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2

合集下载

一次诗意的离别——《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次诗意的离别——《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语文【教材解读】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课文叙述了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情景,描绘了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美景,抒发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情怀。

故事是诗的扩展和阐释,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景情在同一文中出现,是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设计理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文包诗融语言美、意境美于一身,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好教材。

同时,读是思的凭借,读是悟的前提,读是说的储备,读是写的基础,所以,在文包诗课文的教学中,要凸显语文学科的特点,让“读”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课堂上书声琅琅,用形式多样的读引领学生自由愉快地畅游文本,用“读”为学生营造一个绿意葱茏的心灵花园,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世界,阅读品味,领悟内容,体验情感。

通过创设阅读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动情地读。

作为补充部分的送别诗,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了阅读的积累,让学生深切地感受了古诗的悠远流长。

在本课教学中,确立“教学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努力使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让孩子们真正学有所得。

【教学目标】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

3.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情景再现,复习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

昨天我们一起学习了《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的第一到第三自然段,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说课文的第一到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古语说:“温故而知新。

”由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是最常用的方法,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

】二、入情入境,体验提升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1.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读第四自然段,读完了告诉老师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黄鹤楼送别2

黄鹤楼送别2

五年级语文备课主备人:张丽课时编号:074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精读课文。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精读课文。

2、诵诗,体会诗与文创设情感内涵。

教学进程:
一、检查复习
㈠指名读课文1、2、3自然段。

㈡口述对烟花三月景色描述。

二、精读课文。

㈠指名第四自然段学生评议。

㈡学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㈢投影:插图。

⑴班级交流插图内容
⑵小推荐班级交流
㈣齐读第四自然段
⑴理解“杨柳依依“依然伫立、凝视”等词的意思。

⑵海欧点点表示了什么?
㈤小黑板出示:白帆随着江凤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表示什么意思?
指名读一读,相机发言交流。

精读第5自然段
㈠指我读,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㈡理解诗题意思。

㈢齐读全诗,读后想角体会诗的意境。

㈣学生联系上文的故事内容对诗理解的情况。

㈤诵读全诗。

三、自由读全文
四、总结全文
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结合课文,理解诗意。

板书设计:
暮春三月孤帆远影碧空尽25、黄鹤楼送别伫立凝视
吟诗唯见长江天际流。

品诗学文,感悟真情--《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品诗学文,感悟真情--《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情。 2背 诵 古诗 。 .
的健康每况愈 下 , 百病缠 身, 竞到 了走路膝盖都发抖的
程度。在 这样 的情况下 , 柳宗元写下了《 江雪》 这首诗。
师 : 了这个 材料 , 们觉得 诗人心 中的寒冷 、 读 你 孤
独 仅 仅是 自然 界 带 给他 的吗 ? 有 什 么原 因? 还
主 阅读 的 乐趣 。 同 时 , 过 对 补 充材 料 的 阅读 , 生真 通 学
政 治革新。由于得 罪 了那些 当权者, 革新只有半年时间
便 失败 了 。柳 宗元 被 贬 到 永 州后 , 住 的 地 方 都 没 有 , 连 只好 暂 时 寄住 在 寺 庙 中 。 由 于 生 活艰 苦 , 到 半 年 , 不 他
师: 蓑笠 翁 无言 的 独钓 , 含 了柳 宗 元 的 千言 万 语 。 蕴 假 如你 是 柳 宗 元 , 要 对谁 说 些 什 么 ? 你
【 设计 意图 : 这一 环节让 学生观 察画 面想象 , 论 讨
该 画什 么、 不该 画什 么, 而深切 地理解诗 句的 内容 , 从 引导 学生读藏头诗 , 去发现诗 中的蕴含 的诗 意, 获得 自
3 白的 这 首 诗叙 了事 , 了 景 , 独 没 有 提到 情 。 . 李 写 唯 那 么 , 在 诗 中 究竟 要 抒 发什 么情 呢 ?这 节 课 让我 们 继 他
续学习课文《 黄鹤楼送别》 。
【 设计意 图 :导入 方式激发 了学生主动 解疑 的欲 望, 学生处 于一种紧张而有兴趣 的思维状态中。课 堂 使 教 学 的 第一 锤 敲 在 了 学 生 的 心 灵上 ,像 磁 石 一样 把 学
诗 人 李 白 的代 表 作 之 一 ,他 巧 妙地 将依 依惜 别 的 深情
寄 托 在 对 自然 景 物 的动 态 描 写 之 中 , 中 寓 情 , 景 抒 景 以 情 , 读 者产 生强 烈 的 共 鸣 。正 所 谓 “ 使 不见 帆 影 , 见 长 惟 江 ; 别 之 情 , 在 言外 ” 情 与 景 高 度 完 美 的 融 合 使 这 怅 尽 , 首诗成为送别诗中的千古名篇 。用以“ 包诗 ” 的课文《 黄 鹤 楼 送 别 》 是 一 篇 优 美 的 叙 事 散 文 , 仅 能 帮 助 学 生 也 不

