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伦理想象_到_品味人生_试论梁实秋前后期的人性论文学观念

合集下载

梁实秋读后感

梁实秋读后感

梁实秋读后感梁实秋,一位著名的作家、诗人、翻译家和文学评论家,他的作品广泛涉及文学、哲学、历史、政治等多个领域,深受读者喜爱。

在他的作品中,不仅有对现实世界的深刻观察,也有对人性、情感、生活的深刻思考。

读完梁实秋的作品,让我深受启发,产生了许多感悟和反思。

首先,梁实秋的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的是他对人性的观察和揭示。

在他的作品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内心世界、情感纠葛、道德选择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对人物的刻画,梁实秋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让我对人们的行为和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他们有善良的一面,也有自私的一面,梁实秋的作品让我更加理解并包容这种多样性。

其次,梁实秋的作品给我带来了对生活的思考。

他的作品中常常反映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以及对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在他的作品中,我看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也看到了对生活的无奈和对命运的抗争。

通过阅读梁实秋的作品,我开始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不论是欢乐还是苦难,都是生活的一部分,都值得我们用心去体味和感悟。

此外,梁实秋的作品还让我对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更深的兴趣。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融入了对历史和文化的探讨和反思,通过他的作品,我更加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沿革,也更加明白了文化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在当下,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中,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是非常重要的,梁实秋的作品给了我一个更加广阔的视野,让我更加珍视和尊重不同的文化。

总的来说,梁实秋的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艺术表达,更是对生活、人性和文化的深刻思考。

通过阅读他的作品,我受益匪浅,不仅增长了见识,也更加明白了生活的真谛。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阅读梁实秋的作品,不断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和深刻。

感谢梁实秋,让我在他的作品中找到了许多的思考和启发。

梁实秋人性论的文学观

梁实秋人性论的文学观

梁实秋人性论的文学观梁实秋人性论的文学观梁实秋作为古典主义文学的推崇者,主张文学的规范化,从其对新文学运动的态度上,可以看见其对人性的阐释。

“文学里面有两个主要的类别,一是古典的,一是浪漫的”梁实秋也正是用古典主义的旗帜,对新文学运动进行了有力反思。

他认为新文学运动一定程度上是浪漫主义的文学——重感情,轻理性,缺乏规范,不守纪律,是应极力批判的。

在梁实秋的文艺理论中他提出,文学活动的最高标准是古典主义。

梁实秋古典主义文学观的核心内容是对其人性论特征的把握并提出了“文学的活动始于表现出一个完美的人性”。

一、关于人性既然是以人性论为核心的文学观,那还推崇的是古典主义文学,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这里我们有必要关注梁实秋“人性论”同自然人性论的内在区别。

一般所说的“人性论”大多是以人道主义为主的人性论,即肯定人的情感欲望与自然本性的的合理要求,反对一切牵制人的暴行,这就是所谓的自然人性论。

五四新文学就很有自然人性论的色彩。

但这正是梁实秋所批判的,他反对五四文学解放个性,解放自我的浪漫主义特征。

“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

”关于人性,梁实秋从未有过系统的理论阐述。

但是通过加以文献整理,我们可以概括出:人性是常态的、普遍的,是文学之标准。

“人性”的文学观应该有两个维度,一是常态的,一是普遍的。

“常态的”是指人性乃根本不变的永久恒定。

就像在追求真理过程中会遭遇“绝对的真实之物”。

人的语言有时是无法适当加以描述的,因为梁实秋所谓的“人性”是支撑一切文学活动进而涵盖一切文学活动进行时的“绝对者”。

难怪梁实秋会认为“常态的人性与常态的经验便是文学批评的最后的标准,人性是根本不变的。

”从哲学关于真理的态度,我们很容易将梁实秋“人性”称之为文学批评的唯一标准看作是常态的不变。

第二个维度,梁实秋所谓“人性”还是“普遍的”,即人性是面对社会全体的,而非依附于个人自我的。

梁实秋在谈及人性时,从未明确解释“人性是什么”的问题。

从_伦理想象_到_品味人生_试论梁实秋前后期的人性论文学观念

从_伦理想象_到_品味人生_试论梁实秋前后期的人性论文学观念

第18卷第1期重庆教育学院学报Vol.18No.1 2005年1月Journal of Chongqing College of Educati on Jan.2005文章编号:1008-6390(2005)01-0026-04从“伦理想象”到“品味人生”———试论梁实秋前后期的人性论文学观念赵心宪(重庆教育学院中文系,重庆 400067)摘 要:梁实秋人性论文学观念的发展,以《雅舍小品》的发表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的人性论文学批评观念偏重于批评主观性的张扬、偏执运用社会批评的哲学批评方法以及理想的伦理理性人文主义的人性标准,缺少理论体系的支持。

后期的人性论散文创作观念,在《雅舍小品》系列作品中主要体现为人性论散文创作的题材观、文体观和意象创造的语言观,对人性世相的精彩刻画获得不朽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梁实秋;人性论文学批评观;人性论散文创作观;伦理理性;人性世相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人性论是梁实秋文学观念的核心内容。

罗刚博士认为,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一个深层结构,它至少包括两个理论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人性论。

在这一层面上,他与其他一切主张人性的中外思想家是一致的。

第二个层面则是白璧德的善恶二元论”。

[1]白氏在文学观上崇尚古典主义,而对其他文学思潮流派持基本否定的态度,他的善恶二元论认为,“人性包括欲念和理智。

这二者虽然不一定是冰炭不相容,至少是相互牵制的。

”[2]因为赋予理性克制的力量,所以人成其为人,但这种理性与良知不是人人都有的,也不与经验成正比。

有人天生具有这种禀赋,有人天生就是愚昧盲目的。

梁实秋张扬伦理理性的人性,否定通俗文学的人性价值,鼓吹文学是少数人的天才创造,即可见其观念的接受。

与前期比较,梁后期的人性论文学观念,两个层面的内涵依然如故,但与前期在文学批评中广为运用造成颇有争议的社会影响相反,后期的散文创作因为立意于向内的人生经验的审美传达,人性内涵的运用由抽象人性转向具体人性,价值论意义的人性判断让位于本体论意义的人性体验,而且倾力于人性审美的散文体式的创新。

关于梁实秋古典主义文学批评实践

关于梁实秋古典主义文学批评实践

关于梁实秋古典主义文学批评实践一、梁实秋个人简介梁实秋(1901 - 1968),字义夫,号志士,江苏金坛人,中国著名文学家、散文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等。

早年游历欧洲各国,深受西方文化启发,其后致力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梁实秋在文学批评领域颇有建树,其独特的古典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备受推崇。

