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传染病伤寒

合集下载

传染病学-伤寒

传染病学-伤寒

九、副伤寒甲、乙、丙
(一)概念 (二)各型特点、与伤寒不同的临床特点 (三)临床过程、处理措施与伤寒相同
各型特点、与伤寒不同的临床特点
副伤寒甲
副伤寒乙
副伤寒丙
分布局限
分布广泛
我国成人为主
我国儿童为主
肠道病变表浅、但范围广、可波及整个 结肠
-体温波动大,稽留高热少见、 临床表现复杂,起病急、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病理解剖
p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以肠 道最为显著。
四、临床表现
p 潜伏期3~60天,一般10~14天。 p 典型的临床经过分为四期:
ü初期(侵袭期) ü极期 ü缓解期 ü恢复期
(一)初期(侵袭期)
ü 病程第1周, 起病缓慢。 ü 最早出现的症状:发热,体温呈阶梯形上升,39
~40℃。 ü 伴有全身疲倦、乏力、头痛、干咳、纳差、恶心、
呕吐、腹痛、腹泻/便秘、右下腹轻度压痛。
(二)极期
1.病程第2~3周,伤寒的典型表现 2.持续发热 3.神经系统中毒症状 4.相对缓脉 5.玫瑰疹 6.消化系统症状 7.肝脾肿大 8.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多在本期出现
(三)缓解期
ü 病程的3~4周
二、病原学
p 伤寒沙门菌属于沙门菌属中的D群,无荚膜,革 兰氏染色阴性,有鞭毛。生命力强。
p 本菌有菌体“O”、鞭毛“H”、表面“Vi”抗原。 p 以凝集反应检测血清标本中的“O”、鞭毛“H”
抗体,即肥达氏反应,有助于本病的临床诊断。 p 菌体裂解释放出内毒素,在本病的发病过程中起
重要作用。
(一)传染源 病人和健康带菌者均是传染源。 病人从潜伏期起即可由粪便排菌, 起病后2~4周排菌量最多,传染性最强。 (二)传播途径 粪-口传播。 (三)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 持久。 (四)流行特征 一年四季都有,但以夏 秋最多。

传染病挑战:伤寒的威胁与应对(2)

传染病挑战:伤寒的威胁与应对(2)

传染病挑战:伤寒的威胁与应对伤寒,又称副伤寒,是由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

该病通过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具有高度的传染性。

患者会出现持续高热、头痛、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肠道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在我国,伤寒疫情虽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仍然存在一定的散发病例。

尤其是在一些卫生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伤寒的传播风险仍然较高。

随着全球化和人口流动的加剧,伤寒疫情也呈现出跨国界的特点,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严重挑战。

面对伤寒的威胁,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应对措施。

加强卫生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伤寒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要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伤寒的传播途径、症状及预防方法,从而减少感染的风险。

完善卫生基础设施,提高环境卫生水平。

政府应加大对公共卫生设施的投入,确保饮用水和食品的安全,减少伤寒的传播途径。

再者,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控体系,提高疾病监测和预警能力。

卫生部门要加强对伤寒疫情的监测,及时发现和报告病例,确保疫情得到及时控制。

加强医疗救治能力,提高病床周转率。

医疗机构要配备足够的医疗资源,加大对伤寒救治力度,降低病死率。

在这个全球面临传染病挑战的时代,我们应时刻保持警惕,密切关注公共卫生事件的发展,积极参与预防控制工作。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应对伤寒等传染病的威胁,确保人类的健康与安全。

伤寒,又称副伤寒,是由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

这种病菌对环境有着极强的适应性,能够在多种环境中存活,从而使伤寒的传播变得更加隐蔽和难以控制。

该病通过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具有高度的传染性。

患者会出现持续高热、头痛、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肠道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我国在伤寒疫情的防控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散发病例。

尤其是在一些卫生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伤寒的传播风险仍然较高。

随着全球化和人口流动的加剧,伤寒疫情也呈现出跨国界的特点,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严重挑战。

传染病之伤寒

传染病之伤寒
回肠末段淋巴组织病变最明显 临床特征
稽留高热 神志淡漠 相对缓脉 肝脾肿大 皮肤玫瑰疹 中性粒C和嗜酸性C少
稽留热 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 oC以上的高水 平,达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范 围不超过1 oC,常见于大叶肺炎、斑疹 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一、病因
致病菌: 伤寒杆菌(沙门菌属),G(-) ➢ 菌体“O”抗原 ➢ 鞭毛“H”抗原 ➢ 表面“Vi”抗原
小结
发病机制中的要点
肠道病变中最常见部位? 肠伤寒中黏膜坏死的原因? 伤寒杆菌经过多少次入血? 伤寒杆菌在血液中时被何种细胞吞噬?
小结
发病机制中的要点
伤寒杆菌
↓ ↓
吞噬
巨噬细胞

