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备课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圆柱与圆锥 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圆柱与圆锥 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课标要求:本单元观察物体,动手操作,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掌握各种计算公式。

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是在认识了圆,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本单元包括圆柱与圆锥的特征、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计算。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2、使学生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会运用。

本单元观察物体,动手操作,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它们的组成;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归纳出圆柱的表面积、体积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参透数学的“转化”思想;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实事求是等良好品质。

2、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正确计算。

4、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3.1 圆柱的认识教材分析:教材首先呈现了现实生活中具有圆柱特征的建筑物和生活用品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学生思考,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形,给出图形各部分的名称,使学生对圆柱的认识经历“抽象——表象——抽象”的过程。

教学目标: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看懂圆柱的平面图。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出示教材第17页的建筑物及物品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在生活中有许多这种形状的物体,谁知道它们都是什么形状?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样的形状。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转化思想—解决问题》说课稿教材分析:本课是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中《圆柱的体积》部分例7的内容。

对这一单元的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本课的教学是在学生探索并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转化、推理和变中有不变的数学思想的体会,从而加强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本课的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运用转化思想分析和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同时通过六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前面学习的圆柱体体积的公式探究过程也是转化思想的运用。

使学生通过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掌握问题解决的策略,培养应用意识。

学习圆柱的知识可以扩大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增强形体的知识,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

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圆柱,通过转化思想的应用,为学生提供解决现实问题的策略,注重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1.使学生熟练运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通过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掌握问题解决的策略,培养应用意识。

3.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转化、推理和变中有不变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培养问题意识,体会转化思想。

教学难点:通过实践操作、合作交流,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策略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应从直观入手,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可采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

课前准备:教师:瓶体近似圆柱体的矿泉水瓶、课件学生:瓶体近似圆柱体的矿泉水瓶教学环节:(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1、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出转化思想。

2.转化思想在学习中的运用。

让学生回忆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说出计算公式,从而引出课题。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 圆柱与圆锥单元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

并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引导学生探素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间题。

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模型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使学生理解除了研究儿何图形的形状和特征,还要从数量的角度来研究儿何图形,如图形的面积、体积等、体会数形结合思想,5、通过圆柱和圆锥体积公式的探索,使学生体会转化、推理、极限、变中有不变等数学思想。

二、内容安排及其特点1、教学内容和作用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

圆柱、圆锥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儿何形体。

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本单元具体的教材内容安排如下。

圆柱:圆柱的认识例1、例2圆柱的表面积例3、例4圆桂与圆圆柱的体积例5-例7圆锥:圆锥的认识例1圆锥的体积例2、例3从具体编排来说,“圆柱”分为三个层次(1)让学生结合实物探索圆柱的特征。

教材从生活情境引人,结合实物图片从整体上感知圆柱,帮助学生抽象出圆柱的表象。

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进一步探索圆柱的特征。

在此基础上,结合圆柱的直观图,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通过快速旋转长方形硬纸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结合空间想象,体会立体图形的形成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

通过剪开圆柱形罐头盒的商标纸,让学生充分探究,把圆柱侧面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和宽与圆柱的相关量对应起来,为后面学习圆柱的表面积计算作准备。

(2)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相关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通过计算生活情境中圆柱形厨师帽布料,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灵活选择计算公式,提高解决同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并攀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教材重视让学生体会转化思想和极限思想,引导学生经历把圆柱切开、再拼成个近似长方体的逐步细分的过程,初步感悟直柱体体积的一般计算方法,从而得出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在圆柱体积计算的应用中,数材编排了生活化的问题情境,重视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问题解决策略,全面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 第三单元 圆柱与圆锥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 第三单元 圆柱与圆锥 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1、圆柱的认识一课时教学内容圆柱的认识教材第17~20页。

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及其直径和半径,圆柱的高、侧面及圆柱的展开图。

2. 通过观察,认识圆柱并掌握它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从实物抽象到几何图形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难点:明确圆柱沿高展开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理解长方形(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牙签盒、直尺、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那我们就做一个“摸一摸”的游戏。

