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课 河中石兽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课件 (共60张PPT)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 流。
• 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 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 • 但水流的反冲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 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 越冲刷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那么深,石 头。 一定倒转栽倒在洞坑中。 如此这般又一次冲刷,石头又往后翻转一圈。
• 转转不已, 遂反溯(sù)流逆上矣。 • 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 翻来翻去停不下来,石头于是反而逆着 河水朝相反的方向移到上游去了。 • 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颠倒了;在河底 寻找,不更加颠倒吗?
• 一、巧解“老头子”
纪晓岚趣事1
纪晓岚才思过人,办事练达,但却不修边幅,热 天里办公时常常衣冠不整。一日,纪晓岚正在军机处 里光着膀子办公,忽听手下人通报“皇上驾到”。纪 晓岚惟恐光着膀子有亵渎万岁之罪,可要穿衣服又来 不及了,情急之中,只得钻到桌子底下。 乾隆皇帝早将一切看在眼里。他不动声色,故意 在椅子上坐了下来。纪晓岚躲在桌子底下,气喘吁吁, 大汗淋漓。过了一个时辰,他听不见什么动静了,才 壮起胆子问:“老头子走了没有?”乾隆皇帝一听此 话,板起面孔厉声问道:“好你个纪晓岚,你不接驾, 还叫我老头子,是何用意?” 纪晓岚连忙叩头解释:“万寿无疆称为老,顶天 立地称为头,至于子嘛,皇上为紫微星,天之子也, 这就是老头子的意思。” 乾隆皇帝转怒为喜,得意地笑了,赦纪晓岚无罪。
纪晓岚趣事2
• 二、纪晓岚妙语讨球 少年时期,纪晓岚就聪颖过人。一次, 他和小伙伴们在街上玩球。恰好府官乘轿经 过。一不小心,球被掷进轿内。孩子们面面 相觑,不知如何是好。纪晓岚壮起胆子上前 讨球。 府官戏弄地出了个上联,“童子六七人, 惟汝狡。”让纪晓岚对下联。对得出,就还 球给他。 纪晓岚一寻思,“太守二千担,独 公……” “怎么不说完?”府官问。“你要是还 我球,就是独公廉,不然就是独公贪。”府 官一楞,只得把球还给了纪晓岚。小伙伴们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课件(共30张PPT)
点拨
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课堂问答
3、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点拨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知其一,不知基一,不能仅仅根据 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①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②乎?”众服为确论③。
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 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1、湮(yān):埋没。 2、颠:颠倒,错误。
3、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 是正确的言论 。为:认为是。
6、但知其一 (古义:只,仅仅; 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
课堂问答
1、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
点拨
第一、 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第二、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 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原文学习
3、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讲学家的“笑 ”是嘲笑寺僧无知,只按照常理做事,因而寻石兽而不得,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认为自己学识渊博和自信的心态。
一位老河兵听说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5、沉焉(yān):沉没在这条河里。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4课《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素材 新人教版
《河中石兽》课文《河中石兽》是纪昀的一篇文章,很多同学在学习的时候被其文言文的句式难住了,今天,查字典语文小编给大家带来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
一起来学习一下。
《河中石兽》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
文章意思就是要具体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
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
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
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错乱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正确的结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优秀课件
讲授新课
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寻找经过 第一种 人物 寻找的地点 结果
僧
原地水中
不可得
第二种
第三种 第四种
僧
顺流而下
无迹
失败
讲学家 原地沙下
果得于 老河兵 求之于上流 数里外
讲授新课
2.在文中找出他们寻找石兽的理由有什么不同?
理由
寺僧 讲学家 以为顺流下矣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 上,渐沉渐深耳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 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 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 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 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 溯流逆上矣。
今:请求、要求、追求)
三、词类活用 1.棹数小舟 名词作动词,划(船)。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动词作名词,洪水。
四、特殊句式 1.被动句 2.倒装句 3.省略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当求之于上流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细读感悟
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
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讲授新课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 啮,石又再转。
越冲刷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那么深,石头 一定倒转栽倒在洞坑中。如此这般又一次冲刷, 石头又往后翻转一圈。
转转不已, 遂反溯(sù)流逆上矣。求之下流, 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翻来翻去停不下来,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 相反的方向移到上游去了。到下游寻找石头, 固然颠倒了;在河底寻找,不更加颠倒吗?
