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必考题型——文言文句式例解 doc

合集下载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词义理解、特殊句式、重点虚词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词义理解、特殊句式、重点虚词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词义理解.特殊句式、重点虚词【考点1词义理解】一、巧记本义,紧扣语境,正确理解一词多义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是个普遍现象,有的词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义项,这给掌握多义实词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除靠平时积累外,还要:1 .巧记本义引申解对常见常用的多义词,要了解多义词的意义衍变分化的规律和特点,它往往以其本义为基础引申出其他义项,众多义项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识记多义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工具书中i 般列为第一•条)或基本义项,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关联。

例如,从:会意字,像两人相随行走在路上。

本义:跟随、随从。

如“吾从而师之”。

引申义:①听从、服从,如“从善如流”:②次要的,如“从犯”;③同一宗族次于至亲者叫从(z6n9),如“从弟”。

2 .紧扣语境推敲解每个词语虽然都有它自己的含义,但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含义不同,或为本义或为引申义,只有紧扣语境,才能确切地解释词语。

例如:解释下文中“过”的意思。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

饮酒醉,通而击之也,民大警。

使人止之,日:“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

“民皆罢。

“过”有动词义、形容词义、名词义等多个义项。

首先确定这里的“过”应是一个动词。

“过”作动词有“经过”“拜访”“犯错误”等义项,结合语境,只有“经过”和“犯错误” 两个义项比较合适。

再看下一句楚厉王的解释,显然,“犯错误”更符合上下文语境。

二、了解词义演变特点,重点掌握古今同形异义词L “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同形)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

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等几种。

①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如“中国”,古义只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

②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

如“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谷”,是粮食作物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学案:文言文特殊句式和用法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学案:文言文特殊句式和用法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学案:文言文特殊句式和用法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学案:文言文特殊句式和用法一、判断句用“者……也”表判断“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胜是阳城人)“方柯者,语文小栈之站长也。

”(方柯是语文小栈网站的站长)“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是赵国的良将)句末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方柯,天才也。

”(方柯是天才)用“者”表判断“方柯者,中国之人。

”(方柯,是中国人)用“为”表判断“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不能说是设法生财)用“乃”表判断“是乃狼也。

”(这是狼)“电脑乃高科技用具。

”(电脑是高科技用具)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了涉世家》)“......,......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齐策》)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 文言文阅读(句式)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 文言文阅读(句式)
①意念上的被动句: 没有专门用来表示被动的词,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意思上去 理解,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从主语和动词之间的关系来看,“蔓草”是“被”除的,从意 义上构成被动句。
②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有四种形式标志: ⑴“于”字句:动词后面用“于”字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如:郤克伤于失,流血及履,未绝鼓音。《左传·郑伯克段于 鄢》。“郤克”被“失”所伤,动词后用“于”引进行为的主 动者“失”。 ⑵“为”字句: 1、为+行为主动者 如:卒为天下笑。《战国策·赵策三》介词”为”引进行为主 动者”天下” 2、“为……所”式 如:夫直义者,不为人所容。《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为 ……所”式比单用“为”字被动意义更加明确。
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回。《被收时表》,介词“被”字引 进了行为的主动者。
⑷“被”字句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助词“被”是帮助表被动。
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回。《被收时表》,介词“被”字引 进了行为的主动者。
五、矣字:表示动态的语气词,相当于“了”,意味着事物的变化和
发展。基本用法是把事物发展的新阶段作为新的情况告诉别人。
①用于叙述句句尾,”矣”字总用来报道一种新情况。如:余病矣。《左 传·齐晋鞌之战》 1)前面已用时间副词“已”“既”“尝”表情况已经如此或曾有某情况, “矣”字是说话人把它当做新情况来报道。如:平原君曰:“胜已泄之矣 。”《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 2)预料某一情况会出现,”矣”字把它当新情况来报道。如:虞不腊矣。 《左传·蹇叔哭师》 3)偏正复句的偏句表假设,正句表结果,如: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论语·宪问》 4)表示一种可能性,当做新情况来报道。如: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 ·里仁》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二:文言文知识点全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二:文言文知识点全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二:文言文知识点全解析文言文知识点全解析在准备高考语文文言文考试的时候,了解相关的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深入学习,才能在高考中获得好成绩。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全面解析文言文的知识点,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用法。

第一部分:文言文的基本特征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部分,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

