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赤壁赋导学案(教师)
《赤壁赋》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赋”的特征,鉴赏本文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2、体会景物描写之中深沉的感情,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学习赋主客问答这一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
4、结合作者处境,体验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5、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积累,积淀文言语感。
【导学过程】1.作者及写作背景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苏轼写过两篇《赤壁赋》,后人称之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
苏轼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1082年秋、冬,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这两篇赋。
这个时期,作者的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残酷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
同时,在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
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
有同名书法作品《赤壁赋》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
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
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
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2.文体“赋”的名称最早见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到汉代形成特定的体制。
“赋”着力于铺陈事物,较多地选用散文化的句式。
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像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3、方法点拨:重音和节奏(见背面)一、自主学习【滴水石穿·夯实基础】【学习过程】1.注音壬戌(rén xū)之秋举酒属(zhǔ)客歌窈窕(yǎo tiǎo)之章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如冯(píng)虚御风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泝(sù)流光倚歌而和(hè)之余音袅袅(niǎo)泣孤舟之嫠(lí)妇苏子愀(qiǎo)然山川相缪(liáo)舳舻(zhúlú)千里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渔樵于江渚(zhǔ)之上驾一叶之扁(piān)舟举匏(páo)尊以相属寄蜉蝣(fúyóu)于天地无尽藏(zàng)也相与枕藉(jiè)乎舟2.结合书下注释理解课文1—2节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赤壁赋》导学案【导学目标】1. 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及思想。
2. 积累《赤壁赋》中重点文言知识,背诵全篇。
3. 体会情、景、理有机结合的特点。
4.理解诗人乐观旷达情怀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导学方法】:朗读法、质疑探究法、读写结合。
【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 七岁知书,十岁能文。
二十一岁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中同榜进士,世称“三苏”。
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实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等地做地方官。
新法实行得很有成绩,元丰二年(1079)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害他坐牢。
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
苏轼被捕入狱,后来又被贬到黄州,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没有实权。
于是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边造了一间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偶尔也去爬爬山,划划船。
同时期的还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
2.背景介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
无故遭迫害,长期被贬谪,郁闷之情,文中有现。
但他又能泰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3. 文体知识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语言上多使用骈句和对偶,手法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始于汉代,讲求铺张,称大赋;六朝时期,讲求对仗,称律赋;宋代,讲求自由,称文赋。
《赤壁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骈散结合。
《赤壁赋》导学案完整版
《赤壁赋》导学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会讲解文。
知道每段的基本结构(叙事——写景——抒情或议论),按照结构思路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朗读技巧。
说出本文的基本思路和文章的结构脉络(作者的情绪变化乐——悲——喜)。
分别说明本文景色特点与情绪变化及其内在联系,即景与情的关系,景与理的联系。
总结景色描写和抒情语言的不同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景与情的关系,景与理的联系中体悟作者“古之圣人有所不能自已而作者”的文学主张,体悟作者的人生态度及生命意识,联系自己,说说自己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欣赏本文浓郁诗味及似诗如画、行云流水般的文章风格二、教学重点难点1、本文景与情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从景与情的关系,景与理的联系中体悟作者体悟作者“古之圣人有所不能自已而作者”的文学主张,体悟作者的人生态度及生命意识。
2、背诵全文。
三、教学课时:3课时四、学习过程第一课时目标:1、能说出作者的生平主要经历,记住赋体的发展和特点。
2、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记住重点字词的音形意。
3、反复诵读课文。
学法指导:1、诵读状态。
(1)信心百倍,积极主动。
(2)全神贯注,进入作品。
(3)动脑动心,有感而发。
(4)速看慢读,由己达人。
(5)全身松弛,用声自如。
2、诵读技巧。
停顿、重音、语气、节奏等。
叙述的句子——平缓;描写的句子——注意语境,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进行诵读;抒情的句子——注意情感把握。
学习内容:(一)预习内容1、苏轼(1037—1101):字,号,人。
唐宋八大家(哪几位?)之一,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其词开一派,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pptx
编号: 13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句中停顿)
日 食 饮 得 无 衰 乎 ( 揣 测 语 气 ) 2.通假
字。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属”通“嘱”,读 zhǔ,
业精于勤荒于1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教师评价:
盐城市时杨中学 201 2 —201 3 学年第 一 学期高 一 语文 学科 必 修 1 专题 4 学案
(1)属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嘱托,引申为“劝酒”) 属 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通“嘱”,嘱托)司命之所属(《扁 鹊见蔡桓公》) (在)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 (隶属、属于)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滕王阁序》) (动词,属于、是)若属皆为所 虏(《鸿门宴》) (表复数,这些,类) 神情与苏、黄不属(《核 舟记》) (类似) 或 是 下 属 禀 见 ( 部 属 ) (2)盖