讲授新课
如其言, 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他说的那样去找,果然在上游 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
真么说来,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一点、不 知其中第二点的多了,可以凭据常理主观地 推断吗?
24课《河中石兽》
通
文 意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募集
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 终了, 下游 寻找 水中寻找石兽,到底无法找到,就认为石兽顺 最后。 着河水流到下游去了。
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疏 通
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找了十几里地, 不几 探究 这件事 不见石兽的踪迹。 你们这些人 踪迹 通“耙”平 拖着 划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 地用的农具。 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xié之去?
特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 设馆, 代,它们,指石兽。 听了 道理, 大水, 带,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客观事物的道理。这两尊石 事物 怎么 被性质。 这 走 削下的木片 教书。 兽不是木片,怎么能够被洪水携带走呢 ? 规律。 洪水。 携带。
文
意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 渐深耳。
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有实际经验, 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 自信满满 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
归
纳
岸,边 不潮湿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古义: 今义: 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 今义: 一起 合并 阅十余岁 古义: 阅读 经过,经历 今义: 是非木杮 古义: 今义: 这 判断动词 但知其一 古义: 今义: 只 但是 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一门学科 事物的道理 今义: 转转不已 古义: 今义: 已经 停止
栽倒。 凡是 上游 丢失 应当 “凡是丢失在河水中的石头,应当到上游去寻找。
文 意
正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沙子的特点又松又轻, 坑洞 所以河水不能冲走石头,它相反的冲刷力量,一定在石 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坑越冲越深,到 冲刷。 了石头的一半时,石头一定会栽倒在洞坑中。
人教版(2016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能力,提高文学素养;通过分析课文内容,锻炼学生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激发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升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其体会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关注学生合作交流,提高人际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文言文阅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文言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必要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如“捞”、“稽”、“颠”、“次”等。
-内容理解:分析河中石兽的沉浮原理,理解作者通过对石兽沉浮现象的观察所表达的哲理。
-思维能力培养: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石兽沉浮原理和文言文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图示和实际操作来帮助大家理解。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物体沉浮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浮力实验。这个操作将演示物体沉浮的基本原理。
-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运用: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可能难以将观察到的现象与背后的原理联系起来,需要教师引导。
-观察力的培养:如何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类似现象,并将其与课文内容相结合,是教学的难点。
举例解释:
-对于文言文词汇与句式的掌握,可以设计一些词汇卡片,让学生通过游戏、竞赛等形式,加深记忆。
-在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运用上,教师可以提出引导性问题,如“为什么石兽会在河中沉浮?”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实验等方法,逐步找到答案。
举例解释:
-在文言文阅读中,重点讲解“捞”字的不同用法,结合课文语境,使学生理解其在句子中的作用。
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二十四课河中石兽课件
兵。
的话(去做),
• 果:果然。
• 果然在(上流)几里外
• 得:找到。
找到了(石兽)。(省
略句)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 然:既然这样。 • 则:那么。
• 既然这样,那么天 下的事,
• 但:只,仅仅。• 只知道表 Nhomakorabea现象,• 据理臆断:根据某个 • 不知道其中根本道
• 一位讲学家在寺 庙里设馆教书, (省略“于”)
• 听了这件事笑着 说:
• "你们这些人不能 探究事物的道理 。
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是非木杮:这不是 木片。是,这。
杮,削下来的木 片。
• 岂能:怎么能。 • 为:介词,被。 • 暴涨:大水。暴,
突然(急、大)。 • 携:带。
秦记事散文的优点,叙 无果,再写讲学家的议
述精到明快,没有多余 论令“众服为确论”,谁
的修饰。如第一段写打 知作者又引出了老河兵
捞石兽,连用
的“又笑曰”,谜底这才
“棹”“曳”“寻”等动词领 揭晓。
起三个短句,简述事情 3、寓意于事,立意高
经过,以“无迹”交代结 远。作者的兴趣所在,
果,简洁之至,又很生 不是渲染寻找石兽的过
• 凡:凡是。
• 河中失石:落入 河中的石头。
• 求:寻找。
• 一位年老的河兵听 了这话,
• 又笑着说:
• "凡是落入河中的 石头,
• 应当到上游寻找它 们。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
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
穴。
