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一、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适应证和禁忌证适应证1.年龄18岁以上。
2.大血管闭塞重症患者尽早实施血管内介入治疗。
建议动脉溶栓:前循环闭塞发病时间在6h以内,后循环大血管闭塞发病时间在24h内;机械取栓:前循环闭塞发病时间在8h以内,后循环大血管闭塞发病时间在24h内。
3.CT排除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4.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影像学检查证实为大血管闭塞。
5.患者或法定代理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禁忌证1.若进行动脉溶栓,参考静脉溶栓禁忌证标准。
2.活动性出血或已知有出血倾向者。
4.血小板计数低于100×XXX。
5.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严重糖尿病患者。
6.近2周内进行过大型外科手术。
7.近3周内有胃肠或泌尿系统出血。
8.血糖22.2mmol/L。
9.药物无法控制的严重高血压。
10.预期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医治动脉溶栓及静脉-动脉序贯溶栓推荐意见:(1)动脉溶栓越早,效果越好,应尽早实施医治(I级推荐,B级证据);(2)动脉溶栓有益于经严格选择的患者,适用于发病6h内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I级推荐,B级证据);(3)发病24h内、后循环大血管闭塞的重症脑卒中患者,经过严格评价可行动脉溶栓(Ⅲ级推荐,C 级证据);(4)静脉-动脉序贯溶栓医治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办法(Ⅱ级推荐,B级证据);(5)动脉溶栓请求在有条件的医院举行(I级推荐,C级证据)。
机械取栓、碎栓推荐意见:(1)对于发病6h内影像学明确为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采用血管内介入医治结合静脉溶栓(I级推荐,B级证据);(2)对于静脉溶栓医治失利的大动脉闭塞脑卒中患者,可采取血管内介入医治,包孕补救性动脉溶栓(Ⅱ级推荐,B级证据);(3)有静脉溶栓忌讳证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选择血管内介入医治或动脉溶栓(Ⅱ级推荐,C级证据);(4)在严格筛选的根蒂根基上,可零丁使用取栓器或与药物溶栓联用以实现闭塞血管再通(Ⅱ级推荐,B级证据);(5)支架样取栓器明显优于Merci取栓器(I级推荐,A 级证据)。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指南
脑血管造影适应症: 1、怀疑血管本身病变或寻找脑血管病因 2、怀疑脑静脉病变 3、颅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检查 4、头面部富血性肿瘤术前检查 5、了解脑瘤的血供与邻近血管的关系及某些肿瘤的定型 6、实施血管介入或手术治疗前明确血管病变和周围解剖 关系 7、急性脑血管病需行动脉溶栓者 8、头面部及颅内血管性疾病治疗后复查
出血是溶栓治疗最常见并发症,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其他 器官两大类 无论血管再通不通均应进入监护病房或卒中单元,一般24 小时内不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四、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CEA 颈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血管成形术 CAS (一) 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的评估 1、症状与体征评估 2、影像学评估
DSA相对禁忌症: 1、碘过敏或造影剂过敏 2、金属和造影器材过敏 3、有严重出血倾向或者出血性疾病,血小板计数小于 80×1012/L 4、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血肌酐大于250umol/L 5、全身感染未控制或穿刺部位局部感染 6、并发脑疝或其他危及生命的情况
(二)脑血管造影的术前准备
1、造影术前评估 血小板计数小于80×1012/L,即使凝血正常,不建议 DSA;长期服用华法令,术前改用肝素抗凝,直至INR降 低到1.4以下,心功能2-3级的患者需注意造影剂用量及造 影时间 2、签署同意书 意外可能为0.5-0.3% (三)术前及术中药准备 1、消除恐惧,适当镇静 2、半肝素化,60-80kg应用肝素钠2000单位静注 3、建立静脉通道 4、心电图及生命体征监测
(三) CAS围手术期处理和并发症防治 术前抗血小板聚集,术中抗凝治疗 术前4天服用阿司匹林100-300毫克和氯吡格雷75毫克 术中全程全身肝素化 70u/kg 围手术期常见并发症:脑栓塞、血栓形成、颅内出血、 高灌注综合征 (四)CAS适应症和并发症 适应症:1、年龄>18岁 2、症状性狭窄>50%无症状>70% 3、知情同意 相对禁忌症:1、3月内颅内出血 2、颅内动脉瘤不能提前处理 3、2周内心梗及内脏出血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22
