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大赛课一等奖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说木叶教案设计一等奖3篇

高二语文说木叶教案设计一等奖3篇

高二语文说木叶教案设计6学习目的:1、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2、引导学生借鉴课文分析诗歌的方法,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本文看似繁琐,其实内容并不多,在结构疏理上可简单化。

2、为何用“木”不用“树”是全文的关键,这是重点。

3、本文又是一篇可以用来作“引子”进行迁移性练习的好文章,可以设计一个探究性学习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及其作用。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诗歌的语言形象往往和它在现实中的意义不同,例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总结得出:月亮——思念之情从中,我们可以得知,在诗歌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少形象由于表达情感和使用范围的稳固,使之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审美习惯。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相信大家学过之后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了.二、快速阅读课文,勾画出重要句子,思考:文章结构思路如何?明确:1、(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现象)钟爱——木叶=树叶<木叶——落木(关键在一个“木”字)2、(4-6)“木”被人喜欢的原因。

(特征及原因)两个艺术特征:1、含有落叶的因素(暗示性);2、有微黄和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3、(7)总结:“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总结)三、问题探究:1、古诗中为什么用“木”不用“树”?明确:因为“木”含有落叶的因素,有“疏朗”和“枯黄”的暗示内涵,所以就有了“深秋”的意味,而“树”则没有。

2、理解:“‘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吧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为什么读者看到古诗中的“此景”,就会知道古人的“此情”呢?明确:这是典型的深秋景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 (3)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 (3)

思念之情
期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忧愁情绪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脱俗之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圣洁 坚贞
❖【课后练习】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
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
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
“月”“梅”“柳”“杜鹃”等。
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 示性的理论,搜集有关含 “月”“梅”“柳”“杜鹃”等意 象的古典诗词。体味古诗中的意象 的艺术特点。
理清思路
说“木叶”
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提出问题
“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于一个“木”字。
4-6 、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以及原因。
分析问题
7 、“木叶”“树叶”一字之差, 一字千里。
总结问题
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思考同类文学现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 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空 :
化作春泥更护花。
教学目的: 了解诗歌语言的特质。
❖1、初读课文,文题中的“木叶”是 什么意思?
❖ 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树?

木?
引用诗句:
❖ 树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 叶: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 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
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 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 提问: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 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 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 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 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 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说木叶教学设计一等奖7篇

说木叶教学设计一等奖7篇

说木叶教学设计一等奖7篇《说木叶教学设计一等奖7篇》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说木叶教学设计一等奖第1篇一、教学三维目标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

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难点: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三、教学方法:1、学生探究为主,师作引导;2、指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筛选主要信息来解答有关问题,把握文意;3、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诗词填空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讨论明确,以上诗句中“落木”与“落红”分别是“落叶”与“落花”,作者为何不用“落叶”与“落花”,却用“落木”与“落红”?这个问题我们请著名学者林庚先生来作解答,导入课文学习。

二)释题:“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三)作者介绍(指生读屏幕上内容)四)研读课文(老师作方法指导:各种读法结合,通过抓文段中关键词句,筛选有效信息,来把握文意,回答有关问题。

)1、略读文章前三段,讨论明确以下问题:1)本文谈到了一个什么文学现象?2)“木叶”是什么?对此作者有何质疑?3)“木叶”到“落木”,其与“落叶”或“树叶”的不同,关键点在哪?4)小结前三段:我国历代诗人们钟爱“木叶”这一形象,其关键在“木”字。

(下文具体分析“木”的特征。

)2、重点研读第4、5、6段(全文中心)1)读第4段,探讨以下问题:(1)“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2)生读这段内容,找出引用的诗句,仔细体会其内涵。

