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一厘米教案

合集下载

毕淑敏《一厘米》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

毕淑敏《一厘米》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

毕淑敏《一厘米》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教材简析《一厘米》是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毕淑敏写的一篇反映当代社会生活的优秀作品。

作者写出了小人物的自尊,写出了小人物为维护自尊而作的不懈努力。

从情节上看,是围绕“该不该买票”而展开的,而该不该买票的关键就是那“一厘米”。

文中的陶影的儿子小也是一米零九,还是一米一,差不差这一厘米“强烈地关系着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尊严”,关系着一位母亲在儿子心目中的形象是否完美,关系到教育子女的导向。

这样的一桩小事其意义又着实不小,竟然可以折射出人性的光辉,映照出平凡中的伟大。

作者选材可谓视角独特,别具匠心。

作者不是居高临下地对陶影这样的普通人做简单的道德评判,而是把自己融入到普通人之中,以平视的眼光去关注普通人的情感世界,以悲悯情怀去感受他们的心灵,去挖掘他们身上的美德。

毕淑敏的作品表现出来的“善意、祥和、冷静”使其具有一种独特的亲和力,她在作品中始终保持着对笔下人物的善意与公平。

这篇小说肯定了主人公对完美的执着和全力以赴的追求,也表达了对不完美的理解与宽容,对正直、善良与责任感的褒扬。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记重点字词,理解并掌握刻画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过程与方法:(1)借助工具书掌握有关字词。

(2)复述课文内容,把握课文内容,把握情节。

(3)结合课后第一题展开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人物平凡中的伟大。

(2)学会宽容,努力做一个善良、正直、有责任感的人。

(3)学会体谅父母、热爱父母、理解父母,为父母分忧。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戏剧这种文学体裁的有关常识,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

2.体会戏剧这种文学体裁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以及如何使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3.领会戏剧的巨大思想内涵及其对于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对陶影心理活动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文中主人公来反映母亲的苍凉和对孩子锲而不舍的挚爱。

2年级数学教案《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2、认识厘米》74

2年级数学教案《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2、认识厘米》74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岑溪市第三小学黄艳梅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1、62 页教学目标:1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课前准备:课件、直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元旦准备到了,iti猫正在用彩带布置舞台,它想让我们猜猜其中两根彩带哪一根长?请看(课件)今天,黄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认识厘米)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

(一)探究一:认识直尺1学生拿出自己的尺子仔细地看一看,尺上有些什么呢?把你看到的和同桌说一说。

师巡视,与生交流。

生说尺子上的刻度线,刻度,单位。

2 小结cm表示厘米,厘米可以用cm表示。

(板书:厘米cm)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

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做单位。

(二)探究二:认识1厘米和几厘米1问: 1厘米有多长呢?(板书:1厘米。

)师课件出示尺子上从刻度0到是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问:尺子上除了从刻度0到是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从刻度几到是刻度几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小结: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一大格就是1厘米。

2.你能在自己的尺上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吗?试一试。

直接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吗?3.找找们身边的哪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同桌交流后汇报。

(火柴盒的高、胶带宽、小手指的一节、橡皮高、夹子、手机的厚度、图钉的长、食指的宽)4认识几厘米找尺子上的2厘米,问2厘米有几个1厘米?生活动、回答请同学们在尺子上找3厘米、5厘米、10厘米,这几个不同的长度。

小结: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可以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也可以不看数字,直接用数一数的方法。

(三)探究三:学习用厘米量物体。

九年级语文《一厘米》苏教版知识精讲

九年级语文《一厘米》苏教版知识精讲

九年级语文《一厘米》苏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一厘米》[具体过程]一、教学设想:这篇课文是百集电视连续剧《咱老百姓》的节选,所写的是一件小事,却反映了一个严肃的主题:如何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灵,如何培养孩子的精神人格,一个人应该怎样对待尊严的问题。

在学习中应抓住矛盾冲突,在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品味戏剧语言,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维持自己的尊严,理解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而作出的良苦用心。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了解本文所运用的烘托、对比手法及其作用。

2. 理解文中表现得复杂的矛盾。

情感态度价值观努力做一个正直、善良、诚实、有责任感的人。

过程与方法分角色朗读文章;研讨;合作学习。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1. 了解人物的特点以及表现人物的方法及作用。