(4) 歌 扣舷而歌之 (动词,唱) 歌 曰 ( 名 词 , 歌 词 ) 倚歌而和之 (名词 ,歌声)
(5) 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动词,攻克,打下)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方位名词,位置低的,与“上”相对) (6)之
纵一苇之所如 (往,到,动) 哀吾生之须臾 (助词,主谓之间不译) 惟江上
劝人喝酒)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冯”通“凭”,乘) 山川 相缪,郁乎苍苍 (“缪”通“缭”,盘绕)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籍”通“藉”。狼藉,凌乱) 3.词类活用。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方位名词,“西”“东”作状语, 表示动 作行为“望”的方向:向……) 舞幽壑之潜蛟 (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泣孤舟之嫠妇 ( 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名词的意动 用法,以……为伴 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朋友)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南,向南,名词作状语) 于是饮酒乐 甚,扣舷而歌之 (名做动,唱)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名做动,攻下) 4.古今异义。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古:诗经的篇名;今:美好 的样子)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古:水气;今:二十四节气之一) 苏子愀然 ,正襟危坐 (古:端正;今:危险) 5.文言句式。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定语后置) 渺渺兮 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主谓倒装) 正襟危坐而问 客曰:“何为其然也?” (宾语前置) 固一世之雄 也,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 者乎 (被动句)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状语后置)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 (判断句)
《赤壁赋》导学案及答案
《赤壁赋》导学案及答案《赤壁赋》导学案及答案一、主题思想本篇课文《赤壁赋》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名篇,它以作者苏轼在赤壁的所见所感为线索,通过对赤壁景象的描绘,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自然景观的审美体验和文化积淀。
文章既抒发了作者面对自然景观的感慨和思考,也呈现了苏轼独特的人生哲学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二、知识要点1、关键词语(1)清景:指清明的景色,文中指赤壁的空灵美景。
(2)共适:共享人生的快乐。
(3)扁舟:小船。
(4)桂棹:桂木做的船桨,这里代指船。
(5)涵虚:包含天空,指天空倒映在水中。
(6)吐吞:指云雾在山峦间飘荡,文中用此比喻喝酒的快感。
(7)遗世独立:指心境清高,无欲无求,超然物外。
2、特殊句式(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正常语序应为“苏子与客于赤壁之下泛舟游”。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文言文中的被动句,正常语序应为“此非孟德被周郎困者乎”。
三、问题设计1、简述苏轼在赤壁的所见所感,并分析他为什么会感到快乐和忘忧?2、本文是如何运用对比的手法来描绘赤壁的壮丽景色和英雄形象的?3、苏轼的人生哲学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4、本文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在表达情感和意境上有何不同?四、分析解答1、苏轼在赤壁看到的是一片空灵壮美的景象,他与朋友在此畅游,享受着人生的快乐和忘忧。
这种快乐和忘忧来自于他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对其蕴含的人生哲理的领悟。
他通过借助自然景观的氛围,排解了内心的不快和烦恼,从而达到了心灵的愉悦和平静。
2、本文通过对比的手法,描绘了赤壁的壮丽景色和英雄形象。
在描写景色时,作者用对比手法将赤壁的静谧景色与江水的汹涌澎湃相对比,突出了赤壁的壮丽和历史的厚重感。
在描写人物时,作者将周瑜这样的英雄人物与曹操这样的豪杰形象进行对比,突出了周瑜的年轻有为和曹操的老谋深算。
这种对比手法使得赤壁的历史故事更加生动形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3、苏轼的人生哲学是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超脱,他认为人生不应该被功名利禄所束缚,而是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赤壁赋学案教师版
《赤壁赋》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积累,积淀文言语感。
2、了解“赋”的特征,鉴赏本文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过程与方法:1、体会景物描写之中深沉的感情,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学习赋主客问答这一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
3、结合作者处境,体验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悟作者旷达豪迈的胸襟【学习重难点】1、体会景物描写之中深沉的感情,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感情变化。
【自主预习】一、一代大家:苏轼(1037——101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北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他在诗、词、歌、赋、散文、书法、绘画、医药、禅理、哲学、饮食、服饰、金石、园林艺术等方面均有较高的造诣,学识广博。
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
诗歌:代表北宋诗的最高成就,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开“豪放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散文: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书法:自成一家,长于行书、楷书,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又是我国古代楷书的四大流派的开创者之一(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轼);画作:开创了湖州画派。
他仕途失意,命运多舛,生活颠沛坎坷。
这与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激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的废新法的政治主张有莫大的关系。
有《东坡集》《东坡乐府》传世,谥号“文忠”。
二、乌台诗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黄州团练副使是一个虚职,苏轼不能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心里十分苦闷。
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其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
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象鼻子,人们称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也被称为“赤壁”。
苏轼经常来赤鼻矶游览眺望,或泛舟夜游。
《赤壁赋》导学案
