三部分:看社戏后的余波。
教学反思
难点:感受人物的淳朴可爱,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
1、、出示课题:《社戏》、结合注释了解什么是社戏?
2、出示学习目标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
1、出示自学提纲。
1、资料收集:了解鲁迅。
2、读文思考:
A、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写的是什么?详写是哪几件事?
B、平桥村是一个偏僻的小村庄,为什么却是“我”的乐土?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小说家,出生于浙江绍兴府城内东厂房口,汉族。他幼年丧父,生活寒苦,就靠母亲和姐姐帮人洗衣服维持生计。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阿Q正传》,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新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社戏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社戏》优秀教案教学设计新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社戏》优秀教案教学设计10社戏教案教学目的1.体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理解文章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
重点、难点重点:(1)分析双喜,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
(2)分析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难点: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归省(xing)行家hang )惮(dan)絮叨(xudao)怠慢(dai)撺摄(cuan duo 凫水(fu)潺(chan)歌吹(chui蕴藻(yun zao)家眷juan)皎洁(jiao)漂渺(piao miao)纠葛(jiu ge)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1)倘:连词。
有“如果”的意思,表示假设。
[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2)大抵:副词。
有“大多”、“多半’的意思,表示对某种情况的基本估计。
(3)相仿:大致相同。
仿:类似。
(4)欺生:欺负新来的生人。
(5)怠慢:冷淡。
怠:轻慢。
慢:态度冷淡。
(6)诚然:副词。
有“确实”的意思。
(7)舒展:原指伸展得开,不蟋缩。
本课是“舒畅”的意思。
(8)通通:本课形容船头激水的声音。
(9)朦胧:月光不明。
本课用作动词,是“模糊起来”的意思。
用作形容词,泛指(光线、物体、思想、意识等)模糊、不清晰。
(10)歌吹:歌声和乐声。
(11)屹立:高耸而稳固地立着。
屹:山峰高耸的样子。
(12)疏疏朗朗:形容稀疏的样子。
(1)扫兴:正当高兴的时候,遇到了不高兴的事情而兴致大减。
兴:兴致。
(14)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
葛:葛藤,比喻纠缠不清的关系。
3.自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二、导入1.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0 社戏教案 苏教版
十社戏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2.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
(重点)3.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读鲁迅先生的《社戏》,看看文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童年生活的画面。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2.了解背景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
”(《集外集拾遗》)这一种十分可贵的“亲近”,对鲁迅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少年时代的鲁迅接触长妈妈等贫苦善良的农民,受到他们的启发和教育。
特别是鲁迅家道中落以后,他更了解了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
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社戏》就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
3.知识链接社,旧时祭祀土地神的地方。
社戏,旧时某些地区的农村中春秋两季迎神赛会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祈福,一般在庙台或在野外设台演出。
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
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4.朗读课文,解决重点字音。
归省.(xǐng)不惮.(dàn)行辈..(háng bèi)棹.(zhào) 怠.慢(dài) 撺掇..(cuān duo)凫.水(fú) 絮叨..(chán chán)..(xù dāo) 潺潺家眷.(juàn) 皎.洁(jiǎo) 漂渺..(piāo miǎo)纠葛..(wēn zǎo)..(jiū gé) 渔父.(fǔ) 蕴藻5.解释词语。
七年级语文上册10社戏教案苏教版
10、《社戏》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把握重点字词及作者文学常识。
2.分析小说中人物语言和行动,了解以双喜为主的小伙伴们的性格特点。
3.明白得景物描述在小说中的作用。
4.培育理清复杂结构的能力,明白得景物描述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提高分析人物的能力。
5.学习作者依照文章中心的需要取舍材料,安排详略的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
熟悉劳动人民的淳朴、仁慈、友爱、无私的好道德,培育酷爱生活、酷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融情人景的,鉴赏文章细致传神的图画美。
2.明白得作者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明白得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式:1.朗诵法。
本文语言流畅自然,景物描述生动传神,心理描述细腻且富有乐趣。
教学中辅之以声情并茂的朗诵,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能激发学生的审美鉴赏。
2.点拨与探讨结合法。
指导学生琢磨品析文中的关键语句,明白得作品的主题思想。
鼓舞学生自主质疑探讨,教师适时点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学习效益。
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4课时教学步骤:导入新课:同窗们,童年是咱们最值得收藏和回忆的美好光阴,教师很想明白你童年时,你最喜爱去哪里?最喜爱做什么?(学生自由回答)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轻巧跳跃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
