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案(文艺随笔二篇《不求甚解》《咬文嚼字》)

一是引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的例子,强调我们今天学习“应当抱虚心的态度”;二是引诸葛亮的例子,赞扬“观其大略”式的“不求甚解”的高明;三是引宋儒陆象山的话,说明“未晓处且放过”的方法与陶渊明的提法“很相似”。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一个“且”字,说明“放过是暂时的”,只要认真“会意”,“未晓处”最后还是会“晓”的。
二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层(1、2段):更替文字意味不同。
1.用“这”和“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启示?
①“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语气坚决。
②六个“你这……”。——感情强烈。→启示:A.思想感情不同
③“你是个好小子。”——表假定语气。
④“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启示:B.结构不同,不合逻辑
《不求甚解》一文通过对“不求甚解”一词的辩正,提倡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
课时授课计划
教
学
过
程
二学生阅读课文,理解结构安排:
第一部分(第1段),开宗明义,从“不求甚解”否定之否定入题。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于“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用“对任何问题”指出这种否定属于看问题绝对化,不作具体分析;用“一般”“常常有人”指出持这种观点的人为数不少,并非偶然。“其实也不尽然”表明对今人否定之否定,然而语气委婉。“不尽然”是不把话说死。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要正面表明自己观点,“虽然不值得提倡”,但是也不应“盲目的反对”。不必提倡的是什么样的“不求甚解”?什么叫做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角度不同,结论迥异。这正是本文肯綮之所在。
《文艺随笔二篇 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15课【高教版】2

2019/8/10
教学资料精选
28
谢谢欣赏!
2019/8/10
教学资料精选
29
朱光潜
炼字
曾国藩率领武装与太平军作战 初期多次失败。清政府要求各地的地主武装 头目写奏章总结与太平军作战的经验教训。 曾国藩写到“屡战屡败”一词。当时作为师 爷的左宗棠看罢大惊,劝其改为“屡败屡 战”。咸丰帝看后大悦,湘军也因此得到了 清政府的大力支持,势力越来越大。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年-1986年),笔名孟实、盟 石。安徽桐城人。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 育家、翻译家。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 《西方美学史》(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 历史的著作)。 朱光潜 三座右铭:
课堂训练
(一)下列句子中,红色的字词用的恰当吗,如 不好,请修改并简析修改原因。 1、春风又过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绿”字为何精警?因为它把看不见的春风转 换为鲜明的视觉形象,写出了春风的效果,春 风的精神。描绘了春过江南后的效果――绿满 江南。重要的是“绿”字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 心情.
《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主旨是否矛 盾?
• 不矛盾。《咬文嚼字》是强调创作要反复修改,精益求精。《不 求甚解》强调读书要把握精神实质,不要困于表面现象。前者侧 重写,后者侧重读。同时,即使都是读书或都是写作过程,精益 求精、反复修正和把握精神实质、不拘表面这两点要求也要同时 具备,两者相辅相成,并不矛盾。另外,“咬文嚼字”是谈学习 的态度,“不求甚解”是谈学习的方法,两者角度不同,精神一 致。
•
关键是,出错了你就知道上课时应该重点听哪里,注意力自然就能集中了。
•
4、即便上课时不理解也不要放弃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的教案原文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的教案原文咬文嚼字的意思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实质和物质本质。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高二语文学习的《咬文嚼字》教案设计及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的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出作者观点。
2、结合练习,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教学难点:借鉴本文的分析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A、导入下面两个句子中,哪个更符合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说明理由。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的含情目。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的含露目。
明确:学生也许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见解,只要自圆其说即可,教师应该给以相应的鼓励。
总结:师提出自己的观点——比较认同第二种描写。
理由:1、含露者,是说黛玉的两眼常似湿润,就好象仙露明珠,就象文中后面的“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用意相同。
2、从林黛玉一生的悲剧来看,她的前生是一棵绛株草,来到人世间就是为了偿还眼泪的,可以说她就是水做的,而“泣”和“露”正是对她悲剧人生的准确表述。
3、“蹙”是皱眉的意思,皱眉应该是身体不适或者心里不痛快的时候的一种表情,也正合了后面的描写。
而似喜非喜,林妹妹的喜从何呢?对于《红楼梦》这部巨著来说,这20个字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只要我们仔细斟酌就会发现,这短短的几个字却可以把林妹妹的一生都概括在内了。
