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生物二轮习题:专题四 专题强化训练(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19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检测四“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课前诊断卷含答案详解

2019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检测四“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课前诊断卷含答案详解

检测(四)“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课前诊断卷[选择题—练明高频考点]考点一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物质和能量转化1.(2018·广安模拟)下列关于人体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相同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都能生成三磷酸腺苷B.都在生物膜上完成反应C.都需要多种酶的催化D.都能产生丙酮酸和NADH解析:选B 人体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可以产生ATP(三磷酸腺苷);无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有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人体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需要一系列酶的催化;人体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能产生丙酮酸和NADH。

2.光合作用过程中,水的分解及三碳化合物形成糖类所需要的能量分别来自( )A.细胞呼吸产生的ATP和光能B.都是细胞呼吸产生的ATPC.光能和光反应产生的ATPD.都是光反应产生的ATP解析:选C 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过程中,利用吸收的光能分解水分子;三碳化合物形成糖类发生于暗反应,需要的能量来自光反应产生的ATP。

3.如图是某植物叶肉细胞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图解,其中①~④表示过程。

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过程①③④都能合成ATPB.过程①②③④总是同时进行C.过程①③都在生物膜上进行D.过程④产生的[H]还来自水解析:选B 据图可知,过程①~④依次是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有氧呼吸的第一、二阶段。

其中①③④都能合成ATP;过程①②③④不一定同时进行,如晚上仅进行③④(有氧呼吸)而不进行①②(光合作用);过程①是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类囊体薄膜,过程③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场所是线粒体内膜;过程④是有氧呼吸的第一、二阶段,产生的[H]除了来自葡萄糖之外,还来自水。

4.(2019届高三·泰安质检)将酵母菌研磨离心后,得到上清液(细胞质基质)和沉淀物(含线粒体),把等量的上清液、沉淀物和未离心的匀浆分别装入A、B、C和D、E、F六支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等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将其中A、B、C三支试管放置于有氧条件下,D、E、F三支试管放置于无氧条件下,均保温一段时间。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4 细胞的生命历程 考点1 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教案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4 细胞的生命历程 考点1 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教案

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1.细胞增殖方式及相互关系2.细胞周期的表示方法(1)甲:A→B→C→A。

(2)乙:a +b 或c +d 。

(3)丙:a +b +c +d +e 。

3.细胞分裂方式图像识别染色体数目⎩⎪⎨⎪⎧奇数:减数第二次分裂偶数⎩⎪⎨⎪⎧无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有同源染色体⎩⎪⎨⎪⎧有同源染色体联会、分离的现象:减数第一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联会、分离的现象:有丝分裂写出上图中各个细胞的分裂方式与时期:(1)图1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图2处于有丝分裂中期。

(2)图3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图4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3)图5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图6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4.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与核DNA数量变化(1)核DNA、染色体数量变化曲线的判断方法曲线中有“斜线”存在——核DNA数量变化曲线;曲线中没有“斜线”存在——染色体数量变化曲线。

(2)细胞分裂方式判断方法——“三看法”①一看“染色体峰值”:最大值为4N,则为有丝分裂;最大值为2N,则为减数分裂。

②二看“核DNA复制和分裂次数”:“斜线”出现一次,“垂直下降”出现两次,则为减数分裂;“斜线”出现一次,“垂直下降”出现一次,则为有丝分裂。

③三看“结果”:染色体和核DNA数目与分裂前相等,则为有丝分裂;若减半,则为减数分裂。

5.细胞分裂与生物变异的关系1.辨别基因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基因重组中的基因。

提示: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中基因分别是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和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基因重组中基因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和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2.从配子形成和受精作用两个方面,简要说明遗传的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原因。

提示:配子形成过程中,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可能互换部分遗传物质;中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因此配子中染色体组合是多样的。

受精作用又是精子和卵细胞的随机结合,因此,后代的性状是多样的。

2019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四 遗传的分子基础、变异与进化 考点3 生物的进化学案

2019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四 遗传的分子基础、变异与进化 考点3 生物的进化学案

考点3 生物的进化1.物种形成的模式(1)渐变式:大多数物种形成方式如上图所示,物种4中的种群1、2、3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由于突变和基因重组以及自然选择的作用,种群基因库出现明显的差别,进而达到生殖隔离,出现新物种1、2、3。

(2)人工创造新物种A 细胞+B 细胞―――――→植物体细胞杂交A -B 杂种植株 A (二倍体)――――――→秋水仙素处理或低温诱导处理 B (四倍体)特别提醒 (1)突变不是基因突变的简称,包括了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2)变异在环境变化之前已经发生,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不是影响变异的因素,通过环境的选择将生物个体中产生的不定向的有利变异选择出来,不利变异遭到淘汰,如喷洒杀虫剂只是将抗药性强的个体选择出来,使整个种群抗药性增强,而不是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变异。

(3)生物进化≠物种的形成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产生。

②生物发生进化,并不一定形成新物种,但是新物种的形成要经过生物进化,即生物进化是新物种形成的基础。

(4)物种形成与隔离的关系:物种的形成不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但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

(5)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不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不是地理隔离。

(6)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对象是个体的表现型不是个体的基因型,根本对象是与变异性状相对应的基因。

2.共同进化(1)共同进化的类型与实例(2)共同进化结果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包括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3.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方法(1)依据概念求基因频率某基因的频率=此基因个数/(此基因个数+其等位基因个数)×100%。

(2)已知基因型频率求基因频率①常染色体上某基因的频率=此基因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1/2×该基因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

②若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X染色体上显性基因频率=(雌性显性纯合子个体数×2+雄性显性个体数+雌性杂合子个体数)/(雌性个体数×2+雄性个体数)。

2019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高考热点专项练热点4影响酶活性(酶活力)的实验(含答案)

2019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高考热点专项练热点4影响酶活性(酶活力)的实验(含答案)

热点4 影响酶活性(酶活力)的实验专项专练,突破高考热点大关,冲刺满分!1.某生物兴趣小组研究甲、乙、丙三种微生物体内同一种酶的活性与温度的关系时,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如下曲线图。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效率最高的是微生物甲中的酶B.在30 ℃条件下竞争能力最强的一定是微生物丙C.对温度适应范围最广的最可能是微生物乙中的酶D.若将温度改为pH,则所得实验结果曲线与图示结果相同【解析】选C。

据图分析,不同的温度条件下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效率最高的酶的种类不同;在30 ℃条件下竞争能力最强的应该是微生物乙;对温度适应范围最广的最可能是微生物乙中的酶;低温对酶的活性的影响和强酸、强碱以及高温不同,因此若将温度改为pH,则所得实验结果曲线与图示结果不完全相同。

2.下列有关酶的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探究温度和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分别选用淀粉和H2O2作为底物B.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时,可用碘液检测实验结果C.用H2O2作底物验证酶的高效性时,通过测定气泡或者氧气释放的多少可达到目的D.探究淀粉酶的最适温度的实验顺序:淀粉+淀粉酶→置于相应水浴温度5 min→滴斐林试剂加热→观察溶液颜色变化【解析】选A。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可以用淀粉,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可以用H2O2,故A正确。

