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古射今,使典类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初探
分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效果和用典分析

分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效果和用典分析用典效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苏轼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的典故、刘裕的典故、宋文帝的典故、后魏太武帝的典故、廉颇的典故。
该词是辛弃疾登临北固亭,感叹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写下的怀古名作。
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孙权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孙权他曾多次于此拒强敌于江北,但这样的英雄现在却不复存在了,就是连昔日的繁华与功业也都被岁月的风雨消磨殆尽。
这决不仅是对孙权一个人的评价问题,它已成为抗战派与投降派斗争的焦点之一。
所以在此引用孙权之典,不但是即景生情,而且是对南宋政权苟且偷生,偏安江左的极大不满,是对长期以来投降主和派的强烈谴责。
寄奴曾住(刘裕)(刘裕北伐收中原,气势如虎)“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句是怀念刘裕的,他早年家贫,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而当上东晋将领,并亲自率兵北伐,最终推翻了东晋王朝而自立为帝。
作为一个帝王,刘裕为了恢复中原,率兵北伐,气势好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同样是一国之君,可我们的南宋皇帝呢?偏安江南,苟且偷生。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刘义隆)(刘义隆北伐,因草率而败北)刘义隆是刘裕的不肖之子,好大喜功,冒险北伐,结果大败,北魏军一直追到长江边,几乎遭到覆灭的危险。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解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解析一、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1. 典故出处- 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君主。
他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建立吴都,并且能够任用贤能,抵抗曹操等强敌,保据江东,成就霸业。
2. 用典意图- 词人登上京口北固亭,首先想到孙权这位英雄人物。
如今“英雄无觅”,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和对英雄已逝、英雄业绩难以再现的感慨。
孙权这样的英雄在京口留下辉煌业绩,而如今南宋朝廷却偏安一隅,没有像孙权那样的英雄来抵御外敌,暗讽南宋统治者的昏庸无能。
二、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1. 典故关联- 这一句紧承上句,“舞榭歌台”是孙权时期的繁华景象的象征,也是英雄业绩的一部分。
2. 表达效果- 曾经的繁华和英雄的风流事迹,都已经随着时间消逝,被历史的风雨所磨灭。
词人通过这种今昔对比,更深刻地表达了对南宋朝廷不思进取、不能继承英雄伟业的痛心。
三、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1. 典故人物及事迹- 寄奴即南朝宋武帝刘裕。
刘裕出身低微,他早年生活在京口的寻常巷陌之中。
后来他率领军队北伐,先后灭掉南燕、后秦等国,收复了洛阳、长安等地,“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形象地描绘了他当年北伐时的英雄气概和赫赫战功。
2. 用典目的- 刘裕也是京口的英雄人物,他以京口为起点,成就了一番伟大的事业。
词人在此用刘裕的典故,一方面是对刘裕英雄业绩的赞叹;另一方面,也是借古讽今,南宋统治者同样偏安江南,却不能像刘裕那样挥师北伐,收复失地,表达了对南宋朝廷的不满和期望。
四、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1. 典故内容-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
刘义隆好大喜功,他在元嘉年间,草率地发动北伐战争,想要效仿霍去病“封狼居胥”(霍去病在漠北之战中大破匈奴,封狼居胥山而还,这是古代武将的最高战功荣誉)。
由于准备不足等原因,北伐失败,宋军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胜追击,刘义隆只落得“仓皇北顾”的下场。
【课外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探微 (2)

【课外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探微新编高中语文第四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一篇传统教材,通篇由古人古事组成,却毫不使人有堆砌用典之感,相反,这些典实的入词,使得词中抒发主人公的形象鲜明丰满,思想内容深宏博大,用意深沉含蓄。
