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管理8大光荣错误
那些管理中看似光荣的错误
那些管理中看似光荣的错误犯错误很光荣吗?当然不。
但如果错误披上了崇高的外衣,错误的本质就会被掩盖,犯错者反而觉得很崇高,不禁洋洋自得。
这就是光荣的错误。
在日常的营销管理中,我们常常会犯以下这些光荣的错误:高标准,严要求“高标准”还要“严要求”,这难道不够崇高吗?但事实上,“高标准”的结果通常只能是“不要求”或“低要求”。
1984年,张瑞敏刚到海尔上任时,立即规定“不准随地大小便”。
这个标准真够低的,这也是当时管理混乱的现实。
但正是从“低标准,严要求”做起,海尔才达到了现在的“高标准,严要求”。
管理水平的提高,不在于标准有多高,而要于要求有多严。
“低标准,严要求”做到了,自然会进化到“中标准,严要求”乃至“高标准,严要求”。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老板讲这句话,一定很自豪,等着众人的赞誉。
然而,这句农业社会的用人观是不适合现代商业社会的。
现代人活动半径很大,人口流动频繁,社会身份变换速度快。
真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结果可能是无人可用,或只有亲信可用。
“用人要疑,疑人可用”才是现代社会的用人观,它通过制度、制衡、监督、控制,避免“好人”经不住诱惑而犯错误,让“坏人”找不到犯错的机会而成为“好人”。
“用人不疑”的往往是小老板——他身边只有几个人是“不疑”的,最终无人可用;奉行“疑人可用”的往往是大老板,因为“疑人可用”,所以人才很多。
左膀右臂、不可缺少的人你被称为上司的“左膀右臂”或“少不了的人”,通常意味着由于你过分杰出而掩盖了上司的无能和组织的缺陷。
二战时期美军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将军只要听到谁是“少不了的人”,一定会及时将其调离。
站在个人角度看,“少不了的人”确实是荣誉;而站在组织角度看,“少不了的人”恰恰反映了组织上存在问题。
调离“少不了的人”,就是为了避免个人弥补组织的缺陷,从而强化组织功能。
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人才真的很重要,为什么那么多从优秀企业挖来的人才最后一事无成,变成了“废才”?人才固然重要,但人才表演的舞台更重要。
管理者易犯八大错误
企业高层没有真正具备识人、用人的眼光与水平,常被动出现层人员频繁换届,尤其在一些民企中,老板与职业经理人之间始终存在无法深层次兼容的关键性意识形态与操守,由此造成日常意见分歧、操作方法和手段不同以及细节矛盾积累而产生潜移默化的渐深积怨和不可调和的矛盾。
双方分手后人走茶凉、反目成仇的例子并不少。
用人理念错误盲目追求心理平衡如今,职场中真正具备良好行业理念、职业道德操守和丰富经验的复合型优秀人才其实并不是很多。
不少职业经理人并非是“会说、会写、会做”德才兼备的三强良将;然而不少企业老板对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的准确考量时有偏差,特别是对高薪猎挖的人员,不乏完美标准要求者,其既然花了钱就应请最好的心理违背了“只选对的不选贵的”择人原则,与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需求脱节,从而导致越用越尴尬。
霸权主义一流的高层管理者只做3件事:识人、用人、赏罚分明。
然而很多企业高层善长“一把抓”、善搞“一言堂”,官僚作风严重,玩弄权术权威,服务型管理氛围被独裁取代,崇尚绝对服从,否则“顺昌逆亡”。
“刷牙之后讲文明”企业高层自主意识形态与行为随意性较大者大有人在,以个人好恶与脾气禀性影响整个经营管理走向的不在少数。
“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现象也常出现在这类人中。
家族企业瓶颈无法突破企业内部特权人员众多,人情化大于规范化,企业内部体制的破坏者常常先出现在这类具有特殊身份关系的人中,他们并不能主动自觉地以身作则遵守企业法规,“一颗老鼠屎坏一锅汤”的无奈尴尬情形屡屡出现,老板对其危害心知肚明,职业经理人因无法突破人际障碍,最终形成了人情大于人性的独特人情性“”,导致企业发展所需的真正人才无端流失或无法引进。
将“折腾”进行到底企业愿景战略一箩筐,一日三变,今日一出,明日一招,后日颠覆;同时企业内部参政人员多,声音且多且杂,在企业日常运作中好指手画脚,破坏经营管理游戏规则,虽总说“我为企业着想”,却常出现好心办“坏”事者,导致员工无所适从,极大影响了企业内部氛围与整体运作效率。
中国式管理的10大劣根性
中国式管理的10大劣根性中国式管理的劣根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传统的权力文化和组织结构所导致的。
这种管理方式通常以权威为核心,以中央集权的原则来处理问题,忽视了个体发展和参与的重要性。
