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单元备课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集体备课主讲稿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一、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的教学知识点包括: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连减的简便运算,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以及解决问题策略的简单|运算。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并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合理的算法,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促进学习的迁移。
强调形式归纳与意义理解的|结合。
把握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的联系与区别。
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算定律的同时,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体会四则运算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数学模型思想,累计丰富的四则运算活动经验。
五、单元课时安排: (共2课时)1、加法运算定律--4课时2、乘法运算定律--4课时加法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并能够用字每来表示加法交换律。
2.能运用加法交换律解答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说理、推理能力。
教学目标3.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1.会用个性化的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能熟练运用加法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课件谈话导入二、新课讲授阳春三月,春暖花开,正是外出旅行的好时节,李叔叔准备骑车开始一个星期的旅行。
李叔叔今天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
(出示课件)根据所给的条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干米?应该怎样列式解答?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解答一下|巴? (生在本子上解答)谁起来说- -下你是怎么解答的? (40+56)还有其他方法吗? (56+40)那这两个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第一个是. 上午和下午的路程和是多少?第二个是下午和上午的路程和是多少?得数是一-样的。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运算定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的教学设计。
本单元主要包括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乘法分配律等内容。
这些运算定律是数学中最基本的规律,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对数学运算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运算定律的理解和运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生活实例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算定律,提高运算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乘法分配律,能够灵活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和归纳,培养学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乘法分配律。
2.难点:能够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理解运算定律。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和归纳,让学生自主发现运算定律。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PPT、黑板、粉笔、练习本等。
2.学具:学生每人一份教材、一份练习本、一些小卡片等。
3.教学资源:与本节课相关的生活实例和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如“小明买了3个苹果和2个香蕉,一共是多少个水果?”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运算定律。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和例子。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运算定律教案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一)教材说明: 本单元内容是学习运算定律, 主要包括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 以及减法和除法的性质, 还有运算定律的一些简单运用。
将与运算定律有关的知识集中于一个单元, 加以系统编排, 便于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有利于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 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 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 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 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四)教学难点:探索和理解加法的乘法的运算定律, 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五)教学策略: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 促进学习的迁移。
2、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3、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 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运算定律》优秀4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运算定律》优秀4篇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运算定律》篇一一、教学内容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33页-35页内容,《乘法运算定律》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⑴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总结过程,感知“猜想__验证”这一总结规律的方法。
⑵学生理解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不同方式表示运算定律,以及利用运算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⑶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对数学有新的理解和认识。