瞧,老师手里有一个魔袋,里面装了几种物体,只要能闭着眼摸出老师想要的物体,就算你过关。

谁愿意来?其他同学作裁判。

请摸出一个长长的、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物体。

长方体是我们已经研究过的立体图形,请再摸出一个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能够滚动的物体。

它在数学上叫什么名字?(圆柱) 师:你可真聪明。

像这样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能够滚动的物体,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圆柱。

二、新课探究(一)明确各部分名称1. 日常生活中的圆柱。

师:圆柱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的?生:茶叶筒是圆柱形的;水桶是圆柱形的;通风管是圆柱形的;木桩是圆柱形的;铅笔是圆柱形的……(边说边指自己手中的圆柱) 师:大家都说得非常好,说明大家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

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圆柱形的物品,有的是大家熟悉的,有的可能大家没怎么见过,我们一起来观赏一下。

如果你认识它,就说出它的名字来。

(投影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圆柱形物体)师:同学们,想一想,这些物体上面都有哪一种几何图形的影子?(圆柱)师:生活中的圆柱美不美?生:太美了。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柱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好吗?2. 圆柱的底面。

师: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圆柱形物品,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在小组内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圆柱与圆锥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圆柱与圆锥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圆柱与圆锥一、单元内容分析1.教材地位《圆柱与圆锥》属于四大领域中的“图形与几何”部分,主要内容有:圆柱与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

《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是在学生一年级认识了圆柱,五、六年级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圆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对立体图形的进一步学习,也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

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知识扩大了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范围,促进了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也为以后学生系统学习立体几何打下基础,是后继学习的前提。

2.渗透的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认识,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概括和认知。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隐含在数学知识体系中,并且分散于各册教材的各章节中,是“无形”的。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将数学思想的渗透作为重点,多个层面渗透。

本单元要通过圆柱和圆锥的探索,使学生体会转化、类比、推理、极限、变中有不变的数学思想。

3.核心素养关键词本单元教学内容体现的核心素养是“量感”、“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4.学业要求认识圆柱,能说出圆柱的特征,能辨认圆柱的展开图,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认识圆锥,能说出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锥的体积;能用相应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形成空间观念和初步的应用意识。

二、课时分析我们把本单元的内容整合为图形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这四大块做以剖析。

首先是第一大块中圆柱的认识。

圆柱的认识这一部分,教材分三个层次编排,分别是圆柱的初步认识;圆柱的组成及其特征;圆柱侧面展开图及侧面和底面之间的关系。

1.圆柱的初步认识,也就是“数学建模”。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对圆柱有了初步认识,在这里通过生活中更多的圆柱形物体,来唤醒学生已有的认知。

通过观察,把众多圆柱形实物中其他属性剔除,只保留形状上的一致属性,进而抽象出圆柱的一般性直观模型,使学生对圆柱的认识经历由具体到表象的抽象过程。

接着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物体,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圆柱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圆柱和圆锥》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圆柱和圆锥》教案

探索交流,分1.整体感知圆柱(1)课件出示岗亭,客家围屋,比萨斜塔,灯笼,蜡烛等实物图。

提问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教师小结:这里的岗亭,客家围屋,比萨斜塔,灯笼,蜡烛的形状都是圆柱体,简称圆柱。

人们把许多建筑物设计成圆柱形状,以增加立体感和美感。

(2)投影出示上述实物图形中抽象出的圆柱几何图形。

(3)交流生活中的圆柱形的物体。

2.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1)观察一个圆柱形的物体,看一看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有什么特征。

同桌讨论:圆柱由哪几个部分组成,有什么特征。

(2)组织交流通过交流得出:圆柱是由3个面围成的,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底面,圆柱周围的面叫做侧面,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教师投影出示圆柱的几何图,并在图中显示底面,侧面和高。

