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面子观
中国人注重面子的例子
中国人注重面子的例子
1. 礼仪和社交场合:在中国文化中,礼节和社交仪式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通常会给对方礼物或红包,以显示互相尊重和赞赏。
同时,人们也会注重自己的仪表和言谈举止,以保持面子和表示自己的社会地位。
2. 家庭和亲戚关系:在中国文化中,家庭和亲戚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通常会追求家庭的荣誉和地位,努力工作和拼搏,以便能够给自己的家庭带来更多的财富和尊严,从而增加自己的面子。
3. 饮食和款待:在中国文化中,饮食和款待也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通常会用一些昂贵的食材和菜肴来招待客人或亲戚,以显示家庭的财富和地位。
同时,如果客人不吃或不喝,这也可能会导致主人的面子受损。
4. 社会职称和称号:在中国文化中,社会职称和称号也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通常会追求自己的职业和社会地位,努力获得各种称号和奖励,以使自己在社会中更加受到尊重,从而增加自己的面子。
5. 送礼和接受礼物:在中国文化中,送礼和接受礼物也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通常会选择一些贵重的礼物来表示自己的诚意和关心,以赢得对方的欢心和尊重。
同时,如果对方拒绝或不接受礼物,这也可能会让送礼人失去面子。
中国人为什么死要面子,说的太好了!
中国人为什么死要面子,说的太好了!所谓面子也即脸面,是一个人被周围社会认可、接受的一种标志。
有的中国人特别讲究面子。
他们甚至宁可不讲法律、法规、不讲纪律、制度,不讲诚信、道德,也要讲究面子。
俗话说,面子大如天,面子无小事;死要面子活受罪;骂人别揭短,打人别抓脸;人要一张脸,树要一张皮;而一个人一旦失了面子就会被人耻笑,被人瞧不起。
失去面子的一方也会从此耿耿于怀,念念不忘,心存芥蒂。
中国人眼里的面子,内涵非常丰富,一般有以下四种意义:一是涉及个人的尊严问题;二是涉及个人的人格问题;三是涉及家族以及身后的社会背景问题;四是涉及对自己的能力、才华、地位、成绩的认可问题。
因此,在古老的中国,在传统观念面前,面子是相当重要的,个别时候甚至高于生命的价值。
比如,张三殴打了李四,李四到有关部门状告张三,于是张三和李四开始了调动身后的社会关系。
张三找了在县城工作的叔叔,李四找了在省城工作的姑姑。
张三的叔叔通过关系给派出所所长打了电话,李四的姑姑通过关系给公安局的副局长打了电话。
他们都希望派出所能够倾向自己的一方,能够对自己关照的人网开一面。
如果处理结果不满意就觉得失了面子,从此心中结下梁子。
比如,王五的孩子没有考上重点高中,为了上重点高中,就通过关系找到了文教局局长,局长给重点高中的校长打了电话。
如果校长没有给面子,那问题(加微信号tydhl4为好友,朋友圈文章更有种、有料。
)就大了,以后,校长再找局长办事,嘴都张不开。
所以聪明的校长都会给自己留着一些名额、指标,专门等着面子大的人来说情。
比如,农民丁一要在县城买房子,就找到了在城建局当副局长的老乡。
老乡副局长给开发商打了一个电话,一般的开发商都会给个面子,少则一套房便宜了一、二万,多的能够便宜个三、五万。
如果有那个开发商不给这个面子,那以后有什么事儿也必定疙里疙瘩。
如果给了这个副局长面子,没有给那个副局长面子,更要得罪人。
比如,派出所抓到了一个嫖客,拟定罚款3000元,当事人就开始四处找关系,先是找乡长,派出所民警天天在乡政府吃饭,所长无奈只好给了500元的面子,罚款降至2500元;当事人又找了公安局的副局长,没办法只好又降了500元,罚款改成2000元;万万没有想到当事人又找了一名副县长,再降500元,罚款只好改成1500元。
中西文化面子观的差异及影响
中西文化面子观的差异及影响中西文化面子观的差异及影响一、中西方面子观之比较(一)西方人眼中的面子观美国社会语言学家ErvingGoffman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提出了一套著名的面子理论。
在《论面子功夫》中,他从社会学角度系统分析了“面子”(face)这一概念。
他指出面子乃是社会互动行为中的仪式化表现。
换言之,社会互动必须依赖规范才得以进行,面子概念即代表个人行为符合特定社会规范,以及借此所获得的社会支持。
人们在生活中存在着普遍的面对面交流,这种交流有时需要在某种媒介作用下进行。
在与人交际的过程当中,面子主要表现为个人所展现出的社会形象。
个人所展现出的社会形象应具有连贯性和世俗性,凡有不依“面子规则”交际的人,必然会被视作有悖常规,使人青眼相待。
美国人类学家Brown&Levinson拓展了Goffman的定义,称面子为“ 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树立的一种公众自我形象,通过与他人的交际,这种形象可以被损害,保持或增强”。