今天咱们就一路来研读鲁迅先生的《社戏》,看看文中为咱们展现了一幅如何的童年生活的画面。
第一课时预习导学一、自读课文,完成并经历以下文学常识及字词。
一、准确经历、把握作家作品:鲁迅,原名(),我国伟大的()家,()家,( )家,()人,有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1918年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杂文集有《》、《》、《》,小说集有《》、《》、《》,散文集有《》,散文诗集《》。
二、把握本课生字词:会准确地读、写、注拼音。
归省()行()家惮()xù()dao()dài()慢cuān()duo()fú()水船lǔ()yì()立yùn()zǎo()家juàn()jiǎo()洁一小撮()乌jù()树棹()着船漂渺()chán()chán()jiū()gě()二、整体感知快速默读课文,理清小说的要紧情节(1)本文是依照什么顺序,以什么为线索来展开故情形节的?(2)划分文章结构层次,并以小题目的方式归纳层意,指出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语文:第10课 社戏 教案1(苏教版七年级上)
10. 社戏【教学设计A】创意说明:《社戏》是一篇小说。
在整体把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从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入手,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最值得研究的段落进行小组学习,并联系自身体会理解文中的重点段落,充分发挥学生的阅读个性。
教学目的:1.了解文中美好的童年往事,认识劳动人民的纯朴可爱。
2.理清课文的思路,理解重要段落的作用及叙事的详略。
3.学习其语言的生动性。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联系平时节日里学生所看到的节日场面、风俗民情,引出课文。
二、整体把握文章脉络:1.检查预习,赛一赛,看哪一组同学能又快又准地读出下列字、词:(略)2.谈谈你所了解的鲁迅。
(可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3.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体裁是什么?它有哪三要素?这篇课文的主要情节或者说中心事件是什么?明确:本文体裁是小说,它包括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
本文中心事件是“看社戏”。
4.小组讨论:作者以“社戏”为线索,贯穿全文,那么是按怎样的思路构思全文呢?试找出相关段落。
明确:盼看社戏(1—4),去看社戏(5—30),怀念社戏(31—40)。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1.“我”为什么喜欢平桥村?明确: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原因是:①“我”在这里可以得到优待;②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③有钓虾、放牛等乐事;④“我”第一盼望的是去赵庄看戏。
(板书)2.读了课文的第一部分,你对平桥村、平桥村的人以及“我”有了怎样的印象?(鼓励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为学习下文作铺垫)四、小结:课文第一部分写了“我”在平桥村随母亲归省的生活,突出了“我”对社戏的盼望。
五、作业:巩固生字词。
反复诵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一、回顾旧知,引出新知。
课文以“社戏”为线索,按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构思全文。
课文叙事有详有略,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围绕看社戏写了哪几件事?明确:详写去看戏的全过程,略写在平桥村的情况和看社戏后的余波。
初中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民俗风情)10社戏(鲁迅) 优秀
《社戏》教学设计王小云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文中生词,明确字音字义。
2、把握文章结构及主要内容。
3、根据小说三要素,分析文本。
过程与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诵读,分组学习合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鲁镇社戏的喜爱以及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2、激发学生对自己家乡风俗习惯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把握文章写作思路以及文中的主要内容。
体会鲁镇劳动人民的淳朴可爱,热情好客的民风。
三.教学难点:1从文句分析文中人物性格,体会鲁镇淳朴乡风。
2 体会作者的语言,以及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四.教学课时: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导语:同学们,现在你们已经成长为一名青少年,请你们回忆一下自己在童年时时期的趣事。
2—3名同学回答。
童年的确是非常欢乐的时光,我相信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你们都会无比怀念自己的童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鲁迅先生怀念童年趣事的文章《社戏》。
二: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过渡语: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家,鲁迅先生用自己的手中的笔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变化,这篇文章写于1922年,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面对着这样令人忧虑的现实,鲁迅先生不禁回想起自己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并写了下来,在学习文章之前,我们先来疏通一下文中的生字词。
三:明确生词语音与意义。
师写出生词,生回答拼音与词义。
主要把握以下几个生词:归省行辈殚怕撺掇凫水藴藻家眷漂渺旺相撮桕树棹四:题解(1)明确社戏的概念。
快速浏览全文,找出答案。
什么时间?————————————在“我”十一二岁的夏夜在哪里?——————————————赵庄和谁看的?—————————————“我”和小伙伴们看社戏———————————————去看戏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我”和平桥村的小伙伴们,在“我”十一二岁的夏夜,到赵庄去看社戏。
初一语文《社戏》教案【优秀7篇】
初一语文《社戏》教案【优秀7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白话文整理的初一语文《社戏》教案【优秀7篇】,希望能够赐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篇一:初一语文《社戏》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学习分析小说的一般方法,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特点。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感悟课文所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引导学生体会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2、了解人物性格,理解表现劳动人民的纯朴可爱和怀念社戏的关系。
