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十一册教案16、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理解两首古诗的意义和主题。
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观念。
二、教学内容2.1 教学资源:两首古诗文本。
与古诗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难点:理解古诗的意义和主题,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与古诗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古诗的意义和魅力。
3.2 朗读与背诵: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教师鼓励学生背诵两首古诗,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理解与欣赏4.1 文本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意义和主题,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比喻、拟人等。
4.2 讨论与分享: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答学生的疑惑。
五、总结与拓展5.1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的内容,总结两首古诗的意义和主题。
教师强调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培养。
5.2 拓展:教师提供与古诗相关的阅读材料,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教师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古诗,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六、教学活动设计6.1 互动游戏:教师设计一个与古诗相关的互动游戏,如古诗接龙、古诗拼图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互动游戏,学生能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古诗的内容。
七、小组讨论:7.1 小组合作: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深入讨论。
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分析古诗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共同完成小组报告。
八、课堂展示:8.1 学生展示:每组学生代表进行课堂展示,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和感受。
北师大语文第11册古诗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北师大语文第11册古诗的教学设计和反思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关于北师大语文第11册古诗二首的教学设计和反思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本课的两首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刘禹锡有关黄河的诗歌。
《凉州词》写的是边塞的荒凉,《浪淘沙》写的是黄河的蜿蜒曲折,流程较长。
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是学习难点。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3.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关键处处理:利用教学课件,直观演示,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古诗的`韵律,加深理解。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录音机、磁带、课文插图等。
学生:按要求预习课文,查阅作者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凉州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长江的文章,同长江的热情、奔放所不同的是黄河的凝重、悲凉。
从古到今,黄河也是诗人们描写的对象之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有关黄河的诗歌。
二、学习《凉州词》。
1.简介作者王之涣。
2.解释题目。
3.初读课文。
播放录音,范读。
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
4.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5.想意境,悟诗情。
(1)自由读诗歌,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指生读诗并交流。
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塞、玉门关的荒凉,表达了作者的孤独、悲凉的心情。
6.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
边读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7.练习背诵。
先自由练习背诵,再指名背诵。
三、诵诗会。
学习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教学反思:本次的教学设计与前一次相比,本人自己感觉发生了质的改变。
第一次备课时,苦于古诗教学无从下手,我只从《凉州词》中感受到了边关将士慷慨激昂、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所以着重引导学生感悟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所蕴含的豪放、阳刚之气,总感觉一个字:浅。
语文教案-古诗两首(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语文教案-古诗两首(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建议教材分析《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诗歌开头第一句,表明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但他并不感到恐惧和痛苦。
“元知”,即本来就知道,“万事空”的意思是:当人死去后,世上的万事万物对他来说都变得毫不相干,因而用不着牵挂了。
这话看来平常,但在全诗中非常重要,他不但表现了诗人豁达的生死观,同时为下面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
也就是说,陆游能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唯独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之心至死不渝。
“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意思是:我只有一种无法排遣的悲痛,就是没能亲眼看到支离破碎的祖国重新统一。
这一句是向儿子们交代他毕生的心事,下一句写对儿子们的嘱托和深切盼望。
“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北定”指渡江北伐,平定金兵的进攻。
“中原”泛指被金人占领的失地。
