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师者魅力

合集下载

《师说》知识点归纳

《师说》知识点归纳

《师说》知识点归纳《师说》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论语》中的一篇,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述。

该篇主要描述了孔子对于教育与教学的看法与要求,强调了师者的重要性和学生的勤奋和刻苦的作用。

以下是《师说》的主要知识点的归纳。

一、教育的重要性孔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并且认为教育是一项神圣的事业。

他说:“君子不器。

”指出人不是天生就是君子,而是通过教育的培育和训练才能成为君子。

这表明了教育对人性的塑造和人格的发展的重要性。

二、师者的重要性孔子认为师者是教育中的关键人物,师者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

他强调要“无绝人之路,不踰人之墙”,即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独立性,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能力进行教学。

同时,孔子还提出了“诲人不倦”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要有耐心和毅力,不断倾囊相授,不厌其烦地教导学生。

三、学生的勤奋与刻苦在《师说》中,孔子强调了学生的勤奋与刻苦的重要性。

他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指出学生应该注重基础学习,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建立起专业的知识体系和道德观念。

此外,孔子还提倡“学而不厌”,即要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不停止地学习,不停止地追求进步。

四、教学的目标与方法孔子对教学的目标非常明确,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表明只有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才能培养出高尚的人格。

此外,孔子还强调要“温故而知新”,即要善于总结经验与教训,从中吸取教益,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

五、教育的实践与效果孔子强调教育的实践性和效果性。

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指出学习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体验和领会,并且要通过乐于学习和享受学习的过程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此外,孔子还认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锻炼,才能获得真正的收获和成长。

综上所述,《师说》主要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与意义、师者的重要性、学生的勤奋与刻苦、教学的目标与方法、教育的实践与效果等知识点。

读《论语》,说为师者形象

读《论语》,说为师者形象
学 而 不 厌 , 诲 人 不 倦 ,何 有 于 我 哉 ?”
2 因 材 施 教 法 。对 学 生 “问仁 ”、 .
“ 问孝 ”的 回 答 , 因人 而 异 ,绝 不 生 搬
硬 套 , 绝 不雷 同 。这 是 孔 予 教 育 思 想 的
精髓 之一 。
3 循 序 渐 进 法 。在 回 答 子 贡 的 问 题 .
否则诲也将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缺乏趣味缺乏创新的这样的诲只把学生当做储存知识的容器自然不会去关心学生的兴趣爱好更不会去关注学生的心灵和人格的健康成长了
读《 论语 》 说为师者形象 ,
◇ 馈
近 日,重读 经 典文 化名 著 《 语》, 论 处 , 不 张 扬 自 己的 功 劳 。 两人 都 想听 听 老 对 为人 师者 的形 象 有 了更 新 的理 解 。作 老 师 的 志 向。 孔 子 说 ,他 的志 向是 “ 为 为师 者 的 鼻祖 ,孔 子 的教 育 思 想 几 千 者 安 之 , 朋 友 信 之 , 少 者 怀 之 ” 就 是 。

键 。高 远 的 理 想 决 定 了 一 个 人 努 力 的 方 可 以看 出 ,孔 子 是 把 培 养 学 生 的 道 德 观 向和 拼 搏 进 取 的 目标 。 当 今 社 会 , 正 值 念 放 在 教 学 的 第 一 位 ,而 把 知 识 学 习 放 改 革 开 放 的 伟 大 时 代 ,传 承 民族 优 秀 文 在 第 二 位 。事 实 上 , 这 就 是 我们 当今 学 化 和 培 养 国 家 建 设 需 要 的 大 批 优 秀 人 校 教 育 中 所 说 的 德 育 工 作 。 自古 以来 , 才 , 是摆 在每 个 教 育 工 作 者 面 前 的艰 巨 任 务 , 也 是我 们 义 不容 辞 的神 圣 职 责 。

伟大的师者无私奉献的古今名人

伟大的师者无私奉献的古今名人

伟大的师者无私奉献的古今名人伟大的师者无私奉献,他们用智慧和爱心点亮学生的未来,为社会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

在古代和现代,有许多杰出的师者以其卓越的教学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为受人敬仰的名人。

本文将介绍几位古今名人,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感动。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也是鲜有的具备完整教育体系的创办者之一。

孔子致力于教育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他认为“教化立国”,注重德育教育。

孔子提出了“以教为民,以后生为师”的教育理念,强调教师的重要性。

他自己身体力行,常常开设课堂,传授知识和道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他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

在现代,我们也有许多无私奉献的师者。

例如,马云是中国著名的商业巨头,也是阿里巴巴集团的创始人。

然而,他并不仅仅是一个商人,他梦想着改变中国的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造者和有担当的人才。

马云创办了阿里巴巴的公益组织“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倡导“以教育的名义,为教育的未来”并捐资助学,兴办学校,帮助更多贫困地区的学生接受优质教育。

马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他的奉献精神激励了无数人。

此外,还有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为世界上第一位盲聋人通过教育接受了教育的人。

她的故事感动了全世界。

海伦·凯勒在教育师者的悉心教导下,通过触摸字母表学会了沟通的方法,学习了知识和技能,最终进入哈佛大学深造并走上了成为作家和演讲家的道路。

海伦·凯勒以自己的努力和师者的支持证明了教育的力量,激励了无数残障儿童。

最后,我们不能忘记近年来新冠疫情期间的教育工作者。

面对疫情的严峻形势,教师们积极响应,迅速转向线上教学,并付出了更多努力,确保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

