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册一厘米教案

合集下载

一厘米教案教学设计 一厘米教案两课时

一厘米教案教学设计 一厘米教案两课时

一厘米教案教学设计一厘米教案两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一厘米的概念,掌握测量一厘米的方法。

2. 能力目标:能准确地测量一厘米的长度。

3. 学情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测量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引入(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根一厘米的准确度尺,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这是一厘米的准确度尺。

2. 教师指着尺子上刻度为1的位置问:你们看到了吗?它表示一厘米的长度。

3. 鼓励学生互动讨论:你们身边还有什么是一厘米长的?请想一想。

二、实践操作(30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张白纸、一只铅笔和一把剪刀。

2. 教师指导学生使用尺子测量纸的一边,并使用铅笔将一厘米的距离标出。

3. 学生使用剪刀将纸从标线处剪断,使得剪下的纸条长度正好为一厘米。

4. 学生将剪下的纸条贴在纸上,形成一排一厘米的刻度尺。

三、巩固拓展(10分钟)1. 学生观察课堂上其他小组制作的刻度尺,并与自己制作的进行对比。

学生之间交流制作过程中的体会和困惑。

2. 教师强调:一厘米是很小的长度,但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候也很重要,比如测量小物件的大小、规划家具的摆放等等。

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常见的物品,例如橡皮擦、钢笔、铅笔盒等,要求学生用刚制作好的刻度尺分别测量其长度。

2.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检查对方的测量结果,观察是否准确。

二、拓展延伸(3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小物件,如纸张、笔、钥匙等,要求学生估算它们的长度,并用刚制作好的刻度尺进行测量。

2. 学生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并在课堂上分享自己测量的物品和结果。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刚才测量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如果要测量更小或更大的长度,我们应该怎么办?三、思维拓展(10分钟)1. 教师提问:除了一厘米,还有其他的小单位吗?学生回答:毫米。

2. 教师将一根一厘米的刻度尺逐渐缩小,展示出一根一毫米的刻度尺。

《一厘米》教案

《一厘米》教案

《一厘米》教案教学目标:、整体感知,学会用自己的话复述文故事情节。

2、能说出本剧的主题,学习借一小事来反映深刻的主题。

3、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描写,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会在生活中维持自己的尊严,懂得要体谅父母,学会宽容,努力做一个正直、诚实、善良、有责任感的人。

教学重点:、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2、文借一小事来折射人性的光辉,映照平凡中的伟大这一深刻的主题。

教学形式:常规教学,学生讨论为主教具:尺子,幻灯片前准备:通过互联网查阅有关作者的一些资料;查字典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时安排:两时教学过程:第一时教学内容:了解作者,并熟悉文内容,学会用自己的话,复述文故事情节。

一、设疑导入:教师拿出一把尺子,问:尺子上的一厘米会引发你哪些联想呢?(学生各抒己见)导语:一厘米只是一段微不足道的长度,但这一厘米却引发了一场风波,今天我们就走进毕淑敏的《一厘米》去探个究竟。

(板书题,作者)二、检查预习:、说说你所了解的毕淑敏。

(学生把前从互联网上查阅的有关作者的资料在班级内交流。

)2、师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并配有作者相关图片)毕淑敏,女,192年出生于x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

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x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

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成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

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国家一级作家。

内科主治医师。

北师大文学硕士。

著有〈〈毕淑敏文集〉〉八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

3、检查生字词:幻灯片展示。

(以开火车的形式认读生字,解释词语)三、整体感知文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可以自由读,默读,几个人一组分角色朗读等。

《一厘米》(苏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一厘米》(苏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一厘米》(苏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一厘米》(苏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一厘米》(苏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一厘米》是苏教版九年级必修一中的一篇散文,内容简洁明了却又让人深思,讲述了一只小蚂蚁跋涉了千辛万苦,最终只取得了一厘米的进步,却在不断追求进取的过程中获得了无限宝藏。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教案设计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领会该篇文章中的主旨思想以及对学生的成长和价值观的影响作用。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学案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文章内容并掌握重点。

2. 理解小蚂蚁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学习他不断追求进取、不懈努力的精神。

3. 理解人生的意义,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积累人生经验,并在挫折中历练自己、成长自己。

4. 发扬勇气,踏实努力,在学习和未来的人生道路中不断前行。

二、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通过视频、图片等媒介让学生展示与最近读的书有关的小动物和相关的名字,为本文的学习打下基础,并且在对话中教出一些生词,例如追寻、积极、果断等。

第二步:学习1.让学生全文朗诵一遍,加深学生对文章整体的理解。

2.让学生按小节归纳文章中出现的具体事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蚂蚁在追求进取的过程中所面临的艰辛。

3.通过教师提供深化的问题进行探讨,例如:“小蚂蚁为什么要爬到树枝上?”“小蚂蚁得到的最大收获是什么?”4.选取本文篇幅较小但是思想深刻处进行深入探讨。

第三步:探究教师可以通过提高小蚂蚁的觉悟,什么是铁杆决心,坚定信仰,以及怎样追求目标,不断前行,不畏困难等角度对作品展开深入探究。

同时,摆脱惯性思维,跳出小篇幅的限制,可以引领学生思考:小蚂蚁所追求的目标是无穷的,伟大的,那么人生的艰辛,是不是也存在同样的巨大性和无穷性?引导学生从小蚂蚁角度出发思考,体悟人生的经验和理解,从而形成个性化的思考和表达方式。