寥寥数字,既包含诗人热切的盼望,坚定的信念,也寄托着把他呼号一生“北定中原”的心愿和末了的事业要下一代来继承,希望孩儿们努力奋斗,实现遗志,不要忘记你们父亲还在九泉之下等候着北定中原的胜利消息。
全诗字句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兵做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
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脸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诗歌以“剑外忽传收蓟北”为发端,直接叙写喜讯。
蓟北乃是安史叛军的老巢,收复蓟北,标志安史叛军的崩溃,破碎的山河重新统一。
这对于多年漂泊“剑南”急于结束流落返回故乡的诗人来说,确是天大的喜讯,诗人通过写他的泪如泉涌、洒满衣襟的样子反映他那种悲喜交集的心情。
教案古诗两首(秋浦歌
教案古诗两首(秋浦歌一、教学内容《古诗两首》(秋浦歌)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五单元第一课。
本课包括《枫桥夜泊》和《登高》两首古诗。
其中,《枫桥夜泊》描绘了诗人夜晚泊船枫桥附近,欣赏江南水乡美景的情景;《登高》则表达了诗人登高远望,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2.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3. 学会诗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古诗文的意境和诗人抒发的情感;2. 重点:朗读和背诵古诗,掌握诗文中的生字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2. 诗文打印稿;3. 生字词卡片;4. 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利用PPT展示江南水乡的美景,引导学生欣赏并思考:你们在哪里见过这样的景色?诗人是如何描绘这种美景的?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诗文,圈出生字词,并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诗文内容;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4. 讲解诗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文内容,讲解生字词,并结合PPT展示诗文意境;5. 朗读与背诵:学生跟读、齐读诗文,并进行背诵练习;6. 实践运用:学生运用诗文中的生字词造句,体会词语的用法和情感。
六、板书设计《古诗两首》枫桥夜泊思念家乡登高思念亲人七、作业设计1. 熟读并背诵两首古诗;2. 运用诗文中的生字词造句,并写在作业本上;3. 家长签字确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古诗文的朗读和背诵较为熟练,但对诗文意境的理解还有待提高;2. 拓展延伸:下一节课将继续学习《古诗两首》(秋浦歌)的后续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制定;2. 教学难点的确定;3. 教学过程的设计;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指导整个教学过程。
16 古诗三首教案
S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四单元备课16、《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于谦的《石灰吟》,学会诗中“谦、锤、凿、焚”4个生字,知道“千锤万凿、若等闲、浑不怕、清白”等词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
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3.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
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
前两节课,我们读了王冕的《墨梅》和郑燮的《竹石》,感受了梅与竹的美好形象,也体会了诗人的崇高品质。
让我们再来背背这两首诗。
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点?(借物喻人,诗言志)今天我们要读的《石灰吟》,也是一首借物喻人,来表述自己志向的诗。
知道“吟”的意思(吟诵)这位诗人是于谦,课前预习后了解到他的哪些资料?普通石灰又有什么可以吟诵呢?于谦又要借石灰来表达怎样的胸怀呢?二、自学古诗。
1.回顾前两首诗的学法。
(先读懂诗中物的形象,再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的情怀志向。
)2.自读。
诗中的石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诗人借石灰想告诉大家什么?三、交流学习,理解诗意。
1.交流,在交流中体会石灰形象。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身碎骨”这些都是石灰的烧制过程。
从这些词语中你觉得石灰由一块块石头变成可以为人所用的石灰历经了一段怎样的历程?用词语形容。
(千辛万苦,历经磨难)用朗读表现其历程的艰辛。
“若等闲”、“浑不怕”从这两个词语中体会石灰对这个磨难的态度和意志。
“若等闲”可联系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中的“万水千山若等闲”一句来理解。
用词语形容石灰面对这些困难时的态度。
(在所不惜,视若无睹)朗读表现。
读到这,你的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石灰形象?(坚强不屈、不怕牺牲)“要留清白在人间”抓住“清白”一词,理解:这清白的是石灰的什么?(美好本性,美好品质)无论(千锤万凿),不管(烈火焚身),即使(粉身碎骨),我也(要留清白在人间)朗读,替石灰呼出他的心声。
2.体会诗人的志向和胸怀。
补充诗人的生平故事,谈谈自己的体会。
苏教国标版十一册语文教案22 古诗两首
六年级语文22.古诗两首教案设计:曹正芳审核:王书花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背诵课文。
2.学会三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借助图画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学情调查1.走近陆游。
课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陆游,走近这位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
2. 能正确朗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文通字顺,有节奏感。
3. 各组组长检查自学情况,准备向全班汇报。
4.学生背诵陆游的绝笔诗《示儿》,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
陆游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一位慈父,他不禁用诗歌表达爱国情怀,也用诗歌来教给孩子读书做学问的方法,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二、合作探究1.出示学习目标:(1)说说题目的意思。
(2)从诗中你读懂了哪些字词或诗句的意思?(3)陆游在冬夜读书生发了哪些感想来教育儿子的?2.把你学习过程中的困惑或疑问提出来与小组同学一起交流。
三、展示交流1.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
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
2.各组解读重点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各小组同学到黑板上解读,或用投影展示讲解。
