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 伤寒
伤寒论中伤寒的定义
伤寒论中伤寒的定义伤寒,又称为伤寒病,是中医学中的一种传染病,主要由伤寒杆菌引起。
它的特点是高热、寒战、头痛、四肢酸痛、口渴等症状。
伤寒的定义是指人体被伤寒杆菌侵袭后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伤寒的定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解析。
首先,从病因角度来看,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
伤寒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属于沙门氏菌科,是伤寒的主要病原体。
其次,从临床表现来看,伤寒的典型症状有高热、寒战、头痛、四肢酸痛、口渴等。
高热是伤寒最常见的症状,发热持续时间较长,一般可达1-2周。
寒战是发热初期的主要表现,伴随发热而出现,伤寒杆菌进入血液后,产生的内毒素引起机体的寒战反应。
头痛是伤寒常见的症状之一,常伴随发热而出现,疼痛多呈持续性,有时伴有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四肢酸痛是伤寒的典型症状之一,主要表现为全身肌肉酸痛、无力感,常伴有乏力、食欲不振等。
口渴是伤寒的常见症状,发热时机体代谢增加,导致水分丢失,引起口渴感。
此外,伤寒还可引起其他症状,如腹痛、便秘或腹泻、皮疹等。
伤寒的定义还可以从发病机制来进行解析。
伤寒杆菌进入人体后,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一般经口感染,少数可经呼吸道感染。
伤寒杆菌进入小肠后,通过破坏肠道上皮细胞的屏障功能,侵入淋巴组织和血液,进入全身各器官,引起全身性感染。
伤寒杆菌在人体内繁殖,产生内毒素,导致机体产生中毒反应,引起发热、寒战等症状。
此外,伤寒杆菌还可以引起机体免疫反应,导致炎症反应,进一步加重疾病的症状。
伤寒的定义还可以从病程特点来进行解析。
伤寒的病程分为四个阶段,即寒战期、发热期、平热期和恢复期。
寒战期是发病后的早期症状,表现为寒战、高热等。
发热期是伤寒的主要病程,发热持续时间较长,体温可达39-40摄氏度。
平热期是指发热结束后,体温回到正常范围,但仍有一定症状,如乏力、食欲不振等。
恢复期是指疾病进入愈合阶段,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症状逐渐减轻,但仍需注意休息和调养。
伤寒的定义是指人体被伤寒杆菌侵袭后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伤寒是几类传染病(一)
伤寒是几类传染病(一)引言概述:伤寒是一种主要通过食物或水源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由伤寒沙门氏菌引起。
伤寒一般表现为高热、头痛、腹痛和腹泻等症状。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伤寒的分类,为读者提供更加全面的了解。
正文内容:1. 按病因分:- 伤寒病:由伤寒沙门氏菌引起。
- 副伤寒:由副伤寒沙门氏菌引起。
- 第三类伤寒:由其他沙门氏菌引起。
2. 按临床表现分:- 典型伤寒:典型症状包括持续高热、相对脉搏过缓、相对收缩压降低等。
- 非典型伤寒:症状可能不明显,常与其他疾病混淆,如肺炎、胃肠炎等。
3. 按传播途径分:- 食物传播:主要是通过食用被伤寒沙门氏菌污染的食物或饮用水引起的。
- 接触传播:通过与感染者直接接触或接触污染物体,例如排泄物等而传播。
- 空气传播:少数情况下,通过近距离飞沫传播引起。
4. 按治疗方法分:- 抗菌治疗:常用药物包括氟喹诺酮类、第三代头孢菌素等。
- 对症支持治疗:如补充水分、调节体温、缓解症状等。
- 预防接种:疫苗接种可有效预防伤寒的发生。
5. 按疫情流行性分:- 散发病例:指零星散发的疫情,通常与个别感染者相关。
- 局部流行:指在某一地区连续发生某种传染病,通常与局部环境、卫生条件相关。
- 流行爆发:指在相对较短时间内,某地区出现大规模传染的疫情,通常与食品或水源污染相关。
总结:伤寒是一类主要通过食物或水源传播的传染病,根据病因、临床表现、传播途径、治疗方法和疫情流行性可进行分类。
对于伤寒的分类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来减少疫情的发生和传播。
《传染病:伤寒》课件
伤寒的预防措施
1
加强个人卫生
勤洗手、采取消毒措施,保持环境卫生,是预防伤寒的最基本方法。
2
接种疫苗
建议居住在流行地区的人群接种伤寒疫苗,可以参考医生的建议。
3
尽早就医
如果有发热、腹泻、腹痛等症状,要及时就医,进行适当的抗菌治疗,以避免病 情恶化。
伤寒的治疗
对症治疗
补液、调整酸碱平衡、膳食疗法等方法可以缓解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
抗生素治疗
通过对病原菌进行抗生素治疗,可以有效杀灭细菌,控制疾病的进展。
结束语
预防胜于治疗
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 饮食习惯和个人卫生习惯等方 面,加强预防措施,降低感染 风险。
就医及时
及时就医,有助于寻找病因, 减轻病情,避免病情恶化,让 自己和家人健康。
接种疫苗
接种伤寒疫苗,可以有效降低 患病风险,建议有需要的人群 接种。
《传染病:伤寒》PPT课 件
学习传染病:伤寒,了解病因、传播途径、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共同 预防和控制患病人数的增加。
什么是伤寒
