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隋唐的经济
2020年高考北京版高考历史第7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文化
考点一
栏目索引
(3)城市的发展 a.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⑥ 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等。 b.表现:北方,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既是政治中心、军事重 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南方,扬州、成都等城市逐渐繁荣,出现“扬一 益二”的说法。 (4)对外贸易: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政府设⑦ 市舶使 专门 管理。
经济的发展,唐朝放松了对市的限定。
(3)史料3属于古文献史料。该史料主要反映了唐朝商业交易具有地区
广阔、商路畅通、商旅安全、次数频繁、数量较大等特点。通过辅助
设施的逐渐完善来体现唐代商业的发展。③指古代的旅店、酒店。
考点一
栏目索引
问题思考 (1)根据史料1、2,概括唐代坊市制度的特点。 提示 坊市布局规整,有明确的地理位置;坊市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在市 的设置上前后期有所调整,但没有放松对市的监管。
正统地位。
(2)隋唐科技文化具有兼容并蓄、全面繁荣的特点,在许多领域领先世
界,不仅影响了亚洲,而且在世界文明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3)唐人尚法,故唐代书法家的书法作品大多法度森严,唐朝是我国书法
历史长河中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
(4)唐诗的繁荣反映了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的盛世景象,也体现出
科举制度的发展促进了诗歌创作的繁荣。
考点一
栏目索引
(3)水利工具: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唐朝时创制了筒车。 (4)土地制度:魏晋和唐朝时期实行② 均田制 。 a.目的:抑制兼并,维护③ 小农经济 ,巩固统治,限制土地买卖。 b.意义: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促进农业发展。 (5)生产重心:唐朝中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考点一
栏目索引
a.冶炼业:南北朝时期发明④ 灌钢法 。
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板块三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国家的发展
板块三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国家的发展[时空定位][阶段特征]魏晋至隋唐(220~907年)是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时期。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1.政治:国家分裂,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出现民族交融;中央集权遭到破坏,三省制雏形出现;九品中正制,士族势力强大。
2.经济:江南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基,北魏均田制形成,草市产生。
3.科技文化: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民族交融的特点;书法成为自觉艺术,文学艺术承上启下、丰富多彩。
二、隋唐时期(581~907年)1.政治:中央集权加强,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2.经济: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农耕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瓷器出口;商品经济繁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3.科技文化:政策宽松,出现了三教合流的趋势;科技领先世界,文化繁荣,形成中华文化圈。
第5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一、北魏孝文帝改革1.历史背景:(1)有利条件: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局面。
②北魏统治者接受汉族文化,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③民族交融的趋势加强。
(2)社会矛盾:①宗主督护制的实行和吏治混乱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②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关系,激化了民族矛盾。
③北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不断,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3)个人因素: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图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巩固统治。
2.措施:3.性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
4.历史作用:(1)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商业活动日趋活跃。
(2)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第三讲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一)政治制度 2、九品中正制(选官制)
(1)内容:地方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德才进行 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中正官所评定的品级成为 授官的依据 (2)标准:家世 品德 才能 (3)评价:以门第为主要依据,强化门阀制度,导致 世家大族垄断政治权力的局面、出现“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导致以权谋私徇私舞弊的腐败现象。 压制社会阶级的流动性
考点聚焦
材料一:孝文帝改革的思想和内容是恢复礼乐,是“迂腐的儒化” 和“消极的汉化”,学来的主要是汉文化的糟粕和汉人的繁文缛 节。……孝文帝推行的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尤其是大定族姓,移 植门阀士族制度,这使得尚无文化积淀的鲜卑贵族迅速腐朽,严重 销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 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不适应北魏国 情和族情,是北魏统治危机的开始,北方的革命性完全被南方的腐 朽性所取代,其教训是深刻的。——《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如何认识孝文帝改革对北魏的影响?结 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认为改革加深了北魏统治的危机,导致北魏政权的灭亡和民族消亡 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加速了北魏封建化过程;