相机板书指导生字的书写。
“无遗力”:遗,留下。
不留一点力,竭尽全力。
“老始成”:始,才。
青壮年时下工夫到老才能有所成就。
“终”:到底,终归。
“绝知”:绝,极、最。
彻底了解。
“躬行”:亲自去实践。
3.小组推荐同学在黑板板书诗人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不遗余力)做学问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绝知此事要躬行)3.诵读PK.自由有感情朗读。
要求读出节奏,读出韵律美。
先小组内赛,再全班赛。
语文教案-古诗两首(绝句 早发白帝城)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早发白帝城》。
(2)理解并掌握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通过分析诗句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美丽。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早发白帝城》。
2. 理解并掌握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早发白帝城》的全文。
2. 准备相关的注释和解释。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向学生介绍《早发白帝城》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朗读《早发白帝城》,注意语音和语调的准确性。
(2)鼓励学生背诵古诗,加强口语表达能力。
3. 词语解释:(1)解释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义。
(2)引导学生通过词语的解释,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4. 句子分析:(1)分析古诗中的重要句子,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
(2)通过句子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拓展活动,如写一篇关于古诗的短文或者进行古诗的绘画创作。
教学反思: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古诗的意境。
3. 采用分组讨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早发白帝城》。
2. 讲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
3. 分析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重要句子。
4.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yan苏教版语文教案 古诗两首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
编号:13古诗两首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学习《宿新市徐公店》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学会生字。
2、通过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能口述诗句描绘的情景。
3、借助语言材料,感受田园春光的美好和农村生活情趣,激发热爱自然,珍惜同年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进程:一、复习。
1、背诵《村居》。
2、说说诗意。
二、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1、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2、题目是什么意思,小组内讨论三、自学1、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指名读诗并正音。
2、逐句边读边想:哪些词的意思自己理解了,还有哪些不懂的词语?分别做上记号。
3、分小组交流。
四、全班汇报、评议1、指名读。
说说读的好在哪里,还有什么不足。
2、交流自己理解了哪些词语。
3、谁能说说句子的意思?4、看图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五、深化理解1、轻声读全诗,想想诗人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个地方看出来的。
2、为什么黄蝶飞入菜花中就无处可寻了呢?3、读了这首诗,你还体会到了什么?4、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自己的感悟。
5、指导朗读,背诵。
六、自读全诗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全诗的意思。
布置作业课后拓展练习。
1、朗读,背诵。
2、根据《宿新市徐公店》的诗意,画一幅暮春图,涂上颜色,比比谁画得最好。
板书设计:村居草长莺飞儿童散学醉春烟杨柳拂堤早春竞放纸鸢(景)(人)宿新市徐公店篱笆稀疏小路深长黄蝶飞舞儿童急走树头花落叶未成阴融入菜花无处寻觅景人静动。
西师大版第十一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7课】
西师大版第十一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7课】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 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学生背诵《赠汪伦》)2.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什么缘故写这首诗。
(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专门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专门感激汪伦)3.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专门的难过。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4.师板书课题。
二、学习古诗1.解诗题,知作者。
①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②学生交流各自搜集的王昌龄与王维的资料。
③齐读课题,明白得课题意思。
④交流有关《芙蓉楼送辛渐》和《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的背景资料。
2.抓字眼,明诗意。
①师:明白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能够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说明或感受。
②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③汇报。
A.古诗的大意。
B.从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C.体会情感。
从诗中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些字、句体会出来的?3.多诵读,悟诗情。
①复习诵读方法。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古诗的大意,接下来请同学自己带上感情,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能背诵的同学就背下来。
师:学完古诗,应该做什么呢?(多诵读,悟诗情)谁还记得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②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朗读的时候不要阻碍其他小组。