第四步:展示让同学们以这篇文章为基础,自己再写一篇类似的文章,讲述自己在学习、生活和兴趣追求上的感悟和心得。

语文教案-一 厘 米 教 案

语文教案-一 厘 米 教 案

语文教案-一厘米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 1. 了解《一厘米》这篇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生平; 2. 理解课文主体内容及其中包含的意义; 3. 通过课堂活动,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在进行文学创作时,能够发挥想象力,写出具有感染力的作品。

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 1.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情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引导学生探究作者使用的表现手法,了解文学创作过程; 3. 利用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5分钟)出示图片:“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引导学生对于机会的认识,同时展示《一厘米》这篇课文的主题。

教师也可以向学生询问他们对于“时间”的看法和感受,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课文内容。

课文阅读(35分钟)让学生先进行课文速读,了解全文大致内容。

教师可以对每段内容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生词和短语。

之后,让学生开始仔细阅读,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 这篇课文想要表达什么主题? 2. 作者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3. 整篇文章中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活动展开(45分钟)1.小组讨论:分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作者使用的文学手法,共同撰写小组报告,总结各自得出的结论。

每个小组做出一份3-5页的报告,整理后发给教师。

2.作家沙龙: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大家对于《一厘米》这篇文章的感觉和思考,旨在鼓励学生从自身经历出发,积极思考如何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让每组同学表现出对于自身作品的理解和心得体会。

课堂总结(10分钟)教师总结课堂学习内容,回顾课堂活动和讨论,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多读书、多发现美,也要发掘自己的创作潜力,写出具有生命力的作品。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一厘米》一文的主题和情感,更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学创作的过程和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一厘米》教学设计

《一厘米》教学设计

《一厘米》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本教学内容主要围绕着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科,以《一厘米》为教学主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以下知识点:1.理解小数的概念及其表达方法。

2.掌握十分米(厘米)等单位换算方法。

3.学会用“尺规作图法”测量长度。

4.建立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积极态度和测量长度的兴趣。

2. 教学准备在开始教学前,需要准备好以下教学资源:1.一套教学课件。

2.尺、卷尺等测量工具。

3.一组小数卡片,数值分别为0.1、0.2、0.3、0.4、0.5、0.6、0.7、0.8、0.9 等。

4.其他辅助教学资源,如课件板书等。

3. 教学流程3.1 导入环节在导入环节中,首先需要让学生回顾前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即长度单位及其换算方法。

引入《一厘米》作文本教学素材,让学生了解小数的概念。

随后,通过对数值“0.1”的分析,引出“厘”的概念,并引导学生理解十分米和厘米之间的转换关系。

3.2 讲解环节接着,在教师的讲解下,学生了解更多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并且掌握使用“尺规作图法”测量长度的方法。

同时,通过对小数卡片的展示,教师让学生熟悉小数的表达形式,让学生逐渐掌握小数的概念。

3.3 实践环节在实践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尺规作图法测量长度的实践操作。

在完成实践操作后,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小组活动,让学生自主完成以下两个活动:1.换算操练:通过小组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尽量多的数值换算题目。

2.测量实践:教师分别指定 5 个学生,并让他们使用卷尺等测量工具对教室内各个地方的长度进行测量,然后总结汇报自己的测量结果。

3.4 总结环节在总结环节中,教师与学生进行共同思考,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并回顾学生在实践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总结自己的经验,提升自己的学习水平。

4. 教学评价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可以使用问答、笔试、手工制作等形式来测试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

《一厘米》教学设计

《一厘米》教学设计

《一厘米》教学设计本教学设计以短篇小说《一厘米》为教学内容,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深入理解作品主题,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以下是本教学设计的具体安排:一、教学目标1.了解短篇小说《一厘米》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把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意义;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3.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所传达的主题和思想,并表达个人看法;4.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安排1.课前准备在课前要求学生阅读短篇小说《一厘米》,并做简单的阅读笔记,包括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的内容;2.整体阅读教师进行整体阅读,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引导学生感受作品所营造的氛围;3.细致解读通过分段阅读,对作品进行逐段解读,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4.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作品的主题,帮助他们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并分享个人的感悟和看法;5.情感表达通过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引导学生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6.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展开课堂讨论,分享彼此的阅读体验和感悟,促进互动交流,拓展思维。

三、教学方法1.讲授相结合在阅读过程中,教师既进行讲解和引导,又给予学生自主思考和表达的空间,注重启发式教学;2.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和合作,共同探讨作品的意义和主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3.思维导图引导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或概念图,整理和展示对作品的理解和思考,培养逻辑思维能力;4.写作训练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将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以书面形式表达出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度,评价他们对作品的理解深度和批判性思维水平;2.作业评定布置相关阅读或写作作业,评定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3.学习反馈定期进行学习反馈,指导学生根据反馈意见,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

《一厘米》教案

《一厘米》教案

《一厘米》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一厘米”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掌握测量一条物体的长度的方法。

3.通过实际测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一厘米》课文朗读。

2.介绍和讲解“一厘米”的概念,它与其他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和数值关系。

3.用校内实际场景作为教学练习,指导学生使用直尺或卷尺测量物体长度,反复练习掌握并熟悉操作流程。

4.引导学生结合实际体验数据,以图表形式记录不同物体长度信息。

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和讲解1.【引入】: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我们常常用到尺子吗?人和物体都要测量吧?买菜要用到天平量吧?都是测量长度的,这次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单位——一厘米。