如果说鲁迅作品的每一页都挤满了研究者的脑袋,那么《红楼梦》中的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浸透着红学家的心血,可见咬文嚼字的重要,下面我们就看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B、介绍作者1、找同学介绍作者。
2、补充总结: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他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在晚年80岁的时候还自学了俄语,并且一生翻译了很多的著作。
不求甚解的近义词_反义词_同义词_字词解析

不求甚解的近义词_反义词_同义词_字词解析
不求甚解的近义词/同义词/反义词如下:
近义词: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囫囵吐枣、一知半解、望文生义
同义词:含英咀华、生吞活剥、浅尝辄止、食古不化
反义词:鞭辟入里、举一反三、穷源竟委、切磋琢磨、含英咀华、追根溯源、寻根究底、追本溯源、穷原竟委、咬文嚼字、精益求精不求甚解在汉语词典的解释:
不合情理的请求。
提出请求时用的套语。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不情之请,惟君图之。
」
用不求甚解造句
1. 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
2. 看来经理对这问题不求甚解,所以他的分析似是而非,未能切中要点。
3. 他这种对问题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是成绩无法提高的主要原因。
4. 读书如果草草而过,不求甚解,那到用时,也不过是纸上谈兵。
5. 我对地球为什么总是要绕着太阳转不求甚解,结果妈妈上网查了才告诉我是怎么回事。
6. 对待学习应采取认真的态度,那种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是不可取的。
7. 我们要认真读书和学习,有不懂的地方千万要问,不要不求甚解。
8. 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求甚解并不是好的学习态度。
9. 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提倡积极思考,反对不求甚解,囫囵吞枣。
10. 平时学习不认真,马马虎虎,不求甚解,到用时就会感到知识贫乏,一筹莫展。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案(文艺随笔二篇《不求甚解》《咬文嚼字》)_1785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案(文艺随笔二篇《不求甚解》《咬文嚼字》)篇一:23文艺随笔二篇语文基础模块(上)教案总第次课篇二:15 不求甚解中职语文第一册教案15 咬文嚼字教学目标:一、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并有自己的主见。
二、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三、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教学设想:一、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也可看作是一篇文艺随笔,重点内容要放在对文意的理解及借鉴上,因此可以把教学安排为两部分,先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启发学生改变“套板反应”的通病,从而在今后对语言的理解运用时自觉养成谨严的习惯。
二、对文意理解可以让学生自己借助于注释及工具书在上课之前充分预习,了解学生的疑难问题,课上老师对个别难点做适当点拨。
三、利用多媒体演示文稿,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四、知识应用能力训练。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猜谜引出对祖国语言的赞美,导入课文。
二、感知解析1.第一组例子,关于“是”和“这”。
先体会一下感情,读如下句子:①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②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是贱人?你是淫妇!你是你是大虫口里倒涎!③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你是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④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你这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前三个,不论“是”“这”怎么好,“这”字表现力都好一些,作者的分析是有道理的。
第四个例子,“这”仍有力量。
但与“是”具有不可比的环境限制。
因此哪个更好,决不可定论。
作者说改成“这”神情完全不对,应理解为,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可以滥改,见了就改,否则便失去了咬文嚼字的积极意义了。
这一组例子是说: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有必要咬嚼一番。
2.第二个例子,“李广射虎”一段。
我们能理解作者的观点,李广射“虎”,是在一种特定情境之中的,这种情境造就了他的“激变能力”以千钧之力,以最完美的角度“中石没镞”,而此能力、此力度、此角度不是想做就做成的,因此便有了后文所记,因此这段内容,只可保留原貌甚或增益,不可刻意简洁的。
中职语文基础上册《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不求甚解”与“咬文嚼字”中外语言教研室许燕语文作为基础科目,工具性之外更具有综合性、人文性,肩负素质教育、健全人格养成的重任,语文课堂上,可以引领学生漫步于文学名著的长堤,去感悟睿智的思想、瞻仰阔大的胸襟,哪怕仅仅是陶醉于迷人的语句、幽美的意境,让一节节课堂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品位、素养;或者以有争议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组织学生思考辩论,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或者放飞想象的翅膀,编制一个个美丽的梦想……总之语文课堂应当是学生精神活动的乐土、是学生灵魂的家园。
然而实际上语文课堂常常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对课文的条分缕析使得语文课堂失去鲜活的绿色、蜕变成干瘪的丝瓜,自然也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