疫情严重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 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疫 情普遍,仍是全球卫生领 域的重大问题。
危害性大
患者常以不明原因的发热、 腹痛、腹泻等症状为首发 症状,导致延误诊疗,病 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易感人群
伤寒多发生在卫生条件不 佳的地区,如水质差、环 境卫生差的地方,人群易 感。
伤寒的传播途径
食物污染
环境污染
饮食的不洁或饮食水被伤寒杆 菌污人流密集的公共 场所或家庭卫生状况不佳也是 传播途径之一。
个人卫生
个人卫生差,如洗手不彻底、 不及时更换内衣等,也可能会 引起病菌传播。
传染病学-04.01伤寒与副伤寒
形态学
morphologic
characteristics
• 沙门菌属D群 • 革兰染色阴性,短杆状,有鞭毛 • 菌体裂解释放出内毒素-主要致
病因子
• 在含有胆汁培养基中生长良好
伤 寒 杆 菌 电 镜 照 片
生存能力:较强
• 伤寒杆菌在自然界中抵抗力强 • 耐低温 • 在水面中可存活1-3周,在粪便中可存活
病理解剖
伤寒的病理特点:为全身单核—吞噬细胞 系统的增生反应。其中以肠道淋巴组织、 特别回肠下段的集合淋巴结及孤立淋巴 滤泡病变最显著。根据这一病理特点, 按肠道淋巴组织病变的进程各阶段与产 生相应临床表现来讨论。伤寒整个病程 为五周:
临床表现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回肠下段,回肠集合淋巴结 ↓继续繁殖,经胸导管 血液循环(第一次菌血症:潜伏期)
发病机制
• 伤寒沙门菌随血流进入肝 脾、胆囊、骨髓等组织器 官单核-巨噬细胞内继续大 量繁殖→再次进入血流→ 引起第二次菌血症(1-3W: 初期和极期)
• 第3-4w(缓解期):肠壁 溃疡形成,出血、穿孔
• 第5w(恢复期):溃疡愈 合期
物 传播媒介:虱子 病原体:普鲁娃立克次体 临床表现:起病急骤,5-6日鲜红色淤点样
皮疹,可遍布全身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增高,
外斐氏反应阳性
1873 英国内科医生William Budd阐明了伤寒的发病本质, 认识到它的传染性,基本病理 变化是小肠淋巴组织的增生、 坏死。
1913学术界规定将所有可运 动的、有鞭毛、相似生物学结 构和血清型反应肠杆菌,命名 为沙门菌。
罗伯特·科赫(1843-1910),
Robert Koch
• 重要贡献:首次证明了一种特定的微生物是特定传染 病的病原,阐明了特定细菌会引起特定的疾病,制定了 科赫法则
伤寒再燃名词解释
伤寒再燃名词解释伤寒,是一种古老且严重的传染病,属于急性肠道传染病。
这种疾病主要由伤寒沙门氏菌引起,通过食物和饮水传播给人体。
伤寒患者常常以高热、寒战、肠胃不适和全身虚弱的症状表现。
再燃,是指疾病在某一时间段内再次出现或恢复活动状态的情况。
在伤寒的情况下,再燃是指患者在初步康复后,疾病再次出现并导致症状的恢复或加重。
名词解释:1. 伤寒菌伤寒菌是引起伤寒的主要致病菌,学名为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
这种菌属于革兰氏阴性杆菌,其体内保有伤寒患者的粪便和尿液中。
感染伤寒菌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口腔摄入污染食物或饮水。
2. 伤寒病毒伤寒病毒是伤寒的病原体,造成伤寒病毒感染。
这种病毒是属于无囊膜病毒的RNA病毒。
其通过食物和水传播到人类体内,引起伤寒症状的发作。
3. 疫苗伤寒疫苗是预防伤寒的一种疫苗,主要通过激活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对伤寒菌的免疫力。
根据疫苗类型的不同,分为灭活伤寒疫苗和活疫苗两种。
疫苗的注射可以有效降低人群感染伤寒的风险。
4. 传播途径伤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给人类。
当伤寒患者排出带有伤寒菌的粪便时,若食物、饮水或其他物品被污染,未经消毒即直接或间接接触食入体内,就可能感染伤寒病毒。
此外,伤寒也可通过性传播、直接接触患者等途径传播。
5. 症状伤寒的典型症状包括高热、寒战、恶心、呕吐、腹泻、腹部疼痛和全身虚弱等。
患者会感到非常虚弱,食欲下降,体重减轻。
严重病例可能出现肠出血、人体器官受损和并发症等。
6. 治疗方法目前,治疗伤寒的主要方法是使用抗生素。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首选药物为氯霉素和氟喹诺酮类药物。
而对于抗药性伤寒的治疗,可选用阿奇霉素、氨基糖苷类药物等。
另外,伤寒患者需要充分休息、补充水分和营养,以增强免疫系统功能。
7. 预防措施预防伤寒的最佳方法是通过改善卫生条件,确保食物、饮水安全。
此外,接种伤寒疫苗也是有效的预防措施之一。
在高风险地区,建议在国际旅行前接种伤寒疫苗,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伤寒
伤寒[shāng hán]本词条由好大夫在线特约专家提供专业内容并参与编辑高世成(主任医师)中南医院感染科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主要病理变化为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增生、坏死为主要病变。
典型病例以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神情淡漠、脾大、玫瑰疹和血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主要并发症为肠出血和肠穿孔。