该观点认为,在说话时照顾对方的面子,交往时为对方给予或者保留面子是人际交往合作的前提。
按照Brown和Levinson的说法,积极面子(positiveface)和消极面子(negativeface)都是人际交往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积极面子是希望个人正面的自我形象或个性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这就意味着积极面子得到了维护。
消极面子则是不愿受制于别人,保存自我行为和选择自由,不受别人的干涉和阻挠。
积极面子关系着个人的利益,常见于“给别人一个面子”这样的情境,遵守支持别人的交往原则。
在交际当中主要体现为向对方表示关注并同意对方的意见,与对方达成共识,或者对对方的观点表示赞许。
消极面子则指向交际者的个性,它强调个人权利,在交际中维护自身独立性的同时,表示对对方独立需求的尊重,这种消极面子不完全为群体束缚。
归纳而言,西方人的面子观强调个人面子,强调个人行动自由和个人愿望的满足,其实质是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价值观。
中国人为什么爱面子(共5篇)
中国人为什么爱面子(共5篇)第一篇:中国人为什么爱面子中国人为什么爱面子?爱面子是中国人的一大习惯,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了生活中的前规则,貌似你无法把它怎么样。
它是那么的根深蒂固,渗透到了中国人的细胞当中,而无法根除。
无论是中外的思想家,对中国人爱面子都提出过个人的看法,可谓五花八门,莫衷于是。
中国人爱面子已成定论,但中国人为什么爱面子却众说纷纭。
每一个解释都似乎很有道理,却不能完全令人信服。
面子到底是什么?中国人为什么如此的爱面子?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还是让我们看一看中国爱面子的具体表现吧!有人写到:“若把文化定义为‘社会群体的行为习惯’,那么‘爱面子’‘要脸面’算是中国人的群体特征和心理的最基本成分。
当有人向我们借钱的时候,我们心里很不情愿借给他,但我们总会为自己找各种各样的理由。
为什么我们不直接拒绝他呢?因为我们爱自己的面子,也要保住他人的面子。
我们找人办事的时候,总会说给个面子吧!好像面子比命还重要。
多日不见的几个朋友相约在餐馆聚餐,每一道菜,大家都不愿吃最后一筷子,所以每一个盘子里都是一样的要剩一些菜,‘金银小馒头’要剩一二个,朋友都说吃不下了,不能再吃了,可我觉得自己还未吃饱,想吃,却拿不动筷子。
那种虚伪真的难受,问自己,你有挥霍粮食的资本吗?为了脸面克肚子,值吗?因为爱面子,攀比在中国一直很是流行,大到城市建设,小到吃饭穿衣,动辄国际名牌,张口世界第一,就是家里养一条狗,还要经常拉到一起溜溜,溜的过程是比较的过程,但凡能找出一星半点自己的狗胜于他人的狗的地方,狗不知道有没有感觉,养狗的人顿时就觉得很有成就感,往往会面色潮红,艳若桃花,而失败者则垂头丧气,恨狗不成钢。
生儿育女就更不用说,父母再累死累活,都不能让儿女在人面前矮一分,‘苦了谁也不能苦了孩子’。
一旦孩子考个大学啥地,就跟母鸡变凤凰,是很能光宗耀祖的事情,大肆张扬一下,老少脸上都有闪光了。
爷爷们,一代一代经常讲:人有脸,树有皮;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
要给人留面子
要给人留面子
中国人讲究面子,中国人有时把面子看得比生命都重要,所谓“士可杀,不可辱”。
所以,关于面子问题,应该当做一件重要事情来看待。
给别人面子,也就是给自己留面子。
中国人特喜欢以牙还牙,所以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要尽量给对方以足够的面子,至少不至于让对方下不了台,除非对方真的是无可救药。
要给人留面子
给别人面子,是一种修养和文明的表现,并非每个人都能做到。
现代职场,现在看来靠单纯的行政命令是不行的,一个高明的领导者,需要用人格魅力影响和带动整个团队,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给手下足够的面子。
给别人面子,是一种策略和方法,运用的好,能激发下属无穷的力量,让下属知耻而后勇,基本上没有人对上级给自己面子毫不领情。
即使对方真的做错了,也要给他面子,给他以改正的机会,而不要抓住他人的缺点不依不饶。
不会给别人留面子的人,别人往往也不给他留面子,到头来往往弄得异常尴尬,与工作事业不利。
面子工程不是面子,那是虚假政绩,是糊弄洋鬼子的玩艺儿,经不住历史的检验。
给面子并非不批评,遇到问题绕着走,一味回避矛盾,当个老好人,这样人家回报的往往不是给你面子,而不不甘心或不值得给你面子。
讲面子要有原则,其很大程度上要以个人人格做后盾。
面子问题值得研究。
丢面子是什么意思?
