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最新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面的旋转》导学案设计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面的旋转》北师大版(2023秋)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面的旋转》北师大版(2023秋)
举例:在教授旋转中心时,教师可以通过具体实例(如长方形绕不同点旋转)来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帮助他们突破旋转中心的识别难点。同时,针对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动手操作的活动,如让学生制作旋转的纸模型,以直观地感受旋转过程中图形的变化。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面的旋转》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物体旋转的情况?”比如,玩风车或者陀螺时,它们是如何旋转的?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旋转的奥秘。
2.教学难点
-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学生对旋转过程中点、线、面变化的理解较为困难,特别是从二维图形到三维图形的转换。
-旋转中心的识别:在复杂的图形旋转中,确定旋转中心是难点,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和思考来识别。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旋转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学生可能会遇到难以把握的问题,如旋转后图形的面积计算。
3.小组讨论的实效性: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提出了很多有创意的想法。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较为沉默。为了提高小组讨论的实效性,我将在下一次教学中更加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度,鼓励他们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4.教学方法的选择:在这节课中,我尝试采用了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些方法对于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旋转知识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有些环节的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部分学生未能充分消化吸收知识。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优化时间分配,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充分发挥作用。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旋转的基本概念。旋转是物体围绕某一点或轴进行的转动。它在几何图形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第一单元《面的旋转》(导学案)六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第一单元《面的旋转》(导学案)六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第一单元《面的旋转》(导学案)1. 学习目标•掌握面的旋转概念及方法。

•理解面的旋转对图形的影响。

•能够应用面的旋转解决实际问题。

2. 知识点概述本单元主要学习面的旋转,旋转是空间中一种重要的变换方式。

在学习面的旋转初步知识时,我们需要学习以下内容:1.什么是面的旋转?面的旋转是指围绕在平面上一点旋转平面,使平面图形沿着旋转轴旋转一定角度,从而产生新图形的变换方式。

2.面的旋转对图形有什么影响?面的旋转会对图形的大小、位置和形状产生影响,旋转一定角度后,图形的大小和位置会发生变化,形状也可能发生变化。

3.如何应用面的旋转解决实际问题?面的旋转常常被应用在实际问题中,例如建筑设计、机械制造等领域。

应用面的旋转就是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抽象,建立问题和数学模型,再利用面的旋转等知识解决问题。

3. 学习重点1.掌握面的旋转概念及方法。

2.理解面的旋转对图形的影响。

3.能够应用面的旋转解决实际问题。

4. 学习难点1.如何理解旋转轴的概念及旋转方向的确定。

2.如何应用面的旋转解决实际问题。

5. 学习方法1.学习前需要预习教材,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难点。

2.学习过程中需要认真听讲,理解教师讲解的概念和思路。

3.学习后需要进行复习,回顾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及解题方法。

4.学习过程中可以进行课外拓展,寻找相关资料进行翻阅,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6. 学习内容及学习任务学习内容•学习面的旋转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掌握面的旋转的方法及相关定义(如旋转平面、旋转角度、旋转方向等)。

•理解面的旋转对图形的影响(包括大小、位置和形状的变化)。

•能够应用面的旋转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任务1.阅读教材,理解面的旋转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学习面的旋转的方法及相关定义,掌握旋转平面、旋转角度、旋转方向等概念和方法。

3.通过举例说明面的旋转对图形的影响,理解图形大小、位置和形状的变化规律。

4.解决面的旋转实际问题,应用所学知识。

7. 思考题1.如何确定面的旋转方向?2.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实际问题可以应用面的旋转来解决?8. 总结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掌握了面的旋转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理解了面的旋转对图形的影响,也能够应用面的旋转解决实际问题。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面的旋转导学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面的旋转导学案

第一单元圆柱与圆锥一、面的旋转学校班级姓名导学篇【学习目标】1.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他们的基本特征,并知道各部分名称。

2.积极参与观察、动手等操作活动,初步体会面和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1.认识圆柱和圆锥各部分名称。

2. 体会面和体之间的关系。

()()通过阅读,你认为圆柱和圆锥是怎样形成的?他们分别有什么特点?圆柱:圆锥:【课中探学】1.点的运动形成(),线的运动形成(),面的运动形成()。

2.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他们是()的两个(),两底面()叫做圆柱的高;圆柱还有一个面是()面。

