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实证意识,发展历史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措施分析
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措施分析作者:王云来源:《速读·下旬》2021年第08期◆摘要:核心素养不仅能够极大的引发学生的分析意识,还能极大的拓展知识面,在巩固历史知识的同时揭示历史的内涵,进而让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质的提升。
随着进些年来素质教育进程的不断深化,教师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灌输不断加强,并逐渐成为了新一轮改革的重点内容。
基于此,本文基于实践角度提出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措施,致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措施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以及家国情怀。
其内涵为学生获取历史的真实辨析、充分应用史料挖掘历史真相的态度和方法。
历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实践探究过程中形成的认识历史、了解历史、解决历史问题的关键品质,对于提升整体历史教学效率有着重大意义。
然而就当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情况来看,课堂教学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学生的知识面狭隘,教师对核心素养的关注较为淡薄,为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信心和课堂中的探究意识,并在学习过程不断揭示历史进程中的深刻内涵,历史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以全面提升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一、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分析没有核心素养,学生对于事物的了解仅限于表面,不仅使得历史课程教学效率低下,学生也无法了解历史的真实面貌,更不会取得更好的发展。
高中历史素养更加强调学生的辨析,让学生广泛收集历史资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进而在实践探究中总结史料背后所蕴含的不为人知的客观规律。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核心素养的培育,能让学生学会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事物,极大的增长学生的见识、开拓其视野,并让学生更好的掌握重难点知识,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其创新能力,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求知欲望,转变原本历史课堂气氛沉闷的现状。
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关注,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中形成独特的思维品质,让学生真正了解到历史的使命感和现实责任感。
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
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
1. 时空观念: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 史料实证:通过阅读和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学生从史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并进行推理的能力。
3. 历史理解: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以及它们对当时和现在的影响。
4. 历史解释: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对历史事件进行解释和评价,形成自己的观点。
5. 历史价值观: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尊重不同文化和民族。
在七年级历史学习中,可以通过课堂教学、阅读历史书籍、参观
博物馆等方式培养这些核心素养。
同时,学生也应该积极参与历史讨论,提高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历史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浅谈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培养.doc
浅谈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培养新课改背景下,高考命题已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再向“素养立意”转变,这种命题特点给我们的历史学科教学提供了新的方向。
2015年10月推出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初稿)中也指出“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
”可见,高中历史教学不能将掌握历史知识和历史学科能力作为最终目的,而应该把它们作为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那么,什么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呢?在教学中又应该如何贯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呢?本文以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复习为例,浅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初稿)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为:“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五个方面。
一、制作年代尺,形成时空观念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时间和空间是历史学习的两大基本要素,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发生的,因此,掌握“时空观念”是学生学好历史的最基本要求。
由于普通高中教材采取模块加专题的模式,容易导致学生历史时空知识、时空思维能力、时空意识的薄弱。
因此在期末复习中,笔者要求每个学生制作中国古代史的年代尺,通过年代尺的制作,笔者引导学生根据朝代的更替、政治制度的发展演进特别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发展完善、强化思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两大发展趋势,并根据这个趋势思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为了体现空间观念,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时间与空间关系,通过朝代疆域地图了解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各个朝代的行政规划,从而更好地认识统治者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地方管理措施。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本要点
基本涵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1.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
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责任担当。
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实践创新。
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主要表现那么,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具体包括哪些要点呢?小编也很好奇。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六大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出席会议并致辞。
来自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的知名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人员和一线教育工作者代表等参加了会议。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