丢面子是什么意思?丢面子是指一个人因为自己的失误、失态或被他人羞辱而感到尴尬、难堪,使自己的形象受到损害。
在中国文化中,面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它关乎一个人的尊严、社会地位和个人形象。
因此,丢面子被视为一种丢失了自尊和体面的体验。
那么,面子对于中国人来说究竟有多重要呢?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面子的概念及起源面子,源自于中国的家庭观念,是指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体面,不让别人看出自己的弱点、缺点或原则失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面子几乎无所不在,贯穿于各个方面的社会交往中,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也涉及到了家庭、朋友、同事等各个层面。
2. 面子与社会关系面子在中国社会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人们往往注重保护自己和他人的面子,以维持和谐的社会关系。
例如,在一些社交场合,人们会避免公开批评他人或揭露他人的私隐,以免伤害对方的面子。
同时,人们也会注重给予他人面子,在公共场合中称赞、提携他人,以增加对方的尊严和体面。
3. 面子与道德观念在中国文化中,面子与道德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们往往将失去面子视为一种道德败坏,因此为了维护面子,人们会在行为上更加注重道德规范和社会礼仪。
例如,在一些社交场合,人们会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力求遵守道德规范,以免丢失面子。
4. 面子与尊严面子与个人的尊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面子被视为一个人的尊严和体面的象征。
因此,当一个人丢失了面子,他不仅会感到尴尬和难堪,还会损害自己的尊严和形象。
同时,也会对他人的评价产生一定的影响。
面子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不仅仅是对个人形象的一种关注,更是涉及到社交礼仪、社会规范和道德观念等方面。
在现代社会中,面子的意义依然存在,只是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背景下表现出不同的形式。
面对丢失面子的情况,人们通常会尝试通过恢复自己的形象和信誉来重塑面子。
这可能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和代价,包括道歉、行为改变等。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应该将面子看作是一种负担或束缚,在适当的情况下,维护自己和他人的面子是一种体现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方式。
中西方价值观中“面子观”的差异分析——以电影《喜宴》为例
中西方价值观中“面子观”的差异分析——以电影《喜宴》为例导言中西方价值观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其中之一就是对待“面子观”的态度。
在中西方文化中,面子观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但两者对待面子的方式却有着巨大的差异。
本文将以电影《喜宴》为例,通过分析中国和西方的面子观差异,来探究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上的差异。
一、中西方文化中的面子观面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同文化对其有着不同的理解和重视。
起首,中华文化中的面子观是一个分外重要的观点,它代表了个人的尊严、社会地位和家族声誉,而且与亲情、友情以及社会干系密切相关。
对于中华文化,面子是需要维护和保卫的,失去面子就是失去了一切。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中的面子观并不像中国文化中那样重要。
西方人更加重视个人自由和独立,他们信任真实和坦诚,在面对问题时更倾向于直接解决。
他们追求个人价值和成就,对于外界的看法并不如中国文化中那样重要。
二、电影《喜宴》中的面子观差异《喜宴》是一部由台湾导演李安执导的电影,叙述了一个家庭为了维护家族的面子而进行的一系列喜事。
在这部电影中,中西方文化的面子观差异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起首,电影中的主人公曾经同性恋的事实成为了一个需要隐藏的面子。
在中国文化中,同性恋被视为一种丢脸的事情,因此被家庭所否定。
而在西方文化中,这并不会引起太大的关注,因为个人选择和自由是西方文化的核心。
这一差异使得电影中的家庭面临着巨大的狐疑和冲突。
其次,在电影中,主人公选择婚姻的对象受到了家族的强烈的责备和抵制,因为她来自底层社会,与传统中国家庭的期望相去甚遥。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幸福和选择是至高无上的,而在中国文化中,个人幸福往往需要顾及家庭的利益和面子。
这一差异使得电影中的主人公面临着是否坚持自己选择的逆境。
最后,在电影中,电影创设了许多笑点和尴尬的场景,尤其是在宴会上出现的错误和糗事。
这些场景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面子面子”观念,中国人往往不允诺在大众面前出现尴尬和错误,因为这会直接损害到个人和家族的面子。
第六章中国人的脸面观
第六章 中国人的脸面观
脸面让你想到什么?
有面子, 爱面子, 真丢脸, 厚脸皮, 撕破脸, 给面子, 看我面子, 死不要脸, 给脸不要脸, 死要面子活受罪 ……
何为脸面
脸面是社会、他人或自己评价一个人(或自 己)拥有的有形的或无形的各类成就之后所 产生的认可度。 各类成就的内容:社会地位、心理地位、政 治权力、学术素养、道德声誉、个人财富、 社会资源(如人际关系等)
讲脸面 秀脸面 爱脸面 争脸面 给脸面 留脸面 丢脸面 损脸面 撕脸面 双脸面 不要脸面 死要面子