“以读为本”:感悟离别情--《黄鹤楼送别》第2课时教学解析

“以读为本”:感悟离别情--《黄鹤楼送别》第2课时教学解析

作者: 胡传路
作者机构: 江苏省泗洪县双沟实验学校,223911
出版物刊名: 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
页码: 62-65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8期
主题词:�黄鹤楼送别》 课时教学 以读为本 解析 别情 感悟 小学语文 触景生情
摘要:�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此文属于“文包诗”,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诗歌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互照,情景同现。

《黄鹤楼送别》一文共5个自然段,其中,1~3自然段描写了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描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

昆明市二小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5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2苏教版

昆明市二小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5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2苏教版

(教学反思参考2)黄鹤楼送别首先,我先对这篇文本进行一下阐述。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诗兼美的“文包诗”形式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从李白、孟浩然两人关系来看,虽带有一丝依恋,几许惆怅,但更多的是李白表达自己的敬仰与向往,是一种富有诗意的送别,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其次,我再对我上的这堂课进行一下反思:一、总体教学思路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先从整体入手,抓住人物理清故事,然后系统感知课文,每一段采用了读读、说说、读读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

整篇文章贯穿的一个问题,即:从哪里能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离去的依依惜别之情?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找句子,圈词语等方法自学,自找相关语句。

然后读讲结合,让学生在读中加深体会。

最后我加上舒缓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烘托情感,达到升华.从课后同学们的日记中,我清楚地感受到他们被感动了,被李白和孟浩然那种依依惜别之情所感染了.二、当然,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1。

对“文包诗”这类课文的教学把握还不够,它既不同于单纯的古诗教学,又不同于普通的课文教学,它要求在教学中做到诗和文不割裂,从文理解诗。

可我在教学中比较重文,对文诗结合处理得还不够细腻.尽管我认为,只要理解了“文",对诗的理解会水到渠成,但必要的“文”“诗"结合环节还是需进一步落实的。

2.教师的语言过多,总是把学生往预设中牵引,对生成的问题处理策略不得当,致使学生的情感思维不能流畅的步步深入。

再加上备课时间短,对教案还不是特别熟悉,有些环节处理的还不是特别到位。

3。

我自认为这次上课最大的一个败笔不是在课上,而是在课前.当我准备好教案,并且也试上了两次以后,师傅对我的评价还可以,只是要我在细节方面再修改修改。

而我当天回去却又经过反复思量,让原本的教案做了一个不小的改动.这已经是正式上课前的一个大忌了。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生 进 一 步理 解 生 物 的 特 。 七 、 书设计 板
结构 和 生 活 。大小 和种 类
病 毒 的 形 状 千 姿 百 态 , 小 千 差 万 别 , 们 的 结 构 大 它 是 否 有 相 同 之 处 呢 ? 病 毒 与 具 备 细 胞 结 构 的 生 物 有 什
么 区别 呢 ?
胞 相 当于 篮 球 与 一 个 摩 天 大 厦 。 只 有 在 电子 显 微 镜 下 才 能 看 到 , 用 纳 米 来 计 量 大 小 。 如 果 将 1T 的 物 体 要 i m 放 到乒乓球 ~ 就像 一个乒乓球放 在地球 上一般 。 l z,
带 来 严 重 的 危 害 , 人 谈 “ ” 变 , 么 病 毒 是 不 是 只 令 毒 色 那 对 人 类 有 危 害 呢 ? 引 出 疫 莆 、 基 因 、 毒 杀 虫 为 人 类 转 病
什么特征 ? 在 学 生 回答 的 基 础 上 , 师 形 象 提 示 : 毒 对 于 细 教 病
小 组 汇 报课 前 收 集 、 理 的 与 病 毒 有 关 的 疾 病 。师 整 生 之 间 、 生 之 间交 流 病 毒 列‘ 类 生 活 的 其 他 影 响 。 生 人
通 过 以 ^ 的 交 流 汇 报 , 们 可 以看 出 , 毒 给 人 类 I 二 我 病
( ) 流 共 享 三 交 病 毒 与 人 类 的 关 系
【 计 意 图 】 重学 生 的认 知规 律 , 用 直 观教 具 设 尊 利
把 微 观 世 界 的病 毒 呈 现 给 学 生 , 强 学 生 的感 性 认 识 ; 增 同 时 也 让 学 生 体 验 技 术 手 段 对 科 学 技 术 的推 动 作 用 。 ●引 导 提 问 : 据 病 毒 的 发 现 过 程 , 明 病 毒 具 有 根 说

教案新部编本、反思--马梅《黄鹤楼送别》 (第二课时)

教案新部编本、反思--马梅《黄鹤楼送别》 (第二课时)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苏教版语文第9册《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东川区第四小学马梅教材解读: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3.初步感受中华诗文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古诗诵读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

2.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课时:第二课时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听歌曲《长亭送别》。

师:这是一首送别歌。

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

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来抒情,有的用诗来释怀。

那么,大诗人李白在与友人离别时会是怎样的情景呢?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黄鹤楼送别》。

2. 板书课题。

二、品读感悟(一)学习第一自然段1. 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想: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2. 交流:时间、地点、人物、环境3. 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一段-----饯行(相机板书)4. 指导朗读。

(二)学习第2自然段师: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如此迷人的春景,令人陶醉,可是老朋友孟浩然就要离开了,李白在此为他饯行,此刻,他们的心情怎样呢?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概括就是------依依惜别。