2.【概念讲解】:教师通过图表或幻灯片讲解:“一厘米是长度单位,它是国际标准单位之一。

1cm=10mm=0.01m。

而米、千米、毫米、微米、英尺、英寸、码都是长度的常用单位,日常测量长度时常要用到一些单位之间的换算。

3.【方法讲解】:教师向学生演示如何使用直尺和卷尺测量长度,比如手臂长度、书桌的长度、橡皮的长度等等,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直尺尺度上对齐0刻度线。

第二步:实践练习1.【实际操作】:教师带领学生去校内采集数据,比如测量教室黑板、桌子、椅子、门、窗、篮球架等的长度。

并将采集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2.【数据分析】: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记录的数据并进行分析,通过图表的形式呈现,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大小,分别展示在横向条形图、柱形图或折线图中。

第三步:制定作业1.【练习题】:教师下发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比如学生自己测量他们的手掌、书、手机等长度,并换算成毫米,英寸等单位,再用图表展示。

2.【课后思考】:教师布置课外作业,要求学生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使用测量长度的知识。

教学反思1.《一厘米》教学能够打开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求知需求。

通过实际测量和理论知识的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提高观察能力。

同时,这类实际操作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一厘米》教案3

《一厘米》教案3

一厘米教案3教学目标1.了解一厘米的概念和大小。

2.能够通过比较物品的大小来估算它们的长度。

3.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培养他们的测量能力。

4.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准备1.黑板、粉笔。

2.尺子、卷尺、直尺。

3.不同长度的物品,比如铅笔、钢笔、橡皮、书签等。

4.记名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老师出示一根铅笔,询问学生能否告诉它的长度。

引导学生思考,以一张书签长短比对,判断铅笔的长度为多少。

2.老师拿出一个尺子,向学生介绍一下尺子的概念,并告诉学生尺子是用来测量长度的。

活动1:比较长度(10分钟)1.老师让学生将自己的书签取出来,拿出一支铅笔和一张纸。

让学生先用铅笔在纸上画下一条长短不一的线段。

2.让学生猜测这条线段有多少厘米长,然后拿出尺子对其进行测量。

3.再拿出一个不同长短的书签,请学生比较两个书签的长度。

让学生观察线段和书签的长度,然后判断这条线段的长度,再通过对比,判断两张书签哪个更长、哪个更短。

4.随后老师让学生自己取出几个不同长度的物品,比如笔、铅笔、橡皮等,比较它们的长度。

通过比较物体的大小来估算它们的长度。

活动2:测量长度(20分钟)1.老师示范使用尺子、卷尺、直尺等工具进行测量,告诉学生注意事项和要点。

2.老师放一些物品在讲桌上,请学生以组为单位,选择其中一种物品进行测量,记录它的长度并在记名卡片上写下其名称和长度。

3.让所有组测量完毕后,收集所有记名卡片进行汇总。

询问学生这些物品的长度是否有相同的,如果有相同的物品,进行汇总得出它们的平均长度。

然后将选择的物品按长度从小到大排序,依次进行排列。

活动3:游戏活动(15分钟)1.老师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一名代表进行游戏。

2.游戏规则是,每名代表手上拿着两个不同长度的物品,学生猜测它们的长度,并拿出尺子进行测量。

如果测量结果正确,该组获得一个积分,最后积分最高的组可以获得一个小奖品。

3.游戏结束后,老师可以让学生讨论这个游戏的体验,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一厘米》教学设计

《一厘米》教学设计
呈现经过整理的问题,学生合作学习, 教师参与学习过程,适时点播、形成互 动: 矛盾不解:陶影为何给不用买票的小也 买车票?为何平日有过逃票行为这次却 不报销?对儿子关爱备至为何在庙门口 给儿子“凶猛的一掌”?为何拒绝参观 券…… 深深感动:结尾。


第二课时 指导分析(思维)



关键词语:P43悲惨、残忍、骄横,P45 冰晶与P47寒冰。 比喻佳句俯拾即是,注意似是而非句。 精彩段落:重点分析“寺庙门口”部分。 揣摩在特定环境中人物描写对表现人物 性格的作用。陶影是个怎样的形象? 多元主题:母亲的心;童心的可贵;人 心不古,呼唤诚信……
第三课时


பைடு நூலகம்
指导评价(学生实际)
评价小也,回忆自己的童年。 评价陶影,联想自己的母亲(课后题)。 评价红衣青年,学会回头重审文章。 评价选材、题目、结构、写法和语言 (联系自己的作文,学习写作)。
《一厘米》教学设计
姜绍
第一课时 指导预习(表达)
反复阅读:生字词,比喻佳句、精彩 句段批注及心得。 复述故事——简述故事——提炼情节 几件事?主要人物?围绕什么?结局? 提出问题:提出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问 题(自问自答),也可针对自己读不 懂的地方提出问题。(教师收集筛选)

第二课时 指导分析(思维)

《一厘米》教案

《一厘米》教案

第六课一厘米毕淑敏教学目的要求知识与技能理情节,分析陶影的性格特点。

过程与方法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赏析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关学会宽容,努力做一个正直、诚实、有责任感的人,学会体谅父母,爱父母。

教学重点1.理情节,分析陶影的性格特点。

2.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赏析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学会宽容,努力做一个正直、诚实、有责任感的人,学会体谅父母,爱父母。

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课下探究学习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拿出厘米尺,演示一粒米距离)一厘米,毫不起眼的一段距离,围绕这么一段微小的距离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我们一起走进毕淑敏写的《一厘米》。

二、认作者毕淑敏,汉族,祖籍山东文登,1952年出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

17岁赴西藏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

历任卫生员、军医。

1980年转业回北京。

国家一级作家,北京铜厂主治医师、卫生所所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研究室专业作家,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中文系,硕士。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1987年开始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

