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儒释道思想解人生万象
儒释道三家的人生境界
儒释道三家的人生境界儒释道是中国古代的三大哲学流派,这三家在人生境界的理解上各有不同,每一家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价值观。
下面将分别探讨儒家、佛家和道家对人生境界的看法。
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人生境界的核心是“仁”。
儒家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成为一个具备仁德之德的君子。
仁者,爱人、恕己、尽责、宽容。
在儒家看来,人应该以仁为己任,通过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与人为善,以和谐的态度对待他人。
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社会秩序和家庭伦理。
儒家追求的境界是在社会中做出贡献,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佛家则追求的是超脱尘世的境界,其人生境界的核心是“涅槃”。
佛家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解脱,超越生死轮回的束缚。
佛家强调放下欲望,超越世俗的执着,通过修行实现心灵的解脱。
佛家追求的是超越个体的智慧和境界,通过觉悟和慈悲来摆脱人生的苦难,达到内心的安宁与平静。
佛家的人生境界是追求真理和智慧的境地,超越个人的欲望和苦难。
道家注重自然与天人合一的境界,其人生境界的核心是“道”。
道家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道家主张顺应天道,与自然共生共存,通过修炼内功,达到身心灵的和谐。
道家认为,人应该尽可能地保持内心的宁静和自然的状态,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即不主动干涉和扰乱自然的运行。
道家的人生境界是追求自由、无拘无束的境地,超越功利和欲望的束缚。
儒释道三家对人生境界的理解各有不同,但都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的和谐。
儒家追求的是社会伦理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佛家追求的是心灵解脱和超越苦难的境界,道家追求的是与自然的和谐和无为而治的境地。
每一家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和境界追求,都为人们提供了不同的人生选择和指导。
无论是追求仁德、涅槃还是道德,都是对人生境界的深入思考和探索,都是为了实现人的价值和境界的提升。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在儒释道三家的哲学思想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境界。
儒家道家人生价值理想社会追求的作文
儒家道家人生价值理想社会追求的作文全文共6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儒家和道家都是中国古代非常有影响的两大思想流派。
虽然他们的一些主张不太一样,但都追求着理想社会的实现。
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价值理想吧!儒家认为,人应该遵循"仁"、"礼"、"义"、"智"、"信"这些道德准则。
首先要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关心和爱护他人。
仁是儒家最重要的核心价值,一个有仁德的人必定是善良、宽厚、宽容的。
其次要谨守礼节,有谦逊有礼貌的品行。
比如对长辈要尊重,对朋友要友善等等。
再者要做一个正直有原则的人,不偏不倚、秉持正义。
智就是勤奋学习求知,做一个有博学多闻的智者。
最后信则是诚实守信、说到做到。
儒家理想中的社会就是"大同世界",亦即是一个非常太平、和谐、有序的世界。
在这个社会里,人人都互相关爱、互相尊重,遵守道德规范;贤能者获得重用,人尽其才,各得其所。
国家用"礼"统治天下,全体臣民都孝敬有礼。
整个社会就像一个和睦的大家庭,那该是多么美好啊!至于道家,他们主张"道法自然",顺应自然规律而行。
道家认为,人应该淡泊名利,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他们讲究"无为"的处世哲学,做事要随遇而安、没有过多的欲望和执著,任由自然本真的一面显现。
因此,道家追求的理想社会是一个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社会。
在道家眼里,理想世界是一个纯朴、自然、简单的世界。
人们生活简朴,远离奢华;淡漠名利,不争不斗;不太奢求,随遇而安。
整个社会就像村野一般,处处洋溢着田园诗般的宁静和谐。
道家认为,只有大家都回到最质朴、最自然的生活状态,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共生,精神和物质生活才能真正达到平衡。
虽然儒家和道家主张有些不同,但他们都在向往一个理想的、和谐的社会,让人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
这种理想世界虽然现实中难以完全实现,但它却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和向往。
儒道佛对人生的看法
阅读感想人生下来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婴儿,慢慢的我们成长,经历幼年、少年、青年,然后步入中年,继而逐渐老去进入老年阶段,最终死亡。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一个人对人生的看法都是不同的,那么儒、道、佛对人生的看法又是怎么样的呢?首先是“儒”,儒家的人生态度是“入世”、“有为”、“现实”的人生态度。
儒家既不关注外在的自然的探寻,也不关注向上的、向天国的追踪。
在方向上,既不向外,也不向上,它就是进入现实社会。
并且儒家强调“有为”,强调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与使命,重视为社会和他人贡献。
儒家对人生最大的启示就是它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有两句话最能代表着儒家这种有为的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都是人的一个积极有为的一种行为方式。
这是“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
