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面子观
中国人的面子问题
浅析中国人的面子问题
记得晚清的一位来自美国的传教士明恩溥写了一本书《中国人的气质》,本书通过一位来自外国的传教士在中国的见闻生动详实的讲述了在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是什么样子的。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他在此书的第一章就讲到了:中国人的面子问题。
他认为,“在中国,‘面子’一词可不是单指脑袋上朝前的那一部分,而是一个语义甚多的复合词,其内涵之丰富,超出了我们的描述能力,或许还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能力。”①
“面子”是中国人一种重要和典型的社会心理现象。它不仅仅是个人现象,而是全社会的一种共同习性。我认为,中国人的面子问题是基于一种集体体制下渴望被认同的心理状态。她强烈地表现为:面子”在中国人心目中,往往代表一种声望、地位,是通过成功和炫耀而获得的.说到底,这种面子并非自我认同,而是一种通过他人的评价而得到的内心满足。中国人最爱面子.从古代到现代,在中国人的内心中根深蒂固.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布衣平民,都有这样一种爱面子的情结。
不禁让我想起了,秦末的楚汉之争,项羽兵败垓下,四面楚歌,于乌江自刎,一代霸王自刎的原因竟是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试想如果那时的项羽能够知耻而后勇,休养生息,从头来过,那么中国的历史不知道要怎么改写了!!然而,后人竟大加称赞这种只顾面子的愚蠢行径,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李清照的:“生当
①明恩溥.中国人的气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1
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种行为我认为大家应该好好反思一下,为什么我们不能正视失败,从中汲取教训,反而却一再地颂扬这种面对困境而临阵脱逃的胆小鬼呢?
中西方价值观中“面子观”的差异分析以电影《喜宴》为例
中西方价值观中“面子观”的差异分析以电影《喜
宴》为例
一、本文概述
本文旨在深入剖析中西方价值观中“面子观”的差异,并以电影《喜宴》为具体案例进行阐述。面子,作为一种文化心理现象,它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在中国文化中,面子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现象,它关乎个人的尊严、荣誉和社会地位。而在西方文化中,虽然也存在类似的概念,但其内涵和表现形式却与中国文化存在显著的差异。
电影《喜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表现手法,展现了中西方价值观在“面子观”上的冲突与融合。影片通过讲述一个中国家庭在儿子婚礼上的种种矛盾和冲突,深刻反映了中西方价值观在“面子观”上的差异。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分析中西方价值观中“面子观”的异同,并探讨其背后的文化根源和社会背景。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还可以从中汲取启示,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深入发展。这也对于推动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和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西方“面子观”的解读
面子,这一深植于中华文化的社会心理现象,是理解中国社会行为和人际关系的关键。在东方文化中,面子代表着个人的尊严、荣誉和地位,是个人在社会交往中期待获得的正向评价。人们通常会为了维护面子,采取各种策略,如送礼、请客、夸耀等,来展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价值。面子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它还关联着整个家庭和家族的名誉,因此,面子的得失往往与家族、亲友乃至整个社区息息相关。
然而,在西方文化中,“面子”这一概念并不如东方文化中那样显著。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人的独立、自主和权利,个体的行为更多是基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而非外界的评价和期望。因此,西方人在社交场合中,往往更直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而不会过多考虑如何维护面子。
论中国人的面子心理
论中国人的面子心理
第一篇:论中国人的面子心理
论中国人的面子心理
年级:班级:姓名:学号:
关键字:脸面子脸面
摘要:“脸”是个体为了迎合某一社会圈认同的形象,经过印象整饰后所表现出的认同性的心理与行为;而“面子”是这一业已形成的心理及其行为在他人心目中产生的序列地位,也就是心理地位。“面子”对我们认识中国人的确很重要,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时常感觉到,提起“面子”大家都懂,也很在乎它。那么,中国人的脸面观究竟如何呢?
