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https://img.taocdn.com/s3/m/077ddc1355270722192ef778.png)
尾联(愿望):化用了孔子的话:“登泰山而小天下”;
展示了诗人由望岳到登岳的愿望;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 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与气概。 蕴含了这样的人生哲理:站得高,看得远。
首联: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表面写草木茂盛,
实则写战争频繁,国破家亡,人烟稀少。
颔联:移情于物,作者以花鸟拟人,花因感时而落泪,
鸟因恨别而惊心,表达了作者忧国思家之情。
颈联:三,虚数,写战火连续不断,很难得到家书。表
现作者对家人的强烈思念。
尾联;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
愁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 已经短的稀疏的无法插簪。 这个细节含蓄深刻地表现 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本诗用的是第几人称?
2.本诗的线索?
3.本诗的写作顺序?标志性词语有哪些?
4.本诗的体裁?
小结 诗人的思想是矛盾的:他歌颂石 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表明他希望唐王朝军队取得最 后的胜利;但,诗人抨击石壕 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写 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对安史 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 切的同情。
首联(远望):一问一答,烘托泰山拔地而运用拟人,赋予人的情态,
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 下联实写,运用比喻,“割”字练得好,从 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 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一面明, 一面暗,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https://img.taocdn.com/s3/m/ca3ba16927d3240c8447ef5e.png)
杜甫现存诗一千四百多首。诗 “三吏”“三别”皆被传诵,作品 汇为《杜工部集》。 他善于表现重大的主题,也 善于描写细小的事物,题材是多 方面的。无论五言、七言、古体、 近体,都特别出色,又能融合前 人艺术的各种长处,形成了自己 “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杜甫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所 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他对后世 的影响是深远的。
3、 表现战乱
“三吏三别”也是杜甫的经典代表作品,深刻 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 独。这些写出了老百姓的困苦和对老百姓的 同情和战争对老百姓的残酷。《羌村三首》 《哀王孙》《哀江头》《北征》等作品都是 杜甫在战乱中颠沛流离是所写,诗歌写出的 老百姓凄惨的生活状况,表现出当时的社会 形态。 杜甫沙场抒怀,描写的战事悲壮, 代表作品有《悲陈陶》、《悲青坂》。《悲 陈陶》中的“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 日死。”杜甫满怀悲痛之情为他们唱挽歌, 但他们为国牺牲,死得壮烈,使诗歌在描写 战败的时候兼有悲、壮之情。
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 感情。
诗句赏析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 奔流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此为千古名句,一仰一俯,写秋天肃穆萧杀、 空旷辽阔的景色。“无边”——放大阵势,“萧 萧下”——加快速度。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 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 感怆。 对句精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杜甫诗三首
杜 甫 诗 三 首
秋兴八首 (其一)
咏怀古迹 (其三) 登 高
作者简介: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 (今河南省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 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 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 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 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 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漂泊鄂、 湘一带,贫病而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 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 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https://img.taocdn.com/s3/m/bd90a4e181c758f5f61f6755.png)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 家信可以抵得上万两黄金那么宝贵。 (思念家人 ) 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搔越短,简 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叹息衰老 )
问题探讨
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
(二)长安十年时期
(三)战乱流离时期 (四)漂泊西南时期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当时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 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y n)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 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 就是这期间写的。
ǎ
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其实,这是二人开玩笑的一副哑联。 你猜得出来吗? 佛印下联的意思: 水 流 东 坡 诗。
(和尚骨)
(东坡尸)
对联欣赏
泰山南天门联:“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
崇百级,俯临千嶂奇观。”
祝寿联:福似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翁。 开业联: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结婚联:长天欢翔比翼鸟,大地喜结连理枝。 春联:春光一片连天碧,笑脸千张映日红。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县探家, 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叛贼攻破潼关, 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辘州。七月,肃宗即位于 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 被押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 他乘机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当时朝廷 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 月写的。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https://img.taocdn.com/s3/m/c35cb06369eae009581bec70.png)
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哪 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
有吏夜捉人
在这里老翁、老妇分别
有怎样的举动?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全篇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
捉人
赏析1:
本诗中不说征兵、点兵、 招兵,而说“捉人”已 于如实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中寓揭露批 判之意,再用一个“夜” 字作“捉”的时间状语 含义就更丰富了。
哪几个词写出了差役怒呼、
根据你的理解,你能用自 己的话概括本诗的主题?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 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 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 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 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写 作 背 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 到洛阳,看看遭受安史之乱的故乡。 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 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 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 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 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 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 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 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 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 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 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 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最为著名。
在松树下,我询问童子, 他说师傅采药去了。只 知道他就在这个山里, 然而山高云深,真不知 道他在哪里。
老妇致词说了哪些家事? 诗人是怎样知道的?