3、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有利的社会条件(可能性) (1)鲜卑族拓跋部的崛起与强大。 (2)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多年分裂混乱。 (3)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趋势出现。 2.改革的必要性: 社会危机(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导致各族人民起义,导致民 族矛盾激化。政治上的腐败和经济上的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发生。宗主督护制威胁中央 集权,导致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3.个人因素:冯太后与孝文帝改变社会落后现状,学习先进汉 文化的坚定态度。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 缓和民族对立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
中国古代历史先秦、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的经济政治特征
中国古代历史先秦、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的经济政治特征[政治]秦汉:夏--王位世袭制,周--分封制、宗法制、秦--中央集权制(三公九卿)、郡县制,汉—中央集权制(置中朝、设刺史、推恩令)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隋唐:三省六部制两宋:“权、钱、兵”加强中央集权,二府三司制元明清:元--一省制(中书),明-废丞相制度、设殿阁大学士、设立内阁,清-军机处[经济]秦汉:1.耒、耜、石、骨刀耕火种;2.井田制;3.青瓷的出现4.耧车(播种工具)5.水利鼓风冶铁工具魏晋南北朝:1.铁农具(铁犁),牛耕,精耕细作;2.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3.个体农耕-自耕农经济;4.土地私有制发展,井田制瓦解,租佃方式产生;5.经济中心南移;6.钢铁冶炼的冶炼;7. 白瓷的出现;8.政策:重农抑商9.翻车(灌溉工具)隋唐:1曲辕犁(传统犁耕基本定型);2.唐后,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3.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南青北白)4.通、丝绸之路;5.柜坊(最早银行雏形)、飞钱两宋:1.南宋时南方经济完全超过北方;2棉织业出现;3青花瓷、“瓷都”景德镇;4最早的纸币出现(交子);5集镇、夜市兴盛元明清:1元黄道婆革新棉纺织技术,江苏松江-全国棉纺织业中心;2明:斗彩、五彩瓷,清:粉彩、珐琅彩;3明中后私营才占手工业主导地位;粮食产量提高,农产品进入市场;4白银为主要货币;5闭关锁国;6资本主义萌芽(标志)[对外]秦汉对外交往的初始阶段魏晋南北朝发展隋唐对外交往活跃。
两宋对外交往进入频繁时期元明清闭关锁国工业革命之前,时期,的政治经济特征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政治特征: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特征:手工工场以手工劳动为主工业革命时期:1.政治环境:建立资本主义制度2..经济基础:圈地运动为资本家积累了原始资本,解放了劳动力工业革命结束时:1.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2.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第2讲 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第2讲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知识点一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1.农业(1)生产工具:唐代出现曲辕犁,将中国的犁耕技术推向成熟。
(2)灌溉工具:隋唐五代北方有立井水车、长江流域发明高转筒车。
(3)土地制度:北魏和唐朝前期推行均田制,实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
2.手工业(1)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的炼钢技术。
(2)唐代①唐代中期以后,官营纺织业具有相当大的规模。
②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3.商业(1)发展历程①魏晋:北方商业一度遭到严重破坏;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商业恢复发展,洛阳成为重要的商业城市。
②唐代:商船中有“俞大娘航船”,陆路商运十分发达,出现客舍、邸店、车坊等辅助性经营场所。
(2)“市”的发展①魏晋南北朝: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民间集市——“草市”;政府对“草市”也实行行政管理。
②唐代:“草市”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繁荣。
(3)商业都会:唐代除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外,还有扬州、益州;地区经济中心杭州、湖州也成为商业发达的都会。
寺院经济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得到统治者的支持,佛教广为传播,导致寺院经济实力增强。
寺院占有许多劳动力,不在国家户籍。
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与官府争夺劳动力和税收,农民负担加重。
寺院经济的发展,也为这一时期佛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知识点二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1.思想(1)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广为传播,冲击着儒家为核心的正统思想。
(2)唐代中后期:韩愈和李翱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反对佛教和道教,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2.科技(1)造纸术: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开始使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之后传往欧洲。
(2)印刷术⎩⎪⎨⎪⎧①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
②唐代《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 印日期的印刷品。
(3)火药:唐末开始用于军事。
(4)药学: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编写《千金方》。
1.2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
对三省六部制的理解认识 1.形成:魏晋时三省制形成,隋唐发展完善形成三省六部制, 其分工是中书省掌管政令决策,门下省审议政令,尚书省负
责执行,下辖六部处理日常一切军国事务。
2.特点
(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法令,门下省审核法令,尚书省执
行法令。这样互相制衡,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分 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的效率。 (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起草 (中书)、审核(门下)至执行(尚书)。 (3)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 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
3.评价
(1)宋明理学进一步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