围术期管理
1、围手术期血压管理 ▪ 推荐意见: (1)基线血压高不能作为血管内治疗的排除指标,但较高的基线血压可能提示不良预后,建 议血管内治疗前将血压控制在180/105 mmHg以下(Ⅱ级推荐,C类证据)。 (2)在血管内治疗过程中,尤其是在麻醉辅助过程中,收缩压维持在140~160 mmHg可能是安 全的(Ⅱ级推荐,C类证据)。 (3)在血管内治疗术后,应当根据患者的血管再通状态对血压进行管理(Ⅱ级推荐,B类证 据)。对于术后血管完全再通的患者,维持术后收缩压在140 mmHg以下可能是合理的,但具体 的血压控制目标需参照患者的基线血压而制订(Ⅱ级推荐,B类证据)。对于术后血管未完全 再通的患者,不建议控制血压至较低水平(Ⅱ级推荐,C类证据)。
术前评估
▪ 推荐意见 ▪ 推荐使用卒中评定量表进行评估,如NIHSS(Ⅰ级推荐,B级证据)。 ▪ 所有疑似卒中患者均应在首次到达医院后行颅脑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
或MRI(Ⅰ级推荐,A级证据)。 ▪ 进行血液常规、血液生化及凝血功能检查以及其他辅助检查,应尽量缩
短检查所需时间。如患者既往病史及近期辅助检查结果提示无禁忌证, 充分沟通后可不等待检查结果以免延误治疗时机(Ⅰ级推荐,C级证 据)。
▪ 人工智能可以在卒中自动化影像学分析、临床辅助决策和预后预测等方 面予以应用(Ⅱ级推荐,C级证据)。
血管内治疗策略
1、取栓技术 ▪ 推荐意见: (1)采用支架样取栓器治疗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卒中患者,能够增加 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及改善远期预后(Ⅰ级推荐,A级证据)。 (2)各类新式取栓器械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加以选用,但应严格控制 适应证(Ⅱ级推荐,B级证据)。 (3)采用单独血栓抽吸技术或结合其他血管内治疗模式是合理的(Ⅱ级 推荐,B级依据)。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15)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15)目前中国每年因脑卒中死亡的人数已超过肿瘤和心血管疾病,成为第1 位致死原因。
急性期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极为重要。
循证医学证实,发病 4.5 h 内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首选方法。
然而能在时间窗内到达医院并具备溶栓适应证的患者非常有限 [1];此外,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在静脉溶栓后实现血管再通率偏低,如大脑中动脉M1 段再通率约为30%,颈内动脉末端再通率仅为6%[2]。
这些因素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 rt-PA 在临床实践中的广泛应用。
鉴于静脉溶栓存在上述不足,近20 多年来,血管内介入技术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方面的发展非常迅速。
该技术能使部分大血管闭塞所致的重症脑卒中患者获益。
当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从业人员来自不同专业,在技术路线和治疗策略上存在差别。
这些现状和特点使得制定统一的指南以引导规范化的临床实践显得至关重要。
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脑卒中协会(AHA/ASA) 于2013 年发布了《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管理指南》[3],该指南对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制定了规范。
2010 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4]、2011 年中文版及 2013 年英文版《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5,6] 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溶栓进行了系统规范,但对其他血管内介入治疗措施未作详述。
本指南依据前期的临床研究结果,采取循证医学的方法,从病例选择、治疗方式、围手术期管理等诸多方面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的治疗进行系统规范,目的是为临床医生在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实践中提供参考依据。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适应证和禁忌证一、适应证1.年龄 18 岁以上。
2.大血管闭塞重症患者尽早实施血管内介入治疗。
建议动脉溶栓:前循环闭塞发病时间在6 h 以内,后循环大血管闭塞发病时间在 24 h 内;机械取栓:前循环闭塞发病时间在8 h 以内,后循环大血管闭塞发病时间在 24 h 内。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护理课件