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中短篇小说集《女人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素面朝天》、《保持惊奇》、《提醒幸福》,短篇集《白杨木鼻子》、《毕淑敏文集》(8卷)等。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三、识字词窘(jiǒng)迫迷惘(wǎng)矜(jīn)持腼腆(miǎn tiǎn)天真无(邪)(侃侃)而谈(忐忑)不安(异)口同声四、理情节请以买票为线索划分段落层次?、以“买票”为线索:开端乘公车特意买票发展大庙口买票风波高潮讨公道买票余波结局护尊严重获信任五、明矛盾这部电视剧中有哪些矛盾冲突?那个矛盾是主要矛盾?1、陶影和红衣青年的矛盾:最为直接最为外显引出后两矛盾2、陶影和丈夫的矛盾:起映衬作用3、陶影和儿子小也的矛盾:主要矛盾五、析人物结合课文内容来看,陶影具有怎样的性格或品质?找出相关内容来印证。

一厘米教案

一厘米教案

一厘米教案教案标题:认识一厘米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一厘米的定义及其大小。

2. 培养学生估量长度的能力。

3. 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逻辑。

教学重点:1. 了解一厘米的定义。

2. 运用一厘米单位进行简单的长度估量。

3. 观察能力的培养。

教具准备:1. 包括一厘米的尺子或纸条切割成一厘米的长度。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知1.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一厘米的尺子或纸条,并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2.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学生答不上来,教师要提示学生这是一个长度单位。

3. 解释一厘米的定义:“一厘米就是十分之一分米,它是一个长度单位。

”4. 让学生观察一厘米尺子的刻度,指出刻度指示一个一厘米的长度。

Step 2:认识一厘米1. 分发一些一厘米长度的纸条给学生,并让学生观察纸条的长度。

2. 请学生使用手指来比较纸条和自己的手指、铅笔等物体的长度。

Step 3:运用一厘米单位进行简单的长度估量1. 教师提供一些常见的物体或图示,让学生思考并估计它们的长度。

2. 引导学生使用一厘米尺子或纸条来测量这些物体或图示的长度,比较估值和准确值的差距。

Step 4:拓展练习1. 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利用一厘米纸条进行测量,并计算出它们的周长。

2. 提醒学生良好的观察力和准确的测量能力对于完成任务的重要性。

Step 5:拓展活动1. 学生分组进行游戏,每组准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其他组员根据一厘米的长度测量它们。

2. 每组成员轮流测量一个物品,其他组员猜测其长度,最接近真实值的组员获胜。

Step 6:总结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学到的知识点:一厘米定义、一厘米的大小、使用一厘米尺子进行测量等。

2. 强调观察能力对于准确测量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

Step 7:课堂练习1. 配发练习册或工作纸,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2. 教师巡视和指导学生在解答问题时的思路和方法。

Step 8:课堂总结1. 教师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完成的练习,并与全班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解题方法。

《一厘米》教学设计-教学教案-初三语文教案

《一厘米》教学设计-教学教案-初三语文教案

《一厘米》教学设计-教学教案-初三语文教案6、一厘米――毕淑敏一、教学目的1、了解二些生僻字词的用法,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

2、了解小说的有关知识,明白作者如何通过这种体裁表情达意。

3、通过作者对文中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有关常识,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

2、体会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以及如何使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3、领会小说的巨大思想内涵及其对于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重要意义。

难点:1、理解课文中对陶影心理活动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文中主人公来反映母亲的苍凉和对孩子锲而不舍的挚爱。

三、教学设想这篇课文是百集电视连续剧《咱老百姓》的节选,所写的是一件小事,却反映了一个严肃的主题:如何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灵,如何培养孩子的精神人格,一个人应该怎样对待尊严的问题。

在学习中应抓住矛盾冲突,在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品味戏剧语言,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维持自己的尊严,理解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而作出的良苦用心。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五、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生活在衣食无忧的成长环境中,但你们的父母为了你的成长,为你的付出,你感受到了吗?特别是伟大的妈妈们,她们背着岁月的沉沙,心灵有很多沧桑的折痕,但希望自己的孩子生长出纯正善良高贵的品行,能比自家有出息,你是否感受到了她们的苍凉和对你们锲而不舍的挚爱?今天,我们就从一件小事中去体会一下吧![板书]6、一厘米――毕淑敏二、字词理解(1)动弹(dòng tan):(人、动物或能转动的东西)活动。

(2)借花献佛:比喻用别人的东西做人情。

(3)窘(jiǒng)迫:非常穷困;十分为难。

(4)迷惘(wǎng):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

(5)瞅(chǒu):看。

(6)忧郁(yù):忧伤,愁闷。

(7)愣(lèng):失神;说话做事不考虑效果,卤莽。

《一厘米》教案

《一厘米》教案

《一厘米》教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一厘米》教案,供大家参考和借鉴!《一厘米》教案(一)一、教学目的1、了解二些生僻字词的用法,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

2、了解小说的有关知识,明白作者如何通过这种体裁表情达意。

3、通过作者对文中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有关常识,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

2、体会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以及如何使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3、领会小说的巨大思想内涵及其对于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重要意义。

难点:1、理解课文中对陶影心理活动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文中主人公来反映母亲的苍凉和对孩子锲而不舍的挚爱。

三、教学设想这篇课文是百集电视连续剧《咱老百姓》的节选,所写的是一件小事,却反映了一个严肃的主题:如何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灵,如何培养孩子的精神人格,一个人应该怎样对待尊严的问题。