们的自然欲求,更加适应统治者统治的需要,是中国封建社 会后期的统治思想。 (2)它重视个人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 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 民族的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国古代科技发明成就、影响 【典例5 】(2011·江苏单科·T3)据《与公肃甥书》记载: “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
(2)宋元明清 ①坊市界限被拆除,打破了空间限制,商业市镇兴起和发展, 农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②宋元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如出现了夜市、早市、鱼市等, 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③明清时期:由于商业活动的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 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
赖性减弱。但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实行严格的专卖制度,严
并是写本。”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
A.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 B.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 C.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 D.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
道教迅速传播;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形成:顾恺之“以形写
第三讲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影响
将官职限定在 此制度虽在当时看 贵族范围内, 来比较完善,但各 由贵胄子弟继 方面都体现出封闭 承祖上的权位。的特征。其形式都 此选官制度使 是以官举士,权操 官吏来源被贵 于上层,百姓不得 族垄断,不利 参与,民意无从体 于有用人才的 现。 选拔。
• (3)唐后期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 藩镇割据,通常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乱” 以后,外地军镇的将领(节度使)拥兵自重, 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控制的局 面。
• 7、唐太宗在总结其治国经验时,提出“国 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的理念,同时 又认为“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 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押情损欲, 克己自励耳。”唐太宗的治国经验体现了 中国古代哪些学派的主张 • A.儒家、法家 B.墨家、儒家 C.儒家、道家 D.法家、道家
• (5)科技 • ①雕版印刷:《金刚经》 • ②火药:唐末用于军事 • ③医学:政府《唐本草》;孙思邈 《千金方》。
学以致用
• 1、中国历史悠久,凭着相当完整的官僚体 系,才能维持整个国家的运作, 其运作模 式基本上是专断的,但也有例外,下列哪 一朝代中央政府的运作是通过协商,而具 有“集体领导”的性质? • A.秦汉三公制 • B.隋唐三省六部制 • C.宋代三司使制 • D.元代的中书省制
第三单元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中华文明的鼎盛
阶段特征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3-6世纪)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分 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政治上,从分裂走向统一;九品中正制 和士族门阀制度兴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遭到破坏 。 经济上,北方经济遭破坏,实行屯田制 和均田制恢复;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文化上,科技成就领先世界;道教和佛 教等兴盛;文学艺术成就各具特色,反映了当 时的时代特征。
八年级上册历史5课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历史5课知识点八年级上册历史主要包括了五课内容,分别是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五代十国时期、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
这五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比较重要的时期之一,是中华文化不断演化的关键期。
今天我们就来一一了解这五个时期的历史知识点。
一、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1. 两汉魏晋南北朝的基本特征两汉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长达四百多年的时期,共经历了两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等时期。
这个时期的基本特征是政治动荡、文化多元、民族交融,这也为后来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事件三国时期是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时期,曹操、刘备和孙权三方势力之间不断进行政治斗争和军事攻防。
著名的三国志就是记录了这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
3. 两汉魏晋南北朝的文化艺术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进入了一个较为繁荣的阶段。
文学、音乐、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卓有成效的作品出现。
其中代表性的有《离骚》、《诗经》、《山海经》等文献,以及敦煌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等精美的艺术品。
二、隋唐时期1. 隋唐时期的基本特征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较为安定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最繁荣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都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2. 隋唐时期的经济、交通状况隋唐时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各个领域都非常发达,经济结构较为复杂。
在这个时期,运河的修建也使得交通变得更加发达,便于商品的流通。
3. 隋唐时期的文化艺术隋唐时期是中国文化艺术的辉煌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诗歌、绘画、曲艺等各个领域的艺术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代表性的文化艺术有李白的诗歌、王维的山水画以及琵琶曲等。
三、五代十国时期1. 五代十国的基本特征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动荡的时期之一。
这个时期历经了五个朝代和十个国家,政治、文化、经济都处于混乱状态。