三、教学重点学生理解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不同方式表示运算定律,以及利用运算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四、教学难点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总结过程,感知“猜想__验证”这一总结规律的方法。
五、教法和学法由于本节课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问题性和可探究性,所以,我采用了以组织探究学习活动为主的教学策略。
力求在通过“猜想__验证”的方式总结运算定律的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呈现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说一说植树有什么好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解决与植树有关的问题去发现、总结乘法中的运算定律。
(二)猜想验证,总结规律;1、引导为主探索乘法交换律⑴提出猜想(出示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一步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学生提,师板书)“你们还有不一样的算式吗?”(板书两个算式。
)“同样的问题我们列出了两个不同的算式,但结果是一样的。
那我们可以说25×4=4×25。
”(板书算式)观察这个算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这样一个式子,我们发现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那么,我们只是提出了一个猜想,这个规律能否试用于所有的乘法呢?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⑵验证猜想说一说,你们打算怎样验证这个规律呢?⑶得出结论汇报。
小结:通过刚才的猜想、验证,可以证实我们发现的规律不是偶然的,它可以应用于所有的乘法。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教学设计教案(含整个单元)
数学科目四年级下册新课堂教学导案(主备人: )
数学科目四年级下册新课堂教学导案(主备人: )
数学科目四年级下册新课堂教学导案(主备人: )
数学科目四年级下册新课堂教学导案(主备人: )
数学科目四年级下册新课堂教学导案(主备人: )
数学科目四年级下册新课堂教学导案(主备人: )
数学科目四年级下册新课堂教学导案(主备人: )
数学科目四年级下册新课堂教学导案(主备人: )
数学科目四年级下册新课堂教学导案(主备人: )
数学科目四年级下册新课堂教学导案(主备人: )
数学科目四年级下册新课堂教学导案(主备人: )
数学科目四年级下册新课堂教学导案(主备人: )
数学科目四年级下册新课堂教学导案(主备人: )
数学科目四年级下册新课堂教学导案(主备人: )
数学科目四年级下册新课堂教学导案(主备人: )
数学科目四年级下册新课堂教学导案(主备人: )
数学科目四年级下册新课堂教学导案(主备人: )
数学科目四年级下册新课堂教学导案(主备人: )
数学科目四年级下册新课堂教学导案(主备人: )
数学科目四年级下册新课堂教学导案(主备人: )
数学科目四年级下册新课堂教学导案(主备人: )
数学科目四年级下册新课堂教学导案(主备人: )。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运算定律》优秀8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运算定律》优秀8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为大伙儿带来的8篇《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运算定律》》,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在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画图的方法整理有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直观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解决实际问题、2、在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用画示意图的方法对于整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价值,体会到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培养几何直观,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进一步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重点:体验策略的价值,会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难点:借助画图的策略解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理念】通过尝试画图、指导画法、借助示意图理解题意、体会画图的优点、借助画图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等活动,帮助学生切实感受画图策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探索并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突出解决问题的“中间问题”、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创新使用教材,既体现“以本为本”的教学思想,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活用例题、在强调合作、交流的同时,始终把独立思考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既重视知识技能训练,又注重发展数学思考、一、复习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能在你的作业纸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吗?师:长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求长方形的面积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和长,怎么求宽?如何求长方形的长呢?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面积÷长=宽面积÷宽=长师:今天老师想请大家解决我们学校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愿意吗?2、教学例题(一)例1教学出示例题:合肥市华山路小学有一块长方形的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1、认真读题,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2、师质疑:同学们已经注意到花圃的长增加3米,面积增加了18平方米、仔细想一想:长方形的长增加了,面积就一定会增加吗?师指名回答、预设1:学生长增加,宽不变,面积就一定会增加、预设2:学生长增加,宽不知道,面积就不一定会增加,也许还会减少、师:同学们说的非常有道理,在这道题中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花圃的长增加,面积就增加了?预设1:把增加的面积画出来、预设2:画图3、画一画是一个不错的主意、接下来我们一起在练习纸上画一画示意图,用刚才画的长方形代表花圃,在花圃上面画出增加的面积、提醒一下:既然是示意图,可以不需要用尺子,用铅笔直接画、4、同学们都画好了吗?老师也想画一画、预设:第一步,黑板上的长方形表示花圃、第二步,只画一条边增加很长、追问:可以吗?为什么?第三步,画出一条边增加3米、追问:画好了吗?第四步,画出两条边都增加3米、追问:现在画好了吧?怎么又不可以?第五步,谁能上来把那条边画出来、你来指一指哪里是增加的面积?教师用阴影部分表示增加的面积、原来的面积在哪里?第六步:谁来根据示意图说一说面积为什么增加了?宽是哪一条边?师指着图,这条边既是原来长方形的宽,也是这个增加部分的什么?(用红笔再次画一画这条宽)5、在示意图中标出条件和问题,然后同桌根据示意图互相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上台板书,说一说)6、想一想应该先算什么?7、独立完成,指名上台指着示意图板演,教师板书、8、从图中我们发现花圃的长增加了,宽不变,面积增加了;如果花圃的长减少了,宽不变,面积会发生什么变化?