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六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学案岳麓版必修2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6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专题6一、选择题1.(2020·天津南开区二模)许倬云在《历史大脉络》中谈道:“中国人以为繁荣安定的景观是田畴相接,庄稼丰茂;中国的诗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很少有欧洲的牧野和山林。
”由此可以看出,影响中国人思想观念的主要因素是( )A.地理位置B.农耕经济C.生产技术D.统治政策解析:据材料“中国人以为繁荣安定的景观是田畴相接,庄稼丰茂;中国的诗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很少有欧洲的牧野和山林”,可知中国小农经济影响了中国人的繁荣安定观念和田园诗风,故选B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因此地理位置很少影响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排除A项;生产技术属于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一个方面,并不是影响中国人思想观念的主要因素,排除C项;中国古代重农抑商,可能会影响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但并不是主要因素,排除D项。
答案:B2.(2020·天一大联考)西周初年,边陲之地的诸侯国地广人稀。
经过春秋时期的开发,这些封国内的荒地被开垦,大型农田水利工程开始兴建,楚国修建芍陂渠,吴王修建伍堰河。
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B.南方水旱灾害较为严重C.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D.吴、楚经济实力较为强大解析:春秋时期,铁器开始使用,生产力提高,促进了荒地的开垦与水利工程建设,与材料中“荒地被开垦,大型农田水利工程开始兴建”相符,故选A项;材料中“边陲之地的诸侯国”不一定是南方,排除B项;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正式建立,与材料中“春秋时期”不符,排除C项;“水利工程开始兴建”不等于经济实力较为强大,排除D项。
答案:A3.(2020·四川德阳二模)下图是从战国到晚清时期的牛耕图。
据图可知,中国古代( ) A.精耕细作的生产观念B.民为邦本观念的传承C.重农政策的源远流长D.农耕技术的发展缓慢解析:根据从战国到晚清时期的牛耕图反映的信息可知,我国封建时代的耕作方式一直是铁犁牛耕,农耕技术没有明显的革新,发展缓慢,故选D项;精耕细作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图片没有反映精耕细作的生产观念,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农耕技术,与民本思想的传承无关,排除B项;牛耕图强调的是耕作方式的传承,不能说明农业政策源远流长,排除C 项。
精选-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6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9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件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解析 答案
-13-
命题规律 考题扫描
名师点评本题以古代的农业生产形式为切入点,深入考查对我国 古代农业发展的认识和理解,考查阅读和获取图片信息、调动和运 用知识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东汉王朝建立后,由于封建大 土地所有制的盛行、土地兼并的迅速发展和西汉末年的战乱等原 因,豪强地主建立了一个个封建地主田庄。地主田庄的内部,是自 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占有大片土地和山林川泽,种植粮食和各种 经济作物,还经营手工业、渔牧业等,通常采用田庄式的规模经营。 本题的干扰项为C项,土地公有制只有原始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才 有,阶级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只有土地国有 制和私有制两大类型,没有土地公有制的说法,从而可以排除C项。 本题考查了我国古代土地制度和农业生产制度的一个小细节,这提 醒我们在备考时注意对细节的把握。
2.从社会热点看,联系现实,结合“三农”问题等考查古代经济文明 的地位以及对当今农业政策的启示是当今高考的重要方向。
3.从预测角度看,要理清中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土地制度、经 济重心南移及相互关系,注意把握其发展过程中标志性的成就。重 点关注春秋战国、汉代、唐宋、明清时期经济领域的新变化及影 响。
-8-
劳作状态,故A项错误;此图片没有反映出耕作技术的进步,因此不能说明
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故B项错误;汉代没有土地公有制,实行的是封
A建.土个地体私农有户制的占生主产导劳的作土状地制态度,故C项错误;此图片反映出汉代豪强地主
B在.庄精园耕内细驱作使农农业民的集不体断生发产展的情形,故D项正确。
关闭
CD.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故C项错误;税收是政府行为,不可能为富商大贾所操纵,故D项错误。 关闭 B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题18古代中国的农业学案含解析
课题18 古代中国的农业一、耕作方式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用“火耕”手段拓荒营田,进行最基本的种植经营。
2.铁犁牛耕:(1)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铁犁牛耕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2)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前代,出现耧车、大镰等工具。
东汉时出现一牛挽犁,取代之前的耦犁。
(3)唐代出现曲辕犁,传统犁基本定型。
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精耕细作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形成期,隋唐宋辽金元时期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
二、土地制度1.演变过程:商周井田制——战国商鞅变法确定土地私有制——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
2.土地兼并:(1)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
(2)表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3)危害:造成地权和劳动者分离,导致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导致国家赋税收入减少。
对土地兼并问题的理解认识三、赋税徭役1.赋税:(1)表现:主要是田亩税、人头税。
另有杂税、附加税和临时性征收。
(2)影响: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的沉重负担。