《赤壁赋》导学案(一)高一语文备课组【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重点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危、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被动句),虚词(而、之、乎、于)】。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事、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1、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事、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学法指导】诵读吟咏法、情感迁移法、回顾旧知法【课时】3课时【知识链接】★作者简介★苏轼( 1036 一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山人,官至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
书、文、诗、词、画,俱成大家。
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均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
“三苏”和同时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唐代的韩愈、柳宗元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
★苏轼幼年时即极为出色,深得老师赏识。
21岁时,苏轼与弟弟苏辙一起随父离家进京,第二年兄弟二人都中了进士。
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读了22岁的苏轼所写的文章后说:“不觉汗出。
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人头地也。
可喜!可喜!”并预言未来文坛将属于苏轼。
★创作背景★熙宁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
元丰二年(1079)四月苏轼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首诗。
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
那些奸佞的小人污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
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
《赤壁赋》教师学案
《赤壁赋》学案编号:43、44、45 设计者:马宏丽审核者:郝丽英 2014-10-20学习导航 :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掌握文言字词句,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3、熟读并背诵课文。
学案43 思维引领一、注音扁.()舟江渚.()窈窕..()相缪.()桂棹.()愀.()然舳舻..()枕藉.()嫠.()妇壬戌.()酾.()酒箕踞..()匏.()尊船舷()溯( ) 流光槊()冯( ) 虚御风二、走进作者,了解背景三、文体常识赋四、自读课文。
要求疏通文意思考:本文主要写什么?明确:本文记叙了作者与朋友月夜泛舟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他虽身处逆境却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五、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学案44 思维探究一.学习第一段(先诵读,再思考)思考:(1)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美在何处?为什么写得赛似仙境?明确: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东西。
景象澄沏,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
作者仿佛觉得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悠悠忽忽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赏心悦目。
本段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
畅饮美酒、咏诗确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
本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悦为主。
二.学习第二段思考:(1)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悲从何来?明确:1.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触景生情,见茫茫月色江水,产生知音天各一方之叹,在“扣舷而歌”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
2.来自客人幽怨悲凉催人泪下的洞箫声。
(2)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明确:“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
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3)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明确:作者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萧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赤壁赋教案(优秀6篇)
赤壁赋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里是作者美丽的编辑帮助大家分享的赤壁赋教案(优秀6篇),仅供参考。
《赤壁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指导诵读,引导学生掌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2、通过研习探讨,把握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双重感悟。
2、通过预习交流,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如“属”、“如”等实词,“之”、“然”、等虚词,同时积累常见的文言句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1、如何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看法。
2、个性化鉴赏:景、情、理的融合,语言特点等。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学生课前预习1、阅览相关材料收集关于赤壁的历史、关于赋的相关知识。
2、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并归纳文章的字词。
二、作者和解题:以苏轼图片导入,由小组学生介绍苏轼的相关经历,教师明确:黄州的苏轼:苏轼人生中较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
赤壁赋的写作正是苏轼遭受人生一次挫折时。
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
三、一环节:听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
教师点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换韵。
四、第二环节: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1、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根据注解疏通文意,找出骈句,用心读。
2、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提示重要知识,举例: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五、第三环节:理清文章的思路教师点拨: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落实教学目标。
六、第四环节:学生按四组展开讨论:1、文章写了怎样的景?2、文章写了怎样的情?3、文章写了怎样的理?七、课堂演练,强化双基(略)八、布置作业: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1)搜集苏轼相关作品(词赋)中有“月亮”的句子,欣赏本文中的“水月”的意象,体会苏轼对自然的态度。
《赤壁赋》教师导学案
(3)“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4)本段“悲”从客人悲凉的萧声。体现作者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萧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4.拓展:
阅读下面两首词,说一说它们所流露出来的感情有何不同。
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作者于元丰三年二月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3、问:那苏子认为该怎样度过人生呢?