(减少)你能在长方形中画出减少的部分吗?想一想,谁上台在长方形中画一画?预设1:上台画出正确的同学,让他说一说哪条线段减少了,减少的面积在哪里?这位同学的画法非常准确、预设2:上台画出错误的同学,让别人说一说哪条线段减少了?符合题意吗?谁能上台画出长减少,减少的面积在哪里?师提醒学生画图一定要一定要想好哪条边改变?哪条边不变?比较:两次画图有什么不一样?过渡:长方形的宽不变,长发生变化,面积也发生了改变、那如果宽减少,减少的面积在哪里呢?一起看第二道数学问题、(二)教学“试一试”华山路小学原来有一个宽20米的长方形水池、后来因扩建公路,水池的宽减少了5米,这样水池的面积就减少了150平方米、现在水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1、学生齐读,教师追问:这个长方形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能在图中画出减少的部分吗?2、在图中画出减少的部分,指名上台用手势比划后师追问:这次什么改变了?什么又没变呢?3、独立列式计算后,谁来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上台指着图说、(三)比一比1、我们一起回顾刚才的解题过程,这是文字叙述题意,这是用示意图表示题意,比一比,你有什么想说的?同桌交流,再指名回答、2、师:看来,画图的确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和策略、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三、变式练习过渡: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两道题目中都有一个量没有变,你发现了吗?如果长与宽都发生了变化,这样的题目你们还会吗?出示变式1:(1)变式1一个长方形,如果长增加6米,或者宽增加4米,面积都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原来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1、老师读题后并追问:长方形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是怎么理解的?2、师:照这样,增加的面积在哪里?先在大脑中想一想,想好了试着在图上画一画、3、师指名上台比划示意图,课件随机出现、4、长方形的长和宽都不知道,看着示意图,你会解决问题吗?(二)变式2师:同学们现在已经能够在纸上画出图形帮助思考了、其实高手画图不但能在纸上画图,还可以在脑海中画图、接下来我们一起试试在脑子中画图、(出示:有一个长方形,长50米,宽40米、)1、长增加5米,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先在头脑中画图,再列式计算,最后课件验证,板书算式、板书:40×5=200(平方米)2、宽增加5米,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先在头脑中画图,再列式计算,最后课件验证,板书算式、板书:50×5=250(平方米)3、长和宽同时增加5米,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1)头脑中的图画好了吧?谁能很快列出算式?生:200+250=450(平方米)(2)我们在图上画一画来验证脑子里想的图,好吗?有什么不一样?发现刚才我们的计算有什么问题?到底增加了多少呢?4、长和宽同时减少5米,面积减少了多少平方米?先在脑子中画图,课间验证、师:你想用什么方法求出减少部分的面积?生1:分三部分来求、生2:分两部分来求、生3:大长方形的面积减去小长方形的面积来求、5、长增加5米,宽减少5米,面积改变吗?肯定吗?四、课堂小结师:我们学习了长方形面积的各种变化,我们是怎么解决的?画图有什么好处呢?在画图应该注意什么了?师:其实不单单是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面积如果发生变化,同样可以采用画图的策略予以解决、课后同学们可以好好研究这道题“长增加5米,宽减少5米,面积改变吗?”,将研究过程和成果写成“数学日记”,与你的老师、你的同学一起分享!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运算定律》篇二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水小数同样适用,并会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精品同步教学设计)
在今天的运算定律教学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反思的地方。首先,学生在理解加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时存在一定的难度。在讲解过程中,我发现通过简单的举例并不能使学生完全明白这些抽象的概念。未来,我需要寻找更多的教学资源,如动画、实物操作等,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这些运算定律的实际应用。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意识到理论介绍部分可能过于枯燥,导致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尝试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更紧密地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通过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增强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
3.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能够将运算定律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提高表达和倾听能力,发展团队协作精神。
5.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探索运算定律的新用法,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减法的性质以及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的基本概念。这些定律是简化计算过程的关键,它们在我们的数学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计算例子,展示如何运用运算定律简化计算过程,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加法结合律、减法的性质和乘法分配律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运算定律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购物找零、计算游戏得分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使用算式卡片来演示运算定律的基本原理。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单元备课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单元备课-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单元备课主备:安彩花辅备:邓宇燕一、教学内容和作用本单元的内容分为两节,第一节是加法运算定律及其应用,其中包括连减中的简便计算;第二节是乘法运算定律及其应用,其中包括算法的合理选择与灵活应用。
总共也就是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与分配律这五条运算定律。
本单元所学习的五条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用于有理数的加法和乘法。
随着数的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在实数甚至复数的加法和乘法中,它们仍然成立。
因此,这五条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材分析(1)集中编排,突出整体。