聚集成团形成结节
病变性质:变质?渗出?增生? 命名?
小结
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全身MΦ反应性增生
伤寒细胞 伤寒小结 病变以回肠末端(下段)淋巴组织最明显
髓样肿胀期(第1周)
回肠下段淋巴组织 以集合淋巴小结最为典型
圆形或椭圆形 脑回样隆起 凸出于粘膜表面 灰红色,质软
正常 髓样肿胀期
镜下:肠壁淋巴组织内有伤寒小结形成,肠壁充血水肿, 粘液分泌↑
坏死期 (第2周)
髓样肿胀处中心部肠粘膜发生坏死
变态反应 中央缺血
髓样肿胀期
坏死期
溃疡期(第3周)
坏死肠粘膜脱落→溃疡 边缘隆起,底部不平 长轴与肠的长轴平行 (集合淋巴小结) 小而圆 (孤立淋巴小结) 溃疡较深 →→ 穿孔、出血
谢谢大家!
发病机制中的要点
已致敏回肠末端集合淋巴小结再次接触伤寒 杆菌发生坏死→溃疡, 溃疡形态应有何特点?
集 合 淋 巴 小 结
孤立淋巴小结 正常回肠末段模式图

【 传染病学】伤寒

【 传染病学】伤寒
➢ 顯著增大
➢ 肝臟
➢ 輕度腫脹 ➢肝細胞混濁變性和灶性壞死
臨床表現
Clinical Manifestation
(一)典型傷寒
➢ 潛伏期:3~60d,一般7~14d ➢ 臨床分四期
➢ 初期 ➢ 極期 ➢ 緩解期 ➢ 恢復期
初期
病程第1周
➢ 緩慢發熱起病 ➢ 體溫逐漸升高,3~7d內達高熱 ➢ 伴乏力、食欲減退,多有便秘,偶有腹瀉 ➢ 有畏寒,少有寒戰
➢ 1.血肥達氏反應的意義。
➢ 2.傷寒最重要的傳染源是
➢ 3.傷寒最基本的病理變化是

➢ 4.典型傷寒的臨床表是 、 、 、 、 、
➢ 5.傷寒的主要併發症主要有



➢ 6.確診傷寒的主要依據是
➢ 7.肥達反應陽性是否可確診傷寒
➢ 8.經治療的傷寒病人體溫正常2-3周後,再次出現發熱 等傷寒臨床表現,此現象稱為
➢ 膽囊感染 ——可長期攜帶,慢性帶菌者
➢ 菌血症和內毒素血症 ——全身中毒症狀
病理
Pathology
腸道病理改變與四周病程關係
➢ 第1周:淋巴組織增生腫脹呈紐扣樣突起 ➢ 第2周:腫大的淋巴結壞死 ➢ 第3周:壞死組織脫落,潰瘍形成,可有併發症 ➢ 第4周:潰瘍逐漸癒合 ➢ 兒童少見潰瘍
➢ 脾臟
體格檢查
➢ T40.3℃,P100次/min,R27次/min, BP14.7/9.3kPa
➢ 神志清,安靜,聽力似稍差,回答問題遲緩、 簡單
➢ 胸部和腹部依稀可見6~7個充血斑丘疹,淡紅 色,直徑3mm,壓之褪色
➢ 腹平軟,右下腹深壓迫不適,肝肋下未觸及, 脾肋下1.0cm,質軟無觸痛,腸鳴音存在
➢ 居住條件、衛生習慣及教育程度 ➢ 水源、食物被污染可呈暴發流行 ➢ 終年可見,夏秋為多 ➢ 兒童及青壯年為多見

传染病 伤寒(一)2024

传染病 伤寒(一)2024

传染病伤寒(一)引言概述:伤寒是一种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摄入被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

该疾病在全球范围内仍然存在且具有较高的传染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伤寒的病因、传播途径、临床表现以及诊断和治疗方法。

正文:1. 病因:- 伤寒由沙门氏菌引起,有两个主要亚种: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