2. 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军事事件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军事事件比较多。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DOC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公元907年唐代灭亡)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时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时期魏晋南北朝 隋唐 政治 中央集权制度在魏晋南北朝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选官制度由察举制演变为九品中正制 隋唐时期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经济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激烈,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上的破坏,经过三百多年的融合,游牧文化大都融入中原文化随着新的生产工具曲辕犁的推广,隋唐农业达到新的高峰 思想文化社会主流思想方面出现了儒、佛、道“三教并存”的局面,士族阶层深刻影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书法成就突出,唐诗响了中国艺术的发展方向繁荣。
科技取得进步,出现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第4课时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考纲要求] 1.从汉到元的政治演变;★北魏孝文帝改革 2.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 3.科技成就;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文学成就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的演变[学生用书P21]★1.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①公元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状态。
②孝文帝时北魏出现统治危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非常尖锐。
③冯太后的改革为孝文帝改革做了准备。
(2)措施①推行均田制:485年实行,规定15岁以上男子和妇女可以领种土地,受田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
②整顿吏治:严惩贪赃枉法的官吏;实行俸禄制。
③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开始迁都,历时两年完成,文武百官及六宫宗室尽迁洛阳,大批鲜卑士兵和百姓也进入中原。
④革除旧俗——实行“汉化”政策:让鲜卑人改穿汉服,改用汉姓,改说汉话,并与汉族通婚。
(3)影响①促进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洛阳商业的繁荣。
②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唐代政治制度(1)中央: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
一、农业
1、魏晋南北朝:士族庄园经济、寺院经济、均田制 土地制度:均田制(土地国有) (1)时间:北魏至唐中期 (2)目的: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巩固统治 (3)内容:北魏时,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 民一定量的土地,百姓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税,服徭役和兵 役。隋唐时推迟服役年龄,甚至可以输绢代役。 (4)意义:是中国古代一项比较完备的封建土地制度, 保证国家的徭役征发和赋税收入;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相对稳定,开垦的荒地增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 展;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的发展,推动北方少 数民族汉化。 (5)瓦解原因:土地兼并和土地买卖的频繁
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唐代绣品
据莫高窟139窟晚唐 壁画女供养人衣图案 所绘的凤衔花枝图案
(2014·海南高考)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 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表 明( )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解析 本题考查唐宋时期的手工业。题干材料中涉及的昌
南镇即景德镇,同时题干提供的信息表明这里因瓷器而名扬天
下,故D项符合题意。景德镇成为“瓷都”是在宋代,排除A项; B项在材料中未提及;C项错在“海内外”。
三、商业
1、魏晋南北朝时期(草市形成) (1)社会动荡,商业发展受一定影响,货币作用减小,物物交 换为主要交换手段 (2)北方发展时起时伏 (3)南方有小幅发展,商税成为东晋南朝主要来源
跟踪训练
(2015·福建文综)《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 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 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 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 材料反映了( )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第6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课堂探究
探究主题一 区域开发——大运河与江南经济的发展
视角一 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材料一 南方土地肥沃,水道交错,便于灌溉,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农作物生长,还有丰富 的资源。随着南方地区的不断开发,适应水田生产的工具不断被创造出来。东晋南朝时, 牛耕技术在南方逐渐普遍,唐代发明了曲辕犁。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黄河流域屡遭战 乱,而且战争规模大,持续时间长,破坏力强,使北方经济屡次遭到严重摧残。而江南地 区相对安定,接纳了大量的北方流民。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口大量南移,使黄河流域在全 国总人口中的比重由战乱前的60%下降到37%,长江流域首次成为中国人口的重心。人 口的大量增加为江南经济注入新的力量,江南经济突飞猛进,迅速超过了北方。
试题角度
备考分析
经 济
(1)2018·海南卷,3:唐宋 时南方山田的开发 (2)2017·全国Ⅱ卷,26: 唐中期南方经济发展的
影响 (3)2017·全国Ⅲ卷,26: 唐代土地制度 (4)2016·海南卷,6:精耕 细作的目的 (5)2016·海南卷,1:中西 交流(铜镜、葡萄) (6)2014·海南卷,6:唐中 后期丝绸之路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考题链接]