一.引言:
在中国社会,由于个人是家族链条上一个摆脱不掉的分子,因此个人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事、事业功名、做官掌权的问题就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家族的期待并由此可以沾光的问题。因此,从小我们就受到这样的教导:你要好好读书,为家人争光;你要好好做人,不要给家里人丢脸。如果一个人做的事符合家族众人的期待,那么他不但自己感到非常荣耀,他的家人也会为他感到骄傲,并因此使其家人同他分享他的荣誉和资源,也会有众星捧月的感觉;反之,如果他做的事情或选择违背了家人对他的期待或以失败告终,他就感到羞耻、丢脸,不愿回到家人群体中,以免被家人羞辱或让其家人在当地感到无地自容。这就是“有脸见人”和“无脸见人”的最初含义。项羽兵败退到乌江边,临终前的一句:“我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不知震撼了多少中国人的心。可当他胜利时却也说过:“富贵不归故里,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这与我们从小就受到此一类的文化熏陶是分不开的,有一首非常流行的儿歌也表明了小孩从小就知道用功读书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其父母读的。歌词写道:“小呀嘛小二郎,背着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不怕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懒呀,没有学问,我无颜见爹娘。”在中国社会,许多事情不是个人想不想做
专题四 中国人的脸面观
Social Psychology
专题四 中国人的脸面观
3、人们如何进行印象整饰 在戈夫曼看来,日常互动中,人们总是 通过行为来表现自己以便给人留下印象。 这种表现分为两部分:控制性表达(明显 给予互动对方的表达)和流露性表达(不 甚留意或未加控制的较随便的流露)
Social Psychology
Social Psychology
专题四 中国人的脸面观
Social Psychology
专题四 中国人的脸面观
孩子的脸
Social Psychology
专题四 中国人的脸面观
劳动人 民的脸
Social Psychology
专题四 中国人的脸面观
官员的 面子
Social Psychology
表现在中国人不再倾向于通过自我的形象 来获得他人的心理地位,从而导致中国人不但 在脸面心理和与行为中偏向面子,而且还造成 脸和面子的分裂。意味着中国人的做人重心已 不落在自己的人格与品性的施展上,而是放在 以他人为重或表面应酬上,即处处考虑情面。 中国人处世原则是形成心理地位重于树立 自己的形象。
Social Psychology
专题四 中国人的脸面观
“你太给我面子了”,“真没面子”,“太有面子 了”,“你的面子好大”更是我们大家日常生活中 常用的言语。
Social Psychology
中国人际交往中的面子问题有哪些
中国人际交往中的面子问题有哪些
一、一些关于人际交往中面子的概念
1.“讲面子”
在中国人们会在任何一个情况下顾及到面子的问题。这一点很好地体现在中国人很重视年龄的差距以及身份地位的不同上。人们总是很在意自己在跟人交流过程中所处的位置。有很多“面子”的人不仅享有别人的尊敬,同时他们还拥有一些特权。
2.爱面子
俗话说:树要皮,人要脸。这对中国人来说是众所周知的。在中国的文化里,一个不重视的“脸面”的人是一个有缺陷的人,因为这人既没有道德感,也没有羞耻感。同时代的人不愿意与他为伍,社会也会把他孤立。因此“不要脸”是一句很严重的骂人的话了。
3.给面子
人们不仅可以“得到面子”,同时还可以“给面子”。一方面人们可以通过尊重、恭维奉承、赞赏、认可、好感,实现其愿望来“给别人面子”;另一方面,人们可以通过比方说不在第三者面前提起别人的错误或是无能,或者是干脆不会在公共场合下做使某人感到难看之类的事情。
二、三个关于中国人际交往中文化的概念
1.一致性文化
《论语》中说:保持和谐是保障社会秩序的第一要素。保持和谐是人际关系中的最高准则。[2]因此,能够保持上下平衡的和谐型会影响着中国人的性格特点。这也与孔子的思想有关,中庸、有度。孔子认为:人们不是一个个单独的独立体,他们生活在一个个不同的关系网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一个社会的中心,家庭。
2.地位文化
中国社会曾经几千年来都是一个建立在等级制度下的社会。因此等级制度,或是等级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因此
一个人的“面子”也是社会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说明,
中国人的面子观念
中国人的面子观念
第一篇:中国人的面子观念
中国人的面子观念
故宫博物院日前向北京市公安局赠送锦旗,感谢警方迅速破获展品被盗案。而一面写有“撼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的锦旗,引起网友质疑,称“撼”为错别字,正确用字应为“捍”。面对质疑,接受媒体采访的故宫相关负责人解释说:“‘撼’字没错,显得厚重。跟‘撼山易,撼解放军难’中‘撼’字使用是一样的。”此举引发外界更大的质疑,有语言文字方面的专家表示,“撼”字在这里肯定是错别字。
故宫博物院6日通过微博就其向北京市公安局赠送锦旗出现错字一事,向公众道歉。故宫在这份声明中说,此次赠送锦旗由保卫部门负责联系、制作,赠送前未“交院里检查”。在媒体质疑时,该部门未请示院领导,仍然坚持错误,强词夺理,不仅误导公众,而且使故宫声誉受到严重影响。