- 人类是这两个亚种的唯一宿主,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传播。

- 不良的卫生条件、污染的食物和水是伤寒传播的主要因素。

2.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摄入被污染的食物和水来传播。

- 人类排泄的粪便和尿液是最常见的传播来源。

- 食物加工和处理过程中的不卫生操作也可能导致食物被污染。

3. 临床表现:- 伤寒的潜伏期一般为1-3周,患者多表现为发热、头痛、乏力和肌肉酸痛。

- 其他常见症状包括失去食欲、腹泻、便秘和恶心呕吐。

- 严重的病例可能出现中毒性休克、意识障碍和出血现象。

4. 诊断和治疗:- 伤寒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史以及实验室检验。

- 血液和粪便样本的培养是常用的诊断方法。

- 对伤寒患者进行适当的药物治疗是治疗的关键,常用抗生素包括氯霉素和氟喹诺酮类药物。

5. 预防和控制:- 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伤寒的关键措施之一,包括改善卫生设施、净化水源和加强食品安全控制。

- 疫苗接种是预防伤寒的有效措施,目前有有效的伤寒疫苗可供使用。

- 教育公众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和健康意识也是预防伤寒的重要环节。

总结:伤寒是一种通过摄入被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的传染病,由沙门氏菌引起。

其临床症状多样,常表现为发热、头痛、乏力和肌肉酸痛等。

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验,治疗则需使用适当的抗生素。

预防伤寒的关键在于切断传播途径,提高卫生水平,并进行疫苗接种。

教育公众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和健康意识也是预防伤寒的重要措施。

传染病伤寒诊疗与护理考核题库与答案

传染病伤寒诊疗与护理考核题库与答案

传染病伤寒诊疗与护理考核题库一、选择题1.伤寒杆菌致病的主要因素是:OA.内毒素√B.肠毒素C.外毒素D.神经毒素E.细胞毒素2.为伤寒病人做细菌培养,下列有关不同标本诊断价值的描述,哪一条是不正确的()A.病程第1 ~ 2周,血培养的阳性率最高8.骨髓培养的阳性率比血培养低√C.整个病程中,粪便均可培养出伤寒杆菌,但阳性者不一定都是现症病人9.病程第3 ~4周,部分病人的尿培养阳性E.胆汁培养有助于发现带菌者3.伤寒极期的典型临床表现没有()A.持续发热B.神经系统中毒症状C.相对缓脉D.尊麻疹√E.肝脾大4.以下哪项不能作为伤寒的确诊依据:()A.粪培养伤寒杆菌阳性B.尿培养伤寒杆菌阳性C.骨髓培养伤寒杆菌阳性D.血培养伤寒杆菌阳性E肥达反应阳性√5.伤寒最严重的并发症是:()A.肠出血B.中毒性心肌炎C.溶血尿毒综合征D.中毒性肝炎E.肠穿孔V6.伤寒的典型临床表现是:()A.驰张热.肝脾不大,周围血象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升高,肥达反应"H"升高B.长程低热,肝脾肿大,周围血象不高,肥达反应阳性C.中长程稽留高热.肝脾肿大.周围血象不高.肥达反应"H"、"0"均升高√D.长程间歇高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消化道出血E.长程间歇寒战.高热.肝脾肿大,周围血象正常,重度贫血,肥达反应阴性7.女性,30岁,船员,8月1日开始持续发热12天,伴头痛.畏寒.腹泻纳差,右下腹轻压痛,肝肋下2.5cm,软,无压痛,脾肋下ICm,查体:体温40°C , ALT90U∕L,HBSAg(-), 肥达反应:H: 1/160,0:1/80,血象WBC4.0χl09∕L,N0.65,L0.35,最可能的诊断是:()[单A.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B疟疾C.伤寒(暴发型)D.伤寒合并中毒性肝炎√E.阿米巴肝脓肿8.关于副伤寒甲.乙的临床表现,下列哪项不正确:()A.副伤寒甲复发机会较伤寒少√8.发热多呈驰张型C.毒血症状较轻,但胃肠症状较显著D.出血与穿孔少见E.起病时有急性胃肠炎症状9.对伤寒的诊断及病情观察有参考价值的指标是A.肝脾肿大的程度10血嗜酸细胞计数VC.体温的高低及热型D.血白细胞计数11.关于伤寒下列哪种说法不正确A.