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河西地区土地荒漠化的现状,成因及其防治
甘肃河西地区沙漠化土地现状及防治对策
第28卷第16期2012年8月甘肃科技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28No.16Aug.2012甘肃河西地区沙漠化土地现状及防治对策郭鹏,王小军(甘肃省生态环境监测监督管理局,甘肃兰州730020)摘要:甘肃省河西地区是我国沙漠化发生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区现有沙漠化土地面积1166.5万hm2。
土地沙漠化对当地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多方面的危害。
为了防治和减轻河西地区的沙漠化危害,提出了几点防治对策:首先是加强法制建设,保护现有沙区植被;其次是科学制定规划,确保治理工作有序开展;第三是控制人口增长,实行生态移民,建设小城镇;第四是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第五是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活力。
关键词:河西地区;沙漠化;防治对策中图分类号:S288土地沙漠化是指各种气候区(包括极干旱、干旱、半干旱、亚湿润干旱和湿润区)在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基础上,在多风和疏松沙质地表条件下,叠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沙丘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过程[1]。
河西地区处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北部与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毗邻。
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和万里长城,是河西地区文明、繁荣的象征。
然而,“丝绸之路”如今已辉煌不再,昔日丰采荡然无存,由于自然环境的变迁和人类活动的作用,大面积的森林和草原遭到破坏,生态环境脆弱,风沙危害严重,不少地方“沙进人退”的现象依然发生,土地沙漠化危害程度不断加强[2]。
根据国家林业局的要求,甘肃省林业厅于1994年开始,每隔五年进行一次荒漠化和沙漠化监测,截至目前已进行了1994年、1999年、2004年和2009年四次监测。
本文依据2009年结束的甘肃省第四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对河西地区沙漠化土地现状及防治对策进行分析和探讨。
1沙漠化土地分布范围河西地区沙漠化土地分布范围包括酒泉市、嘉峪关市、张掖市、金昌市和武威市共计5个市(州)19个县(市、区),见表1,分属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个内陆河流域,分布区域总面积2127.1万hm2。
关于西部地区沙漠化治理的思考——以甘肃省古浪县为例
前全面完成了 2 0 1 3年治沙造林任务 3 . 5万亩 ,机关义务压
沙造林 5 3 0 6亩. 在不断实践 中, 古浪县形成 了以国有林场为
主体 、 个体承包治沙为辅助 、 全 民义 务治沙为补充的防沙治
第2 9卷 第 7期( 上) 2 0 1 3 年 7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J o u na r l o f C h i f e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部干旱缺水 ,大 面积土地荒漠化 和沙尘暴肆虐 的结果 . 因
主体 , 采取重点生态工程同义务压沙相结合的方式 , 以金色
大道 、 民调渠沿线 为重点 , 抢时间 、 抓进度 , 于部地区沙漠化 可以有效推进西部大开发. 甘肃 省古 浪县地处河西走廊东端 ,东南分别 与甘肃省 景泰、 天祝两县 相连 , 西北 与武威市凉 州区接壤 , 北邻 腾格 里沙 漠 , 为古丝绸之路要 冲. 地理坐标为北纬 3 7 。0 9 3 ’ 7 。
地 沙漠化将严 重影响着西部大开发 的脚步. 作 为西部 山区的古浪县 , 虽然结合 自身实际环境和条件 , 采取 了一 系列有 效的造
林 治沙措施 , 并取得一定成效 , 但 防沙治沙工作仍不可停滞不前 , 必须充分认识治理工作 的急迫性 与重要性 , 努力改善 西部 生
态环 境 , 为 西部 大开 发 做 好 一 个 生 态基 础 与保 障 . 关 键 词 :西部 地 区 ; 土地沙漠化 ; 防 沙治 沙
民勤绿洲荒漠化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民勤绿洲荒漠化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马尚有,白生才,张龙儒(民勤勤锋林业实验站,甘肃民勤 733300)摘要:民勤绿洲生态脆弱,生物能量低,沙化、荒漠化面积较大,是全省乃至全国风沙、荒漠化危害最严重县份之一,探究生态劣变因素,分析目前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民勤客观实际提出民勤荒漠化防治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民勤;荒漠化成因;防治对策1 自然概况民勤县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除西南一角与金昌、凉州区绿洲相接外,其余均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所包围,是一个典型半封闭内陆荒漠区。
地理位置在东径103°02′~104°02′,北纬38°05′~39°06′之间,全县辖18个乡镇,244个行政村,总人口30万,其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2%,总土地面积1.6万km2,其中沙漠、戈壁、剥蚀山地和盐碱滩地面积1.45万km2,占总面积的90.9%,绿洲面积0.15万km2,仅占总面积的9.1%。
民勤属温带大陆性极干旱气候区,具有明显的蒙新沙漠气候特征,风大沙多,干旱缺水。
气候特点是常年干燥,雨量少而集中,蒸发强烈、寒冬长、夏热短、昼夜温差悬殊、日照充足、风大沙多;据统计,平均年风沙日数139天,8级以上大风29天,最大风力11级。
沙暴日37天,年均气温7.8℃,无霜期162天,年均降水1l0 mm,而蒸发量则高达2 644 mm,为降水量的24倍,干燥度大于4。
光热资源充足,而水资源严重不足,境内无地表径流产生,当地地表水资源均为客水,唯一的地表水资源是发源于祁连山区汇流入县境内的内陆河——石羊河,是民勤绿洲赖以存在的基础和命脉。
