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一厘米
厘米的认识(教案)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
厘米的认识(教案)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直尺的结构,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会数出给定线段的长度,会用直尺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探究数学问题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会数出给定线段的长度,会用直尺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表象,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三、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一把学生直尺。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让学生闭上眼睛,用手比划1厘米的长度。
睁开眼睛,用尺子量一量,看看和1厘米的长度一样不一样。
引出课题:厘米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1. 认识直尺。
让学生拿出直尺,观察直尺的结构,然后让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直尺的各部分名称:0刻度线、刻度、1厘米、直尺的边。
2. 认识1厘米。
让学生观察直尺,看看0刻度线和几刻度线之间是1厘米。
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其它1厘米的长度。
引导学生发现,直尺上0刻度线和任何整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让学生在自己的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并用手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
3. 认识几厘米。
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2厘米、3厘米、4厘米、5厘米的长度,并用手比划出这些长度。
让学生讨论:直尺上几刻度线和0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是几厘米?引导学生发现,直尺上几刻度线和0刻度线之间的距离就是几厘米。
4. 数出给定线段的长度。
让学生用直尺量一量给定线段的长度,并数一数线段上有几个1厘米。
让学生讨论:线段的长度和直尺上的刻度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发现,线段的长度就是直尺上0刻度线和线段另一端刻度线之间的距离。
5. 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让学生用直尺画2厘米、3厘米、4厘米、5厘米的线段。
让学生讨论: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发现,画线段时要先画一个点,然后把直尺的0刻度线和这个点重合,沿直尺边缘画出线段,最后在另一端点上标出线段的长度。
《认识长度单位 —— 厘米》精品教案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掌握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实践操作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展示一些长短不同的物品,如铅笔、橡皮、纸条等,让学生比较它
们的长短。
2.引出长度单位的概念,导入新课。
2.认识厘米
1.出示刻度尺,介绍刻度尺的结构。
2.认识厘米,指出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用手指比划1厘米的长度。
3.找一找生活中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品。
3.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1.教师示范用刻度尺测量纸条的长度。
2.学生动手操作,测量自己手中物品的长度。
3.交流测量结果,总结测量方法。
4.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测量不同物品的长度。
2.小组比赛,看哪个小组测量得又快又准。
5.总结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掌握测量方法的
重要性。
2.布置作业:回家测量一些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一厘米教案教学设计 一厘米教案两课时
一厘米教案教学设计一厘米教案两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一厘米的概念,掌握测量一厘米的方法。
2. 能力目标:能准确地测量一厘米的长度。
3. 学情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测量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引入(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根一厘米的准确度尺,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这是一厘米的准确度尺。
2. 教师指着尺子上刻度为1的位置问:你们看到了吗?它表示一厘米的长度。
3. 鼓励学生互动讨论:你们身边还有什么是一厘米长的?请想一想。
二、实践操作(30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张白纸、一只铅笔和一把剪刀。
2. 教师指导学生使用尺子测量纸的一边,并使用铅笔将一厘米的距离标出。
3. 学生使用剪刀将纸从标线处剪断,使得剪下的纸条长度正好为一厘米。
4. 学生将剪下的纸条贴在纸上,形成一排一厘米的刻度尺。
三、巩固拓展(10分钟)1. 学生观察课堂上其他小组制作的刻度尺,并与自己制作的进行对比。
学生之间交流制作过程中的体会和困惑。
2. 教师强调:一厘米是很小的长度,但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候也很重要,比如测量小物件的大小、规划家具的摆放等等。
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常见的物品,例如橡皮擦、钢笔、铅笔盒等,要求学生用刚制作好的刻度尺分别测量其长度。
2.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检查对方的测量结果,观察是否准确。
二、拓展延伸(3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小物件,如纸张、笔、钥匙等,要求学生估算它们的长度,并用刚制作好的刻度尺进行测量。
2. 学生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并在课堂上分享自己测量的物品和结果。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刚才测量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如果要测量更小或更大的长度,我们应该怎么办?三、思维拓展(10分钟)1. 教师提问:除了一厘米,还有其他的小单位吗?学生回答:毫米。
2. 教师将一根一厘米的刻度尺逐渐缩小,展示出一根一毫米的刻度尺。
《一厘米》获奖教案九年级上册
《一厘米》获奖教案九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一厘米”这个概念的深刻解读。