③汇报:哪个小组情愿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古诗?④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能够带上自己的动作。
三、课外拓展你们还记得往常学过的送别诗吗?(学生自己说说往常学过的或读过的送别诗)今天我们又学了两首送别的诗,那个地点还有几句送别的诗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出示课前预备的送别诗诗句,学生齐读)四、总结一首简短的古诗, 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 期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找几首古诗来反复诵读,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作业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诗歌教案2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诗歌教案2。
一、课程目标1.学习基础的韵律音乐知识,了解韵律和节奏的重要性。
2.学习基础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对偶等;3.学习不同类型的诗歌,如四行诗、五绝诗、七绝诗等;4.灵活运用语言表达内心感受和情感。
二、教学内容本次课程将主要讲解以下课本上的两首诗歌:《别有用心》和《秋思》。
同时,老师将从韵律、形式、蕴含的情感等方面为学生解析这两首诗歌。
1.《别有用心》别有用心想不到,唯把诚心付川岛;快意时,他共喜悦,蹉跎日,他独凭栏。
2.《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三、教学过程1.引入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可以播放几首诗歌的音乐或者读几首诗歌给学生听,帮助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诗歌类型及内容。
2.学习《别有用心》1)韵律和节奏:老师可通过朗诵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这首诗的韵律和节奏,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音律知识。
2)形式:讲解这首诗歌结构和类型。
3)情感:引导学生通过诗歌体现出的情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体会这首诗歌的内涵。
4)修辞手法:解析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学习《秋思》1)韵律和节奏:同学们用兴致去体会边听边感受。
2)形式:讲解这首诗歌结构和类型。
3)情感:引导学生通过诗歌体现出的情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体会这首诗歌的内涵。
4)修辞手法:解析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学习小结总结一下今天学习的诗歌知识,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
四、教学评估1.老师与学生互动式交流。
2.通过学生的朗诵,对学生的诗歌理解能力进行评估。
3.老师以及家长的反馈和评估。
五、教师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通过课外阅读等方式来刺激学生学习兴趣。
2.老师还可设计一些有趣的互动环节,增强学生记忆和理解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重点讲解诗歌中的词语、句子、段落内涵,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的意义。
4.老师应重视学生的语感培养,用心做好学生的诗词鉴赏教育。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我们相信同学们对小学语文第十一册诗歌教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第16课 古诗三首(石灰吟) 教学设计
4.朗读,把诗中“物”的形象与所蕴含的精神融合起来,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做人的道理。读出诗人所言的志向。
5.托物言志。
(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教师总结。
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把烈火焚烧、锤炼看作很平常的事。
2.“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体会下列诗句表达的作者的感情。
(1)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三、品读课文。
(用时:20分钟)
1.指导学生用同样的自学方法学习《竹石》。
2.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情感:
初步感知诗歌情感:
这两首诗,分别描绘的是石灰与竹子,说一说石灰与竹子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教师小结:这就叫做“托物言志”。石灰与诗人之间有什么联系?
4.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古诗,具有什么特点?
1.看图,感受竹子的坚强。
2.朗读,读出长在岩石中的竹子那种在艰难、恶劣的环境中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石灰吟》《竹石》。
2.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苏教版第十一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2课】
苏教版第十一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2课】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和美,领悟学问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学问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背诵古诗导入我们经前学过哪些古诗?同学们在课外又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爱的古诗。
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呀?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1、简介陆游。
2、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
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训练儿子子聿。
3、初读指导。
(1)老师范读,同学画诞生字。
(2)同学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同学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4、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学问:读书学习。
无遗力:不遗余力。
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
(2)读其次行诗,理解诗意。
始:才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其次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做学问要不遗余力地下苦功夫。