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首先要了解它的基本特征。

1.物象助词与抽象助词物象助词是指指物化形特定的语助词,如“之”、“乎”、“之乎者也”等。

抽象助词则是指语气助词,如“兮”、“耳”、“者”、“也”等。

学习者要了解这些语助词的用法和差别。

2.杂阕体和楚辞体在文言文中,有两种不同的写作风格:杂阕体和楚辞体。

杂阕体是一种较为繁琐的写作风格,用于说明或敘述,而楚辞体则更感情化,用于抒发文化思维和个人的情感。

3.精神和文化意义在文言文中,精神和文化意义非常重要。

有些单词可以在不同的场合下拥有不同的含义,例如“众人皆醉我独醒”,就不仅仅指人们在喝酒,还指不同的文化思维、社会行为等。

第二部分: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在了解文言文基本特征后,必须要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以确定其用法。

1.名词名词在文言文中非常重要,是表达含义和信息的主要手段之一。

名词按照语义可分为实词和虚词,实词通常是实存或性质等归类,虚词通常是具有一定功能的词。

2.动词动词是文言文的主要格局之一,是表现事件、行动、状态、思想等的方式。

文言文的动词同样可以根据语义和派生词来进行分类。

3.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是常见的修饰语,表示时间、地点、方向等具体的情境。

例如,“乃”表示时间,后置在动词前,说明此时是之后发生的事件。

4.数词和中文一样,在文言文中,数词主要用于表达大致的实数,例如“百”、“千”、“万”等。

在文章中,数词通常与名词联系在一起,用于修饰或强调其数量。

第三部分:文言文的基本规范了解了文言文的基本特征和语法后,学习者还必须牢记一些基本规范,才能使自己的文言文作品更为规范和精准。

高三语文《文言文句式》复习教案

高三语文《文言文句式》复习教案

六、课堂训练
1、[答案]1、这是什么山谷?(判断句)
2、附近的邻居听说了这件事,认为我很傻,所以给这个山谷取名叫做愚公之谷。

(判断句)
3、如果有人像这个老人一样被欺负,也一定不会给(他马驹的)。

(被动句)
2、答案:
①过去弥子瑕被卫君宠爱。

(被动句)
②所以,弥子的行为和当初相比没有变化,以前被称赞而以后却(因此)获罪的原因,是因为人的爱憎感情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被动句)
1、答案:
(1)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

译文:师旷正在旁边陪坐,(听了这话)便拿起琴朝他撞去。

(2)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

译文:晋平公连忙收起衣襟躲让。

琴在墙壁上撞坏了。

(3)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

译文:“刚才有个小人在旁边胡说八道,
2、答案:
(1)、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

译文:没有比做君主更快乐的事了!只有他的话没有人敢违抗。

(2)、公曰:“太师谁撞?”
译文:晋平公说:“太师,您撞谁呀?”。

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复习专题五文言文阅读讲义 Word版含解析.doc

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复习专题五文言文阅读讲义 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五文言文阅读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72页文言文阅读涉及实词、虚词、句式、修辞,对文意的理解分析等考点,综合性强,难度较大。

对考生而言,文言文阅读备考是一项经常性的任务,它贯穿于备考的整个过程。

这里仅从总体阅读的角度,给同学们提两点建议。

一、注重语感和知识的积累1.重视课文的朗读,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文言文是生活中不再使用的语言,考生只有通过朗读典范的文言文,才能养成语感。

因此,文言文要经常读,哪怕考前时间再紧,也应该抽出一定的时间,对课文中的文言文进行重点朗读,做到朗朗上口,自然,流畅。

有了好的文言语感,考试中生疏的文章也就比较容易解读了。

2.重视知识的归纳,强化记忆,加深印象。

考生应该备有“摘抄本”,归纳记录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

凡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训练题中遇到的自己感到陌生的实词,都要将其读音和例句记录下来,并经常翻看。

3.精读、泛读结合,强化训练“质”,加大训练“量”。

“精读”教材篇目,并能背诵一定量的名篇,老师在课堂上讲读的文言文段,要熟读成诵,达到三会,即会读、会翻译、会解释加点的词。

此外,也要加大训练“量”,根据考生所在地区试卷文言文选文的文体特征(如传记文、议论文、杂记文),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在泛读训练中强化、迁移精读的学习成果。

二、掌握史传类文言文的阅读方法(1)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①透视核心事件。

通过透视作者对核心人物的描写或核心事件的叙述及详略的安排等来判断作者思想感情是爱还是憎,倾向是肯定还是否定,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②把握关键语句。

