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指标的测度
产业数字化比较优势的综合测度及收敛性分析——来自中国八大经济区的实证
产业数字化比较优势的综合测度及收敛性分析——来自中国八大经济区的实证产业数字化比较优势的综合测度及收敛性分析——来自中国八大经济区的实证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产业数字化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本文选取中国八大经济区为研究对象,通过综合测度和收敛性分析的方法,对这些经济区的产业数字化比较优势进行实证研究。
研究发现,中国八大经济区在产业数字化水平上存在一定差异,同时也呈现出一定的收敛趋势。
这些研究结果对于优化产业布局、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产业数字化比较优势;综合测度;收敛性分析;经济区一、引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深刻改变着各行各业的运营方式,对于经济发展和竞争力提升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产业数字化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内容,已经成为各国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中国,八大经济区被视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对于研究这些经济区的产业数字化比较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国内外学者在产业数字化比较优势的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马克斯韦尔等人通过构建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对30个国家和地区的产业数字化水平进行了比较。
沃尔特等学者则通过收敛性分析,探究了德国不同地区的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
然而,对于中国八大经济区的产业数字化比较优势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因此,本文将运用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中国国情,对这些经济区的产业数字化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和收敛性分析,并为优化产业布局、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三、数据来源和测度方法本文选取2019年的数据,包括八大经济区的GDP、科技创新指数、数字经济规模等指标。
为了综合反映产业数字化水平,本文构建了综合指标体系,包括生产要素数字化利用率、数字化经济规模、科技创新能力等指标。
同时,运用经济收敛理论中的σ-收敛方法,对这些经济区的产业数字化进行收敛性分析。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通过对数据的测度和分析,本文得出了如下实证结果:首先,中国八大经济区在产业数字化水平上存在一定差异,主要表现在生产要素数字化利用率和数字化经济规模上。
河南省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及评价研究
年的《 河南省统计年鉴》 18- 20 年的《 、97 04 中国城市年 鉴》 。
3 研 究模 型与方 法 3 1 研 究模 型及基 本原 理 .
水 平 的综合 评 价 , 同学者 从不 同 的角度 出发 , 不 采用 不 同的评 价方 法 进行 了大 量 研 究[, 。但 综 观学 术 界 的 2 3 J 研究 成果 不 难发 现 , 构建 评价 指标 体系 上 , 些学 者 在 有 仅 注重 了指 标 的可 操 作 性 , 忽 略 了其 科 学性 和 系统 却 性; 有些 学 者仅 注 重 了指标 形式 上 的完整 性 , 忽视 了 却 指 标 间相关 性 引起 的信息 重叠 问题 。基 于 以上评价 中 存 在 的 问题 , 文 将 在 剔 除 指标 间线 性 相 关基 础 上 构 本
S ud i nt tc Ev lato fUr nia in Le e o e n Pr i e t y OlSy he au in o ba z to — x , Gu i CAO i g ng Zh — a
( c ol fU bn ad E vrn n ine, u |n o ee Xu hn 6 0 0, hn ) S ho ra n n i me t e c X cr gC U g , ca g4 10 C ia o o c S a
Absra t: he b sso sg i gt nd x s se o e in lu b niain me u e n ,hsp p ru e a tra ay i g n r td as nh t t c On t a i fde in n hei e y tm fr go a r a zto as rme t ti a e s d fco n lss, e e ae y tei c
城市土地混合利用综合测度及其影响机理
城市土地混合利用综合测度及其影响机理汇报人:2024-01-01•城市土地混合利用概述•城市土地混合利用综合测度方法目录•城市土地混合利用的影响机理•城市土地混合利用的实践案例分析•城市土地混合利用的优化策略与建议01城市土地混合利用概述城市土地混合利用是指在城市区域内将不同功能、不同类型的土地进行有机整合,实现土地资源的共享和高效利用。
城市土地混合利用强调土地功能的多样性和复合性,注重土地资源的综合效益,有利于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定义与特点特点定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用地需求不断增加,而土地资源却日益紧缺。
为了满足城市发展需求,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城市土地混合利用成为一种重要的土地利用方式。
背景城市土地混合利用有利于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高居民生活品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意义城市土地混合利用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现状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土地混合利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模式、影响因素和评价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发展趋势未来城市土地混合利用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实证研究、动态监测和政策制定等方面的研究,以更好地指导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实践。
02城市土地混合利用综合测度方法通过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多个层次,对各层次因素进行权重赋值,从而确定土地混合利用的综合测度值。
层次分析法通过降维技术,将多个相关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主成分,以反映土地混合利用的主要特征和变化趋势。
主成分分析法根据信息论中的熵原理,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从而计算土地混合利用的综合测度值。
熵权法综合测度方法的选取反映土地混合利用中各类用地的比例和分布情况。
土地利用结构反映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和承载能力。
土地利用强度反映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土地利用效率反映土地的生态价值和保护程度。
土地生态保护综合测度的指标体系构建模型构建根据综合测度的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模型,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和综合测度公式。
统计学第4章习题答
第四章综合指标一.填空题:1.总量指标按其说明总体内容不同,可分为总体标志总量和总体单位总量。
2.总量指标按其反应的时间状况不同,可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3.总量指标按其采用计量单位不同,可分为实物指标. 价值指标和劳动量指标。
4.算术平均数的基本公式总体标志总量/总体单位数。
5.相对指标按其是否拥有计量单位可区分为无名数和名数。
6.某地区去年的财政总收入为250亿元。
从反映总体的时间上看,该指标是时期指标;从反映总体的内容上看,该指标是总体标志总量。
7.平均指标说明分配数列中各变量值分布的集中趋势,变异指标说明各变量值分布的离中趋势。
8. 标志变异指标是用以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差异程度的指标。
9.强度相对指标数值大小,如果与现象的发展程度或密度成正比,则称之为正指标,反之则称为逆指标。
10.用标准差比较两个变量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的前提条件是这两个变量数列的平均数相等。
二.单项选择题:1.下列指标属于总量指标的是( D )。
A.人均粮食产量B.资金利税率C.产品合格率D.学生人数2.下列指标属于比例相对指标的是( B )。
A.工人出勤率B.农轻重的比例关系C.每百元产值利税额D.净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3.下列指标中属于时点指标的是( D )。
A.国内生产总值B.流通费用率C.人均利税额D.商店总数4.下列指标中属于时期指标的是(D )。