明确: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江上之清风有声,山间之明月有色,江山无尽,天地无私,风月长存,声色俱美,正可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正是用这种观点看待万事万物,作者的悲怨也就得到了思想上的解脱。回归自然,融于自然,在恬淡幽静、气氛清新的清风明月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思想矛盾解决了,心胸也随之旷达超脱起来。
苏子二论:“何羡”论(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共适”论(清风、明月吾与子共适)。议论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且夫天地之间”之“且夫”。由此番议论可观照苏子内心世界及自我超脱情怀。
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抒发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的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万物和人生,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赤壁赋导学案
《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鉴赏本文情、景、理交融的特点。
2.理解作者的情思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3.积累“是”“遗”“下”“之”“乎”等文言实词、虚词。
4.背诵这篇课文【知识链接】1.作者解说: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诗、文、书、画,均称大家。
思想上受到“儒”“释”“道”的影响很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词属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和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2.赤壁解说:本文题目中的赤壁,即苏轼所游黄州赤鼻矶。
实际上,三国时的赤壁古战场,当在现在的湖北蒲圻。
3.文体解说:赋体是中国文学中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体裁。
它源于楚辞,流行于两汉,形式上注重铺叙,句式讲究对称,善用排比和对偶,语言华美,文笔绚丽。
本文是一篇抒情性的散体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汲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传统赋体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情和散文的透辟理念,体现了苏轼“以文为赋”的特点。
4.背景解说:苏轼一生在政治上遭遇坎坷,入朝任职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出为杭州通判,历任密州、徐州、湖州知州。
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神宗元丰二年,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
苏被捕遂除黄州,元丰五年(1082),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因遣郁闷,于是年秋冬两次游览赤鼻矶,借地抒情,怀古感今,相继写下《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传世名篇。
【课前学习】1.自学并完成《创新设计.赤壁赋》课前预习一~四和五归纳整理(一)~(四)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2、给加点的字注音属客(zhǔ)窈窕(yǎo tiǎo)扣舷(xián)桂棹(zhào)倚歌(yǐ)和之(hè)幽壑(hè)嫠妇(lí)愀然(qiǎo)壬戌(rén xū)舳舻(zhú lú)酾酒(shī)横槊(shuò)江渚(zhǔ)麋鹿(mí)匏樽(páo zūn)蜉蝣(fú yóu)余音袅袅(niǎo)扁舟(piān)酌(zhuó)冯虚御风(píng)肴(yáo)藉(jiè)正襟危坐(jīn)3.主客问答是赋体文常见的写作方式,请结合文本解析“主”和可分别代表怎样的苏轼。
赤壁赋学案教师版
《赤壁赋》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通过指导诵读,引导学生掌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2、通过研习探讨,把握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双重感悟。
3、通过预习交流,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如“属”、“如”等实词,“之”、“然”、等虚词,同时积累常见的文言句式。
[自主学习]一、文学常识1.了解苏轼学生陈述搜集的材料。
苏轼仕途失意,命运多舛,生活上颠沛坎坷。
思想上入世出世,亦儒亦道亦释。
文学上开一代词风之先,在诗词文赋上有辉煌成就。
同时具有旁通书法绘画、知音律、喜平话、懂园林艺术、精金石的旷世才华。
2.背景材料。
苏轼被贬黄州。
3.赋,本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为《诗经》“六义”之一。
汉代形成一种特定体制,成为一种文体。
它兼具诗和散文的性质,讲究文采,注重音韵。
以铺叙事物为主的是“大赋”,以抒情为主的叫“小赋”,接近于散文的称“文赋”,接近于骈文的称“骈赋”、“律赋”。
到了唐宋时,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的押韵、句式都比较灵活自由了,称为“文赋”,《赤壁赋》说是文赋的典范。
二、初读文本,扫除文字障碍1、标示加点字读音壬戌(rén xū)举酒属(zhǔ)客窈窕(yǎo t iǎo)斗(dǒu)牛之间冯(píng)虚御风桂棹(zhào)溯(sù)流光倚歌而和(hè)之余音袅袅(niǎo)幽壑.(hè)嫠(lí)妇愀(qiǎo)然山川相缪(liáo)旌.旗(jīng )舳舻(zhú lú)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江渚(zhǔ)扁(piān)舟匏(páo)尊蜉蝣(fú yóu)无尽藏(zàng)也狼籍.( jí)枕藉(jiè)三、特殊文言现象(一)实词、虚词1.通假字(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2)山川相繆(通“缭”,环绕)(3)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4)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2.古今异义(1)白露横江古:白茫茫的水气。
《赤壁赋》 导学案
《赤壁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理解《赤壁赋》的创作背景。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能准确翻译全文。
3、欣赏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考。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疏通文意。
(2)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2、难点(1)体会文中景、情、理的交融。
(2)理解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苏轼(1037 年 1 月 8 日—1101 年 8 月 24 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2、写作背景《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