《说木叶》参赛一等奖

《说木叶》参赛一等奖

袅袅—— 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2、 灼灼—— 明亮鲜艳的样子。
解 寒砧—— 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
释 下
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衣石
亭皋—— 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 萧萧—— 形容草木摇落的声音。
列 疏朗—— 稀疏透明、通透明亮。
词 窸窣—— 象声词。此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语 冉冉—— 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
填一填
“落木”是 风急天高猿啸哀,
什么意思?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 落木 萧萧下,
明确:树叶。不尽长江滚滚来。
为什么
万里悲秋常作客,
不用“树叶” 百年多病独登台。
或“落叶”?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走近作者
林庚(1910— )字静希。
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 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 大学中文系。
“树叶”:“树”与“叶”的形象 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 它们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因此“树叶”可简化为“叶”。 “木叶”:“木”具有一般“木 头”“木料”“木板”的影子,使 人常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 “叶”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 外。“木”与“叶”的形象之间是 不一致的。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 暗示着落叶的缘故。
故 乡 、

但愿人长久, 人
千里共婵娟。 的


13
相思情、愁别意
洞 灭 红 银 云 明蜡 何
房烛烛烛母 烛当
昨怜自秋屏 有共
夜光怜光风 心剪
停满无泛烛 还西
红,好画影 惜窗
烛披计屏深 别烛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 (1)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 (1)

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
秋脱 (落) 风 尽 木 叶叶 (叶) 落 子
枯 黄
空 干阔 燥疏

离人的叹息 游子
枝 叶 繁
交茂
绿(叶) 褐绿 (干)
饱饱 含满 水绵
分密
密密层层 浓阴满地
全文总结
木叶

相去无几 ?示

疏朗 空阔
一字千里
树叶
绵密 饱满
勾划关键句,理清思路
引出话题:诗人钟爱”木叶”。
提出现象:用“树”、 “叶”“木叶”
分析原因: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 征。
总结:相去无几,一字千金。
树与叶之间的 联系
树与叶之间的形象并不互相排斥,而且 十分一致,它们都带着密密层层林荫的联想 因此树叶可以简化为叶。
落木:
萧 瑟
凄 辞洞庭兮落木, 凉
——飘零透些微黄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饱含水份,繁密
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
“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 易想起树干,而且 还会带来“木”所 暗示的颜色,它可 能是透着黄色,而 且在触觉上它可能 是干燥的而不是湿 润的。带来疏朗的 清秋气息。
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萧瑟、凄凉。关键之处在于“木” 字。
从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 叶 落的季节之中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吴均《答柳恽》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曹植《野田黄雀行》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木”比“树”更显得 单纯,仿佛本身就含 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9 说“木叶”(一等奖创新教案)

9 说“木叶”(一等奖创新教案)

9 说“木叶”(一等奖创新教案)课题《说“木叶”》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林庚及其科学研究。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理解作者说理的层次和逻辑,提升梳理论述类文本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文章例证法、引证法运用的效果。

文化传承与理解:唤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理解作者说理的层次和逻辑,提升梳理论述类文本的能力。

难点把握作者观点,理解“木”的艺术特征和“木叶”的艺术形象。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一、情境导入猜猜以下图片中的手势是什么意思?动作是具有暗示性的,那么,语言有没有暗示性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说“木叶”》,这是一篇文艺短评,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文艺短评。

文艺短评又叫“文艺评论”,既是指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探讨、体会、评价的科学研究活动,又是指反映这种研究成果的一种文章样式。

主要用来揭示艺术现象中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探讨艺术创作的方法和规律,以提高文艺创作的水平;还要帮助读者正确理解作品,培养和提高读者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健康的艺术情趣。

文艺短评的类型有: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

论其世, 知其人1.林庚林庚,字静希。

诗人,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诗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

著有《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诗人李白》《唐诗综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十一部文集。

早年曾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

晚年与吴祖缃、王瑶、季镇淮并称为“北大中文四老”。

弟子们送给他十六个字:建安风骨,盛唐气象;少年精神,布衣情怀。

补充:由诗人而学者,林庚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独树一帜,其中楚辞和唐诗研究是他的“双璧”。

