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总复习材料解析题及问专项训练

合集下载

中考历史试题专题训练及答案

中考历史试题专题训练及答案

中考历史试题专题训练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A. 商朝B. 西周C. 夏朝D. 秦朝2.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的主要政治制度是:A. 分封制B. 郡县制C. 世袭制D. 禅让制3.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善对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进士科是选拔:A. 武官B. 文官C. 地方官员D. 宫廷官员4.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A. 贸易往来B. 宣扬国威C. 寻求新航路D. 探索未知世界5. 清朝末期,中国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A. 《南京条约》B. 《辛丑条约》C. 《马关条约》D. 《北京条约》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6. 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是________,它位于今天的四川省。

7. 我国历史上的“文景之治”指的是西汉时期的________和汉景帝的统治时期。

8. 唐朝著名的诗人杜甫被誉为“________”,他的诗作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

9. 清朝时期,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对西藏地区实行了________政策。

10.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__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1. 请简述“三国鼎立”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

12. 请简述“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3. 论述“一国两制”政策在香港和澳门的实施情况及其对两地发展的影响。

14. 论述“改革开放”政策对中国近现代发展的影响。

五、材料分析题(每题15分,共15分)15. 阅读以下材料,分析“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社会状况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此处为材料内容,由于篇幅限制,不具体展开)答案:一、选择题1. C2. B3. B4. B5. A二、填空题6. 都江堰7. 汉文帝8. 诗圣9. 宗教领袖认定10. 中华民国三、简答题11. 三国鼎立时期,指的是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魏、蜀、吴三国相互对峙的局面。

初三历史练习题与讲解

初三历史练习题与讲解

初三历史练习题与讲解近年来,历史学科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也成为初中学生的必修课之一。

为了帮助初三历史学生提升自己的学习水平和解答疑惑,本文将提供一些历史练习题并进行讲解。

练习题一:请解释以下名词的含义。

1. 封建制度2. 皇帝3. 秦始皇4. 五经5. 开放政策解答一:1. 封建制度是指一种以封建主义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为基础的制度。

它以封建地主阶级为统治阶级,以封建土地所有权和封建剥削关系为主要特征。

2. 皇帝是指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绝对的权力,通常通过世袭或选举产生。

3.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称帝的统治者,他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的封建帝国。

4. 五经是指儒家经典,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这些经典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开放政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鼓励外国的投资和国际贸易。

练习题二:请回答以下历史事件相关问题。

1. 解读秦朝的统一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请解释三国时期的政权更替。

3. 你认为明朝为何发生了海外探险?解答二:1. 秦朝的统一战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秦朝实行了一系列的变革措施,如统一的文字、货币和法律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秦朝的统一战争结束了战国时期长期的分裂割据状况,为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最后,秦朝还开创了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后来的政权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2. 三国时期的政权更替是指东汉末年由于政治腐败和地方割据等原因,中国分裂为三个国家:魏、蜀、吴。

三国时期的政权更替是一场长期的动荡战争,三国之间相互争夺地盘和军事优势。

最终,魏国取代了东汉朝廷,结束了东汉朝政权。

3. 明朝发生了海外探险主要是出于经济和政治的考虑。

明朝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相对较好,海外贸易得以扩大,海外探险就是为了寻求更多的贸易机会和开拓新的市场。

另外,明朝时期虽然国土辽阔,但周边海域不断有外族侵袭,海外探险也是为了加强国防和维护国家安全。

九年级上册部编历史复习三轮冲刺:材料分析题专练及答案(2)解析

九年级上册部编历史复习三轮冲刺:材料分析题专练及答案(2)解析

九年级上册部编历史复习三轮冲刺:材料分析题专练及答案(2)解析一、九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综合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88年改变不过是四十年代英国革命的完成。