2.培养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来感知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一厘米”,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好,感悟成长。
二、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的把握。
3.指导学生进行细节描写。
三、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一厘米”的象征意义。
2.培养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来感知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厘米有多长吗?(2)在生活中,一厘米能代表什么?(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一厘米”的文章。
2.自读课文(1)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注意把握课文的大意。
(2)思考:课文讲述了哪些事情?主人公在故事中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3.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分享自己阅读课文后的感受。
(2)讨论:课文中的“一厘米”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4.分析课文(1)分析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课文中有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2)分析课文中的环境描写:课文中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主题起到了什么作用?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请同学们简要复述课文大意。
(2)思考:课文中的“一厘米”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2.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一厘米”的理解。
(2)讨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发现生活中的“一厘米”?3.写作训练(1)请同学们以“一厘米”为主题,写一篇作文,要求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主题。
(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注意细节描写的运用。
4.成果展示(1)请同学们将自己的作文进行展示,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
(2)教师对同学们的作文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一厘米”的理解。
(2)讨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发现生活中的“一厘米”?2.拓展阅读(1)请同学们阅读一篇关于“一厘米”的拓展文章。
《一厘米》教案
《一厘米》教案教学目标:、整体感知,学会用自己的话复述文故事情节。
2、能说出本剧的主题,学习借一小事来反映深刻的主题。
3、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描写,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会在生活中维持自己的尊严,懂得要体谅父母,学会宽容,努力做一个正直、诚实、善良、有责任感的人。
教学重点:、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2、文借一小事来折射人性的光辉,映照平凡中的伟大这一深刻的主题。
教学形式:常规教学,学生讨论为主教具:尺子,幻灯片前准备:通过互联网查阅有关作者的一些资料;查字典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时安排:两时教学过程:第一时教学内容:了解作者,并熟悉文内容,学会用自己的话,复述文故事情节。
一、设疑导入:教师拿出一把尺子,问:尺子上的一厘米会引发你哪些联想呢?(学生各抒己见)导语:一厘米只是一段微不足道的长度,但这一厘米却引发了一场风波,今天我们就走进毕淑敏的《一厘米》去探个究竟。
(板书题,作者)二、检查预习:、说说你所了解的毕淑敏。
(学生把前从互联网上查阅的有关作者的资料在班级内交流。
)2、师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并配有作者相关图片)毕淑敏,女,192年出生于x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
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x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
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成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
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国家一级作家。
内科主治医师。
北师大文学硕士。
著有〈〈毕淑敏文集〉〉八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
3、检查生字词:幻灯片展示。
(以开火车的形式认读生字,解释词语)三、整体感知文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可以自由读,默读,几个人一组分角色朗读等。
一厘米教案
一厘米教案引言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尺寸和测量是一个关键的概念。
学生通过测量物体的长度、宽度、高度等来确定其大小。
当涉及到小单位的测量时,比如一厘米,学生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
因此,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一厘米的测量单位。
关键概念1. 什么是一厘米?一厘米是公制长度单位,等于0.01米或10毫米。
它通常用来测量较小的物体或距离。
2. 一厘米和一米的关系一厘米是一米的百分之一。
换句话说,一米等于100厘米。
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厘米的相对大小和比例。
3. 工具和方法学生可以使用尺子、直尺或其他合适的测量工具来测量一厘米。
他们可以将物体放在尺子上,将尺子的零点对齐,并读取指针所指的刻度。
活动建议1. 认识一厘米在开始实际测量之前,首先让学生感受一厘米的长度。
老师可以使用一根一米长的绳子将其分成100份,每份代表一厘米。
学生可以小组合作,使用一根细的线或者纸条来代表一厘米,并将其与已经划分好的一厘米标记进行比较。
2. 测量物体的长度给学生提供一些不同物体,如铅笔、书、橡皮擦等,并要求他们使用尺子或直尺测量这些物体的长度。
学生应该练习将物体放在水平的表面上,并确保尺子的零点对齐。
他们应该将测量出的长度记录下来,并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较。
3. 组织活动:一厘米的比较让学生带来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比如钥匙、筷子、手机等。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一张大纸上画出每个物体的轮廓,并使用尺子测量它们的长度。
然后,让他们将这些轮廓按照实际比例缩小到一厘米的长度,并将结果放在一张海报上展示出来。