在他的长篇散文集《谈艺录》中,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标准。

本文将从梁实秋的古典主义文学批评实践角度来探究其对于文学批评的贡献和影响。

二、梁实秋的古典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梁实秋的古典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主张“玄妙高远,以词立意,以情传神”。

他认为,文学作品必须具备“趣味,艺术性,真实性”三个要素,即通过艺术再现来表达生命的真实感受和价值观念。

在他的理论中,“词”是构成艺术的关键要素之一。

他提出,“词”必须是“美的表达”,即词语的表面意义和内涵必须融为一体,通过优美、优雅的语言来体现作品的艺术价值。

此外,梁实秋在文学史研究中,倡导了两个理论:第一,认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真正意义在于其价值观念,而非纯粹的艺术价值;第二,强调文学创作要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西方文明的艺术技巧。

三、梁实秋对于古典主义文学批评的实践1.对于古文体的探究梁实秋是对古文体形式有独到见解的古文大师。

他强调古文体的优越性,在《选文补注》中对《孟子》中的古文体作出了详细解析。

他认为古文体具有“曲折、拐弯、蜿蜒,留白”的魅力,给人留下了广阔、深邃的想象空间。

他用自己的天赋和勤奋,将古文体解析得淋漓尽致。

2.对于“词”的理解和应用梁实秋在文学理论中很重视“词”的使用。

他认为“词”是艺术的灵魂,必须准确、凝练、优美的表达出文学作品的意境和艺术性。

《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文学精华之一,梁实秋在《选文补注》中给千年名著中难懂的“奇字”排序并解释,从词语的使用、结构和意境出发,指出了词语美的体现和艺术价值。

3.对于文学史的研究和分析梁实秋在文学史的研究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梁实秋的古典主义文学观

梁实秋的古典主义文学观

梁实秋的古典主义文学观梁实秋的古典主义文学观梁实秋作为新古典主义文学的重要人物,他提出的理论从最初就备受争议,而且经常受到误解与排斥。

梁实秋从小家境富裕,熟读中国的四书五经,精通古文,从小接受的教育大多是儒家的一套,后来又店铺,使得梁实秋为文给人的感觉既有儒家君子的温柔敦厚,又不失英美自由主义的绅士风度、公平精神,笔锋显得不够凌厉。

虽然这并不是他最后走上古典主义的必要经历,但后来走上古典主义道路似乎有着某种征兆,在后来提出的观点多多少少与这段经历有关。

从小的学习也为古典主义打下深厚的功底。

梁实秋曾经是热衷浪漫主义的文艺青年,而二十三岁赴美留学,师从白璧德之后,博学慎思的白璧德把他从浪漫的热血提升到古典的清明。

梁实秋彻底成为古典主义的拥护者,并成为中国现代古典主义文学思潮理论的奠基人。

一、梁实秋观点转变历程梁实秋提倡新人文主义,认为一位作家如果不能冷静全面的观察人生,即会失于偏激成为浪漫主义。

当然梁实秋认为革命文学同样以偏概全,最终引发与鲁迅的论战,即有名的鲁梁论战。

论战发生时梁实秋二十五,鲁迅四十七,梁实秋以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之姿,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

同时还有一些左翼作家也参与论战,如冯乃超等。

论战从一九二七年十月一直持续到一九三一年初才告一段落。

梁实秋写《卢梭论女子教育》,鲁迅针对此文发表了《卢梭和胃口》《文学和出汗》,论战由此开始。

论战的争端在于:文学应该正视普遍的人性,抑或强调阶级性。

梁实秋主张人性超越阶级而且历久不变,文学表现正是这种普遍而恒久的人性。

鲁迅则认为人性因阶级而不同,更随时代而变化,不能一味要求文学去处理抽象的人性。

而这一问题不能单纯地说对错,但在当时的背景下,梁实秋能够挺身而出,明确地指出文学的本质,表现出了智者的眼光。

二、梁实秋对古典主义的主要观点1.古典主义的基本观点及西方古典主义大家的观点古典主义,一般而言,它有两种基本定义,从狭义上讲,它是指17世纪初至19世纪初法国兴起后流行欧洲各国的一种文艺思潮,同时也指古典主义的创作方法。

梁秋实的散文注重从道德伦理的角度写人性对错

梁秋实的散文注重从道德伦理的角度写人性对错

梁秋实的散文注重从道德伦理的角度写人性对错梁实秋注重理性与伦理。

关于文学创作,梁实秋认为,“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止于人性。

”理性是人性的关键,伦理是人性的本质。

文学写的是人性,人性是评判人的标准,也是文学的精髓。

完美的人性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梁实秋孜孜以求的目标。

此外,梁实秋认为,文学是超阶级的,不赞同曾经盛行一时的普罗文学运动,主张文学运动是对于文学传统的修正、文学弊端的改进,是以文学为主体的运动,而不是像普罗文学,忽略传统文学的价值,掺杂以哲学,政治,经济理论而成为一些人的工具,武器。

梁实秋在《偏见集》中写道:“文学的性质在于普遍的永久的人性之描写,并无所谓“阶级性”。

无独有偶。

抗战时期曾和梁实秋为筹款而一起说相声的老舍也对普罗文学提出了反对的见解。

在老舍看来,普罗文学以文学为工具,将文艺看作社会经济的产物,写出来的文字只能是一部唯物文学史,而丢失了文学的艺术价值。

艺术价值是决定文艺作品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内容则是其次。

普罗文学的着重点在于普罗,而非文学。

老舍先生所认为的“文学风格乃作家人格的表现”,是梁实秋“文学即人性之描写”的另一种阐释。

03.梁实秋的散文:睿智典雅的风格,彰显人生的自在从容在文学理论的指引下,梁实秋的散文处处有对人性的挖掘与描写,或是俗世烟火中的平凡生活,或是形形色色的世间百态,又或是遥远又清晰的童年记忆与师生情谊。

我将从三个方面举例赏析梁实秋散文的艺术风格。

(1)人性人性是梁实秋的文学主旨,自然成为首个赏析的目标。

在散文《想我的母亲》里,梁实秋介绍了母亲的一生。

梁实秋的母亲十八九岁时嫁入夫家,从此过起了相夫教子、料理家务的生活。

文中有几处梁实秋与母亲相处的暖心细节,如母亲给他洗澡;冬季夜晚给他把棉被塞得密不透风,那样的温暖舒适令他快乐却不可复得;母亲夜晚在灯下缝缝补补时,梁实秋总是依偎在她身旁,像无赖般赶也赶不走;冬日午后和母亲共饮“花酒”,这种饮酒方式成为梁实秋后来独居时的一大喜好。

梁实秋的文学思想

梁实秋的文学思想

梁实秋的文学思想梁实秋的文学思想梁实秋作为上世纪中国文坛的重要人物,其文学创作是对社会生活的感受和体验的升华,这些影响深远的文学思想有其独特的文学人性论和自给自足的文学评论体系。