在学习中应抓住矛盾冲突,在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品味戏剧语言,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维持自己的尊严,理解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而作出的良苦用心。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五、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生活在衣食无忧的成长环境中,但你们的父母为了你的成长,为你的付出,你感受到了吗?特别是伟大的妈妈们,她们背着岁月的沉沙,心灵有很多沧桑的折痕,但希望自己的孩子生长出纯正善良高贵的品行,能比自家有出息,你是否感受到了她们的苍凉和对你们锲而不舍的挚爱?今天,我们就从一件小事中去体会一下吧! [板书] 6、一厘米――毕淑敏二、字词理解(1)动弹(dòng tan):(人、动物或能转动的东西)活动。

(2)借花献佛:比喻用别人的东西做人情。

(3)窘(jiǒng)迫:非常穷困;十分为难。

(4)迷惘(wǎng):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

(5)瞅(chǒu):看。

(6)忧郁(yù):忧伤,愁闷。

《一厘米》教案

《一厘米》教案

《一厘米》教案一、教学目标(一)整体感知,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懂得要体谅父母,学会宽容,做一个诚实、正直、善良的人。

(二)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描写,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二、课时安排3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唐代诗人孟郊曾经吟出了天下游子对母亲的颂赞:“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母亲,我们的母亲,无论她们的个性是多么不同,但同样都有最伟大的母爱!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小说《一厘米》,让我们与一位母亲促膝而谈,说说心里话。

(二)自学指导(一)快速阅读——思考活动1请学生浏览全文,找到生字生词,查字典或看文下注释,能做到正音释义。

例如:撑起帐篷皲裂捺温文尔雅葵盘战战兢兢磕头锲而不舍秉公咂狡黠蟒蛇戳彬彬有礼2请学生找出故事的线索。

明确:小说的情节围绕“该不该买票”而展开,而该不该买票的关键就是那“一厘米”。

3理清思路:同桌为一组,互相交流。

明确: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在这个过程中,她觉得生活多了几分追求”。

主要写陶影带儿子小也坐公共汽车,不但没有逃票,还为儿子多买了一张票。

第二部分:从“今天她领小也到一座巨大的寺院参观”到“陶影拽着那根淡黄色的塑料尺,仿佛拽着一条冰凉的蟒蛇”。

主要写陶影带儿子参观寺院,因买票的事而被儿子误解。

第三部分:从“‘陶师傅,您烙的小火烧穿迷彩服了。

’”到小说结尾。

主要写陶影经过努力,终于讨回了公道,挽回了自己做母亲的尊严,保住了她在儿子心目中的完美形象。

(三)自学指导(二)复述活动按要求逐步完成下列活动:(1)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依照线索复述。

(2)请学生改用第一人称复述。

(3)复述中有详有略,突出人物的外貌、心理、细节等描写。

(四)当堂练习完成课时达标P16第二课时设计教师:龙学萍授课时间:一、自学指导(一)讨论陶影的形象意义1、学生找出课文中集中表现陶影的段落。

2、学生讨论:从课文内容来看,陶影应该具有什么性格?找出相关内容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一厘米教案教学设计 一厘米教案两课时

一厘米教案教学设计 一厘米教案两课时

一厘米教案教学设计一厘米教案两课时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了解小说的有关学问,明白作者如何通过这种体裁表情达意; 通过对文中仆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老师深情朗读部分片段,并讲解这些内容如何表达、升华作者的思想;老师设置问题,让同学从不同角度加以理解、明白女仆人公的行为;组织争辩,同学从自己的感受探讨母爱的无私、宏大;结合其他关于母爱的名篇, 谈如何从微小处来表情达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同学感受到母爱的无私、宏大,从内心激起对母亲以及亲人的宠爱;使同学能够恰当、客观地熟识社会环境对人的成长以及进展的巨大作用。

引导同学挑弃从社会中沾染的不良习惯与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体会小说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以及如何使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2、领悟小说的巨大思想内涵及其对于社会进展、民族进度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对陶影心理活动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所起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文中仆人公来反映母亲对孩子执著而深厚的挚爱。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作者简介。

二、研读课文1、阅读课文,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理清小说脉络。

争辩并归纳: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在这个过程中,她觉得生活多了几分追求。

"):是故事情节的开端。

写母亲为让儿子兴奋,给不需要买票的儿子买票,使儿子误以为自己己经长到一米一了。

其次部分(从"今日她领小也到一座巨大的寺院参观"到"这种有惊无险的患病, 确定会令不也天心。

这是故事情节的进展,在寺院门口,母亲坚信儿子还差一厘米而没有再买一张票。

第三部分:(从"你过来"到"况且他能否明白这其中的奥妙?"):这是故事情节的高潮。

母亲在儿子面前出了丑,被儿子误会为贪小廉价而不愿买票。

第四部分:(从“小也的目光总是怯怯"到结束):这是故事的结局。

《一厘米》教学设计

《一厘米》教学设计

《一厘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二些生僻字词的用法,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

4.文章使用了许多写作手法来加强表达效果,掌握其精髓,并正确、灵活地运用。

◆过程与方法
2.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加以理解,明白课文中女主人公的作为。

3.组织讨论,学生从自己的感受探讨母爱的无私、伟大。

4.结合其他关于母爱的名篇,谈如何从细微处来表情达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伟大,从内心深处激起对母亲以及其他亲人
的热爱。

2.使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社会环境对人的成长以及发展的巨大作用,引
导学生摈弃从社会中沾染的不良习惯与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有关常识,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

