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背景资料
《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设计
心理特征
学习风格
学生喜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互动性 的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 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感丰富而 敏感,对友情等情感话题有较高的关 注度,易于产生共鸣。
02
教学内容与方法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本背景介绍
《黄鹤楼送别》是一首脍炙人口 的古诗,通过对黄鹤楼景色的描 绘,表达了诗人பைடு நூலகம்友人的深情厚
06
教师角色与指导策略
教师角色定位及转变
引导者
01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需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
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和指导。
促进者
02
教师需要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评估者
03
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提供反馈和建议,帮助
学生改进和提高。
指导策略制定和实施
测验法
通过定期的小测验或考试,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 行量化评价,了解学生在哪些方面已经掌握,哪些方面还 需要进一步学习。
作品展示法
学生可以提交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作品,如分析报告、创意 写作等,教师通过对作品的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和 创新能力。
小组讨论法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合作,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或 解决一个问题,教师通过对小组表现和成果的评价,了解 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团队合作能力。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鼓励 学生课后继续品读诗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04
教学资源准备
教材、教辅材料准备
教材
《黄鹤楼送别》原文及注释,相关背景资料。
教辅材料
《黄鹤楼送别》作业
《黄鹤楼送别》作业
作品背景
《黄鹤楼送别》是唐代诗人崔颢所作的一首诗,描写了他在黄鹤楼上与好友离
别的情景。
黄鹤楼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景点之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许多重要诗人的创作源泉。
该诗被誉为崔颢的代表作之一,被后人广为传诵,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一。
作品赏析
崔颢的诗歌以抒情著称,在这首诗中也不例外。
他的好友将远离自己,他决定
送行,登上黄鹤楼,借景愁思。
诗中有很多令人心醉的描写,比如“长江浩浩去,
君辞楚帆慢;五岳寂寂存,我辞黄鹤楼”,体现出诗人的孤独和忧愁。
此外,诗中也运用了许多对比的手法,如“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宛转”与“皆似霰”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好友的深深思念之情。
最后,诗的结尾也显得极其沉郁,诗人在怀念之时,心情沉重:“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通过这句诗句表达了诗人希望朋友能够有更多的收获,但自己却始
终无法摆脱离别的痛苦。
个人评价
作为一首古诗,不仅仅是诗歌本身的意境美丽优美,更是定义了人情中深情与
痛苦的互动体现。
这首诗中没有华美的辞藻,也没有刻意的言过其实,但是诗人的感情却表达得淋漓尽致。
每一句诗都令人为他们的离别感到惋惜,同时也增加了对远方的情怀和对未来的希望。
在读完诗之后,心中涌起了阵阵悲凉之情。
唐代的文学,已经非常的优秀。
这首《黄鹤楼送别》可以用来做研究,也可以用来享受美好的古诗之旅。
黄鹤楼送别教案2
黄鹤楼送别教案2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歌创作背景及黄鹤楼送别的历史背景;2.掌握黄鹤楼送别的整体结构、语言表达、文学特色以及诗歌鉴赏的技巧;3.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教学内容诗歌背景洛阳战败后,李白被逐谷进入巴陵(今天的湖南岳阳),奉山水之神之命,游历岳阳楼、洞庭湖等地,创作了大量的诗篇。
黄鹤楼送别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
诗歌分析整体结构黄鹤楼送别是一首五律长调诗。
其结构为:登黄鹤楼看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语言表达全诗以写景为主,传达了李白在黄鹤楼顶望去,眺望群山、江河、天空等自然风光的情景,突出了黄鹤楼这个地方的山水胜景及其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文化魅力。
诗中多处采用夸张、拟人、比喻等手法,富有生动形象的表现手法,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听觉、感觉享受。
文学特色黄鹤楼送别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诗人以“弹三春”,“游春水”,“芳草萋萋”,“白云千载”等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慨,对命运的不甘,对人民的思念等多种情感,彰显了妙手偶得的文学才华以及非凡的情感表达能力。
