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与解题
中考历史的命题特点与解题思路
中考历史的命题特点与解题思路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中考来说也占据着一定的比重。
中考历史的命题特点与解题思路对于考生来说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探讨中考历史的命题特点,并提供一些解题思路供同学们参考。
中考历史的命题特点:1. 广度与深度结合:中考历史的命题范围广泛,涉及中国古代史、近代史以及世界历史等多个方面。
题目既会对历史事件进行综合性的考察,也会就某个具体事件进行深入分析。
2. 知识与能力结合:中考历史既注重考察学生的知识记忆能力,也注重考察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目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综合与思辨结合:中考历史的命题往往是综合性的,需要学生各个方面的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和判断。
同时,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并给出合理的解释和论证。
中考历史的解题思路:1. 强化知识记忆:中考历史的命题离不开对知识的掌握,因此,首先要通过记忆、理解等方法打牢基础。
学生们可以通过多次复习、背诵重点知识点,加深对历史事件、人物和时间的记忆,以便能够迅速准确地回答相关题目。
2. 理解和应用:中考历史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掌握了基础知识后,学生们应该通过进行历史事件的分类整理,掌握其发展脉络,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分析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3. 多角度思考:中考历史的命题往往需要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学生们在备考时可以通过查阅历史教科书、历史文献、历史资料等多种资源,对历史事件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分析,从而能够给出更全面、更准确的答案。
4. 提炼与总结: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学生们可以总结历年来的中考历史题目,归纳命题的特点和解题的思路。
对于重复出现的考点,可以将其重点记忆和理解,并总结解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以便在考试时能够迅速准确地解答相关题目。
总之,中考历史的命题特点与解题思路是考生备考的关键。
通过对知识的加强记忆、理解和应用,多角度的思考以及对历年试题的总结和分析,相信学生们能够在中考历史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小学数学命题与析题举例
小学数学题与解题举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题题目的构造至关重要,同时学生们的解题方法也是关键。
本文将讨论小学数学题的命题原则以及通过具体例题来展示解题步骤。
数学题的命题原则1.符合教学内容:数学题应该紧扣教学大纲,涵盖学生所学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问题简单明了:题目应该清晰明了,避免使用复杂的语言或术语,以确保学生可以准确理解问题。
3.延伸思考:一些题目可以设计成让学生有不同的思考角度和解题方法,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解题举例例题1:计算乘法题目:小明有3支铅笔盒,每支铅笔盒里有5支铅笔,共有多少支铅笔?解析:根据题目可知,小明有3支铅笔盒,每支铅笔盒里有5支铅笔,所以共有3 × 5 = 15支铅笔。
例题2:分析几何图形题目:如图所示,ABCD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如果AB的长度是6厘米,AD的长度是4厘米,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解析: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边乘以高度,即6 ×4 = 24平方厘米。
例题3:解决逻辑问题题目:班级里有20个学生,其中15个学生会弹钢琴,12个学生会弹吉他,那么至少有几个学生既会弹钢琴又会弹吉他?解析:根据题目可知,至少会弹一种乐器的学生是15 + 12 - 20 = 7个,所以既会弹钢琴又会弹吉他的学生至少有7个。
通过以上例题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到数学题不仅考察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命题者应该注重题目的设计,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对小学数学题的命题和解题有更深入的了解。
中考的命题特点与解题技巧
中考的命题特点与解题技巧中考是每位初中生都会经历的一次重要考试,掌握中考的命题特点和解题技巧对于取得好成绩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中考的命题特点,并分享一些解题技巧,帮助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一、中考的命题特点1. 重点覆盖基础知识:中考的命题偏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各科目会围绕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命题,考查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 综合考查能力:中考注重考查学生的全面能力,因此命题往往涉及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
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强调对题意的理解:中考题目通常都有一定的长度,学生需要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意,并根据题目要求进行解答。
命题者常通过设置干扰项来考察学生对题目的理解程度。
4. 增加实际应用题:中考为了培养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会增加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应用题。
这些题目既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解题技巧1. 熟悉考纲和教材:中考的命题基于考纲和教材内容,因此熟悉考纲和教材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基础。
注意重点、难点内容,加强学习和巩固,以便能够应对各类题目。
2. 仔细审题:中考题目通常较长,学生需要仔细审题,理解题意,明确题目要求。
