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倪瓒的“表逸气”“不求形似”及诗歌绘画的融合

合集下载

浅析倪瓒诗与画的融合以及山水画的意境

浅析倪瓒诗与画的融合以及山水画的意境
大 众 文 艺
・ 美 术 与设 计 ・
浅析倪瓒诗 与画的融合以及山水画的意境
唐 菡 ( 武 汉理 工大 学 4 3 0 0 0 0 )
摘要 : “ 意境” ,是 中国山水画的灵魂 ,是 构成我 国传统 美学的 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元代山水 画家倪瓒在他的作品 中, 从 意境 、具象 到画作布局的样式来看 ,有着 自己独特 的审美结构,充分体现 了中国传 统文化的美学传承,表达 了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倪瓒在其绘画领域 和诗歌领域上的成就有 着巨大的反差 ,本文尝试从诗与画的融合和山水 画意境方面进行探索,有助于我们认识一个更完整,更全面的倪瓒。 关键词 :倪瓒 ;中国传 统山水画;诗 与画的融合 ;审美意境


观 者得 到 了精神 上 的体验 。 “ 诗 是 无 形 画 , 画是 有 形 诗 。” 倪 瓒 的诗 画相 通 ,有 很 多 契合 之处 。从 风 瓒 的诗趣 味 淡雅 ,风 格清 丽秀逸 。如他 的 《 荒村 》一 诗 :
踽踽 荒村客 ,悠悠远 道情 。竹梧秋 雨碧 ,荷 芰晚渡明。 穴鼠能人拱 。池鹅 类鹤 呜。萧条 阮遥集 ,几屐 了余生。
仔细 品读 ,就 会 发现 虽 然倪 瓒 用 字朴 素 ,但 是 能 从 字 里 行 间感 受 到画 面 的清 新秀 丽 。和 他 的画 作风 格一 样 。 同样在 他 的 画 作 《 渔庄 秋 霁 图》 《 捂 竹 秀石 》等 图中 ,从 画面 上都 表达 了他对 “ 逸 ”的追 求 ,是他 诗 、 画 中 自然 表 现 出来 的风格 。从倪 瓒 《 北 里》 《 述怀》 《 对 酒 》等 诗作 中 ,也 能看 出倪 瓒 营造 出 的一 个独 有 的清丽 风格 。 倪瓒 的画 作构 图十 分特 别 ,上 、 中、 下 ,三 段 分 明 , 在 中 国 山水 画绘 画 史上 与众 不 同 , 自成 一 家 ,他 的诗 歌创 作 中也 经 常 出现 这种 三段 式 结构 ,例 如 《 春 日客 怀 》 : 白鹤烟 雾远 ,沧洲云 海宽。蘼 芜细雨湿,桃李春风寒 。

探析倪瓒诗画艺术的交融

探析倪瓒诗画艺术的交融

探析倪瓒诗画艺术的交融作者:苏雅婷来源:《艺术评鉴》2020年第01期摘要:倪瓒作为元四家之一诗书画皆能,他的诗清雅绝俗、画简淡寂静。

作为同一个创作审美主体,他的画与诗有着一致的审美意趣和经营手法,做到了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此外,倪瓒善于将诗书画结合到一起,将以诗入画发挥到极致。

关键词:山水画倪瓒诗画意境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1-0059-03诗画两种艺术相提并论由来已久,晋陆机认为“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

”唐代张彦远认为“记传所以叙其事,不能载其形;赋颂所以咏其美,不能具其象;图画之制,所以兼之也。

”陆机与张彦远的论述都表明了诗和画之间关系紧密。

苏轼是最早提倡以诗入画的人,他认为“诗画本一律”。

“诗画一律”是说诗与画之前本质的共性,诗中有画境,画中有诗意。

但是真正完成诗画融合却是到了元代,其中卓有成绩的大画家便是倪瓒。

一、诗、书、画的形式结合中国古代山水画以宋元时期为巅峰。

相比之下,宋画趋于写实,而元画则更重于表达,这个转变与当时社会环境和画家的个人经历有关,在很大程度上受宋元时期文人思想的影响。

以诗入画的表现形式符合文人墨客标榜“士气”“逸品”的思想特征而备受推崇。

倪瓒尤为喜欢将诗、书、画三者相结合,常常在画面的留白处题一首小诗,比如《六君子图》《渔庄秋霁图》等等,倪瓒三段式构图中中景大面积留白,在此处提诗既不显得画面空白,同时于画面的最虚处配以文字拓展了观者的想象空间。

除此之外也有部分画作落款于画面最上方空白处,如《江岸望山图》《虞山林壑图》等等。

将留白与提款相结合形成虚与实的对比,虚实相生。

而题款的形状、方向也经过了巧妙的构思,与画面的其他部分共同构成画面的整体,在形式上将诗、书、画三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完美的组合到一起共同营造出画面的意境。

此外,所题诗的内容也与绘画的主题相辅相成。

以《渔庄秋霁图》为例,画面以潦潦逸笔勾勒出太湖一角的景致,为倪瓒标志性的一河两岸式构图。

试析倪瓒山水笔法中的“逸气”

试析倪瓒山水笔法中的“逸气”

试析倪瓒山水笔法中的“逸气”作者:周圩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29期摘要:笔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画者的精气神。

而在倪瓒的山水画中,用笔极简、惜墨如金而又可以输内涵丰富,可谓无画处皆妙境。

在倪瓒的用笔赏析他胸中之逸气。

关键词:用笔;逸笔;逸气[中图分类号]:J21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0-0-01一、倪瓒其人及艺术成就倪瓒(1301~1374)号云林,江苏无锡人。

自幼博学好古,家雄于财,四方名士日至其门。

元顺帝至正初忽散家财给亲故,未几兵兴,逃渔舟以免。

入明,黄冠野服,混迹编氓。

工诗画,画山水意境幽深。

与黄公望、王蒙、吴镇为元季四家,著有《清閟阁集》。

他作画自谓“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可以说中国画的灵魂就是笔墨,因为它不单单是技法的问题,还可以在其运用中表现出一种深远的意境。