(相机板书)1. 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

2. 说说从哪些词语能看出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

(生交流)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相机理解:仰望、远眺)师:友人分别,本应有千言万语,但此时,他们却都不说话,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似乎在掩饰着什么,他们掩饰着什么呢?(内心的不舍)用文中的话说------“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黄鹤楼送别 第二课时

黄鹤楼送别 第二课时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江苏连云港灌云县图河中心小学封士红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借助课文语言文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品读诗文,体会诗文的意境和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难点1、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做到诗文交融。

2、在品读中体会诗文意境,感受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一、学情调查,轻轻走入离别之境。

1、(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别)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5课,一起读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会读这些词语吗?课件出示词语: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俯临长江飞檐凌空依依惜别浩浩荡荡按捺不住脍炙人口3、指名朗读词语,相机指导读出词语的味道。

4、词语读得很棒,那脍炙人口的诗句会读吗?出示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5、指名朗读,适当指导。

6、从大家的朗读的声音里,从词语里,从诗句里,我都能感受到一种浓浓的情感,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用文中一个词是——(板书:依依惜别)过渡: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感受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设计意图:教学这一环节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依依惜别”,体现了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的理念。

)二、合作探究,品读入境、感悟真情。

仔细朗读课文课文2—4自然段,思考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情感?用笔画出这些语句,在这些语句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1、教师巡视指导,小组交流。

2、指名交流,读出有关句子,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结合汇报,指导朗读。

(交流读书感受时,要紧跟学生,相机指导、恰当评价。

)A、朗读话别、感悟话别(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仰望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师:哪个词语最能表达他们此刻的心情?此时无声胜有声,离别之际,他们有很多话要说,却不知从何说起,怎样才能把这藏在心底的不舍之情读出来?(指名读、范读、练读、齐读)(2)不忍别,终须别,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生读:“孟夫子,你的人品令人敬仰……满饮此杯吧!引导:再读读,还能发现什么?从哪些词语体现出来的?怎样读呢?紧扣“人品”、“诗篇”、“兄长和老师”、“您”来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与友情。

黄鹤楼送别诗

黄鹤楼送别诗

黄鹤楼送别诗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李白(唐)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 《黄鹤楼送康太守》 - 卢纶(唐)迢递江天远,苍茫云雾浮。

送君黄鹤楼,帆影入江流。

3. 《黄鹤楼送史郎中迁沔州刺史》 - 刘长卿(唐)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

春风催客醉,江色照人明。

4. 《黄鹤楼席上赠史郎中》 - 卢照邻(唐)黄鹤楼前江水东,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5. 《黄鹤楼送朱山人放归》 - 孟浩然(唐)故人西辞黄鹤去,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晴川外,落日余晖古渡头。

6. 《黄鹤楼送客》 - 贾岛(唐)高楼送客去,千里远帆孤。

落日寒云起,平沙宿鸟呼。

7. 《黄鹤楼送友人》 - 崔颢(唐)故人西辞黄鹤楼,白云千载空悠悠。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8. 《黄鹤楼春望送客》 - 韦庄(唐)黄鹤楼前春水生,黄鹤楼畔柳条青。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9. 《黄鹤楼送客归吴》 - 刘禹锡(唐)黄鹤西楼月满时,故人此夜定相思。

孤帆欲去还留客,一棹归来载酒诗。

10. 《黄鹤楼秋送》 - 李中(唐)黄鹤楼头秋日斜,故人此去隔天涯。

西风漫漫吹黄叶,寒雁声声泣落霞。

11. 《黄鹤楼送陆侍御归京》- 张说(唐)占星应得使,传瑞且归京。

暮蔼孤云外,苍茫极海亭。

寒芜连楚塞,落木下江城。

共惜春光好,相送夜猿鸣。

12. 《黄鹤楼送友归楚》 - 张籍(唐)故人西辞黄鹤楼,楚云湘水共悠悠。

孤帆远影连天际,明月清风伴客游。

13. 《黄鹤楼春送》 - 白居易(唐)黄鹤楼头春风吹,故人此去几时回。

杨花飞尽子规啼,离愁别恨满江悲。

14. 《黄鹤楼送客归蜀》 - 杜甫(唐)黄鹤楼前蜀客归,故人此去泪低垂。

千山万水难相送,唯有孤帆伴落晖。

15. 《黄鹤楼秋夜送别》 - 高适(唐)黄鹤楼头秋夜寒,故人此去路漫漫。

明月孤灯照离愁,长江流水送君还。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李 白 吾爱孟夫子 , 风流天下 闻。
红颜弃轩冕 , 自首 卧 松 云 。
I 间 有 哪 些 共 同 的 地 方 ?— — 爱 饮 说 — — 之

I 吟诗 , 流连 山水 , 酒 爱 不羡权 贵……)

江 上 白 云悠 悠 , 浩 然 望 着 渐 渐 孟
二 是 宽 慰 。( 知 己 , 是 相 隔 在 模 糊 的李 白 , 里 默 默 地 说— — 是 就 心
师问: 这八个词语中, 哪两个词 f ; 上”“ 他们的心不在景,他们的心全 f 师 已 引导 学 生进 行 了初 步 学 习 ) 教 :