同时,诗歌具有细腻、婉转、深远的艺术品格,体现了李白在思想、词藻、韵律、构思等方面的建树,是唐代诗歌中的佳作之一。
鉴赏技巧1.熟悉诗歌的背景及文化背景,了解诗歌所涉及的地理环境、历史人物等背景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在含义和艺术价值。
2.逐字逐句地阅读诗歌,注重语言表达、字词巧妙运用、意象形象逼真等方面的细节,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领会诗歌的内涵和美感。
3.通过对比、比喻等手法,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中抒发的情感和心境,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策略1.结合课堂讲解与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知识面,增加对唐诗的了解和欣赏。
2.通过阅读黄鹤楼送别,并分析诗歌的结构、语言、文学特色及其鉴赏技巧,提高学生的诗歌阅读和鉴赏能力。
3.设计课堂小组合作讨论、独立写作等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促进他们对文学的深入理解和探索。
《黄鹤楼送别》
送别之情
在这首诗中,李白表达了对好友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通过描绘黄鹤楼的美景和江水滔滔的场景,烘托出离别的 氛围和情感。
诗歌所反映的历史文化及地域特色
历史文化
诗歌反映了唐代送别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俗,体现了 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和人际关系特点。
思想内涵
诗中表现了作者对人生无常、友情珍贵的思 考,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
想。
CHAPTER 04
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送别文化的背景及意义
1 2
送别文化
中国古代的送别文化是一种以离别、远行为主题 的传统文化,体现了人们对离别的感伤和对远方 的祝福。
送别的历史
送别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有着 悠久的发展历程,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
CHAPTER 03
艺术特色
表现手法及修辞手法
对比手法
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昔日与现在 的景象进行对比,如“烟花三月”与“ 暮春三月”的对比,“此地”与“异乡 ”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离别的伤 感。
VS
夸张修辞
诗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如“烟花三 月下扬州”,将三月的景色形容得如梦如 幻,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离别的深深感伤。
第三句诗的解读与分析
要点一
总结词
描绘环境,烘托情感
要点二
详细描述
第三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 诗人眼中的自然景色,进一步烘托出离别的情感氛围 。
பைடு நூலகம்
第四句诗的解读与分析
总结词
表达深情,收束全篇
详细描述
最后一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诗人 对故乡的深情表达,收束全篇,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黄鹤楼送别
乙作上船状 (音乐响起) 甲作伫立、凝视状 甲、乙招手作别 乙吟诗
小组讨论交流: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 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 荡荡地流向天边……他会想些 什么呢?友人乘船远去,此时 此刻,李白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呢?为什么?
*向往羡慕:因为孟浩然前往繁华 的扬州,自己却不能随行。 *难过:因为友人离开,不知何日 才能再见面。
*伤心痛苦:因为友人离开,不能 和他一起游山玩水、吟诗作对。
这难舍难分的送别情景,是那 么的感人,连岸边杨柳、江上沙鸥 也为之动容。你又怎样理解“杨柳 依依、沙鸥点点”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
结合课文内容,小组内组织表演课本剧
选两位学生分别表演李白和孟浩然。 学生甲:李白;学生乙:孟浩然 甲(拱手作揖):孟兄,多日不见您还是那样精神。 听说您将远游,兄弟我特在这黄鹤楼上置些薄酒与君话别。 乙(还礼):太白贤弟,你真是太客气了,你我以诗会友, 感情自是深厚。我知道贤弟一番心意,俗话说:酒逢知己千 杯少,今日我若饮酒,非大醉不可,难成此行啊! 甲(举杯):我知此次难留兄长,但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 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知音难觅就请您满饮次杯吧! 乙(接过酒杯,一饮而尽):嗨!酒不醉人人自醉,虽然我们暂时 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甲: 人们都说扬州是东南都会,商贾云集之地,又恰逢这春光无限的 三月,兄长此去扬州,一定会有不少的收获。 乙:我此去扬州一来是要拜访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二来扬州自古繁盛,是人才汇集 的地方,我也想去求教些学问。 甲(折柳相送):那就请让小弟送兄长一程吧! 乙(接过柳枝):贤弟情谊,孟某没齿难忘!