而且用典使事紧扣题意,融化不涩,达到了事如己出天然浑成的高妙境界。
在教学这样至高境界的词中典实,只有得其用心思索探究,才能解得中肯。
该词首先提到的是曾在京口建都的三国时的孙权。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孙权年轻时就败曹操于赤壁,造成三国鼎立之势。
而今,江山依旧,南宋最高统治者没有一个能象孙权那样保住祖业,收复失土,与敌抗争。
他们偏安东南一隅,使得整个淮河以北沦入金贵族的统治之下。
这怎能不引起词人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对孙权的缅慕呢?接着写道,“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刘裕“奋起寒微,不阶尺土,讨灭桓玄,兴复东晋王室,北擒慕容超,南枭卢循,所向无前”,后又杀刘毅,斩谯纵,驱司马休之,使境内统一,继而收复洛阳、长安、灭后秦。
真是“气吞万里如虎!”如今,刘裕的寓所已成“寻常巷陌”,但他的业绩,气概仍然令人向往。
值得一提的是,词人并非凭吊古迹,无病呻吟,发思古之幽情。
而是用此典以勉励抗战派,当如刘裕锐意北伐,恢复中原,扬威千古。
词的上片,忆孙权重在伤今,鞭笞南宋统治者;赞刘裕重在喻今,勉励抗战派。
词谈到刘裕,很自然会想到在京口出生的其三子刘义隆及其北伐之败。
故有“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的词句。
对刘义隆一典,以前大多析者皆以为是借义隆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以致北伐惨败,几乎危及国本,用来讽刺轻率北伐毫无准备的韩侂胄,并无恢复的大志,只想有北伐的壮举。
其实元嘉年间的两次北伐的失败不是因为文帝好大喜功,轻起兵端,据《南史》记载,主要是因为文帝“遥制兵略,咸听成旨”,不能知人善任,对出征将帅信任不专,自己又无作战经验而对将帅遥控钳制,指挥轻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及典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及典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及典故有哪些《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及典故有哪些?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及典故,希望大家喜欢!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宋代: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译文江山千古依旧,割据的英雄孙仲谋,却已无处寻觅。
无论繁华的舞榭歌台,还是英雄的流风余韵,总被无情风雨吹打而去。
那斜阳中望见的草树,那普通百姓的街巷,人们说寄奴曾经居住。
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
元嘉帝多么轻率鲁莽,想建立不朽战功,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
还记得四十三年前,我战斗在硝烟弥漫的扬州路。
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焘的行宫下,神鸦叫声应和着喧闹的社鼓。
有谁会来寻问,廉颇将军年纪已老,他的身体是否强健如故?赏析辛弃疾调任镇江知府以后,登临北固亭,感叹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
这首词用典精当,有怀古、忧世、抒志的多重主题。
江山千古,欲觅当年英雄而不得,起调不凡。
开篇借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
接下来讽刺当朝用事者韩侂胄(侂:tuō,胄:zhòu),又像刘义隆一样草率,欲挥师北伐,令人忧虑。
老之将至而朝廷不会再用自己,不禁仰天叹息。
其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北方已非宋朝国土的感慨,最为沉痛。
词的上片怀念孙权、刘裕。
孙权割据东南,击退曹军;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
不仅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表达了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
含意丰富寄意深远——略谈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

案例ANLI《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高中语文必修四(人教版)的一首宋词,出自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之手,是词人晚年的作品,以深沉的爱国情怀成为《稼轩词》中的优秀篇章。
“永遇乐”篇幅不算大,104字,但用典有五处之多。
这些典故并非“掉书袋”,而是词人表达情感的必需,是其借古喻今、以古讽今的需要。
下面就几处用典略作分析。