1.(2019·北京朝阳期中)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 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 明( ) A.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 B.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 C.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 D.经济重心南移,租佃关系发展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②作用:租庸调制规定了农民负担的上限, 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 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2)两税法:唐朝 ①背景:安史之乱后,在籍户口大幅减少,政府财政锐减,解决财政困难。 ②内容:由中央政府确定总的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户不分主户和客户,以当 时的居住地,编入户籍;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 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③作用: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它“惟以 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 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讲义
专业文档课时2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1. 经济:⑴魏晋时期农耕技术(江南经济的开发)与土地制度(均田制)。
(2)隋唐时期的农耕技术 进步与经济的繁荣(经济重心的南移)。
(3)魏晋至隋唐时期手工业的发展。
(4)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商 业发展。
(2) 唐代的“三教合一”。
⑵南北朝农书——《齐民要术》。
⑶唐代文学艺术的繁荣。
虑前自主学习[主干梳理]考点一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 1. 农业(1) 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旱地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也形成耕耙技术。
(2) 生产工具:隋唐时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当时已经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 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3) 灌溉工具:唐朝时创制筒车 2. 手工业(1) 冶金业:南北朝时出现灌钢法。
(①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2) 制瓷业{②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I ③唐朝越窑的秘色瓷极为名贵。
「①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同时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3) 纺织业{和图案风格。
I ②唐末以后,伴随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丝织业发展迅速。
3.商业(1) 发展表现: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①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 商品交易。
(2) “市”的特点{②市与民居严格分开。
I ③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 I 按时开市和闭市。
2. 思想:(1)道教、佛教冲击儒学。
3. 科技文化:(1)唐代火药的应用。
专业文档(3)商业都会:唐代除长安、洛阳外,还有扬州、临安等。
(4) 对外贸易: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
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
考点二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1思想(1) 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盛行,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2)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2. 科技(1) 印刷术: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
(2) 火药:唐末开始用于军事。
魏晋隋唐总结
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
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 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 聚云合。”沈既济所评价的这一历史性的变化是 A.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 B.九品中正制使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阀步入仕途
• (4)从经济格局的角度看,经济重心不断南移,并最终
超过北方。
• 随堂演练 • 1.(2015·四川高考卷)“中书、尚书令在西 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 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 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 意在指出( ) •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 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 C 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 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 思考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 (1)选官标准:由门第到才学,选拔方 式:由推选到考试。 • (2) 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 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 (3)科举制度: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后期 随着考试内容和方式的僵化,其消极作 用日益明显。
1.(2014·四川省广元市高三第三次高考适应性统考)
整合二
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
一、隋朝
1.政治上 • 隋朝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隋文废除九品 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 员,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 2.经济上:京杭大运河 3.文化上:“三教合一”山水画:展子虔的
《游春图》 。
• 二、唐朝 • 1.政治制度 • (1)三省六部制:作用:三省相互牵制和监 督,削弱相权,保证皇权独尊。 • (2)科举制:进一步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 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 权。
3.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33张)
『史论链接』 角度1 先秦至唐代城市发展的特征
(1)市坊分开,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2)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3)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也进一步发展。