本文将介绍中国式管理的10大劣根性,并分析其对组织和个人的负面影响。
1. 官僚主义中国式管理常常表现为官僚主义的现象。
这意味着管理者过度关注程序和规则,而忽视实际问题的解决。
官僚主义使得决策变得缓慢,效率低下,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
2. 缺乏透明度中国式管理常常缺乏透明度,决策者往往只关注自己的利益,而忽视组织和员工的权益。
这种缺乏透明度导致了信息的不对称,员工无法获得真实的信息和决策过程,进而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组织的凝聚力。
3. 老板至上中国式管理往往体现为老板至上的原则。
领导者拥有绝对权力和决策权,员工只能被动接受领导者的指示。
这种管理方式压制了员工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导致员工缺乏主人翁精神,只愿意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
4. 缺乏激励机制中国式管理往往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领导者往往只关注员工的工作量和效率,而忽视员工的发展和成长。
这使得员工缺乏动力和奋斗的目标,只关注自己的待遇和福利。
5. 高度 hierarchies化中国式管理通常采用严格的等级制度和 hierarchies化的组织结构。
这种组织结构导致信息传递的滞后和阻碍,决策层面上反应迟缓,无法快速应对变化。
同时,这种管理方式也使得组织的内部沟通和协作面临挑战。
6. 忽视个体差异中国式管理常常忽视个体的差异性,追求一刀切的管理方式。
领导者往往不注重员工的个性和发展需求,而是将所有员工都一视同仁地对待。
这使得员工缺乏发展空间和机会,降低了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和归属感。
7. 缺乏沟通和合作中国式管理往往缺乏良好的沟通和合作机制。
领导者通常独断独行,不注重与员工和团队的沟通交流。
这种缺乏沟通和合作的管理方式导致信息孤岛的产生,影响决策的质量和效果。
8. 贪污和腐败中国式管理中普遍存在贪污和腐败的问题。
中层主管常犯的八大错误教学教案
第四讲 在公司内部形成对立
本讲重点:
谈到自己公司时,只有一个代名词 接电话或被询问的人就是要解决问题的人
1.谈到自己公司时,只有一个代名词
也许你在工作中很喜欢说“你们”“他们”,其实作为企业的代 名词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因为企业是我们每个人的,是 我们自己的企业。 常说“你们”“他们”的后遗症: 会造成一种疏离感,久而久之会破坏团结。 公司里常常会听到各个部门之间互相攻击,“他们策划部除了纸上 谈
因为,他们的企业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良好的企业文化。有 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一切照章办事,良好的企业文化,使员工自 然地形成一种积极的意识形态及行动的标准。
2020/8/6
主管需要“少不了他们”的感觉
很多企业主管习惯于将权力“一把抓”,总揽大权,企业的任何 事情都要向他请示,一旦找不到他,很多事情便无法进行。其实 真正的管理者只需要凡事紧盯,而不是把所有权力揽在手上,有 了完善的制度和企业文化,企业并非事事需要强人。
你 不是呢。”
2302.0/“8/6 这不归我管”
第五讲 一视同仁的管理方式
本讲重点: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Y----Z 理论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孔子提出“因材施教”,因为每个个体都是不同的,对下属的管理 方
法也需要灵活多样,因人而异。很多因素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了 解一个人需要从多方面考察。
2020/8/6
第五讲 一视同仁的管理方式
X----Y----Z 理论
X理论
Y理论
Z理论
强势管理
+
参与管理
= 综合运用
假设人是:
假设人是:
假设人是:
逃避责任
接受任务
做管理最容易陷入的四大误区
29道商管理智慧做管理最容易陷入的四大误区□邱旭瑜无论大国企还是互联网公司,初创企业还是成熟企业,政府部门还是事业单位,有人的地方就有组织,有组织的地方就需要管理。
但是管理的方法各有千秋,管理的幅度大相径庭,管理者的风格五花八门,管理的目标也有所不同。
然而更甚的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差异与对立造成的冲突,使中国的企业处于一种不可思议的状态之中。