本单元将运算定律的知识集中在一起加以系统编排,并且将减法中“连减的性质”与除法中“连除的性质”也渗透穿插在内,这样便于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生通过系统学习,对四则运算中的相关运算性质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有利于学生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2)结合情境,突出意义。
在运算定律的呈现过程中,教材不是仅仅给出一些数值计算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为学生理解运算定律的意义提供支持。
如加法运算定律,教材安排了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乘法运算定律则安排了同学们植树的问题情境。
这样便于学生依托已有的四则运算意义,理解运算定律的内涵。
同时,教材在练习中还安排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和认识运算定律,理解定律内涵。
(3)体现灵活,突出思维。
以往的教材,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学较为注重算法技巧,本单元在编排中,则有意识地改变这种倾向,着力引导学生将运算定律的学习与简便计算应用及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关注方法的灵活性,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从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1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主要让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本课时为第一课时,重点介绍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对运算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运算定律的理解和运用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需要激发,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够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究、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掌握及运用。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运算定律,以及如何在实际计算中灵活运用运算定律。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合作交流法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和观察中发现运算定律,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相关课件,展示运算定律的例子。
2.学具:为学生准备练习题和小卡片。
3.教室环境:布置轻松愉快的教室氛围,准备彩色粉笔。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课题,如“小猴子的水果店”,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感受运算定律的应用。
呈现(10分钟)1.教师出示一些算式,如 3 + 4 + 5 和 4 + 3 + 5,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结果。
2.引导学生发现,改变算式中数字的位置,结果不变,从而引出加法交换律。
3.教师再出示一些算式,如 3 + 4 + 5 + 6 和 4 + 5 + 6 + 3,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结果。
4.引导学生发现,改变算式中数字的位置和组合方式,结果不变,从而引出加法结合律。
四年级数学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单元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一:了解加法的结合律和乘法的结合律,掌握运用结合律进行计算。
1.1理解加法结合律:a+(b+c)=(a+b)+c1.2理解乘法结合律:a×(b×c)=(a×b)×c1.3能够运用加法和乘法的结合律进行计算。
教学目标二:熟练运用交换律进行计算。
2.1理解加法交换律:a+b=b+a2.2理解乘法交换律:a×b=b×a2.3能够运用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进行计算。
教学目标三:能够运用分配律进行计算。
3.1理解加法分配律:a×(b+c)=a×b+a×c3.2理解乘法分配律:(a+b)×c=a×c+b×c3.3能够运用加法和乘法的分配律进行计算。
教学目标四:能够正确运用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4.1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表达式。
4.2能够运用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4.3能够合理评价和解释问题的解决过程和答案。
教学目标五: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灵活应用运算定律解决问题。
5.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新问题。
教学目标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6.1能够与同伴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
6.2能够与同伴进行有效的数学交流,讨论解决方案和策略。
教学目标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7.1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简单数学问题。
7.2能够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7.3能够自主总结学习经验和方法。
教学目标八: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学习动机。
8.1能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意义。
8.2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九: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9.1能够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计算。
9.2能够通过运算定律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
教学目标十: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10.1能够准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进步。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备课教学教案三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备课教学教案三篇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在教学过程让学生感受简便计算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备课教学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备课教学教案一: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第1课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一、教学内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P17 P18二、教学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发现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难点:由具体上升到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授1、出示教材第17页情境图。
