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六年级数学第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教案范例数学
![二次备课教案范例数学](https://img.taocdn.com/s3/m/f0f322a4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59.png)
二次备课教案范例:数学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了解直线的特征及其表示方法;2.学习如何根据直线方程绘制直线;3.掌握解直线的交点问题;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题能力。
二、教学重点•了解直线方程的意义;•学会根据直线方程绘制直线。
三、教学难点•掌握解直线方程交点问题。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黑板、彩色粉笔;2.学生准备:教材《数学B》、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教师通过引入直线的概念,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步骤二:知识点介绍1.教师介绍直线的特征,如无厚度、无限延伸等,并给出示意图;2.教师讲解直线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斜率和截距的概念。
步骤三:直线方程的绘制1.教师通过示例展示如何根据直线方程绘制直线;2.教师给出一道练习题,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直线方程在坐标系上绘制直线,并解释其意义。
步骤四:直线交点的求解1.教师讲解如何解直线交点问题,提到需要将直线方程联立,并通过消元法求解;2.教师通过示例演示如何计算直线的交点坐标。
步骤五:练习与巩固1.教师出示一组直线方程,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联立方程的解,并回答交点的坐标;2.学生在小组互动中解答问题,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步骤六:课堂总结1.教师利用黑板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2.教师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六、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完成课本上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鼓励学生思考并拓展解直线交点问题。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较为顺利,学生对直线的特征和表示方法较快掌握。
在直线交点的求解环节,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的困惑,教师在组内互动中给予了及时的指导。
下节课将继续巩固直线方程和交点问题的理解,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二次备课记录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二次备课记录](https://img.taocdn.com/s3/m/8c5430bc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57.png)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二次备课记录一、备课背景及目的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本文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为例,对二次备课进行记录,旨在为教师提供一份实用的备课参考。
二、教学内容概述本次备课的内容为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课程,主要包括分数的四则运算、整数与分数的互化、比例的基本概念和应用等。
在备课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过程设计1.新课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分数的四则运算,引导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讲解与练习:详细讲解分数的四则运算规则,布置适量的练习题,使学生熟练掌握运算方法。
3.整数与分数的互化: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进行整数与分数的互化,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4.比例的基本概念:通过直观教具和实例讲解比例的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比例的应用:设计丰富的练习题,使学生熟练掌握比例的计算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策略与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
2.实例教学:充分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互动式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反馈式教学: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学反思与总结课后要及时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为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努力。
本文为一份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二次备课记录,旨在为教师提供一份实用的备课参考。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自身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年级数学百分数(二)集体备课美篇
![六年级数学百分数(二)集体备课美篇](https://img.taocdn.com/s3/m/054cdaf6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86.png)
六年级数学百分数(二)集体备课美篇在六年级的数学中,百分数(二)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难点。
在集体备课中,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和探究。
一、分数和百分数的联系首先,我们需要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与百分数之间的关系。
我们可以通过类比,将百分数想象成100个等份,每一个等份就对应着1%。
这样,我们就可以将某个数的百分数转化为分数,例如将75%转化为75/100,即3/4。
同时,我们还需要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分数与百分数之间的相互转化方法,以便在解题时使用。
二、百分数的应用在教学示例中,我们会让学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百分数问题,并引导他们运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在财务方面,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加减乘除操作计算打折后的价格。
在实际中,司机和配送员也需要运用百分数计算时间和配送的量,这样学生就能够将百分数的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三、百分数的应用事实上,百分数的一大应用领域就是比较。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用竞赛、比赛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百分数在比较中的应用。