一引言梁实秋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作家、批评家、翻译家,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

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没有对梁实秋的文学思想进行系统的、认真的研究,只是笼统地将其定义为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想。

梁实秋的文学思想究竟是什么样的,它产生的原因又何在?二梁实秋的文学思想梁实秋作为上世纪中国文坛的重要人物,其文学成就影响深远。

这些影响深远的文学思想有其独特的文学人性论和自给自足的文学评论体系。

同时,文学创作是作家丰富的精神世界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作者对社会生活感受和体验的升华,凝结了创作者的知识积累和艺术想象力,渗透着创造者的人格力量。

因此,我们应该对梁实秋的文学思想体系重新审视,给予其合理客观的评价。

1 梁实秋的人性论梁实秋在文学问题上一贯强调理性的节制,反对“放纵”情感的浪漫主义,他力主文学是少数人的事业,只有少数人能够享用文艺。

梁实秋与鲁迅进行过持久的论战,其焦点聚焦在民众与天才、文学的人性与阶级性、文艺要不要大众化等问题。

所以,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梁实秋与左翼作家之间在文学问题上好像结下了“深仇”,一直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代言人。

梁实秋的创作执著地固守人性论的文学界面,其人性观融合了中西方文化。

他是作为自由主义倾向的文人代表而闻名的,有一段时间连中学课本上都收有讨伐他“人性论”的文章;但到底又还是陌生的,对梁氏的思想渊源及文学观的研究了解一直很少。

我们在探讨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体系时会发现:人性观是一个基础的核心,它反映着梁实秋看待文学的实质、文学的社会功能、文学的价值尺度等核心问题,简而言之,“人性是测量文学的唯一标准”。

(1)人性观思想的形成梁实秋的思想秉承中国的孔子、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古典思想,追求一种中庸的人生境界。

现代中国文学的一面镜子——谈梁实秋灵性笔调下的散文魅力

现代中国文学的一面镜子——谈梁实秋灵性笔调下的散文魅力
由于 中 国 2 0世纪社 会政 治文化 的诸 多 内在 因素 的左右 , 梁实秋 的文 学思想 一度被遮 蔽 、 沉寂 , 以致 于被 “ 缘” , 边 化 也较少 学者对 其 散文文 学 思想 包 涵着 的内在魅 力 作 出 深层 的检视 和多 维 的透 视 。因此 , 从
梁 实秋 灵性 笔调下 的散 文魅力 及其 书写视 角维度 , 重新 辨识 与解读 梁实秋 的新人 文古典 主义 思想 , 梁 对 实秋 散文 创作 侧 面的深入 探究 与批判 性论 析 , 甚是 必要 。这也 正是此 文展开 探索 的潜在初 衷 与 旨向 , 意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1 年 第3期 01
现 代 中 国文 学 的一 面镜 子
— —
谈 梁 实秋 灵 性 笔 调 下 的散 文魅 力
潘 水 萍
( 暨南 大 学 文 学 院 , 州 50 3 ) 广 162 摘 要 : 实秋 灵 性 笔调 下 的散 文魅 力体 现 在 三 个 方 面 : 生 活之 美” “ 性 之 美” “ 梁 “ 、人 和 气度 之 美 ” 梁 实秋 。
实秋 那 隐隐超 度 的人 性 心 态 。人们 可从 其散 文 中获得 一 种 深 刻而 彻 底 的 “ 生之 愉 悦 ” “ 之 教诲 ” 和 爱 。
简而 言之 , 实秋灵性 笔调 下 的散文魅 力体 现在三 个方 面 : 生 活之美 ” “ 梁 “ 、 人性 之美 ” 气度 之美” 和“ 。
反思 己身 当下 的人生 。与那 些拘 囿于生命 局 限性 的 自我操 心 的焦 虑人 生 态 度 相 比, 实秋 更 多是 把 注 梁 意力 聚集在 生之 趣 味 的欢 欣 中 。这恰 恰 可 以让 读 者入 木三 分地 感 知梁 实秋对 生 活本 身投 入之 真 实 而 内 在 的热 情 。事 实上 , 梁实 秋 的散文 和批 评 理论 正是 以普 遍人 性 多角关 系的捕 捉 与触及 , 读者 获 取一 种 使 现 代生 活美 感 的共 鸣 。梁 实秋 颇 令人 折 服 地 自称 : 我 所 写 的文 字 , 涉 到 不少 我们 熟 识 的人 , 是 真 “ 牵 都 人 真事 , 多调侃 , 非 虚拟 。 』 尤 可 佩 服 的是 , 实 秋 始 终 不 渝 地 持 守着 审美 的人 生 态 度 。其 散 虽 并 ” I 。’ ( 梁 文 创作 蕴藏 着纯 正 的生 活诗趣 、 生命情 愫 和古 典思 维履 历 的真 切体 验 , 确实值 得 细细 体味 和深 深感 悟 。

论梁实秋文学的批评观——以《读〈诗底进化的还原论〉》为例

论梁实秋文学的批评观——以《读〈诗底进化的还原论〉》为例

《长江丛刊》2018.0961论梁实秋文学的批评观——以《读<诗底进化的还原论>》为例■任玉琦/青岛大学文学院摘 要:梁实秋是以理性的思维深入到世事之中并从中抽象的提取出人生经验与道德,要求文学批判要符合道德的标准,要求以伦理的善为最高境界,所以即使是文学表现人生,那也是抽象化和艺术化了的人生,更富有道德色彩的的人生,因此是美的人生和善的人生。

他把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与西方人本主义相结合,把政治批评和文学批评相结合,建构自己人文主义伦理批评的理想。

关键词:梁实秋 批评观 艺术美 诗梁实秋作为批评家是站在文学的边上以客观的态度对作家作品进行批评,他在肯定形式美的基础上,要求文学批评还应该上升到伦理判断的高度,让文学有道德价值的的灵魂,这就说明文学的形是为了整体而存在,也是为更深一层的伦理价值的论述作铺垫。

他以伦理道德的视角看待作品就进一步划分开了与俞平伯等主张时事入诗的作家的界线,俞平伯等作家是把具体的实实在在的生活入诗,所反映的内容停留在较表面化的时代性上,没有进一步深入下去探讨隐含在世事下的生活伦理哲学,在梁实秋《读<诗底进化的还原论>》中,他和俞平伯的论争主要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诗以何者为最,美还是善;另一个方面是诗是平民的还是贵族的分歧。