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时,不能用碘液检测实验结果,因为碘液对蔗糖或蔗糖水解的产物都没有颜色反应,故B错误。

用H2O2作底物验证酶的高效性时,可以通过观察气泡或氧气的释放速率来达到实验目的,由于底物的量是一定的,所以实验组和对照组最终氧气的释放量相同,故C错误。

探究淀粉酶的最适温度的实验应先将淀粉置于相应温度下,然后在相应温度下加酶,且不能用斐林试剂检测实验结果,故D错误。

3.某小组在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的实验时,提出“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是否受pH影响”的问题,并设计实验操作步骤如下:①向甲、乙两试管内各加入2 mL新配制的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

热点微专题04 细胞的结构基础-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人教版2019)

热点微专题04 细胞的结构基础-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人教版2019)

四、专项练习
4.(2022·山东青岛调研)研究表明,真核细胞中线粒体出现一些“异常”时,线粒体会在分裂过程中,把末 端的一部分分裂出去,顺便把“异常”带走。如图是正常线粒体和“异常”线粒体分裂示意图。下列有关 分析错误的是( ) A.正常和“异常”线粒体分裂都依赖于膜的流动性 B.洋葱的分生区细胞比表皮细胞正常线粒体分裂更为活跃 C.线粒体分裂出现的“异常”部分会被溶酶体清除 D.两种分裂都有利于线粒体数目增多 答案 D 解析 正常和异常线粒体的分裂都涉及线粒体的一分为二,因此都依赖于膜的流动性,A正确;洋葱的分生 区细胞不断分裂,比表皮细胞需要能量多,正常线粒体分裂更为活跃,可以增加线粒体数量,从而为细胞 供能更充分,B正确;由“异常”线粒体的分裂图和溶酶体功能可知,线粒体分裂出现的“异常”部分会被 溶酶体清除,C正确;“异常”线粒体分裂后只有一个正常的线粒体,数目不增多,D错误。
二轮微专题—和真核生物是普遍存在的,基于对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理解,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有④。 ①颤藻(颤蓝细菌)、伞藻和小球藻都有细胞核。 ②发菜和水绵都有叶绿体。 ③酵母菌有细胞壁和核糖体,属于单细胞原核生物。 ④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在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 ⑤真核细胞的核中有DNA—蛋白质复合物,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没有。 ⑥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都通过有丝分裂进行细胞增殖。
一、知识储备
2.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有③⑤⑥。 ①线粒体膜上存在运输葡萄糖的蛋白质。 ②参与分泌蛋白合成与加工的细胞器膜共同构成了生物膜系统。 ③溶酶体膜蛋白高度糖基化可保护自身不被酶水解。 ④细胞质中的RNA均在细胞核合成,经核孔输出。 ⑤酵母菌和白细胞都有细胞骨架。 ⑥细胞的核膜、内质网膜和细胞膜中都含有磷元素。 ⑦高尔基体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包装和膜泡运输紧密相关。

2019年高考(人教版)生物二轮复习综合训练试题(四)含答案及解析

2019年高考(人教版)生物二轮复习综合训练试题(四)含答案及解析

绝密 ★ 启用前2019年高考(人教版)生物二轮复习 综合训练试题(四) 总分:90分,时间:4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 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 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 铅笔涂黑。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有关物质进出细胞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酒精和CO 2出细胞时都需要消耗ATP B .细胞吸收K +的速率与细胞外K +浓度成正比 C .细胞吸收氨基酸和葡萄糖都需要载体 D .分泌蛋白出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需消耗ATP 2.下列生命活动中,一般不发生细胞分化的是( ) A .被激活的B 淋巴细胞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B .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产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C .在促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下,甲状腺细胞合成并分泌甲状腺激素 D .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育马铃薯茎尖获得脱毒苗 3.某生物学家在某海岛上发现多年前单一毛色的老鼠种群演变成了具有黄色、白色和黑色三种毛色的种群。

基因A 1(黄色)、A 2(白色)、A 3(黑色)的显隐性关系:A 1对A 2、A 3为显性,A 2对A 3为显性,且黄色基因纯合致死。

据此判断,下列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级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老鼠中出现多种毛色说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B.多年前老鼠的单一毛色只可能是白色或黑色C.不存在两只老鼠杂交的子代有三种毛色的可能D.两只黄色老鼠交配,子代中黄色老鼠的概率为2/34.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A.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递质的能力B.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时能释放神经递质C.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D.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A.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是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之一B.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信息流既可以是双向的也可以是单向的C.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恢复力稳定性越高D.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6.下列是几个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方法的实验,对其结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给水稻提供14CO2,则14C的转移途径大致是:14CO2→14C3→(14CH2O) B.利用15N标记某丙氨酸,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将出现放射性,而游离的核糖体无放射性C.给水稻提供14CO2,则其根细胞在缺氧状态有可能出现14C2H5OHD.小白鼠吸入18O2,则在其尿液中可以检测到H182O,呼出的二氧化碳也可能含有C18O2二、非选择题: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2019人教高考生物二轮选练习题(2)及解析

2019人教高考生物二轮选练习题(2)及解析

2019人教高考生物二轮选练习题(2)及解析【一】选择题1、[2019·湖北武汉武昌区调研]植物细胞在含有各种必需物质的培养基中培养,研究人员对其中一种化合物用3H标记,经过一段时间后,将这些细胞固定,利用放射自显影技术并结合显微镜检查。

发现放射性集中分布于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分布,由此可以判断被标记的化合物最可能是()A、一种氨基酸B、一种核糖核苷酸C、一种脱氧核苷酸D、一种五碳糖答案:C解析:DNA主要分布于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分布,对培养基中某种化合物用3H标记后,放射性集中分布于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分布,说明被标记的物质最可能是合成DNA的原料,氨基酸是合成蛋白质的原料,A错误;核糖核苷酸是合成RNA的原料,假设标记的是核糖核苷酸,那么放射性应集中分布于细胞质,B错误;脱氧核苷酸是合成DNA的原料,C正确;五碳糖有脱氧核糖和核糖,分别是组成DNA和RNA的基本单位的一部分,D错误。

2、(2019·河北衡水调研)如图为生物种类或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概念图,对a、b、c所代表的生物种类或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分析不正确的选项是()A.a—真核生物、b—真菌、c—酵母菌B.a—原核生物、b—细菌、c—乳酸菌C.a—生态系统、b—群落、c—种群D.a—系统、b—组织、c—器官解析不同组织构成器官,不同器官构成系统,故D项所述包含关系不正确。

答案D3、(2019·河南郑州预测)根据以下关于过氧化氢分解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以下分析错误的选项是()注〝-〞表示无气泡产生;〝+〞的数量表示气泡产生的多少。

