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实习模式初探
社会工作方法的本土化实践
社会工作方法的本土化实践社会工作方法的本土化实践本文试以南京市儿童福利院希望家庭资源中心针对弱能儿童家长所做的一个小组工作为案例,介绍小组工作的方法及成效,分析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以推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促进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进程。
一、个案背景1.希望家庭资源中心情况简介残疾问题是全球性普遍存在的问题。
为残疾人提供的服务模式,通常有三种:(1)医疗模式—即通过医疗手段或辅助医疗方法及器具等,解决残疾人的困难。
(2)个人模式—即将康复重点放在改善或恢复个人的心理状况,使个人适应残疾带来的影响,并从心理方面接受残疾的现实和限制。
(3)社会模式—即残疾问题的焦点由临床治疗或个人调适,转移到客观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其工作重点在于改善残疾人的周围环境(注:周永新:《社会工作学新论》,商务印书馆(香港),1994年版,第219-220页)。
根据以上三种模式,南京市儿童福利院在已下设一个儿童康复医院的基础上,于1999年成立了希望家庭资源中心。
中心的工作宗旨是向残疾儿童及其家长提供康复医疗方面的专业知识,提供康复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尽可能帮助残障儿童恢复个人生活能力,扩展其社会生活的参与能力,最大限度地帮助残疾儿童家长充分挖掘自身资源,合理运用社会资源来减缓他们因孩子残障所带来的各种压力,最终使残疾儿童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上充分发挥潜力。
中心工作人员大多有国内幼儿教育及特殊教育的专业背景。
在香港杨震社会服务处的帮助下,进行了一系列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训练,尤其是康复社会工作方法的训练,如案例分析、情景模拟、沟通技巧、带领艺术等的训练,中心大多数员工还去香港作了实地的参观、考察和学习。
中心成立一年多来,已有残疾儿童及家长会员八十几位,其孩子的残疾类别包括:听力语言残疾、智力残疾(弱智)、肢体残疾以及其他一些综合性残疾。
年龄从1-2岁的婴幼儿到十几岁的儿童不等。
学校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实践_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地方性探索_张燕婷
图1
生态系统理stem ) 是指个体直 第一, 接面对和接触的人或事物, 这些人或事物与个体 的互动最为频繁, 构成其最主要的生活场域, 影响 也最大。对学生而言, 该系统主要包括学生在家 庭、 学校等环境中互动所形成的亲子关系 、 同辈关 系及师生关系, 这三种关系若出现紊乱, 均会对学 生的行为、 情绪与心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 第二, 中层系统( Meso - system ) 是指个体直 接参与的各个微观系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成长中的人所积极参与的两个或多个生活场 即 ” 域间的互动关系。 布朗芬布伦纳认为, 如果微观 系统之间有较强的支持性关系, 人们的发展可能 实现最优化;相反, 如果微观系统之间呈现出非积 极的联系, 将会产生消极后果。 结合笔者调查的 资料显示, 同辈关系出现明显障碍的学生, 其背后
*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 “学校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探索— — —以东莞为例 ” ( 项目号: GD11XSH03 ) 、 “十二五” 规划项目 广东省 :“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融入学生社区建设的实证研究” ( 项目号:2011ZZ028 ) 的阶段性成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资助课题
59
学校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实践
61
学校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实践
学已经基本没有对其加以欺凌 。 ( 2 ) 家庭系统: 促进亲子关系。 让社工觉得困难的是, 在亲子关 系上, 小颖喜欢坚持自己的看法并且相信自己是 对的, 并且案主与其父母向社工的表述不一致, 于 是, 社工决定采取澄清的方式, 重塑案主与父母的 关系, 并采取家庭面谈的方式进行 。在面谈中, 社 工提出了小颖对其父母的看法, 同时让其提出自 己的疑问, 案主的父母对小颖存在误解或者疑问 的地方都一一进行了澄清 。此次的家庭面谈产生 的效果是决定性的。 在接下来与小颖的面谈中, 案主关于父母的负面想法明显减少, 与父母的关 系得到改善, 新的家庭系统为案主后续的改变提 供了动力和支持。 ( 3 ) 个人系统:改变消极的认 知方式。前几次面谈后, 社工发现, 小颖很习惯用 “自杀 ” 、 “我一点用都没有的啦, 别人最好。 我死 了, 全世界的人都会开心的 ” 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可见, 认知偏差是导致案主情绪困扰的重要根源, 负面情绪如自卑、 焦虑等都是个体对事物的非理 性观念造成的, 这些都符合了案主当 时 的 情 况 。 在此后一段时间的面谈当中, 社工把重点放在了 “认知 - 情绪 - 行为 ” 上, 在运用同理心的基础上 对其想法进行了对质 。引导案主与自己的非理性 观念进行辩论, 帮助案主认识自己的错误观念, 以 理性的方式看待事物。 ( 4 ) 朋辈系统:提高人际 交往技巧。案主在几个月之后就要面临中考, 升 学后必然会到新的环境中, 提高人际交往技巧, 得 到朋辈的认可, 利于小颖自我“同一性 ” 的形成。 为此有必要帮助小颖提供同辈团体和志愿者活动 等契机, 让其在活动中学习与人交往的意愿和能 力。刚开始参加志愿者活动时, 案主表现被动, 即 使志愿者主动与其交谈, 小颖都表现出一种退缩, 在社工的同理心支持和鼓励下, 小颖逐渐由一名 “参与者” “旁观者” , 被动 到 再到积极参与者的转 变。经过四种系统的 介 入, 案 主 发 生 显 著 改 变。 2010 年 9 月, 案主升读中专, 开始住校独立生活。 回顾近半年的服务, 案主有了比较大的改变, 甚少 提及轻生的念头, 参与志愿活动的过程当中也能 “认知偏差 ” 够开始主动地与人交流, 服务目标 和 “人际交往” 方面均得到理想的改善 。 结案后社 工仍有后续跟进, 在最近的一次见面中, 小颖在形 象整顿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 并且在新的学 校里交到了朋友。 更重要的是, 她能主动大胆地
社会工作专业化路径的探究与实践
社会工作专业化路径的探究与实践社会工作是一项涉及到社会福利、公益事业的专业工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重视,同时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也日益成为发展趋势。
本文将探讨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路径以及实践。
一、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路径社会工作专业化是指在理论、实践、技术等方面的深入发展,从而提高社会工作职业化水平的一种进程。