2. 把握文章的主题,感受主人公的性格特点,理解人物的感情。

学在前面:字词(1)动弹(dòngtan):(人、动物或能转动的东西)活动。

(2)借花献佛:比喻用别人的东西做人情。

(3)窘(jiǒng)迫:非常穷困;十分为难。

(4)迷惘(wǎng):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

(5)瞅(chǒu):看。

(6)忧郁(yù):忧伤,愁闷。

(7)愣(lèng):失神;说话做事不考虑效果,鲁莽。

(8)忐忑(tǎn tè):心神不定。

(9)忙不迭:急忙,连忙。

(10)矜(jīn)持:拘谨,拘束。

(11)哀兵必胜:指由于压迫而悲愤奋起反抗的军队一定能打胜仗。

这里是说把文章写得打动别人,这件事就容易成功。

(12)侃侃(kǎn)而谈:理直气壮地直抒己见。

(13)腼腆(miǎntiǎn):因怕生或害羞而神情不自然。

(14)气喘吁吁(xū):吁吁,喘气的声音。

形容喘气很急。

(15)执拗(niù):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16)恬(tián)淡:不追求名利;淡泊,恬静,安适。

(17)异口同声:不同的嘴说同样的话。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厘米和米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厘米和米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厘米和米苏教版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厘米和米苏教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学习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二单元,主题是“厘米和米”。

我们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掌握1米等于100厘米的换算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厘米和米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直尺、米尺、练习本学具:直尺、米尺、练习本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请大家观察教室的长度,我们用什么工具来测量呢?是的,我们可以用直尺来测量。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关于直尺的知识,特别是厘米和米。

2. 新课导入: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厘米和米的概念。

厘米是长度的单位,1厘米等于1/100米。

米是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

所以,1米等于100厘米。

3. 例题讲解:请大家看大屏幕上的例题。

例题一是“一根绳子长2米,另一根绳子长150厘米,请问哪根绳子更长?”我们可以通过换算关系来解答这个问题。

2米等于200厘米,所以2米长的绳子比150厘米长的绳子更长。

4. 随堂练习:请大家用直尺测量一下自己的座位到讲台的长度,然后用厘米作单位记录下来。

5. 小组讨论:请大家分组讨论,用自己的直尺和米尺进行实际测量,感受一下1米和100厘米的长度差异。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1米 = 100厘米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一辆自行车长150厘米,请问它的长度是几分之几米?2. 妈妈的身高是160厘米,请问她的身高是几米?答案:1. 150厘米 = 1.5米2. 160厘米 = 1.6米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厘米和米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语文说课稿《一厘米》

语文说课稿《一厘米》

语文说课稿《一厘米》篇一: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一厘米》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一厘米》,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一、说教材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一厘米》是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比较与辨微中的第四篇课文。

文章讲述了一位艰辛的母亲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形成纯正、善良、高贵的品行,不倦而持久地努力,以微薄的心力构造庞大的工程,描绘了这个母亲内心的苍凉和对孩子锲而不舍的挚爱。

第二点、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知识与能力:(1)记重点字词,理解并掌握刻画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过程与方法:(1)借助工具书掌握有关字词。

(2)复述课文内容,把握课文内容,把握小说的情节。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人物平凡中的伟大。

(2)学会宽容,努力做一个善良、正直、有责任感的人。

(3)学会体谅父母、热爱父母、理解父母,为父母分忧。

重点1.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有关常识,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

2.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难点1.理解课文中对陶影心理活动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文中主人公来反映母亲的苍凉和对孩子锲而不舍的挚爱。

二、学情分析①我班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差;②学习语文的观念、方式、方法较落后;③学习语文的能力较弱,语文的素养较低。

三、说教法: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法来展开教学:1、诵读法:文章不厌百回读,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特别是一些重点段落,语言典范精美,字里行间饱含着真情,我们应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2、点拨法:这篇课文我只在需要时稍加点拨,不做过多的分析,还课堂教学几分空白,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感悟。

3、情境设置法:利用多媒体条件展示图片,创设温馨的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

四、说学法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新课堂中。

教师应适时点拨,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公开课教案----认识厘米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公开课教案----认识厘米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公开课教案----认识厘米认识厘米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的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量线段的长度。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表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以及可度量长度的物体若干。

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初步感知1、媒体出示:从前有一个手艺高超的老裁缝,他有一个时常犯糊涂的小裁缝,一天老裁缝给客人量体裁衣,他这么一拃一拃地量(配手势),他说“记下来,身长XXX。