再加上中职学生的知识储备、接受能力、学习习惯、纪律观念、学习热情等诸方面都不尽如人意,这样,老师的教学、管理就更显得劳而无功。
因此中职语文教师更应该转变教育观念,研究教学对象,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力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中职从教六年,由95级教至如今的2003级,感触颇深。
但是现在的学生果真无药可救了吗?今年执教《不求甚解》和《咬文嚼字》两篇课文后,有了一点小小的想法,谈出来不妨大家一起讨论讨论。
一、“不求甚解”与阅读有一部分学生不爱上语文课,因为语文课上不外乎分段、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好像每课必经此套路,而且老师生怕学生听不懂、记不住,每每分析得过细,以至于学生学起来乏而无味,久而久之,厌倦了,疲怠了,提不起精神这是必然的结果。
‚不求甚解‛本意是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邓拓在《不求甚解》一文中,对‚不求甚解‛一词提出新意,即读书应读‚活‛,重在掌握其精神实质,‚未晓处且放过‛,不要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盛赞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所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我深有同感,不仅自己读书如此,教书更应如此。
我校所用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版)第一册第一篇课文《潮涌浦东》,篇幅较长,以往我都用两次课讲完,生怕学生由于对文中某个术语的不理解而对文章不能整体感知,结果学生不甚喜欢这篇文章。
咬文嚼字的典故解释

咬文嚼字的典故解释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
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
下面请欣赏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咬文嚼字相关典故内容。
咬文嚼字的意思[释义] 指过分推敲字句;或讥讽迂腐不达事物;寻章搞句的人。
[语出] 元·乔吉《小桃红·赠刘牙儿》曲:“含宫泛徵;咬文嚼字;谁敢嗑牙儿。
”[正音] 嚼;不能读作“jué”。
[辨形] 嚼;不能写作“爵”。
[近义] 字斟句酌[反义] 走马观花一挥而就文不加点咬文嚼字的典故古时候,一巡按上堂审理重案。
看着跪在堂下面无人色的死囚,心血来潮念出一句:“水上冰冻,冰积雪,雪上加霜。
”这上联看似平常,却颇有讲究,一是用了顶针手法,后句的第一个字和前句最后一个字相同:二是结尾的成语扣住此情此景,暗含杀气,是双关。
难怪巡按念出上句后,好半天念不出下联。
这时,堂下传来死囚战战兢兢的声音:小的愿对。
巡按不信死囚中有如此高手,立马许诺:若能对上,饶你不死!死囚脱口而出:空中腾雾,雾成云,云开见日。
巡按听后,不得不服。
下联也以自然现象入题,顶针、双关一样不少,结尾的成语表达了希望赦免的心情。
巡按信守承诺,当堂释放了这名死囚。
用咬文嚼字造句1) 如果田南在解释如何修复这个被毁坏的机构上多花些手笔,少花些时间咬文嚼字的话,他那书可能会卖得更好些。
2) 小时候的我很简单,喜欢蹲在厕所躺在浴缸里唱歌,所以"胡乱唱歌"基本概括了我的童年。
长大了的我还是简单,喜欢趴在计算机跟前咬文嚼字,于是"胡歌"变成了"古月哥欠"。
3) 两家企业一致同意分享一个专注于详尽结构分析以及磨削工艺的改进技术的托运项目。
咬文嚼字,试试看。
先修修原文,尽求清晰,消除语带双关。
4) 我愿意保留我的俗不可耐的名字,向我自己作为一种警告,设法除去一般知书识字的人咬文嚼字的积习,从柴米油盐,肥皂,水与太阳中去找寻实际的人生。
5) 他讲话总是咬文嚼字的,让人听着别扭。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案(文艺随笔二篇《不求甚解》《咬文嚼字》)

研习课文
一、让学生查阅工具书,解释咬文嚼字的意思。
总结:
中有三个解释:
对于这部巨著来说,这20个字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只要我们仔细斟酌就会发现,这短短的几个字却可以把林妹妹的一生都概括在内了。如果说鲁迅作品的每一页都挤满了研究者的脑袋,那么中的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浸透着红学家的心血,可见咬文嚼字的重要,下面我们就看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
B、介绍作者
1、找同学介绍作者。
3、研读课文:
①作者是怎么驳斥那个“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错误观点的呢?也就是说,作者是怎样来论证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学生独立思考,再同座位讨论,明确:首先,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其次,阐述了“不求甚解”四字的两层含义;再次,作者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更明确地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最后提出自己所认可的读书方法(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案(文艺随笔二篇《不求甚解》《咬文嚼字》)
篇一:15文艺随笔二篇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等。
明确:“盲目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在讲议论文的相关知识时,提到如果作者先提出一个错误的观点(树靶子),然后加以论证,最终证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从而更有力地表明正确的观点,我们称这种文章叫什么文章?(驳论文)
高中语文上册:第15课《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不求甚解》课件(1)

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 安徽桐城人。现代 美学家、文艺理论 家。笔名孟实、孟 石。代表作《文艺 心理学》、《诗 论》、《谈美书 简》、《西方美学 史》(第一部系统 论述西方美学历史 的著作)等。
重点字词
咬文嚼字(jiáo) 没镞 (mòzú)
岑寂 (cén)
锱铢必较 (zīzhū)
特点:例子来源于名家名篇。 启示:各代名家都非常注重语言文字 的锤炼,我们更应该“咬文嚼字”。
分析第二部分:
1.为什么我们在咬文嚼字时,非这样锱 铢必较不可?