通过介入技术可以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进行快速准确的诊断,如DSA(数字减影 血管造影)可以清晰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和血流情况,有助于判断病情和制定治 疗方案。
治疗
介入诊疗技术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如动脉溶栓、机械取 栓等,可以直接开通闭塞的血管,恢复脑组织的血流灌注,减轻神经功能缺损。
03
监测生命体征
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 率、呼吸等指标,确保手 术过程中患者的生命安全 。
配合手术操作
根据手术需要,协助医生 进行相关操作,如建立静 脉通道、传递手术器械等 。
记录护理记录
详细记录术中护理过程和 患者的反应,为术后护理 提供参考。
术后护理
监测病情变化
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 、生命体征等指标,及时 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成功案例二:精心护理,促进、吞 咽困难等症状。
经过精心的护理和康复训练,患者右 侧肢体功能逐渐恢复,吞咽困难得到 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护理措施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康复护理,包括肢 体功能训练、吞咽功能训练、心理疏 导等。
失败案例:教训与改进措施
介入诊疗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性
优势
介入诊疗技术具有微创、快速、准确等优点,可以直接到达病变部位,对病变进行诊断和治疗,且效果显著。
局限性
介入诊疗技术需要专业的技术和设备支持,且操作难度较大,需要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操作。同时,介入诊疗技 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需要在操作前进行充分的评估和准备。
03
目的
制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为临床医生和护理人员提供指导和参考,提高急性 缺血性脑卒中的诊疗水平和护理质量。
指南主要内容与解读
主要内容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之欧阳道创编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丰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迨应证和禁忌证适应证1.年龄18岁以上。
2.大血管闭塞.重癌患者尽早卖施血管内介入治疗。
建议动脉徐松:前循环闭塞发病时间>^6h以内,后循环丸血管闭塞发病时间>4 24h内;机械取栓:前循环闭塞发病时间在8h以内,后循环丸血管闭寒发病时问在24h内o3.CT排除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4.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影像学检查证卖为丸血管闭塞。
5.患者或法定代理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禁忌证1.若进行动脉嫁栓,参考静脉溶松禁忌证标准。
2.活动性出血或己知有出血倾向者。
3.CT显示早期朗确的前循环大面积脑梗死(超过大脑半球l/3)o4.血小板计数低于100X109/L。
5.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严重続尿病患者。
6.近2周内进行过丸型外科手术。
7.近3周内有冒肠或泌尿糸统出血。
8.血糖v2.7mmol/L 或>22.2mmol/L。
9.药扬无法控制的严重嵩血压。
10.预期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动脉涿栓及静脉-动脉序贯徐栓推荐意见:(1)劲脉涪栓越早,放果越好,应尽早卖施治疗(I 级推荐,B级证擔);(2)动脉溶栓有葢于经严格选择的患者,适.用于发病6h内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急性缺血性脑辛中(I级推荐,B级证擔);(3)发病24h内、后循环大血管闭塞的重癌脑卒中患者,经过严格评估可行动脉嫁栓(皿级推荐,C级证捱);(4)>脉■动脉序贯滚栓治疗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II 级推荐,B级证推);(5)动脉嫁栓要求在有条件的匪院进行(I级推荐,C级证据)。
机械取栓、碎栓推荐意见:(1)对于发病6h内影像学朗确为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朕合静脉涪栓(I级推荐,B级证擔);(2)对于静脉嫁栓治疗失败的大动脉闭瘪脑卒中患者,可采取血管内介入治疗,包括补救性动脉嫁栓(II级推荐,B级证捱);(3)有静脉涿栓禁忌证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选择血管内介入治疗或动脉溶松(U级推荐,C 级证据);(4)柱严格筛选的基础上,可单独使用取栓甕或与药扬滚栓朕用以卖现闭瘪血管再通(II级推荐,B级证捱);(5)支架样取栓器朗显优于Merci取栓器(I级推荐,A级证据)。