(3)请学生说说手中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4)感知圆柱上下两个底面的关系和侧面的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底面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学生可能会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得出圆柱上下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a.可以剪下来比较;b.量半径、量直径;c.量周长;d.把模型的底面固定再纸上沿着它的周边再纸上从现实生活中具有圆柱特征的建筑物和生活用品的图片上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形,整体感知圆柱形,通过动手操作认识圆柱的组成及其特征,以及圆柱侧面,底面及其之间的关系。

学生观察一个圆柱形的物体并同桌讨论、交流结果。

引导学生观察,议论,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有什么关系,么发现的?画出一个圆,再把模型倒换过来比较。

(5)做一做,把一张长方形的硬纸板贴在木棒上,快速转动木棒,看看转出来的是什么?(6)完成教材第18页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填写在教材上。

3.认识圆柱侧面展开图投影出示第19页的例2。

(1)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把罐头盒的商标如下图所示那样剪开,再展开。

学生观察猜测,它会是什么形状?剪一剪:请大家拿出贴有商标纸的饮料罐,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然后展开摊平,会得到一个长方形。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切拼时圆柱表面积的变化 》 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切拼时圆柱表面积的变化 》 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切拼时圆柱表面积的变化》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切拼时圆柱表面积的变化”,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圆柱切拼后的表面积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圆柱切拼的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表面积的变化,从而总结出切拼时圆柱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立体图形的知识,对圆柱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会对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的问题感到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和掌握圆柱切拼时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圆柱切拼后的表面积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圆柱切拼后的表面积变化规律。

2.难点: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圆柱切拼的规律。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和模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圆柱切拼的过程。

2.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圆柱切拼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讨论法: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圆柱模型、切拼工具、实物图片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圆柱模型、切拼工具、练习纸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圆柱形的饮料瓶、笔筒等,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们想测量这些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应该如何操作?从而引出圆柱切拼的问题。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圆柱切拼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切拼前后的变化。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切拼前后,圆柱的表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用切拼工具将圆柱切割、拼接,观察和记录切拼前后的表面积变化。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节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节教案

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教学内容:P42~43 成反比例的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分析合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渗透函数思想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积一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关式. 教学难点: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课型与课时:新课一课时教学手段:教学常用工具、有关教学课件教学方法:引导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法、合作法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下面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购买练习本的价钱0.80元,1本;1.60元,2本;3.20元,4本;4.80元6本.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二、探究新知1、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另一种特征——成反比例的量。

2、教学P42例3。

(1)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然后回答下面问题:A、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相关联吗?为什么?B、水的高度是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怎样变化的?C、表中两个相对应的数的比值各是多少?一定吗?两个相对应的数的积各是多少?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D、这个积表示什么?写出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与复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A、学生讨论交流。

B、引导学生回答:(3)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面变化。

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一定,我们就说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例关系,高度和底面积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4)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板书:x×y=k(一定)三、巩固练习1、想一想:成反比例的量应具备什么条件?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最新6篇)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最新6篇)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最新6篇)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测量各种目标物影子长度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主动探索掌握影子长度与目标物实际高度之间的比例关系,并能学以致用,解决大树、旗杆、高楼等物体有多高的问题。

2、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3、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同一地点,同时测量长度不同的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教学难点: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大树有多高”之类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前测量数据,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一、预习导学1、师:同学们,下面我们来看段小视频。

2、师:同学们,物体的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呢?3、师:所形成的影子的长短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班班通出示图片,学生观察、交流、汇报。

)4、师:那么物体的影子长度和物体的高度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你们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一下。

(板书课题)二、新课探究1、探究两根长度相同的竿的影长。

(出示视频)学生记录数据。

师:通过同学的测量,同时同一地点测量两根长度相同的竿,影长有什么关系?(生分析数据,汇报)结论: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量相同长度的竿,影长是相同的。

2、探究两根长度不同的竿的影长。

(出示视频)学生记录数据师:通过测量,同时同一地点测量两根长度不同的竿,影长有什么关系?(生分析数据,汇报)结论: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量不同长度的竿,影长是不相同的。