前段时间故宫失窃案可以说是震惊全国,之后的这出闹剧却又不得不让人哭笑不得。简简单单的一个错别字,却折射出来中国人深深的面子观念。在错别字被指出来时,故宫觉得会很丢面子,于是牵强解释,没曾想欲盖弥彰,不得不出来道歉,但依旧为了保全早就无存的面子包责任推到了“保卫部门”身上。
这只是千千万万个发生在中国的同样事件中的一个,足以看出中国人深深的面子观念。下面我们来具体看看中国人到底如何重视面子的:
有人这么样说道:“人人皆说面子好,面子太多亦烦恼;世人皆被面子累,抛开面子方为高。人活脸,树活皮,墙头活了一把泥。人没脸了,也就没活头了:树没皮了,也就活不成了:墙上没泥了,也就不光滑了。”人生就是一场戏,“舞台小天地,人生大舞台”,人际交往中所建立的情感关系即所谓“人情”,是面子生存的基本支柱。生活中演戏和戏里演生活都不能脱离面子这个脚本,每个人每天都在
中国人的面子观
中国人的面子观
——从中国民间俗语说起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说“面子”》一文中专论中国人的面子问题。
面子“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不想还好,一想就觉得糊涂。它是很有好几种的,每一种身份,就是一种“面子”,也就所谓“脸”。这“脸”有一条界限,如果落到这线的下面去了,即失了面子,也叫作“丢脸”。不怕“丢脸”,便是“不要脸”。但倘使做了超出这线以上的事,就“有面子”或曰“露脸”……“要面子”和“不要脸”实在也可以有很难分辨的时候。
林语堂先生在《脸与法治》一文中所言:
“中国人的脸,不但可以洗,可以刮,并且可以丢,可以赏,可以争,可以留。”
“面子”与“脸”在本义上虽然有所区别,面子指的是“物体的表面”,而脸指的是“头的前部,从额到下巴,即人的面孔。”但都是有形的存在物,既看得见也摸得着,所以在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在解释和调节社会行为中,在指中国人的社会心理时,两者是同一个意思。
中国人的面子观念虽然不是中国文化的特有产物,但中国人对“面子”的重视可以看出它在中国人心目中无与伦比的地位,所以“面子”时常会支配着和调节着中国人的社会行为。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讲面子、爱面子、争面子行为
中国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人怕没脸,树怕没皮”指的都是人十分重视脸面的存在,也暗指一个人要有廉耻之心。中国人既然如此讲面子自然而然就是爱面子,常常会为了爱面子而不惜浪费人力、财力、物力以达到其目的。俗话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人活脸,树活皮,墙头活的一把泥。”指的是人活在世上应知道什么是羞耻,什么是光荣,要有一个好名声。“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人死留名,豹死留皮”在清代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二回:“我也闹了一辈,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算是这么件事,老弟你瞧着行得行不行?”再来“打肿脸充胖子”、“鼓起腮帮子充胖子”都是比喻没有某一种本领或条件,却硬要撑门面装作有那种本领或条件。“死要面子活受罪。”它体现出来的就是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以及保持自己作为一个人所有的那种虚荣心而不惜采取的一系列自苦行为。当年的西楚霸王项羽夺得咸阳后,本该是“宜将剩勇追穷寇”,一统天下。但无奈其虚荣心太强,偏要率大军返回江东,好在父老乡亲面前显摆显摆,谋士直言进谏,他还强词夺理:“富贵不还故乡,如锦衣夜行,谁知之也?”结果给刘邦抓住战机,最后落得个“四面楚歌”、“自刎乌江”的悲惨结局,彻底丢了面子。爱面子之深令中国人会在任何机会下为自己争面子,一来避免羞愧、耻辱、尴尬等情况出现,二来维护自己高度的自尊。俗话说“人活一口气”、“佛
传统中国人的面子观
脸 面观影 响传统 中国人购房意愿及家中设计及装修 。曾经看到这 样一句话 :“ 开发商与未婚女青 年是推 动房价过快 上涨的重要 因素之 正 道 出 了 中 国的 一 种 社 会 现 象 :结 婚 没 买 房 子 很 没 面 子 。 很 多 人就是总以为拥有 自己的住宅 ,才心里觉得踏实 ,觉得 有面子 。所 以 很多人即使背着很沉重 的经济负担 ,也要 购置房子 。尤其 足即将结婚
深圳由于将在2011年举行大学生运动会所以从2010年年初政府便组织并出资统一对临街外墙已经剥落或褪色的建筑物重新油漆扮靓更有意思的是很多建筑都是仅将临街的一面粉饰一新但背街的一面却按原貌放置所以看到了好多前后两面新旧不一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筑
百 科 i 仑 坛
传 统 中 国人 的 面 子 观
丁 玲 ( 南京大学 江苏 南京 2 1 0 0 0 8 )
一
兰州大学读大二 的小 李告诉 记者 ,刚开始 的时候 他非 常抵制 请 客吃 饭 ,他也不请 同学吃饭 ,有的时候 同学 叫也不去 ,慢慢地他发 现和他 交往 的人越来越少 ,有些同学还在 背后说他很抠 门。其实小李并 不是 个吝啬 的学生 ,去年地震时全班就小李捐 的钱多 ,朋友 间谁有 困难 了他也是鼎力相助 。但是 同学之 间 的舆论 压力让他越 来越无法 承受 , 很 多时候小李都在考虑应不应该请 同学吃饭 。今年开学伊 始 ,小李主
中国人讲面子,面子到底是什么?【深度干货】
中国人讲面子,面子到底是什么?【深度干货】
我们中国人很讲究面子,那么讲面子到底是为了什么?