通过比较不同物体的大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一厘米的概念。
4. 教学游戏:猜一厘米这个游戏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对一厘米的理解和感知。
老师可以随机出示一些物体的图片,学生需要估计它们的长度,并将其标记为一厘米。
随后,学生可以使用尺子来测量这些物体的实际长度,并与自己的估计进行比较。
这个游戏可以增强学生对尺寸的感知能力,并提高他们的测量准确性。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公开课教案----认识厘米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公开课教案----认识厘米认识厘米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的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量线段的长度。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表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以及可度量长度的物体若干。
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初步感知1、媒体出示:从前有一个手艺高超的老裁缝,他有一个时常犯糊涂的小裁缝,一天老裁缝给客人量体裁衣,他这么一拃一拃地量(配手势),他说“记下来,身长XXX。
”小裁缝认真地写下了:身长XXX。
到了做衣服时,小裁缝学着老裁缝的样子,用手量了三拃……衣服做好后,客人穿上衣服后,发现衣服太小,连肚子都遮不住。
老裁缝见了赶紧上来量了量,生气的说:“身长XXX,你怎么只做了两拃。
”小裁缝有些搞不清楚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聪明的小朋友你能帮帮小裁缝吗?2、师:是呀!是啊,老裁缝手大,小裁缝手小,测量物体的标准不一样,测量的结果也不一样。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那你们见过什么样的尺子呢?3、媒体欣赏糊口中经常使用的尺。
二、自立探究,认识厘米1、认识刻度尺师:同砚们见过这么多种尺子,真了不起。
为了交流的轻易和测量的正确,人们发明了尺子,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请小朋友们拿出自己的直尺,举起来给老师看看,哎呀,这么多种直尺呀,虽然每一个同砚的尺子长得都不一样,但每一个人的尺子上都有不异的地方,你们能找到吗?把你的尺子和同桌比较一下,讨论讨论,看谁找得准!学生说竖线,老师问:“你们的尺子上都有竖线吗?”课件出示竖线。
还稀有字,都有吗?板书数字。
闪动刻度线: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这些有长有短的竖线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1教学目标(一)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二)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限整厘米数)(三)培养学生观察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具和学具教具:学生用的刻度尺一把,5厘米长的纸条,投影片若干张、学具:学生用的刻度尺一把,图钉,一条绳子,没削过的新铅笔一支,装墨水瓶的空盒一个,三张纸条(分别长3厘米、4厘米、6厘米),2分硬币一个。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提问:谁能说一说你的课桌面有多长?同学们可能不知所措,无从回答,教师提示,可以用你有的东西比一比,学生可能用铅笔、小棒、手指,也有的同学用尺子去比,交流比的结果时,有的同学可能说3支铅笔那么长,8根小棒那么长。
那么长,有的同学用尺子量,也不知怎样说明其长度。
叙述:有的同学说课桌有3支铅笔那么长,8根小棒那么长。
那么长,你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数都不一样啊?(使学生体会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这样说起来就很不方便。
因此,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刚才有同学用尺子来量课桌的长,但不知道用什么单位表示它有多长。
今天我们就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
(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二)学习新课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叙述: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是1厘米,请同学们用尺子和图钉的长比一比,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
教师将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请学生用尺子比一比自己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看看你的尺子,说一说: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到哪儿是3厘米长?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2、学习用厘米量量一量下面纸条的长度。
叙述:量纸条时,把尺子“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认识厘米教案(必备15篇)
认识厘米教案(必备15篇)认识厘米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2、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3、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厘米,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评价任务:1、能用准确地表示出1厘米的实际长度,从刻度尺上找出指定的几厘米。
2、会用学生用尺量出一些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师生交流引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故事,想不想听一下。
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个裁缝师,他做出来的衣服既漂亮又得体,很多人都跑了找他做衣服,同样也有许多人找他拜师学艺。
有一天,一位老人找他做衣服,于是他叫来一名徒弟帮忙记录,衣长5拃,袖长4拃??师傅怎么说徒弟就怎么记。
过了几天衣服做好了,那位老人来取衣服,在试衣服的时候大家发现衣服短半截,这怎么回事?徒弟当时委屈极了,记录的数字没错呀,但衣服怎么会小了?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量长度最常用的工具是米尺,这是米尺的一部分。
(课件演示)二、探究新知1、介绍认识尺子。
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尺子?你仔细观察过尺子吗?(1)出示刻度尺,请小组内先说说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识。
(2)全班进行交流。
教师演示:尺子上的这些竖线叫刻度线。
(课件演示,认识刻度线)数字——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指出0刻度线在哪儿?师:0刻度线也表示尺子的起点。