而儒家的“现实”就是关注生命,关注生命层次的提升,而不去玄思、探索一种神秘境界,这是儒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
儒家立足于社会现实,注重对人自身的修养,强调家庭观念,以及对社会的改造。
其次是“道”,道家的人生态度是“超世”、“无为”、“超现实”的人生态度。
道家的“超世”可以这样说,就是道家的思维跟儒家不一样,儒家思维看问题都是在面上看,那么道家是一个否定性的思维,它就是对现实的制度、社会的运作、人与人的交往,它都是采取一个批判态度,用哲学的话说,就是超越经验、超越常识、超越对立、超越区分,来追求一种人道一体、天人合一的境界。
且道家的“超世”又和“无为”相联系。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他对知识、理性的东西,持超越的态度。
哲学上讲超越的概念,说无为而无不为,就是“因物之性,顺物之情,顺势而动”,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依顺事物的本性,依顺人的本性真情,依据本性和规律去办事。
“儒、释、道”道法三要
“儒、释、道”道法三要“儒、释、道”道法三要儒释道道法三要,是儒佛道的精髓,三要为:以儒做人、以佛修心、以道谋事。
多年来,我们学习儒家做人,亦学习佛家修心,就像我们从小到大无论是父母亲友还是学校师长,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教我们的都是怎么做人,却从不教我们怎么才能做成事、赚到钱。
踏进社会后,我们感到在学校学习的很多东西都无“用武之地”。
踏入社会,我们开始了从业、挣钱、讨生活的迷茫,由于大多数人赚不到自己所期许的收入。
于是,不知所踪,感受事态炎凉,人事无情。
于是乎又开始心态浮躁,脾气暴躁,性情孤僻等状态。
有人就开始找出路,不是找人生成功之道,而是认为是自己的心态出了问题,就想去避世,到哪里可以跳出五行外,不在凡尘中?于是佛家的修心避世只说,正好满足了这些人的需求。
佛家确实可以修心,但不可能让你避世,除非离开这个世间。
因为无论你到哪里,到处都有不公和不平。
寺庙就没有不公和不平吗?寺庙就可以跳出五行外,不在凡尘中吗?如果有人说可以,那他纯粹是胡扯,寺院难道不在人世间吗?“佛在心中,不在庙中。
”如果感到心态浮躁,脾气不好,想修一下自己的个性,不在于你身在哪里,只要时刻提醒自己就好。
什么是菩萨:佛家讲的“菩萨”不是庙里那个被人捏成几只手的泥胎,而是一种善行。
当你对别人施以援手时你就是菩萨;当你为他人行善时你就是菩萨;当你度化别人放下屠刀时你就是菩萨;当你懂得并实施施舍时你就是菩萨。
人有双性恶与善,作恶即恶魔,行善即菩萨。
时时行善不作恶,你就是人间活“菩萨”。
什么是佛:佛不在天上,佛不是神,佛是人,是能洞察天地的觉者、是能人生参透的悟者。
是当你自觉、自省、自悟、自知时,你就是“佛”。
什么是神:神不在空中腾云驾雾,而是在人体中,世上有神,只有一神,名叫精神。
神从心中来,从眼中看,从语气中出,从状态体现。
一个人有没有神,从他的眼睛看是否炯炯有神;他说话是否铿锵有力,信心十足;他的状态是否精神饱满。
一个人能做到这些,在众人的眼里,你就是一个名符其实的“神”。
儒道互补的人生智慧
儒道互补的人生智慧儒家入世,方正为人,圆融处世。
道家养性,低调做人,高处成事。
儒家是追求入世、讲究做事,要求奋发进取、勇于担当、意志坚定。
道家是追求超世、讲究自然的,要求心明大道、眼观天地、冷眼看破。
儒道互补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既可以使人安身立命,又能活得积极而潇洒。
Vol.1儒家使人积极乐观向上在儒家的人生哲学中,所倡导和表现出的是一种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出自北宋理学家张载的《横渠语录》,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作“横渠四句”,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恢宏的意境。
“为天地立心”天地没有心,但人有心。
以人之仁心去映射天地之心,以匡正万物之性命,此乃为天地立心也。
“为生民立命”“为生民,就是为老百姓,“立命”就是命运,人民要有一个好的命运;为民众谋福祉,让人民在物质上走向富强,在精神上走向独立,此乃为生民立命也。
“为往圣继绝学”“往圣”指尧、舜、禹、孔子、孟子等圣贤们,“绝学”是从尧舜开始的中华文明的精华沉淀,“为往圣继绝学”就是努力复兴中华文化,甚至是整个人类文明!在今天,我们要传承复兴的不仅仅是儒家先贤的思想,对于中华复兴有用的所有思想,我们都应该去继承,去复兴。
“为万世开太平”“太平”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和谐、和平、富裕、公正。
这是儒家的最高政治追求了。
我们要众志成城万众一心,为民族的复兴,为万世太平而努力。
横渠四句,是儒家的一种胸怀。
儒家要成就的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尊严、有社会责任与参与意识,有仁、智、勇独立人格的人。
向圣贤看齐,圣贤是最高目标,一般人做不到。
但是要做有德君子,不做缺德小人,这是—般人通过努力可以做到的。
Vol.2道学让人生活恬静内敛清净道家是内敛型的,是内收的哲学,恬淡通脱的哲学,使人在进取时不忘后退,在获得时不忘舍弃。
如果说儒家是进取的智慧,那么道家就是放弃的智慧。
放弃的智慧就是要学会放弃一些不必要的、不自然的欲望。
佛儒道三家思想揭示的人生真谛:放下过去,变通当下,奋进未来
佛儒道三家思想揭示的人生真谛:放下过去,变通当下,奋进未来所谓“大道至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支柱的儒释道,其实本质上并不高高在上,而与我们的人生与生活密切相关。
有人说: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放得下”,道家的最高境界是“想得开”,儒家的最高境界是“拿得起”。
换个角度,如果把我们的人生分为过去、现在、未来,不妨用佛家的心境去看待过去、用道家的智慧立足当下,用儒家的精神对待未来。
跟佛家,学会放下过去佛家教会我们的内心修炼,最重要的是一种自在的心性。
如果用三个词概述佛家所倡导的人生主旨,那便是:看破,放下,自在。
人生,由看破开始,在放下中前行,于自在中成就。
“放下”是“看破”与“自在”的桥梁。
如何能看破?什么是自在?只有懂得放下的真谛,才能了解。
有这样一个故事。
老和尚带着小和尚下山,在河边看到一位过不了河的年轻女子。
小和尚自己蹚水到了河对岸,老和尚却背起女子帮助她过了河。
小和尚问道:“师父,我们僧人是不能近女色的,您为什么要背那名女子过河?”老和尚答道:“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怎么还背着呢?”我们的人生之道,不也是如此吗?刚过去的2020年,你一定经历了很多挫折悲欢,是否还要继续背着?那些我们一直背着的东西,就叫做“放不下”。
