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语法、古注
语言学概论第四章语法PPT课件
的语法规则又有着自己的系统,各种具体的规则之间是
互相联系的。
9
语法单位
(一)语素
具体语言中特定语音与语义相结合的最小的结构单位 1.特点:(1)音义结合体。
(2)最小的结构单位。 (3)构词的备用单位→不能独立进入句子 2.语素与词的区别: (1)音义结合体→最小,不可再分 (2)结构单位→构词单位/造句单位
语法的构成(语法单位)
语法手段和语法范畴 语法的发展演变
5
语法的性质
一、语法的定义 (一)语法是一套规则系统, 语言单位的组合结构和制约关系。语法就是词的 构成、变化的规则和用词造句的规则,是语言在 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这种规则是客观存在 于一种语言之中,说这种语言的全体成员必须共 同遵守。语法规则主要是指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 聚合规则是指语法单位的归类和变化的规则—— 潜存的。 组合规则包括词法和句法——现实的
8
二、语法的性质
1.抽象性: 规律规则隐含在句子中→无数句子模式的
抽象概括 2.生成性
大的复杂的结构是由小的简单的结构逐层组合而成的→有限 的规则生成无限句子。如:花…牡丹花……院子里的牡丹花…老 王院子里的牡丹花+开……已经开了……已经开了几天了
3.稳固性:千百年沿用,很少改变。主+谓+宾
4.系统性: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法规则,同一语言
3
2、语言学与外语的关系密切
借助语言理论知识→比较学习→提高学习技巧和外语水平
如:woman eats→women eat
语法关系的一致性
it/he/she is;I am;you are think、looked、an actor
语流音变
英语“think”——舌尖中音[n]的发音是[ŋ]
修订版《语言学纲要》第四章语法答案
第四章语法一、举例解释下列名词内部曲折——是通过改变词中语素的部分元音或辅音来表示语法意义的一种方式,又称语音交替或音位交替。
如英语的所谓不规则动词, 大多是用语音交替来表示形态变化。
格——表示名词、代词在句中同其他词的关系,它的意义是直接和句法相关的。
性——通过词(名词、代词等)的形态变化表现事物的性别特征。
欧洲的许多语言中都有。
屈折词缀——黏附在词的后面,只改变一个词的形式,不构成新词的词缀。
黏着语素——不能够独立成词的语素叫黏着语素。
体——体(aspect )表示动作行为的各种阶段和状态,是动词特有的语法范畴。
最常见的是完成体和未完成体(或持续体、进行体),此外还有起始体、继续体、中断体、反复体、短时体(或瞬间体)等等。
时——时是动词的语法范畴,时(tense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这时间往往以说话的时间为准,分为现在、过去、未来。
词法——语素组合在词的规则和词的变化规则合称词法。
二、填空1、和动词有关的语法范畴有时、体、(态)和(式)。
2、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叫做(合成词)。
3、在workers 中,worker 这一部分可以称为(词干)。
4、按照词法结构类型,语言可以分为(词根语)、(黏着语)、(屈折语)和(复综语)。
5、句子的最大特点是(有语调)。
6、仅有一个语素构成的词是(单纯词)。
7、最小的语法单位是(语素)。
8、和名词有关的语法范畴有性、格、(数)。
9.词的组合有五种基本类型,例如“研究问题”属于(支配式),“跑的很快” 属于(补充式),“马上出发”属于(偏正式),“火山爆发”属于(主谓式)10、能够改变词类的是(构词)词缀。
11 、表达语法意义的语法形式除了有类的配列之外,还有(形态的一致性配合)和(虚词)。
三、单项选择1 、下列各组词中全部属于复合词的一组是(D )A.大学、人民、(英)readerB .劳动、阿姨、(英)railway C.瓶子、教室、(英)unhappy D .道路、材料、(英)classroom2 、与“春光明媚”结构相同的组合是(A )A.阳光充足 B .已经开始C.调查研究 D .工人和农民3 、以下关于句法变换陈述正确的一项是(B )A.句法变换反映的是句子之间的关系B.句法变换可以区分句法多义C.容许变换说明一个语言的语序是自由的D.变换从不改变句子的语义4 、区分词类最重要的依据是(C)A.意义B 、形态变化C 、句法功能D 、语言的类型特点5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花儿”是()A .单纯词B .派生词C .复合词D .语素6、分析以下Michoacan Aztec 语中的一些词以及英语翻译。
842古代汉语与语言学理论考试大纲
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考试科目名称:古代汉语与语言学理论考试科目代码:[842]一、考试要求1. 古代汉语是一门基础课、工具课。
该课程的目的和要求是在马克思主义语言学理论指导下,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
即通过古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教学以及有重点地阅读古代文献的实践,学生要控制古代汉语的语言逻辑,以便借助于工具书能够直接阅读古代文献,批评地继承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
2.语言学概论是一门专业基础课。
要求学生控制关于人类语言的本质、结构、发展、分类以及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文字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主意,以提高语言理论水平和语言分析能力,为今后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工作奠定须要的基础。
二、考试内容第一部分古代汉语1.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将通过对文言文的标点、翻译来考察,其难度不会超过教材中的先秦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或者《史记》列传的难度。
文中教材(包括文选与常用词)浮上过的词语将不会注释。
2.有关知识: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一)字典辞书的编排、注音与释义方式(二)常用工具书简介1.《说文解字》2.《康熙字典》3.《经籍纂诂》4.《辞源》5.《辞海》6.《经传释词》第1 页/共9 页7.《词诠》8.《诗词曲语辞汇释》二、古今词义的异同(一)词义变化的类型1.词义的扩大2.词义的缩小3.词义的转移(二)古汉语同义词的辨析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一)词的本义1.定义2.词的本义的探求主意(二)词的引申义1.引申义与本义的联系方式A、相似类比B、相关借代C、相因推导2.词义引申的脉络A、连锁式B、辐射式五、汉字的构造(一)汉字的构造与“六书”理论1.“六书”的名称及许慎的定义2.四体二用3.汉字结构辨析(二)汉字结构与本义的探求1.文字的本义2.文字本义的探求主意六、古今字,异体字(一)古今字定义、形体、成因、辨识(二)异体字定义、类别、辨识七、判断句,也字(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特点(二)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三)语气词“也”的特点八、讲述句,矣字,焉字(一)古汉语的双宾语句(二)古汉语的宾语前置句1.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2.代词“是”作宾语前置(三)动量成分的位置1.数词直接作状语2.