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新闻报道案例
媒介批评案例
媒介批评案例
随着社会的发展,媒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无论是新闻报道还是广告宣传,都能够对人们产生极大的影响。
然而,媒介也不是完美的,有时会出现一些不当的行为或者信息,需要进行批评和监督。
下面就是一些媒介批评的案例。
1.某新闻网站报道虚假新闻
某新闻网站在报道一起重大事件的时候,编造了一些虚假的信息,以博取眼球和流量。
当这个事实被公之于众后,受到了广泛的谴责和批评。
许多人指责该网站缺乏道德和职业操守,严重影响了新闻行业的公信力和形象。
2.某电视台播放不适宜儿童的内容
某电视台在晚间播放了一部被评为限制级的电影,但是却没有警告观众该内容不适宜儿童观看。
这样的行为引起了家长的愤怒和不满,认为该电视台缺乏责任心和良知,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构成了威胁。
3.某广告诱导消费者过度消费
某品牌在广告中使用了一些引人注目的诱惑,诱导消费者过度购买其产品,导致消费者在不必要的情况下花费了大量的金钱。
这种不良的广告行为受到了消费者的抵制和批评,认为该品牌缺乏诚信和责任感。
这些案例表明,媒介批评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通过不断的监督和批评,才能够推动媒介行业向更加公正、负责、可信的方向发展。
- 1 -。
媒体不实报道的案例
媒体不实报道的案例1. 引言媒体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报道事件,传递信息给公众。
然而,有时媒体会存在不实报道的情况,这种行为对社会和个人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几个媒体不实报道的案例,以提醒人们对媒体信息的谨慎和质疑。
2. 案例分析2.1 案例一:某媒体虚构的社会事件报道某媒体在某年某月报道了一起社会事件,声称发生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并且提供了大量的照片和视频作为证据。
然而,经过调查发现,该社会事件根本不存在,相应的照片和视频也是虚构的。
这种不实报道误导了公众的判断,对社会安定造成了不必要的焦虑和困扰。
2.2 案例二:媒体夸大事实的政治报道在某国家的选举期间,一家媒体报道了候选人甲的言论,声称其有关种族歧视的言辞,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然而,经过事实核查后发现,该媒体夸大了候选人甲的言论,使其看起来更加极端和冒犯。
这种不实报道不仅给候选人甲的声誉造成了损害,也对选民的投票意向产生了误导。
2.3 案例三:媒体故意遗漏关键信息的经济报道某媒体报道了一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声称该公司的利润大幅下滑。
然而,仔细查阅相关文件后,发现该媒体故意遗漏了该公司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发的情况。
事实上,该公司的利润下滑是因为其在未来几年内可能会取得更大的突破和发展。
媒体的不实报道误导了投资者的决策,对该公司的股价产生了负面影响。
3. 不实报道的危害媒体不实报道的案例不仅会误导公众,还会对个人和社会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
首先,不实报道会破坏媒体的公信力和可靠性,使人们对媒体产生怀疑。
其次,不实报道会影响公众对事件的正确认知,导致社会舆论偏激和不稳定。
最后,不实报道会对个人的声誉和利益造成损害,带来法律纠纷和道德困扰。
4. 如何对待媒体报道面对不实报道,公众应该保持谨慎和质疑的态度。
首先,要对媒体报道进行多方核实和验证,不轻易相信一家媒体的观点。
其次,可以通过对比不同媒体的报道来获取更全面和客观的信息。
最后,如果发现媒体存在不实报道的情况,应该积极向相关部门和新闻机构反映,为自己和社会维护公正和真相。
新闻失实案例
新闻失实案例新闻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载着信息传递、舆论引导和监督权力的重要功能。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新闻传播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媒体已经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失实的现象时有发生,给公众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误导。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些新闻失实的案例。
首先,我们要提到的是2018年“毒疫苗”事件。
当时有一篇名为《长春长生生产的百白破疫苗,已经被全国各地接种,有毒》的文章在网络上疯传,引发了公众的恐慌和不信任。
然而,经过调查发现,这篇文章的内容并没有经过核实,是完全失实的。
这一事件不仅给人们造成了恐慌,更严重地影响了疫苗的接种率,危害了公共健康。
其次,还有一起关于“食品安全”的新闻失实案例。
在一些自媒体平台上,经常出现一些标题党式的文章,比如“某某品牌食品检测出有害物质”,“某某餐饮连锁店使用劣质食材”。
这些文章往往以夸张、危言耸听的方式吸引眼球,但实际上很多都是缺乏真实依据的。
这种失实的新闻不仅给企业的声誉造成了损害,也给消费者带来了不必要的恐慌和困扰。
另外,还有一些政治类的新闻失实案例。
在一些社交媒体上,经常出现一些假新闻,比如“某政府部门领导涉嫌腐败”,“某政治人物有不当行为被曝光”。
这些新闻往往是别有用心者故意制造出来,通过造谣、抹黑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种失实的政治新闻不仅破坏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团结。
针对以上这些新闻失实的案例,我们应该认识到新闻失实的严重性,不仅需要加强新闻自律,更需要加强公众的新闻素养。
媒体应该严格遵守新闻伦理,提高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不做虚假报道、不做标题党,不造谣、不传谣。
同时,公众也应该提高辨别失实新闻的能力,不盲目相信一切新闻,要学会理性思考,多方求证,不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总之,新闻失实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它不仅损害了公众的权益,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净化新闻环境,维护新闻传播的正常秩序贡献自己的力量。
全国网络十大典型举报案例公布最新全文范文
全国网络十大典型举报案例公布最新全文范文全国网络报道发布十大典型案例案例一:“滴滴出租车”被刷,损失巨大20XX年10月,北京小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滴滴出租车软件运营公司)向中国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举报,爱玛、逸品云、搜码等8家网站销售匿名手机空号、死号,并收到短信验证码代表网民和黑产业链犯罪分子注册电子商务账户,进行虚假交易,实施诈骗。
这些黑号码给滴滴出租车造成了“丢票诈骗”和“丢霸王车”,严重影响了软件的正常运行。
经核实,相关网站发布“免费批量接收验证码”、“可接收淘宝、腾讯等主要网站账号注册、启封、绑定、更改短信验证码”等非法推广信息,并提供非法账号交易等服务。
根据举报中心核查结果,国家新闻办等执法部门依法关闭相关违法网站,为小聚科技有限公司挽回巨额经济损失,小聚科技有限公司致函举报中心表示感谢。
案例二:王健林被“签”写“骂淘宝”20XX年11月,中国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中心接到大连万达集团有限公司举报,微信公众号“顶级企业家思维”冒用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的名字,并发表题为《王健林:淘宝不死,中国不富,活电子商务,死实体,和日本的孙正义收获渔夫的利益”,擅自使用他的肖像,损害他的名誉。
同时,多个微信公众号转载了这则虚假新闻,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影响恶劣,严重侵犯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举报中心应当在第一时间核实举报材料,并及时移交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执法部门依法处置。