显然,资产阶级、新贵族与王权的妥协是他们之间尖锐斗争的产物。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图采用和平的手段和合法的形式把王权改造成维护自己利益的工具……改变后,英国的资产阶级专政稳定下来,以议会为核心的政治制度,决定了一百年间英国政治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庄建镶《评英国1688年政变中资产阶级、新贵族与王权的妥协》材料二:由于英国煤的蕴藏量非常丰富,建立工厂十分方便。

蒸汽机的广泛利用,使英国到处都建立起大工厂。

那些高耸入云的烟囱,喷出缕缕烟雾;庞大的厂房,发出隆隆的轰鸣,打破了原来中世纪田因生活的恬静——历史已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材料三:纺织工业、采矿业和冶金工业的发展,引起对改进过的运输工具的需要,这种运输工具可以运送大宗的堞和矿石。

1830年以后,公路和水路受到了铁路的挑战。

短短数年内,铁路支配了长途运输,能够以比在公路或运河上所有可能有的更快的速度和更低廉的成本运送旅客。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材料一中“1688年政变"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以议会为核心的政治制度”的名称。

(2)材料二中“蒸汽机的广泛利用”与哪位人物进行技术革新有关?“历史已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指的是什么时代?(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铁路的出现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指出标志着铁路时代开始的历史事件。

2.妥协·斗争材料一英国议会上、下两院在1689年通过了《权利法案》,意在避免当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前车之鉴。

这部《权利法案》之所以能够成功实施,关键在于妥协原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英国议会愿意保留并接受君主制的形式,把国家主权的象征赋予国王……他的实质性权力受到议会法律的限制……议会主权才是最高的国家权力。

中考专题复习历史精选材料题(含答案)

中考专题复习历史精选材料题(含答案)

2019中考专题复习历史精选材料题1.宋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迅速。

材料一唐宋时期,南方农业发展超过北方,究其原因,南方战乱少,人口南迁,自然条件优越,农作物品种的改进等。

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江南地区发展的原因?材料二材料三“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 ——宋高宗材料四宋朝封建社会政治、经济中心南移,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经济的发展。

促进了商业的繁荣,而商业的繁荣则为海上贸易的发展准备了充分的物质基础。

材料五下图是出土于福建泉州的南宋海船,有13个密封的船舱。

(2)材料三中的“市舶(司)”是什么机构?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宋朝海外贸易的盛况。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

材料六(4)根据材料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纸币最早出现于我国什么地区及其对社会经济有何影响?2.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

它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材料一(1)根据材料一,写出材料中生产工具的名称?材料二耕获图(2)根据材料二,指出《耕获图》中出现的是何种水利灌溉工具?并说明该工具的特点。

(3)《耕获图》中既有插秧又有收获,这反映了宋代江南地区水稻的种植出现了什么现象?从越南引进了什么新的作物品种?(4)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使得粮食产量大大地提高了,南宋时期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

这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经济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结合上图及所学知识分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党中央提出许多新提法,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中国梦”,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到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基于世情党情国情凝聚而成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发挥着强有力的引领作用。

(1)材料中“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如何实现“中国梦”?(2)“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什么?(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体内容是什么?(4)“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实现“中国梦”两者有何关联?(5)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形势下如何保障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增长?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初三历史阶段专项复习总结卷——材料题(七年级下册).doc

初三历史阶段专项复习总结卷——材料题(七年级下册).doc

初三历史阶段专项复习卷一材料题(七年级下册)班级: 姓名: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特点。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皇帝之下,有由三公九卿组成的中央政府(自此形成的三公九卿制度,对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中央机构的设置,有着重要的影响X三公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1)材料一中的"皇帝"是谁?"三公"除丞相外还有哪两"公"?材料二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要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

帝方自操权柄,学士鲜所参决。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那一朝代官制的变化?"帝方自操权柄"是什么意思?材料三故宫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右图),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偏房"外景(3 )导游所说的"偏房"指的是哪一机构?请你对该机构的设立作简要评价。