误区一:没有等级就没有管理一个中国人最熟悉不过的场景是:无论是吃饭、开会总要论资排辈,讲究个排位,有句老话说得好“吃得好不如坐得好”。
嫁娶有嫁娶的礼法,就是死了人,连披麻戴孝都是有长幼序列之分的,磕头下跪都是有章法的,不能随便乱来的。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的中华民族的“根本大法”《礼记》,“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
”《礼记》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连绵数千年,不绝于今世后事之中,以至于中国的企业在制造产品和服务的同时,还在生产一样的东西,有等级的生产关系、不平等的生产关系,如果分不出高低上下、君臣长幼来,中国人就不会管事了、也不会做事了。
这就是中国式管理的最鲜明的特征。
数千年的严格的宗法体系下的历史,使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对权利的渴望与崇拜近乎宗教式偏执与狂热,权利等级中至高无上的当然是皇帝,然后在此基础上又分生出诸如“老爷”、“老大”、“老板”等等尊称,巾帼不让须眉,同时还有“老娘”之自称,千年的饥渴驱使下的中国人,一旦条件具备立即就要“称王称霸”,画地为牢,也来个过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的瘾。
中国人能真正做上官,过上官瘾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无法真正品尝到做高官大马的滋味的,这种状况直到改革开放后,得到了根本的改观,人人可以经商办企业,做不到官的,做不了官的,做官不如意的都可以选择办个企业实现自己未了的官梦与财富梦。
现如今是“一流的人才去做官,二流的人才做生意,三流的人才去教书”,做官不成退而次之做生意,中国的企业家是既想做富人,又想过官瘾的一群人,而且不仅仅是为了过官瘾,而且骨子里都是为了过“皇帝”瘾。
中国管理十大弊病
WTO前总干事穆尔先生说,中国企业的管理相当于30年前的日本,相当于100年前的英国。
导致中国企业的管理落后最要命的弊病有哪些呢?1.人性化致命一直以来我们宣扬的人性化,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害了中国企业。
每个人意识的真空,成为中国企业的致命伤。
香港爱朋集团董事长尹德川回忆说,曾经有个日本人对他讲,一个中国人可以打败一个日本人,甚至是三个日本人,但是三个中国人一定打不过一个日本人,因为我们的职业道德不够。
在日本的新干线里,尹德川躺在一节车厢角落里,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每个服务员进来,毕躬毕敬敬个礼,然后说:“欢迎你顾客”。
当时她看不到车厢里有任何人,而且每一个进来的服务员都是一样的,完全没有顾及到车厢里有没有人。
这是他们的程序,每个人的头脑里有这个意识,一定要这样做。
中国企业里面的员工往往认为管理是少数人的事情,而与组织的其他人员无关。
而实际上,管理是包括组织、决策、控制、领导、激励等基本职能和预测、调研、计划、策划、咨询、协调、沟通、指导、执行、制度、监督、考评、培训、任用、选拔及竞争、公关、广告、营销等主要功能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的有机体系和过程,制订并执行规章制度只是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另外,管理也不是组织中某几个人的事,而是组织中全体人员的事。
管理者是管理的主体,被管理者是管理的客体,只有两者相互作用和影响,才会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
2.聪明导致缺陷《细节决定成败》的作者汪中求认为,全世界最难管的就是中国人,因为中国人都很聪明。
有四个词很关键,也容易模糊:聪明、精明、高明、英明。
聪明就是能正确感知世界;精明就是急于表现自己的聪明,现代社会大多数人精明;善于掩饰自己的聪明叫高明;能够左右高明的人叫英明。
而中国企业里面往往是精明的人太多,高明的人太少,英名的人基本上没有。
中国企业的员工,往往是聪明的员工,把精力放在分析规则上,去寻找规则的漏洞,去违3.挥刀自宫的神功很多的中国企业认为管理主要靠经验和实践,管理是“无师自通”或“存乎一心”的事,轻视先进管理工具和方法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中层主管常犯的八大错误共24页文档
中层主管常犯的八大错误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企业八大错误管理理念批判(1)
企业八大错误管理理念批判(1)内容摘要:在已经进入后WTO时代的今天,我国企业面对外资企业咄咄逼人的攻势,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学习西方先进管理理论和方法,并改正自己的一些落后甚至错误的管理观念。