但是我认为美和善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不能将两者二元对立起来,诗中表达的伦理道德上的善与形式上一定节奏、格律上的约束和规范才能成就一个有内涵、有艺术美的作品,缺一不可,可是这种理性思维不是每个人都有的,艺术上的天赋也不是公平的存在于每个人身上,所以,诗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贵族的”,用以启迪、指引和净化群众的,民众达不到这个境界无法理解也是寻常的。

梁实秋可以在同时代其他诗歌批评家在批评上的桎梏中挣脱出来,单纯用诗的艺术的角度作评判,已经是具有前瞻性的视角,把具有文学意义上的诗单纯化和净化,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诗以美为主并且绝不能建设在普遍大众的人生上面,而应站在社会的边上,创造诗的艺术。

梁实秋的古典主义文学批评观

梁实秋的古典主义文学批评观

梁实秋的古典主义文学批评观梁实秋的古典主义文学批评观导语:在中国现代文论史上,梁实秋是一位重要的文学理论家,更是一位文学批评家。

他从浪漫主义到古典主义,再到自由主义的转变使其文学思想变得复杂,历史地位已确立。

一、文学批评的涵义梁实秋认为“文学的目的是在籍宇宙自然人生之种种的现象来表示出普遍固定之人性”。

文学批评的出发点是人对人生的态度,这是一个哲学的问题”,“自亚里士多德以至于今日,文学批评发展的痕迹与哲学如出一辙,其运动之趋向,与时代之划分几乎完全吻合,当然,在最古的时候,批评家就是哲学家。

”由此可以看出,梁实秋把哲学思想当作文学批评的基础,有哲学根据的文学批评才能有固定的标准,产生始终一贯的文学批评,而他的文学批评观就是建立在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古典主义哲学思想上的,其目的是研讨文学作品的哲学价值,特别是伦理学意义。

因为他认为文学以人生为题材,以表现人性为目的,文学不离人生便不离道德。

即便题材是非人性非道德的,比如母子乱伦,子弑亲父等,也会因其作家的态度是有道德的,文学也就是有道德的,文学与道德密不可分,这是其“人性”文学思想的依据。

梁实秋在《文学批评辩》中讲道:希腊文的“批评”本是判断之意。

“判断有两层步骤,――判与断。

判者乃分辨选择的工夫,断者乃等级价值之确定。

其判断的标准乃固定的普遍的,其判断之动机,乃为研讨真理而不计功利。

”这段话可以作为他对文学批评的简要定义,可分为三个层次理解。

(一)文学批评的性质梁实秋坚持古典主义文学思想,认为古希腊艺术是最为和谐完美的,其批评理论也是来源于古希腊的批评作品。

所以,他从“批评”的希腊文意义入手,将批评的性质界定为“判断”,文学批评的价值就在于公正地判断文学作品的价值。

为了强调批评的最终目的和方法正则是判断,梁实秋首先对批评和鉴赏进行了区分。

他认为,靠着自己的感觉享受一件艺术品是“鉴赏”;根据一个固定的标准评判一件艺术品的价值叫做“批评”。

[5]鉴赏由印象而得,批评由品味而得。

试论梁实秋的人性论实质

试论梁实秋的人性论实质
和 平 均主 义 在历 史 观 和 群 众 观 上 推 崇精 英 主 义 、 雄 主义 和 英
典 主 义 和 逆历 史潮 流 而 动 的 保 守 思 想 。 西 方 的人 性论 史 大 概 可 以 分 为 古 代 人 性 论 、近 代 人 性 论
和现代人 性论 三个 阶段 。 从古到今的西方人 性论史 。 基本上是
判 。事 实 上 在 整个 西 方 的人 性 论 史 上 这 是 一 种 改 头 换 面 的 古
化理念、 文学批评 中。 梁实 秋都散发 出一股浓郁的保守气息 和 传统意味 , 如在政治思想上不赞成激进 的革命 。 而欣赏温 和的 变革与改 良; 在社会思想上欣赏优胜 劣汰和等级制 。 反对社会 主义和人道主义 : 在经济思想上拥护私有财产制 . 抨击公有制
下儒 家文 学传 统 了。其 实他 千 里 迢 迢从 美 国 学来 的二 元 人性 论 , 实质 就是 大 受时 人 批 判 的 宋 明 理 学 人 性 论 。 要 保 守 他
的 也 是这 种 积 满 历 史 尘 埃 的 “ 以理 制 欲 ” 的人性 论 。
关 键 词 : 实秋 ; 粱 人性 论 ; 人 文 主 义 ; 守主 义 新 保
伊 德 的 非 理性 思潮 毫 不 客 气 地 加 以排 斥 与抨 击 。他 所 谓 的理 性也只是伦理学意义上 的道德理性 .而非近代 以来认识论意
பைடு நூலகம்
绝对 内容( 文学本 质论 ) 而且是文学批评 的惟 一标准和尺度 , ( 文学批评论 )在《 , 文学 的纪律》 一文中他说 :文学发于人性 . “ 基 于 人性 。 止 于 人 性 ” 人性 似 乎 成 了梁 实 秋 检验 一 切 文 学 亦 。 的试 金石 。因此掌握 其人性论 的实质和渊源对理解粱实秋其

梁实秋诗论中的人性”

梁实秋诗论中的人性”

梁实秋诗论中的“人性”导语:把“模仿说”引入理论批评,在论及诗与画的关系问题时,从表现对象和题材的不同这个角度主张二者的分界,指出“诗是人类活动的模仿”,而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则由于不能表现人的动作而无法进入诗的世界。

以下是小编整理梁实秋诗论中的“人性”,欢迎大家阅读!综观梁实秋的文艺理论批评,“人性论”是其中最为核心的概念。

不论从、审美,还是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他的这种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文艺思想体系都有其独特的成就,成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艺理论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同时,由于个人观念和时代特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的理论体系不可避免地存有局限和不足,由此也使他成为当时文坛上颇有争议的人物。

但是,不管外界的评价怎样,梁实秋在自己的文学生涯中始终坚持这样一个观点:文学的根基在于固定的普遍的人性,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1]122。

对于“人性论”的是非偏颇,历史的发展自会给出一个公正的评判,作者在此不想做过多的讨论。

本文只是试图通过对文本的解读,从文艺批评领域一个常见的话题――诗与画的关系谈起,从“模仿说”以及“理性节制情感”原则两个方面,探寻人性观点在梁实秋诗歌理论主张中的体现,希望这种探索能从历史发展和诗歌精神重建的角度对当下中国新诗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一点小小的启示。

关于诗与画的关系问题,古今中外的文艺理论家们历来都有较多探讨,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宗白华、钱钟书以及法国的莱辛等。

在《诗(文学)和画的分界》一文中,宗白华先生从他的“意境”论出发并以此为宏观参照系,主要从表现力和表现领域两个角度论述了诗和画的关系,并且着重强调了二者的区别,认为诗和画毕竟是两回事。

