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师竞赛作品《动物的行为1》设计方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八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的行为》教案、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生物的基本概念和生命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动物行为的学习充满好奇,但可能对动物行为的分类、产生原因等方面存在理解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动物行为的奥秘。
八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的行为》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动物行为的定义、分类及特点,掌握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和联系。
2.学会观察和分析动物行为,培养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动物行为的能力。
3.掌握动物行为产生的原因,了解动物行为与生存、繁殖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动物行为的特点和规。
-通过课堂讨论、实践活动等环节,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惜自然的价值观。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阶段,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动物行为的图片和视频,如鸟类筑巢、蝴蝶迁徙、猴子互相梳理毛发等。通过观察这些生动有趣的画面,让学生初步感知动物行为的多样性。随后,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动物行为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这些行为是如何帮助动物生存和繁衍后代的?”
学生思考片刻后,教师引导他们总结出动物行为的概念,即动物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个体和种群发展的活动。接着,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阶段,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学习动物行为的分类,包括觅食行为、繁殖行为、防御行为、社交行为等。针对每种行为类型,教师通过实例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了解其特点。
动物的运动说课稿_1
动物的运动说课稿动物的运动说课稿1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五节《自由落体运动》,下面我将从教学分析、教学过程、课堂教学反馈与调整三个环节说明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处理。
一、教学分析(一)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新课程比较注重物理量引入、建立的来龙去脉,这也是为实现教学三维目标服务的。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非常重视概念、规律的探究过程,整章紧紧围绕研究匀变速运动规律而展开。
而“自由落体运动”是最常见的一种匀变速运动,教材的目的显然是把它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来处理。
由于学生对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得慢的印象很深,因此,教材的主体思想是,经过实验及分析,学习自由落体运动规律、以及学习伽利略的科学思维方法,以达到培养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能力提高认识层次的目的。
同时通过本节内容的知识探究,也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运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学生情况及学习方法的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匀变速运动的规律和处理方法,可以说理论知识上已经没有什么障碍,但是暗示学生对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得慢的日常生活经验印象很深,因此重的物体落的快这个问题既是难点也是教师应该抓住的思维碰撞的关键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探索的学习心态。
(三)教学三维目标的分析1.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在理想条件下的运动。
(2)通过学习能用打点计时器得到相关的运动轨迹,并能自主分析纸带上记录的位移与时间等运动信息。
(3)通过学习初步了解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下落物体的运动性质,了解研究过程与方法。
(2)学习运用理想化的方法,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抽象出物理模型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述能力。
高中生物教师竞赛作品《动物的行为1》设计方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生物教师竞赛作品《动物的行为1》设计方案新人教版必修11、说出动物行为的类型、特点以及对动物的生存或繁衍的意义。
2、举例说出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及其特点。
3、归纳总结出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能力目标:1、通过对动物各种行为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能力。