3.领会小说的巨大思想内涵及其对于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重要意义。

◆难点
1.理解课文中对陶影心理活动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

◆教学突破
1.运用仪器和设备,放映一些反映或表达母爱的世界名片的片段,或通过图片来加强效果。

《一厘米》教案

《一厘米》教案

《一厘米》教案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学会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故事情节。

2、能说出本剧的主题,学习借一件小事来反映深刻的主题。

3、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描写,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会在生活中维持自己的尊严,懂得要体谅父母,学会宽容,努力做一个正直、诚恳、和善、有责任感的人。

教学重点:1、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2、课文借一件小事来折射人性的光辉,映照平凡中的宏大这一深刻的主题。

教学形式:常规教学,同学争论为主教具:尺子,幻灯片课前预备:通过互联网查阅有关的一些资料;查字典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

课时支配: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了解,并熟识课文内容,学会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故事情节。

一、设疑导入:老师拿出一把尺子,问:尺子上的一厘米会引发你哪些联想呢?(同学各抒己见)导语:一厘米只是一段微不足道的长度,但这一厘米却引发了一场风波,今日我们就走进毕淑敏的《一厘米》去探个毕竟。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1、说说你所了解的毕淑敏。

(同学把课前从互联网上查阅的有关的资料在班级内沟通。

)2、师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现:(并配有相关图片)毕淑敏,女,1952年诞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

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XX年。

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头专业写作,成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

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中国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中国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国家一级作家。

内科主治医师。

北师大文学硕士。

著有〈〈毕淑敏文集〉〉八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

3、检查生字词:幻灯片展现。

(以开火车的形式认读生字,解释词语)三、整体感知课文1、同学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可以自由读,默读,几个人一组分角色朗读等。

一厘米教案

一厘米教案

一厘米一、总体构思:《一厘米》这篇小说篇幅略长,但情节并不复杂,小说通过截取几个生活场面来展现主人公为培养儿子的良苦用心和对完美的全力以赴的执着追求,以独特的审美视觉来揭示深刻的主题,耐人寻味。

针对文章比较长,课前要强调学生预习,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课堂教学效果也许会好些。

预习时,教师可作适当的指导,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任务:认真阅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尝试复述课文;养成勾画圈点的习惯,勾画出文章的生字、词、优美的句子和精彩的语段;将阅读中产生的疑惑记在预习本上,并试着自己解决。

复述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挖掘课文的人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平凡中的伟大是本文的学习重点。

教学课时安排三课时。

二、过程设计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以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为主,引导学生揣摩、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尽量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通过各学习小组的学习和组间的交流,领会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及独特的构思。

课堂学习以讨论式学习为主,以学生课前的自学为基础展开课堂学习。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自学要求:反复阅读课文,了解小说内容——第一遍朗读,边读边记下生字词,然后查字典自己解决文字障碍;第二遍默读,边读边画出认为写得精彩、生动的句段,可以在文字旁或者在预习本上加以评注、写下自己的心得。

教学要点:理清小说结构,复述课文内容。

学习过程:(一)口语交际提示:教师可作必要的指导——(1)口语交际活动原本由学生自行组织、主持,话题也由学生自主选定。

但鉴于本课教学的需要,教师可以建议轮到这节课主持口语交际的学生采用与家庭教育相关的话题,如:“可怜天下父母心”,以利本课的组织教学。

(2)帮助主持人预先设置几个问题,以便于学生有话可说,能直接切入主题。

如:◎生活中你父母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件事?对于这件事情,你有何感受?◎你知道你父母对你的期望是什么?◎你受父母委屈的时候,你是怎样待你父母的?(3)口语交际活动中,主持人要根据现场情况灵活处理。

《一厘米》教案4

《一厘米》教案4

《一厘米》教案4一、教学目标1.能够诵读和理解课文《一厘米》。

2.能够运用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

3.掌握长度单位“厘米”的含义和使用方法。

4.能够简单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大小。

二、教学重点1.理解长度单位“厘米”的含义和使用方法。

2.运用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

三、教学难点1.简单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大小。

四、教学过程1. 热身(5分钟)•老师展示不同长度的物体,让学生口算该物体长度并且排列大小。

2. 导入新知(10分钟)•老师出示长度单位为“厘米”的卡片并解释其含义和使用方法。

•老师出示测量工具,并对其名称和使用方法进行介绍。

•老师给出一些实例,让学生尝试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说出物体的长度(例如:桌子、书、笔等)。

3. 观看视频(10分钟)•老师播放《一厘米》课文,并让学生跟随视频同时朗读。

4. 学生自测(15分钟)•老师为学生分发测量工具,并让学生进行自测操作,测量教室中不同物体的长度。

•学生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并简单比较其大小。

5. 小结(5分钟)•老师总结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学生可自行回顾重点内容,并做好笔记。

五、课后作业1.回家测量一下自己的身高,并记录下来。

2.尝试使用手指、铅笔等物品进行长度测量并记录下来。

3.完成《一厘米》课后习题。

六、教学反思此次教学,结合《一厘米》这一教材内容,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让学生动手实践,通过测量工具的实际操作,让学生深入理解长度单位“厘米”的含义和使用方法。

同时,通过自测以及物品大小的比较,让学生掌握了简单的比较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进一步探索更多互动性强的教学方式,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册一厘米教案教学设想这篇课文是百集电视连续剧《咱老百姓》的节选,所写的是一件小事,却反映了一个严肃的主题:如何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灵,如何培养孩子的精神人格,一个人应该怎样对待尊严的问题。