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1厘米可以写成1cm。
(课件演示)教师小结揭题:刚才,你们对刻度尺的认识还真不少,今天就让这把尺子帮助我们认识测量较短的物体时用到的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你能在米尺上找到刻度线吗?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1厘米有多长?: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表示出来。
一厘米教案
一厘米教案教案标题:认识一厘米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一厘米的定义及其大小。
2. 培养学生估量长度的能力。
3. 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逻辑。
教学重点:1. 了解一厘米的定义。
2. 运用一厘米单位进行简单的长度估量。
3. 观察能力的培养。
教具准备:1. 包括一厘米的尺子或纸条切割成一厘米的长度。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知1.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一厘米的尺子或纸条,并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2.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学生答不上来,教师要提示学生这是一个长度单位。
3. 解释一厘米的定义:“一厘米就是十分之一分米,它是一个长度单位。
”4. 让学生观察一厘米尺子的刻度,指出刻度指示一个一厘米的长度。
Step 2:认识一厘米1. 分发一些一厘米长度的纸条给学生,并让学生观察纸条的长度。
2. 请学生使用手指来比较纸条和自己的手指、铅笔等物体的长度。
Step 3:运用一厘米单位进行简单的长度估量1. 教师提供一些常见的物体或图示,让学生思考并估计它们的长度。
2. 引导学生使用一厘米尺子或纸条来测量这些物体或图示的长度,比较估值和准确值的差距。
Step 4:拓展练习1. 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利用一厘米纸条进行测量,并计算出它们的周长。
2. 提醒学生良好的观察力和准确的测量能力对于完成任务的重要性。
Step 5:拓展活动1. 学生分组进行游戏,每组准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其他组员根据一厘米的长度测量它们。
2. 每组成员轮流测量一个物品,其他组员猜测其长度,最接近真实值的组员获胜。
Step 6:总结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学到的知识点:一厘米定义、一厘米的大小、使用一厘米尺子进行测量等。
2. 强调观察能力对于准确测量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
Step 7:课堂练习1. 配发练习册或工作纸,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2. 教师巡视和指导学生在解答问题时的思路和方法。
Step 8:课堂总结1. 教师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完成的练习,并与全班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解题方法。
《一厘米》教案2篇
《一厘米》教案2篇Teaching plan of one centimeter《一厘米》教案2篇前言: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本教案根据教学设计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一厘米》教案2、篇章2:《一厘米》教案篇章1:《一厘米》教案一、教学目的1、了解二些生僻字词的用法,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
2、了解小说的有关知识,明白作者如何通过这种体裁表情达意。
3、通过作者对文中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有关常识,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
2、体会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以及如何使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3、领会小说的巨大思想内涵及其对于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重要意义。
难点:1、理解课文中对陶影心理活动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文中主人公来反映母亲的苍凉和对孩子锲而不舍的挚爱。
三、教学设想这篇课文是百集电视连续剧《咱老百姓》的节选,所写的是一件小事,却反映了一个严肃的主题:如何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灵,如何培养孩子的精神人格,一个人应该怎样对待尊严的问题。
在学习中应抓住矛盾冲突,在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品味戏剧语言,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维持自己的尊严,理解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而作出的良苦用心。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五、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生活在衣食无忧的成长环境中,但你们的父母为了你的成长,为你的付出,你感受到了吗?特别是伟大的妈妈们,她们背着岁月的沉沙,心灵有很多沧桑的折痕,但希望自己的孩子生长出纯正善良高贵的品行,能比自家有出息,你是否感受到了她们的苍凉和对你们锲而不舍的挚爱?今天,我们就从一件小事中去体会一下吧! [板书] 6、一厘米――毕淑敏二、字词理解(1)动弹(dòng tan):(人、动物或能转动的东西)活动。
《厘米的认识》教案
《厘米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厘米的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
2. 培养学生用厘米作为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
3. 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并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掌握厘米的长度单位,学会用厘米测量物体长度。
难点:让学生能够估测物体长度,并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
三、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小组合作法、实践操作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尺子、厘米标尺、实物模型。
2. 学具:学生尺子、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尺子,引导学生观察尺子的刻度,提问:“你们知道尺子上的最小刻度是什么吗?”学生回答:“毫米。
”教师进而提问:“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你们猜猜是什么?”学生回答:“厘米。
”教师给予肯定,引入新课《厘米的认识》。
2. 探究新知:(1)教师出示厘米标尺,引导学生观察并认识厘米标尺。
(2)教师讲解厘米与毫米的关系,得出1厘米=10毫米。