”小裁缝认真地写下了:身长XXX。

到了做衣服时,小裁缝学着老裁缝的样子,用手量了三拃……衣服做好后,客人穿上衣服后,发现衣服太小,连肚子都遮不住。

老裁缝见了赶紧上来量了量,生气的说:“身长XXX,你怎么只做了两拃。

”小裁缝有些搞不清楚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聪明的小朋友你能帮帮小裁缝吗?2、师:是呀!是啊,老裁缝手大,小裁缝手小,测量物体的标准不一样,测量的结果也不一样。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那你们见过什么样的尺子呢?3、媒体欣赏糊口中经常使用的尺。

二、自立探究,认识厘米1、认识刻度尺师:同砚们见过这么多种尺子,真了不起。

为了交流的轻易和测量的正确,人们发明了尺子,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请小朋友们拿出自己的直尺,举起来给老师看看,哎呀,这么多种直尺呀,虽然每一个同砚的尺子长得都不一样,但每一个人的尺子上都有不异的地方,你们能找到吗?把你的尺子和同桌比较一下,讨论讨论,看谁找得准!学生说竖线,老师问:“你们的尺子上都有竖线吗?”课件出示竖线。

还稀有字,都有吗?板书数字。

闪动刻度线: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这些有长有短的竖线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厘米公开课教案-苏教版(年秋)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厘米公开课教案-苏教版(年秋)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厘米公开课教案苏教版(年秋)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厘米公开课教案,这是苏教版(2014年秋)的教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教材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数学书,具体是第57页到第59页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厘米这个长度单位,并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厘米的概念及其运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节课,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厘米的含义,知道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并能够运用厘米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厘米的概念,能够用厘米来测量物体。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将厘米的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厘米,我准备了一些实际的物品,如尺子、铅笔、书本等,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厘米的实际长度。

同时,我也准备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进行实际操作。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先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如桌子、椅子等,并问他们这些物品的长度是多少。

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认识厘米”这个,并画了一把尺子,标出了1厘米的长度。

这样学生就能直观地看到厘米的长度,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用尺子量一量,你的铅笔长度是多少厘米?答案:铅笔的长度是17厘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这就是我今天要分享的教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谢谢!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认为需要特别关注的。

一、学生对厘米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际物品、触摸尺子、进行测量练习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厘米的概念。

这个环节是整个教案的难点,因为学生需要从抽象的数值转化为具体的物体长度,建立起长度单位的概念。

我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用尺子测量教室里的物品,这样他们就能够直观地看到厘米的实际长度,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在学生们进行练习时,我会给予他们必要的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确保他们对厘米的概念有清晰的理解。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厘米的认识说课、教案及教学反思.doc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厘米的认识说课、教案及教学反思.doc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厘米的认识说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三田小学:李萍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厘米的认识、用厘米量》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厘米的认识”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第二课时的内容。

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厘米的认识”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

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量课桌的宽)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学生尺,指出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 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为今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进行测量。

(2)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知识(3)解决问题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子量物质长度的方法。

难点:建立1厘米的表象,找出身边1厘米长的物体。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长度单位学生是第一次进行接触,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上比较难的,也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实际问题。

但学生一般都有一把直尺,从自己的尺上可以看出1厘米。

2、学法指导:在教学用厘米量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求他们小组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说教法。

1、创设情景。

课标强调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教学前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

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也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与探索的兴趣。

2、动手操作。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认识厘米》(教案)-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

《认识厘米》(教案)-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

认识厘米(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厘米的概念,能够用自己熟悉的物品量化厘米;2.能够掌握厘米的换算方法;3.了解厘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对厘米的使用意识。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计量尺或者卷尺,教学PPT;2.准备物品:手表、橡皮擦、笔记本、放大镜等等,用于上课量化。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让学生认识厘米•明确问题:学生是否了解认识厘米的概念?•解决问题:利用PPT向学生介绍厘米的概念,与学生讨论它与米、毫米之间的关系,以及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用物品量化厘米•明确问题:如何让学生理解厘米的具体长度?•解决问题:让学生选择一些常见物品(如手表、橡皮擦、笔记本、放大镜等),用计量尺或者卷尺测量出它们的长度,对比一下它们的长度,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3. 厘米的换算•明确问题:学生能否掌握厘米的换算方法?•解决问题:通过多组例题,让学生掌握从厘米到米、从厘米到毫米的换算方法,培养学生对单位换算的意识。

4. 综合练习•明确问题:从认识厘米到掌握厘米的换算,学生是否能够内化知识?•解决问题:给学生提供综合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掌握的厘米知识。