可以在题目上划线标记关键信息,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答问题。
3. 注重实际应用:中考会出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应用题,解决这些题目需要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学生需要学会将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培养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
4. 做好知识点的总结与归纳:针对每个学科的知识点,学生可以进行总结与归纳,在复习中查漏补缺。
掌握知识的关键概念和要点,有助于解答各类题目。
5. 多做模拟题和真题:通过多做模拟题和真题,不仅能够熟悉中考的题型和命题风格,还能提高解题速度和应对各类问题的能力。
可以针对做错的题目和易错的知识点进行分析,查找解题的规律和方法。
三、总结中考作为初中阶段的重要考试,其命题特点决定了解题技巧的重要性。
数学命题技巧与解题思路解析
数学命题技巧与解题思路解析数学作为一门科学,无论在学术研究还是日常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解决数学问题,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巧,还需要灵活运用解题思路。
本文将从数学命题技巧和解题思路两个方面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应对数学问题。
一、数学命题技巧1. 抽象化思维:数学问题往往涉及抽象的概念和符号,因此抽象化思维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
在解题过程中,将问题中的具体情境转化为符号和数学语言,有助于简化问题和提炼关键信息。
2. 引入辅助线:在解决几何问题时,引入辅助线是一种常用的技巧。
通过画出与原图形相似或相等的辅助线,可以改变问题的形式,从而更容易找到解决方法。
3. 利用对称性:对称性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当遇到对称性的问题时,可以利用对称关系来简化问题,减少计算量。
例如,在解决关于对称图形的问题时,可以利用对称性将问题简化为只考虑部分图形的情况。
4. 利用递推关系:递推关系是数学中常见的一种关系。
通过找到数列或函数之间的递推关系,可以推导出问题的通项公式,从而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5. 利用数学性质:数学中存在许多基本的性质和定理,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这些性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例如,利用数的奇偶性、整除性、对数性质等,可以简化计算和推导过程。
二、解题思路解析1. 分析问题: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首先要对问题进行仔细分析。
理解问题的背景和要求,找出问题的关键信息,确定问题的解决思路。
2. 归纳总结:数学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通过归纳总结这些规律,可以为解决问题提供线索。
在解题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和总结,发现问题中的规律和特点。
3. 建立数学模型:将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一步。
通过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可以将问题形式化,从而更容易找到解决方法。
4. 分情况讨论:有些数学问题具有多种情况,通过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情况进行讨论,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
在分情况讨论时,要注意将所有可能的情况都考虑进去,避免遗漏。
解密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期末测的命题特点与解题思路
解密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期末测的命题特点与解题思路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培养作用。
期末测是对学生在一学期内所学知识的总结和检验,也是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依据之一。
本文将对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期末测的命题特点和解题思路进行解密,帮助学生更好地备考。
一、命题特点1.综合性: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期末测试卷的命题内容涵盖了本学期所学的各个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综合掌握能力。
试题类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涵盖了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思路。
2.实际性:试题中的内容紧密联系实际生活,融入了一些生活场景和问题,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的能力。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能够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层次性: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期末测试卷的命题布局有一定的层次性。
试题按照难易程度和知识点的不同,从易到难进行排列,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难度逐渐增加的试题有助于学生逐步提高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解题思路1.审题:在解答试题前,要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题目要求和条件。
特别要注意理解题目中的数学术语、符号和表达方式,确保对问题的理解准确无误。
在审题过程中,还要注意剔除干扰信息,聚焦于问题的核心。
2.灵活运用知识:根据问题要求,结合所学的数学知识,灵活运用相关概念、公式和定理。
对于选择题和填空题,要注意运用计算方法和推理能力,排除错误选项。
对于解答题,要理清思路,合理运用解题方法,进行证明或计算。
3.抓住关键:在解答复杂问题时,要抓住问题的关键点,通过剖析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对于长篇解答题,可以逐步分解问题,简化问题,减少解答的复杂性。
4.多角度思考:在解答问题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运用多种解决方法。