(3)教师进行示范,用厘米标尺测量实物长度,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厘米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
(4)学生分组实践,用厘米标尺测量教具的长度,教师巡回指导。
3. 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检测对厘米的认识。
(2)学生之间互相检查,教师批改并给予评价。
4. 课堂小结:5.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厘米测量家中的物品长度,并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厘米的长度单位,以及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是否存在问题,为下次教学做好准备。
七、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八、教学内容拓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长度单位,如米、分米等,并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九、教学时间安排:本节课计划用时40分钟。
十、教学资源:1. 教材:《数学》2. 教具:尺子、厘米标尺、实物模型3. 学具:学生尺子、练习册六、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活动:教师通过出示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书籍、铅笔等),引导学生观察并估计它们的长度,从而引出厘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概念。
1厘米有多长(教案)-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1厘米有多长(教案)-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数学2.教学年级和班级:二年级上册3.授课时间:2023-2024学年4.教学时数:1课时二、核心素养目标1. 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能够运用长度单位进行实际测量。
2. 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并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和实际应用。
4. 培养学生对数学思维的培养,能够运用逻辑思维进行长度单位的计算和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和实际应用。
具体来说,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
学生需要了解厘米、分米、米等长度单位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掌握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
学生需要学会使用长度单位进行实际测量,如测量物体的长度、宽度、高度等。
(3)学会长度单位的计算。
学生需要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计算。
2.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和实际应用。
具体来说,难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长度单位的换算。
学生可能对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感到困惑,如10厘米等于几分米,1米等于多少厘米等。
(2)实际测量。
学生可能不熟悉如何使用长度单位进行实际测量,如如何使用尺子、如何读取尺子上的刻度等。
(3)长度单位的计算。
学生可能不熟悉如何进行长度单位的计算,如如何将两个不同的长度单位相加、相减等。
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些难点,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方法:(1)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长度单位的概念和实际应用。
(2)提供丰富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长度单位的换算和计算方法。
(3)鼓励学生提问,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和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和实际应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一厘米》教案
《一厘米》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一厘米”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掌握测量一条物体的长度的方法。
3.通过实际测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一厘米》课文朗读。
2.介绍和讲解“一厘米”的概念,它与其他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和数值关系。
3.用校内实际场景作为教学练习,指导学生使用直尺或卷尺测量物体长度,反复练习掌握并熟悉操作流程。
4.引导学生结合实际体验数据,以图表形式记录不同物体长度信息。
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和讲解1.【引入】: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我们常常用到尺子吗?人和物体都要测量吧?买菜要用到天平量吧?都是测量长度的,这次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单位——一厘米。
2.【概念讲解】:教师通过图表或幻灯片讲解:“一厘米是长度单位,它是国际标准单位之一。
1cm=10mm=0.01m。
而米、千米、毫米、微米、英尺、英寸、码都是长度的常用单位,日常测量长度时常要用到一些单位之间的换算。
3.【方法讲解】:教师向学生演示如何使用直尺和卷尺测量长度,比如手臂长度、书桌的长度、橡皮的长度等等,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直尺尺度上对齐0刻度线。
第二步:实践练习1.【实际操作】:教师带领学生去校内采集数据,比如测量教室黑板、桌子、椅子、门、窗、篮球架等的长度。
并将采集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2.【数据分析】: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记录的数据并进行分析,通过图表的形式呈现,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大小,分别展示在横向条形图、柱形图或折线图中。
第三步:制定作业1.【练习题】:教师下发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比如学生自己测量他们的手掌、书、手机等长度,并换算成毫米,英寸等单位,再用图表展示。
2.【课后思考】:教师布置课外作业,要求学生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使用测量长度的知识。
教学反思1.《一厘米》教学能够打开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求知需求。
通过实际测量和理论知识的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提高观察能力。