• 盖:连词,表原因,• 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坚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及原文《河中石兽》课文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作者纪昀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ù)?《河中石兽》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品味文章的写作特色。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掌握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从前,有一条河边有座寺庙。
一天,庙前两座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几年后,寺庙里的和尚到哪里能找到这两座石兽呢?(同学们如果预习了文章,就知道是上游)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新知探究1、作者简介:纪昀,字晓岚。
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
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
《河中石兽》注释、翻译、阅读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
《河中石兽》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外阅读训练】一、重点注释默写:1、【河干】2、【山门】3、【圮】4、【阅】5、【求】6、【竟】7、【棹数小舟】【棹】8、【曳铁钯】【曳】9、【设帐】10、【尔辈不能究物理】【尔辈】【究】【物理】11、【是非木柿】【是】【木柿】12、【湮】13、【颠】14、【众服为确论】15、【河兵】16、【失石】17、【反激之力】18、【啮】19、【坎穴】20、【不已】21、【遂】22、【溯流】23、【据理臆断】【臆断】二、重点句子翻译: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翻译:2、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翻译:3、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4、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翻译:5、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翻译:6、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三、课外文言文阅读:大言赵有方士好大言,艾子戏问之曰:“先生寿几何?”方士曰:“余亦忘之矣。
忆童稚时与群儿看伏羲①画八卦,见其蛇身人首,归得惊痫,赖伏羲以.草头药治,余得不死。
女娲之世,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余时居中央平稳之处,两不能害。
②,因举一指伤其额,流血被.面而遁。
舜为父母所虐,号泣于天,经余门,劳而觞③之,力辞不饮而去。
姜家小儿钓得小鱼,时时相遗.,余以饲山中黄鹤。
”艾子唯唯而退。
俄而..赵王堕马伤胁,医云:“需千年血方可治之。
”下令求千年血,不可得。
艾子言于王曰:“此有方士,不啻数千岁,杀取其血,其效当愈速矣。
”王大喜,密使人执方士,将杀之。
方士拜且泣曰:“昨日吾父母皆年五十,东邻老姥携酒为寿,臣饮至醉,不意言词过度,实不曾活千岁。
艾先生最善说谎,王其勿听。
”赵王乃叱.而赦之。
(取材于明代陆灼《艾子后语》)【注释】①伏羲:神话传说中的三皇之一,蛇身人首。
《河中石兽》注释、文言现象、翻译习题带答案
《河中石兽》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一、重点注释默写:1、【河干】河岸。
2、【山门】佛寺的外门。
3、【圮】倒塌。
4、【阅】经过,经历。
5、【求】寻找。
6、【竟】终了,最后。
7、【棹数小舟】划着几只小船。
【棹】,划(船)。
8、【曳铁钯】拖着铁钯。
【曳】,拖。
9、【设帐】设馆教书。
10、【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尔辈】,你们这些人。
【究】研究、探求。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1、【是非木柿】这不是木片。
【是】,这。
【木柿】,削下来的木片。
12、【湮】埋没。
13、【颠】颠倒,错乱。
14、【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15、【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
16、【失石】丢失的石头,这里指落入水中的石头。
17、【反激之力】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
18、【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19、【坎穴】坑洞。
20、【不已】不停止。
21、【遂】于是。
22、【溯流】逆流。
23、【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
【臆断】,主观地判断。
二、文言知识积累:1、分析下列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不亦颠.乎:通假字,“颠”通“癫”,疯狂。
②棹.数小舟: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③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词类活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④渐沉渐深耳.:古今异义,古义:罢了。
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⑤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今异义,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一种学科。
⑥二石兽并.沉焉:古今异义,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⑦阅.十余岁:古今异义,古义:经过,过了。
今义:阅读。
⑧是.非木柿:古今异义,代词,这。
今义:表肯定判断的动词。
⑨盖.石性坚重:古今异义,古义:发语词,因为。
今义:器物上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⑩但.知其一:古今异义,古义:只。
今义:表转折,但是。
⑪求.石兽于水中:古今异义,古义:寻找。
《河中石兽》注释、翻译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
《河中石兽》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一、重点注释默写:1、【河干】2、【山门】3、【圮】4、【阅】5、【求】6、【竟】7、【棹数小舟】【棹】8、【曳铁钯】【曳】9、【设帐】10、【尔辈不能究物理】【尔辈】【究】【物理】11、【是非木柿】【是】【木柿】12、【湮】13、【颠】14、【众服为确论】15、【河兵】16、【失石】17、【反激之力】18、【啮】19、【坎穴】20、【不已】21、【遂】22、【溯流】23、【据理臆断】【臆断】二、重点句子翻译: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翻译:2、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翻译:3、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4、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翻译:5、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翻译:6、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参考答案一、重点注释默写:1、【河干】河岸。