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从实践中积累经验实践是社会工作者锻炼能力、提升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
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积累知识、技能和应对问题的经验,通过反思和总结形成自己的专业知识,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从而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
2.通过学术研究建立理论体系理论是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基础,是指导实践的灵魂。
社会工作者需要通过学术研究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从观察、总结、研究实践经验中形成理论框架,理论推动实践的不断创新与进步。
3.完善教育培训体系教育培训是提高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措施。
专业的社会工作教育需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道德,让学生深入理解和实践社会工作的本质和价值,从而培养高素质的社会工作者。
4.加强行业规范化建设行业规范化建设是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工作者承担职业责任的直接保障。
行业规范化建设主要包括制定职业道德规范、完善行业组织和制定职业标准等方面。
二、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实践1.提高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养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工作的特殊要求和应对复杂问题的挑战。
2.践行职业道德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是社会工作专业化的核心。
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坚守职业道德准则,切实履行职业责任。
3.建立合理的服务体系社会工作服务体系的建立是社会工作者提高服务能力、实现创新服务的基础。
建立合理、可持续、高效的服务体系,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开发社会网络,提高社会工作服务的覆盖率和效果。
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及其路径
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及其路径一、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的社会服务领域,面临着本土化的挑战与机遇。
本土化社会工作理论不仅关乎专业实践的有效性,更是文化自觉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本文旨在探讨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及其路径,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综述,结合中国本土的文化、社会背景,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工作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
我们将首先界定本土化社会工作理论的核心概念,分析当前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进而探讨构建本土化社会工作理论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策略。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提出具体的理论构建路径和实践策略,以期为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进程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 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要性社会工作本土化是社会工作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它强调将外来的社会工作理念、方法和技巧与本土的社会文化环境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体系。
这一过程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关系到社会工作能否真正融入本土社会,能否有效地解决本土社会问题,以及能否实现社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工作本土化有助于增强社会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和问题,外来的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往往难以完全适应。
通过本土化,可以将外来的社会工作理念与本土的社会文化环境相结合,形成更加符合本土实际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从而更好地解决本土社会问题。
社会工作本土化有助于推动本土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本土化的过程不仅是对外来社会工作理念的吸收和融合,更是对本土社会工作实践的总结和提炼。
通过本土化,可以深入挖掘本土社会工作实践中的经验和智慧,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推动本土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社会工作本土化有助于提升本土社会工作的专业地位和社会认同感。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其专业地位和社会认同感往往与其能否有效融入本土社会、能否解决本土社会问题密切相关。
通过本土化,可以使社会工作更加贴近本土社会实际,更加符合本土社会需求,从而提升本土社会工作的专业地位和社会认同感。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现状及对策研究【摘要】本文主要围绕中国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的现状及对策展开研究。
在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接着在分析了中国社会工作教育传统模式、本土化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最后在结论部分进行总结和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现状,以及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推动社会工作教育的本土化发展,为中国社会工作事业的进步做出贡献。