四、课堂练习与巩固1.学生在课堂上用计量尺或者卷尺量化物体的长度;2.让学生自己制定一些与厘米相关的问题,在小组讨论中探讨并回答问题;3.布置课后作业,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厘米的概念,掌握了厘米的换算方法,并了解厘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了学生使用厘米的意识,达到了课堂目标。

六、教学反思1.整节课的教学内容清晰明了,操作性强,通过实物举例,让学生更形象、更深入地了解了厘米的概念;2.教学材料选取得当,高度吸引了学生参与到本节课的学习中;3.经过教师在课程中对学生的细致帮助和指导,学生掌握了厘米换算方法和使用意识,达到了教学目标。

一厘米教学设计 一厘米说课稿

一厘米教学设计 一厘米说课稿

一厘米教学设计一厘米说课稿《一厘米》是苏教版语文初三上册的课文,《一厘米》借一件小事来折射人性的光芒,映照平凡中的伟大这一深刻的主题。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一厘米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到你。

《一厘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学会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故事情节。

2、能说出本剧的主题,学习借一件小事来反映深刻的主题。

3、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描写,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会在生活中维持自己的尊严,懂得要体谅父母,学会宽容,努力做一个正直、诚实、善良、有责任感的人。

教学重点:1、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2、课文借一件小事来折射人性的光芒,映照平凡中的伟大这一深刻的主题。

教学形式:常规教学,学生讨论为主教具:尺子,幻灯片课前准备:通过互联网查阅有关的一些资料;查字典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了解,并熟悉课文内容,学会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故事情节。

一、设疑导入:教师拿出一把尺子,问:尺子上的一厘米会引发你哪些联想呢?(学生各抒己见)导语:一厘米只是一段微缺乏道的长度,但这一厘米却引发了一场风波,今天我们就走进毕淑敏的《一厘米》去探个终究。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1、说说你所了解的毕淑敏。

(学生把课前从互联网上查阅的有关的资料在班级内交流。

)2、师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并配有相关图片)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x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

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x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

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成为“ 文学界的白衣天使〞。

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苏教版二上《认识厘米》教案

苏教版二上《认识厘米》教案

苏教版二上《认识厘米》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尺子,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红、绿两色彩色纸条,黄、蓝两色不同长度的小棒、小正方体、回形针、硬币。

学生准备:1把尺子,1把剪刀。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师:老师看看哪些小朋友已经准备好了。

请最快的3生上来做排队游戏,看他们是怎么排的?生:从矮到高(从高到矮)师:你们可真行,一眼就看出这个队形是根据小朋友个子的高矮排列的。

那你们能看出物体的长短吗?一、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1、提供:2件物体的长短比较。

2、用学具表示师:如果我们想知道红纸条比绿纸条长多少,你能不能用桌上的学具,通过摆一摆、数一数、比一比的方法来表示呢?(1)指导量的方法(先找一个学生到实物投影来示范摆的方法)师:想一想,怎样摆才能量的准呢?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上台,指导摆法:左端要对齐、沿物体摆直、一个接着一个等)按照这种方法,我们就能知道这张纸条的长度大约是4枚回形针的长,真不错。

(2)用学具比较纸条的长度师:选你喜欢的学具,就用刚才某某小朋友的方法来摆一摆、数一数,比比看红纸条比绿纸条长多少。

生操作,师指导。

3、反馈[直接用媒体展示][课件出示用3种学具量红纸条的结果]为什么同样是量红纸条,结果却不一样呢?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在量的时候我们就要注意,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来进行测量,也就是要有统一的标准。

[板书:统一的标准]二、做一做,引出1厘米师:下面,我们就选用统一的标准——小正方体,来量物体的长[课间出示:做一做]先请你来估计这些物体的长度1、用统一小正方体来估计下面物体的长度,再摆。

2、认识厘米-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认识厘米-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认识厘米-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课程目标1.认识并理解长度单位“厘米”;2.学会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测量能力。

教学重点1.认识并理解长度单位“厘米”;2.学会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理解长度单位“厘米”的概念及其使用方法。

教学准备1.教师:尺子;2.学生:课本、练习本。

教学步骤1. 导入新知1.教师出示一把尺子,向学生介绍尺子的作用,引出“厘米”长度单位的概念。

2.让学生观察教室中的某些物品(如书桌、椅子等),通过询问引导学生猜测这些物品的长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 认识厘米1.教师将尺子横向放在黑板上,指着其中一个刻度,问学生这个刻度代表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出“厘米”。