倪瓒的画以董其昌为宗,又参以荆浩、关仝的技法,兼师李成的树枝技法,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

倪瓒的画极注重笔情逸韵。

张庚在《图画精意识》中说过:“云村子……其用笔之简而尽,淡而厚,枯瘦而润,较诸作尤妙。

世之以解索皴作方石,自谓得高士法者,来见此图耳。

”倪瓒的用笔与众不同,在他的画中用笔极简,惜墨如金而又可以输内涵丰富,可谓无画处皆妙境。

可以说在倪瓒的用笔中能赏析到他胸中的逸气。

这里的笔不单单是一种技法表现,更是对作者艺术修养的再现。

显然这种用笔的追求乃是一种至高的境界,乃至人的修养与自然的融合。

所以,在倪瓒的山水画中,他用干笔皴擦、侧笔、折带皴等笔法书写了他胸中的逸气。

二、倪瓒的山水笔法(一)倪瓒绘画之逸气倪瓒绘画重“逸气”。

何为逸气,即出于胸,基于气。

“气”,在中国古代,可说是万物之本源。

而倪瓒“逸气”之“气”与东汉王充《论衡·自然》中所言之气十分相似。

王充认为“气也,恬淡无欲,无为无事者也。

”与倪瓒的“逸气”追求恬淡无欲,与世、与物无争之状态有共同之意。

浅谈倪瓒绘画中的“逸气”

浅谈倪瓒绘画中的“逸气”

浅谈倪瓒绘画中的“逸气”作者:秦俭来源:《神州·下旬刊》2018年第04期摘要:倪瓒1368年创作的《为以中画疏竹图》的题跋中提出了这样一理论:以中每爱余画竹。

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它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辩为竹,真没奈览者何!但不知以中视为何物耳。

①从此段话中可见,倪瓒之所以对为麻,为芦,为竹不加强辩,是因为他注重的不是客观事物,而在于主观情感表达。

如倪瓒加以强辩,观者是不能理解的,当观者将所描绘的“对象”与具体的“物象”进行还原时,发现将其不能还原时,原有的期待与赏识便成了虚妄,故倪瓒“不能强辩为竹”,而“胸中逸气”是他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情感,也使他不愿去强辩,而自乐其中。

关键词:胸中逸气;倪瓒;强辩山水画是千余年来中华文明的独特产物,是人们对于自然界与人自身的理解,文人画作为山水画中的重要成分,被明代画家董其昌推崇到一个至高的位置,而代表的文人画家首当倪瓒,并且把倪瓒推为元四家之首。

“写胸中逸气”的提出成为了文人画家的标志。

一、倪瓒的艺术历程(一)倪瓒早期的绘画倪瓒,江苏无锡人,字元镇。

号云林居士等。

倪瓒家富,博学好古,四方名士常至其门。

其祖父是当地的大地主,富甲一方,但其父早丧,家中弟兄共三人,长兄倪昭奎是当时道教的上层人物,在当时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倪瓒自小由长兄抚养。

天历元年(1328年)倪朝奎病逝。

倪瓒的老师王仁辅和嫡母邵氏也相继逝世,倪瓒为此哀痛不已,持家的重担自然就落在了倪瓒的身上。

面对俗世的纷扰,倪瓒避身诗文书画之中,求得些许解脱。

在至正五年(1345年)前后,倪瓒的画风初步形成,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为《东岗草堂图》、《秋林野兴图》、《六君子图》等。

《东岗草堂图》原图已不存于世,但可以从董其昌的临本中观其大概面貌,画面呈现为,东岗之上,五株杂树,野竹丛生,大小错落有致,左有茅亭,亭中端坐一人,一童侍立于左,对岸有林木茂郁,在这幅作品中已经体现出“一河两岸”这种构图特点。

论倪瓒山水画的隐逸精神

论倪瓒山水画的隐逸精神

论倪瓒山水画的隐逸精神白河县第二中心陈定根摘要:将中国山水画推向“隐逸”高峰的典范——倪瓒,是元四家之一,他后半生几乎过着孤寂的隐逸生活,身体的苦难,内心的孤独,是常人难以体会的,所以他唯一能把握守侯的也只有绘画这块绿洲。

但无疑,他的精神是超脱的,他的隐逸人生,使他超越了一切世俗羁绊,最终形成超脱的性格,寂静空灵的心性,不食人间烟火的艺术境界。

他将悲凉的毕生,尽情融入画作,谱写了一曲元代隐逸文人的共同哀歌。

这是他的幸运也是他的不幸。

关键词:元代隐逸倪瓒元代的山水画独树一帜,在中国绘画发展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其审美意趣、绘画风格、艺术表现手法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它着重突出在对意境的追求上,详细的说,就是文人山水画中所展现的隐逸精神。

而代表元代山水画隐逸高峰与极致的就是元四家之一的倪瓒。

倪瓒绘画中美的形式是由元代社会的特殊性和倪瓒的精神世界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隐逸精神是山水画贯彻始终的发展线索隐逸精神是支撑中国山水画的精神核心。

它的发生和隐逸文人的山林精神是分不开的。

中国绘画由人物转向山水,由于古代隐逸文人对山川自然审美的自觉,因此,山水画的隐逸精神是与文人的隐逸生活合二为一的。

文人的隐逸,自先秦就存在,如《论语》中记载孔子时常遇到一些避世的隐者,这些所谓的隐者,受庄子哲学的影响,追求着超凡脱俗的生活。

可以说,山水画自一开始,就与“隐逸”二字紧密相关,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山水画的创作,与文人的隐逸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最早出现的山水画创作方案,顾恺之(公元346——407)的《云台山画记》,“其内容是对道家人物在山岩栖隐修炼生活的侧写”[1]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隐逸思想推动着山水画从理论到创作的逐步发展与成熟,直到五代十国,山水画才算真正意义上走向了成熟。