2、【山门】佛寺的外门。
3、【圮】倒塌。
4、【阅】经过,经历。
5、【求】寻找。
6、【竟】终了,最后。
7、【棹数小舟】划着几只小船。
【棹】,划(船)。
8、【曳铁钯】拖着铁钯。
【曳】,拖。
9、【设帐】设馆教书。
10、【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尔辈】,你们这些人。
【究】研究、探求。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1、【是非木柿】这不是木片。
【是】,这。
【木柿】,削下来的木片。
12、【湮】埋没。
13、【颠】颠倒,错乱。
14、【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15、【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
16、【失石】丢失的石头,这里指落入水中的石头。
17、【反激之力】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
18、【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19、【坎穴】坑洞。
20、【不已】不停止。
21、【遂】于是。
22、【溯流】逆流。
第24课河中石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共27张PPT)
fèi
xié
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
yān 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 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 /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
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 浮,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 niè kǎn xué
水处/啮 沙 /为坎 穴 ,渐激渐深,至/石 zhì
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 sù
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 /其言,果
得/于数里外。然则 / 天下之事,但/知其 yì yú
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 欤?
六、课文梳理
闻之笑曰
代词,代顺流而下寻 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 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代讲学家的话.
当求之于上流
之 其反激之力
代词,代石头. 的
至石之半
的
求之下流、 求之地中
代词,代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 的
一词多义
岂能为暴涨携 之去?
介词,被
为 众服为确论
动词,认为
必于石下迎水处 啮 沙为坎穴
动词,形成
注意实词的意义及虚词的用法
gān pĭ
沧州南一寺 临 河干,山门 圮于河,二石
靠近 岸边 坍塌
兽 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 募金重修, 求二
一起 经历 年 募集
寻找
zhào
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
竟然
摇(船)
yè
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牵引
七年级下册语文24课笔记
七年级下册语文24课笔记《河中石兽》是七年级下册第24课的一篇文言文,主要讲述了河中石兽的故事,其中包含了物理知识、哲学思考以及人生的道理。
以下是对这篇课文的详细笔记:一、梳理课文1.故事背景:讲的是一座庙宇的门口,有一座石兽(石狮子)被洪水冲入河中,多年后人们争论其去向。
2.寻找石兽:石兽被冲走后,人们认为其在上游或下游,但都没能找到。
3.物理原理:通过描述石兽在河中的状态,揭示了物理中的浮力原理。
4.哲学思考:通过这个故事,引出了关于事物的真相、表象与实质的哲学思考。
5.人生道理: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只凭表面现象和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而要看到事物的本质。
二、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故事中的物理原理和哲学思考,掌握通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
2.难点:将物理原理与哲学思考联系起来,理解其对人生的启示。
三、其他知识点1.古文词汇:需要掌握一些古文词汇的含义和用法,如“之”、“于”、“者”等。
2.句式结构:了解一些常见的古文句式结构,如判断句、被动句等。
3.文化背景:了解一些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知识,如庙宇文化、儒家思想等。
四、学习方法1.阅读理解:通过多次阅读课文,理解其内容,并逐渐加深对其中物理原理和哲学思考的理解。
2.小组讨论:与同学一起讨论这个故事,分享彼此的理解和看法,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故事的意义。
3.教师指导:如果有疑问或困惑,可以向老师请教,老师可以给予指导和建议。
4.自我反思:思考这个故事与自己的生活有什么联系,对自己有什么启示,并尝试将其中的人生道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拓展学习1.相关故事:可以寻找一些与《河中石兽》类似的故事,如《盲人摸象》、《画龙点睛》等,通过比较不同故事中的物理原理、哲学思考和人生道理,更全面地理解这一类故事的特点。
2.物理学应用:可以进一步了解浮力原理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如船只、潜水艇、浮力发电等,加深对物理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认识。
3.哲学思考:可以深入探讨《河中石兽》故事中的哲学思考,如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主观与客观的差异等,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
24课 河中石兽
僧
讲学家 老河兵
无迹
不可得
果得于数 求之上流 里外
2.比较
理由 寺僧 讲学家 老河兵 以为顺流下矣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 沙上,渐沉渐深耳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 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 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 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 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 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 逆上矣
