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_林伯海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
三、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
5、家庭教育配合法: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学生的成长,促进大学 生全面发展。
6、朋辈教育法:发挥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通过朋辈间的相互影响和激励, 推动大学生共同进步。
三、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
7、情境模拟法:通过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让大学生在模拟实践中提高解 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谢谢观看Βιβλιοθήκη 三、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4、榜样育人法:通过树立榜样人物,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到榜样人物 的事迹中,让学生在观察和模仿榜样人物的过程中接受教育。例如,通过评选优 秀学生、优秀教师、优秀毕业生等榜样人物,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优秀品质, 让学生在观察和模仿他们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1、隐蔽性
1、隐蔽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隐蔽性。教育者通过精心设计的教育 载体,将教育内容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这 种教育方式避免了显性教育中的强制性和灌输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 动性。
2、渗透性
2、渗透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渗透性。教育者通过各种载体,将教育内容渗透到学 生的思想、情感、行为等各个方面,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这种教育方 式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 行为习惯。
3、网络平台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平台成为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高 校可以通过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等方式,向学生传递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在线互动交流、心理咨询等活动,及时了解 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需求,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好的帮助和支持。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浅析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浅析高校为组织开展思想政治培训教育的核心阵地,单纯应用以往正面、不断灌输传授的显性模式无法全面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需要。
为此,如何探索隐性、深层渗透教育模式成为当前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途径。
本文基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研究了实践方式特征,并探讨了科学的实践路径与教育策略。
对提升教学水平,优化高校思政工作效果,培养高素质人才,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标签: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隐性教育理念起源于美国,伴随研究的逐步丰富与深入,进一步明确了隐性课程的内涵价值、实践态度、操作规范、目标动机不仅包含在学校从事的各类非正式传播文化内,还涵盖到家庭以及社会大环境之中。
因此,形成了隐性教育原理,其代表应用各类学生容易接受、喜闻乐见的方式,寓教于乐,丰富教育内容,借助游戏、实践、文化活动等手段,优化教学效果,令人们循序渐进的产生学习热情,愿意接受教育。
不但将视野由学校内部扩充至外部环境,同时由教学扩展至德育教育,以及整体教育学领域。
二十世纪后期,较多发达国家渗透隐性教育至思想政治学科领域之中,尤其是进行高校教育进程中,逐步赢得了大众广泛认可与全面重视。
隐性思政教育为社会阶级与政治组织,基于根本任务目标,挖掘教育环境包含的隐性教育内容,对教育对象实施潜移默化的引导、塑造,令其思想、行为、道德以及心理状态在无感知状况下逐步积累、渐渐稳定,并呈现出持久、悠远的良好教育效果。
同显性思政教育对比,隐性教育较易令教学对象在思想意识、情感体验上产生共鸣,并逐步的认可以及接受。
而显性思政教育则应用公开方式、场合,通过有目的、有策划、系统性的思想政治培养教育,达到既定目标。
上述两类方式互相渗透、集成融合,成为整体网络,并利用直接以及间接方式、局部与系统方式,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多重方式的融合,全面覆盖教育对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水平。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特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首要特征在于教学目的潜隐性。
高校校园文化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析
高校校园文化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析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已经成为了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校园文化不仅是高校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而且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实践基础。
其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入手,探析高校校园文化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日常的文化环境中,通过习惯、规范、传统、行为、文化等形式进行的一种意识形态的潜移默化的教育。
这种教育具有非常强的影响力,往往会在不经意间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且是无形的、比较隐蔽的,直接的影响并不明显。
第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能促进学生自觉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
高校校园文化中所涉及到的礼仪、规范、习惯等,往往是学校要求学生遵守的行为规范和社会道德的一种体现。
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形成的良好习惯,例如:排队、插队、吐痰、扔垃圾等,这些习惯不仅影响个人素质,更反映了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
高校校园文化中蕴含的规范与文化,在种种自觉遵守、奉行的过程中,强化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了学生对社会、国家、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维护意识。
第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细节化建设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家国情怀。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个体现学校育人成果的最好的窗口。
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通常会上升到民族文化、国家文化、人类文化的层面上来,通过传统文化、社会风尚等多种方式塑造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爱国情怀。
比如,在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办纪念活动、文化节等,让学生感受到国家、民族的光荣历史和文化传统,提高学生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第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能培养学生的法制思维和信仰意识。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重视规范、习惯、礼仪等影响学生日常生活、言行举止的方面,也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法制、信仰、思想的方面。
一方面,学校应该注重对法制知识的宣传、普及和学生的法制意识教育,教育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敬畏法律;另一方面,学校还应该打造有共同信仰的共同体,朝着一个共同目标共同追求,提高学生的信仰意识和信仰坚定度,同时营造积极向上的气氛,提升学生的心态和情绪,符合法治精神发展的环节。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述评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述评第一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述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述评摘要:近年来,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学术界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这些成果有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和评价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利于我们更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但是,这些研究仅局限于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内涵、特征、功能、及途径的研究,而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效果评价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其他方面却很少有研究。
因此,对其进行一次述评,对深入研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很有必要。
关键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无意识接受隐性教育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现状近年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成为研究的热点,但是总体上来说研究还是比较零散的,只是在一些专业教材的部分章节或者是期刊论文中出现,尚没有一部专著出现。
就期刊论文来说,有关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成果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始于1997年。
通过CIKN论文检索,可以看到从1997年-2011年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论文有157篇,其中综述1篇,述评1篇;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为主题的论文有14篇;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为主题的论文仅有11篇,其中没综述和述评。