5 ・ 2
沙华中 :黄鹤楼送别》 《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赠盂浩然 I 知 己” “ 的意 思 。 理解 李 白 和盂 浩 然 浩 然 的 船 越 去 越 远 , 心 里 默 默 地 ②
‘ 失 1 : 白为盂浩然饯行 , . 李 师 在酒席 I 子 ”,这 是 古 代 对 男 子 的 敬
称 您 , 段 )“ ,饮酒诚挚话友谊”第三 自然 J ( 之上当然要敬酒, 可是第三自然段一 】 。一 连 用 了 六 个 “ ” 李 白对 盂
段 )“ , 目送 天边 仍不 回 ” 第 四 自然 l ( 开头却用 了“ 终于” 一词 , 难道这酒杯 J 浩然是何等 的尊敬 ! 兄长 、 “ 老师” 也 ,
基 于以上认识 ,本人 紧紧抓住 I 的情深 , 更主要的是将课 文的主要 内 I ,在 自己感 触 深 的 地 方 做 上 记 号 , 段
“ 的语言 , 文” 在品味文本语 言中引导 I 容蕴含 其 中,同时勾勒 了文章的 意 f 想想 自己从中体会到什么。
学生进入诗所描绘的美妙意境, 从而 l 境。学生在连贯朗读中产生了整体 I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新部编版(刘艳)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新部编版(刘艳)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镇江市宝塔路小学刘艳【设计理念】《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是“文包诗”,“文包诗”的教学应该先学文,再学诗。

因为学习古诗,进入诗的意境效果最佳。

而进入诗的意境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意象的积淀,思维的投入,情感的叠加。

而“文”的内容就将诗的意思、意境“还原了其本来面目”。

基于以上认识,本课紧紧抓住“文”的语言,在品味文本语言中引导学生进入诗所描绘的美妙意境,从而体会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情感。

教学中,按照文章的本来顺序,在品味语言,适度补白,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再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层层推进,渐入佳境,在和趣、和智、和美、和谐的教学情境中,润泽学生,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和写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结合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3、理解感悟语言,体会李白与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深厚的友谊。

4、根据课文内容练写送别诗,积累课外送别诗。

【教学重、难点】1、理解感悟语言,体会李白与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深厚的友谊。

2、根据课文内容练写送别诗。

【教学准备】1、搜集“送别诗”。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再读古诗、诗文对照、理解诗意。

导入语:上节课,我们思接千载,回到了1000多年前的唐朝,欣赏了黄鹤楼暮春的美景,聆听了李白和孟浩然的深情对话,朗诵了千古传诵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好的诗文总是让人百读不厌,今天,我们再来一起朗诵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再次走近李白和孟浩然深情地送别场面。

1、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

2、理解诗题:先理解“之”(到),“广陵”(扬州),再补充人物(李白)完整、连贯地说题意(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扬州)。

一次诗意的离别——《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次诗意的离别——《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苏 教 版 国 标 本

到 第 三 自然 段 , 能 用 一 句 完 整 的 谁 话 说 说 课 文 的 第 一 到 第 三 自然 段
主 要 写 了什 么 , 感 受 到 了什 么。 你
长 江 边 烟 雾 迷 蒙 、 花 似 锦 的 阳 春 繁 美 景 , 发 了诗 人 送 别 好 友 时无 限 抒
7李 白凝 视 远 方 , 见 — — 一 . 只 江 春 水 浩 浩 荡 荡 地 流 向 天 边 … … 此 情 此 景 , 白 感 慨 万 千 , 绪 泉 李 思 涌 。这 个 时候 , 白 心 中 想 的 是 什 李 么 ? 请 你 联 系 上 下 文 、 系 生活 实 联 际 , 用 平 时 积 累 的 词 语 , 成 下 运 完
阅读实践 。” 文包诗 融语言美 、 意境
美 于 一 身 , 是 对 学 生 进 行 朗 读 训
练 、 高 语文 素 养 的好 教 材 。同时 , 提 读 是 思 的 凭 借 ,读 是 晤 的 前 提 , 读 是说的储备 , 是 写的基础 , 以 , 读 所 在文包诗 课文的教学 中 , 凸显语 要 文 学 科 的 特 点 , “ ” 为 课 堂 的 让 读 成
教学设计・ 阅读教学
4带 着 自 己 的 体 会 , 们 也 来 . 你 读读着两个句子吧。
【 设计 意图 :要 培养 学生的 审
美能 力 , 要 引 导他 们 在 品 味 好 词 就 语 , 析 体 悟 句 式 、 意 中 去 发 现 分 句
依 依 、 鸥 点 点 ” 沙 ?
“ 柳依依 ”指杨柳 随风飘 杨 动 , 乎 在招手 , 留驻 友人 离去 似 想
【 计意 图:阅读是 个性化的 设
心 智活动 , 但是 学生的个性化 体验

教学设计论文“以读为本”:感悟离别情——《黄鹤楼送别》第2课时教学解析

教学设计论文“以读为本”:感悟离别情——《黄鹤楼送别》第2课时教学解析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胡传路(江苏省泗洪县双沟实验学校,223911)《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此文属于“文包诗”,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诗歌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互照,情景同现。