管理观念是经营管理活动的先导,脱离管理观念谈论管理实践都是空谈。
在当前我国企业界,克服被许多人奉若神明的八大管理通言势在必行。
论文网关键词:文凭拜物教劣币驱逐良币大就是好关系就是一切营销万能症候鸟式投资业绩论英雄乌托邦情结经过几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和全面的市场竞争,许许多多的企业逐渐走向成熟,摸索适合自己的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发展道路。
但是我国企业界开放的时间太晚,依然存在诸于文凭拜物教、劣币驱逐良币、大就是好……等陈腐和错误的管理思维和观念。
在进入后WTO时代的今天,如果我国企业界的这些所谓的通言不加以纠正和克服,将会影响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地位甚至本身的生存和发展。
文凭拜物教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的信条是“金钱就是一切”—货币拜物教,即一切生产经营活动以剩余价值的多少作为取舍的一个基本标准。
现在中国许多企业在聘人、用人、确定薪资报酬等方面是以有某种学历或某几种资格证书作为取舍的一个基本标准,对此有人戏称为“文凭拜物教”。
文凭不等于水平,也不等于能力,文凭、证书固然重要,但能力更重要,更何况教育具有滞后性呢?很多在中国的外资企业一方面积极与高校合作,按照他们的要求制订教学计划、安排课程、培养学生,开展订单式教育;另一方面不问文凭,只要通过他们的专门测试就录用。
外资企业的这种做法就是打破文凭的崇拜,人力资源管理更注重实用性。
在管理越来越务实的年代,那些盲目崇拜文凭的企业管理者应加强反思,转变用人观念和态度。
思想汇报/sixianghuibao/劣币驱逐良币在金本位时代,货币流通领域内曾有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当人们同时拥有质量不同的两种货币时,出于拥有财富多少的考虑,人们就会把质量差的货币用于流通,而把质量好的货币收藏起来不用,从而使得货币流通领域内质量差的货币驱逐质量好的货币。
中国式管理的误区
有 效 管 理 的 前 提 并 不是 制度 的 完 善而 是 员 工待 遇 的 提升 , 对 的 力和 无奈 , 这 个 而
其 次管 理 没 弄好 管 理 成本 却 上去 了 , 光 去 要 求 员工像 拿 两三 干 元 的 员工 那 样规 范 ,
视 里 演 的 还 要 有 礼 有 节 ,那 多 风光 多顺 心 是 人 员 形 象包 装 费 、 训费 、 公 环境 改善 你 觉 得 能持 续 多 久 呢 ? 培 办 啊 。于是 很 多 人买 来一 大堆 什 么 啥佛 大 学 、
很 多 中小型 企 业 的老 板 都 在想 , 果 自 如
自然也 就 多 了 , 对 于 小企 业 而 言 , 司 又 可 公
管理 秘 诀却 是 很 多小 企 业 的老 板 没有 从 大 企 业 的管 理 中看 到 的— — 用 八 百 元 的工 资
己 的企业 像 那 些大 企业 一 样 规范 该 多好 , 员 有 多少 个规 范 的 大 客户 呢? 工 个个 形 象 良好 、 精神 抖 擞 、 为举 止 比 电 行
58
专栏
2 0 — 企 业研 究 0 902
墅 !
其实 质 在于 管 理的 切 入点 不 B 司 : 点上 班 , 计考 勤 。 人一 个 式 的 严厉 与 否 , 公 九 不 每
误 区三 :
办公 室 ,每 个 办公 室可 根 据 个人 爱 好布 置 ;
同 。中 国式 管 理 习惯 以 “ 住 人” 目标 , 管 为 只
费 就 花 了不 少 , 除 了员 工形 象 稍 有 变化 以 但
世 界 五 百 强 企 业 的 管 理方 法进 行学 习运 用 外 , 员工 素 质和 能 力 在本 质上 还 是 没 什 么提 在 自己企 业 身 上 ,可是 规 范几 个 月后 却 发 升 , 鸡不 成反 蚀~ 把米 是小 企 业 猛 然 间采 偷
中国八大失败企业管理反思(职场经验)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中国八大失败企业管理反思(职场经验)企业的管理存在一些基本的定律,遵循了所有这些基本定律,企业也未必一定能成功,但违反了这些基本定律中的一条,企业就会失败。
这是《大败局》披露的10个著名企业的兴衰给笔者的启示。
那么,企业管理的基本定律是哪些呢?让我们从以下几个个企业的兴衰中寻找一些答案。
定律一:没有利益,就没有生存的意义三株失败后,总裁吴炳新发表了一份数百万字的《吴炳新自白书》,第一句话就是:“没有利益,就没有生存的意义。
”企业的根本利益是什么?利润。
可惜的是,三株虽然认识到了利润的价值,却错误地选择了一种竭泽而渔的实现方式,“以一个极端冷酷的、狂热的功利主义者,采取对竞争对手的无情打击和带有阴谋色彩的颠覆,在产品上的夸大无度”,结果既导致了自身的困境,又冲击了中国保健品产业的健康发展,使企业失去了盈利的产业基础。