2•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从汉朝丝绸之路的开辟到明朝前期的郑和下西洋。

我国一直实行和平、开放的对外政策。

但到了清朝,这种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

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哪个历史事件有关?(2)请你写出唐朝与日本、天竺交往中最有影响的两位使者的名字。

(3)南宋时海外贸易发达,商船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航海中广泛使用了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哪一项成就?(4)清朝前期实行了什么对外政策?有何影响?3•中国是文明古国,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

根据相关知识完成下列任务。

[图示解析]丝绸之路•无论是陆路•还是海路,都是中国开放沟通、拥抱世界的证明。

①n 河西走廊匚)今新疆地区匚》西亚匚二欧洲图1(1) 图1中①处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应填写的地点是【图片赏析】中国古代有许多举世闻名的创造,享誉世界。

中考历史复习专题训练 中国古代史综合二(含解析)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历史试题

中考历史复习专题训练 中国古代史综合二(含解析)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历史试题

中国古代史(二)一、选择题1.明朝中期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是()A. 奴隶社会B. 封建社会 C. 资本主义社会 D. 社会主义社会2.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文化成就的搭配,不正确的是()A. 李春——赵州桥B.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C. 宋应星——活字印刷术 D. 李时珍——《本草纲目》3.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

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A. 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 B. 商品经济发展后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C.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 D.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步提高的需要4.“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态,自蔹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

”这是宋人对唐朝哪位书法家的评价( )A. 柳公权B. 褚遂良 C. 欧阳询 D. 颜真卿5.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北方。

宋代南方农业经济发展的表现不包括()A. 推广种植籼型杂交水稻 B. 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C. 棉花的种植扩展到长江流域 D. 江南新辟许多茶园6.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A.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B. 印度洋沿岸和红海沿岸C. 印度洋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D. 波斯湾和红海沿岸7.下面是唐──元之间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其正确的演变顺序是()A. ①②③④B. ③④①②C. ①③④②D. ①④③②8.350多年前,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是()A. 戚继光B. 郑成功 C. 郑和 D. 林则徐9.下列人物中,对中外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的是()①李冰②李春③玄奘④鉴真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10.历史上的“澶渊之盟”是北宋与同时期少数民族关系的缩影。

它是北宋与哪个少数民族政权订立的 ( )A. 辽B.西夏 C. 金D. 元1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出现于()A. 两汉时期B. 魏晋南北朝时期 C. 唐宋时期 D. 两宋时期12.我国四大发明中在北宋时候发明的是()A. 造纸术和火药B. 指南针和造纸术 C. 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 D. 火药和指南针13.《旧唐书•魏征传》载:太宗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专题02 中国古代经济-2022年中考历史复习之材料解析题专题专项突破(32868468)

专题02  中国古代经济-2022年中考历史复习之材料解析题专题专项突破(32868468)

专题02 中国古代经济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他们)已经创造了一种木构房屋(如图)。

这种住宅十分别致,基础全系桩木构筑。

铺设地板,地板上立柱、架梁、敷椽、盖顶……材料三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

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

农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

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

——郭沫若(1)材料一中《神农教稼图》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根据材料二,“他们”应该属于哪一原始居民?房屋属于什么类型?(3)材料三是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述?说出判断的依据。

“农耕既普及”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主要是什么农作物?(4)结合上述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谈谈你的感受。

2.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是我们了解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毋庸置疑,促成战国手工业商品化的,不只是工商食官制(周朝的官营手工业制度)的瓦解。

战国时期农林牧副渔生产的飞跃发展及其产品的商品化,客观上要求手工业生产也随之迅速发展并使其产品商业化,以适应生产和交换的需要,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战国商品经济的飞跃发展》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城市与城市经济的发展,都达到了一个高峰期。

各诸侯国推行富国政策,对城市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大批的奴隶获得自由,逐步转变为封建土地所有制下的小农,周天子地位的下降,对诸侯国的发展束缚缩小,各诸侯国可以扩大城市规模。