肥大反应应有辅助诊断意义12粪便培养阳性即可确诊VC.血培养阳性即可确诊D.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有助于诊断E. "Vi"抗体的检测常用于慢性带菌者的调查11.伤寒患者排菌量最多的时期是A.病后第1周12病后第6周C.病后第2~4周√D.病后第5周E.病前1周12.肥达反应阳性率最高的时期是A.病后第1周B.病后第2周C.病后第4周√D.病后第3周E.病前1周15.患者发热8天,胸部有少量皮疹,最可能是A.伤寒√B.猩红热C.流脑D.上感E.药物疹16..持续高热患者,怀疑伤寒,有关伤寒细菌培养的叙述,下列哪条不正确A.尿培养也可获得阳性结果B.骨髓培养的阳性率比血培养高C.粪便培养阳性者可确诊√D.用过抗菌药物者会影响培养结果E.病程第1周,血培养的阳性率最高17.引起伤寒不断传播或流行的主要传染源是A.慢性带菌者VB.潜伏期患者C.恢复期患者D.普通型患者E.顿挫型患者18.伤寒慢性带菌者常见的带菌部位A.胰腺B.肝脏C.血液D.肾脏E.胆囊V19.伤寒治疗首选A.链霉素B.青霉素C.氯霉D.环丙沙星√E.四环素20.下面哪一项不曷穷寒极期的临床表现A.发热,多呈稽留高热B.缓脉或重脉、玫瑰疹C.澹妄、昏迷、病理反射D.痉挛性咳嗽伴鸡鸣样吸气声√21、伤寒玫瑰疹常出现在病程的(1A.1--6 天8.7-13 天7C.14-20 天D.21-28 天E.28天以后22、确定伤寒最可靠的依据是(\A.发热及中毒现象,外周血白细胞下降B.粪便培养阳性C.血培养阳性√D.胆汁培养有伤寒杆菌生长E肥大反应"0"抗体抗体>1:16023、对伤寒高热的护理不正确是(\A.严密监测生命体征B.做好皮肤口腔的护理C.用大量的退热剂降温√D.补充足够的营养及水分记录24小时的出入量24、对伤寒腹胀患者的护理不正确的是(\A.用松节油热敷腹部B.肛管排气C.协助轻轻翻身D.进食糖类食物√E.可轻轻按摩腹部25、伤寒的典型临床表现是(1A.持续发热,脾脏W大,玫瑰疹,相对缓脉,白细胞减少VB.持续发热,脾脏肿大,重脉,瘀点,白细胞减少C.不规则发热,脾脏M大,玫瑰疹,相对缓脉,白细胞减少D.弛张热,脾脏肿大,玫瑰疹,相对缓脉,白细胞减少E.以上都不是26、伤寒致病的重要因素是(1A内毒素√B.外毒素C.肠毒素D细胞毒素E.神经毒素27、对伤寒的诊断和估计病情发展有参考意义的是(\A.白细胞总数B.中性粒细胞数C.嗜酸性粒细胞数√D.嗜碱性粒细胞数E.单核细胞数28、伤寒最严重的并发症是(XA.肠结核B.肠穿孔√C.伤寒性肝炎D.伤寒性心肌炎E.便秘29、伤寒的传播途径是(1A.粪--口传播√B.呼吸道C.虫媒叮咬D,血液E.皮肤黏膜30、治疗成人伤寒首选下列哪类抗生素(\A.大环内酯类BJ-内酰胺类C.四环素类D.氨基贰类E.氟嗟诺酮类√31.临床检出伤寒杆菌阳性率最高的是()?A、血培养B、骨髓培养VC、大便培养D、尿培养E、胆汁培养32.男性,28岁,因江水泛滥,饮用江水,突然出现剧烈腹泻,随后呕吐,并很快出现声音嘶哑,嗜睡,双下肢疼痛,最可能的诊断是()?A、感染性休克B、急性细菌性痢疾C、病毒性肠炎D、霍乱√E、伤寒33.伤寒缓解期的体温呈()型下降A.稽留B.弛张√C.不规则D.间歇35.小儿伤寒特点√A.症状不典型√B.并发症较少VC.呕吐腹泻多见VD.肝脾肿大突出√E.玫瑰疹少见VF.白细胞计数常增多VG.并发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较多J。

传染病(伤寒、菌痢)

传染病(伤寒、菌痢)
bacillary dysentery
概述
是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假膜性肠炎。以大量 纤维素渗出形成假膜为特征。夏秋季多见。 临床特点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 •普遍易感,儿童多发
病原体
痢疾杆菌
福氏 宋内氏 鲍氏 志贺氏
G-,短杆状,产生内毒素 致病力强
志贺氏菌还产生
外毒素
传染过程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患者phoid Fever
概 述
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夏
秋季多发,主要病变是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
统增生。
临床特点
持续高热 相对缓脉 精神低落 血象不高 肝脾肿大 玫瑰疹
消化道症状
病 因 Pathogen
病原体 -
伤寒杆菌
主要致病因素
内毒素
菌体抗原O