角度2 魏晋至唐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1)特点:①魏晋时期,商业发展一度中断;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商业恢复和发展。 ②隋唐时期,商业繁荣,但商业活动受到限制,坊市分离;城市发展具有多元化。 (2)原因 ①魏晋南北朝:曹魏、北魏一度统一北方黄河流域,南朝南方相对稳定,一定程 度上促进了商业发达发展;统治者的重视等。②唐代: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 济发达;具有开放性、包容性;道路畅通等。
特点及地位的变化。
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理论,理解认识佛、道对儒家思想 唯物史观
的冲击,理解科技文学艺术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考点一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
1.农业 ①三国时期:曹魏马钧改进__翻__车__。
(1)生产工具② ③隋 唐唐 代: :出出现现筒了车结。构更为完备的_曲__辕__犁___,可以控制耕土的深浅, 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A.自耕农经济盛行 C.均田制破坏严重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答案 A
本题运用史料,借助小农经济占有土地的情况,考查唐代小农经济发展的 点评
特点,主要考查解读获取信息的能力。 解题关键是紧扣表中户数比例的大小与小农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角度作出 审题 判断。 由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土地规模在20~130亩的农户占绝大多数(占比为 74.1%),土地特别多和特别少的比例较小,由此可知占有适量土地的自耕 解题 农盛行。故A项正确,B项错误。唐朝中期,实行“两税法”后,均田制瓦 解,题干为唐朝后期,均田制已经瓦解,C项错误;仅凭拥有不同土地规模 的户数及所占比例,无法判断农业生产效率,D项错误。
2020版历史 (通史人教版)阶段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阶段三 课时2
课时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考纲考点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1)魏晋时期农耕技术与土地制度(均田制)。
(2)隋唐时期的农耕技术进步与经济的繁荣。
(3)魏晋至隋唐时期手工业、商业发展。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文化(1)魏晋儒学遭冲击。
(2)唐代的“三教合一”。
(3)科技:《齐民要术》与南北朝农书。
(4)唐代文学艺术的繁荣。
素养解读时空观念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区域经济发展呈现不同的特点,经济重心从江南经济开发到经济重心南移开始。
历史解释魏晋时期,佛教、道教兴盛,开始冲击儒学,唐代呈现出“三教合一”的局面,但儒家思想始终占统治地位。
史料实证运用历史史料和后世史家评论,解读印证魏晋至隋唐儒学思想特点及地位的变化。
唯物史观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理论,理解认识佛、道对儒家思想的冲击,理解科技文学艺术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考点一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1.农业(1)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旱地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也形成耕耙技术。
(2)生产工具:隋唐时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当时已经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3)灌溉工具:唐朝时创制筒车。
2.手工业(1)冶金业:南北朝时出现灌钢法。
(2)制瓷业⎩⎨⎧①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②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③唐朝越窑的秘色瓷极为名贵。
(3)纺织业⎩⎨⎧①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同时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风格。
②唐末以后,伴随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丝织业发展迅速。
3.商业(1)发展表现: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2)“市”的 特点⎩⎪⎨⎪⎧①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品交易。
②市与民居严格分开。
③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闭市。
(3)商业都会:唐代除长安、洛阳外,还有扬州、临安等。
(4)对外贸易: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
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
魏晋南北朝与隋唐
五 隋唐总结
(一)政治上,国家统一,政局稳定,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进一步完善加强,开创了一系列的政治制 度。
(二)经济上,农业、手工业有了新的发展,商业 繁荣,城市兴旺,封建经济呈现繁荣景象 。
(三)文化上,建筑、雕版印刷、天文、医药都处 于世界领先地位,文学艺术五彩缤纷,博大精深 的隋唐文化全面辉煌,对亚洲乃至世界产生了深 远影响。
三、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三省六部制
1、发展过程
2、职责
中书 省
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三 省
尚书 省
最省
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
职 责
吏部 官吏的考核、任免
户部 户口、赋税等
六 礼部 国家的礼仪制度 部 兵部 军政
刑部 刑法
工部 国家的工程建设
三、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华文化圈”是指以中国文化为中心,向四 周辐射,影响周边而形成的文化圈。“中 华文化圈”总体格局在隋唐时期完成。
(二)隋唐文化的特点
1全面繁荣:在科技、哲学、文学和艺术方面都 取得了突出成就。
2兼收并蓄:唐朝统治者重视宗教的作用,不排 斥外来宗教和文化,在唐朝文化中充满了外 国的风格。
3世界领先:隋唐时的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李白;“诗圣”杜甫
中唐
倡导诗歌要反映生活,白居易讽喻诗《新乐府》 50首是其代表
晚唐
被称为“小李杜”的诗人杜牧、李商隐,别创 新格,他们的咏史诗感人至深
唐代诗歌出现繁荣的原因
•解读提示:应从社会政治经济原因、文化素 质的提高及其对前代的继承与发扬等方面去 全方位多角度思考。
•(1)唐代社会经济高度繁荣是一切文学艺术发 展的基础。
•(2)唐朝是庶族地主上升发展时期,从他们中 间涌现出的知识分子比士族子弟更有才能和 抱负,更了解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
2021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讲义:第3单元第2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含解析)