细数这一乱世的山水画名家,多有隐逸经历。

通过以上对山水画隐逸精神的简单梳理,可以得出结论:山水画的产生与文人对自然山水的亲密接触,全身心体会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精神核心是分不开的。

浅析倪瓒的生平对其绘画风格的影响

浅析倪瓒的生平对其绘画风格的影响

林世代 “ 资雄于乡 。高祖假 、 曾大父淞 , 皆厚德长者 , 隐而弗耀 输租 , 又必 须出面处 理 , 与官府打交道 。 在这样 的情况下 , 他 的 ( 即其人毕生未任官职或 以文词见 称于世之意 , 就是俗称土财 很多朋友都劝说他归隐 , 希望他不要被 田业所 累。 但是倪瓒 还
主) 。 大父椿 、 父炳 , 勤于治生。 不坠益隆 。 ” 不 过倪 炳在倪瓒很 是想通过被动式 的忍耐度 过后半生 ,但现实 的残酷性却 是不 小 的时候就 去世 了, 倪瓒便 由同父异母 的哥 哥倪文光 ( 昭奎 )
历 史
回 廊
文艺 生活 L I T E RA TUR E L I F E
2 0 1 3 - 0 1
浅析倪 瓒 的生平对 其绘 画风格 的影 响
盛 岚
( 扬 州大学, 江苏 扬州 2 2 5 0 0 9 )
摘 要: 通过 对倪瓒 的生平和成长 的家庭环境 , 以及 当时所处 时代 的历 史背景 、 社会状 况的描 述 , 阐述 了作 为画 家
习。 这一时期 的学 习使倪瓒具有 了根深蒂 固的儒家情怀 , 他 主 湖 的生 活。
张文艺对情感的阐释应该是高度 的真挚 和 自然而毫无虚假 和 做作之态 。这种来 自于儒家 的“ 发乎 情” 、 “ 修辞 立其诚 ” 的思
想, 在他 的绘 画创作 上表 现为画面上既有平淡 天真 , 不食人 间 寞。 此外 , 倪瓒 出生 在一 个道教世家 , 同时他 的思想受道家 的 影响也更大 。 元朝统治者在轻视儒学 的同时 , 为了使众 多的民
为 了保持 内心纯 洁和高尚情操 所做 的选择 , “ 隐逸”则是这一 社会 出现 的第三次士人 归隐山林的高潮 。倪瓒 在大环境 的影

倪瓒的绘画美学观与明清文人画的自我表现意识

倪瓒的绘画美学观与明清文人画的自我表现意识
倪来自绘画美学观浅议倪瓒“逸气”说:
《答张仲藻书》: ······图写景物,曲折能尽状其妙趣,盖我则不能之。若草 草点染,遗其骊黄 牡之形色,则又非所以为图之意。仆之 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 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聊以自娱耳。近迂游 逸笔草草 聊以自娱耳 偶来城邑,索画者必欲依彼所指授,又欲应时而得,鄙辱怒 骂,无所不有。冤矣乎!讵可责寺人以不髯也!是亦仆自有 以取之耶?(《清閟阁全集》卷九) ●《题自画墨竹》: (张)以中每爱余画竹。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 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 写胸中逸气 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他人 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辨为竹,真没奈览者何!但不


在他看来,诗风以平淡自然为“正”,豪放雄浑为“不正”。
《为方厓画山就题》: 摩诘画山时,见山不见画。松雪自缠络,飞鸟亦间暇。我初 学挥染,见物皆画似。郊行及城游,物物归画笥。为问方厓 师,孰假孰为真。墨池挹涓滴,寓我无边春。(卷二) ● 《画竹诗》中云: 黄陵庙前雨过,邯郸谷口风生。 爱杀山人清致,纵横淡写秋声”。(卷二) ● 《画竹赠申彦学》诗云: 吴松江水似清湘,烟雨孤蓬道路长。 写出无声断肠句,鹧鸪啼处竹苍苍。(卷七)

知以中视为何物耳? (卷九)
“逸气”说的核心特征: 对画家主题情感(性情)的强调 《拙逸斋诗稿序》云: 诗必有谓而不徒作吟咏,得乎性情之正斯为善矣……(《清閟 阁全集》卷十) 什么是性情之“正”呢? “吟咏得情性之正者,其惟渊明乎”(卷十),“他将陶渊 明和杜甫奉为诗的两种理想。陶诗‘冲淡和平’,得‘性情 之正’,杜诗‘因事兴怀’,是‘忠义激烈’,当吐露和重 现对人类生存的愉悦与欢乐的感觉时,倪瓒认为这就是人性 与感情道义上的‘正’”。

逸笔草草,不求形似

逸笔草草,不求形似

逸笔草草,不求形似“逸笔草草,不求形似”是元代文人画派的代表倪瓒所言,主张创作应当不拘泥于描摹外物的形似,更为讲求逸笔,突显笔墨的表现功能。

原文是这样的:今日出城外闲静处,始得读剡源事迹。

图写景物,曲折能尽状其妙处,盖我则不能之。

若草草点染,遗其骊黄牝牡之形色,则又非为图之意。

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近迂游偶来城邑,索画者必欲依彼所指授,又欲应时而得,鄙辱怒骂,无所不有。

冤矣乎。

讵可责夺人以髯也!是亦仆自有以取之耶。

”这里难道不是后面跟前面有个对照么?他说“曲折能尽其妙处”然后又说但是我却不能。

然后又说草草点染,遗其形色,非图之意。

最后说我觉得画就是“逸笔草草,不求形似”。

那么何为“逸笔草草”?一个是从形上来说不“尽状其妙,打个比方,拿一张门采尔或者安格尔的素描手稿和现在的简笔画。

哪个更加“逸笔草草”?另一个是从色的方面,他已经不追求“形色”了,而用什么呢?当然是水墨了。

元代绘画总结起来有三个特点:纸上,干笔,淡墨。

那么他又说“不求形似”,那你不求“形似”求什么呢?也就是说你的创作目地,我们知道宋代重理,主张求真。

这一点在翰林书画院体制内的宫廷画家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比如说张泽端的《清明上河图》,那么元代其实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他不再那么诚恳的表现现实生活了。