A.商场数量B.营业员人数C.商品价格D.商品销售量5.下列属于结构相对数的是(C )。
A.人口出生率B.产值利润率C.恩格尔系数D.人口性别比6.某地区2006年的人均粮食产量393.10公斤,人均棉花产量3.97公斤,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558元,它们是( D )。
A.结构相对指标B.比较相对指标C、比例相对指标 D.强度相对指标7.某企业产品单位成本计划2007年比2006年降低10%,实际降低15%,则计划完成程度为( B )。
A.150%B.94.4%C.104.5%D.66.7%8.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为3611人。
经济增长测度
经济增长测度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经济增长成为了各国政府关注的重点之一。
而要准确测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需要运用一系列的经济指标和测量方法。
本文将介绍几个常用的经济增长测度方法,并对其优缺点进行分析。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最常用的经济增长测度指标,通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体经济活动水平和生产能力。
GDP的计算方法包括产出法、支出法和收入法,其中最常用的是产出法。
优点:1. 简单易懂:GDP的计算方法相对简单,易于理解和接受;2. 广泛适用:GDP可以用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的比较,具有较强的普适性。
缺点:1. 忽略非市场价值:GDP无法准确反映非市场价值的经济活动,如家庭劳动和环境价值等;2. 忽略收入分配:GDP无法体现经济增长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富国与穷国之间的差距可能变大。
二、人均GDP人均GDP是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GDP除以总人口得到的指标。
它反映了人均经济产出水平,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优点:1. 更加客观:人均GDP相对于GDP更能客观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经济水平;2. 直观易懂:人均GDP能够直观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平均生活水平。
缺点:1. 忽略收入分配:人均GDP无法反映贫富差距,一个国家的平均经济水平可能掩盖了收入分配不均的现实;2. 人口变动影响:人均GDP在人口变动较大的情况下可能受到扭曲。
三、综合目标测度综合目标测度是将多个经济指标综合考虑,以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情况。
综合目标测度包括人均GDP、就业率、失业率、贫富差距等多个指标。
优点:1. 全面评估:综合目标测度能够更全面地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情况,不仅考虑经济产出水平,还兼顾就业、社会公平等方面的问题;2. 更准确反映:综合目标测度可以通过多个指标的综合考虑,降低单一指标的局限性,更准确地反映经济增长情况。
试评价中国现行的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
试评价中国现行的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此文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e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s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国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的评价。
综合评价法
8、秩和比法
基本思想: 通过秩代换将原始数据转换为秩次,获得无 量纲统计量RSR;在此基础上,运用参数分析的 概念与方法完成统计研究的种种任务。 编秩原则与方法。
四、总结
1、综合指数法
优点:
综合指数法原理简单,无需复杂的运算,易于操作; 对数据的分布、指标的多少无严格要求,适用范围广; 消除了不同指标量纲的影响,综合考虑指标的变异度, 能定量反映不同评价单位的优劣情况 ,评价结果客观。
n
权系数 Wi W1 W2 W3 ┆ Wn
1、行序指标=列序指标时,W行=W列Wij 按行累加各指标得分: ai =0.5; 某指标占n个指标的总分的比
2、行序指标<列序指标时, W行=0,Wi列=1; a Wi n 3、行序指标>列序指标时,W行=1,W列=0; ai 作为该指标的权重系数:
分析步骤:
指标指数化 求综合指数
同类指标相乘,异类指标相加; 作出评价:指标越大越好。
2、加权综合法
基本思想: 将绝对指标转换成相对指标,再赋予评价指 标合适的权重,进行加权综合得到各评价对象的 综合分,根据综合分来评价、比较和选择最优方 案。越大越好 特点:引入各指标的权重。
3、功效系数法
5、密切值法
基本思想: 将统一评价系统中的指标同向处理后,找出 各评价指标的最优点和最劣点,计算评价对象与 最优点及最劣点的距离,以其密切值的大小排出 各评价对象的优劣顺序。 与TOPSIS 法不同点:标准化矩阵的变换、最优点 和最劣点的选择及综合值的计算方式。
密切值法用标准化变换:
z ij
一致性指数CI : 一致性比率CR:
CI
max m
m 1
2 3 4 5
各种综合评价方法简介
综合评价评价是人类社会中一项经常性的、极重要的认识活动,是决策中的基础性工作。
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经常遇到有关综合评价问题,如医疗质量的综合评价问题和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等。
它是根据一个复杂系统同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特点,在综合考察多个有关因素时,依据多个有关指标对复杂系统进行总评价的方法;综合评价的要点:(1)有多个评价指标,这些指标是可测量的或可量化的;(2)有一个或多个评价对象,这些对象可以是人、单位、方案、标书科研成果等;(3)根据多指标信息计算一个综合指标,把多维空间问题简化为一维空间问题中解决,可以依据综合指标值大小对评价对象优劣程度进行排序。
综合评价的一般步骤1.根据评价目的选择恰当的评价指标,这些指标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区别性强,而且往往可以测量,筛选评价指标主要依据专业知识,即根据有关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来分析各评价指标对结果的影响,挑选那些代表性、确定性好,有一定区别能力又互相独立的指标组成评价指标体系。
2.根据评价目的,确定诸评价指标在对某事物评价中的相对重要性,或各指标的权重;3.合理确定各单个指标的评价等级及其界限;4.根据评价目的,数据特征,选择适当的综合评价方法,并根据已掌握的历史资料,建立综合评价模型;5.确定多指标综合评价的等级数量界限,在对同类事物综合评价的应用实践中,对选用的评价模型进行考察,并不断修改补充,使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实用性与先进性,然后推广应用。
目前,综合评价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如综合指数法、TOPSIS法、层次分析法、RSR 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系统法等,这些方法各具特色,各有利弊,由于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怎样使评价法更为准确和科学,是人们不断研究的课题。
下面仅介绍综合评价的TOPSIS法、RSR法和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及简单的应用。
%TOPSIS法(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法是系统工程中有限方案多目标决策分析的一种常用方法。
是基于归一化后的原始数据矩阵,找出有限方案中的最优方案和最劣方案(分别用最优向量和最劣向量表示),然后分别计算诸评价对象与最优方案和最劣方案的距离,获得各评价对象与最优方案的相对接近程度,以此作为评价优劣的依据。
第4章 综合指标分析法(二)
单项分布数列:求20名工人日产量的中位数
日 产量 (件) 14 x
15
16
17
18
合计
工 人人数 (人)
2f
4
8
5
1
20
向上累计 向下累计
人数
人数
2
20
6
18
14
14
19
6
20
1
-
-
排序:向上累计人数或向 下累计人数;
确定中间位置:(20+1)/2 =10.5位
确定中位数:第10.5位在 第三组,故他们日产量的 中位数是16件。
1.排序 2.计算中间位置(n+1)/2 3.确定中间位置的变量值--中位数 。
顺序数据的中位数
(例题分析)
甲城市家庭对住房状况评价的频数分布 解:这里的数据为
满意程度
甲城市
顺序数据。变量为
户数 (户) 百分比 (%) “满意程度”
非常不满意
24
不满意
108
一般
93
满意
45
非常满意
30
8
该城市中对住
不受极端值影响 具有不唯一性 据分布偏斜程度较大时应用
中位数 不受极端值影响
数据分布偏斜程度较大时应用
均值
易受极端值影响 数学性质优良 数据对称分布或接近对称分布时应用
众数、中位数和均值的关系
均值<中位数<众数 均值 = 中位数 = 众数
众数< 中位数< 均值
左偏分布
对称分布
右偏分布
小结:集中趋势的度量
由组距数列计算算术平均数:
某企业60个工人的月工资分组资料如下:
月工资 (元)
(KPI绩效考核)如何测试KPI指标
该指标是否可信?
是否有稳定的数据来源来支持指标或数据构成?
数据能否被操纵以使绩效见起来比实际更好或更糟?
数据处理是否引起绩效指标计算的不准确?
该指标是否可衡量?
指标能够量化吗?
指标是否有可信的衡量标准?
该指标是否可低成本获取?
有关指标的数据是否能够直接从标准表上获得?