2、通过“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探究活动,让学生知道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逐步培养分析处理资料和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1、建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认识到只有人类和动物在自然界中的和谐相处,才能使整个地球表现出盎然生机。
2、认识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关注动物的生存环境,从而初步使学生具有保护动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训练,已经有了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习惯。
而且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合作意识相对七年级都有所提高。
本节课着眼于学生的学,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强调对知识的运用,强调探究学习,较好的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探究学习能力,使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一、自主学习初识动物的行为多媒体呈现预习要求指导学生安静预习时间(3分钟)预习反馈,倾听各组同学对预习题1、2的解答,适当补充介绍动物的行为和类型二、合作学习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多媒体展示蚂蚁生活习性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蚂蚁的贮食)出示合作要求和合作技巧(思考组对共享)具体方法:第一步,每个学生都思考教师的问题,第二步,学生组成两人小组讨论他们的想法。
第三步,四人小组共同交流,得出最佳的结果。
三、交流展示蚂蚁的觅食行为教师指导学生展示本组的合作成果,出示展示要求:(一)汇报组汇报员注意发言大声,清楚表达,以“我们组提出的问题是……,我们组作出的假设是……,我们组制定的实验计划是……”这样的句式进行汇报。
《动物的行为》教学设计
《动物的行为》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动物的行为》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动物的行为》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知识方面(1)识记节律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2)知道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的概念。
(3)知道生物钟的概念。
2.能力方面通过发现图表中的规律和推测实验结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通过对动物节律行为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初步形成生物适应自然环境的观点和进化的观点。
重点难点1.动物节律行为的几个概念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动物的节律行为是动物在自然环境中,长期随着日、月的周期性变化而逐步形成的,是对自然界适应的结果。
学生充分理解这几个概念,不仅使学生能够尝试解决自然界的一些生物现象,更重要的是对其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有积极作用。
在这里潮汐节律还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因为学生对这些现象不够熟悉,尤其对于离海远的甚至没见过大海的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
2.生物钟的概念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生物节律行为可以说是对生物活动现象外在的观察与描述,而生物钟的概念则是从生理角度对生物节律行为进行内在剖析和本质揭示。
正是这种原因,它是一个抽象的、较难理解的概念。
教具准备图表、录像、VCD、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图表入手找出规律激活思维引入主题总结《动物的行为》教学设计2教材分析:《动物的行为》是济南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动物”第三节的教学内容。
刘恩山教授讲到:这部分知识于每个人的现实生活有直接和间接的相关。
通过对动物行为的研究,可以在与动物建立更好的关系上起到很好作用。
从学科知识教育来说,动物行为的知识与我们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动物行这部分内容,课程标准有具体的要求。
一是要求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第二是能够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
高中生物竞赛-动物行为学教案
动物行为学(上)‘动物行为’早期的含义——‘动物行为’即是指动物的动作。
包括跑、游、爬等各种方式的位置转移(明显行为)、动物的进食、求偶、呼吸,以及身体某些部位的细微动作(如竖起耳朵、发出声音、身体变色等细微行为)。
‘动物行为’近代的含义——‘动物行为’是指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到的所有动物的状态。
除了上述各种情况以外,还包括各类动物出于某种原因而使自身保持暂时的‘静止’状态(静止行为)。
总之,行为是我们观察到的动物对环境的反应,是对环境条件改变的适应活动,所有的行为就是围绕生存而发生发展的。
动物行为的特点:主动性(目的性、定向性)、可逆性、动态性(可变性)、迅速性、协调性。
什么是动物行为学?——就是研究动物行为规律的科学。
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促进其他学科的发展,有助于生态系统中“信息流”的研究,充分认识和利用有益的动物,控制、防御或“消灭”有害动物,通过学习行为和推理行为的研究,去发现学习及推理的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来改善人类的学习和思维。