此外,我们还可以将百分数与分数相结合的问题,例如:将三分之二转化为百分数,先将三分之二转化为小数,再将小数乘以100,即得到百分数为66.67%。
四、百分数的常见错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关注学生对百分数理解上的常见误区。
例如,学生往往容易将百分数与百分比混淆,将百分数和百分比应用到不合适的场景中去。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需要特别强调百分数和百分比的区别,并在习题课上注重引导学生注意特殊符号的运用。
综上,百分数(二)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概念。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使学生加深对百分数的理解,并将其融会贯通,为他们打下更扎实的数学基础。
同时,我们还需要关注学生常见的误区,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才能真正帮助他们掌握这一难点知识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电子教案(带二次备课)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电子教案(带二次备课)](https://img.taocdn.com/s3/m/bd02806c6c85ec3a87c2c590.png)
除法
被除数÷(除号)源自除数商分数-(分数线)
导学案
二次备课
学
习
过
程
一、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
1.大屏幕出示: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在太空中,执行此次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出示国旗)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本单元
教学内容、地位、作用
人教版48—56页教学内容
由于比与除法有着天然的联系,这部分内容过去一直编排在“分数除法”单元内。此次修订,把这部分内容分拆出来,另成单元,主要是为了突出“比与比例”的独立性、重要性,比的知识是学习比例相关知识的必要基础,把比单独设单元,有利于学生从量与量之间的关系这一角度去认识比,而不仅仅从运算的角度去理解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代数思想。
先自读,后同桌互读,理解内在含义。
板书设计
比的意义
同类量的比不同类量的比
长与宽的比15:10路程与时间的比100:2
两个数相除就叫两个数的比。
15 : 10 = 15 / 10 =
前项比号后项前项除号后项比值
教学反思
课题
第二课时比的基本性质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授课时间
学习内容
课本第50-51页的例1,完成“做一做”题和练习十一的第2~6题。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
难点
1、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比的基础性质,学会化简比和求比值。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使学生经历用比描述生活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次备课教案范例数学
![二次备课教案范例数学](https://img.taocdn.com/s3/m/4c809a04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ae.png)
二次备课教案范例 - 数学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数学中的二次方程的解法,包括配方法、因式分解和公式法。
二、教学重点•了解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掌握配方法、因式分解和公式法的运用•能够解决一些常见的二次方程问题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5分钟)•引入二次方程的概念,解释二次方程的形式和特点。
•给出一些例子,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二次方程。
2. 配方法(15分钟)•解释配方法的原理和步骤。
•给出一个简单的二次方程实例,引导学生运用配方法求解。
•给学生一些练习题,巩固配方法的学习。
3. 因式分解(15分钟)•解释因式分解的原理和步骤。
•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演示如何通过因式分解解决二次方程。
•给学生提供练习题,帮助他们熟悉因式分解的运用。
4. 公式法(15分钟)•介绍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解释公式的含义和运用方法。
•让学生练习使用公式法解决二次方程问题。
5. 综合练习(15分钟)•给学生一些综合的二次方程练习题,让他们综合运用所学的三种解法。
•强调不同方法的适用场景和优缺点。
四、课堂活动•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或实例,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讨论和合作,解决提供的练习题。
•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每种解法的优劣,并分享解题思路和策略。
五、教学评价•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学习态度。
•针对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
•教师布置作业,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配方法、因式分解和公式法的解决二次方程问题,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二次方程的解法。
课堂上充分运用了学生合作、讨论和实践的方式,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当然,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个别辅导和提醒。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二次备课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二次备课](https://img.taocdn.com/s3/m/f83a4f402b160b4e767fcf76.png)
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2题:美国人均淡水资源量约为1.38万立方米,我国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美国的 。我国人均淡水资源量是多少万立方米?
1.学生独立完成,一生板演。
2.反馈计算过程,强调能约分的先约分再乘。并适时补充我国的水资源知识,进行节约用水教育。
六
年
级
数
学
二
次
备
课
众兴学区中心学校张粹
第一单元分数乘整数
课题:分数乘整数
备课日期:年月日上课日期:年月日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比较、验证等环节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从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四、课堂练习,深化理解
1.出示例2“做一做”。一袋面粉重3千克。已经吃了它的 ,吃了多少千克?
师:你能说说这个算式表示的意义吗?“求3千克的 是多少。”
2.比较两种意义
出示:一袋面包重 千克,3袋重多少千克?
师:列出算式,并与前一个式子进行比较。这两个式子有什么不同?