2.教师在黑板上写下“1厘米=10毫米”的算式,让学生根据这个算式计算出1厘米有多少毫米,并强调“毫米”和“厘米”是长度单位。

3.教师要求学生找课本和练习本上的长度单位,标注出“毫米”和“厘米”。

4.教师用尺子量取教室中的一些物品的长度,让学生来读出测量结果,提高学生的测量能力。

3. 练习与巩固1.让学生到教室里找物品,使用尺子测量这些物品的长度,记录下测量结果。

2.让学生列出测量结果,并按照长度从小到大排列。

3.练习册1页24题、25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灵活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演示、学生观察、互动问答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掌握测量方法,增强观察能力和测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高,能够积极思考和表达,课堂氛围活跃。

针对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教师需要在后续教学中更加注重巩固和拓展,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知识,应用知识,从而更好地提高数学素养。

(新)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课件(新)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课件一厘米2

(新)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课件(新)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课件一厘米2

结合小说具体情节和人物描写, 思考: 你觉得,陶影是一个怎样的 人? 请以“我感觉,陶影是一个—— —的人”为话题,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 陶影是一个 有责任感、善良 大度、自尊的人;
从课文内容来看,陶影具有什 么性格?找出相关内容来印证自己 的观点。 ( 可从语言动作外貌心理 方面来谈)
语言: 1、“小也,你不够的。还差一厘米。” 她温柔地说。 2、“我买两张票。”她矜持地重复着。 3、“不是刚才那孩子给你了吗?”陶 影安静地解释。 4、“没有。他没有。” 5、“可是,他不够一米一!”陶影感 到了自己的孤立无援,顽强地坚持。
课外作业
1、谈一谈你对“可怜天下父母 心”这句话的新的体验和认识。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体会它 的好处。
小结:
毕淑敏在《爱的回音壁》说过这 样的话:“一个不懂得爱的孩子, 就像不会呼吸的鱼。出了家族的水 箱,在干燥的社会上,他不爱人, 也不自爱,必将焦渴而死。”“被 太多的爱压得麻木,腾不出左手的 孩子,只得用右手,完成给予和领 悟爱的双重任务。”
(3)竭力维护人格尊严,立场坚定
——这件事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 ——(执拗地)如果再没有音讯,我就直 接去找! ——(郑重地)小也,你离两位爷爷再近 点,我什么都不图,只请两位爷爷把那天的事 同孩子讲清楚,告诉孩子:妈妈没有错!„„
说写训练
学了这篇文章,你对母爱有 了什么新的认识和新的感悟呢? 请以“母爱”为话题,用比喻 的方式,写出你对母亲、对普 天下伟大无私的母爱的深深赞 美。
(1)含辛茹苦、任劳任怨 ——一天班上下来,累得不想动 弹,真想凑合凑合算了。可一想 孩子…… ——(掏了张纸币)买一根冰棍 就成了,妈不吃。
(2)执著、认真 —— (轻松但是极坚决)他不够一米一 的。不够! —— 我不知道国际米尺是什么造的,可 我知道我的儿子是没有那么高,我知道我们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3:认识厘米-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3:认识厘米-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3:认识厘米苏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会正确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正确使用直尺。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学内容:1. 认识直尺。

2. 认识1厘米。

3. 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会正确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直尺。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直尺,绳子,三角板,黑板,多媒体课件。

学具:直尺,绳子,三角板。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观察直尺,了解直尺的构造。

师:同学们,你们都带了直尺吗?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自己的直尺,看看直尺上有什么?直尺上有数字,有线条,这些线条就是刻度线,每个数字代表一个刻度。

3. 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探究新知1. 认识1厘米。

(1)引导学生观察直尺上的刻度,找出1厘米。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直尺上的刻度,看看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之间的距离是1厘米?从0到1之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从1到2之间的距离也是1厘米,以此类推。

2. 测量物体长度。

(1)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绳子长度。

师:请同学们用直尺测量一下这条绳子的长度,看看有几个1厘米?测量物体长度时,直尺的0刻度线要对准物体的一端,然后看物体的另一端对准直尺上的哪个刻度,这个刻度就是物体的长度。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测量课本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 让学生测量桌子的宽度,并记录下来。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如何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也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1. 直尺的构造:数字、刻度线。