民勤三面环沙,沙源深广,是甘肃省乃至全国荒漠化面积大、危害最严重的县份之一,绿洲内沙丘星罗棋布,风沙线长达408 km,是一块“无边沙海一叶舟之地”。
全县各类荒漠和沙化土地面积152.53万hm2,占全县总面积的94.51%,在地理和环境梯度上,处于全国荒漠化监控和防治的前沿地带。
土地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及治理措施
土地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及治理措施
土地荒漠化主要表现在土地沙漠化和土地盐碱化两个方面。
土地荒漠化是怎幺形成的呢?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相关信息,供大家参考!
1土地荒漠化是怎幺形成的自然因素
土地荒漠化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过程,它是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和脆弱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变异为荒漠化形成、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其过程缓慢,人类活动则激发和加速了荒漠化的进程,成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异常的气候条件,特别是严重的干旱条件,容易造成植被退化,风蚀加快,引起荒漠化。
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因而干旱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当气候变干时,荒漠化就发展;气候变湿润时,荒漠化就逆转。
全球变暖、北半球日益严重的干旱、半干旱化趋势等都造成荒漠化加剧。
气候因素
赤道地区的上升气流在高空向两极方向流动,由于地球旋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南北纬30°附近,大部分空气不再前进,而在高空积聚,并辐射冷却下沉,近地面气层常年保持高气压,气象学上称之为“副热带高压带”。
这一地带除亚欧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区外,其他地区气候干燥,云雨少见,而成为主要的沙漠分布区。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使土地承受的压力过重,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使土地严重退化,森林被毁,气候逐渐干燥,最终形成。
土地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及治理措施
土地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及治理措施1.气候因素:气候干旱、高温和低降水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气候因素。
极端的气候条件导致土地水分短缺,植被无法生长,从而形成荒漠。
2.土壤因素:土壤质地差、肥力低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重要土壤因素。
贫瘠的土壤难以养活和支撑植被生长,进一步导致土地的退化。
3.生物因素:过度放牧和过度砍伐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重要生物因素。
过度放牧导致土地植被被动物过度利用,无法恢复;过度砍伐导致植被大量减少,土壤暴露,进一步加剧土地荒漠化。
4.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如不合理的耕作、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等也是引发土地荒漠化的重要因素。
不合理的耕作方式破坏了土壤结构,增加了土壤侵蚀的风险;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壤质量下降。
针对土地荒漠化,可以采取以下治理措施:1.植被恢复:通过植物人工播种或引种,加快土地植被恢复的进程。
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帮助土壤保持水分,固定土壤,加速土地的恢复。
2.水资源管理:合理管理水资源,包括引水、灌溉和防止水土流失。
修建水利设施,收集雨水,增加土地水分,为植被生长提供条件。
3.控制过度放牧:强化对牧民的管理和监督,限制草原的放牧数量和时间,避免过度放牧引发土地荒漠化。
4.合理利用土地:采取科学合理的耕作方式,避免大规模破土、频繁翻耕和单一农作物种植,保持土壤的健康状态。
5.确立保护政策: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监管,依法追究违法行为,增强公众对土地保护的认识。
6.国际合作: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范围内的土地荒漠化问题。
借鉴他国的治理经验,互相学习和借鉴最佳实践。
总之,土地荒漠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都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通过科学合理的治理措施,可以减缓和遏制土地荒漠化的发展趋势,恢复土地生态环境,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荒漠化表现与防治措施(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4.人口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也是造成这里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加剧的根源。 请你解释下图,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 办法。
人口增长与荒漠化
荒漠化的表现和防治措施(以我国西北 地区为例)
点拨:
明显地描绘了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 的恶性循环过程。问题的源头就在人口的过快增长,如果 控制人口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这个恶性循环就 可以得到解决。
西部
东部
降水 少
以下 200mm以上
多
海陆位置 距海远 载畜量 小
近 大
自然景观 沙漠、戈壁
荒漠草原、草原
干旱地区 农业特色
干旱和极端干 旱地区
半干旱地区
绿洲农牧业 草原牧业、灌溉农业
荒漠化的表现和防治措施(以我国西北 地区为例)