预设1:一个是分数乘整数,另一个是整数乘分数。
(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不同方法呈现和比较
师:刚才的第(4)种方法用语言描述得出计算结果的过程,结合自己的解题方法回顾一下, 的计算过程用式子该如何表示?预设:
生1:按照加法计算 = (个)。
生2: (个)。
师:比较一下,这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相同吗?它们的相同点在哪里?(分母都是9)不同之处又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分别打上方框)这里的2+2+2和2×3都是在求什么?预设:有多少个 。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二次备课记录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二次备课记录](https://img.taocdn.com/s3/m/fd28733b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7a.png)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二次备课记录二次备课记录日期:XX年XX月XX日课题: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备课人:XXX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六年级下册数学课本中相关知识点;能够灵活运用相关的数学方法和技巧解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造力;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点、线、面等几何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2. 掌握图形的基本性质与变化规律。
3. 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1. 初步认识和理解线段和直线的区别和联系。
2. 运用图形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策略。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教学辅助材料。
2. 相关教学资源和实例。
3. 学生教材和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趣味问题或活动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兴趣。
2. 模块教学:按照教材模块结构,逐一教授相关知识点,师生互动,示范解题。
3. 拓展练习:组织学生做相关练习题,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4. 实践应用: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归纳总结: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所学内容。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和复习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1. 教学进度是否合理,是否有时间紧迫感。
2. 教学方法是否多样化,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3. 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了所学内容,是否能够独立解决相关问题。
4. 针对学生的不足,是否提供了适当的辅导和指导。
5. 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可以与同事交流和讨论,共同改进。
数学二次备课教案
![数学二次备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7888754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b0.png)
数学二次备课教案教案标题:数学二次备课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二次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掌握解二次方程的方法。
3. 掌握二次函数图像的绘制和分析。
4. 运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二次函数基本概念和性质。
2. 解二次方程的方法。
教学难点:1. 二次函数图像的绘制和分析。
2. 运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材:确保教材资料完整、准备充分。
2.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投影仪、课件等。
3. 学具:学生应准备好教材、笔记本、作业本等。
4. 资源:准备相关的练习题和实例,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二次函数的概念:回顾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引导学生思考方程与函数的关系。
2. 教师出示一个二次函数的图像,并询问学生对该图像的特点和性质的认识。
二、呈现(15分钟)1. 教师介绍二次函数的基本定义和一般形式,并解释各个参数的意义与影响。
2. 教师示范如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包括配方法、因式分解和根的性质等。
3.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相关练习题。
三、拓展(15分钟)1. 教师通过课件或黑板绘制不同种类的二次函数图像,包括抛物线的开口方向、顶点位置等。
2. 学生根据图像的特点对函数进行分析,比较不同参数对图像的影响。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展示和讲解分析结果。
四、应用(20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二次函数的应用。
2. 学生通过列方程、建立函数模型等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并给出合理的解释和答案。
3. 学生进行交流和分享,展示自己的解决过程和结果。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2. 学生提问和解答,师生共同梳理和回顾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包括练习题和思考题。
2. 教师提供答疑时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互动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对二次函数的理解和应用,提高教学效果。
六年级数学二次备课教案2022范文
![六年级数学二次备课教案2022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7db1ee4e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ac.png)
六年级数学二次备课教案2022范文学科作业能够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成技能,提高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今天小编在这里整理了一些六年级数学二次备课教案2021范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六年级数学二次备课教案2021范文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负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谈话交流: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
)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
(板书:相反。
)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课件播放图片。
)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激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二、教学新知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如果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课件出示)。
①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③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1.8千克。
④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
(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
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3)展示交流。
……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
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二次备课教案范例数学
![二次备课教案范例数学](https://img.taocdn.com/s3/m/e230f0b2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f7.png)