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
2.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的启 示是什么?
1).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 见草中有虎。”
• 文字是好是坏,关键要看它的表达效果,而不 是繁简;看似平淡无奇的语句,也会含有丰富的意思。
• 创作时要敢于大胆发挥想象和联想,不能满足于 平淡的表达。
• 锤炼文字不能光从字面上着眼,重要的是捕捉、 把握自己要表达的感情。
写法启示:
• 学问靠积累,平时在阅读、生 活中要做有心人。
• 写议论文既要举例子又要讲 道理,而且例子要典型、充足,解 说要到位。
B.朱光潜不迷信,不盲从,独抒新 见,他认为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 说的而且与全文调和的就用哪一个字。
启示: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只要 言之成理就行。
2.与前面比较,此事例从什么角度要 求咬文嚼字?
从文字表达的意境。 总之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 切关系,强调语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 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意境。在文 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 敲。
shū sì
yú
xiàn chíchú
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不求甚解-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 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 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 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 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 唯一的动 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福楼拜对莫泊桑说
(一)下列句子中,红色的字词用的恰当吗,如不好 ,请修改并简析修改原因。 1、春风又过(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绿”字为何精警?因为它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为鲜 明的视觉形象,写出了春风的效果,春风的精神。描
文体介绍
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 随笔:亦称杂文,是散文的一个分支 ,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 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 ,写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 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 讽,是言禁未开之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 文体。
重点字词
zú ) 咬文嚼字 没镞 (mò (jiá o) n) 岑寂 (cé 锱铢必较 (zīzhū) ) njiè ) 付梓 (zǐ) 烟榻 (tà 蕴藉 (yù ) ng) n) 尺牍 (dú 下乘 (ché 倒涎 (xiá
绘了春过江南后的效果――绿满江南.重要的是“绿”
字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红杏枝头春意(浓)(闹)
——这一“闹”字,可见其杏之 红,其红之浓。无“声”的景象 附上了有声的意味。视觉与听觉 被彼此打通,传达出精微的感受。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 ——“含”字以比拟手法说明 诗人是在屋内通过窗户看到外面的 自然景象,“西岭千秋雪”尽收眼 底。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白居易《寄水部员外郎》
—以一个“点”字不仅形象地把湛蓝 的天底下排成“一”字的大雁描绘出 来,而且突出了这个“一”字不是一 条连续的线,而是由一只只大雁“点 ”成的,这样就准确而传神地把特定 意境表现出来。
“不求甚解”遇上“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遇上“咬文嚼字”
读书的态度有两种。
其一,求多不求精,只为心中愉悦。
其二,求精不求多,只为领悟书中含义。
诸葛亮深谙读书之道,他读书只“观其大略”,没有钻进书堆,死记硬背,而是泛读大概,撷取精华,掌握其实质。
他对好友石广元、徐庶、孟公威说:“你们几位从政可以做到刺史、郡守。
”三人反问诸葛亮“仕途”如何,诸葛亮“笑而不答”。
后来事实证明,读书务求大略的诸葛亮则成为一代贤相。
他的读书法,对今人亦有裨益。
五柳先生曾言“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他认为,读书只为心中高兴,何必死抠个别字句呢。
试想一下,在宁静的午后,啜一杯清茶,捧一本书,欢畅时偃仰啸歌,伤心时大放悲声。
这是多么惬意呀!