根据执法部门要求,腾讯删除了664个微信公众号传播的不实信息,对634个发布不实信息的微信公众号进行了警告,并要求严格遵守《即时通讯工具公共信息服务开发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确保发布内容的真实性。
万达集团致函举报中心表示感谢,称“依法处置虚假信息,对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规范微信等媒体传播秩序、净化网络氛围起到了积极作用。
”。
案例三:抢票软件植入木马病毒任意窃取个人隐私20XX年初,北京市违法不良信息举报中心接到大量网友举报:“疯狂抢票专家”、“火车票刷卡神器”、“火车票抢管家”等手机抢票应用均为恶意软件,植入木马程序,严重侵犯手机用户合法权益,扰乱正常的网络购票秩序。
近年10起网络谣言案例
近年10起网络谣言案例一、"蛆橘事件"让全国柑橘严重滞销"告诉家人、同学、朋友暂时别吃橘子!今年广元的橘子在剥了皮后的白须上发现小蛆状的病虫。
四川埋了一大批,还撒了石灰……"2008年的一条短信这样说。
从一部手机到另一部手机,这条短信不知道被转发了多少遍。
此间,又有媒体报道了"某地发现生虫橘子"的新闻,虽然语焉不详,但被网络转载后再度加剧了人们的恐慌。
自2008年10月下旬起,它导致了一场危机:仅次于苹果的中国第二大水果柑橘——严重滞销。
在湖北省,大约七成柑橘无人问津,损失或达15亿元。
在北京最大的新发地批发市场,商贩们开始贱卖橘子,21日还卖每斤0.8元—1元,次日价格只剩一半。
山东济南,有商贩为了证明自己的橘子无虫,一天要吃6至7斤"示众"。
10月21日,当传言已经严重影响全国部分地区的橘子销售时,四川省农业厅对此事件首次召开新闻通气会,并表示,此次柑橘大实蝇疫情仅限旺苍县,全省尚未发现新的疫情点,并且该县蛆果已全部摘除,落果全部深埋处理,疫情已得到很好控制。
二、地震谣言令山西数百万人街头"避难"2010年2月20日至21日,关于山西一些地区要发生地震的消息通过短信、网络等渠道疯狂传播,由于听信"地震"传言,山西太原、晋中、长治、晋城、吕梁、阳泉六地几十个县市数百万群众2月20日凌晨开始走上街头"躲避地震",山西地震官网一度瘫痪。
21日上午,山西省地震局发出公告辟谣。
山西省公安机关立即对谣言来源展开调查,后查明造谣者共5人。
35岁的打工者李某某最先将道听途说的消息编写成"你好,二十一号下午六点以前有六级地震注意"的手机短信息发送传播,被晋中市公安局榆次区分局行政拘留7日。
一名20岁的在校大学生傅某某在网上看到有关地震的帖文后,便在百度贴吧发布《要命的进来》帖文:"我爸的一个朋友,国家地震观测站的,也是打电话来,说震的几率很大!大约是90%的几率,愿大家好运!这绝对权威!"被行政拘留5日。
失实新闻案例
失实新闻案例在当今社会,新闻报道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失实新闻也愈发猖獗,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
失实新闻不仅会误导大众的认知,还可能对社会稳定和个人利益造成严重影响。
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失实新闻案例,以此引起大家对失实新闻的重视和警惕。
首先,我们来看一则关于食品安全的失实新闻。
某些不法商家为了牟取暴利,会故意编造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新闻,通过网络和传媒散播谣言,抹黑其他品牌并提升自家产品的竞争力。
比如,有些商家会散布“某某品牌食品含有有害添加剂”、“某某品牌食品曾导致消费者中毒”等虚假信息,从而造成大众对该品牌的误解和恐慌。
这种失实新闻不仅损害了其他品牌的声誉,也给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伤害。
其次,失实新闻还常常出现在政治领域。
一些不法分子或政治势力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散布关于政府官员或政治事件的虚假信息,制造社会恐慌和不稳定。
比如,他们可能会捏造某政府官员受贿受贿、某政治事件导致的严重后果等内容,通过网络和传媒进行大肆散播,试图动摇人们对政府的信任,甚至制造社会动荡。
这种失实新闻不仅会损害政府的形象,还可能对社会秩序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发严重后果。
最后,失实新闻还可能出现在社会事件报道中。
一些不法分子或组织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散布关于社会事件的虚假信息,制造舆论,扰乱社会秩序。
比如,他们可能会捏造某起犯罪事件的情节、犯罪嫌疑人的身份等内容,通过网络和传媒进行大肆散播,试图煽动民众情绪,制造社会恐慌。
这种失实新闻不仅会误导公众的认知,还可能对警方的侦查工作造成干扰,甚至给社会带来不安和危险。
综上所述,失实新闻对社会和个人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失实新闻保持警惕,不轻易相信并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
同时,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应加大对失实新闻的打击力度,加强监管和管理,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保护公众的合法权益。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净化新闻环境,建设一个更加清朗的社会。
虚假新闻案例分析
虚假新闻案例分析一、案例呈现:【外国小伙扶摔倒中年女子疑遭讹诈】12月3日早上5点多,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的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国际在线”发布了一组“老外街头扶摔倒大妈遭讹”的图片,图中大妈一脸痛苦,外国小伙一脸无辜。
报道称,一名东北口音女子在经过一个骑车老外旁边时突然摔倒,随即瘫软倒地不起。
外国小伙下车急忙搀扶女子,却被女子一把揪住,自称被老外撞到腿部受伤无法行走,需要该老外负责。
外国小伙大惊失色,却被女子死死拖住。
最后双方在调解下,外国小伙不得不给付1800元“医药费”,女子方才作罢自行离开。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当天7点48分转载了此组图片。
随后,这条新闻被广泛传播。
凤凰网联系到了图片拍摄者李先生,据他介绍,12月2日上午10时30分许,他驾车路过北京朝阳区香河园路与左家庄东街路口时,看到一名四五十岁的女子摔倒在路上,一名外国男子将其扶至路边,两人发生拉扯。
凤凰网记者还联系到了外国男子的女友王女士,她证实,经检查女子有轻微的皮外伤。
稿件还证实,支付1800元是在警方的调解之下。
然而,北京警方12月3日晚回应称,外籍男子因存在无证驾驶、驾驶无牌照摩托车及交通肇事行为,将被进行处罚。
在警方监控探头拍摄的画面上,可以清晰地看到,12月2日10时33分许,一辆载有两人的摩托车转弯时在斑马线上撞上一名身穿黑色大衣的女子。
该报道被证实为虚假新闻。
二、反映问题:1部分记者对于新闻真实性的认知不足,职业素质的缺失,导致了新闻报道未经核实就随意发布,仅通过片面的采访和图片就断定事实从而写出带着巨大偏颇性的报道,给当事人带来了恶劣的影响。
2民众对于国人碰瓷现象的深恶痛绝,类似的报道一经发布便能引起网友的巨大反响,反映了民众对于这一现象的不满和愤怒,加之该报道中明显的“国别”标签,不仅反映出民众对于这一现象的羞耻,也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人民对于外国人文明素质的概念性理解,即觉得外国人比中国人更讲文明、更有素质等。
三、出现原因:1社会层面的原因其一,社会风气浮躁。
1-4失实新闻案例
• 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刘长乐总结凤凰卫视 的新闻观是“以善意揭示真相”,即以柔 弱的态度、仰视的视角、善意的价值取向、 化解问题的方式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探索解决之道。凤凰卫视的新闻观值得各 媒体借鉴,无论是媒体还是医生,都应具 有这样“善意”的心怀,都用怀着这样的 “善意”而工作。
• “茶水发炎”的新闻被转载到网上后,很多在检 验科工作的医务工作者跟贴表示了质疑,他们列 举出很多科学理由,证明茶水完全可能“发炎”, 但这些声音没有形成有力的舆论力量,而是被淹 没在巨大的对医生医德、医术的声讨声中了。 如此强大的反差,并不是因为公众的无知, 我们只能从社会观念的角度去找原因。若没有昔 日累积起的不满,公众又怎会被一杯小小的茶水 激起愤怒与怀疑?