脸面行为的文化根基
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提倡和谐社会的建立。 而和谐社会是有阶级性的,即有差序格局的,从而形 成了“礼”。 礼治社会赋予每个人一定的身份和角色。 脸面则意味着一个人的身份和角色。
脸面的功能
印象管理功能 印象管理(印象整饰):通过控制他人获得的信息, 试图影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行为的过程。 面子是巨大的无形资产,可获得尊敬、羡慕、赞美、 尊严、信心、自尊。 社会规范与控制功能 社会交换功能 赢得他人同情与信任的功能
脸面行为
脸面行为的心理机制
羞耻心 荣誉心 互利心 自卑或炫耀心理 自尊或自强心 威慑或威信
面子功夫
消极的面子功夫: 打肿脸充胖子;水涨船高策略;水落石出策略;阿Q 心理; 积极的面子功夫: 三层:己我均不失面子,虽达不到预定目的,但不违 己意;己我均不失面子,达到预定目的,且不违己 意;己我均不失面子,且增强面子,超出预期地实 现目的。
面子功夫
维护或增强他人面子的功夫 谦虚礼貌待人 扩大或缩小表情 给人留有余地 委婉表达己意 给人台阶下 适当表达自己的己面子的功夫 加强自我修养:以德服人、以技服人 事先声明性行为 躲避 通过中间人交涉
中西面子观的差异
中西面子观的差异【摘要】面子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中西文化对于面子的定义与涵盖内容上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影响着交际中礼貌言语对于面子的协同。
了解不同文化在协同面子时所使用的礼貌原则可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面子中西文化礼貌原则差异一、引言英汉两种语言表达礼貌时都注意到了面子问题。
而面子问题又是人们交往时彼此要考虑的社会因素。
人们不仅要尽力维护自己的面子, 还要时刻关注他人的面子不受损害。
面子是人们交际中的心理现实,而维护面子是言语交际的最终目的,并且是普遍的语言现象。
但是,两种语言对面子的理解以及如何有效地协同交际双方的面子却不无差异。
二、中国的“面子观”与西方的面子理论1.中国的“面子观”虽然脸面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概念,但是给脸面下个定义却非易事,其中广受引用的定义是由美国汉学家费正清提出的。
他认为面子是一种社会性的东西,个人的尊严将从适当的行为及社会赞许中获得。
“失去面子”则是由于不能遵照行为法则,以至于在别人看来出处于不利地位。
在中国,面子是调节和支配中国人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则。
面子行为就是维持社会关系和谐与稳定的工具性行为。
中国人为了面子,一般不会轻易地拒绝他人的请求,即使是一时不能满足他人的请求,也会采取其他一些不久或补偿性的行为。
这样,就达到了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中国人的面子观念虽然不是中国文化的特有产物,但中国人对“面子”的爱护,“面子”在中国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确是无与伦比的,“面子”时常支配和调节着中国人的社会行为。
2.西方的面子理论在西方,面子的概念最早是由Erving Goffman 提出来的。
他将面子定义为一个人积极正面社会价值。
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社会人,人们不可避免的要进行交际,在交际过程中, 面子就表现为个体拥有的社会形象。
后来Brown 和Levinson把面子定义为:每个社会成员希望拥有的个人自我形象。
面子分为两类:消极面子和积极面子。
积极面子是指在交际活动中,个人的正面形象或“个性”,包括希望这种自我形象受到赞许的愿望。
电影中透露的国人面子观
电影中透露的国人面子观电影是一种流行文化,通过电影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
国人的面子观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人的一种文化理念。
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国人面子观的不同表现。
一、国人面子观的概念国人面子观是指个人为了维护自己或家族、集体的形象而采取的一种行为、态度以及心理现象。
面子观扼要概括了中国人的行事风格:强调礼仪、谦虚谨慎、注重形象、讲究面子,同时重视人际关系,借以维持个人、群体的地位和尊严。
二、电影中的国人面子观1.家有儿女这部电影描绘了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日常生活,众多镜头中透露出的都是家人之间的面子观念。
比如孩子们参加比赛,家长们就会为孩子的表现而感到大为自豪,如果孩子输了比赛,父母们就会无比失落,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持家庭形象和面子。
2.霸王别姬应该说,这部电影中对国人面子观的表现是最为深刻的。
霸王别姬是一部关于中国戏曲文化的电影,通过电影中两位男主角之间的情感纠葛,展现了中国传统观念中的“男儿有泪不轻弹”、“男女授受不亲”等旧观念。
电影中的面子观一直贯穿始终,从张世平为了保住自己的面子不愿当“老伴”到程蝶衣回避自己的真实情感以维护自己的形象,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国人面子观的现象。
3.功夫作为一部喜剧电影,功夫中自然也有国人面子观的表现。
功夫是一部以中国传统武术为主题的电影,通过主角所遭遇的一系列挫折,电影向观众展现了国人面对挫折时所表现出来的面子观。
小星爷的角色香港土著则是充满了香港本地人对于内地观光者的误解,因为对内地的骄傲和对他们之间文化冲突的不解,香港土著的面子观显得相对傲慢和排外。
三、国人面子观的影响国人面子观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在很多方面都会产生影响,比如人际关系、个人行为以及社会风气等方面。
在人际关系方面,国人面子观的表现会影响人际关系的亲密度和信任度。
在个人行为方面,国人面子观会影响个人的行为决策,使其更多的考虑自己的形象和面子。