在文章的结尾宗白华先生是这样说的:“诗和画各有它的具体的物质条件,局限着它的表现力和表现范围,不能相代,也不必相代。

但各自又可以把对方尽量吸进自己的艺术形式里来。

诗和画的圆满结合(诗不压倒画,画也不压倒诗,而是互相交流交浸),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艺术意境’。

论梁实秋的人性论文学观

论梁实秋的人性论文学观

论梁实秋的人性论文学观黄颖 1101012030 摘要:梁实秋被不少学者称为是“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专门从事文学批评, 也是第一个潜心研究文学批评、把文学批评作为专门学问、专门事业的人”。

梁实秋文学批评的核心概念是“人性论”, 强调文学要忠于“人性”、基于“人性”、止于“人性”,在与左翼文人论战期间, 梁实秋人性论的内涵逐渐由理性置换为情感, 由开始否定阶级性、时代性到肯定阶级性、时代性, 只是同时更强调人性。

这显得更接近真理, 也更接近五四文学的传统。

关键词:梁实秋; 人性; 人性论;作为梁实秋文艺思想的核心, 人性论一直是容易引发争论的焦点。

对梁实秋文艺思想理解的分歧往往也集中于此。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 梁实秋被中国大陆一般人所知是因为他是人性论的宣扬者, 而且这种人性论还被定义为资产阶级人性论。

其实, 只要认真读两篇梁实秋关于人性论的批评文章, 就可能发生疑问: 梁实秋的人性论果真是资产阶级的吗? 当然, 梁实秋确实为资产辩护过, 也赞同资产是文明的基础的论断, 但是梁实秋的人性论与资产阶级人性论却有很大的不同。

资产阶级的人性论是与追求个性解放的人道主义结合在一起的, 认为追求自由平等是人的本性; 但是, 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从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那里来的, 是以理性控制感情与欲望为基本、以接受理性指导的人性为常态的人性。

这种与希腊的古典理性结合在一起的人性论, 既反对个人不受理性指导的自由追求, 又反对基于同情的人道主义和平等观念。

人性, 即一切人所具有的特性和属性问题, 历来众说纷纭, 是中外哲学关注的重要命题。

从文化原典来考察, 中国古代以孔子的伦理人性论和老庄的自然人性论两大流派为代表: 儒家认为“仁者人”也,注重人的社会属性和道德属性, 从伦理道德角度来探讨人的本性; 道家则主张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强调人的自然天性, 要求顺应自然规律、舒展人的本性。

西方从古希腊开始, 就有智者普罗塔哥拉人性利益论!与柏拉图理性人性论!的差别: 前者认为感情欲望和利益是人的本性, 道德以满足欲望为标准;后者则以理性世界为人性的来源, 提出清洗人的灵魂、除去人的欲望, 以达到绝对完满、至善的境界。

梁秋实的散文注重从道德伦理的角度写人性

梁秋实的散文注重从道德伦理的角度写人性

梁秋实的散文注重从道德伦理的角度写人性
梁实秋在哈佛大学攻读硕士期间,曾选修白璧德的“英国十六世纪以后的文学批评”一课,由此与白璧德的人文主义结缘,深受其影响。

白璧德是孔子“克己复礼”思想的追随者,强调理性,节制,内省,进德修业和传统道德观念,崇尚历史的智慧,而对当代智慧持否定态度。

白璧德认为,人的欲求应是有节制的,自由也是有纪律的自由。

这里的纪律不是默认的或成文的规则,而是内心坚守的道德准则。

由此可知,白璧德的人文主义,不但有讲求伦理的呼唤,还有禁欲的成分。

梁实秋的散文读后感作文范文梁实秋散文读后感

梁实秋的散文读后感作文范文梁实秋散文读后感

梁实秋的散文读后感作文范文梁实秋散文读后感我至爱梁实秋的散文,理性不乏风趣,高贵不乏素雅。

自从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过梁实秋的《下棋》,我对梁实秋的爱恋就有增无减,《下棋》中绝妙的语言让人忍俊不禁,啧啧称赞,梁老在比喻下棋者在争棋时的样子中写道,“对方的头上青筋暴露,黄豆般的汗珠一颗颗地在额上陈列出来,或哭丧着脸作惨笑,或咕嘟着最做吃屎状,或抓耳挠腮,或一串串地噎嗝打个不休……”哈哈哈,多形象,我简直对梁老的语言艺术佩服的五体投地;更妙的是,他不光让人笑,还让你在笑中思考,如“人总是要斗的,总是要钩心斗角地与人争逐的。

与其和人争权夺利,还不如在棋盘上多占几个官……”多有哲理啊,真是诠释了“棋如人生”的内涵。

梁实秋的年代,离现在已有近六十几年的历史了,可是读来一点都没有时代的疏离感,相反却越读起劲,于是我钻到了学校图书馆,书海茫茫地把他的书一股脑的搬了下来,一次不能借多,就中午到阅览室啃读,最后居然有了不找遍梁老的作品不罢休的嗜好。

梁老的文章真是太有趣了,雅俗共赏,不仅有阳春白雪的鉴读之处,更有下里巴人的谐趣之妙。

梁老的最经典之作便是《雅舍小品》,《雅舍小品》印行出版后,已发行了六七十版了,仍风行国内外,经久不衰,这和梁老大家的风范、厚实的文学功底是分不开的。

《雅舍小品》中反映的都是大凡从市井之人到达官显贵都要做了事,如理发、骂人、结婚、握手、写字、讲价、下棋、送行等人所共有的喜怒哀乐、真善美和假丑恶,这可能也是我读起来倍感亲切,爱不释手的原因。

在梁老的笔下,《理发》也能理出惊心动魄来。

“就是小声说一句,我觉得,都会使他丧胆而失去平衡,我的颈静脉也需要在他不知不觉间被他割断,后来剃刀暂时离开我的脸,我趁势立刻用梦魇的声音叫起来,‘别刮了,够了,谢谢你‘……”理发本来是整理仪容,迈入高雅之堂的必备前奏,可是梁老把理发当做一件不愉快的事,把理发和牙医拔牙、刽子手屠户相提并论,真是不敢想象。

虽然看了有点觉得夸大其词,但自己理发的心里体验想来也和梁老描写的差不多,便忍不住击桌顿足高喊:“妙绝,绝妙……”。

梁实秋的文学思想

梁实秋的文学思想

梁实秋的文学思想 梁实秋 作为上世纪中国文坛的重要人物,其文学 创作是对社会生活的感受和体验的升华, 这些影响深远的文学思想有其独特 的文学人性论和自给自足的文学评论体系。