2.徭役:(1)表现: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沉重无偿劳动。
(2)影响:导致大批劳动者长期离开土地,破坏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引发社会动乱。
两税法两税法: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户税,按土地交地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它的实行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
既扩大了税源,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
四、水利兴修1.战国: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和X国主持修建的X国渠。
2.两汉:关中“井渠”;王景成功治理黄河。
3.隋唐至明清:灌溉工具不断革新,陆续出现立井水车、高转筒车、水转翻车以及风力水车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考点23 古代中国的农业教案
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
A.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B.铁农具已经在全国范围使用
C.河北、辽宁地区成为当时经济最发达地区
D.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已经成熟
答案 A
解析 按照材料所述铁农具在全部农具中的比重,可以看出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的农具是铁农具,故A项正确;材料提供了“河北石家庄”“辽宁抚顺”两个北方的遗址,不能充分证明“全国”,故B项错误;因为缺少其他地区的对比数据,仅仅按照材料,不能判断“最发达”,故C项错误;唐朝曲辕犁的使用是铁犁牛耕成熟的标志,故D项错误。
6.(2015·扬州期末)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 )
时间
人口(人)
人均土地(亩/人)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
27 355 462
32.54
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
102 750 000
6.89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
208 095 796
3.56
A.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②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实际是国王所有,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③封建社会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种形式)。
(2)规律
①土地所有制是经济基础的核心内容,它决定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形式。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体现了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决定着封建制度的发展方向。
(2)特点:井田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公田”实际上由贵族占有;“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3)瓦解: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进行了税制改革,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点1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
5.生产方式
(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工具简陋。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
①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
确立。
②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
。封建(fēngjiàn)
③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自给。自足土地私有制 ④影响:积极: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在封(zì建社jǐ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适应
为沃野。③(魏国改革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牛犁并举,治田百亩,
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中华文明史》
【问题】 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第十四页,共36页。
【解答】 (1)明问题,找条件:本题问题有两个,一个是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一个是导 致该现象的原因,“原因”回答的依据既有材料又有所学知识。 (2)提信息,找关键: ①中时间为“西周”,当时主要农具是耒耜,一人最多能耕种十亩地。 ②中时间为“战国时期”,秦国使用水利灌溉之后,关中(Guānzhōng)成“沃野”。 ③中李悝是战国时期魏国改革家,表明当时使用“牛犁”之后,一家五口可种百亩地, 粮食产量也大为增加。 综上所述可知,材料反映的现象是战国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其原因与水利兴修、农 具改进及社会改革密切相关。 (3)联所学,找关联: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 力。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青农铜具,但很少使用,木制的耒耜、石锄、石犁仍是重要 (qīn
(3)铁犁牛耕
gtón
①春秋战国:开始使用 铁农g具)和牛耕,并逐渐推广。
②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又出现犁壁和耧车。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课件岳麓版
经济重 经历了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转移过程,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
心 格局不断变化
工商业 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经济结
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构 经济政 中国古代政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海 策 禁”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0源自9/5/23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11
thank you!