【关键词】中国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现状、问题、挑战、对策、建议、传统模式、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总结、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本土化现状及对策研究是当前社会工作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速推进,社会工作职业的需求逐渐增加,对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社会工作教育模式往往沿袭西方理论和经验,缺乏本土化内容和特色,难以满足中国实际的社会工作需求。
对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本土化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对促进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提高社会工作人才的素质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的确立,旨在引领本研究的整体方向和目标,为接下来的研究内容提供清晰的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
1.2 研究意义中国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社会工作教育的实践性和针对性,提高社会工作人才的素质和能力。
通过本土化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本土社会工作实践的特点和需求,进而调整和完善教育内容和培养模式,使之更符合本土实际,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2. 推动社会工作教育与社会工作实践的互动与融合,促进教育和实践的紧密结合。
本土化研究能够促使教育机构更加关注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当地社会需求和问题,培养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促进社会工作教育的持续发展和创新,推动学科的深化和提高。
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实习模式初探
、
1 . %, 研 究 专 长 为 “ 他 ” 88 而 9 其 的教 师 占 2 . %2 而 19 / 0 ] 。 且 ,国 内 高 校 的社 会 工 作 专 业 教 师 还 普 遍 处 于 实 务 经 验 缺 乏 的状 况 ,只 有 极 少 数 的教 师 接 受 过 系统 的 社 会 工 作 实 务技 能 培 训 。另外 , 由于 部 分 高 校 没 有 专 职 的 实 习教 师 ,学 生 实 习 的指 导教 师 往 往 既 上 课 又 带实 习, 再加 上 学 生 人 数 过 多 , 师 的 时 间又 十 分 有 教 限 , 导 作 用 也就 没有 很 好 地 发 挥 出 来 。 指 2 从 学 校 外 部 资 源 的缺 乏 来看 ,主 要 集 中 于 实 . 习基 地 的 缺 乏 、机 构 督 导 的非 专 业 性 及 实 习机 构 的 行 政 化 。社 会 工 作 在 我 国 的 发展 时 间不 长 , 业 机 构 专 非 常 缺 乏 ,社 会 工 作 专 业 学 生 实 习时 的 选 择 余 地 很 小 , 供 选 择 的有 街 道 、 区 居 委 会 、 利 院 、 政 机 可 社 福 民 构 等 ,这 些机 构 都 属 于 王 思 斌 所 指 出 的 实 际 社 会 工
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 究与评估)
20 0 9年第 1 2期
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实习模式初探
张 荣 , 晓洁 龚
( 济南大学, 东 济南 2 02 ) 山 5 0 2
【 摘
要】 由于社会 工作 专业的实践性 , 专业 实习的开展有 助于更好地 实现 高校社会 工作 专业的人才培养 目
标。 但是 , 国的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 育却面临着重重障碍 , 我 主要 体现 为“ 实习资源不足 包括校 内资源和校外 , 资源的缺 乏。 了应对这一现 实约束 , 为 构建本土化专业实 .模 式的途径 包括: - j 加强机构 的专业性发掘 、 义工性介
学校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实践——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地方性探索
社会 环境 ( 如 家庭 、 机构 、 团体 、 社 区等 ) 看 作是 一 种社 会性 的生 态 系 统 , 强调生态环境 ( 人 的生 存
土化实践与探 索。最后 , 基于东莞 市学校社会 工作实践对生 态系统理论进 行反 思, 旨 在 进 一步探 索东莞市 学
校 社 会 工 作 的专 业 化 、 本土化进程 。
关 键 词 学校社会工作
本 土化实践 生态 系统理论
随着全 球 化 、 信 息 化 和 多 元 主 义 的蔓 延 , 青 少 年 群 体 日益 生 活 在 一 个 既 充 满 自 由 、 又 伴 有 风 险 的社会 时 空 之 中 , 青 少 年 健 康 成 长 愈 来 愈 难 以
出 的生 态 模 型 , 社 会 生 态 环境 是 一 种嵌 入 式 的结
构安排 , 个 体所 处 的生 态环 境 被 看 成是 同 心 的一
种嵌套 结 构 , 由里 至 外 分 别 是 微 观 系 统 、 中 观 系
统、 外 部 系统和 宏观 系统 ( 4 ) 。 如 图 1所 示 :
生态 系统 理论 是 社 会 生 态 系统 理 论 的简 称 , 由布 朗 芬 布 伦 纳 于 1 9 7 9年 在 他 的 《 人 类 发 展 生 态 学》 一 书 中正 式 提 出 , 该 理 论 把 人 类 生 存 成 长 的
题( 或病 理 ) 出发 , 寻求 解 决 之 策 。随 着 以社 会 关 系调 适 与重建 为 核 心 的专 业 与 实 践 的发 展 , 社 会 工 作 在 整 合 诸 多 学 科 优 势 的基 础 上 逐 渐 发 展 出 一
・ 本 文系广东省 哲学社 会科学“ 十二五” 规划项 目“ 学校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探索—— 以东莞为例” ( 项 目号 : G D [ I X S H 0 3 ) 、 广东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资助课题 : “ 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融入学生社区建设的实证研究” ( 项目 号: 2 0 1 I Z Z 0 2 8 ) 的阶段性成果。
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育问题研究--以河南某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为例
一 致 。所 以必 须让 学生 亲身经 历实 习实训 ,才能 让学 生 方 式调查 。访谈 主要 涉及 实 习机构 或 岗位 的选择 的 自
发现 实际与 理论 的差 距 ,注意 到理 论知 识 的本 土化应 由度 、实习 时 间安 排 的合 理性 、实 习 内容 的专业 性 程
用 特 点 ,然后 方 能去 除学生 照搬 书本理论 模式 的弊 端 。 度 、实 习效 果 的评 估 评价 、实 习督 导 的质量 等 几个 方
对 于社 工机 构贫 乏 的 内地 学生 而 言 ,选 择专 业 的实 习 的适应社 会 的需要 。
岗位或 单位 面临着 诸 多难处 和 问题 。
.二 黜曛 赫 鹊隋 峨
社会 工 作专业 实 习教 育对 于专 业人 才培 养 的重 要
社 会工 作 重视 实务 的专业 性 质决定 了专业 实习 教 性 不言 而喻 ,那 么 当前 内地高 校社 会工 作专 业 的学 生
工 服务 机构 作 为实 习教 育基地 。社 会工 作专 业 的服 务 一 个专业 教 育成 功与 否 的标 志 。专 业实 习教 育 为学 生