何为看破?看破什么?便是我们所背的事情之虚妄;何为自在?便是放下这虚妄的包袱后的轻松安宁。
我们活得纠结,在于那些早已过去的事儿还放在心里;我们活得太累,在于我们背了太多本该放下的包袱。
这就是人生太累与痛苦的真相。
要懂得适时放下,适时清零。
《六祖坛经》中问:“道须通流,何以却滞?”'道'原本非常通流顺畅,没有阻碍,所谓的“却滞”又从何而来呢?《金刚经》中答:“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世间一切的事都如梦如幻,如水面的气泡,如镜中的虚影;如清晨的露珠,日出即散;如雨夜的闪电,瞬息即逝。
我们平时所看到事物的形与相,都不是真实的形与相,事物真实的形与相是“无相”。
高一作文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对人生的启示
高一作文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对人生的启示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高一作文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对人生的启示】大家好!我是小明,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对我们人生的启示。
虽然这些思想产生于很久以前,但它们依然给我们现代人带来了很多有益的人生智慧哦。
首先说说儒家思想吧。
儒家最有名的思想家是孔子和孟子。
他们所倡导的核心思想就是"仁"。
什么是"仁"呢?简单地说,就是"爱人"。
孔子教导我们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意思是说,如果有什么事情是你自己不愿意的,就不要去对别人做。
比如说,你肯定不愿意别人骂你、打你,那你就不应该去骂别人或打别人。
这个道理很简单,但做起来可不容易哦!孔子还教导我们要"学而时习之"。
翻译成现代话就是要勤奋学习,经常温习所学知识。
记住啦,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
如果偷懒的话,很快就会忘记所学的东西。
所以同学们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专心上课,按时完成作业,一定能取得理想的学习成绩。
除了勤学之外,孔子还告诫我们要"慎独"。
意思是说,即使你一个人无人看管时,也要谨慎自己的行为,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人。
大家想一想,如果全世界的人都能言行一致、光明磊落,那社会就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安全了!孟子也是一位伟大的儒家思想家。
他教导我们要"尽心知性""存心养性"。
这些都是告诉我们,要用正确的方式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本性,发扬光大自己的长处和优点。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我们都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过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
接下来讲讲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的两位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他们总是教导人们要顺其自然,遵循大自然的法则生活。
比如老子提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意思是,要常常反省自己,去掉心灵的杂念和私欲,最终达到一颗"虚心"的境界。
儒、释、道文化对人生事业发展的启迪
儒、释、道文化对人生事业发展的启迪儒释道文化的异同论儒释道文化是代表着我国的文化精髓,是我们的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的财富。
儒释道文化对现今社会更有着不可否认的适用性。
我们通过儒释道文化获得了许多社会经验,使我们对社会有更新一层的认识。
儒释道文化在各自的发展中也赋予了新的含义,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他们之中各有异同,互为补充,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门学科。
西方学者评出“东方三大圣人”,第一是老子,第二是孔子,第三是六祖慧能,正好代表了中国三教:以孔子为代表的儒教,以老子为代表的道教,以禅宗六祖慧能为代表的中国佛教。
“儒”指的是孔子开创的学派,曾长期作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存在,其影响波及朝鲜半岛、日本、中南半岛、中亚、东南亚等地区,是世界四大宗教之一。
释是印度净饭王儿子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宗教,因悉达多为释迦牟尼佛,故又称释教。
佛教是世界四大宗教之一,道指的是东汉末年张道陵依据《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创立的宗教,是中国本土宗教。
在中国境内广泛传播,影响巨大。
儒教最主要的是一个字:“伦”,也就是伦常。
封建社会由于人们所处社会地位和阶级的不同,每个人都应各安其位。
儒家认为天下一盘棋,上天把你摆放在哪里,赋予你什么权力、职责、义务,那么你就遵守履行属于你的责权义,你就要乐天知命,这其实就是最早的“螺丝钉理论”。
道家的核心是“命”,既是生命的“命”,也是修炼的“命”―――是意义完整的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机器,有这样的“命”或人生,你这个人才算是活得有价值,你要修一个好的人生,快乐的人生,健康的人生,那才过得有价值。
老子的《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言,但是他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哲学家。
《道德经》的每一句话都是“蜂王浆”。
老子可能三五个字就够我们用一辈子。
现在大家引用最多的“大智若愚”,其实还不是老子最核心的观点,其最核心的是“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
解读儒释道揭示人生哲理
解读儒释道揭示人生哲理儒家、道家、佛家是我国文化史上三种重要的思想资源与思想传统。
中国人文精神,尤其表现在人生智慧上。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的人生智慧是德性的智慧,礼乐教化的智慧,通过修身实践的功夫,尽心知性而知天。