数词作谓语(四)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被动句式1.介词“于(於、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2.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3.助动词“见”表示被动4.“为……所……”式5.“被”字式(五)语气词“焉”的用法九、一定句,一定词(一)一定句代词做宾语前置(二)“弗”“毋”“未”“无”“莫”的用法十、疑问句,疑问词(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二)疑问代词“孰”“安”“恶”“焉”“奚”的用法(三)疑问语气词“乎”“诸”的用法十一、词类活用(一)古代汉语词类活用定义(二)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类型1.使动用法第3 页/共9 页2.意动用法3.名词活用做动词4.名词作状语(三)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一)“者”的用法(二)“所”的用法(三)“者”和“所”的区别十三、连词,介词(一)介词“于”(於)“以”“为”的用法(二)连词“而”“以”“则”“且”的用法(三)“然而”“然则”“固然”的用法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一)语气词“夫”“其”“唯”的用法(二)词头“有”“其”“言”“于”“薄”的用法(三)词尾“然”“乎”“焉”“如”“尔”的用法十五、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一)什么是双声(二)什么是叠韵(三)三十六字母(四)什么是古音通假(五)假借字的两种情况十六、古书的注解(上)(一)古注的意义和历史(二)常见的体例本文、毛传、郑笺、孔疏、陆释文(三)古注的内容(四)古注的术语曰、为、谓之;谓;犹;貌;之言、之为言;读如、读若;读曰、读为十八、古书的注解(下)如字;变读;衍文;脱文第二部分语言学理论第一章语言的功能第一节语言的社会功能1.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第一节语言符号的性质和特点语言与符号第二节语言符号的系统性1.语言符号的随意性和线条性2.语言符号的层级体系3.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第三章语音和音系第一节语音和音系的区别和联系1.语音和音系的最小线性单位2.国际音标第二节从声学看语音1.语音四要素2.音质的声学分析第三节从发音生理看语音1.两类音素:元音和辅音第四节音位和音系1.对立和互补2.音位和音位变体3.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第五节音位的聚合1.区别特征2.音位聚合群第六节语音单位的组合第5 页/共9 页1.音节2.语流音变第四章语法第一节语法和语法单位1.语法的组合规矩和聚合规矩2.语法单位第二节组合规矩1.语素组合成词的规矩2.词组成词组合句子的规矩第三节聚合规矩1.词类2. 形态3.语法范畴第四节变换1.变换和句法同义2.变换和句法多义第五节语言的结构类型和普遍特征语言的语法结构类型第五章词义和语用第一节词汇和词义1.词和词汇2.词的词汇意义3.词义的概括性第二节词义的各种关系1.一词多义2.同义关系3.反义关系第三节句义1.句法语义范畴和属于说话者的人类经验映像第四节语用1. 话题和说明2. 焦点和预设第六章文字和书面语第一节文字和语言1.文字及其作用第三节共时文字系统的特点和分类1.从文字的次小单位看文字的个性和分类 2.从文字的最小单位看文字的不同类型第四节文字的发展与传扬1.自源文字和他源文字2. 文字适应语言和文字的相对自立性第五节书面语1. 口语和书面语2. 书面语的规范第七章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第一节语言演变的缘故和特点1.社会、人际交流是语言演变的基本条件 2.语言中各种因素的互相影响和语言的演变 3.语言演变的特点第二节语言的分化1.语言随着社会分化而分化2.社会方言3.地域方言4.亲属语言和语言的谱系分类第八章语言的接触第二节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1.借词第三节语言联盟与系统感染1.语言联盟2.系统感染第7 页/共9 页第四节语言的替换和底层1. 语言替换2. 语言换用与底层遗留第五节通用书面语、民族/国家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语的层次1. 文白异读与汉语方言中的通用语层次2. 共同语第六节语言接触的异常形式——混合语1. 洋泾浜2. 混合语3. 世界语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第一节语音的演变1.何以知道语音的演变2. 语音演变的逻辑性和演变机制3. 语音对应关系和历史比较法第二节语法的演变1.组合规矩的演变2.聚合类的演变3.类推4.结构的重新分析5.语法化第三节词汇和词义的演变1.词义的演变三、试卷结构1.考试时光:180分钟2.试卷分值:150分3.题型结构:古代汉语部分(1)文言文翻譯(25分)(2)阅读分析题(25)(3)论述题(25分)语言学理论部分:(1)解释术语 25分(2)简述 20分(3)论述 30分四、参考书目1.《古代漢語》(一、二册),王力主編,中華書局校訂重排本。
第四章训诂条例和术语
《诗·魏风·葛屦》:“摻摻女手,可以缝裳。” 毛传:“摻摻,犹纤纤也。”
《小雅·皇皇者华》:“皇皇者华,于彼原隰。” 毛传:“皇皇,犹煌煌也。”
2、亦
使用术语“亦”的时候,释词通常已经出现 於上文,并且其义也是明白易晓的。例如:
《左传·文公十八年》:“以揆百事,莫不时 序,地平天成。”杜预注:“成,亦平也。” 又:“贪於饮食,冒於货贿。”杜注:“冒, 亦贪也。”
《中庸》第十五章:“《诗》(指《小雅·常 棣》)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 和乐且耽。’”朱熹注:“翕,亦合也;耽, 亦乐也。”“耽”,今本《诗经》作“湛”。
五、之言、之为言
使用这两个术语时,采取的是声训的方法, 也就是说,被释词和释词之间,必然具有音近 和或音同的关係。 《说文·示部》:“祼,灌祭也。”段玉裁注: “凡云‘之言’者,皆通其音义以为诂训。非 如‘读为’之易其字,‘读如’之定其音。” 张舜徽云:“郑氏(指郑玄)经注中凡云‘之 言’者,多依声以通其义。”(《郑学丛著》 200页)
传:“蓑,所以备雨;笠,所以御暑。” ⒉义界,指用下定义的方式来训释。 《尔雅·释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
四海。” 《方言》卷四:“无缘之衣谓之褴。” 《说文·网部》:“罩,捕鱼器也。” 《说文·石部》:“磬,乐石也。”
3、描述事物的形状或指明类属的
《说文·鹿部》:“麒,仁兽也。麋身,牛尾,一 角。”
其後特别是汉代以来的训诂学家,包括注释 家、语文辞书、训诂专书的作者,在诠释词句时, 都会采用一些术语,用以区别纷繁复杂的训诂现 象。
一、某,某也
古书注解和训诂专书中最为常见的训诂术语。 它的特点就是直接用一个词来解释另一个词。例 如:
高中语文 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详细)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详细)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本文将对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章进行详细的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文言文阅读1. 文言文的概念:指古代汉民族语言文字体系所表达的文学作品。
2. 文言文的特点:采用古代汉字和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较为庄重、简练。