2. 1厘米的定义:从0到1之间的距离。

3. 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直尺的0刻度线对准物体一端,看物体另一端对准直尺上的哪个刻度。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案
请学生说一说铅笔的长度。 (3)想一想:在量的时候为什么铅笔的左边要对准 0 刻度?不对齐行吗? (4)打开书第 62 页,学生看书将例题中括号填完整。 小结:在量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左端与尺子的 0 刻度对齐,再看物 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3、完成“想想做做”第 3 题。 (1)提问:红线长几厘米?是整厘米数吗?那么它接近几厘米?为什么? 蓝线呢?为什么接近 8 厘米? (2)小结:在我们量一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时,不一定是整厘米数,只要 接近几厘米,我们就说它大约几厘米。 4、教学例 4。 (1)教师示范,学生观察。 分三步画:先对着 0 刻度,点出一个端点。
1、认识厘米 (1)观察尺上的“厘米”刻度。 出示米尺图,告诉学生: 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个又一个的刻度叫刻度线,刻度线的数字表示
所对应的刻度长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数字写着“0”。声明刻度由此开始,从 0 到 1 是 1用字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我们身体上的“尺” 1. 认识“身体尺”。 2. 用“身体尺”量。
教学反思:
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观察、操作、比较、
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发现 规律,并在合作交流中相互补充、修正,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
教学难点:
以米为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1 米和 3 米长的绳子各一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答。 1、量比较短的物品,通常用( )作单位。 2、量一量,我们的课本大约长( )厘米,宽( )厘米。
二、新授。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但要量教室、操场这些较大的物
体,还用厘米作单位,这就麻烦了,这时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米(板 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教案(公开课终稿)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教案(公开课终稿)

《认识厘米》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知道1厘米有多长,清楚1厘米和几厘米的关系;能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使学生联系具体情境认识厘米,建立初步的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会用厘米做单位测量物体和线段的长度,能合理估计一些线段或者物体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3.使学生在相关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积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和线段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尺学具:1人1个学具盒(田字格、图钉、订书针、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

一、实践感悟谈话:小朋友们是第一次来这里上课吗?这里都是崭新的课桌,你知道我们现在的桌子有多长吗?请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比如,用数学书、文具盒、铅笔,或者手的一拃去量一量。

先想好准备用什么工具来量课桌面的长度。

(老师也用手来量一下)把你的结果告诉老师,指学生回答。

学生动手量一量,教师巡视并指导。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老师记录)师:我们的课桌面都是一样长的,为什么大家量得的结果却不一样呢?生回答。

根据他们量的结果,你知道课桌有多长吗?那怎么办呢?聪明的人们已经想到用统一的测量工具,用统一的长度作单位。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新朋友厘米。

(板书:认识厘米)二、认识1厘米师:其实这个新朋友就藏在我们身边,你知道他们在哪里吗?生:尺师:其实厘米就藏在尺子里,同学们要想认识厘米,我们先要学会看尺。

请大家拿出自己的小尺,仔细观察上面都有些什么?生观察后回报:尺子上都有数,(根据尺子的长短,数有多有少)尺子上有一条条的线,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0表示刻度0,表示起点,1表示刻度1.....还有cm,表示厘米,cm是厘米的英文缩写,厘米就是常用的一个长度单位。

师:你知道尺子上哪里到哪里是1厘米呢?师:请小朋友看自己的尺,你知道从刻度0开始,到哪里是1厘米呢?尺子上从刻度0开始到刻度1就是1厘米,也就是一大格(老师带着学生一起比划1厘米),你记住1厘米有多长了吗?师:闭上眼睛回忆一下,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呢?睁开眼睛再比划一下师:尺子上除了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长以外,还有刻度几到刻度几也是1厘米?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认识厘米》(教案)-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

《认识厘米》(教案)-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

《认识厘米》教案(区公开课)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1~63页例2、3、4和想想做做第1~7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测量、观察、比划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的过程,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为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方法;能以厘米为单位画规定长度的线段。

2. 使学生在操作、比较、观察等活动中,体会学习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了解物体、线段近似长度的含义和表达方法,积累测量长度和按指定长度画线段的经验。

3. 使学生积极参加操作、测量、画图等活动,主动了解长度单位厘米,感受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里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课前准备:教师:尺、多媒体课件学生:直尺、准备测量用的相关物体,如小棒、铅笔、橡皮等。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口算6×3=5×9=5×6= 5×6-5=3×4= 6×2+20=6×4= 6×4+34=7×8= 8×6-37=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在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线段,那么,线段有哪些特征呢?(直的,有两个端点,有长有短)师:回顾了线段的特征,接下来学习新的内容。