面子的本质核心就是:获取优越感和自卑心态的自我遮蔽!
因为面子问题轻则不欢而散,重则拔刀相向,老死不相往来比比皆是。
湖南宁乡人朱华平(化名)动起了杀妻恶念,原因是“在一些社交场合,妻子很不给他面子,让他觉得在朋友面前很没脸”;今年1月4日,夫妻再次发生争执,朱华平积怨爆发,用锤子砸死了妻子,并将尸体丢弃在家中楼下的化粪池里。
仅仅因为面子,丈夫就杀害妻子?面子对男人真的有那么重要?
答案是:面子对男人来说很重要。
中国人有讲面子的传统。中国人喜欢群聚,喜欢凑热闹,大家都在互相观望、评价,是一个讲究面子的国度。对成年人来说,面子是一种荣誉,一种证明,说明一个人混得成功,受人欢迎和尊重。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一个成年人,活得有没有成就感,最终往往体现在“面子”上——别人给不给面子,自己是不是脸上有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做人指标。我们观察一个人混得好不好,经常看别人给不给这个人面子。比如,下属家里婚丧嫁娶,领导都去了,捧场的朋友、熟人很多,我们就认为这个人混得不差,因为领导、朋友都给面子;聚会时,大家听说某人在场,就纷纷推脱不去,说明大家不想给那个人面子,那个人其实没有什么面子;
男人,怕在自己女人面前丢面子胜于在自己兄弟面前丢面子。
女人,怕在自己男人面前丢面子胜于在自己姐妹面前丢面子。
其实,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十分在乎在异性面前自己的表现,为了面子自己受的苦又有几个人知道。
关于面子的几个死穴,女人最好别说;
面子的三层次
第三 ,作 为 资信 的 面子 。早 几年 ,葛 优在 冯 小刚 的电影 《 夜宴 》中饰演皇帝 ,有一句 台词引发 笑场 ,那句 台词是—— 我泱 泱大国 ,诚信 为本。其
实 ,信 守 契 约 本 是 中 国 的传 统美 德 ,所谓 “ 一诺 千
金 ” 、 “ 子 一 言 ,驷 马难 追 ” ,虽 然 随 着社 会 商 君 业 化 发展 ,让某 些 人觉 得 老 实人 吃 亏 。
成功是面子 ,被别人肯定 、褒奖也是面子 。 于洋先 生在 《 湖 中 国 》中很通 俗地 讲述 了 江
尊 严 和 面 子 的 关 系 ,他 说 : “ 移 默 化 地 沉 积 在 百 潜 姓 之 间 的 礼 俗 制 度 ,即 所 谓 风 俗 化 的 儒 教 ,是 ‘ 面 子 ’文 化 诞 生 的 制 度 背 景 。 这 一 点 ,正 好 是 ‘ 尊 严 ’演 化成 ‘ 面子 ’的逻 辑 条件 。
宽泛和复杂一点 ,它既指 由侠士演化而来 的各种会 浮 石, 胡刚。 名 教过大 党 、帮派 、山头 ,也指庙堂之外 的所有阶层 ,甚至
包括 以各种明里暗里的方式 向庙堂的渗透 ,以及与
它发 生 的盘 根 错 节 、千丝 万 缕 的勾 连 的关 系 网 。 可 以这 样 说 ,社 会 发 展 到 现 在 ,庙 堂 与 江 湖 已
一方面 ,每个人都像往银行里存钱似 的 ,在努
中西文化面子观的差异及影响
中西文化面子观的差异及影响
一、中西方面子观之比较(一)西方人眼中的面子观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ErvingGoffman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提出了一套著名的面子理论。在《论面子功夫》中,他从社会学角度系统分析了“面子”(face)这一概念。他指出面子乃是社会互动行为中的仪式化表现。换言之,社会互动必须依赖规范才得以进行,面子概念即代表个人行为符合特定社会规范,以及借此所获得的社会支持。人们在生活中存在着普遍的面对面交流,这种交流有时需要在某种媒介作用下进行。在与人交际的过程当中,面子主要表现为个人所展现出的社会形象。个人所展现出的社会形象应具有连贯性和世俗性,凡有不依“面子规则”交际的人,必然会被视作有悖常规,使人青眼相待。美国人类学家Brown&Levinson拓展了Goffman的定义,称面子为“ 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树立的一种公众自我形象,通过与他人的交际,这种形象可以被损害,保持或增强”。该观点认为,在说话时照顾对方的面子,交往时为对方给予或者保留面子是人际交往合作的前提。按照Brown和Levinson的说法,积极面子(positiveface)和消极面子(negativeface)都是人际交往中需要考虑的问题。积极面子是希望个人正面的自我形象或个性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这就意味着积极面子得到了维护。消极面子则是不愿受制于别人,保存自我行为和选择自由,不受别人的干涉和阻挠。积极面子关系着个人的利益,常见于“给别人一个面子”这样的情境,遵守支持别人的交往原则。在交际当中主要体现为向对方表示关注并同意对方的意见
