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学期第1周10杜甫诗三首(第3课时)复习教案沪教版五四制
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4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作者整理了4篇《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其中所蕴涵的诗情,能准确流畅地背诵,春望教案。
2、学会诗歌赏析的方法,培养读诗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的思想内容。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难点】1、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2、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加强朗读教学,以读激情,让学生进入诗歌氛围,体会诗歌的意境。
2、问题探索法。
在整体感知诗歌的基础上,重在品味诗歌的精妙之处。
3、小组讨论法。
小组讨论,归纳要点,抒发感想。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文学中,诗歌是特别重要的一部分。
从《诗经》到现在,诗歌一刻也没停止它前进的脚步。
从小我们就会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还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可以说,诗歌是伴着我们成长的。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抽背),领略了李白的浪漫风格,那么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另一种风格:杜甫《春望》。
二、学习《春望》(一)请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
(课件显示)杜甫,字子美。
唐代伟大的现实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李白"诗仙"),著有《杜工部集》。
初中初一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优秀教学案例
(二)讲授新知
1.诗歌背景与情感:针对《杜甫诗三首》中的每首诗,我会详细介绍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例如,在讲解《春望》时,我会讲述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感受诗人对国家、人民的忧虑和关爱。
4.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诗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5.结合课后作业和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感悟杜甫忧国忧民、关注民生的伟大情怀,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
3.通过学习杜甫诗歌,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1.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探讨诗人表达了哪些情感,如何体现出来的。
2.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景物描绘等,感受诗歌的美。
3.诗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现实意义:思考诗歌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启示。
(四)总结归纳
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我会邀请各小组代表进行课堂分享,总结归纳所学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在此过程中,我会适时给予点评和补充,确保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加深入。
(三)小组合作
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团队合作能力,我将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某一首诗歌进行深入探讨,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的内涵、艺术特色等。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分享观点,共同解决问题。例如,在分析《登高》这首诗时,各小组可以探讨诗人的抒情手法、景物描绘等,最后进行全班分享。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沟通、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海版沪教五四制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0杜甫诗三首登岳阳楼word教案
登岳阳楼[教学目标]1.反复朗诵诗歌,感知诗中的形象,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会赏析名句,激发灵感,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3.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在思想和艺术方面进行比较,体会优秀诗作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的名句及内涵,准确把握诗中的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感受杜甫诗歌语言的魅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视系列片《唐之韵——千秋诗圣下》VCD。
[预习要求]1.给生字注音,并抄写2遍。
2.朗读并背诵本诗。
3.收集杜甫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示例这首五言律诗写于作者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
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
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他又有何想、有何感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登岳阳楼》,感受诗人那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一)学生交流收集的相关资料。
(二)教师整理归纳,播放PPT,学生再对预习作业进行简要补充。
投影文字及图片: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杜甫出生于一个有着文学传统的家庭中,他的爷爷杜审言也是唐朝(武则天时期)著名的诗人,所以他7岁开始学诗,15岁时就已扬名。
杜甫的诗歌现存1400多首,它们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情况,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同时,这些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个人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后代称为“诗史”。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这一时期杜甫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
七年级上册语文《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尤其是对忧国忧民情怀的把握。
2.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并能在写作中灵活运用。
3.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和鉴赏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杜甫诗歌相关的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让学生在直观的视觉和听觉体验中,感受杜甫诗歌的意境美。通过讲故事、背景介绍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杜甫及其诗歌的兴趣。
2.逐句解析,深入理解:以《杜甫诗三首》为例,逐句解读诗句,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从字词入手,深入挖掘诗歌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杜甫诗歌,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和阅读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古典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学习将面临新的挑战。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有待提高。在本章节《杜甫诗三首》的教学中,学生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3.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杜甫在诗中所表达的忧国忧民情怀,通过朗读、品味诗歌,让学生沉浸在诗歌的意境中。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首杜甫的诗进行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表现手法和意境。