词作开篇起笔不凡,写江东之主孙权(字仲谋),孙权是一位少年英雄,年仅19岁便继承父兄遗业,于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在京口建“京城”,抗衡曹魏,保家卫国,可谓“坐断东南”。
陈寿曾经评价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
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作者热情赞颂孙权的,正是这种不畏强敌的英雄气概。
他慨叹当时没有孙权那样的勇气和才干,好让他追随创出一番抗敌御辱、定国安邦的伟业,实际上,这里包含着另一层意思,即对南宋朝廷的鞭挞,蔑视那些得过且过的逍遥之辈,批判那种苟且偷安的享乐主义。
作者心头积压的义愤越多,越会生发出对英雄豪杰的向往和倾慕。
于是,另一个京口传奇英雄登场了,那就是宋武帝刘裕,也就是词中的“寄奴”。
刘裕的北伐之心,何其坚定,他气吞万里,两次率领勇将强兵北进,将长安城与洛阳城尽收囊中,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帝国。
金戈何在?七尺男儿高擎;铁马何趋?万里山河驰骋。
作者对此心驰神往,遥思悠悠,就将这些令人无比振奋的历史,高度概括于词句中,“想当年”三句,便是词人对寄奴追慕之情的表达,对吞灭强敌之气势的赞颂。
一面是由衷的赞颂,另一面就是深沉的忧虑。
恢复中原,是词人的一个遥远的梦,但朝廷上下,君臣无为,庸庸碌碌,辛稼轩纵有龙虎精神、逐梦之心,更与谁人说?唯有赋词一阙,将忧思与愤懑付诸笔端。
上片写英雄们的壮举,下片笔锋一转,记写后来人的草率和轻敌。
其用意仍要从当年的历史说起,“元嘉”是刘裕之子刘义隆的年号,刘义隆求胜心切,又好大喜功,在准备尚不充分的前提下,急于“封狼居胥”,派遣王玄谟挥师北伐,仓皇为之,误国误己,落得铩羽而归、“仓皇北顾”的下场,更引得北魏拓跋焘南侵,兵抵长江。
含意丰富寄意深远———略谈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

案例ANLI《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高中语文必修四(人教版)的一首宋词,出自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之手,是词人晚年的作品,以深沉的爱国情怀成为《稼轩词》中的优秀篇章。
“永遇乐”篇幅不算大,104字,但用典有五处之多。
这些典故并非“掉书袋”,而是词人表达情感的必需,是其借古喻今、以古讽今的需要。
下面就几处用典略作分析。
词作开篇起笔不凡,写江东之主孙权(字仲谋),孙权是一位少年英雄,年仅19岁便继承父兄遗业,于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在京口建“京城”,抗衡曹魏,保家卫国,可谓“坐断东南”。
陈寿曾经评价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
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作者热情赞颂孙权的,正是这种不畏强敌的英雄气概。
他慨叹当时没有孙权那样的勇气和才干,好让他追随创出一番抗敌御辱、定国安邦的伟业,实际上,这里包含着另一层意思,即对南宋朝廷的鞭挞,蔑视那些得过且过的逍遥之辈,批判那种苟且偷安的享乐主义。
作者心头积压的义愤越多,越会生发出对英雄豪杰的向往和倾慕。
于是,另一个京口传奇英雄登场了,那就是宋武帝刘裕,也就是词中的“寄奴”。
刘裕的北伐之心,何其坚定,他气吞万里,两次率领勇将强兵北进,将长安城与洛阳城尽收囊中,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帝国。
金戈何在?七尺男儿高擎;铁马何趋?万里山河驰骋。
作者对此心驰神往,遥思悠悠,就将这些令人无比振奋的历史,高度概括于词句中,“想当年”三句,便是词人对寄奴追慕之情的表达,对吞灭强敌之气势的赞颂。
一面是由衷的赞颂,另一面就是深沉的忧虑。
恢复中原,是词人的一个遥远的梦,但朝廷上下,君臣无为,庸庸碌碌,辛稼轩纵有龙虎精神、逐梦之心,更与谁人说?唯有赋词一阙,将忧思与愤懑付诸笔端。
上片写英雄们的壮举,下片笔锋一转,记写后来人的草率和轻敌。
其用意仍要从当年的历史说起,“元嘉”是刘裕之子刘义隆的年号,刘义隆求胜心切,又好大喜功,在准备尚不充分的前提下,急于“封狼居胥”,派遣王玄谟挥师北伐,仓皇为之,误国误己,落得铩羽而归、“仓皇北顾”的下场,更引得北魏拓跋焘南侵,兵抵长江。
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用典

届 六旬 。 人上 了年 纪 , 自然 喜 欢讲古 , 加之题 为 “ 再 怀 古 ” 托古 讽 今 , 大 量 运用 典 故 , 词用 典 虽 多 , , 故 全 却 都 相 当贴切 恰 当 , 仅没 有 妨碍思 想 , 不 而且 用 简炼 的 语句 , 表现 了丰 富 的 内容 , 一般 “ 书袋 ” 比 。 非 掉 可
分 不 开的 。
典 的 目的 .一 是 可 以用 极 其精 练 的语言 来概 括 比较
丰富的 内容 ,二是 可 以借典 故来 议论 或 含蓄 地抒 发
作者 自己的感 情 ,所 以往往 在 咏史抒 怀 的题 材 中用
得较 多 , 而在 写景 抒情 的题 材 中则用 得较 少 。 在词 的发 展史 七,辛弃 疾是 第 一个 大 量 典 的
他 又感 到忧 心忡 忡 。这种 老 成谋 围 、忧深 思远 的情 怀 . 盾交织 的复杂 心理状 态 , 这首 词 中充 分地 表 矛 在 现 了 “来 , ; 成为传 诵 千古 的 名篇 , 而被 后人 誉 为辛 词 的压卷 之作 。 当然首 先 决定 于作 品深 厚 的思 想内 容 , 但 从语 言 艺术 的角度 而 言 ,则 和典故 的成 功运 用 是
No 3 .