在社会风气方面,国人面子观会导致社会上的许多负面现象,如虚荣心盛行、污染环境的行为屡禁不止等。
中国人讲面子,面子到底是什么?【深度干货】
中国人讲面子,面子到底是什么?【深度干货】我们中国人很讲究面子,那么讲面子到底是为了什么?面子的本质核心就是:获取优越感和自卑心态的自我遮蔽!因为面子问题轻则不欢而散,重则拔刀相向,老死不相往来比比皆是。
湖南宁乡人朱华平(化名)动起了杀妻恶念,原因是“在一些社交场合,妻子很不给他面子,让他觉得在朋友面前很没脸”;今年1月4日,夫妻再次发生争执,朱华平积怨爆发,用锤子砸死了妻子,并将尸体丢弃在家中楼下的化粪池里。
仅仅因为面子,丈夫就杀害妻子?面子对男人真的有那么重要?答案是:面子对男人来说很重要。
中国人有讲面子的传统。
中国人喜欢群聚,喜欢凑热闹,大家都在互相观望、评价,是一个讲究面子的国度。
对成年人来说,面子是一种荣誉,一种证明,说明一个人混得成功,受人欢迎和尊重。
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
一个成年人,活得有没有成就感,最终往往体现在“面子”上——别人给不给面子,自己是不是脸上有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做人指标。
我们观察一个人混得好不好,经常看别人给不给这个人面子。
比如,下属家里婚丧嫁娶,领导都去了,捧场的朋友、熟人很多,我们就认为这个人混得不差,因为领导、朋友都给面子;聚会时,大家听说某人在场,就纷纷推脱不去,说明大家不想给那个人面子,那个人其实没有什么面子;男人,怕在自己女人面前丢面子胜于在自己兄弟面前丢面子。
女人,怕在自己男人面前丢面子胜于在自己姐妹面前丢面子。
其实,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十分在乎在异性面前自己的表现,为了面子自己受的苦又有几个人知道。
关于面子的几个死穴,女人最好别说;死穴一:对他说“你身上没有一点肌肉”男人都爱肌肉,是因为他们把那当作雄性的象征,作为男性的骄傲。
而如果你的他身材干瘦,根本看不到肌肉的影子,你也不要对他说:“你能不能长点肌肉呢?”或者“你看别人身上那肌肉,喷啧,真帅。
”也许你只是希望他少睡懒觉,少打游戏,而多去健身房,但你的话却伤害了他自尊心。
对男人来说,你说他胖一点,或者瘦一点,都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如果总是你拿肌肉来说事,他就会不高兴了。
人的一生活着就是为了面子
人的一生活着就是为了面子
中国人对面子看的特别重要,
已经到了比命还重要的地步。
小到请客,大到结婚,
面子是尊严的象征。
不惜一切代价
也要保全面子,
这是中国人从古至今保留下来的。
我们要面子,不是因为虚荣,
有时候是因为怕。
怕人瞧不起,说没有本事。
有时候是因为虚荣。
希望被人艳羡,渴望得到尊重,
希望别人说你很有本事。
人要面子这是很正常的事。
但这事儿实在应该量力而行。
因为面子是让别人羡慕的,
被后的辛酸只有自己知道
你如果总是为了面子装门面,
打肿脸充胖子,
最后落一个虚伪的名声。
而且死撑出来的面子,
最后往往反而让你没面子。
而当你放下不必要的面子,
你的生活,不会因为面子负债累累。
生活中我们身边太多的人,因为面子,错过了太多的东西和收获。
相反,一个懂得放下面子做事的人,他的态度和思想不会太差,甚至比别人会优秀很多!。
中国人的面子观
中国人的面子观——从中国民间俗语说起鲁迅在《且介亭杂文说“面子”》一文中专论中国人的面子问题。
面子“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不想还好,一想就觉得糊涂。
它是很有好几种的,每一种身份,就是一种“面子”,也就所谓“脸”。
这“脸”有一条界限,如果落到这线的下面去了,即失了面子,也叫作“丢脸”。
不怕“丢脸”,便是“不要脸”。
但倘使做了超出这线以上的事,就“有面子”或曰“露脸”……“要面子”和“不要脸”实在也可以有很难分辨的时候。
林语堂先生在《脸与法治》一文中所言:“中国人的脸,不但可以洗,可以刮,并且可以丢,可以赏,可以争,可以留。
”“面子”与“脸”在本义上虽然有所区别,面子指的是“物体的表面”,而脸指的是“头的前部,从额到下巴,即人的面孔。
”但都是有形的存在物,既看得见也摸得着,所以在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在解释和调节社会行为中,在指中国人的社会心理时,两者是同一个意思。
中国人的面子观念虽然不是中国文化的特有产物,但中国人对“面子”的重视可以看出它在中国人心目中无与伦比的地位,所以“面子”时常会支配着和调节着中国人的社会行为。
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讲面子、爱面子、争面子行为中国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人怕没脸,树怕没皮”指的都是人十分重视脸面的存在,也暗指一个人要有廉耻之心。
中国人既然如此讲面子自然而然就是爱面子,常常会为了爱面子而不惜浪费人力、财力、物力以达到其目的。
俗话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人活脸,树活皮,墙头活的一把泥。
”指的是人活在世上应知道什么是羞耻,什么是光荣,要有一个好名声。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人死留名,豹死留皮”在清代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二回:“我也闹了一辈,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算是这么件事,老弟你瞧着行得行不行?”再来“打肿脸充胖子”、“鼓起腮帮子充胖子”都是比喻没有某一种本领或条件,却硬要撑门面装作有那种本领或条件。
“死要面子活受罪。
”它体现出来的就是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以及保持自己作为一个人所有的那种虚荣心而不惜采取的一系列自苦行为。
说说中国人的面子
说说中国人的“面子”近日,欧盟委员会委员埃尔基-利卡宁在北京提醒一些发展中国家,不要把电子政务建设成“面子工程”,而不管是否达到为民服务的效果。
中国的“面子工程”曾无数次遭到讨伐,中国人对面子的钟爱也无数次受到非议。
面子是没有国界的,但中国人对面子的过分追求,似乎让面子成了中国人特有的品质。