元丰二年(1079 年),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苏轼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出狱后,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
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年),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四、文本解读1、字音字形(1)壬戌(rén xū)(2)桂棹(zhào)(3)余音袅袅(niǎo)(4)幽壑(hè)(5)嫠妇(lí)(6)愀然(qiǎo)(7)山川相缪(liáo)(8)舳舻(zhú lú)(9)旌旗(jīng)(10)酾酒(shī)(11)横槊(shuò)(12)渔樵(qiáo)(13)江渚(zhǔ)(14)扁舟(piān)(15)匏樽(páo zūn)(16)蜉蝣(fú yóu)(17)无尽藏(zàng)(18)枕藉(jiè)2、实词释义(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徐:缓缓。
《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pdf
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累官至端明殿学士、礼部尚
书。诗、文、书、画,均称大家。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
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词属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和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时所作。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
酌(zhuó)
冯虚御风(píng)
肴(yáo)
藉(jiè)
正襟危坐(jīn)
1.一词多义。
(1)属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嘱托,引申为“劝酒”)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通“嘱”,嘱托)
司命之所属(《扁鹊见蔡桓公》)
(在)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 (隶属、属于)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通“缭”,盘绕)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籍”通“藉”。狼藉,凌乱)
3.词类活用。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方位名词,“西”“东”作状语,
表示动作行为“望”的方向:向……)
舞幽壑之潜蛟
(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
(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
(大概)
注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六国论》) (大概因为)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大概因为)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勃之陋也
(因为)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
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赤壁赋》导学案第三课时一.写作背景了解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何正臣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诗句进行诬陷),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
1082年,被贬黄州已经两年。
“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江城的一切,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
这年四月,他站在江边的赤壁上,眺望如画江山,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
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乘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
二、有关“赋”的文体简介:1、含义:本是一种诗歌表现手法,到汉代形成一种有韵的特定体制,成为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韵文。
2、特点:A、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且允许有参差错落。
B、语音上要求声律和谐;C、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用铺陈手法。
3、分类:大赋:以铺叙事物为主;小赋:以抒情为主;文赋:近于散文;骈赋、律赋:接近于骈文;2.结合注释,指出句中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三.字词考点梳理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③侣.鱼虾而友.麋鹿()3.结合文章,解释句中的加点词。
①冯.虚御风()②举酒属.客()倚.歌而和之()③方.其破荆州()不知东方之既.白()固.一世之雄也()而卒.莫消长也()④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侣鱼虾而.友糜鹿()耳得之而.为声()顺流而.东也()4.结合文章,判断下列句式。
①渺渺兮予怀()②凌万顷之茫然()③客有吹洞箫者()④何为其然也()⑤而今安在哉()⑥而又何羡乎()⑦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⑧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⑨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第四课时一.文本分析1.前人称《赤壁赋》“以江山风月作骨”“风月”描写之主景,抒情之触媒,议论之载体。
把握住这些句子,也就把握住了背诵全赋之骨。
请找出本文中描写和议论“月”的句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建议课时:做导学案2节+展示探究2节
【学习目标】
1. 了解苏轼,明确“赋”的特征。
2. 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知识,能准确翻译全文。
3.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期复杂的思想感情,并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4. 背诵课文。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
1.认真研读课文,结合课下的注释通读、翻译课文;标注出重点词句、有疑问的词句。
2.认真阅读“教材助读”,重要的地方进行圈点勾画。
3.在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导学案,规范书写,认真答题。
限时70分钟。
4. A、B层学生全做,C层学生探究题一、三选做。
【教材助读】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代诗人、散文家、词人、书法家、画家,是一个对中国文学史、艺术史有着巨大贡献的全能型作家。