测度时间
月度或季度测度
备注
指标名称
员工满意度
指标诠释
反映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度,员工创造价值的主观能动性,最终提高企业的组织效率。
指标目的
设立此目标是为了促使组织成员之间的合作,创造竞合的企业文化。
指标测度
问卷调查
测度时间
月度或季度测度
备注
指标名称
壹级商户比例
指标诠释
反映商户运营能力的成长,顾客满意度的提升,最终实现企业业态的升级,
指标名称
采购成本的下降率
指标诠释
反映了企业供应商管理的水平,最终体现为企业对成本的控制能力。
指标目的
设立此目标是为了评估采购的效率,采购方式的科学性。
指标测度
(采购成本基准值-当期采购成本)/采购成本基准值
测度时间
月度或季度测度
备注
采购成本基准值为壹定时间内的采购成本平均值
指标名称
单位建筑面积物业支出费
指标目的
设立此项指标是为了通过适度控制和约束费用,来改善和促进组织及组织成员提升组织产出。
指标测度
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
测度时间
季度测度
备注
此项指标可转化为系统和部门的效率指标,成本费用包括;销售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
综合评价中两种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_相似权法和属性AHM赋权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SO 2 mg m3 01100 01117 01094 01039 01123 01256 01077 01090 01222 01040 01090 NO x mg m3 01040 01081 01089 01056 01062 01069 01090 01132 01139 01022 01052 T SP mg m3 01290 01455 01159 01280 01169 01574 01515 01012 01707 01402 01166
可求出 x i 的
城市名 天津 沈阳 大连 武汉 杭州 太原 郑州 广州 乌鲁木齐 呼和浩特 福州
降尘
kg ・m - 2 ・月18113 33150 23140 16124 12132 33140 23195 9156 25178 27170 9122
1
综合属性测度向量 ( Λi1 , Λi2 …ΛiK ) 。 ( Λi1 , Λi2 …ΛiK ) 在平均的 意义下反映了 x i 的总体评价情况。 这样, 单指标属性测度 评价向量 ( Λij 1 , Λij 2 …ΛijK ) 与综合属性测度评价向量 ( Λi1 , Λi2 … ΛiK ) 的 “相近” 程度体现了指标 I j 反映总体情况的能力, 两者越相近, 说明 I j 越能体现总体情况, 权重应越大。 令w 为相似权, r j 为相似系数。
虽然指示变量取某一数值0但是这一数值没有任何数量大小的意义它仅仅用来说明观察单位的性质或属性因此不同性质或属性的观察单位应取不同的值而同种性质或属性的观察单位应取相同的值指示变量引入回归分析若所研究的问题中有p个数值变量x水平则可对该定性变量设计k组数据第j个定性变量取第s个水平组数据第j个定性变量取其他水平个水平的变量取值均为0对应的模型记作关于指示变量的用途已有不少文献报道被广泛应用于林业研究工业研究农业研究经济数据的分析等各行各业
综合评价法
综合评价法什么是综合评价法?运用多个指标对多个参评单位进行评价的方法,称为多变量综合评价方法,或简称综合评价方法。
其基本思想是将多个指标转化为一个能够反映综合情况的指标来进行评价。
如不同国家经济实力,不同地区社会发展水平,小康生活水平达标进程,企业经济效益评价等,都可以应用这种方法。
综合评价方法的种类现代综合评价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模糊评价法等。
(1)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是多元统计分析的一个分支。
是将其分量相关的原随机向量,借助于一个正交变换,转化成其分量不相关的新随机向量,并以方差作为信息量的测度,对新随机向量进行降维处理。
再通过构造适当的价值函数,进一步做系统转化。
(2)数据包络分析法。
它是创建人以其名字命名的DEA模型——CR模型。
DEA法不仅可对同一类型各决策单元的相对有效性做出评价与排序,而且还可进一步分析各决策单元非DE有效的原因及其改进方向,从而为决策者提供重要的管理决策信息。
(3)模糊评价法。
模糊评价法奠基于模糊数学。
它不仅可对评价对象按综合分值的大小进行评价和排序,而且还可根据模糊评价集上的值按最大隶属度原则去评定对象的等级。
综合评价法的特点综合评价法的特点表现为:(1)评价过程不是逐个指标顺次完成的,而是通过一些特殊方法将多个指标的评价同时完成的;(2)在综合评价过程中,一般要根据指标的重要性进行加权处理;(3)评价结果不再是具有具体含义的统计指标,而是以指数或分值表示参评单位"综合状况"的排序。
综合评价法的要素构成综合评价的要素主要有:1.评价者。
评价者可以是某个人或某团体。
评价目的的给定、评价指标的建立、评价模型的选择、权重系数的确定都与评价者有关。
因此,评价者在评价过程的作用是不可轻视的。
2.被评价对象。
随着综合评价技术理论的开展与实践活动,评价的领域也从最初的各行各业经济统计综合评价拓展到后来的技术水平、生活质量、小康水平、社会发展、环境质量、竞争能力、综合国力、绩效考评等方面。
综合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
综合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综合指标是一种汇总多个不同指标的指标,用来综合评价一个事物或者一个系统的整体状况。
通过综合指标,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事物或系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从而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在实际应用中,综合指标可以有多种形式和计算方法。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综合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1.综合指数:综合指数是通过对多个指标进行加权求和得到的一个综合数值。
每个指标的权重反映了其在综合指标中的重要程度。
计算综合指数的方法如下:综合指数=∑(指标值*权重)2.综合评分方法:综合评分方法将每个指标的取值映射到一个分值范围内,根据各个指标的权重加权计算得到综合评分。
一种常见的综合评分方法是线性加权法,计算方法如下:综合评分=∑(指标值*权重)3.熵权综合评价法:熵权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基于信息熵理论的综合评价方法,用来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
通过计算每个指标的熵值和熵权值,然后将熵权值标准化得到权重。
计算方法如下:首先,计算每个指标的熵值:熵值 = - ∑ ( P(i) * log2(P(i)) )其中,P(i)表示第i个指标的概率。
然后,计算每个指标的熵权值:熵权值=(1-熵值)/∑(1-熵值)最后,将熵权值标准化得到权重:权重=熵权值/∑熵权值4.TOPSIS法:TOPSIS法是一种基于距离测度的综合评价方法,用来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
首先,将各个指标的取值进行规范化处理,然后计算每个指标与最佳值和最差值之间的欧氏距离,得到正负理想解之间的距离差。
最后,根据距离差计算每个指标的相对接近度,作为权重的依据。
综合指标的选择和计算方法应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来确定。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事物或系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指标,并确定合理的权重和计算方法,以便得到准确的综合评价结果。
总之,综合指标是一种通过汇总多个不同指标来评价事物或系统整体状况的指标。
综合指标的计算方法有多种,如综合指数、综合评分方法、熵权综合评价法和TOPSIS法。
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测度研究
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测度研究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1.经济增长指标:包括GDP增长率、人均GDP增长率、地区生产总值、产业结构调整等指标,可以反映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2.商业环境指标:包括市场开放程度、政府服务水平、投资环境等指标,可以反映商业环境的友好程度和吸引力。
3.人力资源指标:包括受教育程度、技能水平、劳动力市场状况等指标,可以反映人力资源优势和能力。
4.创新能力指标:包括研发投入、新产品推出、专利申请数量等指标,可以反映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
5.社会福利指标:包括人民生活水平、社会保障政策、基础设施建设等指标,可以反映社会福利水平和民生改善程度。
6.生态环境指标:包括环境质量、资源利用率、生态保护措施等指标,可以反映生态环境状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测度方法:1.权重确定:通过结合经验和专家意见,采用层次分析法或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以准确反映各指标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性。
2.数据获取:通过收集各区域的统计数据、调研问卷等方式,获得各指标的具体数值。
3.归一化处理:对指标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将不同单位和数量级的指标数据统一转化为[0,1]范围内的相对数值。
4.综合评价:根据指标权重和归一化后的数值,使用加权求和或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对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得出一个综合得分。
5.排名确定:根据综合得分,将各区域按照高质量发展程度进行排名,以便进行区域间的比较和对比。
根据以上指标体系和测度方法,可以对中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并为政府制定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同时,还可根据评价结果,找出各区域的经济发展薄弱环节,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改进方向。
配电网规划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 3 1肖 俊, 崔艳妍, 王建 民, 等眉 电万规划的综 合评 价指标体 系与
方法I J 1 . 电力系统 自动化, 2 0 0 8 , ( 1 5 ) .
