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7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近现代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社会生活的变迁更是显著而深远的。

从封建社会到现代化社会,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巨大的变革,这些变革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在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社会以农耕经济为主导,人们的生活围绕着农业生产展开。

封建等级制度严格,社会地位固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受到了严格的束缚。

然而,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影响,中国社会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运动,包括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这些变革不仅改变了政治体制,也影响了社会生活。

新的思想观念开始涌现,人们开始追求自由、平等和民主,传统的封建观念逐渐被打破,社会地位开始发生变化。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转移,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

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生活方式被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所取代。

人们开始追求物质生活的丰富和多样化,消费观念开始发生变化,人们开始注重个性化和品质化的消费。

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给中国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信息的获取变得更加快捷。

人们开始通过互联网进行购物、社交、学习等各种活动,生活方式和社交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总的来说,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还将继续,我们期待着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训练专题17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解析版)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训练专题17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解析版)

专题17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021年】1. (2021·全国乙卷)土改后,太行山区某农民要买一头驴,谈好价钱后,他表示要回家和妻子商量,理由是“我们村上好多人家都立下了新规矩,男的开支一斗米以上要得到女人的同意,女人开支二升米以上要得到男人的同意”。

这件事可以反映出,当时解放区A. 男尊女卑观念消亡B. 家庭成员经济地位发生变化C. 按劳分配得到实施D. 传统的社会伦理秩序被颠覆【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土改后,太行山区农民买了驴,要和妻子商量,理由是村中规矩,男人开支一斗米以上须经女人同意,并且男人支配粮食的上限高于女人。

女人经过土改分得土地,经济地位有所上升,故而家庭地位有所上升,故B正确。

土改后,男尊女卑观念并没有完全消失,故A错误;在公有制范围内,多老多得少老少得的原则是按劳分配,材料与按劳分配无关,故C错误;传统的社会伦理包括父子、君臣、夫妇、朋友等关系,这些在土改后并没有颠覆,故D错误。

2. (2021年1月浙江选考)下图为光绪三十四年《日新画报》刊登的画作,画中有“大姑娘拿着风筝来回奔跑,实在不好看。

但分人家有点规矩,绝不能让姑娘在满街上疯跑啊!咳!此事不但因女学堂不甚发达,而于警务亦有妨害(其害乃电线电灯等类),岂不是无形的危险吗”等字样。

此画反映A. 近代男子传统服饰的变革B. 女子普遍走出家庭步入社会C. 西方文明成果已经传入中国D. 新文化运动批判旧礼教和旧道德【答案】C【解析】根据“而于警务亦有妨害(其害乃电线电灯等类)”可知当时西方的电线电灯已经传入中国,即西方文明成果已经传入中国,故选C;由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图中男子的服饰还是中国传统服饰,排除A;“普遍”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新文化运动尚未开始,排除D。

3.(2021年6月浙江选考)1910年,上海某刊载:“一车辟易人百千,双轮足值价万钱。

汽声呜呜向前进,按机四顾心雄然。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1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影响我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受到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

反之亦然,这种影响,促进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并进一步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具体表现为:(1)外界因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商店、银行等,租界里的西方人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过来。

(2)政治:为适应变化,中国政府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从而推动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冲击封建制度和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演变,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党和政府切实解决人民困难;改革开放后,把实现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3)经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为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产生的影响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产生了双重的影响:一方面,西方的一切是伴随着大炮和殖民主义野蛮侵略强行进入中国人的生活的,它破坏了中国长期安定、宁静的社会环境,也迫使中国人不得不放弃原有的生活方式去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并承受了这种变化所带来的阵痛。

另一方面,西方传入中国的新器具、新事物和新的生活方式又有一定的先进性,代表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而且这些东西一旦进入中国,就对传统的落后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起了强大的破坏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的转型,引发了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的新变革。