自然选择与行为:自然选择是行为发生、物种变异最重要的条件。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人工选择:通过人工方法保存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和淘汰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以改良生物的性状和培育新品种的过程。
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的异同:相同点:选择变异、具创造性、要素一致、变异、选择、遗传;相异处:选择主体不一、自然力与人工力、选择进程不一、快慢、选择目的不一、适应性选择与需要性选择、选择表现不一、由外及内的选择与表面的选择。
争斗的类型:一、交往争斗(地位斗争);二、领土争斗;三、疼痛引起的斗争;四、恐惧引起的争斗;五、应激性的争斗;六、亲本性的争斗;七、性的争斗;八、掠夺性的争斗争斗的休止信息失败者摆出一副特殊的姿态,即服输的姿态,胜利者就停止争斗。
哺乳动物把最容易受伤的部位摆在胜利者前面;成年鸟模仿幼雏向胜利者乞食。
争斗作用:领地、获得食物、接近异性配偶、在群居生活中确立自己的地位。
《动物的身体和运动》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人教版2001
《动物的身体和运动》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设计背景:本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认识不同动物的身体结构与运动方式,培养他们对动物生态和行为的兴趣,促进他们对自然世界的探索和理解。
二、设计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不同动物的身体结构和特征,体验动物的运动方式;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类能力,提高他们对动物生态的认识和理解;3. 激发学生对动物保护和生态环境的关注,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三、设计内容:1. 初步讨论课程:通过观察、描述和比较不同动物的身体特征和运动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动物园或自然保护区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不同动物的行为和生活习性。
3. 动手实验:设计简单的实验或活动,让学生亲自感受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如模拟鸟儿飞行、猫咪跳跃等。
4. 创意作品: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形式,展示他们对动物身体特征和运动的理解和想法。
四、设计步骤:1. 第一周:介绍动物的身体结构和运动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初步探讨和讨论。
2. 第二周:组织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和了解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
3. 第三周:进行动手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动物的运动方式。
4. 第四周:开展创意作品制作,鼓励学生通过艺术形式展示对动物的理解。
五、评价方式:1. 参与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实地考察和实验活动;2. 知识掌握:学生是否能准确描述和比较不同动物的身体特征和运动方式;3. 创意表现:学生是否能独立完成创意作品,展示对动物的理解和想法。
六、延伸活动:1. 观赏纪录片:鼓励学生观看与动物相关的纪录片或影视作品,拓展对动物世界的认识;2. 主题讨论:组织学生进行主题讨论或展示,分享对动物的独特见解和感悟;3. 实践行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物保护活动或环保行动,落实对自然世界的热爱和保护。
通过本作业设计,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不同动物的身体结构和运动方式,培养他们对动物和自然生态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同时提高他们的观察、思考和创造能力。
《动物的行为》 作业设计方案
《动物的行为》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目标1、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动物行为的特点和意义。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动物行为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动物保护和生态平衡重要性的认识。
二、作业内容(一)知识巩固1、阅读相关教材章节,完成以下填空:(1)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_____就具有的,由动物体内的_____所决定的行为。
(2)学习行为是在_____的基础上,通过_____的作用,由_____和_____而获得的行为。
(二)观察与记录1、选择一种常见的动物(如猫、狗、鸡等),观察其在一周内的行为表现,包括进食、睡眠、活动、社交等方面,每天记录至少3 次,并分析其行为的原因和目的。
2、观察一种野生动物(可以通过纪录片或动物园观察),记录其独特的行为,并与常见宠物的行为进行比较和分析。
(三)案例分析1、阅读以下动物行为的案例:(1)候鸟的迁徙行为。
(2)蜜蜂的舞蹈语言。
(3)大象的群体行为。
分析每个案例中动物行为的特点、功能以及对其生存和繁衍的意义。
(四)实验设计1、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探究某种动物行为的影响因素(如光照、温度、食物等)。
写出实验目的、实验步骤、预期结果和结论。
(五)创意展示1、选择一种自己感兴趣的动物行为,以手抄报、漫画、视频等形式进行展示,并配上简单的文字说明。
(六)讨论与交流1、组织小组讨论,主题为“动物行为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讨论以下问题:(1)哪些动物行为对人类有益?举例说明。
