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五届卡西欧杯全国高中青年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教案-《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举例》(重庆邓礼咸

合集下载

2010年第五届卡西欧杯全国高中青年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教案-《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

2010年第五届卡西欧杯全国高中青年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教案-《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

函数()0,0)sin(>>+=ωϕωA x A y的图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结合物理中的简谐振动,了解()0,0)sin(>>+=ωϕωA x A y 的实际意义;(2)用“五点法”作出()0,0)sin(>>+=ωϕωA x A y 的图象, 并借助图形计算器动态演示三角函数图象,研究参数ϕω,,A 对函数图象变化的影响,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三角函数图象各种变换的实质和内在规律. (3)考察参数A 、ϕ、ω对()0,0)sin(>>+=ωϕωA x A y 图象影响的过程中认识到函数x y sin =与()0,0)sin(>>+=ωϕωA x A y 的联系.2.过程与方法(1)经历x y sin =到()0,0)sin(>>+=ωϕωA x A y 图象变换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发现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2)让学生经历三角函数图象各种变换的探求和运用,体验各种变换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研究各种变换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思想,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三角函数图象各种变换的探求,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2)通过合作学习,探求三角函数图象各种变换,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函数()0,0)sin(>>+=ωϕωA x A y 的图象以及参数ϕω,,A 对图象变换的影响.函数x y sin =的图象与函数()0,0)sin(>>+=ωϕωA x A y 的图象之间的变换关系.教学难点:函数()0,0)sin(>>+=ωϕωA x A y 的图象与函数x y sin =的图象与之间的变换关系.教学方法与技术支持问题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多媒体课件,卡西欧图形计算器.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用“五点法”在同一坐标系用不同颜色的线画出下列几组函数的图象(要求有列表过程):(1)x y sin =,y=2sin x ,y=21sin x(2)x y sin =,y=sin(x +3π),y=sin(x -4π)(3)x y sin =,y=sin2x ,y=sin21x[设计意图]通过作三组不同函数的图象,进一步体会“五点法”作函数图象的基本方法,同时为本节课的图象变换做好准备.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借助PPT 演示物理实例:简谐振动中,位移与时间的关系()0,0)sin(>>+=ωϕωA x A y 2.介绍其中几个量的物理意义A 是物体振动时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称为振动的振幅;ωπ=2T 是往复振动一次所需的时间,称为振动的周期;πω==2T1f 是单位时间内往复振动的次数,称为振动的频率;ϕω+x 称为相位,x =0的相位ϕ称为初相.问题: 函数xysin =就是()0,0)sin(>>+=ωϕωA x A y 在A=1,0,1==ϕω时的特殊情况,在0,1,1≠≠≠ϕωA 时函数()0,0)s i n (>>+=ωϕωA x A y 的图象与xy s i n =的图象有何关系?[设计意图]结合生活中简谐振动创设问题情境,加强数学与物理学科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xy sin =为()0,0)sin(>>+=ωϕωA x A y 的特殊情况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设置问题,引起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望.二.互助探究,感受规律(分组讨论,寻求一般规律,每组选派代表汇报“研究成果”)问题1 A 对图象的影响: 寻找函数x y sin =,xy sin 2=,xysin 21=三者图象之间的联系.学生活动(1)组织学生交流讨论,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通过操作图形计算器进行验证,并探求理性解释.(2)借助图形计算器的动态演示图象的功能,让学生感受x A y sin =)0(>A 的变化过程.通过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概括总结振幅变换的一般规律:一般地,函数)1,0(sin ≠>=A A x A y 的图象,可以看做是将函数x y sin =图象上所有点的纵坐标伸长(A>1)或缩短(0<A<1)到原来的A 倍(横坐标不变)而得到的.易知,函数函数x A y sin =的值域为],[A A -. 问题2:ϕ对图象的影响寻找函数x y sin =,⎪⎭⎫⎝⎛+=3sin πx y ,⎪⎭⎫ ⎝⎛-=4sin πx y ,三者图象之间的联系. 学生活动(1)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通过操作图形计算器进行验证,并探求理性解释.(2)引导学生借助图象上的对应变化点横坐标之间的对应关系理解图象平移变换的实质(3)借助图形计算器的动态演示图象的功能,让学生感受)sin(ϕ+=x y 的变化过程.通过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概括总结振幅变换的一般规律:一般地,函数)sin(ϕ+=x y 的图象,可以看做是将函数x y sin =图象上所有点向左(0>ϕ)或向右(0<ϕ)平移ϕ个单位而得到的. 问题3 ω对图象的影响:寻找函数三者x y sin =,y=sin2x ,y=sin 21x 图象之间的联系.学生活动(1)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通过操作图形计算器进行验证,并探求理性解释.(2)引导学生借助图象上对应变化点的坐标之间对应关系,理解图象周期变换的实质:(3)借助图形计算器的动态演示图象的功能,让学生感受x y ωsin =的变化过程.通过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概括总结振幅变换的一般规律:一般地,函数)10(sin ≠>=ωωω且x y 的图象,可以看做是将函数x y sin =图象上所有点的横坐标缩短(ω>1)或伸长(0<ω<1)到原来的ω1倍(纵坐标不变)而得到的.[设计意图]将ϕω,,A 对图象变换的影响进行分解,问题提出后,教师不急于讲解,而是有学生合作解决,教师适当引导.在探究过程中注重借助图形计算器辅助思维,并通过前后坐标的变化理解图象变换的实质. 问题4(难点突破)(1)函数x y 2sin =通过怎样变换可以得到函数)32sin(π+=x y 的图象?(2) 将函数y=sin(2x +3π)的图象向右平移3π个单位,所得到的图象的函数解析式为(3)一般地,函数()0,0)s i n (≠>+=ϕωϕωx y 的图象,可以看做是将函数x y ωsin =图象上所有点 (0>ϕ)或 (0<ϕ)平移 个单位而得到的.(4)函数)3sin(π+=x y 的图象通过怎样的变换可以得到函数)32sin(π+=x y 的图象?[设计意图]周期变换和相位变换的不同顺序对图象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 不能广而告之, 鼓励学生在提出猜想的基础上,充分经历图象变换过程,共同发现规律,总结一般性结论,自然流畅,易于接受理解,从而突破难点. 三.典例分析,形成能力 例 若函数)32sin(3π-=x y ,x ∈R 表示一个振动量:(1)求这个振动的振幅,周期,初相;(2)不用计算机和图形计算器,画出该函数的图象. 解:(1) 函数)32sin(3π-=x y 的振幅为3,初相为3π-,周期为π.(2)方法一“五点法”周期T=π,令X=2x -3π则x =6223ππ+=+x X列表方法二(先周期后相位)作出正弦曲线,并将曲线上每一点的横坐标变为原来的21倍(纵坐标不变),得到函数x y 2sin =的图象;再将函数x y 2sin =的图象向右平移6π个单位长度,得到函数)32sin(π-=x y 的图象;再将函数)32sin(π-=x y 的图象上每一点的纵坐标变为原来的3倍(横坐标不变),即可得到函数)32sin(3π-=x y 的图象.)32sin(3)32sin(2sin sin ππ-=→-=→=→=x y x y x y x y方法三(先相位后周期) 作出正弦曲线,并将其向右平移3π个单位长度,得到函数)3sin(π-=x y 的图象;再将函数)3sin(π-=x y 图象上每一点的横坐标变为原来的21倍(纵坐标不变),得到函数)32sin(π-=x y 的图象;再将函数)32sin(π-=x y 图象上每一点的纵坐标变为原来的3倍(横坐标不变),即可得到函数)32sin(3π-=x y 的图象.)32sin(3)32sin()3sin(sin πππ-=→-=→-=→=x y x y x y x y[设计意图]互动探究部分将ϕω,,A 三元素对图象变换的影响进行分解,本环节通过例题让学生体会三者结合对图象变化的作用,并着重分析先周期后相位与先相位后周期在图象变换过程中的注意点. 四.回顾反思,拓展深化 1. “五点法”作图 2.图形变换过程 两种方法殊途同归-总结参数A ,ω,φ函数y =A sin(ωx +φ)的影响.(1)振幅变化,由A 的变化引起; (2)周期变化,由ω的变化引起; (3)相位变化,由ωϕ或ϕ的变化引起.[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知识和方法两个方面进行小结.培养学生及时总结,概括提升的能力,为在课后能继续独立探究思考埋下伏笔. 五.课后研究,突出重点(1)阅读书后链接内容并通过网络了解三角函数知识在简谐运动,波的传播,交流电中的应用;(2)书后习题4,5,6.课后思考:(1)函数x y s i n =的图象通过怎样的变换可以得到函数x x y 3sin 3cos -=的图象?(2)函数)(x f y =的图象经过怎样的变换可以得到)32(+=x f y 的图象?[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数学学科与人类社会发展间的相互关系,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通过思考题使知识更加完整,落实知识的掌握与思想方法的理解.。

2010年第五届卡西欧杯全国高中青年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教案-《曲线与方程》

2010年第五届卡西欧杯全国高中青年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教案-《曲线与方程》

2010年第五届卡西欧杯全国高中青年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教案-《曲线与方程》第一篇:2010年第五届卡西欧杯全国高中青年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教案-《曲线与方程》2010年第五届全国高中数学青年教师观摩与评比活动精品教案“曲线与方程”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人教版选修2—1第二章第一节:曲线与方程二、教材分析曲线属于“形”的范畴,方程则属于“数”的范畴,它们通过直角坐标系而联系在一起,曲线的方程是曲线几何的一种代数表示,方程的曲线则是代数的一种几何表示。

在直角坐标系中,点可由它的坐标来表示,而曲线是点的轨迹,所以曲线可用含x、y的方程来表示。

“曲线和方程”这节教材,揭示了几何中的“形”与代数中的“数”的统一,为“依形判数”和“就数论形”的相互转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对解析几何教学有着深远的影响,曲线与方程的相互转化,是数学方法论上的一次飞跃。

由于曲线和方程的概念是解析几何中最基本的内容,因而学生用解析法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时,只有透彻理解曲线和方程的意义,才能算是寻得了解析几何学习的入门之径。

求曲线与方程的问题,也贯穿了这一章的始终,所以应该认识到,本节内容是解析几何的重点内容之一。

本节中提出的曲线与方程的概念,它既是对以前学过的函数及其图象、直线的方程、圆的方程等数学知识的深化,又是学习圆锥曲线的理论基础,它贯穿于研究圆锥曲线的全过程,根据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通过研究方程来研究曲线的几何性质,是几何的研究实现了代数化。

数与形的有机结合,在本章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教学目标:1.通过感受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这一概念的生成过程,初步理解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的概念。

2.理解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的概念和集合相等的关系、渗透转化与化归的思想与数形结合的思想。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合情推理、合作交流及独立思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以及主动参与、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的概念。

第五届全国高中数学青年教师观摩与评比活动:《归纳推理》教案(北京师大二附中程敏)

第五届全国高中数学青年教师观摩与评比活动:《归纳推理》教案(北京师大二附中程敏)