A.a和d对照说明酶具有高效性B.c和d是对比实验,自变量是催化剂类型C.a、c对照说明FeCl3具有催化作用D.a、c、d不能说明酶的催化具有专一性解析a和d对照,只能说明酶能促进化学反应的进行,要证明酶具有高效性,需要将有酶和无机催化剂参与的反应进行比较。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方案专题限时集训(新课标):专题四 两个生理作用——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 Word版含解析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方案专题限时集训(新课标):专题四 两个生理作用——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 Word版含解析

专题限时集训(四)[专题四两个生理作用——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时间:40分钟)1.近年来科学家报导大气圈的臭氧层严重受损,造成紫外线增强的现象。

紫外线为高能量的光线,在生物体内易激发超氧化物的形成,致使脂质氧化而破坏其功能。

据此前提,植物短暂的暴露在高紫外光下,其光合作用能力立即受抑制的原因主要是( ) A.光合酶受到破坏B.囊状结构薄膜受到破坏C.暗反应受抑制D.DNA受到破坏2.将一份刚采摘的新鲜蓝莓用高浓度的CO2处理48 h后,贮藏在温度为1 ℃的冷库内。

另一份则始终在1 ℃的冷库内贮藏。

从采后算起每10天取样一次,测定其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计算二者的比值得到如图2-4-1所示曲线。

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图2-4-1A.比值大于1,表明蓝莓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B.第20天对照组蓝莓产生的乙醇量高于CO2处理组C.第40天对照组蓝莓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多D.贮藏蓝莓前用CO2短时处理,能抑制其在贮藏时的无氧呼吸3.用一定强度的光束照射一株正常生长的绿色植物,测定光束照射前后植物吸收CO2和释放O2量的变化,结果如图2-4-2所示。

对该图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图2-4-2A.开始照射前,光反应和暗反应均无法进行B.结束照射后,光反应和暗反应迅速同步增加C.开始照射后,暗反应限制了光合作用的速率D.结束照射后,光反应和暗反应迅速同步减弱4.取某种植物生长状态一致的新鲜叶片,用打孔器打出若干圆片,平均分成四组,各置于相同的密闭装置内,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情况下,分别置于四种不同温度下(T1<T2<T3<T4)。

测得光照相同时间后各装置内O2的增加值及黑暗条件下各装置内O2的消耗值,结果如下表,经分析可知,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B.在实验的四种温度下,植物在T3温度时经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量最多C.光照相同时间后,T4温度下装置内O2的增加量与细胞呼吸消耗的O2量相等D.在实验的四种温度下,若均给予24小时光照,植物有机物的积累量均大于0 5.玉米植株的高度达到1.5 m以上时,遇到大风雨天气,很容易造成倒伏。

2019年高考生物选择题专练4(10套含答案)

2019年高考生物选择题专练4(10套含答案)

2019年高考生物选择题专练4(10套含答案)第01套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有关细胞成分和基本结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原核细胞中的RNA可作为遗传物质直接为合成蛋白质提供模板B.氨基酸、葡萄糖和核苷酸分子均可自由通过核孔C.变形虫对食物的摄取与体内线粒体有关D.水浴加热煮沸时,DNA中的氢键和蛋白质中的肽键都会断裂,导致分子的空间结构改变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糖蛋白的产生与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有关B.杂合高茎豌豆自交后代出现矮茎是基因重组的结果C.只有缺失和重复两种染色体结构变异能使子代的基因数量发生改变D.衰老细胞的遗传物质一定不发生改变,癌变细胞的遗传物质一定发生改变3.人体呼吸的主要功能是维持血液中气体含量的恒定与酸碱平衡。

若呼吸的结果与血液中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分析下列叙述正确是()A.人由高山刚刚搬到平原居住时,血液中氧分压增加会促进呼吸作用,呼吸频率增强,导致二氧化碳分压降低B.人由平原刚刚搬到高山居住时,体内的部分细胞进行无氧呼吸,血液中pH下降C.血中氧分压降低与二氧化碳分压升高会引起反射,增强呼吸D.手术麻醉时呼吸降低,会同时促使血液中的氧分压升高与二氧化碳分压降低4.兔子的毛色是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和B、b调控。

AA和Aa控制黑色色素的合成且等效,B基因为修饰基因,淡化颜色的深度。

其中BB将色素全部淡化,Bb只是部分淡化色素。

现有纯种黑色兔和纯种白色兔杂交,F1为黄褐色,让F1随机交配,则下列推断正确的有几项()①F2的性状分离比为3∶6∶7 ②F2中黑色个体有2种基因型③F2中白色个体有5种基因型④F2中B的基因频率为50%A.一项 B.两项 C.三项 D.四项5.下列据图所作出的说明错误的是()A.图1说明该物质跨膜运输时会出现饱和现象B.图2说明此物质进出细胞时需要消耗能量C.图3说明该离子跨膜运输的方式为主动运输D.图4说明该植物吸收K+不需载体协助6.在某一生态系统中,物种1和物种2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依据图中所给的信息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B段两个种群为捕食关系,2是捕食者;BC段两个种群为共生关系,物种1随物种2的变化而变化B.在喷洒农药后的BC段体现了生态系统抵抗力的稳定性,其中物种1的抵抗力稳定性强于物种2C.在BC段物种1的数量下降的原因是喷洒的农药对物种1的影响而不是物种2的作用D.根据D点对应的数值,两物种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可以计算为(300/2000)×100%=15%第02套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9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练习:仿真卷 4 Word版含解析_00002精品教育.doc

2019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练习:仿真卷 4 Word版含解析_00002精品教育.doc

仿真卷46+4+2选1(时间:45分钟分值:9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19·江苏卷]下列关于DNA和RNA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核细胞内DNA的合成都需要DNA片段作为引物B.真核细胞内DNA和RNA的合成都在细胞核内完成C.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实了细胞内的DNA和RNA都是遗传物质D.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中基因表达出蛋白质都需要DNA和RNA的参与2.科学家在研究钠通过细胞膜的运输方式时,做了下述实验:先向枪乌贼神经纤维里注入微量的放射性同位素24Na。

不久可测得神经纤维周围溶液中存在24Na。

如果在神经纤维膜外溶液中先后加入某药物和ATP,测得周围溶液中24Na的量如下图实线所示。

据图作出下列推断,错误的是()A.“某药物”的作用机理是抑制细胞呼吸B.若将纵坐标改为“细胞内24Na的量”,则对应图中虚线所示曲线(注入神经纤维中的总量为2.2)C.神经纤维排出24Na需要消耗ATP,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主动转运D.加入“某药物”后,溶液中24Na的量不再增加,加入ATP 后,细胞中24Na的量增加3.如图所示,某植物上的绿叶经阳光照射24 h后,经脱色并用碘液处理,结果有锡箔覆盖部位不呈蓝色,而不被锡箔覆盖的部位呈蓝色。