亚细亚采取的则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所谓“战略家风范”的方式。
企业经营顺利时,热衷于场面热闹、宣传轰动,却对能赚多少钱看得很淡。
结果是营业额一个亿一个亿地往上蹿,而利润却从没有超过1000万元。
瀛海威则是又一种情形。
企业因过早地进入了一个错误的行业,根本不知道何处可产生利润,连“第一桶金”都挖不到,结果是因无法给股东起码的投资回报,“踌躇满志”的创始人张树新被迫去职,企业也随之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
定律二:基础管理的地基必须打牢亚细亚开业9年竟没有进行过一次全面彻底的审计,外单位向公司借款800万元,只需跟总裁王遂舟打声口头招呼即可,而不需办任何手续。
三株发展到鼎盛期时,机构重叠,人浮于事,互相扯皮,甚至出现一部电话三个人管、各分支机构对总部大量造假的怪现象。
由于基础管理不牢靠,这些企业缺乏必要的自稳机制和免疫机制,如同建立在沙滩上的房子,一有外来冲击,企业就应声而倒。
基础管理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可以用海尔集团的“抗斜坡球”理论来说明。
海尔的“抗斜坡球”理论告诉我们,企业好比是一个沿着斜坡往上滚动的球,市场竞争和企业内部职工中可能出现的惰性。
管理者的八大管理误区
管理者的八大管理误区管理者的八大管理误区一、管理者的八大误区中国的管理者在进行实际工作时,经常会走进以下的八大误区,给工作的进展、绩效的提高带来很大的困难:1.急于行动、疏于计划一个不善于做计划,但能够认真执行领导所交代任务的员工还可以算是合格的员工;但是不会做计划,对团队下一步工作任务心中无数的主管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主管。
而主管和一般员工的最大区别正在于:主管需要对团队的工作、领导所布置的任务进行分析和计划。
2.目标模糊、计划不周很多主管对于工作的目标往往不是十分明确,或是理解上存在偏差,这种目标的模糊必然会导致计划的不周,工作实际操作的可行性、针对性、实效性都会相应地大打折扣。
3.只顾做事、不重绩效衡量工作成功与否的标准并非是工作的努力程度,而在于工作取得的绩效究竟有多少,工作没有取得应有的绩效,企业也就无从得以进步和发展。
不少主管对这一点往往认识不清,过分依赖勤劳的工作态度,而没有以获取更多的绩效为目的,合理充分地利用各种资源,采用各种灵活的工作方式。
4.行为过程、控制不力一些主管在管理工作中,对员工的行为动作和细节作业等工作过程缺乏有力的控制,如制定标准动作、标准工时,进行现场走动管理和看板管理等,控制了过程控制了作业标准和行为细节,就控制了品质,控制了结果和绩效。
品质是控制出来的而非检验出来的。
5.缺乏训练、自然淘汰不少主管误认为员工的工作6.效能低下、急事急办有些主管过于追求工作的速度和时效,急于求成,急事急办,却没有辅以科学合理的方法,没有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重要和有价值的工作任务上,分不清工作的轻重缓急,迷失在杂务和琐碎工作的汪洋大海之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结果造成了工作的效能低下。
7.不善协作、沟通障碍不少主管个人工作能力很强,但却不善于与他人分工协作,尤其是与部门之间的配合和协作,往往困难更大。
不少主管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以小团体的利益为中心。
即使在不得不和别人或别的部门进行交流时,也往往存在着各种沟通的障碍,不能积极主动地展开交流,结果被一些只需要简单的沟通、协作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捆住了手脚,影响了整体的企业绩效。
中国式管理缺陷在哪里
中国式管理缺陷在哪里中国式管理一直备受争议,许多人认为其存在着许多缺陷。
本文将从组织结构、决策层次、领导风格和人际关系等方面,探讨中国式管理的瑕疵所在。
一、组织结构缺陷中国式管理中存在着较为僵化的组织结构,往往以等级制度为核心,强调上下级关系。
这种结构使得信息流通缓慢,决策效率低下,并且限制了员工的创新能力。
此外,由于等级制度过于严格,员工的晋升机会有限,导致积极性不高,影响团队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二、决策层次缺陷中国式管理中常常出现的一个问题是过于集中的决策权。
决策往往是由少数高层领导者独自来做,普通员工缺乏参与决策的机会。
这样一来,决策结果可能不够多元化,缺少创新性和灵活性。
同时,由于高层领导者缺乏对基层实际情况的了解,导致决策与实际操作脱节,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领导风格缺陷中国式管理普遍存在着过于强调权威和高压的领导风格。