3.圆柱的侧面沿高剪开的展开图是()形或()形,他们的一边等于圆柱的(),另一边等于圆柱的()。

4.圆锥的底面是(),从圆锥的()到底面的距离是圆锥的();圆锥还有一个面是()面。

请在老师的安排下认真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至6题。

【知识盘点】我会整理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课后延伸】完成夯实·提高篇中的练习。

夯实·提高篇一、填空起跑线1.绕长方形一条边旋转一周,得到一个(),这条边是圆柱的();绕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得到一个(),这条边是圆锥的()。

二、法官我来当1.一个圆柱有无数条高,一个圆锥也有无数条高。

()2.圆锥的表面有两个面(侧面和底面)。

()3.圆柱的底面是面积相等的两个圆。

()4.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任意一点的连线叫做圆锥的高。

()三、看你行不行有一段公路需要维修。

工人将一些圆柱形路障排成一排,一共摆了10个。

每个圆锥底面直径20cm,每两个圆锥底面间的距离是1.5米。

从第一个圆锥到最后一个共排了多长?“神州”号飞船有返回舱、轨道舱和推进舱。

其中,轨道舱的外形为两端带有锥形的圆柱形。

(同学们,你可以在百度网页输入“神州”号飞船了解更多知识。

课后赶快行动吧!)。

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1.1《 面的旋转》教学设计 (6)

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1.1《 面的旋转》教学设计 (6)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1.1《面的旋转》教学设计(6)一. 教材分析《面的旋转》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旋转现象,理解旋转的性质,学会用旋转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对旋转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旋转的定义、性质及应用可能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旋转现象,理解旋转的性质。

2.学会用旋转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旋转的定义及其性质。

2.用旋转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理解旋转的性质。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旋转的规律。

3.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旋转知识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旋转现象的图片,如风扇、地球仪等。

2.准备一些实际的旋转问题,如如何通过旋转将一个图形变换成另一个图形。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旋转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旋转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观察和操作一些旋转教具,如风扇、地球仪等,引导学生发现旋转的性质,如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尝试用旋转的方法将一个图形变换成另一个图形,并解释旋转的原理。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实际的旋转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旋转知识,解决问题。

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用旋转来解释?让学生举例说明,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

面的旋转导学案数学教案

面的旋转导学案数学教案

面的旋转导学案数学教案标题:面的旋转导学案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面的旋转的概念,掌握其基本性质。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空间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面的旋转定义:一个面绕着一条直线进行旋转的过程,称为面的旋转。

这条直线叫做旋转轴,旋转的角度叫做旋转角。

2. 面的旋转性质:在面的旋转过程中,不改变面的形状和大小,只是改变了面的方向。

3. 面的旋转实例:如地球自转、钟表指针转动等。

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面的旋转实例,如地球自转、风扇叶片转动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的本质是什么,从而引出面的旋转这一概念。

(二)讲解新课1. 定义讲解:详细解释面的旋转的定义,强调旋转轴和旋转角的重要性。

2. 性质讲解: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面的旋转不改变面的形状和大小,只是改变了面的方向。

(三)实践操作设计一些实践活动,如使用纸片制作面的旋转模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面的旋转的过程。

(四)问题解答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供详细的解答,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面的旋转的相关知识。

(五)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面的旋转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强调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本上的相关习题,加深对面的旋转的理解。

2. 自己设计一个面的旋转实例,并用文字描述出来。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动手实践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通过制作面的旋转模型,学生不仅直观地感受到了面的旋转的过程,也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六、教学建议:对于面的旋转这个知识点,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讲解,这样既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也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同时,也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完成面的旋转模型的制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面的旋转》导学案 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面的旋转》导学案 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面的旋转》导学案北师大版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 理解面的旋转的概念,知道面在空间中的旋转可以形成立体图形。

2. 学会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面旋转后形成的立体图形的特征。

3. 能够描述面旋转后形成的立体图形,并能够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

4. 能够解决与面的旋转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计算旋转后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面的旋转的概念及其应用。

2. 面旋转后形成的立体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1. 面的旋转过程中立体图形的形成。

2. 旋转后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教学方法1. 直观演示:通过实物模型或多媒体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面的旋转过程。