初读课文:
1、选择你喜欢的朗读方式认真读 课文,遇到你喜欢读的或读不顺的地方 多读几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读通课文。 2、弄明白课文写了谁与谁在哪里 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黄鹤楼古诗背后的故事
黄鹤楼古诗背后的故事
黄鹤楼是中国湖北省武汉市的一座古建筑,也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象征之一。
黄鹤楼古诗背后的故事指的是一首名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该诗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
下面就是这首诗的背后故事: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在贞元年间担任杭州刺史时与孟浩然相识。
杜甫出使东吴时,和孟浩然相约在黄鹤楼一别。
黄鹤楼是当时著名的游览胜地,位于武昌的西北山岗上,座落在鹦鹉洲之上,楼高五丈,因楼上常有黄鹤栖息而得名。
离别前夜,杜甫与孟浩然登上了黄鹤楼,欣赏着楼顶的黄鹤飞翔。
两位诗人相对而坐,把酒言欢。
在这个美丽的夜晚,他们品味着美酒,谈论着人生、诗歌和友情。
此时,杜甫感触颇深,泪流满面,对孟浩然说:“楼下黄鹤,有时分飞,隐隐聊复犹
系此意矣。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于离别的无奈和对友情的珍惜
之情。
第二天,杜甫在下楼口留下了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以表达他对友情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形容了鹤鸟的飞翔、春江的奔流,并借此来寄托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杜甫对于友情、时光和人生的感慨。
这首诗通过黄鹤楼这一象征性的场景,将友情和离别的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令人动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中国文学史上备受赞赏的一篇古诗,它抒发了诗人内心对友情和离别的深切思念之情。
这首诗
也成为了友情的象征,常常被人们引用和传诵。
通过这首诗,人们更加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友情的重视和赞美。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友情与离别的时代背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友情与离别的时代背景1. 引言黄鹤楼是中国古代文化名城武汉的一个著名景点,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的一首送别诗。
这首诗描绘了杜甫在黄鹤楼向好友孟浩然告别的情景,并触发了对友情和分离的思考。
本文将探讨这首诗背后所蕴含的时代背景以及友情与离别在那个时期所扮演的角色。
2. 唐代社会背景2.1 社会变革与政治动荡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进入繁荣发展阶段的时期。
虽然唐朝初期相对稳定,但到了晚唐,社会开始出现大规模变革和政治动荡。
战乱、起义、贪污等问题使得当时的社会秩序不断动摇。
2.2 文化繁盛与士人风气唐朝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文学家、诗人和学者。
士人风气也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独特现象,他们注重情感抒发和交流,并以诗词表达内心世界。
3. 友情与离别的主题3.1 友情的重要性在唐代,友情被视为人生中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物。
朋友在彼此间提供支持和帮助,共同面对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所带来的困难。
3.2 离别的痛苦与思考由于政治局势不稳定,很多士人面临着和朋友分离的困境。
这种离别带来深深的痛苦,同时也引发了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
4. 杜甫与孟浩然:友情之源4.1 杜甫与孟浩然之交杜甫和孟浩然是唐代著名诗人兼好友。
两人相互信任、互相欣赏对方的才华,并时常写信交流文学心得。
4.2 面对离别的挑战正是在时代背景与友情之源的交织下,杜甫在黄鹤楼向孟浩然告别。
他深感离别之痛,同时也思考着人生的起伏命运。
5. 结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通过描述杜甫面对朋友离别时的内心迷茫和不舍,折射出了当时社会动荡带来的困扰以及士人对友情重要性的思考。
这首诗无论是在艺术性还是历史性上都具有重要价值,展现了唐代社会背景下友情与离别共同扮演的重要角色。
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案背景介绍《黄鹤楼送别》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长诗,反映了诗人离别故乡,思乡之情,以及对时局的关注和对自身的反思。
此篇教案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和理解这首经典诗歌,并通过学习这首诗,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
教学目标1.掌握《黄鹤楼送别》的文学背景和诗作特点;2.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乡之情,并理解其对时政和个人处境的反思;3.通过诗歌的分析,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与步骤内容一:文学背景和特点1.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了解唐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如艳丽华美、清新简约等;3.对比分析杜甫与其他唐代诗人的创作风格。