面子观念
• 消极方面 什么事情都“讲面子”、“爱面子” 导致:社会关系更趋复杂与微妙 报复手段以维护或挽回自己的面子 进退两难、无所适从的尴尬境地 违背自己的意愿,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 触犯社会规范、法律法规(懒昌鑫)
2.“面子”的个体意义 其一,“面子”是个体所拥有的社会地位与名望的象征。 其二,“面子”是个体的尊重和自尊需要的外在反映。 --给面子,伤面子, 自尊 其三,“面子”是个体追求理想人格与完善自我的主 观要求的反映。 --君子,道义,善,德才兼备
正是 因为中国人什么事情都“爱面子”、 “讲面子”,为了顾惜“面子”, 争光争气 讲排场 抖阔 盲目攀比 贪污腐化 收受贿赂 违法乱纪,等等。
•
"
人与人之间也才会 讲“人情” 顾“脸面” 重“礼节”彼此礼尚往来,相处融洽。 或者"打破情面,撕破脸皮、 翻脸不认人
二、“面子”的产生 “面子”作为反映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的社 会心理现象,虽然被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 但作为个体的中国人讲,“面子”不是中国人天生 就有的,而完全是在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通过社 会互动而逐步产生的。 --eg :孩子与母亲, 一人独自在家喝酒与在宴席上或其他正式的 场合的表现
The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end
面子观念
----一种中国人典型社会心理现象
“面子”是 中国人在社会互动 中产生 的一 种 典
浅谈面子及中国的面子文化
摘要:面子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人的面子情结源远流长甚至形成了独特的面子文化,影响着人们的面子心理也调节着社会行为和关系。面子文化的形成既与自然条件有关,更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它具有社会性和道德性的特点,并对个人心理和行为以及社会互动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面子;中国人;面子文化
一、面子的内涵
(一)国外面子概念的研究
面子的内涵是多元化的,多维化的,多层次的。许多西方学者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对面子的内涵作出了不同的界定。比如西方研究面子的代表学者戈夫曼提出面子指在特定的社会交往中,个人成功地获得其向他人声讨的同时也使他人认为他应该获得的社会正向价值,它是一种以被认可的社会属性加以描画的自我意象。戈夫曼提到了周围环境的影响并强调了社会交换和自我、他人的认同。美国人类学家布朗和列文森在沿用戈夫曼的面子概念的同时,提出了对修辞学界、语用学界和社会语言学界影响重大的面子理论,他们认为面子可分为正面面子和负面面子。正面面子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希望他的愿望受人顺从,他的自我形象被人欣赏和赞许。负面面子指的是社会成员希望其行动不被人干涉,即具有行动的自由和自主决定的自由,凡是有违交际者这种自由愿望的言语行为就是对交际者负面面子的侵犯。其强调个人行动的自由和个人愿望的满足,代表了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价值。sepener-oatey 则从面子和身份的关系分析建立了关系管理模型,认为“面子与身份都与个体本身的一些特征有关,只不过前者通常与一些受到社会积极评价的个体特征或特性相联系,而后者不仅包括社会积极评价的个体特征或特性,还包括那些受到负面评价或执行评价的那些个人特征或特性。”4此外sepener-oatey在分析日常生活交际情景中涉及的面子时还第一次使用了“面子敏感因素”。美国汉学家费正清把面子定义是一种社会性的东西,个人的尊严将从适当的行为及社会赞许中获得。“失去面子”则是由于没能遵守社会行为准则,以至于没有得到别人的称许或认可。