总的来说,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论文不多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查阅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颁布的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政策文件来看,其中虽然从未提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这样的字样,但从其内容中可以看出,国家大力倡导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通过思想理论课这个主渠道来实施,还要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正符合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本质。
例如: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又再一次强调:“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摘要】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论述。
在分析了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内容和特点、实施现状、影响因素以及策略与建议。
结论部分强调了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探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引言,正文,结论,背景介绍,研究意义,概念,内容和特点,实施现状,影响因素,策略与建议,重要性,展望未来。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高校学习生活中,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他们正确的政治思想和观念,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它通过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交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引导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政治态度,起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日益受到重视。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正确认识和有效实施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工作的关键之一。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其内涵、特点和实施现状等问题,对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提升,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意义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领域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
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补充和延伸作用。
其研究可以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试析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试析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更加贴近学生实际需求的教育方式,近年来逐渐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旨在试析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讨其内涵、特点、实施路径及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educational reform, the importa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mplic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a new type of education that is more in line with the actual needs of students, has gradually received attention and importance from educators in recent years. This article aims to analyze the implic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l for college students, explore its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implementation path, and its applicationvalu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本文将阐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及其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明确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探析及发展对策研究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探析及发展对策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中,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断强调和推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逐渐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指的是在正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之外,通过校园文化、学生社团、导师引导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引导学生的思想和政治观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高校学生面临更加复杂多样的社会现实和思想文化环境,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
对于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深入了解和分析,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本文将通过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分析和问题探讨,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旨在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提升和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积极贡献。
1.2 研究意义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和丰富的学术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研究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有助于了解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通过对现状的认真分析,可以帮助高校及教育部门更好地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探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对策,有助于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进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研究发展对策,可以为高校提供更多可行的方法和途径,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全面发展,还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和改进。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
通过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提高师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建设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提供参考和指导。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8.02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丛羽【摘要】本文重点分析了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的内涵,针对隐性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 缺失,富有针对性和时代性的提出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及方法。
【关键词】隐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解决途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1968年,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经过大量的教 育教学实践论证,在他的著作《班级生活》最早被提出。
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得它很快被大家所接受,认可,并运用 到教学实践中去。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充分利用社会文 化等周遭教育教学资源潜移默化的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意无 意的触动、启迪、感发,从而达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目 的。
就是让学生们感知不到是在接受教育,从而提高思想 政治工作的实践教学能力。
二、 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辨析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都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方式方 法。
区别主要是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上,显性教育是传 统的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采用的方法,教师对于学生给予的 正面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的正面的引导。
显 性教育的目的通常都是非常明确的,外显的。
而隐性思想 政治教育是在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的进行思 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引导及探索。
没有明确的,外显的教育 形式,更多的是让学生间接的、无意识的接受教育知识,从而达到在无形中创新教育方法、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三、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状及问题归因(一) 认识不足、缺乏重视目前高校对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程度是远远不够 的,更多的还停留在书本上的认知程度。
而在思想政治教育 实践中,还是依赖于显性教育方法,没有摆脱传统的教育方 式。
学生们接收知识的主要途径还是通过课堂教育的灌输,提升道德素养及规范自身行为多是正面批评、检讨、保证这 样的途径。
并没有把隐性教育重视起来加以深刻认识。
(二) 成效微弱、活动单一一方面,教育思想并没有被有效的渗透在多数校园文 活 中,活 学生 是 性 的方法知识;另一方面,在思想教育的实践中形成的谈论、学习 方式单一,没有适应学生学习的载体,这样的实践方式显 示更教条化。
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汇报人: 2023-12-11
目录