《黄鹤楼送别》一文共5个自然段,其中,1~3自然段描写了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描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

作者凭借语言表情达意,读者凭借语言倾听作者心声。

阅读教学则需凭借文本的语言,引领学生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

根据“文包诗”的特点,《黄鹤楼送别》一课教学中,我力图引导学生“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悟情,整体感知时的略读,突破难点时的品读,升华情感时的引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悟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感受中华古诗文的独特魅力。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渲染气氛(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课件播放古筝乐曲《高山流水》。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鹤楼送别》,谁来读一读这些词语?(出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指名读。

)师我们已经初读全文,哪位同学尝试用这些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生在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李白于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送行,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

当孟浩然的行船消失在天际,李白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即兴创作了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解析:凄婉惆怅的乐曲《高山流水》,一下子把学生的思绪带入文本。

“读好词语—概括内容”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小试牛刀”,为进入文本作准备。

]二、朗读话别,感悟深情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最能表达李白与孟浩然分别时内心情感的一个词语。

生依依惜别。

(教师板书。

)[解析:本环节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送别”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别”,体现了从整体入手的教学理念。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把最能体现他们之间依依惜别的句子画出来,并在旁边写上批注。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案一等奖4篇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案一等奖4篇

4、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5课《黄鹤楼送别》教材简析《黄河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

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诠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情感的好教材。

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收录机、配乐录音、幻灯片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齐读课题)25黄鹤楼送别(师板书:黄鹤楼送别)2.首先我想请同学把时间.人物.和事情放到题目中去,把题目更具体化。

(指名说)3.在李白为孟浩然送别的过程中诞生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古诗。

(出示诗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针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问题要问?交流二、精读课文过渡: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文录音,听的时候注意力集中,老师相信大家能在课文中寻找到答案。

1.听课文录音,思考刚才提出的疑问?2.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遍课文,现在拿起手中的笔,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课文内容圈画出来。

(学生动手圈画)3.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找到的答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师巡回指导)4.针对第一句诗句,你解决了哪几个问题?(1)故人“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为“故人”?(2)“烟花三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板书:景你从哪里知道的?(幻灯出示画面及第2段内容)景色美不美?你能把这种美的感觉读出来吗?(3)“下”是什么意思?(4)自己把诗意说一下。

共3页,当前第1页1235.在美丽的春景中,老朋友要分离了,也许以后再也见不着了,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如何呢?6.指名回答板书:依依惜别随机出示第2节7.自己试着读一读,看看谁能把他们当时这种依依惜别的感情读出来。

黄鹤楼送别 第二课时

黄鹤楼送别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苏教版语文第九册《黄鹤楼送别》教材分析: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

课文叙述了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描绘了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美景,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

课时:第二课时设计理念:这是一篇充满深情的文章,情感的调动是成功的关键。

因此,课始时就应设计情境把学生带入“美丽的暮春三月”,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接近文本。

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多朗读,多揣摩,多品位课文。

同时,教师要做好一个引导者的角色,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努力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重点和难点。

教师还应用自己的激情,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主动意识,进取精神。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4、了解其他一些送别诗,体会其体会的感情。

教学重点:1、拓宽学生的学习范围,通过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对送别诗有所了解,并收集欣赏其他的送别诗。

2、知道本课的题材,并能通过自学,了解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意思。

教学准备:1、让学生搜集有关孟浩然的诗;2、让学生搜集一些送别诗。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上课前播放音乐《烟花三月》)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走进文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黄鹤楼送别》,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一遍)。

那你从昨天的学习中,知道课文讲了什么事情呢?(提问)生:李白送别孟浩然的。

生:……(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完整话,让他们说清楚事情的时间,地点)生:暮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送别。

师:那么,暮春三月长江边是怎么的一种美景呢?想不想欣赏一下。

生:想。

师:好吧,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多媒体出示: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俯临长江飞檐临空师:其实,这一组词就是风景,这一组词就是一个美丽的画面。

只要你轻轻地去读一读它,并且用心地去想一想。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一等奖说课稿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一等奖说课稿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一等奖说课稿1、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一等奖说课稿一、说教材1、说对教材的解读本课的文体是一篇“文包诗”,描绘了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的真情,展现了李白创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名诗的情境和过程。

根据送别的过程和内在的情感变化,可把文章理解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写两人借赏景藏别情,这里流淌的是缠绵的含蓄之美;第二部分是举杯话别,这里勃发的是奔放的炽热之美;第三部分是写李白触景吟诗,这里展现的是不尽的思念之美。

2、说教学目标的设定(1)首先说“三维目标”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技能目标: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古诗。

情感目标:品读文、诗,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2)其次说教学重、难点:鉴于本课文包诗的特殊文体,教学重、难点主要确定为两个: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做到诗文交融。

在品读中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3)最后说教学准备:准备简单课件,主要用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处以及拓展延伸处。

二、说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引出中心情感“依依惜别”1、继续学习第25课《黄鹤楼送别》,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通过上节课反复读课文,你读懂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什么情感?能用一个词语来说说吗?3、课文是怎么通过描写两个好朋友的送别经过来表现两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随着课文来细细体味。