第 3期
谈《 永遇乐 ・ 口北固亭怀古》 京 中的用典
单有方
( 阳 工学 院 , 南 安 河 安阳 45 0 ) 5 00
摘
要 : 用 典 是稼 轩 词一 个 突 出 的 特 点 , 多 是其 取 得很 高艺 术 成 就 的重 要 因 素 。 通 过 用 典 , 化 了词 作 的 主题 思 深 典 故新 的 现实 意 义 。 文 浅 析 《 本 水遇 乐 ・ 口北 固 亭怀 古》 几处 典 故 的 运用 , 究 辛 词深 沉 复 杂 的 艺 术 京 中 探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讲解

A.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B.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C. 一片神鸦社鼓 D. 大江东去
2. 下列对“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一句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 )
A.壮心未泯,一直保持着忧国忧民的抗金热忱。 B.怀念家乡,怀念中原,怀念往昔岁月。 C.对四十三年前抗金业绩引以为荣。 D.对四十三年前扬州路一带战斗的岁月记忆犹
佛狸祠
拓跋焘
佛狸祠,北魏太武帝的庙。在瓜步山上
(今扬州附近)。佛狸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之 小字。当年他率兵击败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挥 师攻入宋,至瓜步山,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
来之佛狸祠。后佛狸祠成为异族侵略者成功的 象征。辛弃疾写此词时,扬州和佛狸词均已被 金占领。
刘义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写这首词时辛弃疾已66岁,他从42岁到60岁 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 1203年,63岁的辛弃疾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宰 相韩侂胄tuōzhòu起用,利用其主战派元老招牌作 号召,任镇江知府。
1204年韩侂胄为巩固自己地位,草草北伐, 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重要基地。辛弃疾 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但韩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 逞,不愿认真准备。韩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 就把他调离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 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孙权
词 刘裕
中
刘义隆
用
典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佛狸祠
廉颇
孙权其人:
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 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 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 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尽管斗 转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他的英 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赏析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赏析此词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辛弃疾六十六岁,在镇江任知府。
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
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
辛弃疾的意见是非常正确的,可惜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
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
上片即景生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古代两位著名的英雄人物。
“千古江山”六句,追忆三国时的吴帝孙权,感叹山河长存、人世沧桑。
辛弃疾十分仰慕孙权,曾多次称赞他具有雄才大略,敢于和强敌曹操、刘备抗衡,确保父兄基业,使东吴政权得以巩固。
京口一度作为吴国的都城,是在孙权称帝后才发展起来的。
作者于此怀古,首先想到的自然是他。
这六句的大意是:雄伟壮丽的江山千秋万代依旧如故,可是却无处寻找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当年的歌舞楼台经过长期风吹雨打早已荡然无存,英雄的业绩也随着时光的消逝而无影无踪。
悼古意在伤今,言外之意是说当前无人能够力挽狂澜,振兴宋室,抵御外侮。
“斜阳草树”六句,缅怀东晋时的刘裕,盛赞其北伐时的雄姿和声威,暗示出自己杀敌报国的决心。
刘裕于东晋末年挥师北伐,先后灭南燕,后秦,曾一度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京口是刘裕(寄奴乃其乳名)的出生地,也是他起兵的地方,所以作者接着又想到了他。
这六句的'大意是:夕阳映照着荒草杂树,一条普普通通的街巷,人们都说刘寄奴曾经在这里住过。