同时,这类实际操作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小学教案:第课时 认识厘米
小学教案:第一课时认识厘米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厘米的概念,知道1厘米的长度。
2. 培养学生用厘米作为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交流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1. 认识厘米,知道1厘米的长度。
2. 学会用厘米作为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1. 理解厘米的概念。
2. 准确地进行测量。
教学准备:1. 教具:尺子、厘米标尺、实物等。
2. 学具:每人一把尺子,一些实物。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实物,如课本、桌子、铅笔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实物的长度。
2.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实物的长度吗?可以用什么单位来表示呢?二、新课(20分钟)1. 教师介绍厘米的概念,讲解1厘米的长度。
2. 学生观察厘米标尺,了解厘米的刻度。
3. 教师示范如何用厘米标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4. 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实践,记录测量结果。
三、巩固(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测量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学生互相检查答案,教师进行点评。
四、拓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厘米,还有哪些长度单位呢?2. 学生介绍其他长度单位,如米、分米、毫米等。
3. 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不同长度单位进行解答。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中的收获和感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和测量活动,让学生认识了厘米,学会了用厘米作为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适当的指导和支持,使他们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小学教案:第二课时认识厘米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理解厘米的实际意义,能够正确使用厘米尺进行测量。
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能够互相检查测量结果。
3.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厘米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理解厘米的实际长度。
2. 正确使用厘米尺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1. 厘米尺的使用方法。
用厘米做单位量长度优秀教案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
3.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掌握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准备】:米尺【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进行课堂活动教师:同学们,每天上课我们都要用到课桌,大家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大家选取身边的一种实物来量一量课桌。
学生动手操作回答教师总结并提问,为什么每个同学量的长度都不一样呢?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那有没有统一的工具,统一的长度单位来测量物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厘米做单位量长度。
(板书课题)二、探索新知1、教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测量长度的工具,看到大屏幕,出现了哪些测量长度的工具。
学生:卷尺、皮尺、三角尺、米尺、学生用尺。
教师:知道了测量长度的工具,我们注重来认识一下学生用尺,大家拿出直尺,仔细观察直尺或者三角板上面有什么?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2、教师:这些数字按照大小的顺序排列,我们称它为刻度(板书)。
提问还有吗?学生回答3、教师:这些长短不一的线条,我们称为刻度线,(板书),同学们认真观察刻度线之间有没有什么规律。
学生回答4、教师:还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老师(板书cm=厘米)教师:这是尺子的长度单位,厘米可以用cm表示,1厘米可以写作1cm,读作1厘米。
请同学们看到尺子,找到0这个数字,这是0刻度所在的位置,尺子从左端开始表示起点,这里叫作尺子的0刻度线。
教师总结:尺子上一共有些什么,有刻度,刻度线,单位,还有0刻度线5、认识一厘米教师:那一厘米在直尺上有多长呢?一起来看看。
看到大屏幕,从0刻度到刻度1之间的距离就是一厘米,那你们找一找哪些地方还是表示一厘米的?学生作出回答教师:完成书上52页7-8这段长(7)厘米·。
《一厘米》教案3
一厘米教案3教学目标1.了解一厘米的概念和大小。
2.能够通过比较物品的大小来估算它们的长度。
3.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培养他们的测量能力。
4.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准备1.黑板、粉笔。
2.尺子、卷尺、直尺。
3.不同长度的物品,比如铅笔、钢笔、橡皮、书签等。
4.记名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老师出示一根铅笔,询问学生能否告诉它的长度。
引导学生思考,以一张书签长短比对,判断铅笔的长度为多少。
2.老师拿出一个尺子,向学生介绍一下尺子的概念,并告诉学生尺子是用来测量长度的。
活动1:比较长度(10分钟)1.老师让学生将自己的书签取出来,拿出一支铅笔和一张纸。
让学生先用铅笔在纸上画下一条长短不一的线段。
2.让学生猜测这条线段有多少厘米长,然后拿出尺子对其进行测量。
3.再拿出一个不同长短的书签,请学生比较两个书签的长度。
让学生观察线段和书签的长度,然后判断这条线段的长度,再通过对比,判断两张书签哪个更长、哪个更短。
4.随后老师让学生自己取出几个不同长度的物品,比如笔、铅笔、橡皮等,比较它们的长度。
通过比较物体的大小来估算它们的长度。
活动2:测量长度(20分钟)1.老师示范使用尺子、卷尺、直尺等工具进行测量,告诉学生注意事项和要点。
2.老师放一些物品在讲桌上,请学生以组为单位,选择其中一种物品进行测量,记录它的长度并在记名卡片上写下其名称和长度。
3.让所有组测量完毕后,收集所有记名卡片进行汇总。
询问学生这些物品的长度是否有相同的,如果有相同的物品,进行汇总得出它们的平均长度。
然后将选择的物品按长度从小到大排序,依次进行排列。
活动3:游戏活动(15分钟)1.老师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一名代表进行游戏。
2.游戏规则是,每名代表手上拿着两个不同长度的物品,学生猜测它们的长度,并拿出尺子进行测量。
如果测量结果正确,该组获得一个积分,最后积分最高的组可以获得一个小奖品。