美国 六十老妪状告白宫
•
六十岁的珍尼女士,在华盛顿的街道上摔倒,门牙当场摔掉。 经医生诊治,绝无修复可能,一怒之下,珍尼在征求律师的意见 后,准备状告美国政府保护公民不力。要求美国政府对她摔掉的 门牙予以1.3亿美金的赔偿。 联邦法院已于昨天收到诉状,根据经验,这场官司至少需要 耗费五到十五年的时间。但珍尼女士表示非常有信心,并且委托 加州大学物理学研究专家,仔细研究了门牙从撞击地面到从牙床 脱落的全过程,得出结论,摔倒并撞掉门牙肯定和路面的不平有 着必然的联系,而路面的建设和修理完全由美国政府负责。而美 国的司法专家对珍尼在这场官司中的前景表示担忧,认为,导致 珍尼摔倒并掉牙的原因有很多,而不光是路面的原因,并且拿出 很多数据,证明一个60岁的女人摔倒在大街上的概率非常之多, 美国有记载的每年摔倒并且导致门牙脱落的60岁的妇女共有一万 三千四百四十一人,其中因为晕眩导致摔倒的占30.34%,受外力 撞击而导致摔倒的占43.33%,其它等各种原因占 20.63%,完全 能够证明是由路面不平导致摔倒并致门牙脱落的只有5.6%。这一 数据显然对珍尼女士不利。
虚假新闻案例分析
虚假新闻案例分析虚假新闻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它不仅会误导公众,还可能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虚假新闻的现状和影响,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具体的虚假新闻案例来探讨这一问题。
案例一,某媒体报道“某药物能够治愈癌症”。
这则新闻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开来,许多人看到这则新闻后都感到震惊和兴奋。
然而,经过调查发现,这个药物并没有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也没有得到相关医学机构的认可。
事实上,这个药物的疗效并不明确,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
但是,由于新闻报道的夸大和不实,许多患者和家属盲目相信这个药物,甚至放弃了正规的治疗,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这个案例反映了虚假新闻对社会的危害。
首先,虚假新闻可能导致公众对真相产生误解,影响公众的判断和决策。
其次,虚假新闻可能导致公众产生恐慌和焦虑,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
最后,虚假新闻可能给相关行业和企业带来负面影响,损害其声誉和利益。
针对虚假新闻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以应对。
首先,媒体和新闻机构应当加强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真实性,避免夸大和歪曲事实。
其次,公众应当提高辨别虚假新闻的能力,不轻易相信未经证实的信息。
再次,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虚假新闻的监管,依法打击制造和传播虚假新闻的行为。
总之,虚假新闻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加以解决。
只有通过加强监管、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和加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才能有效地遏制虚假新闻的传播,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和稳定。
希望通过本文的案例分析,能够引起更多人对虚假新闻问题的重视,共同为构建一个真实、公正的信息环境而努力。
滥用媒体的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媒体在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服务群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在追求新闻时效性和吸引眼球的过程中,一些媒体从业者滥用媒体资源,制造虚假新闻,严重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也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本案例将探讨一起典型的滥用媒体的法律案例,以期为相关法律实践提供借鉴。
二、案情简介2019年6月,某市电视台主持人杨某在报道一起交通事故时,故意夸大事实,恶意炒作,引发了广泛关注。
具体案情如下:1. 事故发生:2019年6月15日,某市某路段发生一起交通事故,造成3人死亡,2人受伤。
2. 杨某报道:事故发生后,杨某在报道中称:“此次事故涉及一辆豪华轿车,驾驶员疑似酒驾,事故现场惨不忍睹。
”杨某还表示,已向有关部门核实,驾驶员确系酒驾。
3. 事实真相:经警方调查,事故发生时,驾驶员并未酒驾,且豪华轿车并非杨某所报道的那款车型。
此外,事故现场也未如杨某所述“惨不忍睹”。
4. 事件发酵:杨某的虚假报道迅速在网上传播,引发了大量网友的愤怒和质疑。
在某市市委、市政府的指示下,有关部门对此事展开调查。
三、法律分析1. 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的规定,构成诽谤罪。
杨某在报道中故意夸大事实,捏造虚假信息,损害了当事人的名誉,严重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2. 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一条的规定,构成虚假报道罪。
杨某在报道中未核实事实,故意传播虚假信息,误导了公众,扰乱了社会秩序。
3. 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构成虚假广告罪。
杨某在报道中暗示事故驾驶员酒驾,为相关产品做虚假宣传。
四、案件处理1. 警方调查:某市公安局对杨某进行了调查,确认其行为构成虚假报道罪,依法对其进行了行政拘留。
2. 电视台处理:某市电视台对杨某进行了严肃处理,取消其主持人资格,并给予其停职反省的处罚。
3. 法律诉讼:当事人李某以杨某、某市电视台为被告,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赔偿精神损失费等。
虚假新闻案例
虚假新闻案例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然而,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虚假新闻也逐渐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虚假新闻不仅会误导读者,还可能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典型的虚假新闻案例。