5.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
(1)漠荒化的自然原因
(2)气候异常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荒漠化的表现和防治措施(以我国西北 地区为例)
4.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荒漠化的表现和防治措施(以我国西北 地区为例)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林体系
经过多年围封禁牧和生态治理,内蒙古浑善达 克沙地生态环境逐步好转、恢复 。
荒漠化的表现和防治措施(以我国西北 地区为例)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荒漠化的表现和防治措施(以我国西北 地区为例)
3.人为原因的主要表现
(1)过度樵采
为了增加收入 无节制采挖药、菜
严重破坏草场
人口激增 过度樵采 加速荒漠化
燃料需求多 樵采天然植物 破坏固沙植物
荒漠化的表现和防治措施(以我国西北 地区为例)
甘肃土地荒漠化与人类活动
甘肃土地荒漠化与人类活动摘要:受到各国普遍关注的荒漠化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环境与社会经济问题之一。
甘肃省地处西北内陆,大部分区域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荒漠化土地分布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既有风蚀沙化为主的风蚀荒漠化,又有水土流失为主的水蚀荒漠化,还有以不合理灌溉等人为作用为主形成的土壤盐渍荒漠化。
本文就甘肃省荒漠化土地的产生、危害及防治对策以及人类在其中的影响进行论述。
关键词:荒漠化;产生;危害;防治;荒漠化涉及到全球100余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土地资源日渐减少。
荒漠化在我国也是最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
严重的荒漠化,恶化了生态环境,加剧了贫困,全国每年因此造成的损失达540多亿元。
加快防治荒漠化,已成为全社会面临的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是中华民族谋求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大计。
1 荒漠化的概念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将荒漠化定义简要归纳为:“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的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的现象和过程。
”2 荒漠化自然和人为因素分析《防治荒漠化公约》认为:“荒漠化的成因是各种自然、生物、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因素的复杂相互作用”,归根到底是人为和自然两类因素。
可以认为荒漠化乃是人为强度活动和脆弱生态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人地关系矛盾的后果。
2.1 自然因素是其产生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风是引起土壤风蚀、土地砂质荒漠化的直接动力条件。
大风对地表、植物的风蚀破坏作用十分强烈,能极大地加速土地砂质荒漠化进程和沙化面积。
甘肃河东荒漠化区的黄土层,其抗蚀力和抗冲击力很弱,易受侵蚀,为加速水蚀荒漠化提供了物质条件。
气候干旱、地表的强烈蒸发作用是盐渍荒漠化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力条件。
而高温多风则是土地盐渍化的主要间接作用条件。
在荒漠化发生发展过程中,气候因素特别是年降水量的变化,往往可以影响荒漠化的进程。
2.2 人为过度经济活动成为其的诱发因素。
防治荒漠化公约临时秘书处在1995年6月出版的《脚踏实地》一书中指出,“最直接的成因通常是四种人类活动:过度种植使土地衰竭;过度放牧毁掉赖以防止土壤退化的植被;砍伐森林砍掉赖以固定陆地土壤的树木;而排水不良的灌溉方法则使农田变碱”。
土地沙漠化原因及林业防沙治沙措施
土地沙漠化原因及林业防沙治沙措施
沙漠化是指土地上的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土地退化,而导致土地逐渐变为沙漠的过程。
沙漠化是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人类活动是主要的原因。
造成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如下:
1.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会导致植被破坏,从而增加土壤的暴露,而过度开
垦则会破坏土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2.不合理的森林经营: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过度利用是导致森林退化和植被破坏
的重要原因之一。
3.大规模采石和开采矿产资源:这些活动也会直接破坏土地植被,导致土地的沙漠
化。
为了防止和治理土地沙漠化,林业防沙治沙措施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具体措施如
下:
1.植树造林:在适宜的区域,选择合适的树种进行植树造林,不仅可以减少水土流失,还能增加土地的绿化覆盖率,从而有效地防止沙漠化。
2.防风固沙:在沙漠化面积较大的区域,采用防风固沙措施可以有效地阻止沙漠化的
发展。
3.合理开展畜牧业:畜牧的数量和密度的调整有助于减轻草地的过度牧放,防止因过
度放牧而导致的土地退化。
4.建立生态环保区和绿化带:在合适的区域建立生态环保区和绿化带,有助于改善生
态环境,减轻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影响。
总之,防止和治理土地沙漠化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并采取多种措施进行防治。
甘肃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E
标, 其中金昌超标 3. 28 倍, 白银超标 2. 52 倍, 两城市二氧化硫 万亩, 进入 80 年代以后, 耕地减少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1980 年
排 放量占全省总量 的近 50% ; 氮氧化 物年日均值 浓度范围 在 至 1987 年的七年中, 共净减少耕地 262 万亩, 每年以平均 37. 5