课题:归纳推理北京师大二附中程敏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2(人教B版)第二章《推理与证明》第1节教学目标:1.了解合情推理的含义;理解归纳推理的概念,能利用归纳的方法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2.培养学生的归纳探索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3.培养学生勇于创新而又不失严谨的思维习惯和在探索真理时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重点与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归纳推理的概念理解和应用;教学难点是提高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能力. 教学方式:本节课采用的是启发式教学,综合使用了讲授、问答、活动等多种教学方式.教学工具:多媒体、圆纸片、硬币.教学过程:1. 推理的概念形成幻灯片:生活中经常看到(1)天空乌云密布,燕子低飞,蚂蚁搬家,我们会想到什么?(2)河面的冰融化,柳树发芽,草地泛青,我们又会想到什么?提问:什么是推理?学生发言,教师点评.总结:根据一个或几个已知的事实(或假设)来确定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方式就叫推理.从结构上说,推理一般由前提和结论两部分构成的.2. 合情推理的概念形成幻灯片:下面哪些是推理?(1)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发现中国松辽地区和中亚细亚的地质结构类似,而中亚细亚有丰富的石油,由此,他推断松辽平原也蕴藏着丰富的石油;(2)1856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发现乳酸杆菌能使啤酒变酸,接着他又发现细菌是引起蚕病的原因,据此,巴斯德推断人身上的一些传染病也是由细菌引起的;(3)三角形的内角和为,四边形的内角和为,五边形的内角和为,……,所以边形的内角和为;(4)农谚说:瑞雪兆丰年.提问分三步进行一问:哪些是推理?学生发言,教师点评.二问:上述推理所得结论是否一定正确?总结:这种前提为真时,结论可能为真的推理,叫做合情推理.三问:对比(1)、(3)这两个推理,你能发现它们的相同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会推理的含义,逐步总结其定义.引导学生归纳出推理的概念.生活与数学结合的实例,使学生体会合情推理的含义,对各种推理有初步认识.一问的目的是:巩固推理的概念.二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归纳合点和不同点吗?3. 归纳推理的概念形成幻灯片:看下面的例子,试写出一般性结论.(1)1+3=4;1+3+5=9;1+3+5+7=16.(2)一元一次方程有一个实数根;一元二次方程最多有两个实数根;一元三次方程最多有三个实数根.提问:什么是归纳推理?学生发言,教师点评.总结:根据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种性质,推出该类事物的所有对象都具有这种性质的推理,称为归纳推理(简称归纳).回顾给出定义的过程,其本身就是归纳(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所以可以说“我们归纳出了归纳”. (这两个“归纳”上有点区别,第一个重在归纳总结,第二个才是归纳推理.)情推理的概念.三问的目的是:引出归纳推理(不必出现类比推理这个名词).纯数学的实例,使学生体会归纳推理的含义.引导学生概括归纳推理的概念.现学现用,而且这句话本身很有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三. 经典探究,深化新知幻灯片:汉诺塔问题如图,有三根针和套在一根针上的若干金属片,按下列规则,把金属片从一根针上全部移到另一根针上.(1)每次只能移动1个金属片;(2)较大的金属片不能放在较小的金属片上面. 汉诺塔问题的探索,完整体现了归纳推理的过程,很具有代表性.使学生充分体验从个别情况看起,发现规律,归纳总结,做出推理的完整经过.试推测:把个金属片从1号针移到3号针,最少需要移动多少次?师生互动、生生合作1. 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动手实践;教师可事先准备一些硬币或圆纸片,但又故意不够数量,让喜欢动手的学生领取实物操作,让喜欢动脑的学生思考:在没有实物的情况下,如何简捷地表示移动过程,这本身就值得动动脑筋.2.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3. 鼓励学生课下完成证明.总结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1) 通过观察个别情况发现某些相同性质;(2) 从已知的相同性质中推出一个明确表述的一般性命题(猜想). 考虑到学生能力上的差异,鼓励他们采用不同的处理办法,爱动手的多实践,爱动脑的多思考.证明不是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故课上不做要求,鼓励学生课后尝试完成.四. 习题演练,巩固提升1. 应用归纳推理猜测的值. 答:归纳发现.2. 设,计算的值,并归纳一般性结论.练习2的处理:(1)计算发现都是质数,但由此归纳推理得为质数确是错误的.(2)题目本身是开放的,还可以得出很多结论,比如都是奇数,相邻项之差为等差数列,等等. 鼓励同学给出自己的结论,但要引导他们得出更深刻的结论. 通过练习,巩固归纳推理的步骤,进一步学习其用法.所选两题分别为教材课后习题和课堂例题.力争把教材用好用足.强调归纳推理所得的结论不一定正确.此为教材例题,这里把它改为开放题处理似乎更合适.。

2010年第五届卡西欧杯全国高中青年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教案-《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天津陈刚)

2010年第五届卡西欧杯全国高中青年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教案-《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天津陈刚)

《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教学设计(人教A版高中课标教材数学必修4第一章1.6节)授课教师:陈刚天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学校指导教师:傅剑天津市实验中学沈婕天津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室赵杨天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学校2010年10月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授课教师: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学校陈刚一、内容和内容解析本节课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4)中第一章《三角函数》第六节“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的第二课时.“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一节教材共设置了4个例题,循序渐进地从四个层次来介绍三角函数模型的应用.教学共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介绍前3个例题,分别是用已知的三角函数模型解决问题;将复杂的函数模型转化为sin等基本初等函数模型;根据问题情y x境建立精确的三角函数模型解决问题.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由函数图象建立解析式的方法,这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做好了知识上的铺垫.第二课时介绍第4个例题,即给出潮起潮落的变化数据,通过作散点图,选择函数模型,建立函数模型,并用得到的函数模型解决有关问题.这一课时的内容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建立三角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可以让学生经历运用三角函数模型描述周期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教科书《三角函数》这章专门设置“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一节,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三角函数在解决具有周期变化规律的问题中的作用,体验三角函数与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以使学生体会三角函数的价值和作用,增强应用意识,同时还使学生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通过例4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经历用三角函数模型刻画周期现象的全过程,掌握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一般方法,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是刻画周期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三角函数模型的建立和应用,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首先,是函数建模思想.本节内容需要对给出的数据细心观察,寻找规律,发现表格中的数量关系;画出散点图,用曲线拟合这些数据,并找出恰当的函数模型,求其解析式;最后利用所求得的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这体现了数学建模的思想.其次,是数形结合思想.在用代数方法处理一些问题遇到困难时,常通过对图象的分析,采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使问题得以解决.三角函数模型其本身就是“数”与“形”的统一体.就本节所涉及的实际问题,根据所提供的数据很难一目了然地观察到其变化的规律,而画出它的散点图,可直观地反映出数据的周期性变化规律,这样将“数”与“形”结合,使得模型“形”的建立水到渠成.虽然“数形结合”的思想在之前学习分段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具体函数模型时,学生已经接触过,但结合本课内容,发挥从“数”和“形”两个方面共同分析解决问题的优势,可以进一步加强对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理解.此外,在运用三角函数模型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函数与方程”的数学思想也得到了体现.三角函数模型是在学习了分段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具体函数模型之后学习的又一具体函数模型,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突出体现了建立模型和应用模型两个核心环节.因此,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用三角函数模型解决一些具有周期性变化规律的实际问题;从实际问题中发现周期变化的规律,并将所发现的规律抽象为恰当的三角函数模型.二、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在学习了分段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基本函数模型后,学生已经历过观察散点图,抽象成函数模型,分析图象的特征,运用图形计算器等信息技术手段求解的数学建模过程,部分学生对模型的建立和应用往往还停留在操作层面上,对其中的数学意义和蕴含的数学思想的理解并不深刻;当面对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陌生背景、复杂的数据处理等,学生会感到困难;尤其是明确问题的实际背景、分析问题的复杂条件,考虑问题的实际意义,及对问题的解的分析等都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时,应重视审题环节,通过有针对性的引导,让学生认真阅读,抓住关键的词和句子,弄清题意;注意帮助学生在分析问题中提取其中的数量关系;借助散点图,引导学生从“形”的特征发现各个量之间的关系及他们的变化规律;同时注意指导学生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对问题的解进行具体的分析.教学难点:分析、整理、提取和利用信息,将实际问题抽象转化成三角函数模型,并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三、目标和目标解析(一)教学目标1.利用收集到的数据作出散点图,根据散点图进行函数拟合,建立三角函数模型,掌握利用三角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2.经历由实际问题选择数学模型、研究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过程,感悟“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的数学思想,并能理解应用“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思想解决有关具有周期运动规律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探究、归纳及概括能力以及运用图形计算器等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二)目标解析1.学生在学习了分段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函数模型后,对建立函数模型的基本步骤有所了解,但对数据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的数学建模还是初次接触,特别是对如何根据实际背景及问题的条件,注意考虑实际意义,对问题的解进行具体分析,学生的理解并不深刻.因此如何建立和应用数学建模是本节的学习目标之一.2.数学思想的教学一般要经过渗透孕育期、领悟形成期、应用发展期、巩固深化期四个阶段,而非通过简单如“复制与灌输”手段得以实现.所以通过数学建模的过程,让学生领悟到“数学建模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等,并能运用这些数学思想分析三角函数的图象,通过解决一些具有实际背景的综合性问题,培养他们综合应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数学建模的过程,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探究、归纳、概括等思维活动中获取新知,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图形计算器等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根据本节课教材内容的特点,为了更直观、形象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借助信息技术工具,以图形计算器为平台(本节课使用的是Casio ClassPad 330型图形计算器),绘制三角函数等函数图象,变抽象为直观;同时辅之以图形计算器强大的计算功能,为学生的数学探究与数学思维提供支持.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开门见山——呈现问题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今天我们研究如何建立和应用三角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我们知道,海水受日月的引力,在一定的时候发生涨落的现象叫潮.一般地,早潮叫潮,晚潮叫汐.在通常情况下,船在涨潮时驶进航道,靠近码头;卸货后,在落潮时返回海洋.下面是某港口在某季节每天的整点时间与水深(单位:m)关系表:(二)观察数据——建立模型问题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表格中的数据,从中可以得到一些什么信息?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加以补充,主要从变量间的关系、水深的最值、水深随时间变化有无规律等方面去研究.【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先发现水深有变化,尽可能发现或猜想这种变化呈现一种周期性变化规律,为用散点图来表示这些数据做好铺垫.问题2:怎么画这些数据的散点图?你能使用图形计算器画出散点图吗?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以时间为横轴,水深为纵轴,通过描点法是可以画出这些数据的散点图的.教师引导学生使用图形计算器作散点图,如下图.【设计意图】让学生复习用描点法画出散点图的方法.问题3:如果我们用一条光滑的曲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根据曲线的形状和走势,能用什么样的函数来近似拟合这个图象?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图形计算器的连线功能将散点连接起来,如下图.观察、分析绘出的曲线的形状和特征,思考、判断、选择函数模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加以补充,突出对“周期性”的引导,最后确定可以用形如sin()y A x h ωφ=++的正弦型函数来近似拟合.【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由散点图连成的曲线呈周期性的特点选择正弦型函数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判断、抽象概括等能力.问题4:如何求出函数sin()y A x h ωϕ=++中的A ,ω,h ,和φ的值,从而确定函数模型的解析式呢?师生活动:师生通过问答的形式,结合图象,求出A ,ω,φ,h .(1)求振幅A .由图象可以得到最大值是7.5,最小值是2.5,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的一半是振幅,A =2.5.(2)求ω.ω的值跟周期有关,从图象可以看到,完成一次往复运动要用12小时,所以周期是12.所以12T =,2π2ππ126T ω===. (3)求h .图象向上平移了5个单位,5h =.(4)求φ.代入一个特殊点,例如(0,5),就可以得到sin 0φ=,从而得到0φ=.学生利用图形计算器统计模块中的函数拟合功能,得出正弦型函数的解析式,如下图.师生共同比较图形计算器得出的解析式和学生自己求出的解析式,得出两个解析式实际是相同的.【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函数图象以及已知表格中的数据,求出sin()y A x h ωϕ=++各参数的值,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利用图形计算器验证所求结果.问题5:我们已经知道港口在某季节每天的时间与水深关系可以近似用函数模型π2.5sin()56y x =+来刻画,谁能试着总结一下刚才我们建立三角函数模型的过程? 师生活动:学生回顾刚才建模的过程、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加以补充完善,主要强调(1)根据已知的数据画出散点图; (2)用光滑的曲线连接散点图;(3)根据曲线的变化趋势具有周期性的特点,选择正弦型函数模型;(4)求正弦型函数解析式.【设计意图】及时对建模的过程加以小结,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各个步骤之间的联系,巩固所学知识,体会其中使用的方法和所蕴含的数学思想.(三)回归现实——提出问题我们已经知道港口在某季节每天的时间与水深关系可以近似用函数模型π2.5sin()56y x =+来刻画,下面利用该模型解决有关货船进出港的一些实际问题. 问题6:(进出港时间问题)一条货船的吃水深度(船底与水面的距离)为4 m ,安全条例规定至少要有1.5 m 的安全间隙(船底与洋底的距离),该船何时能进入港口?在港口能呆多久?师生活动:教师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探究.(1)货船能够进入港口所需要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实际水深≥安全水深)(2)怎样用数学表达式来表述这一条件?(π2.5sin5 5.56x +≥) (3)如何解不等式π2.5sin 5 5.56x +≥? (4)若把不等式两端看成是两个函数,分别作出它们的函数图象,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那么满足我们条件的解是图象的哪部分?(5)在[0,24]内满足条件的解集是什么?(6)结合图象,货船应该选择什么时间进港,什么时间出港?(7)货船在港口能呆多久?(8)如何使用图形计算器帮助我们解决其中的问题?学生利用图形计算器分别画出π2.5sin56x y =+和 5.5y =的图象,找出两图象的交点,通过数形结合得到不等式的解集.【设计意图】通过问题串,帮助学生弄清楚题目的意思,引导学生建立函数模型,借助图形计算器,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得出答案后,通过检验它是否与实际意义相符,对答案的合理性做出解释.过渡语:刚才的问题中,货船从进港、在港口停留,到后来离开港口,货船的吃水深度一直没有改变,也就是说货船的安全深度一直没有改变,但是实际情况往往是货船载满货物进港,在港口卸货,卸完货后离开港口,在卸货的过程中,由物理学的知识我们知道,随着船身自身重量的减小,船身会上浮,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又该如何选择进出港时间呢?问题7:(卸货时间问题)若某船的吃水深度为4 m,安全间隙为1.5 m,该船在2:00开始卸货,吃水深度以每小时0.3 m的速度减少,那么该船在什么时间必须停止卸货,将船驶向较深的水域?师生活动:教师启发学生类比、思考,组织学生讨论如下问题:(1)“必须停止卸货”的含义是什么?你能用一个关系式来表述吗?(2)安全水深如何表示呢?(3)如何解不等式π2.5sin5 5.50.3(2)6xx+≥--?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思考探究,对于要求解的不等式,学生根据刚才解题的经历,相互讨论寻求解决的途径,利用图形计算器通过两种方法求出不等式的解集.【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函数模型刻画货船安全水深与时间的关系,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不等式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和“函数与方程”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作用.问题8:在船的安全水深正好等于港口水深时,停止卸货行吗?为什么?正确的结论是什么?师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独立思考、讨论,然后给出回答.货船应该在6时30P分左右驶离港口.否则就不能保证货船有足够的时间发动螺旋桨.【设计意图】将所得的数学解释转化为实际问题的解释.(四)课时小结,认识深化问题9: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吗?(师生一起归纳)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了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和步骤:(1)观察收集到的数据,寻找规律,发现数据间的数量关系;(2)根据已知数据绘制散点图;(3)用光滑的曲线连接散点图;(4)通过比较,选择恰当的函数模型拟合数据;(5)求函数模型的解析式.在数据处理的过程中,运用了函数的三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2.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了“数学建模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等数学思想方法.【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思考和回答问题,归纳总结建立三角函数等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理清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五)布置作业——延时探究过渡语:在今天我们所研究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同学们课后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请大家看拓展作业.作业1(卸货速度问题):若货船的吃水深度为4米,安全间隙为1.5 m,该船在2:00开始卸货,货物卸空后吃水深度为2 m,为了保证货船进入码头后一次性卸空货物,又能安全驶离码头,那么每小时吃水深度至少要以多少速度减少?【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理清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培养分析和探究能力.这是本节内容的一个提高与拓展.作业2:以下是同学们在互联网上得到的北京每月15日日出时间的数据:(2)如果你准备在国庆节去北京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你最好在什么时间到达天安门广场?【设计意图】通过训练,巩固课堂所学内容,让学生进一步熟练三角函数应用问题的解决方法.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生活服务的教育形态.。