清朝书画家郑燮有言“读书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徒多烂耳。
”他认为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
读书贪多不求精,就会胸中撑塞如麻;读书求精不求多,才能抓住要领读到书里去。
朱光潜先生提倡的“咬文嚼字”的阅读、创作理念与之相通著名诗人贾岛作“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为使用“敲”和“推”苦思,犹豫不决。
这足以显示出推敲文字的重要性。
咬文嚼字并非只是枯躁、乏味的冥想。
它是赋予作品生命、灵魂的推手。
不求甚解与咬文嚼字,他们二者并不是相互对立,而是相辅相承。
不求甚解与咬文嚼字

文嚼字》中提 出 ,无论 阅读或写作 ,我们必须 有一字 社 会 问 题 ,写 了哪 几 个 典 型 人 物 ,再 想 想 他 用 怎 样 的
不肯放松的谨严 ,就是要字斟句酌 。“咬文嚼字 ”和 形 象 表 现 出来 ”。 同时 ,还 应 以社 会 科 学 书 籍 参 照 来
“不求甚解 ”可 以说是一对 反义词 ,但在朱光潜 和马 读。比如 ,托尔斯泰善写俄 国的农 民 ,所以我们最好
方 法 用 得 好 ,同样 可 取 得 不 凡 的 成 就 。 如 陶 渊 明 、诸 多 同学利用课余 时间读过 四大名著 ,读过其他一些
葛亮 、陆象山等人用这样 的方法广泛 阅读古今 中外 相当优秀的文学作 品 ,但是对这些作品的大致 内容
文学作品 ,取其精华 ,取得 了超过常人 的成就 。 日常 糊里糊涂 ,作 品为何优 秀 ,好 在哪里 ,也没有一定 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成辽 阔海洋 。学习更是如此 ,学生没有广读博览 ,没 但并不是互相对立的。茅盾先生曾就如何 阅读文 学
有 日积 月 累 ,就无 法 在 知识 的海 洋 里 遨 游 。所 以 荀子 名著 ,结 合 自己的读 书经验 ,在《杂谈文学修养》中建
说 :“不 积 跬 步 无 以 至 千 里 ,不 积 小 流 无 以成 江 海 。 ” 议 ,读名 著起码 “读三遍”。第一遍是粗读 ,快读 。“好
不矛盾 的。马南邮提 出的“不求甚解 ”的读书方法 其 能 把 握 其 篇 章 结 构 ,只有 深 入 领 会 其 表 达 技 巧 ,才 能
实就是观其大 略 ,知其大 意 ,不要 死抠字眼 ,不死抠 够 做 到 学 有 所 得 ,学 有 所 长 。
一 字一句 ,要 放开眼睛去看 ,死 盯住 一点 ,会 使 自己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范文3篇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范文3篇2019年已经过去了,新的一年各位老师们依旧挑战着自己。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范文一一、教学目的:1.理解'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态度和方法的合理性,学习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
2.学习课文针对对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展开反驳的方式。
二、教学设想:1.一事一议,多从生活实际中的感受选定题目,切中人们的思想状况。
从探讨作者论证思路入手,学习课文注重说理,深入分析的写作特点。
2.安排两课时。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一)作者简介: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又名邓云特,福建省闽侯县人,是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
幼年酷爱文学艺术,1930年加入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在30年代就开始发表散文。
1945年初在晋察冀边区主持编辑了我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建国后,曾经任《人民日报》总编辑。
1958年秋,调任北京市委书记,主编理论刊物《前线》。
60年代初以\'马南村\'等笔名,创作了一批引人入胜,启人心智的杂文,其中最著名的是《燕山夜话》和与吴晗、廖沫沙合写的《三家村札记》。
在\'文~\'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制造了所谓\'三家村反党集团\'冤案,邓拓首当其冲,被诬为\'三家村主将\'而遭受残酷迫害,于1966年5 月18日含冤去世。
在30年\'笔走龙蛇\'的生涯中,邓拓留下了大量散文瑰宝,以杂文的成就最突出,仅代表作《燕山夜话》就发行数十万册。
《燕山夜话》包括150多篇杂文,思想深刻针对性强,知识丰富,不拘一格,做到了于知识之中见思想,在议论之间藏情趣,熔百家典籍于一炉,寓郑重严肃于愉悦,具有极强的战斗性、教育性和趣味性,被誉为一部\'小百科全书\'。
文艺随笔两篇咬文嚼字不求甚解

• 诗人为了一个字而反复推敲,千锤百炼,这种一丝不苟的写作精神, 对我们的启示应该是不言而明了吧。炼字,在今天看来,我们不妨 把它看作写作后的修改。我们同学写作文时不注意修改,总是喜欢 “一气呵成〞,然后万事大吉。这不是一种好的作文习惯。俗话说: “文章不厌百回改。〞我们真的应该向古人学学这方面的功夫。当 然,我们大可不必“拈断数茎须〞,但是文章写成后必要的修改还 是很有必要的。