【 4 ]陈轩 . 地 区电网运行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 D 】 . 上海 :
上 海交 通 大学 , 2 0 1 1 .
f 3 】尹洪 刚. 试述如何判断及处理变 电运行过程 中的故障 . 电子
制作 , 2 0 1 3 , ( 2 2 1 . [ 4 ]杨海霞. 基于变电运行常见故 障及处理方法 的分析【 J J . 科技创 新 与应 用 , 2 0 1 3 , f 2 5 ) . [ 5 ]赵军 . 试述如何判 断及处理变电运行过程 中的故障 . 电子制
同时 , 在其他诸多原因的都会导致母线故 障的出现 。 比如 作人员需要不断努力 , 积极学习 , 提升 自己专业水平和素 断路器拒绝动作 、 继电保护越级跳闸等等。 如果 出现 了母 质 , 总结工作经验 , 更好 的检修和处理可能 出现 的各类故 线故障, 电力人员需要仔细检测母线 , 找 出原因之后 , 需要 障。 本 文 简要 分析 了电力 系统 变 电运 行 故 障 的排 除和 检 修 及 时 采取 有针 对性 的解决措 施 。 措施 , 希 望可 以提 供一 些 有价 值 的参考 意 见 。 此外 , 在 电力系统变电运行 的过程 中, 电力人员还需
②模糊综合评价方 法主要是利用模糊集合理论建立 设 的健 康 发展 。 配电网规划综合评价模型 , 将配电网规划分析评估中的各 种信息量化 ,进而对 电网状态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方法 , 由 参考 文献 :
于配 电网规划 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中部分指标对 于问题 的描述较为模糊 , 因而在评价过程 中就很难用具体的定量 关系来表示 , 此时就可以采用模糊综合评价 方法 , 先确定 配电网规划各种属性或性能的因素集 , 获取配电网规划 的 参数指标或质量指标 , 从而可以获取综合反映出配电网规 划方案的整体质量性能的数据 , 之后可以做出对配电网规 划的所有评价结果 , 然后针对影响配 电网的每一个 因素建 立评价模糊关系矩阵, 以此求解出每个影响因素对配电网
广东城镇化水平综合测度及影响因子分析
广东城镇化水平综合测度及影响因子分析摘要采用熵值分析法,对广东省1991年至2014年的城镇化水平进行综合测度与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广东城镇化综合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与经济城镇化水平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分层指标体系中首先表现为经济的增长和人口膨胀带来的城镇化,其次是生态的城市化,最后则是生活的城镇化.在城镇化进程中,各分层指标体系演变显示建成区人口密度和人均园林绿地面积及货物周转量,对新型城镇化的作用较为明显,其次是第三产业贡献和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其他的指标对其影响较弱.从“人本”和“生态文明”的理念出发,广东省应将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以及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作为城镇化质量内涵,走城镇化质量与水平协调发展之路.关键词城镇化水平;复合指标体系;影响因子熵值分析法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537(2015)05001506Research on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Index System and the Index Scores in Guangdong ProvinceHU Ping*,XU Youguang,ZHANG Miaoqin(South China Business College,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Guangzhou 510545,China)AbstractUsing the method of entropy,the urbanization level in Guangdong province from 1991to 2014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urbanization comprehensive level maintain rapid growth trend in Guangdong,there is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economic urbanization level. The index system of stratification in the first place is the form of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urbanization of population,the second is the ecological urbanization,and the last is the urbanization of lif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the index of population density evolution showed that proper and garden green land per capita and freight turnover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new urbanization,and the second is the third industry contribution and social retail sales of consumer goods,while other indicators is relatively weak to the new urbanization.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we should adhere to the values and beliefs of peopleoriented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t the same time,the life level should be improved,and the gap between the urban and rural shouldbe narrowed.Key wordsurbanization level;the composite index system;factor of influence;entropy value method 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随着全球范围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新型城镇化概念被广泛运用.学术界主要对城镇化发展阶段划分及特征,城镇化发展战略,城镇化模式、现状及原因分析等问题开展了广泛的研究;也有学者从城镇化水平进行了探索和评价[12].从研究内容来看,首先集中于城镇化水平和发展特征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上.关于城镇化指标,最早可追溯到美国阿?英克尔斯(Alex Inkeles)和联合国社会发展问题研究提出的现代化的十大指标体系,如人均GDP、农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非农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重、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识字人口所占比重、平均寿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平均每个医生服务人口和每天每份报纸阅读人数.这十大指标虽不能指导中国城镇化,但它仍不失为研究我国城镇化的重要参考.后来的研究者们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各城镇的实际情况,经历从单一的人口指标法向反映城市综合特征的复合指标法转变.袁晓玲等人改造单一城市人口比重占总人口比重做法,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三个角度测度城镇化水平;而更多学者从人口、经济、社会生活及生态等方面来探讨城镇化质量问题[34],其对城镇化质量的测算较为全面;如牛文元就城镇化的竞争能力,创新力,共同富裕程度,居民生活质量,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比较系统的测度及评价. 其次是关于城镇化质量方面的研究,城镇化质量包括城镇自身发展质量及城乡协调发展程度[5].最后,研究集中于区域城镇化的研究,袁晓玲等人研究了陕西省城镇化;王家庭和唐袁对我国30个大中型城市的城市化质量进行了测度与分析[6];郝华勇运用熵值法对我国东部10省的城镇化质量做出了差异化评价[7];陈明、张云峰运用城镇化指标评价体系,采用人文发展指数和通过专家评分法对我国各省、各市的城镇化质量进行了评价分析[8].对城镇化质量的测度及评价,就其研究方法而言,主要包括聚类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熵值法等[910].综观文献资料,城镇水平衡量的指标主要涉及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人口变动指标;二是关于经济变动指标;三是关于社会变动指标.广东省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测试及影响因子分析,至今还未见有学者研究.本文根据广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实际需求,构建了一套较为完整反映广东省新型城镇化的指标体系,从经济、人口、社会生活及生态4个方面采用28项指标运用熵值法对广东省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综合测度.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第38卷第5期胡萍等:广东城镇化水平综合测度及影响因子分析1城镇化水平综合测度1.1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赋权表遵循指标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时效性及可量可比性的原则,参照前人研究成果[1113].从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生活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建设城镇化4个方面,共选取28项指标,构建广东省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力求较为全面地反映广东省城镇化发展水平.具体指标见表1.