3. 鉴赏文言文的方法:熟悉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理解古代用词、用典和典故的意义。
4. 阅读文言文的技巧:注重语句结构的分析和理解,辅助工具的运用(如辞典和注释),多进行背诵和默写练。
第二节:古代文学1. 古代文学的概念:指古代汉民族创作的文学作品。
2. 古代文学的特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反映了古代社会和人民的思想、生活和情感。
3. 古代文学的分类:包括古代诗歌、古代散文、古代戏曲等等。
4. 古代文学的经典作品:《诗经》、《楚辞》、《论语》、《史记》等等。
第三节:现代文阅读1. 现代文的概念:指当代汉民族创作的文学作品。
2. 现代文的特点:采用现代汉字和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内容丰富多样,形式多样化。
3. 鉴赏现代文的方法:关注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活、思想背景,理解作品中的主题和表达。
4. 阅读现代文的技巧:注重语段结构和逻辑的理解,注重作品中的细节描写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第四节:现代文学1. 现代文学的概念:指当代汉民族创作的文学作品。
2. 现代文学的特点:多样化、个性化,反映了现代社会和人民的思想、生活和情感。
3. 现代文学的分类:包括现代诗歌、现代小说、现代散文等等。
4. 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品:鲁迅的《狂人日记》、余华的《活着》、钱钟书的《围城》等等。
以上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章的知识点总结。
总字数:{字数} 字。
《语言学概论》复习知识点——汇总
语言学概论复习知识点考题样题单项选择第一章1.公元前四世纪,古印度人波你尼编成的梵语语法书是(A)。
A.《波你尼语法》B.《语法术》C.《尔雅》D.《语言哲学》2.生成语法的创立者是(C)。
A.雅各布逊B.特鲁别茨柯依C.乔姆斯基D.布龙菲尔德3.公元前一世纪,古希腊人特拉斯写成古希腊语语法书是(B)。
A.《波你尼语法》B.《语法术》C.《说文解字》D.《语言学》第二章4.句子的语调属于(A)。
A.语言B.言语C.说话D.句法5.下列材料,属于聚合关系的是(D)。
A. 红得很B.我们的祖国C.啪地一声D.就、只、都、刚6.下列材料,属于组合关系的是(B)。
A.–er –ment –ness -enB.热爱党C.[g k x ŋ]D.就、只、都、刚第三章7.下列哪一组音是前元音? (B)。
A.[o a]B.[a e]C.[a u]D.[o u]8.在英语中spill的p[p]和pill的p[p h]发音不同,但说英语的人认为它们是一样的,这说明p[p]、p[p h]在这些词中是(B)。
A.同一音位的典型变体 B.同一音位的条件变体C.同一音位的自由变体 D.不同的音位9.汉语中的“天气”[t h ian ʨh i]读成[t h anʨh],发生的语流音变是(D)。
A.异化B.同化C.弱化D.脱落10.下列辅音中属于塞音的是(C)。
A.[f]B. [pf]C. [c]D. [R]11.下列辅音中属于舌叶-齿龈音的是(B)。
A.[n]B. [ʃ]C. [ɕ]D. [x]12.下列辅音中属于送气音的是(A)。
A.[ts h]B. [h]C. [ʨ]D. [x]第四章13.汉语词“阿姨”的“阿”是(A)。
A.附加语素B.词根语素C.词头D. 构形语素14.俄语“сделать”(做)中的“с-”是一个(C)。
A. 词根B. 词尾C. 词头D. 后缀15.英语“worker”、“meat”两个词是(B)。
A. 前者是复合词,后者是派生词B. 前者是派生词,后者是单纯词C. 都是外来词D. 都是复合词16.英语“be”变为过去式“was”运用的语法手段是(B)。
(完整版)《语言学纲要》知识点整理
《语言学纲要》知识点整理导言1.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
2.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是(中国)(印度)(希腊—罗马).古印度宗教典籍梵文古希腊拉丁语语法学中国文言文典籍小学3.什么是“小学”?分析字形的文字学、研究字音的音韵学、解释字义的训诂学,被视为经学的附庸,统称“小学"。
4.语言学是(19)世纪成为独立的学科的,其标志是(历史语言学)。
第一章语言的功能1.语言的功能是多方面,从宽泛的意义上讲,大致都可归入语言的()功能和()功能两个方面。
2.语言的社会功能包括(信息传递功能)和(人际交往功能)。
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1.什么是符号?符号的特点是什么?符号是一个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约定用来表示某种意义的记号、标记。
甲能代表乙或指称乙,甲就有条件成为乙的符号。
(1)符号的形式和意义是不可分离的,二者的结合才构成符号,没有无意义的符号形式.(2)符号的形式和意义是一般性的。
(3)符号的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本质上的、自然属性上的必然联系。
2.为什么说语言具有符号性?1)语言包含形式和内容两方面。
“音“是语言符号的物质表现形式,“义”是语言符号的内容。
2)音义的不可分离性.语言中的语素、词、短语、句子等均有意义,也均有发音。
3)形式指示意义的一般性。
4)形式和意义结合的任意性。
3.如何理解语言符号的任意性?4方面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指的是,作为符号系统的成员,单个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自然属性上的必然联系,只有社会约定的关系。
1)同一意义,在不同语言中的语音形式不同.举例略。
2)同一意义,在同一语言不同历史时期的语音形式不同。
举例略。
语言符号在形成初始,音与义的结合是不可论证的,在社会交际过程中自然形成。
但一旦形成,全体成员必须遵守,任何人都无权擅自改动。
也即初始的任意性,使用的强制性。
4.什么是语言符号的线条性?语言符号在使用中以符号序列的形式出现,符号只能一个跟着一个依次出现,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不能在空间的面上铺开.5.(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言系统中最基本、最根本的结构关系。
河北师范大学精品课程古代汉语教案1
河北师范大学精品课程古代汉语教案1古代汉语教案郑振峰河北师范大学2000.9目录导言第一章汉字第一节汉字形体的演变第二节汉字的形体结构----六书第三节因形求义第四节古书的用字第二章词汇第一节古今汉语词汇的异同第二节古代汉语的多义词第三节古代汉语的同义关系第四节古代汉语词的同源关系第三章音韵第一节中古音的声韵调第二节上古音的声韵调第三节上古字音相母相近的判定第四章语法(一)第一节词类活用第二节古代汉语的判断句第三节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第四节语序第五节双宾语第五章语法第六节代词第七节副词第八节介词第九节连词第十节语气词第六章古书阅读常识第一节古书的注释第二节古书的特殊表达式第三节工具书的使用导言一、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是古代汉族人所使用的语言。
因为口头语言无法超时间、空间的限制,所以,我们现在所说的古代汉语,都是指被记录下来的书面语,也就是古代文献语言。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有源与流的关系,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发展变化而来的,因此,现代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诸方面,都与古代汉语有着密切的关联。