内容二:思乡之情与个人反思1.理解杜甫因躲避安史之乱而离开故乡的背景;2.分析诗歌中通过黄鹤楼、江山和亲友等形象所表现出的思乡之情;3.理解杜甫对时局和自身处境的反思,如“并州羣盗”、“两年十载”的反思。
内容三:诗歌分析及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词汇用法,如什么样的词汇、场景和表达方式被用来表现思乡之情和反思;2.鉴赏杜甫的语言技巧和意境构建,如何运用形象化和比喻的手法来深化思想表达。
教学手段1.以诸如视频教学、PPT讲解等形式,介绍诗歌的文学背景、时代背景和特点;2.通过阅读、配图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情境构建;3.给学生多次默写,注重引导学生总结特定的语言特点和形象表现手法。
教学评价通过该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在对杜甫、唐代诗歌和《黄鹤楼送别》有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
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习惯,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评价方式,如阶段性评价、作业评价和态度评价等不同方法,以全面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送别》优秀教学案例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黄鹤楼的美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人李白送别的场景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与朋友分别的经历,引导学生感受送别的情感,为学习诗歌做好情感铺垫。
3.创设情景,让学ຫໍສະໝຸດ 扮演诗人和友人,进行角色扮演,深入体会诗歌中的情感。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如“黄鹤楼”、“烟花”、“扬州”等,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帮助他们理解诗歌内容。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黄鹤楼的美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人李白送别的场景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景创设的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还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问题导向:教师设计了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汇、意象等,激发学生思考,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诗歌内容。问题导向的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思维,提高了他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小组合作创作一首以“送别”为主题的诗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理解诗歌意境、体会情感方面的收获。
2.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分享学习心得,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合作意识、语文能力等方面的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5.作业小结:教师布置了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背诵《黄鹤楼送别》并进行诗歌创作。通过作业小结,学生能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故人西辞黄鹤楼的故事
故人西辞黄鹤楼的故事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故人西辞黄鹤楼的故事广为流传。
这是一段充满离愁别绪、意境深远的历史佳话。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一、故事背景“故人西辞黄鹤楼”出自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黄鹤楼位于今天的湖北省武汉市,因唐代诗人崔颢在此送别好友孟浩然而闻名。
故事发生在唐代,讲述了一位游子离乡背井、远赴他乡的艰辛历程。
二、故事内容在唐代的一个春日,诗人崔颢与好友孟浩然相约来到黄鹤楼。
两位才子临江而立,把酒言欢,畅谈诗赋。
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孟浩然即将告别黄鹤楼,西去广陵(今江苏扬州)。
临别之际,崔颢感慨万分,为孟浩然写下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中,崔颢以黄鹤楼为背景,描绘了故人离去的场景。
烟花三月的扬州,春意盎然,然而好友离去,让人倍觉凄凉。
孤帆远影,碧空无垠,长江水天一色,寓意着游子的孤独与艰辛。
三、故事意义故人西辞黄鹤楼的故事,反映了唐代文人之间的深厚友谊。
在那个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的时代,离别往往意味着长时间的思念和牵挂。
崔颢与孟浩然的离别,让我们感受到了游子离乡背井的无奈,也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
此外,这个故事还让我们领略到了古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
黄鹤楼、长江、烟花三月,这些美丽的自然风光,成为了诗人寄托情感的载体。
在古人的诗词中,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感相互交融,展现了一幅幅动人的画卷。