表1广东省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分值Tab.1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in Guangdong provic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index scores 系统层(平均权重)指标层得分生活方式城镇化人均邮电业务量/万元0.035 176 2540.024 861 442城镇居民收入比0.024 898 98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万人0.029 450 088医疗机构/个0.012 756 417生态城镇化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0.031 003 7480.033 732 144人均园林绿地面积/(公顷?人-1)0.049 556 99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0.018 370 19道路面积/万平方米0.028 672 825人口城镇化总人口/万人0.024 159 3040.034 979 94非农人口/万人0.026 179 846非农人口所占比重/%0.031 468 054建成区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1)0.054 689 482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0.029 063 625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0.022 027 28经济城镇化旅客周转量/亿人次公里0.038 354 2810.040 058 929人均GDP/元0.035 676 41人均工业总产值/元0.035 917 506乡镇企业营业收入/亿元0.035 718 08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0.038 820 882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亿美元0.034 480 536第一产业贡献/亿元0.038 416 872第二产业贡献/亿元0.036 196 953第三产业贡献/亿元0.040 494 364对外贸易/亿美元0.034 484 764利润和税金总额/亿元0.040 357 296货物周转量/(亿吨?公里-1)0.050 639 425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亿元0.040 607 542工业总产值/亿元0.037 042 801熵值法的基本原理:设有m个待评方案,n项评价指标,形成原始指标数据矩阵X=(Xij)m ×n,对于某项指标xj,指标值xij的差距越大,则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所起的作用越大;如果某项指标的指标值全相等,则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不起作用.信息熵是对不确定性的一种度量,信息量越大,不确定性越小,熵值也就越小,反之亦然.因此,可通过计算熵值来判断一个指标的离散程度,指标离散程度越大,该指标对综合评价的影响越大,同时也可根据熵的特性,通过熵值来判断一个事件的随机性及无序程度.1.2计算方法与步骤1)将原指标做标准化处理,无量纲,并平移消除负数,得到标准化指标矩阵:Xij,(i=1,2,…,n;j=1,2,…,m).2)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年度占该指标的比重:pij=Xij∑ni=1Xij,(i=1,2,…,n;j=1,2,…,m).3)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ej=-k∑ni=1pijln(pij),其中,k>0,k=1/ln(n),ej≥0.4)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系数.对第j项指标,指标值的差异越大,对方案评价的作用就越大,熵值就越小,定义差异系数:gj=1-ejm-Ee,式中Ee=∑mj=1ej;0≤gi≤1;∑mj=1gj=1.5)求权值:wj=gj∑mj=1gj,1≤j≤m.6)计算各年度的综合得分:si=∑mj=1wj?pij,i=1,2,…,n.1.3数据来源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1990~2014年广东统计年鉴及城市年鉴,部分数据来自于广东政府公报;由于跨度较大,个别年份数据缺少,则通过相邻年份数据按插值计算法取得.1.4结果分析根据上述计算步骤,对广东省1991~2014年4个系统28项指标的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出广东省各年的综合得分及各项子指标的得分(见表2).由于所选择的系统层所包含的评价指标不对等,故采用求均值的方法计算系统得分.从表1和表2可看出,1991年至2014年以来广东省城镇化综合水平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从1991年的0.035 404提升到2014年的0.135 786,23年间增长了3.84倍,年均提高速度为0.273 9;而阶段的城镇化率,从1990年的23.65%上升到2014年68%,年均提高了3.168%.广东省城镇化综合水平可分为两个阶段,1990年至2004年为第一阶段,此阶段城镇化综合水平逐渐提高,但增幅缓慢;而城镇化率变化较大,增长速度明显高于综合水平;2004年到至今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城镇化综合水平增速明显加快,而城镇化率也相应提高,二者都呈现基本相似的发展趋势. 从城镇化各子系统的权重来看,经济城镇化居首位,得分为0.040 058 92,其次是人口城镇化(0.034 979 94)和生态城镇化(0.033 732 144),得分都在0.03以上,得分最低是生活城镇化(0.024 861 442);就发展速度而言,1991年至2003年都较平稳地增长,2004年之后,经济城镇化增长最快,而生态城镇化增长速度最小;表明广东城镇化主要表现为经济与人口方面的城镇化.其次是生态城镇化,最后是生活方式城镇化.表21991―2014年广东省城镇化及各子系统发展水平变化特征2广东省城镇化影响因子分析2.1经济城镇化动力分析由广东省城镇化各子系统发展水平的变化特征(1991~2014年)(表2)可以看出,广东省经济发展得分逐年提高,由1991年的0.004 423 115增长到2014年的0.091 945 011,增长了20.79倍.增长幅度较大,特别在2005年之后,经济增长幅度更大,与该阶段广东省城镇化总体趋势基本一致,经济城镇化指标得分都在0.034以上,第三产业如社会零售消费品0.040 607 542、第三产业贡献0.040 494 364、货物周转量0.050 639 425等对经济城镇化的影响最大;第二产业贡献0.036 196 953、第一产业的贡献0.038 416 872、人均工业总产值0.035 917 506和乡镇企业营业收入0.035 718 085得分均在0.035之上,对城镇化的影响次之;而对外贸易0.034 484 76和实际利用外资0.034 480 536得分较低,对城镇化的影响正在减弱,说明外资对广东城镇化的推动力正在减弱;而第三产业发展为城市化发展提供新兴动力,城镇化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场所.在产业产值结构中,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不断下滑的趋势,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则在波动中平稳上升.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29.8∶40.6∶23.6逐步转变成1985年的29.8∶39.8∶30.4,产业结构由原来的“二一三”布局转变为“二三一”布局;到2008年,三次产业结构变为5.5∶51.6∶42.9,而到2013年,广东三次产业结构为4.9∶47.3∶47.8,第三产业比重近10年来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比重.广东三次产业结构由也原来的“二三一”结构变化为“三二一”结构.由表2可见1991年至2014广东省城镇化率呈现逐年提升的趋势,而在2000年之后基本保持在50%以上,并持续小幅度增长.其中城镇化变化趋势与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尤其与第三产业变化最为相似,当城镇化呈现显著增长态势时,第三产业也随之发生明显的增长态势,当城镇化呈现波动中平稳上升时,第三产业变化也同样如此.2.2人口城镇化动力分析广东人口城镇化得分0.034 979 94,排名第二,其中建成区的人口密度0.054 689 482,排在第一位.第二产业人口比重大于第三产业人口比重,非农业人口所占比重为0.031 468 054,旅客周转量得分为0.038 354 281,说明广东经济和乡镇企业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持续走进城镇,省外流动人口推动了广东人口城镇化率快速发展;人口迁移城镇,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还没有真正的转移到第三产业;人口市民化对广东城镇化起到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建成区人口密度.1985年至今,广东的城镇化主要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城乡人口发生逆转,人口城镇化率与全国水平迅速拉开(1985~2000年).这一时期广东人口城镇化率从1984年末的25.71%上升到2000年的5500%,升幅达29.29个百分点.到2000年,广东城镇人口首次超过乡村,人口城镇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达18.78个百分点,升幅比全国同期(13.01个百分点,)高16.28个百分点,为历年差距最大的年份.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流动人口迅速增长,向城镇聚居,2000年广东4 743.23万城镇人口中,跨乡镇的流入人口2 036.17万,占4293%,占全省1990年至2000年城镇人口增加量的47%,其中外省流入广东城镇人口1 145.06万,两者拉动广东人口城镇化率提高近24个百分点,从而大幅提高了广东人口城镇化率;二是城镇规模扩大,城镇数量急速上升.这一时期广东经历了1984~1986年的“撤社建乡”和1992年至1994年的乡镇“撤、扩、并”两个时期,城镇数量迅速上升,到2000年,全省建制镇达1556个,是1984年的4.9倍.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广东地级市也相应增加,由原来的13个扩展到21个,市区管辖范围也相应扩大.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测算,全省当年城市人口为3 026.37万,占总人口的35.51%.