他们不辞辛劳,绞尽脑汁,通过各种方式创造更好的教学环境,以保障教学质量。

孔子的教学方法

孔子的教学方法

孔子的教学方法孔子是一位“以德服人”的教育家,是中国历史上教师的光辉典范,他所体现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已成为中国教师的优良传统。

孔子的教学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孔子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将因材施教作为一个教育原则,贯穿于日常的教育工作之中。

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实行因材施教者,也是他在教育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实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

孔子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通过谈话。

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他有目的地找学生谈话,有个别谈话,也有聚众而谈。

如有一次有意识地向子路提出一个假定性的问题:“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从我者,其由与?”子路并未说话,仅以高兴默认,孔子便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二是个别观察。

他通过多方面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由表及里地洞察学生的精神世界: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单凭公开场合的表现作判断还有片面性,就要“退而省其私”;只凭一时的行为作判断还不够,还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就是要注意学生的所作所为,观看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的感情倾向,这就可以把一个人的思想面貌了解透彻了。

他在考察人的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认为不同的事务、不同的情境都可以考察人的思想品质。

第二,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在教学中,孔子把“学而知之”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

他所说的“学而知之”就是说学是求知的惟一手段,知是由学而得的。

学,不仅是学习文字上的间接经验,而且还要通过见闻获得直接经验,两种知识都需要。

他提出“博学于文”、“好古敏以求之”,偏重于古代文化、政治知识这些前人积累的间接经验。

他还提出“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孔子重视学,也重视思,主张学思并重,思学结合。

他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既反对思而不学,也反对学而不思。

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现代教育如何借鉴孔子的教育思想

现代教育如何借鉴孔子的教育思想

2010.No32作为一个班级管理者,我深深知道,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班主任管理既是个体,也是集体。

除了单个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之外,学生相互之间也会产生影响,而且这个影响还十分巨大,巨大到超过老师对他们的影响程度。

因此,笔者认为一个好的班集体氛围需要班主任用民主的方法来经营。

具体来讲,主要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尝试的:一是用制度去管理班级。

我认为,好的制度应该是公正、公平,并能够发扬民主;好的制度应该能够奖勤罚懒,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好的制度应该也是人性化的,能够充分考虑到人性的优点与弱点。

关于这一点,对于班主任来说,应该是很容易明白的。

二是营造良好班级舆论。

在具体而琐碎繁杂的班主任工作中,我经常耐心细致地教导同学们:如果有同学讲话,马上会有人来制止;有人欺负弱小,马上会有人打抱不平;损害班级荣誉的行为,马上引起众人谴责。

因为在这样的舆论监督下成长起来的班级,风气自然正,正气抬头,邪气低头。

集体舆论像一张无形的大网一样规范着每一个人的行为,对于其中的一些小的偏差能自动产生纠偏作用,我们班主任应当关注。

三是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每一个人都与生俱来的荣誉感,设法激发整个集体的荣誉感,便能够凝聚这个集体。

我认为,学校每次组织的各项比赛,是增强凝聚力的好机会。

集体里每一个成员的全情投入都是一种体验,其实,结果有时并不重要,即使拿不了名次,准备的过程,发动全班同学投入。

每一个人投入越多,体验就越深,体验越深,集体归属感就越强。

集体归属感越强,集体凝聚力就大。

好的集体,个人会以在其中为豪。

班主任还应该懂得一些集体心理辅导的技术。

就是让学生在集体中受教育,通过集体活动调整心境,明白道理。

主题班会课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好的主题班会应该主题鲜明,目标明确,由教师精心设计,尤其是准备过程中教师应起主导作用。

只要学生一起参加的活动,就包含集体心理辅导的技巧,一次集体春游,一次全班游戏,一次广播操比赛,都能对个体心理产生影响。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师教学的启示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师教学的启示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师教学的启示【摘要】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师的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培养学生的德行品质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孔子强调的仁、义、礼、智的教育理念。

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性也在现代教育中得到了充分的认可,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重视师生关系可以有效增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

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以及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借鉴孔子的教育思想可以帮助当代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实现教育目标。

未来,我们可以思考如何将孔子的教育思想融入实际教学中,推动教育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当代教师、启示、传统文化、德行品质、个性化教学、师生关系、实践与理论结合、自主学习、教学总结、融入实际教学、未来教育、发展方向。

1. 引言1.1 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当代教育中备受关注,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而孔子教育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通过学习孔子教育思想,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出德行高尚、有担当的优秀人才。

孔子教育思想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行品质。

在当今社会,德育教育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的人才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通过学习孔子教育思想,当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他们的良好品行。

借鉴孔子教育思想,当代教师还可以注重个性化教学,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个性化教学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学习传统文化尤其是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师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能力全面的优秀学生。

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1.2 孔子教育思想的影响孔子教育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教师的教学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师者影响 无处不在 如影随形

师者影响 无处不在 如影随形

这 面镜子

照 至 们 白 1 5我
子 也 辛 酸 不 经 意 在 我 们 内心
I
己 照

亮 学 生 的 未来

老 师操 太 多 的心
。 ”

次 家 访
读书 我 嘴上 答应 心 里 却 笃定 不 去


肖老 师 三 次家 访 来 请 我 去


口 重 庆 铜梁大庙 中学 : 安 荣 代
有 您 爱 的光 泽


个意外 让 我 透 心 凉 本 来
语 文 成绩 骄 傲 的 我
65


向以
衍 不 过 去 就 实话告 诉 了老 师


我 的人 生 将 如何
居 然 只考 了

老 师 没 说 什 么 就走 了


第五 天 下

被 擦亮 ?
酷评 :