案例一,某媒体报道称“某明星因涉嫌吸毒被警方抓获”。
事实上,该明星并没有涉嫌吸毒,而是因为其他原因被警方传唤。
这则新闻的发布不仅误导了公众,还对明星本人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案例二,一段视频在网络上疯传,声称“某地发生了严重的交通事故,数十人死伤”。
经过调查发现,该视频是一场电影的镜头,根本与现实事故无关。
然而,这段虚假视频却在短时间内造成了极大的恐慌和不安。
案例三,某自媒体发布文章称“某品牌化妆品含有致癌物质,对皮肤有严重危害”。
经过权威部门的检测,该品牌化妆品并没有发现有害成分,而且一直以来都符合相关标准。
虚假的报道不仅影响了该品牌的声誉,还对消费者造成了恐慌和困扰。
这些案例都充分说明了虚假新闻的严重性。
虚假新闻不仅会误导公众,还可能对相关当事人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因此,我们在获取新闻信息的时候,一定要保持理性思考,多方求证,不轻信网络上的传言。
对于媒体来说,更应该严格把关新闻的真实性,不得随意捏造事实,误导读者。
同时,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大对虚假新闻的打击力度,制定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对散布虚假新闻的人进行严惩,以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
总之,虚假新闻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解决。
只有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够有效地净化新闻环境,让公众能够真正获取到可靠的信息,建设一个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
2022解释性新闻报道案例
2022解释性新闻报道案例上半年,中宣部召开2022年全国“打假治敲”专项行动暨传媒监管电视会议。
会议表示坚决打击新闻敲诈,坚决打击假媒体假记者,严厉整治虚假新闻息,严肃纠治有偿新闻。
(这个会议也可以用在分析题中)自从进入新媒体时代以来,假新闻以及反转新闻更加屡见不鲜。
铎子对2022年上半年的假新闻进行了梳理,以下这些事件都可以用作相关的经典案例,请大家收好!本期目录一、年中假新闻案例盘点1.北京打工寻子2.柬埔寨血奴案3.清华博士报考长沙市岳麓区协警岗位4.美团骑手勒索事件5.哈尔滨男子烧伤事件6.P站制裁俄罗斯7.棒棒糖女孩持反抗俄军.韦东奕帮博士团队解决数学难题9.流浪猫协助警方破案获奖10.专家不建议多用空气炸锅二、假新闻呈现三、假新闻核心知识点一、年中假新闻案例盘点1.北京打工寻子后海公安发布情况通报,先前指责公安机关推诿、不调监控、不立案、不做DNA的情况居然均为不实报道。
而且,警方通报的案发时间与新闻报道中的时间是不一致的。
2.柬埔寨血奴案一个年纪不大的中国小伙,在国内被强行拐到柬埔寨搞诈骗,诈骗分子眼看他不愿加入诈骗行当,便拿他当抽血机器。
这新闻,谁看谁震惊。
而真相是,中国公民李亚缘纶偷渡来柬,后因肝部患严重疾病,联系当地一社会组织寻求帮助。
先后有3人出于不同目的,协助李编造、宣传其被非法拘禁、受到虐待及充当“血奴”的假新闻,误导舆论,严重影响社会秩序。
案件下一步将移交柬司法机关审理。
3.清华博士报考长沙市岳麓区协警岗位日,一条“清华博士报考长沙市岳麓区协警岗位”的息冲上热搜。
而且招考单位当时说她没考上,“因为她还没毕业”。
但是日晚,清华大学微博回应:学籍库查无此人。
根据该人员公示息,在清华大学的在校生、应届毕业生、往届毕业生中均没有查找到与之匹配的学生息。
很明显,这是一个学历造假事件。
4.美团骑手勒索事件上海一名博主@阮一发长文称自己使用美团跑腿帮忙邮寄护照等文件,因骑手电动车没电无法准时送达,还被骑手“暗示”加价、勒索撕掉文件,事后还无法与该骑手取得联系。
年度新闻法律案例(3篇)
第1篇导语:2023年,我国新闻法律领域发生了多起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其中网络侵权与名誉权纠纷尤为引人关注。
本文将结合2023年度的两起典型案件,对网络侵权与名誉权的边界进行深入解析。
一、案例一:某自媒体平台发布虚假新闻,被诉名誉侵权案情简介:2023年5月,某自媒体平台发布了一篇题为《某明星涉嫌嫖娼,警方介入调查》的文章。
文章中,作者未经核实,虚构了明星嫖娼的事实,并发布了大量不实言论。
该文章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引发网友热议。
受害明星及其律师团队认为,该自媒体平台的行为侵犯了其名誉权,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法院判决:法院经审理认为,自媒体平台在未核实事实的情况下,发布虚假新闻,构成名誉侵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的规定,自媒体平台应承担侵权责任。
判决自媒体平台在判决生效后,立即删除相关文章,并在其平台上公开道歉,消除对受害明星名誉的影响。
案例分析:此案中,自媒体平台在未核实事实的情况下发布虚假新闻,严重侵犯了受害明星的名誉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名誉权是公民、法人的人格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侵犯。
自媒体平台作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确保发布的信息真实、准确、客观。
二、案例二:某网络作家被指控抄袭,名誉受损案情简介:2023年6月,某网络作家发表了一部网络小说,该作品涉嫌抄袭了另一部知名网络小说的情节。
事件曝光后,抄袭指控迅速在网络发酵,导致该网络作家的名誉受损。
受害者及其律师团队认为,抄袭指控侵犯了其名誉权,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法院判决:法院经审理认为,抄袭指控虽为不实言论,但并未对网络作家的名誉造成实质损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的规定,名誉侵权需满足以下条件:1.侵权人实施了侵权行为;2.侵权行为造成了被侵权人名誉受损;3.侵权行为与被侵权人名誉受损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由于抄袭指控并未对网络作家的名誉造成实质损害,法院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假新闻案例及失实原因分析
假新闻案例及失实原因分析一、深圳最美女孩”给街边乞丐老人喂饭3月25日,中国新闻网刊发了一则《深圳90后女孩当街给残疾乞丐喂饭感动路人》的新闻。
报道称,在深圳打工的90后某女孩,3月24日下班回家路上,女孩看到老人盯着快餐店里的盒饭后便掏钱为老人买来了盒饭,然后亲自喂饭。
经深圳媒体证实,整个行为其实是某商业展的炒作。
附近一位目睹拍摄过程的报刊亭老板称,女孩只喂了几口饭,便随拍照的男子离开。
此后,策划者出面致歉,承认照片是摆拍。