通过比较和分析不同的解题思路,选择最简捷、最有效的解题方法。
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矛盾命题解题方法
矛盾命题解题方法摘要:一、矛盾命题的概念与特点1.矛盾命题的定义2.矛盾命题的基本特点二、矛盾命题解题方法1.矛盾律的应用2.排中律的应用3.德摩根定律的应用4.分配律的应用三、矛盾命题解题技巧1.识别矛盾命题2.运用逻辑推理3.分析题干条件4.结合解题方法求解四、实例分析1.矛盾命题题目示例2.解题过程展示3.答案解析五、总结与提高1.总结矛盾命题解题方法2.提高解题能力的建议3.注意事项正文:矛盾命题解题方法在日常逻辑推理中,矛盾命题是一种常见的题型。
矛盾命题指的是两个命题中,必有一个为真,另一个为假。
针对这种题型,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矛盾命题的解题方法,希望能为大家在实际解题中提供帮助。
一、矛盾命题的概念与特点1.矛盾命题的定义矛盾命题是指两个命题之间存在矛盾关系,必有一真一假。
这种关系可以用符号“→”表示,读作“蕴含”。
2.矛盾命题的基本特点(1)互补性:两个矛盾命题之间,必有一个为真,一个为假。
(2)可推导性:如果一个命题为真,那么它的矛盾命题必为假;反之,如果一个命题为假,那么它的矛盾命题必为真。
二、矛盾命题解题方法1.矛盾律的应用矛盾律指的是,同一主体的两个矛盾命题不能同时为真,也不能同时为假。
根据这一定律,我们可以排除一些不可能成立的选项。
2.排中律的应用排中律指的是,一个命题与其矛盾命题之一必为真。
根据这一定律,我们可以通过判断其中一个命题的真假,推导出另一个命题的真假。
3.德摩根定律的应用德摩根定律是指,一个复合命题的否定与其矛盾命题的否定等价。
这一定律可以帮助我们简化问题,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矛盾命题判断。
4.分配律的应用分配律指的是,一个命题与另一个命题的合取(逻辑与),与其与另一个命题的析取(逻辑或)等价。
这一定律可以帮助我们在解题过程中,更好地分析命题之间的关系。
三、矛盾命题解题技巧1.识别矛盾命题在解题过程中,首先要识别出题目中的矛盾命题。
初中地理地理命题思维与解题方法
初中地理地理命题思维与解题方法地理是一门探讨地球上自然和人文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初中地理作为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阶段,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解题方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初中地理命题思维与解题方法的一些要点和技巧。
一、关注实际问题初中地理的命题往往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可以通过关注身边的环境和社会问题来培养地理思维。
例如,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可以通过分析城市规划、人口密度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地理因素来寻找解决方案。
因此,学生需要在学习地理的同时,密切关注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的问题,并学会从地理角度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
二、注重地理实践地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实地考察、地图解读和模拟实验等活动来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可以尝试利用地图、图表和实验数据等资料,进行分析和推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问题的背景和解决的方法。
三、多角度思考问题初中地理的命题常常涉及多个因素和多个视角,学生需要通过多角度思考问题,综合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和判断。
例如,在解决城市发展问题时,学生可以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和人口等诸多因素,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因此,学生需要培养多元思维和跨学科的综合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地理命题中的复杂问题。
四、运用地理方法初中地理的命题往往需要学生灵活运用地理方法,如图解分析、比较研究和推理判断等。
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地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掌握运用这些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巧。
例如,在解决一个地理现象的原因时,学生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情况,找出共同点和差异,以推断出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
因此,学生需要在学习地理过程中,注重方法的运用和实践训练,从而提高解题的能力。
五、培养综合素质初中地理的命题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和解题方法,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如观察力、思维逻辑和创新能力等。
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和分析问题,进行合理的推理和判断,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提出新颖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解题、说题、命题教师教学成长“三步曲”
解题、说题、命题:教师教学成长“三步曲”作者:游忠来源:《地理教育》2012年第06期教学成长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为教师的科研成长奠定基础。
研究教师的教学成长,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是开发人力资源的需要,是学生成长成材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试题”这样一个微观角度探讨教师教学成长的“三步曲”,即在解题中起步、在说题中发展、在命题中成熟。
1.解题——初任教师的立足之本解题是教师的一项基本教学能力。
解题因植根于教师日常的教学实践,对初任教师的教学实践能产生直接、有针对性的帮助。
但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解题却是一个最容易被忽视的基础环节。
大家都知道“熟能生巧”的道理,但是对于刚毕业的新教师来说,只做随堂教辅资料是不够的,至少还应该做一套除教辅以外的配套练习,这样更利于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才能使教师站上讲台面对所有学生时有底气。