(相对于宋代)。

这里有政治经济一些原因,不展来说。

那么回到提出的问题,他不像宋代那样求形似,求什么呢?“聊以自娱”,他从“物”理转向了“心”理。

所以从风格上来看,他从再现转向表现,把现实世界的景物进行了自己的主观提炼。

他的画以疏简为特点,比如说他的渔庄秋霁图,阔远式的构图把宋画转化成了元画,近景与远景之间有大片留白,以表现平静的湖面。

亭子远山,包括近景的树木都是简单几笔。

另外一个就是他从“物”理转向“心”理。

他把雅发挥到了极致,追求画面中的诗意。

这个“诗”意的来源其实来源于宋画,额,举个例子,当时宋徽宗以画取士的时候,其实人家也不是说你光画画就行,好歹你也得识字也要能读点书啊,不能是个文盲吧。

浅谈倪瓒的逸气说

浅谈倪瓒的逸气说

浅谈倪瓒的逸气说摘要:倪瓒的作品淡雅松秀,意境荒寒空寂,风格萧散超逸。

论画主张抒发主观感情,抒发作者“胸中逸气”。

其绘画实践和理论观点,对明清文人画家有很大影响,享誉极高,画史将他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四家。

该文在背景,内容、发展与价值三个方面简单论述了逸气说。

关键词:逸气倪瓒文人画1 理论背景倪瓒提出逸气说和他生活的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元代的统一促进了各民族融合但由于封建王朝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尤其是统治者把各族人民分为贵贱四等,其中汉人和南人居末,使得各民族的矛盾激烈,文化受到抵制,尤其打击了对南方的文人。

在文人最关心的仕途上,曾一度取消科举制度,虽然在元仁宗时又重新试行,但又在录取名额上限制汉人、南人。

人数众多的汉人、南人获取功名的机会几近于零。

这对汉族知识分子来说是致命的打击。

大部分的文人自愿或被迫放弃“学而优则仕”的传统道路,把时间、精力和思想感情寄托在文学艺术上。

元代的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山水画这种艺术形式成为了文人感情寄托的重要方式,来发泄自己的不得志的苦闷和情绪。

倪瓒的自身经历,从某个方面来说造就了逸气说的产生。

倪瓒早期出身豪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40岁之前过着与世无争,博览群书,风雅的名士生活。

但是由于家道中落,逼迫他不得不“屏虑释累,黄冠野服,浮游湖山间”,与渔夫野叟混迹于五湖三泖间,感觉飘浮不定,茫然悲戚,思想日渐消沉,和以往形成可鲜明的对比。

在他疏落静谧的画境里就能感觉到自身那种无可奈何的失落孤寂。

正如他自己所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生活的艰辛,让他更能理解底层人民,在思想感情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他忧国忧民,同时又逆来顺受,超然世外,悠然自得,自我慰藉,在艺术风格上则表现为萧疏简淡,宁静淡泊。

也正是倪瓒为代表的文人这种悲惨的遭遇,使得他们大多都经历了“先儒后道”。

致使道家、禅宗和儒家的思想混合在一起,为倪瓒提出“逸气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探析倪瓒诗画艺术的交融

探析倪瓒诗画艺术的交融

探析倪瓒诗画艺术的交融倪瓒,明代重要的诗画家之一,以“中兴诗派”形成“南宗北派”中坚力量,被誉为“倚玉堂四大家”之一。

倪瓒的诗和画密切相连,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映衬。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析倪瓒诗画艺术的交融。

一、相辅相成的诗画风格倪瓒的诗和画融合在了一个整体之中,他的诗和画的风格相辅相成。

如在倪瓒的诗歌中,主要表现的是其人文情感和对自然的描绘。

同时,他的画作中同样能够看到对自然的描绘和对人文情感的表达。

在倪瓒的画作中,他借鉴了诗歌描写的手法,用画笔诠释了自己的诗歌情感。

又如,倪瓒的诗歌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的画作同样融合了古代文化元素,呈现出精湛的传统文化内涵。

二、艺术手法的相互影响倪瓒的诗和画虽然各自独立,但两者之间却存在着影响与渗透。

在倪瓒的画作中,可以看到他诗歌中的思想,艺术手法的运用方式同样具有其诗歌的风格特征。

例如,倪瓒的诗多以“南国”为背景,他的画作中同样以南国的风景为主题,画法运用了长篇写意的手法。

倪瓒的诗歌和画作都蕴含着极强的写实性和抒情性,每一幅画作都有着深厚的意蕴和情感。

三、精湛的诗画构思和表现倪瓒的诗画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艺术构思和表现技巧精湛。

在画作中,他运用深邃的色彩和千变万化的线条变化来表现自然和人物,使画面充满灵动和美感。

在诗歌中,他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自然和人物的形象,抒发出深刻的思想和感情。

通过独特的诗画构思和表现,倪瓒的作品表达出了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情感体验,使人们深深感受到诗画艺术的魅力。