为方便实践应用,将六大素养进一步细化为18个基本要点,并对其主要表现进行了描述。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六大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出席会议并致辞。
来自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的知名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人员和一线教育工作者代表等参加了会议。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
为方便实践应用,将六大素养进一步细化为18个基本要点,并对其主要表现进行了描述。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 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 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 学会学习。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六大核心素养
六大核心素养敲定,看看到底是哪些?总体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基本内涵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
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2。
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 学会学习。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 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六大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出席会议并致辞。
来自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的知名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人员和一线教育工作者代表等参加了会议。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
为方便实践应用,将六大素养进一步细化为18个基本要点,并对其主要表现进行了描述。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内容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内容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是科学的历史观。
2. 时空观念:是指将事物放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中去观察分析的意识和能力。
3. 史料实证:是指通过辨析和运用可信的史料,以实证的方式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
4.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
5. 家国情怀:是指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是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些核心素养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共同构成了初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体系。
通过学习和实践,学生可以逐步形成这些核心素养,提高历史学科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
科学探究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也就是说,科学课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验真正的科学精神,培养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发展自身的科学核心素养。
科学核心素养是学生的必备品格,其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关键能力,是素质的具体化。
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将结合具体案例,来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21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的结构模型。
随着这种发展趋势,“核心素养”的培养变得日益重要。
在我们的小学科学课堂中,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我们科学老师需要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这里,我就结合自己的具体案例,谈谈我的看法。
一、学会寻找证据,培养实证意识所谓实证意识,即科学是讲求证据的,科学的结论应当经得起证实,也经得起证伪。
实证意识既是符合逻辑的思考智能的基础,更是挑战经典和权威的武器。
在张红霞老师的《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中提到,我们科学要“以观察为手段,以事实为根据”。
也就是说我们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要以观察到的事实为依据,学会以实证的意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案例:《水珠从哪里来》师:通过观察,同学们已经发现,盛有冰块的玻璃杯外壁上真的出现了小水珠。
那这些小水珠到底从哪里来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进行大胆的假设,把自己想到的原因用“可能是……”这样的句式写在白纸上生:(1)可能是冰融化的水渗出的。
(2)可能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
(3)可能是冰化成的水从杯口漫出来的。
(4)可能是加冰的时候不小心将冰碰到杯口,化成水流下来的。
师:请同学们通过自己的仔细观察与分析,寻找自己假设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猜想。
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现象、分析现象,用搜集到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让学生明白证据的重要性,在科学的学习中,我们都要讲求证据,科学的结论应当经得起证实,从而培养起学生的实证意识。
二、通过探究活动,提高探究能力我们的小学科学教学是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六大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出席会议并致辞。
来自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的知名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人员和一线教育工作者代表等参加了会议。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
为方便实践应用,将六大素养进一步细化为18个基本要点,并对其主要表现进行了描述。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历史教育教学是实现培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因此,课堂教学必须紧紧围绕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主线展开。
1.设计教学目标——培养核心素养的出发点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而教学目标的设计则直接关系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
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深刻领会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仔细研读历史课程标准,把握好历史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不是所有的核心素养目标都能在一节课中完成的。