一家三男被征 二男新战死 寡媳衣不遮体 听妇前致词
至此,诗也进入尾 赏 声。“夜深语声绝,如 析 闻泣幽咽。”一个“如” 3:
字点明了这里所写的像 是诗人的错觉。而这错 觉不正出自诗人那忧国 忧民之心吗?
老妇哭啼的情景?
呼 啼
怒 苦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https://img.taocdn.com/s3/m/e8635273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d4.png)
杜甫诗三首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广泛地描绘了社会的不公与苦难。
下面是三首杜甫的代表作,分别是《兵车行》、《秋夕》和《登高》。
《兵车行》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他以悲天悯人的态度,描绘了当时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困苦的场景。
诗中杜甫写道:“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只说是关东。
”全诗以行军车辆的队伍作为开头,表现出军队的威武。
但正当壮丽的军车行进时,哭声直上云霄。
这暗示了百姓的哀嚎声。
他们生活在战乱之中,无法追求幸福和安宁。
这种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苦难给杜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更加同情百姓,愿意为他们发声,歌咏他们的悲哀命运。
《秋夕》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
诗中杜甫展现了秋日的寂寥和人们的离别之情。
他描绘了秋天的景象,如秋水共长天一色、银汉无声转玉箫等等。
这些描写使读者产生了秋天的肃穆之感。
然后,诗人描述了人们在秋天准备团圆的离别情景。
他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种离别之情使人深感伤感和思乡之情。
最后,杜甫用织女补天的传说来表达他对大唐繁荣的期盼和对社会团结的美好愿望。
《登高》是杜甫的一首山水诗,诗人以登高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诗中杜甫将自己的心境与山水景色相结合,揭示了他对政治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些描写使读者产生了凄美的感觉,同时也遗憾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失望。
然后,他把目光投向远方,思考政治和社会的迷失。
他写道:“万户捣衣石头缝,穷泉岐路缺蓬翁。
虎跑千里落云霄,巨海冲波仰天风。
”这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愤怒呐喊,表达了诗人对社会深层次矛盾的思考。
总的来说,杜甫的诗作多以写实为主,能真实地反映出他所处时代的社会问题。
他的诗意丰富,感情深厚,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独特的魅力。
无论是《兵车行》、《秋夕》还是《登高》,都是他极富感情和才华的优秀作品,值得我们反复咀嚼与欣赏。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https://img.taocdn.com/s3/m/693e9745cf84b9d528ea7a31.png)
添一份悲哀。
小结:
a.如何理解题目“春望”?
(在春天,诗人看到长安的景象,借以抒怀)
b.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c.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三吏” “三别”的创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 (公元758年),诗人回到洛阳,看到战 乱之后的家乡。两个月后,唐军在邺城大败,退守河阳,洛
2.留白补充,虚实相生
诗歌是凝练的艺术, 它的精彩 之处在于用简单的语言传达出丰富 的意蕴, 有些地方甚至简略到无, 跟中国画里的留白有异曲同工之妙。 留白的设置是艺术,意蕴丰富的留 白,有待于读者的积极补充。汇聚 学生的智慧,对诗歌进行留白补充, 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更好
2.留白补充,虚实相生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
钟:聚集。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阴阳:阴指山北,阳指山南。 割:分割。
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山南山北 如同被分割为黄昏与白昼。
三句虚写,表面写造物主独钟泰山,赋以神秀之气, 赏慕有加 。 而实际上抒发了诗人内心感受,对泰山_________ 山势之高峻 。 四句实写,极尽夸张之能事,写泰山___________
4.调整顺序,引人入胜
记叙文的写作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和补 叙。《石壕吏》这首诗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 创作的,指导学生改写时稍作调整:可以将后面 比较精彩的内容放到开头来讲,即倒叙;在叙事 过程中穿插某个细节, 之后又回到原来的叙事 框架里,即插叙。也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打乱顺 序,只要能突出主题,基本忠实原文就行。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https://img.taocdn.com/s3/m/6d662d6f168884868762d690.png)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一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怀抱“致君尧舜上,在使风俗淳”的理想,但仕途坎坷,身经离乱,看到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就用诗歌抒写情怀,反映时事,其作品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正义感和鲜明倾向性,风格沉郁顿挫,形式多样。
由于他的诗真实的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为“诗史”;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誉为“诗圣”。
代表作品:《前出塞》《咏怀五百字》《北征》《兵车行》“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
代表作“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望岳》整体把握: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做作品。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
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
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岱宗夫如何?(写远望泰山的整体形象)齐鲁青未了。
你想知道泰山是什么样子的吗?从齐到鲁都望不尽它青青的山色。