•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与特 点
•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 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
育的实践方法 • 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
育的挑战与对策
目录
• 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 育的意义与价值
• 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 育的案例分析
效果
通过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营造了良好的育人 环境,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促进了学生的 全面发展。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 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来 实现,如校园文化、社 会实践、网络教育等, 使其具有多样性和丰富 性。
由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因 此其效果往往是长期的 、持久的,可以影响受 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习 惯。
02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认知心理学
认知失调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有维持态度和行为一致性的需求,当态度和行为出现不一致时, 人们会通过改变态度或行为来达到一致。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创设特定的 情境,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并改变他们的态度和行为。
网络环境的负面影响
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和虚拟性使得大学生容易受 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从而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和 行为习惯。
教育方式的滞后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 大学生的需求,需要更加灵活、多样化的教育方 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对策建议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创新教育方式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树 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的认同感。
03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传统显性教育的局限,丰富了思想政
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渗透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 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与学生的实 际需求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
体验和感悟。
自主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学生的自 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注重培养学 生的自主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通过隐性教育方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提 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本研究旨在探讨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特点、实施路径和效果评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意义
通过研究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问题,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大学生 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同时,也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和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
强化实践教学
通过实验、实训、社会实 践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 中体验、感悟和内化思想 政治教育内容。
强化社会实践育人功能
开展志愿服务
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和 奉献精神。
深入社会实践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支教、实习等活动,了 解国情民情,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举办文化活动
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文艺比赛、学术讲座等,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 教育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 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
育的现状 • 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治教育的创新路径目录
• 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 育的实践探索
• 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 育的成效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的拓新之作——评林伯海教授《思想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的拓新之作———评林伯海教授《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取向》一书张耀灿(华中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79)〔收稿日期〕2016-04-10〔作者简介〕张耀灿,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林伯海教授是国内较早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取向的学者,早在1992年,其硕士论文《以马克思主义人论构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模式的探索》就曾获得北京科技大学的优秀硕士论文。
尽管其博士期间转向了社会思潮,特别是政治思潮领域的研究,但他仍长期跟踪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取向领域的研究动态,积累了大量相关资料。
在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之后,他以“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构建研究”为题,申报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并获准立项。
《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取向》一书就是该课题结项的最终成果。
与同类成果相比较,该著作富有以下新意和特点:第一,视角新颖。
近年来从人学视角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有一些,但是,将人学作为一种学科范式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相对较少。
该书立足于学科范式的视角,强调对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的专门性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人的主体性、人的需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取向进行梳理,继而从协同化、人性化、个性化与人格化等角度进行深度探究,系统性较强,具有显著的前沿性,有力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651DOI:10.16870/ki.51-1763.2016.03.016人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第二,脉络清晰。
该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比较研究了中西方人学思想,接着系统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学思想,继而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理论基础与方法论原则,分析和指导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研究。
体现出作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思想政治教育人学为研究重点,从人的本质、人的主体性、人的需要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维度,全面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取向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过程、机制与路径的影响,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浅析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
浅析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
在背景介绍部分,我们将对该主题进行铺垫。
随后,通过概念解释,我们将解析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及特点。
紧接着,重要性部分将探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思想政治建设中的作用。
在方法和手段部分,我们将分析实施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与途径。
随后,影响部分将探讨该教育对学生认知与态度的影响。
发展趋势部分将展望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最终,结论部分将总结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展望,为其在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方面提供新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功能、概念解释、重要性、方法和手段、影响、发展趋势、未来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高校教育中不以明确政治主题为中心,而是通过对学生的日常言行举止、人际交往等方面进行引导和培养,达到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态度和观念的一种教育方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高校教育水平的提高,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今中国的高校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是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多元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停留在传统的教科书知识灌输上,而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培养和道德伦理价值观的塑造。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学生受到的外部信息影响日益增加,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