第二阶段是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2001年至今).这一时期,城镇人口比重的增长主要受城镇区域流动人口增加的影响.根据第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测算,广东城镇人口中,跨乡跨镇流动人口为2 036.17万和3 372.39万,分别占当年常住人口的23.89%和32.32%.2010年以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仍保持上升的态势.广东人口城镇化在发展同时存在如下问题:一是随着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劳动密集型经济发展失去其主导地位,省外流动人口规模对城镇化的影响越来越弱,人口城镇化发展速度也将放缓.二是市民化进程滞后,流动人口在生产、生活、就业、住房、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社会保障方面不能与城镇市民享有同等待遇.2013年人口变动调查数据显示,广东城镇人口中,农业人口占44.32%,而城镇中15岁以上农业身份人口参加养老、医疗及工伤保险比例分别为68.21%,85.81%和30.64%,有住房(购房、建房、廉租房)人数比例47.04%,远低于当地居民.此外,在就业、子女教育等方面,流动人口受到各种条件制约,只能享受“半市民化”待遇,由此可见,广东目前城镇化质量仍然较低,解决好城镇中农民工的市民化待遇问题迫在眉睫. 2.3生态城镇化动力分析从表2可看出,广东省的生态得分由1991年的0.001 146 01增长到2014年的0.013 010 5,增长速度明显低于经济和人口城镇化的速度.1991年到2000年增长速度较低,2000年至2012年之后增长速度有所提升,但其总值还要低于生活城镇化,处于最低水平,2013年生态城镇化超过生活城镇化.这说明广东在实施城镇化的过程当中,一直强调经济人口城镇化,而较少关注生态城镇化的建设.除了人均园林绿地面积(0.049 556 996)和建成区面积(0.031 003 748)超过0.03以外,建成区绿化覆盖率(0.018 370 1)和道路面积(0.028 672 825)都较低.在1991年至1996年,广东省人均园林绿地面积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呈无进展状态.而1997年至2004年间,广东省人均园林绿地面积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其中2004年人均园林绿地面积达到最高为31.6公顷/人,是1991年的3.8倍.2004年之后,广东省人均园林绿地面积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两者呈反向发展态势,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稳步发展,但2005年人均园林绿地面积达最低点9.59公顷/人,相比上年降低了22.01公顷/人,降低了2.3倍.2011年,广东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95平方米,低于全国的2.03平方米.2007以来,广东道路交通业发展态势良好,1991年至2007年,广东道路面积由3690万平方千米增加到47 572万平方千米,提高了11.89倍.2007年之后,广东道路面积发展增速放缓,但依然保持稳步发展.2009 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道路运输出现低谷,但此后,道路客运量呈“V”态发展,道路交通领域投资大幅增加.至2014年,广东道路客运量达29 456万人.另外,广东建成区面积发展情况,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91年至1996年,广东建成区面积逐渐扩大,由232平方公里增加至2 416平方公里,提高了9.41倍.第二阶段,1997年至1998年,广东建成区面积发展经历短期回落.第三阶段,1999年至现在,广东建成区面积一直持续发展,由1152平方公里扩展至5 026平方公里,提高了3.36倍.2012年,全省城区人口达3 439.76万人,比上年增加29.2%,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到67.4%.但广东省公用基础设施和服务业的供给还未形成规模,服务效率低下,制约着广东生态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2.4生活方式城镇化动力分析从表2可看出,广东省的社会生活得分由1991年的0.000 844 64增长到2013年0.007 210 585,增长了0.006 4,年均增长0.000 3,相对经济系统和人口系统而言,变化较小.2005年之后得分超过生态得分;而在2012年之后,其重要性又有所下降.综合得分0.024 861 442,得分为最低.再看子系统指标,人均邮电业务量(0.035 176 254)得分最高,其次是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0.029 450 088)和城镇居民收入比(0.024 898 98),得分最低的是医疗机构(0.012 756 417).根据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的2012年教育服务民意调查关于教育服务总体状况、学位数量、服务质量及读书费用等内容,具体分析广东省城镇与农村两地区民众对本地教育服务的评价,及不同类型城市受访者的态度特点.相比而言,城乡两个地区较多民众满意本地教育服务,“持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受访者比例达36%.持“不满意”与“不太满意”的受访者比例为25%,高于城镇居民5个百分点.这说明广东在实施城镇化的过程中,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协调城乡教育发展.另一方面,珠三角地区每万人拥有医疗床位数和人均住房面积均最高,粤东西北地区与其差距较大.国家卫生事业“十二五”规划每万人拥有医疗床位数40个的标准,粤东西北地区仅为29.4个.此外,珠三角地区人均住房面积高达37.06平方米,但粤东西北地区仅为28.4平方米,两者差距较大.这说明,广东在实行城镇化的过程中,需加大力度,发展基础设施,以符合新城镇化要求.究其原因,广东珠三角、东翼、西翼和粤北山区四大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差异较大,除珠三角地区之外,其他三个区域远离广东的经济发展中心,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相对迟缓,基础设施供给跟不上需求.再从收入的角度来看广东生活城镇化,广东省城乡人均纯收入都呈快速持续上升趋势.1991年至2013年,广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 303.15元增加至30 226.71元,提高了12.12倍.与此同时,广东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 043.03元增加至10 542.84元,提高了9.11倍,但城乡两地人均可支配收入差增大到19 683.87元,城乡不能统筹发展,地区财富差异扩大.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1年至1994年,城乡收入上升快,但城乡差距迅速扩大;第二阶段,1995年至1999年,城乡收入增长慢,城乡收入差距有所下降.1998年,广东城镇居民收入比达最低2.468 99521;第三阶段,2000年以来,城乡收入增长快,城乡收入差距小幅上升.到2008年,广东城乡收入比达到3.1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大,但在2012年保持平稳2.87,呈小幅下降趋势.广东贫富差距主要表现为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实行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市经济以大工业生产为主,但贫困农村以小农经济为主,城市人均消费水平远高于农村,这说明二元经济导致城乡差异显著.相比人口和经济城镇化而言,广东省在公共施设、医疗、就业、保险、受教育情况等投入不够,达不到新城镇化的要求.3政策建议第一,从人口、经济、社会生活和生态4个方面综合测度广东省城镇化水平,通过熵值法测算表明:城镇化综合水平逐年呈现上升趋势,与广东省城镇化率基本一致;在城镇化水平分层指标体系中,首先表现为经济和人口的城镇化,其次为生态城镇化,最后为社会生活城镇化.广东省城镇化,其中经济和人口城镇化持续增长,而生活方式和生态城镇化远低于前者,反映出广东城镇化处于“重形式轻内涵”.针对此状况,广东省政府需要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提高城镇化质量,从“人本”和“生态文明”的理念出发,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以及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作为城镇化质量内涵,提升以及促进城镇化质量与水平协调发展. 第二,虽然广东新型城市化总体水平相对较高,但广东新型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之间的差异较大.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建成区人口密度,其次是货物周转量、人均园林绿地面积、第三产业的贡献、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表明这些指标对广东省城镇化水平有较大的影响,同时也说明城镇化发展与经济要素流动程度及生态建设息息相关,应引起广东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第三,文章选取指标虽然涉及面广,但仍缺少社会安定、城镇管理及城镇创新能力等指标,在城镇化过程中,要以城镇化质量为导向,加强经济、社会、生活及生态可持续发展,关注城镇创新能力.参考文献:[1]代合治,刘兆德.复合指标法及其在测试中国省域城市化水平中的应用[J].城市问题,1998,16(4):2124.[2]都沁军,武强.基于指标体系的区域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13(3):4751.[3]袁晓玲,王霄,何维炜,等.对城市化发展质量的综合评价分析――以陕西省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8,15(2):3845.[4]韩增林,刘天宝.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化质量特征及空间差异[J].地理研究,2009,31(4):508515.[5]梁振民,陈才,刘继生,等.东北地区城市化质量的综合测度与层级特征研究[J].地理科学,2013,33(8):926934.[6]王家庭,唐袁.我国城市化质量测度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9,31(12):127132.[7]郝华勇.城镇化质量的差异评价与提升对策――以东部10省为例[J].经济探讨,2012,31(6):5255.[8]陈明,张云峰.城镇化发展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名城,2013,8(2):119.[9]王富喜,毛爱华,赫龙,等.基于熵值法的山东省城镇化质量测试及空间差异分析[J].地理科学,2013,33(11):20131329.[10]刘林,龚表蜀.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新疆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J].经济管理,2009,31(2):3436.[11]陈明星,陆大道,张华.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及其动力因子分析[J].地理学,2009,64(4):387398.[12]欧向军,甄峰,秦永东.区域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及其理想动力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地理研究,2008,27(5):9931002.[13]郑文升,王晓芳,李诚固.1997年以来中国副省级城市区域城市化综合发展水平空间差异[J].经济地理,2007,27(2):256260.(编辑陈笑梅)。