第五届全国高中数学青年教师观摩与评比活动-归纳推理说课稿

第五届全国高中数学青年教师观摩与评比活动-归纳推理说课稿

教学设计说明一、本节课数学内容的本质、地位和作用的分析推理是根据一个或几个已知的事实(或假设)来确定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方式. 数学、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对其都有研究,它更是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 人们在日常活动和科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推理有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合情推理是人类发现新知的一个重要途径. 它既有猜测和发现结论的作用,又有探索和启发思路的作用. 本节课所学习的归纳推理是合情推理的一种. 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通过归纳推理可以发现新知识,获得新结论.推理与证明的内容属于数学思维方法的范畴,贯穿数学教学的始终,遍布数学知识的每个领域. 旧教材将其渗透在具体的数学内容中分散处理,如:综合法和分析法放在“不等式”一章,“反证法”作为“简易逻辑”的一部分,“合情推理”更是很少涉及. 新课程将其统一纳入教材,集中讲授,我认为这对学生系统掌握其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尤其是“合情推理”这一新加入内容,有助于学生从单纯的解答现成的问题,扩展到能够独立的提出一些问题. 很多大数学家(比如拉格朗日,波利亚)都强调合情推理是他们发现新问题的重要手段,波利亚更是在其名著《数学与猜想》中拿出很多章节对合情推理的模式进行一一总结. 如果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并能够在今后有意识的使用它们,不仅能培养其言之有据,论证有理的思维习惯,而且对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二、教学目标分析新课程中,合情推理分为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两讲,本节课是第一部分,对它是初步了解. 所以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对归纳推理的概念理解和应用上.而提高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能力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观察、发现、归纳.归纳推理作为发现新知的一种途径,有时探索的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课堂上设置了有一定难度的“汉诺塔问题”,正是希望学生通过一番“辛苦”的努力才能得到结论. 这样的安排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根据以上想法,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了解合情推理的含义;理解归纳推理的概念,能利用归纳的方法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2)培养学生的归纳探索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3)培养学生勇于创新而又不失严谨的思维习惯和在探索真理时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本节课的教学中,有几处需要注意:(1)结论的开放性归纳推理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教学中每个学生作出的推理可能并不一致,在这里有些时候结论是开放的,不是唯一的,只要“合情”,就应该认为是对的,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地创造性的思维. 当然面对推出的不同结论,可以比较哪些结论是更具有研究价值的,哪些思考是更有深度的.(2)过程的复杂性归纳推理有时不是一蹴而就的,并不是所有的问题只看三五个特殊情形,就能得出一般性结论,有些问题则需要多看几个,在归纳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锲而不舍的精神.(3)结论的正确性归纳推理所得的结论不是一定都正确. 课堂练习2就是这样的例子:课堂练习2:设2f f f的值,并=++∈,计算(1),(2),,(10)f n n n n()41,N*归纳出一般性结论.学生容易做出“()f n为质数”的结论,但这是不对的,实际上(40),(41)f f都是合数. 甚至有的问题很难举出反例说明它是错误的,也不容易证明结论的正确性,比如哥德巴赫猜想. 课上有意安排这样的例子,目的是使学生能辩证地看待归纳推理这种方法.(4)处理好推理和证明的关系数学上为保证结论正确,总是强调要证明结论,但合情推理部分重在“推理”,重在得出新结论,“证明”不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课上例题中的“汉诺塔问题”就是这样,学生在短时间内能够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已实属不易,若再要求证明,则难度过高,时间上也不允许,而且会让学生抓不住“推理”这个重点,所以处理上更宜放在课后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思考.四、本节课的教法特点以及预期效果分析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中我主要关注了以下两个方面:(1)紧扣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因为授课所用教材为人教B版,所选实例、例题和练习题大部分都来自该教材,仅“汉诺塔问题”来自人教A版,原因是B版此处所举例题为学生熟知的哥德巴赫猜想,这样学生可能不能充分体验从特殊到一般这样一种自己发现结论的思维过程,故换之.本节课在紧扣教材的基础上,又没有照搬教材,而是经过个人的思考,重新组合,适当调整. 比如课堂练习2,我把它作为开放题处理,让学生充分发散思维,得出多种结论.(2)“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设计时,我对每个教学环节都进行了仔细地推敲,看逻辑是否自然,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能否接受,如何接受,能接受到什么程度.首先,利用有趣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改编自华罗庚先生猜帽子颜色的问题是很经典的推理问题,它能使学生很快进入情境,积极迅速地投入到课堂内容中来. 当然华先生的原文为3个学生,5顶帽子. 思维难度较大,作为引入不太合适. 我将其改为2个学生,3顶帽子,使之更适应学生实际,更适合课堂教学.接着从学生熟悉的实例出发,引出概念;以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归纳;鼓励学生发言,允许学生犯错,对学生发言及时点评. 这种教学方式顺应学生的思维习惯,概念形成过程更加自然,使学生觉得大部分内容都是自己想出来的,印象会更深刻.“汉诺塔问题”作为数学上的经典问题,内容有趣,学生听完题就跃跃欲试;题意简单明确,学生容易上手;而过程却并不轻松,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能力. 而且,我考虑到不同学生在动手实践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上可能各有所长,鼓励学生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这样最大程度地照顾到每个学生,让他们按照自己擅长的方式研究问题,感受数学发现的乐趣.以上就是我对“归纳推理”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的说明. 不妥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和老师批评、指正.。