•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 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 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 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 〞。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 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 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 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 着,不禁拊掌称妙。
文艺随笔两篇 咬文嚼字
解释“不求甚解〞和“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要领会精神实质,不必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 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现代汉语词典?〕 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 质〕。〔?现代汉语词典?〕 “不求甚解〞,旧指读书方法,是褒义词;现在多指做事态度不认真, 是贬义词。 “咬文嚼字〞,多指一种读书做事的坏习惯,属贬义词。
• 例子的作用
• 由郭沫假设修改剧本的例子引出了话题,后两个例子从不同方面 〔删减和替换,文章和诗句〕,论证了“炼字〞的主题
小结
• 〔1〕写文章要“炼字〞,表达模糊,往往是思想还没有透彻,感 情还没有凝练。
• 〔2〕“炼字〞要符合具体的语境、语气、情味、意境等。 • 〔3〕“炼字〞的方法,可以诵读,可以比较,可以替换,可以增
从不求甚解到咬文嚼字

从不求甚解到咬文嚼字摘要:“从不求甚解到咬文嚼字”的文言文教学法颠倒了通常的文言文教学顺序,以学生质疑为基点,通过学生的预习质疑、教师的理疑和师生的释疑等环节实现了宏观上对文本的“不求甚解”,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微观上“咬文嚼字”,从而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关键词:质疑颠倒人文性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块主阵地,从根本上讲,学习文言文是为了让学生领略和继承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但由于时代的原因,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还得掌握一些必要的文言知识。
但是,在当前的文言文教学中出现了重知识、轻人文的现象,于是原本博大精深的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变得枯燥乏味,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
鉴于此,笔者尝试了“从不求甚解到咬文嚼字”的文言文教学法。
一、颠倒教学顺序的支点(一)学生预习是前提与现代文相比,学习文言文时有一道无形的屏障——语言。
而“从不求甚解到咬文嚼字”的教学顺序是把宏观感知放在了教学的起始位置,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一定要把预习做足,既要通过工具书查阅疑难字词,又要反复阅读文本熟悉课文,这样才可以保证宏观感知阶段教师与学生顺畅地沟通。
比如,《鸿门宴》一课,如果课前学生不把文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搞清楚,上课时复述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等都无从谈起,教学也就无法进行。
(二)课前质疑是关键学生能提出疑问,代表其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理解。
而在质疑的过程中,学生已经了解了文本并进行了深入思考,于是在课堂上,学生就可以与老师站在同一高度(指对文本的熟悉程度)进行对话,这样就可以使宏观探讨阶段的教学向纵深发展。
比如,学习《荆轲刺秦王》时,如果不了解课文,不熟悉行刺前准备的相关情节,学生就提不出“荆轲计划这么周密,为何不能成功”的问题;如果不抓住细节仔细推究,也不会有“荆轲刺秦王失败,是因为他想活捉秦王,他为什么要活捉秦王”的疑问;如果不深入思考,更提不出“这样做胜算不大,而且失败了还会惹怒秦王殃及燕国,荆轲为什么会用这种办法对付秦王”这样深邃的问题。
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议论文 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作文(3篇)精选

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议论文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作文〔3篇〕朱光潜先生认为,咬文嚼字才能防止粗枝大叶,从而养成严谨精神。