总结文章的结构
•
本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 展开戏剧性的情节,在前三段通过 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对寻找石兽 的不同见解的叙述,寓理于事,作 者在文末以议论的方式点明自己的 观点:“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 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许多事情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 我们要深入分析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 清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不能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作出 主观判断。
比较三人各自的性格特征。 寺僧:“阅十余岁”“募金修”“求石兽 于水中”说明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 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 而骄傲自满, 轻视他人。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
32
•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文中哪句 话揭示了这个道理?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 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没做 一件事情之前,不要妄下结论。
纪昀,字晓岚,清代著 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 《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 《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 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 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 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 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 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 书”。
沧州南,一寺 临 河干,山门 圮于河,二 倒塌 靠近 岸边 石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 之笑曰:“ 尔辈不 听说 僧人寻找石 你们 讲课 兽这件事 fè i 能究 物理, 是非 木杮,岂能 为暴涨 探求 事物的常理 这 木片 怎么 被 携之去?乃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 连词,相当于“而” 坚硬沉重 松散轻浮 yān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 埋没 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颠倒,错误 正确的论断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docx
第 24 课河中石兽【教学目标】1.积累“圮”“棹”“物理”等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训练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
3.领会认识事物不能“但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情境导入】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
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
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 (1) 注意停顿和语气节奏; (2) 标出疑难字词。
2.疏通文意。
(1)学生自由朗读,齐读,男女生轮读。
(2)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并标出重点词句,提出疑难字词句。
(3)小组内解决疑难,同桌互相提问文中的重点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疏通文意。
3.应掌握的重点句子。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译文:过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那两个石兽,最后没找到。
(2)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文: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坑洞。
(4)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译文: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疯狂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1.朗读课文。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
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寻十余 里无迹。
•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向 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 物理。 是非木杮(fèi),
•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 事嘲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 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
• 一个老河兵听了这话,也笑着说:“凡是 沉在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 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 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
• 但水流的反冲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 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像这样sù
一再翻转 停止 通“癫”
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疯狂,
于是 逆着水流的方向走。 固然 荒唐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 其言,果
寻找
依照按照他的,指老河兵的
得于数里外。然则 天下之事,但知其
找到
既然这样,那么…… 只 yú
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 欤?