道家老子、庄子的人生智慧是空灵的智慧,逍遥的智慧,超越物欲,超越自我,强调得其自在,歌颂生命自我的超拔飞越,肯定物我之间的同体融和。
佛教的人生智慧是解脱的智慧,无执的智慧,启迪人们空掉外在的追逐,消解心灵上的偏执,破开自己的囚笼,直悟生命的本真。
儒释道三教的哲学,充满了普遍和谐、园融无碍的智慧,在今天仍有其价值与意义。
一儒家的人文关怀与价值信念孔子揭示了中华文化的价值理想,肯定人的文化创造,尊重历史上积累的文化成果。
这首先表现在他对周礼的维护。
周文源于宗教并取而代之。
周代礼乐教化是中华先民长期伟大创造的结晶。
礼使社会秩序化,乐使社会和谐化。
礼让为国,安定社会,消弭争夺战乱,节制骄奢淫逸,是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的前提。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知,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以一定的规矩制度来节制人们的行为,调和各种冲突,协调人际关系,使人事处理恰到好处,这是礼乐制度的正面价值。
试问,在二千五百至三千年前,人类的哪一个文明有如此辉煌的制度文化建设?一个稳定和谐的人间秩序总是要一定的礼仪规范来调节的,包括需要有一定的等级秩序、礼文仪节,这是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的事情。
《中庸》中记载孔子答哀公问政的一段话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这就是说,“仁”是人的类本质,是以亲爱亲人为起点的道德感。
“义”是合宜、恰当,尊重贤人是社会之义的重要内容。
“亲亲之杀”是说“亲亲”有亲疏近远等级上的差别,“尊贤之等”是说“尊贤”在德才禄位上也有尊卑高下的等级。
“礼”就是以上“仁”(亲亲之杀)和“义”(尊贤之等)的具体化、形式化。
儒释道对人生的启示
儒释道对人生的启示咱今儿个来聊聊儒释道,这儒释道啊,就像是人生路上的三位超级导师,各有各的妙处。
先说说儒家,儒家就像是那个严肃又热心的班主任。
整天在你耳边念叨着要做个正人君子,要遵循一大堆的礼仪道德。
这就好比给你的人生画了个规规矩矩的框框,你要是想调皮捣蛋,“啪”,立马被儒家的戒尺打手心。
你看,儒家让我们积极入世,就像硬把你从被窝里拽出来,塞给你一堆任务,告诉你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感觉就像是给你套上了小夹板,让你一路狂奔向着成功的彼岸。
不过呢,这夹板也不是坏事,它能让你跑得更直溜,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要是没有儒家的这些唠叨,咱可能就像没头的苍蝇,到处乱撞。
再瞧瞧佛家,佛家就像是一个看透一切的智者,坐在那高山之巅,云淡风轻地看着世间的一切。
佛家告诉我们这世间的一切都是虚幻的,就像那海市蜃楼一样,看着挺美,其实摸不着。
我们就像一群在戏台上瞎蹦跶的小丑,被各种欲望牵着走。
佛家说要放下,这放下可不容易,就好比让一个守财奴把他的财宝全扔了,那简直比割肉还疼。
但一旦你真的开始试着放下,就像甩掉了身上重重的壳,一下子轻松得能飘起来。
道家呢,道家就像是一个逍遥自在的神仙。
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这就好比你是一棵小树苗,道家说你就按照大自然的规律生长就好了,别瞎折腾。
别今天想长成参天大树,明天又想变成歪脖子树。
道家就像一阵清风,在你被儒家的规矩压得喘不过气,或者被佛家的高深理论弄得晕头转向的时候,吹过来,告诉你:“嘿,放松点,跟着感觉走。
”儒家是那根坚实的拐杖,让你在社会的道路上稳稳当当;佛家是那盏清心的明灯,让你在欲望的迷雾中看清方向;道家是那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你自由随性的心灵之门。
有时候觉得,儒家像一个严谨的工程师,把人生的大厦按照精确的图纸搭建;佛家像一个深邃的哲学家,在你灵魂的深处进行一场思想的大扫除;道家像一个浪漫的诗人,带着你在自然的怀抱里尽情撒欢。
要是把人生比作一场旅行,儒家就是那详细的旅行攻略,告诉你每个景点该怎么玩;佛家就是那提醒你不要被途中的小诱惑迷惑的智者;道家就是那个鼓励你随性而游,发现意外之美的伙伴。
儒释道对人生的启示
儒释道对人生的启示儒家说,要积极入世,做个君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这就好像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标,告诉我们该往哪儿走,该怎么做。
想想看,要是大家都能像君子那样,讲诚信,懂礼仪,有仁爱之心,那这世界得多么美好啊!这不就是我们一直追求的和谐社会嘛。
佛教呢,告诉我们要慈悲为怀,要看破红尘的纷纷扰扰。
就好像给我们的心安上了一双慧眼,让我们能看透那些虚幻的东西,不被功名利禄所迷惑。
哎呀,有时候我们在这尘世中摸爬滚打,不就是容易迷失自己嘛。
佛教的智慧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内心的路,让我们找到真正的自己。
再说说道家,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这就像让我们顺应自然的节奏,不要去强行改变什么。
好比那流水,它总是自然而然地流淌,遇到石头就绕过去,遇到低谷就填满。
我们的人生不也应该这样嘛,不要总是和命运抗争,有时候顺着它的方向,反而能走得更顺畅呢。
你说,要是我们能把儒释道的这些启示都融合起来,那我们的人生得多精彩呀!遇到困难了,我们就用儒家的积极进取去克服;面对诱惑了,我们就用佛教的智慧去抵挡;在生活中,我们就用道家的顺其自然去对待。
你看那些成功的人,他们不往往都是有着儒家的进取精神,同时又有着佛教的平和心态和道家的豁达胸怀嘛。
他们在该努力的时候拼命努力,该放下的时候也能洒脱放下。
我们普通人也可以这样啊!工作的时候,就像个儒家弟子一样,努力拼搏,争取做到最好。
和人相处的时候,多一些仁爱之心,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遇到烦心事的时候,就想想佛教的那些道理,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
在生活中一些选择上,就顺其自然,不要过于纠结。
儒释道对人生的启示,真的是太宝贵了。
这可不是什么空洞的理论,而是实实在在能让我们生活变得更好的智慧呀!我们可不能把它们丢在一边,要好好去领悟,去实践。
我们的人生就像一场旅行,儒释道就像是我们的旅伴,它们能给我们指引方向,能给我们力量,能让我们的旅程更加精彩。
所以呀,让我们带着儒释道的启示,开开心心地去走我们的人生之路吧,难道不是吗?。
融儒佛道之智,驭大时代之浪作文