机 构 当前 主要 集 中分 布 于 沿海 大 城市 及 港 澳 台等 地 , 搭 建 了一个 联 系社会 的纽 带 ,使学 生能 够快 速 而灵 活
现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的结合 。因此实习教育是培养 3.专 业 实习教 育是 学生走上社 会 岗位 的前奏 。
社会 工作 专业人 才 的重要环 节 。 目前 ,我 国内地有 200 大学 生 的就 业 问题 是 当前 高 等 教 育关 注 的重 点 。
多所高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 ,很多高校把专业 的社 能否把 培养 出来 的学 生送 到合 适 的 岗位 上 ,也是 检 验
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现状分析及对策
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现状分析及对策【摘要】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是当前社会工作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在我们主要从社会工作本土化现状、本土化障碍分析以及提升本土化的对策等方面展开讨论。
加强实践性教育和建立本土化的教育体系被认为是解决本土化障碍的重要途径。
结论部分总结了本土化现状,展望了未来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的重要性,有效提升社会工作教育的水平,为社会工作者的培养和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
【关键词】社会工作、本土化、教育、现状分析、障碍、对策、实践性教育、教育体系、发展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是指将国外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与当地社会文化相结合,适应本土社会的需求和特点,以培养适合本土社会发展的社会工作者。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社会工作教育也面临着本土化的挑战和机遇。
研究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随着我国社会工作事业的蓬勃发展,本土化教育已成为迫切需要;国外先进的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需要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需要具备本土化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地社会的需求;社会工作教育的本土化不仅能够提高教育质量,也能够为社会工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本研究将对社会工作教育的本土化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地促进社会工作教育的本土化发展。
1.2 研究意义社会工作教育的本土化是指将社会工作教育与当地的文化、社会环境相结合,使之更符合当地的需要和特点。
本土化教育有助于提高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和适应能力,也能够更好地解决当地的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
研究社会工作教育的本土化现状以及提升本土化的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社会工作教育的本土化现状,可以了解当前社会工作教育在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为改进社会工作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分析本土化障碍可以帮助发现社会工作教育在本土化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为解决问题提供思路和措施。
我国构建本土化社会工作的路径探析_社会工作专业
我国构建本土化社会工作的路径探析_社会工作专业
社会工作是一项具有本土特色的跨学科综合性工作,需要深入
挖掘中国社会文化与社会发展背景下的实践需求,借鉴西方经验并
加以本土化丰富。
建立本土化社会工作的路径需要以下探析:
一、认清本土实践需求,注重实践的本土化和文化适应性。
社
会工作是服务人民群众的工作,如何将西方的理论和理念与中国的
实践结合起来,以满足中国的实际需求,是本土化社会工作的关键。
需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需求,采用本土化的服务策略,实
现服务的文化适应性。
二、建立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概念体系。
社会工作的
理论概念体系是指社会工作的基本定义、理论框架、实践原则等。
由于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与中国社会文化背景有很大差异,因此需要
建立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概念体系,以满足中国的实际需求,指导社会工作的实践和发展。
三、推广和普及本土化社会工作的理念和实践经验。
针对不同
地区、不同群体的需求,制定适当的服务计划和策略,推广本土化
社会工作理念,实现社会工作的普及和推广。
四、提高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社会工作专业人员
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巧,还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综合能
力和本土化服务的能力。
需要建立本土化社会工作的培训和教育机制,提高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推动社会工作的健康发展。
以上是构建本土化社会工作的路径探析,通过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建立具有本土特色的理论概念体系和服务策略,推广本土化社会工作的理念和实践经验,提高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实现社会工作的健康发展。
社会工作方法的本土化实践一个小组工作案例的分析
社会工作方法的本土化实践一个小组工作案例的分析一、概述社会工作方法的本土化实践,是指将国际通用的社会工作理念、理论和方法,结合本国的文化、社会背景和实际需求,进行适应性和创新性的应用。
这一过程旨在提高社会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满足本土社会的需求。
本文将以一个小组工作案例为分析对象,深入探讨社会工作方法的本土化实践过程及其成效。
该小组工作案例发生在我国某城市的一个社区,针对社区内老年人面临的孤独、缺乏社交支持等问题,社会工作者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组织了一系列的活动。
本文将从案例的背景、目标、实施过程、成效评估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以期为社会工作方法的本土化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通过对这一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社会工作方法的本土化实践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本土文化的特点、社区的实际需求、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等。