失实原因:记者未严谨地核实新闻事实,没有善尽一个新闻记者的责任。
炮制出虚假新闻,无中生有。
二、温州乞丐流浪9年回家获700万拆迁补偿4月7日,江西《信息日报》刊发该报记者的报道《流浪9年回家瞬间变“富翁”》。
报道称,2004年7月,家境贫寒的温州男子朱景,远离家门闯荡自己的事业。
因为连连亏本,朱景9年来风餐露宿乞讨流浪,甚至染上了严重的肺结核。
今年3月27日,经过50天的治疗后,萍乡救助站将病情好转的朱景送回家乡浙江温州。
悲喜交集中,哥哥朱忠告诉失踪9年的弟弟,前几年家乡搞城中村开发,他已获得700余万元的土地补偿金。
4月8日,《现代金报》刊发报道称“这是一起假新闻,报道称,该男子并非叫朱景,而是叫朱景修,家住平阳县昆阳镇后垟村。
在朱景修离家前后,老家的房子没有任何变化,离家期间也未有征地和拆迁。
实际上,他当时是因赌气离家出走的。
这9年来,他开过出租车、当过保安,进过黑砖窑也挖过煤。
直到2010年,他才因肺结核病重而开始行乞。
失实原因:其广为传播可能更多地折射了房地产开发、一夜暴富等这样的社会焦点话题,导致了传统媒体、媒体官方微博等在假新闻面前集体沦陷。
记者未做深入核实,信息日报社把关不严,导致报道失实。
三、2014年放假安排2013年11月13日傍晚起,多家媒体新闻客户端以及官方微博纷纷发布据称来自中国政府网的“2014年放假安排时间表”的消息。
按照这条放假消息,2014年元旦放5天,春节放9天,元宵节放假2天,清明节放假3天,劳动节放假5天,端午节放假3天,中秋节放假3天,国庆节放假9天。
虚假新闻的案例
虚假新闻的案例虚假新闻是指一些通过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来误导公众的新闻报道。
这种新闻往往具有误导性和危害性,可能会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以下是几个虚假新闻的案例。
首先是《纽约时报》1980年9月记载的“小报拿弹药贿赂枪手”,该报道声称纽约的一家小报拿弹药贿赂了一个杀手,对自己的竞争对手展开了报复性的攻击。
然而,后来这个报道被证明是虚假的,没有任何证据来支持这个故事,最终《纽约时报》在1981年1月公开道歉。
第二个例子是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广泛传播的“希拉里邮件门”。
这个事件指控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在担任国务卿期间,使用私人邮箱处理敏感政府文件。
然而,后来FBI经过长时间的调查后得出结论,虽然希拉里确实犯了错误,但并没有犯下任何违法行为。
这个虚假报道对希拉里的选情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第三个案例是2018年中国的“外卖雷人事件”。
有一篇文章在社交媒体上疯传,声称某外卖平台的员工将外卖食品调包成一些奇特和恶心的东西。
这个事件引发了公众广泛关注,对相关企业的声誉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然而,后来调查发现这个故事完全是捏造的,没有任何真实性,作者为了吸引关注而制造了这个虚假事件。
最后一个例子是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一些虚假新闻声称喝漂白剂或者注射消毒剂可以治愈新冠病毒。
这个事件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一些人甚至尝试了这些危险的方法,导致了严重的健康问题。
然而,科学界早已明确指出这些方法是非常危险的,没有任何治疗效果,这些虚假新闻对公众的健康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虚假新闻的案例说明了虚假新闻的危害性和误导性。
这些虚假新闻可能会导致公众对事实的错误认知,进而影响公众对事件的看法和判断。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应该保持对信息的敏感性和质疑精神,不轻易相信和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
同时,媒体机构也应该加强审核和管理,严格遵守新闻伦理,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给公众。
虚假新闻的案例
虚假新闻的案例虚假新闻,指的是故意捏造、篡改事实,以获取不正当利益或达到特定目的而发布的新闻信息。
虚假新闻的存在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不仅容易导致公众的误解和恐慌,还可能破坏社会秩序和稳定。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些虚假新闻的案例,深入分析其危害和影响。
案例一,2016年“吃人肉汉堡”事件。
在2016年,一条题为“世界首例吃人肉汉堡店”的新闻在网络上疯传。
据报道,一家名为“肉体餐厅”的店铺在某地开业,提供用人肉制作的汉堡。
这一消息一经曝光,立刻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恐慌。
然而,经过调查发现,这则新闻完全是捏造出来的。
肉体餐厅并不存在,更别说使用人肉制作汉堡了。
这则虚假新闻的传播,不仅给当地商家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也给公众带来了极大的恐慌和伤害。
案例二,2018年“外星人入侵地球”谣言。
在2018年,一条谣言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声称外星人即将入侵地球。
这一谣言在短时间内引起了大量网民的恐慌和讨论,甚至有人因此做出了不理智的行为。
然而,经过专家的辟谣和调查,证实这则谣言完全是虚假的。
外星人并没有入侵地球的迹象,这一谣言纯粹是某些人故意制造出来,通过网络传播引起恐慌和混乱。
案例三,2020年“药物治愈新冠病毒”谣言。
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一些自媒体和社交平台上出现了大量声称某种药物可以治愈新冠病毒的消息。
这些消息在短时间内引起了公众的恐慌和抢购行为,甚至导致了药物的紧缺现象。
然而,经过权威部门的调查和验证,这些药物并没有治愈新冠病毒的效果,这些消息纯粹是虚假的。
这些虚假消息不仅给公众带来了恐慌,也给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带来了困难。
以上这些案例充分说明了虚假新闻的危害和影响。
虚假新闻不仅容易引起公众的恐慌和混乱,还可能导致不理智的行为和资源的浪费。
因此,我们在面对各种新闻信息时,一定要保持理性思考,不轻信谣言,避免被虚假新闻所误导。
同时,媒体和网络平台也应加强对新闻信息的审核和监管,严厉打击虚假新闻的传播,共同营造一个清朗的信息环境。
虚假新闻案例分析
虚假新闻案例分析一、案例呈现:【外国小伙扶摔倒中年女子疑遭讹诈】12月3日早上5点多,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的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国际在线”发布了一组“老外街头扶摔倒大妈遭讹”的图片,图中大妈一脸痛苦,外国小伙一脸无辜。