一般说来,现代汉语是指1919年“四五”运动以后所形成的、汉民族通用的、口语与书面基本一致的语言。
但是,并不是1919年以前的汉语都是我们这部书里怕要教学的古代汉语。
一般认为,古代汉语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如《诗》、《书》、《礼》、《春秋》、《老子》、《论语》、《荀子》等所使用的,以及后来历代作者仿古伤口中所使用的语言,如两汉诗文歌赋、唐宋散文等;一是自魏晋以来逐渐形成的口语实录,如《世说新语》、唐代变文、禅宗语录,直到元明清的白话小说。
这种语言的词汇、语法与现代汉语接近。
前一种,我们称作文言,后一种,我们称作古白话。
高等院校古代汉语课学习和研究的对象,是文文而不包括古白话。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用文言记录的典章制度及史料,用文言撰写的文学作品,多到不可计数。
《现代汉语通论》(邵敬敏)笔记
第三章词汇第一节现代汉语词汇概述1.词和语素重点见教材第113-114页1.1.词,是指一定的语音形式跟一定的词汇意义相结合,并且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
第一,词的语音形式是固定的,声韵调固定不变,内部结合紧密,不允许出现停顿。
第二,词都有跟语音形式相匹配的完整而明确的意义。
第三,它还表现出一定的语法功能,可以跟别的词语自由组合。
第四,在前三个前提下,它还应该是最小的语言单位,这一方面跟短语区别开来,另一方面又跟语素区别开来。
1.2.语素是音义相结合的最小的语言单位。
2.语素和音节、汉字的关系见教材第114页(1)同一个汉字可以代表不同的语素字形同,读音异字形、读音同,词形异字形、读音、词形同,意义异(2)一个语素可以有两个以上的音节连绵词口语词音译词(3)一个汉字在不同场合有时是语素,有时不是语素3.确定语素的方法——“同形替代法”重点见教材第114-115页4.语素的类别重点见教材第115页单音节语素和多音节语素自由语素和粘着语素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定位语素和不定位语素5.词和语素的区分重点见教材第115页语素的意义不太明确,也不太稳定。
语素不能独立运用。
6.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重点见教材第115-116页(1)语素以单音节为主,词则以多音节为主(2)词语有明显的双音化趋势a.汉语词语双音化的主要原因第一,汉语的音节数目有限,双音节有助于避免大量的同音词的出现。
第二,单音节词往往是多义词,双音节词就使词义的表达更为细腻、精确,涉及的范围也更为广阔、深入。
b.汉语词语双音化的主要途径以一个单音节语素为主,在前面或者后面加上一个辅助性的相关成分单音节语素的前后添加没有意义的附加成分意义相同或者相近的单音节语素联合起来使用三音节的此省略其中一个音节四音节以及四音节以上的词采用缩略法(3)合成词的内部构造跟短语的构造大体一致第二节构词法(重点)1.定义:用语素构成词的方法2.类型:(1)单纯词:一个语素构成(2)合成词: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构成A.重叠词B.派生词(3)复合词:词根和词根构成的词A.联合式B.偏正式C.述宾式D.述补式E.主谓式F.量补式第三节词汇基本系统1.词汇的基本单位:词2.词汇基本系统:(1)依靠形式特征而形成的系统:同音词与同形词(2)依靠意义特征而形成的系统:单义词语多义词,上下位词与类义词,同义词与反义词第四节词汇的来源系统1.行业语的泛化见教材第138页1.1.行业词语泛化的特点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专门词语,它们有特定的表义内容和使用范围。
古代汉语词类的活用
第四章、语法(五)词类的活用(六)古代汉语的词序(七)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八)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九)副词(十)代词(十一)介词、连词(十二)语气词和词头、词尾参考书目: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年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语文出版社2003年马建忠《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2004年李佐丰《古代汉语语法学》商务印书馆2004年杨伯峻《古汉语虚词》中华书局吕叔湘《文言虚词》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何乐士等《古代汉语虚词通释》北京出版社1985年第一节、词类的活用预备知识:词类划分第一节、词类的活用预备知识:词类划分词有定类;类有定职。
实词划分图示:名词动词形容词古代汉语数词现代汉语量词代词副词一、“词类活用”的概念在古代汉语里,如果某个词在句中临时改变了语法功能或意义,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或意义,就叫做“词类活用”。
《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左传》:“从左右,皆肘之。
”《公羊传》:“手剑而叱之。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的重要语法现象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1、“活用”与“兼类”的区别《左传》:“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左传·宣公二年》:“弃君之命。
”命知《陈胜起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
”兼类:固有、固定、经常活用:非固有、临时、偶然2、古汉语词类活用较多的原因以静表动修辞原因衣穿《诗·行露》:“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
”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
”徐宏祖《游天都》:“一庵翼然,为文殊院。
”《庄子·盗跖》:“织而衣。
”二、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某些词作谓语时其意义是使令性的。
这类谓语与宾语的关系是:在主语的作用下,谓语使宾语施行谓语所代表的动作、具有谓语所代表的性状、成为(或具有)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等。
《史记·项羽本纪》:“项伯杀人,臣活之。
第四章 语法(语序、判断句、被动句)
二、宾语前置 把宾语提到动词谓语或介词的前面,叫做宾语前置。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1.动词宾语前置 例:(1)吾谁欺?欺天乎? (2)曰:“奚冠?”曰:“冠素。” (3)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古代汉语中的疑问代词主要有:谁、何、胡、奚、安、恶、
孰、焉。
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例外情况:
“是”还常用在句中作“指示代词”。 例:(1)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2)是鸟也海运将徙于南冥。 (3)今子食我,是逆天帝之命。 (4)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是”在古汉语判断句中作主语,复指上文出现的内容。
三、判断句的活用
句子采用判断句的形式,但在语义上不表达判断的内容,
我们称之为“判断句的活用”。
例:(1)子张曰:“子夏云何?”