5、理解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四行诗,理解“终”、“绝知”、“躬行”的意思。
终:究竟、究竟。
绝知:深化透彻地理解。
躬行:亲自实践。
(2)说说第三、四两行诗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学问终究还是不完善的。
要深切地了解必需亲自通过实践才行。
(3)体会第三、四句的含意。
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肯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6、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1)、听录音。
(2)、自由练读。
(3)、指名读e评价e再读。
(老师点拨同学在朗读中细心体会知与行的关系)(4)、齐读。
(5)、指导背诵。
三、作业1、背诵并抄写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教科版第十一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科版第十一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科版第十一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借助注视和插图等感知三首古诗的大意。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三首古诗。
能力:想象诗歌描绘的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景色。
情感:体会诗人的情感。
重、难点:借助注释知道三首古诗的大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具:课件。
教法:读中感悟,自学法
第一课时
流程:一、组织教学二、学生自学: 1.指导学生制订自学提纲,确定自学形式。
2.回顾总结学古诗的一些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学。
3.教师巡视做适当指导。
三、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 1.初读先感知:先整体阅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歌表现得画面情景。
2.朗读晓诗韵:(1)利用注释、字典和同学帮学等方法读准生字、多音字和古诗中一些生僻的字。
(2)在读准的基础上通过出声朗读,体会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感,达到上口入身。
(3)研读诗意:通过看注释提示,插图等联系学过的古诗和知道的成语推想把握古诗大意。
(4)美读感悟诗意:在把握大意的基础上,想象古诗的情境,体会表达的情感。
(5)品读抓诗意:完成课后第二题。
第二课时
一、全班交流:让学生们竞赛作答。
竞赛题目:可由教师课前准备好。
竞赛办法:由每个小组选派一名学生作为打分评。
语文第十一册《古诗》教学设计
语文第十一册《古诗》教学设计1.会认本课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理解诗句意思,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理解两首诗的意思,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含蓄而沉重的感情。
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教学预备] 课件(或课文图片)、相关拓展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万树鸣蝉隔岸虹,乐游原上有西风。
”“乐游原头春尚早,百舌新语声卑卑。
”……老师背诵有关乐游原的诗句引出课题。
2.读题,解题。
乐游原:地名,在长安城南,唐朝时是出名的巡游胜地。
二、初读感知1.同学自主朗读诗歌,读准读通。
2.指名读,订正字音,指导“驱”,读写。
3.默读古诗,结合图片,理解诗意。
先独立思索,再合作沟通。
4.汇报沟通理解古诗的方法、能理解的句意、不懂的问题。
5.整理同学译文成果,并展示译文。
傍晚时觉得心里不太舒服,就驾车去登乐游原。
夕阳多么美妙啊,只是黄昏将近了。
三、品读感悟1.知诗人心。
(1)诗人何时驱车登古原?心情怎样,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意不适)体验:你心情不好时会怎么做呢?诗人心情不适时是怎么做的?(2)指导朗读一、二句。
2.感诗景美。
(1)介绍乐游原: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
登上古原,全城风光尽收眼底。
(2)老师创设情境,同学闭目想象画面:夕阳把它的金辉铺洒下来,这时的乐游原是怎样的美景呢?远望繁华的都市长安又是什么模样?同学自由想象并表达。
(3)指导读第三句。
3.悟诗人愁。
(1)面对美景,诗人有什么感慨?为什么会有这种良辰美景短暂的感受呢?(2)补充诗人简介及相关背景资料,与同学沟通。
(3)情境设置:师扮演车夫,询问惆怅的客人(同学)——夕阳可真是美啊,您心情好点了没?您还有什么可愁的呢?(让同学体会诗人的心情,惆怅伤感、人生失意、忧国家大势将去等。
《古诗两首》教学建议-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古诗两首》教学建议-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一、识字写字1、在语境中整体认读:第一步:通读课文,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圈画出不认识或觉得容易读错的字。
第二步: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认读生字。
提倡学生自主认读,教师注意纠正。
2、调动生活体验识字:第一步:调动生活体验,获得字音形象。
如,家里来了客人”的客”,体育课上原地踏步”的踏”。
第二步:由口语上升到书面语。
即将学生平时生活中听到或看到的词汇转换成课文中的文字,降低识字难度,加强意义识记。
如,无可奈何、如何、何奶奶;泪汪汪、汪老师、一叶小舟、风雨同舟;踏青。
第三步:创设生活情境,利用课文语境,综合运用生字词。
教师可以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利用课文出现的语言文字,进行口语交际或书面交流。
如,根据赠”的意义说几句话;描述你见过的或想象到的潭”的情景。
3、指导写字:在认读和写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识字、写字的规律。
如,各-客;河-何。
本课要求写的字较少,可以逐个指导。
舟”字的笔顺是:乘、客”二字的撇捺要伸展开。
客”字的宝盖儿不要写得太宽。
音”字的第二横应当写长一些,突出主笔。
书写何”字右边的可”字时,横要长些,口”尽量向左,竖钩的起笔处不要写在横的末端。
二、朗读感悟古诗因时代久远,语言精炼,表达简洁,意蕴深长,学生的领悟是有限的。
学生对古诗的主题思想、感情、意境、韵味的感悟,需要日后来咀嚼,需要人生阅历来丰富。
我们不必逐字逐句地进行串讲和赏析。
1、感悟诗歌情境,合理指导朗读:《回乡偶书》这首诗写自己回到久别的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生动含蓄,富有生活情趣。
首行点明是回乡之作,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
语文第11册《古诗》教学设计
语文第11册《古诗》教学设计北师大语文第11册《古诗二首》教学设计范文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3、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4、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激发想象。
2、揭题。