同时,也需要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索和反思总结,以不断完善和优化社会工作方法的应用。
1. 社会工作方法的本土化实践背景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实践是基于我国特有的社会文化背景。
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家庭观念、人际关系和社会价值观等方面都与西方国家存在显著差异。
社会工作方法在我国的应用必须考虑到这些文化因素,以确保其适应性和有效性。
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实践的发展与我国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变革,这也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城乡差距、老龄化等。
这些问题对传统的社会工作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社会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适应。
再次,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实践还受到政策法规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工作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这些政策文件强调了社会工作方法的本土化,要求社会工作在实践中紧密结合我国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实践还受到国际社会工作发展的影响。
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内容本土化探索
中西价值观差 异很大 , 工作方法 、 技巧之异最 终都可归结为
理念之异 。杨 中芳认为 , 西方社会 的价值 观基础是“ 个人主义 ” , 欲通 过个 人成 就来带动 全社会 , 使其成为一个更能培养个人成就
行之有效 的基本方法 , 但却不的服务情 境 中 , 还需 加入 宗 族、 单位 、 学校或项 目等层次作为补充 , 甚至有时在农村社会 工作 中非宗族层面 、 在都市社会 工作 中非单位层面不能解决问题 。对 于小组工作 , 李颖奕和唐晓容 的研究表 明: 教育 、 社会化 、 成长 、 互
则应强调水库移民问题 ; 沿海高校可注重 流动人 V的适应和 白领 I 阶层的压力 ; 边疆高校则可注重少数民族 的适应 和援建人员 的压 力等等 。苏明 、 昌阳就针对广西经济落后 、 李 民族文化多元 、 疾病 防控形势严 峻 、 农村 问题 突 出的区情 , 出了广西社会 工作教育 提 本土化 的概念 。笔者曾亲历 汶川 的灾后社会工作 , 深感 培养 当地 羌族和藏族社会工作者的重要性 。 在讲授 三大核心 工作方 法时 , 同时指 出其在我 国的局 限 要
文化发生 了全面碰撞 , 造成 了中国化 困境 。
过 于强调让案主不顾他人看法来谈 自身的需要或感想 , 反而会 导 致 案主的不适甚至抗拒 。教师在讲 授时可提及儒家 的人伦秩序 、
大同社会 和费孝通 的差序格局 、 人社会 ; 熟 还可辨析中国人的“ 自
我” 概念与西方不 同, 是从属于家庭 、 宗族 、 单位等所属社群的 , 是 在集体主义约束之下的有限 自我 , 个人的需要 与家庭需要往往界 限不 明 , 个人 的想 法要迎合权威 的想法 , 造成实 践中案主 自决 的 困难 ; 再进一 步引出, 在我国的妇女社会工作 中, 指导性原则很可 能要 比非指导性的 白决原则更奏效 。
社会工作方法的本土化实践
社会工作方法的本土化实践社会工作方法的本土化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问题日益复杂化,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社会问题更加突出。
解决这些社会问题需要有专业的社会工作人员进行干预和帮助。
然而,社会工作的方法和理念来自于西方发达国家,无法完全适用于中国的实际情况。
因此,如何进行社会工作方法的本土化,成为当前社会工作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
社会工作方法本土化的意义在于承认并尊重不同文化和社会产生的不同实践,以满足当地人群的需求。
本土化可以使社会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当地的文化和社会背景,更好地适应当地的实际情况,提高社会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在实践中,本土化需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的差异社会工作方法的本土化需要考虑到文化的差异。
中国的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族群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和行为表现。
例如,在村庄里,乡村包括亲疏、邻里互助、集体意识、相互关爱等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在社会工作中得到重视。
社会工作者应该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尊重当地的文化特点和民俗风俗,与当地群体建立良好的关系。
二、经济状况的差异社会工作方法的本土化还需要考虑到当地经济状况的差异。
经济水平的差异导致人们在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
一些穷困地区的人们生存条件不容乐观,面临着粮食、住房、医疗、教育等多方面的困境。
社会工作者应该了解当地的经济状况对人们的影响,采用当地群体容易接受和适应的帮助方式和手段,以达到更好的实践效果。
三、政策环境的差异中国各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改革程度不同。
不同的制度安排可能会影响社会工作者的服务方式和途径。
政策环境的差异对社会工作者的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社会工作者应了解政策环境和制度规定,将其与某一实践场所的文化与特点相结合,为当地的群体提供更具有特色和实际意义的服务。
四、社会背景和历史的差异不同地域和地区的历史和社会背景的发展都不尽相同,这将会影响到社会工作方法的本土化。
社会工作者要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习惯和民俗,将不同方面因素相结合,在服务对象中实践、先期反应和参与到社会变革中去,建立和谐的帮助关系。
优势视角下学校社会工作本土化路径探析——以浙江省金华市为例
在社会转 型时期 也面 临着 诸多的压力 教 师面对着 来 自学生
。 。
绩 主导的校 园 内
4
.
家长
学校
、
社会 等
,
家长 认识 到健康 成长 的重 要性 自杀 自残 的新 闻见诸 报端
,
。
多方面 的期待 和 压力 也对 学校构成 了压力
, 、 ,
家长们 在震惊 的同时也在思考 正确
。
学校职 能的转变 性
,
其中
、
,
个人优势包括 期望
。
能力 和
、
学校社会工作 尚待开发 挑 战分 析
。
、
社会 关系 和 机会
对 于 学校社会 工 评
,
二
作 的发 展而言
:
学生
。
、
教师
家 长对学校社会工 作 的认识
金华市学校社会工作发展 的挑 战有 以 下几点
1
.