(2)荀息谓何?
谓语动词前有助动词,疑问代词作宾语常置于助动 词之前。
例:(1)《吕氏春秋》:“公谁欲相?” (2)《左传》:“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2.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前置 例:(1)学恶乎始?恶乎终?
(2)胡为至今不朝也?
(3)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
2.否定句中,有否定词“不”、“莫”、“未”、 “毋”,代词作宾语前置。 例:(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主语 C.状语 D.定语
练习: 一、选择题 3.下列各句中的“非”字不是用于判断句的是( ABD ) A.管仲非仁者与? B.是非君子之言也。
C.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D.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练习:
二、说明下列句子中的“是”字的词性及在句子中的意义。 1.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2.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3.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古代汉语--第四章 语法上句式
古代漢語語法〔上〕句式
第一節 判斷句 第二節被動句 第三節 語序 一、賓語前置 二、定語後置 三、與數量表達相關的語序問題
古代漢語的判斷句
一、判斷句:斷定主語和謂語是同一事物或同 一類別的句子.
二、古代漢語判斷句的特點: 古代漢語判斷句的謂語通常由名詞或名詞性結
構充當.現代漢語的判斷句一般由判斷詞"是" 構成, 古代漢語沒有判斷詞. 三、古代漢語判斷句的主要類型
古漢語判斷句的形式
❖ 1.主語+謂語+也 ❖ 制,嚴邑也.《鄭伯克段于鄢》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傳·齊桓公伐楚》 ❖ 張騫,漢中人也.《漢書·張騫傳》 ❖ 2.主語+者+謂語+也 ❖ 陳勝者,陽城人也.《史記·陳涉世家》南冥者,天池也.《莊子·逍遙遊》 ❖ 3.主語+者+謂語 ❖ 兵者,不祥之器.《老子》陳軫者,遊說之士.《史記·張儀列傳》 ❖ 虎者,戾蟲.《戰國策·秦策二》 ❖ 4.主語+謂語 ❖ 夫魯,齊晉之唇.《左傳·哀公八年》荀卿,趙人.《史記·孟軻荀卿列傳》 ❖ 是炎帝之少女.《精衛填海》 ❖ 5.主語+副詞+謂語+也 ❖ 此誠危機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 6.主語+副詞+謂語 ❖ 身非木石.《報任安書》 ❖ 7.主語+爲+謂語 ❖ 余爲伯倏,余而祖也.《左傳·宣公三年》
一、賓語前置
丁、有時爲强調賓語,沒有以上前置條件,也可直接將賓語移至 謂語中心語前,人們稱之爲"無標志的賓語前置".如
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左傳·齊桓公伐楚》 將子無怒,秋以爲期.《詩經·衛風·氓》 赫赫師尹,民具爾瞻.《詩經·小雅·節南山》爾瞻:瞻爾,看你. 王祭不共,無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 《齊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本课程在二年级开设一年,教学总时数为105课时(共上课35周,每周3课时)。
其中文选占48课时(可略有增减),6课时为机动掌握。
以下是通论部分的内容、要点和时间安排。
绪论:(共2课时)一.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相对与现代汉语的;古代汉语的两种书面语言——文言和古白话;《古代汉语》的教学重点是文言。
二.《古代汉语》的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1.性质:基础课、工具课、专业课。
2.目的:提高阅读文言作品能力;胜任中学文言文的教学工作;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3.教学内容:文选、通论、常用词。
三.《古代汉语》的教学原则:理论联系实际。
实行几个结合。
四.其他具体要求及说明:学习方法,学习时间,作业,考核,参考书等第一章工具书(共6课时)本章教育目的、要求:了解古汉语工具书的大致类别、编排体例、检字方法和部分重要工具书,能熟练掌握使用1—2部大型工具书。
一.工具书在古汉语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二.字典、辞书:1.字典中汉字的编排方式按音序排列、按部首笔画排列、按号码排列。
2.常用字典、辞书简介:《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新华字典》、《现代汉语字典》、《辞海》、《辞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联绵字典》、《辞通》。
3.古汉语字词专著简介:(1)《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注》、《说文通训定声》、《说文解字诂林》。
(2)《而雅》、《而雅义疏》、《广雅疏证》、《广雅诂林》。
、(3)《经籍纂诂》(4)《广韵》、《广韵声系》(5)《助字辨略》、《经传释词》、《词诠》、《古书虚字集释》(6)《诗词曲语辞汇释》第二章文字(共10课时)本章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六书”理论,掌握汉字结构知识,能通过字形分析了解字的本义:弄懂六书假借字,通假字,古今字,异形字,繁简字等概念,并能进行具体分析。
一.汉字的特点:表意系统的文字;每个字都是形、音、义的统一体。
二.“六书”原理:1,“六书“的提出及次第2,许慎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阐述。
代词
2、贱称,贬称
贱妾守空房《孔雀东南飞》
老妇恃辇而行《触龙说赵太后》 孤意已决《赤壁之战》 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齐桓公
伐楚》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
二、尊称:代替第二人称。 1、称字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美称:子、吾子、夫子、先生、丈
孰与 (1)和谁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 (2)表示比较。“哪一个更”的意思。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与君少长?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2、指事物——何、胡、曷、奚——状、宾——为什么、 怎么(状)、什么(宾)、“何”还可作定、谓。 “胡”、“曷”、“奚”经常作状语,有时是和介词结 合后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时间或处所等。
書辭宜答,會東從上來,又迫賤事,相見日
淺,卒卒無須臾之間得竭指意。今少卿抱不 測之罪,涉旬月,迫季冬,僕又薄從上雍, 恐卒然不可為諱。是僕終已不得舒憤懣以曉 左右,則長逝者魂魄私恨無窮。請略陳固陋 。闕然久不報,幸勿為過。
名与字
同义:曾巩,字子固
宰予,字子我 张衡,字平子 褚遂良,字登善 相反:朱熹,字元晦 韩愈,字退之
3、旁指代词——所谓旁指,是指代一定范围 之外的事物,很象现代汉语的“旁”、“别” 的。“他、它、佗”不是第三人称代词,是旁 指代词。可译为“别的”、“其他的”、“别 的人”、“别的事”。 如:王顾左右而言他。(别的事) 制,岩邑也,佗邑唯命。《郑伯克段于鄢》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
(三)疑问代词——疑问代词是代替未知的或所
问的人、事物、处所的词。
1、指人——谁、孰——主、宾、定、谓——谁、哪一 个(“孰”一般只作主语,不作宾语。) “谁”主要用于一般问句。 “孰”除了指人外,还可以用来指物,另外常用在 选择问句里,“孰”还经常和介词“与”连用,构成固 定组合“孰与”。 如:礼与食孰重? 画孰最为难者?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语法讲义:第四章 句子成分