(2)人类活动如何影响动物的行为?(3)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动物的行为和生存环境?三、作业形式1、书面作业:包括填空、简答、案例分析等。
2、实践作业:观察记录、实验设计。
3、创意作业:手抄报、漫画、视频等。
4、小组作业:讨论与交流。
四、作业时间安排1、知识巩固(1 天)2、观察与记录(7 天)3、案例分析(2 天)4、实验设计(3 天)5、创意展示(5 天)6、讨论与交流(1 天)五、作业评价1、知识巩固:根据填空和简答的答案准确性进行评分。
《动物行为的特点》 作业设计方案
《动物行为的特点》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目标1、让学生了解动物行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帮助学生掌握动物行为的主要特点,如遗传性、适应性、习得性等。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动物行为的能力。
4、激发学生对动物学的兴趣,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二、作业内容1、观察记录要求学生选择一种常见的动物,如猫、狗、鸟等,连续观察一周,记录其日常行为,包括进食、睡眠、活动、社交等方面。
观察结束后,学生需要撰写观察报告,描述动物的行为模式,并分析可能的原因。
2、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动物行为的案例,如候鸟的迁徙、蜜蜂的舞蹈语言、大象的群体行为等。
让学生分析这些行为所体现的特点,以及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和繁衍的意义。
3、比较研究让学生选择两种具有相似生态需求但不同种类的动物,如狮子和老虎,比较它们的行为特点。
分析这些差异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与它们的生活环境和进化历程的关系。
4、实验设计假设学生是动物行为学家,要求他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研究某种动物行为。
例如,研究小鼠的学习能力或者金鱼的记忆时间。
学生需要详细描述实验的目的、方法、预期结果和可能的局限性。
5、知识拓展布置一些关于动物行为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或有趣的发现,让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科普文章或观看视频,然后撰写一篇简短的心得体会,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思考。
三、作业形式1、书面报告包括观察报告、案例分析报告、比较研究报告和实验设计方案等,要求学生用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结论,字数不少于 800 字。
2、图表展示对于一些需要比较和总结的数据或信息,鼓励学生以图表的形式呈现,如制作动物行为特点的对比表格、绘制动物行为模式的流程图等。
3、口头汇报在课堂上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口头汇报,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研究成果,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一些复杂的动物行为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作业评估1、内容完整性评估学生的作业是否涵盖了所要求的内容,是否对动物行为的特点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
《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 作业设计方案
《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设计目标本次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
二、作业内容1、知识回顾让学生复习动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在动物行为调节中的作用。
2、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动物行为的案例,如蜜蜂的舞蹈语言、候鸟的迁徙、猫的捕食行为等,要求学生分析这些行为背后的生理机制,包括神经信号的传递、激素的分泌等。
3、实验设计假设学生是一名生物学家,要求他们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某种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
例如,研究老鼠的学习记忆行为与大脑神经元活动的关系。
4、文献阅读与综述布置学生阅读相关的科学文献,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并撰写一篇关于动物行为生理基础的综述,总结不同动物行为的生理机制以及研究方法的进展。
5、实地观察与记录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动物行为,如宠物的行为、校园里鸟类的行为等,并记录下来,尝试分析其可能的生理原因。
三、作业形式1、书面作业包括简答题、论述题、实验设计报告、文献综述等,要求学生用文字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分析过程。
2、实践作业如实地观察、实验操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3、小组作业安排学生分组完成一些综合性的任务,如小组讨论、共同撰写综述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四、作业难度层次1、基础层次主要涉及对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如神经系统的组成、激素的种类等。
2、中等层次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一些常见的动物行为,如解释鸟类迁徙的生理原因。