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
2015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在我国,脑血管病目前已成为城乡居民得首位死亡原因、其中,颅内、外大血管狭窄导致得缺血性脑血管病所占比重最大。
近年来,随着血管内介入技术得不断发展,这一起源于外周血管得诊疗技术越来越多地被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得防治。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2011年发布了首版《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对规范我国缺血性脑血管病得血管内介入诊疗起到积极得推动作用。
4年间血管内诊疗技术出现了一些新理论、新技术及新研究证据,为适应学科发展,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与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对2011版指南进行了更新与修订,以期进一步提高我国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诊疗得水平。
本指南在制定过程中,参考了国际相关指南得部分内容,回顾了最新得循证医学证据。
鉴于《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已于前期发表,因此在本版指南中,相应内容不再重复。
脑血管造影术近年来,随着血管多普勒超声、CT血管成像(CTA)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技术得进步,通过无创检查能够获得完整得颈动脉与脑血管图像,甚至部分先进得无创成像技术已经能够对2级以上得侧支循环进行半定量及定量评估。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有一定程度得创伤性与风险,其应用范围较前缩小。
但在某些情况下,需要详细了解脑血管病变得部位、程度以及侧支循环情况,从而更好地开展脑血管病得对因治疗(如对颈动脉狭窄就是否采取外科治疗或血管内治疗等)。
这时,DSA仍然就是其她检查手段所无法替代得重要方法。
DSA得适应证与禁忌证由于DSA就是一种有创得检查方法,存在一定得并发症风险,因此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与禁忌证,原则上,脑血管病患者首先应进行颈部血管B超、经颅多普勒超声(TCD)、MRA、CTA等无创检查、如果这些检查存在禁忌或有相互冲突得结果,不能明确疾病原因与性质时,可考虑DSA检查。
2021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欧阳光明(2021.03.07)一、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适应证和禁忌证适应证1.年龄18岁以上。
2.大血管闭塞重症患者尽早实施血管内介入治疗。
建议动脉溶栓:前循环闭塞发病时间在6h以内,后循环大血管闭塞发病时间在24h 内;机械取栓:前循环闭塞发病时间在8h以内,后循环大血管闭塞发病时间在24h内。
3.CT排除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4.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影像学检查证实为大血管闭塞。
5.患者或法定代理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禁忌证1.若进行动脉溶栓,参考静脉溶栓禁忌证标准。
2.活动性出血或已知有出血倾向者。
3.CT显示早期明确的前循环大面积脑梗死(超过大脑半球1/3)。
4.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
5.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严重糖尿病患者。
6.近2周内进行过大型外科手术。
7.近3周内有胃肠或泌尿系统出血。
8.血糖<2.7mmol/L或>22.2mmol/L。
9.药物无法控制的严重高血压。
10.预期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动脉溶栓及静脉-动脉序贯溶栓推荐意见:(1)动脉溶栓越早,效果越好,应尽早实施治疗(I级推荐,B级证据);(2)动脉溶栓有益于经严格选择的患者,适用于发病6h内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I级推荐,B级证据);(3)发病24h内、后循环大血管闭塞的重症脑卒中患者,经过严格评估可行动脉溶栓(Ⅲ级推荐,C级证据);(4)静脉-动脉序贯溶栓治疗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Ⅱ级推荐,B级证据);(5)动脉溶栓要求在有条件的医院进行(I级推荐,C级证据)。
机械取栓、碎栓推荐意见:(1)对于发病6h内影像学明确为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联合静脉溶栓(I级推荐,B级证据);(2)对于静脉溶栓治疗失败的大动脉闭塞脑卒中患者,可采取血管内介入治疗,包括补救性动脉溶栓(Ⅱ级推荐,B级证据);(3)有静脉溶栓禁忌证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选择血管内介入治疗或动脉溶栓(Ⅱ级推荐,C级证据);(4)在严格筛选的基础上,可单独使用取栓器或与药物溶栓联用以实现闭塞血管再通(Ⅱ级推荐,B级证据);(5)支架样取栓器明显优于Merci取栓器(I 级推荐,A级证据)。