四、现实意义故人西辞黄鹤楼的故事,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仍具有一定的启示。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珍惜与亲朋好友相处的时光,把握当下,勿让时光虚度。
同时,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要关注游子群体,关爱他们的生活,让他们在他乡感受到家的温暖。
总结:故人西辞黄鹤楼的故事,是一段充满离愁别绪的历史佳话。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的友谊、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以及游子离乡的艰辛。
《黄鹤楼送别》说课
黄鹤楼送别一、课文背景《黄鹤楼送别》是唐代著名诗人崔颢所作的一首七绝。
诗中表达了诗人离别故乡,独自一人游历江南的情感,其中“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一句更是被流传至今,成为文化经典。
二、诗歌评析1.作者背景•崔颢(Tang Dynasty),字德颢,唐代著名的诗人。
•崔颢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少年时即已精通文学。
•唐代开元年间,他与白居易、元稹、沈佺期等共同参加金鸡山诗会。
•崔颢的诗歌风格潇洒豪放,以卓论清议闻名。
2.诗歌内容•诗人在黄鹤楼欣赏美景之时,似乎看到了过去离别的知己。
•诗人把“黄鹤楼”定位为襄阳城南,为唐代江南之地之一。
•诗人的离家之情流淌于篇内,他感叹过去的好友都乘上了黄鹤飞走,而留下的只有黄鹤楼。
•为了嘲笑现实,诗人用严肃的口气去形容那些去世的人,和剩下的黄鹤楼,带给读者一些无法避免的悲伤。
3.诗歌特点(1)情感真挚:崔颢的离愁别绪在诗文中奔涌而出,表达了人们对亲人、朋友分别之情的真实感受。
(2)描写细致:写景描写和人物描写都较为细致,比如黄鹤机如何飞翔、楼台如何矗立。
(3)押韵和平仄:整篇诗歌都是七绝体,每句四字,平仄相间,韵脚处通常使用仄韵。
三、教学分析1.教育目标通过学习《黄鹤楼送别》这首经典的唐诗,让学生了解唐代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领略唐诗的艺术魅力和内涵,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从而达到以下教育目标:•了解唐代文化和文学艺术的特色;•了解唐诗的基本特征和格律,提高对唐诗的理解和欣赏水平;•分析诗歌的结构、语言和意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诗歌感悟生命、思考人生、陶冶情操。
2.教学方式本文推荐使用“课堂讲解+课堂讨论”的教学方式,具体分为以下几步:•教师讲解《黄鹤楼送别》的背景和诗歌的基本特征。
•学生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学习唐诗的基本格律和韵律。
•学生讨论诗歌的意境,分析诗歌的语言、结构和韵律,体验唐诗的诗意和美感。
•学生创作自己的唐诗,通过对唐诗的模仿和创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创新能力。
25 黄鹤楼送别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别名句: 1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诗绘景--诗中有画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别
董
大
高适 xūn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yì 渭城朝雨浥轻尘, shè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赠我情。
表示不值得地看(不屑一顾) 表示照应地看(看护)(照看) 表示生气地看(怒视)(瞪) 表示斜眼看(瞥) 表示拜访地看(探望) 表示上级查看(视察) 表示仔细地看(观察) 表示回过头看(回眸) 表示注意地看(注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25 黄鹤楼送别
西
江
东
江苏省扬州市
长
湖北武汉黄鹤楼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依依惜别
活动一:感受话别情深。 1.自由读2-3自然段。 ①画出最能体现诗人之间依依惜别的句子,在旁 边写上感想。 2.全班交流。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 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 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 之情。
黄鹤楼送别 说课稿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引言黄鹤楼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楼之一,也是李白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在这首诗中,李白化身为渔夫,登上黄鹤楼,以此表达了他的离愁和对故乡的思念。
这首诗曾经被认为是李白感慨人生经历、寄托深情怀念故乡的杰出之作。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黄鹤楼送别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2.学生能够掌握黄鹤楼送别的词义和表达方式,并能施之于文学创作;3.学生能够分析黄鹤楼送别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现,并在写作中灵活运用。
内容讲解李白与黄鹤楼李白是唐代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高远著称。
而黄鹤楼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楼之一,位于今天的湖北省武汉市。
早在唐朝时期,黄鹤楼就成为了文人雅士、士族贵族们聚会游览的地方。
李白以诗人的身份,多次到黄鹤楼游览,并同桓大司马、张华等士子交往。
这些经历都影响了李白的诗歌创作,也为黄鹤楼送别这首诗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黄鹤楼送别的文化背景黄鹤楼送别是写于唐朝中期,李白自称三十四岁的时候。