3.游戏结束后,老师可以让学生讨论这个游戏的体验,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一厘米》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一厘米毕淑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情节,分析陶影的性格特点。
过程与方法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赏析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宽容,努力做正直、诚实、有责任感的人,学会体谅父母,爱父母。
教学重点1.理情节,分析陶影的性格特点。
2.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赏析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学会宽容,努力做一个正直、诚实、有责任感的人,学会体谅父母,爱父母。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让学生拿出厘米尺,演示一粒米距离)一厘米,毫不起眼的一段距离,围绕这么一段微小的距离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我们一起走进毕淑敏写的《一厘米》。
二、简介作者(生根据注释了解作者,师补充、明确:(多媒体显示))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
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
著有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中短篇小说集《女人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素面朝天》、《保持惊奇》、《提醒幸福》,短篇集《白杨木鼻子》、《毕淑敏文集》(8卷)等。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三、了解字词窘(jiǒng)迫迷惘(wǎng)矜(jīn)持腼腆(miǎn tiǎn)天真无(邪)(侃侃)而谈(忐忑)不安(异)口同声四、理清情节请以买票为线索划分段落层次?、以“买票”为线索:开端乘公车特意买票发展大庙口买票风波高潮讨公道买票余波结局护尊严重获信任五、明确矛盾课文中中有哪些矛盾冲突?那个矛盾是主要矛盾?1、陶影和红衣青年的矛盾:最为直接最为外显引出后两矛盾2、陶影和丈夫的矛盾:起映衬作用3、陶影和儿子小也的矛盾:主要矛盾六、分析人物结合课文内容来看,陶影具有怎样的性格或品质?找出相关内容来印证。
认识厘米教案-参考模板
认识厘米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不同的标准来量物体的长度,结果也是不同的。
知道统一单位的重要性。
2、使学生认识尺。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
(限整厘米数)4、培养学生观察,估算及动手能力。
教学重、难点:1、知道统一单位的重要性2、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用尺子测量。
3、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具准备:直尺、铅笔、数学书、作业本、纸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的黑板有多长吗?让我们用手来量一量吧?教师演示方法,指名一位学生上台再次测量提问:为什么我们测量的长度不一样呢?黑板变大了吗?变小了吗?那你知道是为什么吗?真聪明,科学家们也遇到了和你一样的问题,他们发明了直尺来测量长度,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吧!(板书课题)二、新授1、观察直尺,认识刻度出示直尺图,提问:这是什么?直尺上面有什么?(刻度)再看看还有什么?(数字)小的直尺上还有cm或厘米,直尺上面的每一条长的刻度线都对准一个数字,最小的数字是0,我们把它叫做0刻度,它的位置非常重要,像起跑线一样,0代表直尺的起点,从0到1的长度就是1厘米。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指出0刻度2、认知1厘米和几厘米我们刚才知道了从0到1是1厘米,那直尺上还有几到几的长度是一厘米呢?数一数,这把直尺上有几个1厘米?那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你能用手比出来吗?用直尺检查一下你比的是不是一厘米同桌之间比一比1厘米,并相互用直尺检查小游戏:快速比出1厘米的长度隔空比出1厘米闭眼睛比出1厘米的长度在书本上的1厘米铅笔上的1厘米1 / 2橡皮擦的1厘米现在我们知道了一厘米的长度,你能说说生活中的那些物品是1厘米吗?出示1厘米物体的图片强调:大人的食指大约1厘米,小朋友的大拇指大约厘米现在我们知道了1厘米的长度,那从0到3是几厘米?为什么?那从0到5是几厘米?你的直尺一共有几厘米?3、用厘米测量物体的长度测量纸条长度(例3)出示图片:几种不同的测量方法提问:你觉得哪种测量方法是正确的?为什么?师生共同归纳统一测量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厘米>>教案教学设想这篇课文是百集电视连续剧《咱老百姓》的节选,所写的是一件小事,却反映了一个严肃的主题:如何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灵,如何培养孩子的精神人格,一个人应该怎样对待尊严的问题。
在学习中应抓住矛盾冲突,在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品味戏剧语言,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维持自己的尊严,理解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而作出的良苦用心。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生活在衣食无忧的成长环境中,但你们的父母为了你的成长,为你的付出,你感受到了吗?特别是伟大的妈妈们,她们背着岁月的沉沙,心灵有很多沧桑的折痕,但希望自己的孩子生长出纯正善良高贵的品行,能比自家有出息,你是否感受到了她们的苍凉和对你们锲而不舍的挚爱?今天,我们就从一件小事中去体会一下吧![板书]一厘米毕淑敏(1)动弹(dòng tan):(人、动物或能转动的东西)活动。
(2)借花献佛:比喻用别人的东西做人情。
(3)窘(jiǒng)迫:非常穷困;十分为难。
(4)迷惘(wǎng):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
(5)瞅(chǒu):看。
(6)忧郁(yù):忧伤,愁闷。
(7)愣(lèng):失神;说话做事不考虑效果,卤莽。
(8)忐忑(tǎn tè):心神不定。
(9)忙不迭(diē):急忙,连忙。
(10)矜(jīn)持:拘谨,拘束。
(11)哀兵必胜:指由于压迫而悲愤奋起反抗的军队一定能打胜仗。
这里是说把文章写得打动别人,这件事就容易成功。
(12)侃侃(kǎn)而谈:理直气壮地直抒己见。
(13)腼腆(miǎn tiǎn):因怕生或害羞而神情不自然。
(14)气喘吁吁(xū):吁吁,喘气的声音。
形容喘气很急。
(15)执拗(niù):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16)恬(tián)淡:不追求名利;淡泊,恬静,安适。
(17)异口同声:不同的嘴说同样的话。
二、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基本内容1、分角色朗读(有条件者可以扮演戏剧进行表演)人物主要有:解说、陶影、小也、张师傅、售票员、红衣青年、老奶奶、小也父、作家、公园书记主任、群众甲、乙、丙2、学生表演要求学生每表演一个镜头(情节)后,学生之间进行恰当的评论,再进行下一镜头的表演。
3、学生讨论:谈谈自己对陶影、小也、小也父、红衣青年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的理解。