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主观的判断
• 他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 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 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 以讥讽和评论。本文选自他的 文言笔记志怪小说《阅微草堂 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以记述鬼 分古今图书 狐故事、奇特见闻为主,但 为经、史、 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 子、集四档,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总名为“四
库全书”。
gān pĭ
沧州南一寺 临 河干,山门 圮于河,二石
靠近 河边 倒塌
人教版(2016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在本次《河中石兽》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反思的地方。首先,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比我预想的要深,他们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发现课文中的一些细节和深刻的含义。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信任学生的能力,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
其次,关于写作手法的讲解,我发现学生在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时,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耐心地引导他们,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练习,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这些写作技巧。
2.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美、感受美,学会欣赏自然景观的神奇与和谐,提高审美品位。
3.发展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提升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4.增强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分享感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语言组织和运用能力。
5.培养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课文朗读与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石兽的形象特点。
举例:学生需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如“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等,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石兽的特点。
(2)写作手法学习:学习作者观察和描绘石兽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举例:分析课文中的句子,如“石兽在河中翻滚、嬉戏,仿佛具有生命一般”,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另外,情感体验环节,虽然大多数学生能够体会到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但仍有一些学生对此感悟不深。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尝试通过更多样的教学手段,如视频、图片等,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自然之美,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河中石兽原文注音及翻译
河中石兽原文注音及翻译《河中石兽》是清代文学家纪昀的记事录,下面收集了河中石兽拼音原文及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hézhōnɡshíshòu 》《河中石兽》【原文】cānɡzhōu nán yísìlín héɡān ,shān mén pǐyúhé,èr shíshòu bìnɡch én yān 。
yuèshíyúsuì,sēnɡmùjīn chónɡxiū,qiúshíshòu yúshuǐzh ōnɡ,jìnɡbùkědé。
yǐwéi shùn liúxiàyǐ,zhào shùxiǎo zhōu ,yèti ěbǎ,xún shíyúlǐ,wújì。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yìjiǎnɡxuéjiāshèzhànɡsìzhōnɡ,wén zhīxiào yuē:“ěr bèi bùnén ɡjiūwùlǐ,shìfēi mùfèi ,qǐnénɡwéi bào zhǎnɡxiézhīqù?nǎi sh íxìnɡjiān zhònɡ,shāxìnɡsōnɡfú,yān yúshāshànɡ,jiàn chén jiàn sh ēn ěr 。
24《河中石兽》
板书设计
河 寺僧 → 原地水中 → 不可得 中 寺僧 → 顺流而下 → 无迹
但知其一,
石 兽
讲学家 → 原地沙下 → 失败
老河兵
→
求之于上流→
果得于 数里外
不知其二 者多矣
实践出真知
课文小结
本文通过寻找掉在河里的石兽的故 事,说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 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 二,任何事物都不能根据自己的一知半 解就作出主观臆断,实践才能出真知。
顺流而下。
颠倒,错乱。
信服。
【译文】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 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 (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特 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 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 不荒唐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是正确观点。
作者简介
【纪昀】(1724-1805),字晓岚, 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 直隶献县人。清代政治家、文学家, 乾隆十九年进士。学问渊博,一生学宗汉儒,博览 群书,工于诗歌及骈文,长于考证训诂。曾任《四 库全书》总纂官。晚年内心世界日益封闭,《阅微 草堂笔记》正是当时心境的产物。他的诗文,经后 人搜集编为《纪文达公遗集》。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
固然。
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按照。
既然这样。 那么。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 则天下之事,
只。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 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译文】一位老河兵听了这话,也笑着说:“ 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因为 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 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水流的反冲力,一定会将石 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穴,(石下的沙坑) 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底面)一半时,石头一定会 栽倒在坑穴里。
24课《河中石兽》
反复朗读,读准字音
棹 (zhào)
曳 (yè)
木杮 (fèi) 募 (mù) 铁钯 (pá)
圮 (pǐ)
掷 (zhì)
湮
(yān)
溯 (sù)
啮 (niè)
设馆教书 听说 这件事 这
“ 尔辈不 能究 物理, 是非
你们这些人 研究,探求 事物的道理、规律
木杮fèi,岂能 为暴涨携之去?
木片 怎么 被 大水 带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了这件事 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 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乃石性 坚重,
坚硬沉重
沙性松浮,
果得于 数里外
1、文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概括 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四种方法及结果
2、在文中找出他们寻找石兽的理由有什 么不同?
3、为什么前三种方法是错的,只有老河 兵的方法是对的?