《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要点
《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要点在我国,脑血管病目前已成为城乡居民的首位死亡原因。
其中,颅内、外大血管狭窄导致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所占比重最大。
近年来,随着血管内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一起源于外周血管的诊疗技术越来越多地被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
脑血管造影术近年来,随着血管多普勒超声、CT血管成像(CTA)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技术的进步,通过无创检查能够获得完整的颈动脉和脑血管图像,甚至部分先进的无创成像技术已经能够对2级以上的侧支循环进行半定量及定量评估。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有一定程度的创伤性和风险,其应用范围较前缩小。
但在某些情况下,需要详细了解脑血管病变的部位、程度以及侧支循环情况,从而更好地开展脑血管病的对因治疗(如对颈动脉狭窄是否采取外科治疗或血管内治疗等)。
这时,DSA仍然是其他检查手段所无法替代的重要方法。
一、DSA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由于DSA是一种有创的检查方法,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因此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DSA适应证:(1)怀疑血管本身病变或寻找脑血管病病因;(2)怀疑脑静脉病变;(3)脑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检查;(4)头面部富血性肿瘤术前检查;(5)了解颅内占位病变的血供与邻近血管的关系及某些肿瘤的定型;(6)实施血管介入或手术治疗前明确血管病变和周围解剖关系;(7)急性脑血管病需动脉溶栓或其他血管内处理的患者;(8)头面部及颅内血管性疾病的治疗后复查。
DSA禁忌证:(1)碘过敏或造影剂过敏;(2)金属和造影器材过敏;(3)有严重出血倾向或出血性疾病,血小板计数≤50×103/L;(4)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血肌酐>250μmoL/L;(5)全身感染未控制或穿刺点局部感染;(6)并发脑疝或其他危及生命的情况。
二、脑血管造影前的准备在造影前1d对患者进行体检并了解相关情况,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脑血管造影的禁忌。
实施DSA前,需让患者及家属了解脑血管造影的必要性及风险。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正文MERCI(Mechanical Embolus Removal in Cerebral Ischemia)试验是一项前瞻性、非随机、多中心研究[17],纳入发病8 h内颅内大血管闭塞,且不适合静脉溶栓的患者。
结果表明,Merci取栓系统能提高血管再通率。
随后开展的Multi-MERCI试验评估了新一代取栓器在提高血管再通率方面的优势[18]。
Multi-MERCI试验入组标准为发病8 h内且存在大血管闭塞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包括部分经rt-PA 静脉溶栓失败的患者。
患者预后良好率为36%,死亡率为34%。
此外,对MERCI及Multi-MERCI试验的80例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患者进行分析[19],结果显示:39%的血管再通患者90 d时预后良好,而血管再通失败的患者预后良好率仅为3%。
该研究提示,血管再通仍是90 d预后良好的一个重要预测因素。
Penumbra试验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研究,研究目的是评估Penumbra系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20]。
该试验纳入发病3 h内不适合静脉溶栓或静脉溶栓失败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结果显示:闭塞血管达到部分或完全再通的比率为82%;手术操作并发症及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3%和11%;良好预后率为25%;死亡率为33%。
2012年Lancet报道了两项分别运用Solitaire和Trevo取栓装置的研究结果,前者为SWIFT研究[21],后者为TREVO 2研究[22]。
SWIFT研究目的是比较Solitaire和Merci装置血管再通的效果。