领导者倾向于对下属进行严格的监管和控制,缺乏信任和支持。
这样的管理方式容易导致员工的压力过大,缺乏积极性和创造力。
此外,权威式的领导也容易造成信息不对称,下属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使得团队的集体智慧得不到充分发挥。
四、人际关系缺陷中国式管理中普遍存在着官僚主义和人情主义的问题。
官僚主义使得组织中的规章制度过多,程序繁琐,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
而人情主义则容易导致关系网的建立和利益团体的形成,干扰了公正和公平。
这两种问题都严重阻碍了组织的高效运行,使得工作效率低下,影响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团队的协作能力。
综上所述,中国式管理存在着许多缺陷,主要表现在组织结构的僵化、决策层次的集中、领导风格的强权和人际关系的官僚和人情主义等方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弹性的组织结构,提倡参与式的决策模式,倡导以人为本的领导风格,并建立公正透明的人际关系。
只有通过持续改进,中国式管理才能迈向更加高效和可持续的发展。
中国式管理的九大误区
导读:本文归纳总结出中国式管理存在的九大误区,在这与大家分享:一、小企业用大管理如果你想把一个企业做大做强,那么,你就去做规范化管理,因为管理能够为你堵住很多漏洞;如果你想把一个企业搞垮搞死,那么,你也去做规范化管理,因为管理本身就足以把你拖入生死一线的边缘——摘自刘孝明管理格言。
很多中小型企业的老板都在想,如果自己的企业像那些大企业一样规范该多好,员工个个形象良好、精神抖擞、行为举止比电视里演的还要有礼有节,那多风光多顺心啊。
于是很多人买来一大堆什么哈佛大学、世界五百强企业的管理方法进行学习运用在自己企业身上,可是规范几个月后却发现,管理虽然像模像样了,但公司的运营也快不灵光了。
为什么大企业的管理拉不动小企业的车轮呢?首先是办事效率大幅降低,客情关系越来越麻烦。
管理完善了,手续就多了,以前一两个人发句话签个字就能搞定的事情现在得来回折腾几次才能办完,已经习惯于灵活高效的员工和客户对这种浪费时间的管理有气没地方出。
而大企业因为品牌效应而对渠道和消费者有着很强的影响或控制能力,客户面对稳定的利益诱惑,再多的条条框框也只能接受,同时大企业的客户基本上都是有实力的大户,他们也乐于规范化的管理。
但小客户却不习惯那种“碍手碍脚”的条条框框,现在管理完善了,他们的怨言自然也就多了,可对于小企业而言,公司又有多少个规范的大客户呢?其次管理没弄好管理成本却上去了,光是人员形象包装费、培训费、办公环境改善费就花了不少,但除了员工形象稍有变化以外,员工素质和能力在本质上还是没什么提升,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是小企业猛然间采用大管理的最真实的写照。
紧接着是人力资源的问题急据增加,因为管理要规范,制度肯定就多,员工受管受罚的密度也就越大,更主要的是因为有大企业的正规军做参照,因而对自己员工那些游击队的作风越看越不顺眼,于是公司上下怨气越来越大,一些员工受不了主动走人,一些员工因为行为规范跟不上公司要求的步法而被动走人。
人走了不要紧,要紧的是人员的流失而导致销量的不断下滑,更要命的是有能力的了招不来,而平庸的人又不能立即接手公司业务,最后公司运营开始陷入困境——因为有效管理的前提并不是制度的完善而是员工待遇的提升,相对的高收入可以让员工接受很多原本不愿承受的压力和无奈,而这个管理秘诀却是很多小企业的老板没有从大企业的管理中看到的——用八百元的工资去要求员工像拿两三千元的员工那样规范,你觉得能持续多久呢?二、人“管”住了,事就理好了记得太阳能信息报曾刊登过一道这样的测试题:A公司:八点上班,打卡制,迟到早退一分钟扣50元;统一着装,必须带胸卡;每年搞一次旅游、两次聚会、三次联欢、四次比赛,每个员工每年要提4项合理化建议。
中国式管理之十大糟粕-管理资料
中国式管理之十大糟粕-管理资料由于中国式管理对中国现代化的本质缺乏深刻的洞悉,因而错误地判断了中国当前的历史形势,。
中国当前现代化的本质是“第二次现代化”或“后现代化”,而中国式管理却以“第一次现代化”的眼光来看问题。
尽管中国式管理也谈全球化,但由于缺少正确的视角,因此,它对全球化的理解是片面和不深入的。
这决定了不论何种形式的中国式管理,都是在一个错误的方向上指点中国的未来。
从全球化和后现代管理的角度,我们认为,目前出现的中国式管理理论,至少存在以下十大糟粕:中国式管理糟粕之一:“中国中心论”不论何种形式的中国式管理理论,都是“中国中心论”的体现。
所谓“以我为主、博采众长……”,不过是“洋为中用”思想的翻版。
这些都是近代中国,在面临“第一次现代化”时不成熟的思想。
但是直到今天,我们还摆脱不了这种误区,实在是一个大国的悲哀。