在学习中应抓住矛盾冲突,在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品味戏剧语言,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维持自己的尊严,理解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而作出的良苦用心。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生活在衣食无忧的成长环境中,但你们的父母为了你的成长,为你的付出,你感受到了吗?特别是伟大的妈妈们,她们背着岁月的沉沙,心灵有很多沧桑的折痕,但希望自己的孩子生长出纯正善良高贵的品行,能比自家有出息,你是否感受到了她们的苍凉和对你们锲而不舍的挚爱?今天,我们就从一件小事中去体会一下吧![板书]一厘米毕淑敏(1)动弹(dòng tan):(人、动物或能转动的东西)活动。

(2)借花献佛:比喻用别人的东西做人情。

(3)窘(jiǒng)迫:非常穷困;十分为难。

(4)迷惘(wǎng):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

(5)瞅(chǒu):看。

(6)忧郁(yù):忧伤,愁闷。

(7)愣(lèng):失神;说话做事不考虑效果,卤莽。

(8)忐忑(tǎn tè):心神不定。

(9)忙不迭(diē):急忙,连忙。

(10)矜(jīn)持:拘谨,拘束。

(11)哀兵必胜:指由于压迫而悲愤奋起反抗的军队一定能打胜仗。

这里是说把文章写得打动别人,这件事就容易成功。

(12)侃侃(kǎn)而谈:理直气壮地直抒己见。

(13)腼腆(miǎn tiǎn):因怕生或害羞而神情不自然。

(14)气喘吁吁(xū):吁吁,喘气的声音。

形容喘气很急。

(15)执拗(niù):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16)恬(tián)淡:不追求名利;淡泊,恬静,安适。

(17)异口同声:不同的嘴说同样的话。

二、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基本内容1、分角色朗读(有条件者可以扮演戏剧进行表演)人物主要有:解说、陶影、小也、张师傅、售票员、红衣青年、老奶奶、小也父、作家、公园书记主任、群众甲、乙、丙2、学生表演要求学生每表演一个镜头(情节)后,学生之间进行恰当的评论,再进行下一镜头的表演。

3、学生讨论:谈谈自己对陶影、小也、小也父、红衣青年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的理解。

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文中相应的片断加以印证!二、讨论陶影的形象意义(第二课时)1、学生找出课文中集中表现陶影的段落。

2、学生讨论:从课文内容来看,陶影应该具有什么性格?找出相关内容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1)含辛茹苦、任劳任怨相应段落、语句:——一天班上下来,累得不想动弹,真想凑合凑合算了。

——(掏了张纸币)买一根冰棍就成了,妈不吃。

(2)执著、认真——(轻松但是极坚决)他不够1、1米的。

不够!——我不知道国际米尺是什么造的,可我知道我的儿子是没有那么高,我知道我们没有逃票。

(3)竭力维护人格尊严,立场坚定——这件事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执拗地)如果再设有音讯,我就直接去找!——(郑重地)小也,你离两位爷爷再近点,我什么都不图,只请两位爷爷把那天的事同孩子讲清楚,告诉孩子:妈妈没有错!……三、学习品味写作特点:1、以小见大这是一篇很典型的以小见大的作品。

作者所写的实在是一件小事:一个妈妈带孩子去公园,因为公园门口的尺度不准确而被误会是逃票,而那高度就是相差了一厘米。

这在许多关注那些天下大事的人的眼里,这的确是一件小事。

可这在一位母亲的眼中却是一件不能含糊的大事。

作者通过这样一件小事,一个小故事写出了一个大主题:如何让一个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灵,或者说一个人应该怎样看待尊严的问题。

这样的主题,在我们今天这个物质逐渐丰富、精神逐渐贫乏的社会有着振聋发聩的意义。

难怪日本、英国等国家很看重这样一篇不“大”的作品。

2、情节曲折作品还成功地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

在公园门口的矛盾冲突中,作者写了“围观的人议论纷纷”“四周一时变得非常安静,有人轻微地咳嗽”“众人‘呀’了一声”“众人哄笑”“众人嬉笑”等围观群众的反映和语言,渲染了使陶影陷入尴尬的气氛,强化了双方的矛盾冲突和陶影的情绪。

作品还把公园卖票的红衣青年和陶影以及公交车上卖票的司机进行对比,突出了红衣青年的胡搅蛮缠、不讲道理。

陶影和丈夫对这件“小事”的不同态度也是一组对比,很有力地表现了陶影对人格追求,对人的尊严的追求的执着。

另外,读者对事实真相十分清楚,但作品里的主人公却难以澄清,这也是一种悬念手法的运用。

这些手法的运用,不仅有助于人物性格的表现和情节的展开,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从人物关系看,儿子小也的行为和思想也对陶影这一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侧面表现作用。

3、烘托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作品还成功地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

在公园门口的矛盾冲突中,作者写出“围观的人议论纷纷”“四周一时变得非常安静,有人轻微地咳嗽”“众人‘呀’了一声”“众人哄笑”“众人嬉笑”等围观群众的反映和语音,渲染了使陶影陷入尴尬的气氛,强化了双方的矛盾冲突和陶影的情绪。

作品还把公园卖票的红衣青年和陶影以及公交车工卖票的司机进行对比,突出了红衣青年的胡搅蛮缠,不讲道理。

陶影和丈夫对这件“小事”的不同态度也是一组对比,很有力地表现了陶影对人格追求,对人的尊严的追求的执着。

另外,读者对事实真相十分清楚,但作品里的主人公却难以澄清,这也是一种悬念手法的运用。

这些手法的运用,不仅有助于人物性格的表现和情节的展开,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从人物关系看,儿子小也的行为和思想也对陶影这一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侧面表现作用。