2010年第五届卡西欧杯全国高中青年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教案-(云南姚艳萍)

2010年第五届卡西欧杯全国高中青年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教案-(云南姚艳萍)

2010年第五届全国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选活动交流材料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二册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云南省玉溪市第一中学姚艳萍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椭圆的定义,能正确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尝试画椭圆,让学生发现椭圆的形成过程进而归纳出椭圆的定义 ,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学习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1)通过椭圆定义的获得培养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2)通过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培养学生求简意识并能懂得欣赏数学的“简洁美”.(3)通过师生、生生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增强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二、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理解坐标法的基本思想.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与化简.三.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即教师通过问题诱导→启发讨论→探索结果,引导学生直观观察→归纳抽象→总结规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够掌握方法、提升能力.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和自制教具:呼啦圈,绘图板、图钉、细绳.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认识椭圆.材料1:对椭圆的感性认识.通过演示课前准备的生活中有关椭圆的实物和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椭圆.材料2:“嫦娥一号”模拟轨道图.2007年10月24日,我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开始了举世瞩目的太空之旅,流传了几千年的飞天神话,变成了现实,这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这是中国人的骄傲.请问:“嫦娥一号”绕地球飞行的运行轨道是什么?(课件演示轨道图)引入课题: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常见的椭圆形状的物品,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椭圆:通过“嫦娥一号”的轨道录像,让学生感受现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爱国思想.)(二)动手实验,亲身体会.1.教师演示,引出研究思路.教师将一圆形的呼啦圈朝一方向用力压或拉,变成一椭圆形状的呼啦圈,以说明圆和椭圆的密切关系,点明可以像学习圆一样来学习椭圆.思考:在上一章圆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为定长的点的轨迹是圆.那么,到两定点距离之和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又是什么呢?(设计意图:对于生活中、数学中的圆,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和研究,但对椭圆,学生只停留在直观感受,基于它俩的关系,引导学生用上一章所学,来研究椭圆.)2.学生分组试验.(1)取一条细绳;(2)把细绳的两端用图钉固定在板上的两点1F 、2F ;(3)用铅笔尖(M )把细绳拉紧,在板上慢慢移动观察画出的图形是什么? (教师巡视指导,展示学生成果)3.分析实验,得出规律.(1)在画出一个椭圆的过程中,细绳的两端的位置是固定的还是运动的?(2)在画椭圆的过程中,绳子的长度变了没有?说明了什么?(3)在画椭圆的过程中,绳子长度与两定点距离大小有怎样的关系?(4)改变绳子长度与两定点距离的大小,轨迹又是什么?学生总结规律:1212||||||MF MF F F +> 轨迹为椭圆;1212||||||MF MF F F +=轨迹为线段 ;1212||||||MF MF F F +<轨迹不存在.(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并不是急于向学生交待椭圆的定义,而是设计一个实验,一来是为了给学生一个动手实验的机会,让学生体会椭圆上点的运动规律;二是通过实践思考,为进一步上升到理论做准备.)(三)总结归纳,形成概念.定义:平面内,到两个定点1F 、2F 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12F F )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在归纳椭圆定义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不断引导他们逐步加深理解并完善椭圆的定义,在引导中突出体现“常数”及“常数”的范围等关键词与相应的特征.) 问:椭圆定义还可以用集合语言如何表示?)22(221c a a MF MF >=+.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概括出椭圆的定义,让学生全程参与概念的探究过程,加深理解,提高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四)合理建系,推导方程.1.复习求曲线的方程的基本步骤:⑴建系;⑵设点;⑶列式;⑷化简;(5)证明(可省略)(由学生回答,不正确的教师给予纠正.)2.如何选取坐标系?【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建系如下几种情况:方案一:把F 1、F 2建在x 轴上,以F 1F 2的中点为原点;方案二:把F 1、F 2建在x 轴上,以F 1为原点;方案三:把F 1、F 2建在x 轴上,以F 1F 2与x 轴的左交点为原点;方案四:把F 1、F 2建在y 轴上,以F 1F 2的中点为原点;教师折椭圆,学生观察椭圆的几何特征(对称性),如何建系能使方程更简洁?学生讨论,经过比较确定方案一.(设计意图:积极鼓励学生用不同建系方法,让他们充分暴露自然思维,通过比较,得出最简洁的方案,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材或老师强加给的方法.)3.推导标准方程.选取建系方案,让学生动手,尝试推导.按方案一:以过1F 、2F 的直线为x 轴,线段12F F 的垂直平分或线为y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设)0(221>=c c F F ,点),(y x M 为椭圆上任意一点,则 {}a MF MF M P 221=+=(称此式为几何条件), ∴ 得()()a y c x y c x 22222=++++-(实现集合条件代数化), (想一想:下面怎样化简?)(1)教师为突破难点,进行引导设问:我们怎么化简带根式的式子?对于本式是直接平方好还是整理后再平方好呢?化简,得 )()(22222222c a a y a x c a -=+-.(2)b 的引入.由椭圆的定义可知,c a 22>, ∴220a c ->.让点M 运动到y 轴正半轴上(如图2),由学生观察图形直观获得a ,c 的几何意义,进而自然引进b ,此时设222c a b -=,于是得222222b a y a x b =+, 两边同时除以22b a ,得到方程:()222210x y a b a b +=>>(称为椭圆的标准方程). (3)建立焦点在y 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要建立焦点在y 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又不想重复上述繁琐的化简过程,如何做?方法1:按步骤列出方程,利用两方程结构的异同(结构相同,只是字母x ,y 交换了位置),直接得到方程. 方法2:(视情况决定讲与否(预设))借助于化归思想,抓住图1(前面方程推导时用过)与图3的联系(关于直线x y =对称)即可化未知为已知,将已知的焦点在x 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转化为焦点在y 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只需将图1图2沿直线y x =翻折即可转化成图3;图1 图3 (4)教师应用多媒体,把其它建系得出的方程展示给学生,相比之下,其它的建系方式得到的方程不够简洁.(设计意图:椭圆的标准方程的导出,先放手给学生尝试,教师协从指导.再展示学生结果;教师对照图形,加以引导,让学生明白方程中字母的几何意义,对方程的理解有很大的作用;利用类比对称,化归的思想得出焦点在y 轴上的标准方程,避免重复的繁杂计算.)4.归纳概括,掌握特征.(1)椭圆标准方程形式:它们都是二元二次方程,左边是两个分式的平方和,右边是1;(2)椭圆标准方程中三个参数a , b , c 的关系:222c a b -=)0(>>b a ;(3)椭圆焦点的位置由标准方程中分母的大小确定.(五)尝试应用,范例教学.例1 下列哪些是椭圆的方程,如果是,判断它的焦点在哪个坐标轴上?并指明a 、b ,写出焦点坐标.注意:分母哪个大,焦点就在哪个坐标轴上,反之亦然.149)1(22=+y x 0225259)2(22=--y x 41625)3(22=+y x )0(11)4(2222≠=++m m y m x(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对椭圆标准方程形式的掌握.)例2写出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是()40-,、()40,,椭圆上一点到两焦点距离的和等于10. 变式一:将上题焦点改为(0,4)-、(0,4),结果如何?变式二:将上题改为两个焦点的距离为8 ,椭圆上一点P 到两焦点的距离和等于10 ,结果如何?(学生直接抢答)例3 写出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是()02-,、()02,,并且经过点P 3522⎛⎫- ⎪⎝⎭,. (先和学生一起简单分析条件中蕴涵的信息,再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教师巡视,投影学生答案.学生讨论总结.)解题思路1:先根据已知条件设出焦点在y 轴上的椭圆方程的标准方程12222=+b x a y ()0>>b a ,再将椭圆上点的坐标3522⎛⎫- ⎪⎝⎭,代入此方程,并结合a 、b 、c 间的关系求出2a 、2b 的值,从而得到椭圆的标准方程为161022=+x y . (设计意图:学会用待定系数法球椭圆的标准方程.)解题思路2:利用椭圆定义(椭圆上的点3522⎛⎫- ⎪⎝⎭,到两个焦点()02-,、()02,的距离之和为常数2a )求出a 值,再结合已知条件和a 、b 、c 间的关系求出2b 的值,进而写出标准方程.(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椭圆定义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六)回顾反思,归纳提炼.1.椭圆定义;2.椭圆标准方程;3.解题思想方法.(七)课后作业,巩固提高.(八)板书设计:。

“卡西欧杯”第五届全国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 优秀课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奖评比结果的通

“卡西欧杯”第五届全国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 优秀课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奖评比结果的通
陆 明 明 宋 秀云
贺祠 亮 邓 礼 咸 赵 志 明
四川绵 阳中学 四川成都市第十八中学校
贵 州 龙 里 中学
詹 爽 姿
石 小 丽


浙江桐乡第一中学
安徽蚌埠第一中学
安徽 淮 南 市第 二 中学 福建 泉 州 市培 元 中学 福 建 师 范大 学 附 属 中学
黄 修 禹 胡 跃 源
优 秀课 一等奖名 单
( 6 共 5名 ,排 名 不 分 先后 )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第 二 附 属 中 学
北 京 市 第 十 二 中学 程 敏 山西 大 同市 第 一 中学 校 山西 太 原 市 育 英 中学




高 李
宇 翥
北 京 市 第 五 中学 天津 市 汉 沽 区 第 一 中 学
N 2 O 0 O1 2 1
J u n lo h n s te t s E u ain o r a f C i ee Mah mai d c t c o
21 0 0年
第 1 2期
“ 西 欧 杯 ”第 五 届 全 国 高 中青 年 数 学 教 师 优 秀课 观 摩 与 评 比活 动 卡
21 0 0年 1 0月 1 日 9
本 次 活 动 共 评 比产 生 优 秀课 一 等奖 6 名 ( 单 附后 ) 5 名 ,4个
本 项 活动 始 终 坚持 “ 在 参 与 ,重 在 过 程 ,重 在 交 流 , 重 会 员 单 位 被 评 为 优 秀 组 织 奖 ( 单 附后 ) 重 名 .