三、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一般性规律(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近代经济、政治、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3)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历史必修二复习专题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历史必修二复习专题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历史必修二复习专题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方面1.近代:1840年至1949年变化表现:(1)衣着:长袍马褂(传统)、西装(外来)、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2)饮食:西餐传入并逐渐流行(19世纪40年代起);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居住:四合院(传统),外人来华后,西式洋房开始大量出现,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富贵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4)风俗:①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②社交礼仪:跪拜礼握手、鞠躬 ;称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

③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④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局限: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变化原因: (1)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2)仁人志士的推动;(3)民主思潮的促进;( 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2、现代:1949至今变化表现:建国后,人们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改革开放前,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吃:(1).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2).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的餐桌。

(3).餐饮业发展,快餐盛行。

2)穿: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年轻人的服饰,逐步融入国际潮流。

3)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职工买到合适的住房4)风俗习惯:(1). 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提示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史实、原因)(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影响)(3)大众传媒的发展(影响)知识清单知识梳理(本单元知识梳理分为衣食住行、通信、传媒、社会习俗几个部分,大多在初中已经学过,同学们记忆史实即可)衣食住行互联网应用的事例:网上购物、网络办公、网络教学、电子信箱、电子报刊、网络游戏等社会习俗落后风俗婚姻包办、土葬、女子裹足且不得接受教育、迷信等社会新风婚姻自由、火葬、女子放足且可以接受教育并走出家庭、破除迷信等知识经纬要点精析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因素(1)根本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引起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变化,影响人们生活发生变化。

(2)具体原因:政府的改革,导致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化;西方自由、平等、民主观念的不断传播,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运动的兴起,冲击了旧的生活方式;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近代化基础设施的兴建,促进社会生活的变化;仁人志士的推动。

2.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原因: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政府的大力提倡;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

影响:正面影响:①推动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②促进信息的交流;③开阔人们的视野;④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⑤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负面影响: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广告欺诈、噪声等。

3.互联网的影响及其评价影响:互联网目前已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互联网在改变单调的政治生活的同时,也在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评价:(1)优势:①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②费用低廉;③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授;④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2)缺陷:①不法分子传播影响青少年的成长的不良信息;②利用网络进行犯罪;③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点扫描】考纲内容课标要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大众传媒的发展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基本线索】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国近现代生活习俗、交通、通讯和大众传媒方面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前,受西方物质文明和民主思潮的影响,人们的物质生活和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交通工具有了质的变革,大众传媒也有了较快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有较浓的政治色彩。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知识网络】参见“步步高”p84页。

【考点概要】考点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服饰(1)近代: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人们生活,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存;中式服装改良,出现中西合璧的服饰:中山装、旗袍。

(2)现代:①改革开放前:灰蓝单调、款式单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列宁装、连衣裙,文革时流行军装、干部服。