师: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自行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师生交流后,课件出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你看,这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2、获取信息。
师: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3、师小结信息,引出课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二)探索发现第一环节探索加法交换律1、课件继续出示:“李叔叔今天上午骑了40km,下午骑了56km,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出示: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你能用等号把这两道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40+56=56+40你还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学生独自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写出的等式,互相检验写出的等式是否符合要求。
2、观察写出的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
全班交流。
从这些算式可以发现: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可以用符号来表示:△+☆=☆+△;可以用文字来表示:甲数十乙数=乙数十甲数。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1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加法换序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概念及应用方法。
–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加法换序律和乘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总结、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和操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了解数学是一门实用的学科,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加法换序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概念及运用。
–灵活应用加法换序律和乘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
2.教学难点–综合运用加法换序律和乘法交换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三单元。
2.教具:小黑板、彩色粉笔、课件等。
3.教学环境:整洁、安静的教室。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通过口算练习,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加法和乘法的基本运算方法,为本节课的主题做铺垫。
二、新课讲解1.引入新知识:介绍加法换序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初步理解这两个定律的作用及意义。
2.示范运算:在小黑板上演示几个简单的运算例题,引导学生熟悉运用加法换序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方法。
3.练习巩固:让学生自主完成几道练习题,检验他们对于加法换序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掌握程度。
三、课堂互动•开展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加法换序律和乘法交换律的经验和方法。
•学生展示:请一些学生到黑板前展示自己解题的思路,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解题技巧。
四、作业布置•布置当堂作业:让学生完成本节课留给的作业,巩固加法换序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应用。
五、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到学生在理解加法换序律和乘法交换律时存在一定困难,部分学生在运用定律解决问题时还有些犹豫。
下节课我将通过更多的实例练习和生活应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两条定律的应用方法。
同时,我也会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备课方案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备课方案第三单元运算定律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与分配律,以及这五条运算定律在整数四则运算中的简单运用。
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是运算的基本性质,可作为推理的依据。
本单元所学习的五条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用于有理数的加法和乘法。
随着数的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在实数甚至复数的加法和乘法中,它们仍然成立。
因此,这五条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加法、乘法运算的理解,帮助学生将原来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提高学生选择计算方法的灵活性,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同时,这五条运算定律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还会继续不断地发挥它的基础作用。
备内容运算定律加法运算定律(4课时)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连减的简便计算乘法运算定律(3课时)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分配律;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备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与分配律,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2.能运用加法和乘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3.理解并掌握减法和除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运用这些运算性质与所学运算定律灵活地进行简便运算。
4.能利用简便运算灵活地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经历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的发现过程,掌握观察比较、综合概括的学习方法。
2.经历运算定律的形式化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模型思想。
3.经历简算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广泛的应用性。
4.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推理分析、综合运用的学习方法。