“第二次现代化”或“后现代化”的本质,将是以“大我”观念代替“小我”观念,以世界的眼光来看中国。
也就是,首先要认识到中国是世界的中国,而且中国与世界已不可区分。
因此,刻意强调“中国式”是一种新形式的“闭关锁国”。
它的危险是,将再一次把中国隔离于世界之外。
尽管一些相对理性的中国式管理言论认为,中国式管理需要具备与国际管理学对话的能力,但全球化背景下,实际上已经无法区分国内与国际。
所谓国际或跨国,已经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个文化概念。
从文化的角度来说,跨国文化交流是不需要走出国门的。
也就是说,跨国管理学也是不需要走出国门的。
任何一门学术,特别是管理学,不出国门就已经是国际的了。
在此种状况之下,所谓“以我为主,自成一家”,已经是落伍的思想。
因为,所谓的“我”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我”了。
强调“自成一家”的结果,是自决于“大我”的非理性行为。
可以说,隐藏在“地方特色”背后的“中国中心论”,是中国式管理最能蛊惑人心的思想。
它甚至会以理性的名义,将民族主义包装起来,从而使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管理走入歧途。
中国式管理三大致命缺陷
之一:不可重复性自工业革命以来的三百年间,一个最大的商业成就,就是诞生出了大量的大型厂商组织。
在此之间,拥有几十人的雇工小作坊,就已经算是当时了不起的“庞大”商业组织了。
事实上,在传统的农业或商业文明时代,没有人会将小手工作坊看作是一个“组织”,因为人员少、品种单一、生产简单等等制约性的因素,老板与雇工之间是简单的、面对面的人际相处关系,因此,“管理就是管人”的定义显得恰如其分。
那时,谁要是提出或使用组织结构、层次设计、绩效考核等等现代企业管理语言,就会让人笑掉大牙,或者说,它们在熟人式的小圈子里的手工作坊中,完全派不上用场。
但是,工业时代大型厂商组织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传统商业的管理逻辑。
“人”在大型机器这个庞然怪物面前,显得是如此的无奈和渺小,人与人的关系变成了人与机器的关系;同时,老板与雇工之间的关系,也不再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熟人关系,面对成百上千的企业员工,假如一个老板不是特意想要见他的话,那么,这位员工可能一辈子都见不到老板。
这时,一个手工作坊的小老板从未听过的一个词出现了,那就是“组织”,或者说,正是使用了各种“组织功能”,才使得过去的小老板们,懂得了如何管理成千上万的陌生人、以及如何让散乱而复杂的生产变得通畅有序。
这其中,“可重复性”成为了工业时代以来的、以制造业为主的、现代企业管理最显著的标志,它使得传统的个人随意性管理的不确定性,变得确定并且可以沿承,这意味着传统农业或商业时代的“管理就是管人”的定义,已经悄悄的被我们是在“管理一个组织”所取代。
岗位或职务的可重复性当我们今天谈论起企业的“最高管理者”——譬如企业家、CEO或是总经理——它首先意味着这是一个组织里的岗位或职务。
或者说,现代企业管理已经不再关心这个岗位或职务上的“人”究竟是谁,而是特别关注这个岗位或职务的本身“职能”是什么。
这样做的原因很简单:当“最高管理者”这个岗位的基本职能被确认后,就意味着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卓越的企业家,其一,由于管理者或者说企业家的岗位职能被分析确认,因此,它就成为了每一个人都可以学习的知识,其二,由于最高管理者的岗位职务有了能力标准的确认,从而使得公开选拔最合适的管理者成为了可能,其三,由于可学习性和可继承性的出现,使得企业组织的基业长青成为了可能,否则,就会成为老板个人的基业长青与企业的基业长青的长度相等,一个天才而卓越的老板的消失,就意味着企业同时消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式管理:8大光荣的错误
文/刘春雄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光荣错误?因为我们心中有崇高的情绪在作怪,总想占领道德的高点。
犯错误很光荣吗?当然不。
但如果错误披上了崇高的外衣,错误的本领就会被掩盖,犯错误者反而觉得很崇高,不禁洋洋自得。
这就是光荣的错误。
2500年前,在“子贡赎人”的故事中,孔子就批评过他的学生子贡的一个光荣错误。
当时鲁国有一条法律,如果把沦落到国内做奴隶的俄国人赎回来,可以从国库获得补偿。
子贡赎了人,却不愿意领补偿金。
做好事不取报酬,这难道不够崇高吗?子贡认为自己做了个大好事,等着老师表扬。
然而,圣人就是圣人。
孔子剥下了子贡崇高的外衣,直击问题的本质:子贡实际上在帮倒忙,恰恰无助于鲁国法律的实现。
那条法律的用意是为了鼓励国民惠而不费地做了一件大好事(赎金可补偿)。
可子贡把高了此事的道德标准,谁赎回同胞后再去领补偿金,就会被认为是不道德的,以后谁愿意去赎?