中国人的精神纲领——面子
中国人的精神纲领——面子
鲁迅很幽默的称:中国人精神的纲领就是面子,只要抓住面子,就相当于抓住阿Q身上的小辫子,牵他往东就往东,牵他往西就往西。我们经常会在生活中说:某个人脸皮厚、不要脸,或者说这件事办的漂亮,有面子;那件事没有办好,没面子。脸本来是个生理部位,可是我们中国所谓的“脸”含义非常丰富,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外国人简直难以理解,我们文化中关于“脸”的含义:丢脸、涨脸、脸皮厚、没脸见人、要面子、给面子、体面、有点儿面子、看我的面子。弄明白“脸”和“面子”就会明白中国人交往办事时,内心世界的运作原理并且弄懂中国生意场和官场的潜规则。
面子到底是什么呢?
面子的本质一:是社会对一个人道德、能力成就的认可。面子本质二:中国传统道德的“仁义礼智信”都是在解决如何分配资源问题或者是解决给谁面子、不给谁面子以及给多大面子的问题。
面子该如何定义呢?
我们平时都知道面子的重要,可是谁也说不清到底什么是面子。因为“面子”这个概念非常的抽象,既看不到也摸不着,全靠你的感受,很多时候难以理解。善于洞察人心的林语堂先生称:面子这个词不能翻译,也不能下定义,它好像是荣誉但又不是荣誉,它不能金钱购买,却给人以实质的光辉,它是空虚不实际的;可是男人争夺它,女人为它而死;就是这样空洞的东西,我们中国人靠它活着。面子如此玄虚,我们如何该照顾到他人面子。
说白了面子是由别人眼中来的:是和你有关系人的对你的接受和判断。总体而言面子与两类事情有关:一类是人的道德,我们称之为道德脸面。在道德脸面上老人和小孩可以得到一些宽容;一些老人不拘小节常常自嘲:老得不要脸了。或者不懂事的小孩争抢糖果,我们会说你这小孩真不要脸,没有人觉得我们说小孩是认真的。如果我们说一壮年,那么很可能引发一场难以避免的争斗。第二类:社会脸面。这类情况下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中取得社会成就,从而在社会中的地位
专题四 中国人的脸面观
专题四 中国人的脸面观
Social Psychology
专题四 中国人的脸面观
孩子的脸
Social Psychology
专题四 中国人的脸面观
劳动人 民的脸
Social Psychology
Baidu Nhomakorabea
专题四 中国人的脸面观
官员的 面子
Social Psychology
Social Psychology
专题四 中国人的脸面观
1、什么是脸、面子? 2、面子是中国人所特有的吗? 3、中国人和西方人的面子一样吗? 4、中国人脸面的特殊性
Social Psychology
专题四 中国人的脸面观
主要内容
一、脸面观的同质性结构 二、关系对脸面同质性的影响 三、从脸面的同质性走向异质性 四、中国人的脸面观
• 向来,我总不相信国粹家道德家之类的痛哭流 涕是真心,即使眼角上确有珠泪横流,也许检 查他手巾上可浸着辣椒水或生姜汁……一做戏, 则前台的架子,总与在后台的面目不相同。但 看客虽然明知是戏,只要做得像,也仍然为它 悲喜,于是这出戏就做下去了,有谁来揭穿, 他们反以为扫兴。 ——《马上支日记》
Social Psychology
——《中国人的特性》
Social Psychology
专题四 中国人的脸面观
中国人把面子看得比命还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中国人把面子看得比命还重
导语:“面子”的原意为物体的正面、表面、外表等,后引申为脸面,通常被理解为名誉、声誉、威望、商誉、信誉等。中国人的面子和几千年来重乡土和血缘的情结有关。
“给个面子吧!”这是不少中国人经常说的话。吃饭的档次要有面子,孩子的成绩要能撑面子,自己的工作要给爸妈长面子。中国人对面子的“爱”,上至达官显贵,下至普通百姓,几千年来“坚贞不渝”。