遥想当年,他统帅雄师北伐,横戈跃马,气吞山河,转战万里,势如下山猛虎。
以上两段怀古,都与京口有关,由当地风光引出历史人物,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笔调沉雄凄婉,意境苍凉悲壮,寄寓了作者对国事的感慨和忧虑,意蕴很深。
下片Essoyes“元嘉草草”三句,用宋文帝刘义隆失利的故事,劝诫南宋当权者对北伐应搞好充分准备,切勿轻敌右倾,草率发兵。
据《宋书·王玄谟传》,宋文帝曾对殷景仁说道:“闻玄谟陈说,并使人存有封狼居胥意。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短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短评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那可是相当厉害,里面用典用得妙极了。
一、典故中的英雄气概辛弃疾在词里提到了孙权。
孙权在京口建立东吴政权,那可是个了不起的英雄。
辛弃疾写“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就好像在说,这么美好的江山啊,像孙权那样的英雄现在可找不到喽。
孙权在赤壁之战的时候,以少胜多,打得曹操屁滚尿流。
辛弃疾想念孙权这样的英雄,其实就是觉得当时南宋朝廷缺少这样有气魄、有胆量的领导者。
他是带着一种向往和遗憾的情感在里头的。
二、刘义隆的教训再说说刘义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刘义隆想效仿霍去病去北伐,建立伟大的功勋。
可是他太心急了,准备不充分就出兵,结果呢,被打得很惨。
辛弃疾用这个典故,那就是在告诫南宋朝廷啊,你们可不能像刘义隆那样莽撞行事。
北伐是大事,得做好充足的准备,要有战略,要有规划,不能脑袋一热就往前冲。
这就像我们平时做事情一样,不能光想着有个好结果,就不管过程了,要是没计划好,那肯定是要吃大亏的。
三、廉颇的无奈“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里提到了廉颇。
廉颇是个老当益壮的将军,他虽然年纪大了,但是还想着为国家效力。
辛弃疾把自己比作廉颇,他心里肯定是委屈巴巴的。
他有才华,有能力,想要带兵打仗,收复失地。
可是南宋朝廷呢,就好像看不到他一样,不重用他。
他就像一个满心期待去玩耍的孩子,结果被大人忽视了。
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既表达了自己的报国之志,也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总的来说,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用这些典故,就像是在和我们聊天,把他对国家的热爱,对朝廷的失望,对英雄的向往,都一股脑地倒了出来。
这些典故让整首词变得更加有内涵,更加厚重。
每一个典故背后都藏着辛弃疾的一颗火热的心,他希望南宋朝廷能从这些典故中吸取教训,也希望自己能像那些英雄一样,真正为国家做点大事。
这词读起来就感觉辛弃疾在拉着我们的手,激动地跟我们讲这些故事,讲他的想法,真的是太感人了。
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之妙

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之妙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应用典之妙一、引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唐代诗人杨炯创作的一首千古名篇,以写实的手法勾勒了北固亭的壮丽景色,通过对北固亭的怀古之情,与忧国忧民的情怀相融合。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分析、评述这首诗,探讨其内涵与诗人的妙用典之处。
二、詹事诚登北固亭,望南岳山十二峰。
北固亭作为唐代盛京东都洛阳的名胜之地,自古以来就以雄伟壮丽、山水秀丽而闻名。
杨炯在此基础上,以当时京顺钊汝小县的卑下身份,费尽周折来到北固亭,登上北固亭楼,迎接他绝峰起伏的壮丽景色。
这一情节贯穿整篇诗篇,使人感受到主人公詹事诚的情感和心境。
三、北固亭“怀古”的妙用“怀古”是文人雅士对于历史情怀的追溯和思考,杨炯通过对北固亭的怀古,展示了诗人的文化素养和情感体验。
在诗中,詹事诚怀念了昔日的辉煌,同时也展示了自己作为文人的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四、山水描写的深度与广度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杨炯以细腻、繁复而又不失简练的笔触,描绘了北固亭的壮丽景色。
他用诗人般的“臆造”和“才气”,将北固亭的山水之美描绘得栩栩如生,让读者身临其境。
五、内涵与个人观点杨炯不仅仅是通过对北固亭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壮丽山水的感慨之情,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北固亭的怀古,表达了对国家兴衰的关注。
这是诗人对时代背景、政治风云的情感反映,也是他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的示范。
作为诗人,他不仅仅是追求山水之美,更是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表达家国之忧。
六、总结与回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唐代杨炯的佳作,通过对北固亭的怀古之情和山水之美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对于家国情怀的追求和表达。
诗中的典雅语言、细腻描写以及对历史与现实关系的独到见解,使读者能够在阅读中获得阅读愉悦,也为我们思考历史和珍视当下提供了新的视角。
【参考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古诗中的用典