一 引言 梁实秋是 20 世纪中国著名的作家、批评家、翻译家,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大名鼎鼎的人物。

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没有对梁实秋的文学思 想进行系统的、认真的研究,只是笼统地将其定义为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想。

梁实 秋的文学思想究竟是什么样的,它产生的原因又何在? 二 梁实秋的文学思想 梁实秋作为上世纪中国文坛的重要人物, 其文学成就影响深远。

这些影响深 远的文学思想有其独特的文学人性论和自给自足的文学评论体系。

同时, 文学创 作是作家丰富的精神世界的外在表现形式, 是作者对社会生活感受和体验的升华, 凝结了创作者的知识积累和艺术想象力,渗透着创造者的人格力量。

因此,我们 应该对梁实秋的文学思想体系重新审视,给予其合理客观的评价。

1 梁实秋的人性论 梁实秋在文学问题上一贯强调理性的节制, 反对&ldquo;放纵&rdquo;情感的 浪漫主义,他力主文学是少数人的事业,只有少数人能够享用文艺。

梁实秋与鲁 迅 进行过持久的论战,其焦点聚焦在民众与天才、文学的人性与阶级性、文艺 要不要大众化等问题。

所以,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梁实秋与左翼作家之间在文 学问题上好像结下了&ldquo;深仇&rdquo;, 一直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代言人。

梁 实秋的创作执著地固守人性论的文学界面, 其人性观融合了中西方文化。

他是作 为自由主义倾向的文人代表而闻名的,有一段时间连中学课本上都收有讨伐他 &ldquo;人性论&rdquo;的文章;但到底又还是陌生的,对梁氏的思想渊源及文学 观的研究了解一直很少。

我们在探讨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体系时会发现: 人性观是 一个基础的核心,它反映着梁实秋看待文学的实质、文学的社会功能、文学的价值尺度等核心问题,简而言之,&ldquo;人性是测量文学的唯一标准&rdquo;。

梁实秋与中国自由主义文学

梁实秋与中国自由主义文学

梁实秋与中国自由主义文学刘川鄂内容提要梁实秋是20世纪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理论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的理论家,梁实秋对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的两个核心命题“人的文学”和“自由的文学”都作出了较深入的理论阐发。

这位发起和参与了多次文学论争中的风云人物,在非学术的环境中被“妖魔化”了,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学术史上值得总结的教训。

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的开路人胡适在总结文学革命运动时说道:“我们希望两个标准:第一个是人的文学;不是一种非人的文学;要够得上人味儿的文学。

要有点儿人气,要有点儿人格,要有人味的,人的文学。

第二,我们希望要有自由的文学。

文学这东西不能由政府来指导。

”①这两个标准:“人的文学”、“自由的文学”,实际上是从胡适到朱光潜等自由主义文学家反复宣扬的两个基本理念,是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的两个核心命题。

在30年代、40年代纷繁复杂的文学环境中,凭着建设新文学的可贵热情,凭着较为深厚的学术素养和对文学现状的特殊敏感,梁实秋总是能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话题并引发了一次又一次的论争,因此他多次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中的风云人物。

尽管论争的具体内容有所不同,但实际上还是围绕着文学的人性主体和创作自由问题展开。

他上接20年代胡适、周作人,中应同时期的新月派、京派、论语派,下联40年代的朱光潜、萧乾。

尽管我们不可生硬地——找出梁实秋与这些自由主义文人及派别之间的对应承接关系,但他们的文学观念、他们对当时文坛的态度确有着很大的一致性。

梁实秋不遗余力地捍卫着、深化着自由主义文学的两个基本命题,其文艺思想既具有一定的学理内涵又具有持别突出的现实品格,是20世纪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理论中的重要一环。

一从“人的文学”到“人性的文学”五四时期,胡适的着眼点是相对于旧文学的新文学而不是自由主义文学,但他确为中国自由主义文学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他对健全的个人主义的肯定,对自由的诠释,丰富了新文学的表现内容,成为后继者发扬深化的思想材料。

论梁实秋人性论的性质及其演变_高旭东

论梁实秋人性论的性质及其演变_高旭东

2004年12月 理论学刊 Dec.2004第12期 总第130期 Theory Journal No.12Ser.No.130论梁实秋人性论的性质及其演变高旭东(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北京100083) 〔摘 要〕梁实秋文学批评的核心概念是“人性论”。

过去一般将这种人性论等同于“资产阶级人性论”,而事实上,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从白璧德那里来的推崇理性控制的古典人性论。

在与左翼文人论战期间,梁实秋人性论的内涵逐渐由理性置换为情感,由开始否定阶级性、时代性到肯定阶级性、时代性,只是同时更强调人性。

这显得更接近真理,也更接近五四文学的传统。

但是梁实秋的人性论强调的是喜怒哀乐的纯粹形式,这就使他的人性论与动物性很难区别,而他要注销“人”的词汇,又使他自我颠覆了他的人性论。

〔关键词〕梁实秋;人性论;性质;演变 〔中图分类号〕I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09(2004)12-0107-04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梁实秋被中国大陆一般人所知是因为他是人性论的宣扬者,而且这种人性论还被定义为“资产阶级人性论”。

其实,只要认真读两篇梁实秋关于人性论的批评文章,就可能发生疑问:梁实秋的人性论果真是资产阶级的吗?当然,梁实秋确实为“资产”辩护过,也赞同“资产是文明的基础”的论断,但是梁实秋的人性论与资产阶级人性论却有很大的不同。

资产阶级的人性论是与追求个性解放的人道主义结合在一起的,认为追求自由平等是人的本性;但是,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从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那里来的,是以理性控制感情与欲望为基本、以接受理性指导的人性为常态的人性。

这种与希腊的古典理性结合在一起的人性论,既反对个人不受理性指导的自由追求,又反对基于同情的人道主义和平等观念。

一与近代资本主义打破古典与中世纪的和谐宁静的对立与动态相反,梁实秋所推崇的人性论追求的是和谐与均衡,认为人性是普遍的、固定的、永久不变的,“文学的任务即在于描写这根本的人性”,所以梁实秋最推崇的批评语言是“沉静地观察人生,并且观察人生的全体”[1](P291)。

关于梁实秋简介

关于梁实秋简介

梁实秋简介关于梁实秋简介他是中国国家社会党党员,否认文学有阶级性。

早期梁实秋专注于文学批评,曾委婉的斥过冰心散文,坚持将描写与表达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作为文学艺术的文学观。

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了关于梁实秋简介,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批评鲁迅翻译外国作品的“硬译”,不同意鲁迅翻译和主张的苏俄“文艺政策”,主张“文学无阶级”,不主张把文学当作政治的工具,反对思想统一,要求思想自由。