本实验证明()①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②光合作用需要光③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④光合作用放出氧气⑤光合作用制造淀粉A.①②B.③⑤C.②⑤D.①③4.[2019·四川成都七中联考]某种植物的花色有白色、蓝色、紫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D、d和R、r)控制(如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4分)二、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29题~第3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37题~第3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 必考题(4题,共39分)29.(7分)图甲是光合作用的图解,图乙是在完全培养液和缺Mg“完全”培养液中分别培养水稻幼苗,测得其光合作用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强化作业 植物激素的调节含解析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强化作业 植物激素的调节含解析

专题强化作业植物激素的调节一、选择题1.(2019·山东日照一模)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长素是由植物特定器官合成的微量有机物B.植物细胞的成熟程度不会影响生长素作用的发挥C.植物的顶端优势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通过极性运输在侧芽处积累有关D.胚芽鞘背光侧和向光侧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导致了向光性的产生【解析】生长素是由植物特定部位合成的微量有机物,并没有特定的分泌器官,A错误;成熟的细胞对生长素不敏感,故细胞的成熟情况会影响生长素作用的发挥,B错误;植物的顶端优势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通过极性运输在侧芽处积累有关,即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到侧芽,导致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较高,发育受到抑制,C正确;胚芽鞘向光生长是由于单侧光照下,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转移,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素分布多,生长快,D错误。

【答案】 C2.(2019·四川乐山第三次调研)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依赖各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而实现。

下列关于一些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赤霉素既能促进植物生长、果实发育,也能促进种子萌发B.脱落酸具有抑制细胞分裂、生长,促进叶和种子的衰老、脱落的作用C.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细胞的生长以及细胞的分化D.乙烯广泛分布于植物体的各个部位,能促进果实和种子的成熟【解析】赤霉素既能促进植物生长、果实发育,也能促进种子萌发,A正确;脱落酸抑制植物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植物进入休眠,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B错误;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分化,防止植物衰老,C错误;乙烯在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产生,能促进果实和器官成熟,D错误。

【答案】 A3.(2019·山东潍坊二模)下列关于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长素均通过极性运输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B.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可引起植物激素的合成,进而调节基因组的表达C.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依赖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D.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解析】生长素通过极性运输与非极性运输作用于幼嫩的植物组织的靶细胞、靶器官,A错误;植物激素的合成可以由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引起,进而调节基因组的表达,B正确;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是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结果,C正确;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一样只传递调节代谢的信息,自身并不参与代谢,D正确。

2019届 二轮 高考生物模拟试题4 专题卷(适用全国)

2019届    二轮  高考生物模拟试题4 专题卷(适用全国)

2019年高考生物模拟试题(四)(时间:45分钟分值:90分)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8·福建泉州模拟)下列有关生命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A.鱼在夏季的黎明时分常常浮头,原因是黎明时分水中溶解氧不足B.微生物难以在腌制的肉上繁殖,原因是死亡的肌细胞不能为微生物提供养分C.带芽插条比无芽插条容易生根,原因是插条上的芽能够产生生长素D.破伤风杆菌易在锈钉扎过的伤口深处繁殖,原因是伤口深处氧气缺乏B[在夏季的黎明时分因为水中的溶解氧比较低,所以鱼在此时常常浮头,A正确。

微生物难以在腌制的肉上繁殖,原因是腌制肉的外界溶液渗透压很高导致微生物失水而死亡,B错误。

带芽插条比无芽插条容易生根,原因是插条上的芽能够产生生长素,而生长素能促进插条生根,C正确。

破伤风杆菌是厌氧型微生物,所以容易在锈钉扎过的伤口深处繁殖,D正确。

]2.(2018·福建泉州模拟)在水稻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不会都发生的生理过程是()A.二氧化碳的生成与利用B.遗传信息的转录与翻译C.NADPH的生成与利用D.ATP的合成与水解A[叶绿体的基质可以发生二氧化碳的利用,但叶绿体中不会有二氧化碳的生成,A错误。

叶绿体中因为含有少量DNA和RNA,所以能进行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B正确。

叶绿体中进行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会产生NADPH,然后在暗反应中会利用NADPH,C正确。

在光反应中能合成ATP,在暗反应中会利用ATP,D正确。

]3.(2018·汕头市高三质检)白喉毒素是白喉杆菌产生的外毒素,该毒素会导致患者出现相关症状。

把白喉毒素制成的疫苗注入身体后,免疫系统立即对其做出反应,这种反应与白喉杆菌侵入人体时的反应相同。

下列关于白喉杆菌感染以及所引发的免疫应答的描述错误的是()A.若接种疫苗后再次感染白喉杆菌可由记忆细胞分泌抗体B.白喉毒素能引起B细胞和T细胞共同参与免疫C.白喉杆菌侵入人体后可直接剌激B细胞引起其增殖分化D.注射白喉疫苗能引起浆细胞分泌抗体A[若接种疫苗后再次感染白喉杆菌可由记忆细胞增殖形成浆细胞,由浆细胞分泌抗体,A错误。

江西省2019届高考生物二模试卷(四)(解析版)

江西省2019届高考生物二模试卷(四)(解析版)