四、相得益彰的诗画意境倪瓒的诗画意境深邃,神韵动人。

他的诗和画相得益彰,互为映衬。

在诗歌中,倪瓒多以自己的感受和情感为主,以自然景物为背景,创造出悠远、清新、深邃的意境。

在画作中,他同样运用了自己独特的诗歌感觉来表现自然景色,使画面富有生动与感染力。

倪瓒的作品不仅融合了诗歌和画的文学元素,更通过互相渲染与协调创造了丰富的艺术意境,从而赋予了观众更深的感知和审美体验。

诗画相融——论倪云林的绘画艺术

诗画相融——论倪云林的绘画艺术

抗捌嘘洹太堂亟±堂焦论塞
4.结论
倪云林创作的山水画,以“诗画相融”的形象和鲜明的特点呈现了独特的艺术美,与隋唐、五代、宋元山水画的审美趣味迥异。

他“诗画相融”的艺术促进了文人画的发展,让文人画从形式到内容都趋之成熟,并为文人画的成长增添了奇异光彩。

当然,倪云林“诗画相融”艺术的形成也离不开元代整体环境和自身精神气质的影响。

元四家倪云林、黄公望、王蒙和吴镇之间在书画艺事上多有交流。

他们相互学习、相互题咏、相互推崇。

倪云林作为元代的文人画家,能在艺术境界中突破自我的狭小局限,与太湖山水同流,将天地浑涵胸中,到达文人的极限。

此正好如董其昌所云:
若要做个出头人,只须放开此心,令之至虚若天空,若海阔;又令之极乐,若会点游春,若茂叔观莲。

洒洒落落,一切过去相、见在相、未来相,绝不挂念,到大有入处,便是担当宇宙的人,何论雕虫末技。

倪云林在诗词与绘画上熟稔地掌握了它们的技巧和属性,并将它们贯通一气,使之不断相互融合至浑然一物,臻于化境——“诗中有画画有诗”。

倪云林从诗词与绘画的意味形式和蕴含其中的音乐美出发,找寻到了二者之间笔法、墨法和意韵的诸多关联性,从而让诗词促发绘画的审美趣味和意境延伸。

于是倪云林绘画艺术才有了象外之象,味外之味,境外之境。

倪云林“诗画相融”的艺术推动了元画尚逸风格的前进。

清王原祁评元四家:
云林纤尘不染,平易中有矜责,简略中有精彩,又在章法笔法之外,为元四家一逸品。

随后又说:
宋元诸家,各出机杼,惟倪高士一洗陈迹……空诸所有,为四家第一逸品。

非创为是法也,于不用工力之中,为善用工力者所莫能及,故能独臻其
45。

探析倪瓒诗画艺术的交融

探析倪瓒诗画艺术的交融

探析倪瓒诗画艺术的交融倪瓒(1911年-1988年)是现代中国著名的诗人和画家,他的诗画艺术作品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和艺术史上的珍贵遗产。

倪瓒的诗画艺术作品融合了传统文人的雅趣和新时代的精神,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个人魅力。

在他的作品中,诗与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审美风格。

本文将探析倪瓒诗画艺术的交融,以此来了解他的艺术成就和艺术风格。

倪瓒的诗画艺术是相互交融的。

他在诗歌创作和绘画创作中都展现出深厚的文人情怀和审美理想。

在诗歌创作中,倪瓒以清新婉约的笔调,表达了对自然景物和人生的感悟和追求。

他所倡导的“诗画合一”,表现了诗歌和绘画在意象构成、情感表达和审美取向上的交融。

在绘画创作中,倪瓒以墨色写意的技法,塑造了一系列富有诗意的山水画作品。

他的绘画作品在画面构图和笔墨运用上,都透露出诗人的诗意情怀,展现了诗画相通的内在联系。

倪瓒的诗画艺术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他在诗歌和绘画创作中,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的雅趣和绘画理念,又融入了新时代的审美理念和文化内涵。

倪瓒的诗歌以古典诗歌为基调,融入了新诗的写作手法和审美倾向,在题材和表现形式上兼具传统和现代的特点。

他的绘画作品则继承了中国传统山水花鸟画的基本传统,又注入了个人的审美理念和创作冲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写意山水画风。

倪瓒的诗画艺术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时代气息。

倪瓒的诗画艺术为后人树立了艺术典范。

他的诗画作品不仅在艺术成就上具有重要地位,更在艺术影响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倪瓒诗画艺术的典范,为后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艺术参照和创作范本。

他的诗画作品在表现手法和审美风格上,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启示和审美享受。

倪瓒的诗画艺术成果,不仅在当代艺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更让后人有机会深入了解诗画交融的艺术魅力,感受艺术的魅力和永恒的价值。

倪瓒的诗画艺术作品融合了传统与现代、诗意与画境、情感与意境,成为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重要篇章。

论倪瓒的“自娱”之说

论倪瓒的“自娱”之说

论倪瓒的“自娱”之说作者:甄瑞朋来源:《美与时代·下》2022年第04期摘要:倪瓒的“自娱”说并不是凭空而产生,“闲”的环境、“逸笔草草”性的用笔、“不求形似”性的绘画形式表现都与之有密切的关联,均是其产生的因素。

倪瓒的“自娱”之意本只有“娱己”,然而在欣赏者观他的画时则会无意间随之产生出“娱他”的含义。

由于所赋予的对象不同,“娱己”与“娱他”的含义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但无论如何,“自娱”对倪瓒来说是绘画的最终目的,他一生中所追求的“闲”为筑基,“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可为达“自娱”之途径。

关键词:倪瓒;自娱;闲;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倪瓒绘画风格古淡天然、似嫩而苍,饶有“逸”气。

明董其昌等人极为推崇,将原王世贞所列“元季四家”之一的赵孟頫更换为倪瓒,使其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并列,在中国绘画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而倪瓒在绘画史上未有系統的画论专著,其“逸气”“逸笔”“不求形似”,以及“自娱”的绘画美学思想多体现在他所作的诗或题跋中。

历来对倪瓒的研究颇多,且多聚焦于诗画阐析、生平考证及“写胸中逸气”“不求形似”的绘画思想辨析,而“自娱”之说少有系统性论及。

纵有系统性论及“自娱”者,如李珊的《论倪瓒“自娱说”的美学意义》(《艺术百家》,2009年第8期)、杨国的《试论倪瓒“聊以自娱”的绘画美学思想》(哈尔滨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0)、申大伟的《倪瓒文人画美学思想与图式表现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7),但其共性在于除结合元代社会因素外,多以“儒释道”思想角度论述。

更有以“儒释道”思想角度论倪瓒绘画美学思想时稍提“自娱”说者,如刘纲纪的《倪瓒的美学思想》(《文艺研究》,1993年第6期)、周积寅的《倪瓒绘画美学思想》(《艺苑》美术版,1994年第2期)等。