贵州省实验 中学
云 南 大学 附 属 中 学 云 南玉 溪 第 一 中 学

2010年第五届卡西欧杯全国高中青年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教案-《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天津市刘勇)

2010年第五届卡西欧杯全国高中青年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教案-《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天津市刘勇)

《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教学设计(人教A版高中课标教材数学必修5第三章第3.3节)授课教师:刘勇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一中指导教师:沈婕天津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室张志坤天津市汉沽教育中心王瑞雪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一中2010年10月《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第一中学刘勇一、内容与内容解析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A版必修5第三章《不等式》中3.3.2《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是线性规划的相关概念和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解法.线性规划是运筹学中研究较早、发展较快、应用广泛、方法较成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辅助人们进行科学管理的一种数学方法,广泛地应用于军事作战、经济分析、经营管理和工程技术等方面.简单的线性规划指的是目标函数含两个自变量的线性规划,其最优解可以用数形结合方法求出。

简单的线性规划关心的是两类问题:一是在人力、物力、资金等资源一定的条件下,如何使用它们来完成最多的任务;二是给定一项任务,如何合理规划,能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资金等资源来完成. 教科书利用生产安排的具体实例,介绍了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引出线性规划等概念,最后举例说明了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在饮食营养搭配中的应用.本节内容蕴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突出体现了优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和化归思想.本节教学重点: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寻求有实际背景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二、目标和目标解析(一)教学目标1.了解约束条件、目标函数、可行解、可行域、最优解等基本概念.2. 会用图解法求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3.培养学生观察、联想、作图和理解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4.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的意识.(二)教学目标解析1. 了解线性规划模型的特征:一组决策变量(,)x y表示一个方案;约束条件是一次不等式组;目标函数是线性的,求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熟悉线性约束条件(不等式组)的几何表征是平面区域(可行域).体会可行域与可行解、可行域与最优解、可行解与最优解的关系.2.使学生学会从实际优化问题中抽象、识别出线性规划模型.能理解目标函数的几何表征(一组平行直线).能依据目标函数的几何意义,运用数形结合方法求出最优解和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大(小)值,其基本步骤为画、移、求、答.3.教学中不但要教教材,还要教教材中的蕴含的方法.在探究如何求目标函数的最值时,通过以下几方面让学生领悟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1)不定方程的解与平面内点的坐标的结合,进而产生了直线的方程.(2)线性目标函数解析式与直线的斜截式方程的结合.(3)线性目标函数的函数值与直线的纵截距的结合.(4)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与可行域的结合.(5)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最值与直线过可行域内的点时纵截距的最值的结合.这样就能使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更透彻,为以后解析几何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 使学生从更深层次理解“以形助数”的作用以及具体方法.4. 在线性规划问题的探究过程中,使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操作、归纳、概括的认知过程,培养解决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本节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以下疑虑和困难:(1)将实际问题抽象成线性规划问题;(2)用图解法解线性规划问题中,为什么要将求目标函数最值问题转化为经过可行域的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的最值问题?如何想到要这样转化?(3)数形结合思想的深入理解.为此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探究情境,并作合理适度的引导,通过学生的积极主动思考,运用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借助于讨论、动手画图等形式进行深入探究.教师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要做到既能给学生启示又能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取直接经验.教学难点:用图解法求最优解的探索过程;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教学关键:指导学生紧紧抓住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找到目标函数与直线方程的关系四、教法分析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课堂中应注重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氛围,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动脑思考等方法探究数学知识获取直接经验,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等.本节课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载体,采用启发、引导、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1)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2)提供“观察、探索、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有效地调动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开放的活动中获取直接经验.(3)在教学中体现“重过程、重情感、重生活”的理念;(4)让学生经历“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五、教学支持条件分析根据本节课教材内容的特点,为了更直观、形象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信息技术工具,以“几何画板”软件为平台,将目标函数与直线方程进行转化,通过直线的平行移动的演示,观察纵坐标的变化,求出目标函数的最值.让学生学会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建立起代数问题和几何问题间的密切联系.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组织学生做选盒子的游戏活动.在下图的方格中,每列(x)与每行(y)的交汇处都放有一个盒子,每次你只能选其中的一个盒子,每个盒子对应一个分值,即为你的得分,而且该分值与盒子所在的行数和列数有关,且每次的关系式在变化,你会选哪个盒子?例如: 第一次:分值=x y+ (即: 列数+行数)第二次:分值=2- (即: 行数-列数×2)y x师生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做选盒子得分的游戏,学生用“运算—比较”的方法容易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之后,给出图3,让学生在图中找目标函数2b x y =+的最大值,学生沿用上面计算的方法显然很复杂,于是学生的思维产生“结点”.引出课题,提出何为线性(即为一次的)?怎么规划(即求函数的最值)?是本节课的研究重点.【设计意图】数学是现实世界的反映.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从兴趣解决→稍有困难→有较大困难,使学生产生急于解决问题的内驱力,同时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能力.(二)独思共议,引导探究方法x y 0 1 2 3 4 5 1 2 4 3 y 0 1 2 3 4 5 x 1 2 4 3图1 图2 x1 45 2 3 7 9 10 11 8 12O 图3引导学生由特殊到一般分析目标函数的函数值.问题1:当6b=时,求x,y的值.师生活动:学生通过计算找到三个点的坐标,并观察出三点共线,求出直线方程26y x=-+,教师引导学生观察6b=所对应的直线的纵截距.【设计意图】通过特殊问题,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实质:求x,y的值即求不定方程的解.数形结合,将求变量x,y转化成求点的坐标(,)x y.观察6b=时三个盒子所在点的位置关系及直线的方程,使学生体会b值就是直线的纵截距.问题2.在图3中,求2b x y=+的最大值.师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组讨论,求b的最大值.通过之前教师的引导及学生对上一节“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学习,对学生的讨论结果有两种预案:预案1:学生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的分析,将目标函数2b x y=+转化成2y x b=-+,x,y在取得每个可行解时,b的取值就是直线2y x b=-+过(,)x y这个点时的纵截距,而所有这些直线都是平行的,因此只需平移直线看纵截距的最大值即可.预案2:根据上一节“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知识,学生认为b取最大值时x、y的取值一定在直线26y x=-+的右上方的位置,为此就依次在这些位置上画平行于26y x=-+的直线,只要上面有点就不停的画,直至最后一点.师生活动:学生展示讨论结果,教师借助几何画板作演示、分析,渗透转化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并对学生的结论作出总结,先作直线2y x=-,再作平移,观察直线的纵截距.【设计意图】由特殊到一般,利用数形结合,寻求解题思路.(三)变式思考,深化探究思路1.将目标函数变成34b x y=+,求b的最大值.师生活动:通过学生将34b x y=+化成344by x=-+的形式,做直线34y x=-并进行平移,观察纵截距的最大值的回答过程,教师强调解题步骤:画、作、移、求.【设计意图】规范方法并检验学生对方法的理解程度,使学生感受由直线斜率的变化引起使b 取最大值的过程中点的变化.2.将目标函数变成34b x y =-,求b 的最大值.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此题和上题的区别,学生发现平移直线时若按上题的方法找纵截距的最大值便会出现问题,通过思考、讨论,找到本题需取截距最小的原因.【设计意图】通过目标函数的不同变式,让学生熟悉求最值的方法,尤其是直线中纵截距的符号为负的情况.借助“几何画板”集中呈现目标函数的图形变化,提高课堂效率,建立精准的数形联系.(四)规范格式,应用探究成果1.例1:(习题3.3A 组第3题)电视台应某企业之约播放两套连续剧,其中,连续剧甲每次播放时间为80min ,其中广告时间为1min ,收视观众为60万;连续剧乙每次播放时间为40min ,广告时间为1min ,收视观众为20万.已知此企业与电视台达成协议,要求电视台每周至少播放6min 广告,而电视台每周只能为该企业提供不多于320min 的节目时间.如果你是电视台的制片人,电视台每周应播映两套连续剧各多少次,才能获得最高的收视率?解:设甲播放x 次,乙播放y 次,收视观众z 万人次则6020z x y =+.8040320,6,0,0.x y x y x y +≥⎧⎪+≤⎪⎨≥⎪⎪≥⎩ 用如下步骤求z 的最大值:(1)画出可行域;(2)作出直线0l :3y x =-(3)平移0l 至点A 处纵截距最大,即z 最大;(4)解方程组:80403206x y x y +=⎧⎨+=⎩ 得24x y =⎧⎨=⎩,因此max 200z =.答:甲播放2次,乙播放4次,收视观众最多为200万人次.师生活动:教师引领学生理解题意,让学生继续领会用表格形式描述数据的直观性.让学生独立建立线性规划的数学模型,并正确设出变量,找好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后自行完成此题.通过学生板演,教师规范写法,然后借助解题的过程介绍线性目标函数、线性约束条件、可行解、可行域、最优解及线性规划的数学概念.【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例子激发学习动机,通过一道完整的简单线性规划问题,让学生掌握解决简单线性规划问题的基本步骤,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同时进一步加深对图解法的认识.2.反思例1解题过程,深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纵观解题过程,体会在解题中“数”与“形”是怎样结合的,并加以总结.代数几何 线性目标函数6020z x y =+直线320z y x =-+ 线性目标函数的函数值 直线的纵截距线性约束条件(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可行域 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值直线的纵截距的最值 【设计意图】通过反思总结,加强对“数形结合”数学思想的认识,形成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3.例2:(课本例2)营养学家指出,成人良好的日常饮食应该至少提供0.075kg 的碳水化合物,0.06kg 的蛋白质,0.06kg 的脂肪.1kg 食物A 含有0.105kg 的碳水化合物,0.07kg 的蛋白质,0.14kg 的脂肪,花费28元; 1kg 食物B 含有0.105kg 的碳水化合物,0.14kg 的蛋白质,0.07kg 的脂肪,花费21元.为了满足饮食要求,同时使花费最低,需要同时食用食物A 和食物B 各多少kg? 转化 图4师生活动:学生独自完成此题,由一位同学生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结果.规范解题步骤和格式.解:设每天食用x kg 食物A ,y kg 食物B0.1050.1050.075,0.070.140.06,0.140.070.06,0,0.x y x y x y x y +≥⎧⎪+≥⎪⎪+≥⎨⎪≥⎪≥⎪⎩① 目标函数为2821z x y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①等价于775,7146,1476,0,0.x y x y x y x y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图5),即可行域.考虑2821z x y =+,将它变形为4321z y x =-+. 这里4321z y x =-+是斜率为43-,随z 变化的一组平行直线,21z 是直线在y 轴上的截距,当21z 取最小值时,z 的值最小.当然直线要与可行域相交,即在满足约束条件时目标函数2821z x y =+取得最小值.由图5可见,当直线2821z x y =+经过可行域上的点M 时,截距21z 最小,即z 最小. 解方程组775,147 6.x y x y +=⎧⎨+=⎩ 得M 的坐标为17x =,47y =. 所以282116z x y =+=.答:每天食用食物A 为17kg ,食物B 为47kg ,能够满足日常饮食要求,又使花费最低,最低成本为16元.【设计意图】通过此题检测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准确作图的能力.4.反思例2的求解过程.教师通过巡视发现错解的学生,帮助学生找到错误的原因.并提出问题:有时若由于不可避免的误差带来错解,你如何解决?师生活动:由教师帮助学生分析错解的原因,并提出问题.学生意识到可以把所有可能的解都求出来,进行比较即可.【设计意图】通过反思及寻求问题答案,让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五)归纳梳理,体会探究价值由学生和教师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师生活动:先由学生总结学习的内容,教师作补充说明,尤其是本节课是如何经历的知识探究过程,如何运用化归与数形结合思想得到方法,以及如何通过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再有教师介绍数学是有用的,通过本节课看到了时间如何合理分配收获最大的问题,如何使消费最少保证饮食健康的问题,还有很多实际应用由学生自己查资料作为拓展作业.【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培养学生数学交流和表达的能力,养成及时总结的良好习惯,并将所学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六)目标检测题1.在线性约束条件5315153x yy xx y+≤⎧⎪≤+⎨⎪-≤⎩下,求①目标函数35z x y=+的最大值和最小值;②目标函数310z x y=-的最大值和最小值;2.某工厂用A、B两种配件生产甲、乙两种产品,每生产一件甲产品使用4个A配件耗时1h,每生产一件乙产品使用4个B配件耗时2h,该厂每天最多可从配件厂获得16个A配件和12个B配件,按每天工作8h计算,该厂所有可能的日生产安排是多少?【设计意图】检测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本节课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检查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作业的设置是为了教会学生怎样利用资料进行数学学习,同时让学生了解网络是自主学习和拓展知识面的一个重要平台,这是本节内容的一个提高与拓展.。