课件出示例2主题图,同学们,我们每天上课都要用到课桌,有几个同学他对自己的课桌产生兴趣了。

师:课桌面到底有多长?想办法量一量,引导学生可以用拃、铅笔盒、书本等身边的物体进行测量(适当介绍拃是什么意思)演示如何量。

引导:你身边也有很多物品,你们准备用什么来量?下面,请同学利用身边的物品像图中三个小朋友这样量一量,说一说,可以用图中出现过的物品量,也可以找其他的物品量,同桌交流。

并让学生上台展示是如何量的,有错的改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一厘米教案教学内容本课在教材第36—51页。

文章讲述了一位艰辛的母亲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形成纯正、善良、高贵的品行,不倦而持久地努力,以微薄的心力构造庞大的工程,描绘了这个母亲内心的苍凉和对孩子锲而不舍的挚爱。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二些生僻字词的用法,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

2.了解小说的有关知识,明白作者如何通过这种体裁表情达意。

3.通过作者对文中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4.文章使用了许多写作手法来加强表达效果,掌握其精髓,并正确、灵活地运用。

过程与方法1.教师深情朗读部分片段,并详细讲解这些内容如何表达、升华作者的思想。

2.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加以理解,明白课文中女主人公的作为。

3.组织讨论,学生从自己的感受探讨母爱的无私、伟大。

4.结合其它关于母爱的名篇,谈如何从细微处来表情达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伟大,从内心深处激起对母亲以及其它亲人的热爱。

2.使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社会环境对人的成长以及发展的巨大作用,引导学生摈弃从社会中沾染的不良习惯与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1.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有关常识,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

2.体会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以及如何使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3.领会小说的巨大思想内涵及其对于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重要意义。

难点1.理解课文中对陶影心理活动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文中主人公来反映母亲的苍凉和对孩子锲而不舍的挚爱。

教学突破1.运用仪器和设备,放映一些反映或表达母爱的世界名片的片段,或通过图片来加强效果。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揣摩、领会作者的一些写作手法,来感受这些手法的写作技巧。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第一课时课前,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查找反映母爱的图片、音像等资料,如课文的朗读带、世界名片的录像带或者自己的能够反映母亲或其它亲人的关怀的故事。

2.第二课时课前,教师搜集一些以“母爱”为内容的文章,如张洁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以及梁晓声《年轮》片段,与本文进行风格上的比较。

学生准备1.第一课时课前,尝试有感情地阅读这篇文章,标示出重读的字词,摘抄描写陶影的心理活动的句子;主动查找并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2.第二课时课前,摘抄一些反映母爱或其它亲人关怀的文章,认真体会,感受温情。

教学步骤(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结合创作背景,导入新课。

1.从描写陶影的生活状态的内容入手,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感受母爱,进入新课。

2.朗诵教学,教学诵读的基本技巧。

2.学习朗读的技巧,在朗读中初步体会小说的意境及其表达的情感。

3.设置问题,分组研读。

3.探究动词的使用效果,体会小说的内涵。

4.分组描绘母亲或其它亲人的图画。

4.体会作者如何慢慢通过铺垫表达情感。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新课(约X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描绘自己的母亲或其它亲人对自己的关怀。

1.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母亲或其它亲人对自己无私的关怀。

2.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会赋予母爱不同的内容,结合一些人对母爱的说法,导人新课。

3.有感情地朗读文中集中反映母爱的片段,指导学生注意字音、停顿、重音和朗读的技巧。

4.给学生两三分钟时间,默读体会课文。

2.感受自己摘抄的描写母爱或其它亲人关怀的句子,感受亲情与真情。

3.在听的过程中,纠正字音,划出停顿和重音,初步体会这些句子所蕴涵的感情。

4.在心中默读,体会小说的意境。

二、设置问题。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约X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让学生说出教师朗读的句子表达了文中主人公对孩子的何种情感(教师及时补充和纠正)。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深入分析这些句子表达的情感,重点对坐车给孩子买票及训斥孩子啃西瓜皮等细节进行讲解,使学生体会母亲的良苦用心。

3.分析:一些词语从本身来说并无特殊之处,但在特定条件下使用会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比如“温文尔雅”用在陶影身上似乎不妥当,但它却恰恰说明了普通的母亲为了孩子能够养成好的品行,而对自己的超越和升华。