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古诗中的用典永遇乐京口北固亭古诗中的用典永遇乐京口北固亭,风雨如晦,鸡鸣馈桔,渔舟唱晚,渔樵进贤,拾遗类聚。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用典,是一种以古代文言诗词或典故等引用的方式进行表达的修辞手法。
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这首古诗中,作者杨炯巧妙地运用了多个用典,使诗意生动丰富,给人以深思。
首先,在诗的开头,作者描绘了京口北固亭风雨如晦、鸡鸣馈桔、渔舟唱晚、渔樵进贤、拾遗类聚的景象。
其中,“风雨如晦”一句,引用了宋朝文学家辛弃疾所作《青玉案·元夕》中的“风雨如晦”一词,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愁和失意。
通过引用典故,诗人成功地将自己的情感与历史联系在了一起。
其次,在诗的正文部分,作者使用了“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的句子。
这一句出自唐朝文学家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诗中的“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生有意能千里,枕上诗书闲处来。
十年一梦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惆怅新愁旧恨生,知音如在不曾逢。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这句诗中,杜甫以极其凄凉的语句描绘了自己在扬州的失意遭遇。
而在杨炯的诗中,引用这一句诗句,表达了诗人寄托哀思、追随远征丈夫的心情。
最后,诗的结尾,作者表达了自己寄托哀思与明月同在,随风直到夜郎西的意愿。
这句话中的“寄愁心与明月”,则引用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诗句“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味着诗人情感的寄托和追随。
通过这些用典的巧妙运用,杨炯创作出了一首极富感情的古诗。
他运用了多个典故,将自己的情感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联系在了一起,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这种用典的方式,既展示了作者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熟悉,也为读者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和想象空间。
总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古诗中的用典,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引用,使诗意更加丰富多样,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艺术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艺术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苏东坡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说到这首词,想必大家第一反应就是它里面那个“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气吧?是的,这可是苏轼那位历史上出了名的才子,他用词的技巧简直让人拍案叫绝,尤其是在这首词中,充满了用典的艺术,让人既觉得有趣又有深度。
咱们就从这首词的用典说起,看看它怎么通过历史典故把简单的故事讲得有滋有味。
先说这首词的背景吧。
苏东坡写这首词是在自己被贬到京口(今天的镇江)的时候,他站在北固亭,看着眼前的长江水,心里感慨万千。
那时候他心情复杂,既有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又有对过去辉煌岁月的怀念。
想当年,他也是官场上风生水起、威风凛凛的角色,现在却被放逐到这么一个小地方。
可是,他并没有沉溺在这种低落情绪中,而是通过回望历史,找到了一种自我安慰和心灵的寄托。
比如,词里提到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句,简直就像是给你一记重拳,把你从现代带回到那个刀光剑影、硝烟弥漫的古代战场上。
这个“金戈铁马”是用典,指的是那个时候的战争状态。
其实它源自《左传》里的描述,提到的是古代战争中的武器和战马,给人一种刀枪空中舞、刀枪林立的感觉。
你想想,那些将军骑马披甲,铁骑冲锋的场面,简直让人热血沸腾。
苏轼这句话一出口,仿佛让人看到了那种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气概。
不过,苏轼写这些词时,却是站在一个历史的高度,回顾自己年少时的雄心壮志,心里多少有些许唏嘘吧。
再看那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段话实际上借用了历史人物的豪情,尤其是借用了三国时期曹操的英雄气概。
曹操这个人,大家都知道,胆大心细,风头无两,他不仅在战场上所向披靡,还能在文坛上留下大名。
而“气吞万里如虎”这句,更是把曹操的豪气和霸气展现得淋漓尽致。
苏东坡通过这种历史人物的典故,既是对过去的怀念,又是在向自己做一种精神上的自我鼓励。
然后咱们看词中的另一大亮点——“想当年,英姿飒爽,舞刀弄枪,一马当先”的那种场面。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赏析
1. 哎呀呀,你看那“孙仲谋处”,这不是用孙权来作典嘛!孙权当年可是雄踞江东,何等威风啊,这就好像咱生活中遇到的那些超厉害的人物,让人不得不佩服呀!