4.分析讲学家的“笑”和老河兵的“笑” 5.文末议论句说明的道理(启示)
比较
寺僧
理由 以为顺流下矣
6、盖石性坚重 古义:大概因为;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7、转转不已 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8、求之下流,固颠 古义:固然;今义:坚固 9、但知其一 古义:只; 今义:表转折,但是 ,却
二、一词多义 为
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
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动词, 成为)
3、众服为确论 (动词,认为)
形成 坑洞
到
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向后倾倒
大概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坚硬而沉重,河沙的特点是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题目是编者加的。 《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短篇志怪小说,于清朝乾隆 五十四年至嘉庆三年由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以笔 记形式编写成。在内容上,主要搜集当时流传的各种 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乡野怪谈,或亲耳 听闻的奇闻轶事;在空间地域上,范围遍及全中国, 北至乌鲁木齐、伊宁,南至滇、黔等地。
24
河中石兽
新课导入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 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 也不在下游。一个老河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 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 “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 中找出答案。
课堂小结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 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根据 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作出主观判断,而要根据 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失石:落入水中的石头 一老河兵闻之, 又笑曰:“凡河中失 表原因的发语词 盖: 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 啮: 咬,侵蚀、冲刷 浮,水不能冲石,其 反激之力,必于石下 坎穴: 坑洞 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 倒掷: 摔倒 石必倒掷坎穴中。
一个老河兵听说了这个 一老河兵闻之, 又笑曰:“凡河中 观点,又嘲笑说:“凡是落 失石,当求之于上 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到河 因为石头性质坚硬 的上游寻找。 流。盖石性坚重, 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 沙性松浮,水不能 能冲走石头,它的反冲力,一定 冲石,其反激之力,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 ,形成坑穴, 越冲越深,冲到石 沙为坎穴,渐激渐 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 深,至石之半,石 倒在坑穴里。 必倒掷坎穴中。
设馆教书 设帐: 究:研究、探求 物理:事物的规律 是:这 携: 带 乃:而,又 湮: 埋没 颠: 同“癫”,疯狂 服:信服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 一讲学家设帐 “你们这 听了这件事嘲笑说: 寺中,闻之笑曰: 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尔辈不能究物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 是非木杮,岂能为 又加上石头性质坚 带走呢? 暴涨携之去?乃石 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 性坚重,沙性松浮, ,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 湮于沙上,渐沉渐 深罢了。 顺着河流寻找石 深耳。沿河求之, 兽,不是疯了吗?”大家信 不亦颠乎?”众服 服地认为他的话是精确的言 为确论。 论。
今义:判断词,是 )
盖石性坚重( 古义:发语词,因为;今义:盖子 )
但知其一( 古义:只 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
一词多义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被 )
为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成为 )
橘生于淮南则为橘 ( 是 )
为其来也 ( 在 )
乃石性坚重( 而,又 )
乃
乃不知有汉( 竟然 ) 屠乃奔倚其下( 于是,就 ) 家祭无忘告乃翁( 你,你的 )
翻译句子
沧州以南有一座寺 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
沧州南一寺临河 干,山门圮于河,二
门倒塌在河里,二个石
兽一起沉没在河里。经过
石兽并沉焉。阅十余
岁,僧募金重修。
了十几年,庙僧们募集 钱财重修庙门。
字词释义
求:寻找 于:在
求二石兽于水中,竟
竟:最后
以为:认为 船桨。这作动词用, 划(船)。 曳:拖。
不可得,以为顺流下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 实事求是。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本文用和尚、讲学家和老河兵推求沉 在河里的石狮子的三种不同结论,来说明 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 殊的性质原理,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 一般的道理而主观臆断。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 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以反问的方式指明了认识事物 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 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 观事物的规律。以议论的方式,点明主题。
石兽是怎样寻找的?试归纳总结。 经过 第一种 第二种 人物 僧 僧 寻找地点 原地水中 原因 结果 不可得
主观想法
水冲物 石重沙松
顺流而下 原地沙下
无迹
失败 果得于 数里外
第三种 讲学家
几十年的 求之于上流 第四种 老河兵 实际经验
新课·讲解
新课·讲解
新课·讲解
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第一种:只考虑了流水,没 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如是再啮,石又再 转。转转不已,遂 反溯流逆上矣。求 之下流,固颠;求 之地中,不更颠 乎?”如其言,果 得于数里外。
如是:像这样 遂: 于是,就 固:本来,固然 如:按照
。
如是再啮,石又再 转。转转不已,遂 反溯流逆上矣。求 之下流,固颠;求 之地中,不更颠 乎?”如其言,果 得于数里外。