然而我却认为,在读书的过程中,不应咬文嚼字,字字死抠。
杜甫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倘假设读万卷书时,为了追求所谓的严谨精神而咬文嚼字,那么,该是一项多么浩大的工程量啊!堪比南水北调工程哩!可见,咬文嚼字万万不可。
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东西,咬文嚼字说明这个人爱钻牛角尖,不求甚解说明这个人有大局观在字面上,“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是相对的,是两个意思完全相反的词,但实际上这两个词却是不矛盾的。
首先,“咬文嚼字〞讲究的是文字的意境,并非以“套板反响〞来读书,因为这种方法不仅是“不求甚解〞所反对的,也是“咬文嚼字〞所不允许的。
文字的改变,可以改变一个句子的意境,因此要讲究咬文嚼字,这是用在做文章上的。
而“不求甚解〞是指不要死扣字眼,要放开眼睛去看,死盯住一点,会使自己因小失大。
所以要求读书不求甚解。
因此这两个词所要到达的。
前者是作者,后者是读者,这完全不矛盾。
“不求甚解〞是马南邨先生在根据古人的例子之后得出的结其次,论。
古人的文章有局部是不错的,但有局部是华而不实的,没有太多内涵的东西,所以只需“不求甚解〞的阅读它们。
否那么会使自己局限于思维的定势中无法自拔。
而现在有局部书是只要“不求甚解〞的阅读的,但是有大局部书都需要认真的去研究一下,特别是作者的意境。
所以“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是并列的,对所有的书抓住重点,运用正确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它们之间是不矛盾的。
两个词所反对的其实是相同的,应该准确的说是相关的,它们之间不存在矛盾问题,所以合理的运用正确的方法去读书,是读好书的关键。
“咬文嚼字〞“咬〞的是意味深的“文〞,“嚼〞的是富有内涵的“字〞;“不求甚解〞是“不求〞无内涵之书的“甚解〞。
所以对于不同的文章,应该分成不同的情况来阅读,它们是十分重要的手段,它们之间是不存在任何矛盾的。
咬文嚼字不求甚解辩论作文

咬文嚼字不求甚解辩论作文《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哪个更好?》嘿,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咬文嚼字”和“不求甚解”这两个读书的方法,到底哪个更好?先来说说咬文嚼字吧。
就像我上次读一篇特别美的散文,哎呀,那真是一个字一个字地琢磨。
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好像藏着宝藏,等着我去发现。
比如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老师跟我们讲,诗人为了这个字可是费了好多心思呢!从“到”“过”“入”等等,最后才敲定了“绿”,多神奇呀!这不就是咬文嚼字的魅力吗?能让我们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精妙心思,仿佛能和作者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你说,要是不咬文嚼字,能体会到这么深的韵味吗?再讲讲不求甚解。
我老爸看书就经常不求甚解,他总说先大概了解个意思,以后有需要再细细研究。
就像去逛一个超级大的花园,先快速走一圈,知道哪儿有玫瑰,哪儿有百合,等以后想看哪种花了,再专门过去欣赏。
这好像也有道理,能快速获取很多信息。
那到底是咬文嚼字好,还是不求甚解好呢?我们班为此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呢!同桌小明说:“当然是咬文嚼字好啦!不把每个字搞清楚,怎么能真正理解文章的意思呢?”小红却反驳道:“那要是读一本特别厚的科普书,难道也要一个字一个字地抠?不求甚解能让我们快速了解很多新知识!”小刚也凑过来说:“哎呀,你们别争啦!我觉得得看情况。
读经典名著就得咬文嚼字,读一些轻松的小说就可以不求甚解嘛!”大家七嘴八舌,各有各的道理。
我觉得吧,这两种方法就像我们的左右手,都有用处。
咬文嚼字能让我们深入理解精华,就像挖矿,挖到最珍贵的宝石;不求甚解能让我们开阔视野,像坐飞机俯瞰大地,看到广阔的风景。
在学习中,我们不能一味地只选择一种方法。
该咬文嚼字的时候就得认真琢磨,该不求甚解的时候也别太较真。
这样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收获更多的宝藏呀!你们觉得呢?。
咬文嚼字不求甚解辩论作文

咬文嚼字不求甚解辩论作文《“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之辩》哎呀呀,今天咱来聊聊“咬文嚼字”和“不求甚解”这档子事儿。
就说我以前读书那会吧,有一次老师让我们读一本名著。
我呀,就属于那种特别爱“咬文嚼字”的人。
拿到书之后,我是一个字一个字地抠啊,遇到不认识的字就赶紧查字典,碰到不懂的词儿也非得弄个明白不可。
那叫一个认真呐!我会细细琢磨每一句话的意思,分析每个段落的结构,甚至连作者用的标点符号我都要研究研究。
结果呢,读得那叫一个慢啊,别人都读完好几本了,我这一本还没啃完呢。
但是呢,我觉得这样也有好处啊。
我对那本书的理解那可真是深入骨髓啊,里面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我都能说得头头是道。