教师自身知识层次、知识结构明显影响解题水平,教师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教师知识结构的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构建情况。
若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简单,在解题示范中就不能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求解问题;若教师缺乏知识结构中高层次的关于方法、策略的知识,就不能通过解题示范让学生掌握解决同类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虽然解题活动并非为初任教师成长而提出的专门要求,但通过解题能够为初任教师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知识层次提供难得的机会,又可为诊断、反思、改进实际的课堂教学提供素材。
因此每一位教师尤其是初任教师,都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立足之本——解题能力。
为此建议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关注知识结构胜于答案。
教师常根据学生所得的答案给学生打分,这种做法阻碍教师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
有时错误的方法、不完善的知识结构也会得到正确的答案。
教师只有通过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全面分析,并评价自身的知识结构,才有利于解题能力的提高。
(2)弥补知识结构的缺陷。
利用逻辑解题:命题与逆命题
利用逻辑解题:命题与逆命题逻辑是一种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解题过程中,我们可以应用逻辑原理来判断命题的真假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介绍命题、逆命题以及如何利用逻辑解题的方法。
一、命题命题是可以被判断为真或假的陈述句。
在逻辑中,命题被用来描述事实、观点或声明。
命题可以是简单的,也可以是复合的。
简单命题是不可再分的陈述句,而复合命题则由多个简单命题组成。
例如,以下是一些简单命题:1. 太阳是热的。
2. 1 + 1 = 2。
而以下是一些复合命题:1. 如果今天下雨,那么我会带伞。
2. 你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
命题可以用符号来表示。
通常,我们用大写字母P、Q、R等来表示命题,用字母p、q、r等来表示命题的真值。
二、逆命题逆命题是对原命题的否定,并对原命题中的原子命题进行否定。
逆命题的真值与原命题的真值可能不同。
例如,如果原命题是“如果今天下雨,那么我会带伞”,那么逆命题是“如果今天不下雨,那么我不会带伞”。
逆命题的判断可以通过对原命题中的原子命题进行否定而得到。
这种否定关系可以通过逻辑运算符“非”来表示。
三、利用逻辑解题方法在解题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逻辑原理来推导关于命题的信息。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逻辑解题方法:1. 判断命题真值:通过观察命题陈述中的事实、观点或声明,我们可以判断命题的真假。
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问题的条件和要求。
2. 利用命题的逆命题和否命题来推导信息:通过对命题的逆命题和否命题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些附加的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并找到解题的线索。
3. 联系多个命题:在一些复杂的问题中,我们可能需要联系多个命题来得到更全面的信息。
通过分析这些命题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推导出问题的解答。
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逻辑推理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同时,要善于发现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根据这些关系来进行推理。
结论逻辑是一种强大的解题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
命题特点和解题思路
填空题
要求考生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填写 出相应的物理量或表达式,考察对物 理知识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实验题
要求考生根据实验目的和步骤,分析 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考察实验 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物理命题的特点与趋势
突出基础知识 强调能力考查 结合实际情境 创新性和探究性
物理命题注重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如基本概念、 原理和公式等。
03
数学命题特点及解题思路
数学命题的分类与内容
选择题
给出一个或多个选项,要求考生选择正确答案。
填空题
要求考生在给定的空格中填入正确的数字、公 式或符号。
解答题
要求考生对某个数学问题进行详细的解答和证明。
数学命题的特点与趋势
01
综合性
数学命题往往涉及多个知识点, 要求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问题。
创新性
02
03
实用性
数学命题不断创新,引入新的概 念、方法和技巧,要求考生具备 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
数学命题注重实际应用,要求考 生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 活和工作中。
数学解题思路与方法
分析法
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分析,找出问题的本质和 关键,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综合法
将问题所涉及的各个知识点综合运用起来, 形成一个完整的解题方案。
化学命题的特点与趋势
01
突出基础知识
化学命题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 识的掌握程度,如元素周期表、化学键、化学反应等。来自03联系生活实际
化学命题越来越注重与生活实际 的联系,如环境保护、新能源等
社会热点问题。
02
强化实验能力
实验题在化学命题中的比重逐渐 增加,考查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实
命题特点和解题思路
提高解题能力的途径
掌握基础知识