2. 操作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面旋转后形成的立体图形。

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索面的旋转规律。

4. 问题驱动: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旋转木马、风扇等,引导学生观察面的旋转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导入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面的旋转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面旋转后形成的立体图形。

2. 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面旋转后形成的立体图形的特征。

3. 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面旋转后形成的立体图形。

三、巩固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面的旋转的概念和特征。

2. 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面的旋转的概念和特征。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面的旋转的概念和特征的掌握情况。

二、新课导入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发现面旋转后形成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探索面的旋转规律。

3. 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面旋转后形成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面的旋转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六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面的旋转》优秀教学案例

六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面的旋转》优秀教学案例
3.小组合作的教学组织形式:本案例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部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3.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通过对面的旋转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为学生的未来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面的旋转概念,理解旋转的性质,能够识别和描述物体的旋转现象。
2.培养学生运用旋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和符号表示旋转,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二)过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方法
1.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表达等环节,让学生经历面的旋转过程,体会旋转的特性。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发现: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让学生自主发现旋转的性质和规律。
2.问题解决:教师给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拓展延伸:教师提出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和指导,强调旋转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与旋转知识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实践能力。
2.学生完成作业后,进行自我检查和反思,总结学习经验和教训。

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1.1《 面的旋转》教学设计 (5)

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1.1《 面的旋转》教学设计 (5)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1.1《面的旋转》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面的旋转》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旋转现象,理解旋转的定义,掌握旋转的性质。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索旋转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对旋转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旋转的定义和性质理解不深,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反复练习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旋转现象,理解旋转的定义。

2.让学生掌握旋转的性质,能运用旋转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旋转的定义。

2.旋转的性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旋转的特点。

2.利用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旋转现象。

3.采用合作交流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旋转的理解。

4.运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图片和实物,用于展示旋转现象。

2.准备旋转的教具,如圆盘、卡片等。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一些旋转现象,如风扇、钟表等。

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现象,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现象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呈现(10分钟)呈现旋转的定义,并通过实例解释旋转的概念。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旋转是什么?它有哪些特点?”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用手中的教具进行旋转,并观察旋转后的变化。

要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注意观察和记录旋转的特点。

4.巩固(10分钟)呈现一些关于旋转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在学生完成练习后,进行讲解和反馈。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旋转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何运用旋转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可以给出一些例子,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K12学习】新编新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面的旋转》导学案

【K12学习】新编新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面的旋转》导学案

新编新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面的旋转》导学案新编新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面的旋转》导学案学习内容面的旋转学习目标 1、通过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名称。

学习重点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辨认圆柱和圆锥体的物体,并能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形状来。

学习难点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学习准备各种面、圆柱和圆锥模型集体备课二度备课导学过程合作探究:(1)观察课本P2各图,你发现了什么?(2)如图:用纸片和小棒做成下面的小旗,快速的旋状小棒,观察并想象旋转后形成的图形,再连一连。

汇报点评:(1)风筝的每一个节连起来看,形成了一个长方形;雨刷器扫过后形成一个半圆形;旋转门旋转成一个圆柱体。

学生体验: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导学过程(2)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然后根据想象的图形连线学生体验:面动成体(3)介绍:圆柱、圆锥、球的名称。

并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介绍一下这几个立体图形的特点。

指名请学生说。

小结: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侧面。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

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教师画出平面图进行讲解。

并在图上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巩固练习:判断。

(1)一个圆柱有无数条高,一个圆锥也有无数条高。

(2)圆锥的表面有两个面(侧面和底面)。

(3)圆柱的底面是面积相等的两个圆。

板书设计面的旋转。

面的旋转(学案) 数学六年级下册

面的旋转(学案) 数学六年级下册

《面的旋转》学案设计一、学习目标:1.通过由面旋转成体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在多样化的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化曲为直”、“类比迁移”、“分类归纳”等数学思想的独特价值。

4.在“做”和“思考”的过程中逐步提炼探索图形特征的活动经验。

二、自学重难点:自学重点: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自学难点:体会面旋转成体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三、自学提纲1、初读教材,结合本课的学习目标完成填空。