目录1疾病分型2发病原因3发病机制4病理生理5临床表现1. 5.1 多发群体2. 5.2 疾病症状6诊断鉴别1. 6.1 辅助检查2. 6.2 鉴别诊断7疾病治疗1. 7.1 药物治疗2.1.2.1.2.1疾病分型伤寒主要分为:普通型,轻型,暴发型,迁延型,逍遥型,顿挫型。
2发病原因伤寒杆菌感染后是否发病与细菌数量、毒力、机体免疫力等因素有关。
如胃酸过低、重度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等也是造成伤寒发病的因素。
3发病机制伤寒杆菌由口入胃,如未被胃酸杀死则进入小肠,经肠黏膜侵入集合淋巴结、孤立淋巴滤泡及肠系膜淋巴结中繁殖,再经门静脉或胸导管进入血流,形成第一次菌血症。
如机体免疫力弱,则细菌随血流扩散至骨髓、肝、脾及淋巴结等组织大量繁殖,至潜伏期末再次大量侵入血流,形成第二次菌血症,开始出现发热、皮疹及肝脾肿大等临床表现。
同时细菌可随血液循环扩散至全身各器官及组织引起病变,如急性化脓性骨髓炎、肾脓肿、脑膜炎、急性胆囊炎、心包炎等。
细菌可经胆道进入肠道随粪便排出,或经肾脏随尿液排出。
伤寒的持续性发热是由于伤寒杆菌及其内毒素所致。
病程第2~3周,经胆道进入肠道的伤寒杆菌,部分再度侵入肠壁淋巴组织,在原已致敏的肠壁淋巴组织中产生严重的炎症反应,引起肿胀、坏死、溃疡等。
若病变波及血管则可引起出血,若溃疡深达浆膜则致肠穿孔。
病程第4~5周,人体免疫力增强,伤寒杆菌从体内逐渐清除,组织修复而痊愈,但约3%可成为慢性带菌者,少数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不足等原因引起复发。
[1]4病理生理主要为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炎性增生反应,此病变镜检的最显著特征是以巨噬细胞为主的细胞浸润,巨噬细胞内可见吞噬了的淋巴细胞、红细胞、伤寒杆菌及坏死组织碎屑,称为“伤寒细胞”,是本病的特征性病变。
传染病学:伤寒
概述
4.全身性的急性传染病: 但伤寒的病变并非局限于肠 道,伤寒杆菌由口腔进入机体,引起持续的菌血症、 毒血症,伤寒杆菌经血播散至全身各器官中,引起病 变。所以,它又是一种 全身性的急性传染病 。
5.典型伤寒的临床表现 有七大特点:持续发热、特 殊中毒症状、消化道症状、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 肿大、白细胞减少。
? 少数病人因免疫力不足,潜伏在体内的伤寒杆 菌可再度繁殖并侵入血流引起 复发和再燃 。
病程第1周
血流 释放内毒素
产生临床症状
胆囊
从粪便排出
经肾脏随尿排出
发病机制
? 病程第4周(缓解期)随着人体免疫力增强, 尤其细胞免疫的增强,伤寒杆菌从血液与脏器 消失,体温下降,症状逐渐好转。
? 病程第5周(痊愈期)体温正常,症状消失, 肠壁溃疡逐渐愈合。
? 少数病人在病愈后,由于胆囊长期带菌而成为 慢性带菌者
流行病学
?世界各地均有伤寒的发生,尤以热带、亚热带地区、 发展中国家较为多见。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卫生状况 的改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 ? 发达国家,因国际旅游引起的散发病例时有发生。 ? 发展中国家,水源污染,可引起地方性流行或暴发 流行。
建国前 流行不断。 我国
建国后 发病率与病死率大幅度下降,散发 病例时有发生,部分地区仍有暴发流行。
(四) 流行特征
? 季节:终年可见,夏秋多见。 ? 年龄:儿童、青壮年发病率高。 ? 性别:无明显差异
发病机制
? 1.是否发病决定于感染的细菌量、菌株的毒力, 机体的免疫状态。伤寒杆菌的摄入量达 105以上才 能引起发病, > 107或更多时引起典型的临床经过。 具有“ Vi”抗原的菌株毒力强,同样感染量,发病 率高。
(一) 传染源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材料:《传染病、性传播疾病》伤寒
伤寒病原学伤寒杆菌属沙门菌D组,革兰染色阴性,有鞭毛、能运动。
伤寒杆菌致病的主要因素是内毒素。
区别:内毒素与外毒素内毒素:细胞成分对人体伤害外毒素:分泌物质对人体伤害小结:内毒素和外毒素内毒素外毒素伤寒√细菌性痢疾√霍乱√流脑√外面闯祸霍乱——外毒素伤寒杆菌致病的主要因素是A.外毒素B.肠毒素C.内毒素D.细胞毒素E.神经毒素[答疑编号700883205101]【答案】C抗原性1、菌体抗原(O)——IgM2、鞭毛抗原(H)——IgG肥达氏反应临床诊断3、表面抗原(Vi)——Vi抗体流行病学调查培养普通培养基培养,含胆汁培养基中生长更佳——慢性带菌者细菌常常存在部位:胆囊伤寒--慢慢,为之胆寒伤寒慢性带菌者常见的细菌存在部位A.肝B.胆C.结肠D.回肠E.脾[答疑编号700883205102]【答案】B抵抗力自然环境中生活力强耐低温对热与干燥的抵抗力较弱对一般化学消毒剂敏感流行病学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慢性带菌者是引起伤寒流行的主要传染源伤寒主要传染源——慢性带菌者知识扩展病原传染源传播途径伤寒伤寒杆菌患者和带菌者消化道(粪-口)细菌性痢疾痢疾杆菌患者和带菌者消化道(粪-口)霍乱霍乱弧菌患者及带菌者消化道共性小结:慢性、带菌者能使伤寒不断传播或流行的主要传染源是A.潜伏期末的病人B.伤寒的极期病人C.恢复期带菌者D.慢性带菌者E.缓解期带菌者[答疑编号700883205103]【答案】D传播途径消化道传播通过被病原菌污染的水或食物、日常生活接触、苍蝇和蟑螂等经消化道传播。
日常生活接触是散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水源污染往往造成暴发流行。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以儿童及青壮年发病较多,病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力,二次发病者少。
流行季节终年可见,夏秋季为多,多系散发,偶有暴发流行。