D
及其对策
E
V
邓志涛 刘占忠
E
区域经济的发展, 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环境条件的优越程 占全省土地面积的 87% , 其中黄河流域占全省水地流失面积的
度。甘肃作为地处中国西北部的内陆省份, 其经济发展状况与 65. 4% , 长江流域占 13. 7% , 内陆河流域占 21% 。全省每年因水 L
环境条件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省份, 在 力而产生的土壤侵蚀总量为 6. 44 亿吨, 其中黄河流域 5. 73 亿
1. 自然因素。自然条件恶劣是造成 甘肃环境质量 低下的
N
水质劣于其保护目标, 除白龙江陇南段水质尚好外, 其它多数 主要原因。甘肃地处黄河上游, 居黄土、蒙古、青藏三大高原的
河流水体中有机污染呈日益加重趋势, 氨氮污染面广, 总大肠 交汇地带, 地域狭长, 从东南到西北长 1655 公里, 近临腾格里
的影响, 全省的沙漠、戈壁、裸地、沼泽等难利用土地面积所占 比重很大, 占总土地面积近 40% , 治理改造难度大。山地、高原 约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二, 山地高差大, 坡度陡, 植被 差, 土地贫瘠, 宜耕性差。耕地面积小, 质量差, 全省耕地垦殖率 不足总土地面积的 10% , 居全国第 26 位。人均耕地由 50 年代
初 的 5. 2 亩下降 到目 前的 2. 12 亩。 山旱 地面 积约 占 耕地 的 76. 2% , 其中约有 80% 的耕地是低产田。二是水土流失严重, 为 西部 7 省( 区) 之最。甘肃省水土流失面积共 39. 61 万平方公里,
荒漠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荒漠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荒漠化是指原本生长着植被的地区由于气候干旱、人类活动等原因,导致植被逐渐减少或消失,土地变成沙漠或半沙漠的过程。
荒漠化不仅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还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本文将就荒漠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展开论述,并提出一些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对水资源的影响荒漠化导致土壤水分的流失加剧,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河流干涸等问题。
由于缺乏水源,生态系统的恢复困难,物种的多样性减少,并会造成生态平衡的破坏。
同时,大量的沙尘暴随风而起,并对周边地区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
二、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荒漠化导致植被逐渐消失,多样性的破坏使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降。
土地的生产能力减弱,许多植物和动物无法在荒漠化的环境中生存,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甚至灭绝,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三、对土地的影响荒漠化导致土地质量下降,土壤侵蚀程度加剧,土地肥力降低,从而影响农作物和林木的生长发育。
此外,荒漠化还会导致土壤的盐渍化,进一步加剧土地的退化程度。
针对荒漠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我们应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一、加强植被的恢复和保护通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草种播种等活动,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分的蒸发和土壤的侵蚀,从而达到稳定土壤、保护水源的目的。
同时,重视对濒危植物和动物的保护,加强生态系统的复原力。
二、推行节水措施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广节水农业和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保持水流的稳定,防止地下水位的过度开采,减缓荒漠化过程。
三、加强土地治理通过合理的耕作方式、农田防护措施等,减少土壤侵蚀和盐渍化的程度,提高土地的质量。
同时,加强土地的保育,减少土地的开发程度,避免大面积的开垦造成的生态灾害。
四、加强国际合作与政策支持荒漠化问题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球范围内的挑战。
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分享先进的治理经验和技术。
同时,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荒漠化防治的支持,鼓励公众的参与与投入。
河西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的研究
下水位持续下降, 普遍 出现大片天然胡杨林及灌木 林严重退化现象 , 据民勤县林业局统计 , 位于石羊河
流域维 系 民勤绿 洲生 死存亡 的 73万 h 的人 工沙 . m 枣林 和梭梭 林 , 已有 49万 h 衰败 死 亡 并 全部 沙 . m 漠化 。 土地 沙漠 化和盐 碱化 。极其 干旱 的气候 和沙 质 疏松 的土 壤是 沙漠化 得 以形成 和发 展 的 自然 物质基 础 , 人类 对水 土 资源 的掠夺 式 开 发利 用 成 为 河 西 但 地 区土地 沙漠 化 的根 本原 因 。河西 走廊 有盐 碱荒地 84 .6 i , 有 盐 碱 化 危 害 的 耕 地 78万 h 3 76 k 另 n . m。 其 中 , 度 盐 碱 化 13 万 h 轻 .2 m ,中 度 盐 碱 化 20 .2万 h 重 度盐 碱化 37 m, .0万 h m 。年计损 失 粮
水资 源急 剧 下降 , 生 态 系统 破 坏 加 剧 。河 西 水 走廊 是 由石羊 河 、 河 和疏 勒河 三 条 河 组成 的 内陆 黑
河 流域 。河西 走廊 黑 河 流 域下 游 的 径 流量 由 2 0世
纪 5 代 的 l. O年 23×1 减 到 2 0m 0世 纪 9 0年 代 的 69 0m , 少 约 4 .% 。石 羊 河 流 域 下 游 民 . 1 1 减 X 16 勤 盆地 的径 流 量 由 2 纪 5 代 的 57 0r 0世 0年 .3X1 n
2 1 自然生 态环境 基础脆 弱 .