二次备课教案范例:数学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了解负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能够进行正数和负数的比较和加减运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在解决问题时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
2.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学会进行正数和负数的比较和加减运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负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负数运算。
3.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黑板、白板、粉笔或白板笔、数轴模型、配套课件。
•教材准备:教材《数学》第三册第一章。
4. 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引入:老师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正数和负数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正数和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引发学生对于负数的好奇心。
•提问:请举个例子,说明正数和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对立关系。
•回答:学生回答问题,并让其他同学对答案进行批评和补充。
4.2 探究负数•展示数轴模型:老师通过数轴模型的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负数,并引导学生观察负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
•引导思考:请以小组为单位,思考一下负数在数轴上的特点有哪些。
•分享讨论:学生讨论完毕后,小组代表进行分享,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讨论。
4.3 正数和负数的比较•引导学习:通过几个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比较规则,并帮助学生掌握正数和负数比较的方法。
•提问练习:请比较下列数的大小:(-3)、0、7、(-5)。
•回答和解释:学生回答问题,并通过数轴模型进行解释。
老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纠正错误。
•练习训练:给学生提供一些练习题,让他们进行正数和负数的大小比较,并互相批改答案。
4.4 正数和负数的加减运算•引导学习: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理解正数和负数的加减运算规则,并帮助学生掌握加减运算的方法。
•解题示范:老师用黑板或白板上示范几道题目的解题过程,并让学生跟随着计算。
•拓展练习:给学生提供一些练习题,让他们进行正数和负数的加减运算,并互相批改答案。
六年级上册(二次)备课教案(第一、二单元) - 副本
![六年级上册(二次)备课教案(第一、二单元) - 副本](https://img.taocdn.com/s3/m/2fea8a39bcd126fff7050b85.png)
六年级数学科任教老师:数学第十一册小学单元计划2017年 9 月 5 日六年级数学科任教老师:六年级数学科任教老师:六年级数学科任教老师:六年级数学科任教老师:分数乘整数板书设计六年级数学科任教老师:六年级数学科任教老师:六年级数学科任教老师:引导:这道题求吃了多少千克,也就是求3千克的103是多少千克。
(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投影出示例题3。
李伯伯家有一块21公顷的地。
种土豆的面积占这块地的51,种玉米的面积占53。
1.问题一:种土豆的面积是多少公顷?(1)提问:求“种土豆的面积是多少公顷?”实际上就是求什么?怎样列示呢?(实际上就是求21公顷的51是多少公顷,列示是:21×51。
)(2)探究21×51的计算方法。
①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张正方形纸表示一公顷,先画出它的21,表示21公顷。
②再涂出21公顷的51。
引导理解:求21公顷的51是多少公顷,就是把21公顷平均分成5分,取其中的1份。
③观察交流。
观察手中的长方形纸,想一想,21公顷的51是多少公顷,你是怎么想的?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在组织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得出:求21公顷的51是多少公顷,就是把21公顷平均分成5分,取其中的1份。
也就是把1公顷平均分成(2×5)份,取其中的1份,即5×21×1=5×21×1=101。
板书:21×51==5×21×1=101(公顷)2.问题二:种玉米的面积是多少公顷?六年级数学科任教老师:⑴学生独立列出算式:21×53 ⑵提问:“21×53”等于多少呢?你能用颜色表示21的53吗?⑶学生动手操作,交流计算方法和思路。
与前面一样,也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2×5)份,不同的是要取其中的3份,可以得到:21×53==5×23×1=103(公顷) 3.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六上数学教案(已做二次备课批注)
![六上数学教案(已做二次备课批注)](https://img.taocdn.com/s3/m/b076f323bed5b9f3f90f1c8a.png)
六年级上册数学计划、教材分析、教案小学数学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二、学情分析:六(1)班共32 人,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其中有8名学生学习能力较为薄弱。
从课堂表现来看,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能力。
但部分学生思维不够敏捷、接受能力有明显障碍的学生,应该给与更多的关注,在教学中,要想尽办法通过创设愉快的情境,努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并逐步引导他们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三、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数与代数数——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百分数、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空间与图形——长方体与正方体三、实践与综合应用——树叶中的比、互联网的普及。
四、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的操作、观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和展开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体积、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进率,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2.让学生体会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运用简单的分数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分数连乘连除认识倒数,以及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运用价值,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3.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包括简便计算)并能解决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学习兴趣和信心。
4.初步学会用替换(置换)、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5.在情境中体会百分数的意义,学会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互相改写,并运用百分数的知识实际问题。
五、具体措施:1.充分利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和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吸引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各种数学活动中来,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带二次备课)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带二次备课)](https://img.taocdn.com/s3/m/463d5a117fd5360cba1adbf8.png)
数学集体备课教学计划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学习过程一、学习目标1.使学生知道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也适用于分数乘法,并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知道分数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顺序相同。
二、自主学习出示例六⑴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⑵是民企为学生说一说自己列的算式教师板书:(4/5+1/2)×2 4/5×2+1/2×2⑶教师点拨:这两种算是都能解答这个问题。
3.尝试计算。
教师:你会自己计算这两道算式吗?比较一下两道题的答案和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教师指名学生汇报他们的发现。
4.质疑猜想。