只有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
2. 正文2.1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解释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高校教育中,通过课堂教学以外的方式和途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引导的过程。
这种教育形式不是直接教授知识,而是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和行为规范来影响他们的思想和态度。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浅析
NAND 邹昱音,鄂英博,佟例(黑龙江职业学院,哈尔滨150080)摘要:20世纪60年代后期,国外一些教育家经过不断研究逐渐发觉,学生除了在学校安排和教师指引下从课堂授课和教科书中学习外,还从学校的集体生活、制度特征和学校良好的气氛中受到影响。
这些因素以隐蔽的、潜在的、渗透的方式发生作用。
专家们经过一系列的研究论证,认为除了传统规范化的课程外,还存在着一种内在的无形的课程,并把其与课堂教学中的显性课程相区别,喻为隐性课程。
关键词:人-环境;隐性;思想政治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 (2012)12-0206-01收稿日期:2012-10-20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高校学生工作专项(指导)项目(1155xs419)作者简介:邹昱音(1984-),女,山东龙口人,助教,研究方向:学生管理。
推动隐性思政教育应树立科学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开发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拓展隐性思想教育的方式方法。
一、人-环境整体交互作用论起源及基本观点1969年,《跨学科的环境与行为》杂志出版发行,标志着北美地区环境心理学的正式成立。
而1979年,在大卫·坎特的参与下,《环境心理学》杂志创刊,欧洲的环境心理学也正式走上世界舞台。
之后,经历了战争,社会民主,污染以及能源危机,环境心理学关注的问题也在不断的变更,伴随的是它内涵的不断整合。
费舍、贝尔与鲍姆等人认为,“环境心理学是对行为和构造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的科学……从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去研究环境与心理的关系,是环境心理学的两大任务。
”1990年,普罗桑斯基将环境心理学定义为“研究人与他所处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我国学者伍麟认为,“环境心理学着重探讨人与自然、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及其规律,追求在满足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条件下实现人的合理需要。
”环境心理学的定义在不断变化,然而它一直关注的是不变的主线———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当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当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一、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20世纪90年代以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被国内学者广泛利用,但研究视角不尽相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对于其独特的优势却有着共同的观点。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路径,拥有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其有效开展有助于大学生陶冶思想,规范行为,全面发展。
本文研究的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教学任务,基于全面了解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与现实需求,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融入大学生周围日常学习生活的教育环境中,使他们潜移默化、悄然无声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二、当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课题,需要回归现实,联系实际,归纳其存在的问题。
这样有利于加快进行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1.教育主体意识不强教育主体在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发挥主动作用,由于实际情况的局限与教育意识的淡薄,对它的认识仍停留在表面,而且其教育效果不像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那样简洁明了,不能达到教育主体的预期效果。
所以在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与科研压力时,教育主体往往会选择传统的教育模式,陈旧的教育理念,部分教育主体也只是运用一些形式上的教育方法,不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专业课内容相结合。
另外,作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力量,某些教育主体缺乏必备的思想品质与人格魅力,不能以身作则地感染学生,阻碍了其对大学生教育价值的实现。
2.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不当教育资源的挖掘开发是推动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其具有隐藏性等特点不易被发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丰富,我们如果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比作一座冰山的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教育资源则是那浮出水面之上的部分,令人瞩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林伯海李锦红宋刚(西南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四川成都 610031)[摘 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自觉运用隐性课程理论,注重开发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比较隐蔽的形式,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间获得某种思想或经验的教育方式。
它包括以大学校园的物质环境为载体的物质形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学校的管理制度为载体的制度形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和以大学精神为载体的精神形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在实践中,有效应用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发挥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最大功用,要着重开发以上三个方面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关键词]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2528(2008)03-0079-04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是摆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当前大学生主体性意识不断增强,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社会影响作用日趋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单一的显性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要,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的减效甚至是失效。
在这一情况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普遍重视并被更多地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形态对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不同的研究者给出的定义各有不同,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如有学者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利用人们社会实践和人生活动(组织管理、职业活动、人际交往、文化娱乐等),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的方法。
”[1](P441)有学者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是指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教育者将教育的意向、目的隐藏到大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和特定形式的活动中,使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之外的校园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的内容,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
”[2]有学者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教育者按照预定的教育计划、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案,为受教育者特意创设一定的社会环境、活动场所和文化氛围,并有意识地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认之,使受教育者在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得到心灵的感化、情操的陶冶和哲理的启迪,进而潜移默化地达到教育目的。
”[3]综合以上各种观点,我们可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做如下定义:所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自觉运用隐性课程理论,注重开发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比较隐蔽的形式,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间获得某种思想或经验的教育方式。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间接性、有效性、教育过程的随意性、教育途径的开放性以及教育主体的自主性等特点。
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在教育的过程中完善学生的人格,陶冶学生的情操,规范学生的行为,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有效方法。