就好像我自己也进入了那个故事里一样,感觉特别棒。
可我有个朋友就不一样啦,他就是那种“不求甚解”的主儿。
他读书可快了,哗啦哗啦地翻书,一会儿一本就看完了。
我就问他:“你这么快能看懂啥呀?”他嘿嘿一笑说:“哎呀,我就大概了解个情节,知道个故事梗概就行啦,没必要那么较真儿。
”嘿,你还别说,他虽然没我读得那么细致,但他知道的书可多了去了。
他能跟你谈各种各样的故事,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内到国外,那叫一个博学。
其实啊,我觉得“咬文嚼字”和“不求甚解”都有它们的好处。
“咬文嚼字”能让我们深入地理解一本书,体会到其中的精妙之处;而“不求甚解”呢,则能让我们快速地涉猎更多的知识,拓宽我们的视野。
就像我们生活中,有时候需要我们仔细地去研究一件事情,把每一个细节都搞清楚;但有时候呢,我们也不能太较真儿,得学会大概了解一下就行,不能在一件事情上纠结太久。
所以啊,咱不能说“咬文嚼字”就一定好,也不能说“不求甚解”就一定不好。
这就好比吃东西,有的东西你得慢慢品味,才能尝出其中的美味;而有的东西呢,你就可以大口地吃,享受那种豪爽的感觉。
总之呢,不管是“咬文嚼字”还是“不求甚解”,只要能让我们学到知识,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那就是好的。
咱也别去争论哪个对哪个错啦,各取所需,各有所好嘛。
咬文嚼字和不求甚解作文讲评

咬文嚼字和不求甚解作文讲评
说到“咬文嚼字”这种学习态度,那就是一个字儿——细!你得一个字一个字地抠,像考古学家挖掘古墓那样,得把每个字背后的意思都挖出来。
这在学习古文、语言学里特别有用,能让你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但话说回来,有时候这也让人头疼,老是在细枝末节上打转,反而看不清大局。
再来说说“不求甚解”,这简直就是学习的“快速通道”!就像吃快餐,不求精细,只求快和饱。
这种方式在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特别吃香,毕竟谁都不想被一堆细节给缠住。
它鼓励我们广泛涉猎,快速吸收新知识。
但话说回来,有时候吃得太快,可能还没来得及消化,就已经忘了自己吃了啥。
在教育这块儿,我觉得最好是这两种态度各取一半。
既要让学生有深入钻研的劲头,在专业领域里做到顶尖;又得让他们有开放的心态,别老是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打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咬文嚼字》和《不求甚解》这两篇文艺随笔分别表达了朱光潜先生和马南邨先生对研究学问的方法的不同见解。
不论是“咬文嚼字”还是“不求甚解”都有其积极意义和适用范围,但凡对这两种方法展开辩论,批驳对方的,定是没有真正领会两位先生写这两篇文章的意图。
首先,二者的适用人群不同。
朱光潜先生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个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对专业性较强的读者和写作者来说,“咬文嚼字”的方法尤为重要,专业的读者需要通过“咬文嚼字”仔细地领略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红学家周汝昌先生用毕生的精力读一本《红楼梦》,所收获的感悟绝非一般读者可比。
写作者更应当“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以“达到艺术的完美”。
杜拉斯的《情人》是一部极端精美的中篇小说,它让读小说的人狂喜,让打算写小说的人害怕。
如此佳作绝不是杜拉斯凭借一时的灵感所创作出来的,杜拉斯说,《情人》经过反复的修改,每一段、每一句都重新安排过。
由此可见,文学要想达到艺术的完美,非“咬文嚼字”不可。
对于绝大多数对文化有着泛泛的爱好的读者来说,“咬文嚼字”一没有精力,二没有必要,通过“不求甚解”的读书增广知识,提升修养,这已经达到了他们读书
的目的。
其次,二者的适用范围不同。
我国古代的典籍卷帙浩繁,因此诸葛亮会“观其大略,陆象山会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真正值得精读的内容就是令陶渊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内容,陶渊明“会意”的机会少之又少,大多数情况下还是要粗略地泛读。
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人们知识面极大地拓宽的同时,过度的“不求甚解”造成人们思维钝化,文化经典被忽视,真正有价值的文字无法进入大众的视野。
在这种情况下,“咬文嚼字”的意义反而得到凸显。
对现代人而言,应对有那些真正价值的书籍抱着“咬文嚼字”的态度去深究,对那些内容粗浅的文字可选择性地“不求甚解”,平衡两种读书方法成为现代人提升信息素养的关键。
“不求甚解”与“咬文嚼字”从来都不矛盾。
事实上,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应该将这两种读书写作的方法相结合,甚至那些经过几年的“咬文嚼字”作出接近于完美的作品的作家,也不能总通过这种费时费力的方法写作。
作为中学生,尤其需要学会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以拓宽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