造化钟神秀,(写近望泰山的秀美高大)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把所有的神奇和灵秀都集中在泰山,山南山北的明暗由高拔的岱宗分割。
荡胸生曾云,(写细望泰山的景物、诗人感受)决眦入归鸟。
层层云升腾,涤荡心胸;飞鸟归山,映入眼帘;会当凌绝顶,(写诗人心底的愿望)一览众山小。
终要登上泰山顶峰,一眼望去,四周重重山峦都显得渺小了问题探讨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
《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试对此做具体解释。
首联远望,颔联近望,颈联细望,尾联极望。
赏析和积累诗歌语言精炼,包含哲理,你能赏析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诗三首》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
![《杜甫诗三首》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8012142f31126edb6f1a1032.png)
《杜甫诗三首》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素材挖掘:【素材清单】《杜甫诗三首》包括《秋兴·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三首诗。
《秋兴·其一》和《登高》都是杜甫晚期作品,都有着很浓的悲秋情结。
世事艰辛,家事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
《咏怀古迹(其三)》是一首咏古诗,借昭君的怨恨之情,寄托了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悲。
可以说“字字写昭君,处处写杜甫”。
【写作素材】1、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兴八首(其一)2、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其三)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4、杜甫出自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
他一心想要走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的道路。
但在唐玄宗逐渐昏庸,李林甫、杨国忠相继弄权的社会里,那是注定要碰壁的。
杜甫一生的苦难和穷困使他不能不看到封建社会的冷酷现实。
正是由于他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所受的生活磨练,在他的思想逐渐形成进步的成分,十年长安困守,是杜甫思想变化的光辉起点;长期的流离失所又使他接近人民,体会到人民的情绪和愿望,从而丰富了自己的爱国思想和同情人民的感情,他诗歌中的现实主义精神也因此产生和发展。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儒家推出的两个处世标准。
杜甫生逢乱世,可说大半生处在“穷”的境地,但他始终心系天下,以天下为己任,把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用他的笔来为百姓呼告,他是一个典型的为民请命者。
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本人被誉为“诗圣”。
5、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以毕生的精力辛勤从事创作,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歌。
他的诗内容十分丰富,或抨击统治者的荒淫无度,巧取豪夺;或反映人民灾难深重、啼饥嚎寒的悲惨生活;或感时忧国,慨叹今昔,甚至连一些写景、咏物、题画诗,也都蕴蓄着诗人对国事的深沉忧思、个人身世飘零的无限感喟。
杜甫诗三首原文及翻译
![杜甫诗三首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2d35250d90c69ec3d5bb7594.png)
吉祥语文 教案,课件,试卷,作文,学校风采吉祥语文 教案,课件,试卷,作文,学校风采望岳 作者:杜甫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翻译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看不尽它的青色。
大自然把山岳的奇异景象全都赋予了泰山,它使山南山北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层层云升腾,跳荡心胸,飞鸟归山,映入眼帘。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眺望,四周重重山峦定会看起来显得渺小 《春望》 作者: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 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原 文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越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译 文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来抓人。
老头越过墙逃跑,老妇出门去察看。
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 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三个儿子应征防守邺城。
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最近作战死亡。
活着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了!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出出进进没有完整的衣服。
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跟随你在今晚回兵营去,赶快应征到河南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https://img.taocdn.com/s3/m/f86339f219e8b8f67c1cb9fa.png)
[color=#ffffff]/[/color]天堂网2014
小结
诗人的心,是与受苦受难的劳 动大众息息相通的。诗人抨 击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 无情,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 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 http://www.99dyw.co/ 九九电影网 mqx37jop / 九九电影网 mqx37jop
[color=#ffffff]/[/color] 天堂网2014 [color=#ffffff]/[/color]天堂网2014
[color=#ffffff]/[/color]天堂网2014 [color=#ffffff]/[/color]天堂网2014 [color=#ffffff]/[/color]天堂网2014 [color=#ffffff]/[/color]天堂网2014