分(总分

l 0 ()
分 ) 实 在让 人 心

午 放 学 肖老 师 又 来 了 尽 管 下 着
雨 衣 服 也 被 打湿


寒啊
我 觉 得 自己 不 是 读 书 的 料


肖老 师 拿 出我

个也 不 能 少 这 是



种信

做 好 了到 外 地 找 活 干 的 打算
, ,
的 卷子 对 我 说 : 你看
你 的语 文
20
念 信 念 来 于 爱心
[
视 点
哼 些
本期 话题
]

陈 明 贵

浅析论语中的教师观

浅析论语中的教师观

浅析论语中的教师观《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

在《论语》中,孔子讲述了许多关于教育的观点和思想,其中包括了许多对教师角色的阐述。

以此为切入点,本文将从孔子的教育思想方面,来浅析《论语》中的教师观。

首先,孔子非常看重教育的作用,他认为教育是统治国家的关键。

“教无常师,才无常则”(《论语》5.8)。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教育者才是教育的中心和主导者,只有良师才能教育出人才。

他们不仅具备专业知识,而且还应该传授各种文化和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素养和修养。

孔子在《论语》中宣扬了“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论语》7.8)的教育思想。

在这句话中,“传道”意味着教师要传授知识、文化、经验和成功的道路。

同时,“受业”则是教师应该在职场中成为学生的榜样,与学生共同成长,并指导学生行为规范和品德修养,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持续地增长。

此外,孔子也非常强调教师的榜样作用。

他提出:“言必行,行必果”(《论语》14.23)的观点,强调教师不仅要以言传道,更要以身作则。

教师必须做到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鼓励学生不断向着道德和知识深度的方向发展。

孔子还有着明确的教师职业道德思想。

他认为,教师首先要有高尚的情操,具备道德品质。

在记述孔子教诲子思求学时,他曾说:“君子之学也,进以尊道,退以缩失;强以为之,弱以不之”(《论语》1.7)。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他们不仅要以身作则,而且还要正直、诚信,一生都在某种程度上维护教育的高质量。

综上所述,孔子是历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和教师观深刻而独特。

他强调良师重要性,认为教师是教育的关键。

同时,他还强调教师的榜样效应,认为教师要以言传道,更重要的是以身作则。

除此之外,孔子还提出了教师职业道德,强调教师需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品格。

当然,在《论语》中我们可以找到更多的孔子教育思想和对教师的阐述,但本文已经深入探讨教师观,并不是对所有相关观点都有研究,我们可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寻找更多对教育的启示,善于借鉴经济因素,研发出更好的教育理论,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孔子有关师德的名言

孔子有关师德的名言

孔子有关师德的名言1.孔子说:“教育是无形的香火,师德是燃烧的火炬。

”2.孔子强调:“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3.孔子认为:“教育应当以德为先,师者以身作则。

”4.孔子曾说:“师者,教育中的明灯,悉心栽培学生。

”5.孔子提倡:“教育要以爱心为基,师德是造就未来的基石。

”6.孔子强调道:“师者,学生灵魂的工程师,犹如泉水滋润花朵。

”7.孔子认为:“师德应该时刻与学生共成长,引导他们走向美好的未来。

”8.孔子教导:“师者,学生的朋友和引路人,要善于引导他们养成正确的价值观。

”9.孔子强调:“师者,育人之责重于泰山,品行决定学生的品质。

”10.孔子曾说:“师者,言传身教,树立良好的榜样。

”11.孔子认为:“师德是教育的精髓,重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2.孔子教导:“师者,潜心研究学生的需求,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

”13.孔子强调:“师德要以真诚对待学生,与他们建立起信任和亲近的关系。

”14.孔子曾说:“师者,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成长,引导他们走向光明的未来。

”15.孔子认为:“师德要以尊重、理解和包容为基础,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16.孔子教导:“师者,要对学生的人格品质进行塑造与培养。

”17.孔子强调:“师德要有言传和身教并重的能力,用心呵护学生的成长。

”18.孔子曾说:“师者,有责任引导学生崇尚真、善、美,追求卓越的境界。

”19.孔子认为:“师德要有严谨治学的态度,追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20.孔子教导:“师者,应当时刻保持专业的素养,追求教育事业的卓越。

”。

论语中的孔子言传身教与师德范例

论语中的孔子言传身教与师德范例

论语中的孔子言传身教与师德范例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化之一,被誉为“儒家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作为一位传统文化学者,我对论语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中领悟到了孔子言传身教与师德范例的重要性。

首先,孔子言传身教的重要性体现在他对待学生的态度上。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教无类”、“唯德学”等观念,表明他对待学生是公正无私的。

孔子认为,教育应该以德育为基础,而不是以身份、贫富等因素来划分学生的优劣。

这种平等的态度,使得孔子成为了一位真正的师者,他不仅为学生们树立了榜样,也为后世的教育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其次,孔子言传身教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他对待学问的态度上。

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并反对空谈学问。

他认为学问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在论语中,孔子通过自己的言行示范了这一观念。

他不仅自己勤奋学习,还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实践,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使得孔子的教育方法具有了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此外,孔子言传身教的重要性还表现在他对待学生的关怀上。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了“爱人”、“爱生”等观念,表明他对学生们的关爱之情。

孔子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修养和情感,以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有责任心的人。