盈余持续性综合指标体系的测度研究——以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例
以 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例
陈金 龙 ,戴 五七 ,吴 泽福
( 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 院,福建 泉州 3 2 2 ) 60 1 [ 摘 要 ]在对 国内外有 关盈余持 续性 的概念 、价 值 以及 度量 方法予 以分析 的基础 上 ,采 用基本 分析
方法,从 时间序列角度提 出盈余持 续性分析的三阶段 评价标 准,即历史盈余表现 、现 实盈余能 力以及 未 来
h u eu c q .d .n
厦 门理 工 学 院 学报
素 ,并 发 现采 取低 阶与高 阶模型 得 出的判 定 系数 不 同。王 志 台 - 主 营业 务利 润 作为 公 司永 久性 盈 】 用
余的表征变量 ,在时间序列模型中检验市场能否 区分持续性不同的会计盈余 ;董红星 用加入水平 变量后的时间序列法分析报酬——盈余模型的解释力。Lv T i a j 通过定义若干财务变量进 e 和 h gra 1 a a n 行综合度量发现 ,基于时间序列模型求得的盈余持续性的取值并不能很好地代表盈余持续性 ,因为它 是基于长期不稳定的盈余得 出的。刘浩,孙铮¨ 论证 了当存在 R E的监管上限和较低 的虚报成本 O
[ 中图分类号 ]F3. [ 244 文献标 志码 ]A [ 文章编号 ]10 — 84 2 1)3 07 — 6 0 8 30 (010 — 09 0
盈余与公司价值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盈余的持续性对资本 市场的投资者进行证券定价是一 个重要 的概念 ,这使得盈余持续性研究成为国内外近 3 O多年来资本市场研究 的一个热门话题 …。本 文在对 国内外相关研究结论 的基础上 ,力求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构建一套较为直观的盈余持续 性指标体系,并通过实证验证其有效性 ,以有利于投资者对公司未来盈利能力作 出判断。
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及测度
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及测度一、引言高质量发展是指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一种发展模式,旨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社会公平正义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准确评估和衡量高质量发展的水平,需要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并进行测度和评价。
本文将介绍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和测度方式。
二、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构建1. 宏观经济指标(1)GDP增长率:衡量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规模。
(2)人均GDP: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
(3)劳动生产率:衡量单位劳动力创造的经济产出。
(4)投资增长率:反映资本积累和投资活动的增长情况。
(5)消费增长率:反映居民消费水平的增长情况。
2. 社会发展指标(1)就业率:衡量就业水平和劳动力市场的稳定性。
(2)教育水平:包括教育投入、教育质量和教育普及率等指标。
(3)医疗保健水平:反映医疗资源配置和医疗服务水平。
(4)社会保障覆盖率:衡量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
(5)贫困人口比例:反映贫困人口的数量和比例。
3. 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1)能源消耗强度:反映单位GDP产出所需能源的多少。
(2)碳排放强度:衡量单位GDP产出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3)水资源利用效率:反映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
(4)土地利用率:衡量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保护情况。
(5)环境质量指数:综合评价空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的状况。
三、高质量发展指标测度方法1. 加权平均法通过设定各指标的权重,将各指标的数值加权平均得到综合指数,反映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水平。
2. 主成份分析法通过对各指标进行主成份分析,提取出影响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从而得到综合指数。
3. 熵权法通过计算各指标的熵值,反映指标的离散程度和信息量,然后根据熵值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得到综合指数。
4.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通过计算各指标之间的灰色关联度,评估各指标对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度,得到综合指数。
四、案例分析以某地区为例,构建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并进行测度和评价。
上市公司成长性指标的影响因素及分析
Finance金融视线 2019年1月055DOI:10.19699/ki.issn2096-0298.2019.02.055上市公司成长性指标的影响因素及分析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朱家慧 乔宇轩 徐艺晅摘 要:本文从上市公司成长性的角度出发,探求影响成长性指标的因素,并对指标的选择进行分析。
通过简述成长性的含义以及对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及采用的指标,为本文的分析提供了理论与研究基础。
为了能够充分反映各种因素对成长性的影响,选取了总资产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市盈增长比率和总资产周转率五个指标来作为衡量成长性的关键指标。
本文对过去研究进行了总结概括,并选取了新的指标构成来衡量企业成长性,丰富了这方面的研究并有所创新,对之后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成长性 总资产增长率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净资产收益率 总资产周转率中图分类号:F83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9)01(b)-055-02企业成长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
一方面有成千上万的企业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又有多少企业黯淡收场。
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生存下来,在变革和创新的时代浪潮中持续发展,是对企业的重大挑战,也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成长性作为衡量公司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有不少学者对此展开研究,但目前而言在企业成长方面完善系统的理论研究体系还没有成型,成长性的问题更多出现在经济管理研究中作为背景问题展开的。
而企业成长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对于上市公司的成长分析应该是全面的、持续的、具有预见性的分析预测。
本文将通过对上市公司成长性理论的分析,选取恰当的衡量指标,为下一步成长性指标评价体系的搭建提供方向。
1 成长性概念企业始终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除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中立足以外,下一步企业的管理层需要关注的就是公司未来的发展能否持续下去,这种持续发展的能力也可以叫做成长性。
城市土地混合利用综合测度及其影响机理
04
城市土地混合利用的优化策略 与建议
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
实现土地功能分区
根据城市发展需求和资源环境基础,合理划分城市土地功能分区, 明确不同功能分区的开发强度和管控要求。
促进土地多功能利用
鼓励在单一功能用地内混合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例如, 在商业区设置文化、娱乐等设施,增加消费吸引力。
Getis-Ord G*指数
识别高值簇和低值簇,揭示土地混合利用在空间 上的热点和冷点区域。
3
空间回归模型
通过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土地混合利用与 周边因素之间的空间依赖关系。
基于生态足迹的测度法
生态足迹模型
将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占用转化为 可比较的生物生产性面积,以评估土 地混合利用的可持续性。