当时唐朝正处于长安时代的繁荣和稳定时期,外交、文化、商业等方面都有了相当大的发展。
经济繁荣、文化兴盛,这为文学创作、思想和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条件。
然而,黄鹤楼送别的创作背景却并不那么乐观。
当时唐朝面临农民起义、贵族内讧等问题,政权的更替以及对于国家未来不确定的预感,使得民众的情感愈加悲壮。
黄鹤楼送别作为一首具有强烈悲情色彩的诗歌,表达了李白对于这种时局的关切和担忧。
黄鹤楼送别的词义和表达方式黄鹤楼送别描绘了李白卧薪尝胆十四年之后离开故乡的感情,深刻表达了离别之痛苦和思乡之愁。
首先,黄鹤楼的存在为诗的创作提供了舞台和场景,黄鹤的离去暗示了诗人即将告别故乡。
其次,诗歌以渔夫的身份描述自己的思乡之情,使得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最后,诗的结构也非常有趣,前两节描述了诗人的离别之痛苦,而结尾却是对昔日美好往事的回首。
黄鹤楼送别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现黄鹤楼送别的写作手法丰富多彩,主要包括抒情、比喻、对比等表现手法。
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课文
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课文课文背景《黄鹤楼送别》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王之涣生于唐肃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3年),卒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81年)。
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曾任太常博士、左拾遗。
这首诗描述了送别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别离的感伤之情和对友情的生动描写。
课文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渭城朝雨邑,潼關晨雪嶺。
匹馬當潮濕,披蒙拥磐登。
臨別殷勤重,擁護在彈冠。
已覺數行淚,清風何處響。
课文理解王之涣所写的这首诗,给人的第一个印象就是视野开阔广阔,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厚重和壮丽。
前四句勾勒了壮观的山河,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景色的喜悦之情。
而第五句开始,诗人将描写的焦点转向了人类,仿佛是想通过自然映照下的人类行为来表达对人情世故的反思。
“渭城朝雨邑,潼关晨雪嶺。
”这两句仿佛在告诉我们即使是在最不和谐的环境里,也能看到一片和谐。
渭城朝雨邑,潼关晨雪嶺,这些烟火气息的地方也能让我们感受到唐朝的文化氛围。
而“匹马当潮湿,披蒙拥磐登”更是对人们在艰苦环境中的不屈不挠精神的赞美。
反观最后两句,诗人可不是只是单纯地在表达离别之情,而是深刻地揭示了人情的渺小,挥别永远是不可能避免的:“已觉数行泪,清风何处响?”清风可能已经吹走了离别的痕迹,但人们心情中的伤感却无法轻易地抚平。
人们总是在黄鹤楼送别,凝眸长空,怀古思今。
课文翻译白天终于到了山之尽头,黄河奔向大海。
欲看更远的地方,就得更上一层楼。
在渭城下朝间的雨中,没过匹马背的水淋湿了我的衣襟;在潼关下早晨的雪里,红光山门近是看不见的。
我披着蒙巾,拥着石磐,边爬山边淌水。
臨別时别人辞别我常常很亲热,饯行时常将披巾捧着我的帽子。
我已经感到晕晕的了,有好几行泪水滴在了衣襟上,但清风在哪里响呢?课文赏析1.用“视野开阔”的描写方式,将自然描绘得尤为神秘美妙,让人感到无限的遐想。
2.诗人用极其简洁的语言,将壮观的黄河和山脉描绘得淋漓尽致。
黄鹤楼送别ppt课件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鹤楼送别的文化 意义不断得到丰富和传承,对后世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鹤楼的送别文化承载了人们对离别 的感慨和对友情的珍视,成为中华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05
CATALOGUE
现代黄鹤楼与送别
现代黄鹤楼的旅游价值
01
02
03
旅游资源
黄鹤楼是中国著名的历史 文化遗址,具有丰富的旅 游资源,吸引着大量游客 前来参观游览。
黄鹤楼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古 代的园林建筑艺术,与周围的亭 台楼阁、山石水木相互呼应,构
成了一幅完美的画卷。
02
CATALOGUE
送别的文化背景
送别的起源
送别起源于古代社会,人们为了表达对亲朋好友的思念和祝福,常常在分别时赠 送礼物或举行仪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送别逐渐演变成一种文化传统,成为人们表达情感和维系人际 关系的重要方式。
可持续发展
保护与开发应该相辅相成 ,实现可持续发展,让黄 鹤楼的历史文化价值得到 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现代黄鹤楼与送别的文化传承
诗歌文化
黄鹤楼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题 材,许多著名诗人都曾在这里留 下了千古绝唱,如崔颢的《黄鹤
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情感纽带
黄鹤楼送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友情 、亲情和爱情的重要象征,通过黄 鹤楼送别可以传递情感纽带和文化 价值。
诗歌中的黄鹤楼与送别
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都以黄鹤 楼为背景,描述了友人或亲人 在此离别的场景。
这些诗歌通过描绘黄鹤楼的景 象,传达出离别的哀愁和不舍 之情,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 作。
这些诗歌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 的风俗人情,也展现了黄鹤楼 在人们心中的特殊地位。