⑴提问: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是否也适用于分数乘法呢?⑵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猜想。
三、自学检测1、出示做一做第一题2/3×1/4×3 (8/9+4/27)×27 87×3/86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汇报四、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展开验证。
⑴小组活动:分三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条定律的验证,用1/2、1/3、1/5这三个分数自行设计验证方案。
⑵汇报交流。
①因为1/2×1/3=1/6. 1/3×1/2=1/6。
所以1/2×1/3=1/3×1/2, 我们小组认为乘法交换律在分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②因为1/2×1/3=1/6,1/6×1/5=1/30;1/3×1/5=1/15,1/2×1/15=1/30。
所以(1/2×1/3)×1/5=1/2×(1/3×1/5)我们小组认为乘法结合律在分数乘法中也适用。
③因为1/2+1/3=5/6,5/6×1/5=1/6;1/2×1/5=1/10, 1/3×1/5=1/15, 1/10+1/15=1/6, 所以(1/2+1/3)×1/5=1/2×1/5+1/3×1/5, 我们小组认为乘法分配律在分数乘法中也适用。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2次集体备课记录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2次集体备课记录](https://img.taocdn.com/s3/m/ccde0690a76e58fafab003b1.png)
时间
2014年3月3日
地点
办公室六
年级
六年级
学科
数学
参加人
严乃莹 李政刘剑扬黄剑辉
主持人
黄剑辉
中心发言人
严乃莹
备课
内容
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
单元
课时
划分
1.圆柱和圆锥的认识…………………………………1课时
2.圆柱的表面积…………………………………………2课时
3.圆柱的体积……………………………………………3课时
圆柱的表面积
1、使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进一步增强数学在生活中的体验,培养热爱数学、学好学生的兴趣。
圆柱的表面积练习课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实际生活情况解决有关圆柱表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在探索实践的活动中进一步解决与圆柱表面积以及圆锥体积计算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同时能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
测量物体的体积
教学重点: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水面上升的体积就是不规测物体的体积。
研究
过程
及
思路
详记
严乃莹:
一、复习铺垫。
1、呈现例4中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直观图。
圆柱的体积练习(2)
教学重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计算圆锥的体积
圆锥的体积
教学重点:通过转化的思想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二次备课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二次备课](https://img.taocdn.com/s3/m/27239987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dc.png)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二次备课》第一部分:深度评估1. 教材内容梳理在进行二次备课之前,首先需要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进行全面梳理。
这一部分包括对每个章节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的评估,以及教材与学生实际生活和学习经验的联系等方面的分析。
2. 教学目标分析在深度评估中,需要对每个教学目标进行分析,包括知识性目标、能力性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等方面。
同时也需要考虑教学目标的设置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
3. 教学方法与手段评估针对每个章节的教学内容,需要评估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是否合理。
特别是需要考虑到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以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第二部分:广度评估1. 课程与其他科目的关联性在广度评估中,需要考虑数学课程与其他科目的关联性。
特别是需要关注数学知识与语文、英语、科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融合,以便增强学生的学科整合能力。
2. 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除了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还需要评估数学课程与学生社会生活的联系。
这一部分需要考虑如何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便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3. 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在广度评估中,也需要评估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情况。
包括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教学环境等方面的评估,以便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总结与回顾在本次深度和广度评估的基础上,我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进行了二次备课。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深入分析和对教学目标、方法与手段的评估,我对这一教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我也意识到数学教学应该与其他学科和社会生活相结合,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认为二次备课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在深度和广度评估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备课,才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数学教育。
数学教学应该与其他学科和社会生活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希望我的二次备课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六年级数学第二次备课
![六年级数学第二次备课](https://img.taocdn.com/s3/m/410815ed4a7302768f9939da.png)
的过程中,经历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
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
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方法, 在
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找出应用题
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进行解题。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灵活解题。
教学进程:
一、谈话引入
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
决实际问题。那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
注意些什么?
二、练习解方程
练习二、6
谈话:为了正确的解决问题,在找出相等关
系后我们还要能够正确的求出方程的解,下面我
们就来进行这方面的练习。(出示第六题)
集体核对。追问:在计算这类方程时,首先
提问: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方法和整理题中的
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
3、练习二、9
要求学生独立解决,全班核对。
4、思考题
指名读题。
启发:甲比乙多跑一圈,是指什么?
学生独立列出方程并解答。
四、评价总结。
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哪些
知识?你们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布置作业:补充习题练习。
六年级数学第二次备课
要做什么?(化简方程)
六年级数学第二次备课
课时编号:004
六年级三数、学巩备固课练习。\ 1、练习二、7
主备人:朱 江
提出要求:请同学们结合线段图,在小组里
说一说题目中数量的相等关系。
追问:题中的“960 米”是小丽所走的路程
吗?是小明走的吗?那是什么?
提问:你能根据这样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吗?