的晨睡,不如干脆去小河边儿走走去吧。对,俺要去告诉那清清的河水和河里的小鱼儿们,还有那个平整光滑的“大坐台”,俺董大壮从此以后,终于可以和俺 的耿英一起来看你们了!这样想着,大壮轻轻打开院门儿。侧身出来以后,又伸手回去从里边挂上门钩,再将两扇门轻轻拉齐了。正要迈步往南走,又忍不住转 过身来望望耿老爹家的院门儿。这一望不打紧,大壮心里边的那些个浪漫情怀,一下子就一点儿不剩地给全部吓回去了:耿老爹家的院门儿竟然大敞着!大壮知 道,“三六九镇”上的所有人家,除非往外或往家里搬运东西,平常都是虚掩院门儿的。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差吏仍是追问不放。老妇 自请赴役,仍从掩护老翁出 发。力虽衰而请赴役,并请 即刻动身,故作恳切,凄苦 之情溢于言表。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https://img.taocdn.com/s3/m/1e2c09564b73f242336c5fca.png)
经/s丧ān乱g /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痛苦)
shà
bì
如山安。得呜/呼广!厦何/千时万/眼间前,突大w兀庇ù//见x天ià此n下屋寒,士吾/俱庐欢独颜破!/受风冻雨/不死动亦/足安!
(期盼)
深沉博大的思想情感,忧国忧民的价值 关怀,抑扬顿挫的节奏,共同构成了杜诗 “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A.只喜欢春天夜晚下的雨。
B.赞美雨的及时和对雨的喜爱之情。
听说
唐王朝的军队 生平第一快诗
jìLeabharlann chángjuǎn
jí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河 蓟北
北
河
巴峡 巫峡 南 洛阳
东
四
襄阳
海
川
剑外
长
江
练习:
1.“却看妻子愁何在”中“妻子”的意思是( A )
A.妻子和孩子 B.妻子,现代是指男女结婚后,对女方的称谓。
2. 这首诗最能体现诗人心情的词语是( B )
A.涕泪满衣裳
B.喜欲狂
3从“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中,你感 受到( B )
A.诗人乘坐的船速度极快。
B.诗人虽身在剑外,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háo 忧国忧民,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j罥uàn/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ào。
(焦虑)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
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无奈)
qǐng
qīn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https://img.taocdn.com/s3/m/4fbdcfb8c77da26925c5b087.png)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 世称“诗圣”,其诗是“诗 史”,诗风沉郁顿挫。因曾居 长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故自称 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官致 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 有杜工部之称。与李白齐名, 世称“李杜”。代表作品《春 望》、“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 《新婚别》 、 《垂老别》 、 《无家别》 等 。
《望岳》
整体感知
望
杜甫
岳
齐鲁青未了。 阴阳割昏晓。 决眦入归鸟。 一览众山小。
岱宗夫如何? 造化钟神秀, 荡胸生层云, 会当凌绝顶,
远望 ——泰山秀美(虚写) 近望 ——泰山高大(实写)
泰 山 之 景 诗 人 的 感 受
细望 ——心情激荡、眼界开阔 想象中登泰山顶所望之景
《望岳》中心: 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 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之情。抒发了诗人早年兼济 天下的远大抱负。
水纵横,那无忧的鸟也一改往日动听的歌 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 另一种看法是诗人伫立在娇艳的花旁,听 着掠空而过的鸟儿婉转的啼叫,心里嗔怪 它们的无情而流下了伤时恨别的泪水。
《春望》中心:
写春城破败的景象, 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 悲己的感情。
比较两首诗风格的不同点:
《望岳》形象高大,境界壮阔,显示出
搔(sāo)
簪(zān)
背景介绍: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 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 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七月,肃宗即位 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 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 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 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 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诗 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 家情切,不免感慨万千。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https://img.taocdn.com/s3/m/dc30d7ba4b73f242336c5fe5.png)
杜甫诗三首包含杜甫的三首经典古诗,分别为:《望岳》、《春望》、《石壕吏》杜甫诗三首详细内容如下:第一首:《望岳》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甫。
其全文诗词如下: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前言】《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
第一首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仙字精神。
第二首咏华山之作,流露出官场失意之情。
第三首咏衡山,流露作者爱国忠君之情。
【注释】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
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夫:读“fú”。
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
如何:怎么样。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
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
未了:不尽,不断。
造化: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
这里指泰山的南北。
割:分。
夸张的说法。
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昏晓:黄昏和早晨。
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荡胸:心胸摇荡。
曾:同“层”,重叠。
决眦(zì):眦:眼角。
眼角(几乎)要裂开。
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