黄鹤楼送别的文化意义
黄鹤楼送别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远的 意义,它不仅是一种地理标志,更是 一种情感的象征。
李白和高适在黄鹤楼离别时写的诗
李白和高适在黄鹤楼离别时写的诗
摘要:
1.李白和高适在黄鹤楼离别时的背景
2.李白和高适分别写的诗及其意义
3.两首诗的文学价值和影响
正文:
李白和高适在黄鹤楼离别时的背景
黄鹤楼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位于今湖北省武汉市。
黄鹤楼不仅是一处风景胜地,更是文人墨客吟咏诗词的佳所。
唐代诗人李白和高适曾在此地离别,并留下了两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李白,字太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有“诗仙”之称;高适,字达夫,也是唐代著名的诗人。
两人在黄鹤楼离别时,以诗的形式表达了对彼此的祝福和离情别绪。
李白和高适分别写的诗及其意义
李白在黄鹤楼离别时写了一首名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
诗中,李白通过描绘黄鹤楼的美景和自己对友人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表达了离别时的不舍。
诗中写到:“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以其优美的意境和抒发的真挚情感,被誉为送别诗中的佳作。
高适在黄鹤楼离别时写了一首名为《别董大》的诗。
诗中,高适以黄鹤楼为背景,抒发了自己对友人董大的离别之情。
诗中写到:“千里黄鹤楼,离别情更愁。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这首诗表达了高适对友人深厚的友
谊和离别时的无尽哀愁。
两首诗的文学价值和影响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高适的《别董大》都是唐代诗歌中的佳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这两首诗以黄鹤楼为背景,展现了唐代诗人在离别时对友情的珍视和抒发离别之情的艺术手法。
小学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背景资料
《黄鹤楼送别》背景资料五年级语文教案“江边黄鹤古时楼”──唐朝诗人和黄鹤楼在武汉著名的蛇山头上,新近矗立起一座古雅迷人的五层飞檐楼阁,高四十九米,四望如一,这就是重建的闻名天下的黄鹤楼。
最早的黄鹤楼据说是三国时期所建,后来在战乱天灾中,历经变迁,屡建屡毁。
最后一次是在清朝光绪七年(____年),遭火灾焚毁的。
蛇山古称黄鹤山,黄鹤楼因而得名。
可是,古人为黄鹤楼的得名,杜撰了不少美好的故事。
南北朝时,传说仙人王子安乘鹤经过这里。
唐宋时,又传说三国时蜀国的费袆(hui灰)成仙以后,常骑着黄鹤在此休息。
明清时,人们把黄鹤楼同八仙之一的吕洞宾相连,说唐朝时吕洞宾经常在这儿饮酒,却不付钱。
店主人仍旧照常供应,为此,吕洞宾非常高兴。
有一次,吕洞宾又来到店里,天气热,店主人送上西瓜。
吕洞宾就用瓜皮在墙上画了一只鹤,然后唱起歌来,黄鹤就从墙壁上飞了下来。
这样就招徕许多酒客,每天在千人以上。
几个月之后,酒店主人**达几百万。
他用钱酬谢吕洞宾,吕洞宾不要。
店主人就修建了这座楼,以示感谢。
黄鹤楼的这些动人的传说,招引了古往今来的许多诗人墨客,到这儿吟咏题画。
其中以唐朝诗人崔颢写的《黄鹤楼》一诗最妙,传为千古绝唱。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黄金时代,诗人辈出,如群星灿烂。
他们写出大量优美的诗篇,流传至今的,仅《全唐诗》一书里,就有近五万首。
这些诗,反映了唐朝社会生活的丰富内容,具有优美的艺术形式。
其中的律诗,是唐朝新出现的体裁。
崔颢的这首《黄鹤楼》,就是七言律诗。
崔颢(?──754年)生活在盛唐时期,留传下来的诗作并不多,但质量却比较高,以《黄鹤楼》为代表作。
这首诗运用了优美的神话传说,写出黄鹤楼的来历、登楼所见以及触景生情引起的乡愁。
宋代人把这首诗推为唐人七律第一。
唐朝大诗人李白经过武昌,读了崔颢的诗赞叹不已。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文背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 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赏析这首送别诗,写于开元二十年(732)前后。
阳春三月,友人孟浩然与诗人挥别于天下江山第一楼——黄鹤楼,乘棹东行。
友人的孤帆已消失于碧水蓝天之际,诗人却仍久久伫立,似乎渴望东流的江水能载着他的深情,伴友人远行。
全诗意境阔大,情深意挚,不愧为一首传诵千古的杰作。
孟浩然也是当时著名的诗人,是李白的好朋友。
当时,孟浩然乘舟远行,望着自己的好友乘舟渐渐消失在天际,李白情不自禁地低声吟诵出这首千古佳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诗文背景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普及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既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
“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
“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
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具有诗意和浪漫色彩。
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
“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
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
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
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
“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