第五届卡西欧杯全国高中青年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教案

第五届卡西欧杯全国高中青年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教案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甘肃省张掖市实验中学雒淑英一、教材及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数学》(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编著)第二册(上)第八章第一节《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

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对顶的圆锥,当平面与圆锥的轴夹角不同时,可以得到不同的截口曲线,它们分别是圆、椭圆、抛物线、双曲线,我们将这些曲线统称为圆锥曲线。

圆锥曲线的发现与研究始于古希腊,当时人们从纯粹几何学的观点研究了这种与圆密切相关的曲线,它们的几何性质是圆的几何性质的自然推广。

17世纪初期,笛卡尔发明了坐标系,人们开始在坐标系的基础上,用代数方法研究圆锥曲线。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继续用坐标法探究圆锥曲线的几何特征,建立它们的方程,通过方程研究它们的简单性质,并用坐标法解决一些与圆锥曲线有关的简单几何问题和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的基本思想。

解析几何是数学一个重要的分支,它沟通了数学中数与形、代数与几何等最基本对象之间的联系。

在第七章中学生已初步掌握了解析几何研究问题的主要方法,并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研究了直线和圆这两个基本的几何图形,在第八章,教材利用三种圆锥曲线进一步深化如何利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

由于教材以椭圆为重点说明了求方程、利用方程讨论几何性质的一般方法,然后在双曲线、抛物线的教学中应用和巩固,因此“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本节内容蕴含了许多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等。

因此,教学时应重视体现数学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用动态作图优势为学生的数学探究与数学思维提供支持。

二、教学目标分析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理解椭圆的定义。

②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在化简椭圆方程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经历椭圆概念的产生过程,学习从具体实例中提炼数学概念的方法,由形象到抽象,从具体到一般,掌握数学概念的数学本质,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2010年第五届卡西欧杯全国高中青年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教案-《几何概型》(福建孙舒萌)

2010年第五届卡西欧杯全国高中青年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教案-《几何概型》(福建孙舒萌)

几何概型高中数学必修3第三章第3节第一课时福建师大附中孙舒萌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几何概型”是继“古典概型”之后的第二类等可能概率模型,在概率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等可能事件的概念从有限向无限的延伸,是为更广泛的满足随机模拟的需要而新增加的内容,这充分体现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关系。

《几何概型》共安排2课时,本节课是第1课时,注重概念的建构和公式的应用,为第二课时的几何概型的应用以及体会随机模拟中的统计思想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几何概型的判断及几何概型中概率的计算公式。

难点:在几何概型中把实验的基本事件和随机事件与某一特定的几何区域及其子区域对应,确定适当的几何测度。

通过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

[理论依据]本课是一节概念新授课,因此把掌握几何概型的判断及几何概型中概率的计算公式作为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是在几何概型中把实验的基本事件和随机事件与某一特定的几何区域及其子区域对应,确定适当的几何测度。

此外,学生通过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也较为困难,因此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体会几何概型的意义。

(2)了解几何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古典概型的例子,稍加变化后成为几何概型,从有限个等可能结果推广到无限个等可能结果,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建构这一过程,感受数学的拓广过程。

通过实际应用,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能力,感知用图形解决概率问题的方法。

[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概率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感知生活中的数学,激发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勇气,培养其积极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本节课采用以引导发现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归纳启发式作为教学模式,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学法指导通过合作交流,类比联想,归纳化归,总结提升,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怎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意图以境激情,形成概念[情境一]情境一:飞镖游戏:如图所示,规定射中红色区域表示中奖问题:各个圆盘的中奖概率各是多少?(1)(2)(3)对课本通过等分猜想引入几何概型的改造,通过学生猜想依次得到概率。

2010年第五届卡西欧杯全国高中...

2010年第五届卡西欧杯全国高中...

2010年第五届卡西欧杯全国高中...第一篇:2010年第五届卡西欧杯全国高中青年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教案-《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黑龙江董雁飞教学设计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董雁飞课题:3.1.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1(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第三章函数的应用【环节一:揭示意义,明确目标】揭示本章意义,指明课节目标教师活动:用屏幕显示第三章函数的应用3.1.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教师活动: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通过第二章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分段函数等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而这一章我们就要运用函数思想,建立函数模型,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为此,我们还要做一些基本的知识储备。

方程的根,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而我们在初中研究的“方程的根”只是侧重“数”的一面来研究,那么,我们这节课就主要从“形”的角度去研究“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的关系”。

教师活动:板书标题(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环节二:巧设疑云,轻松渗透】设置问题情境,渗透数学思想教师活动:请同学们思考这个问题。

用屏幕显示判断下列方程是否有实根,有几个实根?(1)x-2x-3=0;(2)lnx+2x-6=0.学生活动:回答,思考解法。

教师活动:第二个方程我们不会解怎么办?你是如何思考的?有什么想法?我们可以考虑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未知问题已知化,通过对第一个问题的研究,进而来解决第二个问题。

对于第一个问题大家都习惯性地用代数的方法去解决,我们应该打破思维定势,走出自己给自己画定的牢笼!这样我们先把所依赖的拐杖丢掉,假如第一个方程你不会解,也不会应用判别式,你要怎样判断其实根个数呢?学生活动:思考作答。

教师活动:用屏幕显示函数y=x2-2x-3的图象。

学生活动:观察图像,思考作答。

教师活动:我们来认真地对比一下。

用屏幕显示表格,让学生填写x-2x-3=0的实数根和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

2010年第五届卡西欧杯全国高中青年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教案-(云南王泽娟)

2010年第五届卡西欧杯全国高中青年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教案-(云南王泽娟)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教学设计云南省云大附中 王泽娟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根据三角函数的几何、代数定义导出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2)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两个基本关系式,并能够根据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值,求这个角的其他三角函数值.2.过程与方法目标(1)牢固掌握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并能灵活解题,提高学生分析、解决三角函数的思维能力;(2)探究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时,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已知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值,求这个角的其他三角函数值时,进一步树立分类思想;解题时,注重化归的思想,将新题目化归到已经掌握的知识点上;(3)通过对知识的探究,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通过学习中的交流,形成合作学习的习惯.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习运用观察、类比、数形结合、联想、猜测、检验等合情推理方法,提高学生运算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公式1cos sin 22=α+α和α=ααtan cos sin 的推导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的变式应用三、教学流程(一) 提问引入1、 提出问题:已知53sin -=α,求αcos 、αtan 的值. 2、 在解题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探索同角的三角函数关系.(二)探究新知1. 探究对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1) 根据学生探究出的结果,得出结论.引导学生注意“正弦的平方”的表示方法是“a 2sin ”,而不是:“2sin a ”,进而得到符号表达式:22sincos 1αα+=;开方计算时,注意“分类”的思想在象限角正负号问题处理时的应用.(2) 探究正弦、余弦和正切函数三者的关系:αααtan cos sin =. 以上的探究由学生自由完成,可以从图形角度,也可以从定义角度加以探究,让学生体会图形语言与符号语言之间的转换关系,体会两种语言的区别于联系.为了让学生及时熟悉公式,同时为后续学生归纳“同角”作铺垫,要求学生完成以下的课堂练习:(1) =+οο30cos 30sin 22_______________;(2) =+++)4(cos )4(sin 22ππx x ________________;(3) ︒︒45cos 45sin =_______________(4) =+οο45cos 30sin 22.(3) 学生交流、讨论,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上述两个公式中应该注意的问题:①注意“同角”指相同的角,例如:145cos 30sin 22≠+οο、12cos 2sin 22=+αα、12cos 2sin 22=+αα;②注意这些关系式都是对于使它们有意义的角而言的,如α=ααtan cos sin 中0cos ≠α,且αtan 需有意义等.(三)架构迁移(1)探究上述两个关系式的等价变形式教师点明:由等价变形式αα22cos 1sin -=已知余弦值可以求正弦值;由等价变形式 αα22sin 1cos -=已知余弦值可以求正弦值,学生可能得到:αα2cos 1sin -±=的结论,此时,应该向学生说明:αcos 、αsin 的符号受所在象限的限制,不是无条件的,不同于“由12=x 可以推出1±=x ”这种情形,此情况类似于“⎪⎩⎪⎨⎧<-≥=)0()0(||a a a a a ”而不是“a a ±=||”.等价变形式αααcos tan sin =可以将分式可以化为整式例1 已知锐角α满足3tan =α,求(1)ααααcos 2sin 5cos 4sin +-;(2)αααcos sin 2sin 2+. 让学生探究第一小题的解法,注意αsin 、αcos 、αtan 之间的关系的应用,学生的解题方法可能有很多种,注意每种解法后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归纳.然后让学生尝试解决第二小题.第二小题较第一小题难度有所增加,可以让学生采取合作学习的办法,分小组讨论,探究其解题方法.再与第一小题比较,寻找其可借鉴之处.体会类比、化归思想,化未知为已知. 例2 化简αα22cos )tan 1(+.本例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否则放到下节课解决.若时间允许,则进行强化练习:练习1:已知54cos -=α,且α为第三象限角,求αsin 、αtan 的值.该题与引例配套. 练习2:已知ααcos 5sin =,求ααααcos 2sin cos sin -+的值.该题与例2配套. (四)反思升华:由学生自己反思:“本节课你有些什么收获?”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从知识层面和思想方法层面帮助学生整理本节课的小节。

2010年第五届卡西欧杯全国高中青年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教案-《函数的概念》说明(重庆贺祠亮)

2010年第五届卡西欧杯全国高中青年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教案-《函数的概念》说明(重庆贺祠亮)