新授部分有()个问题,主要学习(),“找一找”练习的知识点是()。

通过“说一说”有助于你认识()“认一认”有助于你学习()。

2、再读教材,回答问题。

(1)P2-1的情景,生活中是否看到过?你的答案是什么?还有没有其它的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观察P2-2,你发现了什么?尝试在情境中找出“点、线、面、体”的关系。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完成P2-3,并尝试说说你的想法。

(书中简写)(4)再读P3说一说,尝试概括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再读P3认一认,完成表格点、线、面、体的关系:对圆柱的认识:对圆锥的认识:四、质疑问难:通过阅读教材,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哪些疑问?五、自主练习基本练习:P3找一找;P4练一练;P5-3、4分层练习:C层:圆柱有()底面,侧面是一个()有()条高,圆锥有一个()和一个(),侧面是一个(),有()条高。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面的旋转》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面的旋转》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面的旋转》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面的旋转》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让学生理解旋转的概念,掌握旋转的性质,以及学会用旋转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本章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图形的变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面的旋转的理解和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旋转的概念,掌握旋转的性质。

2.培养学生用旋转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四. 教学重难点1.旋转的概念和性质。

2.用旋转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旋转的概念和性质。

2.问题解决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用旋转的观点解决问题。

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旋转的实例和性质。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用旋转的观点解决问题。

3.学生活动材料:准备一些图形,供学生进行旋转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如旋转门、旋转木马等,引导学生关注旋转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介绍旋转的定义和性质,如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等,通过示例和讲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概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旋转操作,使用准备好的图形进行实际操作,加深对旋转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设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用旋转的观点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旋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设计旋转图形、解决实际问题等,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旋转的概念和性质,以及用旋转的观点解决问题的方法。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面的旋转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面的旋转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面的旋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旋转的基本概念,能够运用旋转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旋转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难点:运用旋转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平面图形卡片等。

学具:直尺、圆规、量角器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旋转木马、风扇等,引导学生发现旋转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1)介绍旋转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旋转的定义和特点。

(2)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旋转的性质,如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旋转前后对应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等。

(3)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

3. 活动探究(1)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旋转的性质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2)操作实践:让学生运用学具进行旋转操作,验证旋转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问题解决: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旋转的性质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总结提升(1)让学生总结旋转的性质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旋转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以及旋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6. 课后作业(1)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观察生活中的旋转现象,思考旋转的性质和应用。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总结,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面的旋转》导学案设计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面的旋转》导学案设计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面的旋转》导学案设计课题面的旋转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本课时的教学活动主要是结合面的旋转的知识学习圆柱、圆锥的特征,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课时的教学在设计上有如下特点:1.重视数学方法的迁移。

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旧知,使学生在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知识的同时,联想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方法与认识圆柱、圆锥的方法的一致性,使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更有目的性。

2.重视直观教学的作用。

引导全体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同时还把点、线、面的运动过程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想象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观察。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圆柱和圆锥模型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用纸片和小棒粘好的长方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及半圆形的小旗直尺平板教学过程第1课时面的旋转(1)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效果检测一、复习导入。

(4分钟)1.课件出示一些学过的立体图形,组织学生说一说立体图形的名称及特征。

2.引导学生试着将这些图形分类,抓住平面立体图形与曲面立体图形的区别,导入新课。

1.回顾、交流。

2.明确本节课所学内容。

1.填空。

(1)长方体有( )个面,( )条棱和( )个顶点。

(2)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作长方体的( )、( )、( )。

二、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15分钟)1.组织学生观察教材2页上面的3幅情境图,汇报自己的发现。

2.组织学生快速转动学具小旗,并认真观察,交流发现。

1.观察、思考、讨论、汇报。

(1)蜈蚣形风筝的小节连起来形成一条线;雨刷扫动起来形成扇形;旋转门转起来形成圆柱。

(2)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2.操作、感受。

小组合作,快速转动手中的学具小旗并认真观察,总结发现。

(1)长方形小旗旋转起来形成的立体图形是圆柱。

(2)半圆形小旗旋转起来形成的立体图形是球。

(3)直角三角形小旗旋转起来形成的立体图形是圆锥。

(4)直角梯形小旗旋转起来形成的立体图形是圆台。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三《面的旋转》北师大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三《面的旋转》北师大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三《面的旋转》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面的旋转》是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让学生理解旋转的概念,学会用图形和语言描述旋转的现象,掌握旋转的性质,并能应用旋转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是本章的第一节,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旋转的现象,理解旋转的概念,以及旋转的基本性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理解一些简单的几何概念。