2、练习二、8
六年课级数时学编第二号次:备课003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次集体备课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次集体备课](https://img.taocdn.com/s3/m/c11a18c76529647d2728525a.png)
单元
教学
重点
难点
1.重点:
使学生初步理解分数乘法的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2.难点:
理解分数乘法的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每课
教学
重点
难点
1.理解并掌握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乘法。
方志亚老师:
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不复杂,记住和应用算法也不难。但是,理解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却很不容易,是再次应用分数概念开展演绎推理的过程。教材编排两道例题教学分数乘分数,充分发挥数、形结合的作用,让学生体会“分子相乘、分母相乘”是合理的。
构建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要把分数乘整数的算法纳入分数乘分数的算法之中,使前者成为一般算法里的特殊情况。教材在两道例题后的“试一试”里完成这个内容的教学。
解答例3的关键是理解红花比黄花“多 ”、绿花比黄花“少 ”的含义。从本质上讲,它们仍然是“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但是比较难懂。教材用条形图呈现三种花的朵数关系,表示黄花朵数的直条刚好是10格,表示红花的直条比黄花多1格,形象地表达了红花比黄花多 。例题还通过“红花比黄花多的是多少朵的 ”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仔细研究图意,正确理解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相当于黄花的 。从而明白,求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就是求黄花的1 是多少朵,即50朵的 是多少。
及
思路
详记
周业飞老师:
在本单元中一共有7个例题,中就有4个例题是和“做绸花”这一类实际问题。
例如在例题1中,已知做一朵绸花用 米绸带,求做3朵、5朵绸花分别一共用绸带多少米?使学生能够按照思维的“正迁移”动力作用主动地将整数的意义推广到分数中。同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⑤研究把球切开后的截面形状和大小。
拿一个事先削好的球状萝卜,先让学生思考: 随便切一刀,横截面是什么图形?
教师切,让学生观察。 问:怎样切得到的圆的面积最大?为什么? 2、介绍地球仪 (1)地球形状是一个近似的球。 (2)指导学生观察地球仪:赤道半径约 6400 千米。 (3)计算赤道周长。 三、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新知识?球有什么特点? 什么是球的直径?半径? 六布年置级作数业学:备口课答“练一练”第 2 题主备人:王从兰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内容?圆锥有怎样的特
征?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
布置作业:
练习三第 4、5 题
板书设计:
.................
课时编号:008
六....年.....级....数.... 学备课
主备人:王从兰
第七课时 圆锥体积计算和应用
备课时间:2008 年 2 月 23 日
教学内容:第 15 页例 2 练一练练习三第 6-11 题。 教学目标:
二、复习特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说出物体名称
出示一些圆柱和圆锥的物体和模型,让学生说
说各是什么形状。
2、复习特征 复习第 1 题 (1)问:谁能拿出圆柱和圆锥,说出各部分的
名称?圆锥的高怎样测量?试着量一量你手里圆锥
的高。
六年(级2数)学问备:课哪位同学来说说圆柱主有备什人么:王特从征兰? (3)谁来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
征。
二、教学新课
1、认识球的特征
(1)出示排球、篮球等实物,让学生观察它们
的有什么共同点。
(2)认识球面
请同学们把自己搜集来的各种球拿出来,放在
手心上,用另一只手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它与长
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小结:球的表面是一个曲面,这个曲面叫做球
面。
(3)认识球的主要特征
教师做教材第 18 页实验,让学生观察并向大家
实践活动一
.................
课时编号:011
.................
备课时间:2008 年 2 月 25 日 活动内容:第 20 页数学实践活动“观察与测量”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实践活动的过程,通过想象发展 空间观念。
2、让学生自己解决不规则形状的体积测量方 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 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系?
4、学生练习
口答练习三第 1 题
5、教学圆锥高的测量方法。同桌配合,根据方
法测量一下自制的圆锥的高。
6、实验操作、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1)通过演示使学生知道什么叫等底等高。
(2)让学生猜想:老师手中的圆锥和圆柱等底
等高,你能猜想一下它们体积之间有怎样关系吗?
(3)实验操作,发现规律。学生实验,教师指
为什么正方体体积等于边长 a 的立方?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板书)这个公
式怎样得到的?
圆锥的体积公式是怎样的?为什么要乘
1 3
?
2、复习第 6 题
生本上列出算式口答每题算式,老师板书。
问:这里几个求体积的算式,你认为哪几个体
积计算在方法上是相同的?都是怎样算的?(板书)
圆锥的体积计算与柱体体积计算有什么联系?