关键语句指文章的中心句,段落起句、结句,以及带有评述性、议论性的语句。

对传记文中的议论性文字,要字斟句酌,充分理解文句的含意,把握作者对人物和事件的观点、情感、态度等。

③了解写作目的。

作者的观点、态度与其写作意图有着紧密的联系。

有些写作意图,作者在文章的开头或者结尾明确交代;有的则隐含在文章材料的选用,情节的安排,人物的描写,事件的叙述之中。

2023届高考语文第二轮文言文专项复习教案(精选2篇)

2023届高考语文第二轮文言文专项复习教案(精选2篇)

2023届高考语文第二轮文言文专项复习教案(精选2篇)2023届高考语文第二轮文言文专项复习篇1文言文翻译练习(1)1.将下面文言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

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已若。

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①乌在其为明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②是好苦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③泰然谓美莫己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学犹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已者,狎之而不甘问焉。

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

①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把下面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孙卿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前。

王曰:“请问兵要?”临武君对曰:“上得天时,下得地利,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

”孙卿曰:“不然。

臣之所闻,古之道,凡战,用兵之术,在于一民,弓矢不调,羿不能以中征,六马不和,造父不能以御远;士民不亲附,汤武不能以胜。

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课件专题文言文必考大题型

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课件专题文言文必考大题型

利用修辞,巧妙断句
排比、对偶、顶真等修辞手法在文言 文中常见,利用这些修辞手法可以帮 助我们巧妙断句。
借助标志,辅助断句
关注文言文中的虚词、对话标志、固 定结构等,这些标志往往能帮助我们 准确断句。
翻译原则及实例分析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01
在翻译文言文时,应以直译为主,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和
内容,同时辅以意译,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
关键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培养
提取关键信息
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提取与文 章主题相关的关键信息,包括时 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整合信息
将提取出的关键信息进行分类和 整合,形成对文章内容的整体理 解,同时要注意信息的内在联系
和逻辑关系。
分析信息
通过对关键信息的深入分析,挖 掘其背后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 进一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夸张
故意言过其实,以突出事物的 某一特征,强化表达效果。
对偶
使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 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 达,使语言更加凝练、富有节
奏感。
表达效果评价标准探讨
准确性
是否能够准确地传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和情 感。
生动性
是否能够通过形象的描绘使读者产生强烈的视觉 、听觉等感官体验。
深刻性
是否能够深入挖掘事物内在的含义和价值,引发 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经典内容理解与概括题目训练
01
题目一
《史记·项羽本纪》中“鸿门宴”一段的内容理解与概括。要求考生分
析“鸿门宴”的背景、经过和影响,以及作者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看法。
02 03
题目二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中“子鱼论战”一段的内容理解与概括。要求 考生阐述子鱼对战争的看法和主张,以及这一思想在当时的意义和影响 。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必考题型——文言文句式例解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必考题型——文言文句式例解

2012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必考题型——文言文句式例解前言《语文科考试大纲》中“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文言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尤其是像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

因此,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应该有足够的认识,这是语文复习,特别是复习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时不可忽视的一个考点古代汉语中有哪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呢?,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几类。

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下面针对《语文科考试大纲》所要求的几种类型举例说明。

★ 一般句式一、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①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②汝是大家子(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臣本布衣。

⑥且相如素贱人。

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⑧予本非文人画士。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学案文言文句式和用法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学案文言文句式和用法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学案文言文句式和用法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学案:文言文特殊句式和用法一、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

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胜是阳城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是赵国的良将)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 2、句末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3、用“者”表判断“方柯者,中国之人。

”(方柯,是中国人) 4、用“为”表判断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5、用“乃”表判断“是乃狼也。

”(这是狼)6、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7、没有任何标志,翻译时要翻译出“是”的,例如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 刘备天下条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8.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二、被动句 1、用“为”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被天下人嘲笑) 2、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信而见疑,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张溥《五人墓碑记》 3、用“见”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4、用“于”表被动“不能容于远近。

”(不能被邻里所容)“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史记.屈原列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韩愈《师说》5、“受......于......。

”的形式表被动。

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资治通鉴》)6、“见......于......。

”表被动。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又如:见笑于大方之家。

7、用为或“为......所.....或“……为所……”表被动。

行将为人所并。

”(《资治通鉴》)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苏洵《六国论》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句式整理归纳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句式整理归纳

常考古诗词:一,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二,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三,倒装句,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

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大王来何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2.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用“者”的后置。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

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10 文言文分析概括(讲)(解析版)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10 文言文分析概括(讲)(解析版)