10×1 m . 0k 的大 型 区 域 水位 下 降 的漏 斗 , 河 流 黑
域下 游地 区水 位下 降 12~15 地 下 水 位 的下 降 . . m, 直接 导致 了上游 地 区人 们 的生活饮 用水 的 困难 和 饮
土地沙漠化原因及林业防沙治沙措施
土地沙漠化原因及林业防沙治沙措施
土地沙漠化是指土地荒漠化,被风沙侵蚀,丧失生产能力,成为一片不孕不育的沙漠。
土地沙漠化是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综合作用所引起的,主要原因有:过度开垦和乱伐
乱砍,导致森林破坏和生态系统恶化;泥沙淤积和水源枯竭,使得草地退化和荒漠化加速;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造成土地沙漠化。
为了防止土地沙漠化的加剧,林业防沙治沙措施必不可少。
林业防沙治沙措施包括土
地植树和草地恢复、防风固沙和水土保持等。
首先,土地植树和草地恢复是一种基本的治沙手段。
在沙漠化地区种植耐旱的树和草
来恢复自然生态系统,从而改善土地质量和水土保持情况。
这种措施对于减轻土地沙漠化
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防风固沙也是一种有力的防治沙漠化的方法。
如在风沙侵袭严重的地区,可以
通过植树和种草的方式来降低风沙侵蚀,从而实现固沙的目的。
一些其他的方法,如作物
间作、人工栽培和维护林地也有很大的作用,可以起到非常好的防风固沙作用。
最后,水土保持措施也是防治沙漠化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土地沙漠化的环境中,水土
流失是严重的问题。
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如建立水坝、修筑塑壤和植树种草等。
在土地沙漠化的治理中,林业防沙治沙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才能有效减轻土地沙漠化对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的不利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措施
需要在控制人类活动和肆意开垦上的同时,继续加强调查研究,探索更加高效和有效的治
理方式。
(2024版)2024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荒漠化成因和治理措施分析思路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荒漠化成因及治理措施分析思路一、知识讲解1.结合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分析其治理措施2.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二、经典高考试题1.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
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
据此完成(1)~(3)题。
(1)该固定沙丘()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2)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①风速较大②蒸腾量较大③气温较高④降水较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A.植树B.种草C.栽灌木D.自然演化解析第(1)题,读图,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沙丘深度,曲线代表土壤含水量百分比。
从空间分布上看,随着沙丘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说明浅层土壤含水量较低,深层土壤含水量高。
从时间分布上看,5月和9月土壤储水量在7%左右,含水量较高;6~8月土壤储水量在4%以下,含水量较低。
故选C。
第(2)题,读图分析,6~8月土壤含水量较低,从材料提取信息“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该地位于非季风区,夏季不受季风影响,风速较小;该地位于西北半干旱气候区,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多,但水分蒸发量大。
故选B。
第(3)题,从材料提取信息该地区“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说明人类活动干扰很小,因此保护该地区生态,最佳办法是顺应自然,让其自然演化,无需人为干涉。
故选D。
答案(1)C(2)B(3)D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
土地荒漠化原因
土地荒漠化原因
土地荒漠化是指原本肥沃的土地逐渐变得贫瘠、干燥、无法耕种的现象。
它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其中的几个原因。
1.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气候变化会导致干旱、高温等气候现象的频繁发生,这些气候现象会使土地上的植被枯萎,土壤流失更多的水分和养分,从而使土地变得更加贫瘠。
2. 不良的灌溉方式
许多地区采用不良的灌溉方式,例如过度使用地下水或河流水来灌溉农田,或者使用浇灌沙漠地区的灌溉系统。
这些不良的灌溉方式会导致土地中的水分流失过多,土壤质量下降,从而导致土地荒漠化。
3. 过度放牧
过度放牧也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一个原因。
许多地区的牧民常常过度放牧,使得草地上的植被被破坏得很严重,从而导致土地流失更多的水分和养分,最终导致土地荒漠化。
4. 沙尘暴
沙尘暴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它会导致土地的表层土壤被风吹走,进而导致土地荒漠化。
沙尘暴的发生通常与气候变化有关,尤其是干旱天气和风力增强时。
总之,土地荒漠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解决。