第四章句子成分一.句子成分的性质(一)配对性句子结构中的直接构成成分,往往是两两相对的,是同现的,相互依存的,这就是句子成分的配对性。
句子成分的配对性通常体现在,具有直接关系的句子成分之间往往是对应关系:句子成分配对性的特点是:具有配对关系的句子成分之间是同现的,相互依存的,离开了一方,另外一方也就无所谓存在了。
这一点,在前边的“语法概说”中,已经有所表述,这里不再讨论。
(二)应对性句子成分的应对性,指的是某些句子成分之间可以互易位置,而句子的意思基本不变。
汉语句子成分应对性通常体现在以下几种情况。
1.主—宾应对:主语、宾语互换位置而句子的意思基本不变。
如:①三个人坐一条凳子。
→一条凳子坐三个人。
②西昌通火车了。
→火车通西昌了。
③自古英雄出少年。
→自古少年出英雄。
2.定—中应对:句子中的定语和中心语互换位置而句子的意思基本不变。
如:①水汪汪的眼睛。
→眼睛水汪汪的。
②朵朵白云,阵阵春风。
→白云朵朵,春风阵阵。
3.状—中应对:句子中状语和中心语互换位置而句子的意思基本不变:①你错写了几个字。
→你写错了几个字。
②四周出奇地肃静。
→四周肃静得出奇。
③车子很慢很慢地开着。
→车子开得很慢很慢。
4.主—谓应对:句子中的主语、谓语互换位置而句子的基本意思不变。
如:①一斤白菜三元钱。
→三元钱一斤白菜。
②一张死契六十块大洋。
→六十块大洋一张死契。
上述各种应对关系的事实都是存在的,语法研究要做的是:进一步找到上述各种易位的条件二.主语、谓语(一)主语的语法构成总体上说,可以充当汉语主语的语言成分很多。
在汉语的词类中,除了副词、叹词和各种虚词之外,其他各类实词和词组都可以充当主语。
就此而言,汉语的“主语”似乎是比较讲究“民主”的——汉语的主语不是“名词性成分”的专利。
从具体情况来看,汉语主语通常由以下各种成分来充当。
1.名词性成分充当主语。
这是汉语最为常见的主语构成形式。
如:①他松了一口气。
②小王走了。
③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
语言学纲要指导书课后练习题
《语言学纲要》学习指导书课后练习题填空、判断、选择题参考答案导言一、填空1.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是中国、印度和希腊‐罗马。
2.语言学是19世纪成为独立学科的,其标志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出现。
3.现代语言学的标志性著作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
4.语言交际过程可分为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五个阶段。
5.印度最早的经典所使用的语言是梵语。
6.文字、音韵、训诂是中国“小学”的主要内容。
二、判断正误1.语文学主要是研究古代的口语和书面语。
(×)2.语言有自身结构的独立性,与系统之外的社会环境没有关系。
(×)3.理论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一般规律的,不受具体语言研究影响。
(×)4.语言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是语言研究的根本问题。
(√)第一章语言的功能一、填空1.语言的功能包括(社会)功能和(思维)功能。
2.语言的社会功能包括(信息传递)功能和(人际互动)功能。
3.在各种信息传递形式中,(语言)是第一性的、最基本的手段。
4.人的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语言功能及计数、推理能力等由(左)半球掌管,音乐感知、立体图形识别等能力由(右)半球制约。
5.儿童语言习得一般经过(独词句)阶段和(双词句)阶段,这是儿童学话的关键两步。
二、判断正误1.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再编码形式。
(对)2.当说话者陈述一个客观事实时,话语中不具有主观性。
(错)3.书刊上的话语不具有人际互动功能。
(错)4.抽象思维要以语言为形式依托。
(对)5.布洛卡区在大脑的右半球前部。
(错)6.聋哑人不会说话,所以不具有抽象思维的能力。
(错)7.不同语言结构的差异体现出思维方式的不同。
(对)8.汉语名词没有数的变化,所以汉语没有区别单数和多数的概念。
(错)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一、填空1.说出的话语句子是无限的,但无限多的句子都是由有限的(词汇材料)和(造句规则)组装起来的。
2.符号包含(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分离。
古代汉语(下)
古汉语实词多兼类,多活用的特点,给 古文阅读者提出了辨析词性的问题。判断具 体词性有个基本原则——根据词在语言环境 中表现出来的语法功能来判断词性。 所谓语法功能,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是看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句子成分,即 看词的句法功能;其二是看词与其他词的结 合情况,即词的搭配功能。
我们在具体学习过程中,重点分析词类 活用现象及其语法特点、词义变化的规律。
某种状态或动作特征,去描绘谓语动词所表
示的动作行为,多带有比喻的意义,含有
“像……一样”或“跟……似的”意义。例
如:
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过秦论》)
句中“席、包、囊”分别作动词“卷、
举、括”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
“象席子一样,象包一样,象口袋一样”。
②有狼当道,人立而啼。(《中山狼传》)
名词状语表处所,实际上表达了一个介 宾短语的内容,均可译为“在……”或 “从……”。 ②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句话中的“廷”作“朝堂”讲,作动 词的“叱”的状语,表示“怒斥”的处所是 在秦朝的朝堂上。 5.方位名词作状语,一般表示趋向,可译为 “向(往、从)……”例如: ①而琮已降,备南走。(《赤壁之战》)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 项羽本 纪》) “兄”是名词,作“事”状语,表示“事” 的方法和态度。可译为“用待兄长的礼节去 对待他。” ②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孙子列传》)
4.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处所 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 变化的时间,翻译时译为“年年、月月、日 日”或“每年、每月、每日”,有进也可译 为“一天天”或“……比……”。 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日、月”均为时间名词,分别作动词 “削、割”的状语,表示“每天(天天)”、 “每月(月月)”都在“削弱”和“割让”。
004_713_语言综合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713] 考试科目名称:语言综合一、考试内容与要点语言学概论导论第一章语言的社会功能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和说话;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2.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离不开语言;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思维不能离开语言的实验根据;关于聋哑人的思维;思维能力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是各民族不同的;人类思维在机器中的再现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1.语言符号的性质和特点符号以及用符号来交际;符号应该具备的条件;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合乎线条性;2.语言符号的系统性语言的层级体系;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3.