《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说明一、函数概念的本质、地位、作用分析函数是中学数学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其核心内涵为非空数集到非空数集的一个对应;函数思想也是整个高中数学最重要的数学思想之一,而函数概念是函数思想的基础;它不仅对前面学习的集合作了巩固和发展,而且它是学好后继知识的基础和工具.函数与代数式﹑方程﹑不等式﹑数列、三角函数、解析几何、导数等内容的联系也非常密切,函数的基础知识在现实生活、社会、经济及其他学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函数概念及其反映出的数学思想方法已广泛渗透到数学的各个领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本节课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进一步描述函数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建立函数模型的过程和方法,初步运用函数思想理解和处理生活、社会中的简单问题.二、教学目标分析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有梯度的,由浅入深:首先要通过丰富实例让学生了解函数是非空数集到非空数集的一个对应,了解构成函数的三要素;然后让学生理解函数概念的本质,抽象的函数符号的意义,(为常数)与的区别与联系,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值;并且让学生经历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函数概念的辨析过程,函数定义域的求解过程以及求函数值的过程,渗透归纳推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通过经历以上过程,让学生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会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体验函数思想;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感受数学的抽象性和的简洁美.通过例题的讲解,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教学问题诊断从学生知识层面看:学生在初中初步探讨了函数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基础;通过集合的学习,对集合思想的认识也日渐提高,为重新定义函数,从根本上揭示函数的本质提供了知识保证.从学生能力层面看: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初步具备了学习函数概念的基本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困惑、困难:1.对“为什么要重新定义函数”存在困惑.学生在预习之前可能一直都有疑问:我们已经定义过函数了,为什么又要重新定义函数?学生可能认为自己学得很好了,再学习函数的定义有重复之嫌.2.学生由实例抽象概括出函数的概念时存在困难.教学中由实例抽象归纳出函数概念时,要求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才能得出,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在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得出函数的概念时,学生在其中的任意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得不出函数的概念.3.对抽象符号的理解存在困难.四、本节课的教法特点以及预期效果分析本堂课的特点是概念教学,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我采取问题式教学法;以问题串为主线,通过设置几个具体问题情景,发现问题中两个变量的关系,让学生归纳、概括出函数概念的本质,这也符合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本节课对几个重要环节的处理方法是:为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入三个问题:举出初中学过的一些函数、回忆初中函数的定义、利用初中函数的定义解决问题“”是否为函数.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后发现由于受认知能力的影响,利用初中所学函数知识很难回答这个问题,形成认知冲突,让学生带着悬念、带着认知冲突学习后面的知识,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为了让学生抽象概括出函数的概念,通过对三个实际问题的分析、自学,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充满着变量间的依赖关系,由于实际背景的建立,为学生理解函数概念打下了感性基础.在学习实例一时,我设计了三个递进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关系.对后两个实例采取让学生先自学,老师再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对关键词的强调和引导,给学生思考、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发现、概括出它们的共同特征,进而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出函数的概念,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教学中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选自运动、自然界、经济生活中用三种不同方法表示的函数,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函数在许多方面的广泛应用,又可以使学生意识到对应关系不仅可以是明确的解析式,也可以是形象直观的曲线和表格,为下一节函数的表示方法描下伏笔.为了使学生正确理解函数的概念,首先让学生勾画出概念中的关键词,使学生加深理解函数的本质及构成函数的基本要素.对抽象的函数符号的理解也是本堂课的难点之一,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发表意见,然后用一个生活化的例子来巩固对符号的理解:好比是“原料”,好比是“机器”,就好比是“成品”,向机器input(输入)一个原料,就output (输出)一个成品.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很容易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最后启发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提醒学生重视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过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以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 总是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难点处适当放慢节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与讨论,适时地给予适当的思维点拨,必要时进行大面积提问,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既有利于化解难点、突出重点,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让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教学过程中既注重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注重对学生交流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对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培养﹑数学思想的建立﹑心理品质的优化起到良好的作用.。

2010年第五届卡西欧杯全国高中青年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教案-《直线方程的概念与直线的斜率》(山东周

2010年第五届卡西欧杯全国高中青年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教案-《直线方程的概念与直线的斜率》(山东周

§2.2.1 直线方程的概念与直线的斜率教学设计说明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数学必修2(B版)》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直线方程的概念与直线的斜率,教学内容有直线方程的概念、直线倾斜角、斜率以及直线倾斜角与直线斜率的关系等概念。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都描述了直线的倾斜程度,倾斜角从几何角度刻画了直线的倾斜程度,斜率是从数量关系上刻画了直线的倾斜程度。

直线的倾斜角是几何概念,它主要起过渡作用,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而斜率则是代数量,建立斜率公式的过程,体现了解析法的基本思想:把几何问题代数化,通过代数运算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而且它在以后建立直线方程、通过直线方程研究几何问题时也起到核心作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同时,本节课是第一次用方程研究直线,为后续研究曲线起到一个示范作用.二【目标分析】(1)、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定义;掌握斜率公式,并会求直线的斜率.(2)、通过直线倾斜角概念的引入和直线倾斜角与斜率关系的揭示,以提高学生分析、比较、概括、化归的数学能力,使学生初步了解用代数方程研究几何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在教学中充分揭示“数”与“形”的内在联系,体现数、形的统一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三.【教学问题诊断】学情分析之知识储备:1.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现在基本会画简单函数的图象,也会通过图象去研究理解函数的性质,初步的数形结合知识也足以让学生理解直线的方程概念,教材是由一次函数的图像引入的,是将一次函数与其图像的对应关系,转换成直线方程和直线的对应关系。

这样引入比较自然,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2.直线方程的学习安排在三角函数之前,因此,倾斜角的正切等于斜率,这一事实还不能直接引入。

在研究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时,由于没有三角函数的知识,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在这部分内容的研究中,鼓励学生小组讨论, 尽多的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二者的联系,学生充分利用特值验证,或斜率公式作出解释,教师再利用几何画板演示变化关系,给学生更加深刻的直观印象,从而突破难点.学情分析之心理准备:对现在的高中生来说,他们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已基本成熟。

2010年第五届卡西欧杯全国高中青年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

2010年第五届卡西欧杯全国高中青年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

第五届全国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活动教案《向量加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河南省商丘市实验中学杜志国《2.2.1向量加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教案授课教师:河南省商丘市实验中学杜志国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向量加法的含义,会用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作出两个向量的和;掌握向量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并会用它们进行向量运算.能力目标:经历向量加法概念、法则的建构过程,感受和体会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概念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经历运用数学来描述和刻画现实世界的过程,体验探索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个性品质.二、重点与难点重点:向量加法的定义与三角形法则的概念建构;以及利用法则作两个向量的和向量.难点:理解向量的加法法则及其几何意义.三、教法学法教法运用了“问题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学法采用以“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为主要方式的自主学习模式.四、教学过程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内容活化、创生的过程,是一个学生思考、体验的过程,更是一个师生互动、发展的过程.基于此,我设定了5个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师:在前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一个新的量——向量,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师:他是谁?生:丁俊晖.师:对,著名的台球神童——看他好像遇到了难题?(出示)你能不能帮助他解决啊?活动设计:学生参与讨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翻袋进球)再来看另一个问题:在两岸通航之前,要从我们郑州到达祖国的宝岛台湾,我们需要从新郑机场乘飞机抵达香港,然后转机才能到达,如今通航后呢?我们可以直接到达,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无论是台球还是飞机,从最初的位置到达最终的位置都是经历了两次位移,如果从作用效果角度来看,这两次位移的作用效果就等于从起点到终点的一次位移,在物理上,我们就把这次位移称作是之前两次位移之和.同学们,请思考问题1:【问题1】位移求和时,两次位移的位置关系是什么?如何作出它们的和位移?——两次位移首尾相连,其和位移是由起点指向终点.学生活动:学生讨论,自主探究位移是个物理量,如果抛开它的物理属性,它正是我们研究的——向量.那么,受到位移求和的启发,能否找到求解向量之和的方法呢?于是,我们顺利的进入了本节课的第二个环节:二、实践探究 总结规律我首先提出了问题2:【问题2】如图所示,对于向量a 和b 如何求解它们的和呢?活动设计:小组探究、代表汇报和物理中的位移求和问题有所不同的是,在数学中任意两个向量相加时,他们未必是首尾相连的啊,应该如何处理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有急于给出问题的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大胆试验和探究,我深入学生中与他们交流,了解学生思考问题的进展过程,帮助他们突破思维的障碍,投影学生的解题过程,纠正出现的错误,规范书写的格式.最终,由他们自己得出问题的答案:生:“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 ,平移a 使其起点为点O ,平移b 使其起点与a 向量的终点重合,再连接向量a 的起点与向量b 的终点”.此时,教师鼓励学生自己给出定义: 加法的定义:已知向量,a b ,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 ,作,OA a AB b ==,则向量OB 叫做向量,a b 的和.记作:a b +.即a b OA AB OB +=+=.向量加法的法则:和的定义给出了求向量和的方法,称为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 a b a b a b +OA B加法的定义其实是用数学的作图语言来刻画的,这种方法经常出现在几何中,这一点也更好的体现了向量加法具有的几何意义和向量数形结合的特征.至此,已经了解了加法定义与三角形法则,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在物理中矢量合成时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我创设了情景:“观察小猴过河的动画短片”.对于平行四边形法则学生已经非常熟悉,他们关心的是两个法则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于是,我提出了问题4.【问题3】平行四边形法则有何特点?生:是平移两个向量至共起点.【问题4】想想你遇到过一些可以用向量求和来解释生活现象吗?活动设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小组汇报比比谁的例子最多,最贴切.完成了这个探究,接着,我进入第三个环节.三、类比联想探究性质首先我设计了问题5:【问题5】请类比实数加法的性质完成表格,并通过画图的方法验证你的结论.活动设计:师生探究、课件演示通过和实数加法性质进行类比,学生很容易得出向量加法的性质,对于交换+=++)()c a b c律的验证我让学生通过画图自己动手验证,而对于结合律的验证,则由师生借助于多媒体共同完成.至此,本节课的概念教学已经完成,于是我引导学生进入第四环节:四、 数学运用 深化认识在这个环节,我设置了2道例题和2道练习.接下来,为了检验对于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我设置了一道例题来强化概念: 例1:如图,已知a 、b ,作出a b +通过例1学生会看到三角形法则对共线向量的求和仍然是适用的,反映了三角形法则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例2:根据图示填空(1)a b += ; (2)c d += ; (3)a d b ++= ;(4)DE CD AC ++= ; (5)AB BC CD DE +++= .在训练三角形法则的同时,使同学们注意到三角形法则推广到n 个向量相加的形式.即n n n A A A A A A A A A A 01322110=++++-例3:长江两岸之间没有大桥的地方,常常通过轮渡进行运输,一艘船从长江南岸A 点出发,以每小时4公里的速度向垂直于对岸的方向行驶,同时江水的速度为向东每小时3公里.(1) 试用向量表示江水速度、船速以及船实际航行的速度;(保留两位有效数字)ab b a a b(2)求船实际航行的速度大小与方向.(用与江水速度间的夹角表示,精确到度)五、回顾反思拓展延伸本环节有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两部分内容:课堂小结:【问题6】同学们想一想:本节课你有些什么收获呢?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作为课堂的延伸,你课后还想作些什么探究?新课程理念尊重学生的差异,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对于课堂小结我设置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期望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作业布置:在布置作业环节中,设置了两组练习,一组必做题,一组探究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完成基本学习任务的同时,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符合自身实践的感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兴趣.(1)作业:P66 习题2.2的1.2.3.(2)拓展探究:当在数轴上表示两个共线向量时,它们的加法与数的加法有什么关系?。