城市土地混合利用综合测度及其 影响机理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城市土地混合利用概述 • 城市土地混合利用的综合测度方法 • 城市土地混合利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机理 • 城市土地混合利用的优化策略与建议 • 实证研究:以某城市为例 • 参考文献
01
城市土地混合利用概述
城市土地混合利用的概念
城市土地混合利用是指在一个城市区域内,同时规划、设计和发展不同类型的城市用地,如住宅、商业、工业、文化、教育 、医疗等,以实现城市功能的综合性和多样性。
活环境。
01
03
02 04
提高城市社会效益
城市土地混合利用可以提供多样 化的就业机会和生活环境,减少 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提高城市 的社会效益。
增强城市竞争力
城市土地混合利用可以提高城市 的综合竞争力和吸引力,吸引更 多的人才和资本流入,促进城市 的可持续发展。
02
城市土地混合利用的综合测度 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式:
另一总量指标
单位一般以名数和复名数表示,如商品流转次数用“次” 表示,地区一定时期人均粮食产量为“公斤/人”. 也 可采用百分数、千分数等表示,如资金利税率、人口死
有些强度相对数指标的分子和分母可以互换,形成正 医院床位数(张) 每千人口医院床位数 指标和逆指标两种计算方法。 人口数(千人)
同一总体中
部分与部分 部分与总体 实际与计划 比 较 比 较 比 较 比 例 相对数 结 构 相对数 计划完成 相对数
相对数
第三节 平均指标
一、平均指标的概念
平均指标反映同类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一
般水平,是总体内各单位参差不齐的标志值的代表值,也
是对变量分布集中趋势的测定。 数据集中区
二、平均指标的种类
增长1%的绝对值=基期水平/100 上例,甲每增长1%的绝对值=1000元,乙=10000元
2. 相对指标相互结合运用。 一种相对指标只能说明某方 面情况,如果各种相对指标结合起来研究,就可全面地
不同时期 比较
同一时期比较 不同现象 比较 同类现象比较
不同总体 比较
动 态 相对指标 强 度 相对数 比 较
全年计划完成 截止第三季度的累积 接待量 实际完成接待量 (人次) (人次) (1) (2) 执行进度 % (2)/(1)
分社
甲
乙 丙 合计
6000
4000 1000 11000
4590
2980 730 8300
76.5
74.5 73 75.5
(二)结构相对数指标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二、相对指标的计算单位
1.无名数 如系数、倍数、百分数、千分数等。 例:1999年上海GDP的增长率为10.2%;2000年为10.8%, 增幅比上年加快0.6个百分点(10.8%-10.2%)
2.有名数
如投资回收期指标用“年”表示 如人口密度指标以“人/平方公里”表示,劳动力装备 程度指标用“瓦/人”表示。
加权算术平均数(单项数列)
甲乙两组各有 10名学生,他们的考试成绩及其分 布数据如下
例:反映卫生事业对居民服务保证程度的指标:
人口数(人) 每张医院床位负担人口 数 正指标的数值大小与现象的发展程度或密度成正比, 医院床位数(张)
一般指标数值越大越好。
逆指标的数值大小与现象的发展程度或密度成反比,
四、计算和运用相对指标应注意的问题 企业 基期 报告期 发展速度 1. 要把相对指标与绝对指标结合运用。 10 15 150 甲 设有甲、乙两企业的产值资料如下(单位:万元): 100 150 150 乙
3.调查的对象是有限总体,才能计算总量指标
2006年北京市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为 402639万美元 总量的绝对数
2006年北京市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比
上年增加40748万美元
总量的绝对差数
二、总量指标的种类
(一)按反映总体内容不同分为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 总量 例. 某业企业职工人数1,000人,工资总额1980,000 元 “职工人数”为总体单位总量 “工资总额”为总体标志总量
x1 x 2 x n x x n n
式中, x表示各单位的标志值; n表示总体单位数; ∑x表示总和。 例如,某生产小组有6人,某天生产的产品零件数分别 为12件,14件,13件,12件,16件,11件,则平均每 人日生产零件数为:78/6=13(件)
甲乙两组各有10名学生,他们的考试成绩及 其分布数据如下 甲组: 考试成绩(X ): 0 20 100 人数分布(F ):1 1 8 乙组: 考试成绩(X ): 0 人数分布(F ):8 20 1 100 1
3.比较相对指标的作用 说明同一时期不同条件下的两个同类现象的对
比关系,反映某一现象在同一时间内各单位发
展的不平衡程度 。 各企业单位把实际达到的质量指标与平均先进 水平或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对比,可以说明企 业经营管理的效果。
(五)动态相对数指标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第二节
一、相对指标的意义
相对指标
两个有联系的指标对比求得的比值或商数,也称相对数。 例:某企业当年完成利润总额110万元,同时计划数为 100万元,上年实际完成数为90万元。 计算得到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程度=110%
增长率=22.2%
相对指标的优点: 1.反映现象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 2.为某些不能直接便于比较的对象找到对比的基础
东部 西部 北部
动态相对数指标是指某一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数值对比。
一般用百分数表示。公式:
动态相对数指标 报告期水平 100% 基期水平
基期是作为比较标准的基础时期。
报告期用来与基期对比的时期,也称比较期或计算
期。
此指标也是称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发展速度-1。
甲公司2006年的平均物业管理费是6元/m2。2004年
的平均物业管理费是4元/m2,甲公司2006年的报价 相对于2004年报价的1.5倍。 甲公司2006年的产值是2400万元,2005年的产值是 2000万元,则该公司的产值发展速度为120%,即 产值增长了20%(增长速度)。
(六)强度相对数指标。两个性质不同而有联系的总量指
某一总量指标 标对比的结果。反映现象的强度、密度和普遍程度。公 强度相对数指标
一总体各组的结构相对数指标数值之和等于100 %。
结构相对数指标的意义
1.分析总体内部构成状况,说明事物性质和特征;
2.说明各组在总体的地位和作用,分清主次。
3.不同时间的结构相对数进行对比分析,说明现象的变化
过程和规律;
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发现,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 的比重为11.03%。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 的比重为7.69%。0岁~4岁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 5.34%,5岁~9岁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24%, 10岁~14岁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97%,显然,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区别时期、时点指标
接待旅游者 人数 房价 职工人数 客房收入
人口出生数
人口数
1.时期指标的特点
各时期指标数值具有可加性。
指标数值大小与包含的时期长短有直接关系。
指标数值是连续登记、累计的结果。
2.时点指标的特点 各时点指标数值不具有可加性。 指标数值大小与其时间间隔长短无直接关系 指标数值是一次性登记取得的,采用一次性调查。
112%(=2.8/2.5)。超额完成计划12%。
2.计划完成情况相对指标的作用
计划完成情况是检查和监督计划执行情况的基
本指标,是评价工作成绩的重要依据之一。
通过计划完成情况相对指标,可以反映计划执
行的进度,并及时了解计划执行的均衡性。
[例4-2]某企业1996一2000年第九个五年计划 规定到 2000年某种产品年产量达到4500万台, 实际完成了4800万台,计划完成程度为:
三、相对指标的种类及计算方法
(一)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1.概念:现象在某一段时间内的实际完成数与计划数相 对比而得到的一种相对指标,也叫计划完成情况的相对 指标。
实际完成指标值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100% 计划指标值
[例4-1]某公司2000年计划销售额为2.5亿元,
实际销售2.8亿元,则该公司当年销售额计划完成
第四章 综合指标测定
Contents
1 总量指标
2
3
相对指标
平均指标
4 标志变异程度的测定
第一节 总量指标
一、总量指标的概念和特点
总量指标也称绝对指标,即将总体单位数或总 体单位标志值相加,反应旅游经济现象在一定时 间、地点、条件下的总规模、总水平。 总量指标的特点: 1.是指标数值大小受总体范围的制约 2.是计算其他指标的基础
算术平均数
算术平均数
平均数
调和平均数
几何平均数 中位数 众数
位置平均数
1、算术平均数
算术平均数是总体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之和除以 总体单位总量(即总体单位数)。其计算公式为:
例如,某企业2006年12月职工平均人数为500人,
其工资总额为 1000000元,则该企业职工月平均工
总体标志总量 算术平均数 总体单位总量
[例4-6]甲、乙两公司2000年商品销售额分别为: 5.4亿元和3.6亿元
则甲公司商品销售额为乙公司的1.5倍(5.4/3.6)
用总量指标进行计算对比,往往受到总体规模和条件 的影响,结果不能准确反映现象的本质差异。
一般采用相对指标或平均指标计算。
上例中,如用各公司人均年销售额进行对比: 甲公司:21.6万元/人,乙公司: 23.2万元/人 则比较相对数指标=21.6/23.2=0.93=93% 甲公司人均年销售额为乙公司的93%。 说明虽然甲公司总销售额比乙公司多,但劳动效率 却低于乙公司。
换。
[例] 人口性别比指标:
男性人口 人口性别比 100 女性人口
人口出生性别比正常值一般在103到107之间。但我国人
口的出生性别比,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却迅速攀升。
1995年,0岁~4岁人口性别比:118.38 2000年,0岁~4岁人口性别比:120.17 2003年,0岁~4岁人口性别比:121.22 2005年,0岁~4岁人口性别比:122.66
结构相对数指标是将总体按某一标志分组,然后将各组指
标数值与总体指标数值对比求得的结果。一般用百分数表示。
公式:
总体内某部分指标 结构相对数指标 100% 总体总量指标
[例4-5] 某地区2006年工业总产值为100亿元,其中重工业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