设计意图:教学第一个环节就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送别”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别”,体现了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的理念。

(二)学习1、2小节,品味“赏景藏情”1、“依依惜别”这几个字我们说起来很容易,可是对于即将分别的好朋友来说却是那么沉重,打开书,自由读1、2小节,边读边注意体会好朋友即将分别时的心情。

2、哪个句子写出了好朋友即将分别时的心情?(出示句子)指名读,这个句子中有个字耐人寻味,是“藏”字。

黄鹤楼送别(第2课时)

黄鹤楼送别(第2课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 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 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 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 见面,就请您满饮道:‚王 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 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 永世不绝。‛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 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 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 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 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 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 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 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 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 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 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 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译文: 孟夫子,我特别敬爱您,您飘逸洒脱天下闻名。 您这一生远离官场,不羡权贵。您隐居山林,常在月色 中把酒临风,至于沉醉,或在繁花丛中,流连忘返。您 清幽芬芳的人品太令人敬仰了,我远比不上您,只能在 此向您拱手行礼了。
(1)岸边繁花似锦,李白看着孟浩然的船渐渐远 去,心里默默地说—— 江上沙鸥点点,孟浩然望着岸边的李白,心 里默默地说——
(2)岸边烟雾迷蒙,李白望着孟浩然的船越 去越远,心里默默地说—— 江上白云悠悠,孟浩然望着渐渐模糊的李 白,心里默默地说——

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课文

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课文

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课文课文背景《黄鹤楼送别》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王之涣生于唐肃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3年),卒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81年)。

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曾任太常博士、左拾遗。

这首诗描述了送别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别离的感伤之情和对友情的生动描写。

课文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渭城朝雨邑,潼關晨雪嶺。

匹馬當潮濕,披蒙拥磐登。

臨別殷勤重,擁護在彈冠。

已覺數行淚,清風何處響。

课文理解王之涣所写的这首诗,给人的第一个印象就是视野开阔广阔,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厚重和壮丽。

前四句勾勒了壮观的山河,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景色的喜悦之情。

而第五句开始,诗人将描写的焦点转向了人类,仿佛是想通过自然映照下的人类行为来表达对人情世故的反思。

“渭城朝雨邑,潼关晨雪嶺。

”这两句仿佛在告诉我们即使是在最不和谐的环境里,也能看到一片和谐。

渭城朝雨邑,潼关晨雪嶺,这些烟火气息的地方也能让我们感受到唐朝的文化氛围。

而“匹马当潮湿,披蒙拥磐登”更是对人们在艰苦环境中的不屈不挠精神的赞美。

反观最后两句,诗人可不是只是单纯地在表达离别之情,而是深刻地揭示了人情的渺小,挥别永远是不可能避免的:“已觉数行泪,清风何处响?”清风可能已经吹走了离别的痕迹,但人们心情中的伤感却无法轻易地抚平。

人们总是在黄鹤楼送别,凝眸长空,怀古思今。

课文翻译白天终于到了山之尽头,黄河奔向大海。

欲看更远的地方,就得更上一层楼。

在渭城下朝间的雨中,没过匹马背的水淋湿了我的衣襟;在潼关下早晨的雪里,红光山门近是看不见的。

我披着蒙巾,拥着石磐,边爬山边淌水。

臨別时别人辞别我常常很亲热,饯行时常将披巾捧着我的帽子。

我已经感到晕晕的了,有好几行泪水滴在了衣襟上,但清风在哪里响呢?课文赏析1.用“视野开阔”的描写方式,将自然描绘得尤为神秘美妙,让人感到无限的遐想。

2.诗人用极其简洁的语言,将壮观的黄河和山脉描绘得淋漓尽致。

黄鹤楼送别(第2课时

黄鹤楼送别(第2课时

一、谈诗导入同学们,在我国历史上,有两个最伟大的诗人,一个被称为诗仙,一个被称为诗圣。

知道他们是谁吗?我们读过他们很多名诗,可以说很多人都是读着他们的诗成长起来的。

不知这些诗我们读过吗?(课件出示)赠孟浩然饮中八仙歌(节选)李白杜甫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李白一斗诗百篇,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长安市上酒家眠,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天子呼来不上船,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诗中的“李白一斗诗百篇”和“天子呼来不上船”告诉我们,李白是个喜欢喝酒,才华横溢、淡泊名利的诗人。

李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是说李白爱慕敬仰孟浩然,孟浩然潇洒清远的人品和非凡的文学才华天下皆知。

我们可以看出,李白对孟浩然赞誉有加、无限敬仰。

事实上李白也从不奉承别人,也极少夸赞他人。

可为什么唯独对孟浩然不吝赞誉呢?这个问题在我们下面的学习中会逐渐明了。

我们继续学习《黄鹤楼送别》。

二、诗文对照,理解诗意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新词,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大意。