二、中国古代各时期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 1.客观环境 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 2.政治条件 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历代统 治者制定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土地政策、赋税政策。
3.科技条件 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颁布、外国先进 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经济恢复发展的科技条件。 4.国内外交流条件 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与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 重要条件。 5.群众条件 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四、明清时期,中国和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不同发展状况(中外关联)
中国
欧洲
总体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资本主义萌芽茁壮成长,并最 终整体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原 经济 自然经济的超常稳定性
因
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具有极大 的开放性和进取性
受“重农抑商”和“海禁”等 新兴资产阶级产生,采取了一 政治
政策的严重阻碍,发展非常缓慢 系列措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传 统 文 化 重 义 轻 利 ,“ 重 农 抑 原 商”等经济观念,使地主、商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 因 思想 高利贷者在其构成的三位一体 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 的剥削体系中,往往是互相转 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化,很少投资于手工业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单元提升课 精品
【考题例证1】 (2015· 课标全国Ⅱ,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
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பைடு நூலகம்之一是( A.坊市制度瓦解 C.农业技术进步 解析 B.土地集中加剧 D.海外贸易拓展 )
据所学可知:经济重心的南移是随着北方战乱较多,大批人口南迁,带去了
众多劳动力与先进的生产技术,进而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而形成的,故C项正 确。坊市制度瓦解、海外贸易拓展影响商业的发展,A、D两项错误;土地集中加剧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与地域性商人群体出现; 来的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
工商业市镇大量出现 特点 岸
没有突破农耕经济的范畴,没有进一步推动 促进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促进
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的产生 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力量的成长
由于专制制度的阻碍,工商业的发 已形成区域性贸易市场, 市场 范围 展仍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对外 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 贸易仍以官方贸易为主,官营手工 推动了经济结构和经营方 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国内市场比 式的转变,出现股份制、 较狭小 银行等经营现象
【知识点拨】 小农经济推动了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但是小农经济的分散
性、封闭性、保守性、脆弱性等弱点,导致人们具有“安土重迁”、不思进取的守
旧思想,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技术、手工业技术的创新发展,也阻碍了社会分工和 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明清时期不仅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而且阻 碍了中国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其残余思想仍是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的障碍之一。
不仅是在南方地区,且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B项错误。
答案 C
视角2
历史趋势——古代商业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知识点拨】 从春秋战国时期大商人的崛起到明清地域商人群体的兴起 (徽商与晋商),
2021届新高考历史复习学案:模块2第6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6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方面特点生产模式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模式,实行精耕细作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多种形式并存经济重心经历了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转移过程,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不断变化商业状况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经济结构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政府大多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客观环境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政治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
历代统治者制定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土地政策、赋税政策等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颁布、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经济恢复发展的科技条件内外交流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群众条件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1.古代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原因(1)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地位。
其规律为:农业发展→立民之欲→安定民生→稳固统治;或者:农业发展→治民→治国。
(2)农业是国家富强、实力雄厚的源泉,是国富力强的标志。
(3)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
(4)农业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
2.古代管理农业的机构中国古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对农业的管理,历代设立了一系列管理农业的机构:如东汉及其后的魏晋南北朝设“大司农”(或改称司农寺)、“少府”等。
在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中,户部即类似于今天的财政部和农业部,以后历经宋、元、明、清,户部一直作为管理财政和农政的重要机构而存留,其中元世祖还设立负责水利和农业的大司农司。
3.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上的主要特色古代王朝十分重视科技兴农,如西汉汉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推行“代田法”;东汉时推行“区田法”,从而基本解决了旱作地区农业生产中的春旱多风与春种的矛盾。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
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
联系: 首先,都是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的产物。 其次,中国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 并延续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结束。 再次,都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 综上所述: 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就有联系也有区 别,不能完全划等号的。只能在封建社会到半 殖民地半封建结束期间,两者出现了交集,可 以说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