(1)材料一的图一和图二均与古代哪个领域的发展密切相关?请选择其中一幅图片说说它在历史上的作用。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农业、手工业、商业三者之间的关系。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发展的原因。

3.经济是政治、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基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朝廷积存在京师的钱有几百万万,穿钱的绳子都朽了,已没有法子把钱数清。

太仓里累年积存的粮溢露在仓外,烂的已不能吃了。

”正是在这样的富厚情况下,西汉朝廷在武帝的时候走上了它的盛世。

专练12 中国现代史材料20题(解析版)-中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必杀800题(部编版)

专练12  中国现代史材料20题(解析版)-中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必杀800题(部编版)

中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必杀800题(部编版)专练12 中国现代史材料20题(解析版)(基础)1.应对大变局,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节点。

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9世纪中期,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大变局。

据材料甲归纳总理衙门的主要职责。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总理衙门应对大变局的效果。

新中国成立是中华民族的又一大变局。

概括材料乙中“党”的总任务,结合1956年的相关史实,说明总任务的完成情况。

改革开放使我国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据材料丙归纳2005年我国的经济特征,分析这一经济特征出现的主要原因。

【答案】(1)自强求富;海防;通讯。

洋务运动失败开启现代化历程。

(2)工业化;三大改造。

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重大成就;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3)经济迅速发展。

形成邓小平理论;确立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加人世贸组织。

【考点】洋务运动、“一五”计划、三大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分析】本题以“应对大变局,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节点。

”为切入点,考查了总理衙门的设立、洋务运动、过渡时期总路线、改革开放使我国进人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经济发展及原因。

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析】【小题1】(1)根据材料“凡策我国之富强者,要皆于该衙门为总汇之地,而事较繁于六部者也……海防事起,力求振作,采购战舰军械,创设电报邮政,皆该衙门专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总理衙门的职权几乎包括所有洋务,自强求富、海防、通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它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在中国的扩张,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客观上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小题2】(2)新中国成立是中华民族的又一大变局。

根据材料“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历史总复习—材料解析题及问答题专项训练1.材料一:“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

”材料二:“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毛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阅读以上二则材料,回答问题:①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年的哪两次运动?这两次运动发生的原因是什么?②结合材料二,列举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这时期的楷模有哪些?2.看图回答问题。

(12分)(“大跃进”时期的壁画。

画左上角的诗是: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①这幅漫画反映了大跃进时期的什么现象?②请你谈一谈这段历史给我们留下哪些教训?3.阅读材料: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请回答:①上述内容是党的哪次会议提出的?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何时开始?③根据材料说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指的是什么?4.阅读材料: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实现之间的矛盾。

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的实质……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请回答:①中共“八大”召开时,国内环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②“八大”对主要矛盾的分析是否正确?准备怎么解决这一矛盾?③为什么“八大”提出的路线和正确意见没有在实践中坚持下去?5.1935年初和1978年底,中国召开了哪两次重要会议?为什么说这两次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6.阅读材料: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有一副楹联:“扶大厦之将倾,……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与既倒,……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试结合学过的知识,论述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7.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春晖啊暖透了大江两岸。

啊,中国,啊,中国,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啊,中国,中国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春天的故事》结合材料回答:①这位老人是谁?他1979年制定了什么决策?(1分)②在沿海地区出现的经济特区、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有哪些(每项至少列举一项)?最终形成了一个什么样的开放格局?(2分)③为什么说1992你又是一个春天,这一年这位老人作出了什么决策?(3分)④从他说的话及其产生的影响等,你认为他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居于什么地位?简单说说原因。