2.交流分享: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在倾听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补充。
初中初一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杜甫诗三首》的学习成果,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写作练习:请学生结合《杜甫诗三首》的学习,创作一首以“忧国忧民”为主题的现代诗。要求运用课堂所学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知识,不少于八行,表达出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心之情。
5.拓展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古诗词朗诵比赛”,选取《杜甫诗三首》中的一首进行朗诵,展示自己的朗诵技巧和对诗歌的理解。
6.观察感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从生活中发现与杜甫诗歌中所表达情感相似的情境,以日记形式记录下来,不少于200字。
7.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份关于杜甫诗歌的专题手抄报,内容包括杜甫生平介绍、诗歌创作背景、经典诗句解读等,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审美能力。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熟读并背诵《月夜忧思》、《春望》和《登高》三首诗。
3.掌握三首诗的主题思想、意境及其艺术特色。
4.学会分析古诗词的修辞方法,并能够创造性地运用。
5.能够比较杜甫不同时期的诗歌风格,并做出恰当的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理解杜甫诗歌的内涵,并从中学习到有效的学习方法。
3.选取一首杜甫的诗,让学生进行配乐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措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1.梳理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如杜甫诗歌的背景、意境、修辞手法等,确保学生掌握。
2.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总结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今后的学习提供借鉴。
《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5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5篇】《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5篇】杜甫诗教案篇1教学要求:1、了解诗人生平。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望岳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
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
)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岱宗”两句。
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
)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
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
)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 “造化”两句。
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
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
(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
)“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
)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
大意已见注释。
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0《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沪教版五四制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诗人在真实的叙述中所寄寓的漂泊天涯的落魄感以及同情百姓疾苦、为国担忧的感情。
2.运用多种方法诵读作品,联系作者经历,感知一个饱经忧患、胸怀天下的“诗圣”形象。
说明: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其所处的时代正是唐帝国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期,他的一生颠沛流离,贫病交加,充满了悲剧色彩。
他的诗作不仅有对个人境遇的嗟叹,还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鲜明的时代色彩,充溢着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本课选录的三首诗,都是杜甫中后期的优秀作品。
学生读这三首诗,可以从读入手,通过熟读来感知诗的内容,进而通过对诗中关键字词的品读,联系作者的个人经历,领悟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复杂感情,并且产生对诗人的敬仰之情,有兴趣诵读杜甫的作品。
课时建议:2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1.《石壕吏》:体会诗人在巧妙的叙事中所表达的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以及对悍吏的谴责。
2.《又呈吴郎》:体会本诗措辞委婉、以情动人的特点,并感受“不为”、“只缘”、“已诉”、“正思”、“即”、“便”、“虽”、“却”等词的表达效果。
3.《登岳阳楼》:体会诗人在描写宏伟壮丽的景象中所寄托的心忧天下、嗟叹自身的悲愤与感伤。
说明:《石壕吏》一诗句句叙事,无抒情语,无议论语,但寓褒贬于叙事,倾向性十分鲜明,所以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于巧妙的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是学习本诗的重点。
《又呈吴郎》是一首劝诫别人的诗作,所以引导学生体会本诗委婉的措辞、循循善诱的劝导显得很有必要;同时,本诗一些散文化虚词的运用,使得整首诗更加抑扬顿挫,耐人寻味,应该引导学生好好品味。
《登岳阳楼》一诗以其意境的宏丽开阔为人称道,但水势浩森、无边无际的巨大景象中却有一个北望长安,涕泗滂沱的诗人,如何引导学生把握这一点是学习本诗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过程】【思路点拨】本篇课文共三首古诗,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三首诗的理解,以及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喜好,选择课堂品读和课后自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也可选择课前布置自读笔记、课堂交流讨论的形式组织教学。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上海沪教五四制初中语文七上《杜甫诗三首石壕吏》
活动目的:教育学生懂得“水”这一宝贵资源对于我们来说是极为珍贵的,每个人都要保护它,做到节约每一滴水,造福子孙万代。
活动过程:1.主持人上场,神秘地说:“我让大家猜个谜语,你们愿意吗?”大家回答:“愿意!”主持人口述谜语:“双手抓不起,一刀劈不开,煮饭和洗衣,都要请它来。
”主持人问:“谁知道这是什么?”生答:“水!”一生戴上水的头饰上场说:“我就是同学们猜到的水。
听大家说,我的用处可大了,是真的吗?”主持人:我宣布:“水”是万物之源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水说:“同学们,你们知道我有多重要吗?”齐答:“知道。
”甲:如果没有水,我们人类就无法生存。
小熊说:我们动物可喜欢你了,没有水我们会死掉的。
花说:我们花草树木更喜欢和你做朋友,没有水,我们早就枯死了,就不能为美化环境做贡献了。
主持人:下面请听快板《水的用处真叫大》竹板一敲来说话,水的用处真叫大;洗衣服,洗碗筷,洗脸洗手又洗脚,煮饭洗菜又沏茶,生活处处离不开它。
栽小树,种庄稼,农民伯伯把它夸;鱼儿河马大对虾,日日夜夜不离它;采煤发电要靠它,京城美化更要它。
主持人:同学们,听完了这个快板,你们说水的用处大不大?甲说:看了他们的快板表演,我知道日常生活种离不了水。
乙说:看了表演后,我知道水对庄稼、植物是非常重要的。
丙说:我还知道水对美化城市起很大作用。
2.主持人:水有这么多用处,你们该怎样做呢?(1)(生):我要节约用水,保护水源。
(2)(生):我以前把水壶剩的水随便就到掉很不对,以后我一定把喝剩下的水倒在盆里洗手用。
(3)(生):前几天,我看到了学校电视里转播的“水日谈水”的节目,很受教育,同学们看得可认真了,知道了我们北京是个缺水城市,我们再不能浪费水了。
(4)(生):我要用洗脚水冲厕所。
3.主持人:大家谈得都很好,下面谁想出题考考大家,答对了请给点掌声。
(1)(生):小明让爸爸刷车时把水龙头开小点,请回答对不对。
(2)(生):小兰告诉奶奶把洗菜水别到掉,留冲厕所用。
七年级语文上册(沪教版)
每周一诗(13) (14)
第八单元 神话传 说
33 中国古代神话 四则
34 中国民间传说 两则
35 希腊神话故事 两则
每周一诗
综合学习 我的 “中国龙”
感谢聆听
七年级语文上册(沪教
版)
演讲人
202X-06-08
注意:该课本不在《2020年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教学用书目 录》,不是现行版本。
扉页
一.