这种关怀的教育方式,使得孔子成为了学生们心目中的良师益友,也为后世的教育者树立了榜样。

最后,孔子言传身教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他对自己的要求上。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了“君子”、“仁”等概念,表明他对自己有着极高的要求。

孔子认为,作为一位教育者,他首先要做到自身修养的完善,才能够更好地教育学生。

他要求自己始终保持谦逊、正直和诚实的品质,以身作则,为学生们树立榜样。

这种自我要求的精神,使得孔子成为了一位真正的师者,也为后世的教育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综上所述,孔子言传身教与师德范例在论语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他对待学生的态度公正平等,对待学问的态度务实实践,对待学生的关怀体贴爱护,对自己的要求严格苛求。

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精辟言论。

在当今社会,人们赋予了教师至高无上的荣誉。

人们都喜欢使用诸如“教师,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铸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美妙的词句来描绘教师。

教师是各门知识(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的传授者,学生是各类知识的接受者、学习者。

教书的目的是育人,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成为对社会有用之才。

而育人则指的从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培养学生,让学生成为社会所认可并能为社会作贡献的人。

所以,教书育人是教师贯穿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工作。

教书育人是一个整体,不能一分为二来看待。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难免会以某种观点、方法、情绪影响学生。

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只教书不育人的老师,简单的区别在于是否自觉地既教书又育人。

那么,我们广大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呢?下面就此简单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深入了解学生是教书育人的前提条件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学生接触最多的人,一天差不多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教师接触,对于学生的言行举止方面,老师是最有发言权的人之一。

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比较普遍,他们在性格上,人生观方面都存在与过去八、九十年代的学生很多不同之处。

由于很多学生从小在“温室”环境下长大,所以有的学生经受不了挫折的打击。

对于现在身处教学的一线的教师来说,教书育人工作做得好不好,与教师有无爱人之心、知人之明关系重大。

要解决这类型的问题,我们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上观察、课后了解、书面调查,通过与学生家长的沟通,甚至家访,这样就能够深入地全面了解学生整体的和个别的思想情况与特点,从而为教书育人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书育人的必备条件“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对于学生而言,尤其是青年学生,往往把老师作为自己的楷模,甚至崇拜的对象。

因此,教师本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

我们体会到,教师本身的模范行动可以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摘要:儒学能在中国两千年的社会里产生重要影响,与孔子本人的人格魅力有着莫大的关系。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教育理想崇高,被孟子誉为“圣之时者”。

孔子的人格魅力历经千年依旧不减,他的思想与理念一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中流砥柱。

关键词:孔子学者师者智者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个人能像孔子那样被人们评头论足、津津乐道地评说了两千多年。

两千多年来,对孔子的阐述可谓多矣,正如林存光在《历史上的孔子形象》一书中指出,即使是与孔子同时代的人对其形象的描述也不一样,如墨家称其为“繁饰礼乐而崇尚无用的孔某”,庄子称其为“现世最大的盗贼”,孟子和荀子称其为“既仁且知而盈体智慧的圣人”。

这种矛盾在《论语》中也存在,他的弟子说他是“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而隐者则说他是“五谷不分、六体不勤”。

孔子形象的多样化,实是因为政治需要、学说需要、理解角度不同所造成的,实际上,真实的孔子形象一直鲜活地存在于《论语》之中,胡念贻认为:“《论语》的文学价值与艺术成就主要在于成功地刻画了孔子这个人物形象。

”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对孔子形象进行了重塑,而《论语》记录了孔子的言行,它真实地反映出孔子的原貌,为我们客观的把握孔子提供了依据,因此,我们回归《论语》探求孔子的真实形象。

一、乐于学习、孜孜不倦的学者孔子好学,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

”正是通过学习的积累,孔子一步步得到提高,终于在七十岁的时候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理想境界。

但他仍然孜孜不倦的学习,认为“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为此,他甚至把《易》的竹简都读断了三次竹简都读断了三次,留下了“韦编三绝”的故事。

孔子认为,学习就是“致其道”,这是做人、从政的必要条件。

孔子对自己的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孔子强调必须以诚恳的态度来治学,扎扎实实、信实无欺、一步一个脚印的学习。

孔子与颜回的师生关系

孔子与颜回的师生关系

孔子与颜回的师生关系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弟子中,颜回被认为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

他们之间建立起的师生关系,不仅是一段互相学习的故事,更是一种传承和发展的过程。

一、相遇与相知孔子与颜回的师生关系始于相遇。

据传,颜回是孔子的学生之一,他年轻时就有过很高的声望和才华。

当他听说孔子的学问非凡,决定拜他为师。

于是,他前往孔子所在的地方,向孔子请教学问。

孔子对颜回的才华和学习热情深感欣赏,决定收他为徒。

二、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孔子作为颜回的老师,不仅在学问上给予他指导,还在为人处世方面给予他教诲。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

他告诉颜回要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要善待他人,要尽力去帮助别人,要勇于追求真理。

孔子用自己的言行示范着这些价值观,并通过与颜回的交流,引导他明辨是非,培养他正确的价值观。

三、师生相互学习孔子与颜回的师生关系并不是单向的,他们之间是相互学习的关系。

虽然孔子是颜回的老师,但他也从颜回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颜回聪明才智,有独到的见解,他的思考方式和观点常常能够启发孔子。