一般而言,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三种基本形态:*本文为四川省教育厅2006年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项目编号CJS06-008)的研究成果之一。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以大学校园的物质环境(包括校园规划、建筑设计、校园自然人文景观及校园生态环境等)为载体的物质形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学校的管理制度(包括管理制度所投射的管理理念、所使用的管理手段等)为载体的制度形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和以大学精神(包括专业教育、教师示范、师生关系、校园文化氛围等)为载体的精神形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二、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建构经过国内外学者的长期努力,目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层面的相关研究已日趋深入,理论体系雏形初步形成,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然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层面的具体操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实际工作缺乏规范,制约了理论成果的现实转化,减低了作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与断裂呼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必须着眼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与相互贯通,积极探索建构科学有效的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此推动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变革和理论创新。
所谓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指在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中交叉生发的一种形式简约、结构明晰、可资仿效推广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型。
结合实际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建构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应以教育模式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规律为理论依据,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为经验基础,重点从明确目标、厘清结构和规划过程三个方面着手。
1.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其目标任务在整体上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目标是根本一致的,即为“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4]同时,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系统,具有自身更加具体、更加明确的目标任务,即巩固内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成果,帮助大学生把正确的政治观、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和法制观内化为个体的价值认同与自觉选择,进而拓展和延伸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充分发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格局。
2.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结构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完整系统,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载体、教育内容是该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
相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四要素说”(即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教育环体),[5](P147)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特别强调突出“教育载体”这一要素,强调教育主体必须借助于特定的物质形态、制度形态或精神形态的教育载体将教育内容传递或渗透给教育客体,这正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显著标志,也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结构的特性所在。
3.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过程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围绕教育目标的实现,对各教育要素的完善优化以及对教育活动运行程序的设计安排。
一般来讲,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大致可按以下五个步骤进行:第一,发展教育主体。
基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日常性,其教育主体已远远超越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范围,高校所有教职员工都可能且应当成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
因此,实施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优先发展教育主体,提高全员育人意识,明确教职员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责任和义务,依托全体教职员工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具体的课堂行为、管理行为、服务行为之中。
第二,分析教育客体。
教育客体的思想状况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教育主体特别是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分析、追踪、把握教育客体的思想状况和变化趋势,为开展有针对性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依据和咨询,真正做到使教育活动“有的放矢”,防止盲目无端的“狂轰滥炸”。
第三,遴选教育载体。
教育载体是指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运用,且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形式。
[6](P9)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强调“渗透”,强调借助于特定的载体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影响教育客体。
第四,注加教育内容。
教育载体天然能够向教育客体传递某些信息,但这些信息传递是在教育主体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的,不属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
只有在教育主体有意识地选择教育内容,并将教育内容通过对教育载体的调整、再造后注加到教育载体之中,教育载体向教育客体传递信息的过程才真正转化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
第五,反馈教育效果。
隐性思想政治的教育效果具有很大的不可控性和不确定性,教育主体、教育载体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偏差都可能导致教育行为出现低效应甚至零效应、负效应。
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教育效果反馈机制,采用变量调控实验法、教育结果溯源法等科学方法加强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监控,适时进行调整完善。
三、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应用的资源开发应用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必须依托特定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即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笔者认为,有效应用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发挥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最大功用,要着重开发高校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方面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1.要注重开发高校物质层面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高校物质层面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主要是指大学校园的物质环境(包括校园规划、建筑设计、校园自然人文景观及校园生态环境等)。
校园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空间场所,但校园并非只是作为一种“死”的物质而存在,更是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活”的魂灵存储并传递着大学的文化与精神,能够给学生带来强烈而直接的感官刺激。
合理的校园物质环境积淀着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承载着真朴、博大、厚重的大学精神,蕴涵着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
合理的校园物质环境能够以其直观性和超语言性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情感,有利于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受到感染和熏陶,使学生在无意识间深深地体验大学的凝重和渊博,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理性,激励学生的意志,敦促他们自觉地修身立德,砥砺学问。
因此,在应用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过程中,教育者必须高度重视校园物质环境建设,注意创造积极、健康的校园物质环境,充分发挥校园物质环境对大学生思想品德与道德情操的正效应。
2.要注重开发高校制度层面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高校制度层面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主要是指学校的管理制度(包括管理制度所投射的管理理念、所使用的管理手段等)。
在学校中,学生一方面处于管理制度的规范约束之下,另一方面又以“习得”的方式从中获取思想政治认知,并在不自觉间将这种“习得”的思想政治认知与在书本中“学得”的思想政治认知进行检验和比对。
在这一过程中,积极合理的学校管理制度对课堂灌输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将起正向的巩固和内化作用,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反之,不合理的学校管理制度则将对课堂灌输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起反向的消解和外化作用,减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效率,甚至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零效应或负效应。
因此,在高校制度建设中,一方面要特别强调体现“依法治校”理念,在制定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必须优先考虑法律,把“合法”还是“违法”放在突出位置,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制定管理制度,切实做到有法可依,尽可能地杜绝管理制度出现无法可依或与法律相悖的现象,以此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养成学生遵纪守法的习惯,塑造学生依法自律的行为品格;另一方面要特别强调体现“民主参与”理念,创设条件,开辟渠道,让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接受民主的教育和实践,以此增强学生的民主意识,提升学生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