第2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主干梳理巧点妙拨一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1.农业(1)生产工具: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的01曲辕犁,安装了犁评,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⑵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田实行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采用耕耙技术。
⑶灌溉工具:曹魏时出现02翻车、唐朝时发明03|筒车。
(4)土地制度:魏晋南北朝和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实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主张均田、限田,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促进农业的发展。
(5)经济重心:唐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2.手工业(1)魏晋南北朝:出现_04灌钢法;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⑵隋唐①制瓷等手工业技术发展,形成“□ 05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②陶制品唐三彩”风靡一时。
(3)纺织业①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同时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②唐末以后,伴随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丝织业发展迅速。
3.商业①魏晋南北钢『北方商业一度週到严険破坏』匕題蹩文帝故箪后. 商业恢篡发展.洛阳成为蛋耍的商业城市.门》发展②附样:邯市商业和宾村策市贸易发展起来+區勉和飞钱相绅历程j问世*3桝閒时:广州脏为匝陵的外贸港设冇一市厲使“进仃专门管理・①南北切[在离城預稍远、交通褪利的-代地点n然形成民间⑴严市"的集市——“蛍|草市S政府对•■卓市”也实仃行政城展"②宙代广貳市”演进为帼对集中的堆方商业中心严夜市”第荣.対市场交易严格管理•按时开市和用市"实讦市切分开.(3)商业都会:唐代除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外,还有扬州;地区经济中心杭州、湖州也成为商业发达的都会。
二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1.思想(1)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道教也广为传播,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2)隋唐时期:佛道盛行,形成“ 01三教合一”的局面。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2.科技⑴雕版印刷术:隋唐之际,中国出现雕版印刷术。
中国古代历史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
中国古代历史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中国古代历史是一个庞大而丰富的领域,其中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是其中两个重要的时期。
本文将对这两个时期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
由于东汉末年的政治腐败和军阀割据,导致中央政权逐渐衰弱,各地政权相互争斗。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变迁主要表现为三国鼎立、西晋和东晋的建立,以及南北朝时期南北分裂的局面。
1. 三国鼎立三国鼎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著名的政治现象之一。
三国时期,曹魏、蜀汉和东吴三个国家在中国北方、西南和东南形成鼎立之势。
曹魏以中原地区为基地,蜀汉控制西南地区,东吴则占据东南地区。
这样的政治格局持续了数十年,直到魏国最终统一中国。
2. 西晋和东晋的建立西晋的建立标志着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变迁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西晋的建立,使得政权重新回归中原地区。
然而,西晋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困难使得其短暂存在,东晋的建立成为历史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节点。
3. 南北分裂南北朝时期,中国政权再次分裂为南北两个部分。
北方由五胡十六国所控制,而南方则是由刘宋、南齐、梁、陈等朝代组成。
南北政权之间的对峙导致了长期的战乱和动荡,直到隋朝的统一才结束了这一局面。
二、隋唐时期的政治与经济繁荣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另一个重要时期,以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而闻名。
1. 隋唐政权的建立隋朝由隋文帝杨坚建立,实现了政权的统一。
在隋朝之后,唐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王朝。
唐朝的政权稳定使得中国社会出现了长期的和平和繁荣。
2. 经济繁荣隋唐时期,中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隋朝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包括土地制度的改革、重农抑商等。
而唐朝则进一步扩大了隋朝的改革成果,发展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各个领域。
隋唐时期的经济繁荣为中国社会带来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
3. 开放的外交政策隋唐时期,中国采用了开放的外交政策,积极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4·重庆·3)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
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
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
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
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B
【注意】:北方战乱频繁,破坏较大;南方虽然获得开发, 但水平没有超过北方;
1.(16·海南·8)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
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
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D
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
则数郡忘饥。……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
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
下。
──《宋书·列传第十四》
(1)简单概括材料一描述了江南怎样的经济状况? (2)材料二描述的江南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三.重点突破: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 或火耕而水耨,果隋(注:隋可能指蓏,意即瓜 类植物的果实)嬴(一种寄生蜂)蛤,不待贾而 足,地孰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指懒惰或 贫弱的人)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 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科技:纸、火药、印刷术