融儒佛道之智,驭大时代之浪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融儒佛道之智,驭大时代之浪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老师让我们写一篇作文,题目是"融儒佛道之智,驭大时代之浪"。
听起来很酷吧?其实我一开始也不太理解这个题目的意思,不过没关系,我尽力写一写自己的想法。
首先,我们来看看"儒佛道"都是些什么东西。
老师说,儒是儒家思想,佛是佛教,道是道家学说。
它们都是中国古代的一些重要思想和学说。
儒家讲的是做一个有修养、有道德的好人;佛教教导人们要放下执着、明白因果;道家主张顺其自然、与天地合一。
这些思想听起来好像很深奥,可是仔细一想,它们其实都在教导我们怎样做人、怎样生活。
就像我们平时上学一样,老师总会教导我们要尊重他人、勤奋好学、诚实守信等等。
其实儒佛道的智慧就蕴含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
那么,为什么要"融"儒佛道之智呢?因为这三者虽然有些不同,但它们的核心思想是相通的,都谈及了做人处世的道理。
我们应该把它们的精华融会贯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智慧。
比如,儒家重视孝悌礼义,这和我们要尊重长辈、友爱同伴是一致的。
佛教倡导放下执着,这就教导我们不要太过物质,要明白物质的价值是有限的。
道家主张顺其自然,告诉我们要遵循自然规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融会这些智慧,就能让我们做一个有修养、有智慧的好人。
可是,单单做一个好人还不够,我们还要"驭大时代之浪"。
这是什么意思呢?老师说,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充满变革的大时代。
科技在飞速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身边的一切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就好像一股汹涌的浪潮,若是我们没有足够的见识和能力,就会被这股浪潮所淹没。
那该怎么办呢?没错,我们就要运用儒佛道的智慧,去驾驭这股大时代的浪潮。
具体来说,就是要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和好奇心,时刻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要有宽阔的胸怀和包容的心胸,接纳新事物的同时也要坚守自己的原则;还要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去主动拥抱这个新时代,而不是被它所淹没。
试比较儒道佛三家的人生态度,并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儒家对你人生态度的影响
试比较儒道佛三家的人生态度,并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儒家对你人生态度的影响第一篇:试比较儒道佛三家的人生态度,并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儒家对你人生态度的影响试比较儒道佛三家的人生态度,并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儒家对你人生态度的影响一、儒家的人生态度:“入世”、“有为”、“现实”的人生态度(一)“入世”:所谓“入世”,就是表示儒家既不关注外在的自然的探寻,它也不关注向上的、向天国的追踪。
在方向上,既不向外,也不向上,它就是进入现实社会。
儒家创始人孔子有这两句名言:一是“未知生,焉知死?”,就是重视生命,不关注死亡以后的状态。
二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人现在这么郁闷烦恼,自己的事情还没治理好,搞这么多鬼事干吗?所以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这就是说到儒家的“入世”的情怀。
(二)“有为”:儒家强调“有为”,就是强调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与使命,重视为社会和他人贡献。
儒家对人生最大的启示就是它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孔子生前周游列国十四年,到处宣传他的思想。
时人评价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知道不能干你还硬要干,就不是违反客观规律吗?这是对孔子的最大误解。
我们说,儒家精神的精彩就在于这番话。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当你的良知判断并确定一个一生将为此奋斗的境界,哪怕是在实现这个境界过程中遇到多少艰难困苦,在所不惜,不放弃这种努力,不放弃这种追求。
它展示的是一种百折不挠的韧性:理想暂时不能实现,但不停止努力,一旦时机成熟,这种理想就能实现。
有两句话最能代表着儒家这种有为的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都是人的一个积极有为的一种行为方式。
那么我要问,为什么中国圣贤要让真正的君子这样呢?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
因为在中国古人看来,因为“天行健”,即自然的运行是刚健有为,因此人应该效法天道而自强不息。
所谓天道“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风雨博施,阴阳大化”,都是在这样运动着,生生不息啊。
儒释道互通和谐人生
儒释道互通和谐人生儒释道互通和谐人生儒释道互通和谐人生1、道理,道理,“道”“理”何在?道是宇宙之间大千世界(天地日月)、森罗万象、芸芸众生之启始,亦为人类文化之渊源。
道是宇宙之间的普遍真理。
道是宇宙的本体根源,运动法则(规律),它的属性是“和”。
2、道的规律性就是老子的“自然无为”。
道是宇宙之间、天动地静、日月运行、四时成序、万物的长生收藏、枯荣交替,没有任何主观、意气、感情、私心等个人行为,均属自然。
就是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无论大小多少,都蕴含着各自的自然情理。
在一个人的为人处世及日常生活中,必须遵从事物的自然情理,不该任意妄为,不该将个人的意气、主观、感情、私心,强加于事物之上。
如此,处事即成,交人必和,才有生生不息的生命。
3、道的属性是“和”,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宇宙之间大千世界森罗万象,芸芸众生虽然千差万别错根盘结,但都蕴含着两重性,事物的两重性(阴阳),达到“和”的境界,就是最佳状态。