四、布置作业:爱的回音壁毕淑敏现今中年以下的夫妻,几乎都是一个孩子,关爱之心,大概达到中国有史以来的最高值。

家的感情像个苹果,姐妹兄弟多了,就会分成好几瓣。

若是千亩一苗,孩子在父母的乾坤里,便独步天下了。

在前所未有的爱意中浸泡的孩子,是否物有所值,感到莫大幸福?我好奇地问过。

孩子们撇嘴说,不,没觉着谁爱我们。

我大惊,循循善诱道,你看,妈妈工作那么忙,还要给你洗衣做饭,爸爸在外面挣钱养家,多不容易!他们多么爱你们啊……孩子很漠然地说,那算什么呀!谁让他们当了爸爸妈妈呢?也不能白当啊!他们应该的。

我以后做了爸爸妈妈也会这样。

这难道就是爱吗?爱也太平常了!我震住了。

一个不懂爱的孩子,就像不会呼吸的鱼,出了家族的水箱,在干燥的社会上,他不爱人,也不自爱,必将焦渴而死。

可是,你怎样让由你一手哺育长大的孩子,懂得什么是爱呢?从他的眼睛接受第一缕光线时,已被无微不至的呵护包绕,早已对关照体贴熟视无睹。

生物学上有一条规律,当某种物质过于浓烈时,感觉迅速迟钝麻痹。

如果把爱定位于关怀,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他的看顾渐次减少,孩子就会抱怨爱的衰减。

“爱就是照料”这个简陋的命题,把许多成人和孩子一同领入误区。

寒霜陡降也能使人感悟幸福,比如父母离异或是早逝。

但它是灾变的副产品,带着天力人力难违的僵冷。

孩子虽然在追忆中,明白了什么是被爱,那却是一间正常人家不愿走进的课堂。

孩子降生人间,原应一手承接爱的乳汁,一手播洒爱的甘霖,爱是一本收支平衡的账簿,可惜从一开始,成人就刻不容缓地倾注了所有爱的储备,劈头盖脸砸下,把孩子的一只手塞得太满。

全是收入,没有支出,爱沉淀着,淤积着,从神奇化为腐朽,反让孩子成了无法感知爱意的精神残疾。

我又问一群孩子,那你们什么时候感到别人是爱你的呢?没指望得到像样的回答。

一个成人都争执不休的问题,孩子能懂多少?比如你问一位热恋中的女人,何时感受被男友所爱?回答一定是光怪陆离。

没想到孩子的答案晴朗坚定。

我帮妈妈买醋来着。

她看我没打了瓶,也没洒了醋,就说,闺女能帮妈干活了……,我特高兴,从那儿,我知道她是爱我的。

翘翘辫女孩说。

我爸下班回来,我给他倒了一杯水,因为我们刚在幼儿园里学了一首歌,词里说的是给妈妈倒水,可我妈还没回来呢,我就先给我爸倒了。

我爸只说了一句,好儿子……就流泪了,从那次起,我知道他是爱我的。

光头小男孩说。

我给我奶奶耳朵上夹了一朵花,要是别人,她才不让呢,马上就得揪下来,可我插的,她一直带着,见着人就说,看,这是我孙女打扮我呢……我知道她最爱我了……另一个女孩说。

我大大地惊异了。

讶然这些事的碎小和孩子铁的逻辑。

更感动他们谈论时的郑重神气和结论的斩钉截铁。

爱与被爱高度简化了,统一了。

孩子在被他人需要时,感觉到了一个幼小生命的意义。

成人注视并强调了这种价值,他们就感悟到深深地爱意,在尝试给予的同时,我们懂得了什么是接受。

爱是一面辽阔光滑的回音壁,微小的爱意反复回响着,折射着,变成巨大的轰鸣。

当会出的爱被隆重接受并珍藏时,孩子终于强烈地感觉到了被爱的尊贵与神圣。

被太多的爱压得麻木,腾不出左手的孩子,只得用右手,完成给予和领悟爱的双重任务。

天下的父母,如果你爱孩子,一定让他从力所能及的时候,开始爱你和周围的人。

这绝非成人的自私,而是为孩子一世着想的远见。

不要抱怨孩子天生无爱,爱与被爱是铁杵成针百年树人的本领,就像走路一样,需反复练,才会举步如飞。

如果把孩子在无边无际的爱里泡得口眼翻白,早早剥夺了他感知爱的能力,育出一个爱的低能儿,即使不算弥天大错,也是成人权力的滥施,或许要遭天谴的。

在爱中领略被爱,会有加倍的丰收。

孩子渐渐长大,一个爱自己爱世界爱人类也爱自然的青年,便喷薄欲出了。

1、被爱是一种幸福,当作者问及那些在“前所未有的爱意中浸泡的孩子”是否感觉到这种莫大幸福时,孩子竟然“漠然”回答“不,没觉得谁爱我们”。

其中“漠然”是什么意思?它给了你怎样的触动?2、谈谈你对以下两句的理解。

(1)一个不懂得爱的孩子,就像不会呼吸的鱼。

(2)被太多的爱压得麻木,腾不出左手的孩子,只得用右手,完成给予和领悟爱的双重任务。

3、文中有很多对爱进行诠释的比喻句,试从文中找出两句,并以“爱”为主题,仿写一个比喻句。

4、读完此文,你觉得这其中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担忧?5、爱与被爱都是一种幸福,生活中,你对爱有哪些独特的体验?板书设计一厘米高潮结局送票——“逃票”——投书报社——矛盾解决展发开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