Widal’s反应
鞭毛抗原H 表面抗原Vi
肠系膜淋巴结、脾、肝、骨髓
其它病变
胆囊
心肌
病菌+内毒素
繁殖
重脉,缓脉
中枢神经系统
肾 皮肤 肌肉
伤寒面容
颗粒变性 玫瑰疹 肌痛,知觉过敏
并发症
•肠出血:血便、大出血,2-8% • •肠穿孔:最严重并发症,3-4% • •支气管肺炎:小儿,继发感染 • 死亡原因:败血症、肠穿孔、肠出血
细 菌 性 痢 疾
发病机理
胃酸 痢疾杆菌→正常菌群拮抗 →乙状结肠、直肠 SIgA →内毒素→纤维素性坏死性炎症及全身中毒反应
菌痢的临床类型及病变
大肠,尤其是乙状结肠和直肠 1、急性细菌性痢疾 • 急性卡他性炎
• 假膜性炎 • 溃疡:康皮、大小不一、浅表 • 愈合:肉芽组织、上皮
急性卡他性炎
充血水肿 粘液增加 炎性渗出 点状出血 点状糜烂

《传染病:伤寒》课件

《传染病:伤寒》课件

伤寒的预防措施
1
加强个人卫生
勤洗手、采取消毒措施,保持环境卫生,是预防伤寒的最基本方法。
2
接种疫苗
建议居住在流行地区的人群接种伤寒疫苗,可以参考医生的建议。
3
尽早就医
如果有发热、腹泻、腹痛等症状,要及时就医,进行适当的抗菌治疗,以避免病 情恶化。
伤寒的治疗
对症治疗
补液、调整酸碱平衡、膳食疗法等方法可以缓解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
抗生素治疗
通过对病原菌进行抗生素治疗,可以有效杀灭细菌,控制疾病的进展。
结束语
预防胜于治疗
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 饮食习惯和个人卫生习惯等方 面,加强预防措施,降低感染 风险。
就医及时
及时就医,有助于寻找病因, 减轻病情,避免病情恶化,让 自己和家人健康。
接种疫苗
接种伤寒疫苗,可以有效降低 患病风险,建议有需要的人群 接种。
《传染病:伤寒》PPT课 件
学习传染病:伤寒,了解病因、传播途径、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共同 预防和控制患病人数的增加。
什么是伤寒
疫情严重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 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疫 情普遍,仍是全球卫生领 域的重大问题。
危害性大
患者常以不明原因的发热、 腹痛、腹泻等症状为首发 症状,导致延误诊疗,病 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易感人群
伤寒多发生在卫生条件不 佳的地区,如水质差、环 境卫生差的地方,人群易 感。
伤寒的传播途径
食物污染
环境污染
饮食的不洁或饮食水被伤寒杆 菌污人流密集的公共 场所或家庭卫生状况不佳也是 传播途径之一。
个人卫生
个人卫生差,如洗手不彻底、 不及时更换内衣等,也可能会 引起病菌传播。

传染病伤寒、菌痢

传染病伤寒、菌痢
•病变部位:肠道(回肠末端淋巴组织的病变最为突出)
•病变特征: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急性增生性炎)
•临床特征:持续高热、相对缓脉、情绪低落、 血象不高(WBC↓)---一高三低 肝脾肿大、玫瑰疹
病原学
病原体:伤寒杆菌
▪ 沙门菌属中的D群,短杆状,为无芽胞,无荚膜,G杆菌,有鞭毛,
▪ 其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和表面抗原Vi能使人体产 生相应的抗体
慢性菌痢
小结
痢疾杆菌 假膜性炎
病变部位:
多局限于结性细菌性痢疾
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中枢神经系统 感染性疾病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
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脑脊髓膜的急性化脓性炎 症。多散发,在冬春季可流行。
一、主要特点
1.发病: 1-4月份,儿童,中小城市、农村。
2.临床:发热、寒战、头痛、喷射性呕吐、拒乳、
乏力、肌肉酸痛、烦燥、尖叫、神志淡漠、
嗜睡;项背疼痛、颈项强直、囟门紧张; 玫瑰疹、瘀点、瘀斑(结膜、口粘膜); 休克、DIC
二、流行病学
传染源 传染过程 传播途径
病人 脑膜炎双球菌
带菌者
飞沫传播(咳嗽、喷嚏)
吞噬能力强
胞浆吞噬有: 伤寒杆菌
受伤淋巴细胞
红细胞
坏死细胞碎片
无中性粒 细胞渗出
1、肠道病变
髓样肿胀期(1W) 肉眼 回肠下段淋巴组织肿胀,凸出,灰红,质软,
似脑回状,表面充血水肿 镜下 淋巴组织增生,伤寒结节形成
坏死期(2W) 肉眼 肿胀基础上灶状坏死,失去光泽,灰白或黄绿色
(坏死组织易被胆汁染成暗绿色),与强烈过敏反应有关。
卫星现象:变性坏死的神经细胞周围,常有增生的少突 胶质细胞(5个以上)围绕。