②改革开放后:款式色彩多样,追求个性,多彩时尚。

2.饮食(1)近代:传统饮食丰富;出现西餐馆,西式的糖、烟、酒、饮料和糕点传入且逐渐被百姓接受。

(2)现代:①改革开放前:食物简单;粮食、食用油、棉花、棉布等实行统购统销,主要消费品都凭票供应。

②改革开放后:基本解决温饱问题;“菜篮子工程”丰富饮食;从吃饱向吃好转变。

3.建筑(1)近代:鸦片战争后,西式住宅开始出现在沿海大城市;民国时期,大城市出现高级公寓和别墅式住房,如花园洋房;中西合璧的建筑里弄流行。

(2)现代:①改革开放前:住房拥挤、陈设简单。

②改革开放后:住房状况得到空前改善,并出现“装修热”,追求拥有现代设备、环境优雅舒适的住宅成为生活时尚;1995年,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职工买到住房。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衣、食、住、行之行
古代: 木船、马车、轿子 海:轮船(1865年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表现 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
国;20世纪初,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50年代以后, 成为主要的代步工具)
陆 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进入一 近代以来 个快速发展期)、 汽车(1924年上海)、电车(1906年天津) 空: 飞机(20世纪20年代)
四、大众传媒之报业
• 大众报业出现的原因: 社会的需求;西人办报潮流的推动。 • 大众报业的兴起与发展: 1873年,《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1895-98年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 民国成立后,通俗性报刊更加活跃
四、大众传Leabharlann 之广播(1)第一座广播台:1923年,由英美报商创办 “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上海)。 (2)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1926年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 (3)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1927年上海新新公司开办。 (4)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1928年 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
变化趋势: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 的演进;发展不平衡,城市显著,乡村缓慢
——轮船(1865年)
“万年清”号
我国最早的铁路--沪淞铁路 光绪二年(1876)沪淞铁路通车,中国人就是在 这儿,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
汽车(20C初) 公共汽车(1924年)
电车(1906年,天津) 最早的电车为一节车厢, 车速很慢,乘客可随时 上下。
四、大众传媒之网络
• 发展原因: 当今社会正在经历着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巨变 • 产生、发展: 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2003年上半年用户达到6800万户,居世界第二位 • 影响: 互联网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有利于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 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 总之,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 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 观念和新模式。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知识梳理(一)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民权、平等思想传入,出现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反对传统儒教,提倡学习西方,出现了科学民主的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步步向现代化迈进,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迈进。

随着这些变化,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衣:人们的衣着,基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面貌和现代化的程度。

辛亥革命前,有不少仁人志士率先奋起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治的决心。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出现中山装和旗袍;同时废除了残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缠足陋习。

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样式也逐渐多样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男女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

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会接连不断,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食: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

如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

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

在一些沿海城市,西餐已逐渐成为时尚的佳肴。

外国传来的卷烟,大量地排挤了中国的旱烟和水烟。

这些现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业发生了变化。

但在广大的农村,贫苦农民仍旧是吃糠咽菜,西方食品在那里根本没有市场。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

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主要是饮食多样化,主食的比例逐渐下降,副食和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

中国近代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 6.(2008·江苏历史6)1869年,《教会新报》的 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 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 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布拉吉(政治色彩强烈) 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 出现欧式洋房或 中西合璧的豪宅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维 新变法开始); 婚姻:由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 恋爱婚姻自主; 葬礼:厚 葬→殡仪馆、公墓、火葬 社交礼仪:跪拜、作揖→ 点头鞠躬、握手; 称呼: “老爷”“大人” →“先 生”“同志”(民主平等 观念) 1988“菜篮子工程” 食物简单,凭票供应 (粮票、布票、油票) 住房拥挤 取缔黄赌毒黑等丑 恶现象; 制定《婚姻法》, 实行新婚姻制度: 废除包办婚姻,一 夫一妻,男女平等 勤俭节约、无私奉献 是社会风尚的主流 农村住房不断更新, 1995年城镇“安居工 程”
第五单元
单元知识体系: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变迁的阶段 2.变迁的表现 3.变迁的特征 4.变迁的原因 5.变迁的影响
一、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阶段
1.第一阶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 近代资本主义的入侵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但同时 也传入了新的生活方式;这些变化既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但又明显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
二、近代以来影响我国人民生活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1、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国
家的生产生活方式涌进我国;
2、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吸收外国的一些生
产生活方式;
3、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

专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是中国人民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沧桑巨变,科技进步、文化变革、政治革命等各种因素不断塑造着中国社会的面貌。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民经历了苦难和磨难,也收获了巨大的发展成果。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特征首先,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特征是多元化。

这种变化来自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的影响。

中国自20世纪末的改革开放以来,大力推进多元化程度,不断加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联系。

我们能够察觉到食品、娱乐、电视、电影、时尚等方面的多元化。

例如,在食品方面,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食品进驻中国市场,为中国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在娱乐方面,电影院和夜市的扩张,以及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中国人能够更好地获得娱乐和卡拉OK的环境。