了解中国,始于“面子”
几千年来,中国人都对面子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秦国为显示国力昌盛,在临潼建了斗宝台,与其他17个国家的奇珍异宝一争高下。到了隋朝,因为爱面子,隋炀帝命人用丝绸裹树,并且免费请外国人吃饭。到了近代,慈禧为了自己的六十大寿有排场、够隆重,大肆挥霍北洋水师的军费。到了现代,中国人对面子的热情也是丝毫未减。《中国青年报》一项调查显示,93%的受访者好面子。
从心理学角度看,爱面子是正常行为,但国人却赋予面子很多特殊意义,将其看得过重。比如,有人送礼只看包装,不重内容,导致天价月饼一度盛行;工资不高却要讲潮流,花一个月工资买高档手机,结果天天吃泡面;不讲内涵只看品牌,看到包装上写着“英国皇家”、“巴黎时尚”字样,无论多少钱都要买,似乎这样就能跻身贵族行列。
这种对面子的极度渴求也让外国人难以理解。许多留学生在欧美名校课堂上三缄其口,遇到不懂的问题也不问,还装出懂了的样子,生怕被人耻笑,丢了面子。在华生活半个多世纪的美国传教士亚瑟·史密斯也曾指出,要认识中国人,必须从“面子”开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的面子观
胡先晋
黄光国译
人类学家及心理学家的研究显示:虽然人类社会的每个成员都会渴求声誉,但附于其上的价值以及追求声誉的手段却大不相同。在分析强调重点与基本态度迥异于自身文化的另一种文化时,必须牢记在心的是:即使是对于人类生活中最普遍的那些层面,每个社会都会形成不同的观念。
这类观念上的差异经常反映在语汇之中。但是真要深入了解这些观念对其传承者的完整意义,就必须仔细研究形成这些观念的情境。中国人对于研究“面子”观念之所以饶具兴味,一则因为借此可以看出人们获取声誉以及稳固或提升地位的两组标准,同时又可以了解在同一个文化架构之内各种不同的态度如何互相妥协。
这两组标准可以用两个词来加以区分。就字面来看,两个词的意思都是指身体的“脸”部。其中之一是“面子”,代表在中国广受重视的一种声誉,这是在人生历程中步步高升,借由成功和夸耀而获得的名声,也是借着个人努力或刻意经营而累积起来的声誉。要获得这种肯定,不论在任何时侯自我都必须依赖外在环境。另一个是“脸”的概念,美国人虽然略有所知,却未曾真正地了解它。这是团体对道德良好者所持有的尊敬:这种人无论遭遇任何困难,都会履行应尽的义务;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表现出自己是个正直的人。它代表社会对于自我德性之完整的信任,一旦失去它,则个人便很难继续在社群中正常运行。“脸”不但是维护道德标准的一种社会约束力,也是一种内化的自我制约力量。
由于以往未曾有人注意到这两组声誉标准的差异,因而本文将详细分析这两种观念,同时探讨它们在社交场合中的实际应用。
“脸”和“面”这两个字中,后者较前者远为古老,在古代文献中已经可以发现。早在公元前4世纪,“面”便有指涉自我与社会间之关系的象征性意义;“脸”则是比较现代的名词,《康熙字典》引用的最早典故出自元代(公元1227年至1367年)。这个字似乎起源自中国北部,而后在身体的意义上逐渐取代了“面”,而获得了某些象征性意义。同时,“面”加上无意义的虚字“子”,又发展出各种不同的意义。如今这两个字在中国北部和中部都通用,不过“脸”在长江中部各省的使用不如它在北方的范围广。然
而,此处我们虽然已经了解了“脸”和“面”所指何物,一般人并不能自觉地体会其差异。
一、脸
(一)“丢脸”
“丢脸”是团体对不道德或社会所不同意之行为的责难。严重损害社会道德规范之事,一旦为大众知悉,便构成个人品格人的污点,同时引发大家的互相责难。被发现的欺诈,被揭穿的罪行,卑劣的行为,错误的判断,为一已私利所说的谎言,任职期间有渎职行为,背弃诺言,欺骗顾客,有妇之夫和少女发生越轨行为,这些都是可能引发社会非议的一些行为,对自我而言,都是“丢脸”之事。
有位美国人在中国内地旅行时的体验,可以作为“丢脸”的一个简单例子。在一个小村庄里,她和一位农人约定,用农人的驴子作为交通工具。到了约定的日子,农人跑来说,他的驴子没空儿,要求她再等一天。因为他们早已有约在先,他坚持不让女士设法另外再找一头。他们最先在旅店中来回争论,然后吵到庭院外。围观者没人开口说话,不过有些老年人却一直摇头,口中念念有词。农人的情绪愈来愈高昂,想要证明自己是对的。最后,他调头离去,不再争论,让那位美国女士自行再找一头驴。农人已经感觉到群众的不以为然。大家对他想利用美国旅人的困境占便宜所作的非难,让他觉得“丢脸”。