3、较高层次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如设计实验探究新的动物行为生理机制,或者对前沿研究成果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
五、作业评价1、评价标准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包括知识的准确性、分析的逻辑性、表达的清晰性、创新性等方面。
2、评价方式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动物的行为生物教案设计参考
动物的行为生物教案设计参考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动物行为的概念、分类和功能。
2.培养学生观察动物行为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动物行为的概念、分类和功能。
2.教学难点:动物行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有趣的动物行为视频,如鸟类的迁徙、鱼类的洄游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动物行为?动物行为有什么作用?2.理论讲解1)动物行为的概念:动物行为是指动物在生活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活动。
a.生存行为:如取食、繁殖、防御等。
b.社会行为:如群体生活、领域行为等。
c.迁徙行为:如鸟类的迁徙、鱼类的洄游等。
3)动物行为的功能:动物行为有助于个体适应环境,提高生存和繁衍后代的机会。
3.实例分析1)分析鸟类迁徙行为:为什么鸟类要进行迁徙?迁徙对鸟类有什么意义?2)分析鱼类洄游行为:为什么鱼类要进行洄游?洄游对鱼类有什么意义?3)分析动物领域行为:为什么动物要有领域行为?领域行为对动物有什么意义?4.小组讨论1)举例说明动物行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如何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减少人类活动对动物行为的影响?2)引导学生反思人类活动对动物行为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作业布置1.阅读教材,巩固动物行为的概念、分类和功能。
2.举例说明动物行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思考如何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减少人类活动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动物行为的概念、分类和功能,培养了学生观察动物行为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教师:“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大熊猫吃竹子是什么行为?”学生:“是取食行为。
《动物行为的特点》 作业设计方案
《动物行为的特点》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目标1、让学生了解动物行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帮助学生掌握动物行为的主要特点,如遗传性、适应性、节律性等。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动物行为的能力。
4、激发学生对动物学的兴趣,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二、作业类型1、观察记录布置学生观察一种或多种动物在自然环境或家庭宠物中的行为,记录其行为表现、发生的时间和环境等,形成观察报告。
2、资料收集要求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渠道收集关于某种动物行为特点的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归纳。
3、实验探究设计一些简单的动物行为实验,如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鱼类的应激反应等,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
4、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动物行为的案例,如候鸟的迁徙、蜜蜂的舞蹈语言等,让学生分析其行为特点及背后的原因。
5、创意表达鼓励学生以绘画、漫画、故事、诗歌等形式展现某种动物的行为特点。
三、作业内容1、观察记录作业(1)选择一种常见的动物,如猫、狗、鸟等,观察其在一天中的行为,包括进食、休息、玩耍、社交等方面。
(2)记录每次观察的时间、地点和具体行为表现,尽量详细描述动物的动作、姿态和表情。
(3)分析观察到的行为,思考这些行为可能的原因和目的,例如猫抓挠家具可能是为了磨爪子。
(4)以文字和图片相结合的形式,制作一份观察报告。
2、资料收集作业(1)确定要研究的动物,如狮子、海豚、大象等。
(2)通过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在网上搜索学术文章和科普资料等方式,收集关于该动物行为特点的信息。
(3)将收集到的资料按照行为类型(如觅食行为、繁殖行为、社交行为等)进行分类整理。
(4)撰写一篇简短的综述,总结该动物行为的主要特点,并引用至少三个可靠的资料来源。
3、实验探究作业(1)实验一: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准备一个透明的容器,放入适量的土壤和一群蚂蚁。
在容器的不同位置放置不同类型的食物,如甜食、咸食和普通食物。
观察蚂蚁发现食物的时间、选择食物的偏好以及它们如何传递食物信息。
《动物的运动》 作业设计方案
《动物的运动》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设计目标1、让学生了解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和特点。
2、帮助学生理解动物运动的生理结构基础。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4、激发学生对动物世界的兴趣,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二、作业类型1、书面作业知识梳理:让学生总结常见动物的运动方式,如鱼类游泳、鸟类飞行、哺乳动物奔跑等,并简述其运动特点。