伤寒好发季节——夏秋季知识扩展病原好发季节传播途径伤寒伤寒杆菌夏秋消化道(粪-口)细菌性痢疾痢疾杆菌夏秋消化道(粪-口)霍乱霍乱弧菌夏秋消化道共性小结:夏秋病理变化特点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淋巴、肝、脾、骨髓→肝脾大伤寒病理学的主要特点是A.心肌坏死B.骨髓受抑制C.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D.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E.肝细胞广泛坏死[答疑编号700883205104]【答案】D伤寒→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记忆:伤心——因为孤单病理变化特点回肠下段集合淋巴结与孤立淋巴滤泡的病变最显著结合临床:右下腹痛(与菌痢区别--左下腹)伤寒→回肠末段伤心——回家疗伤伤寒最具特征性的病变部位在哪里最显著A.肝、胆囊B.回肠下段集合淋巴结与孤立淋巴滤泡C.乙状结肠D.肠系膜淋巴结E.结肠[答疑编号700883205105]【答案】B增生、坏死、溃疡形成和溃疡愈合四期增生期病程第一周淋巴组织高度肿胀、隆起,镜下可见淋巴组织内有大量巨噬细胞增生坏死期第二周肿大的淋巴结发生坏死溃疡形成期第三周坏死组织脱落,形成溃疡;结合临床:肠出血,肠穿孔溃疡愈合期第四周后溃疡渐愈合,不留瘢痕。
传染病 伤寒(一)2024
传染病伤寒(一)引言概述:伤寒是一种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摄入被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
该疾病在全球范围内仍然存在且具有较高的传染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伤寒的病因、传播途径、临床表现以及诊断和治疗方法。
正文:1. 病因:- 伤寒由沙门氏菌引起,有两个主要亚种: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
- 人类是这两个亚种的唯一宿主,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传播。
- 不良的卫生条件、污染的食物和水是伤寒传播的主要因素。
2.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摄入被污染的食物和水来传播。
- 人类排泄的粪便和尿液是最常见的传播来源。
- 食物加工和处理过程中的不卫生操作也可能导致食物被污染。
3. 临床表现:- 伤寒的潜伏期一般为1-3周,患者多表现为发热、头痛、乏力和肌肉酸痛。
- 其他常见症状包括失去食欲、腹泻、便秘和恶心呕吐。
- 严重的病例可能出现中毒性休克、意识障碍和出血现象。
4. 诊断和治疗:- 伤寒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史以及实验室检验。
- 血液和粪便样本的培养是常用的诊断方法。
- 对伤寒患者进行适当的药物治疗是治疗的关键,常用抗生素包括氯霉素和氟喹诺酮类药物。
5. 预防和控制:- 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伤寒的关键措施之一,包括改善卫生设施、净化水源和加强食品安全控制。
- 疫苗接种是预防伤寒的有效措施,目前有有效的伤寒疫苗可供使用。
- 教育公众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和健康意识也是预防伤寒的重要环节。
总结:伤寒是一种通过摄入被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的传染病,由沙门氏菌引起。
其临床症状多样,常表现为发热、头痛、乏力和肌肉酸痛等。
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验,治疗则需使用适当的抗生素。
预防伤寒的关键在于切断传播途径,提高卫生水平,并进行疫苗接种。
教育公众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和健康意识也是预防伤寒的重要措施。
传染病学伤寒
病原学 (Etiology)
1877年 Karl Joseph Eberth 和 Robert Koch从伤寒病人粪 便中分离出一种短小、有鞭毛、 能运动杆菌
1884年 Georg T. A. Gaffky在 德国从病人脾脏中分离出并进 一步证实是伤寒的致病菌。
1913学术界规定将所有可运动 的、有鞭毛、相似生物学结构 和血清型反应肠杆菌,命名为 沙门菌。
• 病人从潜伏期开始可从粪便排菌,从病 程第1周末开始从 尿排菌,故整个病程中 均有传染性,尤以病程的2-4周内传染性 最大。约2 %一5%的患者可持续排菌3个 月以上,称为慢性带菌者,是伤寒传播 和流行的主要传染源,以胆囊带菌居多。 有慢性肝胆管疾患(如胆囊炎,胆石症) 的伤寒病人则易成为慢性带菌者。
复发和再燃
• 复发 指有些病例在退热后 1-2周再次出现临床症状, 与初次发作相似,血培养
再度阳性。复发的症状较
轻,病程较短,并发症较 少。
• 再燃 指部分患者在进入恢复 期前,体温尚未下降至正常 时又重新升高,5-7天后方正 常。血培养常阳性。再燃时 症状加剧,其原因与菌血症 尚未完全控制有关。
临床表现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 潜伏期10天左右,其长短与 感染菌量有关,食物型爆发 流行可短至48h,而水源性爆发 流行可长至30天。
普通型
初期:缓慢起病,体温阶梯上 升,可有全身不适,酸痛,乏 力,5-7天体温达到39-40度。
极期:2、3病周出现典型伤寒 临床表现。
峰在北方地区常较南方迟1-2个月,儿童 和青壮年发病居多.