因为“和”是道的属性,它才有无限的生命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道即生,无道即亡,正指道与事物紧密而不可分离的关系。
4、道的普遍性。
道生天地万物以后,道的整体运动法则(规律)、“和”的属性仍然混融于天地万物之中。
道与天地万物的关系,如同水与波,波即水,水波一体;道即物,物即道,道物无二。
道在人身中就是一点本来的天真本性。
5、人因有“妄心”,而失去了本性,随之与大道脱离了关系。
而事物失去了本性,脱离了道的关系,不仅与本身不利,还会危害人类,破坏自然,背离了天人合一的状态。
6、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故“人法地”。
但大地虽然如此,还因势之高低,质之软硬,有沧桑之无常,须取法天道无不私覆、永不衰竭的运化之道,故“地法天”。
但天还有四时变更、寒暑交替之幻化,还须师法生育天地、运行日月、天养万物、无有任何主观意气、感情私心的“道”,故“天法道”。
道的最高属性就是自然法则,故“道法自然”,顺应自然的法则。
儒家、释家、道家对生命的诠释
儒家、释家、道家对生命的诠释所谓道不远人大道至简,作为中国文化三大支柱的儒释道。
其实并不高高在上,而是与我们的人生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儒家的最高境界是“拿得起”、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放得下”、道家的最高境界是“想得开”,儒释道的最高境界就是这三句话九个字。
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人生境界说”,其中三个最著名的可以与儒释道这三大最高境界对照参悟。
跟儒家学拿得起儒家是追求入世、讲究做事的,要求奋发进取、勇于担当、意志坚定。
概括为三个字,就是拿得起。
什么是拿得起?且看这个“儒”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需,合起来就是“人之所需”。
人活世上,有各种精神或生存的需要,满足这些需要就需要去获取。
去拿,并且拿到了、拿对了,就是拿得起。
怎样才能拿得起?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曾提出,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须经过三重境界。
这三重境界体现的正是儒家精神,所以正是路径所在。
第一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登上高楼,远眺天际,正是踌躇满志,志存高远,高瞻远瞩,一腔抱负。
人生,志向决定方向,格局决定高度;小溪只能入湖,大河则能入海。
所以做事,要先立心中志向;成事,要先拓胸中格局。
第二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事情是需要去做才能成的,成越大的事业,需要越大的努力和付出,甚至要经受越大的磨难和困苦。
这个世间,从来都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所以无论如何,都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第三重境界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说的是历经磨难而逐渐成熟、成长,最终豁然贯通、水到渠成。
这其中蕴含一个重要道理,就是苏东坡所说的“厚积而薄发”。
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人要做的,就是不断厚积,等待薄发。
这就是拿得起的完整路径,也是事业成功的完整过程。
跟佛家学放得下佛家是追求出世、讲究清净的,要求能看到《金刚经》所言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做到《心经》所言的“照见五蕴皆空”。
概括为三个字,就是“放得下”。
儒释道三家最经典的人生智慧
儒释道三家最经典的人生智慧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各有传承,统贯着学术与文化的命脉。
后世的仁人君子也都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修身立人,做着出世入世的事业。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始终是在矛盾斗争与融合渗透中发展,犹如三枝奇葩,各彰异彩,相互辉映。
历代也多认为三者之间有着彼此补充的作用,故有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说法。
道家:追求自然无为、返璞归真,涤除玄鉴,潇洒旷达,体现了机敏做人的学问。
不是追求阴谋诡计,也不是一味圆滑世故,而是一种智慧和谋略,它既防止别人伤害自己,同时也能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广交人脉,左右逢源,事事畅通无阻。
儒家:讲究持重、勤谨、正气、担当以及自省、中庸的为人处世之道,体现了中正做事的学问。
这种心态,让人圆融通达,变得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成为社会精英。
佛家:主张四大皆空,慈悲宽大、包容忍让,视世间万难为无物,不怨天尤人,从自然,呈本性,体现了超脱修心的学问。
有了这种心境,人就会变得豁达而坚强,远离仇恨,避免灾难,获得人生的成功。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本厚重的智慧书,那么,道家智慧是最机敏的一页,儒家智慧是最中正的一页,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一页。
学习了解儒、释、道三家智慧,帮你全面地解读其思想精华,把传统智慧运用于现代生活中,在做人、做事与修养心性方面为你提供帮助和借鉴。
时代在变化,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这都需要我们去探索和思考。
纵贯儒、释、道三家智慧,撷取道家、儒家、佛家中最经典的人生智慧,以儒家做人、道家做事、佛家修心。
这是一个竞争的时代,也是一个成大事的时代,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如果你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那么你只不过徒有满腹经纶而无所用。
如果你一味老实耿直,不懂应变之道,那么你也只能处处碰壁,逃脱不了平庸的魔掌。
如果你素来争强好胜,百折不弯,不懂屈伸进退,那么你也只能吃亏在后,赔了夫人又折兵。
如果你总是心直口快,不加掩饰,不知用晦于明、藏巧于拙,那么你也只能聪明反被聪明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儒释道三家智慧,洞见人生!