结构分析:要求学生绘制某种动物运动器官的结构图,并标注各部分名称和功能。
原理阐述:解释动物运动的能量来源和转化过程。
2、实践作业观察记录:观察一种动物的运动,记录其运动的过程和动作细节。
模型制作:用材料制作一个简单的动物运动模型,展示其运动原理。
3、小组作业专题研究: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动物类别,如爬行动物或昆虫,深入研究其运动方式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展示汇报:以小组为单位,通过PPT 或视频等形式展示研究成果。
三、作业内容1、书面作业知识梳理(1)动物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比如鱼类通过鳍的摆动和身体的扭动在水中游动,它们的流线型身体有助于减少水的阻力。
(2)鸟类依靠翅膀的扇动产生升力和推力在空中飞行,羽毛的结构和分布也对飞行起着重要作用。
(3)哺乳动物通常用四肢奔跑,四肢的骨骼、肌肉和关节协同工作,以适应不同的奔跑速度和环境。
结构分析(1)以猫的前肢为例,让学生画出骨骼、肌肉、关节等结构,标注出肱骨、桡骨、尺骨、掌骨等骨头的名称,以及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等肌肉的位置和作用,同时说明关节如何使前肢灵活运动。
(2)分析昆虫的翅膀结构,了解翅脉的分布和作用,以及翅膀与身体的连接方式如何影响飞行。
原理阐述(1)动物运动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有机物经过细胞呼吸作用,将化学能转化为 ATP 中的能量,ATP 为肌肉收缩提供直接的能量来源。
(2)以猎豹奔跑为例,解释肌肉收缩时,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相互作用产生拉力,使肌肉纤维缩短,从而带动骨骼运动。
2、实践作业观察记录(1)选择家里的宠物猫或小区里的流浪猫进行观察,记录它行走、奔跑、跳跃等动作的姿态和频率,观察它的爪子在运动中的作用。
《动物的行为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粤教粤科版》
《动物的行为》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背景《动物的行为》是一门生物学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动物的行为模式、习性和沟通方式。
通过进修动物的行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动物世界,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观察能力。
二、设计目标1. 了解不同动物的行为特点和习性;2. 掌握动物的沟通方式和社会行为;3. 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4. 增强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
三、设计内容1. 动物行为观察实验:学生选择一个动物进行观察,记录其平时行为,包括觅食、休息、社交等方面,并撰写观察报告;2. 动物行为案例分析:学生选择一个动物行为案例,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并进行展示和讨论;3. 动物社交行为钻研:学生组成小组,选择一个动物社交行为进行深入钻研,撰写钻研报告并进行口头报告;4. 动物沟通方式比较:学生选择两种不同动物,比较它们的沟通方式,并撰写比较分析报告;5. 动物行为展示: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动物行为进行模仿展示,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示动物的行为特点。
四、设计步骤1. 学生选择动物并进行观察;2. 学生撰写观察报告;3. 学生选择动物行为案例并进行分析;4. 学生组成小组进行社交行为钻研;5. 学生比较不同动物的沟通方式;6. 学生进行动物行为展示。
五、评判方式1. 观察报告评分:包括观察的全面性、准确性和深度;2. 案例分析报告评分:包括案例选择的合理性、分析的逻辑性和深度;3. 钻研报告评分:包括钻研的完备性、深度和实用性;4. 比较分析报告评分:包括比较的全面性、准确性和深度;5. 表演评分:包括表演的生动性、准确性和创意性。
六、总结通过本次《动物的行为》作业设计,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动物的行为特点和习性,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增强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
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动手能力。
高中生物教师竞赛作品动物的行为1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动物的行为1》教学案课程分析:(本课的作用和学习本课的意义)1、背景说明:本课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经了解了人体的运动和行为的基础上,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也有了进一步探究“动物的行为”的兴趣与需要。
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有“列举动物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探究蚂蚁或其他动物的行为”的活动建议。
动物的行为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动物的摄食、奔跑、嗥叫等,学生都不陌生。
教材首先根据各种行为对动物的作用,简要介绍了动物的觅食行为、繁殖行为等,同时让学生在讨论活动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行为进行研究,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各种动物行为的特点以及对动物本身的意义。
学习本节课,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物进化的观点,有助于帮助学生体验知识的系统性。
2、课题的意义:动物运动和行为的知识对学生知识动物的本质特征非常重要。