这期间和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

梁实秋曾被鲁迅先生斥为“丧家的资本家的走狗”,毛泽东也曾把他定为“为资产阶级文学服务的代表人物”。

从1927年到1936年,论战持续了八年之久。

1936年10月19日鲁迅不幸逝世,对垒式论战也自然结束。

从文学创作的主体来说,梁实秋认为文学是天才的创造。

梁实秋一再说,“一切的文明,都是极少数天才的独创”,“文艺是少数天才的独创”,“大多数人就没有文艺,文艺就不是大多数的”。

并且在梁实秋看来,不但创作的主体只能是极少数的天才,就是鉴赏文学也是极少数天才人物的专利,“最高的艺术只能少数人能了解……艺术自有许多的等级,所以艺术的鉴赏亦有非常多的等级。

”对于一般民众的文艺要求的满足,梁实秋给他们安排了说书、唱戏、通俗文学作品等艺术,因为他们的知识只能理解这样的作品,他们也只对这样的艺术感兴趣,至于伟大的艺术作品,像莎士比亚的戏剧,歌德的《浮士德》,那自然只有伟大的艺术家们才能欣赏、体会。

梁实秋看到了不同的艺术主体对艺术有不同的要求,这无疑是正确的。

然而,梁实秋的错误在于夸大了天才等英雄人物的作用,完全忽视了广大人民群众在艺术创作和接受中的作用。

从文学题材上来说,表面上梁实秋主张题材无限制论。

他说:“文学的国土是最广泛的,在根本和在理论上没有国界,更没有阶级的限制。

”题材是不应该加以限制了,然而如何处理题材,却并不是任意的,而应该是有选择的,用梁实秋的话来说,就是“批评家并不限制作品的题材,他要追问的是作家的态度和作品的.质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卷第1期重庆教育学院学报Vol.18No.1 2005年1月Journal of Chongqing College of Educati on Jan.2005文章编号:1008-6390(2005)01-0026-04从“伦理想象”到“品味人生”———试论梁实秋前后期的人性论文学观念赵心宪(重庆教育学院中文系,重庆 400067)摘 要:梁实秋人性论文学观念的发展,以《雅舍小品》的发表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的人性论文学批评观念偏重于批评主观性的张扬、偏执运用社会批评的哲学批评方法以及理想的伦理理性人文主义的人性标准,缺少理论体系的支持。

后期的人性论散文创作观念,在《雅舍小品》系列作品中主要体现为人性论散文创作的题材观、文体观和意象创造的语言观,对人性世相的精彩刻画获得不朽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梁实秋;人性论文学批评观;人性论散文创作观;伦理理性;人性世相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人性论是梁实秋文学观念的核心内容。

罗刚博士认为,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一个深层结构,它至少包括两个理论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人性论。

在这一层面上,他与其他一切主张人性的中外思想家是一致的。

第二个层面则是白璧德的善恶二元论”。

[1]白氏在文学观上崇尚古典主义,而对其他文学思潮流派持基本否定的态度,他的善恶二元论认为,“人性包括欲念和理智。

这二者虽然不一定是冰炭不相容,至少是相互牵制的。

”[2]因为赋予理性克制的力量,所以人成其为人,但这种理性与良知不是人人都有的,也不与经验成正比。

有人天生具有这种禀赋,有人天生就是愚昧盲目的。

梁实秋张扬伦理理性的人性,否定通俗文学的人性价值,鼓吹文学是少数人的天才创造,即可见其观念的接受。

与前期比较,梁后期的人性论文学观念,两个层面的内涵依然如故,但与前期在文学批评中广为运用造成颇有争议的社会影响相反,后期的散文创作因为立意于向内的人生经验的审美传达,人性内涵的运用由抽象人性转向具体人性,价值论意义的人性判断让位于本体论意义的人性体验,而且倾力于人性审美的散文体式的创新。

结果是,不仅《雅舍小品》“风行全世界,先后印出有三百多版”[3],后期以“雅舍”系列(计有《雅舍》小品二集、三集、四集、合集,另有《雅舍散文》、《雅舍杂文》、《雅舍谈吃》等多种)为主的近20本散文,表现出令人尊敬的散文大师风范。

笔者以为,梁实秋后期的人性论散文创作观主要从三个方面显示其美学价值。

一、人性论的散文题材观念对传统人文精神的自觉继承有学者认为,自《雅舍小品》开始的梁实秋散文,突出的创作特点有四:1.分明的民族意识表现着作者的爱国情怀,晚年则时常表现为强烈的家国之恋;2.常常以调侃、幽默的笔调来针砭时弊;3.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注重追求精神的愉悦;4.关注人性、表现人性,并倾注心力于人性的抑恶扬善。

如果说前三个特点,分别是梁实秋后期散文的情感特征、笔调风格、审美倾向的归纳总结的话,最后一点最关键,是对梁实秋人性论散文创作观的通俗阐释。

后期散文“关注人性,表现人性”,题材“大都取自平凡的日常人生,男人,女人,稚童,老者,无所不谈;洗澡,睡觉,喝茶,饮酒,无所不写。

”[4]人性不再是理论运用中抽象的概念,而是转换为作者经历过、体验过的人生具体现象,并且有意以其作为感悟人生哲理的基本材料,与人性普遍性的理解联系在一起。

这样,梁实秋后期散文的题材选择,虽然涉及人生的各个方面,却是在作者的人性理论视界范围之内,这成为梁实秋人收稿日期:2004-06-09作者简介:赵心宪(1950-),男,重庆市人,重庆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性论散文题材观念的基本含义,《雅舍小品》系列的散文作品处处可见其精神:《中年》云:“中年的生活是充实的,像在饮窖藏多年的陈酿。

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作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

中年演员才能担当大的轴子戏,只因他到中年才能真懂得戏的内容。

”《雅舍小品》能够从容地描摹形形色色的人性世相,就在于中年以后的梁实秋,在经历了各种人生的风风雨雨和战争灾难之后,心境逐渐趋归于恬淡和宁静,真正懂得“人生本来如寄”(《雅舍》)所内涵的、具体人性的世俗意义。