我们可以通过改善灌溉方式、合理利用土地、保护植被等方法来防止
和减缓土地荒漠化的发生。
甘肃地区土地沙化现状、形成原因及防沙治沙措施分析
2023年第18期现代园艺土地沙化也称“荒漠化”,泛指土地退化,具体是指因气候自然条件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的天然沙漠扩张和砂质土壤植被破坏、沙土裸露的过程。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面积较大、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相关数据可知,甘肃省现有沙化土地1217万hm2,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28.6%,其中,地处河西走廊东端的武威市,是全国土地沙化最严重的地区,严重限制了地区乃至全省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造成甘肃区域土地沙化严重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加上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象灾害频繁发生,更是对植被恢复和生长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也给区域土地沙化防治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
因此,探究甘肃地区土地沙化原因及防沙治沙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甘肃省土地沙化现状根据相关调查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22年,甘肃省荒漠化土地面积约有1.4亿hm2,沙化土地面积1213万hm2,可治理沙化土地面积361万hm2,约占沙化土地面积的29.5%。
其中,河西走廊是我国土地沙化最严重的区域,荒漠化土地面积358.4万hm2,黄河沿岸等局部地区沙化土地仍在持续扩展。
另外,全省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2.18万km2,分布在武威、金昌、张掖等地区。
省内大部分地区正在受到土地沙化的威胁和侵蚀,若不能及时改善这一问题,会进一步加剧地区沙化问题,引发一系列生态、经济、社会问题。
2甘肃省土地沙化成因2.1地理因素甘肃省地处我国内陆地区,是我国地理环境最复杂的省份,一边是极其寒冷的青藏高原,另一边则是寸草不生的戈壁沙漠,因而造就了甘肃省复杂多样的地貌特征。
境内具有高山、沙漠、戈壁、盆地、平川等多种地形,海拔1500~3000m,海拔差异大,山脉纵横交错。
同时,四周被群山峻岭所环抱,年均降水量429mm,降雨量少且气候较为干燥,因水蒸发量大,持续干旱现象突出,极不利于植物成活和生长。
2.2气候因素甘肃省跨越了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高原气候区4个温度带,由于海洋暖湿气候不易到达,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具有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年温差大且降雨量少的特点。
荒漠化土地的治理和生态恢复
荒漠化土地的治理和生态恢复荒漠化是指在半干旱和干旱区域内,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土地逐渐退化为荒漠的过程。
荒漠化地区的出现,对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人类生存都带来了很大威胁,因此治理荒漠化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科研人员的共同任务。
本文将重点探讨荒漠化土地的治理和生态恢复。
一、荒漠化土地的成因1. 自然因素荒漠化是地表水分蒸发过剩导致地下水位的下降,导致土地逐渐退化为荒漠。
干旱、低降水量、极端温度等天气因素是荒漠化的本质原因,也是最难以控制的因素之一。
2. 人类因素人类的活动直接或间接导致荒漠化。
包括移牧、非合理土地利用、过度开采水资源、过度开垦土地、非法砍伐树木等。
二、荒漠化土地的治理方法1. 植被恢复荒漠化区域内,植物起到了保护土地的重要作用。
在荒漠化的土地上,大面积、密集的植被可以有效防止土地的水分流失和风蚀。
因此恢复荒漠化地区的植被是治理荒漠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2. 水资源管理荒漠化土地缺水是造成土地退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合理管理水资源才能借助有限的水资源,使之持续利用。
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方式,包括提高农田的灌溉利用率、使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等,都是治理荒漠化的有效方法之一。
3. 土地规划与利用荒漠化是非合理土地利用和未合理开采土地资源造成的。
只有对土地规划和利用进行明确和规范管理,才能控制非合理利用土地现象发生。
在规划和利用时,要考虑土地的自然地理特征,明确土地的适用划区,珍惜和保护土地资源。
三、荒漠化土地的生态恢复方法1. 野生动植物保护恢复土地的生态环境里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
通过对土地环境的调查和对野生动植物的严格保护,可以增加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度,同时带来更好的生态效应。
2. 增强土地的自然养护能力通过保留、发展、保护原生态植被和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改变非合理人类活动造成的荒漠化形象,实现土地生态的自然恢复,增加土地的自然养护能力,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
3. 扩大覆盖面积覆盖面积扩大是提高植被恢复的有效措施之一。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荒漠化是指原本肥沃的土地退化成为贫瘠的沙漠,无法支持植被生长和农业发展。