其实论倪瓒的“自娱”说除以上所述角度外,也可以《答张藻仲书》原文为依据,从画之环境、用笔、目的、形式表现进行整体论述,也可结合倪瓒“弃家”之前后的生活事迹,及他的心性将其概括为“闲中自娱”。

探析倪瓒诗画艺术的交融

探析倪瓒诗画艺术的交融

探析倪瓒诗画艺术的交融【摘要】倪瓒是一位同时擅长诗歌和绘画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展现了诗画艺术的交融之美。

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常常融入绘画的意蕴,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画面的细腻和生动。

而在他的绘画作品中,也常常可以看到诗意的表达,画面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倪瓒的诗画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传播与影响力也广泛,他的艺术历史地位备受赞誉。

倪瓒的诗画艺术的交融不仅对当代艺术起到启示的作用,也展示了他对艺术传统的传承与创新。

他的作品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观众的目光。

倪瓒的诗画艺术成就堪称一绝,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艺术史上的一处瑰宝。

【关键词】倪瓒,诗歌,绘画,交融,意蕴,表达,审美特点,传播,影响,历史地位,当代艺术,启示,艺术传承,创新,独特魅力。

1. 引言1.1 倪瓒的诗歌与绘画才华倪瓒是一位具有独特魅力的诗人和画家,他的作品融合了诗歌与绘画的艺术才华,展示出了他多才多艺的一面。

倪瓒的诗歌充满着浓厚的绘画意蕴,每一个诗句都如同一幅画作,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情感表达,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他的绘画作品也同样充满了诗意表达,每一幅画作都可以看到他对诗歌的热爱和理解,画面中流淌着诗人的情感和思绪。

倪瓒的诗画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在内容上都展现出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令人赏心悦目。

倪瓒的诗画艺术不仅在艺术界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同时也对当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后人学习借鉴的对象。

倪瓒的诗画艺术在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传承了传统的艺术精髓,同时又展现出了自己的创新与独特性。

倪瓒的诗画艺术给当代艺术带来了新的启示,展示了诗与画的完美结合,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魅力。

1.2 探析倪瓒诗画艺术的交融倪瓒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艺术家,他的诗歌与绘画才华皆为后人所称颂。

而倪瓒的诗画艺术的交融更是展现了他独特的审美眼光和创作才华。

本文将探析倪瓒诗画艺术的交融,从不同角度深入剖析倪瓒作品中诗画的相互影响与融合,探讨其中的艺术内涵和审美特点。

倪瓒“逸气说”摭谈

倪瓒“逸气说”摭谈

98赋·语例字格》中曰:“纵任无方曰逸。

”⑧较早全面地对“逸格”加以界定的是北宋的黄休复,他在《益州名画录》中将朱景玄提出的“四格”加以重排,将“逸格”提至首位,并对“逸格”做了较为详细的解释:“画之逸格,最难其俦。

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

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尔。

”⑨我们由此可以看出,黄休复将“逸格”的内涵作了三点规定:第一个规定就是“笔简形具”,指笔墨简练,但形象具体而完备。

第二个规定就是“得之自然”。

这里的“自然”是指自然无为之义,“得之自然”就是“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以无为而用,同自然之功”,消解一切人为痕迹,达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艺术境地。

第三个规定是“莫可楷模”“出于意表”。

这就是说,“逸格”没有办法作为楷模,语言难以表达,是一种“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审美意象。

从这个意义上说,“逸格”表达的是一种“技进乎道”的自由创造审美状态。

以倪瓒为代表的“元四家”,在继承先贤关于“逸”和“逸格”美学思想的基础上,旗帜品录》中也有“最为高逸”③“画有逸才”“纵横逸笔”“意思横逸”④的说法。

唐代虞世南在《笔髓论》中则多次提到“逸”,如“蹙旋转锋,亦如腾猿过树,逸蝌得水”“或势逸而不可止,纵于狂逸”“若雄若强,逸意而不相符”“但先缓引兴,心逸自急也”“握管使锋,逸态逐毫而应”等等⑤。

最早提出“逸品”概念的是唐代的李嗣真,他在《书后品》中,在庾肩吾《书品》提出的“九品”之上加一“逸品”,示其超群绝伦。

他说:“及其作《书评》,而登逸品数者四人,故知艺之为末,信也。

”又云:“虽然,若超吾逸品之才者,亦当敻绝终古,无复继作也。

”⑥后来唐代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在“神”“妙”“能”三品之外,又提出了“逸品”的概念。

他说“其格外有不拘常法,又有逸品,以表其优劣也”⑦。

他在此书中,仅把画泼墨、山水、松石、杂树的王墨,画山水、竹木的李灵省以及画人物、舟船、鸟兽、凤目的张志和三人划归为逸品之列,逸品不分等次,以示其尊,可见规格之高。

逸人·逸笔·逸气——论倪瓒诗画创作风格的互通

逸人·逸笔·逸气——论倪瓒诗画创作风格的互通

Uninhibited Life,Unrestrained Brush and Pen,and Unfettered Mind: Ni Zan's Poetry and Painting 作者: 戴欢欢[1];任声楠[2]
作者机构: [1]合肥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合肥230601;[2]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出版物刊名: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14-118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2期
主题词: 倪瓒;逸人;逸笔;逸气
摘要:倪瓒身处元末,散尽家财,隐迹山水,交游甚广,以写诗、作画以自娱.倪瓒之画,不求形似,简笔率略而成,自得天真逸趣,形成简远空疏之境.倪瓒之诗,不事雕琢,遇事感兴,得乎性情之正,有冲淡萧散之风.作为画家兼诗人,倪瓒打破了画与诗两种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壁垒,实现了其诗画艺术风格的互通.。

论倪瓒的“不求形似”

论倪瓒的“不求形似”