儒释道三家智慧,洞见人生!口袋哲学品味读书哲学与人生作者:田青,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来源:活法(ID:huofa2005)本文已获授权我们现在要复兴传统文化,那么传统文化都包括哪些内容?我有一个比喻,我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三根柱子,两层楼。
大家都学过物理,三角形是最稳定的,三根柱子是什么呢?就是儒释道,缺一不可。
现在有一个倾向,很多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国学,把国学等同于儒学,把儒学简化成《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其实这些都是启蒙的东西。
真正儒学的精髓是什么?就是仁义礼智信。
联合国总部有孔子的八个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八个字很简单,但是全世界所有的人都按照这八个字要求自己,那么世界就和平了。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儒家强调读书最重要的一点是完善自己的人格,其实儒家的根本思想就是两个字:礼乐。
但是今天的礼乐还剩多少?首先礼已经很少了,礼貌是要培养的,礼貌要用形式来表达,我们看日本人总在礼貌地鞠躬,但是人家鞠躬是跟我们中国人学的,中国有些年轻人越来越没有礼貌了。
我有一个学生,他跟我说:“老师,我现在特别难受,我见到我尊敬的师长,我想表达尊敬,但我不知道该怎么表达。
”他说上小学时,要戴红领巾行队礼,小学毕业之后到今天,他就不会行礼了。
道家让中国人的心里平衡得到最好的补充,中国历代的知识分子是按照儒家的要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有多少人能够封侯,能够建功立业?那个时候中国的知识分子就看到了道家的无争无为的思想。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的变化就更大了,儒家不关注人的精神生活,只关注人的道德,子路曾问孔子生死之事,孔子只回答六个字:“未知生,焉知死?”那么人究竟有没有灵魂?人死了以后到哪儿去呀?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中国人才考虑这个问题。
当时的中国,产生了很多哲学家、思想家,为什么中国没有创造任何一个宗教呢?宗教的产生,必须有条件。
任何宗教的产生,都必须是社会的上层感受到现实的不合理和现实的痛苦。
儒释道,人生的三大修行
儒释道,人生的三大修行儒释道是中国文化的三大精髓,三家智慧各有侧重,而这种不同侧重恰恰可以对应人生的三大阶段——年轻时、中年时、年老时。
中国文化因儒释道的融合而趋向圆满,这是人生的三种大修行,也是人生的三种真境界。
年轻时学儒家人在年轻时,要么思想刚刚开始成熟,要么刚刚踏入社会,此时面临很多重大人生课题,比如学会做人做事、能够安身立命等等。
而这些课题,也正是儒家的重要课题;儒家提供的,也正是最恰当、最好的智慧。
孟子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什么是浩然之气?就是至大至刚之气,也可以说是正气。
先要有一身正气,这是做人的根基。
孔子言“吾十五而有志于学”,自此一生不辍;王阳明也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立志,这是做事的根基。
这两大根基,都需要也最适合在年轻时确定,如此之后铺开的人生才能有底线和方向,而避免误入歧途甚至邪路。
人在年轻时,未经社会地充分打磨,身上往往有很多毛病和弱点,如果没有修养功夫,就很容易跑偏,失去操守、投机取巧,最终变得圆滑世故甚至不择手段。
这就需要儒家的“内省”工夫,所谓“吾日三省吾身”,勤于内省并及时修正,这是最有效也最容易上手的修养功夫,关键看能不能重视起来并做下去。
如果能养成习惯,日积月累之下就是真修养。
人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也最容易在周围人影响和现实刺激下不讲信用、不讲义字。
这样的人,做人已经失败,做事必也做不大、做不久,甚至把自己折进去。
于是儒家所极力倡导的“信”“义”,就显得尤其重要,最适合年轻人作为做事和做人准则。
“恕”,又是儒家的一大精神。
人在社会上,面临复杂的局面,很多事都是不合理,很多人都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没有宽容的态度,不但做不好人、行不好事,甚至连路都可能都走不下去。
懂得宽恕,这是一种涵养,也是做人的一种方法和策略。
最能概括儒家精神的一句话,就是《易经》中那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上面所说,就是厚德载物,这是自强不息的底子,人品的底子好,事业的盘子才能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儒释道思想解人生万象
儒释道思想的合和传承成就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昌盛不衰。
通过理解运用儒家的中庸之道思想,结合道家的太极双鱼图和释家的佛教符合”卍”,我们能够解开宇宙人生的秘密。
太极双鱼图是有阴与阳,明与暗,空与色等相对的两极合和而成,并不断循环往复。
根据佛教”卍”的形状结合现实世界的存在,我们可以推测这个世界有五个相组成,四个不断变化旋转的相和一个居于中心的相,这四个可变相分别是:时间,空间,物性,能量。
一个固定相是:心核。
这和道家的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有些相似。
对于这五个相分别给出的定义如下:
时间:心核自身运转的周期,及心核围绕或被围绕其他心核运转的周期。
空间:心核自身的形态,及心核与心核之间处于相对平衡位置的状态。
物性:心核自身的特性,及心核与心核相互作用产生的其他特性。
能量:心核得到,失去或保持自身状态的能力,及心核与心核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状态的能力。
心核:是时间,空间,物性,能量的合和体,心核是宇宙存在的基本单元,即是有形的亦是无形的。
(如:地球,太阳,人,树,山,海,光,电,磁场,思想,意念等等。
)
通过以上简单的定义,我把这五个相每个相分为两个极
时间:加快,减慢
空间:扩大,缩小
物性:吸引,发散
能量:聚合,释放
心核:聚合,发散
四个可变相都以固定相为基础,每个可变相都与另外三个变相相关联,其中任意一个可变相的发展会影响另外三个可变相发展,任何三个可变相可以确定第四个可变相。
通过排列组合,形成两个基本心核:聚合,发散。
即两个相反的佛教符号
心核聚:“卍”
物性吸引------时间加快------空间缩小------能量聚合
当物性,时间,空间,能量同时达到平衡时,心核就停止继续聚合
心核散:“卐”
物性发散------时间减慢------空间扩大------能量释放