价 生活
, 、
、
期望
,
以 及 目前 发展所拥有 的资 源 和 机 遇
社会 工作是 以 学生及 学生教育 相关的学校 整合校 内外资 源
、
家庭 以 及社 区 为主
而对 于社 区 的认 同感 和 归 属 感就较低 了 社 会工作 专业 的低认知 度
, 。
帮助学生解 决在受教育 过程 中
,
大多数学校 领导 和 老师都 没
,
人 际关 系等各方 面问题
、
从 而促进学生成 长的专
, ,
,
学校 的管理 和
,
发展方 面
,
较少考 虑社 区 因 素
。
也 未将 自身 的发 展统合进社 区 学生对 于学校 的认 同感很 高
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模式的本土性探讨资源概念的引入
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模式的本土性探讨资源概念的引入一、概述随着社会工作教育的不断发展,实习教育模式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日益受到重视。
在实习教育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如何结合本土实际,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模式,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资源概念的引入,为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模式的本土性探讨提供了新的视角。
资源是社会工作实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等有形资源,还包括文化资源、社会关系等无形资源。
在实习教育过程中,如何有效整合和利用这些资源,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是构建本土性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模式的关键。
本文旨在探讨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模式的本土性,通过引入资源概念,分析实习教育模式中的资源利用现状,探讨如何结合本土实际,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模式。
本文也将对资源概念的引入对实习教育模式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社会工作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1. 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重要性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作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习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的平台,有助于深化学生对社会工作的理解和认识。
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社会工作的实际操作过程,了解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而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在实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遵循社会工作的伦理规范和职业要求,与不同背景和需求的群体进行有效沟通,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人际交往能力。
通过处理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和挑战,学生能够逐渐形成自己的专业判断和思考方式,提升专业素养。
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有助于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传统的理论教学中,学生往往难以将所学知识与社会现实相联系。
而通过实习教育,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巩固所学知识。
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际应用能力。
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之阐述
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之阐述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社会变革的加速,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的助人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实践。
然而,由于文化背景、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社会工作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路径和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因此,社会工作本土化成为了学术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内涵、发展历程、影响因素及其实践策略,以期为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社会工作本土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本文将阐述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概念框架和理论基础,分析其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具体表现和发展趋势,探讨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实践策略。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等。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本文将系统地呈现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研究现状和进展;通过对具体案例的深入剖析,本文将揭示社会工作本土化在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社会工作本土化模式的比较研究,本文将探讨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共性和差异,为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社会工作本土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工作的本质和内涵,推动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和发展;也可以为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促进社会工作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的发展需求,为我国的社会进步和和谐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理论基础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学和文化学的理论,二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理论。
从社会学和文化学的角度来看,社会工作本土化强调文化适应和文化敏感。
文化适应理论指出,社会工作在引入和实施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本土文化的特点,尊重并适应这些特点,以确保社会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接受性。
文化敏感则要求社会工作者在提供服务时,能够敏感地察觉到服务对象的文化背景和需求,以便提供更贴切、更人性化的服务。
社会工作专业实习调查报告
社会工作专业实习调查报告汇报人:2023-12-12•实习背景与目的•实习过程与经历•专业知识与技能应用目录•个人成长与反思•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识与体会•总结与建议01实习背景与目的实习单位介绍单位名称XX市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单位性质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服务领域儿童、青少年、老年、家庭、社区等单位规模中型,拥有专业社工团队和志愿者队伍实习岗位及职责实习岗位:社会工作实习生参与社会工作项目策划、执行和评估负责相关文书撰写和资料整理岗位职责协助社工开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参与机构内外培训、会议和交流活动02030401实习目标与期望学习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提升实务能力了解社会工作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拓宽职业视野培养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个人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兴趣点02实习过程与经历实习时长为期三个月的实习,从X年X月X 日至X月X日。
工作时间每周工作五天,每天8小时,共计40小时/周。
加班情况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偶尔需要加班处理紧急任务。
实习时间安排030201接待来访客户,了解客户需求,提供咨询与支持。
客户服务负责整理和归档客户案例资料,确保信息准确无误。
案例管理参与策划和执行社区活动,提高居民参与度。
活动策划与执行与团队成员共同完成任务,定期参加专业培训和分享会。
团队合作与培训具体工作内容实习团队共有5名成员,分别负责不同领域的社会工作。
团队规模与分工通过定期团队会议、企业微信和邮件等多种方式进行沟通交流。
沟通方式使用共享文档和任务管理工具,提高团队协作效率。