在与颜回的交流中,孔子不仅教授知识,也从中汲取智慧。

这种师生相互学习的关系,使得他们之间的交流更加丰富和深入。

四、师生情深孔子与颜回的师生关系不仅仅是一种师徒关系,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

孔子对颜回非常关心和爱护,他常常对颜回说:“回,回,予乎回!无回也。

”这种深情厚意,体现了孔子对颜回的深深的爱护和期望。

颜回也对孔子充满敬意和感激之情,他常常以孔子为榜样,努力学习,为了不辜负孔子的期望。

五、师生传承孔子与颜回的师生关系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中断,相反,他们的关系在时间的推移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颜回在孔子的教导下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教育家,他将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传承下去,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

这种师生传承的关系,使得孔子的教育思想得以传播和发展,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中的教师观

论语中的教师观

浅谈孔子的教师观在《论语》中的体现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对教育进行了第一次大的改革。

此后,漫长岁月里儒学垄断了教育,重学必崇儒,崇儒必尊孔,儒学与学校教育融为一体。

儒家的教育思想成为封建教育的指导思想。

尤其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更是深刻阐述了以儒家教育思想为主导的我国古代教育在师德、师道方面的主要特点。

一、《论语》中的教师观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在他的一生中,对我国古代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孔子在近三十岁时就开展教育活动,首先创设儒家“私学”,相传其弟子达三千余人,成名者有七十二人。

虽然他在晚年还专注于整理国故,对《诗》、《书》、《礼》、《乐》、《春秋》进行了编纂和阐释,整理并发展了殷周以来的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历史遗产,但他始终忠心于教育事业,给我们后人留下的是更多、更丰富的教育经验和令万世景仰的伟大教师人格。

在《论语》这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中,主要记录了以下几方面关于孔子的教育观点。

1.关于教师的品质孔子认为,教师要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教师必须先学好,然后才能教好,学好是教好的基础。

同时,只有教师能够“学而不厌”,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孔子一生当教师,但从未停止学习。

他说:“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述而》)直到晚年,他仍在勤奋学习,“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论语·述而》)真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

教师学好是为了教好,所以“诲人不倦”是教师最可宝贵的品格,也是最崇高的精神境界。

无论什么人只要向孔子请教,他都毫无保留地教诲,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坚持教学。

在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在陈绝粮,“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史记·孔子世家》)。

当学生把他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称之为圣与仁的时候,他却自谦地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关于老师的古诗名句

关于老师的古诗名句

关于老师的古诗名句老师是我们成长中最重要的人,他(她)们不仅传授知识,更是我们的引路人、启蒙人。

他的一言一行,都会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成长轨迹。

而在中国古诗中,也存在着许多关于老师的名句,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这些美丽的句子。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这是《论语》中的名句,孔子认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儒家思想强调学生从师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一种道德的引导。

师傅是学生人生中重要而珍贵的财富,他不仅传授知识,而且通过自己的经验和智慧来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人。

2、“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这句话出自《庄子》。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传知识,更要教学生学会发掘自己内在的能力和潜力,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掌握更长远的能力,获得更高的自由度。

3、“有师颜如玉,朝珠暮璧尔。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句,他对自己的老师恭敬,认为师者是一位德高望重、仙风道骨的伟大人物,当面对他时就如同面对珍贵的宝石。

白居易的深情赞美也体现着我们面对老师时应有的态度。

4、“师心自是,师表必精。

”这是明代学者李之仪在《四书集注》的评点中提出的。

只有老师具有自我批评、无私奉献、专业精神和强烈责任感,才能够做到良好的示范作用,营造出鲜明的教育氛围,养成学生道德良好,学业优秀,乃至全面发展的良好品质。

5、“三人行必有我师。

”这是孔子的名言,意思是每一位师生关系都具有互动性和相互影响性。

孔子认为,我们可以从任何一个普通人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即使是敌人也一样,只要我们能够保持心灵的敞亮,学生之所以成长为最好的学生,可能是因为他们的老师非常出色。

6、“为人师表,忝列三品。

”这是唐杜牧《赠别孔巢父》的名句,忝列三品,即使忝列三品,也难以表达师表之重,也难以表达孔老师之伟大,孔老师的德才兼备,教育成就显赫,师德高尚,深受学生尊敬和爱戴。

7、“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这句话出自《庄子》。

作为一位出色的教育者,传授知识是我们工作中的首要任务,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教学生学习自主学习,培养他们对知识的好奇心和学习意愿,让他们不断增长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孔子关于尊师重道的话

孔子关于尊师重道的话

孔子关于尊师重道的话
1. “师者,如明灯照亮前行路啊!你看颜回对我那是多么尊重,我们不就该这样尊敬老师吗?”例子:就像我们在学校,对老师礼貌问好,认真听老师讲课,这就是尊师啊!
2. “尊重老师,那可是我们的本分呀!子路对我毕恭毕敬,这就是榜样呀!”例子:当老师指出我们的错误时,虚心接受并改正,不就是尊师重道的表现吗?
3. “老师就是智慧的源泉呀,怎能不敬重呢?就像我和我的弟子们,那是相互尊重的呀!”例子:在家里,我们对长辈的教导认真对待,这也是一种尊师重道呀!
4. “尊师重道,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呀!你想想,如果没有老师的教导,我们能有多大出息呢?”例子:课堂上不捣乱,遵守纪律,就是对老师的尊重呀!
5. “对老师的敬重,要发自内心呀!就如同曾子对我的敬重一样,那是真诚的呀!”例子:主动帮老师分担一些事情,不也是在体现尊师重道吗?
6. “不尊重老师,那怎么行呢?好比航行没有了灯塔,会迷失方向的呀!”例子:路上遇到老师,主动打招呼,热情地问候,这就是尊师呀!
7. “尊师可是美德呀,一定要传承下去!想想我的那些弟子们,多么尊师呀!”例子:努力学习,用优异的成绩回报老师,这就是对老师的敬重呀!
8. “老师的教诲要牢记呀,这就是尊师重道的表现呀!不然怎么进步呢?”例子:认真对待老师布置的作业,不敷衍,这也是尊重老师呀!
9. “尊重老师就是尊重知识呀,这道理多简单呀!看看那些有成就的人,哪个不尊师呢?”例子: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让老师的教学更有意义,就是在尊师呀!
10. “尊师重道,是做人的根本呀!这都做不到,还能做成什么事呢?”例子:毕业多年后,还能回来看望老师,表达感激之情,这就是真正的尊师重道呀!。