说木叶公开课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PPT课件

说木叶公开课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PPT课件

3/16
林庚先生原籍福建人,192月22日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汉字系。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新诗人尝试新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它》。 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研究主要包括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独有特色。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最著名论点是“盛唐气象”。
4/16
一、初 读: 快速阅读课文,梳理全文结构,共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3):写“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第二部分(4-6): “木”被人喜欢原因。
第三部分(7): “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同,艺术形象上差异却是一字千里。
(现象)
(特征 )
(总结 )
5/16
第1段:
第2段:
15/1616/16思乡思亲 爱见证
14/16
最终用一首小诗来结束今天这堂课 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 三闾大夫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神游是诗; 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 诗,能够静静坐下倾听;也能够在微雨街头温柔吟唱…… 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生活。
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诗句审美体验 之后,能愈加热爱我们传统文化,读诗,学诗, 爱诗,成为有激情,有涵养人。
字典(概念解释) :忧伤心情
诗歌(形象解释) :
7/16
1、“木叶”是历代诗人笔下钟爱对象。2、“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3、“树叶”“落叶”却无人过问。
作者谈论了哪些文学现象?
8/16
2、筛选信息:
阅读4、5、6段,文中阐释了“木”在形象上怎样特征?

暗示:落叶。 微黄与干燥、展示整个秋天疏朗气息。

《说木叶》2016大赛课一等奖

《说木叶》2016大赛课一等奖
பைடு நூலகம்
《说木叶》2016大赛课一 等奖
欢迎大家来参加今天的分享会!我很荣幸获得了2016大赛课一等奖,并且感 到非常兴奋能与大家分享我的作品《说木叶》。
大赛说明
1 主题:
表达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关爱之情。
2 参赛要求:
提交一篇500字以内的演讲稿和一张相关图片。
3 评选标准:
创意性、表达力、语言流畅度和演讲技巧。
创作思路和灵感
创作思路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演讲和图片,将大自然的美 妙之处传达给观众,激发他们的保护意识。
灵感来源
我深受大自然的启发,特别是在一个秋日的早 晨,我在森林中看到美丽的红叶景色。
创作过程和困难
1
创作过程
我首先准备了演讲稿,并且花了很多时间选择了一张能够传递信息的照片。
2
困难
我在写作演讲稿时遇到了困难,因为我想用简单的话语表达复杂的思想。
3
解决方案
最终,我决定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来讲述故事,并在图片中展示大自然的壮丽景 色。
演讲技巧和表达要点
1 演讲技巧
通过音调变化、手势和眼神交流,我试图增强我演讲的表达力。
2 表达要点
我着重强调大自然的美和生命的脆弱性,希望观众能被触动并行动起来。
结尾和总结
通过我的演讲和图片,我希望大家能够更加关注并保护我们的环境。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让大自然的 美丽永远绽放!谢谢大家!
参赛作品介绍
演讲稿
通过《说木叶》这篇演讲稿,我想表达对大自然的敬仰和珍视之情,并呼吁大家一同保护 我们的环境。
相关图片
在《说木叶》的图片中,我用了一张美丽且壮观的森林照片,希望能激发大家对自然美的 热爱。
《说木叶》概述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 (5)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 (5)
说“木叶”
林庚
菊花台
你的泪光,柔弱中带伤 惨白的月弯弯,勾出过往 夜太漫长,凝结成了光 是谁在阁楼上,冰冷的绝望
一、比较“木叶”和“树叶”
意象 季节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蕴
联想
木叶 秋风 脱尽 微黄 叶落 叶子 枯黄
干 燥
空阔 疏朗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清秋的性格
树叶 春夏 枝繁 绿叶 饱含 饱满 之交 叶茂 褐绿 水分 绵密
2、要品味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还要抓住相似
点,通过联想,由物及情由物至理。
3、要品味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还要抓住 意象,把握意象固定的寓意。
月——思乡怀人 梅花——人格高洁 松——孤直傲岸 梧桐——凄凉悲伤 杜鹃——凄怨哀伤,乡愁乡思 秋蝉——高洁悲凉 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之悲 南浦,长亭——送别之所 芭蕉——孤独与忧愁
请同学们体味下列诗句中各暗含的意义, 把它们表达的情感பைடு நூலகம்线起来,并说明理由。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离别不舍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恨悲凉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思念亲友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忧愁凄苦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圣洁坚贞
我们如何品味诗歌的暗示性?
1、要品味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首先要抓住画 面,联系背景,进行想象和感受。
密密层层 一片浓阴
二、用课文中的原话概括“木”的两 个艺术特征
1、本身就含有落叶的因素。
2、落叶的微黄的干燥之感,带来疏 朗的清秋气息。
三、交流分析,谈谈你在诗歌学 习方面得到了什么启示。
• 1、诗歌的语言富有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 味往往寄诸言外。
• 2、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之意,而且 要品尝言外之意。