下面我检查一下,课文大意还记得吗?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大家读得怎么样。

课件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 西辞/黄鹤楼,烟花/ 三月/下扬州。

孤帆/ 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指导读出古诗的节奏。

理解“之”“广陵”的意思。

2, 学生汇报对诗歌的理解。

3, 指导学生诗文对照理解诗意。

这首诗的意思,在课文中也能找得到。

像这样:诗是课文的浓缩和精炼,课文是诗的扩展和阐释文学体裁,叫文包诗。

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要求,完成下面的读书练习。

课件出示默读课文,找到和诗文意思相对应的语句,画下来,再把相对应的诗句,写在旁边。

4,男、女分组诵读,感悟文、诗的意境。

课件出示(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对应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友人登上了船。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25、黄鹤楼送别(2)

25、黄鹤楼送别(2)

岸边杨柳依依,江 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 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 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 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 江边,凝视着远方,只 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 流向天边……
你看:
岸边,杨柳依依,好像 ;
江上,沙鸥点点,似乎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
锦,此时的李白和孟浩然也被这美景陶醉
了吗?他们的心情怎样?请同学们自由读 课文一、二自然段,划出相关语句,读一 读,体会体会。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
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 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
的依依惜别之情。


“ 孟夫子 , 您的 人品令人敬仰,您的 诗篇誉满天下。自 从我结识了您,就一 直把您当作我的兄 长和老师。今天您 就要顺江东下,前往 扬州,不知我们何日 才能再见面,就请您 满饮此杯吧!”
您的人品令人敬仰。
孟浩然洁身自好,不羡权贵。 他不与贪官同流合污,宁愿在田
里种菜。后人赞美他:“高山安
可仰,徒此挹清芬。”

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孟浩然写过26首诗。他是唐 代第一个创作山水诗的诗人,他Leabharlann 的诗清新优美,杜甫称赞他的诗:
“清诗句句尽堪传。”
“王勃说得好,‘ 海 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
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
涛永世不绝。”
只要是知心朋友,哪
怕远在天边,也觉得好
像邻居一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从字里行间感受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情谊。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有人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文包诗”。

一起读(齐读课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再读一读。

(生再读)
2、还记得课文讲述了谁在什么时候在哪里,为谁送别吗?(生:暮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送别)(板书:李白、孟浩然)
3、是的,送别是一艘小小的船,载着无尽的思念;送别是一杯满满的酒,斟着浓浓的情意。

(出示第一小节,师引读。

)一对风流潇洒的诗人即将分别,此时此刻,此地此景,他们的心情如何呢?
4、轻轻地打开书,快速浏览全文,找一找哪个词最能表达他们此刻的心情?(板书:依依惜别)(指名答。

是的,学习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5、“依依惜别”就是说他们(指名答。

不忍分别,难舍难分)谁能用朗读让大家感受到这个词的意思?(两个学生)一起读。

过渡: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来感受这份浓浓的离情别意。

二、精读课文
1、(出示两幅图)同学们,瞧,就是在这样一个杨柳依依的日子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依依惜别。

2、烟花三月,长江岸边是杨柳依依,那是怎样的一种美景?请大家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自己先试着读一读。

(随着学生的回答,点击出现语句)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开头这句就是,那还有吗?】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

友人登上了船。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1)我们先来看第一句,你觉得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来读?(陶醉于美景)【你是陶醉了】
(2)谁来更陶醉
【你读得让老师都陶醉了】
(3)我们一起读,一起来陶醉下。

(4)谁有更深一层的理解(不舍)【你真会读书,读到了美景所蕴含的忧伤】(5)好: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读出美景所带的忧伤。

不好:谁再来表达一下那种不舍,挑战一下###。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读出美景所带的忧伤。

(6)第二句话呢,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心情来读?(美景也带着忧伤,境由心生)
(7)谁还有其他的感想?
带着伤感的,因为他们要分别了。

【你读出了你所要表达的情感】
充满希望的,虽然他们分离,但他们都会有所成就。

【从你的朗读我看到了希望】
充满期待的,他们现在虽然要分别,但还会相聚的。

【我和你一样,我也认为他们会相聚的】
(8).这么多同学体会了美景所蕴含的深意,的确,在这样的美景下他们却要分离,多么让人伤感啊,我们一起来读一下,体会美景所蕴含的忧伤,不舍之情。

3.景是美的,面对这样的美景,摆在面前的是友人间的分离,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找一下,课文哪些地方写出了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在旁边圈圈点点画画。

(随着学生的回答,点击出语句)
(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a.你找到了这句话,说说你的体会吧!
b.看大屏幕,一起来读一读红色的字:藏。

藏的是什么呢?(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既然是藏,愿意让对方知道吗?(不愿意)你从哪知道他们都不愿意让对方知道?(有意不去触动、一会儿……一会儿)
是的,此时离别是他们心中最柔弱的心弦,谁也不想触动。

只好把这份离别之情藏在心中,越藏越深。

c.一个“藏”字包含了多么深厚的情谊啊,谁能读出这份情谊?(1名生)
d.同学们,若在平日,李白和孟浩然会在黄鹤楼上干什么呢?
E. 是的,吟诗赏景,多么潇洒多么惬意,而今天就要分别了。

真是眼前有景无心赏,惜别之情心底藏。

让我们一起带着那万分的依依惜别之情齐读。

(2)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

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你抓住了人物的语言)
a 先自己读一读李白的话,然后说说你从李白的话中,读出了哪些情感?
预设:A、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