难道面子真的是中国人的精神纲领?是典型的中国文化性格?从古至今,从官员到百姓,衣、食、住、行,中国人对于面子的追求无所不包,这面子众生相,在中国上演的淋漓尽致。
帝王的面子帝王的面子关系着整个朝廷的威严,更关系到江山社稷的“安危”,从登基,大婚,祭天到葬礼,凡是和皇帝有关系的事,规矩,礼数一样都不能少。
修宫殿,建陵墓,从秦始皇万里长城和阿房宫算起,这般劳民伤财的工程已经无法计数。
秦始皇:秦始皇继位后不久,便开始在晒山营建他的陵墓,统一六国后,从全国各地征调70万人参加陵的修建,前后费时近40年,他的陵墓“下锢三泉,上崇三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围五里有余,石礅为游馆,人鱼为灯烛,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浩大的地下兵马俑阵,辽阔的地下宫殿,使得他在冥间依然享受着皇帝的待遇,真有点“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味道。
隋炀帝:大业六年元宵节,隋炀帝接待西域各国酋长和商人,他为了在外国人面前显示本国的高度富足,“于(东都洛阳)端门街盛陈百戏,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至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
”又下令装点市容,要求檐宇统一,珍货充积,店设帏帐,人穿华服,卖菜的地方要铺上用龙须草编的席子,街道两边的树上也要披绸挂缎装扮得五彩缤纷。
客人经过,酒店老板要邀入进餐,“酒饱而散,不取其值”。
还要谎称:“我国富裕,客人吃饭是向来不收钱的!”慈禧:甲午战争前夕,慈禧太后为了筹备庆贺她60岁生日的万寿庆典,挪用巨额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及三海工程,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以后,户部奏请暂停颐和园工程,节省开支,移作军费,慈禧大怒:“如果连我的生日都办寒碜了,不但我的面子,朝廷的面子也没地方搁!又怎么个体现我中国河清海晏国泰民安?这样一来,不但洋人瞧不起,连老百姓也瞧不起!洋人瞧不起你他就欺负你,老百姓瞧不起你他就不服你,这样就会出事儿,祖宗的基业就会毁于一旦!”国家的面子中国人有一种特殊的本能,一说到面子就和民族荣誉,国格联系起来。
中国人的面子观念在多大程度上造成中国政府讲排场的现象(最终定稿)
中国人的面子观念在多大程度上造成中国政府讲排场的现象(最终定稿)第一篇:中国人的面子观念在多大程度上造成中国政府讲排场的现象中国人的面子观念在多大程度上造成中国政府讲排场的现象?Name: AnWei NRIC: G0898566P Centre/Index: School Nmae: Jurong Junior College Subject Name: China Studies in Chinese Subject Code: 9562摘要本文是针对中国政府的讲排场现象,在多大程度上是因中国人自身的面子观念造成所进行的研究与探讨。
首先,笔者对中国人的爱面子心理和中国政府讲排场现象做个简要的介绍,然后论述当今中国人的面子观念之成因,从两个角度来分析爱面子心理是如何造成中国政府的讲排场行为。
第一,为寻回面子而讲排场;第二,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随后,讨论中国政府讲排场现象的其他成因,即政绩的监督体制的缺漏,评价标准,官场潜规则等等。
最后,评价中国政府的讲排场现象多大程度上归因于中国人自身的爱面子心理。
本文结论认为,XXXXXX目录一、前言“面”字第一次出现在甲骨文中,起初,它只是一个生理部位的代称,随着文字的发展,“面”字多了个“子”,变成了一种内在心理。
如今,所谓的“面子”可定义为一种对他人的评价,在某种程度上它象征着一个人的自尊与荣誉。
在中国,人们做事好面子,面子观念渗透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为国家政府,中国的各级政府人员在日常的行政活动中,自然也会受到爱面子观念影响。
近年来政府讲排场之风盛行,笔者也整理了近年来比较引人注目的政府讲排场事件,其中不乏铺张浪费的行为与“面子工程”。
笔者认为,中国政府的讲排场现象与中国人的爱面子观念有着内在联系,同时也与中国当今的发展状况有关。
笔者会在论文中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希望捋清这些联系。
二、课题背景与研究现状1.中国人的面子观念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以和为贵”、“三纲五常”等种种儒家思想潜移默化中让中国人形成爱面子心理,他们把面子当作别人对他的一种评价,也是自身价值的象征,同时给他人面子也体现出自己对他人的尊敬。
中国面子文化 参考书目
中国面子文化参考书目中国面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社交礼仪、人际关系、尊卑有序等方面,其核心是追求个人的尊严和尊重他人的尊严。
面子文化在中国社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与中国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地位紧密相关。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面子文化的参考书目及相关内容。
1.《中国人的面子观》(朱光潜著)这本经典著作由中国著名学者朱光潜所写,详细阐述了中国人对面子的理解和追求。
书中指出,中国人普遍追求个人和他人的面子,它影响了中国人的社交行为和价值观念。
作者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面子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2.《面子的哲学: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学》(洗礼-尽头著)这本书是中国社会学家洗礼-尽头的著作,它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了面子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书中分析了面子在中国人的自我认同、人际关系与社会等方面的作用,并且从哲学的角度理解中国面子文化。