《说“木叶”》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说“木叶”》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9《说“木叶”》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说“木叶”》【教学目标】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

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梳理文中所说“木叶”与“树叶”的不同特征,品味诗词意象背后的意趣。

教学难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任选一种导入均可)形式一: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中有一句千古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为什么杜甫在这首诗中用“落木”而不用“树叶”呢“落木”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究竟有怎样的文化意蕴呢今天我们一起到课文《说“木叶”》中寻找答案。

形式二:在中国,有这样一位学者,他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后来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他对唐诗作出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的经典概括,被学界广为接受。

他曾说过:“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

”他就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林庚。

林庚说:“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它需要从日常生活的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过生活语言。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林庚的文艺随笔《说“木叶”》,看看他在这篇文章中对诗歌语言进行了一种怎样的解读,又教给我们一些什么样的诗歌鉴赏知识。

知人论世林庚林庚(1910—2006 )字静希。

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1928年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毕业后留校。

《说“木叶》省优质课一等奖”

《说“木叶》省优质课一等奖”

⑴从课文看,“木”与 “树”的意味,有什么不 同?你从中悟出什么道理?
⑵根据上面的认识,分组 讨论,可从特征、意味适 用场合等方面找出“树” 与“木”的不同。
⑶“木”在形象上具有哪些艺
术特征?什么原因造成了木 的这个特征的呢?我们不妨 用课文中的一个3个字的词语
概括一下。
⑷通过文中的一些诗句探究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
诗中的“月亮”意象。研究方法: (1)收集有关“月亮”的古诗。 (2)小组交流。 (3)鉴赏研究,写成小论文。
树 满树叶子吹动
场合
浓阴密密层层 无悲愁
木 秋风叶落 有悲愁
常跟离愁别绪联系
其一,“木” 比“树” 更显得单纯,它含有落 叶的因素; 其二,“木” 所暗示的 颜色性。它透着黄色, 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 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①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 疏朗 微黄
②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
了 凌 寒
【 宋
女枝着,,贵独王
子独一让墙 开安
, 当
秀 ,
簇 梅
人 发
角 飘
圣 洁
的 一
石 】

·Hale Waihona Puke — ———黛 玉
来 还 洁
敏 感
香 飘 万
中 , 驿
傲 清 高
东 】

卜 算 字
去忧里外(无 咏
爱 怜

, 当 如
伤 , 质 本 洁
无 人 晓 )
断 桥 边 上 ,
昏黄 风 雨 之
奈 凄 凉 , 孤
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 原因,比较“木叶”“落叶” 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 的艺术特征。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
你的泪光,柔弱中带伤 惨白的月弯弯,勾住过往 夜太漫长,凝结成了光 是谁在阁楼上,冰冷的绝望
你的泪光,柔弱中带伤 惨白的月弯弯,勾住过往 夜太漫长,凝结成了霜 是谁在阁楼上,冰冷的绝望
一、走进文本明要义
1.请同学们阅读课文4-6三段,概括“木叶”与 “树叶”二者不同的特征和意蕴。
意象 季节 外形 颜色

秋 风
脱 尽
微黄
(叶) 叶 叶 枯黄
落子
质感 意蕴
联想
干 燥
空 阔 疏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朗 清秋的性格
树 (叶)
春 夏 之 交
枝 叶 繁

绿(叶) 褐绿 (干)
饱 含 水

饱 满 绵密Fra bibliotek密密层层 一片浓阴
2.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原话 概括“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1)本身就含有落叶的因素。 (2)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 感,带来疏朗的清秋气息。
3.课文1-3段引用大量有关“木叶”的诗句, 请勾画出来,大声朗读,并找出自己最喜欢 的一句,与同桌互相交流分享,并谈谈你在 诗歌学习方面得到了什么启示。
(1)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 意味往往寄诸言外。
(2)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之意,而 且要品尝言外之意。
二、走出文本游诗海 抓意象,悟情感,品味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忧愁凄苦 圣洁坚贞
品味诗歌语言暗示性方法
1.抓住画面,联系背景,进行想象和感受。
(1) 柳枝长且柔 暗示一种温柔、缠绵的感情。 (2)“柳”与“留”谐音 暗示一种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 (3) 古代有《折杨柳》的曲子, 暗示了 一种哀怨的情感。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人教版-必修-第三单元-9 说“木叶”林庚 说课一等奖