2. 嘿,“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里用刘裕的事迹作典呢!刘裕那气势,不就跟咱在困难面前勇往直前一样嘛,超霸气的!
3. 哇塞,“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刘义隆好大喜功的典故呀!这就像有些人做事不踏实,最后落得个不好的结果,咱可不能学他呀,对吧?
4. 咦,“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拓跋焘的典故在这里呢!这就好像历史留下的痕迹,提醒着我们过去的故事呢,有意思吧?
5.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可是廉颇的典故哟!廉颇那么大年纪还想着为国效力,咱也得有这种精神呀,难道不是吗?
6. 你想想,孙权的典故放在那里,不就是告诉我们要有勇气和决心嘛,就像咱追求梦想一样,可不能退缩呀!
7. 刘裕的典故多激励人呀,那就是榜样呀,咱得像他那样努力拼搏,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呀!
8. 刘义隆的典故可是个教训呢,咱做事可不能马虎草率,得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是不是呀?
9. 拓跋焘的典故让我们看到历史的变迁,咱得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努力呀!
10. 廉颇的典故就是告诉我们要保持热情和斗志,不管啥时候都不能放弃呀,这多重要呀!总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的这些用典都超有意思,能让我们学到好多东西呢!。
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之妙

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之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这三个地名在我国古代文学中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
而怀古用典,则是我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对古代典故、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吟咏,来展现出对历史、人生、情感的思考和感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之妙,则是通过分析苏轼的这首词,来探讨其中蕴含的深度和广度。
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所引发的历史与情感联想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这首词中,苏轼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等地名为引子,通过怀古用典的方式来抒发自己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悟。
永遇乐是南宋时期的一位宦官,他在职位上受尽抑制,但在写作上却有着出类拔萃的才华。
京口和北固亭则是苏轼在官场上历经风雨、遭遇坎坷时的所在地。
通过这些地名的点题,苏轼引发了对历史与情感的联想,将自己的人生之路与历史事件相结合,展现出了词人对命运和人生的感慨和沉思。
二、怀古用典的深度与广度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中,苏轼怀古用典的深度和广度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为线索,引发了对古代历史和文化的深入思考。
通过对汉代乐府诗的引用,苏轼展现了对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敬仰和传承。
他还通过北固亭与古人题咏的方式,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怀念和祭奠。
这种深度和广度的怀古用典,不仅展现了词人博大的学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凸显了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统精神的传承。
三、总结与展望:怀古用典的珍贵意义通过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的深度和广度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怀古用典作为我国古典文学的一种表达方式,其珍贵意义不言而喻。
它不仅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魅力和韵味,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怀古用典通过对古人、古事、古物的细腻描摹和深刻解读,不仅令人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传递了对历史与传统的尊崇和怀念。
在当代社会,我们更应该加强对怀古用典的学习和传承,让这种传统文化的精髓得以延续,并以更加丰富和生动的方式,为人们带来心灵的震撼和启迪。
个人观点与理解对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之词,我深感其在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瑰丽和珍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典故及作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典故及作用》近年来,随着文化旅游的兴盛,诗词和古文学作品逐渐成为人们探寻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
其中,北宋诗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首,以其深刻的内涵和优美的语言被人们广泛传颂,更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那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又是如何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探讨。
一、艺术价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被世人推崇。
诗中既有对历史的回忆和怀念,又有对人生的感慨和抒发,以及对自然的赞美和描绘。
在艺术上,辛弃疾通过对京口北固亭的描绘,将古代战争的悲壮氛围和自己身临其境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艺术上的表现力,不仅容纳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也体现了作家的审美追求和情感世界。