课时编号:009
六....年.....级....数.... 学备课 沙堆的体积(3)沙的重量
主备人:王从兰
2、试一试:请一生读题:
同座位讨论:想一想这道题可分哪几个步骤来
做?每一步分别怎样计算?
试做在随堂本上,请一生上台板演。说一说:
是怎样想的?
质疑:
四、巩固练习:
1、 一个圆锥形碎石堆,底面直径是 2 米,高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能根
据不同的条件。计算圆锥的体积,能应用圆锥体积
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应用圆锥体积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
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圆锥形物体,直尺,三角尺,绳或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下列各圆锥的体积: (1)底面积 3 平方分米,高 2 分米。 (2)底面积 4 平方米,高 1、5 米。 (3)底面半径 1 厘米,高 3 厘米。 2、提问、导入: 三、新授:
教后笔记:
六年级数学备课
主备人:王从兰
第二课时
.................
课时编号:013
.................
备课时间:2008 年 2 月 27 日
教学内容:第 22 页复习第 6-11 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圆锥体积计算方法,
沟通已经学过的一些形体体积计算之间的联系。
必要的数据,再计算它的体积。
板书设计:
圆锥体积计算和应用
例2
V=
1 3
Sh
(1)沙堆的底面积
(2)沙堆的体积
(3)沙的重量
教学笔记:
六年级数学备课
主备人:王从兰
第八课时 球
.................
课时编号:009 课时编号:010
.................
备课时间:2008 年 2 月 24 日
确地求出圆锥的体积。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发展学生的思维
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正确地求出体积。
教学难点:
学会测量圆锥高,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
公式
教具准备:
沙、实验用的空圆锥、圆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说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2、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还常常看到下面
一些物体。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锥体,简称圆锥。
1、教学例 2: (1)出示例 2:学生读题。 (2)师: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要想求出这堆 沙约重多少吨?必须先求什么?
根据已知条件,你会求圆锥形沙堆的体积吗?
学生 4 人小组先商量一下解题的步骤,试练在随堂 本上。
讲评,学生汇报,教师板书:(1)沙堆的底面积(2)
.................
这三道题计算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的?
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又是怎样得到的?
这两题计算过程完全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
复习第 3-5 题
板书设计:
圆柱和圆锥
表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积
体积 :V 柱 = Sh
V锥
=
1 3
Sh
报告米尺的刻度。
问:你发现两块木板间的距离有爰变化吗?你
六知年道级是数什学么备原课因吗?
主备人:王从兰
(4)认识球心、球的半径和直径
.................
课时编号:010
.................
指导学生看课本,指出: ①球和圆类似,也有一个中心,叫做球心,用 o 表示。 ②出示模型,指出球的半径:从球心到球面上 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球的半径,用字母 r 表示。球 有多少条半径? 能过球心并且两端都在球面上的线段,叫做球 的直径,用字母 d 表示。球有多少条直径? ③指名测量球的直径,问: 球的直径都相等吗?球的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 系? ④强调球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和圆的直径和半 径的关系相同,同时指出:由于同一个球的直径都
六....年.....级....数.... 学备课
主备人:王从兰
第六课时 圆锥的认识
备课时间:2008 年 2 月 23 日
教学内容:第 13-14 页圆锥的认识、例 1 和“练一
练”,练习三第 1-5 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锥特征和各部分名称,知道测
量圆锥高的方法。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正
2、培养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圆锥体积计算方法,
沟通已经学过的一些形体体积计算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培养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复习体积计算
1、复习公式
问: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板书)
导。小组汇报。
7、教学例 1(投影出示例 1)
(1)学生试做;(2)集体订正,说明应注意
些什么。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 2 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强调要乘1 3
.
2、练习三第 2 题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3、练习三第 3 题
学生做在书上。指名口答,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二、教学新课
1、认识圆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是这样的
圆锥,谁能举出一些例子?
2、抽象出圆锥的立体图。
3、利用学生课前做好的圆锥及立体图通过观
察、手摸认识圆锥的特点。
.................
课时编号:008
六....年.....级....数.... 学备课
主备人:王从兰
问:图里画的这条高和底面圆的直径有什么关
教学内容:第 18-19 页球的初步认识和“练一练”。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球,知道球的特征,进一步发
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几个球体实物,两块同样的木板和一把尺,学
生也准备木板、球和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