井田制
• 1.形成于商代;鼎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 2.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特点:一切土地属于国王,国君把 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 同时要向国君交纳贡赋。庶民和奴隶在‚井田‛(又称 公田)里集体劳作 • 3实质:就是王田制,即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奴隶 制的土地国有制实质上也就是一种土地私有制了) • 4瓦解: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 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 国君缴纳赋税。 • 标志:鲁国实行‚初税亩‛(我国最早的税收制度 )
中国大运河(Grand Canal) 是中国东部平原上的伟大 工程,是中国古代汉族劳 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 水利建筑,为世界上最长 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 早、规模最大的运河。大 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 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 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 全长2700公里,,是中国 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至今大运河历史延续已 2500余年。2014年6月22日, 中国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 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 遗产名录
汉代 唐代
铁农具数量大大增加, 出现曲柄锄、大镰、 (西汉耦犁——东汉一牛挽犁) 镂车
铁犁牛耕(普及全国)
铁犁牛耕
曲辕犁
西汉耦犁(二牛抬扛)
一牛挽犁的犁耕,始于东汉,至今沿用……
构 造 变 化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六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学案岳麓版必修2
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呈现出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业、商业有所发展但受经济政策制约的特征。
可按以下四条线索进行整理。
线索1 古代农业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是其突出特征。
线索2 古代手工业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线索3 古代商业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过程。
线索4 古代的经济政策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二者均是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影响因素[考纲要求]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一、农业耕作工具的改进——从耒耜到曲辕犁1.夏、商和西周: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2.春秋战国:铁农具出现。
大约在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
3.西汉中期:人们发明了犁壁。
自此之后,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
4.唐代:在长江下游一带早已出现了曲辕犁。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二、农业耕作方式的进步——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主要耕作方式之一。
2.石器锄耕:商周时期,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出现少量青铜农具。
3.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借助铁农具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
三、农业经营方式1.千耦其耘:商周时期,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2.个体农耕(1)出现: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自耕农经济产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呈现出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业、商业有所发展但受经济政策制约的特征。
可按以下四条线索进行整理。
线索1 古代农业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是其突出特征。
线索2 古代手工业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线索3 古代商业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过程。
线索4 古代的经济政策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二者均是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影响因素[考纲要求]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一、农业耕作工具的改进——从耒耜到曲辕犁1.夏、商和西周: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2.春秋战国:铁农具出现。
大约在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
3.西汉中期:人们发明了犁壁。
自此之后,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
4.唐代:在长江下游一带早已出现了曲辕犁。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二、农业耕作方式的进步——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主要耕作方式之一。
2.石器锄耕:商周时期,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出现少量青铜农具。
3.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借助铁农具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
三、农业经营方式1.千耦其耘:商周时期,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2.个体农耕(1)出现: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自耕农经济产生。
(2)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评价:自耕农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但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使它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四、水利设施的兴修1.治理黄河: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
2.水利建设(1)春秋战国时期的芍陂、都江堰和郑国渠较为著名。
(2)西汉也陆续建成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3)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如西域地区的坎儿井。
3.灌溉工具:翻车、筒车等。
五、土地制度的变化1.奴隶社会:商周时期的井田制。
(1)性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内容:有“公田”和“私田”之分。
(3)瓦解:春秋时期开始瓦解,战国时期废除。
2.封建社会(1)封建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确立,主要有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等。
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两极分化更为激烈。
到明清时期,土地买卖成为广占田土的重要途径,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2)封建土地国有制:均田制。
原因是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485年,北魏颁布均田令,隋唐两朝沿用。