练习解题技巧
扎实掌握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为解题提 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通过大量的练习和总结,掌握各种解题技 巧和方法,提高解题效率。
培养思维能力
学习他人经验
注重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 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解题质量。
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教训,不断优化自己的 解题思路和方法。
解题步骤
总结词
按照逻辑顺序展开解题过程
详细描述
在明确了解题方法和思路后,按照逻辑顺序展开解题过程。每一步都要清晰明确,注意 细节,确保每一步的推理和计算都是正确的。同时,要注意解题步骤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确保最终得出的答案是准确的。
03 命题趋势
命题内容的变化趋势
01
命题内容越来越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强调对基本概念、 原理和方法的深入理解。
命题形式
客观题
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等,要求考生根据所学知识做出正确的选择或填写。
主观题
包括简答题、论述题等,要求考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能够进行深入的 分析和论述。
命题难度
难度适中
命题难度适中,既不会过于简单,也 不会过于复杂,能够全面检验考生的 综合素质和学科能力。
区分度高
命题具有较高的区分度,能够有效地 区分不同水平的考生,为选拔优秀人 才提供科学的依据。
命题特点和解题思路
contents
目录
• 命题特点 • 解题思路 • 命题趋势 • 解题技巧 • 命题与解题的关联
01 命题特点
知识覆盖面
知识覆盖面广
命题范围广泛,涵盖了各个学科领域 的基础知识,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基 础和全面的知识体系。
知识点深度
完形填空题的解题技巧与命题趋势
完形填空题的解题技巧与命题趋势完形填空题是语文考试中常见的一种题型,要求考生在文章中根据上下文和语墅来填写适当的词语,从而完整地表达出作者的意思。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完形填空题的命题趋势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技巧和命题趋势两个方面来探讨完形填空题的解题方法,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这一题型。
解题技巧1. 理解上下文在解答完形填空题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理解上下文,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思想脉络。
只有深入了解文章的内容,才能更准确地填写空白处的词语,避免脱离上下文而选择无关的词语。
2. 掌握词性和语法在填写词语时,要注意词性和语法的搭配。
如果空白处需要填写一个名词,就不能填写动词或形容词。
另外,要注意主谓一致、时态一致等语法规则,确保所填词语与句子的结构相符。
3. 选项辨析完形填空题通常会给出若干个备选词语供选择,这就需要考生对每个选项进行细致的辨析。
要注意选项之间的词义差异和用法搭配,从而选出最符合上下文的词语来填空。
4. 上下文逻辑在填写词语时,要注重上下文的逻辑关系。
通常情况下,文章的逻辑关系是连贯的,所以填入的词语也应与上下文呼应,符合逻辑,使整个文章通顺自然。
命题趋势随着语文教育的改革,完形填空题的命题趋势也在发生变化。
在过去,完形填空题的命题以文学经典作品为主,考查学生对于古典诗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而如今,完形填空题的命题更趋向于现代文学作品和生活实践,考查学生对于现实生活和社会热点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命题中还会涉及到一些跨学科的知识,例如科学、历史、地理等领域的知识。
这就需要考生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储备和综合运用能力,不仅要对语文知识有所掌握,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综合素养。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完形填空题的解题技巧和命题趋势确实有着一定的变化。
从解题技巧来看,考生需要更注重对上下文的理解和把握,而不是仅仅依靠词语的填充。
而命题趋势的变化也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这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矛盾命题解题方法
矛盾命题解题方法在数理逻辑中,矛盾命题也称为不可满足命题,是一类无论如何取值都不可能为真的命题。
解题矛盾命题的方法一般有两种:直接证明法和间接证明法。
直接证明法是通过构建一个完整的证明过程来证明矛盾命题的不可满足性。
其基本步骤如下:1. 首先,假设矛盾命题为真,即假设矛盾命题的前提成立,然后通过一系列推理、推导来得出一个明显的矛盾结论。
2. 在推理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命题的逻辑结构和已知的前提条件来运用各种逻辑规则和推理法则,以及谬误检测原则,通过演绎推理进行推导。
3. 推导结束后,如果得出了一个明显的矛盾结论,则证明了矛盾命题是不可满足的。
例如,对于命题“如果今天下雨,则今天是晴天”,可以用直接证明法来证明其不可满足性。
我们假设今天下雨为真,则根据这个前提,可以得出一个明显的矛盾结论,即今天既下雨又是晴天,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原命题是不可满足的。
间接证明法是一种用反证法来证明矛盾命题不可满足性的方法。
其基本思路是:假设矛盾命题为真,然后通过推理和推导来得出一个矛盾结论,再通过反证法证明这个矛盾结论是错误的,从而证明了矛盾命题的不可满足性。
间接证明法的步骤如下:1. 首先,假设矛盾命题为真,即假设矛盾命题的前提成立。
2. 然后,通过一系列推理和推导得出一个矛盾结论。
3. 接下来,假设这个矛盾结论为真,并分析这个结论推导过程中的前提条件。
4. 最后,通过反证法证明这个矛盾结论是错误的,即证明矛盾结论的前提条件是不成立的。
例如,对于命题“如果今天早上下雨,那么今天一定是阴天”,可以使用间接证明法来证明其不可满足性。
我们假设今天早上下雨为真,然后推导得出一个矛盾结论,即今天一定是晴天。
然后,假设今天一定是晴天为真,分析这一结论的前提条件,即今天早上下雨。
最后,通过反证法证明今天早上下雨是错误的,即证明了命题的不可满足性。
总结起来,解题矛盾命题的方法一般有直接证明法和间接证明法。
直接证明法通过构建一个完整的证明过程来证明矛盾命题的不可满足性,而间接证明法则是通过假设矛盾命题为真,并通过推理和反证法来证明矛盾结论是错误的。
高考数学命题特点及解题方法研究
普洱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初稿)