人教版-必修-第三单元-9 说“木叶”林庚 说课一等奖

《说“木叶”》名句撷华文章中引用的写“木叶”的古诗句赏析:1.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湘夫人》本诗表达了赴约的湘君来到约会地北渚,却不见湘夫人的惆怅与迷惘。

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

两个写景句渲染了黄昏时的气氛和湘君失望、困惑的心境。

2.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歌竞长叹息,持此感人多。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陶渊明《拟古》其七这首诗写佳人在春天的一个日暮和清夜的感触,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执著和对自己年华易逝的感慨。

皎皎,光明的样子。

灼灼,花盛的样子。

华,同“花”。

3.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7——柳恽《捣衣诗》这首诗表达了思妇对征人的体贴关切之情。

三、四句写深秋景色。

亭皋,水边平地,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陇首,即陇头,系游人所滞留的北方边塞之地。

“陇首秋云飞”是思妇心中的想象之景。

4.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沈俭期《古意》这首诗是用乐府题目来写思妇愁怨的七律诗。

先写夫妇双栖于京都,犹如海燕双栖玳瑁之梁。

然后写阔别十载,少妇思夫之苦。

一扬一抑,其意自见。

三、四句的意思是: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枯叶;丈夫守边十年,她日夜怀想着辽阳。

5.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

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

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

——吴均《答柳恽》这是一首朋友离别之际的赠答诗。

诗中描述离别之后,山川阻隔,风露凄凉,信笔写来,确有苍然“古气”。

三、四句意思是:秋月照在层层的高岭上,令人感到凄清幽冷;寒风吹拂着高高的树木,枯黄的落叶纷纷飘零。

6.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说木叶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说木叶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说木叶教学设计一等奖第4篇一、教材分析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

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读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我首先想到这样一段话。

诚如林先生所言,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科学”的解答的。

林先生在这篇诗论中所给的结论是: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

“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成为一种“潜在的力量”,诗人“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成为令人玩味无穷的“精妙”的诗歌语言。

在吟咏之间,那些“潜在的力量”便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读者,感染启发着读者,让人情思灵动,视通万里。

就比如文中所说的“木叶”,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就是“树叶”。

然而,“木”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起了叶子”,这样,也就有了“落叶”的暗示,还有颜色的暗示——“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于是,“木叶”诗句便“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读着它,甚至“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这就是“木叶”之于“树叶”一字千里的差异。

林庚先生深谙诗歌妙道,此文命中了诗歌创作与鉴赏的玄机,撩开了诗歌神秘的面纱。

我们将会在一种“潜在的力量”的影响下,不知不觉地参悟深蕴其中的道理,走进诗歌的殿堂。

二、教法探究1、小组讨论研究。

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2、通过诗歌鉴赏实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三、教学设计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文的教学目的是:1、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3、培养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

说木叶--公开课一等奖

说木叶--公开课一等奖

说⽊叶--公开课⼀等奖《说“⽊叶”》教学设计教学⽬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富于暗⽰性的特质,进⽽提升古典诗歌鉴赏的能⼒。

2、熟读课⽂,了解“树叶”“⽊叶”“落叶”“⽊叶”的情感差别以及作者的观点。

3、理解并积累⽂中的古诗词句⼦,掌握⽂中出现的重点词语。

教学重点:1、理解“树叶”“⽊叶”“落叶”“⽊叶”在艺术领域的差别。

2、把握中国古典诗歌语⾔具有暗⽰性的特征。

⾼考导航:1、积累⽂中“相去⽆⼏”“⼀字千⾥”等常考成语,纠正⽂中“⼀字千⾦”的错误。

2、把握诗歌语⾔的暗⽰性以及⾼考常见意象的含义。

学法指导:1、熟读课⽂,⾛进⽂本,认真细致地把握语句的含义以及作者的观点。

2、调动平时阅读⽂学作品的艺术体验,与⽂章中的相关评论做⼀番⽐较。

3、总结并掌握课⽂中的⼀些带规律性的鉴赏⽅法,并且尝试⽤这种⽅法去鉴赏诗歌。

教学媒介:多媒体、导学案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同学们好,我姓卓,卓⽂君的”卓“,我来⾃⼴西;我的丈夫姓张,来⾃云南富源。