难点: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的理解。
三、本课创新设计的"设想及理论依据《社戏》是鲁迅小说中的美文,又是一篇四千余字的长文。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特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索”,“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育学生具有感受、理解、观赏和评价的实力”。
本课旨在简化头绪,长文短教,摆正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地位,摒弃繁琐的分析、提问和板书,优化课堂结构,还给学生阅读时间,借助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阅读爱好,让他们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动阅读,使每一个学生有发言的机会,提高课堂学习效益,受到美的熏陶,驾驭阅读小说的方法。
四、课前打算多媒体课件(包括《童年》MTV、轻缓的乐曲、越剧片段、江南水乡月夜画面、江浙一带月夜航船、看戏画面等)五、课堂教学实录(一)创设情境导入多媒体播放《童年》MTV师:一首轻松活泼的歌曲,把我们带到了天真烂漫的童年,童年有许多美妙的回忆,透过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领会到鲁迅童年的生活,今日我们再学习一篇他写的小说《社戏》,小说写的人与事不肯定都是真人真事,但也能从中看出鲁迅对童年美妙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社戏》教学设计 苏教版
社戏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学习小说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成功的景物描写为小说增添了不少色彩。
指导小说景物描写的特点及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重点:分析偷豆情节,了解人物性格,体会“童趣”。
引领学生对文章主题进行深刻的认识。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了解小说景物描写的特点及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并尝试进行写作练习。
教学方法:设疑阅读讨论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1.注音归省行辈惮絮叨怠慢撺掇潺潺歌吹家眷皎洁飘渺纠葛2.解释大抵怠慢朦胧屹立疏疏朗朗纠葛二、导入新课对许多人来说,童年都是美好快乐的,总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
即使鲁迅这样的斗士,回忆起童年往事,笔调也是温馨的。
这可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鲁迅的小说《社戏》体会到。
三、整体感知1.读课文,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是鲁迅先生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为依据,写出了“我”十一二岁时来到平桥村后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经历,其中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
2.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概括每段的意思。
第一部分:简明交代出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缘由,同时介绍了乡间生活的小朋友第二部分:(从“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到“各自回去了”)我和小伙伴们到赵庄去看社戏。
第三部分:六一公公的好客和我对昨夜看戏、吃豆的怀恋。
四、交流互动1.小说的第一部分写了哪些内容?是详写还是略写?不写这些内容行不行?三部分。
我跟随母亲归省来到平桥村;这里有与我年纪相仿、不拘行辈、嬉戏玩闹的小伙伴们。
平桥村这快乐土上可以钓虾、放牛,无拘无束,乐趣无穷。
2.看社戏出发前遇到了那些波折?是怎样解决的?如一时叫不到船,母亲不春我和别人一同去,又怕外祖母担心等,还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我的扫兴。
然而,这些困难被小伙伴们解决了。
3.这里为什么要详写?叙事非常详实,这样写突出了双喜等小伙伴的友爱、聪慧的品德,同时也显得文笔曲折、文意跌宕。
初一语文上册社戏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
初一语文上册社戏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及其代表作品,明白得小说运用第一人称写法的妙处。
2、理清文章的结构;熟悉小说的要紧故情况节。
3、初步认识农民及农民小孩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初步把握课文的要紧内容【学法提示】建议你如此读课文:用一颗童心去感受,《社戏》像一支清新的歌,让你荡漾在纯真鲜亮的童年里;用一颗诗心去观赏,《社戏》像一首动人的诗,让你流连在清新淡雅的风景里;用一颗爱心去品味,《社戏》像一幅漂亮的画,让你沉醉在朴素浓郁的民风里。
【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阻碍,日本的留学经历,让他弃医从文,谋求文艺报国,期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5月,他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连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等专集。
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完全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庞大的奉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国外闻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
2、了解小说常识第一人称:叙述人称的方式之一。
文中的“我”能够是作者本人,也能够是作品中虚构的人物。
这种叙述方式给人以亲切真实之感。
环境描写:小说三要素之一,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0《社戏》教案 苏教版
《社戏》◆教材分析《社戏》全文原有前后两个部分,课文节选自后半部分。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记述了一段幼时看社戏的经历,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
本文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充满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