三.重点突破:1.江南开发: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
水耨,果隋(注:隋可能指蓏,意即瓜类植物的果实)嬴
(一种寄生蜂)蛤,不待贾而足,地孰饶食,无饥馑之患
以故呰窳(指懒惰或贫弱的人)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
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时
江南初步开发:
魏晋南北朝 江南开始大规模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唐朝中后期(安乱)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赋之所出,江淮居多” 五代十国时 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南宋
重心完全南移 “苏湖熟,天下足”
【拓展】: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带动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增强了我国整体经济实力; 2.带动政治文化重心向东南的转移; 3.带动我国对外交流局面的变化(丝绸之路侧重点的变化) 4.带动重大工程的建设:隋朝、元朝大运河的修建; 5.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破坏。
——《资治通鉴·齐纪二》 1.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改革前北魏面临哪些主要问题。
问题:豪强兼并土地;百姓贫饥流亡;政府赋税 没有保障。
【材料二】:(太和)九年,(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 田: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奴婢依良。……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 (即种植)……诸地狭之处,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 他郡,唯不听避劳就逸。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 移。……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 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 相付。
C
【拓展2】:如何看待隋朝大运河的开凿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馀里地无山。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汴河怀古》.皮日休
3.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客观效果: (1)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南北经济文化 交流,为历代所用; (2)对巩固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3)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隋炀帝多次巡游,铺张奢侈,加剧了矛盾,成为 隋亡的原因之一。
三.重点突破:2.均田制:
孝文帝改革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我国历史上影 响深远地一次重要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初,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而豪强 征敛倍于公赋。给事中李安世上言:“岁饥民流,田业多 为豪右所占夺;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使力业相称。又, 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归今主,以绝诈妄。” 魏主善之,由是始议均田。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3.(13·安徽·12)图2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 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它反映了这一时期( )
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
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 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
B
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拓展1】: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第7讲.魏晋隋唐时期经济与思想文化(1)
【掌握知识】:
1.经济:
(1)魏晋时期农耕技术与土地制度(均田制); (2)隋唐时期农耕技术与经济繁荣; (3)魏晋至隋唐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文化:
(1)道教、佛教冲击儒学; (2)唐代的“三教合一”; (3)唐代的火药应用; (4)南北朝《齐民要术》; (5)唐代文学艺术的繁荣
──《史记·货殖列传》
(1)简单概括材料一描述了江南怎样的经济状况?
秦汉时江南地区地广人稀,耕作技术落后,商品 交换不发达,贫富分化不明显。
三.重点突破: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
则数郡忘饥。……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
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
4.(17.国二.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
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
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
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
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政治: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三
农 业:均田制(北魏)耕耙耱(魏晋南北
国
朝)曲辕犁(唐) 筒车(隋唐)翻车(曹魏)
两 纺织业: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唐)
晋 经济:手工业: 冶金业:灌钢法(南北朝) 南
陶瓷业:唐三彩、南青北白
北
朝
商 业:唐商业繁荣
隋 思想 思想:三教合一
唐 文化: 文学:唐诗;
艺术:书法;
下。
──《宋书·列传第十四》
(2)材料二描述的江南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变化:东晋南方地广野丰,农业产量提高,工商业发展 起来。物资富足甚至可对外供应。
原因:(1)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的自然条件;(2)南 方社会相对安定;(3)人口增长,增加了劳动力,特别 是北方农民南迁,带来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4) 政府重视发展农业生产。(5)其他:如政治中心迁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