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文中相应的片断加以印证!二、讨论陶影的形象意义(第二课时)1、学生找出课文中集中表现陶影的段落。
2、学生讨论:从课文内容来看,陶影应该具有什么性格?找出相关内容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1)含辛茹苦、任劳任怨相应段落、语句:——一天班上下来,累得不想动弹,真想凑合凑合算了。
——(掏了张纸币)买一根冰棍就成了,妈不吃。
(2)执著、认真——(轻松但是极坚决)他不够1、1米的。
不够!——我不知道国际米尺是什么造的,可我知道我的儿子是没有那么高,我知道我们没有逃票。
(3)竭力维护人格尊严,立场坚定——这件事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执拗地)如果再设有音讯,我就直接去找!——(郑重地)小也,你离两位爷爷再近点,我什么都不图,只请两位爷爷把那天的事同孩子讲清楚,告诉孩子:妈妈没有错!……三、学习品味写作特点:1、以小见大这是一篇很典型的以小见大的作品。
作者所写的实在是一件小事:一个妈妈带孩子去公园,因为公园门口的尺度不准确而被误会是逃票,而那高度就是相差了一厘米。
这在许多关注那些天下大事的人的眼里,这的确是一件小事。
可这在一位母亲的眼中却是一件不能含糊的大事。
作者通过这样一件小事,一个小故事写出了一个大主题:如何让一个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灵,或者说一个人应该怎样看待尊严的问题。
这样的主题,在我们今天这个物质逐渐丰富、精神逐渐贫乏的社会有着振聋发聩的意义。
难怪日本、英国等国家很看重这样一篇不“大”的作品。
2、情节曲折作品还成功地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
在公园门口的矛盾冲突中,作者写了“围观的人议论纷纷”“四周一时变得非常安静,有人轻微地咳嗽”“众人‘呀’了一声”“众人哄笑”“众人嬉笑”等围观群众的反映和语言,渲染了使陶影陷入尴尬的气氛,强化了双方的矛盾冲突和陶影的情绪。
作品还把公园卖票的红衣青年和陶影以及公交车上卖票的司机进行对比,突出了红衣青年的胡搅蛮缠、不讲道理。
陶影和丈夫对这件“小事”的不同态度也是一组对比,很有力地表现了陶影对人格追求,对人的尊严的追求的执着。
另外,读者对事实真相十分清楚,但作品里的主人公却难以澄清,这也是一种悬念手法的运用。
这些手法的运用,不仅有助于人物性格的表现和情节的展开,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从人物关系看,儿子小也的行为和思想也对陶影这一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侧面表现作用。
3、烘托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作品还成功地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
在公园门口的矛盾冲突中,作者写出“围观的人议论纷纷”“四周一时变得非常安静,有人轻微地咳嗽”“众人‘呀’了一声”“众人哄笑”“众人嬉笑”等围观群众的反映和语音,渲染了使陶影陷入尴尬的气氛,强化了双方的矛盾冲突和陶影的情绪。
作品还把公园卖票的红衣青年和陶影以及公交车工卖票的司机进行对比,突出了红衣青年的胡搅蛮缠,不讲道理。
陶影和丈夫对这件“小事”的不同态度也是一组对比,很有力地表现了陶影对人格追求,对人的尊严的追求的执着。
另外,读者对事实真相十分清楚,但作品里的主人公却难以澄清,这也是一种悬念手法的运用。
这些手法的运用,不仅有助于人物性格的表现和情节的展开,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从人物关系看,儿子小也的行为和思想也对陶影这一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侧面表现作用。
四、布置作业:爱的回音壁毕淑敏现今中年以下的夫妻,几乎都是一个孩子,关爱之心,大概达到中国有史以来的最高值。
家的感情像个苹果,姐妹兄弟多了,就会分成好几瓣。
若是千亩一苗,孩子在父母的乾坤里,便独步天下了。
在前所未有的爱意中浸泡的孩子,是否物有所值,感到莫大幸福?我好奇地问过。
孩子们撇嘴说,不,没觉着谁爱我们。
我大惊,循循善诱道,你看,妈妈工作那么忙,还要给你洗衣做饭,爸爸在外面挣钱养家,多不容易!他们多么爱你们啊……孩子很漠然地说,那算什么呀!谁让他们当了爸爸妈妈呢?也不能白当啊!他们应该的。
我以后做了爸爸妈妈也会这样。
这难道就是爱吗?爱也太平常了!我震住了。
一个不懂爱的孩子,就像不会呼吸的鱼,出了家族的水箱,在干燥的社会上,他不爱人,也不自爱,必将焦渴而死。
可是,你怎样让由你一手哺育长大的孩子,懂得什么是爱呢?从他的眼睛接受第一缕光线时,已被无微不至的呵护包绕,早已对关照体贴熟视无睹。
生物学上有一条规律,当某种物质过于浓烈时,感觉迅速迟钝麻痹。
如果把爱定位于关怀,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他的看顾渐次减少,孩子就会抱怨爱的衰减。
“爱就是照料”这个简陋的命题,把许多成人和孩子一同领入误区。
寒霜陡降也能使人感悟幸福,比如父母离异或是早逝。
但它是灾变的副产品,带着天力人力难违的僵冷。
孩子虽然在追忆中,明白了什么是被爱,那却是一间正常人家不愿走进的课堂。
孩子降生人间,原应一手承接爱的乳汁,一手播洒爱的甘霖,爱是一本收支平衡的账簿,可惜从一开始,成人就刻不容缓地倾注了所有爱的储备,劈头盖脸砸下,把孩子的一只手塞得太满。
全是收入,没有支出,爱沉淀着,淤积着,从神奇化为腐朽,反让孩子成了无法感知爱意的精神残疾。
我又问一群孩子,那你们什么时候感到别人是爱你的呢?没指望得到像样的回答。
一个成人都争执不休的问题,孩子能懂多少?比如你问一位热恋中的女人,何时感受被男友所爱?回答一定是光怪陆离。
没想到孩子的答案晴朗坚定。
我帮妈妈买醋来着。
她看我没打了瓶,也没洒了醋,就说,闺女能帮妈干活了……,我特高兴,从那儿,我知道她是爱我的。
翘翘辫女孩说。
我爸下班回来,我给他倒了一杯水,因为我们刚在幼儿园里学了一首歌,词里说的是给妈妈倒水,可我妈还没回来呢,我就先给我爸倒了。
我爸只说了一句,好儿子……就流泪了,从那次起,我知道他是爱我的。
光头小男孩说。
我给我奶奶耳朵上夹了一朵花,要是别人,她才不让呢,马上就得揪下来,可我插的,她一直带着,见着人就说,看,这是我孙女打扮我呢……我知道她最爱我了……另一个女孩说。
我大大地惊异了。
讶然这些事的碎小和孩子铁的逻辑。
更感动他们谈论时的郑重神气和结论的斩钉截铁。
爱与被爱高度简化了,统一了。
孩子在被他人需要时,感觉到了一个幼小生命的意义。
成人注视并强调了这种价值,他们就感悟到深深地爱意,在尝试给予的同时,我们懂得了什么是接受。
爱是一面辽阔光滑的回音壁,微小的爱意反复回响着,折射着,变成巨大的轰鸣。
当会出的爱被隆重接受并珍藏时,孩子终于强烈地感觉到了被爱的尊贵与神圣。
被太多的爱压得麻木,腾不出左手的孩子,只得用右手,完成给予和领悟爱的双重任务。
天下的父母,如果你爱孩子,一定让他从力所能及的时候,开始爱你和周围的人。
这绝非成人的自私,而是为孩子一世着想的远见。
不要抱怨孩子天生无爱,爱与被爱是铁杵成针百年树人的本领,就像走路一样,需反复练,才会举步如飞。
如果把孩子在无边无际的爱里泡得口眼翻白,早早剥夺了他感知爱的能力,育出一个爱的低能儿,即使不算弥天大错,也是成人权力的滥施,或许要遭天谴的。
在爱中领略被爱,会有加倍的丰收。
孩子渐渐长大,一个爱自己爱世界爱人类也爱自然的青年,便喷薄欲出了。
1、被爱是一种幸福,当作者问及那些在“前所未有的爱意中浸泡的孩子”是否感觉到这种莫大幸福时,孩子竟然“漠然”回答“不,没觉得谁爱我们”。
其中“漠然”是什么意思?它给了你怎样的触动?2、谈谈你对以下两句的理解。
(1)一个不懂得爱的孩子,就像不会呼吸的鱼。
(2)被太多的爱压得麻木,腾不出左手的孩子,只得用右手,完成给予和领悟爱的双重任务。
3、文中有很多对爱进行诠释的比喻句,试从文中找出两句,并以“爱”为主题,仿写一个比喻句。
4、读完此文,你觉得这其中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担忧?5、爱与被爱都是一种幸福,生活中,你对爱有哪些独特的体验?板书设计一厘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送票——“逃票”——投书报社——矛盾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