3、探究竿长度与影长之间的关系。

(出示表格)1号2号3号4号竿长/cm影长/cm竿长与影长的比值要求:竹竿长与影长的比值保留两位小数。

(小组合作完成)观察比较:比较每次求得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思考,交流,汇报)结论: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长度的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同的。

4、验证结论师:刚才发现的结论正确么?如果是正确的,老师课前还准备了5号竿,同学们运用所发现的结论,计算一下5号竿的竿长。

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和比例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和比例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解题步骤:
〔1〕认真审题 ,分析数量关系 ,判断哪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2〕设未知数X ,注明单位名称。
〔3〕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 ,并解答。
〔4〕检验。〔5〕写答句。
4.上面的第〔1〕、〔2〕题还有其他解法式吗?生答师板书。
〔1〕90×20÷15 〔2〕90÷20×15 90× 90÷



全班练习 ,指名个别板演 ,后集体订正。
题〔1〕因为每天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一定〕
所以每天工作量和工作时间成反比例。
解:设实际每天安装X米。
15X=90×20
X=120答:略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整理和复习●第四课时教学设计




题〔2〕因为工作总量÷工作时间=每天工作量〔一定〕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明确比和比例的联系与区别。
2.使学生能正确地、熟练地解比例。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 ,能正确进行判断。
教学
准备
习题卡




一、比、比例的意义
1.什么是比?
2.什么是比例?比例的根本性质是什么?
3.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指名口答 ,出示表格填空。
1.说一说运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
通过回忆与交流 ,学生概括出解决答步骤。如:
〔1〕找出相关联的两种量。
〔2〕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3〕用等量关系表示数量关系。
〔4〕解设 ,并解比例
〔5〕检验。
2.完成课文“整理与复习〞第4题。
三、稳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第4、5题。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最新⼈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最新⼈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录第⼀单元负数(3课时)第⼆单元百分数(⼆)(7课时)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11课时)第四单元⽐和⽐例(15课时)第五单元鸽巢问题(3课时)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28课时)共67课时第1单元负数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是围绕“负数”展开的,包括:负数的认识、意义的理解,以及在直线上表⽰正数、0、负数。

本单元教学知识是在认识⾃然数、分数、⼩数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活的例⼦初步理解负数的意义,体会正数、负数是表⽰意义相反的两个量,学会在直线上表⽰数,锻炼学⽣的动⼿操作能⼒与逻辑思维能⼒的有机结合。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负数解决实际⽣活中简单的问题,所以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初步理解负数的意义,⽤负数解决相应的⽣活实际问题,通过在现实⽣活中⼴泛运⽤负数,丰富学⽣对于数的理解,促进数的概念的形成。

真正达到了“数学来源于⽣活,再回归到⽣活中去”的⽬的,为学⽣步⼊初中学习有理数打下坚实的基础。

理解负数的意义,懂得正数、负数是两种意义相反的量,结合⽣活实际,在⽣活实践中去探究对知识的理解,需要在教学中设计多种调动学⽣积极性的情境(如⽓象预报、银⾏储蓄等),让学⽣通过置⾝在情境中去理解负数的意义,灵活地运⽤正数、负数是两种意义相反的量解决现实⽣活中的⼀些简单的问题。

通过动⼿操作、⼩组合作等多种形式帮助学⽣学会在直线上表⽰正数、0、负数,使数形结合的意识初步形成。

教材的设计在于引导学⽣多种感官参与教学、实践操作等活动,借助各种直观演⽰,动⼿动脑操作,讲练结合,让学⽣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学习数学的⽅法,使学⽣学会多种⽅法,得到新知。

教学⽬标:⼀、知识与技能1.联系实际⽣活,初步认识负数,理解负数的意义; 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熟记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学会在直线上表⽰数,借助直线上表⽰数初步学会⽐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