1.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2.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3.关注方法的灵活性,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大单元集体备课-全部教学设计 (2)精选全文
三、单元整体教学思路单元结构图及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设计课时本单元第1课时课题运算定律学习活动设计教师二次设计【环节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1.师生玩对口令游戏。
游戏一:老师说一个数,你对的数要与老师说的数相加能凑成整百数。
(如:153和47)游戏二:老师说一个数,你对的数要与老师说的数相减能凑成整百数。
(如:234和34)2.同桌之间玩对口令游戏,规则同上。
预设:游戏环节要让所有人都参与进来,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展示机会。
3.导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加法的运算定律,而且发现在计算过程中合理使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计算变得简便。
那减法运算中会不会也存在某些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连减的简便计算”。
(板书课题:连减的简便计算)[设计意图:简要说明教学环节、学习活动等,组织与实施意图,说明活动对目标达成和学生发展的意义,说明如何在活动中达成目标,关注课堂互动的层次与深度学生的数学学习是运用已有知识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过程,而复习铺垫则能激活学生处于“休眠”状态的旧知识与经验,促进知识的迁移。
这里通过“凑整”的对口令游戏和对加法的运算定律的简单回顾,引发思考,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创设空间,实现高效课堂。
]【环节二:自主活动,探究新知。
】1.在解决问题中初步理解减法性质。
(1)创设问题情境。
课件出示教科书P21例4的主题图。
师:同学们还记得那个骑自行车旅行的李叔叔吗?看,李叔叔在查阅旅游资料。
你从图上了解到什么数学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预设:我了解到李叔叔看的这本书一共有234页,他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
要求的问题是李叔叔还剩多少页没看。
(2)尝试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自己试着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小组汇报:每个小组推选两人同时汇报,一人说想法,另一人在黑板上列出对应的算式。
预设:生1:从这本书的总页数里先去掉李叔叔昨天看的66页,再去掉今天看的34页,然后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全部教案
(二)猜想,形成结论
1、男女生猜想。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举更多的例子,符合猜想的例子越多,猜想将被认为越可靠。
女生完成:3024+76 96+237……
男生完成:76+3024 237+96……
2、验证假设。
(1)个别举例验证。
女生完成 (69+172)+28155+(145+207)
男生完成 69+(172+28)(155+145)+207
从而得到:(69+172)+28 =69+(172+28)
155+(145+207)=(155+145)+207
汇报答案:得数相同,符合猜想。男生用“凑整法”使计算更简便。
集体备课课时教学设计
课程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运算定律第一课时 加法交换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数学思考: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逐步提高归纳、推理的抽象思维能力。
(2)自由举例验证。
学生自由举例,小组交流总结。
(3)寻找生活实例。
如:张老师上午到书店买书用去27元,又到文具店买圆珠笔用去18元;下午去文具店买钢笔用去12元。他一共用去几元?(用两种方法解答,并找出这两个算式间的关系)
(1)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解决问题: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3)独立列式计算。
4、交流、呈现不同的列式:40+56=96(千米)56+40=96(千米)
5、请学生观察两组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 板书:40+56=56+40
最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教案
1、完成加法运算定律及减法性质的练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培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2、重点引导学生对最后一个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可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3、学生可能对括号有异议。
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加法中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运算顺序,所以要加小括号。
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
4、师强调: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
在○里和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运算符号和数。
470-254-46=470○(254+○)
235-(35+78)=235○35○78
先让学生去填空,再说说依据。
3、第21页做一做的1、2题。
4、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减法的简便计算
例1:这本书一共234页,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看?
教师小结板书:
(a+b)+c=a+(b+c)
4、反馈练习:18页“做一做”的第2题。
三、质疑再探
对这节课的知识,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共同探究。
四、运用拓展
(一)完成教材第19页练习五第1题。
(二)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9页练习五第4、5题。
(三)全课总结。
1、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运算定律。)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三、质疑再探
1、回顾课本20页内容,看还有哪些问题请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人教版数学四下第三单元《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四下第三单元《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乘法运算定律》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这些运算定律是理解和掌握四则运算的关键,对于提高学生的运算效率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和乘除法的基本运算,对于简单的数学问题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和解决。
但是,对于乘法运算定律的理解和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进一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乘法交换律:a×b=b×a2.乘法结合律:(a×b)×c=a×(b×c)3.乘法分配律:a×(b+c)=a×b+a×c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故事情境,让学生理解和运用乘法运算定律。