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又是如何融情人景的,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与前面对“豆”与“戏”的描写似乎有些矛盾,引导学生理解这一问题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文章景物描写优美,心理描写细腻,语言流畅自然,是一篇训练朗读和背诵的好文章,应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和背诵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分析课文时应该抓住语言,尤其是一些运用精妙的词句,切忌空洞。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整体把握故事情节;2、学习本文对人物的刻画和对景物的描写;3、深入探究文中深刻的思想;4、理解本文写作的特点。
5、进行有效的课堂互动,形式多样的组织形式,打破课堂沉默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各种形式的反复朗读中理解课文,达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2、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又是如何融情人景的。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2、学习小说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1、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的理解。
2、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第一课时一、导入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同时,又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单位。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
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优场, 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
十、社戏(苏教版七年级上)_七年级语文教案_模板
十、社戏(苏教版七年级上)_七年级语文教案_模板十、社戏鲁迅〔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
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2、学习理解小说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以及描写和表达方法。
3、深入探究文中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特色。
〔教学设想〕1.第一课时理清结构把握情节;研讨课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
第二课时深入探究文中的疑难点和语言特色。
第三课时作业研讨。
2. 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的培养和探究习惯的养成。
故每节课都应该注意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3.因本课考试内容较多,所以第三课时的研讨应注意结合各类练习题中的难点进行指导。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课时要点〕1.引入课文、阅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
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3、研讨课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
并举例说明。
〔教学过程〕一、导入:童年是美好的、快乐的。
我这儿有一首诗:“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现在啊/童年却是一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忆深处/放声歌唱……是啊,人们回忆往事,总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
即使如鲁迅这样的斗士,回忆起童年往事,笔调也是温馨的,这可以从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看出来,还可以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鲁迅的小说──《社戏》中看出来。
二、作者简况:(有关鲁迅的常识复习由学生回答完成。
)三、听课文录音或学生分读课文。
四、扫清文字障碍。
为“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注音,为学生不易掌握的字注音(根据实际情况作处理)dàn惮 duó踱 zhào棹guī归xǐng省háng行 bèi辈cuān撺duō掇 fú凫cuō撮 jiù桕 jí楫 wàng旺 xiàng相五、研讨课文结构,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情节。
七年级语文上册十社戏教案苏教版
河南省安阳市第十四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十社戏教案苏教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学习本篇叙事有详有略和生动描述农家青年形象,体会景物描述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2. 明白得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3.体会朴实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进程与方式:1.用圈点批注的方式自探课文,用朗诵法理清故情形节;2. 引导学生在分析故情形节中分析“我”和农家青年,体会人物的情感、性格。
3.引导学生分析关键语句,体会其艺术魅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熟悉农人及农人小孩的高贵淳朴的优秀品质和伶俐的才华,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情感;2. 体会农家青年的淳朴仁慈、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情谊。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本文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
教学难点:明白得、琢磨语句,体会文中包括的“我”与农家小朋友的深厚情感。
教学方式:自主朗诵、合作探讨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及时期背景;2.解决生字词;3.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了解“我”在平桥村取得的优待和经历的一些乐事,初步明白得本文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
(二)进程与方式:用圈点批注的方式自探课文,用朗诵法理清故情形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在平桥村取得的优待和经历的一些乐事,初步体会农家青年的淳朴仁慈、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情谊。
教学重点:反复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
教学难点:明白得本文叙事有详有略的特点。
教学方式:自主学习、交流讨论教学进程:一、创设情境,质疑自探1.情境导入童年的光阴总有许多东西值得咱们迷恋、回味,它充满了对以后世界和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向往。