传染病伤寒布病

传染病伤寒布病

其他免疫学检查
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原或抗体
被动血凝试验 对流免疫电泳 协同凝集试验 免疫荧光试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DNA探针:菌种鉴定及分离
PCR:
七. 诊断与鉴别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预防接种史、接触史、流行季节、地区
临床特征:发热、消化、神经及心血管系统症状等等
玫瑰疹刮取物培养或活检切片:不作为常规。 十二指肠引流胆汁培养:很少应用。但可用于带菌者的诊断
与疗效评价。
免疫学检查
肥达(Widal)反应(伤寒血清凝集试验)
◦ 伤寒沙门菌“O”与“H”抗原,副伤寒甲、乙、丙的鞭毛抗
原(“A”、“B”、“C”)5种抗原,通过凝集反应检测患者 血清中相应的抗体,对伤寒与副伤寒有辅助诊断价值。
肠道病变
第1周(髓样肿胀期):淋巴组织增生肿胀呈钮扣样突
起。淋巴组织内有大量巨噬细胞增生,形成伤寒肉芽肿, 肠壁充血,间质水肿,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第2周(坏死期):肿大的淋巴结发生坏死。
第3周:(溃疡期)
溃疡的轮廓与淋巴滤泡的
外形相似,圆形或椭圆形, 其长轴与肠管长轴平行, 溃疡底部高低不平 , 边缘 隆起。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感染科 白贞子
概述
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病理特点: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生性反应,回肠
下段淋巴组织增生、坏死与溃疡形成。
临床特征: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神经系统中毒症状
与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与白细胞减少等。 可有肠出血、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一. 病原学
病原体:伤寒杆菌
体征
五. 并发症
肠穿孔:最严重的并发症,病程第 2 ~ 3 周,好发于末段回

传染病学:伤寒

传染病学:伤寒
伤寒
案例
➢ 患者,男,36岁。因“发热7天”于2015年6月30日入院
➢ 患者7天前开始出现发热,体温高达39℃,为持续性发热, 无畏寒,曾在诊所按“感冒”用头孢氨苄诊疗2天,症状 未见好转,体温高至40℃,来我院就诊收入院诊疗。
➢ 体格检查:T39.4℃,P78次/分,R20次/分, BP90/60mmHg,神志清楚,表情淡漠,皮肤巩膜无黄 染,腹部可见2个淡红色斑疹,直径约3mm,压之褪色, 无瘙痒。心肺未发现异常,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 肋下1cm,质软,边钝,有轻压痛,脾肋下未触及,肝区 无扣击痛毒性心肌炎、中毒性 肝炎、溶血尿毒综合征等
瑞安市人民医院感染科
临床表现
典型病例临床分期:
➢初期
相当于病程第1周。 病多缓起,体温呈阶梯状上升,于
3~7日达39.5℃或以上。 伴有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咳嗽等。 部分患者出现便秘或腹泻。
瑞安市人民医院感染科
临床表现
典型病例临床分期:
由 尿 液 排 出
血循环
第二次菌血症 (第1-2周)
内毒素及内源性致热原
(IL-1、TNF等)
临 床 症 状
瑞安市人民医院感染科
瑞安市人民医院感染科
掌 握 伤 寒 的 发 病 机 理 、 临
病理解剖
➢ 第1周 ▪ 淋巴组织增生肿胀呈钮扣样突起;淋巴组织内有大量 巨噬细胞增生
➢ 第2-3周 ▪ 肿大的淋巴结发生坏死
瑞安市人民医院感染科
潜伏期
发病机制

OH-
寒 杆

胃 小部分
小 肠黏膜 肠
菌 H+




消 灭


便

传染病:伤寒

传染病:伤寒

传染病:伤寒伤寒,这一古老而又令人警惕的传染病,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曾多次肆虐,给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带来了巨大威胁。

即便在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仍不能对其掉以轻心。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全身性传染病。

这种病菌主要通过污染的水和食物进行传播。

当人们饮用了被病菌污染的生水,或者食用了携带病菌的食物,就有可能感染伤寒。

感染伤寒后,患者通常会经历一段潜伏期,一般为 7 到 14 天。

在潜伏期过后,症状便会逐渐显现出来。

初期,患者可能会感到全身不适,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等,还可能伴有食欲不振和低烧。