协作工具鼓励开放、诚实的沟通,及时化解矛盾和问题,共同推动项目进展。
冲突解决团队协作与沟通03专业知识与技能应用案例分析结合具体案例,运用社会工作理论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反思与总结对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提升理论素养。
理论框架应用在实习过程中,运用了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增强权能理论等,为服务对象提供全面、个性化的服务。
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论的研究综述与本土化思考
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论的研究综述与本土化思考【摘要】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论在社会工作实践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土化思考的融入更加凸显其必要性。
本文对国内外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并结合本土化思考提出了相关观点。
本土化实践对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论的启示也被提出。
通过应用案例分析本土化思考在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论中的实际应用。
文章探讨了本土化思考在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论中的意义,并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建议。
本文旨在呼吁研究者在社会工作领域更加重视本土文化,结合实践中的文化特点开展研究,以提升社会工作研究的质量和深度。
【关键词】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论、本土化思考、本土化实践、国内外现状、发展趋势、应用案例、意义、建议1. 引言1.1 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论的重要性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论的重要性在于指导社会工作者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研究工作,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研究方法论是社会工作研究的基础,是确保研究过程符合科学规范的重要手段。
通过研究方法论的引导,社会工作者可以准确地确定研究对象、确定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和工具,以及有效地分析和解释研究结果。
只有在科学规范的框架内进行研究,社会工作者才能够确保自己的研究工作具有说服力和实用性,从而为社会工作实践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论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只有加强对研究方法论的学习和应用,社会工作研究才能不断提升其学术水平和实践效果。
1.2 本土化思考的必要性本土化思考在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论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这种思考是指将国外的研究方法论融入本土文化、社会环境和实际需求中,以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特点和需求。
在社会工作领域,本土化思考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工作是一门以人为本的实践性学科,其研究方法论应当与当地社会文化和价值体系相契合。
通过本土化思考,能够更好地深入了解本地社区的特点和问题,有效开展社会工作实践。
本土化思考有助于提高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探讨
化体系,已经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社会工作教育的一项 基本任务。鉴于此,本文就此作一些探讨。 1 社会工作理论内涵的理解
通过重新梳理过去对这一问题已有的研究,对社 会工作理论本质内涵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对于社会工 作本土化的问题,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本土化” 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通过查询西方有关这方面的研究 得知,Walton 和 Abo 首次提出了本土化与社会工作 两者之间的关系,强调在不同的地区和环境下,本土 地化和社会工作两者之间具有不同的社会、政治、文 化和经济特征。Y ip 从从三个维度对社会工作本土化 的概念的界定进行了更进了一步的研究, 通过研究提 出了社会工作不仅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而且还具有 支配性与族群性和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特征,而王思斌 教授指出,只有把具有专业性与本土性特点的社会工 作有效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本土化与本土性二者之 间的互补关系。才能把二者之间的优势充分发挥出 来。所谓中国社会工作理论则被认为是“关于社会工 作的各种知识架构的总称”。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 内涵就是指对于引入和借鉴外来的理论,需要进行反
作者简介:李珍妮(19 91 —),女, 壮族,广西柳 州人,硕士,从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思与创新,并将其社会工作理论融入到中国社会的具 体实际情境当中去,在实践当中不断地进行总结和升 华,为本土化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基础,同时,也为 我国社会工作学者研究提供理论指引。近年来,有学 者又进一步对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理论自觉、文化自 觉方面的研究,甚至制度自觉,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 理解为是对社会工作本土性的追寻。 2 对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重要性的认识
2019 年 8 月上 教育 EDUCATIO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由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性,专业实习的开展有助于更好地实现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但是,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育却面临着重重障碍,主要体现为“实习资源不足”,包括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的缺乏。
为了应对这一现实约束,构建本土化专业实习模式的途径包括:加强机构的专业性发掘、义工性介入和实习指导老师的角色定位等。
[关键词]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实习模式[作者简介]张荣(1979—),女,河北石家庄人,济南大学法学院社会工作系讲师,主要从事社会工作方法、青少年社会工作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09)12-0078-02社会工作是一门在利他主义理念指引下的以助人为最终目标的应用性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有效的专业实习是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但当前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专业实习的应有功能却没有得到发挥。
面对目前我国社会工作实习的主要障碍,结合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背景,本文试就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实习模式的构建进行初步的探索。
一、我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主要障碍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包括两方面内容:课堂教学和专业实习。
这两方面内容彼此影响,课堂理论知识及实务知识的讲授是学生开展专业实习的前提条件,专业实习则是对学生课堂理论知识的巩固。
综合来看,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体系成熟的西方国家里,其专业实习教育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实习时间的明确要求。
在西方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对不同层次学生在专业服务机构中开展社会工作实习的时间都有明确的要求,比如,本科生不少于400小时,硕士生不少于900小时。
而根据国际社会工作学校联合会的规定,所有学士学位的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800小时的校外实习[1]。
二是实习机构的专业性。
在西方,随着社会工作的长久发展,出现了大量的专业实习机构,这便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实习提供了足够多的实习场所。
三是实习督导的专业性。
在西方,实习督导一般由机构中的资深社工担任,不仅具有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背景,而且具备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能够有效地对学生的实习进行专业的训练和督导。
与西方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育的发展相比,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育则面临着实习资源的不足。