在营销管理领域,类似“子贡赎人”这样的光荣错误比比皆是,许多人还以此为傲。
光荣错误一:高标准,严要求
“高标准”,还要“严要求”,这难道不够崇高吗?但事实上,“高标准”的结果通常只能是“不要求”或“低要求”。
1984年,张瑞敏刚到海尔上任时,立即规定“不准随地大小便”。
这个标准真够低的,这也是当时管理混乱的现实。
但正是从“低标准,严要求”做起,海尔才达到了现在的“高标准,严要求”。
管理水平的提高,不在于标准有多高,而在于要求有多严。
“低标准,严要求”乃至“高标准,严要求”。
光荣错误二: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老板讲这句话,一定很自豪,等着众人的赞誉。
然后,这句农业社会的用人观是不适合现代商业社会的。
现代人活动半径很大,人口流动频繁,社会身份变换速度快。
真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结果可能是无人可用,或只有亲信可用。
“用人要疑,疑人可用”才是现代社会的用人观,它通过制度、制衡、监督、控制,避免“好人”经不住诱惑而犯错误,让“坏人”找不到犯错的机会而成为“好人”。
“用人不疑’的往往是小老板----他身边只有几个人是“不疑”的,最终无人可用;奉行“疑人可用”的往往是大老板,因为“疑人可用”,所以人才很多。
光荣错误三:左膀右臂,不可缺少的人
你被称为上司的“左膀右臂”或“少不了的人”,通常意味着由于你过分杰出而掩盖了上司的无能和组织的缺陷。
二战时期美军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将军只要听到谁是“少不了的人”,一定会及时将其调离。
站在个人角度看,“少不了的人”的确是荣誉;而站在组织的角度看,“少不了的人”恰恰反映了组织上存在的问题。
调离“少不了的人”,就是为了避免个人弥补组织的缺陷,从而强化组织功能。
光荣错误四: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
这句经典台词也是个光荣的错误。
人才真的很重要,为什么那么多从优秀企业挖来的人才最后一事无成,变成了“废才”?
人才固然重要,但是人才表演的舞台更重要。
没有舞台,人才就不称为人才。
微软在中国招聘的员工都是人才,难道进入微软之前就不是人才吗?微软的舞台成就了所谓的人才,而不是相反。
常见到业绩不断下滑的企业人才济济,快速成长的企业反而人才捉襟见肘。
优秀企业之所以有人才,是因为他们有人才培养体制,有化腐朽为神奇的管理力量。
光荣错误五:招人首先要招贤
笔者参加过很多企业的招聘,发现一个普通的营销岗位,却设定了很多限定条件。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他们是按某个最优秀的营销人才的模板设计的。
于是,这个岗位称为“不可能岗位、坑人岗位”。
彼得. 德鲁克提出过一个非常重要的岗位设计原则,“一个职位,如果先后由两人或三人担任都失败了,就能肯定这是个常人无法胜任的职位,必须重新设计。
员工不胜任岗位,多数去也的做法是培训员工,但这是很困难的。
比较简单的方法是重新设计岗位,让普通人也能胜任。
比执行力更重要的是企业的管理力、控制力。
控制力的初衷是让管理变得简单,执行变得复杂,这部合符现代的管理趋势。
真正的趋势是组织流程变得越来越复杂,一线岗位的执行动作日益标准化。
光荣错误六:执行为王
近几年与《执行力》同时流行的还有《把信送给加西亚》《自动自发》《没有任何借口》。
执行力的流向,隐含的基本逻辑是:员工没有执行力,所以业绩上不去。
可是道德上像雷锋一样、能力上像上尉“罗文“一样的下属,到哪里去找?
管理的前提应该是:在道德上把员工想象为“自私自利“的普通人-----这是人的本性;在能力上把员工想象为平凡的人-----普通岗位留不住高人。
在此前提之下,企业要有效的管理,让员工的“自私自利’不损害企业和他人的利益,让平凡人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光荣错误七:创新就是超越
央视曾经举办过一个以“创新前沿”为主题的栏目,主持人提出了与创新有关的30个词汇,其中包括背叛、摈弃、超越、改良、颠覆、发现、妥协、模仿、实践、学习、整合、执行、不破不立、成功破坏、与众不同等。
与会的100多位企业家、经济学家、职业经理人对他们心仪的词汇进行点击。
结果,超越、与众不同、打破框框,分别以60% 40% 40%的点击率称为最受欢迎的词汇。
这又是一个光荣的错误。
如果这就是创新,那么,创新就只能是少数技术员、经理人和“聪明人”的“专利”,普通人从此绝缘。
他们说的其实是创造,而不是创新。
创新为何不可以模仿(创新性模仿)、整合、改良、妥协、尝试?彼得.德鲁克提出创造性模仿以及创新的源泉和流程,认为创新不是“缪斯的宠儿”,而是从概念、制度和流程角度把创新变成普通人的工作,这样的创新才是最有价值的创新。
光荣错误八:最高科技的产品才是最伟大的产品
你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产品是什么?我做过无数次小调查,答案不外乎计算机、手机、复印机、航天飞机、互联网…….总之,一定是复杂的,高科技的。
这又是一个光荣的错误。
伟大的产品不在于是否是高科技,高科技产品不代表就有大市场,而在于它是否给生活带来福祉。
比如:拉链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几乎无处不在,它难道不是伟大的产品吗?
《财富》杂志评选的20世纪最伟大的产品时哪些呢?包括曲别针、拉锁、胸罩、创口贴、尿不湿、黏贴式便条等等,几乎都没有什么科技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