衡量教学目标是否有效,一看它是否贴切,即目标是否准确,与实际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相契合,具有可检测性;二看它是否具体,即目标阐述是否细化、多层,具有可操作性;三看它是否适度,即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否适合学生已有的思维结构与能力层次;四看它是否落实到位,即目标是否落到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例如,针对“时空观念”和“历史价值观”这二项核心素养,在设计“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这课的教学目标时,就不能简单笼统地设定为“通过了解秦汉大一统的史实,形成时空观念和历史价值观”,应该将其设计为:“能够运用秦朝疆域图和西汉疆域图,明确秦汉疆域的四至;在梳理和概括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开疆拓土、独尊儒术等重要史事的基础上,认识秦汉时期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这样设计的教学目标,不仅时空观念和历史价值观的指向性很具体、明确,而且操作性与检测性都很强,学生通过学习便可达到。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核心素养的切入点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在具体目标指引下,能够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策略达成目标的空间学习环境,它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互动性。
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真正促进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学会”向“会学”的学习方式转变,是实现培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
2022年版历史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2022年版历史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研究新课程标准是一项重要的任务,2022年版历史新课标已经发布。
这个新标准提供了解决新时期的各种问题和挑战的答案和方法,但也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贯彻核心素养这一关键任务。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表达,是学生通过学科研究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德和关键实力。
它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说明、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通过培养这些素养,我们可以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为了造就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设计教学目标作为造就核心素养的起点。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起点,而教学目标的设计关系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老师需要深刻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详细研读历史课程标准,把握好核心素养的详细目标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
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不是在一节课中就能完成的。
我们需要检验教学目标是否有效,要看它是否精确、详细、适度和落实到位。
2.创设问题情境作为培养核心素养的切入点。
问题情境是指在详细目标指引下,能够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策略达成目标的研究环境。
它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新奇性、趣味性和互动性。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活动,促进学生由被动研究向主动研究的转变,是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手段。
在教学中,老师应该找准问题情境的切入点,创设形式多样的问题情境,挖掘学生的潜能,以提高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
老师可以通过悬念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具备史料实证意识和历史说明的实力。
在教学中,老师应该抓住合作探究这个着力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实力。
合作探究研究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探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探究的情境,通过学生分工、合作、阅读、思考、探讨、沟通等活动形式,获得学识、技能、看法与价值观的开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实力和实践实力。
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
中国学⽣发展六⼤核⼼素养中国学⽣发展六⼤核⼼素养9⽉13⽇上午,北师⼤举⾏了中国学⽣发展核⼼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
这项历时三年权威出炉的研究成果,对学⽣发展核⼼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做了详细阐释。
据透露,这份核⼼素养可是事关今后的课标修订、课程建设、学⽣评价等众多事项哦。
这两年教育的流⾏语排⾏榜,“核⼼素养”榜上有名。
“学好数理化,⾛遍天下都不怕”也被很多⼈替换成“有了六⼤素养,⾛遍天下都不怕”。
那六⼤素养都有哪些呢?我们⼀起去看看吧~六⼤核⼼素养敲定,看看到底是哪些?总体框架中国学⽣发展核⼼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发展的⼈”为核⼼,分为⽂化基础、⾃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
综合表现为⼈⽂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个基本要点。
根据这⼀总体框架,可针对学⽣年龄特点进⼀步提出各学段学⽣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核⼼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了以下六⼤学⽣核⼼素养。
(⼀)⽂化基础⽂化是⼈存在的根和魂。
⽂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发展成为有宽厚⽂化基础、有更⾼精神追求的⼈。
1. ⼈⽂底蕴。
主要是学⽣在学习、理解、运⽤⼈⽂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所形成的基本能⼒、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积淀、⼈⽂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 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在学习、理解、运⽤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式和⾏为表现。
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主发展⾃主性是⼈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的学习和⽣活,认识和发现⾃我价值,发掘⾃⾝潜⼒,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发展成为有明确⼈⽣⽅向、有⽣活品质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实证意识,发展历史核心素养
作者:王艳红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年第20期
【内容摘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各种方法促使学生提升实证意识,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通过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鼓励学生自主收集素材,指导学生区分史料真伪,鼓励学生表达个性认识等方法都能提高学生史料实证的意识,发展历史核心素养。
【关键词】实证意识历史核心素养初中历史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
《历史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要在历史教学中促使学生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并根据历史材料来解释历史,提高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果能指导学生运用史料实证的思想展开历史学习活动,这样学生就能提高史料实证的能力,发展历史核心素养。