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
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
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鹤楼送别》背景资料
“江边黄鹤古时楼”──唐朝诗人和黄鹤楼
在武汉著名的蛇山头上,新近矗立起一座古雅迷人的五层飞檐楼阁,高四十九米,四望如一,这就是重建的闻名天下的黄鹤楼。
最早的黄鹤楼据说是三国时期所建,后来在战乱天灾中,历经变迁,屡建屡毁。
最后一次是在清朝光绪七年(1881年),遭火灾焚毁的。
蛇山古称黄鹤山,黄鹤楼因而得名。
可是,古人为黄鹤楼的得名,杜撰了不少美好的故事。
南北朝时,传说仙人王子安乘鹤经过这里。
唐宋时,又传说三国时蜀国的费袆(hui灰)成仙以后,常骑着黄鹤在此休息。
明清时,人们把黄鹤楼同八仙之一的吕洞宾相连,说唐朝时吕洞宾经常在这儿饮酒,却不付钱。
店主人仍旧照常供应,为此,吕洞宾非常高兴。
有一次,吕洞宾又来到店里,天气热,店主人送上西瓜。
吕洞宾就用瓜皮在墙上画了一只鹤,然后唱起歌来,黄鹤就从墙壁上飞了下来。
这样就招徕许多酒客,每天在千人以上。
几个月之后,酒店主人**达几百万。
他用钱酬谢吕洞宾,吕洞宾不要。
店主人就修建了这座楼,以示感谢。
黄鹤楼的这些动人的传说,招引了古往今来的许多诗人墨客,到这儿吟咏题画。
其中以唐朝诗人崔颢写的《黄鹤楼》一诗最妙,传为千古绝唱。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黄金时代,诗人辈出,如群星灿烂。
他们写出大量优美的诗篇,流传至今的,仅《全唐诗》一书里,就有近五万首。
这些诗,反映了唐朝社会生活的丰富内容,具有优美的艺术形式。
其中的律诗,是唐朝新出现的体裁。
崔颢的这首《黄鹤楼》,就是七言律诗。
崔颢(?──754年)生活在盛唐时期,留传下来的诗作并不多,但质量却比较高,以《黄鹤楼》为代表作。
这首诗运用了优美的神话传说,写出黄鹤楼的来历、登楼所见以及触景生情引起的乡愁。
宋代人把这首诗推为唐人七律第一。
唐朝大诗人李白经过武昌,读了崔颢的诗赞叹不已。
传说他脱口读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诗句,遂搁笔不题。
大约黄鹤楼边的“搁笔亭”就是因此而建的。
李白(701—762年)是一位浪漫主义的大诗人。
他也生活在盛唐时期,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漫游中度过,几乎走遍了祖国大地。
长期的漫游生活所受到的大自然陶冶,使他写出大量描绘祖国锦绣河山的诗篇。
他的这些诗,豪迈奔放,感情真挚,想象丰富,手法夸张,语言生动轻快。
以描绘祖国山川景致著称的大诗人,怎能不写到黄鹤楼呢?当然写过,而且他的十几首诗里都涉及到黄鹤楼。
象脸炙人口的《黄鹤楼
送孟浩然之广陵》就是其中的一首: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此外,李白还有“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等诗句,都反映了诗人对黄鹤楼的眷恋之情。
不过,他专写黄鹤楼的诗确实没有。
这大约正是由于崔颢的诗写的太好的缘故吧。
据说李白受崔颢这首诗的影响,写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以同《黄鹤楼》一较胜负。
凤凰台上凤凰游,风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晴天外,二水中分白鸳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两首诗在唐朝描写景物的诗里,的确可以互相媲美,也都堪称佳作。
和崔颢、李白同时代的孟浩然、王维、贾岛等人,都有吟诵黄鹤楼的诗。
象孟浩然的《鹦鹅洲送王九之江左》,就是一首写站在黄鹤楼上遥望鹦鹅洲景色的诗。
中唐时期的诗人,韩愈、刘禹锡和白居易等,也有讴歌黄鹤楼的诗歌。
白居易的《芦侍御与崔评事为予于黄鹤楼置宴宴罢同望》,就是一首写黄鹤楼的好诗。
江边黄鹤古时楼,劳致华筵待我游。
楚思淼茫云水冷,商声清脆管弦秋。
白花浪溅头陀寺,红叶林笼鹦鹉洲。
总是平生未行处,醉来堪赏醒堪愁。
白居易(772—846年)是一位现实主义的大诗人。
他生活的时代。
唐朝已经逐步衰落,政治腐败,战祸连年。
目睹着腐败动乱的现实,他提倡用诗来描述民生的疾苦,反映社会的真实情况。
这就使唐诗有了新的发展。
他一生写了许多使权贵为之变色的讽谕诗,象著名的《卖炭翁》《新丰折臂翁》等等,就是白居易讽谕诗的代表作。
他也写过不少刻画景物的待,前面引的这首写黄鹤楼的诗,就是其中的一首。
这诗虽是答谢主人的应酬之作,但没有一般应酬诗的俗气。
诗中不仅写了登黄鹤楼所见的迷人景致,还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忧虑。
唐朝大诗人中没有写到黄鹤楼的,似乎只有一个杜甫。
杜甫(712—770年)生活的时代,比白居易早一些,比李白晚一些。
正是唐朝由繁盛到衰落的转折时期。
他也是一位现实主义的大诗人。
他的诗充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所以后人称他的诗为“诗史”。
他的诗艺术性也很强。
他自己说“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他写的咏怀古迹的诗,相当出色。
象《明妃村》一首,开头一句是“群山
万壑赴荆门”,其中的一个“赴”字,就写出山势婉蜒随水而流的景象。
可以想见,杜甫若留有一首写黄鹤楼的诗,一定会同崔颢的那首交相辉映。
晚唐诗人中被誉为”小杜”的杜牧,写过涉及黄鹤楼的诗。
杜牧为什么被人称为“小杜”呢?杜牧(803—852年)生活在晚唐的多事之秋,统治愈加腐败,人民生活更加困苦。
诗人关心民生的疾苦,对腐败的政治深感不满,他象杜甫一样,用自己的诗,反映了那个没落时代的历史。
同时,他的诗艺术性也相当高,又有自己独创的风格。
所有这些,大约就是他被称为“小杜”的原因吧。
他的诗成就最高的是抒情的七律和七绝。
他通过写景的画面,表达自己豪爽的情思。
象著名的《山行》《泊秦淮》《江南春》等等,就是这类作品,读之使人感到余味无穷。
他写黄鹤楼一诗的最后两句是:“黄鹤楼前春水阔,一杯还忆故人无?”这是诗人为送友人去夏口(今武昌)而作的。
他提醒友人到了夏口登临黄鹤楼,面对满江春水畅饮时,别忘了他这位旧友。
唐诗里写到黄鹤楼的真是不少,而且,还不只唐朝,宋朝以至今天,都有不少诗人写到黄鹤楼。
读者有兴致,可以去武昌登临重建的黄鹤楼,那时就可以鉴赏出描写黄鹤楼的诗中,哪一首最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