但是,对于旋转这一概念,学生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逐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同,可能需要教师的引导和鼓励才能更好地描述旋转的现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旋转的现象,理解旋转的概念。

2.让学生掌握旋转的基本性质,并能用语言和图形来描述。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旋转的概念和性质。

2.用语言和图形描述旋转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1.实际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感受旋转的现象,理解旋转的概念。

2.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来掌握旋转的性质。

3.讨论法:让学生通过讨论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旋转的图片和动画。

2.教学道具:包括一些可以旋转的物体,如风扇、地球仪等。

3.练习题:一些关于旋转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旋转的物体,如风扇、地球仪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旋转的现象。

引导学生说出旋转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些旋转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旋转的现象。

引导学生总结旋转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观察和描述旋转的现象。

每组选一个组长,负责讨论和汇报。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关于旋转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然后集体讲评,纠正错误和解答疑问。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旋转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并互相交流。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1.1《面的旋转》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1.1《面的旋转》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1.1《面的旋转》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面的旋转》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旋转的概念,平移和旋转的性质,以及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索和发现面的旋转的性质,以及面的旋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操作,从而加深学生对旋转的理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已经掌握了旋转的概念,对平移和旋转的性质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面的旋转的理解还可能存在一些模糊的地方,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面的旋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实例来引导他们发现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面的旋转的性质,以及面的旋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索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面的旋转的性质,以及面的旋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面的旋转的性质,以及如何运用面的旋转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操作,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面的旋转的性质。

2.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面的旋转。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学课件。

3.学生分组活动所需的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如风车、钟表等,引导学生回顾旋转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面的旋转的性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操作,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面的旋转的性质。

1.1面的旋转(导学案)六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1.1面的旋转(导学案)六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1.1面的旋转(导学案)六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的《面的旋转》。

我们将通过引入实践情景,讲解例题,以及进行随堂练习来深入理解面的旋转的概念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面的旋转的意义,掌握旋转的性质,并能够运用旋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面的旋转的概念和性质。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将旋转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多媒体教学设备、旋转模型、练习题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入面的旋转的概念,例如,我们可以考虑一个转动的门或者转动的滑梯,让学生们观察和思考这些物体的运动特点。

2. 例题讲解:然后我会展示一些例题,通过 stepstep 的讲解,让学生们理解面的旋转的性质和规律。

例如,我们可以考虑一个矩形绕着其中一个顶点旋转的情况,学生们可以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旋转前后图形之间的关系。

3. 随堂练习:在讲解完例题之后,我会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计算,巩固和加深对旋转知识的理解。

例如,我们可以考虑一个圆形绕着其中一个点旋转的情况,学生们需要计算旋转前后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变化。

六、板书设计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解释面的旋转的概念,并给出一个实例。

一个正方形绕着其中一个顶点旋转 90 度;一个圆形绕着其中一个点旋转 45 度。

答案:1. 面的旋转是指将一个图形绕着某个点旋转一定角度,使得图形的每个点都按照相同的旋转方向和角度移动。

一个实例是一个门的旋转,当门绕着门轴旋转时,门上的每个点都按照相同的旋转方向和角度移动。

2. 正方形绕着其中一个顶点旋转 90 度后,每个角都会增加 90 度,但形状和大小不变;圆形绕着其中一个点旋转 45 度后,圆的周长和面积都不会发生变化,但圆上的每个点都会按照相同的旋转方向和角度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面的旋转》导学案设计
课题
面的旋转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课时的教学活动主要是结合面的旋转的知识学习圆柱、圆锥的特征,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课时的教学在设计上有如下特点:
1.重视数学方法的迁移。

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旧知,使学生在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知识的同时,联想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方法与认识圆柱、圆锥的方法的一致性,使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更有目的性。

2.重视直观教学的作用。

引导全体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同时还把点、线、面的运动过程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想象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观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圆柱和圆锥模型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用纸片和小棒粘好的长方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及半圆形的小旗直尺平板
教学过程
第1课时面的旋转(1)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复习导入。