像这样又冲击,石头 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 地转动,于是石兽反而逆 流往上。 到河的下游寻找 在(到) 石兽,固然疯了; 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 更疯吗?”人们按照他的 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 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第二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 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三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 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结合全文,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的性格特征。 寺僧:忽而原地打捞忽而顺流而下,代表不深 思熟虑,主观臆断,盲目行动的态度。 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 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空谈 事理,脱离实际。
2.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不管讲学家的观点是否与实际相符,其阐述的道 理是能“究物理” 的,所以人们能信服;老河兵的观 点处看上去似乎不合常理,但其分析有着不可辩驳的 说服力,事情的结果也验证其看法的科学性和推理的 合理性。
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 如讲学家的“笑”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 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老河兵的 “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 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中的人 物形象。(重点) 2.学习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难点)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含义,懂得在认识事物的 时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重点)
作者简介
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人。
清代文学家,乾隆十九年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 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戌乌鲁木齐。释放 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亲自撰写《四库 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 微草堂笔记》等。
板书设计
河 中 石 兽
寺僧 → 顺流而下 → 无迹 讲学家 → 原地沙下 → 失败 果得于 → 老河兵 求之于上流→ 数里外
但知其一,
不知其二
者多矣
写作鉴赏
1.层层铺垫。
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 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 家对寺僧的评价“颠”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 的自信。最后写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 里外 ”的结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不更颠 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 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
然: 既然这样 则: 那么 臆断: 主观地判断
理臆断欤?
然则天下之事, 但知其一,不知其
二者多矣,可据理 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对 于天下的事,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的人有很多啊, (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 理就主观判断吗?
通假字
不更颠乎( “颠”通“癫”,疯 )
课文解读
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 几年后,人们如何找石兽的事。
课文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试概括各层大意。 交代石兽沉落河中 的地点和寺僧到下 游找没有找着。 第一层 第四层 由事到理,遇事不 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讲学家认为石头 埋在沙里,只能 越埋越深。 第二层 第三层 老河兵讲解应当去上 游找的理由,按照他 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 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动词用作名词,凶猛的河水 )
古今异义
渐沉渐深耳 (
古义:罢了;今义:耳朵 )
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事物的原理;今义:学科名 ) 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一起;今义:并列 )
阅十余岁( 古义:经历
今义:阅读
)
是非木杮( 古义:代词 ,这
矣。棹数小舟,曳铁 钯,寻十余里无迹。
翻译句子
求二石兽于水中,竟
不可得,以为顺流下
矣。棹数小舟,曳铁 钯,寻十余里无迹。
庙僧们在河里寻找 石兽,最终没有找到。 他们认为石兽顺水流到 了下游。于是(他们) 划着船,拖着铁耙,找 了十几里,也没发现石 兽的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闻之笑曰:“尔辈不 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 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 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 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 之,不亦颠乎?”众服为 确论。 被 为 认为
文体知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笔记小说
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创作形 式,它的特点就是兼有“笔记”和“小说”的特征。 “笔记”使其在记叙上获得了一种散文化的记叙空间, 在这一空间里,作者可以叙述,也可以表达别人及自 己的思考以及观点;而“小说”则是一种带有故事性 的叙述和创作,由于“笔记”本身获得的自由空间, 可以使“小说”创作与散文化的“笔记”叙述相互交 叉,优势十分明显。
字词注音
河干( ɡān )
曳 ( yè )
门圮( pǐ )
湮没( yān )
船棹( zhào )
啮沙( niè )
坎穴( kǎn )
溯流( sù )
臆断( yì )
字词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