一、结合文本内容,论从史出
在指导学生展开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我首先鼓励学生尝试研究各种历史文本的内容,了解不同历史材料的类型。
学生可以发现,除了文献以外,其实文本、实物、文学作品等也都是史料的一种。
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能逐步认识到论从史出的观点,在提出自己的想法时也会更加谨慎。
在学习“抗击八国联军”的过程中,我组织学生展开史料收集,学生可以从文本中收集各种资料,然后展开模拟时事报道的活动,学生可以将“侵略与反抗”作为主题,不仅表现八国联军侵略的情况,而且也要客观地展现中国军民反抗侵略的过程。
在报道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带入了自己的情感,所以在创作新闻报道的时候很容易写得过于主观,缺乏真实性。
我鼓励学生要在结合文本资料的基础上展开创作,要用理性、客观的态度来面对问题。
这样就让学生的认识有所提高,学生新闻报道活动的效果也得到了提升。
再如学习“秦末农民大起义”时,要求同学们通过史料学习、研究、分析,能够分辨出,秦朝灭亡前的农民战争与灭亡后的争夺帝位的斗争是有本质区别的。
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历史问题的探究,这样能让学生尝试关注历史作品中的关键性信息,并学会根据其中的信息内容进行筛选,这样学生就能逐步提高搜集史料的能力,学生会意识到论从史出的观点对于历史学习的重要性。
二、自主搜集材料,证由史来
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不可能所有的史料都从课本中得来,所以在分析历史问题的过程中,还要学会自主收集材料。
我鼓励学生在图书馆、网络、博物馆中搜索各种历史材料,并思考什么叫证由史来。
在学习“盛唐气象”的时候,我鼓励学生尝试展开自主搜索,看看在盛唐时期我国有哪些成就。
我鼓励学生尝试拓宽视野,不要仅仅收集史书类的资料,还可以收集一下其他的史料。
学生发现,《全唐诗》这样的文学作品集,本身就是很好的史料,这其中的诗歌展现了唐朝人们的生活情况,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还有学生提出:“我觉得可以去博物馆收集,在博物馆中有唐三彩、唐朝的书画作品等,这些资料也能展现出盛唐气象。
”学生提出:“我觉得还有很多历史遗迹,也能展现出唐朝的风貌。
”在广泛搜索后,学生认识到了唐朝的繁荣气息,同时也认识到在收集史料的时候可以收集各种不同种类的史料,这样能有助于展开探究。
再如学习“美国的独立”时,让同学们通过史料的学习明白,北美人民经过多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战胜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者,赢得了独立,一个年轻的美国终于诞生了,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在搜集史料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步学会区分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学会用这些材料来进行综合分析,佐证观点,这样一来,他们的史料实证的素养就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辨别史料真伪,客观判断
在收集史料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步发现,原来有不少的史料真伪难辨。
我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辨别史料的真伪,通过出现时间分析、对比探究等方法都能分辨史料的真伪性。
学生逐步会理解如何充分利用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如何分辨客观表述和主观认识,这样就能认识到各种史料的真实性。
在学习“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的过程中,我向学生提出了问题,鼓励学生探究一下元朝时期中国和外国交往的情况。
学生收集了不少与之有关的资料,此时有学生提出:“我觉得其他资料都不用找了,只要《馬可·波罗行纪》就行了,里面写得很全啊。
”我鼓励学生就这本作品是否能作为史料的问题展开分析。
如有学生提出:“学术界有人怀疑这部作品并非马可·波罗本人写的,据说是他叙述,然后别人帮忙写的,这样的话,里面的内容是否真实就值得商榷。
”还有学生提出:“就算这本书中的内容都是正确的,我们也不能仅仅只收集它,还需要收集其他的资料,相互佐证,证明《马可·波罗行纪》的真实性,这样才是科学的态度。
”在这样的分析中,学生对于如何分辨史料的真实性有了一定的认识。
再如学习“洋务运动”时,让同学们通过史料的学习、了解、分析,对洋务运动有了全面的认识,从而对李鸿章这一历史人物能够有更加客观全面的评价,认识到他对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巨大影响,洋务派及近代民族工业的举办者给后人带来的巨大财富。
在分析史料真伪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对史料产生了多元认识,学生认识到由于发布历史资料的时间、地点、人物等不同,对于其真实性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利用史料分析历史问题的时候就要合理区分,要有客观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四、表达个性认识,态度理性
在利用史料展开历史分析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思考如何才能在充分利用史料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个人看法。
在发表看法的过程中,不能人云亦云,一味地抄袭史料中已有的观点,也不能为了标新立异而说出缺乏理性的话语。
只有客观理性地展开表达,才是真正的个性化探究。
在学习“辛亥革命”后,我鼓励学生就辛亥革命是否成功,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什么这个问题展开探究,学生可以在基于史料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个性化看法。
我鼓励学生围绕史料展开思考,所提出的观点不能人云亦云,但是也不能脱离史料,随意胡说。
学生积极投入到这个活动中,在收集了大量史料后,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如有学生提出:“辛亥革命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成功的,因为推翻了封建帝制。
但是,如果从长远的意义上来说,它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所以说,它的目的其实没有完成,我认为它其实是失败了。
”再如,在学习“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时,通过历史材料的学习,使得同学们知道了,“英国内战”,“光荣革命”等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所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了解这些事件对英国历史进程的积极影响,进一步理解制度更替时的曲折性、斗争性和复杂性,逐步培养同学们用正确的方法,来分析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
在史料实证的过程中,学生既要尊重历史史实,又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这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我在教学中尝试鼓励学生先大胆地提出想法,然后再收集史料展开小心求证,这样就逐步让学生提升了理性认知的态度。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果能采用各种合理的方式指导学生展开史料实证,则能让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学生能逐步认识到,历史推论和主观臆想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在分析历史问题时要抱着科学理性的态度。
【参考文献】
[1]傅丽双.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法的应用——以人教版八年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8(5):87-88.
[2]李志先.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的培养——以“西汉与匈奴的关系”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2017(7):20-22.
[3]王凤燕.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以文物史料和文字史料的研读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8X):63-66.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