”【提问】请问,我刚刚这段话给⼤家传递了⼀个什么暗⽰性的信息——我已经算得是云南⼈。

是的,⽂字具有联想意义,可以传递⼀些暗⽰性的信息,那么今天我们⼀起学习林庚先⽣的《说“⽊叶”》,看看⽊叶给我们传递什么暗⽰性的信息。

⼆、⽂本探究(⼀)摆现象——中国古代诗⼈钟爱“⽊叶”【提问】⽂章的题⽬是《说“⽊叶”》,这告诉我们本⽂主要讨论的中⼼是“⽊叶”,那么请问,⽂中告诉我们⼀个有关“⽊叶”的什么现象(请⼤家快速浏览第⼀段,筛选有效信息。

)——现象:中国古代诗⼈钟爱“⽊叶”⼀词。

【PPT展⽰】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叶下。

——屈原《九歌》洞庭始波,⽊叶微脱。

——谢庄《⽉赋》秋风吹⽊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叶下,江波连,秋⽉照浦云歇⼭。

——陆厥《临江王节⼠歌》【提问】⼀般来说,我们“⽊叶”可以理解为“树叶”,为什么古代诗⼈⼏乎不使⽤“树叶”⼀词呢(⼆)析问题——分析“树叶”“⽊叶”“落叶”“落⽊”的艺术差别(1)“树叶”与“⽊叶”【提问】“树叶”与“⽊叶”的差别点在于“树”与“⽊”,那么,⼆者有什么不同呢(请⼤家快速浏览第三段、第四段,筛选有效信息,回答“树”与“⽊”的区别。

9《说“木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1

9《说“木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1

9《说“木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说“木"“叶”》教学设计教学构想:《说“木"“叶”》是一篇文艺随笔,选编于人教版版必修下第三单元“探索与发现"(实用性文本阅读与表达)单元中。

本单元的学习旨在通过阅读实用性文本,学习抓住概念、术语、关键语句,梳理文章思路,学习阐明事理的方法和语言,提升科学素养,培养科学精神。

因此教学围绕“科学严谨地说明事理”,层进式地设置梳理概念、关键语句、文章思路,学习阐释事理方法和语言,探究与写作练习等环节。

教学目标:1. 学会抓住关键概念和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形象的暗示性,掌握文艺评论类文章的阅读方法。

2. 探究理解作者通过举例、归纳、对比阐明事理的思路和方法,学习人文学科的探究方法,培养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习探究问题并准确、有个性的表达。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阅读课文,梳理文中的关键概念、关键语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并填写下列表格。