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动物行为是目前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
学生学习本课有助于他们了解动物行为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也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3、课题介绍:课题选自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八年级上册)第5单元第16章《运动与行为》第2节《动物的行为》。
问题设计问题: 1、你知道什么是动物的行为吗?2、按照对动物所起的作用,你知道动物的行为有哪些类型?你能分别举例吗?3、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蚂蚁的觅食行为,蚂蚁的觅食与食物的性质有关吗?4、如果让你设计一个蚂蚁觅食的探究实验,你觉得应该怎样做?5、综合上述问题的分析,想一想,动物的这些行为对动物本身有什么意义?教学构想及目标:教学构想:动物运动和行为的知识对学生知识动物的本质特征非常重要,学生在此之前对于人体的运动和行为已有深入的了解,加之日常生活中的知识体验,动物行为的知识其实已存在于学生的认知体系中,所以学生学习起来并不是特别困难。
这节课是动物行为的第一课时,主要包括动物行为的概念、类型和探究蚂蚁觅食行为的活动。
高中生物竞赛辅导 动物行为学授课共113页文档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高中生物竞赛辅导 动物行为学授课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高中生物教师竞赛作品《动物的行为1》名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活动指导:
1.小组交流收集到的有关蚂蚁的资料,分析蚂 蚁的生活习性,并确定探究的问题。
2.总结小组内分析的成果,共同作出相应的假 设,并由此设计实验计划。
3.报告员汇报本组探究的问题、假设及制定的 计划。
合作方法:思考——组对——共享
小组分工:报告员①、分析员②、记录员 ④、噪音控制员③
总结
完成《新课程学案与测评》中巩固练习
• 认识和利用对人类有益的动物行为,控制 和防止对人类有害的动物行为。
防御行为:
动物对付外来侵犯,保护自己或群体中其 它个体的行为。
社群行为:
群体内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 维持群体的生活,它们具有一系列的 动物社群行为 。
合作学习
根据对动物行为的理解,以下图片各为动 物的哪一种行为?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①Fra bibliotek防御行为②
繁殖行为
③
争斗行为
④
社群行为
⑤
觅食行为
⑥
防御行为
三、动物行为的生物学意义
动物的行为增强了动 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有利于维持个体的生
存和种族的延续。
四、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 __提__出__问__题____、__作__出__假__设____、 __制__定__计__划____、__实__施__计__划____、 __得__出__结__论____。
第1课时
P65-67、71-72
1、什么是动物的行为? 2、按照对动物所起的作用,你知道动物的行为
有哪些类型? 3、这些行为对动物本身有什么意义?
一、动物行为的概念
各种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对体内外 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的表现形 式。
说明:1.动物行为是对复杂多变 的环境的适应性表现。 2. 动物所有外部可以识别的 变化都是动物的行为。
初中七年级生物教案 第四节 动物的行为-一等奖
《动物的行为》(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观察、描述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举例说出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
2.尝试利用自制的课件、视频交流展示,让学生探究动物行为的分类、特点以及动物行为对动物生存和繁衍的意义,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逻辑推理、信息技术使用的能力。
3.通过调查分析,分享讨论,完成导学案,归纳总结不同动物学习行为的差异,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4.在认同学习行为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反复认识和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内容与学情分析学生在上一节学习了动物的运动,对动物的运动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动物的运动会产生行为,本节课进一步探究“动物的行为”符合他们的兴趣与需要。
动物的行为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对多种多样的动物行为早已熟知,如取食行为、防御行为、动物的繁殖等。
但是学生对动物行为形成的原因以及对动物生存的意义却不甚了解。
因此,本节重点是引导学生课前对不同动物的行为进行观察、调查,拍照记录,课堂上结合交互式希沃电子白板的功能,借助自制的课件、视频交流展示,组织学生合作讨论,让学生区别动物行为的分类、特点以及对动物生存的意义,认同学习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反复积累。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及动物的行为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解决策略:在展示课前查找资料的基础上明确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利用网络,结合课本,通过实施调查某种动物学习行为的形成过程,讨论总结,并通过PPT、视频、希沃电子白板与希沃授课助手相结合的方式分享成果。
难点:调查某种动物的学习行为。
解决策略:通过课前指导小组合作共同完成调查实验方案的制定,合理分工,各小组自制课件、视频交流展示,结合课上交互式希沃电子白板的功能,讨论总结,分享展示,从而突破难点。