发病机制、病理解剖
发病机制
• 伤寒的发病主要取决于伤寒杆菌的感染量、毒 力以及人体的免疫力。伤寒杆菌内毒素是重要 的致病因素。伤寒杆菌随污染的水或食物进入 消化道后,一般可被胃酸杀灭,若入侵病菌数 量较多,或胃酸缺乏时,致病菌可进入小肠, 侵入肠粘膜,此时部分病菌即被巨噬细胞吞噬 并在其胞浆内繁殖,部分则经淋巴管进入回肠 集合淋巴结、孤立淋巴滤泡及肠系膜淋巴结中 生长繁殖,然后再由胸导管进入血液而引起短 暂的菌血症,即第一次菌血症,此阶段病人并 无症状,相当于临床上的潜伏期。
传染病之伤寒
传染病之伤寒伤寒,这一古老而又令人敬畏的传染病,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它曾肆虐人间,给无数的生命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也促使着医学不断地探索和进步。
要了解伤寒,首先得知道它是由什么引起的。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这种杆菌主要通过污染的水和食物传播,一旦进入人体,就会开始它的“破坏之旅”。
伤寒的症状往往在感染后的一到三周内逐渐显现。
一开始,可能只是觉得浑身无力、发热,就像得了一场普通的感冒。
但随着病情的发展,体温会持续升高,呈现出典型的稽留热型,也就是高热不退,体温常在39℃到40℃之间徘徊。
同时,还会伴有食欲不振、腹痛、腹胀、便秘或者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
患者的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皮肤上可能会出现玫瑰疹。
伤寒可不是个“单打独斗”的家伙,它带来的并发症也不容小觑。
比如说,肠出血和肠穿孔就是伤寒较为严重的并发症。
肠出血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便血、贫血等症状,如果出血量较大,还可能危及生命。
肠穿孔则更加凶险,会引起剧烈的腹痛、腹肌紧张等腹膜炎症状。
诊断伤寒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病史、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的因素。
其中,血培养和骨髓培养是诊断伤寒的“金标准”。
如果在培养中发现了伤寒杆菌,那就基本可以确诊了。
既然知道了伤寒的“厉害”,那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伤寒的关键。
比如,要勤洗手,特别是在饭前便后。
饮用水一定要经过严格的消毒处理,确保干净卫生。
食物也要煮熟煮透,避免食用生冷食物。
在伤寒流行的地区,加强公共卫生管理,对粪便、污水进行妥善处理,能够有效地切断传播途径。
一旦不幸患上了伤寒,也不必过于恐慌。
及时的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战胜病魔。
目前,治疗伤寒主要依靠抗生素。
常用的药物有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等。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卧床休息,补充足够的营养和水分。
回顾历史,伤寒曾经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但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和公共卫生水平的提高,伤寒的发病率已经大大降低。
传染病挑战:伤寒的威胁与应对(2)
传染病挑战:伤寒的威胁与应对伤寒,又称副伤寒,是由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
该病通过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具有高度的传染性。
患者会出现持续高热、头痛、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肠道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在我国,伤寒疫情虽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仍然存在一定的散发病例。
尤其是在一些卫生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伤寒的传播风险仍然较高。
随着全球化和人口流动的加剧,伤寒疫情也呈现出跨国界的特点,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严重挑战。
面对伤寒的威胁,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应对措施。
加强卫生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伤寒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要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伤寒的传播途径、症状及预防方法,从而减少感染的风险。
完善卫生基础设施,提高环境卫生水平。
政府应加大对公共卫生设施的投入,确保饮用水和食品的安全,减少伤寒的传播途径。
再者,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控体系,提高疾病监测和预警能力。
卫生部门要加强对伤寒疫情的监测,及时发现和报告病例,确保疫情得到及时控制。
加强医疗救治能力,提高病床周转率。
医疗机构要配备足够的医疗资源,加大对伤寒救治力度,降低病死率。
在这个全球面临传染病挑战的时代,我们应时刻保持警惕,密切关注公共卫生事件的发展,积极参与预防控制工作。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应对伤寒等传染病的威胁,确保人类的健康与安全。
伤寒,又称副伤寒,是由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
这种病菌对环境有着极强的适应性,能够在多种环境中存活,从而使伤寒的传播变得更加隐蔽和难以控制。
该病通过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具有高度的传染性。
患者会出现持续高热、头痛、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肠道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我国在伤寒疫情的防控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散发病例。
尤其是在一些卫生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伤寒的传播风险仍然较高。
随着全球化和人口流动的加剧,伤寒疫情也呈现出跨国界的特点,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严重挑战。
伤寒小体的名词解释
伤寒小体的名词解释伤寒小体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也被称为伤寒或伤寒病。
它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摄入被这种细菌污染的食物或水源而传播。
伤寒小体病因学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病原菌,另一方面是传播途径。
病原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称为伤寒杆菌,它主要寄生在人体的肠道中。
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粪-口传播,也可以通过食物、水或接触受感染者的呕吐物和粪便等途径传播。
伤寒小体症状多样,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乏力、食欲不振、身体酸痛、腹泻或便秘等。
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体温可达到39-40摄氏度,且持续时间较长。