当物性,时间,空间,能量同时达到平衡时,心核就停止继续发散
对于“聚”的心核来说,当物性吸引时,时间就会变快,空间就会缩小,能量就聚合。
同样的道理,当空间,时间,能量其中的任意一相发生相应改变时,其他三个相也随之改变。
对于“散”的心核来说,当物性发散时,时间就会变慢,空间就会变大,能量就释放而减弱。
同样的道理,当空间,时间,能量其中的任意一相发生相应改变时,其他三个相也随之改变。
根据佛教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思想,我们可以理解,每个心核都可以同时代表心核聚和心核散。
这样的话,一共有32个心核。
心核(1):物性吸引------时间加快------空间缩小------能量聚合
心核(2):物性发散------时间减慢------空间扩大------能量释放
心核(3):物性吸引------时间加快------空间缩小------能量释放
心核(4):物性发散------时间减慢------空间扩大------能量聚合
心核(5):物性吸引------时间加快------空间扩大------能量释放
心核(6):物性发散------时间减慢------空间缩小------能量聚合
心核(7):物性吸引------时间加快------空间扩大------能量聚合
心核(8):物性发散------时间减慢------空间缩小------能量释放
心核(9):物性吸引------时间减慢------空间扩大------能量释放
心核(10):物性发散------时间加快------空间缩小------能量聚合
心核(11):物性吸引------时间减慢------空间扩大------能量聚合
心核(12):物性发散------时间加快------空间缩小------能量释放
心核(13):物性吸引------时间减慢------空间缩小------能量聚合
心核(14):物性发散------时间加快------空间扩大------能量释放
心核(15):物性吸引------时间减慢------空间缩小------能量释放
心核(16):物性发散------时间加快------空间扩大------能量聚合
宇宙运转的根本动力是平衡,不管是心核聚还是心核散,心核内部物性,时间,空间,能量之间的平衡,心核与心核外部空间需要达到物性,时间,空间,能量的平衡。
先满足心核内部平衡,再达到心核与其外部平衡,如果存在不平衡,心核将朝着自身及与外部空间,物性,时间,能量的平衡状态中运行。
例如:聚合心核,如果聚合的时间,空间,物性,能量大于心核外部的时间,空间,物性,能量,那么不断聚合心核已经逐步转变成心核发散得状态,当其聚合的心核达到内在平衡时,就产生心核突变,成为向其外部空间发散得心核。
如此不断的反复,产生了宇宙天体的不断运转。
当聚合心核和发散心核相互作用时。
心核聚与心核散通过四个相中的任何一个相合和,就能产生物性,时间,空间,能量的转移。
如物性发散的心核与物性吸引的心核发生合和,“散”的心核将逐步消失,“聚”的心核将逐步增强,当达到平衡时,聚合心核与发散心核达到平衡停止合和,如果由于惯性的力量“聚”的心核物性能量逐渐强大,散得心核物性能量逐步真空,当聚的心核其时间,空间,物性,能量受到外部的发散心核的影响而不能平衡时,聚合心核变成了发散心核,发散心核变成了聚合心核,如此往复。
这里我们把心核定义为人(也就是人的个性)。
要找到这32个心核的规律(佛教中所说的32相,佛教中描述的32个相是不科学的,宇宙中没有相固定的存在,一切都在变化的),我们必须要找到心核聚,心核散的分界点在哪里?只要我们找到了中间分界点,心核“聚”“散”也就明确区分了。
也解答了佛教中所说的上下有别,中间未定的玄机。
根据自身能量与世间能量平衡原理,通过以上时间,空间,物性,能量的排列组合,我们可以得出80种不同的保存平衡方式。
(这也可以理解为佛所说的人有80种好)
80好=16(四个相不平衡)+32(三个相不平衡)+24(二个相不平衡)+8(一个相不平衡)
心核散是佛所说的修善,也是学佛,得道的必然条件,但根据太极双鱼图物极必反的原理,超过了自身的能力的无止境的发善,导致自身心核的不稳定,思想偏执,生活及生存能力差
等等,反而导致其家庭成员,社会给他不断地供给帮助,往往就变成为一个聚合的心核,适得其反了。
当然,一个聚合的心核,如果其聚合的强度太高,根据平衡的原理,来自社会舆论,道德法律等等压力,其不得不向外部环境发散,从而成为一个发散的心核。
当然如果其个性太强,不愿意分配其资源给其他人,那么他的内心必将经历发散的痛苦。
如同宇宙每个心系由小到大一样,人类也是如此,先是自己,在是家庭,在是社会活动等等由小而大组成。
首先要满足自身的平衡,在逐步的向外界平衡。
这里我可以想象理解,当年佛陀为什么确定寺庙和僧人的存在,僧人因为脱离家庭关系,其内在心核的定义范围只确定在其个人,外在心核就是社会众生。
僧人通过个人的不断修行,通过发善心,讲善法,其心核散的能量达到世间的最大化,在世间成为佛法的强大吸引者,传播者,并以此成佛。
这里简单的举个例子,
1.龙卷风,是自然界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物性吸引,时间加快,空间变小,能量聚合而产生的,当其内部达到平衡时,就不断与外界的时空,能量,物性产生合和作用,导致其逐步的发生时间减慢(速度减小),空间变大(龙卷风的运动范围,及其形状变大),物性发散(龙卷风的空气凝聚力减弱),能量释放(龙卷风的强度降低)从而最终与自然界达到平衡状态,消散在自然界中。
2.人的生长过程,都是通过物性,能量,空间,时间合和而成的,通过人的基因,在母亲的肚子空间中吸收充沛能量,通过10个月左右的胎养产生。
在其生长过程中,同样时时刻刻受到自身的时间,空间,物性,能量的合和与外界相关物性,时间,空间,能量的合和作用,从而有了智慧,经验的增长,身体的长大和衰老等过程。
3.人和人的交往过程,其实就是彼此时间,空间,物性,能量的合和过程,时间慢,空间小,物性散,能量放的人与时间快,空间大,物性聚,能量聚的人在一起容易成为彼此的互不而感情很好,彼此都是心核聚或心核散的人由于彼此咱有欲望的强烈或彼此不关心在一起容易矛盾。
具体的情况可以参照16个心核的排列。
4.当前中国社会剩男剩女的增多,主要是由于中国处在一个时间加快,空间变小,物性吸引,能量聚合的过程。
由于时间加快,空间变小,那女之间相处的机会就小,由于物性吸引,能量聚合,人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要求较高,这样一来男女之间就不容易相近,而导致了剩男剩女的增多,由于女性的生育期及衰老期比男性明显,所以女性就更容易出现剩女的现象。
个人觉得中国的儒释道思想是可以解开地球上人类活动的一般规律的,同时对一些心理问题及精神病的发病原理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
由于个人智慧有限,很多现象还不能理解。
这里希望那些对儒释道文化,对人生万象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深入的去研究,可以参照我的一些想法,也可以用你们自己的理解智慧解答宇宙人生的规律。
金鹏飞
2013/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