多元化使中国社会的生活方式变得更加丰富。

其次,城市化是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另一个基本特征。

在过去,中国的大多数人生活在农村。

然而,自20世纪末以来,城市化发生了爆炸式的增长。

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许多人农村迁移到城市,以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质量。

城市化进程带来了人口和资源的聚集,也为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带来了一些挑战。

第三,信息技术的发展是近现代社会生活的第三个特征。

在当今中国社会,人们更多地依赖互联网和数字媒体获得信息和交流。

例如,在移动设备上查看新闻、在线购物和金融服务,这些都是现代社会的常态。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社会层面的创新和改变,包括新的商业模式、新的社会交往方式及新型的职业领域。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具体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娱乐和购物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

现举几个例子。

1.生活方式的变化生活方式也是随着时间不断演变的。

在2018年,福建省东山县的红树林景区颁布了禁摄令。

这蕴含着一些信息:短视频和自拍成为了中国人的一种文化现象,也说明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二、风俗习惯的变革 三、交通及通讯工具的进步 四、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五、总结
一、
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 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
探究: 从图一到图二,从图三到图四,你能看出中国服饰变化的什么趋 势?有什么特点?
清初“剃发易服”政策的特点:以满人样 式为基准;强制;残酷;时间长。 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巩固满洲人对全 国的统治;削弱被征服民族的反抗意识。
材料二 太平天国鄙视清代衣冠,开始起义时穿着传统服装打 仗,而将清代官服“随地抛弃”,“往来践踏”。……当时除 天王可袍上绣龙以外,其他高级官员须根据场合而定,低级官 员则绝对不着龙袍,但缀有龙纹的朝帽却是大多数官员的首服。 其他规定多来自《周礼》,以五行四神来确定背心图案、服装 以及缘边的颜色。 ——摘自庄华峰等著《中国社会生活史》
衡性。 (4)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 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5)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政治运动紧 密服”改革的影响:促进中国服饰近代化;冲击传统 习俗,促进观念变革;国货滞销,制约民族工业的发展。
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清初至民国初年“易服” 的认识。
认识 : ①“易服”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②服饰从等级、尊卑走向大众化,具有进步性; ③“易服”与政府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关; ④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促进了“易服”; ⑤民族交往、中外交流是“易服”的重要因素之一; ⑥“易服”在与世界接轨的同时,要保留自己的民族特色。
等重大社会变革对社会生活也产生重要影响。
(5)经济(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生活巨变的根本原因。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
变迁
归纳总结: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深受时代的影响。

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深度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
(1)变迁原因:欧风美雨的影响;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先进文化;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经济发展是生活变迁的根本原因。

(2)变迁规律:随着近现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而变化;变化趋势呈现出由闭关自守到面向世界、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特点;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并逐渐融合,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3)变迁影响:政治上,有利于反封建斗争特别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的发展;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解放思想。

总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4)运用史观整合:运用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生活史观整合西方文明与中国衣、食、往、行、通讯、习俗等方面碰撞融合中的变迁。

全国通用2020-2022年三年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17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全国通用2020-2022年三年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17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17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2022年】无【2021年】1.(2021·辽宁·高考真题)1865年,煤气灯开始在上海使用,起初主要用于洋行和街道,后来行栈、铺面、茶馆、戏楼以及居家竞相使用,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

这反映出A.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B.城市化进程拓展城市公共空间C.工业革命成果催生新兴产业D.市民阶层诉求改变服务业面貌【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856年上海开始使用煤气,使用范围逐渐推广,可知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现代生活,故选A项;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的增多、城市用地面积的增加,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工业革命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市民阶层诉求无关,排除D项。

排除BCD项,故选A项。

2.(2021·海南·高考真题)晚清时期,赫德在中国通商口岸实行“海关时”,其他地区仍以各自的地方时为准。

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将全国规划为“五时区”,其实施效果有限。

1949年以后,全国实行了“东八区时”和公元纪年法。

这反映了A.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B.通商口岸的开放便利了列强对华权力的攫取C.时空秩序的建构映射出近现代中国的政治进程D.军阀割据局面是北洋政府推行政令的最大障碍【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晚清时期,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商口岸由洋人把持,所以出现了赫德在中国通商口岸实行“海关时”,其他地区仍以各自的地方时为准的现象;北洋政府时期,军阀割据混战,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所以出现了将全国规划为“五时区”的现象;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独立、统一,采用国际标准,全国实行了“东八区时”和公元纪年法。