这本书不仅提供了理论研究,还包含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中国面子文化的特点和内在机制。
3.《面子:中国文化的隐秘密码》(高阳著)这是一本揭示中国面子文化的通俗读物,作者高阳以生动的笔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面子文化的各个层面。
书中包括了中国传统文化对面子的重视、面子在工作场所的表现、面子与家庭关系等内容。
通过具体的案例和解释,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中国面子文化的重要性及其影响。
4.《中国传统文化与面子文化》(胡冰著)这本书主要从文化学的角度深入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与面子文化之间的关系。
作者通过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礼仪习俗、社会结构的深入分析,阐述了中国面子文化的渊源和形成过程,并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解读中国人对面子的追求。
这本书涵盖了丰富的内容,是了解中国面子文化不可或缺的参考书目。
以上是关于中国面子文化的一些参考书目,通过阅读这些书籍,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面子文化的内涵、特点和影响,为在中国的交往中更加理解和尊重中国人的面子文化提供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的面子观胡先晋黄光国译人类学家及心理学家的研究显示:虽然人类社会的每个成员都会渴求声誉,但附于其上的价值以及追求声誉的手段却大不相同。
在分析强调重点与基本态度迥异于自身文化的另一种文化时,必须牢记在心的是:即使是对于人类生活中最普遍的那些层面,每个社会都会形成不同的观念。
这类观念上的差异经常反映在语汇之中。
但是真要深入了解这些观念对其传承者的完整意义,就必须仔细研究形成这些观念的情境。
中国人对于研究“面子”观念之所以饶具兴味,一则因为借此可以看出人们获取声誉以及稳固或提升地位的两组标准,同时又可以了解在同一个文化架构之内各种不同的态度如何互相妥协。
这两组标准可以用两个词来加以区分。
就字面来看,两个词的意思都是指身体的“脸”部。
其中之一是“面子”,代表在中国广受重视的一种声誉,这是在人生历程中步步高升,借由成功和夸耀而获得的名声,也是借着个人努力或刻意经营而累积起来的声誉。
要获得这种肯定,不论在任何时侯自我都必须依赖外在环境。
另一个是“脸”的概念,美国人虽然略有所知,却未曾真正地了解它。
这是团体对道德良好者所持有的尊敬:这种人无论遭遇任何困难,都会履行应尽的义务;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表现出自己是个正直的人。
它代表社会对于自我德性之完整的信任,一旦失去它,则个人便很难继续在社群中正常运行。
“脸”不但是维护道德标准的一种社会约束力,也是一种内化的自我制约力量。
由于以往未曾有人注意到这两组声誉标准的差异,因而本文将详细分析这两种观念,同时探讨它们在社交场合中的实际应用。
“脸”和“面”这两个字中,后者较前者远为古老,在古代文献中已经可以发现。
早在公元前4世纪,“面”便有指涉自我与社会间之关系的象征性意义;“脸”则是比较现代的名词,《康熙字典》引用的最早典故出自元代(公元1227年至1367年)。
这个字似乎起源自中国北部,而后在身体的意义上逐渐取代了“面”,而获得了某些象征性意义。
同时,“面”加上无意义的虚字“子”,又发展出各种不同的意义。
如今这两个字在中国北部和中部都通用,不过“脸”在长江中部各省的使用不如它在北方的范围广。
然而,此处我们虽然已经了解了“脸”和“面”所指何物,一般人并不能自觉地体会其差异。
一、脸(一)“丢脸”“丢脸”是团体对不道德或社会所不同意之行为的责难。
严重损害社会道德规范之事,一旦为大众知悉,便构成个人品格人的污点,同时引发大家的互相责难。
被发现的欺诈,被揭穿的罪行,卑劣的行为,错误的判断,为一已私利所说的谎言,任职期间有渎职行为,背弃诺言,欺骗顾客,有妇之夫和少女发生越轨行为,这些都是可能引发社会非议的一些行为,对自我而言,都是“丢脸”之事。
有位美国人在中国内地旅行时的体验,可以作为“丢脸”的一个简单例子。
在一个小村庄里,她和一位农人约定,用农人的驴子作为交通工具。
到了约定的日子,农人跑来说,他的驴子没空儿,要求她再等一天。
因为他们早已有约在先,他坚持不让女士设法另外再找一头。
他们最先在旅店中来回争论,然后吵到庭院外。
围观者没人开口说话,不过有些老年人却一直摇头,口中念念有词。
农人的情绪愈来愈高昂,想要证明自己是对的。
最后,他调头离去,不再争论,让那位美国女士自行再找一头驴。
农人已经感觉到群众的不以为然。
大家对他想利用美国旅人的困境占便宜所作的非难,让他觉得“丢脸”。
1935年在北京发生的一件犯罪案是说明“丢脸”严重性的最好例子。
有位大学生和一位女学生发展出非常亲密的关系。
他本来答应和她结婚,但是当发现她怀孕时,却写信否认其承诺。
这位女生随即到他的宿舍去找他。
遍寻不着后,她随即上吊自杀。
那名学生立刻被捕,并且被判10年徒刑。
由于他的不负责任导致女孩走上绝路,大众对他不满的情绪达到极点。
自杀本身就是一种最严厉的控诉,引起许多人议论他的恶行劣迹,让他“丢尽了脸”。
不过,大众的论断并非永远站在法律这一边。
如果大家认为某人所犯的罪行情有可原,虽然他必须受到法律的惩罚,可是社会大众并不认为他是一个为了私利而违反道德原则的人,他便不会“丢脸”。
在上述例子中,受害者借自杀来暴露负心汉的品格。
其实,比较温和的手段也可以做到这一点。
受到虐待的仆人可能对主人大发脾气,抨击他不人道的行为。
学生可能因为老师犯错而出他的丑。
顾客发现商人想在交易中占便宜,也可能招来一大群人,告诉他们这商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由于生意人非常珍惜本身的商誉,他们通常会对特别罗嗦的顾客让步,以免招来路人侧目。
仆人、学生、顾客都可能用使其对手“丢脸”的方法,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由于理直气壮的愤怒是弱者或欺诈不公之受害者所能掌握的正当武器,身居高位的人,诸如地方乡绅或城市中的专家学者,在和地位较低的人周旋时,必须格外审慎。
