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实验100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数学实验100例

第1篇:我的数学小实验的日记

今天中午,为了能把筷子体积测得更准确,我叫爸爸从化学室拿了一个细长的量筒,刻度单位更小,每个单位只有1立方厘米。此时,我似乎感觉到了胜利在向我招手,真可谓万事具备,只差动手实验了。

首先,我用铅笔在一次筷子上划了一道分界线,将筷子平均分成两段,并用水浸泡,以免筷子在测定过程中洗水。随后,将筷子入量筒中,并用滴管将水滴入量筒中,让量筒内的水涨到筷子的分界线上,记下量筒内的水位刻度(38毫升)后,将筷子从量筒内取出,再记下量筒内的水位刻度(34.5毫升),前后两次水位刻度之差就是这一部分筷子的体积,即3.5立方厘米。用同样的方法,我又测量了筷子另一部分的体积是5立方厘米,两次测定结果相加得到这双筷子的体积为8.5立方厘米。当我得到这个结果时,我兴奋地叫了,此时的我是多么自豪、多么骄傲啊!

接着,我又按每人一天使用3双计算出了我们学校(1500人)及全国(12亿)一年消耗的一次*筷子量,分别是13.96立方米和11169000立方米。结果使我大吃一惊,每年竟有这么多的木料做成一次筷子被浪费了,真是太可惜!在此,我呼吁在校的同学,不!是全国,也不!应该是全世界的每个人都不要再使用一次筷子了,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好我们的森林资源,使我们共有的地球环境更加美好,让地球上的每一个人呼吸到干净、清新的空气。

第2篇:我的小实验数学日记

下午放学时,班主任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道家庭作业,要求大家想办法测算一次筷子的体积,并用数学日记的形式将测算过程记录下来。这道家庭作业,表

面上是一次数学实践活动,实际可能寓意更深,因为一次筷子的使用与环保有关,一回到家,我就静静地坐在书桌前思考这个问题。一次*筷子的形状是一个不规则的立体图形,怎样才能测算出它的体积呢?我思来想去,一会儿抓耳挠腮,一会儿摇,终于,有了一点眉目。我可以将一次筷子放入装满水的容器中,这样容器中的水就会溢出来,溢出水的多少不就是筷子的体积吗?可是筷子比水轻,会浮在水面上,又该怎么办呢?可不可以用石头或胶布之类的东西将筷子固定住呢?我想应该是可以的,但这些办法测定起来又都太麻烦了,要是有更简便的方法该多好啊!经过冥思苦想,我终于自豪的笑了。

第3篇:数学日记我的小实验

今天中午,为了能把筷子体积测得更准确,我叫爸爸从化学室拿了一个细长的量筒,刻度单位更小,每个单位只有1立方厘米。此时,我似乎感觉到了胜利在向我招手,真可谓万事具备,只差动手实验了。

首先,我用铅笔在一次筷子上划了一道分界线,将筷子平均分成两段,并用水浸泡,以免筷子在测定过程中洗水。随后,将筷子入量筒中,并用滴管将水滴入量筒中,让量筒内的水涨到筷子的分界线上,记下量筒内的水位刻度(38毫升)后,将筷子从量筒内取出,再记下量筒内的水位刻度(34.5毫升),前后两次水位刻度之差就是这一部分筷子的体积,即3.5立方厘米。用同样的方法,我又测量了筷子另一部分的体积是5立方厘米,两次测定结果相加得到这双筷子的体积为8.5立方厘米。当我得到这个结果时,我兴奋地叫了,此时的我是多么自豪、多么骄傲啊!接着,我又按每人一天使用3双计算出了我们学校(1500人)及全国(12亿)一年消耗的一次筷子量,分别是13.96立方米和11169000立方米。结果使我大吃一惊,每年竟有这么多的木料做成一次筷子被浪费了,真是太可惜!在此,

我呼吁在校的同学,不!是全国,也不!应该是全世界的每个人都不要再使用一次筷子了,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好我们的森林资源,使我们共有的地球环境更加美好,让地球上的每一个人呼吸到干净、清新的空气。

1、以“圆锥的体积”为例谈小学数学实验的教学小学数学课堂游戏100例1回顾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板书:转化。师:研究圆锥的体积计算,发现圆锥体积计算的规律,也要着眼转化。要把圆锥转化成什么形状呢?怎样转化? 2分组实验。师:下面分组做实验,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看看几次正好装满。小组代表在教具箱中取实验用的空圆锥圆柱各一个,分头操作。3组织学生交流。师:从倒的次数看,两者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生1:我们将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3次正好装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生2:3次倒满,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生3(迟疑地):我们将空圆锥里装满

2、沙子。然后倒人空圆柱中,4次正好装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四分之一。生1:是三分之一,不是四分之一。书上就是这么说的。生4:我们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不到3次就将圆柱装满了。4,结论思辨。师:奇怪了,结论竟然不同。怎么会是这样!我来做示范。(教师从教具箱中随手取出一个空圆锥一个空圆柱)你们看,将空圆锥里装满沙子,倒入空圆柱里。一次,再来一次。两次正好装满。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二分之一。学生议论纷纷。生5:老师。你取的圆柱太大了。教师在他的推荐下重新使用一个空圆柱继续实验,3次正好倒满。学生分组活动,调换学具,再试。师:面对两次实验。你有没有话要说? 生6:第一

3、次实验时,我们光想着把圆锥的体积转化成圆柱的体积,但是其中的条

件没有注意到。生7:实验前,我就通过预习知道了圆锥圆柱体积之间存在着三分之一关系。可是试验中我们并没有获得这个结论,开始我们只是怀疑我们小组操作不规范,而没有想到等底等高这一点。现在我们对此印象很深刻。生8:我想我们祖先在获得圆锥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时,一定也是充满失败的。缺少了等底等高的前提条件,圆锥和圆柱就没有转化的必要。生9: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教师完成板书。生齐: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一、数学需要实验数学学习是一种经历,最好的方法是“做”数学,数学学习需要

4、实验。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数学实验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关于目标”中强调“探索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指出“教材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问题的呈现要有利于展开观察、实验、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观察、感知、操作、模仿、收集、参与、尝试、发现、探究构成了课程标准中实验教学的主要行为动词。如今在我们的诸多

5、课堂中,数学实验依然是一副老旧呆板的模样,比如把数学实验简单地理解为动手操作,把实验单一地当做新知的中介,实验不充分不到位,为了实验而实验,实验流于形式。其实,数学实验本身也应该是教学目标之一。数学家欧拉认为,“数学这门科学需要观察,也需要实验。”不少数学专家都有这样的共识,“数学家用以发现新思想的方法之一是进行实验”,可见数学实验对数学的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