随着病情的发展,体温会逐渐升高,持续在39℃到40℃之间,形成稽留热。

此时,患者的脉搏相对缓慢,这一症状在医学上被称为“相对缓脉”。

同时,患者的精神状态也会受到影响,变得萎靡不振,表情淡漠。

除了发热和精神症状外,伤寒还会引起消化系统的问题。

患者可能会出现腹痛、腹胀、便秘或腹泻等症状。

在腹部检查时,可能会发现肝脾肿大。

伤寒的诊断并非仅仅依靠症状,还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查。

医生通常会采集患者的血液、粪便或骨髓进行培养,以确定是否存在伤寒杆菌。

此外,血清学检查也有助于诊断。

一旦确诊为伤寒,及时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

抗生素是治疗伤寒的主要药物,常用的有氯霉素、氨苄西林、头孢曲松等。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用药方案和剂量。

同时,患者还需要进行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的营养和水分摄入。

对于伤寒患者的护理也不能忽视。

要保持患者的皮肤清洁,防止压疮的发生。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体温、脉搏、血压等。

对于高热的患者,要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如温水擦浴等。

预防伤寒是控制其传播的关键。

首先,要加强公共卫生管理,确保饮用水的安全和卫生。

对食品的加工和储存要严格遵守卫生标准,避免食物受到污染。

其次,个人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物等。

在伤寒流行地区,还可以进行疫苗接种,提高人群的免疫力。

回顾历史,伤寒曾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造成大规模的疫情。

传染病——伤寒

传染病——伤寒

治疗
一般治疗措施
• 隔离 消化道隔离 • 饮食:宜少渣、易消化、不产酸产气、 软食 • 对症治疗:降温、补充水、电解质、止泻等 • 减少不必要的检查治疗措施 如高压灌肠、钡剂 造影等
病原治疗
氟喹诺酮类:
首选,退热快,副作用轻 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诺氟沙星、依诺沙星、左旋氧氟沙星等 疗程:7-10天
• 全身单核-巨噬细胞增生反应 • 回肠下段集合和孤立淋巴结增生最显著 • 肝脾肿大明显 • 肠道改变:第1病周增生-第2、3病周坏死-第3、4病周形成溃
疡-第5病周愈合,不留疤痕
伤 寒 细 胞
伤寒小结(伤寒肉芽肿)
肠 道 病 变
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表现
潜伏期 3-60天,平均7-14天 初期:全身中毒症状,体温阶梯形上升 极期:发热 :稽留热,发热持续10—14d。
❖免疫学检测:肥达反应(血清凝集试验) ❖PCR
肥达反应意义
• 第一周末出现阳性,逐周上 升
• 单份血清O≥1:80,H(A、 B、C)≥1:160、双份血清 抗体效价上升4倍有诊断价 值
• 假阳性与假阴性
鉴别诊断
• 斑疹伤寒 • 布氏杆菌病 • 粟粒性肺结核 • 钩端螺旋体病 • 病毒感染 • 恶性疟 • 败血症,特别是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 • 血液系统疾病,如淋巴瘤、恶组等
•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 •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儿童及青壮年多 发;持久免疫 • 流行特征:温带及热带地区多,夏秋多发
流行病学
全国2015年1~12月伤寒流行情况
流行病学
2015年我国各省市伤寒流行情况
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
细菌量:摄入细菌量达105以上才能引起发病,107 以上才能出现典型的伤寒表现

传染病防控:应对伤寒的正确方式(2)

传染病防控:应对伤寒的正确方式(2)

传染病防控:应对伤寒的正确方式伤寒是一种由伤寒沙门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和水源传播。

患者会出现持续高热、相对缓脉、脾肿大、皮肤玫瑰疹等症状。

在我国,伤寒疫情曾一度严重,但通过积极的防控措施,近年来已得到较好控制。

然而,仍需警惕伤寒的散发病例和局部暴发。

一、加强宣传教育宣传教育是传染病防控的第一步。

我们应加大伤寒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让更多人了解伤寒的病因、传播途径、症状及预防措施。

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渠道,普及伤寒防治知识,提高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

二、完善监测体系建立完善的伤寒监测体系,是防控伤寒的关键。

我们要加强对伤寒疫情的监测,及时发现和报告病例。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定期对医疗机构、食品加工企业、水源地进行监测,确保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三、加强食品和水源管理伤寒主要通过食物和水源传播,因此,加强食品和水源管理至关重要。

我们要加强对食品加工、储存、运输环节的监管,杜绝污染食品流入市场。

同时,要对水源地进行定期监测、消毒,确保饮用水安全。

四、规范诊疗流程在伤寒的诊疗过程中,要遵循规范化的诊疗流程,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医疗机构要加强对医生的培训,提高他们对伤寒的诊断和治疗能力。