提问学生如何理解“捺”的用法。

4.进行总结,分析作者对于细节处理的妙处。

1.回答教师的提问:句子表达了陶影对琶子无私、伟大、真诚的母爱,表现了母寿内心的苍凉。

2.根据教师的讲解,体会母亲为了让孩寻能获得尊严,主动买票,为了让孩子具有大家风度,全力以赴地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的良苦用心。

(学生交流体会,补充答案)3.讨论回答:“捺”字把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具体化了,生动地写出了母亲所能感觉到的巨大责任感,更能刻画一个普通母亲心里的所思所想,对于深化主题、丰满人物形象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4.通过教师的总结,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细节处理的妙处所在,把握通过细节的处理来升华文章主旨的写作技巧。

三、组织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约X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修改已绘制的图画。

2.结合课文,指导学生真正从内心理解“母爱”的内涵。

3.提醒学生注意:母亲或其它亲人的形象不一定非要真实地表达出来,图纸的许多内容可以运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勾勒出来。

1.小组进行活动,总结组内同学对文章的理解,修改各自已绘制的图画。

2.通过教师的讲解,真正理解“母爱”的内涵,并对之有所感悟。

3.通过自己的感受和教师的提示,体会图画中的母亲或其它亲人形象不一定非要真实地表达出来,可结合想象和联想进行勾勒。

教学步骤(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复习上次课知识,进入新课。

1.诵读,复习上次课知识,进入本课。

2.学习课文。

2.引导学生学习文中前后所发生事情的区别与联系。

3。

畅所欲言,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把握本文的主旨。

3.研讨作者对于陶影心理活动描写的作用。

4.比较阅读,教学生学习鉴赏小说的技巧。

4.比较教师所列其它文章与本文的异同,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学会迁移运用。

一、复习已学内容,进入新的学习(约X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通过教师范读、点名朗读等方式,读出重点词、句子的音律,并回顾上节课的学习过程。

2.提问学生是否了解文中所举第三件事情的经过,并请一个同学略述其经过。

1.认真配合教师,在读的过程中,温习上次课的知识点,并感受作者的写作技巧。

2.回答,踊跃略述其经过,认真听取教师的补充二、组织学生讨论。

分析文童结构(约X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提问:前后事例就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而言,最大的区别在何处?2.提问:作者为何特意举出孩子到一位老奶奶那里量身高的事例,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3.总结:这件事情应该说明母亲心中的无奈与苍凉,因为外部环境的力量强大,自己的力量微薄,辛苦构建的防线这么容易被突破,而在公园里的一幕与此又非常相似。

4.组织学生讨论,理解在课文中的许多独特而形象的比喻的表达效果。

1.回答:最大的区别在于,上几件事情没有将母亲对孩子的感情升华,而在后几件事情里,母子间的感情因为最后的结尾得到和谐统一,这就将感情升华了。

2.回答:作者主要反映外部的不良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所起的影响。

3.结合教师的分析,讨论外部环境如何对人的成长与发展所起的作用,面对这些影响,如何趋利避害。

4.经过讨论,认识到在文章中综合运用写作手法对形象化表达作者所要刻画的效果具有非常好的作用。

三、教师教给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总结全文(约X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列举张洁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以及梁晓声的《年轮》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比较阅读这三篇同是反映母爱或亲情的文章。

2.总结全文,并告诉学生小说的积极社会意义。

1.分组讨论,主动探究这几篇文章的区别:从内涵创设、语言风格和主题思想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各抒己见。

2.小组交流学习心得,共同分享学习经验和收获。

本节总结这是一篇反映母爱无私、伟大的文章,虽然取自普通人的普通事,却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和讲解,学生基本能够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和小说浓缩人生精华的思想。

教师在讲解和引导的过程中应当与学生一样,始终处在亲历人的角度,同时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各抒己见,畅谈对这篇文章的感受和体验。

小说的内容纷繁、庞杂,抓住重点事例,是理解这篇文章的关键。

板书设计一厘米毕淑敏买公共汽车票——啃瓜皮——买公园门票——量身高——请求领导讲明真相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本文是刻画伟大母爱的好文章。

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发挥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合作的探究精神。

小说的学习一直讲究体会和个人感悟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设置问题,推进学生的学习活动,并善加指导。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本篇文章的主题内涵、语言特色,而且要教会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以便学生在日后的小说阅读和鉴赏中学会迁移,进而拓展探究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