3、教师范读。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学古诗的方法,再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学习。
学生交流自己设计的学习方法。
2、教师推荐学法。
1)、熟读中理解题意、诗意。
2)、借助字典,资料来理解题意,词意,是否讲出重点词的意思。
3)、由词到句串讲诗意。
4)、熟读成诵。
5)、提出疑问,合作解决。
3、学生自学、教师参加入学习小组中,适时引导。
4、学生进行自学汇报:教师在汇报环节中主要起到引领作用,使学生汇报有序进行。
可以先朗诵古诗,然后汇报题意,再讲词意诗意,熟读成诵,解疑问难。
教师还要提出认真听取他人汇报的要求(1、学会聆听,找出优点。
2、不足之处,加以补充。
3、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生在及时的补充及评讲的过程中对古诗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进一步欣赏古诗作好铺垫。
三、欣赏古诗,体会意境。
1、过渡:刚才我们初步的学习了这首古诗,并且了解了这首诗的大意,但如果我们想领略其中的美,还远远不够,你有什么好办法吗?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好的方法要予以肯定。
3、教师提出建议,课件二。
(诗歌审美三法:第一法、读中感受诗歌韵律美。
第二法、想象中感受诗歌画面美。
第三法、用心体会诗歌意境美)4、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5、进行审美收获的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通过划停顿,标重读,来朗读诗歌感受到韵律美。
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各种形式,来有感情朗读古诗。
(2)学生汇报通过想象,我仿佛看到美丽的画面。
教师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五个生字,理解字词的意思。
2、理解诗句的意思。
懂得珍惜美好的春光;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困苦。
3、能正确地、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和默写课文。
4、能按要求预习课文。
教具准备:
挂图放大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诗句意思懂得珍惜美好的春光,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的困苦。
教学难点是两首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时间:
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板书:16、古诗两首
二、新授。
教学《春晓》这首诗。
1、教师范读课文。
2、理解题目“春晓”的意思。
“春”是指春天;“晓”指天刚亮的时候;“春晓”意思是:春天天刚亮的时候。
3、结合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
眠:睡觉。
不觉:不知不觉。
闻:听见。
啼:鸟叫。
诗句的意思是:春天的夜晚睡得正香,不知不觉天就亮了,到处都有鸟的叫声。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知:知道
诗句的意思是:夜里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不知又吹落的多少花。
4、指导学生朗读这首诗,注意好停顿和重音。
春晓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5、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6、让学生体会这首诗中表达的意思感情。
诗人把握住“春晓“这一季节的时间和特点,讲自己酣睡初醒时所见所闻所想依次写出来,构成一幅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景。
表达了作者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思想感情。
7、指导学生背诵这首。
三、巩固练习。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四、巩固练习。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春晓》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热爱春天,珍惜春天的思想感情。
五、作业。
背诵并默写《春晓》这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诵并默写《春晓》这首诗。
2、让学生说说《春晓》这首诗的意思及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新授。
教学古诗《蚕妇》
1、课题。
《蚕妇》题目的意思是养蚕的妇女。
2、教师范读课文。
3、带领学生读。
4、结合挂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
昨日:昨天。
市:做买卖。
入:到。
巾:手巾。
诗句的意思是:昨天(我)到城市去赶集,回来的时候哭得很伤心。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遍身:全身。
罗绮:这里指用绸缎做的衣服。
诗句的意思:全身穿着丝绸一人,都不是我们这些养蚕的人。
5、指导学生朗读这首诗。
蚕妇
昨日入城市,
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
6、让学生体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讲了一个乡下养蚕的妇女到城里去做买卖,看到满身穿着丝绸衣服的,都不是辛辛苦苦的养蚕的人,她哭得很伤心。
作者在诗中揭露了封建制度下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合理现实,抨击了剥削制度的罪恶,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7、指导学生背诵这首诗。
三、巩固练习。
让学生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蚕妇》这首诗,诗中讲了一个养蚕的妇女到城里去做买卖,回来以后哭得很伤心,因为她看到满身穿着丝绸衣服的人都不事故养蚕的人,这首诗揭露了封建制度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合理现实,抨击了剥削制度的罪恶,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五、作业。
背诵并默写《蚕妇》这首诗。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背诵并默写两首诗。
二、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春晓》这首诗的意思。
三、让学生说说: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蚕妇会“泪满巾”?
(先让学生说说,教师评议)
四、读课文,讲讲下面的词语。
晓眠觉闻啼知
1、让学生读课文,结合诗句讲讲词义的意思。
2、师生评议。
五、在带点的词语的正确解释下面画“—”
1、昨日入城市.。
①城市。
②做买卖。
2、归来泪满巾。
①擦抹用的布或手巾。
②头巾。
(1)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2)师巡视后小结。
附:
板书设计:
(两首古诗的内容)
教学后记:
教学古诗,应加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朗读有助于理解古诗的内容,领悟、意会无法言喻的意境和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