1935年在北京发生的一件犯罪案是说明“丢脸”严重性的最好例子。有位大学生和一位女学生发展出非常亲密的关系。他本来答应和她结婚,但是当发现她怀孕时,却写信否认其承诺。这位女生随即到他的宿舍去找他。遍寻不着后,她随即上吊自杀。那名学生立刻被捕,并且被判10年徒刑。由于他的不负责任导致女孩走上绝路,大众对他不满的情绪达到极点。自杀本身就是一种最严厉的控诉,引起许多人议论他的恶行劣迹,让他“丢尽了脸”。不过,大众的论断并非永远站在法律这一边。如果大家认为某人所犯的罪行情有可原,虽然他必须受到法律的惩罚,可是社会大众并不认为他是一个为了私利而违反道德原则的人,他便不会“丢脸”。
在上述例子中,受害者借自杀来暴露负心汉的品格。其实,比较温和的手段也可以做到这一点。受到虐待的仆人可能对主人大发脾气,抨击他不人道的行为。学生可能因为老师犯错而出他的丑。顾客发现商人想在交易中占便宜,也可能招来一大群人,告诉他们这商人是个什么样的人。由于生意人非常珍惜本身的商誉,他们通常会对特别罗嗦的顾客让步,以免招来路人侧目。仆人、学生、顾客都可能用使其对手“丢脸”的方法,
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由于理直气壮的愤怒是弱者或欺诈不公之受害者所能掌握的正当武器,身居高位的人,诸如地方乡绅或城市中的专家学者,在和地位较低的人周旋时,必须格外审慎。这些人理应受到年纪较轻及地位较低者的尊敬,但如果他们做出违背社会期望的行为而丧失自我尊严时,社会地位愈高,他愈要维护自身的尊严,他的“脸”也愈容易受到伤害。穷人可以撙节支出,但是有钱人如果斤斤计较,便会有失体面,而引起大众非议。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和粗鲁的乡下人发生争吵,也是大失尊严之事。受教育除了累知知识外,还应当陶冶品格,所以“喝过墨水的人”比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更应当在社交行为方面表现自我节制。因为,和不识字的人公开争吵会损害自我的尊严,而让他“丢脸”。
家庭中也有地位高低之分,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比依赖家庭生活的任何一个年轻男子占有更高的地位,而且应该受到更多的尊敬;在和地位较低的人交往时,如果处置失误,便会引起较多的非议而“丢脸”。同样的,同一家族年纪相若的两个男孩,其中之一可能因为结婚而取得较高的地位。此后他的行为举止便必须像个负责任的成人,同时必须抑制自己再做出诸如吃糖和放鞭炮之类的孩提般的举动,这些事对他未婚的堂兄弟来说则属无可厚非。
有一次我因为男仆不诚实而打了他一记耳光。不管打什么人都是粗鲁的举动,尤其年轻女孩对男仆施加体罚更是有失尊严。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必须忍受家人的责备,在其他仆人眼中,我更是“丢脸”到家。没人同情我,那个男仆也没有受到其他人的非难。
国际政治上也可以找到这种例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由于英国对其他小国负有条约义务,张伯伦的姑息政策在中国就被认为是极端“丢脸”之事。为了顾及自身利益而不愿信守对弱国的承诺,既不符其自视为世上最强帝国的地位,又违背了英国领袖想被尊敬为绅士的渴望。
因此,“丢脸”的程度会因自我地位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公众在表达意见时,通常会考虑诸如贫困或被压迫等等生活中值得同情的因素,有钱人的过失经常会在其优越社会地位的参照下突显出来。运用经济上的优势地位必须以不违背道德标准为前提。居于从属地位的人,也可以利用居高位者必须维护颜面的事实。有些大学生往往会问第一次上课的讲师一些艰深的问题,如果他无法回答,而显示出他的无能,他的脸便丢光了。同样的,在生意往来中,如果债权人无法从顽强的债务人手中取得债款,他可以威胁对方:如果他公开指责对方不负责任和蓄意欺骗,后者便会丢脸。因此,债务人常躲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