二、历史价值在历史方面,《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承载了北宋时期的历史记忆和人文情感。
北固亭是宋朝重要的军事基地,辛弃疾在此写下这首诗,既是对北固亭的向往和怀念,也是对当时社会政治的隐喻和抒发。
通过这首诗,人们可以窥见当时国家局势动荡,以及士人在战乱中的忧国忧民之情。
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历史的见证和传承。
三、文化价值在文化传承方面,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这首诗在形式上所展现的辞章婉转、意境优美,对后世诗歌的影响深远。
也为后来的文人墨客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滋养。
这首诗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以其艺术性、历史性和文化性,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更是历史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和见证。
对于我们当代人而言,通过学习和品味这首诗,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人的风采和情怀,更可以激发我们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传承责任。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这样的文学经典更显珍贵和可贵。
让我们一起珍惜和传承,让《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我们心中永远怀抱着古代那份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坚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所用典故

【用典】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
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
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
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使用这些典故,与南宋统治者形成类比及对比。
如用三国时东吴孙权和南朝开国皇帝宋武帝刘裕的英雄壮举,对比南宋统治者懦弱妥协的无能政治行为;用宋文帝刘义隆的草率北伐,急于建功立业,反遭惨败,来类比宋宁宗、宰相韩佑胄对战争没有做到充足的准备工作,必将导致失败的结果;用战国时赵国名将廉颇受奸臣所害的故事,类比南宋王朝践踏人才,无知的任用无能之辈。
作者以刘宋比南宋,以北魏比金国,以刘义隆、王玄谟昏君庸臣比现实中的宋宁宗、韩佑胄,足见其用典之精及其胆量之大,对当权者毫不畏惧。
总结本词中共用了五个典故,它们分别是:明确:○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孙权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2寄奴曾住(刘裕)(刘裕北伐收中原,气势如虎)○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刘义隆)(刘义隆北伐,因草率而败北)○4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拓拔焘)(拓拔焘击败宋文帝)○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廉颇虽老仍不忘国)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慨叹当世没有英雄力挽狂澜,振兴宋室,抵御强敌。
斜阳草树:描述来自草莽的英雄,挥师北伐,气吞山河,借此写出自己建功立业的热望。
元嘉草草:用宋文帝仓促北伐,招致失败的事情,提醒主持朝政者吸取历史教训,认真备战。
四十三年:岁月已逝,局势仍和当年金主完颜亮南侵时一样,山河破碎。
佛狸祠下:用人们祭祀异族君主,写出人们精神麻木,凭谁问:以廉颇自况,表示自己虽然年老,但仍可为国所用。
也表示出自己不被重用的愤慨。
分析典故作用,得出作者的观点立场及文章主旨。
典故:正是词章魅力处——辛词《京口北固亭怀古》典故浅析

典故:正是词章魅力处——辛词《京口北固亭怀古》典故浅析镇江中学方文飞《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最负盛名的一首怀古词,它代表了辛弃疾怀古词的特点。
本词中典故丰富,词人先后用了“孙仲谋处”“寄奴曾住”“金戈铁马”“元嘉草草”“封狼居胥”“佛狸祠下”“廉颇老矣”等许多典故。
许多读者阅读此词往往为词中典故众多且难以理解而苦恼,然而笔者却认为透过这些典故可以窥见词人以下几种情感,值得咀嚼鉴赏。
最神往的壮举。
此情包含在“孙仲谋处”“寄奴曾住”“金戈铁马”等典故中。
辛弃疾生当南宋中叶,正是宋金对峙、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中原人民抗金要求不断高涨的时期。
辛弃疾祖父辛赞屈身仕金,父亲早亡,辛弃疾幼年即受祖父影响最终走上了反金道路。
他早年的抗金壮举,多次在他的词中出现。
如“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籙,汉箭朝飞金仆姑”(《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开篇所提及的孙权和刘裕都曾在京口(今镇江市)作出过丰功伟绩。
孙权曾定都京口,是三国时吴国的开创者;而刘裕也曾迁居到京口,是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
两人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
词人借歌颂孙权和刘裕的事迹来表达自己坚持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期望自己有一天也能创造出他们那样的历史功勋。
这正是辛弃疾所最为神往的英雄豪举。
最担忧的行动。
此情包含在“元嘉草草”“封狼居胥”等典故中。
词人一方面借此典故叹惜近事,就是宋孝宗隆兴元年张浚北伐在符离兵败的事;另一方面也是提醒宰相韩侂胄要慎重北伐。
公元1203年,权臣韩侂胄任南宋王朝宰相,欲借抗金以巩固其权位,便起用已60多岁的辛弃疾为浙东安抚使。
辛弃疾对韩侂胄决心北伐收复北方失地积极响应,但他又反对韩侂胄急躁冒进的伐金主张。
韩侂胄非常了解辛弃疾的主战决心和过人才干,但却顾忌他个性倔强不易驾驭。
公元1204年3月,64岁高龄的辛弃疾被调任镇江知府。
镇江,此时已经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为淮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