2019年江西省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高考生物二模试卷(四)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有关生命活动说法正确的是()A.人体进行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在无氧呼吸过程有[H]产生,没有[H]的消耗B.蓝藻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原因是因为含有藻蓝素、叶绿素及光合作用有关酶等,其光反应的场所是类囊体薄膜C.叶肉细胞在适宜光照条件下产生[H]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内膜、类囊体薄膜D.酵母菌产生CO2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或线粒体基质2.对于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植物细胞壁的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在有丝分裂的末期由高尔基体在赤道板结构上形成细胞板再形成细胞壁B.衰老细胞、胚胎干细胞的细胞核体积都变大,二者都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C.原核细胞没有生物膜系统,生物膜系统指的是生物体中所有具膜的结构D.含核酸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叶绿体、线粒体,它们都能发生A﹣T的碱基配对3.某动物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为2N=8,其染色体DNA双链均带32P 标记,将该细胞置于不含放射性的培养基中,经过两次连续分裂得到4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中被标记的染色体数目记为相应数字,不考虑变异,下列情况不可能的是()A.4、4、4、4 B.8、7、0、1 C.6、5、4、1 D.7、6、2、1 4.科学家用燕麦杂交,一种黑颖,一种白颖.F1全为黑颖,F1自交得F2,统计F2表现型及数量:黑颖836,白颖72,灰颖212.为解释F2的性状分离比,以下假说中最合理的是()A.F1自交中发生了基因突变B.F1自交过程中,产生配子时发生了交叉互换C.D.5.有关生命系统中信息的叙述,错误的是()A.利用音响设备发出结群信号吸引鸟类,使其结群捕食害虫,结群信号属于物理信息,但此防治害虫的手段属于生物防治B.肾上腺素是内环境中的一种信息分子,不仅可由肾上腺细胞释放,还能由轴突末梢释放C.受精时,精子和卵细胞通过细胞膜直接接触实现信息交流D.生长素的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因此发挥其调节的作用时不需要与受体结合6.下列有关科学史的叙述,正确的是()A.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并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B.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其中搅拌、离心的目的是把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分离C.1931年,科学家首先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吲哚乙酸D.1957年,克里克提出了中心法则三、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2题~第3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33题~第40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7.如图所示,图l为某绿色植物细胞内部分代谢活动图解,其中①~⑤表示代谢过程,A~F表示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图2为该植物在CO2浓度为0.03%、温度及其它条件适宜且恒定的情况下氧气释放速率曲线.回答有关问题:(1)图1中,①过程进行的场所是,提取①过程中吸收光能的物质用到的常用溶剂是.(2)图1中,代表有氧呼吸中产生[H]最多的场所是.图2中b 点对应的时刻,叶肉细胞产生的O2与它产生的CO2之间的大小关系是.(3)图2中光照强度为6klx时(呼吸速率不变),每天14小时光照,经过一昼夜葡萄糖(假如有机物全为葡萄糖)积累的质量是mg.该绿色植物c点产生的O2除在图1中移动的方向外,还有.(4)在图2实验中测定呼吸速率的条件是.8.图是人体遇到寒冷时机体调节的相关结构及作用,其中a、b、c、d、e代表不同的激素.请回答下面问题:(1)图中所示的人体体温的调节机制是调节.与遇到寒冷前相比,机体散热(填“增加”、“不变”或“减少”),为了调节体温恒定,皮肤毛细血管,以(填“增加”或“减少”)散热.(2)肾上腺是此体温调节过程中它所在的反射弧中的.在此体温调节过程中,有协同效应的激素是(填字母),e的分泌量会.(3)大脖子病是因为病人体内缺碘,无法合成足够的甲状腺激素,进而引起(填字母)增多,最终引起增大,此过程涉及到的调节机制是.9.果蝇是一种小型蝇类,科学家常用它作为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摩尔根用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杂交,F1全为红眼,F1自由交配后,F2中红眼和白眼比例为3:1,但白眼全为雄性.摩尔根的合作者布里斯吉用白眼雌果蝇和红眼雄果蝇杂交,收获F1.大量观察发现,上述杂交中,2000﹣3000只红眼雌果蝇中会出现一只白眼雌果蝇,同样在2000﹣3000只白眼雄果蝇中会出现一只红眼雄果蝇,请回答以下相关问题:(1)关于摩尔根所做实验,摩尔根及其同事设想,如果控制白眼的基因(用a表示)在染色体上,而染色体上不含它的等位基因,实验现象就可以合理解释.为了验证他的假设,他又设计了三个新的实验:①F2中雌蝇与白眼雄蝇做单对交配②白眼雌蝇与红眼雄蝇交配③白眼雌蝇和白眼雄蝇交配.以上三个实验中,第个实验最关键.(2)关于布里斯吉所做的实验,有人认为肯定不是基因突变,理由是.为了判断验证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基因突变还是染色体变异,较简单的方法是(不能用果蝇杂交方法).10.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A、B、C、D是丙中关系密切的四种生物,其生物量所占比例如图所示;下表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数据统计表(不考虑各营养级未利用的能量),试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生物的下一营养级生物是(填字母);②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是.(2)据表分析A与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保留小数点后一位).绿色植物流入分解者的能量除包含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外,还包含中的能量.(3)此草原正向森林演替,在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CO2量(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整个生物群落中排出的CO2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逐渐增强.(4)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的基础.[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1.工业上可以用微生物的发酵来获得β﹣胡萝卜素.回答有关胡萝卜素提取的问题:(1)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主要有.为了使发酵菌种迅速繁殖,应用培养基.发酵过程中应采用技术来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保证发酵正常进行.(2)在胡萝卜素的提取过程中,石油醚是理想的萃取剂,因为它具有:、、等优点.萃取过程采用水浴加热,不用明火加热的原因是.(3)若用胡萝卜的根尖细胞组织培养,则培养成的植株叶片的颜色为,说明根尖细胞.[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12.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药物.现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让大肠杆菌生产人胰岛素.图为大肠杆菌质粒,tet R和amp R分别是四环素抗性基因和青霉素抗性基因.请据图作答.(1)获取目的基因时,应从人的(基因组/cDNA)文库中获取,这样做的原因是.假设人胰岛素基因中不含EcoRI、BamHI和Hind III限制酶的酶切位点,在获取目的基因后,应在目的基因两端添加的识别序列再进行酶切,就能保证把目的基因定向插入到质粒中,而且还能防止目的基因.(2)在重组成功后,将重组质粒导入大肠杆菌常用法;选用大肠杆菌作受体细胞的原因是.(3)天然人胰岛素不耐储存,可使用蛋白质工程对蛋白质进行改造.蛋白质工程的基本途径为:→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找到相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有关生命活动说法正确的是()A.人体进行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在无氧呼吸过程有[H]产生,没有[H]的消耗B.蓝藻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原因是因为含有藻蓝素、叶绿素及光合作用有关酶等,其光反应的场所是类囊体薄膜C.叶肉细胞在适宜光照条件下产生[H]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内膜、类囊体薄膜D.酵母菌产生CO2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或线粒体基质【考点】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分析】1、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 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2、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 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葡萄糖.【解答】解:A、人体进行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在无氧呼吸过程有[H]产生,也有[H]的消耗,A错误;B、蓝藻没有类囊体薄膜,B错误;C、叶肉细胞在适宜光照条件下进行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产生[H]的过程是有氧呼吸的第一、二阶段,光反应阶段,相应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类囊体薄膜,C错误;D、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CO2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有氧呼吸产生CO2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D正确.故选:D.2.对于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植物细胞壁的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在有丝分裂的末期由高尔基体在赤道板结构上形成细胞板再形成细胞壁B.衰老细胞、胚胎干细胞的细胞核体积都变大,二者都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C.原核细胞没有生物膜系统,生物膜系统指的是生物体中所有具膜的结构D.含核酸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叶绿体、线粒体,它们都能发生A﹣T的碱基配对【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分析】1、胚胎干细胞:a、胚胎干细胞简称ES或EK细胞,来源于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即囊胚期的内细胞团).b、特点:具有胚胎细胞的特性,体积较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在功能上,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可分化为成年动物任何一种组织细胞.另一方面,在体外培养条件下,ES细胞可不断增殖而不发生分化,可进行冷冻保存,也可以进行某些遗传改造.2、含核酸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叶绿体、线粒体,其中核糖体上完成翻译过程,核糖体上发生mRNA和tRNA的碱基互补配对.【解答】解:A、植物细胞壁的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赤道板是一个位置,而不是结构,在有丝分裂的末期由高尔基体在赤道板这一位置上形成细胞板再形成细胞壁,A错误;B、胚胎干细胞在形态上表现为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衰老的细胞细胞核体积变大,细胞膜通透性变大,色素积累,二者都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B正确;C、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和细胞核膜而非生物体中所有具膜的结构,如大网膜、肠系膜不属于生物膜系统,原核细胞无有膜的细胞器和细胞核膜,因此,原核细胞没有生物膜系统,C错误;D、核糖体由rRNA和蛋白质构成、叶绿体、线粒体都含有少量DNA 和RNA,其中核糖体上发生mRNA和tRNA的碱基互补配对,没有A﹣T的碱基配对,叶绿体、线粒体都能发生转录和翻译过程,都存在A﹣T的碱基配对,D错误.