报道称,一名东北口音女子在经过一个骑车老外旁边时突然摔倒,随即瘫软倒地不起。
外国小伙下车急忙搀扶女子,却被女子一把揪住,自称被老外撞到腿部受伤无法行走,需要该老外负责。
外国小伙大惊失色,却被女子死死拖住。
最后双方在调解下,外国小伙不得不给付1800元“医药费”,女子方才作罢自行离开。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当天7点48分转载了此组图片。
随后,这条新闻被广泛传播。
凤凰网联系到了图片拍摄者李先生,据他介绍,12月2日上午10时30分许,他驾车路过北京朝阳区香河园路与左家庄东街路口时,看到一名四五十岁的女子摔倒在路上,一名外国男子将其扶至路边,两人发生拉扯。
凤凰网记者还联系到了外国男子的女友王女士,她证实,经检查女子有轻微的皮外伤。
稿件还证实,支付1800元是在警方的调解之下。
然而,北京警方12月3日晚回应称,外籍男子因存在无证驾驶、驾驶无牌照摩托车及交通肇事行为,将被进行处罚。
在警方监控探头拍摄的画面上,可以清晰地看到,12月2日10时33分许,一辆载有两人的摩托车转弯时在斑马线上撞上一名身穿黑色大衣的女子。
该报道被证实为虚假新闻。
二、反映问题:1部分记者对于新闻真实性的认知不足,职业素质的缺失,导致了新闻报道未经核实就随意发布,仅通过片面的采访和图片就断定事实从而写出带着巨大偏颇性的报道,给当事人带来了恶劣的影响。
2民众对于国人碰瓷现象的深恶痛绝,类似的报道一经发布便能引起网友的巨大反响,反映了民众对于这一现象的不满和愤怒,加之该报道中明显的“国别”标签,不仅反映出民众对于这一现象的羞耻,也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人民对于外国人文明素质的概念性理解,即觉得外国人比中国人更讲文明、更有素质等。
三、出现原因:1社会层面的原因其一,社会风气浮躁。
虚假新闻的案例
虚假新闻的案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传播的便捷,虚假新闻的传播也日益猖獗。
虚假新闻,指的是故意编造、篡改事实,以获取点击量或者达到特定目的而散布的消息。
虚假新闻的存在不仅会误导公众,破坏社会秩序,还会对个人、企业和国家造成严重的危害。
下面将介绍一些虚假新闻的案例,以引起大家对虚假新闻的警惕和反思。
2016年,一则关于“川普参选总统期间,曾经公开表示如果当选总统,就会解禁大麻”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上疯传。
这条消息迅速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和热议,但事实上,这是一则完全虚假的新闻。
虚假新闻的传播不仅会误导公众对候选人的认知,还会对选举结果产生影响,对政治稳定造成威胁。
2018年,一则“XX明星因涉嫌性侵被捕”的新闻在网络上迅速扩散,引起了公众的愤怒和谴责。
然而,经过调查发现,这则新闻纯属捏造,旨在炒作话题、制造舆论。
虚假新闻的传播不仅会给被害人带来不必要的伤害,还会对社会的道德风气和公共秩序造成负面影响。
除了社会新闻外,虚假新闻在科技领域也时有发生。
2019年,一则“某款智能手机因电池爆炸导致多人受伤”的新闻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引起了公众对该手机安全性的质疑。
然而,经过权威部门的调查,发现这则新闻是由竞争对手故意制造的谣言,旨在抹黑对手产品。
虚假新闻的传播不仅会对企业形象造成损害,还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对市场秩序产生负面影响。
虚假新闻的传播不仅仅是一时的误导和损害,更是对社会公平、正义和道德的挑战。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保持警惕,不轻信、不传播虚假新闻,做到理性对待信息,理性表达观点。
同时,政府、媒体、科技公司等各方也应加强监管,加大打击虚假新闻的力度,共同营造清朗的信息环境。
通过以上案例的介绍,我们不难看出,虚假新闻的危害之大。
只有通过加强监管、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和信息辨别能力,才能有效遏制虚假新闻的蔓延,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
希望大家能够认识到虚假新闻的严重性,共同努力,让我们的社会更加清朗、公正和和谐。
新闻领域的法律法规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新闻传播速度加快,信息传播范围扩大,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网络新闻虚假报道的现象。
这些虚假报道不仅误导了公众,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还可能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为了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和公正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此进行了明确规定。
以下是一起典型的网络新闻虚假报道案例。
二、案件经过2019年6月,某知名网络媒体发布了一篇题为《震惊!我国某大型企业涉嫌重大环境污染》的报道。
报道中称,该企业长期排放大量有害物质,严重污染周边环境,导致周边居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这篇报道迅速在网上引发热议,网友纷纷转发,要求有关部门彻查此事。
然而,在报道发布后的第二天,该企业所在地环保部门通过官方渠道发布通报,称报道内容严重失实,企业并未存在环境污染问题。
随后,该企业也发表声明,要求网络媒体删除虚假报道,并公开道歉。
在事实真相大白后,广大网友纷纷表示失望,认为网络媒体缺乏责任感,发布虚假报道误导公众。
经调查,该篇报道的作者为一名网络写手,为了追求点击量和热度,捏造了事实,严重违反了新闻职业道德。
三、案件处理1. 网络媒体删除虚假报道,公开道歉。
该媒体在得知报道失实后,立即删除了相关内容,并向公众公开道歉,表示将加强内部管理,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2. 对报道作者进行处罚。
有关部门依法对该报道作者进行了调查,并对其进行了行政处罚,要求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3. 加强网络新闻监管。
为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有关部门加大了对网络新闻的监管力度,要求网络媒体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确保报道真实、客观、公正。
四、案件评析1. 虚假报道的危害。
虚假报道误导公众,损害媒体公信力,破坏社会稳定。