同时,要加强对药物的管理,确保患者使用合格、有效的抗生素。

五、加强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伤寒最有效的手段。

我们要积极推进伤寒疫苗的接种工作,特别是对于重点人群,如厨师、食品加工工人、水源地工作人员等,要优先接种。

要加强对疫苗接种的宣传,提高群众的接种意愿。

六、落实综合性防控措施防控伤寒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我们要加强部门间的协作,落实综合性防控措施。

比如,农业部门要加强对动物疫情的监测,防止伤寒通过动物传播;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卫生环境的整治,防止伤寒在校园内传播。

七、提高应急处理能力面对伤寒疫情,我们要提高应急处理能力,确保疫情得到及时控制。

各级政府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一旦发生疫情,要迅速启动应急机制,采取果断措施,控制疫情蔓延。

传染病 伤寒

传染病 伤寒

传染病伤寒伤寒一、概述伤寒是一种由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经口途径传播。

该疾病常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尤其是卫生条件较差的地方。

伤寒的临床特征包括高热、头痛、腹痛、便秘或腹泻等。

二、病因与传播1.病因伤寒的主要病因是沙门氏菌,该细菌广泛存在于污染的食物、水和环境中。

感染者主要通过摄入受污染的食物或水而感染。

2.传播途径伤寒主要通过经口途径传播,包括:●食物污染:食用受污染的食物,如生鸡蛋、未煮熟的鱼、贝类等;●水源污染:饮用受污染的水源,如生水、未经消毒的井水等;●接触传播:直接接触感染者的粪便或污染物;三、临床症状伤寒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高热:患者体温持续升高,通常在39°C-40°C之间,发热可以持续数周。

2.头痛:患者常感到头痛、眼眶疼痛等。

3.腹痛:患者可出现腹痛、腹胀感,有时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4.便秘或腹泻:患者在疾病早期可出现便秘,随后可能发展为腹泻,大便常呈“豆汤样”或“土样”。

5.体重下降:患者在发病期间体重可能出现明显下降。

四、诊断与治疗1.诊断方法伤寒的主要诊断方法包括:●临床症状: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实验室检查:通过血液、尿液或粪便的培养和细菌学检查,确定沙门氏菌的存在。

2.治疗方法伤寒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支持性治疗:●药物治疗:常用的治疗药物包括氟喹诺酮类药物、第一代头孢菌素等。

●支持性治疗:包括补充营养、补液、控制症状等。

五、预防与控制预防伤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饮食卫生:注意食物的清洁与熟化,避免食用生物来源不明的食物。

2.饮水卫生:饮用清洁的水源,如煮沸水或经过消毒的水源。

3.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接触污染物。

4.环境卫生:注意环境卫生,保持卫生环境,定期清洁和消毒。

六、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伤寒病例报告表●治疗药物清单●疫情调查表七、法律名词及注释1.传染病防治法:是我国关于传染病防治工作的法律法规,主要规定了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报告制度等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能引起伤寒不断传播或流行的重要传染源是:
A.伤寒极期病人B.潜伏期末的病人C.恢复期带菌者
D.暂带菌者E.慢性带菌者
2.伤寒患者传染性最强的时间是:
A.潜伏期末B.极期(发病后2~4周内)C.缓解期
D.恢复期E.恢复后期
3.伤寒的玫瑰疹出现于:
A.疾病初期B.原发性菌血症C.第二次菌血症
D.败血症E.缓解期
4.伤寒患者肥达氏试验阳性反应常开始于病程的:
A.第一周B.第二周C.第三周D.第四周
E.第五周
5.伤寒最严重的并发症是:
A. 肠出血B.肠穿孔C. 支气管肺炎
D.中毒性心肌炎E.股静脉血栓形成
6.确诊伤寒最可靠的依据是:
A.血培养伤寒杆菌阳性B.大便培养伤寒杆菌阳性
C.胆汁培养伤寒杆菌阳性D.血清肥达反应阳性
E.发热、表情淡漠、耳鸣以及外周血白细胞降低
7.伤寒并发溶血性尿毒综合症的可能原因是:
A.伤寒的病情严重
B.伤寒杆菌内毒素诱发肾小球微血管内凝血
C.伤寒患者患有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症
D.使用氯霉素治疗进行病原治疗
E.使用头孢菌素进行病原治疗
8. 伤寒患者合并粒细胞减少症时,伤寒病原治疗宜用:
A.氯霉素B.复方甲基异恶唑C.万古霉素
D.头孢他啶E.红霉素
9. 患者发热一周,肥达反应结果为H 1∶1280(+)、O 1∶640(+)、A 1∶640(+)、B 1∶640(+)和C (-),应考虑:
A.伤寒早期B.伤寒C.副伤寒乙
D.副伤寒丙E.伤寒疫苗预防接种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