故选:B.3.某动物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为2N=8,其染色体DNA双链均带32P 标记,将该细胞置于不含放射性的培养基中,经过两次连续分裂得到4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中被标记的染色体数目记为相应数字,不考虑变异,下列情况不可能的是()A.4、4、4、4 B.8、7、0、1 C.6、5、4、1 D.7、6、2、1 【考点】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分析】DNA分子是半保留复制,以其中一个DNA分子为例分析.细胞有丝分裂一次,细胞中的DNA复制一次.一个被32P标记的DNA 分子在31P的培养基中复制一次形成2个DNA.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这两个DNA都是一条链含有32P,一条链含31P.这2个DNA 分子在含有31P的原料中再复制一次,形成4个DNA,这四个DNA 分子中,有两个DNA是一条链含有32P,一条链含有31P,还有两个DNA都含31P.【解答】解:由于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所以在第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后体细胞中均含有16条染色体,16个DNA,每个DNA的2条链中均含1条标记链和一条非标记链.在第二次有丝分裂时,间期复制完成时会有16个DNA,但是这16个DNA中,有8个DNA均是含1条标记链和一条非标记链,另外8个均是非标记链;中期由于着丝点没有分裂,所以每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一个是1条标记链和一条非标记链,另一个是只有非标记链,所以在中期会有8条染色体有标记;后期着丝点分裂,每条染色体上的DNA随着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而分开,在后期形成16条染色体,其中只有8条含有标记,这8条染色体中的DNA是含1条标记链和一条非标记链.A、第二次有丝分裂后期形成16条染色体,其中只有8条含有标记,若两个细胞中均为8条标记的DNA中两条移向同一极,则结果为每个子细胞中均含有4条标记的DNA分子,A正确;B、若两个细胞中有一个8条标记的DNA移向同一极,一个细胞中7条标记的DNA移向同一极,则结果为2个子细胞中分别含有8条和0条标记的DNA分子,2个子细胞中分别含有7条和1标记的DNA 分子,B正确;C、若两个细胞中有一个6条标记的DNA移向同一极,一个细胞中5条标记的DNA移向同一极,则结果为2个子细胞中分别含有6条和2条标记的DNA分子,2个子细胞中分别含有5条和3标记的DNA 分子,C错误;D、若两个细胞中有一个7条标记的DNA移向同一极,一个细胞中6条标记的DNA移向同一极,则结果为2个子细胞中分别含有7条和1条标记的DNA分子,2个子细胞中分别含有6条和2标记的DNA 分子,D正确.故选:C.4.科学家用燕麦杂交,一种黑颖,一种白颖.F1全为黑颖,F1自交得F2,统计F2表现型及数量:黑颖836,白颖72,灰颖212.为解释F2的性状分离比,以下假说中最合理的是()A.F1自交中发生了基因突变B.F1自交过程中,产生配子时发生了交叉互换C.D.【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F1自交产生的F2中,统计F2表现型及数量:黑颖836,白颖72,灰颖212,即黑颖:灰颖:白颖=12:3:1,其中性状分离比可以改写成9:3:3:1,由此可以推断,燕麦颖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遗传过程中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且F1个体是双杂合子,即AaBb.【解答】解:AB、由分析可知,F2表现型及比例为黑颖:灰颖:白颖=12:3:1,说明燕麦颖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遗传过程中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B错误;CD.由题意知,题目中F2表现型及比例为黑颖:灰颖:白颖=12:3:1,类似于9:3:3:1的比例,说明aaB_、A_bb中有一种单显性的个体表现出黑色,另一种为灰色,但具体是哪一种不能说明,故C最符合题意,C正确,D错误.故选:C.5.有关生命系统中信息的叙述,错误的是()A.利用音响设备发出结群信号吸引鸟类,使其结群捕食害虫,结群信号属于物理信息,但此防治害虫的手段属于生物防治B.肾上腺素是内环境中的一种信息分子,不仅可由肾上腺细胞释放,还能由轴突末梢释放C.受精时,精子和卵细胞通过细胞膜直接接触实现信息交流D.生长素的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因此发挥其调节的作用时不需要与受体结合【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动物激素的调节.【分析】生物防治就是利用一种生物对付另外一种生物的方法.生物防治,大致可以分为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三大类.它是降低害虫等有害生物的一种方法.它利用了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生物防治的方法有很多.【解答】解:A、利用音响设备发出结群信号吸引鸟类,使其结群捕食害虫,结群信号属于物理信息,但此防治害虫的手段属于生物防治,A正确;B、肾上腺素不仅是一种动物激素还是一种神经递质,是内环境中的信息分子,不仅可由肾上腺细胞释放,还能由轴突末梢释放,B正确;C、受精时,精子和卵细胞通过细胞膜直接接触实现信息交流,C正确;D、生长素的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是吲哚乙酸,其发挥调节作用时需要与受体结合才能起作用,D错误.故选:D.6.下列有关科学史的叙述,正确的是()A.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并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B.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其中搅拌、离心的目的是把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分离C.1931年,科学家首先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吲哚乙酸D.1957年,克里克提出了中心法则【考点】中心法则及其发展;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分析】1、细胞学说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细胞学说的内容有:(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英国科学家虎克是细胞的发现者并且是命名者;魏尔肖提出“一切细新胞来自老细胞”,为细胞学说作了重要补充.2、1942年,人们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生长素,并确认它的化学成分是吲哚乙酸.【解答】解:A、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但是“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是由魏尔肖补充的,A错误;B、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从细菌上脱离、离心的目的是把蛋白质外壳和细菌分离,B错误;C、1931年,科学家首先从人的尿液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吲哚乙酸,C错误;D、1957年,克里克提出了中心法则,D正确.故选:D.三、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2题~第3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33题~第40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7.如图所示,图l为某绿色植物细胞内部分代谢活动图解,其中①~⑤表示代谢过程,A~F表示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图2为该植物在CO2浓度为0.03%、温度及其它条件适宜且恒定的情况下氧气释放速率曲线.回答有关问题:(1)图1中,①过程进行的场所是类囊体薄膜,提取①过程中吸收光能的物质用到的常用溶剂是无水乙醇.(2)图1中,代表有氧呼吸中产生[H]最多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图2中b点对应的时刻,叶肉细胞产生的O2与它产生的CO2之间的大小关系是O2>CO2.(3)图2中光照强度为6klx时(呼吸速率不变),每天14小时光照,经过一昼夜葡萄糖(假如有机物全为葡萄糖)积累的质量是33.75 mg.该绿色植物c点产生的O2除在图1中移动的方向外,还有释放到外界(或细胞外).(4)在图2实验中测定呼吸速率的条件是遮光处理.【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分析】据图分析::图1中,①表示光反应,②表示暗反应,⑤表示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④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③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A表示[H]和ATP,B表示ADP和Pi,C表示氧气,D表示二氧化碳,E表示[H],F表示丙酮酸.图2表示该植物在CO2浓度为0.03%、温度及其它条件适宜且恒定的情况下氧气释放速率曲线.【解答】解:(1)图1中,①表示光反应阶段,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类囊体薄膜.光合作用的色素的提取实验中,色素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常用无水乙醇提取光合作用的色素.(2)图1中,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场所的[H]最多,场所是线粒体基质.图2中b点对应的时刻,为光补偿点,此时整个植物的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但由于植物体内有许多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反而还需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所以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产生的O2大于CO2.(3)图2中光照强度为6klx时,呼吸速率为2,净光合速率为4,真正的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2+4=6,每天14小时光照,释放的氧气量为6×14=84,经过一昼夜氧气的净释放量为84﹣24×2=36,根据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可知,此时葡萄糖的积累量为36×180÷6÷32=33.75mg.c点为光饱和点,此时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产生的O2除在图1中移动到线粒体,还有释放到外界.(4)图2实验中测定呼吸速率时,为避免光合作用对实验的干扰,需要进行遮光处理或暗处理.故答案为:(1)类囊体薄膜无水乙醇(2)线粒体基质O2>CO2(3)33.75 释放到外界(或细胞外)(4)遮光处理8.图是人体遇到寒冷时机体调节的相关结构及作用,其中a、b、c、d、e代表不同的激素.请回答下面问题:(1)图中所示的人体体温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调节.与遇到寒冷前相比,机体散热增加(填“增加”、“不变”或“减少”),为了调节体温恒定,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以减少(填“增加”或“减少”)散热.(2)肾上腺是此体温调节过程中它所在的反射弧中的效应器.在此体温调节过程中,有协同效应的激素是c、d(填字母),e的分泌量会减少.(3)大脖子病是因为病人体内缺碘,无法合成足够的甲状腺激素,进而引起a、b(填字母)增多,最终引起甲状腺增大,此过程涉及到的调节机制是(负)反馈调节和分级调节.【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分析】分析图解:此图表示人体遇到寒冷时机体调节的过程,图中a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c表示甲状腺激素,d表示肾上腺素,e表示抗利尿激素.【解答】解:(1)寒冷条件下的体温调节的中枢为下丘脑,同时又涉及多种激素的调节,因此体温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调节.与遇到寒冷前相比,由于与外界环境温差变大,机体散热增加,为了调节体温恒定,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以减少散热.(2)肾上腺是此体温调节过程中它所在的反射弧中的效应器.在此体温调节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均增加,从而促进代谢,体现两种激素的协同作用;由于寒冷条件下排汗减少,因此排尿增多,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3)大脖子病是因为病人体内缺碘,无法合成足够的甲状腺激素,进而引起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最终引起甲状腺增大,此过程涉及到的调节机制是(负)反馈调节和分级调节.故答案为:(1)神经﹣体液增加收缩减少(2)效应器(的一部分)c、d 减少(3)a、b 甲状腺(负)反馈调节和分级调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1.(2018·山东寿光高三模拟)核酶能特异地结合并切断特定的mRNA,且可重新结合和切割其他的mRNA分子。