此外,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特征性的玫瑰疹,一种粉红色的皮疹。
伤寒小体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原学检测。
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如高热、玫瑰疹、腹痛等。
实验室检查可以检测体液中的典型伤寒小体标志物,如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和CRP水平等。
病原学检测可以通过培养分离、PCR或ELISA等技术检测伤寒小体的存在。
伤寒小体的治疗主要依靠抗生素治疗,如氟喹诺酮类、第三代头孢菌素和氨基糖苷类药物等。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严格卧床休息、饮食清淡、且多饮水以防脱水。
此外,有时还需要对伤寒杆菌的药物敏感性进行测试,以确定最有效的治疗方案。
伤寒小体的预防主要包括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的改善。
个人卫生方面,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接触污染物和食用生食等。
环境卫生方面,应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饮用水卫生管理和环境清洁等。
虽然伤寒小体在现代医学中已经可以有效治疗,但它仍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尤其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卫生条件不佳、饮用水污染和卫生设施不完善等原因,伤寒小体的发病率仍然较高。
因此,加强对伤寒小体的监测、预防和控制非常重要。
总结起来,伤寒小体是一种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其临床症状多样,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原学检测。
治疗则主要依赖于抗生素。
伤寒是传染病吗(一)2024
伤寒是传染病吗(一)引言:伤寒是一种由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传染病,它主要通过食物、水源等途径传播,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伤寒是否属于传染病,并分析其传播途径、病原体特点、传染性以及预防与控制措施等相关内容。
一、伤寒的传播途径1.食物传播:a) 被食用食物中存在伤寒沙门氏菌b) 食品从感染者体内通过食道进入胃肠道c) 其他人通过食用感染者的食物而感染2.水源传播:a) 饮用被伤寒沙门氏菌污染的水源b) 水源中存在伤寒沙门氏菌,通过接触皮肤进入人体3.接触传播:a) 直接接触感染者的体液(如呕吐物、粪便)b) 接触被感染者的污染物品(如衣物、床上用品)4.空气传播:a) 吸入感染者经呼吸道排出的飞沫b) 在密闭空间中,伤寒沙门氏菌可在空气中存活并传播5.虫媒传播:a) 被感染的蚊虫叮咬后传播病原体b) 蚊虫污染食物与水源二、伤寒病原体特点1.病原菌的特征:a) 伤寒沙门氏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b) 带有附着结构,有助于沉降到食物和水源中2.病原体适应能力:a) 能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存活b) 在低温下仍保持传染性3.潜伏期和病期:a) 潜伏期一般为10-14天b) 病程可持续数周至数月不等4.抗药性及变异性:a) 部分伤寒沙门氏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b) 病原体可能发生变异,导致病情的变化5.易感人群:a) 儿童、老年人及免疫功能较弱者更易感染b) 一些职业人群(如水产业从业人员)容易暴露于病原体三、伤寒的传染性1.传播速度:a) 伤寒具有快速传播的特点b) 患者会在潜伏期内传播病原体,增加疫情扩大的风险2.传染性高低:a) 伤寒的传染性相对较高b) 家庭接触和密切接触者易感染3.传播途径限制:a) 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可有效遏制传播b) 消毒、个人卫生和健康教育是控制传播的重要手段4.社区传播的可能性:a) 高密度人群和缺乏卫生设施的地区易发生伤寒传播b) 及时采取措施可避免疫情蔓延5.全球传播:a) 国际旅行和人员流动有助于伤寒的全球传播b) 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信息共享,共同应对传染病威胁四、伤寒的预防与控制措施1.疫苗接种:a) 伤寒疫苗是预防感染的有效手段b) 高风险人群和职业人员应接种疫苗2.个人卫生:a) 维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b) 避免与患者共用物品和餐具3.环境卫生:a) 餐具、水源等环境设备要保持清洁b) 食品加工和储存要符合卫生标准4.健康教育:a) 加强对公众的健康知识宣传b) 增加对伤寒的认知和防范意识5.早期监测与报告:a) 对疑似病例要及时进行监测和报告b) 提高对伤寒疫情的监测能力总结:综上所述,伤寒作为一种由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传染病,具有明显的传染性。
伤寒小结的名词解释
伤寒小结的名词解释伤寒是一种传染病,由伤寒杆菌引起。
它通常通过食物或水传播,并在人类体内繁殖和扩散。
伤寒的症状包括高热、头痛、乏力、消化系统问题和皮疹。
体温曲线:体温曲线是指在伤寒病程中,体温的变化趋势。
通常伴随有体温逐渐升高并保持在高位,然后经过一段时间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
这种独特的体温曲线可以帮助医生进行诊断。
伤寒杆菌:伤寒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在人类和某些动物中引发伤寒病。
它通过食物或水传播,并进入肠道,在那里繁殖和引发感染。
伤寒杆菌的存在可以通过血液或粪便样本进行检测。
副伤寒:副伤寒是伤寒的另一种类型,由副伤寒杆菌引起。
副伤寒的症状与伤寒相似,但通常较轻。
副伤寒通过食物或水传播,并在肠道内繁殖。
与伤寒不同,副伤寒的感染通常不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诊断方法:伤寒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体征和实验室检查。
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症状和既往生活史,以了解可能的感染途径。
体检会注意患者的体温变化、皮疹和其他体征。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和粪便样本的培养和经典的血清学检测。
抗生素治疗:抗生素是治疗伤寒的首选药物。
常见的抗生素包括氯霉素、阿奇霉素和氟喹诺酮类药物。
抗生素的使用可以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然而,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和耐药性问题,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非常重要。
预防措施:伤寒可以通过一系列简单的预防措施来减少发生率。
这包括饮用安全的水源、彻底洗净食物、煮沸水和适当处理粪便。
此外,还有伤寒疫苗可供接种,可以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
并发症:如果伤寒未及时治疗,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
其中最常见的包括中毒性脑病、腸穿孔和败血症。
这些并发症不仅可以危及生命,还可能对患者的各种器官造成严重损害。
总结:伤寒是一种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传染病,通常通过食物或水传播。