本案中,虚假报道不仅让企业遭受名誉损害,还可能对周边居民的生活造成影响。
2. 新闻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新闻工作者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确保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本案中,报道作者为了追求点击量,捏造事实,严重违反了新闻职业道德。
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的案例
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的案例案例一:“二更食堂”低俗内容违背新闻伦理。
你知道“二更食堂”这个曾经挺火的新媒体账号不?它呀,就犯了大错。
当时有个空姐遇害的事件,这本来是个很悲惨的事情,大家都在关注如何保障女性安全、对凶手进行谴责之类的。
结果呢,“二更食堂”为了博眼球,蹭热点,写了一篇文章。
这文章的内容那叫一个低俗,把人家空姐描写得特别不堪,充满了各种不尊重和冒犯性的词汇。
从新闻伦理的角度来看,这完全违背了尊重他人、保护受害者权益的原则。
新闻应该是客观、公正、尊重人性的,而不是利用他人的悲剧去制造低俗的流量。
这事儿被曝光后,引起了公愤,二更食堂也受到了严厉的处罚,公众号被封了,这就给那些想靠走歪路来吸引眼球的媒体人一个大大的警告。
案例二:虚假新闻“纸箱馅包子”引发信任危机。
有个特别离谱的新闻事件,叫“纸箱馅包子”。
有个记者啊,不知道咋想的,就编造了一个说有不良商贩用纸箱做包子馅的新闻。
这个新闻一出来,那可不得了,大家都震惊了,都开始担心自己吃到的包子是不是有问题。
这就涉及到新闻法规和伦理的双重问题了。
从法规上讲,编造虚假新闻那就是违法的行为。
从伦理上来说,这损害了公众的信任。
你想啊,大家平时看新闻就是想知道真实的事情,结果你记者乱编,以后大家都不知道新闻还能不能信了。
后来经过调查,发现是假新闻,这个记者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这就告诉我们啊,新闻从业者得守住底线,不能为了所谓的“独家”或者“轰动效应”就乱来。
案例三:狗仔队过度侵犯明星隐私。
那些狗仔队啊,有时候真的很让人头疼。
比如说有个明星,只是想和家人安安静静地吃个饭,或者谈个恋爱。
可狗仔队呢,为了拍到所谓的“猛料”,就各种围追堵截。
有一次一个女明星和她男朋友在一个很隐蔽的小餐厅约会,狗仔队就像侦探一样,在旁边偷偷潜伏,然后拍了一堆照片。
这些照片把人家女明星约会的细节,表情啥的都拍得清清楚楚,甚至还把她男朋友的一些私人信息也给曝光了。
这就是过度侵犯明星隐私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虚假新闻报道案例【篇一:虚假新闻案例分析】虚假新闻案例分析新闻与传播学类4班莫清慧2013300710160一、案例呈现:【外国小伙扶摔倒中年女子疑遭讹诈】12月3日早上5点多,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的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国际在线”发布了一组“老外街头扶摔倒大妈遭讹”的图片,图中大妈一脸痛苦,外国小伙一脸无辜。
报道称,一名东北口音女子在经过一个骑车老外旁边时突然摔倒,随即瘫软倒地不起。
外国小伙下车急忙搀扶女子,却被女子一把揪住,自称被老外撞到腿部受伤无法行走,需要该老外负责。
外国小伙大惊失色,却被女子死死拖住。
最后双方在调解下,外国小伙不得不给付1800元“医药费”,女子方才作罢自行离开。
然而,北京警方12月3日晚回应称,外籍男子因存在无证驾驶、驾驶无牌照摩托车及交通肇事行为,将被进行处罚。
在警方监控探头拍摄的画面上,可以清晰地看到,12月2日10时33分许,一辆载有两人的摩托车转弯时在斑马线上撞上一名身穿黑色大衣的女子。
该报道被证实为虚假新闻。
二、反映问题:1部分记者对于新闻真实性的认知不足,职业素质的缺失,导致了新闻报道未经核实就随意发布,仅通过片面的采访和图片就断定事实从而写出带着巨大偏颇性的报道,给当事人带来了恶劣的影响。
2民众对于国人碰瓷现象的深恶痛绝,类似的报道一经发布便能引起网友的巨大反响,反映了民众对于这一现象的不满和愤怒,加之该报道中明显的“国别”标签,不仅反映出民众对于这一现象的羞耻,也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人民对于外国人文明素质的概念性理解,即觉得外国人比中国人更讲文明、更有素质等。
三、出现原因:1社会层面的原因其一,社会风气浮躁。
现在社会上许多人言行严重不一,台上台下,人前人后,家里家外,白天晚上,表现出了“双面人”特点。
媒体记者身处其中,不可能不受影响。
其二,管理偏于粗放。
有人把管理上的问题概括为:一是只能批外地,不能批本地。
二是只能批群众,不能批干部。
三是只能批下级,不能批上级。
四是只能党报报,不能晚报报。
五是只能延后报,不能提前报。
六是只讲什么不报,不讲什么能报。
七是只说禁止,不说解禁。
八是只说限制,不说发展。
九是只许百分之百正确,不许万分之一差错。
十是只批评,不表扬。
2媒体层面的原因社会上一些媒体,负责人眼里盯着钱,编辑记者眼里盯着分,缺乏应有的责任心和高尚感,报社把记者当成民工,记者把报社当成建筑工地,新记者不培训,拿过来就用;向记者逼稿子,就像催命鬼;记者稿子不扎实,眼挣眼闭;出现了虚假新闻,“下不为例”。
媒体自身培训、监管的失职,也是造成虚假新闻的重要客观原因。
3自身层面的原因记者本身的原因是内在原因,是根本原因,在起决定作用。
其一,责任心不强或知识能力不足。
目前媒体从业者大多较年轻,流动性较大,有些记者涉世不深,经验尚浅,知识也不全面,缺乏对新闻事件、信息的敏感和鉴别的经验,对于某些方面的虚假新闻,不能及时准确地鉴别。
还有些记者没有认真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仅凭片面的采访写新闻,结果产生虚假新闻。
其二,为追求轰动效应或个人名利不辨真伪虚实。
在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有的记者对新闻时效性、可读性的考虑往往超过了对真实性的追求。
有不少虚假新闻,记者或编辑只要再多花一点功夫核实一下,很容易发现漏洞,但是出于追求轰动效应,“抢新闻”的考虑,有些记者宁愿先登出来再说。
虽然吸引读者“眼球”的目的达到了,但却违背了新闻必须真实这个最基本的原则。
另外,有些商业机构或个人为了自我利益或其他目的,不顾公道制造新闻事件提供给新闻媒体。
虽然很多谎言漏洞百出,但新闻媒体为了在受众中引起轰动,不辨真伪虚实,甘被诱惑,结果产生了虚假新闻,误导和愚弄了广大受众,破坏了媒体的公信力。
其三,为谋取私利恶意歪曲事实或杜撰事实。
此行径虽然只是极个别现象,但其危害不容小觑。
有的记者由于利益所趋,任意虚构情节,添枝加叶,夸大细节,添油加醋。
有时由于地方利益的驱使或为了报答某人的恩惠,记者和新闻单位把明知是假的新闻也登到报纸上去。
还有少数新闻工作者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了方向,坠入“一切向钱看”的泥潭,以稿谋私,稿钱交易。