下列关于核酶的叙述,正确的是()A.向核酶滴加双缩脲试剂,水浴加热可发生紫色反应B.核酸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故核酶的活性通常不受温度的影响C.核酶与特异性底物结合时,有磷酸二酯键的断裂D.与不加核酶组相比,加核酶组mRNA降解较快,由此可反映核酶具有高效性解析:选C。

核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RNA分子,滴加双缩脲试剂可发生紫色反应的是蛋白质,而且该反应的发生不需要水浴加热,A错误。

与蛋白质相比,核酸虽然具有热稳定性,但温度过高或过低也能影响其性质或结构,因此核酶的活性也受温度的影响,B错误。

核酶与特异性底物(mRNA)结合时,能切断特定的mRNA,说明在该过程中有磷酸二酯键的断裂,C正确。

与不加核酶组相比,加核酶组mRNA降解较快,表明酶具有催化作用;要证明酶具有高效性,最好与无机催化剂做对比,D错误。

2.(2018·江苏南通模拟)下图是研究淀粉酶浓度与其催化效率关系的曲线。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本研究的自变量是淀粉酶浓度和反应时间B.实验中应注意保持各组反应在相同且适宜温度下进行C.曲线c对应酶浓度比曲线a对应酶浓度低D.引起曲线上M、P点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各组反应中加入的淀粉总量不同解析:选D。

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本研究的自变量是淀粉酶浓度和反应时间,A正确;反应温度为无关变量,应控制相同且适宜,B正确;生成物的量在达到最大值之前,在相同时间内,曲线c对应的酶促反应速率比曲线a对应的酶促反应速率慢,说明曲线c对应酶浓度比曲线a对应酶浓度低,C正确;引起曲线上M、P点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各组反应中加入的酶浓度不同,但加入的淀粉总量相同,D错误。

3.如图表示在最适温度下,某种酶的催化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

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若在B点增加酶的浓度,反应速率会减小B.若在A点提高反应温度,反应速率会增大C.若在C点增加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将增大D.若在A点增加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将增大解析:选D。

B点以后反应速率不再随反应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B点的限制因素是酶的浓度,若在B 点增加酶的浓度,反应速率会增大,A错误;该图描述的是在最适温度下反应物的浓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所以再提高反应温度,酶的活性会降低,反应速率会减小,B错误;C点的限制因素是酶的浓度,所以在C点增加反应物的浓度,反应速率不变,C错误;AB段反应速率随反应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大,所以反应物浓度是限制曲线AB段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所以在A点增加反应物的浓度,反应速率会增大,D正确。

4.鱼被宰杀后,鱼体内的A TP会生成具有鲜味的肌苷酸,但酸性磷酸酶(ACP)会催化肌苷酸分解导致鱼肉鲜味下降。

为了研究鱼类的保鲜方法,研究者从草鱼、鱼和鳝鱼中分离得到ACP,并对该酶活性进行了系列研究,相关实验结果如下。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CP在不同浓度金属离子中的相对酶活性鱼AB.将宰杀后的鱼放到37 ℃左右的环境中一段时间能保持其鲜味C.将鱼肉放到适宜浓度的Ca2+溶液中鲜味下降的速度会减慢D.Zn2+能使这三种鱼的鲜味下降速度减慢解析:选C。