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
(师补充:同学们,孟浩然比李白年长12岁,就在今天送别的五年之前,也就是公元725年(出示ppt)李白乘船来到襄阳,带着自己的诗特地去拜访孟浩然。

孟浩然对李白的诗大加赞赏,并留他住了十多日,热情款待,两人一起饮酒吟诗,游山玩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a 因此,在李白心中,孟浩然就是他的(生接:兄长)就是他的(生接:老师)是啊,谁能读出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指名一生读)
b 李白如此敬仰孟浩然,敬仰孟浩然的什么?(人品和诗篇)
是的,孟浩然是唐代最早创作山水诗的诗人。

他写了很多,其中有一首叫《春晓》。

从几岁的孩童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几乎人人都能背一背。

谁来背一下?
像这样的诗还有很多。

诗圣杜甫这样评价孟浩然:(出示:清诗句句尽堪传)是说孟浩然的诗句句清新优美,每一句都值得千古流传。

这就叫——(生接:誉满天下)
李白不仅敬仰他的才华,更敬仰他的——人品。

李白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这样赞美孟浩然的人品。

谁来读一读?(出示: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选自《赠孟浩然》风流:胸怀磊落,飘逸洒脱。

弃轩冕:抛弃荣华富贵,远离官场,不羡权贵。

卧松云:卧于松下云间,远离世俗,淡泊名利。

)看看下面的注释,能读懂李白敬仰孟浩然什么样的人品吗?(师引答:李白说,孟夫子啊,我特别敬爱您,因为
您胸怀——因为您抛弃了——因为您只愿卧于——)就是这样一个不畏权贵,淡泊名利的孟浩然,怎能不让李白深深地敬仰呢?吾爱孟夫子——读。

d 其实我们大家知道李白又何尝不是同样的风流潇洒,不羡权贵。

因此,李白和孟浩然不仅是朋友,用王勃诗里的一个词,他们更是心灵相通,志同道合的——知己。

师:是啊,假如你就是李白,面对着即将离去的老师、兄长、知己,真诚地表白出你的敬仰之情吧!谁来读?谁还想读?
e 你还能从中读出什么情感?
预设B:李白和孟浩然的情感非常深厚,不忍分离(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

指名答,说说体会。

a 是的,谁再来读一读最后一句话。

(指名读、齐读)
b 同学们,这杯中盛的仅仅是满满的酒吗?(深深的情谊、不舍、留恋……)尽在酒中啊!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你们就是李白,轻轻起立,举起您的酒杯,面对您敬仰的师长,深情地读,今天——(生齐读)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读——(出示孟的话)
c 同学们,孟浩然引用王勃的诗句,言下之意是什么呢?他想对李白说什么呢?(四海之内有知己朋友,即使是远在天涯也好像邻居一样紧挨着)
d 是的,所以今天的分别,不比太伤感。

孟浩然又何尝忍心与他的好友分别,但作为兄长,此时更多地是在(安慰李白)。

你就是孟浩然,此时安慰下李白。

(生读)好一个永世不绝啊!我们除了读出宽慰,还能读出什么?(友谊天长地久)请你读。

e 同学们渐渐地走进了诗人的心里。

现在,我们分角色,同桌之间分角色读一读。

表达出两人的心情。

(评价:我听到了你们彼此之间的友谊;你们真挚的感情感染了我;我都被你们的感情感动了)
f 这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充分体现了两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还有很多诗句也写了依依惜别之情的。

(屏幕出示)《芙蓉楼送辛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我们一起把这些诗句读一读。

小结:这么多的诗句都是表示送别的,透过这一系列诗句我们体会到了朋友间真挚以待,依依惜别之情。

(3)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a.你找到了这里,一江春水流向了天边,流向了蓝天的远方。

紧跟在后面的是一个省略号,一般省略号是给人意犹未尽、意味深长的感觉,透过这个省略号你体会到了些什么?
这友谊,这情谊像这江水滔滔不绝流向远方。

期待与故人再次重逢
把李白对孟浩然地祝福也随之带走
省略号充满了李白对孟浩然地不舍
4.滔滔江水带走了友谊,也带走了李白满腔的思念,李白按捺不住激动地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

(诗范读配乐)老师是带着不舍与伤感来读的. 5.这首诗的意思,你们都懂了吗?那老师考考你们。

“孤帆”是什么意思?(一只船)老师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长江自古以来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十分宽阔,难道真的只有孟浩然乘坐的一只船吗?李白为什么说是孤帆?
师:是的,过尽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

一个孤字,就像诗的眼睛,像我们传达了一位诗人对好友的一片深情。

我请同学再来读古诗,此时你会带着怎样的感情来读。

10.这首诗的字面意思我们已经理解了,谁能通过我们的学习来说说这首古诗的意思,说得更有意境些,更美一些。

11.这么美的诗,这么好的意境,让我们通过朗读再次表达。

(配乐)
三.总结
古诗文凝练朴素,给予我们无限大的想象空间,现代文语言优美深情,激发我们满怀的深情,古今之美相互辉映,这就是这类体裁文章“文包诗”的特点。

《黄鹤楼送别》不但让我们感受到了这种体裁的独特的美,也让我们体会到了李白孟浩然之间深厚的友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