“代沟永远存在。

但沟是死的,人是活的,代沟需要沟通,因为人总归是人。

”(《代沟》)“人没有不懒的。

”(《懒》)“上天生人,在他嘴里安放一条舌,舌上还有无数味蕾,教人焉得不馋———馋与阶级无关,天下之口有同嗜焉。

”(《馋》)“幸灾乐祸不一定是某个人品行上的缺点,实在是人性某一方面的通病之一。

人在内心上很少不幸灾乐祸的。

有人明白的表现了出来,有人把它藏在心里,秘而不宣,有人很快的消除这种心理,进而表现出悲天悯人慷慨大方的态度。

”(《幸灾乐祸》)“孔子曰:‘当仁不让于师’,争先是本能,一切动物都不能免;让是美德,是文明进化培养出来的习惯。

”(《让》)“快乐是一种心理状态,内心湛然则无往而不乐。

只要把心胸敞开,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随处皆有。

”(《快乐》)“睡不能不算是人生一件大事,自然的安排。

”(《睡》)“老不必叹,更不必讳,生老病死原是一回事。

”(《老年》)以上挂一漏万所引《雅舍小品》系列作品有关人性的文字,本体论意义的人性与价值论意义的人性都涉及到了,前者着眼于人性与动物性的区别,关心社会人是什么,如《代沟》、《让》等文的文字;后者则着眼于人性的自身完善,体验社会人应如何待人对己,如《中年》、《老年》、《幸灾乐祸》等文的文字,整体上看来,又是对世俗具体人性共同特征的形象感知,而不是逻辑的理论阐释,体现其人性论影响下的散文题材选择标准:以符合传统人文精神的常态人生与健康人性为主。

在梁实秋看来,人生即人性的具体存在方式,人生情趣的品味(如《雅舍谈吃》)、故友旧朋的追思(如《忆沈从文》)、乡土风物的缅怀(《如北平年景》)都是人性需要的呈现,无一不是散文创作的好题材。

梁实秋晚年所著读书笔记《四宜轩杂记》,仍然不改初衷地推行其前期的人性论文学题材观念,并有意与传统人文精神对接:“忠孝节义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定型,事实上也不悖于高贵的人性,所以在这一顶大帽子下文艺仍可自由发展。

平心而论,文艺的领域广大,用途多端。

纯文艺固然很好,载道亦无妨,用着武器也只好听便。

不容否认的事实是,文学的基本任务是描写人性。

”(《纯文学》)“过去的儿童读物有些特别成功的,流传至今,成为古典,其所描写必定是千古不变的人性,纵然其故事部分情节或已成明日黄花,其中议论或有不合现实潮流之处,但趣味犹存,无伤大雅。

”(《桑福德与墨顿》)“惟有君子才能画四君子。

艺术永远是人性的表现。

惟有品格高尚的人才能画出趣味高超的画。

”(《四君子》)前期的梁实秋曾公开的赞扬儒家思想说:“儒家的伦理学说,我以为至今仍是大致不错的,可惜我们的民族还没有能充分发挥儒家的伦理。

”(《现代文学论》)认为儒家的文学观念应有现代理论的改造才适应现代文学的人性需要,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文学观就是现代西方“健全的理论”之一:“一方面注重现实的生活,不涉玄渺神奇的境界;一方面又注重人性修养,推重理性与‘伦理的想象’,反对过度的自然主义。

”择取新人文主义的文学观,“既可补中国晚近文学之弊,且不悖于数千年来儒家传统思想的背景。

”[5]因为“文学不是一种无意识的无目标的把戏,不是一种无方向的漂流,文学的创作必是由于作者对于人生有了深切的丰富的经验,然后由文学里充分的完美的表现出来。

文学不是单单为了感官的享乐,文学永远有深厚的人生意味,使人兴感,使人思索,使人向上。

”(《文学与道德》)梁实秋在文学创作观念上是一个保守主义者,却显然不是一个复古主义者。

他肯定儒家文学观的人文价值,目的在于维护现代文学创新的民族精神。

从阐释学的角度看,梁实秋认定的“忠孝节义”已不是儒家学说的本义,而是现实社会“不悖于高贵人性”人生经历的道德行为,这是在现代经济文化环境中对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重新发现和界说。

学界公认梁实秋后期的散文创作“切入人生,格调高雅”,体现传统人文精神的人性(人生)题材的选择,是其散文成就的坚实基础。

二、人性论的散文文体观对自我审美个性的创造性表现散文从文体学的角度说,是一种抒写主体感受的言情艺术形式,这种文学体裁具有很强的自我审美的主体性,能最大程度地审美地展示创作主体的个性和人格,即自我审美个性。

与其他文类的文体比较,散文最不受既定文体格式的约束,讲究自然天成;因直面现实而能直接表达主体意识中的人生世界和情感世界,可以鲜明地抒我之情、言我之志。

“诗歌因其高度凝炼而不能具体,小说因受制于客体而不能直接,戏剧则重冲突轻抒情,只有散文,因其自由灵活的抒写方式,可以巨细无遗,淋漓尽致地直接抒发。

因此,散文和现实人生表现距离最近,创作主体和作品客体的情感投入距离最近,作家直接面对读者,面对人生,真实地直白地表现自我的思想。

”[6]散文作者的性格和人格能够本色地作为审美对象展示,就在于散文文体的上述人性化特质。

梁实秋说,写散文首先要摈除八股式套话、漂亮空话的习气,“要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要忠实自己,不自欺方能不欺人,文章背后要有一个人,不可是个傀儡”[7]。

这是对散文文体自我审美个性的通俗表白。

创作主体自我的真实,它源于作者作为一个社会人的诚实、儒雅的人品和一个作家真诚、自由的创作心态,不避个性、缺陷、喜怒哀乐,像梁实秋在《悼齐如山先生》文中对齐先生的人品描摹那样:心胸开朗,了无执著,所以能享受生活,把生活当作艺术来享受;所以风神潇洒,望之如闲云野鹤。

不是穷奢极侈的去享受耳目声色之娱,而是随遇而安的欣赏社会人生形形色色的人性世相。

收入《雅舍小品》的《雅舍》、《孩子》、《女人》、《男人》、《客》等都是代表性的作品,尤其是《雅舍》写真式体现的梁实秋“把生活当艺术来欣赏”及步入中年之后潇洒、自由的人生心态。

《雅舍》所记,表面写的是梁实秋抗战时期于重庆北碚居所初期的生活经历,实际表达的是他的人生态度由积极入世、“兼济天下”,转而为“欣赏人生”、享受人生之后,以伦理理性的人性观念透视现实人生的审美体验。

“雅舍”其实一点不雅,是重庆地区典型的“捆绑房子”,简陋而寒碜:“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粼粼,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篾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

”将日常生活中世俗民居“像”房子的陋室称之为“雅”舍,是因为经过人性论审美观念的透视。

在审美的心态中,处处可以感觉其可爱的个性。

屋内高低不平,每日由书房到饭厅,上坡下坡久之习惯而“不觉有大不便处”。

门窗不严,与邻居信息互通;老鼠横行,使人不得安枕;而蚊风之盛,聚蚊成雷,但因为不是久住,种种可恶均可视之为居处个性表现之处,反觉可以作为欣赏对象的可爱:不因其地处偏远不适,而觉“地势较高,得月较先”,赏月得其方便;雨天漏雨,“屋顶如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足资欣赏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