这些人理应受到年纪较轻及地位较低者的尊敬,但如果他们做出违背社会期望的行为而丧失自我尊严时,社会地位愈高,他愈要维护自身的尊严,他的“脸”也愈容易受到伤害。
穷人可以撙节支出,但是有钱人如果斤斤计较,便会有失体面,而引起大众非议。
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和粗鲁的乡下人发生争吵,也是大失尊严之事。
受教育除了累知知识外,还应当陶冶品格,所以“喝过墨水的人”比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更应当在社交行为方面表现自我节制。
因为,和不识字的人公开争吵会损害自我的尊严,而让他“丢脸”。
家庭中也有地位高低之分,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比依赖家庭生活的任何一个年轻男子占有更高的地位,而且应该受到更多的尊敬;在和地位较低的人交往时,如果处置失误,便会引起较多的非议而“丢脸”。
同样的,同一家族年纪相若的两个男孩,其中之一可能因为结婚而取得较高的地位。
此后他的行为举止便必须像个负责任的成人,同时必须抑制自己再做出诸如吃糖和放鞭炮之类的孩提般的举动,这些事对他未婚的堂兄弟来说则属无可厚非。
有一次我因为男仆不诚实而打了他一记耳光。
不管打什么人都是粗鲁的举动,尤其年轻女孩对男仆施加体罚更是有失尊严。
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必须忍受家人的责备,在其他仆人眼中,我更是“丢脸”到家。
没人同情我,那个男仆也没有受到其他人的非难。
国际政治上也可以找到这种例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由于英国对其他小国负有条约义务,张伯伦的姑息政策在中国就被认为是极端“丢脸”之事。
为了顾及自身利益而不愿信守对弱国的承诺,既不符其自视为世上最强帝国的地位,又违背了英国领袖想被尊敬为绅士的渴望。
因此,“丢脸”的程度会因自我地位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公众在表达意见时,通常会考虑诸如贫困或被压迫等等生活中值得同情的因素,有钱人的过失经常会在其优越社会地位的参照下突显出来。
运用经济上的优势地位必须以不违背道德标准为前提。
居于从属地位的人,也可以利用居高位者必须维护颜面的事实。
有些大学生往往会问第一次上课的讲师一些艰深的问题,如果他无法回答,而显示出他的无能,他的脸便丢光了。
同样的,在生意往来中,如果债权人无法从顽强的债务人手中取得债款,他可以威胁对方:如果他公开指责对方不负责任和蓄意欺骗,后者便会丢脸。
因此,债务人常躲起来避不见面,这种举动通常等于是承认自己无能。
如果债务人为了顾全“脸面”而付清债款,债权人便会感到满意,此时他已经获得了道德上的利益。
由于意识到似乎有个无形的群众正在监督着自我的举止,它会无情地谴责任何不道德之事,并以讥嘲加以惩罚,有些人因此而变得极为敏感。
尤其是在采取主动可能招致挫败的场合更是明显。
向异性求婚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现代中国已经不再信任父母安排的婚姻,可是一个男孩和某个女孩即使已经相当熟稔,他在下定决心提出关键性的问题之前,通常还是会犹豫良久,因为他怕会受到拒绝以及朋友们随之而来的讪笑。
同样的,男孩在追求女孩时显得十分羞怯,怕在对方心中留下笨拙的印象而“丢脸”,所以他们通常会请朋友帮忙把自己介绍给心目中的女孩。
考试失败的年轻人有时也会因为极度羞愧而自杀。
要想了解“脸”的这个层面,我们必须进一步探讨这个文化中有关人的格的概念和“脸”之间的关系。
西方学者经常论及:中国人对其成就和地位往往过分谦抑,他们有时甚至将之斥之为虚伪。
有些观察家在初次见面时,往往以为这种过度谦逊是缺乏自信的象征。
其实不然。
高估本身的才干,夸大自己的能耐,以使自己的地位凌驾于同侪之上,很可能受到社会的冷眼待。
暴力行为令人厌恶,任何可能招致其他人不悦的行为,诸如嫉妒和嫌恶,亦是如此。
喜欢夸耀的人遭到挫败时,不但得不到朋侪的同情,反而会遭到讥笑。
对自身能力判断欠佳的人往往被讥为“轻浮”;反之,举止严肃、审慎评估本身能力、与人应对力求周到的人则被称为“沉着”或“稳重”。
前一种性格让人无法信任,后者是好公民和值得依赖的朋友。
既然一个人很难在每一点上估计自己的能力,也无法事前预知每次行事的结果,所以预先贬低本身的价值才是明智之举。
如此一来,个人可以不断听到朋友们赞扬他的谦虚,同时增加自己对于成功的信心。
怕被视为“轻浮”颇类似于担心因行为不检而受到谴责,所以自我随时随地会贬抑本身的才智和能耐,却深信人们会因此而给予他更高的评价。
对于谦逊的重视似乎和“修养”的重要性有关。
由于孔子认为,在变成治国的人才之前,个人必须先经过一系列的训练过程;学者们经常强调,个人必须对其自身品格的修养负责。
一个“没有修养”的人就是不考虑别人或者喜欢自夸的家伙。
他做事失败正好说明他的不成熟和不稳重,这也会削弱整个社群对其工作表现的信心。
这种态度也可以说明:为什么个人在批评他人之后,如果犯下同样错误,他便很丢“脸”。
譬如甲乙两人做出同样的行为。
乙也许是因为不知情,也许是无意中犯错,其真正用意并未为人所知。
甲在谴责乙之后,显示出其见解比较高明,至少他知道这种行为是非常不明智的。
如果他也犯下相同的错误,他的表现不是意志薄弱就是修养不足。
人性本恶的观念在中国付之阙如,人格的修养应该随着心灵的成熟与日俱进。
不诚心努力增进自身的品格,而只注意别人的缺点,正如搬石头砸自己的脚,社会会以“丢脸”之类的概念来表现对其的鄙视。
我们说过,任何违反道德规范以及不符个人地位的行为都会贬低个人的品格。
感受到尊严的损失之后,便可以用“丢脸”象征性地表示出来。
怕“丢脸”使个人对道德的界限保持自觉,它维系了道德价值,并且展现出社会制约的力量。
不道德的行为,例如投机者的踌躇满志,只批评别人而不检点自己,由于缺乏判断力而导致失败,都可能受到“丢脸”的责备。
“丢脸”的感受十分强烈,它不只会引发社会的谴责,同时也会使社会对自己的品格丧失信心。
中国人许多日常活动的运作都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之上。
由于社会的信心对自我的动作十分重要,“丢脸”已经变成一种具体的顾虑,它对自我神经系统的影响甚至要比实际的恐惧更强烈。
“丢脸”的另一种说法是“丢人”。
此处“人”主要是指“人格”,“丢人”这种新的说法将来也很可能取代“丢脸”。
下面要讨论的是“脸”的其他用法,不过他们都不如“丢脸”一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