结果显示:Solitaire组在不伴症状性颅内出血的血管再通率(61%与24%,P<0.001)、90 d时良好预后率(58%与33%,p=0.001)均优于merci 组;且solitaire组90="">0.001)、90><0.001)。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之欧阳道创编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一、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适应证和禁忌证适应证1.年龄18岁以上。
2.大血管闭塞重症患者尽早实施血管内介入治疗。
建议动脉溶栓:前循环闭塞发病时间在6h以内,后循环大血管闭塞发病时间在24h内;机械取栓:前循环闭塞发病时间在8h以内,后循环大血管闭塞发病时间在24h内。
3.CT排除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4.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影像学检查证实为大血管闭塞。
5.患者或法定代理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禁忌证1.若进行动脉溶栓,参考静脉溶栓禁忌证标准。
2.活动性出血或已知有出血倾向者。
3.CT显示早期明确的前循环大面积脑梗死(超过大脑半球1/3)。
4.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
5.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严重糖尿病患者。
6.近2周内进行过大型外科手术。
7.近3周内有胃肠或泌尿系统出血。
8.血糖<2.7mmol/L或>22.2mmol/L。
9.药物无法控制的严重高血压。
10.预期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动脉溶栓及静脉-动脉序贯溶栓推荐意见:(1)动脉溶栓越早,效果越好,应尽早实施治疗(I级推荐,B级证据);(2)动脉溶栓有益于经严格选择的患者,适用于发病6h内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I级推荐,B级证据);(3)发病24h内、后循环大血管闭塞的重症脑卒中患者,经过严格评估可行动脉溶栓(Ⅲ级推荐,C级证据);(4)静脉-动脉序贯溶栓治疗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Ⅱ级推荐,B级证据);(5)动脉溶栓要求在有条件的医院进行(I级推荐,C级证据)。
机械取栓、碎栓推荐意见:(1)对于发病6h内影像学明确为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联合静脉溶栓(I级推荐,B级证据);(2)对于静脉溶栓治疗失败的大动脉闭塞脑卒中患者,可采取血管内介入治疗,包括补救性动脉溶栓(Ⅱ级推荐,B级证据);(3)有静脉溶栓禁忌证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选择血管内介入治疗或动脉溶栓(Ⅱ级推荐,C级证据);(4)在严格筛选的基础上,可单独使用取栓器或与药物溶栓联用以实现闭塞血管再通(Ⅱ级推荐,B级证据);(5)支架样取栓器明显优于Merci取栓器(I级推荐,A级证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在我国,脑血管病目前已成为城乡居民的首位死亡原因。
其中,颅内、外大血管狭窄导致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所占比重最大。
近年来,随着血管内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一起源于外周血管的诊疗技术越来越多地被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2011年发布了首版《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1],对规范我国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诊疗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年间血管内诊疗技术出现了一些新理论、新技术及新研究证据,为适应学科发展,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和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对2011版指南进行了更新和修订,以期进一步提高我国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诊疗的水平。
本指南在制定过程中,参考了国际相关指南的部分内容,回顾了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
鉴于《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已于前期发表[2],因此在本版指南中,相应内容不再重复。
脑血管造影术近年来,随着血管多普勒超声、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 CTA)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等技术的进步,通过无创检查能够获得完整的颈动脉和脑血管图像,甚至部分先进的无创成像技术已经能够对2级以上的侧支循环进行半定量及定量评估[3]。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有一定程度的创伤性和风险,其应用范围较前缩小[4]。