由此可知,不同政权分别实行不同的时区划分,这反映了“时空秩序的建构映射出近现代中国的政治进程”,C项正确;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排除A项;“通商口岸的开放便利了列强对华权力的攫取”、“军阀割据局面是北洋政府推行政令的最大障碍”只体现了材料的部分主旨,排除B、D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经历了漫长的变革和发展。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变革的真实写照。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探讨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在政治方面,近现代中国经历了清朝末期的禁足令、太平天国的起义、辛亥革命等一系列政治变革。

清朝末期的禁足令导致了中国社会的闭塞和落后,人民生活在极度压迫和贫困之中。

太平天国的起义掀起了农民反抗封建统治的浪潮,虽然最终失败,但却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中国政治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

从封建专制到共和制度的转变,标志着中国政治制度的深刻变革。

在经济方面,近现代中国经历了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经济的转变,再到计划经济时期的探索和改革开放。

清朝末期,中国社会经济衰败,民族工业几乎被西方列强控制,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政府试图进行一系列改革,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功,中国经济仍然贫困落后。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计划经济,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总体上仍然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腾飞,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文化方面,近现代中国经历了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变,从封建礼教到人民大众文化的传播。

封建社会推崇礼俗和儒家思想,文化保守且僵化,人民生活贫困且落后。

辛亥革命后,五四运动激发了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觉醒意识,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倡导人民大众文化,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和传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人民精神生活丰富多彩。

总的来说,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过程,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革交织在一起,共同推动着中国社会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前进。

中国人民在这一过程中经历了磨难和困苦,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伟大的进步。

【史料及解析】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史料及解析】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史料及解析】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历史逐渐走入百姓的生活,逐渐改变冰冷冷的历史形象。

近代生活变迁主要受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现代生活的变迁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

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②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物质生活①近代:断发易服、中山装、西式食品。

②现代: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

到1987年,中国人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发动"菜篮子""工程。

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社会风俗①近代:废止缠足、婚丧嫁娶、社交礼仪变化。

②现代:1950年制定《婚姻法》,妇女解放。

交通①水运: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首次打破列强垄断。

②铁路: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③公路: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④航空:1909年冯如制成了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

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序幕。

通讯①19世纪70年代,丹麦未经清政府同意,在上海建立了第一个电报机房。

②随后,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③南京政府在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

④现代互联网得到发展报刊①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②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③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④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

影视①1905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②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

③《渔光曲》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奖。

④1958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互联网①报纸、广播、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