苏轼与其父苏洵、弟弟苏辙在文学史上取得很高的成就,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称之为“一门父子三词客,千秋文章八大家”。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则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就连书法,也位列“苏黄米蔡”(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之首。
苏轼如此全才,与他同时代的四位诗人甘心做他学生,形成“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
2.赋
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并称。
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文体。
赋的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
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讲求声律、押韵;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3.乌台诗案
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
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又由于他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他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
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4.背景介绍
《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
无故遭迫害,长期被贬谪,郁闷之情,文中有所体现。
但他又能泰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预习自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壬戌
..(rãn xū)桂棹.(zhào)余音袅袅
..(niǎo niǎo)幽壑.(hâ)嫠.妇( lí)愀.然(qiǎo)山川相缪.(liáo)横槊.(shuò)
旌.旗(jīng)酾.酒( shī)舳舻
..千里(zhúlú)渔樵.(qiáo)
扁.舟(piān)匏.樽(páo)无尽藏.也(zàng)蜉蝣
..(fúyóu)
枕藉.(jiâ)狼籍.(j í)冯.虚御风( píng )上溯.( sù)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指出其活用现象。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1)使……起舞;使……哭泣动词的使动用法
(2)西.望夏口,东.望武昌(2)向西,向东名词作状语
(3)顺流而东.也(3)向东进军名词作动词
(4)侣.鱼虾而友.麋鹿(4)以……为伴侣,以……为朋友名词的意动用法
(5)况吾与子渔樵
..于江渚之上(5)打鱼砍柴名词作动词
(6)正.襟危坐(6)整理形容词作动词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适 2)属
A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A 享有 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A类
B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B 到 B 举酒属.客B劝人饮酒
C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C 女子出嫁 C 神情与苏黄不属. C 类似
D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 D 适合,迎合D属.予作文以记之 D 嘱托,嘱咐
E 适.得君府书,明日来临汝 E 刚刚
F 适.大病,不能行 F 适逢
3)乎 5)固 4)如
A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A 固.一世之雄也 A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B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 纵一苇之所如.
C 相与枕藉乎.舟中 C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3) A 形容词词尾,助词 B 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或“呢”。
C在,介词,用法相当于“于”
4)如 A 像 B 往,到5)固 A 本来 B使动,使……稳固 C顽固
4.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①月出于东山之上。
①状语后置②凌万顷之茫然。
②定语后置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③被动句④而今安在哉!④宾语前置
⑤固一世之雄也。
⑤判断句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⑥判断句
5.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①那箫声呜呜咽咽,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像一根
轻柔的细丝线延绵不断。
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啜泣。
②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②哀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
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
我知道这是不可能忽然得到的,因而只能把无奈通过箫声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
③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③如果从那变化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如果从那不变的一面看,万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又羡慕什么呢?
6.熟读课文,理清作者的感情线索。
饮酒(乐)甚----苏子(愀)然----托遗响于(悲)风----客(喜)而笑
感情线索:(乐)------(悲)---------(乐)
【我的疑问】:
【合作探究】
1、“一切景语皆情语”,在黄州赤壁清幽朦胧的景色中,主人公“饮酒乐甚”,这“乐”是如何体现的?
①良辰:七月既望②美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③感觉: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2、苏轼泛舟赤壁既然如此之乐,却在第三段末尾借客人之口发出了“托遗响于悲风”的感叹,这“悲”又从何而来?
“客人”之悲之由有三:
①历史人物与自身对比。
赤壁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
②宇宙无穷与人生须臾对比。
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
③现实与愿望的对比。
要摆脱现实处境,渴望“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3、苏轼从山间明月中悟道而乐,他到底从中悟到了什么道理呢?
①“变”与“不变”是相对的,无论水、月或人自身,都时时在变,又皆可不变,因此不必为“吾生之须臾““与”长江之无穷”悲伤。
②要尽情享用所拥有的,非吾所有者一毫莫取,可取用不竭者——如清风明月——则尽情享用.
【拓展提升】
东坡突围的精神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启发呢?请以自己的生活学习为例来具体谈一谈。
【我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