但在某些情况下,需要详细了解脑血管病变的部位、程度以及侧支循环情况,从而更好地开展脑血管病的对因治疗(如对颈动脉狭窄是否采取外科治疗或血管内治疗等)。
这时,DSA仍然是其他检查手段所无法替代的重要方法。
一、DSA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由于DSA是一种有创的检查方法,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因此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原则上,脑血管病患者首先应进行颈部血管B超、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TCD)、MRA、CTA等无创检查。
如果这些检查存在禁忌或有相互冲突的结果,不能明确疾病原因和性质时,可考虑DSA检查。
另外,在一些紧急情况下,如怀疑有急性脑梗死或蛛网膜下腔出血,也可考虑急诊行全脑DSA,以便及时明确病因并开展救治。
考虑到并发症,有些患者可能不适合行DSA,对这些患者应尽量采用其他方法进行检查[5]。
需要明确的是,DSA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都是一般性原则,对于具体患者,临床和介入医生必须根据其全身状况和所患疾病进行综合评估,慎重考虑每项检查的利弊得失,然后制定合理的个体化检查和治疗方案[6]。
DSA适应证:(1)怀疑血管本身病变或寻找脑血管病病因;(2)怀疑脑静脉病变;(3)脑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检查;(4)头面部富血性肿瘤术前检查;(5)了解颅内占位病变的血供与邻近血管的关系及某些肿瘤的定型;(6)实施血管介入或手术治疗前明确血管病变和周围解剖关系;(7)急性脑血管病需动脉溶栓或其他血管内处理的患者;(8)头面部及颅内血管性疾病的治疗后复查。
DSA禁忌证:(1)碘过敏或造影剂过敏;(2)金属和造影器材过敏;(3)有严重出血倾向或出血性疾病,血小板计数≤50×103/L;(4)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血肌酐>250 μmol/L;(5)全身感染未控制或穿刺点局部感染;(6)并发脑疝或其他危及生命的情况。
二、脑血管造影前的准备在造影前1d对患者进行体检并了解相关情况,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脑血管造影的禁忌。
一般认为血肌酐在250μmol/L以下行脑血管造影是安全的,但应注意控制造影剂用量。
血小板在50×109/L以下的患者,即使凝血指标正常,一般也不建议DSA检查。
长期口服华法林抗凝的患者,脑血管造影术前数天停用华法林,改用肝素抗凝,直到INR降至1.4以下。
华法林治疗的患者术中一旦出现出血,需要用新鲜血浆来中和华法林,而肝素抗凝患者可及时使用鱼精蛋白中和。
心功能2~3级的患者需注意术中造影剂用量并尽量缩短造影时间。
实施DSA前,需让患者及家属了解脑血管造影的必要性及风险。
脑血管造影的并发症(卒中或死亡)在无症状患者发生的几率约为0.3%,在有症状的患者中约为0.5%。
尽管发生率较低,DSA也可能导致灾难性的结果。
所以,应该全面考虑脑血管造影的获益、有创、安全或风险性。
在取得患者和家属的同意后,应签署知情同意书。
三、术前及术中的药物准备接受DSA的患者往往存在对造影手术的恐惧感,因此应在术前或术中酌情镇静处理。
可在术前半小时予0.1~0.2g苯巴比妥注射剂肌肉注射,或术中给予咪达唑仑静脉推注。
术中应给予肝素化,体重60~80kg的患者给予肝素钠2000U静脉推注,同时经导管持续灌注肝素生理盐水。
造影术中如发生血管痉挛,可给予持续静脉点滴尼莫地平、经动脉推注罂粟碱或硝酸甘油。
为了及时处理患者术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必须在操作开始前建立静脉输液通道。
当出现紧急情况如造影剂过敏、血管痉挛、低血压、心动过缓等情况,应及时处理。
造影的全过程应进行心电图和生命体征的监测。
四、常见并发症及处理在手术量较大的医疗机构或在熟练的介入医生操作下,脑血管造影的并发症发生率应在0.3%~0.5%以下,常见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脑血管痉挛:多见于导管或导丝的刺激,有时造影剂也可以导致脑血管痉挛,其可发生于有病变的血管,也可发生于正常血管,前者更多见。
对导管或导丝的粗暴操作更易诱发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血管痉挛如能及时发现,一般不会造成严重后果,但痉挛时间较长可能会造成脑缺血或卒中发生,一旦出现血管痉挛,可经导管给予抗痉挛药物如罂粟碱或硝酸甘油等,但最有效的方法仍然是及时终止各种刺激性操作。
2.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多由于术中血管壁斑块脱落或导管壁上的血栓形成而出现脑栓塞,少部分由于气栓造成。
预防包括:穿刺成功后全身肝素化,可有效预防导管壁上血栓形成;依次进行主动脉弓,弓上大血管及其二级或三级分支的超选择性造影。
一旦发现血管壁上有斑块形成的可能,禁止导管或导丝超越这些部位,可有效预防斑块脱落;严防管道中空气的存在,可有效预防气栓的发生。
血栓形成时溶栓有效,斑块脱落则无有效的处理方法,但有时两者很难鉴别。
气栓形成高压氧治疗效果极佳且恢复较快。