目录
一.
封面
一.
第一单元 成长纪 事
1 女孩独立
2 顶碗少年
3 走一步,再走一 步
4 伤仲永
5 周处
一.
每周一诗(1) (2)
综合练习 讲述同龄人的故 事
23 卖油翁
24 核舟记
25 口技
一.
26 口技
一.
27 明湖居听书
每周一诗(11) (12)
综合学习 生活中的“能工 巧匠”
第七单元 地球,我们的家 园
28 可爱的地球
29 罗布泊,消逝 的仙湖
30 大芦荡,你还在守望吗?
31 警惕生物入侵
32 大树和我们的 生活
综合学习 善待地 球
第四单元 报纸,信息的窗 口
15 消息两则
16 通讯一篇
17 多角度报道
每周一诗(7) (8)
综合学习 编一份 小报
第五单元 面对逆 境
18 密案日记
19 你是我的辞典
20 生命之线
21 石缝间的生命
22 生于忧患,死 于安乐
每周一诗(9) (10)
综合学习 直面挫 折
第六单元 技艺超 群
第二单元 故乡情 思
6 社戏
一.
7 滹沱河和我
《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
《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具体章节为第五课,内容包括《春望》、《月夜忆舍弟》和《登高》三首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三首诗的主题和意境。
2. 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感受杜甫诗的艺术魅力。
3. 通过对三首诗的学习,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关爱家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三首诗的主题、意境和艺术手法。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杜甫的画像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2. 朗读:让学生齐声朗读三首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3. 讲解:分析三首诗的主题、意境和艺术手法,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解读。
4. 实践情景引入:以《春望》为例,让学生描述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体会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
5. 例题讲解:针对《月夜忆舍弟》,设计题目让学生分析诗中的抒情手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杜甫的写作手法,创作一首诗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六、板书设计1. 《杜甫诗三首》2. 内容:《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杜甫在《春望》中是如何表达忧国忧民之情的。
2. 答案:杜甫在《春望》中通过描绘战乱后的荒凉景象,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理解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学生是否能体会到杜甫诗的艺术魅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杜甫的诗歌,深入了解其创作风格和时代背景。
组织一次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魅力。
【初中语文】杜甫诗三首教案及课堂实录 沪教版
《杜甫诗三首》上海市金川中学冯海英知识目标:1.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
2.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3.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4.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能力目标:1.掌握一些古诗朗诵的常识,读出节奏,读出韵律,逐步提高诗歌朗读水平。
2.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德育目标:1.学习《登高》,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学习《登岳阳楼》《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声韵美,通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的景与情。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鉴赏的主体。
教师尽量少讲,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3.古诗五步教学法。
《登岳阳楼》采用这种教法,从知诗起,经历说诗、想诗、悟诗、品诗等四个阶段,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
4.诗歌境界教学法。
教读《登高》,打算采用这种教法,引导学生想像形象、把握物境;体验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蕴,把握意境。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学习《登岳阳楼》:这首诗是诗人第一次登上岳阳楼,面对洞庭湖水,产生万千感慨。
诗中饱含着诗人对穷途潦倒生活的深沉慨叹:对终生壮志未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
诗人由个人的不幸遭遇,联想到万方多难的社会现实,由小天地转入大天地,由个人的悲伤转向“戎马关山”的家国之痛,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深情,并以“凭轩涕泗流”之情态与开篇“今上岳阳楼”所见的壮阔气魄构成照应之势,表现了一位伟大爱国主义诗人的深沉而广阔的胸怀。
上海沪教五四制初中语文七上《10杜甫诗三首》PPT课件 (1)
7、自请服役时老妇人心理真实想法是什么?
自请服役也暗示掩护老翁和儿媳的心理。
8、有人读完文章说显然老妇人致辞的三层意思是 一口气表达出来的,你怎么认为?