四、媒体相关报道刊播媒体:国际在线,“@人民日报” 等各大媒体官微、新闻客户端、新闻网站刊播时间:2013年12月3日相关报道:12月3日早上5点多,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的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国际在线”发布了一组“老外街头扶摔倒大妈遭讹”的图片,图中大妈一脸痛苦,外国小伙一脸无辜。
【北京街头外国小伙扶摔倒中年女子疑遭讹诈】2013年12月2日上午10时30分许,在北京朝阳区香河园路与左家庄东街路口,一名东北口音女子在经过一个骑车老外旁边时突然摔倒,随即瘫软倒地不起。
外国小伙下车急忙搀扶女子,却被女子一把揪住,自称被老外撞到腿部受伤无法行走,需要该老外负责。
外国小伙大惊失色,却被女子死死拖住。
在争执中女子行走正常无恙,并死命撕扯外国小伙,造成其衣服被撕烂。
随后该女子死命抱住了男子所骑车不撒手。
事故造成现场交通拥堵一个多小时,女子多次瘫软抽搐,坚称被外国小伙撞倒并让其负责,外国小伙被急哭。
事发不久警方赶到现场,双方前往煤炭总医院。
经医生检查、x光拍摄后诊断该女子并未受伤。
女子随即再度瘫软大呼难受。
最后在双方调解下,外国小伙不得不给付1800元医药费,女子方才作罢自行离开。
事情很快发生了逆转。
12月3日12点35分新京报网的报道《目击者:“老外扶摔倒大妈遭讹”与事实不符》提供了进一步的细节。
记者走访事发地点,采访到两位目击者,证实大妈并非“碰瓷”,当时老外骑一黑色无牌摩托,车上还带有一名女子。
其中一位目击者还提供了视频,老外不断用流利的中文骂人。
随后,北京市公安局的官方微博“@平安北京”发布了官方调查结果,经过调看路口监控视频等调查手段,最终给出了权威结论:中年女子经过人行横道时,被一外籍男子驾驶摩托车撞倒。
在现场处理过程中,倒地女子称身体不适,民警立即拨打120将其送往附近医院。
经检查,该中年女子伤情轻微。
老外无证驾驶,车辆被扣且受处罚。
五、如何应对: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新闻从业者的素质。
以职业道德教育为基础,不断提高编辑、记者廉洁从业的自觉性。
严把记者入口,新闻记者是一种崇高的职业,只有实行严格的准入制,才能提高记者队伍的纯洁性。
应当在“新闻从业资格证”和“记者证”的颁发上从严从高,减少并杜绝不够条件的人混入新闻队伍。
要加强教育培训,不管是新加入新闻队伍的年轻人,还是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老同志,都有严格再学习、再教育、再提高的过程。
教育培训是提高记者素质的基本途径,也是制止虚假新闻报道的基础工作。
应当对新闻从业人员坚持日常教育,定期培训,不断提高其思想素质和业务技能。
二、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堵塞漏洞。
以完善制度为关键,加强对编辑、记者的监督力度。
新闻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杜绝虚假新闻报道的管理规定和制度条例,对记者和相关责任人出现的虚假新闻报道问题,明确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
新闻单位管理部门应把抑制虚假新闻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用制度规范编辑、记者的从业行为。
对采访不深入造成的虚假报道,要严肃处理。
对主观故意制造虚假新闻者,造成恶劣影响的,查实后要坚决清除出新闻队伍。
四、提高信息辨别能力,明辨是非。
作为信息时代下的新闻读者,我们对于愈加庞杂的信息要注意甄别,要提升自己的科学素质,不要轻信谣言,看待问题要保持冷静与客观公正,避免受到虚假新闻的误导和欺骗。
六、看法感想:曾经互联网上有这样一句话,“有图有真相”,然而,在数字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有图却未必有真相。
图片作为新闻现场的见证,只能说表达了新闻事实的一个方面,究竟真相如何,同样需要核实。
就这个案例来看,最初给事情定性的自然是拍摄照片的记者。
正如他在12月4日发出的向事件当事人李阿姨及广大网友公开道歉信上所说:“在此事的报道上,我使用了不严谨且不详实、有倾向性且夸张的描述,导致了一场网络风波,致使李阿姨被冤枉、网友误读、部分媒体误报。
虽然我并不是故意炮制新闻以博眼球,但是我给你们带来的伤害,确是实实在在的。
”无心之失带来的深刻教训,同样值得广大媒体同行记取。
同样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是:这位记者拍好照片后上传至商业图片库,国际在线选用并发布了这条图文新闻。
对于商业图片库来说,是否负有甄别上传作品新闻真实性的责任呢?图片库的用户有很多是媒体机构,媒体机构一旦选用这些图片作品,这些作品就以新闻形态进入了公众视野。
对于图片库作品,媒体机构是否还应增加一道核实程序呢?另外,在这场虚假新闻传播的狂欢中,“@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官微的转发至关重要,虽然其后发布了澄清的消息,但这一案例也反映出传统媒体在融合媒体时代的尴尬。
如果是《人民日报》来报道此事,必定会要求记者核实后才能刊发新闻,但由于新媒体海量信息的传播要求,媒体微博只得大量转发内容,同时为了抢时效,就把核实的责任都寄予首发媒体了,似乎转发则不必承担核实的责任。
但问题在于,在网友看来,“@人民日报”是《人民日报》在社交媒体上的延伸,具有相同的可信性,一旦传播了虚假新闻,所引起的负面效果也是同样巨大。
这提醒我们,在自媒体时代,眼见未必为实,媒体更需谨言慎行。
虚假新闻,在生产的源头上的确不应存在,但其传播的过程,亦需媒体的严谨把关,唯有如此,才能有力降低虚假新闻的传播效应,减少它们的负面影响。
【篇二:媒体虚假报道案例分析】虚假新闻分析王迎雪(1118007159)广播电视编导媒体报道的应该客观事实,这是新闻界的一个共识。
不过,随着市场经济和媒介竞争的加剧,虚假新闻开始作为很多媒体卖点之一,典型案例分析。
一、挟尸要价和直播诺康死刑事件,两件事情同样涉及媒体底线问题,以及它将人的尊严放到了一个怎样的地位。
媒体真实报道看起来无可厚非,但要跟人的尊严让位。
窥私欲的膨胀不能以对个体的伤害为代价,我们都应该知道底线在哪里。
二、杨丽娟事件和杨武事件。
过度报道的事实,在利益的驱使下,媒体成了一个放大镜策划人推动整的事件的紧张,真实是第一个牺牲的东西。
媒体抛弃了旁观者的角色,主动参与事件发展甚至大力推动,这样就可以推出更加独特更吸引人的新闻,也意味着更低的成本更多的新闻资源。
媒体井喷式的报道,毫不费力的把一件事或者一个由头变成新闻热点,哪怕事实或根本不存在或者本身无关痛痒。
媒体只是需要这么一个新闻来刺激观众匮乏的注意力,事实本身没有可读性,策划的新闻,有故事一样发展高潮的新闻,才是媒体最喜欢的原料。
本来杨丽娟只是一个狂热的粉丝,微不足道,但是媒体发现了这道菜,相互争抢,循循诱导当事人,才导致了一场媒体的狂欢和一个家庭不可挽回的悲剧。
杨武,一个极其普通的强奸事件,但是加上城管贫苦大众之类的帽子以后,肯定会更加耐人寻味,所以我们需要这些兴趣点,媒体做的就是这么一个事情,把新闻做成一个故事,把新闻变成一个商品,炒作包装欺诈一应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