语言系统是人类特有的语言能力;语言是其他动物和人类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人类语言和所谓动物“语言“的根本区别第三章语音1.语音研究的诸方面语音的最小单位;音标;从哪些方面去研究语音2.音响语音四要素;音质的音响分析;研究音响的仪器3.发音发音器官;两类音素:元音和辅音;元音;辅音4.音位对立和互补;音位和音位变体;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5.音位的聚合区别特征;聚合群6.音位的组合音节;语流音变第四章语法1.语法和语法单位说话要符合规则;语法规则;语法单位2.组合规则语素组合成词的规则;词的组合的五种基本类型;语法结构的意义和形式组合的层次性;组合的递归性3.聚合规则词类;形态;语法范畴4.变换变换和句型;变换和句法同义;变换和句法多义5.语言的结构类型和普遍特征语言的语法结构类型;语法结构不能分优劣;语言的普遍特征第五章词义1.词汇和词义词和词汇;词的词汇意义;词义的概括性2.词义的聚合单义和多义;同义词;反义词3.词义的组合词语的搭配;词义和环境;“言内意外”第六章文字和书面语1.文字和语言文字的作用;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汉字和汉语2.文字的起源、发展和改革文字的起源;文字的发展;文字的改进和改革3.书面语口语和书面语;书面语的保守性和书面语的改革第七章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1.语言发展的原因和特点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语言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和语言的发展;语言发展的特点2.语言的分化语言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社会方言;地域方言;亲属语言和语言的谱系分类3.语言的统一语言随着社会的统一而统一;共同语;共同语的规范第八章语言的接触1.语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借词;结构规则的借用2.语言的融合语言系统的排挤和皆代;融合的原因;自愿融合和被迫融合;融合的过程3.语言接触的一些特征形式“洋泾浜”;混合语、国际辅助语第九章语言系统的发展1.语音的发展何以知道语音的发展;语音演变的规律性;语音对应关系和历史比较法2.语法的发展组合规则的发展;聚合规则的发展;语法发展中的类推作用3.词汇和词义的发展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词语的替换;词义的演变现代汉语第一章绪论1.“现代汉语”的含义及其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的特点;2.我国主要方言区的分布情况第二章语音1.语音的性质,即物理属性、生理属性、社会属性,其中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语音的四要素及其作用。
古注的体例和内容
古注的体例和内容
古注的体例主要有三种:传注体、义疏体和集解体。
传注体主要是解释先秦文献词句,起源于汉代。
义疏体是一种既解释经文又解释注文的注释体制,起源于南北朝。
集解体则是汇集众说的一种体例。
古注的内容大致包括解释字义、串讲文意、分析名读、校勘文字、阐述语法、说明修辞手段、诠解、考证古音古义、叙事考史、记述说川、发凡起例等。
此外,古注也有通释语义的专着,这类专着主要是对随文释义的注疏说的,其内容涉及专释语义、音义兼注、形音义合解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第四章语法(一)第一节第一节词类活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一般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份也往主有一定的分工.比如名词经常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
但是,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临昨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
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叫做词类活用。
例如,“手“是名词,通常作句子的主语、宾语或定语,这是古今一致的;但在“曹子手剑而从之”(《公羊传·庄公十三年》)这一特定的语言结构里,“手”却带上了宾语充当了句子的谓语,具有了动词的一般特点,执行了动词的基本职能,即由名词活用为动词。
词类活用跟词的兼类不同。
活用是临时的偶然的用法,活用后的词性不是词固有的语法属性。
而兼类是词本身固有的,一个词的各种兼类用法都是固定的,经常的,不是临时的,偶然的。
如“疾”作为一个兼类词,在“时操军众已有疾疫”(《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赤壁之战》)里是名词,当疾病讲;在“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史记·孙膑列传》)里是动词,当妒忌讲;在“疾雷不及掩耳”(《三国志·魏书牙帝纪》)中是形容词,作急速讲。
“疾”同时兼有名、动、形三种词性,不是临时运用的结果,是“疾”本身固有的经常存在的现象,不是偶然发生的现象,所以不是活用而是兼类。
古代汉语里的词类活用现象远比现代汉语多。
石汉语词类活用多见于实词,而且往往是其他类实词活用为动词。
下面就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数词作用动词,分别加以介绍。
为着讲课的方便,古代汉语里的名词充分状语和动词的使动用法虽不属于词类活用,我们也一并放在这里讲解。
一、一、名词用作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有活用为一般动词及用作使动、意动等三种情况。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具有跟原名词意义有着密切联系的动词的一般意义,如果带上宾语,它跟宾语的关系是一般的动宾关系。
例如:①晋灵公不君。
(《晋灵公不君》)[《晋灵公不君》是本书文选部分(另行出版)入选文阐所用标题,以下《城濮之战》、《鞍之战》等篇目情况相同。
]②顷公之嬖女人卢蒲就魁门焉。
(《鞍之战》)③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同②)④曹人尸诸城上。
(《城濮之战》)⑸巾车脂辖。
(《子产坏晋馆垣》)例①“君”原为名词,受副词“不”的修饰,故可知活用为动词,“君”是行君道的意思,“不君”的意思是“不行君道”。
例②“门”后有充当补语的兼词“焉”,活用为动词后的意思是“攻打城门”。
例③“肘”后有宾语“之”(代綦毋张),“肘之”是“用肘部撞碰”的意思。
例④“尸诸城上上”等于“尸之于城上”,“尸”后既有宾语,又有补语,“尸”是陈列尸体的意思。
例⑸“脂”的宾语是“辖”,“脂”是注入(或涂抹)油脂的意思,即今天口语中所说的给车轴等处膏( o)油。
方位名词也可以用作一般动词,表示主语向某个方位行动。
例如:①秦师遂东。
(《左传·僖公三十年》)②骋而左右,何也?(《左传·成公十六年》)③沛公乃(令韩王成留守阳翟,与良俱南,攻下宛,西入武关。
(《留侯世家》)④子房前!客有为我计桡楚权者。
(同⑻)例①“东”前有副词“遂”修饰它,例②“左右”通过“而”与动词“骋”构成词组,例③“南”受副词“俱”修饰,例④“前”有主语“子房”,所以这些例子中的方位名词都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用作使动,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如:①尔欲吴王我乎?(《左传·定公十年》)②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
(《孟子将朝王》)③君五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诸稽郢行成于吴》)④齐威王欲将孙膑。
(《孙子列传》)例①“吴王我”是说使我成为吴王那样的人。
例②“臣子”是说使伊尹为臣。
例③的“肉白骨”是说使白骨生肉。
例④的“将孙膑”是说使孙膑为将。
方位名词也可以用作使动,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按照这个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位行动。