四、教学流程图五、教学过程《楚霸王乌江自刎》微视频激趣引入:张良是用什么方法让蚂蚁排成字的呢让我们一同走进今天的动物世界——第四节动物的行为呈现学习目标:蚂蚁去取蜜糖,自然就排成了这六个字,这是蚂蚁的取食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动物运动和行为的知识对学生知识动物的本质特征非常重要,学生在此之前对于人体的运动和行为已有深入的了解,加之日常生活中的知识体验,动物行为的知识其实已存在于学生的认知体系中,所以学生学习起来并不是特别困难。这节课是动物行为的第一课时,主要包括动物行为的概念、类型和探究蚂蚁觅食行为的活动。如果把学生的探究活动放在课堂上进行,不但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对于教学任务来说也是比较紧张的,既费时又费力。因此,基于以上原因,决定把学生的探究活动以活动设计的形式放在课上进行,探究活动放在课后开展,活动的反馈放在第二课时完成。因为本节课是按照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开展的,所以就按照我校学生的现有小组组织教学。按照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交流展示、总结质疑四个环节开展教学,首先让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预习提纲中的问题自主学习,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成合作学习,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活动,交流展示环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既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最后总结质疑,既巩固当堂所学的知识,也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流程如图: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
一、自主学习——初识动物的行为
多媒体呈现预习要求
指导学生安静预习
时间(3分钟)
预习反馈,倾听各组同学对预习题1、2的解答,适当补充介绍动物的行为和类型
二、合作学习——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多媒体展示蚂蚁生活习性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蚂蚁的贮食)
以多媒体的形式,简要呈现本节课的知识框架
评价方法或工具(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将用到哪些评价工具,如何评价以及目的是什么):
1、组员自评
2、小组互评
3、教师评价
二、合作学习——1.通过蚂蚁贮食的行为的视频等资料,直观呈现动物的行为,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2.通过文字和图片资料展示蚂蚁的生活资料,丰富学生对蚂蚁的了解,奠定探究计划的设计基础。
三、成果展示——学生按照教室中原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和汇报
四、总结质疑——引导学生提出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
五、练习——恰当使用学生手头的教学资源《学案》
(二)倾听组注意聆听哪个组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作出的假设最合理,制定的计划最周详,符合对照实验单一变量的设置要求。说出对汇报组的探究成果还有哪些建议与疑惑。
四、总结质疑
倾听学生的回答
解释学生的问题
五、
评价
教学资源(说明在教学中资源应用的思路、制作或搜集方法):
一、自主学习——通过多媒体呈现预习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提高预习效率
知识目标:
1.说出动物行为的类型、特点以及对动物的生存或繁衍的意义。
2.举例说出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及其特点。
3.归纳总结出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动物各种行为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能力。
2.通过“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探究活动,让学生知道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逐步培养分析处理资料和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训练,已经有了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习惯。而且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合作意识相对七年级都有所提高。本节课着眼于学生的学,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强调对知识的运用,强调探究学习,较好的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探究学习能力,使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出示合作要求和合作技巧(思考——组对——共享)
具体方法:第一步,每个学生都思考教师的问题,第二步,学生组成两人小组讨论他们的想法。第三步,四人小组共同交流,得出最佳的结果。
三、交流展示——蚂蚁的觅食行为
教师指导学生展示本组的合作成果,出示展示要求:
(一)汇报组汇报员注意发言大声,清楚表达,以“我们组提出的问题是……,我们组作出的假设是……,我们组制定的实验计划是……”这样的句式进行汇报。
情感目标:
1.建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认识到只有人类和动物在自然界中的和谐相处,才能使整个地球表现出盎然生机。
2.认识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关注动物的生存环境,从而初步使学生具有保护动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