概述孔子的人物形象介绍

概述孔子的人物形象介绍

概述孔子的人物形象介绍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那么你知道这位圣人的人物形象是怎样的吗?如果你想知道可别错过了这篇文章,赶紧和小编我一起来了解吧!人物形象首先,孔子具有作为知识分子的形象。

他是一个博学多才、有思想见解、坚持自己理想并为之奋斗的知识分子。

他渴望国家统一,天下安定,所以他提倡宗法、礼乐制度,恢复社会等级秩序,并在现实中艰苦实践;他反对诸侯争霸战争,提倡休养生息,提倡读书人入仕做官,造福百姓。

其次,孔子具有作为师者的形象。

他是一个严于律己、推行教化、以传播祖先优秀文化传统为己任的师者。

他本人有着严于律己的人生哲学。

他自己刻苦好学,并且学为所用;他遵守世俗礼法,以身作则,堪称楷模,为人称颂,更值得学习。

他推行教化,普度众生,并以此为目的进行广泛的社会实践。

最后,孔子具有君子的形象。

孔子是一个体道悟道、追求内心解放、天人合一、带领大众走上觉悟之路的君子。

孔子倡导和树立“修身心,济俗世”的理念。

在战乱不断与礼崩乐坏的时代里,他仍然不对追求内心觉悟,希望通过思想理论的创立与形成,为社会人生找到一条出路。

他树立“君子”理想,力图使所有觉悟之人走向人生正途。

因此,他身体力行,亲身体悟大道,并且,他提倡仁爱思想及其作用。

旅游观念【孔子的远游观和近游观】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意思是君子不要留恋故土,应该通过游学四方来增长见识,实现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由此可知,孔子“重游”,反对“怀居”、“怀土”等心理和行为,甚而把贪恋安居、留恋故土作为君子与小人的分野标志。

但是孔子也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明确表达了他提倡近游的思想。

“父母在,不远游”也是儒家提倡推行孝道、侍奉双亲、注重人伦思想的体现。

那么孔子既“重游”,又反对“远游”、提倡“近游”,岂不是自相矛盾?实则非也。

孔子的近游观和远游观并不矛盾,而是对立统一的,类似于“鱼和熊掌”的关系。

孔子的师者风范

孔子的师者风范

龙源期刊网 孔子的师者风范作者:王宏国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9年第03期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

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仅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我们就可以窥见孔子师者风范之一斑。

首先,孔子是一位和蔼善诱的老师。

文章开篇孔子与弟子坐,他最先发言讲述自己的经历“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没有摆出老师的架子使气氛缓和。

然后用假设的方式提出问题:“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这样不仅创设了讨论的环境提出了问题,而且打消了学生心中的顾虑,启发学生各言其志,让学生敢于放开手脚畅所欲言。

其次,可以看出孔子十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孔子对子路不谦虚得近乎狂傲的回答并没有强硬地批评指正而只是哂之,接着就去问别的学生。

直到学生都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孔子也没有评价谁的观点正确,何人的观点错误,只是阐明自己的观点“吾与点也”。

即使三子出后,曾皙问“夫三子之言何如?”的情况下,孔子也没有说三子的观点正确与否,只是一句“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直到在曾皙的追问下才作出评价。

这样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压给学生不仅给学生以广阔的思考余地更主要的是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再次,可以看出孔子是尊重学生个性的。

对于性情急燥、谦虚不足自信有余的子路,孔子并没有用中伤的语句进行批评,而是“哂之”,留给他情面。

一直到“三子者出”曾皙追问“夫子何哂由也?”的具体问题时,孔子才指出子路的不谦虚的错误,从而对三子进行了评价。

综上,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孔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处处都体现了作为长者,身为老师的风采,不愧为我国伟大的教育家。

王宏国,教师,现居河北承德。

孔子师者文化文案

孔子师者文化文案

孔子师者文化文案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不管你是谁,只要有干肉拜师,我都会收他做弟子,努力教诲他。

《三字经》里讲:“性相近,习相远。

”每个人其实出生的时候都差不多,但是因为后天的教育所以才变得不同。

所以只要肯用心教育,那么人和人之间没有太大区别。

可以说,孔子的教育方式打破了当时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是中国最早的教育公平。

2因材施教既然有教无类,那么学生的层次肯定有诸多差异,这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资质,也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

子路问孔子:“听到了就该去做吗?”孔子回答:“家有父兄在,如何能一听到了就去做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该去做吗?”孔子回答:“听到了就该去做。

”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孔子认为:冉求做事总是退缩,所以要激励他勇敢去做;仲由行事勇气超人,所以要限制他太过刚勇。