论文(设计)主要内容(提纲):
引言
一、解析几何的概念及重要性
(一)解析几何的概念
(二)解析几何在高考中的重要性
二、高考解析几何考察的目的
(一)数学思维方式
(二)问题化繁为简
(三)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三、高考解析几何常用的解题思路
(一)数形结合
(二)化归与转化
(三)函数与方程
四、全国Ⅲ卷解析几何考察类型及解题方法(一)坐标系伸缩变换的应用
(二)抛物线的相关题目和证明
(三)圆锥曲线中点问题的证明和拓展(四)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五)圆锥曲线的定理及其应用
五、结论
备注:题目类别栏应填:应用研究、理论研究、艺术设计、程序软件开发、案例、调研报告、试验报告等。
本表可打印及续页。
多项对应题命题规则与解题技巧
多项对应题命题规则与解题技巧一、命题规律根据考研英语(二)最新大纲的要求,阅读理解Part B部分(即新型阅读)包含多项对应题和小标题对应题两种备选题型。
本模块重点讲解多项对应题。
该题型的命制方式是一篇长度为450-550词左右的文章,试题内容分为左右两栏,左侧一栏为5道题目,右侧一栏为7个选项。
要求考生在阅读后根据文章内容和左侧一栏中提供的信息从右侧一栏中的7个选项中选出对应的5项相关信息。
该题型不仅考查考生对文章结构及一致性的把握,还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快速查找重点信息的能力。
例如2012年的新题型,主要考查的是多个人物与其观点的对应。
考生首先需要迅速回文定位。
而同一个人物可能会出现在多个段落,但其观点是一致的。
例如其中第一个题目中Andrew Lansley就出现在了文章的第二段和第六段,这就要求考生能够从中提取出重点信息并且和选项进行准确匹配。
二、解题步骤多项对应题的解题步骤为:第一步,读选项,预知全文。
先读左栏的题干信息,右栏选项也可以读,但是以左栏为主,兼顾右栏内容。
抓住题干中的核心词,结合选项中的关键信息,推知全文的大致内容。
第二步,选择性的阅读文章。
重点是阅读文章的首段,并结合题干与选项的信息,得出文章主题。
因为不是所有的段落都会涉及到解题,所以无需通读全文。
第三步,匹配。
以左栏题干的关键词为线索回文定位,然后对比右栏的备选信息,从而得出答案。
考生在回文定位时需要注意,新题型的出题顺序不一定和文章段落的顺序是对应的,因此不能僵化地按照文中的顺序来做题,以免遗漏或者错看信息。
第四步,验证。
在做完所有题目后可以进行验证,方法是通过关键词返回原文,找到没有入选的两个备选项的出处,看是否有题干信息能与之匹配,否则为干扰项。
三、解题技巧在多项对应题的解题步骤中最重要的是第三步,进行匹配。
这个步骤决定了做题最终的结果。
在七选五题型的解题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多米诺效应,即做错一道题可能意味着做错两道、三道甚至更多。
高考完形填空命题规律与解题技巧
文中难以判断的题在下文中就有暗示或者明显的 提示;或许一个在前面不能解的题,在填出了另 一空后你就会豁然开朗。
3)复读全文,解决难题。借助已经补全的空 格,我们对全文有了更清楚的理解,可以集中解 决遗留的少数疑难问题。
4)利用规律,不留空格。我们知道,高考中 正确选项 A、B、C、D 的个数是均等的,几乎都 为 5 个。我们在做好有把握的题后,剩下的题哪 个字母的选项最少就选哪个字母,绝不留空。
场”。同现词之间有反义或相对关系,或者同类
互补关系等。如ill,hospital,doctor,nurse,
operation,medicine,patient等一类相互关联的 词语就有同时出现在一个语篇中的可能性。
探究二: 前后搭配类
完型填空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固定结构和固定 句式。这是考生就会用到习惯搭配和固定结构来 做题。
结构层次:firstly,secondly,thirdly;
逻辑关系:thus,therefore,so;
递进关系:besides,what's more,further;
转折关系:but,while,however,on
the
other hand等。
2014-2017年全国课标2,3卷高考完形
填空统计
25. A. policy
B. order
C. payment D. schedule
26. A. applying B. booking C. checking D. bargaining
27. A. use
B. borrow C. choose
D. buy
28. A. sacrifice B. express C. experience D. provide
高考数学命题点及答题技巧
高考数学命题点及答题技巧1、选择题高考数学试题中,选择题注重多个知识点的小型综合,渗透各种数学思想和方法,体现以考查三基为重点的导向,能否在选择题上获取高分,对高考数学成绩影响重大。
选择题主要考查基础知识的理解、基本技能的熟练、基本计算的准确、基本方法的运用、考虑问题的严谨、解题速度的快捷等方面。
解答选择题的基本策略是:要充分利用题设和选择支两方面提供的信息作出判断。
一般说来,能定性判断的,就不再使用复杂的定量计算;能使用特殊值判断的,就不必采用常规解法;能使用间接法解的,就不必采用直接解;对于明显可以否定的选择支应及早排除,以缩小选择的范围;对于具有多种解题思路的,宜选最简解法等。
解题时应仔细审题、深入分析、正确推演、谨防疏漏;初选后认真检验,确保准确。
从考试的角度来看,解选择题只要选对就行,至于用什么策略手段都是无关紧要的,所以人称可以不择手段。
但平时做题时要尽量弄清每一个选择支正确的理由与错误的原因。
另外,在解答一道选择题时,往往需要同时采用几种方法进行分析、推理,只有这样,才会在高考时充分利用题目自身提供的信息,化常规为特殊,避免小题大作,真正做到准确和快速。
总之,解答选择题既要看到各类常规题的解题思想原则上都可以指导选择题的解答,但更应该充分挖掘题目的个性,寻求简便解法,充分利用选择支的暗示作用,迅速地作出正确的选择。
这样不但可以迅速、准确地获取正确答案,还可以提高解题速度,为后续解题节省时间。
2、填空题填空题和选择题同属客观性试题,它们有许多共同特点:其形态短小精悍,考查目标集中,答案简短、明确、具体,不必填写解答过程,评分客观、公正、准确等等。
不过填空题和选择题也有质的区别。
首先,表现为填空题没有备选项。
因此,解答时既有不受诱误的干扰之好处,又有缺乏提示的帮助之不足,对考生独立思考和求解,在能力要求上会高一些,长期以来,填空题的答对率一直低于选择题的答对率,也许这就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命题与简易逻辑的解题规律
例 1 对 任 意 实 数 a 6 c给 出 下 列 命 题 : “ ,, ① o=b 是 ”
“
口 =b ” c c 的充 要 条 件 ; “ ② 0+5是 无 理 数 ” “ 是 。是 无 理 数 ”
) .
解析
设 方 程 , ) 0有 一 个 整 数 根 ‰ , o +b。 ( = 则 x= Z) 则 ,
也 可 看 作 两 类 三 角 形 的重 叠 , 复 合命 题. 即 ③ 要 注 意 区 分 逻 辑 学 上 命 题 的真 假 与 一 般 常 识 或 学 科
知 识 的 对 错 . , 逻 辑 学 上 讲 , 题 “ 程 + + 0的 如 从 命 方 3 2= 根 是 = ±1 和 “ ≥3 都 是 真 命 题 , 从 狭 义 的 、 体 的数 ” 5 ” 但 具 学知识上看它却是错误的.
这 是 真 命 题 . 此 命 题 之 证 明不 易 下 手 , 用 反 证 法 , 明其 ( 可 证 逆否 命 题 即原 命 题 的否 命 题 ) .
证 明 假 设 0+b< , 0 0 贝 。< 一6 b< 一 . , 0
。 .