3.腹股沟血肿、假性动脉瘤:原因多见于反复动脉穿刺,穿刺时穿透股动脉后壁或同时累及股动脉分支,股动脉穿刺后的压迫不当;少数患者术前凝血指标正常,但术后压迫血管时出现凝血困难;术后压迫时间过短或穿刺侧下肢过早负重。
发生腹股沟假性动脉瘤可局部压迫或在超声指导下局部按压;对于经压迫治疗无效的患者,在有经验的单位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射促凝物质如凝血酶。
如果上述方法仍不能解决问题,及时请外科行手术治疗。
4.后腹膜血肿:后腹膜血肿发生的原因包括:穿刺点过高或导管、导丝损伤髂动脉。
穿刺点过高可造成穿刺时因股动脉后壁穿透而血液进入腹腔,同时因血管后壁缺少坚韧组织支持而无法进行有效的压迫;导管或导丝损伤髂动脉,特别是髂动脉本身已有严重病变如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或动脉瘤的存在。
怀疑有后腹膜血肿时,应及时请外科会诊。
5.股动脉或髂动脉血管夹层形成:多由于穿刺针或导管、导丝进入内膜下而未及时发现,这种情况因内膜破口位于血管夹层的远心段,而血管夹层位于近心段,如没有导管的持续刺激,血管夹层不易继续扩大,一般数小时或数天后可自行愈合。
但如血管夹层延伸太深可能会累及对侧大血管供血。
这时应及时行局部血管造影,必要时请外科协助处理。
6.迷走神经反射:多见于拔除血管鞘时及拔鞘后加压包扎时,主要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下降,患者可有冷汗、苍白、四肢湿冷等休克表现。
特别在高龄、心脏功能不健全者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静脉推注阿托品为首选方法,同时可适当补充血容量。
7.皮质盲:有多个病例报道在脑血管造影结束后出现皮质盲,数小时或数天后完全恢复,机制目前不完全清楚,推测可能与造影剂的浓度及剂量,以及导管刺激后血管痉挛有关[7]。
脑血管造影后的皮质盲无特效处理,可复查头颅影像学检查排除后循环供血区栓塞,可适当补液,促进造影剂排泄,同时给予血管解痉药物。
推荐意见:实施DSA检查前,应当对患者进行适当筛选,充分评估检查的风险和必要性,必要时可先行无创检查(Ⅰ级推荐)。
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研究表明,约1/4的卒中归因于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颈段狭窄和闭塞引起的缺血性事件。
已有多项随机对照试验证实了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 CEA)能降低症状性(中重度狭窄>50%)和非症状性(狭窄>60%)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卒中风险[8,9,10]。
近年来,随着导管内技术的发展和脑保护技术的应用,颈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血管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 CAS)正在成为替代CEA的治疗方法。
本指南以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介入治疗为主,也涉及放射性狭窄和颈动脉夹层等的介入治疗。
一、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的评估1.症状和体征的评估: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包括心脏和颈动脉杂音的听诊、眼底镜视网膜血栓的检测均非常重要。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评分(NIHSS)用于测评神经系统功能缺失,根据分值可大致判断卒中患者的预后。
患者的临床表现和阳性体征必须要与神经血管影像学资料联系,以明确其产生的原因是否源于同侧的颈动脉病变,此为定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关键。
2.影像学评估:颈动脉超声、MRA和CTA常常用于绝大部分颈动脉病变患者初级评估,包括病变性质和狭窄的程度。
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切除试验[8](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 Carotid Endarterectomy Trial, NASCET)、欧洲颈动脉外科手术试验[9](European Carotid Surgery Trial, ECST)均采用有创的血管造影检查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
在有些情况下,血管超声和CTA等无创方法可用于评估颈动脉病变,并帮助血管内重建手术的制定,但目前在我国尚不能代替DSA的作用。
颈动脉狭窄的计算方法一般参考NASCET法[8]。
近期文献提出了若干项意在对患者在CAS术前进行综合评估的评分方法,其中Siena评分用以评估患者的围手术期并发症风险[11],而NCDR 评分[12]以及Hoke等[13]提出的多元评分与CAS术后患者的长期预后相关,其具体临床应用价值,尤其在我国人群中的应用价值尚需进一步明确。
二、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病变的内科治疗参考《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