学习任务二: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文章的逻辑结构。

学习任务三:学习科学严谨地阐明事理的方法。

1.作者认为“木"具有“叶”所不具有的两大艺术特征,这一结论是如何得出的。

请总结作者的阐释方法和思路。

2.你能结合自己的诗歌阅读经验,阐释你对“木"的理解吗?请使用举例、对比、归纳法阐释。

3.通过学习本文,你认为要准确、深入探究诗歌艺术形象的内涵,应具备哪些素养和能力?请结合文本阅读和自己的学习体会说一说。

学习任务四:探究与写作练习“树叶”“木叶"“落木”,在概念方面仅一字之差,在艺术领域里却是差别巨大,一字千金。

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青"在表示“青绿色”时,与“绿"相近,但“青”似乎更受诗人青睐,这是为什么呢?你能使用举例、对比、归纳等方法探究其作为艺术形象的表现力吗?学生作文只此“青"“绿”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我们总能看到很多带有“青"或“绿”的诗句,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送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葛晓音
一、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试着勾画出每 一段的关键句子和关键词,想一想,本 文要讨论的核心话题是什么?
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注 袅袅 niǎo —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意 灼灼 zhuó —明亮鲜艳的样子。
下 寒砧 zhēn —秋后的捣象。砧,捣衣石
离别之情 怨恨之情 思念之情 忧愁情绪 脱俗之境 圣洁 坚贞
指盛唐时期雄壮浑厚的诗歌特征
指少年人特有的一种单纯自 信、朝气蓬勃、勇于开创的精神。
指关心百姓疾苦的济世之情, 是匹夫的责任和赤子的忠心。
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和建安 七子等人形成的慷慨激昂、刚健 有力的诗歌风格。
• 凡是见过林庚先生的人,都说 他仙风道骨,从里到外透出一股清 气。他的确是远离尘嚣。他的超然 似乎是因为无须介入世俗的纷 争……尽管本世纪不乏兼备诗才和 学力的通人,但像林先生这样诗性 和理性交互渗透在创作和学问之中, 并形成鲜明特色的大家却很罕见。
词 亭皋 gāo — 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
语 萧萧 —— 形容草木摇落的声音。
的 读
疏朗 窸窣 冉冉
—— 稀疏透明、通透明亮。 xī sū—象声词。此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 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
音 缠绵 —— 文中形容叶对枝情深意厚,拟人法
与 绵密 —— 柔和紧密的样子。
含 迢远 tiáo —遥远。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下-一-(清的在的--环----,个澈一山心--境--这这--运艺、个居境--)--首首--用术明艺生(的下诗诗了 特 净 术 活 思因,感是是征特中想-的素运-情-诗诗-,征空、因(-用(-人人的诗,灵感素意了思在在形人诗、情(味水想-隐象通人平)意-)的-、-居,过通静味-,形-心的山-它 过 ,)这-象境-场间-表它洁,是-,)含合的达表身这-水有-(场-了达自是环-含--合--了好-水境的--有----)--
就像“木”和“水”一样,还 有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 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 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 的感情。它们如“木叶”一样, 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
体味下列诗句中各意象潜
在暗含的意义,想想它们各自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期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义 相去无几—— 互相间存在的距离不大。
本文要讨论的核心话题是什么?
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第7段: “木叶”与“树叶”在概念 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 乎是一字千里。
二、合作探究
相同概念的“木”与“树”在 形象上的差别是什么呢?
重点研读课文4—6段,尽量选 用文中的关键词,四人小组讨论、 合作完成下列表格,归纳比较 “(落)木(叶)”与“树 (叶)”的不同意蕴。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要求:结合对诗歌的理解,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下-的-(浩这表想--环----,一瀚是达、--境--这这--运个无水了心--)--首首--用艺边境的依--下--诗诗-的了 术 , )一 依-,-是是因特绵-个惜运--诗诗素-征绵艺别感-用-人人(的,不术,情了在在意形诗绝特恋(水-送味象人征恋的-思的--别),通,不因-想形-的友,-过诗 舍素、-象-场人这-它人(感心-,含合的是表通意情境水有(场-达过味(环)-含--合--了它)思境--有--,)
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 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 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 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 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 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 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作者要说明“诗歌语言的 暗示性”,那么课文的前3段在 写什么?
速读1—3段,思考它在全文 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理清全 文思路。
方法提示:抓住每一段的关键词句
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
(落) 秋 脱 木 风尽
(叶) 叶 叶 落子
枯 黄
空 干阔 燥疏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清秋的性格

春枝 夏叶
绿饱 (叶) 含
饱 满
密密层层
(叶) 之 繁 交茂
褐 绿
水 分
绵 密
浓阴满地
(干)
“木”的这两个特征体现了诗歌语 言中___的问题。
走近作者
林庚(1910— )字静希。
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 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 大学中文系。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 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 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 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 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 学简史》等。在唐诗研究方面, 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 唐气象”。
现象
“木叶” 为历代诗人所钟爱。
发现问题 (1—3)
“木叶”为 古代诗人 所钟爱
分析问题 (4—6)
析“木” 的两个艺 术特征
总结全文 (7)
艺术领域: 一字之差 相隔千里
请同学们回忆学过或读过的有关“水”的诗 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朓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