荒漠化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因此对荒漠化的防治成为全球各国的重要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植被恢复和保护: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重要手段,通过人工种植或自然恢复方式,加强荒漠地区的植被覆盖,减少水土流失和侵蚀,提高土壤保水能力。
此外,对于植被灭绝和破坏较为严重的地区,可以考虑引入适应性强的植物物种,促进植被的恢复和保护。
2.水土保持措施:加强水土保持措施是防治荒漠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包括修筑沟渠、梯田、植被带和防护林等,以阻止水土流失和侵蚀。
此外,还可以采取人工灌溉、防风固沙措施等方式,提高荒漠地区的土壤湿度和抵抗能力。
3.抗御沙漠化:在沙漠边缘地区,可以采取抗御沙漠化的对策和措施。
例如,在沙丘区域建筑风沙林带,利用沙漠动植物的传粉和消费,提高沙漠边缘土地的植被覆盖,减少沙尘暴的发生。
此外,还可以采取挡风固沙措施,如架设防风网和人工草皮。
4.合理管理水资源:水资源是荒漠化防治的关键因素。
合理管理水资源,包括提高水利设施和用水效率,加强水资源保护和节约,可有效减少荒漠化的发生。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政府可以出台相应的法律和政策,引导公众更加重视水资源的使用和保护。
5.科技创新和应用:荒漠化防治需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技术,通过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对荒漠化的分布和发展趋势进行监测和评估,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提供依据。
此外,农田水利、灌溉设施和生态修复等领域也需要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和应用,提高荒漠化防治的效果。
6.国际合作和交流:荒漠化是全球性问题,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
因此,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共同应对荒漠化问题,是防治荒漠化的重要途径。
国家间可以开展技术交流、经验分享和资源共享,共同研究解决荒漠化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加强全球荒漠化防治的合作力度。
总之,荒漠化防治需要综合各种手段和策略,包括植被恢复和保护、水土保持措施、抗御沙漠化、合理管理水资源、科技创新和应用以及国际合作和交流等。
兰州沙漠整治工作方案
兰州沙漠整治工作方案一、背景。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沙漠化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一个严重问题。
兰州市作为中国西部的重要城市,也受到了沙漠化的威胁。
沙漠化不仅影响了兰州市的生态环境,也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兰州市政府制定了兰州沙漠整治工作方案,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改善沙漠化的状况,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目标。
1. 停止沙漠化的进程,恢复和改善受沙漠化影响的土地生态系统;2. 保护和恢复沙漠化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促进植被的恢复和生长;3. 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减少沙漠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措施。
1. 林业工程。
兰州市将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通过引种适应性强的树种,改善土地的植被覆盖率,减少土壤侵蚀,提高土地的保持力。
同时,加强对已有林地的保护和管理,防止因人为破坏而导致的植被减少和土地退化。
2. 水利工程。
兰州市将加强对水资源的调控和管理,通过修建水库、引水渠等水利设施,改善沙漠化地区的水资源状况,提高土地的湿润度,促进植被的生长。
同时,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防止过度开发和污染,保持水质的良好状态。
3. 农业工程。
兰州市将推广节水农业技术,通过改善农田的灌溉方式,减少用水量,提高用水效率,降低农田的土壤盐碱化程度,改善土地的肥力和透气性。
同时,加强对农田的保护和管理,防止因过度开垦和施肥而导致的土地退化。
4. 生态修复。
兰州市将加强对沙漠化地区的生态修复工作,通过引进适应性强的植物,改善土地的植被覆盖率,减少土壤侵蚀,提高土地的保持力。
同时,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和管理,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增加。
5. 社会宣传。
兰州市将加强对沙漠化整治工作的宣传和教育,通过举办各类宣传活动和培训班,提高当地居民对沙漠化整治工作的认识和参与度,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促进整个社会的环保氛围的形成。
四、预期效果。
通过实施兰州沙漠整治工作方案,预期将取得以下效果:1. 停止沙漠化的进程,恢复和改善受沙漠化影响的土地生态系统;2. 提高土地的植被覆盖率,减少土壤侵蚀,提高土地的保持力;3. 促进植物的生长和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增加;4. 减少沙漠化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中国西部部分地区土地沙漠化成因及防治对策