病症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乏力、消化系统问题和皮疹。
通过体温曲线、伤寒杆菌的检测以及病史和体征的分析,医生可以进行准确的诊断。
抗生素治疗和预防措施是控制伤寒的关键。
及时治疗可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并帮助患者更早康复。
伤寒属于哪类传染病(二)2024
伤寒属于哪类传染病(二)引言:伤寒是一种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传染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它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和致病性,不同的人群都可能被感染。
本文将从病原体、传播途径、发病机制、流行特点和预防措施等方面来探讨伤寒属于哪类传染病。
正文:
一、病原体
1. 伤寒的病原体是沙门氏菌,它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
2. 沙门氏菌存在多个血清型别,其中伤寒的主要病原体是伤寒沙门氏菌。
二、传播途径
1. 伤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食物和水源,其中食物中的病原体污染是最常见的途径。
2. 患者和带菌者的粪便或尿液是沙门氏菌的主要传播源。
3. 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也可以传播伤寒,尤其是在密切的家庭或医院环境中。
三、发病机制
1. 沙门氏菌通过口腔或胃肠道黏膜侵入人体。
2. 它们在胃肠道中定殖并繁殖,引起炎症反应。
3. 沙门氏菌释放毒素和内毒素,导致全身症状和器官损害。
四、流行特点
1. 伤寒是一种全球性疾病,在发展中国家尤其常见。
2. 学校、酒店、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易发生疫情。
3. 夏季和雨季是伤寒的高发季节。
五、预防措施
1. 提高个人卫生意识,勤洗手、合理膳食是预防伤寒的基本措施。
2. 食品安全是关键,应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尤其是未经过充分加热处理的食品。
3. 加强卫生监管,对食品生产、餐饮企业进行定期检查。
结论:伤寒属于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传染病。
它主要通过食物和水源传播,其病原体沙门氏菌主要存在于患者和带菌者的排泄物中。
预防伤寒的关键在于加强个人卫生习惯,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并加强卫生监管措施。
传染病:伤寒
传染病:伤寒伤寒,这一古老而又令人警惕的传染病,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曾多次肆虐,给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带来了巨大威胁。
即便在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仍不能对其掉以轻心。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全身性传染病。
这种病菌主要通过污染的水和食物进行传播。
当人们饮用了被病菌污染的生水,或者食用了携带病菌的食物,就有可能感染伤寒。
感染伤寒后,患者通常会经历一段潜伏期,一般为 7 到 14 天。
在潜伏期过后,症状便会逐渐显现出来。
初期,患者可能会感到全身不适,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等,还可能伴有食欲不振和低烧。
随着病情的发展,体温会逐渐升高,持续在39℃到40℃之间,形成稽留热。
此时,患者的脉搏相对缓慢,这一症状在医学上被称为“相对缓脉”。
同时,患者的精神状态也会受到影响,变得萎靡不振,表情淡漠。
除了发热和精神症状外,伤寒还会引起消化系统的问题。
患者可能会出现腹痛、腹胀、便秘或腹泻等症状。
在腹部检查时,可能会发现肝脾肿大。
伤寒的诊断并非仅仅依靠症状,还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查。
医生通常会采集患者的血液、粪便或骨髓进行培养,以确定是否存在伤寒杆菌。
此外,血清学检查也有助于诊断。
一旦确诊为伤寒,及时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
抗生素是治疗伤寒的主要药物,常用的有氯霉素、氨苄西林、头孢曲松等。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用药方案和剂量。
同时,患者还需要进行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的营养和水分摄入。
对于伤寒患者的护理也不能忽视。
要保持患者的皮肤清洁,防止压疮的发生。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体温、脉搏、血压等。
对于高热的患者,要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如温水擦浴等。
预防伤寒是控制其传播的关键。
首先,要加强公共卫生管理,确保饮用水的安全和卫生。
对食品的加工和储存要严格遵守卫生标准,避免食物受到污染。
其次,个人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物等。
在伤寒流行地区,还可以进行疫苗接种,提高人群的免疫力。
回顾历史,伤寒曾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造成大规模的疫情。
深入探究:传染病的伤寒之谜(2)
深入探究:传染病的伤寒之谜自古以来,传染病一直是人类社会的一大威胁。
其中,伤寒作为一种古老的传染病,曾经在世界各地肆虐,造成了无数的死亡。
直到20世纪初,随着抗生素的发明和卫生条件的改善,伤寒的发病率才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然而,时至今日,伤寒依然在某些地区持续流行,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我深入探究传染病的伤寒之谜,希望能够揭示这一疾病的本质,为预防和治疗伤寒提供一些启示。
我对伤寒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
伤寒是由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和饮水传播。
病症状包括持续高热、腹泻、腹痛等,严重者甚至可出现中毒性休克,危及生命。
伤寒的潜伏期为1020天,患者在潜伏期内和发病初期传染性最强。
由于伤寒沙门氏菌在外界环境中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因此,一旦卫生条件松懈,伤寒便有可能大规模爆发。
我进一步了解到,伤寒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污染的食物和饮水。
伤寒沙门氏菌可以在土壤、水、动物粪便等多种环境中生存,因此,一旦食物和饮水受到污染,伤寒便有可能传播给人类。
特别是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由于缺乏基本的卫生设施,伤寒的传播风险更高。
伤寒还可以通过苍蝇、老鼠等昆虫和动物传播,进一步增加了传染的风险。
在探究伤寒的预防措施方面,我了解到,预防伤寒的关键在于加强卫生管理和改善卫生条件。
应该加强对水源和食品的监管,确保食物和饮水的安全。
应该推广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饮用烧开的水等。
对于一些高风险人群,如免疫力较低的患者和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可以采用疫苗接种等方法来降低感染的风险。
在治疗伤寒方面,我了解到,伤寒的治疗主要采用抗生素药物。
但由于近年来伤寒沙门氏菌对部分抗生素产生了抗药性,因此,在选择抗生素时需要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进行选择。