2 .要 特 别 注 意命 题 的 否 定 与 否 命 题 的 区 别 . P表 示 若 命题 , 则 P叫 作 命 题 P 的 否 定 ; 果 原 命 题 是 “ P则 q 如 若 ” 的形 式 , 么 它 的否 定 是 “ 那 P且 q . 题 的 否 定 之 构 成 , ”命 利
毅。
解析
其 真 假 , 特别 注 意 特例 的情 形. 要 例 2 已知 函数 _ ) 在 (一 , ) 的 增 函数 , , 厂 是 ( 十 上 o 一 ) 一 ). 口 十 b” 6 R, E 有命 题“ n+ ≥0 则 , 0 + ( ) 若 b , ( ) 厂 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聂幼犁教授论历史命题解题艺术“红彩陶猪”的出笼2004年4月上旬,各大媒体相继报道了上海市青浦区发现了一处史前遗址,出土了被考古界誉为“上海第一人”的头骨、稻谷和红彩陶猪。
不久,这个材料就被用于当年6月份高考(上海)历史科的开卷第一题。
上海考生和教师对这道题作了较高的评价。
这道只有2分的选择题,命题者曾为此两易其稿。
从试题的设计上看,为了使考生“渐入佳境”,发挥自己最好的水平,第一道试题应当是全卷难度最低的,按照业内人士的说法,这是“热身”第一题。
命制一道容易的试题本身并不难,但命制一道有良好导向作用的低难度试题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2003年的第一道试题就曾经为了有良好的导向作用而作过重大修改。
原题是:●北京人的生活环境十分恶劣。
为了生存,他们创造的工具是A 木棒石器B 石器陶具C 木棒弓箭D 弓箭陶具把这道题放在第一题,无论从内容,还是从难度上看都是不错的,符合传统的做法,但命题者认为,在教与学的导向上还存在一定问题,因为它的考察目标是记忆水平,而且文字与课本比较接近,有可能鼓励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不符合课程改革“学以致用”,提高实践能力的方向。
经过讨论,修改如下:●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许多石片、石块,考古界认为有些是北京人创造的工具,最有力的依据是A 数量很大,约有十多万件B 出土集中,可能有意堆放C 形状多样,有些还有锋刃D 便于使用,留有打制痕迹经过修改的试题虽然保持了原试题的“题眼”,而且从情景到选项都取材于课本,但提问的角度有了明显的变化,将史实的判断改为问判断的依据,考察的目标变为理解证据证明力的能力,属于运用史学基本方法的能力,在教与学的导向上,鼓励的是懂得在阅读课文时,不仅知道课文的作者怎么说,而且深入理解作者为什么这么说的学生。
2004年的第一题的第一稿是:●当人类通过栽培植物养活自己时,便进入了农业文明时代。
考古工作者在江西万年仙人洞发现了距今约1万年的人工培育稻种,将我国进入农业文明的时代向前推进了A 1000年B 3000年C 5000年D 7000年这道试题的考察目标属重点知识——“半坡、河姆渡人的生产特征及其生活时代”在新材料、新情境中的运用,不仅引入了考古界的新成就,对考生来说,增加了新知识,而且在不提高难度的前提下,引入了课程改革的重要特征——文明史的概念,起到了在考试中开发课程的作用。
但是,命题者感到面对教学界死记硬背仍有较大市场的实际情况,其考察的目标仍属于记忆性应用,对时代记忆的导向似乎还不够理想,如果将三个错误选项错得再明显一点,改成“20000年、10000年、15000年”,虽然可以削弱这种导向,但不合情理。
如果能保持03年第一题的发展势头,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向“过程与方法”的方向推进,可能更为理想。
正在此时,各媒体报道了青浦的考古发现。
于是,决定利用这个新材料命制试题:●报载,2004年3月,青浦区“惊现上海第一人”,还出土一只几乎没有野猪特征的红彩猪形陶器,它A 反映了上海文化起源于畜牧B 有助于了解当地猪的驯化史C 显示了猪是沪上最早的家畜D 证明了青浦的先民崇尚红色与原试题相比较,经过修改的试题的“题眼”仍然是原始社会,并保持了原试题用新材料、新情境考察应用水平的目标,但被应用的已经不是具体的史实知识,而是思维方法——一个新发现的史实可以恰当或准确地说明或证明什么的能力。
A选项的主语和宾语都属于过度推论,“几乎没有野猪特征的红彩陶猪”并不能代表上海文化,发现一个陶猪,不能说明“起源于畜牧”。
C选项的宾语属于过度推论,“最早”是一个比较性的判断,没有其他材料作比较,就不能肯定“猪是沪上最早的家畜”。
D选项的宾语也属于不当推论,从一个案例中看到红色,不能说明“崇尚”红色。
B选项才是谨慎的、合逻辑的判断。
人工制品或艺术品是现实的反映,“没有野猪特征”,说明在现实中可能已经有了被驯化的家猪,通过此,“有助于了解”彼。
通过这样修改,应当说试题已经可以定型了,但问题是将它放在第一题,难度明显偏高,从试卷的整体上看,不符合试题难度从低到高的排列要求,为此命题者在保持试题材料、形式、考察目标的前提下“忍痛割爱”,再次作了降低难度的修改,一是将题干中解题的关键信息变为黑体,以引起考生的注意;二是对选项作了相同类型,但“正确”与“错误”特征更加外显的处理:●报载,2004年3月,青浦区“惊现上海第一人”,还出土一只几乎没有野猪特征的红彩猪形陶器,它A 说明了吴越文化起源于畜牧B 反映了该地区驯化猪的历史C 证实了上海曾经是陶瓷中心D 显示了青浦的先民只用红色A选项中的“吴越”比原来的“上海”地区更大;B选项用了考生可能更熟悉的句式;C 选项改为“证实了”“陶瓷中心”,使错误更明显;D选项将“崇尚”改为“只用”,使错误更为突出。
然而,从考试的结果看,虽然区分度较高(0.29),但难度并没有达到预想的结果,不是0.8以上,而是0.57,成了中等偏易的试题。
错误选项中,选A的考生占30%,选C的考生占12.1,选D的考生占0.7%,i这说明做错的考生,其错误类型集中在“主语和宾语”都有过度的倾向。
这个结果还可以从两方面来评价,一是相对于本次考试命题看,这道试题的难度还应当降低,或者把它位移到后面去;二是相对于教与学来看,应当加强理解论据证明力的适度性训练。
i本文数据引自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编《2004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年报》。
“端午节问题”的立意这次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提出了“过程与方法”。
这是因为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在知识的生成和建构过程中才能最有效地培养和孕育。