2.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和运用乘法运算定律。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制作乘法运算定律的相关课件,包括图片、动画和练习题。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生活实例和故事情境,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乘法运算定律。
3.练习题:准备一些乘法运算定律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一个生活实例,如水果店老板卖水果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水果的总价。
通过这个实例,引出乘法运算定律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课件详细讲解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和运用。
结合生活实例和动画,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这些运算定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每组选择一些运用乘法运算定律的题目进行计算。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概念和运用。
2. 培养学生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乘法分配律: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等于这个数分别乘这两个加数,然后把乘得的积相加。
2. 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3.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概念和运用。
2.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视频等。
2. 学具:练习本、草稿纸、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运算定律的存在。
2. 新课:讲解乘法分配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概念,并通过实例和练习加以巩固。
3. 巩固: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便计算。
5.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乘法运算定律2. 板书内容:乘法分配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概念、运用及实例。
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 提高题:解决实际问题,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3. 拓展题:研究除法运算定律,类比乘法运算定律。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及时进行解答和指导。
2.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评价。
本节课通过讲解乘法运算定律的概念和运用,培养了学生的简便计算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集体备课说课讲解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集体备课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集体备课一、教学内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乘法对于加法的分配律以及这五条运算定律的一些比较简单的运用。
二、教材分析: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将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集中于一个单元,加以系统编排,便于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本单元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不再仅仅给出一些数值计算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
这样便于学生依托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运算定律。
同时,教材在练习中还安排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和认识运算定律。
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的第三小节,改变了以往简便计算以介绍算法技巧为主的倾向,着力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这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乘法运算定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乘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重点突破乘法的分配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单元备课
四2 廖晓萍
教学内容和作用
本单元的内容分为两节,第一节是加法运算定律及其应用,其中包括连减中的简便计算;第二节是乘法运算定律及其应用,其中包括算法的合理选择与灵活应用。
总共也就是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与分配律这五条运算定律。
本单元所学习的五条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用于有理数的加法和乘法。
随着数的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在实数甚至复数的加法和乘法中,它们仍然成立。
因此,这五条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编排特点
(1)集中编排,突出整体。
本单元将运算定律的知识集中在一起加以系统编排,并且将减法中“连减的性质”与除法中“连除的性质”也渗透穿插在内,这样便于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生通过系统学习,对四则运算中的相关运算性质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有利于学生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2)结合情境,突出意义。
在运算定律的呈现过程中,教材不是仅仅给出一些数值计算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为学生理解运算定律的意义提供支持。
如加法运算定律,教材安排了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乘法运算定律则安排了同学们植树的问题情境。
这样便于学生依托已有的四则运算意义,理解运算定律的内涵。
同时,教材在练习中还安排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和认识运算定律,理解定律内涵。
(3)体现灵活,突出思维。
以往的教材,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学较为注重算法技巧,本单元在编排中,则有意识地改变这种倾向,着力引导学生将运算定律的学习与简便计算应用及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关注方法的灵活性,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从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并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合理的算法,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