例如:①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诗·小雅·斯干》)②必以萧同叔子为质,而使之封内尽东其亩。
(《左传·成公二年》)③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
(《庄辛谓楚襄王》)④故王不知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
(《史记·苏秦列传》)例①的“西南其户”是说使门户向着西或南。
例②的“东其亩”是说使田垄都东西走向。
例③是说使州侯居左,使夏侯居右。
例④“东苏子”是说使苏子到东方去。
名词用作意动,是主语主观上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是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如:①夫从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②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夫子加齐之卿相》)③涉曰:“尹君,何壹鱼肉涉也?”(《原涉传》)④故和氏之璧,随侯之珠,出於山渊之精,君之服之,顺祥以安宁,侯王宝之,为天下正。
(《说山训》)例①是说(国君)把她看作夫人,我可以不把她看作夫人吗?“夫人”是意动用法。
例②“外之”是看成外在的东西,“外”是意动用法。
③“鱼肉涉”是把原涉看成鱼肉,“鱼肉”是意动用法。
例④“宝之”是以和氏璧随侯珠为宝,“宝”是意动用法。
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在语法形式上没有区别,只有根据上下文意来分辨。
二者在语义表达上的根本不同在于:使动用法具有使令意义,是使宾语如何;意动用法是意念上的看法,表达的是认为、当作、看成的意思。
二、二、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也有用作一般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三种情况。
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具有跟原形容词意义有着密切关系的动词的一般意义,如果带上宾语,它跟宾语之间是一般的动配关系。
例如:①倾夺邻国,而雄诸侯。
(贾思勰《齐民要术序》)②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史记·信陵君列传》)③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诸葛亮《前出师表》)例①“雄”本是强有力的,杰出的意思,这里解作称雄,“雄诸侯”就是在诸侯间称雄。
例②“多客”就是有许我食客。
例③“远小人”就是远离小人。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①是以令吏人完各所馆,高其闬闳,厚其墙垣,以无忧客使。
(《子产坏晋馆垣》)②晋侯谓庆郑曰:“寇深矣,若之何?”对曰:“君实深之,可若何?”(《韩之战》)③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留侯世家》)④上求鱼,臣干谷。
(《说山训》)例①“高”“厚”是使动用法,是使其闬闳高,使其墙垣厚的意思。
例②“深之”是使寇深入(国土)。
例③“固项王意”是使项王的想法坚定,例④“干谷”是使河谷干涸。
有时用作使动的形容词可以不带宾语。
①①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荀子·天论》)②②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
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且小可大;大不可小也。
(《韩非子·说林下》)例①“贫”用作使动,是说使能作到强本工用者贫困。
使②“可大”“可小”是可以使之大,可以使之小的意思。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①①文帝繇系奇烃之,拜为中大夫。
(《张释之列传》)②②东海莫不贤知其母。
(《严延年传》)③③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
(《路温舒上汉宣帝书》)④④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
(《夫子加齐之卿相》)例①“奇释之”是说认为张释之异乎常人。
例②“贤知其母”是说认为其母贤惠,明智。
例③“羞文学”是说以从事文学为羞耻,“贱仁义之士”即认为仁义之士低贱,“贵治狱之吏”即认为治狱之吏高贵。
④“异”宾语没有出现,“不异”是说不感到奇怪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在语法形式上也没有区别,只能根据上下文意来体会。
例如:①①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
(《荀子·儒放》)②②甘其食,美其服。
(《老子·八十章》)③③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滕文公下》)④④故乌获轻千钧而重其身,非其身重于千钧,势不便也。
(《韩非子·观行》)⑤⑤君子之於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
(《孟子·梁惠王上》)⑥⑥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同上⑤)例①“美政”“美俗”讲的是儒家的行为。
由于儒家主张经世匡俗,所以“美”是使动用法,“美政”是使政治美好,即修明政治;“美俗”是使风俗美好,即匡正风俗。
则②讲的是老子的出世思想。
由于老庄主张因其自然,无为而治,所以“甘”“美”都用作意动。
例③“请轻之”指的是减轻赋税,所以“轻”是使动用法;例④的“轻”“重”讲的是乌获的主观感受,所以是意动用法,例⑤“远”是使动,例⑥“远”则是意动,也是由上下文义判定。
三、数词用作动词数词可以活用为一般动词,也可以用作使动。
例如:①①六王毕,四海一。
(杜牧《阿房宫赋》)②②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诗·秦风·黄鸟》)③③楚人恶君之二三其德也。
(《吕相绝秦》)④④“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孟子·梁惠王上》)⑤⑤崇仁义,省刑罚,通关梁,一远近。
(《路温舒上汉宣帝书》)⑥⑥藉令秦皇长世,易代以后,扶苏嗣之,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何有后世繁文饰礼之政乎?(章太炎《秦政记》)例①例①数词“一”活用为一般动词。
其他诸例中的“百”、“二三”“一”、“四”、“六”是使动用法。
“人百其身”,据郑玄注,是“说一身百死犹为之”;“二三其德”是说其人心反复无常;“四三皇”“六五帝”是说使三皇变成四个,使五帝变成六个,即出现第四个像三皇那样的人,出现第六像那五帝那样的人。
一、四、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是动词本身的一种特殊法,指的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
动词的使动用法并不改变动词本身的词性,但是使动宾之间的语义关系发生了变化,主谓之间的语义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因而使句子意义改变。
动词的使动用法最常见的不是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当不及物动词带上宾语时,发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不是主语而是宾语。
例如:①①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②②晋侯见郑伯,有加礼,厚其宴好而归之,乃筑诸侯之馆。
(《子产坏晋馆垣》)③③强弩半军许延寿请延年为长史,从军败西羌,还为涿郡太守。
(《严延年传》)④④狐毛设二旆而退之。
(《城濮之战》)⑤⑤郎中令善媿之。
(《龚遂传》)例①“亡郑”中使郑灭亡,例②“归之”是使郑伯归国,例③“败西羌”,即打败西羌,例④“退之”让二旆向后撤退,例⑤“媿人”是使人惭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