第40卷第8期201年8月哈尔滨学院学报JOURNALOFHARBNN UNNVERSNTYVol.4No.IAug.201[文章编号]104—5856(2019)08—015—03论倪瓒的“不求形似”曹斌(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广元628015)[摘要]"元四家”之一的倪瓒,把中国文人画推向了无与伦比的高度o文章通过他"逸笔草草”、"不求形似”、书写"逸气”的笔墨造型观的情感表达,以及独特的空间视觉造型构成,展现了其文人的价值与形态o[关键词]倪瓒;绘画;造型观;情感表达[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 doi:1.3969/j.issn.104-5856.201.08.039倪瓒作为元代文人画家的杰出代表,将文人画的笔墨遣兴向前推进了一步,建立了文人画特有的图式规范和语汇体系。

倪瓒通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书写“逸气”的笔墨造型观,展现了其文人的价值与形态。

一、“不求形似”的目的在于“以形写神”倪瓒认为:“若草草点染,遗其骊黄牝牡之形色,则又非所以为图之意O"[3]<P317)他所追求的“不求形似",在于求得“形似",他“艺术”地运用形象语言,将客观物象与主观精神融而为一,达到“以形写神”的目的。

倪瓒的“不求形似"与“墨池挹涓滴”导源于苏轼论画,继承了董源、米芾等人的传统,在山水画意境的创造中表达画家“寓我无边春"的内心世界。

倪瓒师法董源,沈括评董源的山水“用笔甚草草”。

其实,从董源《夏山图》等作品中可以看出董源并非草草用笔,也不是脱离描写对象而信笔所为,只是变先勾勒后依线皴染的画法为排线聚点成形的画法。

倪瓒的绘画继承了五代北宋以来传统画论的精神实质,重在“神似”。

倪瓒擅长用枯墨侧锋作画,对“形似”的要求已非“贵似得真",而是主张比前人更简约概括,更有助于观者忘形而得意。

探析倪瓒诗画艺术的交融

探析倪瓒诗画艺术的交融

探析倪瓒诗画艺术的交融中国古代文化以诗歌和绘画的艺术作为两个独树一帜的门类。

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出现过许多诗画兼备,甚至较为突出的艺术家。

其中,“小李杜”之一的南宋诗人、画家探险家倪瓒,便是以“诗画双绝”著称的艺术家。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探析他诗和画的艺术成就,以及二者的交融。

倪瓒的诗歌艺术首先体现在其创作内容上。

他多写描述自然山水和人生百态的田园诗。

他在朴素纯美的田园生活中,悟出了深刻的生命真谛和哲学智慧。

他的诗作以清新、优美、悠然自得的意境为特点。

如《夏夜》,把夏夜独特的美景娓娓道来,使人仿佛能亲身感受到其中的鸟语虫鸣、风景如画:“影影露寒小径昏,林间忽闻碛上猿。

犹闻九陌疏钟远,终曲清浑夏夜源。

”其次,他绘画艺术的成就也不容小觑。

倪瓒在绘画方面并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但他的笔墨却具有才情和天赋。

他的画作绝大多数莫不以自然风景和生活场景为主,甚至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他的画作中表现出的笔墨特点,如重山叠翠、放意云水、意态华美、粗壮俊美等,成为南宋文人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更引人注目的是,倪瓒的诗和画两种艺术基本上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他通常将自己的绘画作品附在诗卷的尾部或右边,作为其诗歌内容的主题所在。

如他的山水画《石湖水阁图》和诗作《水阁湖亭夜泊》是一对相辅相成的作品。

此外,他的绘画能够和诗歌互为补充,诗歌能够与绘画相互映衬,形成一种较为完整的艺术表现形式。

这种诗歌画互为表现的现象不仅体现了艺术家的才华,更为中国古代诗画艺术的独特魅力。

诗歌描写的丰富意境和画作所展现的意境完美契合,在艺术上形成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冲击力。

倪瓒的艺术探索开拓了诗画交融的艺术表现方式,影响了后人的艺术创作。

综合看来,倪瓒的“诗画双绝”不仅仅在于其诗和画单独的艺术成就,更在于二者的紧密结合以及交融融合。

他的作品不仅突出了中华文化的文学和绘画艺术,更为后人留下了一种“先诗后画,画中有诗;先画后诗,诗中有画”的绝妙艺术创造。

谈倪瓒山水画中的“形”和“逸”

谈倪瓒山水画中的“形”和“逸”

谈倪瓒山水画中的“形”和“逸”
赵洪波
【期刊名称】《书画艺术》
【年(卷),期】2021()S01
【摘要】倪瓒在《答张藻仲书》中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这段话后来最常为人们引用,其中“不求形似”“逸笔”等观点成为他重要的绘画理论,影响深远。

本文拟从“不求形似”入手,分析倪瓒绘画的“形”的空间艺术,进而探讨他“逸”的绘画美学内涵。

【总页数】3页(P114-116)
【作者】赵洪波
【作者单位】光明日报摄影美术部;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0
【相关文献】
1.论倪瓒文人山水画的“逸气”与“逸笔”
2."逸笔""逸气""逸格"--蠡测倪瓒绘画中"逸"的内蕴关联
3.试析中国传统文人画中的“逸格”--以元四家倪瓒为代表
4.倪瓒山水画的逸格分析
5.倪瓒山水画的逸格精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逸 趣 为特 征 的文人 写 意 画 ,起 源 于 唐宋 , 成 熟 于元 末 , 伴 随着 绘 画对 “ 形” 的 日渐疏 离 和对 “ 诗” 的 日益接 近 的过 程 。元 季 四大 家 ( 黄公望 、 吴镇 、 王
写” 中“ 失 于 自然 而后 神 ” 的理 论 。唐 人 张彦 远 提 出
第一 ,倪瓒忽略事物之形只求写胸中逸气 , 有 似于的张彦远《 历 代 名 画记 》 卷二“ 论 画 体 工 用 榻
[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0 6 — 1 2
[ 基金项 目] 教 育部人文社会科 学研 究规 划基金 项 目( 批 准号 : 1 1 Y J A 7 5 1 0 5 9 ) 成果。 [ 作者简介 ] 牛贵琥( 1 9 5 2 一) , 男, 山西霍县人 , 山西大学文 学院,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研 究方向: 魏晋南北朝辽金文学. .
门 。对其 进行 解 读 , 将有 助 于对 文人 画审 美意 向的
深 入 理解 。