20世纪90年代以后网络媒介诞生了。

它被称为"第四媒介"。

②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变迁特点: ①形式上
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 发展不平衡——沿海与内地, 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 城市和乡村差异明显 此理解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清朝末年,北京城流行的竹枝词反映了当时的 社会生活景象。如: “分科大学指开堂,功课启蒙教育良” “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 “洋式高楼近百寻,门外电灯明似昼” 问题:依据材料,指出清末北京城市生活出现的 新现象给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生活:改变生活方式; •思想:促进思想解放; •教育:近代教育发展
唐胥铁路
京张铁路
航空
水运
移风易俗
天足
看报纸
看电影
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歌女红牡丹》
1905年中国第一部自己拍摄的影片
1935年 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一、近代社会生活变迁
项目
衣 食 住 行 习俗 通讯 传媒
1840——1911——1949
鸦片战争 辛亥革命
“竞上洋装” “异味争尝” 洋房 中西合璧建筑
1.变迁原因
铁路、公路 水运、航空
剪辫易服、废止裹足 鞠躬握手、文明婚礼
电报、电话 读报刊、看电影
变迁原因: 政治因素:政治运动的推动 政府政策的支持
服饰体现了社会风尚,并打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中 国废除服饰分贵贱的冠服制度(见右图),并实现服 饰制度根本转变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
风 剪辫易服 俗 废止裹足 鞠躬握手 文明婚礼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特征、总趋势和原因
(1)特征:阶段性、时代性、不平衡性(从城市到 农村、从沿海到内地)。 (2)总趋势:从封闭到开放,逐渐走向世界。 (3)内因:中国历史的巨变(政治环境、社会形势 的变化,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变化,思想、文化观念 的变化);外因:西方文化的传入、冲击。 由此可见,我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 化是东西方文化交汇、碰撞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和 政治环境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
料广泛、选料讲究、刀工精细,注重用汤,精于 造型方面,注重色彩器皿的有机结合,展现出精 粤菜是以广州、潮州、东江三地的菜为代表 。形成麻辣、红油、糊拉、豆瓣、怪味鱼香、家 制汤,尤其讲究“清汤”、“奶汤”的调制 美的艺术性;可谓淮扬品味一枝独秀。 常等十分丰富的特殊味型。 而形成的。粤菜的用料达数千种。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推进社 会风习的改良。与此同时,宋教仁,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了社会改良会, 力主“以人道主义去君权之专制,以科学知识去神权之迷信”,在章程 中更把它具体化为三十六条。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 A、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势力传入中国)
近代大众报业发展的影响?(见金榜)
我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 的影片
《渔光曲》于1934年6月在上 海引起轰动,连映3个月,主 题歌《渔光曲》哀婉动人,成 为传唱一时的流行歌曲。1935 年2月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 获得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 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
渔光曲
本片根据张乐平的同名漫画改编而成。 2005年,在中国电影诞辰100周年之际,该片 被评为“我最难忘的百部中国电影”之一,王 龙基扮演的三毛被评为“中国电影百年百名经 典银幕形象”之一。该片在海外也同样受到欢 迎,例如1981年在巴黎6家电影院连演60天, 轰动巴黎。该片荣获葡萄牙第12届菲格腊达福 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意大利第14届季福尼国 际青少年电影节荣誉奖。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预测数据库
1~6 7~12
13~14
重点难点突破
名校模拟演练
预测数据库
1~6 7~12
13~14
2.饮食的变化 中国是一个饮食文化十分发达的国家,其中以鲁菜、粤 菜、川菜、淮扬菜影响最大,统称四大菜系。这四大菜系的 长足发展和最终形成,是近代百年的事情。 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传统食俗产生了重要影响。一 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如洋葱、土豆、 卷心菜、胡萝卜等蔬菜,以及番茄沙司、胡椒粉、咖喱粉、 味素等调味品。一批专门生产糕点糖果、调味品、罐头等西 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 重要组成部分。 3.居室建筑的演进 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外国人来华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开始 大量出现。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 成为典型特征。 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富贵人家所修建 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 园”、“别墅”、“公寓”等。此外,西式的家具陈设,如 沙发、茶几、写字台、穿衣镜、座钟挂表等,开始受到城市
重点难点突破
名校模拟演练
预测数据库
1~6 7~12
4.婚丧嫁娶等社会习俗和社交礼仪的变迁及原因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 都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以婚丧礼俗的变迁最 为明显。 (1)婚丧嫁娶:清末民初,一批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 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 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 主成为一种时尚。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了带有强烈 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一些城市还建立了殡仪馆与公墓。不过, 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农村中实行更多的仍是传统葬礼。新 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2)其他风俗: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 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 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 礼节。民众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 判,女子在获得受教育权利的同时,也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 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7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2019年江苏卷,7,3分)清末《卖宁波脚带》:“宁波小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