从考试测量的角度看,一个人的知识是否具有活力,所掌握的方法是否已经同化为自己的认知思路和策略,必须通过解决新情境中的新问题的过程,才能真实地折射出来。
我们先来看一道上海市新课程实验学校高一年级的历史选择题:●“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
历史用经济革命证明了这一点。
”恩格斯这个评价的基本视角是A.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践检验真理的观点B.阶级关系的特征和工人政党的成熟程度C.资产阶级的自我调节并实现了经济革命D.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尚无自己的理论体系上海市的新课程突出了人类文明史,努力体现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基础的进步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根本作用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
课本将这些思想方法蕴含在对历史事实的选择、编排和介绍中,既没有单独的理论化显示,也没有展示过恩格斯的这段话。
因此,对考生来说,就必须运用在课本中学到的思想方法去解决新情境中的新问题——对评价的再评价。
所以,我们说这道题的考察目标是以观察、评价历史的思想方法为核心的阅读、理解和评价能力。
它鼓励在理解课本所述史实的同时,深入理解作者思想方法的学生,其基本导向是必须读“透”课本和充分关注课本作者的史学方法论。
高考(上海)历史命题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针对不少教师比较重视自己的传授与结论是否与课本或“主流意识”相吻合,却忽视如何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的倾向,开始探索思维方法的考察。
以选择题为例,其典型的做法是抓住“三段论”这个最基本的思维形式命题,一直延续到2002年。
以下是02年高考(上海)历史第22题:●下列推理属于哪一种情况?大前提:我国古代社会是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共同组成的。
小前提:“金”是我国北方女真族建立的政权。
结论:金军南下客观上加快了社会的发展。
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结论错误B.大前提、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C.大前提错误,小前提、结论正确D.大前提、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这道试题利用了学生熟知的历史事实。
因此,解题的关键是对这些判断及其逻辑关系的确认。
另外,它还有一个优点是能通过分析考生的选择情况,了解选错的学生不同的思维特点。
但这种试题的形式比较刻板,有为命题而命题的感觉;用多了,有的教师和学生还想出了一种“分解判断法”,即“不要看它们的推理关系,只要分别确认其中每一个判断的正、误,然后与选项作比较”的办法。
这不仅使试题降低了测量上的有效性,而且,会使教与学脱离命题预计的正确导向。
为了进一步体现《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和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促进课程改革,2003年高考(上海)的选择题一方面引入了其他考察方法论的试题,如第一题,在“北京人遗址出土的许多石块是北京人创造的工具”的各种证据中,确认“最有力”的证据等;另一方面,对这类试题作了改进:●“伏尔泰是法国的启蒙思想家,所以伏尔泰也可能赞赏英国的君主立宪”。
这一推理最可靠的前提是,法国的启蒙思想家A 有少数抨击英国的君主立宪B 有少数赞赏英国的君主立宪C 一般都赞赏英国的君主立宪D 一般都抨击英国的君主立宪显然,如果是A或D,“伏尔泰是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就推不出“伏尔泰也可能赞赏英国的君主立宪”;如果是B,相比之下,“伏尔泰也可能赞赏英国的君主立宪”的结论就不会“最可靠”;只有D,才能使题干中的推论“最可靠”。
这样的试题,“强迫”考生必须思考其中的逻辑关系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
2004年,课程改革的大规模宣传、学习和讨论已四年之久,在“转变教与学的方式”的号召下,上海市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有了较大的发展。
为此,命题者适当加大了思维方法考察的力度,这在选择题中也有所体现。
除了第一道题“红彩陶猪”考察思维逻辑外,又对第二道选择题作了修改。
原来的试题是:●端午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纪念的是A 屈原B 张骞C 岳飞D 于谦这道题的灵感来自于当时媒体报道某国正在向联合国申请将端午节作为他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优点是在低难度的前提下,使试题贴近学生,深入时事、生活。
但这道试题的考察目标不甚理想,只须靠知识记忆或常识就能作出正确选择。
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如下:●就说明端午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而言,下列哪方面的依据应当最有说服力?A 古籍的记载B 屈原的作品C 政府的声明D 学者的解释修改后的试题既保留了原来的优点,又增加了全新的立意,把试题的考察目标变成了史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如何确认事实。
为了降低难度,解题的关键词按惯例用了黑体。
B、C、D三个选项还体现了学生可能发生的三种不同层次的思维错误。
端午节与屈原有关,但屈原生前不可能“预设”纪念自己的民间节日,并延续至今,其作品更不会为此提供证据;“政府的声明”固然有用,但其正确性还有赖于有效而可靠的史实依据,所以,不能说“最有说服力”;“学者的解释”有较大的证明力,然而,这种证明力的基础是什么呢?还取决于史料。
所以,比较这四个依据,“古籍的记载”“最有说服力”。
为了强调和引导学生树立关心和参与社会实践的意识,这道试题正式出台时,又将题干中的“说明”改为“论证”,把“依据”换成“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