决:裂开。
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会当:终当,定要。
凌:登上。
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译文】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杜甫诗三首必修三原文
![杜甫诗三首必修三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24eed87a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1a.png)
杜甫诗三首必修三原文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代表了唐代文学的高度成就。
在他的众多作品中,有三首被誉为必修三原文,即《登高》、《月夜忆舍弟》和《月夜》。
这三首诗作展示了杜甫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以下将分别介绍这三首杜甫诗的原文。
首先是《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这首诗是杜甫在长江边徜徉时所作。
诗中描绘了风急天高,猿啸哀鸣的情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悲叹和对自己身世的思考。
他以万里悲秋、百年多病来形容自己的困境和苦衷。
最后两句诗写诗人苦苦思索的心情,他停止了手中的浊酒杯,深刻地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烦恼和不解。
接下来是《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是杜甫写给舍弟的一封信,表达了他对舍弟的思念之情。
诗的开头,杜甫描写了戍鼓声声,边秋中一只雁的声音打破了宁静的夜晚,突显出战争带给人们的伤痛和分离的痛苦。
接着诗人写道,夜晚的露水从今以后便变得更加明亮,而明亮的月亮则是他们的故乡的灯火。
杜甫感慨舍弟们纷纷分散,无家可归,他对时间的流逝和命运的无情感到了深深的悲伤。
最后两句表达了他寄给舍弟的信信件长期无法送达,更加增添了诗中的凄凉和不安。
最后是《月夜》:战国策中,恶狗堕崖,速亦速,非常情趣。
剽缺性於,愠怒球星於片,碎碎断开。
《月夜》厍以其简洁玲珑之作风,一方面传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抱怨,另一方面通过对简洁明快的表达方式,展示了杜甫丰富的想象力和文学创作才华。
以上就是杜甫诗三首《登高》、《月夜忆舍弟》和《月夜》的原文介绍。
这些诗作展现了杜甫对自然景物的感慨、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体现了他在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独特风格。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https://img.taocdn.com/s3/m/c099e9ad65ce0508763213ff.png)
3.语不惊人死不休 ——精于炼字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曲江对雨 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 林花著雨胭脂?,水荇牵风翠带长。 湿 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焚香。 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世上创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思考1:本诗首联和颔联描写了哪些意象?对这些意象,诗 人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意象
修饰词
意境
风
天 猿
急
高 啸哀
渚
沙 鸟
清
白 飞回
萧瑟凄清 苍凉阔大
作业
如果将“秋兴”当作副标题,请你另 为本诗起一个正标题。并阐述理由。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一个女子远 嫁异国的悲伤的故事!
1.细读诗歌,找一找王昭君的人生轨迹是怎样的? 尚有村
落木
长江
潇潇
滚滚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你能读出几层意思?
罗大经《鹤林玉露》:万里,地之远 也;秋,时之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 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 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艺术技巧
1、借古讽今,怀古伤己
2、对比鲜明,对仗工整
七、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预习杜甫诗《登高》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
一、
第二单元唐诗欣赏,作者分别是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隐。李、杜二人是唐代诗坛最耀眼的两位明星,李白的歌行体诗歌想像丰富,比喻奇特,笔法夸张,韵律流转华美,在人教必修3编写说明中明确欣赏这些作品,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本单元所选的诗歌,情感的抒发都是含蓄的,这就需要我们进入诗人所描写的情境中细细体会。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首先要抓好朗读和背诵,比如读《蜀道难》要高亢激昂;其次要发挥想像和联想,不仅要把诗歌描绘的景物、事态还原成脑中的图画,而且要设身处地,感受诗人在此种情境中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特征。
3、“千山万壑”如此气势豪迈的地方一般是用来写英雄出生之地,而在此却写一个柔弱的女子王昭君的出生之地,有何意味?(借高山大川之雄伟气势来衬托王昭君的不同凡响。
颔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③一去:一旦,一经。指昭君一经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④紫台:指汉宫
(二)、《咏怀古迹其三》简介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
2.内容:缅怀王昭君;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字词正音
1.注音
万壑(hè) 赴(fù)荆门 明妃(fēi) 朔(shuò)漠 青冢(zhǒng)
(四)、诗歌分析
1、朗读的时候整体感知这首诗的感情基调的词语。
明确:“怨恨”
2、诗歌分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把握全诗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2、能力目标:赏析诗歌,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3、情感目标:把握诗人借古伤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感
4、本课的教学重点:诵读指导、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5、教学难点:赏析借古讽今,怀古伤己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