2.初步理解正数、负数表⽰两种意义相反的量,能够利⽤这⼀知识点表⽰⼀些⽇常⽣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体验数学与⽣活的息息相关。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 整理和复习∣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 整理和复习∣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整理和复习∣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2. 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基本概念、性质、公式和定理,并能熟练运用。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数的概念和运算: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概念和运算。

2. 量的计量:长度、面积、体积、重量、时间、温度等计量单位及其换算。

3. 图形和几何:点、线、面、体、角度、图形的性质和计算。

4. 概率和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概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数学知识的基本概念、性质、公式和定理的掌握和运用。

2. 教学难点: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通过讲解、示范、练习、讨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3.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实际例子或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数学知识的基本概念、性质、公式和定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 示范:通过示范解题过程,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练习:布置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5.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解题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布置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2. 练习成绩:检查学生的练习题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

3. 作业成绩: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 测试成绩:进行定期的测试,评价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七、教学建议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和指导。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分数除法教案知识讲解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分数除法教案知识讲解

第三单元分数的除法教学内容:1、倒数的认识2、分数除法3、解决问题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学习倒数的认识;分数除法和分数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主要内容包括:分数除法的意义与计算;解决问题。

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2、使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3、使学生能够用方程或算术方法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进一步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动手操作,通过直观认识使学生理解整数除以分数,引导学生正确地总结出计算法则,能运用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受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法和学法:练习法、自主探索,合作探索教学重点、难点: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并会分数除法解决相关的问题。

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应用计算法则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的推导。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理解。

工作总量用单位“1”表示及工作效率所表示的含义。

授课时数:12课时第1课时第2课时2、(学生独立思考,口答问题和列式)3、(引导学生将整数乘除法应用题改变成分数乘除法应用题)4、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整数乘除法的问题和改写后的问题,分析得出整第3课时第5课时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说一说,你想怎样求?4、师:请同学们观察,这道题目中有哪几种运算?第6课时1第8课时)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知道了下半场得分是上半场的下半场的分数;下半场的分数下半场的分数上半场的分数学校美术小组的人数是航模小组人数的第10课时360÷12=30(米)。

师:你是怎样列式的?为什么?(教师板书: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2)修一条360米的公路,甲队每天修18米,多少天能完成?360÷18=20(天)。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的认识》教案(十一)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的认识》教案(十一)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的认识》教案(十一)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六班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节圆柱的认识〔P10—12〕教材分析:教材先呈现涌现实生活中具有圆柱特征的建筑物和生活用品的图片,通过让同学观测,并提出问题“这些物体外形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导同学思索,再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形,结合图形的名称,使同学对圆柱的认识经受由抽象——表象——抽象的过程。

最末让同学说说生活中还见过那些圆柱形的物体,丰富了同学头脑中圆柱形象的储备。

同时让同学感受生活中圆柱的广泛应用。

学情分析:圆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常常遇到的几何体,同学有广泛的认知基础,教学这部分内容,有利于进展同学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测圆柱体实物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体的立体图形,使全体同学经受从抽象——表象——抽象的过程认识圆柱的基本特征。

2、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量一量,想一想,做一做等实践活动,使同学认识圆柱的底面、高、侧面、及侧面开展图外形及其与圆柱体的对应关系,并能够对一些结论作出合理的说明或试验验证。

过程与方法在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同学观测、猜想、操作、分析、概括水平,培育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技能。

情感立场与价值观在师生互动中是全体同学体验胜利的乐趣,感受数学〔圆柱体〕的独特魅力以及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同学的数学学习爱好,并使部分同学大致掌控讨论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丰富其学习数学的积极体验。

教学预备:圆柱体实物及模型、直尺、色卡纸、剪刀、胶带、ppt 课件等。

教学设计:一、引入1、出示主题图。

师:这些物体的外形有什么共同特点?生:这些都是圆柱体。

师:圆柱体是立体图形,平常简称它为圆柱。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圆柱的认识。

〔板书:圆柱的认识〕【设计意图】让同学对圆柱的认识,先从生活出发,从而让生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质疑探究PPT出示自学探究①、通过制作圆柱体,想一想圆柱体是由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②、圆柱的各部分有什么特征?③、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什么?在哪里?有几条?量一量圆柱的高,你有什么发觉?老师强调结合制作圆柱的过程,小组归纳总结。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教案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比例一、教学内容: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正反比例、比例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4、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5、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6、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广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1、重点:比例的意义和正、反比例的意义。