不是,是官吏再三逼迫的
9、如果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 有吏夜捉人
2019/7/26作者介绍 字词提示 课文分析 主题思想 相关图片
2019/7/26
11
唐庚《子西文录》中评价《登岳阳楼 》:
“ 尝过岳阳楼 ,观子美诗, 不过四十字耳,其气象闳放,涵 蓄深远,殆与洞庭争雄,所谓富 哉言乎者。太白、退之辈,率为 大篇,极其笔力,终不逮也。杜 诗虽小而大,余诗虽大而小。”
2019/7/26
12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
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往
秦州、同古。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
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
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晚2019年/7/26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 (768)之后,杜甫 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 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 景感怀之作。
24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上海市罗泾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学期 第1周 10 杜甫诗三首(第2课时)复习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
10 杜甫诗三首(第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能力目标:通过朗读、背诵,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从而体会诗句的优美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诗歌的宏大气势和同情弱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初步学会品味诗歌语言。
难点:通过品味诗歌语言,体会杜甫诗歌关注现实、关注民间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学习《又呈吴郎》一、背诵默写《石壕吏》二、朗读诗歌,初步体会情感(一)学生自读。
(二)请一学生朗读,纠正字音。
(三)学生齐读,纠正字音。
三、介绍诗歌背景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流离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
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
后来,杜甫将草堂转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
不料吴姓亲戚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不允许别人打枣。
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于是写此诗去劝告吴郎。
此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因此这一首题作《又呈吴郎》。
吴郎的年辈要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地用了“呈”这个似乎与对方身分不大相称的敬词,以让吴郎易于接受。
四、疏通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掌握重要字词1、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译文:过去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这个寡妇常来打枣,我从不干涉。
西邻的妇女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
2、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译文:如果不是因为穷得万般无奈,她又哪里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由于她扑枣时总是怀着一种恐惧的心情,所以我们不但不应该干涉,反而应当表示些亲善,使她安心扑枣。
3、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译文:那寡妇一见你插篱笆就怕你不让她打枣,虽未免多心。
但是,你一搬进草堂就忙着插篱笆,倒真让人以为你要禁止她打枣呢!4、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译文:那寡妇诉说她一贫如洗是因为苛捐杂税实在太多,我又想到现在的兵荒马乱不由得眼泪纵横!颈联措辞十分含蓄,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不要怪她多心,是吴郎不够体贴。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唐诗精华下第10课杜甫诗三首又呈吴郎教案沪教版五四制
杜甫又呈吴郎引言(略)(帮助明君像尧舜一样治理国家),他的诗歌创一、杜甫的生平与创作(一)杜甫的生平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湖北襄阳,巩县(今属河南)人。
世称杜拾遗、杜少陵、杜工部。
读书和漫游时期(712-746年)困居长安时期(746-755年)陷贼和为官时期(756-759年)西南时期(759-770年)伟大诗人杜甫的一生。
艰辛悲苦而又坚韧,充分体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一面。
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但他从切身生活体验出发,对儒家的消极方面也有所批判。
比如,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杜甫不管穷达,都要兼济天下。
儒家“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杜甫却是不管在不在位,都要谋其政。
他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百姓)”,“致君尧舜上”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二)杜甫的创作其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矛盾,被称为“诗史”。
他诸体兼备,无体不工,沉郁顿挫,律切精深,被后世尊为“诗圣”。
有《杜少陵集》。
(杜甫尤其擅长律诗。
律诗格律在平仄押韵对仗上要求严谨,但杜甫的诗作严谨而灵活,不会呆板,今天这首诗歌就具备这样的特点。
)二、《又呈吴郎》赏析(一)写作背景及题解767年,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州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
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
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
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杜甫便写以诗代简劝告吴郎。
以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诗题作《又呈吴郎》。
(请同学们即兴“写”一封信给吴郎,提问。
)(二)文本赏析听录音。
你喜不喜欢这首律诗,说说理由。
又呈吴郎杜甫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1、首联: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扑枣:打枣。
任:听任,不加干涉。
上海沪教五四制初中语文七上《10杜甫诗三首》word教案 (1)
21 杜甫诗三首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3.掌握一些古诗朗诵的常识,读出节奏,读出韵律,逐步提高诗歌朗读水平。
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4.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学习《登岳阳楼》:(一)导入新课1.江南有哪三大名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被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2.你能背诵出多少句古人描绘洞庭湖的佳句?①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②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③许棠:“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④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⑤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3.你记住了几副写岳阳楼的名联?①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②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③洞庭西下八百里;淮海南来第一楼。
④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⑤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二)回顾作者及作品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三)知人论世,背景介绍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杜甫诗三首(第3课时)
从而体会诗句的优美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诗歌的宏大气势和
三、介绍诗歌背景
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赏析:颔联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交流:今夕对照,强调登楼的喜悦。
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
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诗比起孟浩然的两句诗更显得气
交流:写诗人凭栏眺望北方,想到那长年不息的战火和涂炭的生灵,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
又这首诗并非一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