2010年第五届卡西欧杯全国高中青年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教案-《正弦、余弦函数的周期性》教案(广东彭-

2010年第五届卡西欧杯全国高中青年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教案-《正弦、余弦函数的周期性》教案(广东彭-
学生在知识上已经掌握了诱导公式、正弦、余弦函数图象及五点作图的方法;在能力 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在思想方法上已经具有一定的数形结合、 类比、特殊到一般等数学思想. 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周期函数的概念及正弦、余弦函数的周期性. 2.会求一些简单三角函数的周期. (二)过程与方法 从学生生活实际的周期现象出发,提供丰富的实际背景,通过对实际背景的分析与 y=sinx 图形的比较、概括抽象出周期函数的概念.运用数形结合方法研究正弦函数 y=sinx 的 周期性,通过类比研究余弦函数 y=cosx 的周期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体会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过程,体会数形结合思想;让 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研究的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感受数学的魅力. 三、教学重点:周期函数的定义和正弦、余弦函数的周期性. 四、教学难点:周期函数定义及运用定义求函数的周期. 五、教学准备: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流程:
给出周期函数及周期 的定义.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通关,1系电过,力管根保线据护敷生高设产中技工资术艺料0不高试仅中卷可资配以料置解试技决卷术吊要是顶求指层,机配对组置电在不气进规设行范备继高进电中行保资空护料载高试与中卷带资问负料题荷试2下卷2,高总而中体且资配可料置保试时障卷,各调需类控要管试在路验最习;大题对限到设度位备内。进来在行确管调保路整机敷使组设其高过在中程正资1常料中工试,况卷要下安加与全强过,看度并22工且22作尽22下可22都能22可地护以缩1关正小于常故管工障路作高高;中中对资资于料料继试试电卷卷保破连护坏接进范管行围口整,处核或理对者高定对中值某资,些料审异试核常卷与高弯校中扁对资度图料固纸试定,卷盒编工位写况置复进.杂行保设自护备动层与处防装理腐置,跨高尤接中其地资要线料避弯试免曲卷错半调误径试高标方中高案资等,料,编试要5写、卷求重电保技要气护术设设装交备备置底4高调、动。中试电作管资高气,线料中课并敷3试资件且、设卷料中拒管技试试调绝路术验卷试动敷中方技作设包案术,技含以来术线及避槽系免、统不管启必架动要等方高多案中项;资方对料式整试,套卷为启突解动然决过停高程机中中。语高因文中此电资,气料电课试力件卷高中电中管气资壁设料薄备试、进卷接行保口调护不试装严工置等作调问并试题且技,进术合行,理过要利关求用运电管行力线高保敷中护设资装技料置术试做。卷到线技准缆术确敷指灵设导活原。。则对对:于于在调差分试动线过保盒程护处中装,高置当中高不资中同料资电试料压卷试回技卷路术调交问试叉题技时,术,作是应为指采调发用试电金人机属员一隔,变板需压进要器行在组隔事在开前发处掌生理握内;图部同纸故一资障线料时槽、,内设需,备要强制进电造行回厂外路家部须出电同具源时高高切中中断资资习料料题试试电卷卷源试切,验除线报从缆告而敷与采设相用完关高毕技中,术资要资料进料试行,卷检并主查且要和了保检解护测现装处场置理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归纳法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第二章第三节
参赛教师: 赵亮
选手单位:蚌埠一中
2010年4月
课题:数学归纳法
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数学选修2-2第二章第三节
蚌埠一中赵亮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数学归纳法是人教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数学选修2-2第二章第3节的内容,根据课标要求,本书该节共2课时,这是第一课时,其主要内容是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及其应用。

2、地位作用:在已经学习了不完全归纳法的基础上,介绍了数学归纳法,它是一种用于关于正整数命题的直接证法。

教材通过剖析生活实例中蕴含的思维过程揭示数学思想方法,即借助“多米诺骨牌”的设计思想,揭示数学归纳法依据的两个条件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归纳法,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与实质,掌握数学归纳法证题的两个步骤。

(2)会证明简单的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

2、过程与方法:
努力创设课堂愉悦的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思考,大胆质疑的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领悟数学思想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辩证思维素质,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见和数学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
借助具体实例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思想,掌握它的基本步骤,运用它证明一些简单的与正整数n (n 取无限多个值)有关的数学命题。

【教学难点】
(1)学生不易理解数学归纳法的思想实质,具体表现在不了解第二个步骤的作用,不易根据归纳假设作出证明。

(2)运用数学归纳法时,在“归纳递推”的步骤中发现具体问题的递推关系。

【教学方法】运用类比启发探究的数学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呈现多米诺骨牌等生活素材辅助课堂教学; 【教学程序】
第一阶段: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思维 情境
1、法国数学家费马观察到:
6553712,25712,1712,5124
23
221
2=+=+=+=+
归纳猜想:任何形如122+n
(n ∈*N )的数都是质数,这就是著名的费马猜想。

半个世纪以后,数学家欧拉发现,第5个费马数
6700417641125
25⨯=+=F 不是质数,从而推翻了费马的猜想。

——“不完全归纳有时是错误的”
(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的意识和数学概括能力.概括能力是思维能力的核心.鲁宾斯坦指出:思维都是在概括中完成的.心理学认为“迁移就是概括”,这里知识、技能、思维方法、数学原理的迁移,我找的突破口就是学生的概括过程.)
情境2 、数列{}()
,1,1,*11N n a a a a a n
n
n n ∈+=
=+已知通过对4,3,2,1=n 前4项归纳,猜想n
a n 1=——可以让学生通过数列的知识加以验证——“不完全归纳有时是正确的”。

通过对上述两个情况的探究可以发现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到的结论不一定可靠。

为了寻求一种能够证明与正整数有关的数学问题的方法,从而引入本节课的新课内容一数学归纳法。

第二阶段:搜索生活实例,激发学习兴趣 1、“多米诺骨牌”游戏动画演示: 探究“多米诺骨牌”全部倒下的条件
引导学生思考并分析“多米诺骨牌”全部倒下的两个条件;
①第一块骨牌倒下;
②任意相邻的两块骨牌,前一块倒下一定导致后一块倒下。

强调条件②的作用:是一种递推关系(第k 块倒下,使第k+1块倒下)。

2、类比“多米诺骨牌”的原理来验证情境2中对于通项公式n
a n 1
=的猜想。

“多米诺骨牌”原理
①第一块骨牌倒下; ②若第k 块倒下,则使得第k+1块倒下
验证猜想
↓ ↓
①1=n 验证猜想成立 ②如果k n =时,猜想成立。

即k
a k 1=,则
当1+=k n 时,11
111
11+=+=+=+k k
k a a a k k k 即1+=k n 时猜想成立
3、引导学生概括, 形成科学方法
证明一个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关键步骤如下: (1) 证明当n 取第一个值0n 时结论正确;(归纳奠基)
(2) 假设当n =k (k ∈*N ,k ≥0n ) 时结论正确, 证明当n =k +1时结论也正确.(归纳递推)
完成这两个步骤后, 就可以断定命题对从0n 开始的所有正整数n 都正确.
这种证明方法叫做数学归纳法.
第三阶段:巩固认知结构,充实认知过程
例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6
)
12)(1(3212222++=
++++n n n n
证明:(1)当n=1时,左边112==,右边6
)
112()11(1+⋅⋅+⋅=,等式成立。

(2)假设当n=k 时,等式成立,即6
)
12)(1(3212222++=++++k k k k
则当n=k+1时,左边=()223221321++++++k k
[][][]1)1(21)1()1(61
)672)(1(61)1(6)12()1(61
)1(6)12)(1(22+++++=+++=++++=++++=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右边
由(1)、(2)可知,n ∈*N 时,等式成立。

师生共同总结:
1、数学归纳法是一种完全归纳的证明方法,它适用于与自然数有关的问题。

2、两个步骤、一个结论缺一不可,否则结论不能成立;
3、在证明递推步骤时,必须使用归纳假设,进行恒等变换。

4、完成第1)、2)步骤的证明后,要对命题成立进行总结。

练习: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等式成立。

()()12121217
51531311+=+-++⨯+⨯+⨯n n
n n
证明:(1) n=1时,左边=
3
11
⨯右边= 1
121
+⨯(2) 假设n=k (k ∈N *)时等式成立,即
()()12121217
51531311+=
+-++⨯+⨯+⨯k k k k 即当n=k+1时等式也成立。

探究:已知数列
,)
13)(23(1,,10
71,741,411+-⨯⨯⨯n n 设S n 为数列前n 项和,计算S 1, S 2 ,S 3 ,S 4,根据计算结果, 猜想S n 的表达式,并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

解:
可以看到,上面表示四个结果的分数中,分子与项数一致, 分母可用项数n 表示为3n+1,可以猜想1
3+=n n
S n 证明过程由学生自主完成。

【课堂小结】
(1)数学归纳法只适用于证明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

(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的一般步骤:
1°验证n=n 0(n 0为命题允许的最小正整数)时,命题成立 2°假设n=k (k ≥n 0)时命题成立,证明n=k+1时命题成立, 由1°和2°对任意的n ≥n 0, n ∈N* 命题成立。

(3)本节课通过从“多米诺骨牌”讲起,借助这个游戏的设计理念,
则n=k+1时,
()()()()32121121217
51531311+++
+-++⨯+⨯+⨯k k k k ()()
3212112++++=
k k k k ()1121
321+++=
++=k k k k 即当n=k+1时等式也成立。

根据(1)和(2),可知等式对任何n ∈N * 都成立。

13
4131011031031071727274141414114321=
⨯+==
⨯+==
⨯+==⨯=S S S S
揭示了数学归纳法依据的两个条件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本节课使用数学归纳法只证明了与正整数有关的等式成立的问题,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将会遇到使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正整数有关的不等式及几何问题,也会遇到n 0的取值不是1的情况。

在下一节课我们还将通过具体的例子使同学们明白为什么在使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时两个步骤缺一不可。

【作业】
1. 习题
2.3 A 组 1.2.3
2. 思考:平面内有n 条直线,其中任意两条不平行,任意三条不共点,设f(n)为n 条直线的交点个数,求证: 证明:(1) n=1时,f(1)=1 等式成立
(2) 假设n=k 时,等式成立 即 )1(21
)(-=k k k f 成立
那么当n=k+1时,
根据(1)和(2),可知等式对任何n ∈N *都成立
【板书设计】
()12
1)(-=n n n f ()[]1)1()1(2
1
121
)()1(+++=+-=+=+k k k k k k k f k f 即当n=k+1时等式也成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