(3分)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春天的故事》中唱道:“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举起座座金山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⑴“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春天”的到来与党哪次重要会议......的召开相关(2分)? “老人”指的是谁.(2分)?⑵“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圈”喻指什么?(2分)请你(模仿这位老人)在图中相应处...画出这些圈?(2分)⑶1992年,“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喻指哪一件事(3分)?有何影响?(3分)9.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在这一探索的过程中,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两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请回答:①这两次会议分别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召开的?(2分)②从八大到十一届三中全会20多年间,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经历了怎样的曲折过程?从这一曲折过程中你可以得出哪些认识?(2分)③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4分)10.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在这一探索的过程中,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两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请回答:①这两次会议分别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召开的?(4分)②从八大到十一届三中全会20多年间,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经历了怎样的曲折过程?(4分)③从这一曲折过程中你可以得出哪些认识?(2分)11.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党的正确领导是根本的保证。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2分)(1)哪次会议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这次会议实际形成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4分)(2)党的哪次会议上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简要概括它的内容。

(4分)(3)哪次会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分)(4)哪次会议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2分)12.材料一:1980年,中央决定将深圳的蛇口、罗湖等划为经济特区……材料二:1999年,江泽民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XX年,西部地区开发会议在北京召开。

①材料一、材料二反映的我国的方针政策各有什么目的?②从两则材料看,我国目前已形成怎样的发展格局?1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指的是什么?如何评价?14.为什么说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八下材料题参考答案2.①反映了“大跃进”时期的浮夸现象。

②“大跃进”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严重失误,它给我们留下的深刻教训是:凡事应遵照客观规律,实事求是。

浮夸害人、害己、害国家。

3.阅读材料答案要点:①中共十三大②三大改造完成以后或1956年底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完成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4.阅读材料:答案要点:①社会主义生产资料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②正确;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③党对全面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准备不足,缺乏经验,对当前的国情认识不清,“左”倾错误的干扰。

5.答案要点:⑴遵义会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⑵遵义会议: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毅然丢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方针。

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6.阅读材料论述答案要点: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邓小平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②实行改革开放后,他又提出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③十二大上他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观点;④十三大上他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⑤十三大根据他的设想,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总之,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因此说他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7. ①改革开放②深圳广州上海浦东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③南方讲话指出党的路线100年不动摇,特区姓资不姓社,发展才是硬道理④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实行改革开放后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邓小平初步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的问题8.⑴㈠十一届三中全会(2分)㈡邓小平(2分)⑵㈠设立深圳、珠海等4个经济特区(2分)㈡(每正确圈划出2个特区得1分,只对一个不计分,最高2分)⑶㈠邓小平南巡视察讲话(2分)㈡进一步解放了人们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2分) 9.①八大背景:基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

同时,世界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中国需要适应这种发展趋势。

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需要拨乱反正。

人们盼望安定团结的局面。

②八大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指明了方向;由于对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和对国情的错误认识,出现了“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等错误;在此期间,经济建设仍有一定的发展(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或广大干部群众对错误路线进行抵制);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了建国以来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作出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上来的战略决策,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认识:我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经曲折,社会主义建设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了建国以来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作出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上来的战略决策,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

(该问要求学生对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进行概括,若学生答案与本答案的表述不一致,但意思相符,可参照给分;若学生仅举出相关史实,也可酌情给分)10.(10分)①八大背景:基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

同时,世界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中国需要适应这种发展趋势。

(2分)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需要拨乱反正。

人们盼望安定团结的局面。

(2分)②八大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指明了方向;由于对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和对国情的错误认识,出现了“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等错误;在此期间,经济建设仍有一定的发展(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或广大干部群众对错误路线进行抵制);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了建国以来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作出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上来的战略决策,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

(4分)(该问要求学生对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进行概括,若学生答案与本答案的表述不一致,但意思相符,可参照给分;若学生仅举出相关史实,也可酌情给分)③结论:我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经曲折,社会主义建设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2分)(若考生答出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日趋成熟等内容,也可给分)11.(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2分)邓小平。

(2分)(2)党的十三大;(2分)主要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2分)(3)党的十四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