倪瓒 的 “ 表 逸气 ” “ 不 求形似 ” 带来 绘 画 目的
和角 色 的改变
物 特忌 形 貌采 章历 历 具 足 , 甚谨甚细 。 而外 露 巧密 。 所 以不 患不 了 , 而患 于 了 。既 知其 了 , 亦 何 必 了。此
第3 1 卷 第 4期
2 0 1 4年 8 月
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V0 1 . 3l N0. 4 Au g . 201 4
J o u r n a l o f J i n z h o n g Un i v e r s i t y
论倪 瓒的“ 表逸气 ” “ 不 求形似 ” 及诗歌绘 画的融合
解释 : “ 夫 阴 阳 陶蒸 , 万象 错 布 。玄 化 亡 言 , 神 工 独 运 。草 木 敷荣 , 不 待丹 碌 之 采 ; 云雪 飘 , 不 待 铅 粉 而 白。 山不 待空 青而 翠 , 凤不 待 五色 而绛 。 是故 运 墨
而 五色 具 , 谓 之 得意 。意在 五 色 , 则 物象 乖 矣 。夫 画
绘 画理 念 ,为绘 画者 和看 画者 打 开 了一 扇新 的 大
级 。传统 评 画 , 为神 、 妙、 能三 品 , 按 照夏 文彦 《 图
绘宝鉴》 的说法 : “ 气韵生动 , 出于天成 , 人莫窥其巧 者, 谓 之神 品 ; 笔 墨超 绝 , 傅染 得 宜 , 意趣 有 余 者 , 谓 之妙品; 得其形似 , 而不失规矩者 , 谓之能品。 ” 这五 品 中 的神 、 妙之外 , 精、 谨 而细 同 于能 品 , 为 什 么 要 在神品之上又设 自然这一级呢? 对此张彦远有一个
牛贵琥
( 山西大学 文学院 ,山西 太原 0 3 0 0 0 6 )

要 : 倪瓒 既是 诗人 又是 画 家。 其“ 表逸气” “ 不 求形 似 ” 的观 点 , 颠 覆 了传 统 的 绘 画 理 念 ,
为 绘 画 者 和 看 画 者 打 开 了 一 扇 新 的 大 门 。 其 意 义 在 于 将 绘 画 由k . - 物 象 转 变为表 我 , 带 来 绘 画 的

1 1 0・
牛贵琥
论倪瓒 的 “ 表逸气” “ 不求形似”及诗歌绘 画的融合
概括。因为神 、 妙、 能都是基于形或为形服务的。 张 彦远在 同书卷一“ 论画六法 ” 中还讲 : “ 古之画或遗 其形似而 尚其骨气” , “ 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 矣” , “ 夫象物必在于形似 , 形似须全其骨气” , 则说
倪瓒的“ 表逸气” “ 不求形似” , 其意义在于将绘 画由表物象转变为表我 , 带来绘 画的 目的和角色的
改变 。道 理在 于 :
非不了也。 若不识其 了, 是真不了也。 ” 很明白, 他所 讲的“ 得意” 是作画者对事物的理解 、 感悟 、 启示。 反 映这些 , 和一 般 绘 画所 反 映事 物 之 形 、 神 是 有 很 大 的不同, 所 以用传统的绘画等级神 、 妙、 能三品没法

蒙、 倪瓒 ) 中的倪瓒最具有代表性 。 他在《 跋画竹》 中 说: “ 以中每爱余 画竹。 余之竹 , 聊 以写胸 中逸气耳 , 岂复较 其似 与非 , 叶之 繁与 疏 , 枝 之斜 与 直哉 ? 或涂
抹久之 , 他人视为麻 、 为芦 , 仆 亦 不 能强 辩 为 竹 , 真
没奈览者何 , 但不知 以中视为何物耳。” 在《 答张藻
目的 和 角 色 的 改 变 ; 其理 论 体现 的是 画与诗 的高度 融合 。 关键 词 : 倪瓒 ; 诗歌 ; 文人 画 ; 选趣 中 图分 类号 : I 2 0 6 . 2 文献标 志 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6 7 3 -1 8 0 8 ( 2 0 1 4) o 4 -o l 1 0 -( ) 4
仲书 》 中说 : “ 仆之 所 谓 画者 , 不 过逸 笔 草草 , 不 求形 似 ,聊 以 自娱 耳 。 ” [ 1 3 这 两 段话 常为 人 们所 引 用 。传统 画 竹有 许 多要 求 和禁 忌 , 如“ 粗忌 似桃 , 细 忌 似柳 ” , 而倪 瓒 竟 然一 切 , 视 为芦麻 也 可 以 。画竹 的 目的 , 只是 写 自己胸 中之 逸气 而 已 。 这样 , 就 由传 统 的“ 胸有 成 竹” 转 变 为“ 胸 有逸 气 ” 。 颠覆 了传 统 的
绘 画 的五个 等 级 : “ 夫 失 于 自然而 后 神 , 失 于神 而后
妙, 失于妙而后精 , 精之为病也而成谨细。 自然者为
上 品之 上 , 神 者为 上 品之 中 , 妙者 为 上 品之 下 , 精者 为 中 品之上 , 谨 而细 者 为 中品之 中 。 余 今立 此 五等 , 以包 六法 , 以贯众 妙 。 其 问诠 量可有 数 百等 , 孰 能周 尽 。非 夫神 迈 识 高 , 情 超 心 慧者 , 岂可议 乎 ? ” 在自 然、 神、 妙、 精、 谨 而细 五个 等 级 之 中 , 自然是 最 高 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