由题图可知在一定温度范围内ACP活性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超过一定温度后会下降,A 错误;由题图可知鱼放到37 ℃左右ACP活性最大,鲜味最难保持,B错误;由题表可知鱼肉在适宜浓度的Ca2+溶液中ACP活性较低,鲜味保持的时间应延长,C正确;由题表可知Zn2+能使这三种鱼的ACP活性升高,鲜味下降速度都增加,D错误。

5.(2018·福建宁德中学期末)下图是某课外活动小组探究酶活性影响因素时绘制的实验结果图(实验中用盐酸创设酸性条件,盐酸能催化淀粉水解)。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实验的自变量是1 h后淀粉剩余量,因变量是pHB.pH为1时有淀粉水解,则过酸条件下酶没有失活C.pH为3时酶的活性小于pH为9时酶的活性D.与盐酸相比,淀粉酶降低反应活化能的作用要弱解析:选C。

据图分析,横坐标为不同的pH,纵坐标为淀粉剩余量,所以实验的自变量是pH,因变量是1 h 后淀粉剩余量,A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已知盐酸能催化淀粉水解,所以pH为1时有淀粉水解,应该是盐酸的作用,并不能说明酶没有失活,B错误;据图示可知pH为3和pH为9的条件下淀粉剩余量相等,但pH为3条件下的酶活性小于pH为9的条件下的酶活性,原因是因为pH为3的条件下,有盐酸催化淀粉分解干扰实验结果,C正确;比较pH为1和pH为7的实验结果可知,pH为7的条件下淀粉的剩余量小于pH为1条件下淀粉的剩余量,故说明与盐酸相比,淀粉酶降低反应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D错误。

6.(2018·湖南湘潭调研)下列有关A TP的叙述,错误的是()A.ATP和ADP的相互转化保证了机体对能量的需求B.图中两次ATP的水解,后者能量可用于各项生命活动C.图中两次合成ATP,前者能量来源于光能且在人体细胞中不会发生D.ATP由3个磷酸基团和1个腺嘌呤构成解析:选D。

ATP由3个磷酸基团和1个腺苷(由腺嘌呤和核糖结合而成)构成,D错误。

二、非选择题7.请解读与酶有关的图示、曲线:(1)图1和图2是与酶的特性相关的图示,则图1和图2表示酶具有的特性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

(2)图3是与酶活性影响因素相关的曲线,图4是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曲线。

从图3中可以看出:当pH从5上升到7时,酶活性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从图示曲线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随着pH的变化,酶的最适__________不变。

图4中 A 点后酶促反应的速率不再增加,其限制性因素主要是酶的浓度(数量)和酶的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图1曲线中的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不加催化剂的一种作为对照组,与无机催化剂相比,加入酶比加入无机催化剂先达到反应的平衡点,表示酶具有高效性的特点;由图2可以看出,酶只能与特定结构的反应底物结合形成酶—底物复合物,从而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说明酶的作用具有专一性的特点。

(2)图3中底物剩余量越多表示酶活性越低,在一定范围内,pH=7时酶的活性比pH=6时低而比pH=5时高,所以当pH从5上升到7时,酶活性的变化是先升高后降低;题图中三条曲线最低点(酶活性最高)对应的温度相同,说明不同pH条件下酶的最适温度并没有改变;图4表示酶促反应的速率与底物浓度的关系,A点之前,酶促反应的速率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底物浓度是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A点后酶促反应的速率随底物浓度的升高不再增加,底物浓度不是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A点后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主要是酶的浓度(数量)和酶的活性。

答案:(1)高效性专一性(2)先升高后降低温度活性8.(2018·贵州凯里第一中学模拟)为了研究生物细胞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科研人员利用猪肝和马铃薯块茎为材料,制备得到猪肝粗酶液和马铃薯块茎粗酶液,设置酸碱度(pH)为6.0、6.5、7.0、7.5、8.0、8.5的6个梯度,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测定各组实验的氧气生成速率(mL/min),结果如下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表分析,相同pH条件下,________细胞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高。

如要测得马铃薯块茎细胞中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实验设计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物体内,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酶起催化作用的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据题干信息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过氧化氢酶的来源和pH。

(2)据表分析,相同pH条件下,猪肝细胞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高。

据表格数据可知,马铃薯块茎细胞中过氧化氢酶在pH 7.0和7.5时活性相同且较高,如要测得马铃薯块茎细胞中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可在pH 7.0~7.5之间设置较小的梯度,比较不同pH条件下该酶的活性。

(3)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提高反应速率。

答案:(1)pH和过氧化氢酶的来源(2)猪肝在pH 7.0~7.5之间设置较小的梯度,比较不同pH条件下该酶的活性(3)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显著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9.(2018·河北衡水中学模拟)用一定的低温处理果实,可以延迟果实在常温保鲜过程中的后熟,这种低温效应称为“冷激效应”。

香蕉在保鲜过程中,主要因淀粉酶活性上升导致香蕉后熟加快,香蕉硬度下降。

为研究不同冷激处理对香蕉后熟的影响,研究者进行了相关实验,其结果如表:(1)淀粉酶和盐酸都能催化淀粉水解,但酶的催化效率更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酶具有____________。

(2)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根据实验结果,应选取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冷激处理条件,对延缓香蕉后熟效果最理想,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实验过程中,可用____________对淀粉分解产物——可溶性糖进行检测,水浴加热后生成______________沉淀。

研究发现,香蕉产生的________能提高淀粉酶活性而促进其成熟,导致香蕉的硬度下降。

解析:(1)淀粉酶和盐酸(无机催化剂)都能催化淀粉水解,但酶的催化效率更高,原因是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这说明酶具有高效性。

(2)根据表格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冷激处理方式(0 ℃冰水处理和0 ℃冷空气)和时间,根据实验结果,选取0 ℃冷空气处理2.5 h 的冷激处理条件,对香蕉后熟软化的抑制效果最显著,且不会使香蕉产生冻伤,对延缓香蕉后熟效果最理想。

(3)淀粉分解产物是麦芽糖,在实验过程中,可用斐林试剂对淀粉分解产物——可溶性糖进行检测,水浴加热后生成砖红色沉淀。

研究发现,香蕉产生的乙烯能提高淀粉酶活性而促进其成熟,导致香蕉的硬度下降。

答案:(1)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 高效性(2)冷激处理方式和时间 0 ℃冷空气处理2.5 h 该处理条件对香蕉后熟软化的抑制效果最显著,且不会使香蕉产生冻伤 (3)斐林试剂 砖红色 乙烯10.(2018·河北故城高中月考)现有两种淀粉酶A 与B ,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不同温度条件下这两种淀粉酶的活性,设计实验如下:实验原理:温度等条件可以影响酶的活性;淀粉在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产生麦芽糖;用分光光度计测量溶液的吸光度时,淀粉含量越多,其吸光度越大,因此可测出物质的相对含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