老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教育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可以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现在很多偏科的孩子,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这是我们“因材施教”的程度还不够。

3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孔子说:“把《诗》三百篇背得很熟,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不能独立地办交涉;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王阳明说:知行合一。

只是知道却不行动,那么就等于不知道。

在学习中不断实践,在实践中不断领悟,一个人才能真正学有所成。

《论语》开篇就讲:“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一个人学习并且实践,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学习不仅要思考,还要懂得应用,只有学会了应用实践,一个人才算是真正明白真正懂得。

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书呆子,而是培养那些知行合一的人,对社会、对自己有益的人。

教师论语读后感

教师论语读后感

教师论语读后感《论语》中很多篇章都可以看到孔子对师德修养的相关论述,带给后世为师者莫大的启示,作为教育工作者看后受益匪浅,感触颇深。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教师论语读后感,欢迎阅读教师论语读后感篇一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将毕生精力贡献于教育工作,敏而好学,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是一位尽职的好教师,成为后世教师学习的楷模。

《论语》中很多篇章都可以看到孔子对师德修养的相关论述,带给后世为师者莫大的启示,作为教育工作者看后受益匪浅,感触颇深。

1、立志有恒,加强修养。

孔子强调立志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作用。

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因此,教师不仅要自身,还要教育学生确立崇高志向,树立人生理想,作为个人努力的方向。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带给我们启示: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取得的成绩也不是容易的事,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你想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要教出合格的学生,这也非一朝一夕的事,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和知识的积累。

2、自省自克,改过迁善。

道德贵在自觉,孔子特别强调从自我做起。

他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要求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人无完人,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要随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以免再次范错误,这样就会起到自我监督的作用。

孔子认为,道德准则和规范是公共利益的体现,对个人起约束作用,因此,需要克制自我,生活中没有不犯错误的人,关键是看对待错误的态度,你及时发现错误或者别人给你指出错误,你能悬崖勒马,知错就改,不断地完善自我,升华自我。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教师要尽自己的社会职责,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书育人的前提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师者魅力作者:朱香平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9年第07期被誉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孔子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老百姓叫他孔圣人,读书人称他孔夫子。

是好学、善学、乐学成就了他的博学,而博学成就了他的师者魅力!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社会剧烈动荡变革的时代,《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出身贫困,幼年丧父,青年丧母。

在竭蹶艰难的生活道路上,从不放弃读书求学,靠持之以恒地好学、善学、乐学,终成为博学多识的一代鸿儒!一,好学孔子非常重视读书学习。

一部《论语》凡20篇,共486章,计15918字,贯穿始终的是学习之道。

孔子视学习为终身事业,活到老学到老。

他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孔子喜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竟把编连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是不满意,说:“如果我能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多理解些《周易》的文字和内容了。

”这个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人们用“韦编三绝”来形容读书勤奋。

五十岁了还要学,而且想多活几年的目的竟然还是为了学习。

可见其“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学过来的,可谓“一路走来,始终如一”。

怪不得他老人家颇为自豪地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例子记载:“孔子明帝王之道,应时君之聘,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困于陈蔡,受屈于季氏、见辱于阳虎,戚戚然以至于死。

”不管是在落难穷困潦倒之时,还是在鲁国任大司寇顺风顺水之时,以至到他晚年迟暮寂寥的岁月里,孔子始终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篇中,孔子曾说:“我非生而知之,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把人的智力,按好学不好学,分为四等:“生而知之者”是上等,“学而知之者”是中等之上,“困而学之”是中等之下,“困而不学”是下等。

孔子不承认自己是上等,只承认自己好学,尤其好研究古代历史,对于古代,求知心切,学得很扎实。

努力探索追求才有所获。

孔子一再声明自己是经后天努力学习而成才的,总是强调自己是普普通通的人,靠孜孜不倦地坚持自学,才成为博学的人。

孔子认为自己的可贵之处在于“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也就是一种激情满怀、不知疲倦、永不自满的躬践精神。

子夏“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论语·子张》)的话,也可以看作是孔子好学精神的一个绝好说明:每日每月学所不知的新东西,又每目每月习已学过的东西。

学而时习,温故知新,这就是好学。

在《论语·阳货》篇中,孔子曾一口气连用六个句子,从六个不同的角度论证不好学的弊病,“好仁而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而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而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而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而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而不好学,其蔽也狂。

”一个人特别仁爱,如果他不学习,不思考,就会愚笨,也就是说容易受人愚弄;一个人特别聪明,如果他不学习,不思考,就会活得太飘忽不定。

没有根基,老在空想中逞小聪明,老荡在半空中沉不下来;一个人笃诚守信,如果他不学习,不思考,过于诚信,而不权变,就容易被人陷害;一个人特别耿直,如果不好学,不注意言辞,就容易说话尖刻,直刺人心而伤人;一个人好勇而不好学,遇事不经过脑子,不问清楚情况就处理,往往就容易干出有勇无谋的傻事,惹出一个一个本不该有的乱子;一个人刚强而不好学,就容易刚愎自用,内心难免狂妄自大。

孔子对学习的精辟议论,其实是他一生勤奋求学的总结。

他把一生取得的成就归结为善学好问。

他留给我们的心得体会是:“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二,善学1,学无常师、乃为大师孔子少时家庭“贫且贱”,没有条件上官府学校。