(4分钟)
1.课件出示一些学过的立体图形,组织学生说一说立体图形的名称及特征。

2.引导学生试着将这些图形分类,抓住平面立体图形与曲面立体图形的区别,导入新课。

1.回顾、交流。

2.明确本节课所学内容。

1.填空。

(1)长方体有( )个面,( )条棱和( )个顶点。

(2)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作长方体的( )、( )、( )。

二、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15分钟)
1.组织学生观察教材2页上面的3幅情境图,汇报自己的发
现。

2.组织学生快速转动学具小旗,并认真观察,交流发现。

1.观察、思考、讨论、汇报。

(1)蜈蚣形风筝的小节连起来形成一条线;雨刷扫动起来形成扇形;旋转门转起来形成圆柱。

(2)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2.操作、感受。

小组合作,快速转动手中的学具小旗并认真观察,总结发现。

(1)长方形小旗旋转起来形成的立体图形是圆柱。

(2)半圆形小旗旋转起来形成的立体图形是球。

(3)直角三角形小旗旋转起来形成的立体图形是圆锥。

(4)直角梯形小旗旋转起来形成的立体图形是圆台。

2.选择。

(1)流星在夜空中划过形成了( )。

A.一条线
B.一个面
C.一个体
(2)点动成( ),线动成( ),面动成( )。

A.面B.体C.线
(3)以长方形的宽为轴旋转一周,就可以得到一个( )。

A.圆锥B.圆柱
C.长方体D.正方体
三、合作探究,明确特征。

(10分钟)
1.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究圆柱、圆锥的特征。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点汇报收获。

3.引导学生总结圆柱、圆锥的特征。

4.引导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形状是圆柱或圆锥的物体。

1.动手操作,利用圆柱、圆锥形的实物,采用看、滚、剪、切、摸、量等方法感知圆柱、圆锥的特征。

2.汇报对圆柱、圆锥的认识。

3.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圆柱、圆锥的特征。

圆柱:有两个面是大小相同的圆,有一个面是曲面。

圆锥:由一个圆面和一个曲面组成。

4.联系实际,自主举例。

3.判断。

(1)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 )
(2)上、下两个底面都是圆的物体一定是圆柱。

( )
(3)圆柱的两个底面的直径相等。

( )
四、巩固深化。

(8分钟)
1.引导学生完成教材3页“练一练”1题。

2.引导学生完成教材3页“练一练”2题。

1.学生先通过想象独立完成,再汇报交流。

2.结合生活中的物体或想象进一步认识圆柱和圆锥。

五、归纳总结。

(3分钟)
引导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批注
第2课时面的旋转(2)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复习导入。

(4分钟)
1.组织学生交流已掌握的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导入新课。

1.交流圆柱、圆锥的特征。

2.明确本节课所学内容。

1.填空。

(1)圆柱有( )个底面,是( )形;( )个侧面,是( )面。

(2)圆锥有( )个底面,是( )形;( )个顶点。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28分钟)
活动一自学,认识圆柱、圆锥的各部分名称。

1.组织学生自学教材圆柱、圆锥各部分名称的相关内容。

2.组织学生在圆柱直观图上标出各部分名称。

活动二圆柱和圆锥高的测量。

1.引导学生自学教材中提供的测量高的方法。

2.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测量圆柱与圆锥的高。

3.组织学生操作演示,并指名操作最优秀的小组进行全班演示。

4.组织学生总结测量圆柱和圆锥的高时的注意事项。

活动一
1.自学,认识圆柱、圆锥的各部分名称,同桌间相互交流。

汇报: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作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有一个曲面叫作侧面。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高,圆柱有无数条高。

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圆锥只有一条高,一个顶点。

2.动手操作,在直观图上标出各部分名称。

活动二
1.自学教材中圆柱和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2.小组合作测量手中圆柱与圆锥形学具的高。

3.优秀小组进行全班操作演示,其他小组评议并改进自己操作不当的地方。

4.交流、汇报测量圆柱和圆锥的高时注意的事项。

2.判断。

(1)圆柱只有1条高。

( )
(2)圆锥只有1条高。

( )
3.填一填。

4.测一测圆柱、圆锥形学具的高。

三、巩固练习。

(5分钟)
测量手中其他圆柱和圆锥形实物的高度。

独立操作并汇报。

四、课堂总结。

(3分钟) 引导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批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