1、史实分析法;
2、知人论世法,
二是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古人说“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毛诗序》)。鉴赏诗歌的情感美和形式美,是诗歌教学的重要内容。
三是抓好朗读和背诵。朗读和背诵,对于诗歌教学来说,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诗歌本来就是宜歌宜咏的,朗读和背诵,一方面可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检验理解水平,巩固理解成果。另外,对诗歌的理解,不是单纯的课堂讲解所能完成的,有时还需要学生更多社会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的参与。这样,背诵本身还具有贮存功能,可以留待诗美的缓释。
3、比较分析法。
完成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并且及时进行阅读训练。用高考咏史怀古类诗歌鉴赏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迁移能力。
最后以作业引导探究。
白居易云“穷者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结合杜甫和李白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目的是引发学生思考个人生际遇的不同对社会苍生的情感也不尽同,从而深刻体会“老杜爱君,事前则出以忧危,遇事则出以规讽,事后则出以哀伤”的崇高思想境界。
四、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学习:
A、理解领悟法: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感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汉元帝年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的踏上征途,走进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之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历史的青冢里;唐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经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八百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颈联:“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⑦画图:汉元帝按图招幸宫人,工人都贿赂画工,王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贿,被画工丑化,不得皇帝召见。后来汉与匈奴和亲,令王昭君远嫁,汉元帝才得知其为宫中第一美人,传说因此杀了许多画工。从这里可以看出汉元帝的昏庸,同时也可以看出诗人对此是很怨恨的。
⑧省”:读作shěng,教材作“曾经”解。这句诗讽刺了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
译:凭借画工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容颜,昭君死在匈奴不得归,只有她的魂能月夜归来。
尾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传说王昭君在匈奴曾作怨思之歌,感叹在汉宫受到的冷遇。千年以来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心中的怨情。“千载”点出乐曲流传时间之长,以见昭君怨恨之深。
五、体会作者与王昭君情感共鸣
本首诗题为《咏怀古迹》可里面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字不符?
明确: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具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华州司功。
王昭君也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远嫁异乡,流离不得归,身死遗长恨。二人的遭遇、经历、处境无不相似,显然作者是在怀古伤己。
在初读感受过程中学生对本诗类别情感已有所了解,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品读诗情,学习诗法。咏史怀古类诗作本是作者借古抒情,而我们又是在品读古人诗作,其实都是在历史中穿梭,诗人在穿梭中表情,我们在穿梭中悟情。鉴于此,咏史和怀古类诗的鉴赏主要是回味的过程。回味诗之史实,了解内容;回味诗之作者,读懂感情;回味诗之感情,读透诗作。
诚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言“教材不过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让孩子以自己的认知结构去同化,顺应文本,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把自己融入诗境。在情感的冲击中获得境界的升华,在感性的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归纳,获得一定的规律方法。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将课堂与课外,语文教学与语文学习广泛而紧密地结合起来,语文就变得生动而且广阔了,语文学习也变得深刻而且快乐了。
⑤朔漠:北方的沙漠
⑥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南,传说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明确:颔联写昭君悲剧的一生,紫台与朔漠、青冢形成鲜明的对比,生地的荣华与死地的荒芜形成强烈的对比,衬托出悲凉的气氛。“连”字写出出塞之景,“向”字写出思汉之心。
译: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最后只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⑨“春风面”:通感手法,将视觉移于感觉,写昭君容颜之美丽。
⑩“环珮”女子佩戴的饰物,用来借代昭君。
“空”:徒然
明确:“月夜魂”与“春风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将生前的美貌与死后的月下孤魂比照着写,一状姿容秀美,一写冷月孤魂,同一个王昭君,昔如彼,今如此,讽意与同情隐于不同色彩的六个字中。此句文字对仗工整,又蕴含着无穷的感慨:生前已经错过了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
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①:奔赴,表达群山奔赴的气势。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千山万壑写活了,它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②①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②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还有古迹之意。尚:还。
明确:1、首联引出歌咏对象王昭君,点明昭君村所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