一辈子也绝对没有上过重点中学,进过名牌大学,没有读过硕士,更没有读过博士、博士后。

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

他做过“委吏”,即仓库的保管员;他当过“乘田”,即牧场的放牧管理员,放牛娃和牧马人;他还做过“儒”,当吹鼓手,做司仪,替人家办理丧事(《论语·述而》)。

孔子就是在人间这所社会大学里,勤奋学习,迅速成长为一个道德高尚、博学多艺的人。

《论语·子张》中记载,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问问你老师,在哪儿学的这么多东西?子贡怎么回答的呢?子贡曰:“文武之道。

未坠于地,在人。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贡说,文王武王之道,古圣先贤传下来的,从治国治世的道理到经世致用的学问,未坠于地,并没有到今天就失传、沦丧,在哪儿呢?都在人的身上,在人间的传承里。

也就是说,古往今来的学问不仅仅是刻在竹简上、写在纸上;还在不同人的身上。

《礼记》记载,孔子向“大德不官,大道不器”的山野之隐士学习,他能够“不耻下问”,以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无常师,择善而从,如朱子所言:“无一事不学,无一时不学,无一处不学。

”正是这种好学精神,造就了“出类拔萃,生民未有” (《孟子·公孙丑上》)的至圣先师。

讲门户的人,喜欢言必称师,但老师的老师是谁,颇耐琢磨。

相传孔子曾阀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但从可靠文献上没有看到孔子有过哪一个明确对他给予耳提面命、苦口婆心的老师。

倒是有许多地方记载孔子非常虚心好学。

遇到不明白的事情,总是诚心诚意地向别人请教。

有一次,孔子到太庙——鲁国国君的祖庙里去参加国君祭祖的典礼。

他一进太庙,就问这问那,几乎每一件事他都问到了。

人们见他这样。

便说他是“每事问”。

他笑了笑说:“我就是要每事问嘛。

”(《论语·八射》)“每事问”的成语便出于此。

还有一回,他和弟子驾车去晋国,一个小孩蹲在路上玩耍,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孔子叫小孩让开,可小孩站起来,指着地上用砖头、瓦片堆成的城说:“老人家,您说说,是应该车给城让路,还是城给车让路呢?”孔子觉得小孩的话很有道理,又不失礼貌,便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多大了?”小孩回答:“我叫项橐,今年7岁。

”孔子听了,很有感触,他对弟子说:“项橐7岁就很懂得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孔子就是这样,处处虚心学习,无论对方地位比自己高,还是比自己低;也无论对方的年龄比自己大,还是比自己小。

不拘场合,不论身份,有可学的东西就学,时时“敏而好学”,处处“不耻下问”,不断地寻找机会充实自己。

孔子不但学习别人好的方面,而且也善于以别人的不足引以为戒。

一个人如果张开耳目,他会发现,留心处处皆学问。

法无定法,师也未必有常师。

从而转益多师是吾师,学无常师,乃成大师。

2,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孔子认为学习的妙处在于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所谓“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对于能“举一反三”(《沦语·述而》)、“闻一得三”(《论语·季氏》)、“闻一知十” (《论语·公冶长》)或“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的学生,孔子向为赞赏,以为此方可“师逸而功倍”(《礼记·学记》)或“孺子可教”(《史记·留侯世家》)。

孔子反对记问之学,强调学习要有悟性,主张学问要与生活结合起来,与世事人生结合起来,要能学以致用。

(《论语·子路》)中有“子日: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古代诗歌很多,《诗经》305篇,传说是孔子所编。

因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所以孔子有“不学诗,无以言”之教诲。

但孔子同时也提出,如果一个人诵诗三百,把整部《诗经》熟得能倒背如流,可是,给他一个政事,让他去做。

他磕磕绊绊,内心不能做到通达透彻,什么事都完不成;让他去出使四方,办个外交谈判的事情,也不能流利地跟人家对答。

虽多,就算他诗都会背了,有那么多学问,有什么用呢?这段话表明孔子的一个态度,就是学以致用。

真正的学以致用,就是把知识落在实处。

学以致用的时候还要有变通,变通在孔子看来,是一个很高的层次。

孔子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论语·子罕》)。

一个人坚持容易,变通难。

坚持之后还要通透,这就学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这个层次最难。

学习永远不是一件僵死的事情,既然没有常师,可以无处不学,并且学以致用;那么真正的学,在今天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人,能用自己的心站在通达的大智慧上,去完成一种激活,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三,乐学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孔子好学、善学,但他一点都不以为苦。

在我们的思维定势中,往往一提到学习,马上就想到了“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就想到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就想到了“学海无涯苦作舟”……似乎一提到“学”,就离不了“苦”。

而孔子不,孔子“乐学”,以学为乐,《论语》一书中有46次用了“乐”字,其中16次与“乐学”有关。

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他还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我们现在提倡“活到老,学到老”,其实孔夫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在身体力行了,依孔子自述的话“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就是说好学、乐学不晓得老!《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较详细:“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孔子闻之,日:…由,尔何不对曰: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千百年来,无数经学家注释孔子这段话,真可谓众说纷纭、各有千秋。

但大家共同认可的是:孔子一生爱好学习而不感到疲倦,教诲别人而从不厌烦。

努力读书追求学问,所以他豁达快乐,超凡脱俗,忘记忧愁,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晚年。

孔子“读《易》韦编三绝”,这其中没有乐趣能做到吗?在《论语》中,孔子表扬最多的学生是颜回,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孔子以同样“乐学”的标准评价自己,“不改其乐”、“乐在其中”、“乐以忘忧”这都是乐学的保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