中国西部部分地区土地沙漠化成因及防治对策1.沙漠化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限制因素,其中的土地沙漠化问题又是世界公害,生活在干旱半干旱荒漠地区近14%的世界人口直接受到沙漠化的威胁,全球每年有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沙漠化土地。
在我国西部的甘肃、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陕西、西藏、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等省市区部分地区现分布有大面积(174.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18%)的沙漠化土地,而且在不断扩大(1995年至1999年的5年间全国净增沙漠化土地1.72万平方公里)。
在国家实施“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的情况下,沙漠化虽说有所遏制,但仍呈“局部治理,整体恶化”趋势。
沙漠化危害在我国已涉及30个省区841个县(市、旗)7534个乡(镇、苏木),全国每年因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
因此说,土地沙漠化是我国西部特别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资源、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加强研究和治理。
2.沙漠化的成因造成我国西部部分地区土地沙漠化的因素包括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其中自然因素是沙漠化发生发展的客观内在因素,人为因素是土地沙漠化得以发生发展加剧的社会诱发因素。
2.1沙漠化的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我国西部特别是西北内陆由于远离海洋降水少、水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日照蒸发强烈、海拔高风多风大、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大风吹蚀等自然条件造就并历史的遗留下退化的土地、劣质的土壤、沙化的漠地。
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人均淡水资源量约为世界的1/5,且南涝北旱分布不均,尤其是西北地区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均水资源量明显下降。
随着气候的暖干化,我国西部21世纪初的降水量比20世纪70年代明显减少,黄河90年代以来经常断流,伊犁河、塔里木河、疏勒河、黑河等河流近年的水量在逐年减少,流域水危机愈演愈烈。
我国西部大部分地区特别是西北各省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拔高且有许多高山阻隔,使水汽随风进入这一地区的途径和数量减少、难度加大,因而降水量少(大都在400mm以下,许多地方甚至在200mm 以下,最少的仅15.4mm);加之日照蒸发强烈(从东到西蒸发量由800mm增至3000mm),这就使西部大部分地区土地的自然水补给入不敷出、旱情加剧、气候干燥,因此形成大陆性干旱气候,严重影响了当地林草植被的发育形成和繁衍生息,导致地面植被稀少,使土地缺乏保护而易受外因侵害以至退化、沙化。
荒漠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有哪些
荒漠化的缘由及防治措施有哪些土地荒漠化是由于干旱少雨、植被破坏、过度放牧、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因素造成的一种现象,具体缘由及防治措施如下,大家快来理解一下吧。
荒漠化的缘由一、人为活动土地荒漠化是由于干旱少雨、植被破坏、过度放牧、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因素造成的一种现象,具体缘由及防治措施如下,大家快来理解一下吧。
荒漠化的缘由一、人为活动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缘由。
干旱土地的过度放牧、粗放经营、盲目开荒、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砍伐森林、不合理开矿等是人类活动加速荒漠化扩展的主要表现。
另外,不合理浇灌方式也造成了耕地次生盐渍化。
二、地理环境因素和气候因素1、〔最主要的自然因素〕干旱,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深居内陆,距海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四周高山环绕,有青藏高原阻挡。
2、多大风天气。
3、接近冬季风源地〔西伯利亚〕,地形起伏小,无高山阻挡,使大风长驱直入。
4、植被稀有,植被掩盖率低。
5、土质疏松,多沙漠〔此为荒漠化的根底〕。
6、寒流流经减温减湿。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1、过度开垦:调整土地利用构造,退耕还林还草。
2、过度放牧:家畜数量与草场承载力相适应。
3、过度樵采:实行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如太阳能等〕。
4、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合理利用水资源。
5、人为因素的根本缘由:人口增长快,人地冲突突出。
解决的根本措施:把握人口数量,进步人口素养,实行生态移民政策。
荒漠化的危害沙漠化对农业的危害特殊大。
每年4到5月正是春播季节,在沙漠化地区,往往是种子和肥料被吹走,幼苗被连根拔出,土壤水分散失,禾苗被吹干致死或被掩埋。
有的地方要反复补救,甚至误了农时。
沙漠化引起的草场退化,使适于家畜食用的优势草种渐渐削减,甚至完全丢失。
牧草变得低矮、稀疏,产量明显降低,草场载畜才能大为下降。
沙漠化造成河流、水库、水渠堵塞。
黄河年均输沙16亿吨,其中就有12亿吨来自沙漠化地区。
全国每年大约有5万多公里的灌渠常年受风沙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