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

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虽好用勿着。

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观念变化已致脚带无人问津B.诏令颁布引发妇女普遍解放C.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D.废止缠足已成当时社会共识【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四乡八镇销场远”可知当时宁波脚带销售良好,由此证明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故选C项;“无人问津”的说法明显与“四乡八镇销场远”的材料内容相悖,故排除A项;《卖宁波脚带》是劝诫歌谣,而不是政府诏令,故排除B项;“成为共识”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故排除D项。

2.(2019年4月浙江选考,12,2分)观察下面两图(绘制时间:1924年)。

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项中表述正确的是①20世纪上半叶男装流行长袍马褂②知识女性着装宽松肥大③男性着装凸显等级身份④女性服饰趋向短袍窄袖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上半叶男装流行长袍马褂和女性服饰趋向短袍窄袖,①④正确,A选项符合题意。

知识女性着装宽松肥大与材料中的短袍窄袖相矛盾,②错误,材料无法得出男性着装凸显等级身份,③错误,综上分析可知BCD选项错误,排除。

3.(2019年海南卷,9,2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量返乡闽南籍海外移民在厦门鼓浪屿兴建了一批融西式风格与地方传统于一体的近代建筑,类似建筑也存在于漳州、泉州等地,逐渐形成了建筑上的特殊风格。

这可以用来说明A.西方文化影响遍及中国乡村B.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创新C.中国建筑风格受到西方冲击D.西式建筑仅见于通商口岸【答案】B【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字句“融西式风格与地方传统于一体的近代建筑”,很显然,在这里,中西建筑文化很好地融为了一体,故本题选B。

“遍及中国乡村”很显然与题干的“闽南”不是一个概念,排除A项;对于“返乡”海外移民来说,中国建筑风格是根本,最多受西方影响,说受到西方冲击,很显然是夸大了,排除C 项;中国的西式建筑应来自于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地方或者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人(也许来自于内地),故D项错误,排除D项。

1.(2018年江苏卷卷,7,3分)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

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

该年画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答案】D【解析】《海上第一名园》明显是写实的风俗画,不是以形求神的文人画,故A项错误;清末追求时尚还未成为国民共识,故B项错误;由图中的路灯和电线可知,此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此时最新的交通工具是汽车,而年画中并没有,故C项错误;年画中张园建筑风格偏向西化,与传统风格合为一体,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生活场景,有马车、有人力车,有礼帽、马褂、路灯、电线等,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故D项正确。

2.(2018年海南卷,8,2分)1903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许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故得名“前刘海”。

“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

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A.道教的地位被否认B.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潮流C.官府反对政治革新D.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答案】D【解析】据材料官府否定的发式只是“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可得出与道教的地位被否认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并不能代表社会潮流,故B项错误;材料官府反对的是“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这一发式的变化,与反对政治革新无关,故C项错误;1903年随着革命思潮的发展,发式的变化被赋予政治意义,带来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故D项正确。

3.(2018年海南卷,12,2分)1949年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出境多限于公务。

80年代中国出境旅游兴起,旅游目的地逐步由东南亚扩大到世界各地,据统计2017年出境游超过1亿人次。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的是我国A.进出口贸易增长B.改革开放成效显著C.公务出境人数减少D.人民文化水平提高【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出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与进出口贸易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体现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文化水平提高,以及对外开放的扩大,成效显著,故B项正确;据材料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不能推断出公务出境人数的减少,故C项错误;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只是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的原因之一,这一变化主要反映的是我国改革开放成效显著,故D项错误。

4.(2018年4月浙江选考,9,2分)《清代北京竹枝词》中说:“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

庚子(1900年)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这反映了A.传统观念影响习俗变革B.社会启蒙与进步知难行易C.妇女缠足之风气日趋衰颓D.近代女鞋制造工艺删繁就简【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庚子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可知这指的是庚子年过了,还没有改变旧习俗,而这个旧习俗就应该是与女士的缠足有关,这从“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可看出来,故选A 而排除C;题干没有提到社会启蒙,而是在说一种习俗改变的过程艰难,故排除B;D不是材料主旨,故排除。