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题简析
1.加法运算定律。
例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抓住40+56和56+40两个不同的加法算式,计算结果相等且都能解决问题这一事实,引导学生从更多的“交换两个加数,和不变”的算式中发现规律,并关注运算定律的形式化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模型思想。
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交换"二字,而不是"两个",这样在应用规律时才不会纠结。
例2:注重引导学生迁移运算定律的学习经验和基本策略,自主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用符号和字母对规律进行形式化的表达,形成相应的规律模型。
例3:在综合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重视算法背后的原理理解及灵活选择;体会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形成数学的应用意识。
例4:突出加减运算间的联系,关注根据数据特征选择简便算法的意识培养。
2.乘法运算定律。
例5: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到同样的性质,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运算定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数学模型思想。
例6:培养学生运用已有学习经验自主探究的能力,树立数学模型的建构过程,积累探究活动经验。
例7:注重引导学生从乘法意义上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同时也要从乘法意义上理解定律表达式中两部分的意义。
例8:借助几何直观、理解连除规律的内涵;在解决问题策略的选择上,既关注多样化,培养其思维的灵活性,也不能忽视方法背后的算理。
教学措施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促进学习的迁移。
注重从原理上理解不同算法间的关系。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中运算意义是这个单元学习运算定律的基础,学生理解运算定律的内涵,离不开运算意义的支持。
比如理解加法交换律时,始终把握“加法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这一本质内涵。
比如乘法分配律的学习中,无论是从(a+b)×c到以a×c+b×c的分解式思考,还是从以a×c+b ×c到(a+b)×c的合并式思考,都可以结合乘法的意义来理解。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提炼与概括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第一学段中积累起来的知识与活动经验,如加法(乘法)运算中应用交换两个加数(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几个数相加(相乘)时先算哪一部分都不影响结果等经验,引导学生用好这些经验,完成知识学习的迁移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将原来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形式归纳与意义理解结合,构建定律模型。
本单元的学习中,更多是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从具体数据的讨论,上升到规律的发现与归纳,从运算意义的角度理解定律模型的正确性,最终引导学生从更加深入的角度理解与掌握相应的运算定律。
3、把握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的联系与区别。
我们知道,运算定律是一种模型化知识,简便计算则是根据算式和数的特点,依据四则运算的性质,在不改变运算结果的前提下灵活处理运算程序,以达到简便易算的目的。
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
教学中,因为运算定律是运算本身固有的性质,也是后续代数知识学习的必备基础,因此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简便计算教学。
但运算定律的学习过程也是为后续灵活处理计算问题积累起相应的活动经验的过程,因此,教学时尽可能将过程拉长,注意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
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算定律的同时,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提高其计算能力。
在教学要求的把握上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
教材中不少题目的要求是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加上学生的个体差异,很自然地,同一个题目会产生不同的解决方法。
例如25×44,既可以依据结合律25×4×11解决,也可以用分配律25×40+25×4来解决,这两种方法都是解答这个题目的好方法,没有绝对的优略,只要结果正确应该就算对。
教学中难点、易错、易混点
加法运算定律:
1、加、减混在一起的交换律:这跟加法交换律其实是一样的,但要注意连同符号一起交换:如,
456+587-256,交换完后应该是456-256+587。
2、注意不能乱凑整:
如,书22页第一题中672-36+64不能写成672-(36+64)
3、怎样简便就怎样算不是非得要应用定律
如,728-28+72从左往右算就很简便就不用考虑交换律、结合律。
就要按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计算。
4、连减(后面连除)的性质中要注意去括号变号的题型:
如,128-(28+72)(这个还好,减去和可以分别减)但学生容易写成128-28+72
1280-(280-53)这个要注意去括号里面的减号要变号。
应该是1280-280+53
乘法运算定律:
1、乘法结合律四项的要记得养成加()的习惯
如:8× 4×25×125
=(8×125)×(4×25)
=1000×100 上一步交换律后没有用()两两结合是不能直接跳出1000×100的
=100000
2、乘法结合律特殊数字的拆分(两个数相乘的如125×88 25×44后面分配律会提到)
三个数相乘的如:125×32×25(数字的位置换来换去都会考查)
这个拆分完和上面两两结合题型是一样的
3、乘法分配率的题型
分解型:(8+4)×25 这个类型学生最容易忘记分别去乘,再相加。
要多练习(括号里是“-”号一样)合并型:45×28+15×28 45×28-15×28 56×386-286×56-56×90(多项的)注意提取相同数字。
乘1型:99×9+99 792×17-92×17 56×7+45×-7
拆分型:①(拆成100+)102×32
②(拆成100-)99×32拆完后又回归到分解型(最基础的形式)
③特殊数字的拆分
125×88 25×44
=125×(80+8) =25×(40+4)拆完后又回归到分解型(最基础的形式)
这个也可以运用乘法结合律拆成125×88 25×44
=125×8×11 =25×4×11
像这样既可以用乘法分配率也可以用乘法结合律的要注意多练习。
3、乘法分配率最容易和乘法结合律混乱,明明是用结合律学生可能会做成分配率
如:25×(4×3)
=(25×4)×(25×3)
=100×75
=7500
所以在新授分配率时多让学生从乘法的意义以及乘法分配率的运算符号特点来引导。
乘法分配率的运算符号是有加有乘或者有减有乘,而乘法结合律是只有乘号,属于连乘的类型,既然是连乘,就不管先乘哪一个结果都一样。
总之,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需要结合具体数据算式的特点,合理选择算法,从而使计算简便。
4、要注意的细节
乘法分配律模型的应用题(衣服/课桌几套、水果几筐等)两种方法的理解。
优化14页运用乘法交换率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验算。
优化16页810÷18将18拆成9乘2,去括号要变号;
建议课时
7至8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