对于一些严重病例,还需要采取对症治疗的方法,如补液、纠正电解质失衡等。
在深入探究伤寒的过程中,我深感这一疾病的复杂性。
虽然伤寒的发病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在一些地区,伤寒依然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欲貌
伤寒面容:表情淡漠, 反应迟钝,呈无欲状态。 见于肠伤寒,脑脊髓膜 炎,脑炎等高热衰竭患 者
玫瑰疹(伤寒和副伤寒的特征 性皮疹)
玫瑰疹也叫幼儿急疹、烧疹, 由病毒引起,是婴幼儿时期一 种常见的出疹性传染病。其可 能是由病毒引起,是一种鲜红 色的圆形斑疹,直径2-4mm, 由病灶周围的血管扩张所形成, 压之褪色,松开时有复现,多 出现于胸腹部。通过唾液飞溅 而传播,不如麻疹传染力强。 冬春季节发病较多。发病多是 1岁以内的小儿,2岁以上者少 见。患过此病后,一般不再患 第2次。 此病症对伤寒或副伤 寒有诊断意义。
肥达试验
TO +
+
TH + +
TA -
TB -
TC -
意义
发病早期
不久前患过伤寒/菌苗接 种/非特异回忆 伤寒
+
+
-
+
-
+
-
副伤寒甲
副伤寒乙 副伤寒丙
+
-
-
-
+
回肠。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病程第1-3周。内毒素所致 中毒性心肌炎:病程第2—3周,严重毒血症 中毒性肝炎:相当多见的并发症,常见于病程1-3周。 其他: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 中毒性脑病、DIC等
临床表现
近年来伤寒的临床变异特点
轻症化、不典型化
起病较急者多 肝肿大者多 弛张热、不规则热者多 消化、神经症状多 并发症多 肥达反应假阳性、假阴性多 耐药、多重耐药者多 缓慢起病者少 脾肿大者少 稽留热者少 相对缓脉、玫瑰疹少 伤寒面容者少 细菌培养阳性率少 WBC、 EC下降少
01
持续发热
02
神经系统中毒症状
03
玫瑰疹
04
相对缓脉
05
消化系统症状
06
肝脾肿大
持续发热
体温呈阶梯式上升到高热水平后多呈 稽留热型。如果没有及时诊断而延误 治疗,热程可持续2周以上。
神经系统中毒症状(无欲貌)
由于内毒素的致热和毒性作用,患 者表现为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 钝,耳鸣、重听或听力下降,严重 者出现谵妄、颈项强直(虚性脑膜 炎)、甚至昏迷。在儿童者可能出 现抽搐。
临床表现不典型
① 体温多不高
② 神经系心血管系统中毒症状重
③ 易并发支气管炎和心功能不全
④ 胃肠功能紊乱和记忆力减退
⑤ 恢复慢,病死率高
部分病者在病后2~3周体温开始下降但尚未恢复正常时,
体温又再上升,持续5—7d后才回到正常,血培养在这段再
发热期间可为阳性,此称为再燃。 可能与菌血症仍未被完全控制有关。
临床表现
轻型
全身毒血症状轻;病程短,1~2周恢复;
症状不典型,易于误诊、漏诊。
见于病前曾作伤寒菌苗注射;
病初应用过有效抗生素;
年幼儿童稍多见。
临床表现
暴发型
起病急;
毒血症状重:高热或体温不升。
并发症多而重:中毒性休克、中毒性脑病、中毒性
心肌炎、 DIC;
皮疹显著
病死率高
临床表现
白痱,又称晶形粟粒疹
是汗液在角质层内或 角质层下溢出而成。 白痱好发于高热大量 出汗的病人、体质虚 弱的婴幼儿及老年人, 常见于颈部与躯干, 为集积、表浅、晶莹 透亮的小疱,周围无 红晕,疱壁薄,易磨 破,无痛感,痒感很 轻。病程短暂,一般 一周左右可自行吸收 结痂脱屑而愈。
实验室检查
(一)、常规检查 1、血常规 WBC总数降低 中性粒细胞减少 嗜酸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对诊断和评估病情有参考意义) 血小板正常或稍低 2、尿常规 轻度蛋白尿或少量管型
体温波动,逐步下降
食欲渐好,腹胀逐渐消失
肿大的脾脏开始回缩 仍有可能出现肠出血或肠穿孔。
体温恢复正常
食欲好转
通常在1个月左右完全康复。
症状不典型:常发生轻型和顿挫型 ① 并发症较少 ② 呕吐腹泻多见 ③ 肝脾肿大突出
④ 玫瑰疹少见 ⑤ 白细胞计数常增多 ⑥ 并发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较多。
3、粪便常规 并发肠出血可出现肉眼血便或潜血试验阳性 (二)、细菌学检查 血培养 病程第1-2周阳性率最高可达80%∽90% 骨髓培养 由于骨髓中的巨噬细胞摄取病原体较多,故阳性率较血高 受抗菌药物影响小
粪便培养
第3-4周阳性最高,可达70%
尿培养
病程第3-4周阳性率约25% 十二指肠引流胆汁培养 有利于带菌者诊断 玫瑰疹刮取液培养 (三)、血清学检查 肥达(Widal)反应(伤寒血清凝集试验) 伤寒沙门菌菌体抗原“O”与鞭毛抗原“H”,副伤寒甲、乙、丙 沙门菌鞭毛抗原共5种抗原,采用凝集法测定患者血清中各种相 应的抗体的凝集效价,具有辅助诊断的价值。
伤 寒 typhoid fever
临床表现
• 潜伏期 3~60d • 临床分型 一般10~14d。
轻型 典型(普通型) 迁延型 逍遥型 暴发型
临床分期
初期
并发症
极期
缓解期
恢复期
肠出血、肠穿孔、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肝炎、溶血尿 毒综合征等
起病缓慢 发热: ① 最早出现的症状,伴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和咳嗽等。 ② 体温呈阶梯形上升。 ③ 发热前可有畏寒,少有寒战,出汗不多。
相对缓脉,是指正在发热(尤其是高热) 的患者,其脉搏的加快与体温升高的程度 不呈比例,患者体温每增高1℃,每分钟脉 搏增加12-18次(生理书),系因副交感神 玫瑰疹 经兴奋性增强所致。而一般来说,患者体 温每升高一度,脉搏要加快 15-20次。 相 大约一半以上的患者,在病程的 7~14天可出现淡红 对缓脉常见于 伤寒。但要注意一种情况, 色的小斑丘疹,称为玫瑰疹。多位于胸、腹及肩背 部,而在四肢罕见,直径 2~4mm ,压之退色,数量 如果患者因为窦房结损害出现心动过缓, 多在十个以下,一般在 2~4天逐渐变浅消失,且可分 那么这种病人一旦发热也会表现“相对缓 批出现。有时则可变成压之不退色的小出血点。认 脉”。 常见于伪热、药物热、伤寒、布氏 为是伤寒沙门菌栓塞毛细血管所致,有重要的临床 杆菌和钩端螺 旋体病感染。
病后第2周起出现阳性反应,第3周阳性率约为 50%,第4-5 周可上升至80%,痊愈后阳性可持续几个月。 对未经免疫者“O”抗体效价在1:80以上,“H”抗体效价在 1:160以上,或者“O”抗体效价有4倍以上升高,才有辅助诊 断意义。 试验必须动态观察,一般5∽7天复查1次,效价逐进升高,辅 助诊断意义也随着提高。
诊断价值,出汗较多的患者则可能出现水晶型汗疹。
相对缓脉
多见于成年人。但在并发心肌炎时,则相对 缓脉不明显。
临床特点:
消化系统症状
大约半数患者可出现腹部隐痛,多位于右下腹 或呈弥漫性。便秘多见。仅有 10% 左右的患者 出现腹泻,多为水样便,右下腹可有深压痛。
肝脾肿大(中毒性肝炎)
大多数患者有轻度的肝脾肿大。
逍遥型
毒血症状轻,常以肠出血、肠穿孔为首发症状就诊
迁延型
病程迁延5周~数月,呈驰张热和间歇热,肝脾肿大显著。
多见于患有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
伤寒病程图
稽留热(continued fever):
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 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 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 范围不超过1 ℃,常见于大 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 高热期。
少数患者退热后1—3周,临床症状再现,血培养再度 阳性,称为复发。
原因:免疫能力低,潜伏在病灶中巨噬细胞内的伤寒 杆菌繁殖活跃,再次侵入血流而致。 多见于抗菌治疗不彻底的患者。
肠出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病程第2-4周。
肠穿孔: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约3%一4%,病程第2~4周,好发于末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