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确实是通过回忆“我”的一段童年生活,艺术地再现了农村青年美好的心灵。
今天,咱们就来一起窗习闻名文学家鲁迅所写的一篇文章《社戏》。
(板书课文题目)2.质疑自探(1)出示学习目标:①解决生字词的音和义,熟练朗诵课文;②通过朗诵课文,归纳要紧事件,理清文章层次,学习本文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③了解“我”在平桥村取得的优待和经历的一些乐事。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0《社戏》教案1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社戏第一学时学习目标:1、识记作者及其相关知识。
2、掌握课文后列举的重点词语。
3、理清故事情节,能够划分课文的层次。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抄录文中优美的词句和精美的语段。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预习课文,记忆作者及其相关常识。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
1分钟师: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第十六课鲁迅先生的《社戏》。
这篇课文很长,学习的内容很多,我们准备学习三个课时。
(出示课题、板书课题)二、解释目标。
1分钟师: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请看大屏幕:(投影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识记作者及其相关知识。
2、掌握课文后列举的重点词语。
3、理清故事情节,能够划分课文的层次。
师:我相信大家只要努力,一定能够顺利达到目标。
三、识记作者及其相关知识。
3分钟师:鲁迅先生的作品我们已经学过几篇,相信对他的了解同学们非常明确,下面我们做一个练习题,比比谁对鲁迅的了解更详细:(投影练习题)鲁迅,生于1881年,于1936年去世,某某某某人,中国近代伟大的________ 、 ________ 和 ________ 。
他有散文集《________》,散文诗集《_______》,小说集《______》和《______》,神话小说集《_________》。
成就最大的是他的杂文,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他的一篇小说《_________》是近代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
四、预习检查。
5分钟师:这篇课文很长,文中出现的字词也比较多,同学们在课外已经朗读过课文,相信大家都能够很正确很流利的写出他们来,我读,你们写,比比谁写的最好。
(让两个学生在黑板上写,其他人写在练习本上)(写完后学生自查,错误的及时纠正)附:检查的词语。
惮(dàn)踱(duó)棹(zhào )归省(xǐng)行(háng)辈撺掇(cuān duō)凫(fú)水楫( jí)五、阅读课文。
15分钟师:咱们清理了字词障碍,下面我们阅读课文。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示范教学案:10 社戏 教案1
10 社戏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所表现的童趣,理解儿童之间的纯真的情谊。
2、体会课文中各种描写方法,理解这些描写的作用。
3、读写结合,进行描写性作文训练,提高描写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表现的童趣,理解儿童之间的纯真的情谊。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童年是美好的,我们在童年经历的件件有趣的事情,听到的各个奇妙的通话,唱出的首首稚嫩的歌谣,直至今天我们都还记忆犹新,都还怀有种种快乐与欣喜。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社戏》一文,看看作者对于这段往事是否怀有与我们一样的情感体验。
二、新课学习<一>、自读课文,感知课文思考:作者对这段往事的总的评价是什么?(全文最后一段)<二>、积累字词字音:宕()沁()头昏脑眩()惮()踱()棹()归省()行()辈撺掇()()凫()水撮()桕()楫()旺相()词义;归省:回家看望父母。
惮:怕、畏惧。
絮叨:翻来复去的说。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委实:实在。
依稀:隐隐约约。
宛转:笛声曲折、动听。
悠扬:形容声音时高时低而和谐。
弥散:弥漫消散。
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漂渺:通常写作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渴睡:很想睡觉。
归省:回家看望父母。
犯上:触犯长辈。
犯:冒犯。
上:长辈或尊者。
宽慰:宽解安慰。
宽:使宽心。
怠慢:冷淡,招待,接待不周。
底细:人或事物的根源,内情。
疏疏朗朗:事物间距离大,空隙大。
文中指人很少,稀稀落落。
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三>、梳理情节,理清脉络梳理全文情节脉络:平桥乐土(1——3)盼望社戏(4——9)月下行船(10—16)船头看戏(17—21段)午夜归航(22—30段)偷豆余波(31——39)<四>、概括全文内容第二课时一、复习第一课时导入二、深入探究1、“我”看社戏的地点是平桥村。
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我为什么称它为乐土?讨论并归纳: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社戏-苏教版初一上学期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详略,加深理解。
2、揣摩文中的美词佳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独特感受。
3、学习小说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4、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教学重点、难点:领会小说景物描写的特色。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教学方法:以品读体验为主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笔下春天的形象,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赏析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准确、生动的词语和运用比喻、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3、学习“写景状物,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并用这一方法指导自己写作。
教学重点:
1、赏析本文优美的语言。
2、生成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并指导自己写作。
教学难点:
生成“写景状物,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三读法”。
初读,整体感知形象,理清作者思路;再读,局部探究如何写景状物且情景交融;三读,接受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情感。
教学媒体:多媒体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
教学过程:
15、三峡-苏教版初一上学期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文章是怎样抓住特征描写自然景物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文章是怎样抓住特征描写自然景物的。