1.从学校内在资源来看,主要集中于指导教师实务技能的缺乏。
由于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时间不长,在目前的国内高校中,具有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教师比例很低。
2003年12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曾对全国569位社会工作教师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教师研究专长的统计中,有“专业社会工作”背景的教师为19.16%,有“社会学”背景的教师为18.98%,而研究专长为“其他”的教师占21.09%[2]。
而且,国内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教师还普遍处于实务经验缺乏的状况,只有极少数的教师接受过系统的社会工作实务技能培训。
另外,由于部分高校没有专职的实习教师,学生实习的指导教师往往既上课又带实习,再加上学生人数过多,教师的时间又十分有限,指导作用也就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
2.从学校外部资源的缺乏来看,主要集中于实习基地的缺乏、机构督导的非专业性及实习机构的行政化。
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长,专业机构非常缺乏,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习时的选择余地很小,可供选择的有街道、社区居委会、福利院、民政机构等,这些机构都属于王思斌所指出的实际社会工作的机构[3],这些机构的特点是拥有社会工作的工作领域,具备一些本土的工作方法,但专业化水平不高。
同时由于这些机构的行政特征,使学生实习的专业性受到很大的影响,实习内容行政化,只是做一些打字、整理材料等打杂工作,达不到实习目的。
由于上述实习资源的不足,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虽然以不同方式和程度到政府的社会福利机构和社区开展实习,并得到了相应的专业训练,但从专业的角度而言,还远远不能达到专业实习的目的。
此种情境下,探索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本土化模式就显得十分重要而迫切。
二、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实习模式的构建社会工作专业的本土化实习模式是从“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衍生而来的,社会工作本土化最早是在1971年联合国第五次国际社会工作培训调查时提出的,社会工作本土化被定义为“将社会工作功能和教育与某个国家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的过程”[4]。
由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由于社会工作是一个发端于西方国家的专业性社会服务,所以当其进入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年第12期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实习模式初探张荣,龚晓洁(济南大学,山东济南250022)78中国这样一个非原生社会时必须完成某些改变,以更好地适应中国的风俗习惯、道德规范以及禁忌。
其中,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则构成了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一个层面。
因为专业实习是一个直接面对目标人群的实践过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才能更直接、更真实地接触到中国的传统文化特质并提出相应的反思,从而更好地完成社会工作本土化所需的种种调适和改变。
基于上述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任务,结合当前社会工作专业实习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社会工作本土化实习模式的构建途径主要集中于实习机构的专业性发掘、实习的义工性介入及指导教师的学习性角色定位。
(一)机构的专业性发掘机构的专业性发掘是专业实习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指从当前现有的实习机构中发掘出专业的发挥空间,并立基于机构的点滴专业性遵循专业程序来开展社会工作实务。
具体而言,这一发掘过程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在现有的实习机构中按照专业要求寻找出专业实习的领域,二是努力扩充现有的实习领域,发掘更多的实习机构。
1.就第一个层面而言,虽然现有的实习机构专业性不强,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现有的实习机构条件下,发掘出可以开展社会工作实务的空间,而不是消极地接受现有机构工作程序的同化。
在社区居委会实习时,可以按照社区工作的要求,了解社区现有的资源及居民的需求等;在社会福利院实习时,可以针对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尝试进行社会工作的介入;在民政部门实习时,可以结合社会行政的理论知识,学会观察现有的机构工作程序与理想的社会行政的距离等。
2.就第二个层面而言,现有环境下还有许多实习领域需要我们去探索。
(1)学校社会工作的发掘。
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往实习时普遍向外寻求实习机构,而忽视学校本身的专业性发掘。
当前,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滞后,学生出现的很多问题得不到切实的解决,如果在安排学生实习之前能够发掘学校社会工作的实习领域,无论是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实习还是对学生管理工作都是一个很有力的促进。
(2)农村社会工作的发掘。
当前的专业实习过程中,学生实习机构的选择普遍局限于城市,忽视了农村社会工作的发掘。
其实与城市实习机构的行政化相比,在农村更容易开展专业性的社会工作实践。
在这方面已有了一些实际例子,如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社会工作系就曾在2003年2月开展了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他们分别在湘西凤凰县、古丈县设立了三个农村实习点,其学生在三个月的实习时间内,和当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真实地感受当地农村的生活,尝试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工作手法,在实践过程中把社会工作理念融会贯通,同时不断地挖掘本土社会工作的发展之源,积累与总结经验[5]。
(二)义工性介入义工性介入包括教师的义工性介入和学生的义工性介入,教师的义工性介入可在实习开始之前进行,主要目的在于深入到学生的实习机构,寻找专业实习的开展领域,以便于在学生实习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指导。
教师的义工性介入为加强学校和机构的联系奠定了基础。
并且,教师的义工性介入也会使当前存在的机构督导缺乏问题得到缓解,即教师也发挥一半机构督导的作用,以弥补由于机构督导缺乏而形成的学生实习指导的空缺。
学生的义工性介入,即针对当前社区及其他相关机构对义工、志愿者的需求,以义工的身份而非实习学生的身份介入社区,在社区或机构内进行一系列的志愿服务,这样一来,不仅学生的介入比较容易,学生在进行志愿服务时也可遵循专业程序进行社会工作的专业实践,如开展个案服务、小组服务等。
(三)指导教师的角色定位首先,实习过程中教师也要成为实习者。
当前的专业实习中,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在这些问题当中,有些是教师能解决的,但有些可能是教师也感到困难的问题。
造成这种困难的原因之一是教师实践经验的缺乏,这就需要社会工作专业的实习指导教师进行实习者的角色定位,在学生实习之前或在学生实习过程中作为实习者进行实习,从而增加自己的实务经验。
这种实习者的角色定位,不仅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发挥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在指导学生时能有的放矢,同时也对教师自己的科研工作具有推进作用。
其次,实习过程中,教师与教师之间要形成共同促进的关系。
在学生实习过程中,不仅每个教师要具体指导学生的实习,同时,教师之间也要经常举行小组交流,对于学生实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研究磋商,这种关系的形成使具有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能够相互交流,从而有利于指导学生解决实习过程中遇到的个别疑难问题,更好地发挥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
综合上述,社会工作专业实习要想发挥其功能,可首先进行实习机构的专业性发掘,然后立基于志愿者或义工的切入点进行实习介入,最后教师在发挥对实习学生的指导作用时进行学习性的角色定位。
同时,这三者之间又是相互关联的,实习机构的专业性发掘可借助义工性介入的机会对机构的专业性进行探究,教师的学习性角色又成为教师义工性介入机构及对实习机构进行专业性发掘的认识基础。
[参考文献][1]吕青.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意义、困境与出路[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4,(2).[2]周丹红.关于地方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建设途径的探索[J].经纪人学报,2005,(3).[3]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5.[4]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42.[5]朱浩.农村社会工作实习札记[J].社会工作,2004,(6).[责任编辑宋一兵]张荣,龚晓洁: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实习模式初探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