2、难点: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3、关键:理解正、反比例意义,认真分析两个量的变化情况。

四、课时划分: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3课时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3课时3、比例的应用6课时4、整理与复习2课时单元教学反思:第1课时:比例的意义【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2~34页和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比例的形成过程,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并能正确的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教学重难点】比例的意义,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一、铺垫孕伏1、同学们,今天我们数学课上有很多有趣的问题等你来解决,希望大家努力。

我们首先来解决两个问题。

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2、教师板书出下面几组比,让学生求出它们的比值。

12∶16 4.5∶2.710∶6学生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问:同学们有什么发现?(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二、探索发现1、教学比例的意义。

(1)实物投影呈现课文情景图。

(不出现国旗长、宽数据)说一说各幅图的情景。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立体图形整理》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立体图形整理》课时教学设计

组织学生分组议一议,动手写一写,并互相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

引导学生逐步归纳出下表:
②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
教师:上面我们比较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点,那么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组织学生分组议一议,相互交流。

并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6.圆柱和圆锥。

教师:圆柱和圆锥各有什么特点呢?你能说一说吗?
组织学生观察,书面写一写,小组议一议。

指名学生汇报,引导学生逐步归纳,并板书:
教师活动:
1、教师:长方体与正方体分别有什么特点?你能归纳整理吗?
组织学生分组议一议,动手写一写,并互相交流。

引导学生逐步归纳出下表:2、圆柱和圆锥各有什么特点呢?你能说一说吗?
指名学生汇报,引导学生归纳。

学生活动:
2、圆柱:三个面,上下两个圆是底面,侧面是一个曲面。

圆锥:两个面,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完整)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完整)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新教材)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第一单元负数第二单元百分数(二)生活与百分数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第四单元比例自行车里的数学第五单元数学广角——鸽巢问题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1 数与代数2 图形与几何3 统计与概率4 数学思考5 综合与实践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六(4)班上学期期末检测,平均分为84.92,合格率为96.4%,优秀率为51.7%。

本班大多数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符合年龄及年级特点,具有一定的学习习惯,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数学的信心较强;学生分析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本班的学生能够听从老师的教导,但是自主创新的意识还是比较缺乏,针对这现象在教学中对学生要加强培养自主探究意识及能力;对那些学习基础较差、家长常于疏忽的学生,应在课内课外加以帮助,使其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同时提高学习成绩。

二、教学目标1、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3、会看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4、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5、能从统计图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8、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单元备课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圆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

圆柱和圆锥这部分知识,教材通过直观手段,对常见的几何形体的观察,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像,然后再介绍圆柱各部分名称。

在学生对圆柱、圆锥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再引导学生探索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和圆锥体积的计算,及如何运用这些意识解决有关问题等内容。

为了使学生切实学好这一部分知识,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操作、试验,让学生经历有关形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公式的推导过程,揭示规律,理解并掌握计算方法、计算公式。

并通过解决与生产、生活中有联系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义和实践能力。

重点训练项目:(1)圆柱表面积的计算(2)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

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模型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比较试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丰富学生对空间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学会运用圆柱、圆锥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有关数学学习活动,对空间和图形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2)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活动的严谨性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3)实现实事求是的态度并培养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1)圆柱表面积、体积的计算。

(2)圆柱体积的计算。

四、教学难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五、教学措施:
1、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

2、从多种角度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设计探索活动,多种角度探索特征再次体会面和体的关系。

3、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4、经历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类比”的思想。

5、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用活所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6、重视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通过“用长方形纸卷圆柱”等活动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课时安排:10课时
圆柱-------------------6课时
圆锥-------------------2课时
整理和复习-------------2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