教学方法:讲读法
1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苏教版初一上学期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这三首诗描绘的情景。
2、通过比较阅读,结合个人理解,谈对三首诗的认识和评价。
3、学写《中秋咏月诗》,举办“咏月”专题手抄报。
教学重难点: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这三首诗描绘的情景。
教学方法:颂读法
教学过程:
16、济南的冬天-苏教版初一上学期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 在反复的朗读中感受济南冬天带给人们的美好感觉。
2 能说出济南冬天的特点,发现它独特的美。
3 欣赏并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语言技巧。
教学重难点:欣赏并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语言技巧。
教学方法:赏读法
教学过程:
17、夏-苏教版初一上学期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感受夏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感情与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
本文文质兼美,适于朗读,因此在教学中我采取以下两种方式:
(1)、首先用本地夏天的炎热,大家对夏天的反感与梁衡对夏天的感情设疑来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赏析课文,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品味本文隽永的语言。
(2)、采用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朗读的过程中穿插图片,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使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和直观性原则。
学法:
(1)主体思维法:(2)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18、斜塔上的实验-苏教版初一上学期语文教案教学目标
①了解课文涉及到的相关知识,丰富知识背景。
②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
③学习伽利略善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涉及到的相关知识,丰富知识背景。
学习伽利略善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方法
实验法、点拨交流法
教学过程:
19、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苏教版初一上学期语文教案教学目标
1.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3.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4.帮助学生确立理解“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
的关系,鼓励学生端正态度,积极投身到创新的洪流中去。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 难点: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教学方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20、宇宙里有些什么-苏教版初一上学期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宇宙的物质组成和特征。
2、由近及远、由已知到未知的说明顺序。
3、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和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2、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21、《梦溪笔谈》二则-苏教版初一上学期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岁”、“穰”、“患”、“贻”等常见文言实词及“之”、“其”、“以”、“悉”等文言虚词意义或用法,熟练翻译课文。
2、掌握本文简洁、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3、了解《梦溪笔谈》及作者沈括
教学方法
1、生自主学习,感知课文,引导学生对照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2、分组学习,相互质疑,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3、师生互动,欣赏分析,教师和学生相互问答,共同解决悬而未决的问题。
4、学习本文简洁生动,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22、天上的街市-苏教版初一上学期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①了解作品内容的时代背景。
②了解诗歌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2. 能力目标:提高诵读能力。
3. 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对自由、幸福的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想象和联想的运用。
教学媒体:电脑、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想像和联想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感受文中人物美好的心灵,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学习文中体现的爱心。
2、运用想像进行说和写。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想像
教学过程:
24、蔚蓝的王国-苏教版初一上学期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理解文章对大海的艺术描写。
2、品味、感悟散文诗的优美的艺术和作者奇特的想象。
教学重难点
1、感受作者在文章当中寄托的美好感情。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语言的魅力。
教学方法:探究感悟法
教学过程:
25、皇帝的新装-苏教版初一上学期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2、理清故事情节。
3、培养学生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4、了解本文语言描写的精妙,深刻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5、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1、联想和想像。
2、作品深刻的内涵和思想。
3、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教学方法:想象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时间:两课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