内容是按性别、年龄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
六、手工业成就1.冶金技术(1)青铜冶炼技术: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已相当成熟,青铜器主要供贵族使用,较少用于农业。
(2)钢铁冶炼技术:春秋时期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汉代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北宋时,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南宋末年,我国开始用焦炭冶铁,明朝流行开来。
2.纺织技术(1)地位: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
(2)发展历程3.制瓷技术:商代出现原始的瓷器;东汉出现青瓷;南北朝出现白瓷;唐朝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宋朝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元朝进入彩瓷生产时期;明清时期,制瓷工艺更加丰富多样,如粉彩。
七、手工业经营形态1.官营手工业:官府统一管理;规模大,分工细,水平最高;资金雄厚;产品不进入市场;明前期以前一直占据手工业主导地位。
2.私营手工业:春秋战国时期兴起,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明代中叶以后在诸多行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并产生雇佣劳动关系。
3.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为代表,作为农户的副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官营手工业及“匠户”的演变(1)西周:设工官管理,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管理,垄断经营。
(2)春秋战国:垄断地位被打破,形成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长期并存的局面。
(3)汉武帝时代起:煮盐、冶铁、冶铜、铸钱等高利润行业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
西汉政府在长安设立服务于皇室的东西织室、齐郡设“三服官”(负责制作衣服满足皇室需要)。
(4)唐代: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称作“匠户”,唐代出现工匠定期在官营手工业作坊内服役的制度。
中唐以后,役匠逐渐减少,雇匠增多。
(5)宋代:雇匠居多,实行薪酬制。
(6)元代:实行“匠籍制”,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由专门机构直接管理,不得脱籍改业;工匠世代相袭,承担官方的工役。
(7)明朝中期以后:将匠户制度改为轮班轮作,除分班定期服役外,其余时间可以自制成品进入市场销售,成为半自由的手工业者;实行“班匠银”(输钱代役)代替“匠役制”。
(8)清顺治二年(1645年):废除“匠籍制”,匠人获得自由身份。
(9)演变趋势:垄断地位→三家并存→日渐萎缩。
考点一小农经济的特点和影响因素1.小农经济的特点(1)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市场交换少。
(3)落后性:注重精耕细作,但容易催生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
(4)脆弱性:由于天灾人祸的影响,小农很容易破产。
(5)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2.影响小农经济成长的因素(1)有利因素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农具、牛耕的普及。
②农民自身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③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经济。
(2)不利因素①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受到沉重的封建剥削,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②历代封建王朝后期,随着统治的腐败,每遇灾荒瘟疫,小农经济都面临着破产的危险。
分析下面的史料,论证“精耕细作是古代中国农业的显著特点”这一结论。
史料古代中国农业科技成就(部分)论证:答案(1)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经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
(2)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
(3)改善农业环境: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
(4)总结农业生产经验,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生产经验。
1.小农经济的经营形态(20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元氏县志》发现问题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的特点。
命题角度小农经济的特点;小农经济在近代社会的历史地位。
2.美洲农作物传入中国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
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
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
“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发现问题美洲农作物传入中国受到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命题角度美洲农作物传入对明清经济的影响;清代的人口、环境问题与外来农作物的内在联系。
考点二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封建土地制度1.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1)原因:北方战乱频仍,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统治者为发展自身实力,重视发展经济;南方优越的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提供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
(2)过程①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②唐朝时期:安史之乱以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③南宋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由北方转移到南方。
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1)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盛行。
(2)广大农民只有少量土地甚至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3)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并周期性发展的根源。
(4)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代要求。
从材料中找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主要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井田制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
1.汉唐的灌溉水利事业汉代灌溉区分布示意图唐朝灌溉工程数量简表发现问题从汉到唐灌溉水利事业的发展,反映出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命题角度汉唐水利事业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南北方的社会环境与汉唐的农业经济。
2.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与租佃关系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
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通过产品的交换来满足自己的生产和消费。
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甘蔗、烟草、荔枝、龙眼乃至经济林木,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
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奴仆或雇工。
一般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
——上述材料选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发现问题材料反映出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
命题角度明清时期的乡村经济与市场的关系;明清时期的经济状况及发展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