2015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10 文言文分析概括(讲)(解析版)考向一筛选文中信息1.讲高考(1)考纲要求要求考生具有在理解基础上筛选出文章重要信息的能力。

(2)命题规律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常涉及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的信息,展现人物性格的信息,体现人物主张的信息,反映人物思想道德的信息,反映人物志向的信息,表现人物才智的信息,表现人物情感方面的信息等。

有两种题型:客观选择题,选出能体现人物(或事物)某种品质(某种特点)的一项;②主观表达题,答出能体现人物(或事物)某种品质(某种特点)的内容。

例1【2014年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赵立,徐州张益村人。

以敢勇隶兵籍。

靖康初,金人大入,盗贼群起,立数有战功,为武卫都虞候。

建炎三年,金人攻徐,王复拒守,命立督战,中六矢,战益厉.。

城始破,立巷战,夺门以出,金人击之死,夜半得微雨而苏,乃杀守者,阴结乡民为收复计。

金人北还,立率残兵邀.击,断其归路,夺舟船金帛以千计,军声复振。

乃尽结乡民为兵,遂复徐州。

时山东诸郡莽为盗区,立介居其间;威名流.闻。

会金左将军昌围楚州急,通守贾敦诗欲以城降,宣抚使杜充命立将所部兵往赴之。

且战且行,连七战胜而后能达楚。

两颊中流矢,不能言,以手指麾,既入城休士,而后拔镞。

诏以立守楚州。

明年正月,金人攻城,立命撤废屋,城下然火池,壮士持长矛以待。

金人登城,钩取投火中。

金人选死士突入,又搏杀之,乃稍引退。

五月,兀术北归,筑高台六合,以辎重假道于楚,立斩其使。

兀术怒,乃设南北两屯,绝楚饷道。

承、楚间有樊梁、新开、白马三湖,贼张敌万①窟穴其间,立绝不与通,故楚粮道愈梗。

始受围,菽麦野生,泽有凫茨可采,后皆尽,至屑榆皮食之。

立遣人诣朝廷告急。

签书枢密院事赵鼎欲遣张俊救之,俊不肯行。

乃命刘光世督淮南诸镇救楚。

高宗览立奏,叹曰:“立坚守孤城,虽古名将无以逾之。

”以书趣光世会兵者五,光世讫不行。

金知外救绝,围益急。

九月,攻东城,立登磴道以观,飞炮中其首,左右驰救之,立曰:“我终不能为国殄贼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考题型——文言文句式例解前言《语文科考试大纲》中“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文言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尤其是像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

因此,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应该有足够的认识,这是语文复习,特别是复习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时不可忽视的一个考点古代汉语中有哪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呢?,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几类。

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下面针对《语文科考试大纲》所要求的几种类型举例说明。

★ 一般句式一、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①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②汝是大家子(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臣本布衣。

⑥且相如素贱人。

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⑧予本非文人画士。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有标志(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被天下人嘲笑)“(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

”(《资治通鉴》)(2)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于” 或“受......于......”表被动“不能容于远近。

” (张溥《五人墓碑记》“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资治通鉴》)(5)用“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张溥《五人墓碑记》<2>无标志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

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注意】:“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用法,后面要举例详细讲。

三、省略句(1)主语的省略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2)谓语的省略“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动词宾语的省略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4)介词宾语的省略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5)介词的省略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四、疑问句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

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这里不举例子讲解。

★ 特殊句式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二、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1)宾语在动词前面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③王见之曰:“牛何之?” (《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④何伤乎?(《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格式:宾十介十动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②余是以记之(《游褒禅山记》)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③一言以蔽之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⑤成语有:夜以继日(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格式:主十宾十之(是)十动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②唯弈秋之为听(《弈秋》)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只”,下同)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④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⑤父母唯其疾之忧译文:“父母只忧虑他的疾病”⑥唯马首是瞻(《冯婉贞》)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⑦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译文:“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还有如成语:唯利是图(译:“只图有利的”)唯贤是用(译:“只任用有才的人”)【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译文:“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

【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①亚父南向坐(《鸿门宴》译文:“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三、状语后置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1)格式:动十以十宾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译文:“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大功告成”③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装进锦囊”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⑤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①覆之以掌(《促织》)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2)格式:动十于(乎,相当“于”)十宾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②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④生乎吾前(《师说》)译文:“生在我的前面”⑤风乎舞雩(《四子侍坐》)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3)格式:形十于十宾①长于臣(《鸿门宴》)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四、定语后置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

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煞尾,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

那么,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