1.(2017年北京卷,15,4分)猜谜语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

如图所列谜语出现于晚清,其内容谜面谜底生涯在镜中照相处海军浜成汤国旗商标为他人作寄书邮达尔文唐顺宗传位太子立宪A.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B.表明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C.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广大民众的冷落D.可佐证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答案】A【解析】结合表格信息,谜底的“照相处”说明受到了西方器物的影响,“浜”受到了西方军事的影响,“商标”受到了西方经济的影响,“达尔文”受到了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立宪”说明受到了西方政治的影响,A最全面。

B说法不全面。

C说法不符合表格。

D说法夸大了西方文化的影响。

【名师点睛】对近代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因素包括: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制度的变革;科学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的影响。

以鸦片战争为转折点,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自守”的政策,开始受到西方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

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先后通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使国人进一步了解西方的物质文化和思想文化,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中国的社会生活也从多个层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变化更为明显。

2.(2017年新课标全国Ⅱ卷,29,4分)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

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

”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

这反映出当时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答案】B【解析】广告成功,说明抓住了当时社会大众的心理,号召“思想日新”“谋卫生”,追求国家进步,反映出当时追求新思想已成为社会时尚,故答案为B项。

1913年新文化运动尚未开始,从时间上可排除A项;C项结论不符合史实,“成为国民共识”说法绝对,排除;材料所述只是个案,不能说明广告已经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排除D项。

【名师点睛】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包括:外来文化的影响和中西文化的交融,如鸦片战争后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的传入;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变革和民主思潮的推动,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社会经济的发展,如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等;政府政策的影响,如民国政府的剪辫易服和迫令放足等。

本题考查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在广告宣传中的体现,广告的成功,说明抓住了当时社会大众的心理,“精神日旺,思想日新”也反映出1913年即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之后追求新思想追求进步的社会潮流。

3.(2017年新课标全国Ⅲ卷,29,4分)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

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

这反映了当时上海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30年代上海的婚礼仪式,不能得出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故A项错误;“喜字纱灯”、“蓝袍黑褂”是中国婚俗,“演奏钢琴曲”、“头披白纱,手持鲜花”是西方婚礼仪式,说明当时的婚礼仪式具有中西习俗融合的特征,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讲述婚礼的形式和规模,不能说明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集体婚礼虽由政府组织举办,但不能说明是由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故D项错误。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获取材料相关信息的能力,考查的重点定位于近代中国社会婚俗变化的点上,其实质上也考查了服饰变化的特点,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再加上材料中婚礼的场面中的喜字是中国的,钢琴是西洋的,所以布置也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出题者设置了一个新情境考查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题目新颖却又贴近生活。

4.(2017年4月浙江选考,9,2分)20世纪初,《复报》登载了学生编的新歌:“世界新,男女重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

我中华,旧俗真堪嗟,抑女权,九州铸铁错。

”后《大公报》《申报》等相继刊载。

这一现象反映了A.婚姻自由成为普遍时尚B.民生主义影响巨大C.婚俗中西合璧土洋结合D.婚嫁旧俗受到冲击【答案】D【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在学生所编的新歌中,对旧式婚姻进行了批评和痛斥,这就表明当时的婚嫁旧俗已经受到冲击,故D项符合题意;尽管婚嫁旧俗受到冲击已经受到冲击,但不表明婚姻自由已成为普遍时尚,旧的婚俗的改变尚需要一个过程,排除A项;婚姻属于社会习俗,与民生主义不是同一个概念,B 项错在偷换概念;材料信息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没有表明要采用何种结婚礼仪,排除C项。

5.(2017年11月浙江选考,31,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上海县城外形成了被英、法、美三国依仗强权分占的特区势力,出现了各自为政的“租界”。

……在这里,他们拥有相对独立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俨然“国中之国”。

起初,由于外人来华之际,中外民情扞格,以风俗习惯等种种不同,不愿华洋杂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